名人传的序

2024-10-02

名人传的序(共6篇)

名人传的序 篇1

求名人传的贝多芬传的读书笔记

迅速看完《贝多芬传》之后速成的一篇读书笔记。写得仓促,但是可能没时间修改了,放这存着吧。这读书笔记基本上是以贝多芬爷爷著名的交响乐为主体的,而《贝多芬传》里提到一些其他体裁的音乐作品不在本文范围内。

以下:

开宗明义:我就是来乱的。

罗曼罗兰是法国人。法国音乐,以香颂,世俗音乐为代表,并不盛产演奏家和指挥家。经典音乐可以说与法国的性格是格格不入的。让他去解析一部经典作品或者有浓郁古典色彩痕迹的音乐家必然会有一些偏颇,即注重于其身上同样浓郁的浪漫气息。

贝多芬的英雄色彩在传记中被大加描写。客观地想,这样也是合理的。贝多芬是一个时代的总结,同时又开启了新的时代,并给出了这个时代一个不可逾越的标杆。小学老师跟我们说过: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要放在“启下”的那一段。同理,浪漫主义应该占有更大的比重。

但贝多芬本人,一生崇敬的音乐家却是莫扎特,那个古典时期的天才。

莫扎特的作品特色是无论怎样的生存困境,其作品永远充满着用各种表现力赞颂平和的神来之笔,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可以看做随手画出的完美的圆,或者是罗马式的建筑风格。贝一贝二也能发现这种特色:灵活,大胆,从心所欲不逾矩。在古典主义所有音乐家里,贝多芬可以称为天才,但并不如莫扎特的天才光辉灿烂,有如神助。

时代的洪涛感染每一个艺术家,大浪淘沙,随着席卷欧洲的政治潮流,贝三惊世而出。他划时代地把很多在小品乐章中常见的浓烈情绪应用到交响乐中的作品,从技术上来讲难度惊人,但他做到了!这种对英雄个人的赞美,这种力量,彰显的是贝多芬本人性格在作品中的觉醒,而到贝五则完全是呐喊。

很多人认为浪漫主义是那种温柔的,甜蜜或忧伤的。但我个人理解(好吧,是老师讲的)浪漫主义是一种对自我感情的宣泄,富于表情变化的都可以是浪漫主义。情绪,力量,思考,贝多芬的交响曲给出了浪漫主义所能达到的顶峰参照。

贝多芬本人曾经是我童年印象中德意志精神的形象代言人。

谨慎,有能力,抗争,哲学性,同时情绪化。由于个人对德奥气质音乐的偏好,这样纵横捭阖,大气磅礴中寻找完美的作品才是我心目中的浪漫主义。他不同于一些小家碧玉温言软语神情黯然,而是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继续不恰当的比方,二者有如李煜与李白的区别。

但贝多芬不只是李白。

在论文攻坚阶段,我会整天循环贝七贝八来鼓励自己。在这两部作品中能看出他在融合,或者再扩展一些,从田园交响曲开始,他把自己的古典天赋与情绪力量结合起来,其中贝七第二乐章的allegretto堪称典范。他告诉我们什么叫力量,不是暴烈,而是控制力。

正如最宏亮的声音是掷地有声而不是嘶吼。这段富于逻辑性的乐章在整个有些恣意喧嚣感觉的交响曲中的作用与其说是平衡,不如说是奠定一个基调。而这基调并不是纯粹的古典主义,而是一种对德意志血液的自我意识的抒发描写,天衣无缝。假如只听后两乐章会认为这是喧闹,由于前两乐章的存在,这种喧闹是有根基的。

这种融合,好像李白杜甫碰撞了。

之所以整天循环贝七贝八,还因为这两部融合古典与浪漫的不可复制的经典之作,在贝多芬爷爷的作品里的.地位竟然犹如辉煌前的阵痛。在这之后,贝九,又名《合唱》诞生了(贝多芬阵痛,诞生贝九,我听贝七贝八阵痛,诞生垃圾论文,庐山瀑布汗!)。

我们无法得知这部作品创作期的各种艰辛,也无须知道。这种故事的渲染作用在如此伟大的作品面前太过脆弱。这部作品本身就是一座圣坛,每一基石几近完美。一步步向上攀登,每一步都有新的视野和隆重的反思。同时也是对自己天才一生的总结,比如刚才提到的贝七第二乐章,贝九第三几乎同理。

