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红楼有感(通用14篇)
参观红楼有感 篇1
参观北大红楼有感
不久前,我们一行人,前去参观五四大街上一个不起眼的小红砖楼里。起初我并没有对这个地方感兴趣,直到知道它是北大红楼,里面蕴藏着一批批仁人志士在这里投身于革命道路,使我不得不对红楼另眼相待。
1918年,红楼正式竣工。同时,在这里也展开了一段有关责任、有关革命的爱国故事。于此地曾爆发了划时代的五四爱国运动,也曾是我国最初传播马克思主义基地之一。当蔡元培当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时,他就是在红楼里批阅文件,进行革命活动的。李大钊与毛泽东也是在红楼里结识的,他们在这里建立了北方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
北京大学红楼,不仅是一处历史悠久的建筑,也是中国爱国主义精神,革命精髓的储藏室。这也让我们这些现代大学生更加了解了我党光荣的历史,学习了老一辈革命家优秀的革命品格。红楼承载了民主与平等,进步与自由精神,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这次旅行,拉近了我与这些革命家心灵上的距离,让我更加深刻的领悟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克服苦难的精神文明,震撼的不仅是我,也是我的内心。
参观红楼有感 篇2
曲径通幽, 奇葩异草, 聚阆苑仙树。看不尽、春雨梨花, 夏荷秋桐雪圃。翠筱摇, 潇湘僻静;黄梧动, 蘅芜秋暮。更伤情, 瘗玉埋恨, 葬花魂处。
情天恨海, 儿女真情, 叹生死难谱。写不尽、前盟石木, 霁月晴雯, 雾笼湘江, 泣蓉诔赋!相依生死, 终身抱恨, 水花镜月终成梦。放悲声, 夜半孤魂苦。飞花易逝, 红颜自古缘薄, 空负痴情寒暑。
观北大红楼有感 篇3
升入中学,我去过好几次北大红楼。听着讲解员为我们讲述北大红楼的历史意义以及它不可磨灭的作用,我深有感触,并且对北大红楼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于是我报名参加了义务讲解活动,能成为一名北大红楼的义务讲解员,我感到非常自豪与骄傲。
一般来讲,外地人或外国人到北京来旅游,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定会去看天安门广场、故宫、天坛等地。比较时尚的,会去鸟巢、中华世纪坛等地。喜爱休闲购物的,会去王府井步行街、前门、西单商业街等地。对北京小吃感兴趣的,一定会去便宜坊、全聚德等地。但很少有游客专门跑到北大红楼去参观。很多人认为:北大红楼有什么好看的?既不宏伟壮丽,也不舒适怡人,年代也不久远,去那里参观实属浪费时间。我却认为,北大红楼蕴含的历史意义和浓厚的爱国气息,足以让它与任何名胜古迹相媲美。
新文化运动的孕育,让沉睡的中国睁开了双眼,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新青年》杂志诞生在这里,它对新文化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巨大的推动力。这座而今默默无闻的北大红楼,见证了这一热血沸腾的时刻,它所承载的创新精神之于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说起故宫、天安门这些景观,外国人几乎都知道。而走在外国的大街上,随便问一个人,你知道北大红楼吗?他也许会回,不知道,甚至还会疑惑地反问,北大红楼?是英国的还是美国的?我认为,北大红楼比起故宫,更有历史意义;比起承德避暑山庄,更显其独特魅力;比起万里长城,更显国人的内敛之美。年轻的北大红楼古朴而典雅,它让中华民族自强、独立的精神传遍了五洲四海,它庄重地将爱国写进了每个有志气、有抱负的中国人的心中,它秉承了古老中国最坚韧的精神,为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增添了一笔新的华章。
一个世纪过去了,原在时代滚滚潮流中的北大红楼,如今静静地讲述着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它深沉中的坚毅让人不由得回望过去。走进北大红楼,触摸着熟悉的历史,不禁放慢脚步,抬眼看到朝阳中的北大红楼熠熠生辉。
参观红楼有感 篇4
今天,老师带领我们到北大红楼去参观,一路上和大家有说有笑的到了北大红楼。
到了五四红楼,导游阿姨为我们介绍了北大红楼的历史,导游阿姨说,北京大学的前身是清末京师大学堂,始建于1898年,校舍在景山东街的马神庙四公主府。因为建筑主体是用红砖建成的,故人们称塔它为红楼。
