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实验教学方法探讨的教育论文

2024-12-09

《数据结构》实验教学方法探讨的教育论文(共10篇)

《数据结构》实验教学方法探讨的教育论文 篇1

摘要:《数据结构》是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本文结合笔者在课程教学的一些体会,从实验教学设计、实验教学手段等方面对《数据结构》实践教学方法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数据结构实验教学

引言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之一。课程主要讲述各种数据的逻辑结构、物理结构及基本操作的实现算法以及数据查找、排序算法,并对各种算法进行性能分析和比较。

根据调查发现,目前大多数院校《数据结构》课程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学习比较困难,教师也感觉教学效果不理想。实验教学更是因为程序设计语言基础不扎实、课程内容太抽象等原因而较难开展,有些学校因此而缩短学时甚至不开设实验。一些专家和教师就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已经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如案例驱动、课题答辩等。这些方法都具有比较重要的借鉴价值,但某些文章过于片面的强调某一种教学方法。笔者认为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学有所获才是根本。下面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谈谈对数据结构实验教学方法的认识。我校《数据结构》课程理论学时48,实践学时16,教材选用严蔚敏的《数据结构(C语言版)》)。

1讲好理论第一课,明确课程性质

仅从课程名称来看,《数据结构》就很容易被误解为实践性不强的理论课。讲好第一堂理论课非常重要,应让学生明确课程性质并理解实践学习的重要性。

结合程序设计语言、操作系统等课程内容,笔者设计了一些学生比较熟悉并容易理解的应用实例和学生一起探讨,如:inta[10]和a[i]=5的确切含义;文件簇的链式形态;国际象棋大师与超级计算机的对决;图的着色问题等。在讲解图的着色问题时引导学生思考图的存储中需要关心什么,怎么存以及大致的程序逻辑等。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引入课程主要内容,学生也可明确课程的性质和专业地位并思考课程学习目标。

2制定实验教学计划,设计实验内容

程序设计语言是数据结构的前驱课程之一,多数院校都是以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学生程序逻辑训练的课程。数据结构教材中采用类C语言来描述算法,对指针、结构体等内容并未作详细的介绍。对于刚刚学完C语言的学生来说,指针等内容本来就比较模糊,要将类C算法转换为程序实现就更加困难。

在制定实验教学计划时,可以采用由易到难、逐步加深的方式来安排实验内容。结合实验学时数和教学大纲要求,笔者将实验内容作了如下设计和安排:

2.1第一次上机任务只要求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C语言知识来编写一个程序:给定一个整数序列,要求①用冒泡或选择算法进行排序;②输入一个整数X,在此有序序列中进行查找,如成功,则返回其位置;③如查找不成功,将X插入到序列中并使序列仍然有序。此题目运用到数组的定义、排序、查找、数组元素插入算法等相关内容。通过此实验,不仅能了解学生程序语言的熟悉程度,也能了解学生对排序和查找等基础算法的掌握情况,为后面教学内容设计作好铺垫。

2.2结合教学进度要求学生实现常见数据结构的基本操作,并能作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如用数字菜单的形式实现单向链表的基本操作,并完成两个有序链表合并算法的验证。实验要求学生能实现大多数基本操作算法,完成头文件的设计,并能利用已实现的基本操作完成复杂算法的验证。通过此类实验,学生对数据结构的理解更直观,程序逻辑更清晰,C语言的掌握能力逐渐增强,同时也为面向对象课程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2.3设计性实验即课程设计安排。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和提高学生规范的程序设计方法。教师可推出一些典型的并与后续课程有一定联系的题目供学生选择。每个题目规模不能太小,并能反映相关数据结构在程序设计中起的关键作用。如:①实现一个串的基本操作演示程序,提供命令行的输入(仿照COMMAND),并对命令行能进行简单的编译和出错处理,最后根据命令动词的功能来执行命令;②利用哈夫曼编码算法实现简单文本文件的压缩和解压。题目随着理论教学进度推出,有难有易,学生结合自己实际来选择并可提前完成。

3规范实验过程,加强实验教学管理

为保障计划的有效实施,必须规范实验过程并加强实验教学管理。

3.1根据计划制定实验指导书。指导书中给出每个实验的目的、学时、内容等。其中设计性实验另给出一些基本的分析思路,每个实验都适当的添加一些选作题。学生通过阅读实验指导书能进一步明确每次实验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3.2要求学生做好上机前的准备。大二学生的编码速度普遍较慢,如果把实验课时间主要用于输入代码是非常不值得的,应将主要精力放在程序调试上面。这样不仅有充足的提问时间,也便于教师归纳并集中讲解学生调试过程中所遇到的常见问题。

3.3要求学生实验后完成实验报告。报告中须给出问题分析、数据描述、算法描述、程序描述、测试结果和心得体会等内容。教师对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进行分析,总结并指出实验的成功和不足之处。

3.4加强实验教学管理,从正面引导学生。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中提供的各种信息服务和娱乐方式使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降低,学习目标也越来越不明确。如果管理松懈,有些学生就会把实践学习当成是简单的Ctrl-C和Ctrl-V,不能达到实验教学的预期目标。因此,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和改进。

4丰富教学手段,搞好实验指导

在实践教学过程,教师不能只停留于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还应不断摸索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4.1演示基本算法实现时可采用互动的方式进行。先按类型定义→初始化→输入测试数据→输出的实现顺序和学生一起得到结果;再让学生逐个实现其余算法,最后完成头文件的设计。学生通过教师演示和实际操作可以更快的掌握类C算法和C程序的转换思路。

4.2数据结构中的程序规模相比C语言来说更大。由于缺乏经验,很多学生在程序调试中会出现较多的语法和逻辑错误,可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手段在学生机上直接演示并讲解程序调试的方法和技巧。

4.3学生实验过程中尽力营造一种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通过激励机制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如果有同学较早实现了某些算法,可有选择性的适当的“刺激”部分学生以激发其不服输的心理,从而带动其他学生。

4.4鼓励学生多实践,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来找出理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自己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对于编程能力较强的学生,鼓励他们多做题,做难题,为今后参加各种资格水平考试和专业竞赛作好准备。

5总结

《数据结构》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性非常强的课程,其课程性质决定了教学过程的复杂性。作为承担课程教学的老师,不管是理论教学还是实验教学,都应结合学生的特点,从教学设计、教学手段、教学管理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具体的探讨和研究,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理解《数据结构》课程意义和课程核心地位。

参考文献:

[1]严蔚敏,吴伟民.《数据结构(C语言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2]黄现代.“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北京:计算机教育.2007(16).[3]李丹丹.数据结构教学改革与实践[J].北京: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7(3).