继续攀登,即将登上顶端的时候,人声从天而降。说到这想打个岔,本人自幼对除京剧之外的人声音乐有一种天然的排斥,导致了一直不太懂得欣赏歌剧,也导致了对贝九的第一印象并不好。一直到长大了一点,大概初中的时候,重温贝多芬交响乐全集,听到那个男声忽然觉得所谓文艺复兴的历史地位不过如此啊:告诉人们原来“人”可以如此重要。

艺术发展到极致原来是“人”啊。这段合唱多么直白地强调了人性,而这辉煌又在赞美欢乐。继而顶峰之后又见顶峰,攀升,再攀升,光华灿烂。套用闻一多先生的说法,贝九可称之为“交响中的交响,顶峰中的顶峰”。语言的赞美在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前又一次苍白。庄严么,不全是;古典吗,不显著;浪漫吗,不纯粹;而是这一切都在为其相辅相成,达成音乐史上的最强一音。

如果说贝多芬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令后人感到莫名悲哀的便是他也创立了这种音乐无法企及的高度。类似于屈原之于楚辞。

罗曼罗兰激赏这种风格,并主要用这种风格来确定《贝多芬传》的初衷,即推动激情,鼓舞伟大。贝多芬传与其说是传记,不如说是树立一座丰碑。

作者对个人气质,对英雄主义的赞扬,是对贝多芬作品中力量与激情的放大。但在我看来,他忽略了或者说刻意忽略了溶于血液的古典精神和深沉的思考。平心而论,贝多芬的交响作品旋律并不足以动人,但是震撼听众。这震撼也不太励志,是对人的生命力的思考,是澎湃的思想的力量。

自文艺复兴,至革命潮流席卷欧洲,“人本”被推至前所未有的高度,严谨细致得可以用数学计算出的音乐(比如平均律)被束之高阁,全身心地属神的赞美诗(巴赫众多作品)被听众冷落,平和灵动的古典主义集大成者天才莫扎特也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全欧洲全世界都亟需描述“人”的艺术作品,表现出饱满鲜明的时代特性。

贝多芬壮丽的张力和控制力使人无法无动于衷,甚至歌德称之谓“使他骚乱”“屋宇为之震动”,如此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震撼力表达的是对人,对自我的强调,直击这段历史的核心推动力。于是习惯性地,后人愿意节选出了贝多芬作品中明显浪漫主义色彩的片段大加渲染,并对贝多芬本人的病痛斗争史和感情史,甚至思想史都赋予一些传奇的意义。

然而古典主义的根基连同德意志精神的思想性在贝多芬本人应该是骨血经脉,有了这些,他的力量,他的情绪,他的壮丽感才是坚实的。斗争也好,赞颂也好,总不至于成为空中的楼阁。贝多芬是被称为“乐圣”的,试想一下,只有或控诉或热爱的激情没有思辨或平衡,怎能成圣,最多是一个大学生而已,热情而迷茫。

回想一下,真正能感受到思辨的,并具备足够高艺术价值的音乐家,贝多芬后,也就是瓦格纳了。我们都知道,瓦格纳是贝多芬的骨灰级粉丝。都是德国作曲家,都是在动荡中生存。说到德国,再多说一句,本人对德国的第一印象就是随着贝多芬的作品轰然形成的一个国家。

我始终相信地域对文化的影响力,所以贝多芬的交响乐福尔特文格勒或卡拉扬的指挥才能表现成功。至于很多人喜欢的托斯卡尼尼和索尔蒂总不太能让我彻底融入作品的情绪。每个指挥家都有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并以精湛的技术驾驭,当技术层面大家不相上下时,我更倾向于本国音乐家一脉相承似的理解力。

推广到所有听众中,包括罗曼罗兰在内的听众们都按自己的经历与意愿去理解贝多芬,都是一家之言。虽然我们的理解不太同,但是本人欣赏罗曼罗兰把自己降得很低很低的那种态度。整个《贝多芬传》,我看到的是一个粉丝的笔记,而不是一个颐指气使的思想家评论家。

读各名人传的心得 篇2

伟大的音乐家

他的一生是坎坷的;他的音乐天赋让人惊叹,但上帝总是不公平的;他的听力渐渐的消退,即使这样,他也不曾放弃;他高傲孤僻,暴烈易怒,他却又像个孩子,被嘲笑时会伤心难过;他是贝多芬,他的不言弃值得我学习。