接下来我们又参观阅览室,按照当时的照片复原了实际的布局摆设,一张管理员的桌子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因为毛主席就是在这张桌子后面工作的,任何人都要经过他的许可才能进入这间阅览室,我们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觉我们与主席的距离是这么近。在阅览室的一角展出了当时的职员薪金,从校长蔡元培月薪600大洋到最底层图书管理员毛泽东月薪8块大洋都详尽列出。
五四运动是从北京爆发的,而北京的运动是从北大爆发的,三千名学生中近三分之二从这里走出去的,而被捕的学生中绝大多数都是这间学府的学生,作为校长的蔡元培先生四处奔走,并在孩子们释放之时带领学校全体教员在校内为之欢迎,我们深刻感到了这位年过半百的校长对于学生的爱护,然而更多的是对于孩子们的赞赏,对于他们能够接受进步思想的欣慰,当时有学生回忆说,他们看到校长先生在风中无声垂下热泪,风将先生的头发吹乱,然而先生却在鼓励所有的学生,这让看到这一场景的所有人无不感动。我想,一个校长对于这些学生的态度就是这所学校对于学风的态度。
这次的参观让我受益匪浅,不能忘去。
参观红楼有感 篇5
世人就是我们,我是一个现代人,也请让我以我的方式表达对世事的看法。我们活在大千世界从来不易。大人经常说,我们生活的多好啊,那有什么痛苦,他们这些大人才活得不容易。我们只不过是一群猴子,一群动物!我们讨厌痛苦,可是,我们是人,我们需要发泄。曹雪芹先生前半生锦衣玉食,又生于书香世家,后半生则过着绳床瓦灶的生活,不可能不引起曹雪芹先生对世事的感慨,于是,《红楼梦》便诞生了。
我认为《红楼梦》也不过如此而已。世界在发展,人类在进步,《红楼梦》无疑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在不同的环境(这个环境不是字面意思)中我们有不同的看法与想法。《红楼梦》中遍地都是这样的例子,有为钱的凤姐,有为情的林黛玉,有为禄的薛宝钗,有为成仙的贾敬等等。那个时代是河清海晏的康乾盛世,天下太平,人们的追求也不过尔尔。追根究底,人们所追求的就是自己想要的,就像个梦一样,就是为了一个利字。
世人并不痴,我们只不过是在做我们认为正确的事情,所以凤姐为了三千银两逼死了一对情侣,所以尤三姐“淫”了男人,所以薛宝钗害死了林妹妹……只不过是我们认为正确罢了,世事无常,索命夺魂。生于幸福之中的我们并不幸福,为什么我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做,这没有理由,I can do anything I want。所以世界才如此混乱,礼仪却显得必不可少,礼教只不过是个统治工具,它本身没有错误,是我们强加给它错误。封建礼教给我们的启示是:它不是个好东西。所以我们需要的并不是形式上的礼仪,而是思想上的,假若每个人都知道这样做是错的并能够束缚住自己,世事也不会如此无偿,再加上一个人能够理解一下另一个人,这个世界也就不会如此千变万化。
如此一来,就让《红楼梦》成为历史吧!世界要发展,因为人类需要进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所认为的正确应该符合大多说人的想法,我们的想法是生活静好幸福,而这依赖社会的发展成度,所以所有的事情都应该服务于社会,我应该无时无刻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世界,任何事物都有其优缺点,笑纳优缺,努力进步,包容他人。
红楼梦有感 篇6
--------观朱水永老师讲座有感
志者,士心而志,士,为知己者死,心,慕红颜而生。
-------题记 人文名师讲坛这门课程带给我的收获很多,它让我真正感受到了大学学习特有的快乐,毫不夸张的说,这是我觉得入学以来最有价值的课程之一,又因为我在高中时期就很喜欢《红楼梦》这本书,看过一些有关红楼研究的书籍,因此对朱水永老师讲解的课程内容感触颇深。
朱老师的讲座题目是《红楼梦与人类想象体验中的三个世界》,在将近两个小时的讲座过程当中,朱老师着重从两部典型文本来分别阐述东方与西方的人类文明发展,分别是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和古希腊荷马史诗《伊利亚特》。1.首先,我想谈一些与本文主旨关系不是很紧密但却令我感触很深的内容,我很赞同朱老师在讲座中最先提出来的一个观点——“文学即人学”,人类文明的发展,伴随着对人的不断发现,不断思考,而发生变化。
人类的本质是自由的,然而在与社会的融合和世俗的打磨中,本质逐渐被异化,而这种异化又是怎样通过文学表现出来的呢?