《数据结构》实验教学方法探讨的教育论文 篇2

在以往的实验课程中,主要是安排一些基础性的、验证性的实验,例如,数据库和表的创建、各种形式的数据查询、存储过程、触发器、数据库完整性和安全管理等操作。传统的实验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与数据库开发结合的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方式与手段不够灵活多样,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来说,只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操作是无法满足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的。信息数据库系统概论实验课程的新模式是指在基础性实验的基础上新增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要求学生设计与开发一个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数据库系统,学生们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通过收集相关资料,撰写各类数据库文档资料并完成数据库设计的各个阶段性工作,包括: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等。它以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际动手能力为主要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形式共同研讨完成实验任务。

1 构建信息数据库系统概论实验教学的新模式

信息数据库系统概论的实验内容必须不断跟踪数据库技术的发展趋势,把比较成熟的技术纳入到实验中来,以保持该门实验课程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信息数据库系统概论的实验教学按照实验单元进行,一个实验单元完成后,每个学生要撰写实验报告。据库实验教学的新模式,按实验类型来分,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

1.1 基础性实验

数据库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数据库支持的数据语言来实现的,因此掌握关系数据库的标准语言SQL是学习数据库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通过实验使学生熟练掌握SQL的数据定义、控制和操纵的语法与功能,了解SQL所支持的数据库的三级模式结构。该部分包含三个基础性实验:实验一为数据库、表的创建。对数据库的操作包括创建、备份、附加、分离、更名等,对表的操作包括建立、修改、插入数据等。实验二为表的查询,要求熟练掌握SQL查询语言的语法结构及主要命令,包括条件查询,子查询,排序查询、分组查询、聚合函数查询。实验三为视图和索引,包括视图与索引的建立、修改和删除。实验四为存储过程与触发器,包括存储过程与触发器的创建与设置。由于SQL Server提供了企业管理器和查询分析器两个组件,因此该部分实验内容要求学生将以上各种操作分别采用两种方法完成,以训练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以及从多个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综合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设计和建立具有一定主题的数据库,学生独立完成整个实验过程的设计。综合性实验的题目以学生比较熟悉的业务模型为宜,要求通过本实验环节,能较好地巩固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关系数据库的设计理论等主要相关知识点,针对实际问题设计数据库模型,并应用现有的工具完成小型数据库的设计。选题的深度和广度在符合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学习,以及社会工作中提出的设计题目。可以学生自主选题,或由教师确定题目范围。选题应当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性意义,并且难易程度恰当,以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经过努力可以完成为宜。例如,参考选题有:工资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仓库管理系统、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客户管理系统、学籍管理系统、电子商务数据库系统等。

在实验中将学生以3至5人为单位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题数据库,按照数据库设计工作的步骤,进行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教师在指导实验时也不再是详细讲解、控制实验的进行,而是根据学生的设计思路和实验现象进行引导和指点。

1.3 设计性实验

为保持实验的连贯性,在设计性实验中,选择ADO技术来操作前面实验已建的SQL数据库,学生可以使用Visual Basic来完成界面设计。之所以采用VB,是因为VB对初学者而言简单易学,界面友好,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软件开发工具之一。学生在掌握工程建立和设计过程的基础上,用自己所熟悉的语言开发出具有自己个性的界面,程序功能尽量丰富。对学生来说这个实验具有一定挑战性,设计成功后的成就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

2 综合设计性实验的考核

综合设计性实验完毕后要求学生递交详细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有四个方面的要求:1)问题描述。主要指对实验目的、实验内容进行简要的说明;2)解决方案。包括:E-R模型的设计,关系模式的设计,数据库的设计,安全性和完整性要求;3)系统功能和使用说明,如软硬件环境、系统流程图、程序调试情况、系统在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改进意见等;4)感想与体会。

对综合设计性实验的考核不同于传统的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更多地注重实验结果的正确与否。综合设计性实验重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和科学研究方法,因而在考核实验时主要根据综合设计实验完成的质量来衡量,因此更注重的是实验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实验实施过程的规范性和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如资料的全面性、可靠性、实用性,解决方法设计是否合理,是否有创新意义等,并且可以适当加大综合设计性实验在整个实验成绩中的评分比例。

3 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意义

综合设计性实验是构建信息数据库系统概论实践性教学新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应用现有的数据建模工具和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科学规范地完成一个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培养学生调查研究、查阅文献资料以及编写技术文档的能力。

3.1 综合设计性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应用能力

以往数据库课程中开设的验证性实验是由教师按照一定方法对实验课程进行组织,学生在完成实验时按照既定步骤去验证相关的理论知识,缺乏对独立思考能力的锻炼。而学生的创新和应用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科研意识和动手能力,被动接受知识的验证性实验难以满足这些需求。综合设计性实验的项目大多与实际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完成实验的过程同时也锻炼了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实验中,学生面对实验任务必须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知识。通过对实验中所遇问题的解决拓宽其知识范围,进而对数据库系统形成一个整体认识。

3.2 综合设计性实验有利于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

传统实验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宣讲与接受,教师往往处于灌输状态。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相对固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教师的教学思路。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教学力求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学生自身形成多向反馈结构,教师和学生对各自在教学中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式教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有利于教师自身拓展思路、更新知识,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3.3 综合设计性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数据库系统概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让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远比听老师讲要有效得多。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中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较少,学生通常对实验指导有一定依赖性,即按照实验指导上的步骤完成实验,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实验的评分标准主要以学生实验课的到课率和实验报告正确与否为依据,因此就出现学生在实验室做与实验无关的事情,递交的实验报告千篇一律的情况。难以对学生的实验成绩进行公平、公正的考核。综合设计性实验以引导性教学为主,学生在分组中按个人所长担当不同的角色,分工协作,利用集体的智慧完成一个小型的数据库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工作。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使他们去理解教材中相关各章节的内容,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 结束语

通过以上数据库实验教学模式的应用,经过课程训练的学生,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动手能力,增强了独立钻研、吸收新技术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营造相互探讨、共同提高的学习氛围。这些都有利于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学生的后续课程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收到了良好的实验效果。

摘要:信息数据库系统概论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为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该文对信息数据库系统概论实验课程的新模式进行了探讨,并论述了建立新的实验教学模式的意义。

关键词:实验,新模式,综合设计

参考文献

[1]李春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基于SQL Server2000[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M].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数据结构课程的实验教学探讨 篇3

关键词 数据结构 实践教学 课内上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程序设计的重要理论技术基础。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反映数据结构课程难度偏大,而且内容枯燥。从教学内容上来讲,数据结构比较难在于它包含了很多抽象的概念、算法。