心灵的雕塑家

一个人正一刀一刀的雕刻着石头,在他的刀下,那些雕塑永远都是完美的,他是不幸的;他在雕刻尤利乌斯二世时,仅靠一点葡萄酒和面包维持生命,他和同伴挤在一张破烂的床上睡觉,靴子也不脱下来;有一次脚肿了,靴子脱不下来,只得用剪子剪开,最后连皮带肉的一起扯了下来;他在刻完《耶稣之死》之后,终于倒下了。他是米开朗琪罗,一个战胜不幸的人,难道不值得我学习吗?

历史中的文豪

他生于贵族,但却想摆脱这种束缚,他是那个时代的作家,代表作有《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当他下定决心摆脱贵族时,他逃走了,但却在马路上病倒了,它被路人救下,躺在病榻上说:“他地上有成百上千的人在受苦受难,可你们为什么全都在这照料唯一的一个托尔斯泰呢?”没错,他就是托尔斯泰,一个有大爱的人,让我由衷的佩服!

这些名人都经历过挫折与磨难,所以,在你被失望拖进深渊、被嘲笑、被放弃、被怨恨、被绝望践踏的体无完肤的时候;想一想,他们在小小的绝望中大大的努力着,自己又有什么理由去放弃呢?

名人传的英语读后感 篇3

This short, stout, lion nosed German musician insisted on creating even though he was deaf in both ears, leaving an immortal movement for mankind and moving and powerful people.

His great strength comes from his courage like a lion. Feder said, ”Success is a brave son.“ Because of bravery, Beethoven achieved success. There are still many examples like this.

During the Soviet Patriotic War, without any preparation from the Soviet Union, Hitler launched the ”Barbarossa“ operation. A few weeks later, Nazi Germany attacked Moscow City, and the Soviet Union soldiers and civilians defended the capital with great courage. After several years of perseverance, they turned to the strategic counter attack until they attacked Berlin.

Nobel worked day and night on the death line with great courage and finally invented safety explosives.

Franklin used enough courage to uncover the secrets of lightning and became the founder of electricity.

But there are some people around us who, when encountering any difficulties or setbacks, complain incessantly and give up easily.

名人传的英语读后感 篇4

What moved me the most was Beethoven. Beethoven was a genius, and his talent was discovered by his father. His father wanted to cultivate him into a prodigy, so he forced him to practice the piano all day long. He even often drank heavily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and dragged him out of his sleep to play the piano. All of this left a deep wound in Beethovens heart.

Due to his talent and diligence, Beethoven quickly became famous. No one expected that soon enough, an unfortunate thing happened. Beethovens deafness was a great blow to the musician. However, Beethoven succeeded through his own efforts.

Beethoven overcame difficulties with his own efforts in such an environment, why cant we? When complaining about small things, we should think about this celebritys optimism and calmness when facing difficulties. When encountering difficulties or troubles, the first reaction is not to complain, but to bravely face it!

This reminds me of a seven day summer camp I attended. During those seven days, what I couldnt forget was the day when the teacher asked us to climb. Standing in the queue, I saw how slowly the classmates in front of us were climbing, and I thought to myself, Is this rock climbing difficult? I felt uneasy and nervous. It was my turn. I walked forward, grabbed my hand and kicked my foot, and easily stepped on the stone, thinking to myself, Actually, it wasnt as difficult as I imagined. Just as I was feeling relaxed, my body suddenly fell back. Fortunately, my reaction was quite sensitive, and my hand quickly grabbed the stone. As a result, I climbed much slower, not as lightly as I initially did. Instead, I thought I must climb up. I can, I must firmly believe that I can, step by step, step by step, and finally reach the top, I looked down and felt happy for holding on. If I didnt think that way during this time, I might not be able to climb up.

The Biography of Celebrities has taught me Beethovens strength, Michelangelos courage in facing difficulties, Tolstoys honesty and unyielding spirit. Although the three others have different ideals, they share a common characteristic of never giving up on their own ideals. How admirable this is!