朱老师运用德国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意识理论对此加以阐述,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人心理状态的最高形式,它统治着整个精神世界,使之动作协调。正是在意识的管辖与指挥下,精神生活才具有稳定合理的特点。前意识,是属于意识的观念和思想,因与现实生活无关,被排除出意识,而游离在意识边缘,可以较快、较易的进入意识领域内。在意识与前意识之外,即是潜意识,是人类精神中占据最大量、最原始的部分。在精神世界中,潜意识压在最深处、最底层,但又最活跃,总是设法浮现到意识表层上来。
由此引发了个人的“三我”状态,本我,是遗传下来的动物性本能,是一种原始动力机制,其目标是毫不掩饰的满足生物欲望,内部充满了非理性、反社会和破坏性冲动,是潜意识结构部分,是所有本能的承载体,它与生俱来,是最原始的部分,遵循着快乐原则。自我是每个人都包含的心理内涵,是理性的,是意识的主体部分,它控制着能动性的入口,及将兴奋释放到外部世界中去,处于本我与外界之间,根据外部世界的需要来活动,在现实原则中感受情感。自我调节本我,与之相对立,是检查精神内部运动的所有过程。自我是部分意识的参与者,它的任务是使本我与外界社会更好的协调,并采取某种方式转移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本能冲动。超我是充满清规戒律和类似于良心的人格层面,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内在的道德检察官,它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来自于内心的道德理念,为自我确立了好与坏的范本,一个社会的理想和价值观是通过超我传递下去的。如何把弗洛伊德的理论和“文学即人学”的观点联系起来呢?在我看来,正是因为潜意识中人类理性的长期压抑不得释放,自我对于本我的调节过于严苛,内心感情宣泄的出口被控制的过于窄小,因此很容易形成所谓的情结,人类需要有宣泄的渠道来解开情结,而这种渠道,恰恰可以通过文学的形式得以记叙和留存。因此,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类最原始的内心意识的表达,文学,即人学。2.从《红楼梦》看待中国古人的社会理想
《红楼梦》中的奇绝诗词有很多,我很喜欢当中的这一首《红豆词》: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字里行间并不单纯的流溢出欲说还休的相思之愁,更饱含着浓重的空虚寂寥之感。这种文字的感伤弥漫在整部作品当中,以奢华的表现形式着重渲染浮华背后的内心空洞与麻木的挣扎,是本书的特色之一。
根据朱老师的讲解,曹雪芹先生在这部书中构建了人类想象和体验当中的三个不同层次的世界,即太虚幻境,象征现实世界的荣宁二府,以及象征着理想世界的大观园。
太虚幻境出现在第五回当中,是清一色的女儿世界,保存着女儿们的天宫档案,也是本书中一处绝妙的伏笔,悉数望去,大观园中各人命运早已昭然纸上,我们不过是眼睁睁的看着她们以不同的姿态走进每个人的命数当中。太虚幻境以一种玄虚的笔调揭示了“情”之一字的悲剧色彩。
荣宁二府是现实中男人的世界,这是一个染满功利色彩,腐臭气息的,令宝玉 避之犹恐不及的现实世界,在这里,没有所谓水做的骨肉,只有一些宝玉所谓的渣滓浊沫,在封建秩序麻木的碾压之下互相的倾轧,在仕途经济学问的熏染之中小心翼翼的谋求着虚华的生存,只是一个与宝玉的理想完全背道而驰的世界,也是一个在世俗迷离的眼中再名正言顺不过的最高境界。
因此,宝玉在完全否定了他的阶级为他规定的道路之后,用自己的方式将他的叛逆展露无遗,宝玉的叛逆不仅表现在他对于科举,仕途等一系列封建制度的不满和鄙弃,更突出的表现在他对于女儿的爱慕,同情和尊重。宝玉是不甘被这个令他厌弃的现实世界毁灭的,可是他的抗争却是显得那样无力,这也是他区别于中国古代其他作品中叛逆者形象的根本表现,宝玉的抗争不在于力挽狂澜,他甚至不看重这场较量究竟会有怎样的结果,他的抗争表现在立场坚定的沉默和逃避。也正因此,宝玉在他的父亲面前从来都是唯唯诺诺,不曾有过义正言辞的辩驳,贾政其人,用蒋和森老师的话说:“ 这是一个封建主义最恭谨的信徒,一个被名教礼法雕刻得工工整整的人。”1,这是个被封建思想打磨的光光滑滑的一个很不合理的存在,在他的身上并看不到丝毫情感的流泻,只有一个冰冷的虚伪的面具,包裹着一颗疲倦的空荡荡的心。
而大观园,正是作者笔下的理想世界,也正是宝玉甘愿纵情投身的女儿的世界,在这里,纵使也有眼泪,有争吵,有误解,有明争暗嘲,但那也不过是云归雁去间的一抹调笑,大观园的色调是丰富的,因为这里边生活着各色风韵才情的奇女子,然而大观园的悲剧在于它从一开始就是依附于荣宁二府这一现实的腐朽的世界而存在,它的安宁和谐不过是摇摇欲坠的一场浮梦而已,最终被现实世界所摧毁,成了封建社会最悲哀的陪葬品。这些钟灵毓秀的女子,也不过是众人掩卷之后的一声叹息,或许,目睹珍宝的消亡比现实的毁灭更加令人难以接受。大观园是宝玉逃避现实世界的安身之处,这里有着他不能割舍的生活的依恋。宝玉真心爱人,而众女子也都不曾辜负他的爱。黛玉自不必说,二人之间是惺惺相惜的纠缠,是前世今生的眷恋,黛玉对于宝玉,是一种无论莺莺燕燕纷纷扰扰都无法取代的特别的存在,而宝钗,虽然很多评论对她颇有微词,但是无疑,宝钗对宝玉的感情是抑制的表达,也正是这份小女儿情思的流露,使得宝钗这一人物不再是冷冰冰的,而多了一分灵动。袭人也是爱护宝玉的,然而袭人的爱太过正经,太过周全,因此与其他人相比显得认真不足,晴雯,她的爱是骄傲的,是清白的,是勇敢的,甚至是惨烈的,交付爱情的同时也交付了生命,这注定了她之于宝玉,是一个永远刻骨铭心的存在。尽管这一切最终化为泡影,可是这稍纵 1 古耜选编 《百年一觉红楼梦》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 第228页 即逝的繁华却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更加轻灵旷远的声响。
