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论文总结与展望

2024-07-17

计算机论文总结与展望(通用8篇)

计算机论文总结与展望 篇1

计算机室 工作总结与新年展望

近几年来,我院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对医院现代化建设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现阶段,我们正在参与的信息化建设是医院医疗质量的保障与医疗资源共享的重要平台。围绕信息化建设规划主题,我科室全面实施《上海市医院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策略》,并根据市局《医院信息系统功能规范》的要求,在2011年度工作中三个方面有所突破:内部网络安全管理与检测系统的建设;以信息技术与以往就诊流程之整合为抓手的中间件架构在各临床科室诊间的应用工作;内部管理制度的丰富与修订工作。通过不懈的努力,力求实现我们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一贯所追求的管理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升。

首先,汇报本年度我们围绕“六个主题”所完成的与部分正在开展的工作: 管理平台--提高管理效率、较少管理成本、增强管理能力 1.1 智能的管理网络平台建设

定期对计算机应用程序情况进行阅读;并根据运转状态产生统计图表;定期将计算机运行情况归档至光盘介质中。1.2 远程桌面维护

为内部用户提供迅捷的远程协助,减少临床等待与我部门奔波之苦;有目的性的预先阻止客户运行某些指定的应用程序或浏览指定的网站,防止游戏的滥用与危险程序对系统的威胁。1.3 软、硬件资产的维护与管理

定期以图表结合形式浏览每一台联网计算机的软硬件配置信息;预先控制不当接入系统的外部设备。1.4 网络资源初步管控

定期审计用户对文档的操作,如打开、复制、打印;检查设备在线情况;通过对人员操作的分析制定控制策略保护信息资源,降低进行医疗活动时所面对的风险。日常维护--服务为主、治毒为辅、逐渐见效 2.1 网内防毒系统建设

对于检验科中网络有计划的查杀,消灭其病毒顽疾;进一步提高医院病毒防火墙覆盖率达到90%。2.2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全文数据库季度更新

有计划的按季度更新我院知识库数据,截至11年9月底,年更新文献共231642条,核心期刊篇目共46330篇。年中配合清华同方-中国知网升级后,以提供知识浏览共10287次,知识检索共117,文章下载7878篇。2.3 计算机及外围辅助设备维护

从一年前HIS网络内计算机约50左右发展到目前受维护终端超过250台,科技网与院院通用户从原有10余台扩展到目前约50台,综合我科计算机终端维护总量一年内增长幅度超过500%;打印机数量从一年前20台左右到目前过100台,同期增长涨幅亦超过500%。软件建设--发展以中间件为主的新软件平台 3.1 门诊诊间上线与升级

上半年度门诊医师工作站上线运转,按照我院要求修改门诊结算系统完成两次例行升级。在诸行政科室的配合下,实现医院处方电子化。根据最新统计,截止到2011年10月,数据结果如下图所示:

3.2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CNKI平台升级至5.0版本。3.3 物理诊断科B超、常规心电、24小时动态心电与脑彩超等设备电子报告,B超、CT、DR、DSA等设备影像入网。联网设备DICOM3.0标准化,人机交互实现WorkList,并完成图象网络存储与传输的一套完整解决方案。

3.4 勤方体检系统升级。

3.5 住院结算系统与检验系统完成一次例行升级。

3.6 自主开发信息科内部帐务系统,科内设备采购、入账,票据流转全程录入数据库。提供年度预算执行情况以清晰、可核对的电子文档。

3.7 自主开发的血液透析病人减负报表,完成相关报表电子化结算,其与医保接口完成电子文档输出。极大的提高了财务在血透医保报表工作中初录、计算、誊录三道工序的工效,节约其工作时。硬件建设

4.1 完善电子阅览室。4.2 影像学科服务器建设。

4.3 网络实时检测平台服务器的建设与实施。

4.4 D-QIS住院医师辅助诊疗系统快速恢复平台的建设。4.5 网络改造与内部网络建设。

4.6 经过市局信息中心认证的VPN安全隧道。5 宣传培训

5.1 门诊诊间培训。

5.2 财务科门诊结算中收费挂号、出入院操作培训。5.3 D-QIS住院医师辅助诊疗系统培训工作。6 内部管理--制度的维护与丰富 6.1 采购与请购制度。6.2 设备报废制度。6.3 值班与备班制度。6.4 紧急预案制度。6.5 培训与测评制度。6.6 版本控制措施。6.7 软件需求统一发布措施。6.8 评估措施。

2012年工作重点从三个课题展开,分别是深化管理、提高效率与保障安全。1 实现网络设备管控。2 网络资源与行为管理。3 局域网资源实时互动建设。4 人力评估。医院信息网络与信息发布平台建设。进一步重视日常系统维护工作规范建设与管理防范工作,争取达到Planned-Maintenance(有计划维护)水平。7 灾难防范与紧急预案的演练工作。

计算机室

2011年11月16日

计算机论文总结与展望 篇2

那么个人计算机的操作系统竞争就没有吗?显然是错误的。由于个人电脑市场从硬件架构上目前分为两大阵营,PC机与Apple电脑,所以它们支持的操作系统有DOS类操作系统、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Linux类操作系统、Mac操作系统。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主要特点是计算机在某一时间内为单个用户服务;采用图形界面人机交互的工作方式,界面友好,使用方便,用户无须专门学习,也能熟练操纵机器。

1 Windows操作系统发展概况。

1.1 Windows 1.0~Windows 95

Windows 1.0是Windows系列的第一个产品,于1985年11月开始发行。Windows 1.0是微软第一次对个人电脑操作平台进行用户图形界面的尝试。Windows 1.0基于MS-DOS操作系统。随后微软公司于1987年发行了Windows 2.0,也是基于MS-DOS操作系统开发的,画面与Mac OS相似。Windows 3.0发行于1990年,在人性化、界面、内存管理多方面有很大改进,得到广大用户的支持。1995年8月发行Windows 95。Windows 95具有双重角色,它带来了更强大、更稳定、更实用的桌面图形用户界面,同时也结束了桌面操作系统间的竞争。在市场上,Windows 95是成功的,在它发行的一两年内,它成为有史以来最成功的操作系统。

1.2 Windows 98~Windows XP

Windows 98发行于1998年6月,基于Windows 95的基础上,改良了硬件标准的支持,是混合16位与32位操作系统。在特性方面开始对FAT32文件系统WEB TV、多显示器支持。98的实用性非常高,“视窗王”的美誉一直霸占市场到2003年,当时Windows XP已经诞生两年之久。Windows 2000发布于2000年2月,有Windows 2000 Professional和Windows 2000 Server两个版本。

Windows XP于2001年8月正式发布。最初发行了两个版本:专业版和家庭版。XP操作系统上市至今已有8年,市场证明到目前为止是最成功的操作系统。Windows XP Professional整合了Windows 2000 Professional的强大功能(基于标准的安全性、可管理性和可靠性)以及Windows 98和Windows Me最好的商务特性(即插即用、简化的用户界面和创新的支持服务),从而成为最适合于商务的桌面操作系统。其主要特性包括:(1)全新的可视化设计;(2)播放丰富的媒体;(3)安全性提高;(4)强大的系统还原性和兼容性;(5)无微不至的帮助与技术支持。