数据结构的教学形式包含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同C语言程序设计等实践性很强的课程②类似,数据结构也需要学生在掌握有关概念的基础上进行上机编程训练。理论是实践的基础,而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要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都必须做好。当然,要达到事先制定的教学目标并不容易。比如,在理论教学上,教师需要丰富教学内容而不仅仅是讲解教材上的知识点,如有教师提出的案例教学。③同时,要想方设法使课堂教学过程生动有趣、讲授语言浅显易懂。下面本文将以课内上机为例,从如何增强教学效果谈几点感受,以供探讨。

1 同步理论教学,合理分配上机学时

在一般情况下,课内上机内容应与理论教学内容同步。然而,课内上机的学时是有限的,比如20学时。如果一次上机为两学时,那么平均一章内容只能安排一次上机。以严蔚敏C语言版的《数据结构》教材为例,最先学习的内容是线性结构,可以安排单链表的创建和插入、删除等作为上机实验内容。尽管这是第一个上机实验,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反映这些内容并不简单。原因是多数学生对C语言中结构体和指针的使用并不熟练,因此需要花一定的时间来復习这方面内容,所以本次实验可以安排两次上机。而后续的栈和队列等内容相对而言较为容易,可只安排一次上机。由于上机学时有限,实验内容又受到理论教学进度的制约,为保证实验内容在规定的学时内全部完成,对课内上机学时的合理分配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 丰富上机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的积极性对课程学习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很多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后,对上机编程还是有新鲜感的,但是不少学生会因为编程难度的逐步增大而逐渐失去兴趣,最终选择放弃。要让学生保持对上机实验的热情,教师需要在上机内容的安排上有新意。通常,与教材配套的习题集中有不少的上机实习题(如严蔚敏版《数据结构题集》)④可做参考。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提供一些其他的题目。比如,在学习数组中的三元组时,使用Movielens提供的用户评分数据,Movielens是较早出现的电影推荐评分系统,它提供了很多测试数据集。这些数据经过处理后很容易转换为三元组的存储形式,而且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相比为检验程序而随意制造的测试数据,完成对这些评分数据的处理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当然,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乐趣,从而保持较高的学习积极性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3 把握任务难度,提高学生编程能力

在数据结构的理论教学内容中包含了很多复杂而且抽象的概念、算法,通过课堂上的认真学习,多数学生还是能够理解的。但是很多学生并不能真正掌握并做到学以致用。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不少动手能力不强的学生却能在理论考试中考出好成绩的原因。因此,对每一个在课堂上讲解的重要知识点,不管是简单的结构类型定义还是复杂的算法,都要求学生编程实现,让学生在上机实验中去体会并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为了降低任务难度,可以给学生提供已经写好框架的程序,让学生在合适的位置添加相应的功能。比如,对于树结构,可以在源程序中写好二叉树的创建,然后要求学生补充完成二叉树的遍历、层次计算或左右孩子查找等其他操作。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避免学生从网络或从其它途径直接寻找源代码以应付了事。由于程序是统一提供的,对学生来说无法自行发挥,即使找到合乎要求的部分代码也要放到源程序中去调试运行。然而,这样的任务安排也会对一部分编程能力强的学生产生约束,使他们有可能提出的更好设计方案和编程创意被抑制。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之一是布置多级任务。对基本任务要求学生统一完成,而高级任务可以让学生自行发挥。在采取这样的多级任务方式之后,一方面可以让编程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得到训练,另一方面能够为编程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编程是实践数据结构必须具备的能力。但是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在数据结构课程的实践过程中不是没有想法,而是不知道如何通过编程去实现。由于数据结构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般学生在修完某种编程语言(如C/C++)后就开始学习此课程了,除少数对编程有浓厚兴趣、已经具有一定编程能力的学生外,多数学生在此阶段的编程能力还不是很强,这也就往往使得他们花费在调试程序上的时间远多于对程序的设计和编写。因此,上机任务的难度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适时调整,让学生的编程能力得到锻炼和增强,以便为综合性设计打好基础。

4 完善验收方式,加强监督和管理

课内上机实验的考查是个很棘手的问题,一般实践课程的常规考查方法是以答辩的形式进行。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讲解并运行程序,教师通过提问来判断学生的完成情况。这种方法还是比较有效的,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是提问环节能够凸显很多问题。然而,课堂时间有限,有时一个班甚至多个班被安排同时上机,而且采用这种答辩的方式在课内完成对所有学生的检查是很难实现的。如果只安排一次最终的测试,部分自觉性不强的学生可能不会一直认真学习,仅仅在最后阶段突击,显然这也没有达到教学目的。因此,平时对课内上机实验不仅要加强监督和管理,验收方式也需灵活多样。举例来说,若课内上机一共安排10次,可根据教学内容分阶段地安排3次答辩形式的考查,如对链表、二叉树和图等重要的教学内容。这3次考查是每个学生都要完成的,每次指定一个最后期限,并且在此之前的任何上机时间也都可以验收。这样,既解决了课内上机的验收时间不够用的问题,也能掌握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

5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数据结构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如何在教学中使得每一堂上机实验课都有意义,而不流于形式是不容易的。当然不论采用何种方式,最终目的还是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践中增强专业技能,并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注释

① 严蔚敏,吴伟民.数据结构(C语言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I.

② 谭浩强.C语言程序设计(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X.

③ 李克清.《数据结构》课程中的案例教学初探[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4):135-136.

《数据结构》实验教学方法探讨的教育论文 篇4

一、总则

根据“开放、联合、流动、竞争”的运行机制,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教育部实验室热忱欢迎和邀请各有关领域的国内外科研人员来实验室进行合作研究,共同推动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的发展,促进我国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研究和技术自主创新。

二、资助对象

具有中级职称(助研、讲师或工程师)以上,或具有博士学位并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中有一定工作经验的科研、教学及技术人员。均可在《指南》规定的范围内提出资助申请。资助数量:不超过10个。其中,有2项为定向支持合作实验室。

三、申请程序

1、申请人根据实验室开放基金的主要资助方向填写“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申请书”一式二份。经所在单位主管领导同意后,向本实验室提出申请。开放基金申请截止日期2009年11月30日。

2、实验室将组织有关专家对提交的申请书进行评审,由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确定资助项目和金额,网上公布,并通知获得资助的申请人。