作者将《红楼梦》的悲哀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他对于大观园的描写越是热闹,封建制度的罪恶就表现得越是深刻。因为越是对美好的事物的摧残,人们的愤慨就表现得越是强烈。在这一点上,《红楼梦》达到了它的高峰。3.宝玉是志士而非纨绔。
或许在红楼众人的眼中,宝玉是一个活脱脱的纨绔子弟,然而在我看来,宝玉称得上是一个有志之人,志者,士心而志,士,为知己者死,心,慕红颜而生。宝玉的社会理想终不能被世人所容,然而他并没有以一种决然的姿态抗争,而是忘我的投入到一个自我构建的理想世界,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旷达的心态。宝玉的理想缘何注定失败,就在于他叛逆的不彻底性,宝玉鄙弃功利,却不得不依附于功利所带来的奢华生存,尽管如此,宝玉精神上的坚守也注定了他是悲剧的,但却并不悲哀。
4.结语
参观红楼有感 篇7
一、内乡县衙
2005年元月26日应河南省档案局邀请去该省调研, 在南阳市档案局同志陪同下, 参观了我国四大古代官衙之一———内乡县衙。 该县衙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所属的内乡县, 已有七百多年历史, 据《内乡县志》记载:“县治居城之中, 元大德八年 (1304) 县尹潘达始建于厅堂廨舍, 明洪武二年 (1369) 知县史惟一重建。”2004年4月22日隆重举行了内乡县衙建衙700年 (1304—2004) 盛大庆典活动。内乡县衙以封建时代地方官衙完备的建筑规制、珍贵的实物资料、含义深刻的匾联内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吸引着中外游人, 成为国内一处著名的人文名胜。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较高的历史价值。县级政权, 在秦王朝定制后的两千多年封建社会, 始终作为基层的行政机构, 没有发生过变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社会的变迁, 加上诸多人为的因素所致, 封建社会数以千计的地方衙门已基本荡然无存, 而内乡县衙却得以奇迹般地保存下来。 它作为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封建时代县级的官署衙门, 对研究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
2.深厚的文化底蕴。内乡县衙为我们留下了中国封建社会县级政权衙门的实物标本和历史见证, 它又是一座宝贵的文史资料库。 特别是该衙门内张贴的楹联, 以极其丰富的联语内容, 引起了世人们的广泛关注。内乡县衙各主要建筑物门前, 都有一方匾额, 一副楹联, 游人参观县衙, 往往驻足联前, 长久思忖, 提笔抄写, 颇感兴趣。 现举几例:
县衙大门:治菊潭, 一柱擎天头势重;爱郦民, 十年踏地脚跟牢。
菊潭、郦, 古指内乡。这副楹联含义是身为一个地方官, 上受皇命重托, 下系百姓安乐, 责任重大。为官从政要以爱民为本, 脚踏实地为老百姓办实事, 做到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 才能站稳脚跟。
大堂:欺人如欺天, 毋自欺也;负民及负国, 何忍负之。
二堂:法行无亲, 令行无故;赏疑唯重, 罚疑唯轻。
三堂:得一官不荣, 失一官不辱, 勿说一官无用, 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 穿百姓之衣, 莫道百姓可欺, 自己也是百姓。
此联朴实无华, 感人肺腑, 上联核心是要正确对待自己, 淡化官本位, 以勤政为己任, 造福一方;下联核心是正确对待百姓, 尊崇“民为贵”, 以百姓为天, 爱民如身。这种自觉与百姓一等, 时时想到为老百姓谋利益的民本思想, 在今天也是具有启示意义的。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朱镕基高度评价了三堂对联中阐述的官与民的辩证关系。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铁映挥笔书录三堂楹联为县衙留念。它虽是封建时代的产物, 多为封建统治者自我标榜的招牌, 但对于出入县衙的官员来说, 多少能起到警示作用。如果各地官吏都能按楹联内容所示上查圣意, 下恤民情, 恪尽职守, 清正廉洁, 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 相信会出现一个百姓期盼的吏治清平的社会局面。
内乡县衙所承载的历史积淀, 它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县级政权职官设置、机构职能、司法审判和衙门文化都有较高的价值, 故有“一座内乡衙, 半部官文化”之美称。