1.3 Windows Vista、Windows 7

Windows Vista在2005年7月上市。Windows Vista包含了上百种新功能是系统本身最大的亮点,其中较特别的有:(1)新版的图形用户界面和称为“Windows Aero”的全新界面风格;(2)加强后的搜寻功能(Windows Indexing Service);(3)新的多媒体创作工具(例如:Windows DVD Maker);(4)重新设计的网络、音频、打印输出和显示子系统。

但Vista系统对硬件配置的要求太高。另外,从国内市场上来看2007年到2009年正逢“上网本”开始快速发展。“上网本”成为笔记本电脑中的主流的一类个人终端,搭载有无线网卡,方便随时随地登录互联网,这类电脑的配置普遍较低,价格便宜,很适合对移动互联网要求比较高而对硬件配置要求并不高的用户,显然Windows XP是这类电脑的首选。

Windows 7于2007年诞生,有简易版、家庭普通版、家庭高级版、专业版、企业版、旗舰版。版本众多,胃口各异,针对不同市场需求开发各种功能的操作系统。在简易化、人性化、创新化都有鲜明的进步。最重要的是Windows 7对配置的需求有所降低,使得2005年以后市场主流电脑配置都能达到理想运转。

2 DOS、Mac Linux操作系统系统发展概况

2.1 DOS系统发展情况

DOS是美国微软公司发行的磁盘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一组对计算机资源进行管理和控制的系统化程序。它对磁盘信息进行管理和使用都是以文件为单位。目前MS-DOS版本很多,从1981年直到1995年的,DOS在IBM PC兼容机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在常见的是MS-DOS 6.22版本。

2.2 Mac系统发展情况

Mac系统是苹果机专用系统,正常情况下在普通pc上无法安装的操作系统。苹果公司不但生产MAC的大部分硬件,连MAC所用的操作系统都是它自行开发的。苹果机现在的操作系统已经到了OS 10,代号为MAC OSX,这是MAC电脑诞生15年来最大的变化。新系统非常可靠,它的许多特点和服务都体现了苹果公司的理念。

另外,现在疯狂肆虐的电脑病毒几乎都是针对Windows的,由于MAC的架构与Windows不同,所以很少受到病毒的袭击。MAC OSX操作系统界面非常独特,突出了形象的图标和人机对话(图形化的人机对话界面最初来自施乐公司的Palo Alto研究中心,苹果借鉴了其成果开发了自己的图形化界面,后来又被微软的Windows所借鉴并在Windows中广泛应用)。苹果公司能够根据自己的技术标准生产电脑、自主开发相对应的操作系统,可见它的技术和实力非同一般。

2.3 Linux操作系统发展情况

Linux操作系统是UNIX操作系统的一种克隆系统。它诞生于1991年的10月5日。以后借助于Internet网络,并经过全世界各地计算机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现已成为今天世界上使用最多的一种UNIX类操作系统,并且使用人数还在继续增长。

3 Windows操作系统长盛不衰的原因

Windows操作系统之所以垄断整个计算机市场,据分析有以下几点原因供大家参考。

(1)开发较早,第一印象较好。从Windows系统的发展我们看出早在1985年11月微软就发布了第一个桌面操作系统Windows1.0,早于Linux(1991年面世)六年,与Mac(1984年)大体相当。关键在于抢占市场先机之后,兼收并蓄、奋力开拓从来没有懈怠。

(2)易学易用。由于Windows系统简单直观、容易上手,因此得到了众多用户的青睐并“爱不释手”。

(3)支持应用软件多。由于微软的Windows系统支持和兼容几近所有的微机硬件,适用于大部分PC机、商务机和笔记本等。使得它得到很多软件开发商的认可,所以大量的Windows系统下的应用软件诞生,对Windows系统的依赖使得很多用户不得不选择Windows系统。

(4)营销策略灵活。灵活的销售策略,通过政府与其它国家的协商,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系统的占有,并且对所谓“正版”Windows系统的默许,使的Windows系统得以全世界广泛的适用。

(5)相比较Mac和Linux系统。Mac的推出微软的Windows系统还要早一年,但是至今市场占有率不到10%。最主要的是Mac系统是苹果机专用系统,正常情况下在普通pc上无法安装的,其战略上就失去了很多市场。至于Linux,虽然免费使用,但是简单易用性能赶不上微软的Windows系统。

4 未来操作系统的展望

随着计算机硬件的发展,操作系统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所以未来计算机操作系统将会在智能、易用、安全、网络化、编程简易、视觉效果上有所突破。

(1)更智能:对硬件的需求更低,在系统启动的时间上,现在系统一般不超过20秒,以后可以在几秒内启动,系统可以自己纠错并对硬件故障给予排除。

(2)更易用:使用操作系统更加方便,没有限制,可以通过声音对机器进行控制,甚至直接用我们的大脑发出的电磁波来进行信息的输入和控制。

(3)更安全:现在病毒木马司空见惯,未来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安全性是一个必须突破的课题,至少要摆脱现在被动防御的局面。

(4)网络化:早在九十年代初SUM公司就提出了著名的“网络就是计算机”的口号,很多人不能理解,而现在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以后我们只需要一个浏览器和显示器就可以控制我们的计算机来为我们服务,所需要的应用软件都在一个非常巨大的服务器上,通过网络我们就可以访问。

(5)编程更简易:可以随心所欲的编写程序,达到你想得倒的结果。

(6)视觉更逼真:随着电影制作和游戏的开发,我们可以简单的观看3D电影,甚者4D。游戏画面更加绚丽逼真,而这一切只需要我们在一个计算机上就可以完成。

5 结束语

操作系统得竞争已经成为影响国际软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旦有了垄断市场,就很难改变其市场地位。但是随着计算机硬件的发展,操作系统得发展也会进一步变化,现在计算机的发展到了一个瓶颈,没有质的变化。但据英美计算机专家预测,在未来10年内可能诞生量子计算机,实现传统计算机无法完成的复杂运算,显然量子计算机的操作系统未必就是微软的天下了,我们期待打破垄断的日子早一点到来。

摘要: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简称OS)是管理软硬件资源、控制程序执行、改善人机界面、合理组织计算机工作流程和为用户使用计算机提供良好运行环境的一种系统软件。在个人计算机领域中,微软开发的Windows系统几乎霸占了世界上所有的个人电脑,它在与DOS、Mac OSX和Linux的长期竞争中一直处于不败之地。文中主要介绍了目前应用最广的Windows系统的发展及现状,以及DOS、Mac OS X和Linux的现状,分析Windows系统长盛不衰的原因,以及对操作系统未来的展望。

关键词: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发展,现状,展望

参考文献

[1]张尧学,史美林.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刘爱琴,刘家磊,袁建波.计算机文化基础教程[M].8版.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10.