3、申请书可在网上下载(deke.ruc.edu.cn),也可打电话、发电子邮件索取。

四、资助范围

围绕实验室目前支持的下列研究方向开展基础性或者应用基础性的研究。题目自定。方向一:数据工程,包括

高性能数据库系统与数据库新技术 数据永久存储与恢复迁移技术 系统与信息安全

方向二:知识工程,包括

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 知识网格 知识管理

五、经费额度和使用范围

每个开放课题资助金额不超过2万元人民币。经费使用参照国家科技经费管理办法进行,包括办公费、差旅费、交通费、会议费、出版费等,不支持设备购置。

资助经费不划拨到获得资助人员所在学校,采取报销的方式支付。开放基金项目申请人应完成至少1篇国内学报级或以上的学术论文,或者重要的国际会议论文。论文应标注本重点实验室名称和开放课题编号。另外,结项后一年内,需安排一次学术成果报告会。

六、联系人

易谦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探讨 篇5

摘 要:简要分析了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根据新课改对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出的要求,分别从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课外实验探讨了中学实验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索创新能力.关键词:新课标;物理实验;教学方法

随着新一轮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开展,物理实验教学作为中学教学改革的突破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已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中学物理教材中,很多实验的安排和设计对于学生理解物理概念,探索物理规律,系统地掌握物理知识,形成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发学习潜能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如何把这些设计合理、构思新颖的实验与课本中的各类知识点进行有效衔接,通过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使得原本单调枯燥的物理知识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就成了现阶段中学物理教学改革面临的实际问题。

实践证明: 只有通过训练有素的实验教学, 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物理知识的同时, 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如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同样, 只有加强实验教学, 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学生。而这种能力正是日后成为合格劳动者所必需的劳动技能素质的基础。

一、利用实验使概念形象化、具体化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在帮学生建立概念之前必须使他们有足够的感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过程通常以形象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表象到本质的认知过程。中学物理中很多概念比较抽象,因此将概念经过具体、抽象、再具体的过程就成为了实验教学的基础。例如,初中有很多估测题目,力学有有关质量的估测、压强的估测等,为了得到具体的概念,可以进行“常见物品的质量估测”实验。这种方法是由具体事物到抽象物理概念的过程,也是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通过实验学生体会实验过程,也学到了将形象物体转化为物理抽象概念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明确的物理概念,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尊重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设计符合思维发展的实验程序学生的思维活动是由浅入深的有序过程。在实验教学中,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实验教学的流程,帮助学生思维 正确发展。有了问题才能够展开探究,也就有了思维训练的过程,因此将学生带到一个个有层次、有阶梯问题中去,让学生主动观察、分析判断等的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展开思维层次。

正常的思维活动是有序的。在中学实验教学中,有可能按照认识规律来编制实验教学的程序,以引导学生思维的正确发展。人们常说:“问题是创造的起点,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带着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实验与思维活动,就能使思维按层次展开。例如,高中学生学习电磁感应定律时,可以用以下实验来训练学生的思维:¹用一个条形磁铁插入连接有一个灵敏电流计的线圈,观察产生了什么现象。用一通电线圈代替上述的条形磁铁,在插入的过程中,产生了什么现象?把通电线圈放置在连接有灵敏电流计的线圈内,改变通电线圈的电流大小,重新观察发生的现象?在一个匀强磁场内放置一个弹簧线圈,改变线圈的面积,会发生什么现象?通过以上的程序设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实验,通过实验进行分析总结,得到结论。这一设计反映出教师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作用,它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观察和思维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的认识由表及里逐步深化。

三、通过科学探究探索物理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给出可探究的问题,让学生不断地去探究、去发现,这样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多方位的交流活动。这种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的探究实验、学生的讨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帮学生创建物理情景,教师更能够掌握学生信息,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在素质教育中我们更应该看到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在运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分析学生已知和未知的物理知识和出现误解的原因。随时抓住学生出现的问题,经过讨论和分析,让学生有明确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目的。

四、动手动脑相结合,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只有在创造性思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能力,实验中动手动脑相结合,有效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但在培养这种能力时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要有明确的设问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实验操作。要确保每个同学都是实验中的一员。

2、要确保学生能将动手和动脑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仅知道实验的操作过程,更应该掌握实验的原理。以促使学生动手和动脑联系在一起。

3、选择的教学方法要对学生严格要求。

五、分析、归纳、检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因此每一个物理规律的探索过程必须要有理论的支持,反之每一个物理理论都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因此需要学生将探索、发现和实践检验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经过短期的训练和培养,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一些设计性和验证性的实验。例如,在研究单摆振动规律的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先用归纳的方法找出周期与摆长的关系,再改变实验条件进行验证:使单摆的摆长分别为0.25 m和1 m,分别测出它们各自的周期。从记录的数据中,你能否看出单摆的振动周期与摆长有什么关系?再任意取几个不同摆长的单摆,测出它们各自的周期。根据这些数据验证你的上述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学到了一种实验研究的方法。

六、通过设计性和验证性试验的训练,逐步培养创造能力设计性试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在学习过程中根据验目的自己进行设计的实验,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是培养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基础。在引导学生进行这类实验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实验的选题要有探索意义。设计性实验的课题可大可小,小的如一道实验练习题,大的如科研训练课题。无论何种规模,都应力求使学生感到有探索价值和设计的必要,能引起学生兴趣,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技能的本领,能学习科学的方法。课题的难度应逐步加大,并因人而异.例如:设计一个电路,调节变阻器能使电路中一个灯泡变亮,另一个灯泡变暗?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串联电池组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2)要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逐步学习一些设计的思路、并着重创造性思维的锻炼。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应当在设计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训练。例如,设计测量固体物质密度的实验,先让学生设计各种不同的方法,然后再深入分析各种不同方法的可行性和特点。

《数据结构》实验教学方法探讨的教育论文 篇6

1做好辅助工作

提升化学实验课教学效率,教师应注意做好辅助工作,指导学生掌握化学实验流程,培养学生参与化学实验活动的兴趣。例如在解析“酸碱性”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做用PH试纸测量溶液酸碱性的化学实验,观察PH试纸的颜色变化,从中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告诉学生:酸碱性在化学中用PH表示,同时,PH也是代表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一种符号。物质溶解于水以后便分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物质不同,其水溶液中所含的阳离子和阴离子也不同。但是,无论哪种溶液,总是含有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当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大于氢氧根离子时,溶液呈酸性,PH<7,反之,则呈碱性,PH>7。PH值越大,碱性就越大,反之,PH值越小,酸性越大。在讲解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告诉学生化学变化就是化学反应,这种变化会产生新物质,一般都伴随着发热、发光、产生气体或沉淀等现象,像磁铁生锈、燃烧火焰、食物变质等。物理变化不会产生新物质,水结成冰或者冰融化成水就属于物理变化。然后,让学生做净化水的化学实验,给这一杯浑浊的水中加入明矾,告诉学生明矾具有吸附不容性杂质的`功能,然后将水过滤,除去水中的可溶性杂质与异色异味,接着加入消毒药品,除去水中的有毒物质,这时候,浑浊的水已经变成了可以引用的纯净水。最后再告诉学生明矾净化水可以使铝离子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该实验属于化学变化。这样可以初步调动学生做实验的兴趣,巩固学生的化学基础。