3.南北交融的建筑格局。内乡县地处秦岭以南、长江以北的南北文化交融地带。内乡县衙的整体布局、规模、形制体现了明清的地方衙署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堂后宅的传统礼制思想。其建筑布局与《明史》《清会典》所载建筑规制完全相符。县衙建筑内设中轴线, 立大堂为正厅, 围绕大堂有序展开, 构成气势雄伟、庄严肃穆的对称故居外, 其建筑物的设计, 又受主持营建者, 时任该县知县章炳焘的影响 (该知县是浙江人) , 整个建筑群融长江南北建筑风格于一体, 规模宏大、布局严谨、错落有致、主次分明。既有北方四合院和南方过渡建筑的巧妙结合, 也有北方单体建筑的“明三暗五”和南方建筑的廊庑相接、回廊宽阔混为一体的形式结合。内乡县衙的建筑布局采取严格对称的四合院布置办法, 按使用功能分区, 依用途和重要程度区别等差, 有节奏地安排建筑物的体量和空间形式。大堂、二堂、三堂的建筑格局与北京故宫的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保持一致。人们从大门进去, 每通过一道门, 进入另一个庭院, 变换而不雷同。走进县衙不禁使人油然而生“天下衙门深似海, 有理无钱别进来”的恐惧心理。
内乡县衙为我们留下了中国封建社会县级政权衙门的实物标本和历史见证。
二、浮梁县衙
2011年4月16日应江西省档案局邀请去该省调研。在景德镇档案局郑小平局长陪同下, 首先参观了距该市60公里的浮梁县。因为先有浮梁县 (621年建县, 742年改名为浮梁) , 后有景德镇 (宋朝景德元年, 即1004年, 设浮梁景德镇) , 民国五年 (1916) 县治迁至景德镇, 1960年撤销县制, 并入景德镇市, 1988年11月, 恢复县的建制, 仍名浮梁, 属景德镇市。关于浮梁之名, 在民国间野史中还有一说, 某年秋天县治 (相当于县政府) 正堂选梁, 在江村选中八人合围的古樟树, 但无法运至县城。走旱路抬不动, 走水路遇干浅。正在犯愁时, 突然暴雨倾盆, 河水猛涨, 栋梁随浩浩洪水而下, 一路上百姓护送, 莺歌燕舞, 直抵县城, 故得浮梁县名。
浮梁古县是江南唯一保存较完整的清代县衙, 也是全国仅存的四处古县衙之一。该县衙历经唐、宋、元、明、清诸代长达1100余年, 屡毁屡建。现存古县衙, 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 距今已170年, 占地65000平方米 (相当于95亩) , 规模宏伟, 比河南内乡古县衙大一倍左右。它比较完整地保留了中轴线上的照壁、头门、仪门、衙院、大堂、二堂及三堂等县衙原有风貌。整座建筑坐北朝南, 错落有致, 廊道相接, 浑然一体。衙署内陈列了古代官服、刑具、十八般兵器、讯杖、官轿、夹棍。衙院内宽敞空旷、古木参天, 中有40米长古路甬道, 直通大堂。穿过仪门踏上甬道, 威严之感油然而生。参观后使人感到古建筑给人心理带来微妙的变化。
浮梁县衙为什么被誉为“江南第一衙”?主要是因为浮梁县的知县是官居五品 (通常县官为七品) , 加上浮梁地处皖、浙、赣三省交通要道, 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且上交税收多, 尤其是茶叶税收, 约占全国茶叶税收的八分之三, 有十五万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写道“, 商人重利轻别离, 前月浮梁买茶去”。当时浮梁县是“万国来求”的地方, 且当时闻名于世的瓷都景德镇归其所辖, 景德镇为皇宫烧御瓷, 朝廷派三、四品的官员到景德镇监督烧瓷。如果县官级别低就没有资格会监督陶官。另外景德镇瓷业工人来自四方, 经常闹纠纷。本县知县高于邻县两品, 就容易协调处理纠纷。在该县衙大堂屋脊梁上写有“钦加同知衔, 赏戴花翎权知浮梁事张、毛公建”。其中“同知”官名就是五品。而且是皇帝加封的。张, 就是宣统元年的浮梁知县叫张承祖, 虽然帝制早废, 但衙署犹存。
据该馆负责接待者介绍:有两件事令我印象深刻。一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晚年曾旅居浮梁县, 因其兄弟曾任浮梁县县承 (相当于该县二把手) 。其居住所就在浮梁县衙后一座平房内, 至今已恢复原貌。有一副楹联很能说明情况:
聿诤时政, 心在苍生, 万户争传新乐府
身在浮梁, 神归东洛, 千秋永祀老诗翁
白居易 (772—846) , 陕西渭南人, 少经战乱家境贫困, 29岁成进士, 历官翰林学士, 左拾遗, 刑部尚书。敢于直陈时弊。后言事得罪权贵, 贬江州司马。晚年居洛阳, 亦官亦隐终其身。到浮梁兄弟家暂住, 也是“身在浮梁, 神归东洛”。“神归东洛”就是指洛阳。一生诗作近三千首, 在唐诗人中为最多。他倡导新乐府运动, 写作了《新乐府》 《秦中吟》等大量讽喻诗, 所以才是“万户争传新乐府”。
二是当时县官原配夫人, 一年内有一个月的探亲假, 可以住在县衙内。而县官所纳之妾, 只能住在后墙外, 往返走后门。院墙垒得很高, 墙头上拉上铁丝网以防小妾自由出入。据说这都是县官原配夫人的嘱托。可见封建社会妻妾是有严格等级界限的。
总之, 综上所述, 两座县衙是严格按照古代县级衙署的规制设计建造的, 可以称为北京故宫的县级版。作为历史散落的残缺, 它是岁月的真实, 也是鲜活的过去。如今古县衙所承载的那个制度已经远去, 留下来的是完整的建筑和古代良吏的治绩。它后示人们:政声人去后, 民意闲谈中。最后我想以内乡县衙的一副楹联作为结束语。
为政不在言多, 湏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
当官务持大体, 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
为官从政, 要少说空话, 多办实事, 时时反省自己, 做到克己奉公。作为地方官, 一定要有全局观念, 每做一件事, 都要有全局观念, 思考每一件事情, 都从民众的需要和国家的利益出发。
摘要:北京的故宫众所周知, 而南方县衙却是鲜为人知。所谓衙内是旧时官吏办事的地方;而县衙是旧社会县级的基层政权。在我国这种旧政权时代的衙门建筑, 已很少见, 但我有幸在近几年参观了两处保存完好的旧县衙。
参观农村信息技术教学有感 篇8