高中生名人传的读后感 篇5

高中生名人传的读后感范文1

我从贝多芬身上学到了许许多多崇高的精神,特别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种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贝多芬全名叫“路德维希冯贝多芬”。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对他来说就好像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急于想开发他的音乐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贝多芬练习各种乐器。当他稍长大一些,恶运又一次降临到了贝多芬的头上:他失去了最亲爱的母亲,贝多芬悲痛欲绝,只有写信向朋友哭诉。

人们在贝多芬那青春洋溢的脸上看到了天才的目光:从那目光里人们又可以看到他悲惨的命运。之后的岁月里,性格过于自由暴躁的贝多芬也不止一次的遭到了爱情的否绝。在遭受这些肉体痛苦之时,贝多芬又必须承受着另——种痛苦。

不但如此,他的身体也“背叛”了他,先后得了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等等。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尽管如此,但他从未放弃过音乐。要知道面对这么大的困难,贝多芬却毫不动摇,这需要用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啊!

生命的沸腾掀起了音乐的终曲。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愿相信自己的不幸是不可医治的:他渴望治愈,他渴求爱情;他充满着希望。也许现在你的成绩是差了点,但这并不代表以后你依然是这样。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实力,对自己要有信心。

贝多芬与命运抗争,最终成为名人,同样,我们也要努力学习,做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贝多芬在写给弟弟们的信中曾说过:“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钱。”

除了这一点外,本书的作者罗曼罗兰也想告诉我们一些道理:悲惨的命运和痛苦的考验不仅降临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样也降临在伟人的身上。当我们遭受挫折的时候,应该想到这些忍受并战胜痛苦的榜样,不再怨天尤人,要坚定自己的信仰。

高中生名人传的读后感范文2

“自由和进步是艺术的目标,正如它们是我们整个人生的目标一样”,这是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的名言。

今年寒假,我读了一本名著—名人传》。这本名著深深触动着我的心灵。《名人传》的作者是法国的罗曼·罗兰,此书由《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三篇传记组成。

这三篇传记,每篇都让我有所启发。其中,最震撼我的就是《贝多芬传》。贝多芬一生的心血都倾注在了音乐上,然而,命运总是在捉弄他。童年的他,体弱多病。到30岁,听力逐渐衰退,作为音乐家,这是致命的打击,性格坚毅的他没有向命运低头,继续在音乐道路上前进着。中年的他,听力已完全衰退,只能用笔来与人交流,但是这并没有使他停下创作的脚步,而是抛开所有的不行,投向大自然的怀抱,继续谱写着不朽的音乐篇章。

《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所有作品中我最熟悉也最喜爱的作品。贝多芬眼中的英雄是那么的勇敢、百折不饶、坚强不屈,就像贝多芬本人一样用痛苦谱写与命运抗争的音乐。每当我闭上眼睛,用心倾听这首曲子时,脑海就浮现这样的场景:一位勇敢的骑士,手拿利剑,困难、挫折和痛苦就像敌人,骑士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遇到敌人,骑士没有闪躲,而是一路砍杀,越挫越勇,最后凯旋归来。每当曲终时,我慢慢睁开眼睛,我发现自己渐渐有了勇气,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战胜自己的勇气。从这以后,每当我气馁时,就在心里默默哼唱《命运交响曲》,鼓励自己要像贝多芬那样不因悲苦与劫难而一味沉沦,要做扼住命运喉咙的强者!

“人啊,你应当自强不息!”这是贝多芬告诫人们的一句话。是的,人不能依附于草木,用坚韧果敢的心创造生活,创造艺术!

高中生名人传的读后感范文3

打开《名人传》,在首篇的引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而死,人类喘不过气来。打开窗子罢!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

显然,罗曼?罗兰要用英雄主义的精神来矫正时代的偏向。在罗曼?罗兰看来,真正的英雄、真正的伟大是痛苦和孤独,是自我同无形物的抗争。在同一引言中他还说:“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伟大的人。”他正是紧紧抓住了英雄伟人痛苦的心灵,把战胜苦难作为衡量英雄的一把闪亮标尺。而他的《名人传》就是揭示人类历史上三位苦难英雄的心灵传记,他们是19世纪德国伟大音乐家贝多芬、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文坛巨子托尔斯泰。

他在《贝多芬传》的结尾这样写道:“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的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用痛苦换来欢迎。”确实,“用痛苦换来欢乐”正是罗曼?罗兰追踪贝多芬一生命运的视野,这句话构成了《贝多芬传》内在的紧张和扣人心魂的思想魅力之所在。

