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

2024-09-24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精选5篇)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 篇1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

法治中国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了更加完整系统的规划。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执政党的基本执政方式;依法行政,是政府行政权运行的基本原则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怎样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同志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高度重视法治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法治中国。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建设法治中国,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也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根本路径和努力方向。

坚持科学立法:既要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更要“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到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我们国家和社会生活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在立法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实践是法律的基础,法律要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如何随着实践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其更好地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这个问题鲜明地摆在了新一届党中央的面前。习近平同志的回答是:“要完善立法规划,突出立法重点,坚持立改废并举,提高立法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提高法律的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要完善立法工作机制和程序,扩大公众有序参与,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使法律准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更好协调利益关系,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怎样才能实现这样的历史任务呢?

首先,要使法律能够满足群众的期待,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十八大一年多来,人们切实感受到了每一部法律的出台或修订与自己生活的联系。2013年4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十一”黄金周期间,人们用“恼人的购物少了”直观评价这部法律的实施效果。“旅游法的立法主旨就是为了保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尹中卿一语道出了立旅游之法的目的所在。其实,不仅是旅游法的出台,二十年来首次大规模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提出了对“网购一族”予以“七天无理由退货”的法律保护,新出台的“特种设备安全法”将电梯和大型娱乐设施都纳入其中,修改后的“商标法”在申请方式上确立了电子申请的法律地位,等等。在过去一年里,无论是新制定的法律还是修改后的法律,都明显更贴近人们生活,更符合客观实际需要。而这,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提高立法质量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为了让各方面意见都能在立法进程中得到充分表达,全国人大积极拓展人民群众参与立法的途径,在旅游法、特种设备安全法等立法过程中,就邀请专家、官员、普通市民、行业从业人员、人大代表等参与立法前评估讨论,确保社会每一个阶层都有声音,每一种声音都能得到立法机关的重视。2013年,国务院法制办还先后就《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征求意见稿)》《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等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广泛听取民意,使立法过程成为统一认识、平衡利益、形成合力的过程,不仅体现了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也大大提高了法律的针对性和及时性。

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盼,已经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为谁立法”,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直接关系到立法的性质、方向和效果。2013年10月30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今后五年的立法规划,在已明确的68件立法项目中,修改食品安全法、行政复议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社会救助法等社会公众所关注和热议的法律皆名列其中。每一部法律的修订或出台,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高度关注和衷心拥护,根本在于立法反映了广大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因此,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权益,是立法工作永恒的课题,也是我们民主立法、科学立法最根本的价值体现和追求。

其次,要注重发挥立法在深化改革进程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古人云:“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明法者强,慢法者弱。”在改革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的历史新阶段,如何更好地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关系改革能否顺利推进,更关系改革的成果能否巩固和持久。

2013年3月1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决定》。一年多来,围绕“转变职能、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国务院加大机构改革力度,减少四个正部级机构,取消下放4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如何通过简政放权真正达到转变职能的目的,法制保障至关重要。习近平同志指出:政府职能转变到哪一步,法治建设就要跟进到哪一步。要发挥法治对转变政府职能的引导和规范作用,既要重视通过制定新的法律法规来固定转变政府职能已经取得的成果,引导和推动转变政府职能的下一步工作,又要重视通过修改或废止不合适的现行法律法规为转变政府职能扫除障碍。很显然,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或废止是关键,能否充分发挥法治对转变政府职能的引导和规范作用,直接关系改革的根本成效。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部署后,如何有步骤有秩序有重点地推进改革,习近平同志多次指出,凡属重大的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首次对我国实行40多年的生育政策进行调整,“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是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也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但《决定》的公布并不意味着政策的落地,还必须由立法机构作出相应法律法规方面的调整。2013年12月28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决议》,“同意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同时要求各地市及时修改相关地方性法规或作出规定。这说明,重大的改革举措,只有得到法律授权,按照法律程序进行,具备充分的法律依据,改革政策的推动执行才能更稳妥、更有效。先立后破,有序进行,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不仅体现了新一届党中央加大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的改革自觉,更体现了党中央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引领改革、推动改革、保障改革,把立法决策和改革决策高度统一的改革新思路。

坚持严格执法:既要依法执政,也要依法行政,“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实施,或者实施不力,搞得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法律也就形同虚设。习近平同志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这就为推进依法治国指明了根本方向和路径遵循。