关键词: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学;课堂效率
今年三月份,笔者随同教研室有关人员参加了乡镇中学的信息技术课参观和优质课评选活动,此次活动给笔者带来了很多收获和感想。在此,笔者想发表一下自己对农村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学校的基本情况
1.学生方面。农村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时间很少,只有少部分家中有电脑,所以了解计算机的信息渠道也很窄,因此他们对电脑很好奇。教师普遍反应,信息技术课是学生非常喜欢上的一门课,他们认为这门课是放松心情的课。学生带着这样的心理上课,教师很难控制,这样一来就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低的现象。
2.计算机硬件方面。我们去过的这些学校,大部分配置的电脑还不够多,上课时还有的两个人一台电脑。农村学校网络课课堂教学比较困难,学生一起上网的时候,网速非常慢,大大影响了学生对网络的兴趣。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寓教于乐的活动过程,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是一个起点。在听课过程中,有位教师讲授了这样一节课——“修饰文章”。教师首先展示出一幅修饰好的作品,教师问:“同学们觉得这幅作品漂亮吗?”学生回答的声音很响亮:“漂亮。”教师接着问:“你们想把自己手中未修饰的作品制作得如此漂亮吗?”学生回答:“想。”在这种气氛下,教师开始演示,学生都屏住呼吸,教室里安静极了。等教师操作完毕后,学生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接着教师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很快学生就通过实际操作并回答出来了。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情境,鼓励学生动脑又动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也因此变得相当活跃,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自然也就高涨起来。听完这节课后,我们几位评委教师的意见统一,都说这堂课效果不错,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2.鼓励学生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多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此过程中他们可以共享学习思路、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进友谊,增强合作意识。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同时,要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可以促使“差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同学的帮助和指导,增强学习的信心。教师也可以使“优生”在辅导同学的过程中知识得到巩固和内化。
3.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让学生有事做。“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围绕一个个典型的任务展开教学活动,它要求创设真实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之前,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任务,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设计要有综合性和可操作性,使教师和学生都围绕如何完成一个实际任务来进行,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去探索。例如:在教“PowerPoint插入背景、声音”一课时,我们完全可以用把教学任务融于一张音乐贺卡上,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音乐贺卡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头脑中就有初步的印象,接着再分析贺卡的结构:哪些部分是艺术字,哪些部分是普通字,哪些地方是剪贴画,哪些地方是文件中的图片,哪些是文本框,哪些是自选图形,哪些地方还需再进一步地完善,电脑中的音乐、背景又该如何放到贺卡中来?通过分析,学生对本节课的任务就有了直观的认识,教师再讲各部分的具体操作方法,讲时以点拨为主,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一来,学生就有事情做了,想停下来都难。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知识也经历了不会→会→熟练→巩固→提高的过程。由此可见,任务驱动教学法遵循知识的连续性,学生学习有张有弛,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认识规律。这样教学,学生学得快,学得牢,既实现了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又能使每个学生依据自身能力获得最大收获,充分挖掘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潜力。