[3]陈向群,向勇.windows操作系统原理[M].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4]尤晋元.WINDOWS操作系统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5]汤子瀛,汤小丹.计算机操作系统:修订版[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6]孙钟秀.操作系统教程[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计算机论文总结与展望 篇3

关键词:课件制作;教学设计;多媒体技术

由于大多数学生对物理课程中的许多概念和思路难以理解,而计算机辅导教学恰好能够通过音像展示,对学生来说更加直观,更易理解掌握。所以物理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整合是现代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二者的优化组合,补二者之短,扬二者之长,从而达到1+1>2的效果。整合是要将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相结合,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解决学生难以想象或者难以解决的问题。所以,要寻找二者的最佳结合点,笔者对计算机辅助教学与物理教学整合建议如下。

一、课件制作

课件本身就是老师理论素养的一种体现,它显示了一个老师对课件教学的理解,对教材、教学、教育改革方向的把握。在课件制作上,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运用了合作、交流、参与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平台,将本节的难以理解内容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在课件制作上,要注意师生、生生互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发展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改变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

过去在课堂上,老师充当着“主演”的角色,老师只是教,学生只有学。如今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化教学中,教师应从讲台上的“主演”变成教室内的“导演”。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发现自己的优点,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并自主获取知识。对于发散性的知识点教师要组织学生去争辩,最终让学生自己从交流、争辩中学到知识。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可以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未知的能力。

三、课件可将抽象的物理形象化、直观化

物理中充满着抽象和神秘,学生在从中学物理思路到高中物理转变的过程中,以直观的学习方式去理解高中物理,从而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困难。若能使学生形象、直观地看到要学的物理现

象,则能轻而易举地想到物理理论思路,形成一个科学的理念,有效地利用了媒体教学与物理结合,从而得到了最佳的整合效果。

四、计算机辅助教学属于现代教育的范畴,需要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作指导

如果用原来的一套,即使设备再先进,教师准备得再好,也不能算计算机辅助教学。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习是让学生弄懂和掌握教师所教的内容,媒体的应用目的自然是促进教学。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讨论等活动而实现的过程。多媒体计算机能很好地创设情境,人机间的交互和教师的参与组织,让学生根据现有问题主动联系已有的认知结构,并对这种联系认真思考,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突破传统思想束缚,围绕学生如何学做文章,在写教案前必须先进行教学设计。

五、辅助教学中计算机的重要性

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快了脚步,所以提高物理教师的计算机意识和应用水平已成为最为紧迫的问题,在教学整合中,计算机像我们上课用的粉笔、课本一样,让每个教师的计算机知识融于教学之中,利用其利于教学之中,也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事情。在平等、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中,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慢慢地走向知识的海洋,而且要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去发现探索知识

方法。

总之,以适应21世纪对物理教学发展的需要,政府应加大投入,改善教学硬件,补充教学素材资源,充分利用教学硬、软件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和条件。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已成为时代的潮流,它有着巨大的潜在需

求,实际上从以上教学的实践来看,多媒体课件已经从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转变成一种学习的方式和认知工具,具有“整合”的特征。而我们中国是世界第三大国,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差甚远,在我国中西部,还有很多的贫困地区,对计算机辅助教学这方面投入的资金和人力远远不够,充分整合各种有用的资源,迫切需要有关的主管部门进行组织和引导,改变重硬件而轻软件的现象,使计算机辅助教学有长足的发展。与时俱进,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全面的发展,完成好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这既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又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愿我国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能得到飞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玉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吴志樵.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1版.[M].辽海出版社,2011.

[3]刘杰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新课标的实施.中国电化教育,2005(9).

[4]张宝,徐连生.信息技术条件下“信息—交流”型教学模式的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5.

[5]李慕南.当好学生的心理专家[M].辽海出版社,2011.

总结与未来展望 篇4

再回首,才发现人生就像游戏一样,越到后面,越不容易过去;“高三时间紧,压力大!”这是我以前总跟别人说的话,总觉得自己很不容易,现在想想,那真可笑!过去,我们总说:“现在想想,过去的压力和困难算不了什么,跟现在真的没法比“可如今,我们要说:”“现在的困难和压力算不了什么,以后还会有更大的压力和困难等着我们”。

高考前,妈妈总提醒我,一定要考上大学,那时我总觉得上大学没用,在如今连大学生都要靠摆地摊来维持生计的年代,人们为什么还是一股脑的想要跨进大学的大门,那时的我总是相信一句话:“勤劳饿不死人!”我为什么还要到这个破学校学以后根本不会用到的东西,可父母并不知道,他们依然相信,考上大学就会有好日子过。

走进大学,我才知道,大学并不是我所想的那样毫无所学,亦不是像爸妈说的那般轻松。至少我得去考虑怎么做事、怎么交际,怎么做人。大学要学的东西很多,可机会却很少,面对学校那屈指可数的活动,还不足以培养我们各方面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自己寻找锻炼的机会,读大学也并非只在大学校园内学,也可以走出校门,提前接触这个社会的复杂性,了解各专业需求等,都会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们不仅要创造机会,还要抓住机会,尽管学院和班级上的活动很少,但是并不代表我们就不应该考虑,任何锻炼的机会我们都不能错过,就像元旦晚会一样,不管是系部的还是班级上的,都是展示和锻炼自己的机会,也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就如老师说的,大学并不是学会一门专业技能,而是学会怎么去学习。

随着思想的改变,我开始担心,我凭什么娶她,她爸妈看不起我怎么办?越想越感觉到压力,我想此时我懂得

了什么是责任。不知道是喜或悲,最后因为压力太大,我向她提出了分手,大二来临,我失去了目标,突然觉得很迷惘,每晚躺在床上闭上眼睛,都会盲目的去寻找一个我根本不知道题目的答案,直到睡着。一天,妈妈打电话来问到我,学习怎么样?我一如既往的回答了很好,却缺少了原本的那份自信,那晚,我回顾了过去的一年,才发现自己这一年从来没有为自己和父母努力过,想想可笑。

总结与展望 篇5

6.1 总结

FLEX作为一种新兴的富客户端技术,给用户带来了丰富的体验,用户面对的不再是平板的文字信息。其操作界面都有Flash自身很炫的动态效果。在FLEX中,对表现层的开发,使用了基于XML的MXML,并且用Actionscript来处理表现层逻辑。程序员可以通过MXML标签,快速的定义出很丰富的页面。在服务器端,程序员又可以继续运用JZEE技术,因此,对于程序员快速的从J2EE过渡到FLEX很有帮助。

6.2 展望

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利用具有很强交互性的富可客户端技术来实现的客户端能为用户提供一个更高和更全方位的网络体验。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的概念和Flex技术都是新兴而激动人心的。在应用Flex技术成功构架RIA系统的经历中,证明了它们能让网络应用程序功能更加强大,用户界面更加友好。但是,Flex技术作为新兴的技术,在许多方面存在不足,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例如在调用远程对象时,Flex客户端得到数据后将其载入用户界面并显示这个过程所需时间略长于传统基于HTML的网络应用程序;Flex不支持本地文件操作,并且Flex支持文件打印却不支持打印预览等等。同时现在依然没有针对Flex开发应用系统的测试工具。

安卓总结与展望 篇6

直到,Android系统才真正进入成熟期。而在20,Android以75%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及超过五亿的设备激活量,成为当之无愧的智能手机王者。现在,Android已经不再是开发者眼中那个可以忽略不计的后备平台。而在平板设备领域,Android系统的普及度更是达到44%,并有望在未来一年中超过50%。