2运用微课教学视频提升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

化学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引导学生活用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因此,教师理应注重突显基于微课平台下的化学教学目标,借助微课教学视频,让学生认真观察化学实验,聆听每一句解说词,掌握做实验的流程,总结实验结论。例如在讲解《金属和金属材料》这一单元时,让学生观察分离氧化铜的粉末和铜粉的实验,用微课解说词告诉学生:先取出适量的氧化铜和铜粉的混合物置入试管中,接着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并将其过滤,洗涤滤渣,再进行干燥,就可以分离出铜粉。然后为滤液中滴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并将其过滤,洗涤滤渣,再进行灼烧,此时就可以分离出氧化铜。初步讲完实验流程以后,就可以让小组合作完成该项实验。此外,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的同时应该让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并写出化学方程式。最后,教师可以用微课件为学生展示分离氧化铜的粉末和铜粉的化学方程式:CuO+2HCl=CuCl2+H2O,CuCl2+2NaOH=Cu(OH)2↓+2NaClCu(OH)2叄叄叀鳎茫酰希H2O。这样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解析“酸和碱”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观察验证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是否已经发生化学反应的实验,并促进微课教学和实验教学的融合,引导学生在欣赏完实验视频之后自行做实验,等学生做完实验以后,教师可以告诉学生:验证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是否已经发生化学反应的基本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取出少量的氢氧化钠放入试管中,再加入稀盐酸,如果试管中产生大量的气泡,就说明氢氧化钠已经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第二种是固体氢氧化钠放入试管中,加水溶解以后得到了无色透明溶液,再滴入适量的酚酞,如果无色透明溶液变成了红色,就说明氢氧化钠还没有变质,也没有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如果溶液不是红色,则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从而全面增强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实现化学实验教学的目标。

3强化学生的概念知识掌握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化学教材中有不少概念知识和理论描述较为抽象难懂,对此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对比化学实验来引导学生掌握化学概念知识。在讲解“溶液”时,教师需要细分“溶液的形成”、“溶解度”和“溶质的浓度”这三个课题,先引导学生认知“溶液的形成”,通过做实验来配置溶液,为学生列举重点化学概念知识,告诉学生:化学中的“溶液”是指两种以上的均匀混合物,相对的量可以连续变化,直至溶解度达到极限(饱和)。化学中的“溶解度”是指物质溶解于溶剂成溶液的程度。一种液体在另一种液体中的溶解度可以是完全溶解或者是部分溶解。化学中的“浓度”是指单位溶液中所含溶质的量叫做该溶液的浓度,溶质含量越多,浓度越大,一般用单位溶液所含溶质的重量的百分比表示。最后,教师需要将本单元的实验活动“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作为任务,让学生在做完实验之后将实验报告上传到微课件中,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完善微课内容,而且能够加强学生对化学概念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结束语:综上所述,全面改善化学实验课教学方法可以为学生营造活泼的学习氛围,指导学生掌握化学概念知识与实验理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实践技能。教师应注意做好辅助工作,运用微课教学视频提升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强化学生的概念知识掌握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兰芳,刘淑丽.化学实验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中小学教育,2013(12)

[2]匡婷.微课与导学案结合在初三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2015(05)

[3]黄兰.微课在初中化学实验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2015(05)

《数据结构》实验教学方法探讨的教育论文 篇7

本文针对大学实验教学的教育现状, 在诸多教育工作者的研究基础上作系统分析, 努力探索在实验教学中进行研究性教学的途径, 旨在解决以下主要问题。

(1) 建立开放式实验教学方式, 创建新环境, 将创造性培养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并探索研究性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 开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多种途径和手段。

(2) 加强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意识, 把创新观念深入到实验的“教”与“学”之中。

(3) 研究提高大学教师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的办法。

为此, 笔者在教学模式、学生培养以及师资队伍建设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1 建立开放式实验教学方式

提高实验室利用率, 提高整体资源效益, 打破实验教学几十年如一日的“传统秩序”, 建立方便学生、服务学生的开放平台。根据学生群的不同 (本科生、研究生等) , 示范中心对承担的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目的和培养对象应采取不同的开放形式。基础课实验采用基本技能实验有限开放的方式, 选择性、提高性实验全方位开放的方式, 着重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 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适应示范中心开放的需要, 利用学校教学网络系统, 开通了“开放实验教学的网络预约系统”, 让学生在网上对实验时间、实验项目、实验指导教师等进行自由选择和预约。系统中建立了实验预约准入项目, 学生只有解答出系统中提出的与该实验项目有关的问题后, 方有资格进行预约。从而形成了学生实验前需认真预习, 遇到问题后利用仿真系统自主学习, 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由实验教师指导学习, 自主学习特点较强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流程。开放实验室采取弹性安排实验时间, 滚动式、流水式地安排实验项目, 从而为学生提供了宽松的学习时间和空间。 (1) 实验室实行全天候开放, 学生使用校园一卡通即可随时进入中心开展实验, 如进行毕业设计 (论文) 、创新实验设计。 (2) 根据实验教学任务, 利用非教学时间, 安排相关课程的实验指导教师和实验教辅人员, 在学生使用过程中予以指导和监督, 学生提前向中心预约后方可进入中心进行实验。 (3) 创新实践活动的自由开放, 如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校创新基金和校院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等, 开放型实验室将在实验教学之外的所有时间向学生开放, 包括法定节假日和寒暑假, 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创新活动等。

2 为开展创新实验的本科生和从事课题研究的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实验平台

2.1 实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

开放型实验室组织各实验课程教师, 为优秀学生制订培养计划, 由两三位学生组成实验小组,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项目、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集中组织项目开题和结题答辩, 实验场所、仪器、耗材均采取预约使用、网络化管理的方法。由实验指导导师进行审核并指导学生实验, 使其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2 发挥研究生对本科生的指导作用