首先,关于推进依法执政。

十八大结束不到一个月,2012年12月4日,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同志开宗明义指出:“新形势下,我们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 为什么要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习近平同志指出:“党章是党的总章程,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党的重要主张,规定了党的重要制度和体制机制,是全党必须共同遵守的根本行为规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党章就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十八大以来,从2013年5月两部党内重要法规《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对外公布,到2013年8月对党内法规制度进行集中清理、决定废止和宣布失效一批党内法规和文件,再到2013年11月发布《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2013—2017年)》、2013年12月公布《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一年多来,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大事不断,而且件件都是“党史上的第一次”,充分体现了新一届党中央依章管党、依规治党的坚定意志,也有力展示了我们党推进执政党建设、加强依法执政的铿锵步伐。没有党规党法,国法就很难保障。因此,依章治党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保障。为什么要依据宪法治国理政?对我们国家来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习近平同志指出:“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充分肯定了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捍卫宪法尊严,保障宪法实施。宪法是现代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习近平同志指出:“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不仅阐明了宪法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的至上地位和重要作用,也阐明了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依法治国与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与依宪执政的高度统一。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领导干部必须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所谓法治思维,就是一种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强调要对宪法和法律存有敬畏之心,要依法按权限和程序办事,始终坚持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侵权须赔偿。习近平同志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

在改革攻坚期、发展机遇期、社会风险期叠加的今天,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全党全社会的期待。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三个善于”的改革着力点: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我们要“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这不仅阐明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辩证统一,也阐明了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的高度统一。

其次,关于推进依法行政。

推进依法治国,既要坚持依法执政,更要注重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具体落实,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关系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习近平同志指出:“行政机关是实施法律法规的重要主体,要带头严格执法,维护公共利益、人民权益和社会秩序。执法者必须忠实于法律。”为此,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重点强调了“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问题。从整合执法主体到减少执法层级,从理顺执法体制到完善执法程序,既有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和社会矛盾的积极回应,也有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而出台的新举措新办法。大刀阔斧的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无疑为推进依法行政提供了更加坚实的体制机制保障。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受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传统的长期影响,加上监督制度机制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在一些领域依然存在,一些公职人员知法犯法、执法犯法甚至徇私枉法现象依然不容乐观。要确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必须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坚决排除对执法活动的非法干预,坚决防止和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坚决惩治腐败现象,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坚决排除”、“坚决防止”、“坚决惩治”,“三个坚决”彰显了新一届党中央坚持推进严格执法的强大决心。据此,十八届三中全会专门就“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作出了深化改革的全面部署:“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一系列相关体制机制的稳步推进、改革和完善,体现了党和国家推进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和廉洁政府的坚定意志,也为法治中国建设矗立起最坚强有力的柱石。

坚持公正司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宣示,传达出我们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体现了我们党领导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和服务人民群众根本宗旨的高度统一,反映了新一届党中央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增进人民福祉之间内在必然逻辑的深刻认识和高度把握,也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追求的公平正义的根本内涵。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社会公平正义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贯主张和根本追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选择上的导向。习近平同志指出,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所谓公正司法,就是受到侵害的权利一定会得到保护和救济,违法犯罪活动一定要受到制裁和惩罚。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这其中的深刻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人民群众每一次求告无门、每一次经历冤假错案,损害的都不仅仅是他们的合法权益,更是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是他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信心。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

坚持公正司法,首先要坚持司法为民,司法工作者要改进工作作风,加大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针对金钱案、人情案、关系案等广大群众反映强烈的司法不公问题,在2014年1月7日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政法战线的同志要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义之剑,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要重点解决好损害群众权益的突出问题,决不允许对群众的报警求助置之不理,决不允许让普通群众打不起官司,决不允许滥用权力侵犯群众合法权益,决不允许执法犯法造成冤假错案。掷地有声的“四个决不允许”,不仅回应了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关切和期待,也强调了司法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根本宗旨。法律绝不是冷冰冰的,司法工作也要坚持群众路线,增强群众观点。如果群众有了司法需求,需要打官司,一没有钱去打,二没有律师可以求助,公正司法从何而来?鉴此,习近平同志明确要求,司法工作者要密切联系群众,如果不懂群众语言、不了解群众疾苦、不熟知群众需求,就难以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政法干警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从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改起,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有力法律保障。这就为新时期坚持司法为民宗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坚持公正司法,要求司法工作者必须坚守职业良知,强化职业道德,增强坚守法治的定力。“法不阿贵,绳不挠曲。”这是法治精神的真谛。如果没有坚守法治的定力,没有秉公执法的职业道德,面对权势、金钱、人情、关系是抵不住诱惑、抗不住干扰的。海南省东方市天安乡派出所原所长吴春忠不徇私情,亲手将涉嫌违法犯罪的多年好友抓捕归案,并告诉他:“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但人情大不过法律。公安机关如果不能秉公执法,还怎么取信于民?”他对前来为亲戚说情的领导干部说:“我要是放过他,就是说假话、办假案。你身为领导,怎么能提出这样的要求?”新疆石河子检察院张飚、高晨等检察官历经五年多努力,推动一起杀人冤案平反昭雪,引起良好社会反响。正是有了千千万万这样的典型和榜样,构筑起整个政法战线的中流砥柱,也构筑起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坚固防线。