尽管大多数分析人士对Android并不看好,但在过去的一年中,Android已经通过持续的设备激活量再次强调了自己在移动设备市场上的主导地位。年初,每一天内激活的Android设备达到令人疯狂的70万台。而在2012年第三季度,这一数字又再次翻倍达到每天130万台。换言之,每一天Android应用的潜在客户群体就增加近一百万人,这相当于一年拥有高达五亿的设备激活量。虽然我们不可能指望这样极端的增长速度能持续太久,但客观现实告诉我们,消费者(包括已经拥有iOS设备的消费者)开始认真对待Android产品。而很多用户在选择第二款移动产品时仍然乐于购买Android。

围绕市场占有率及应用下载量的讨论始终沸沸扬扬,很多分析人士认为这两种因素只可参考、不能当真,毕竟苹果的App Store在市场占有率存在严重劣势的情况下,带来了远超谷歌Play Store的销售收入。然而这种情况已经起了变化,根据最近的一篇报道,谷歌Play Store的收入同比增长幅度达到惊人的311%,而苹果App Store的同比增长率还不到13%。然而大家先别盲目乐观,在Android普及度达到iOS数倍的前提下,谷歌Play Store的全球销售收入仅为苹果App Store的四分之一。这个结果对于Android开发者而言意味着什么?在我看来,这代表市场还有很多潜力可挖。

在Android SDK的全面支持下,2012年成了著名的“黄油年”。去年6月份推出的果冻豆版本承载了谷歌倾力打造的“黄油计划”,希望通过整个工作系统在性能及响应方面的优化,使Android获得“如黄油般的顺滑使用体验”。去年11月果冻豆版本再次迎来更新,其实际表现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谷歌公司继续与制造商联手协作,为用户带来纯粹的Android式产品体验。以Nexus 7为代表的7英寸平板设备,与以Galaxy Nexus为代表的智能手机,率先迎来了果冻豆的首轮配置。2012年后期,Nexus产品线再次掀起系统升级的高潮,Nexus 4手机与10英寸平板Nexus 10也成为新系统的推广平台。来自三家不同制造商的三款Nexus产品,努力把果冻豆带给每一位期待惊喜的消费者。

伴随2560x1600的超高分辨率,Nexus 10轻松超越了我们在平板设备上做出的1920x1080预期。就连去年年初由华硕推出的Transformer Infinity平板都达到了1080P分辨率。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还看到了谷歌的实验性产品Nexus Q。这是一款不带屏幕、性质与点唱机相似的内置音频播放设备。在2012年谷歌IO大会上首次公布时,这款产品获得的评价可谓褒贬不一。与会者们亲自体验了其实际表现,并旋即围绕Google TV软件端、Sonos音频放大器与扬声器等硬件端展开了热烈讨论。谷歌最终决定放弃Nexus Q的销售计划,重新将该项目打回设计阶段。在重新规划之后,Nexus Q拥有了与Google TV相同的一大特性:能够通过手机或平板设备的接入实现媒体播放。我们认为Nexus Q这款产品还是挺有搞头的,但吸引力还比较有限,目前只能期待该项目未来真正复活时会带来哪些革命性提升。如果真能达到凤凰涅槃的回炉效果,它的市场生命力还是很有保障的。

这种通过无线连接实现屏幕显示的方案很难得到消费者的认同,但这一思路仍然被广大技术企业所采用。Android 4.2果冻豆就推出了一系列与此相关的屏幕辅助技术,使开发者能够更多地对大屏幕中的显示内容进行操作、而不只是机械化地显示目标对象。不过目前已经有证据表明,基于WirelessHD技术的标准化屏幕切换方案将在未来与大家见面。

2012年同时也是硬件迅速走向高端的一年。举目望去,越来越多的设备开始搭载更强劲的处理芯片,尺寸更大且显示效果更好的顶级显示屏。手机与平板设备更是达到了——“没有四核CPU和多核GPU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的程度。但在这样的背景下,英特尔公司选择逆流而上,希望打造出性能更强但核心数量更少的高端移动处理器。

智能手机已经开始采用1080P全高清显示屏,其每平方英寸像素点也开始向400发起冲击。而尺寸更大的平板设备在参数上则更上一层楼,Nexus 10就达到了2560x1600的分辨率。令消费者感到兴奋的是,720P目前已经成为标准配置,连很多非高端手机都能达到这一要求。

来自Barnes & Noble的Nook系列产品以及来自Amazon的Kindle Fire系列产品都取得了不错的销量。这些专为阅读需求打造的设备如今也拥有高分辨率屏幕、多核心处理器以及其它一些能够适应不同用户群体的设定。虽然二者的人气很高,但仍然缺乏谷歌移动服务的支持,而其中最致命的就是无法使用谷歌Play Store。好在这两款产品都采用Android系统,所以技术人员要解决的仅仅是在软件商店之外推出一套能与它们相适应的新型软件发布机制。为了在所有Android设备上普及自己的应用产品,开发者不得不面对一大堆方式各异的第三方发布机制,而在未来的一年中,这种悲剧性状况恐怕很难得到彻底扭转。

随着设备的逐步成熟与发展,很多功能可能会随时间而逐渐淡出历史舞台。首先,裸眼3D屏幕将不会在手机平台上出现,受到教训的LG与HTC两位先行者恐怕只能对这一结果表示失望了。除了Atrix 4G之外,我们也没有看到任何后续机型采用指纹识别系统。摩托罗拉放弃Lapdock、华硕也淘汰了Padphone。两者在概念上非常相似,但后者采用的是经过全面配置的Android,而前者则直接使用Linux。之所以抱憾收场,还是因为用户不需要或者不希望在自己的手机上看到这类功能,开发者也没有兴趣为其提供支持。消费者不想买、技术人士不愿碰,这种两头不讨好的设定除了被束之高阁也实在没有其它选择。

话虽如此,但仍有一些例外情况让我们充满兴趣。值得一提的要数三星一直针对Galaxy Note产品线推销的S Pen。S Pen附带一套SDK,这就让开发者也能用它做出点不一样的东西出来。S Pen跟前面提到的其它定制功能有什么区别?三星之所以如此热衷于S Pen的推广,纯粹是希望能在每位买了Galaxy产品的消费者身上再赚一笔吗?目前还没有肯定的答案,而且我们也没在任何热门应用的广告中看到过S Pen的身影。

由于这类特殊功能很可能很快消失得无影无踪,同时会带来大量复杂的应用程序兼容性问题,因此开发者在针对其进行开发工作时很可能保持比较谨慎的态度。

总体而言,2012年对于Android堪称伟大的一年,无论是开发者还是用户都能够从中受益。目前Android设备阵营已经空前壮大,而在未来几年中这种趋势将一以贯之。随着制造商队伍的扩张以及系统在用户使用体验上的进一步改善,Android已经成为一套健康而稳定的移动平台,值得更多开发者将其作为自己的奋斗舞台。