4.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综合素质。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素质,这是内在的根本原因。学校应积极地为教师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了解更多的信息,教师的观念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不断的更新。学校要定期开展学习活动,信息技术教师要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让自己的观念、知识得到及时的更新。在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的前提下,要有计划地参加教育部门、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一些培训学习活动,汲取别人先进的经验,增强教学技能,让自己的信息视野更加开阔。
北大红楼有感 篇9
在孟登迎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参观了大量有关新文化运动的图片和文物,回顾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风貌。在红楼一层,同学们看到了经复原后的李大钊担任北大图书馆主任时的办公室、毛泽东工作过的阅览室以及北大学生上课的大教室,并且观看了一个有关红楼历史的小影片。
北大红楼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近代建筑,原为北京大学第一院,因其主体由红砖砌成而得名。这是一座包括地上4层、地下1层的“工”字形长条建筑,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策源地,1961年3月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向广大游客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课堂。
馆内基本陈列为新文化运动陈列专题展览,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分为“共和制度下的社会变革”和“北洋军阀的倒行逆施”。第二部分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分为“高扬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以及“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第三部分为“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分为“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看红楼梦有感 篇10
看87版《红楼梦》有感
在所有看过的众多文学作品中,《红楼梦》可以说是我的最爱。而根据《红楼梦》拍摄的各种影视作品中,又以87版电视剧最得我心。演员们在剧中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活生生的把这部鸿篇巨制完整的展现了出来。即使20多年过去了,就今天发展的眼光来看,服装、造型、化妆、布景仍然堪称精致。怯怯地想,这就是艺术的极致,无人可以企及的高度吧?
这部《红楼梦》的成功,得益于剧组不惜用了三年的时间选择演员和对演员进行培训,剧中的贾母、凤姐、黛玉、宝玉、宝钗、湘云等等可以说都诠释的空前绝后,无人可以超越!演员们是真的用心在演,把自己完全的溶入到了角色中.就算是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小角色,其表演者的表演也极尽其力。当年正因为他们的用心,才使的他们所演绎的人物形象深深的在人们的心里扎下了根,那时候的他们是真正的为了把这部戏拍好,没有功利、没有抄作。所以这一版的《红楼梦》不管看多少遍都不觉得腻,每看一遍都对原著多了一份理解。以至于再看书时,遇到剧中没有的情节,也可以通过想象还原演员们的表演,真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读《红楼梦》有感 篇11
泸定中学六(2)班
宋杨洁每当闲暇时,总喜欢在书房里搜索喜爱的书籍,浏览那一张张弥漫着墨香的页面,心中除了知足,更多的却是对知识的追求。《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从小就听大人们谈起,对其中的人物也有所耳闻:女声女气的贾宝玉;弱柳扶风、哭哭啼啼的林黛玉;风风火火,锋芒毕露的凤姐……一系列个性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物印入眼帘。幼时的我对红楼梦充满了憧憬……
终于,在图书馆里,我偶然观察到了这本我期望已久的书。那时,我心潮澎湃,想一口气把它览尽。可不一会儿,底气便丧了。这么厚,这对于那时只有两年级的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更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高峰。于是,我放弃了。