公开透明是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手段。权力运行不见阳光,或有选择地见阳光,公信力就无法树立。习近平同志指出,执法司法越公开就越有权威和公信力,要坚持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洁。十八大一年多来,一系列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大案要案、热点案件,或微博直播庭审、或公开审判、或裁判文书网上公开,这些案件的审判引起了人们对司法审判的关注和兴趣,透过一个个生动案例,人们切实感受到了中国司法从未有过的开放透明力度。其实,在2013年,中国司法公开已经超越了庭审公开,正朝着审判流程、裁判文书、执行信息三大领域公开迈进。2013年11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司法公开工作推进会,明确建立审判流程、裁判文书、执行信息三大公开平台,以公开促公信,倒逼法院公正司法。这是对2013年全国法院一系列推动司法公开经验的总结和提升,也成为司法公开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新起点。

实现公正司法,归根结底还要靠制度来保障,让执法司法权在制度的笼子里运行。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所有司法机关都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改进工作,就要重点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要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根据习近平同志这一思想,2013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切实践行司法为民大力加强公正司法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的若干意见》,为实现公正司法规划“路线图”。紧接着,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就司法制度改革作出三方面的具体部署:第一,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第二,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第三,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这一系列改革部署,向司法陋习大胆开刀,步伐之大,令人振奋。体现了新一届党中央“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也充分彰显了党中央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坚定决心。

坚持全民守法:“全社会要信仰法律”,“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

所谓全民守法,就是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都要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利或权力、履行义务或职责。

建设全民守法的社会,具体着力点何在?

首先要营造学法懂法守法的社会氛围。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引导全体人民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形成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其次,要增强全体人民对法律的信任感。法律要发生作用,全社会要信仰法律。如果一个社会大多数人对法律没有信任感,认为靠法律解决不了问题,还是要靠上访、信访,要靠找门路、托关系,甚至要采取聚众闹事等极端行为,那就不可能建成法治社会。因此,既要引导人们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也要逐步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树立法律的权威,使人们相信法不容情、法不阿贵,只要是合理合法的诉求,通过法律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结果。

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小到文明行走,大到依法治国,法治的根基在于公民发自内心的拥护,法治的伟力源于公民出自真诚的信仰。2013年,一系列冤假错案被陆续平反。3月,服刑近10年的张辉、张高平叔侄被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依法再审宣告无罪;4月,羁押12年的李怀亮被河南省平顶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宣告无罪;8月,背负“杀妻”之名入狱17年的于英生被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宣告无罪。这一个个普通的名字,注定要被载入中国司法史。他们用超过十年的人生,为中国法治进步作出了注脚。张高平出狱后,表达了这样的心迹:我这十年吃尽了苦头,流干了眼泪,但是我的心没死,我始终坚信法律是公正的。正是这些普通公民对法律的敬畏、坚持和信仰,汇聚成我们建设法治中国最可贵的民意资源。人民群众通过法治方式和法治途径,正义得到伸张,冤案得以昭雪,切实体会到各方面权益能够得到保障,不仅营造了知法、懂法、守法、靠法无上荣光的社会氛围,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人民群众对法律的敬畏和信仰,也彰显了社会主义法制的权威和尊严。

我们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各级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能否带头知法、懂法、守法、护法,对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至关重要。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各级党组织必须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对宪法和法律保持敬畏之心,牢固确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不要去行使依法不该由自己行使的权力,也不要去干预依法自己不能干预的事情,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不懂这个规矩,就不是合格的干部。如果领导干部都不遵守法律,怎么叫群众遵守法律?他还指出,各级组织部门要把能不能依法办事、遵守法律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条件。现代社会,没有法律是万万不能的,但法律也不是万能的。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底蕴的国度,我国古代的德治思想十分丰富。儒法并用,德刑相辅,是我国历史上常用的社会治理方式。法是他律,德是自律,自律和他律结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只有思想教育手段和法制手段并用才能相得益彰。我们党也一贯强调,既要坚持依法治国,还要注重以德治国。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他律和自律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我们要抓好道德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良好道德风尚,争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思想纯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纯洁性的根本,道德高尚是领导干部做到清正廉洁的基础。