Android 20展望

设备屏幕的持续改善。7英寸平板设备在屏幕分辨率及像素密度方面要向手机与大尺寸平板靠拢。如果不出意外,年年内我们就能见到分辨率达到1080P水平的7英寸平板产品。而在像素密度方面,业界仍然在努力将屏幕向1200 dpi这一打印级目标进军,因此未来各尺寸的屏幕都会迎来新一轮升级浪潮。虽然1200 dpi在短期内仍不可能量产,但今年年内实现600 dpi应该问题不大,毕竟目前已经出现了440 dpi的设备。而在平板显示领域,传统的1080P Full HD标准将逐渐被2560x1440的Quad HD标准所取代。如果2012年被视为平板向手机标准看齐的元年,那么2013年最可能实现的改进就是厂商想办法尽量缩小产品边框与屏幕之间的缝隙,进而达到物理显示资源的完全发挥。这一趋势将给制造商的工艺设计部门带来巨大压力,迫使他们创造出能够满足大屏幕及高密度显示效果的高分辨率图像。而在这一标准基本推广完成后,我们将告别比较分辨率的时代,而纯粹就屏幕的物理尺寸理解产品的显示效果。

永无止境的软、硬件性能提升之路。随着英特尔公司在包括智能手机在内的小型设备上大力推广Atom处理器,ARM公司则开始尝试利用性能优于Atom处理器的低功耗移动产品进军笔记本市场。双方都想以自身优势为基础向对方发起冲击,这场处理器技术之战可谓一触即发。鉴于Android与Windows目前已经能够同时运行于英特尔及ARM平台之上,因此双方要较量的只能是产品的性能表现与电池续航能力了。根据目前收集到的.资料,我们发现多款图形处理器已经打算在2013年采用数量惊人的运算核心(达到72个甚至更多),但就我看来,未来一年中四核的模式仍然很难被撼动。而在软件方面,无论是操作系统、SDK还是应用程序都开始尝试更加高效地利用现有处理核心。以此为基础,谷歌公司及Android开发者将能够创建出真正稳定、反应灵敏、使用顺畅的应用程序,并让消费者们体验到充满乐趣的产品。

延长电池寿命、优化性能表现。Android设备的性能表现无疑将继续一路攀升。但对于电池寿命的关注将成为一款新产品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这一点与当初台式机及笔记本市场上的竞争非常相似。虽然很多厂商喜欢以主频作为宣传重点,但最终生存下来并广受欢迎的机型却胜在性价比。以电池寿命为界限,新的一年中移动设备可能被进一步细化为商务用户与游戏爱好者两大类。前者拥有理想的电池续航能力,后者则主要考虑性能表现。但我个人还是因为厂商能在低功耗数据模式与GPS模式方面多下点工夫。根据测试,我们发现目前最耗电的环节就是应用程序对数据流量及GPS功能的使用——很多应用和游戏都需要对用户当前位置进行确认,大部分电量就被消耗在这里。

在应用程序方面,我们也期待看到越来越多的应用程序,和游戏为用户提供高功耗的性能模式与低电量的省电模式,这要比传统的图形细节设置更人性化。这种思路有助于设备同时满足两大用户群体,也避免了玩一会儿就得接电源的尴尬局面。

游戏。我们曾经认为2012年混合型跨平台游戏会兴起,但实际情况让很多玩家朋友失望了。虽然这种发展方向很有潜力可挖,但大多数开发者仍然希望固守自己所熟悉的工作环境,而不愿冒险进入一片未知的全新领域。好在这一年中任天堂的Wii U面市了,它让很多用户及开发者看到了多设备游戏的发展前景,而事实上Wii U的设定与平板加手机、手机加Google TV(包括Ouya控制器)等组合非常相似。最新版本的Android SDK已经简化了多屏幕下显示不同内容的开发流程,希望2013年我们能看到更多革命性的进步。

Android SDK。与2012年一样,新的一年中Android基本上只可能迎来一次大规模系统平台更新。此次更新必然要在Android目前最擅长的领域(多任务机制、多用户功能、不同应用程序及设备间轻便的数据共享体系)再做做文章。我们希望出现一款能够支持远程显示、可以在另一台Android设备上显示本机内容的API。谷歌甚至可以再进一步,将显示端扩大到电视、平板或者其它任何平台。除此之外,SDK还需要提供一些能够简化开发工作的API,就像ActionBar API那样。Eclipse插件也将继续更新,使得NDK及ADK等一系列相对小众的编程工具能够更便于开发者使用并访问。对于一些相对陈旧的SDK,谷歌当然还是要在Support库中添加一些新功能。不过当务之急是推动开发者与制造商全面采用果冻豆,让Android 2.x系统早点入土方为上策。

更高的更新频繁、更长的支持周期。谷歌公司曾在试图推广一套方案,以确保设备制造商在特定的时间段定期对所用系统进行升级。但之后的这两年里我再也没听过有关该方案的话题。就拿20推出的Galaxy Nexus为例,由于多家运营商同时推出了合约机,该产品的制式与系统调整可谓杂乱不堪,只有无锁GSM版本才能够顺利实现版本更新。事实上,谷歌公司在去年年初放弃了对CDMA版本的AOSP支持,其后又表示将恢复几项有限的技术支持。但时至今日,仍然有一些CDMA Nexus设备无法进行正常的系统升级服务(这可能是出于某种‘战略性’考虑,毕竟Nexus 4没有推出过CDMA版本)。

现在无论是新闻媒体、用户还是谷歌公司自己都已经意识到系统推广的问题所在——运营商才是搞砸这一切的元凶。至于原因?很简单,由于系统升级需要对测试及由此引发的税务问题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运营商当然会拿出“系统升级关我屁事”的态度。但这里存在着悖论,因为如果运营商能够在设备和服务中迅速推广新系统,由此带来的客户吸引力还是可以带来巨额回报的。我们会继续关注这一话题,弄清楚为什么某些更新进展缓慢、而某一些干脆被运营商无视掉了。另外,我们还要对用户合同中的技术支持条款说几句。通常这类支持及更新服务都拥有两年的有效期,但摩托罗拉则在Atrix 4G上单方面中止了更新服务。这是一款谷歌自家出品的双核高端手机,虽然普通消费者可能根本不知道更新被叫停或者对此并不关心,但作为评论人士我们仍然希望得到确切答复。为什么谷歌会如此武断地放弃一款产品?这显然是对技术和资源的严重浪费。

显示内容切换 (例如在电视机等显示平台上进行内容展示,或者以操作扩展为目的在移动设备与屏幕上显示不同内容)。无线显示机制并能在2012年像我们希望的那样全面铺开。然而随着新功能的加入、Nexus Q的公布以及系统最新更新中对多屏幕不同显示内容的支持,我们认为谷歌其实是在给开发者们准备充足的缓冲时间。无论是Google TV还是复活重生的Nexus Q,谷歌早晚有一天要让Android设备与它们实现顺畅便利的对接,这一点毫无疑问。

电视业务。谷歌公司及其合作伙伴从未放弃过对Google TV的关注。包括Ouya游戏控制器及Cotton Candy加密狗在内的一系列配件都显示了Android在电视平台上的发展空间。LG公司已经公布了一系列内置Google TV的产品线,声明称此次采用的是Google TV 3.0,也就是第三代设备(谷歌将目前的Google TV称为第二代设备)。通过显示内容切换技术与游戏控制器的有机结合,Ouya及OnLive等服务都会成为Android与家庭电视屏幕在2013年紧密结合的推动力。这一组合能一鸣惊人吗?如果以游戏机和DVD作为标准,我想它的成功还达不到那样的高度。但我仍然相信它会流行,逐渐被更多人发现并纳入日常生活中来。