本、研互动的实验室管理运行模式的核心就是本科生与研究生互相影响、共同进步。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辅助导师直接指导本科生进行创新项目实验, 研究生的实际科研经验可以帮助本科生的创新项目快速进入实施阶段, 从而加快实验进程, 提高实验产出率。此外, 研究生还具有榜样和引导作用。此模式拉近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距离, 建立了相互沟通的桥梁, 提高了准研究生的科研品质, 推进了研究生教育。同样, 研究生在参与实验室管理的过程中也增强了其实际工作能力, 并且研究生在指导本科生的过程中, 不仅巩固了知识, 提高了素质, 甚至还增加了学习的动力, 扩展了学识。

2.3 激发本科生的创新精神

要实现创新, 就需要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本科生在导师和研究生的指导下从事创新实验, 可以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本、研互动的生物学实验室管理运行模式实质也是一种筛选机制, 本科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实验, 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潜能;可以提前进行科研训练, 增加科研信心;可以使真正有志于科学研究的优秀本科生脱颖而出。

3 提高教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要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创新人才, 必须培养大批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有研究结果显示, 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 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创新能力较强的教师比创新能力较弱的教师能在更高的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见, 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是创新思维教育的重要一环。

3.1 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 树立创新教育观

研究性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不以个人观念限定和修正学生的行为, 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 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观点, 坚持因材施教, 循循善诱, 倡导相互合作。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师进行培训, 如参加学术讲座、培训、学习交流等, 使教师在树立创新教育观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创新教育的自觉性和适应能力。

3.2 通过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学习与实践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水平

创新环境的营造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创新经验、创新知识和创新技能, 同时要求教师必须开展科学研究, 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教师科研上的造诣高, 课堂上才会给学生更多的启迪。每位教师应在各自的岗位上, 边干边学, 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与实践, 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和创新水平。

4 结语

实验教师对人才培养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 他们应善于激发学生主动实验的热情, 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 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 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教训, 协调学生的团队合作等[4]。作为指导教师, 不仅应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 还要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 以保证教学与临床、实验、实践相结合, 与时代同步。学校必须建立一支人数较多、结构合理、高素质、稳定的实验教学队伍[5]。鼓励他们学习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技能, 融会贯通各医药学课程的实验技术, 为开展综合实验做准备[6]。学校还应重视实验技术人员, 鼓励实验教师积极申报科研课题, 带领学生参与其中, 从而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开放型研究式实验教学不是简单的实验教学管理方式的变革, 而是整个实验教学系统的改革。其中, 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实验管理人员、学生的思想观念需要很大的转变, 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手段和管理手段、实验教学评价也必须随之改变, 以适应本校的具体情况。同时, 学校还要不断总结经验, 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 不断探索和完善高等教育过程中实验室的开放运行机制, 从而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Gupta Senjeer.Martin Verhoeven.The efficiency of government expendi-ture.experiences from africa[J].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2001 (23) :433-467.

[2]丁洪生, 蔡颖, 项昌乐, 等.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本科实践教学体系[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7 (9) :45-47.

[3]郭连军, 顾海川, 回春光.地方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J].中国冶金教育, 2008 (6) :23-25.

[4]郑家茂.对大学实验教学若干问题的厘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 (10) :1-2.

[5]花扣珍, 孙爱华, 蒋锦琴, 等.浅谈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 2009 (4) :730-732.

《数据结构》实验教学方法探讨的教育论文 篇8

中国分类号:G633.8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工业生产不断发展,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之一,愈来愈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重视。化学学科知识与环境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具有其他学科无法超越的优势,因此将环境保护教育渗透到化学教学中,是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的可行方法。

中学环境教育旨在强调学生的环境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个人和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养成有益于环境保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对学生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是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习惯的重要途径。

1.罗平县中学生在化学实验中环境教育调查及结果分析

对曲靖市罗平县150名学生对于在化学实验中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知识进行调查。

(1)中学生环境基本知识调查

从表1可以看出,中学生环境基本知识缺乏,只知道有这样一些环境问题存在,并不会深入的了解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本质原因,对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危害及防治措施了解不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严重缺乏。

(2)中学生对化学实验中环境问题的关心程度调查

由表2可知,中学生对化学实验中环境问题的关心程度所占的比例很少,只有43%的学生比较关心,57%的学生关心不够。这也从一方面说明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态度自觉性不高。

(3)中学生对化学实验中环境保护活动的参与程度

由表3可知,大部分学生认为环境保护是非常重要的,但自觉爱护保护身边环境的行为非常少;80%左右的学生对环境问题缺乏的见解,平时对与环境有关的活动和讲座也漠不关心,缺乏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学生的环境知识非常有限,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不高,这充分反映出中学生的环境教育的缺乏,学生在学校接受环境保护教育的机会很少,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环境保护意识的环节和措施还非常有限,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还非常的薄弱。

2.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

(1)结合现有教材中的实验内容进行环境教育

目前,中学化学教材中已经编入了大量环境教育的内容,加强了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产、化学与生活等多方面的联系。化学教师可深入挖掘教材,抓住化学教材中潜在的环境教育知识,融入环境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教师应多联系由于化学而涉及到的环境问题,使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化学与环境的关系,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自觉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2)实验装置的改进

对于一些有毒物质参加或生成的实验,必须增加尾气处理装置,把有毒气体转化成无毒或毒性降解物,从而减少对空气的污染和对师生的伤害。

为了避免废气危害师生健康以及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教师应该改进实验装置,使实验产生较少污染 或无污染。

(3)实行废物回收的绿色化学

对废弃物的处理国际上的潮流是“综合化废物管理”即SR行动:(l)减量使用(Reduction)。(2)重复使用(Reuse)。(3)回收(Recyciing)。(4)再生(Regeneration)。(5)拒用(Reieetion)。

在演示实验中教师起到学生的表率作用,严格遵循“SR”行动。如实验结束后,剩余的废碱、废酸等,可以先把它们进行中和反应,变成中性溶液后再排放;同时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废弃物处理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会处理实验后的废弃物。对于不能回收的药品或溶液,一定要处理无害后才能排放。平时注意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加强环境素质教育,使学生能自觉保护身边的环境。

(4)实验微型化

化学实验微型化,就是用极少量的药品、试剂和微型化的仪器、装置做化学实验。它具有节约药品、试剂,减少环境污染等优点,是一种比较环保的实验方式。微型化学实验使绝大多数学生都有动手做实验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关心自然环境,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及行为。微型化学实验能有效的改善实验室环境,大幅度减少实验室的污染,有益于师生的健康。微型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实验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5)单一实验综合化

绝大多数课本上的演示实验都是单一的性质实验或验证实验,侧重于现象本身的观察和描述,对产生该现象的讨论或探究较少,易忽略实验过程。此外,单一实验的重复演示不仅会加重对实验场所的污染,而且会造成药品的浪费。因此,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可以把多个单一实验综合起来。