习近平同志指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这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了更加完整系统的规划。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执政党的基本执政方式;依法行政,是政府行政权运行的基本原则。把法治落实到国家治理、政党执政、政府行政各个层面,这一思想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得到了完整体现。这说明,坚持“三个共同推进”、“三个一体建设”,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战略部署和根本要求,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否始终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不仅关系法治中国建设,更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关系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实现。(王香平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 篇2

全面把握基本要点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 应全面把握以下基本要点。

强化红线意识, 实施安全发展战略。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 这要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大力实施安全发展战略, 绝不要带血的GDP。城镇发展规划以及开发区、工业园的规划、设计和建设, 都要遵循“安全第一”方针。把安全生产与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从根本上提高安全发展水平。

抓紧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安全生产工作不仅政府要抓, 党委也要抓。党委要管大事, 发展是大事, 安全生产也是大事, 没有安全发展就不能实现科学发展。要抓紧建立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切实做到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

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所有企业都必须认真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采取有力措施, 做到安全投入到位、安全培训到位、基础管理到位、应急救援到位。特别是中央企业一定要提高管理水平, 给全国企业作表率。

加快安全监管方面改革创新。要加大安全生产指标考核权重, 实行安全生产和重大事故风险“一票否决”。加快安全生产法治化进程, 严肃事故调查处理和责任追究。采用“四不两直” (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和接待, 直奔基层、直插现场) 方式暗查暗访, 建立安全生产检查工作责任制, 实行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

全面构建长效机制。安全生产要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建立长效机制, 坚持“常、长”二字, 经常、长期抓下去。要做到警钟长鸣, 用事故教训推动安全生产工作, 做到“一厂出事故、万厂受教育, 一地有隐患、全国受警示”。要建立隐患排查治理、风险预防控制体系, 做到防患于未然。

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领导干部不要幻想当太平官, 要居安思危, 临事而惧, 有睡不着觉、半夜惊醒的压力。坚持命字在心、严字当头, 敢抓敢管、勇于负责, 不可有丝毫懈怠、半点疏忽。

这些要点系统回答了安全生产理论与实践的重大问题, 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对安全生产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展, 体现了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博大的为民情怀和坚定的历史担当, 彰显了解决突出问题的政治远见和领导水平。

深刻理解重大意义

习近平同志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 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方法, 特别强调“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 对于构建我国安全生产理论体系, 加快实施安全发展战略, 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 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确立了新形势下安全生产的重要地位。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要求, 作出的一系列新判断、新部署, 为解决安全生产“摆位”问题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安全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中必然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在社会化大生产的背景下, 生产安全事故不仅会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害、对企业造成致命打击, 严重了还会波及整个社会, 甚至影响政局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 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 强调安全生产既是经济和社会问题, 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要求党政一把手必须亲自动手抓, 丝毫放松不得。这显示了政治家的睿智和远见卓识, 也把我们对安全生产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揭示了我国现阶段安全生产的规律特点。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 也处于事故易发多发的特殊阶段, 安全生产面临诸多挑战。比如, 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造成能源、原材料以及交通运输持续紧张, 导致超能力生产、超负荷运输的现象屡禁不止, 引发的事故时有发生;经济结构不尽合理, 高危行业比重过大、人员过多, 发生事故的几率较高;等等。习近平同志科学分析和把握我国现阶段安全生产的规律特点, 鲜明提出“红线”观点, 并针对制约安全生产的深层次问题提出一系列标本兼治的思路, 为我们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务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是硬道理, 但不顾安全的发展没有道理。以人为本, 首先要以人的生命安全为本。当经济社会发展与安全生产发生矛盾时, 如何处理和摆位?习近平同志旗帜鲜明、不容置疑地划出生命“红线”, 而且要求这个观念一定要非常明确、非常强烈、非常坚定。这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是否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检验。

贯穿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各级领导干部为官一任, 必须确保一方平安, 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让人民群众平安共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理应包含实现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转。习近平同志正是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出发思考安全生产问题、提出明确要求的。安