是什么支持着贝多芬?是不向皇权低头的品质,是不被金钱收买的决心,是扼住命运咽喉的勇气!正是依靠着这些超凡的精神力量,贝多芬越过了人生的无数个痛苦险峰,达到了对人生最清醒的领悟。

如果说《贝多芬传》是英雄主义的号召,是力的颂歌,那么《托尔斯泰传》则是一首安魂曲、一支哀歌,一阕送葬曲。贝多芬伟大的痛苦是因为他在人生的盛年遭到厄运,托尔斯泰伟大的痛苦在他自身主观意志的选择。

《复活》是托尔斯泰暮年的又一部力作,罗曼?罗兰所说:“妻子、儿女、朋友、敌人都没有理解他,都认为他是堂?吉诃德,因为他们都看不见他与之斗争的那个敌人,其实这个敌人就是他自己。”

“托尔斯泰,你是否依照你所宣扬的主义而生活!”他痛苦地回答:“我羞愧欲死,我是罪人,我应当被人蔑视。”终于,在82岁的暮年,托尔斯泰在一个寒冷的冬夜,独自逃出了家门,在一个无名的小城一病不起。弥留之际,他号啕大哭,对守在他周围的人们说道;“大地上千百万的生灵在受苦;为何大家都在这里只照顾一个列夫?托尔斯泰?”

其实,托尔斯泰发出的是对苍生的疑问,也是对痛苦心灵的回应,在这里我们分明又听到了贝多芬对生命的欢乐歌唱,这就是罗曼?罗兰在《名人传》里留给我们的永恒的精神光芒。

高中生名人传的读后感范文4

在这个假期里,我看了很多本好书,《名人传》这本书对我触动最大。这本书描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三位伟大艺术家的精神力量和心灵美,让我感受到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经历。

这整本书讲述了三个名人---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在那不平等的社会中如何挣扎与生存。

贝多芬,一个在音乐领域德高望重的人,但也是一个不畏强权的人。

米开朗琪罗,一个著名的雕塑家,为自己的作品挥洒了无数不朽的杰作。

托尔斯泰为后人留下了经典的文学作品,用文字传播爱的种子。

他们三个虽然在不同领域发展,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苦难中坚持自己对理想的追求。这是多么令人敬仰啊!

在这三人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众人皆知的贝多芬。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畔的小城---波思。他出生于佛拉芒家族,一个音乐世家。

他的父亲总是用暴力迫使贝多芬学习。在他四岁的时候,父亲就把他和一把小提琴关在一起。11岁时,他加入了剧院的乐团。13岁时,他当上了管风琴手。

后来,贝多芬发现自己的耳朵听力越来越弱,直至完全失聪。这对于一个热爱音乐的人是多么沉重的打击,但是他没有放弃,他依然追逐着他的音乐梦想,创造了属于他的一个无声的音乐世界。在这个音乐世界里,他谱写了许多闻名中外的作品。

贝多芬告诉我们:“热爱与坚持是成功的法宝。”他还说过:“艺术是高于一切的上帝!”可见贝多芬对艺术发自内心的崇敬。

贝多芬去世了,他给后人留下的不只是丰富的音乐遗产,更多的是巨大的精神财富。

从这本《名人传》里我受益良多。原来,在这些大人物的风光背后有着许多难以描述的苦难和艰辛。

我要以他们为榜样,在未来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勇往直前,把握好现在,把理想化为宏图,把计划付诸行动,荡起理想的双浆,与同学们同舟共济,破浪前行!

高中生名人传的读后感范文5

在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令我受益匪浅的经典名著——《名人传》。

《名人传》是出自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之手。《名人传》之所以被称为《名人传》,是因为这本书包含了三位名人的故事——分别是《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罗曼·罗兰记录了他们的苦难和坎坷,赞美了他们的高尚品质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名人传》一书看似独立成篇、互不相关,其实在时间脉络这一主线之后,这本书里面的三传之间却有着同样的精神品格——热情、坚持、执着。