设备激活量将趋于平稳。没错,我们在去年就提出过这样的结论。说实话,当时我们根本想不到会出现“一天激活一百万台设备”这样的事情。然而就在2012年年末,Android设备的激活量达到了每天一百三十万台。好吧,虽然在事实面前我只能低头,但2013年我还是坚持“激活量趋于平稳”的结论。因为如果我的判断有误,那么到2013年年末,Android的累计销量将超过十亿。事实上,如果按照目前的激活量计算,今年9月份Android设备总量就将突破十亿大关。增长势头还能保持迅猛吗?恐怕我们只能寄希望于大家疯狂购买多台设备(包括智能手机、平板以及Google TV等等)上了。

计算机论文总结与展望 篇7

然而,TiAl合金结构件一般都具有精密薄壁及结构复杂等特点,另一方面,钛合金在高温下,特别是在熔融状态下的化学性能极为活泼,给铸造成型工艺带来了很大的困难[5]。 目前,高性能的合金低压涡轮叶片精铸件大多数都是采用真空电弧熔炼(VAM)或感应凝壳熔炼(ISM)+熔模精密铸造的方法,并采用金属面层陶瓷型壳或氧化物面层陶瓷型壳浇注[6]。但是,TiAl合金精密铸件易于形成缩孔、缩松缺陷,叶片成品率较低,影响其批量生产及应用[7]。昂贵的原材料和生产成本决定了采用传统试错法探索TiAl铸件成型的最优化工艺是不可行的,借助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研究TiAl合金的凝固过程和收缩缺陷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8]。

利用计算机数值模拟手段优化精密铸造工艺,可提高铸件品质,降低成本及缩短产品试制周期,非常适用于熔铸成本较高的TiAl合金的精密铸造[9]。根据美国科学研究院工程技术委员会的测算,模拟仿真可提高产品质量5~10倍, 增加材料出品率25%,降低工程技术成本13%~30%,降低人工成本5%~20%,提高投入设备利用率30% ~60%,缩短产品设计和试制周期30%~60%等[10]。

1铸造过程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的发展

随着计算材料学的发展,在实际生产之前可对铸件生产进行计算机数值模拟,预测其可能产生的缺陷,并进一步改进工艺和结构。铸造过程数值模拟系统以铸件充型、凝固过程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分析技术、数据库技术及可视化技术,计算和显示铸件成型过程中的流场、温度场和应力场等分布,并根据模拟结果预测铸件质量,从而改进铸造工艺。

铸件凝固过程数值模拟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11,12],丹麦的Forsund把有限差分法首次用于铸件凝固过程的传热计算,之后美国的Henzel和Keuerian应用瞬态传热通用程序对汽轮机内缸体铸件进行数值计算,得出了温度场,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相当接近。这些尝试的成功,使研究者认识到用计算数值模拟技术研究铸件的凝固过程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经过30多年的研究,无论在数学模型,还是在数值方法上都已趋于成熟。

进入20世纪80年代,凝固过程模拟已形成世界范围内的热潮。目前,国内外已将凝固模拟技术从实验室研究发展到工厂实用阶段,可以做到以铸造凝固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数值模拟为手段,研究、控制凝固及预测铸件缩孔、缩松及裂纹等缺陷,预测铸件的微观组织并推测铸件的力学性能, 从而优化工艺方案,控制及确保铸件质量,缩短试制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最终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研究人员相继成功开发了一系列专用的铸造凝固模拟软件[13,14],如德国Magma公司的MAGMASOFT软件、 英国PHOENICS和Foseco公司的SOLSTAR、法国AP公司的SIMULOR、日本小松制作所的SOLDIA和日立制作所的S-CAST、澳大利亚CISRO公司的CASTHERM、美国流体科学公司的FLOW 3D和UES公司的Procast、清华大学研究开发的“铸造之星FT-STAR”三维铸件充型凝固过程数值模拟分析系统、华中科技大学的华铸CAE等。由于铸造型腔内传输过程的复杂性,不同软件对它处理各具特点。

2 TiAl合金精密铸件的计算机数值模拟

2.1 TiAl铸件充型过程计算机数值模拟

充型过程与铸件质量密切相关。与凝固过程计算机模拟相比,充型过程计算机模拟的起步较晚,不是人们没有认识到它的必要性,而是这一问题更为复杂。充型过程包括的内容很多,如充型过程中自由表面的处理、流场中速度和压力的求解、紊流现象的处理、充型过程对流动过程的影响、对铸造缺陷的影响等。其计算有2个难点:一是充型过程中存在自由表面,如何确定它的位置和形状以及转化为固定场是难点;二是压力场未知,目前不能用完善的数学方程表达[15]。

流动过程的数值模拟是充型过程数值模拟的重点和难点。目前,用于计算流场的数值模拟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SIMPLE法、MAC法、SMAC法、SOLA-VOF法、守恒标量法及格子气模型。这些方法是计算流体力学领域不同阶段的研究成果。20世纪90年代初主要采用SOLA-VOF法和守恒标量法,而在不久的将来,格子气模型可能成为充型过程计算的主要方法[16,17]。上述几种计算方法的比较见表1。

吴士平等[18]采用SOLA-VOF方法对TiAl基合金排气阀立式离心铸造的充型和凝固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离心铸造的充型过程存在正向和反向两个充填过程, 在入口处易出现卷气缺陷。凝固过程也存在正向和反向两个凝固顺序,在靠近先充填一侧易于形成偏轴线缩松缺陷。

王建国等[19]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比研究了重力铸造、离心铸造和真空吸铸等工艺铸造TiAl合金涡轮铸件的工艺过程,分析了TiAl合金熔体在型腔中的充填规律。结果表明, 真空吸铸可以实现TiAl合金熔体在型腔中自下而上的顺序充填,从而形成自上而下逐渐升高的温度场分布,有利于铸件的补缩,提高了铸件质量,可作为TiAl合金涡轮类铸件较理想的成型工艺。

P.X.Fu等[20]采用Procast软件模拟了离心熔模铸造Ti45Al8Nb1B合金排气阀的充型和凝固过程并采用X射线检测技术验证,采用排气阀重排减少周围的热辐射和增大冒口尺寸的方法优化了浇铸模型设计,并且定义了离心TiAl铸件的Niyama判据的范围,详细研究了浇注温度、铸型预热温度和离心转速等几个关键因素对铸件质量的影响。对于优化设计的精密铸造排气阀的最优工艺为:浇铸温度1690~ 1720 ℃,模型温度900~950 ℃,离心转速400~450r/min。 实现了顺序凝固,成功得到了质量优良的排气阀铸件。

应用模拟的方法优化设计高精度用途的复杂形状零件的离心铸造工艺时,需要能够同时模拟自由表面流动、传热及凝固过程,这是十分复杂并且难以实现的。最近,N.J. Humphreys等[21,22]对TiAl合金低压涡轮叶片离心浇注系统建立了一个全面的计算模型并设计了一系列实验对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准确地再现真实的流动状态,对气孔和浇不足等缺陷的预测也与实验数据极好地符合。

2.2 TiAl铸件凝固过程计算机数值模拟

2.2.1凝固过程计算模型

凝固过程是指高温液态金属由液相向固相的转变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液态金属的热量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向铸型和周围环境传递,逐步冷却凝固,形成铸件产品。热传递包括: 金属与铸型内部的热传导,金属与大气的辐射传热和对流传热。温度场计算采用傅里叶偏热微分方程(式(1))。