升入了初中,我再次捧起了这本书,决心要读完它。读后,我的内心有万分感慨:《红楼梦》是悲剧,但在人类对美好的人性、人情和美的追求上确实胜利的。这本书不仅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还大胆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行为。它指出了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他们的迷信促使一对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锁下生离死别:一边是成亲的喜庆景象;一
边是死前的哀怨凄婉,令人深切同情。此时,我仿佛置身其中,泪水不由自主的夺眶而出。
《红楼梦》塑造人物的特点鲜明,活灵活现。细细品味,一幅幅精彩的画卷似乎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
读红楼梦有感 篇12
今年暑假,我读了《红楼梦》,读过之后,不禁感叹:“”真不愧是名著。”
有人说过,“《红楼梦》”者,可谓悲剧中之悲剧也。是啊,如果结局让人们多感觉圆满,或许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伤心流泪。也就有可能不会成为四大名著之一了。
“望之可亲”的宝钗,人人多说她好,因为宝钗永远是一副虚怀若谷的样子,让人不由自主地信任她,愿意向她倾吐心声;林黛玉则不同于宝钗,而我心中真正认可的也是黛玉。她心思细腻,多愁善感,正如诗中所说:“心较比干多一窍,病犹西子胜三分。” 我猜,我猜,黛玉是怕别人接进她,发现心中的那种特殊的情感,哭泣只是一种喧泻的方式吧。大观园内,人们都有是公主、王子,充满青春的笑和泪,爱与怨。这是贾府之中唯一一块仅存的芳草地了,最后还是被毁灭了。
《红楼梦》能够在中国古典文学里带来一个全新的东西——打破封建,这固然是成就,但如果曹雪芹没有进一步揭露了当时丑恶社会,那《红楼梦》的价值恐怕还是会大打折扣的。
每个女孩都有一颗七巧玲珑的心,每一个女孩都是自己的公主,这与相貌、智力、家境通通没有关系,可能只是一个梦,但这个梦是美好的,女孩该像黛玉一样,永远不失去幻想。我愿我的心永远年轻,即使老了也可以做个老顽童。
读红楼梦有感 篇13
小雨,缠绵地下着,洒过青翠的竹叶,幽幽地竹香透窗而入,只身坐在窗前,膝间摊开一本《红楼梦》静然看着窗外的风,窗外的雨,不由地忆起作者“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苦涩,不由地忆起林黛玉“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哽咽,不由地忆起……
她,才情无双的小家碧玉,他,痴情善感的大家公子,从相识、相知再到相爱,他们经历了无数的波折。上一世,她是一株仙草,他是绛珠仙子,他每日为她浇水,她想来世,以泪报答他的恩情;这一世,她,失去了父母双亲,只能来到贾府,寄人篱下,身弱多病的她却在这封建大家族的冷漠之中步步小心,步步谨慎,此刻的我真想向天质问,为何,为何要这般待她,她已经如此悲痛了……
窗外,无边的细雨,变成了,如注的大雨,或许这是林黛玉委屈、怨恨的泪罢……母亲进了房,替我关上了窗,点亮了灯,橘黄色的灯光柔和地照在了我的脸上,却不知,脸上何时多出了两行的清泪……
黛玉在听闻他要大婚的消息后,病倒了,从此一病不起,在他大婚的那一天,她咬紧了牙关,狠下心撕碎了这些年来,他和她之间所有的书信,撕不碎的,就用火焚成了灰,一了百了,黛玉啊,你可知道,当你对鹦哥说出,你的身子好歹是干净的,教他把给你给送回去时,我的泪已经滂沱而下,心情不能平复,久久的,久久的……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回得了过去,回不了当初……
读红楼梦有感 篇14
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样的遇见。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这是宝玉和黛玉之间,最初见面时欢喜的遇见。”
人生,缘始于“遇见”,情长于“陪伴”。陪伴是温暖人心的力量;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陪伴,是我能给你最好的礼物。通过这次活动,让我分享到了一本好书、一个好故事。
通过读《红楼梦》,知道了多情潇洒的宝玉,娇嫩多病的黛玉,是这本书的主线人物,塑造了一个发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动人爱情悲剧。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贾府,渐渐与公子贾宝玉相恋,本来这是一段美好的姻缘,但却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了带有黄金锁的薛宝钗,让林黛玉郁郁寡欢,终因久病难医,吐血而亡。从此贾宝玉心灰意冷,看破红尘的故事。
【参观红楼有感】推荐阅读:
读《红楼》有感10-11
观武昌红楼有感06-17
红楼梦有感07-09
读《红楼梦》有感08-13
读红楼梦有感作文07-11
浅读红楼梦有感11-11
《红楼梦》的读有感01-02
读《红楼梦》有感-六年级作文06-02
红楼梦人物故事有感800字07-31
学习《红楼梦植物文化赏析》有感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