让我们看看《名人传》中最令我入迷的《贝多芬传》。其主要人物有韦格勒、朱丽埃塔·居奇亚迪以及查理。其中,韦格勒是一名医生,也是贝多芬的挚友。而朱丽埃塔·居奇亚迪则是贝多芬曾爱恋过的人。查理是贝多芬那不求上进、自私的侄子。这些人物对贝多芬的一生影响甚大。贝多芬从小就有了音乐才华,后来离开了故乡到达了音乐之都—维也纳,开始了他的音乐创作。不幸的是,他的耳朵却失聪了。可是他并没有放弃对音乐的热爱,凭着坚强的意志和对音乐的热爱,创作了许多经典传世的作品。

在我眼中,贝多芬是一个坚强、隐忍的人。他在面对悲惨身世以及身心的诸多不幸时,始终坚信这一切无法征服他自己,发出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呐喊。

所以,在《贝多芬传》中,我学会了不能盲目的听天由命,我们也可以战胜天命。不能一遇到困难就逃避,要给自己一个挣扎的机会。并且,我会永远记住贝多芬说过的一句话:“一心向善,爱自由高于一切,就是为了御座,也绝不背叛真理。”

《名人传》中的《米开朗琪传》和《托尔斯泰传》在这我就不剧透了,希望你会成为有一个《名人传》的读者。

总之,《名人传》让我感受了三位名人的人格之伟大。他们是世界的征服者。《名人传》一书非常好的印证了中国人的一句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家》的序和跋 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巴金,了解《家》的故事梗概;结合“跋”的内容,体会作者创作《家》的意图。

2、理解作者对待生活的态度;了解序和跋的文体特点,领会它们的导读作用。

3、学习作者积极追求的生活态度,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文章充满激情,热情洋溢,使读者深受感染;学习本文形象生动的比喻手法。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作者语录:不要把我当做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

2、《激流三部曲》是巴金的代表作,它包括《家》《春》《秋》。作品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揭示;了封建制度的崩溃及其罪恶;也描写了革命思潮激荡下的年青一代,歌颂了他们的觉醒和抗争。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题目解说:序”写于1931年4月,是作者作为《激流三部曲》的总序发表的,“序”中充满激情,表达出作者的生活态度,反映了作者青年时期的思想。

“跋”写于1953年3月(新中国成立第5个年头),比写“序”晚了22年。在“跋”中,作者交代了创作《家》的意图和不足之处,体现了作者冷静的思考和思想上的提高。

2、作者:巴金——现、当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

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忆》。《短简》等散文集。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活动,编辑《呐喊》。《救亡日报》等报刊,创作有《家》的续集《春》和《秋》,长篇小说《抗战三部曲》(又名《火》),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还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诉》和《龙•虎•狗》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中心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并主编《收获》杂志。他热情关注和支持旨在繁荣文学创作的各项活动,多次出国参加国际文学交流活动,首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

3、文学常识:“序”和“跋”是一种用来说明著述经过或出版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源、主要内容、创作意图和作者情况等的文体,有的“序”和“跋”还直接对作品发表评论、研究阐发有关问题。

“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等),“跋”写在后面。有的如“引言”“前言”“下在前面”也是“序”。有的“后记”“编后”也是“跋”。

4、学习生字:

扉页(fēi)动荡(dàng)魔爪(mó)摧残(cuī cán)诅咒(zhòu)......幼稚(zhì)累赘(zhuì)积愤(fân)哑子(yǎ)妥当(tuǒ).....

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本文是作为《激流三部曲》的总序发表的,文中集中反映了作者青年时期的思想。文章共七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表明作者对生活的积极看法。这个看法是有一个过程的,可见作者的认识是先进的,积极的,并且触及了生活的本质。

第二部分(5),阐明自己积极的生活态度。正因为对生活有了积极的认识,作者便毫不犹豫地加入生活的激流中去。在生活中,他是一位在激流中搏斗的战士。

第三部分(6——7),讲述自己以文学为武器,对生活的抗争。“我还要征服生活”——这便是作者“搏斗”的过程和“搏斗”的决心。

这篇“跋”写于1953年3月,时隔22年,作者追述了写作《家》的原因,创作的情感、动机以及对青春的赞美。

全文共五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充满激情地表述自己创作《家》的动机。第二部分(2——5),指出《家》的不足,赞美青春的美丽。

四、教师小结:

“序”中,作者把生活比作激流,形象而深刻地表达了征服生活和与黑暗搏斗的激情和勇气,体现了作者青年时期积极的人生态度。

“跋”中,作者更明确、更犀利地表述了自己的创作动机——揭露、控诉旧制度旧社会,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序”有的是作者自己写的,自编自写的叫“序”或“自序”;有的则是由别人或编者写的,由别人作序的叫“代序”。