式中:T为温度(℃);Q为热源项;a为热扩散率(m2/s);τ为时间(s)。

金属凝固过程中,结晶潜热的释放是金属凝固过程区别于一般导热过程的显著特点。对于结晶潜热,可以将其视为具有内热源的导热问题。求解导热问题的方法有: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边界元法,前两种方法应用较为广泛。有限差分法模型方程简单,运行速度快,但占用内存大。而有限元法可以解决复杂铸件结构的问题,不过方程及解法较为复杂。现在大多复杂铸件都应用有限元法求解。

铸件凝固过程数值模拟的主要目的就是预测铸件凝固过程中缩孔、缩松的形成,从而实现对铸件内部质量的控制。

2.2.2缩孔形成计算模型

TiAl合金在凝固过程中具有很大的凝固收缩率,当采用精密铸造方法生产铸件时容易产生缩孔、缩松等铸造缺陷, 导致铸件报废。由于TiAl合金原料昂贵,熔铸成本高,因此借助计算机数值模拟优化熔模精铸工艺,进一步提高成品率,提升铸件质量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现有收缩缺陷预测模型有:等温线法、温度梯度法、导流法和压力梯度法(G/R≤Kc)等,在预测缩松方面是比较适合的。但是,这些方法不能预测缩孔产生的形状、大小和位置, 而预测缩孔的大小和位置对于提高预测缩孔的技术及优化铸造工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铸件凝固数值模拟中,判断液体中是否存在孤立区,是预测缩孔的关键。

王狂飞等[23]研究了TiAl合金叶片铸件液态熔池孤立区形成的判定方法及缩孔的预测模型,对缩孔形成过程进行了模拟显示。搜索熔池孤立区的方法和步骤为广度搜索、关联搜索、排序。熔池孤立区收缩划分完毕后,通过等效液面收缩量法计算铸件凝固时需要补充的液体金属的体积,最终获得缩孔体积,实现缩孔的定量计算。研究表明,利用这种方法可以提高缩孔预测精度。

H.Wang等[24,25]模拟了平稳浇注长400mm的 γ-TiAl (Ti-46Al-8Ta)涡轮叶片的倾转铸造工艺。他们在格林威治大学的PHYSICA编码的基础上发展了三维有限体积计算模型,引进了一种隐式自由表面算法,改进了LVEL湍流模型,解释了不断推进的凝固前沿,模拟并优化了感应凝壳熔炼(ISM)+倾转铸造工艺。该模型被成功用于预测导致冷隔、卷气及热节等宏观孔隙产生的条件,并且模拟预测与实验结果符合很好。

然而Si-Young Sung和Young-Jig Kim[26]在采用Mag- masoft软件对TiAl涡轮增压器铸造工艺建模过程中发现, 实际浇注过程中,由于熔融TiAl合金的低流动性会导致很多的浇不足和冷隔缺陷。在数值模拟过程中,即使在涡轮增压器的弯曲和薄壁部分TiAl金属液也不会停止流动,因而在模拟过程中不会出现浇不足或者冷隔等重大缺陷,并且模拟过程不能解释在凝固过程中及铸型材料与TiAl合金间反应过程中的显微结构演化,因此TiAl涡轮增压器的计算机数值模拟与实际铸造过程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2.3 TiAl铸造过程的应力数值模拟

TiAl铸件在凝固过程中,由于铸件各部分之间的冷却速度不同而引起各部分的收缩能力不同和同一时刻铸件内温度分布不均匀,进而会在铸件内部产生热应力。同时铸型对铸件收缩形成的阻碍以及铸型受热膨胀等也会对铸件产生作用力。这些力有可能在铸件中引起热裂或者残余应力和残余变形,从而影响铸件的使用性能和精度,甚至会使铸件报废。目前,铸造应力计算的力学模型主要有热弹性模型、 热粘弹性模型、热弹塑性模型和热弹粘塑性模型、Perzyna模型、Heyn模型、统一内状态变量模型等。被广泛采用的为热弹塑性模型。

由于单相γ-TiAl在室温下延展性很差,而引入少量的 α2-Ti3Al相可显著提高其塑性,因而目前被广泛研究并且最有应用潜力的TiAl合金为γ相和α2相组成的双相合金。早在20世纪90年代,Bimal K.Kad等[27]就采用热弹粘塑性模型对层片状两相(α2+γ)TiAl合金的多晶应力-应变行为进行了数值模拟。后来,S.M.Schlgl等建立了TiAl金属间化合物的微观力学模型,并对TiAl合金PST晶体的屈服轨迹进行了数值模拟[28,29]。该微观力学模型是基于晶胞技术并采用了有限元方法,描述了γ-TiAl层片显微结构单一晶粒的各向异性塑性行为,并考虑到了普通滑移和形变孪生这两种主要变形机制。在单轴加载的条件下,计算结果和实验测得的屈服强度数据吻合良好。对双轴负载应用此模型,可预测各种取向上的屈服轨迹。

近年来,各国学者对γ-TiAl合金的变形行为进行了更加广泛深入的研究。A.Fallahi等[30]研究了晶体学取向对三相γ-TiAl三叉晶界处应力分布的影响,采用了一种三维各向异性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γ-TiAl模型中的应力,描述了晶界附近的变形特征。他们认为这种应力集中取决于晶粒取向以及相邻晶粒的刚度矩阵,且晶界分析应该建立在晶体本构理论以及有限变形的基础上。

由于由单相 γ-TiAl和少量α2-Ti3Al组成的双相层片状显微结构的塑性变形与取向高度相关,C.Zambaldi等[31]给出了一个可定量捕捉γ/α2双相显微结构的塑性各向异性的晶体塑性模型。该模型可由PST晶体的实验数据加以验证, 在基于晶体取向的单轴屈服应力以及相对应的横向应变方面,实验数据与模拟结果吻合良好。此模型是基于晶体弹粘塑性模型,并采用了晶体塑性有限元方法,对微观结构的大部分微观特征都做出了解释,这证明晶体塑性有限元应用技术在定量描述γ-TiAl基合金微观力学方面具有潜力。

国外Magma、Procast等软件除了可进行温度场、流场的三维数值模拟外,还可进行三维应力场的数值模拟,国内也已有许多厂家引进此软件。

2.4 TiAl铸造微观组织的数值模拟

铸件组织取决于铸造工艺参数的控制,而组织的不同又对其使用性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到目前为止,铸造过程的宏观模拟,如温度场模拟、充型过程流场的模拟、应力场的模拟等的研究都比较深入,技术相对成熟,并且得到实际应用。 凝固组织的计算和预测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其研究方法主要有确定性模拟和随机性模拟。而随机性模拟方法主要包括Monte Carlo法、Cellular Automata法和相场法。

近年来,相场法由于避免了在求解经典尖锐界面模型所需的跟踪固液界面,而被广泛地用来模拟凝固微观组织的形成。有研究人员用相场法模拟了过冷定向凝固Ti-45%Al (原子分数)合金的微观组织及其柱状晶/等轴晶的演化过程[32]。模拟结果符合快速定向凝固理论。