环境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的有效途径,因此,实验教学中,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加强环境教育方面的知识,共同为环境保护教育而努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探讨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模式 篇9

本文就是针对这些问题, 来研究探索适合当前我国院校的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的模式。

摘要:目前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仍然属于起步阶段, 特别是近几年的快速发展, 各类高校对经济管理类实验的内涵产生了不同的理解, 在实验教学的目的、方法、手段和体系等方面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差。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 实验教学 模式 研究

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与理论教学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专业人才教育体系。进入新世纪以来,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教学日益受到高校的重视, 国家也从政策上认可并积极引导, 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几年来, 大部分的财经类院校都建设了以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为硬件平台, 以应用系统、决策支持与分析系统等为软件平台, 以计算机仿真、模拟等为主要手段的实验室或中心, 来开展会计信息系统、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酒店管理等管理类课程的实验课程与实验项目, 以及贸易实务、银行业务系统、证券模拟、统计分析、财政预算管理等经济类课程的实验教学。但是, 随着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的同时, 在实验教学的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体系等方面还存在着的一定的问题。

一、目前我国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教学的教学目标单一, 违背了对教育对象的层次性、差异性要求的原则

(二)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还不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三)实验教学方法呆板, 还不能跳出理论教学方法的圈子

(四)缺乏完善的课程体系

(五)缺乏独立的实验教学地位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制约着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的发展, 我们必须针对这些突出问题, 在积极提高理论课程教学质量的基础上, 以实验学理论为指导, 改进经济管理类实验的教学方法、手段, 创新经济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模式。

二、确立多层次的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目标

实验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基本实验技能、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的训练, 巩固和应用理论知识, 通过比较、抽象、概括、归纳等积极思维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 以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实验教学的这一总体目的, 我们可以对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的目标进行分解探讨。

三、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方法建设

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方法建设要遵循创新性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创新性原则就是要求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尽可能地去创造、发现和运用新的、符合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规律和特点的、科学的实验教学方法; 循序渐进原则就是要求我们根据不同的实验内容, 施以不同的实验教学方法, 从认知实验、基础实验中运用的参观法、演示法, 逐步地向综合实验常用的情景教学法、沙盘推演法转变, 使教、学双方均易于接受。根据这些原则, 可将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中用到的方法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方法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启发式传统教学方法, 包括讲授法、演示法、参观法等, 主要应用于初次进行的单项专业实验教学中, 实验时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实验理论, 详细写出预习报告, 让学生带着问题做实验。这样不仅节省了实验学时, 提高了实验效率, 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自学能力、动手能力。

第二类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作为合作者共同参与的研讨式、案例式、体验式、协作完成的教学方法, 包括合作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激励教学法等, 主要应用于对专业理论的验证实验教学中, 由老师布置本门课程的.经典验证性实验, 一方面强化训练基本技能, 同时验证并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 学生对实验结果整理分析, 还要撰写实验报告, 这种方法注重了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

第三类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体, 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 包括讨论教学方法等、情景教学法、沙盘推演教学法等, 主要应用于专业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及研究性、综合性和开发性专业实验教学,尤其可以将实验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 使实验课成为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由老师布置本门课程综合性较强的实验,学生自己选择实验题目, 查阅参考文献, 设计实验方案, 利用实验室开放时间, 进行实验研究, 综合分析实验结果, 查阅文献资料, 撰写实验报告, 为以后的创新性设计性实验乃至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手段建设

实验教学手段的建设是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的有力保障。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手段应与教学方法相结合, 既要承袭传统有效的实验教学手段, 又要注重对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引进和吸收, 不断改善和加强实验教学手段的实用性、先进性。

(一)传统实验教学手段

对于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而言, 传统的实验教学手段大多以手工操作为主, 通过给定的实验资料、实验数据、固定实验场, 让实验者有一个接近或仿佛置身于企业的实际环境中的感觉, 并能提供真实仿真企业的业务处理环境的功能。

(二)电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采用电化教学的方式, 把实验课需课堂讲解的实验环境、实验流程、工作原理等录制成录像带或制成幻灯片, 或者计算机流媒体格式, 例如企业的总体情况, 固定资产实物, 企业车间生产作业等环节制成流媒格式, 可以增加学生对这些内容的感性认识, 可以避免教师对这些内容的费力描述和重复讲解。

(三)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

所谓虚拟现实技术, 是主要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 模拟实验的各种场景、环境、流程和业务, 实现与实际实验相应的功能。

五、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数据结构》实验教学方法探讨的教育论文 篇10

[摘 要]本文从教学资源的教学资料、支持系统、教学环境三个要素出发,分析目前高校经济管理类院系实验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改革方向,以期能为经济管理类院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学资源;教学资料;支持系统;教学环境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10.178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0-0-02 教学资源与实验教学资源的内涵

教学资源一般认为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包括教学设备、教师、教材、教学案例、视频、音频、图片、教学课件、教具等,简而言之,就是支撑教学的人、财、物、信息资源。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简称AECT)对教学资源有明确的定义,AECT(1994)对教学资源的界定包括教学资料、教学环境及教学支持系统3个部分:教学资料是蕴含了大量的教育信息、能创造出一定教育价值的各类信息资源。信息化教学资料指的是以数字形态存在的教学材料,包括学生和教师在学习与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数字化的素材、教学软件、补充材料等。支持系统主要指支持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内外部条件,包括学习能量的支持、设备的支持、信息的支持、人员的支持等。支持系统作为资源的内容对象与学习者沟通的途径,实现了媒介功能。教学环境不只是指教学过程发生的地点,更重要的是指学习者与教学材料、支持系统之间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氛围。

实验教学资源:依据AECT(1994)的教学资源的定义,把实验教学资源也分为3个部分。

1.1 实验教学资料

为了便于分析,实验教学资料可分为实物资料和教学信息,实验教学过程中必然产生相当多的实物资料,如实验课件,学生实验报告等,从这些资料中可得到很多有价值的教学信息,如学生的能力水平、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等等,这些实物资料是实验课程改革和实验项目的创新的需要,也是实验教学评估的需要。除此之外,教师的信息,企业的信息,毕业生就业后的反馈的信息等等都是有用的实践教学资料,对其存储和处理是有价值的。

1.2 实验支持系统

支持系统是个媒介,就是让学习者找到资源,本质上就是对资源的管理,教学资料的管理离不开系统的支持,以手工为主的传统实验室管理方式,已难于对实验室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直接影响教学水平的提高。目前各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普遍采用信息系统实现对实验资源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本质要求是资源的共享,但是随着高校办学规模急剧扩大及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学科间综合性增强,面对新环境、新专业,以校、院两级共管的实验室在其空间、仪器设备和人力资源配置及其管理力度上都暴露出难以共享问题。共享问题同时产生了教学资源的冗余问题,研究怎么样在各管理层次上合理地分配教学资源,既达到共享又能消除冗余十分必要。