“序”和“跋”这一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简要地说明编写目的、简介作品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品有所评论,或对作品的内容作进一步的发挥、阐述,或生发开去而另有所议论的,属于议论文。总之,“序”和“跋”的写法多种多样,说明的、议论的、记叙的、用抒情的笔调写的,还有综合说明、论述和记叙的。

二、细读品味:

1、“事实并不是这样。生活并不是悲剧。它是一场‘搏斗’”——过渡句。“这样”指上文几年前“我对生活的悲观认识,下文写“事实”,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态度。

2、“罗曼·罗兰德回答是‘为的是来征服它’。我认为他说得不错。”——引用罗曼·罗兰的话,赞同罗曼·罗兰德生活态度。让我们强烈感受到:作者不是一个生活的悲观者,也不是一个旁观者,他是在生活激流中搏斗的战士。

3、“生活的激流”——指的是作者想通过搏斗去征服生活的那股激情。有爱有恨,有幸福有痛苦,这才是生活的本质。

4、“我还年轻,我还要活下去,我还要征服生活。我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会停止的,且看它把我载到什么地方去!”——此句既写出了作者勇往直前的精神,也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朦胧感。作者在文中一再表露这种迷茫,但这一点是次要的,也是无可厚非的。

5、“我很早就说过,我不是为了要做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表述《家》的创作动机——不是为了要做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逼着”用得准确,突出地表现了是那个不合理的、垂死的制度使作者不得不拿起笔来控诉。

6、“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我控诉’”——“控诉”表达了作者对恶意摧残年轻生命的不合理制度的愤慨之情。

7、“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青春代表着年轻,充满着激情与活力,她可以让我们体会生活,理解生活,征服生活,改变生活,因为年轻,我们敢于和命运抗争。

三、合作探究:

1、《家》的“序”是作为〈激流三部曲〉的总序发表的,联系文中有关“激流”的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理解和对待生活的。

明确:作者把生活比做激流是鉴于他对生活的深刻认识,是他写作《家》乃至《激流三部曲》的目的。当然,这也是理解“序”和《家》的一把钥匙。

作者认为,生活是勇往直前、永不停止的;是充满力量、无可阻挡的;是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的。对待生活的态度应该是“搏斗”,是“征服”。

2、作者在《家》的“跋”里说:“我不是为了要做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

明确:最能诠释这句话的句子是:“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我控诉’。”(也可以是“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块儿受苦,跟一些人一块儿在魔爪下面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

《家》的创作意图就是揭露、控诉旧制度旧社会的。作者写“跋”正是新中国成立第5个年头,所以“《家》已经经历了它的历史的任务了。”

3、开发性题目:“这次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家》的时候,我本想重写这本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发散角度1:可以重写,因为随着作者思想认识的提高,新的作品会有一个更为明确的主题,回忆年轻时的生活会多一份冷静的思考和怀恋的韵味。总之,如果重写,或许会有一篇内容更充实、结构更完整的《家》来。

发散角度2:不能重写,巴金先生是明智的,尽管二十余年后看到了作品的年轻幼稚,主题十分鲜明,但作者年轻时的激情、鲜明的时代特色,是只有那个时代才具有的,是二十余年后的作者所不具备的,若再重写往往会写出一部得不偿失的作品,“《家》已经尽了它的历史任务。”还是“保留着它的本来面目”好。启示:同一个作者,虽着生活阅历的增加,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作品,而这些作品风格不可能一成不变。

四、教师小结:

把生活比作激流,虽然不敢断言是巴金先生似的首创,但至少他是这一修辞的最著名的使用者。“生活的激流”,既形象,含义又深刻。生活就是像激流那样一往无前,充满了力量;生活中有爱,有恨、有欢乐,有痛苦;生活中有清流,有泥沙,也有沉渣 „„我们来做什么?我们“为是来征服它。”这就是序文要表述的意思。

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紧密地连在一起,自己的情绪随人物的命运变化,寄情于物,只有这样,创造出的艺术形象才会感人至深,作品内涵才会更深刻。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六、板书设计:

9、《家》的序和跋

上一篇:曼谷的游乐场三年级作文下一篇:上栗镇胜利小学“万师访万家”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