由于提高 γ-TiAl合金中的孪晶界分数是能够同时提高其强度和延展性的最有效的方法,C.Y.Teng等[33]用相场法模拟研究了全片层TiAl合金中的孪晶界分数。 模拟了 α2′→α2+γ相变过程中的形核和长大过程,特别分析了不同界面的共格应力和界面能量差以及过冷度对形核机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孪晶界分数随着共格弹性应变能及不同类型界面间的界面能量差的升高而升高,随着过冷度的下降而升高。该研究可对 γ-TiAl合金及其热处理工艺的设计提供有益的指导。

A.Kartavykh等[34]在欧洲航天局的MAXUS 8号探测火箭上进行了一组微重力条件下的定向凝固试验。首次实验观测了定向凝固Ti-46Al-8Nb(原子分数,%)合金的包晶中心线宏观偏析的特殊效应,对其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建立了模型,所获结果非常有希望用于优化微重力状态下定向凝固Ti-46Al-8Nb合金的铸造工艺。

3 TiAl铸造过程数值模拟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TiAl合金铸造过程数值模拟能够解释其充型、凝固过程以及缺陷的产生,然而与实际浇注过程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看来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亟待解决:1材料数据库不完善。TiAl合金不同于其他合金(如Ti合金),其具有很强的金属键,同时还具有很强的共价键,所以固液相温度、相组成、粘度等都与Ti合金不同。因此,建立健全完善的金属间化合物数据库是TiAl合金铸造过程数值模拟今后发展的重点方向。2TiAl合金微观组织模拟时缺少中间相。3不能对自由表面流动、传热以及凝固过程同时进行模拟。一般来说,在模拟的初期即较短的充型阶段,只涉及到自由表面的流动,接下来才是对剩余流动、传热及凝固过程的同时模拟。然而,对一些要求高精度的复杂TiAl合金零件来说,凝固可能在充型的同时就发生了。4不能模拟冷隔或浇不足等重大缺陷。实际浇注过程中,由于TiAl合金的低流动性以及所铸零件通常会存在弯曲和薄壁结构,从而导致冷隔和浇不足的产生,而模拟时总是显示完全充满。5不能解释凝固过程中及铸型材料与TiAl合金之间反应过程中的显微结构演化。TiAl合金在熔融状态下有极高的化学反应活性,与铸型产生严重的反应,形成“α”层,使之难于加工并且导致裂纹萌生和扩展。金属与铸型间反应的产物还可能会诱发异质形核,而异质形核会影响金属液的流动性及其显微结构演化。

计算机论文总结与展望 篇8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技术 信息化 路由器 交换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在现代社会,计算机网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诸多行业。在不同的领域中应用网络技术需要不同的网络平台支持,这就需要良好的路由交换技术。目前,通过路由器来处理网络连接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网络的需求,因为路由器处理网络联机速度较慢,这对网络互联质量有着严重的影响。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对计算机网络路由交换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进行探讨十分有意义。

1对计算机网络路由交换技术的探究

(1)相关定义

PAP是密码认证协议,是一种通过二次握手建立认证的方法。CHAP是点对点协议,是一种通过三次握手建立认证的方法。HASH是指散列,也可指哈希。

(2)目前路由器技术不能满足使用需求

目前在使用主流路由器协议主要有两种,一是密码认证协议,二是点对点协议。对密码认证协议来说,其优点是具备安全性,其缺点是用户信息无法加密,因此存在安全隐患,用户信息易盗。对于点对点协议来说,其优点是改进了密码认证协议,避免了用户信息被盗取的现象,其缺点是用户登录信息动态变化,不同公司对散列函数计算方法不相同,因此点对点协议不具备互相操作功能。

(3)全面分析路由器技术

路由器核心部件是路由表,其主要作用是控制路由器,控制路由器的进一步操作。路由器的端口可以接收数据,当其接收到数据时,将会对数据包进行拆解,进而获取IP地址,随后由路由表确定下一步的操作。

2计算机网络路由交换技术的优点

计算机网络路由交换是通过跟踪程序对路由器的流量测量和监控性能进行优化提升,因此通过计算机网络路由交换技术可以完善流量信息。

3计算机网络路由交换技术的发展趋势

3.1路由器与交换机配置角度

路由器与交换机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度,如过滤网络流量。那么二者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呢?从专业角度出发,二者在网络物理层上进行工作时具有较大的差异。路由器是运用专业的软件对整个网络进行划分,如一台路由器将整个网络划分为若干个子网段,只有当网络流量只想制定的IP时,路由器才会允许流量经过路由器。路由器的工作程序是当其收到数据包时,先对其进行全新的计算和验证,随后写入新的物理地址。由此过程可知,路由器在转发和过滤数据时的速度将会比较慢。但是路由器也有其优点,如在面对结构复杂的网络时,使用路由器可以大幅度提升网路整体效率。另一个优点是,路由器可以过滤网络的广播。

3.2 IP子网通角度

在交换网络的过程中,静态配置来分布路由器的IP是不可能实现的,此时就需要使用活跃的IP子网关。对一个发展的企业来说,网络也是在不断发展,因此内部网络环境的变化也是不间断的。此时难题出现了,IP地址和空点是不经常变动的,那么企业该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企业为了方便,内部和外部网络关卡之间通过配置进行分配,需要企业网络管理员严格甄选配置方法。

3.3 利于促进路由器协议的角度

当使用多种路由器时,就会使用不同的路由协议,这时路由协议需要交换信息。当路由器产生非常大的流量,那么占用的宽带较多。若是路由选择表在一定时间内收集到相关站点发送信息数据包为零时,那么系统则会认为此站点的数据信息不能送达,不能被收到。然后,每隔一定时间,路由选择表会收到距离较近的一些路由器发送的数据包,也是如此,相关的路由选择表处在不间断的更新过程中。距离向量路由器协议的工作原理如下:通过跳数对路由器之间距离进行度量,经过计算后,路由器根据管理的距离来抉择使用哪一些路由器协议。

3.4 促进网络管理者解析路由器协议的角度

重分发是指一个路由协议遇到一个全新网络通告,并且已经通过某种方式告知另一个路由协议,端点信息也已被传送到其他端点的过程。目前,在计算机网络中是多种路由协议并行运行的状况。但事实上,每个路由内部均有已经被认可的选择协议,因此当一个路由端口向其他的路由端口重分发时,其他路由端口会将此路由定义为其他路由,从而进行抵制。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网络管理者解析路由器协议。

4结语

在现阶段,计算机网络信息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通过路由交换技术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网络系统的工程。因此在诸多领域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得到较为广泛的使用。通过路由交换技术提升网络连接速度和网络连接质量,为提升诸多行业工作效率奠定了基础,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提供了保证。计算机网络信息化部分功能仍然有待研发,如动态路由表。因此要在科技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背景下,对计算机网络路由交换技术进一步的完善,为网路系统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希望上文对计算机网络路由交换技术的分析能够为网络交换技术的改善提供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 尹友明.基于计算机网络下路由交换技术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9:68.

[2] 吕华意.对计算机网络路由的综合研究论述[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0,08:75-76.

[3] 李吉良.下一代网络路由交换关键技术研究[J].无线电通信技术,2008,02:1-5.

上一篇:砖集镇土地整理项目工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下一篇:运动会新闻稿标题导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