1.3 实验教学环境

传统教学环境的概念正在被打破,时间上不再局限于上课时间或实验室开放时间,空间上不再局限于教室里或实验室里,教学环境的变化对教学资源的开放提出了新要求,也对教学资料和支持系统提出新的要求。经管类实验教学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中心通过完善实验教学信息资源平台建设,可对一些教学信息资源进行网络化管理,网络技术的日益完善和校园网的健全,为实验室管理网络化的实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硬件基础。采用全新的适合于信息社会的管理模式,即引入信息管理的理念和手段,提升高等院校实验教学与管理水平,实现仪器设备的整合与共享,实现实验功能室的开放,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但从整体上看,教学资源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网络化的优势没有完全显示出来,主要表现在:没有系统的实验教学实物资料的收集、存储和加工机制,没能对各专业培养方案的每一门课进行有效的课件收集,实验报告收集,教学案例收集,教学视频收集,同时也缺乏对这些庞大教学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能力,不能作为以后教学改革的依据。

实验教学资源的系统支持停留在管理控制和作业控制层次,没有达到决策支持水平,主要是信息来源的问题,如没有完善的教育教学论坛和远程教学答疑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封闭了外界联系,例如,学生本专业上疑难问题不一定是在这门课的教学正在进行时产生的,可能是这门课已经修完了,或是学生已经毕业了在工作岗位产生的问题,或是几门课修完后产生的综合性问题,目前的系统不能收集反馈这些有用信息,因而其决策支持水平低,教学资源也就不能用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学环境上,目前各高校很多B/S结构的教学实训软件投入和使用在一定程上解决了实验室的全方位开放问题,B/S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操作而不用安装任何专门的软件,只要有一台能上网的电脑就能使用,客户端零安装、零维护。系统的扩展非常容易。也就是说,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完成实验内容。但这类教学资源目前仅限小部分课程,不能满足本院学生自主学习和实习的需要,共享性也较差。此外,这类软件的仿真能力仍有待提高,大量应用仿真软件也不利于开展综合型、设计型实验,不能有效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实验教学资源建设改革方向

实验教学资源系统改革后的整体系统架构可用图1描述。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3.1 实验教学资料改革

完善教学过程中的实物资料和信息资源,建立以下数据库:教学案例库、实验项目库、教学文档库、教学多媒体库(教学素材和教学视频)、经管类专业专家知识库、经管类专业学生问题数据库、宏微观经济数据库(经济指标及其数据)。以上数据库以关系型数据库为主,并加大共享力度,完善教学信息的收集、存储和加工机制。以各库的更新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对实验教学计划、实验教学大纲、实验项目、学生选课情况建立关系型数据库,每个实验项目配备相应讲义、课件、案例和教师讲解视频录像和每一学期学生实验报告。不能建立关系型数据库的可存入文档库或媒体库。建立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数据库,教师资源不限于本校教师,还应包括外请或其它学校教师及企事业单位专家学者。学生资源数据库在毕业后仍保留相应的账号使其仍能参与学习和反馈信息。除以上数据库建设外,还要完善固定资产和耗材数据库,动态监控二者的使用情况。

3.2 实验支持系统改革

主要内容包括系统平台的完善,保证教学资料的完备,共享并且无冗余。构建完善网络远程辅导答疑系统及远程教育系统,利用更多教学资源,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如可以让毕业生参与实验项目设计。现有教学资源的管理系统逐渐由管理控制向决策支持转变。真正成为学习者沟通的途径,实现媒介功能。支持系统改革是在上一步教学资料改革建立科学的数据库的基础上,以完善教学资源的管理控制为主。实施方法是确定相应管理对象的管理功能。同时优化教学资源管理的信息流程,使教学资源管理向决策支持转变。有些教学资源不便于管理,且实用价值不大,或给管理的流程增加很多不必要的环节,甚至没有必要存在,造成管理效率低,这样的教学资源应当删除或改变。这一步是完成战术层。最后建立经管类专业问题数据库和专家知识数据库,完成师生交流和远程答疑平台。经管类专业学生问题库和经管类专业专家知识库可以在相当大程度上解决学生问题,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宏微观经济数据库”既可以作为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数据资源,也可供老师科研参考。数据库的分类标准可以按学校、按学院、按专业、按教师、按实验项目、按班导师、按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按专长等。同时让教学资源尽可能开放,让更多人参与,让更多人受益。应用层的所有人员都可参与数据层的形成,战略层则利用数据层教学资源设计实验项目,对学生能力和教学水平做出评估或调整学校的教学改革发展方向。

3.3 实验教学环境改革

支持系统的改革过程中已经伴随着教学环境的改革,完善的教学资源数据库、教学案例库、实验项目库、教学文档库等,共享经管类教学资源,可以为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及为社会更好的服务。功能强大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对各个教学资源基础库进行动态监控和管理,能及时更新,为教学改革服务。这些都使教学环境发生了变化。实验室开放进一步加强,要完善B/S结构教学实训平台建设。重点放在经管类专业综合性实习的B/S结构软件资源建设上。要打破传统的实验室开放的观念,实验开放的环境将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开放共享所有的B/S结构教学软件,使学生足不出户就可完成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实习内容。同时要控制好仿真类软件在整个实验教学中的比例。未来也将“云”引入开放实验,加大教学资源开放的力度和安全性、稳定性,让已经毕业的学生也能远程利用教学软件继续学习,提高其专业能力,提高其社会影响力。结 语

本文从教学资源的三要素(教学资料、支持系统、教学环境)出发管理教学资源,重视信息资源在教学资源中的重要性,重视教学资源基础库的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过程中,重视教学资源建设,在充分共享的同时,起到辐射示范作用。重视教学资源管理业务流程重构,以信息系统辅助教学资源的管理,优化教学资源,在教学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尽可能消除数据冗余,提高资源的管理效率。逐步将对教学资源的管理控制转向教学资源提供决策支持转变,重视系统外教学资源的重要作用,将教学资源的支持系统建成一个开放的系统。多方参与实验项目的设计,使之更具科学性。对毕业生仍开放部分综合性教学实习软件资源,提高其工作能力,进而提高学院的社会影响力。毕业生的信息反馈可作为后期实验项目设计或教学改革的依据。

主要参考文献

上一篇:满江红,满江红何师心,满江红的意思,满江红赏析下一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