(转自《人民日报》2014年06月18日07版)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 篇3

1.(单选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规定的是()。

A.稳定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的数量

B.要进一步健全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和程序,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C.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

D.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正确答案:A

用户选择:D 2.(单选题)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指出,要把()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

A.公正、公平、公开 B.透明 C.程序

D.人民意志

正确答案:A

用户选择:A 3.(单选题)《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凡立法涉及重大体制和重大政策调整的,必须报()讨论决定。A.国务院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党中央 D.全国人大

正确答案:C

用户选择:C 4.(单选题)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法律制定和修改的重大问题由()向党中央报告。A.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国务院

D.全国人大党组

正确答案:A

用户选择:A 5.(单选题)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是()。A.公正司法 B.全民守法 C.人民主体地位 D.党的领导

正确答案:D

用户选择:D 6.(单选题)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规定,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制度建设,重要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由()组织起草。A.政府法制机构 B.政府宣传部门 C.政府办公室 D.政府组织部 正确答案:A

用户选择:A 7.(单选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首先必须坚持()。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严格执法 C.公正司法

D.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 正确答案:D

用户选择:D 8.(单选题)当前,政法各部门相继提出了诸如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等一系列的规定和办法,这集中体现了公平正义理念对政法工作的哪项要求?()A.坚持以公开促公正

B.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C.坚持秉公执法

D.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 正确答案:A

用户选择:A 9.(单选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人民民主不断扩大”的新要求,具体包括: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A.政务诚信 B.商务诚信 C.诚实守信 D.司法公信力

正确答案:D

用户选择:D 10.(单选题)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以()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总结古今中外治国经验基础上的科学结论,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升华。A.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 B.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 C.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 D.胡锦涛为核心的第四代工 正确答案:A

用户选择:A 11.(单选题)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明确提出,法律的生命力和权威在于()。A.完善 B.科学性 C.实施 D.先进性

正确答案:C

用户选择:

12.(单选题)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A.人民当家作主 B.社会稳定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和谐发展

正确答案:C

用户选择:

13.(单选题)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A.全面维持稳定大局 B.重视环境污染 C.重视人民调解

D.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正确答案:D

用户选择:

14.(单选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是()。A.生态文明 B.经济高速增长 C.环境保护

D.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正确答案:D

用户选择:

15.(单选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A.内涵性和先进性 B.重要性和纯洁性 C.先进性和纯洁性 D.完整性和透明性

正确答案:C

用户选择: 16.(单选题)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该文件的目的说法最准确的是()。A.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B.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 C.建设和平稳定的政治局势

D.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正确答案:D

用户选择:

17.(单选题)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精神,在司法方面的说法不准确的是()。

A.推进严格司法,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推进以调解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 B.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C.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

D.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

正确答案:A

用户选择:

18.(单选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有机统一,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A.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办事 B.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 C.党的领导、政治协商、公正司法 D.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 正确答案:B

用户选择:

19.(单选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国人民要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A.社会主义 B.人民当家作主 C.可持续发展 D.社会主义民主

正确答案:D

用户选择:

20.(单选题)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规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要着力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问题 B.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统一招录

C.要推动市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 D.行政执法经费由财政保障 正确答案:C

用户选择:

21.(多选题)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特征。A.长期性 B.全局性 C.根本性 D.稳定性

正确答案:ABCD

用户选择:

22.(多选题)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经过()共同努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新进展。A.各级政府 B.各级党委

C.各级纪检监察机关 D.各级人民法院

正确答案:ABC

用户选择:

23.(多选题)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A.复杂性 B.艰巨性 C.秘密性 D.长期性

正确答案:ABD

用户选择:

24.(多选题)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上强调,要完善立法规划,突出立法重点,坚持立改废并举,提高立法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提高法律的()。A.及时性 B.系统性 C.超前性 D.针对性

正确答案:ABD

用户选择:

25.(多选题)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上强调,要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形成人们()的法治环境。A.不敢违法 B.不能违法 C.不堪违法 D.不愿违法

正确答案:ABD

用户选择:

26.(多选题)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A.大公无私 B.公而忘私 C.公私分明 D.先公后私

正确答案:ABCD

用户选择:

27.(多选题)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努力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让宪法家喻户晓,在全社会形成()的良好氛围。A.学法 B.守法 C.尊法 D.用法

正确答案:ABCD

用户选择:

28.(多选题)在司法工作中,司法工作者要做到()。A.密切联系群众 B.规范司法行为

C.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公开的关注和期待 D.加大司法公开力度

正确答案:ABCD

用户选择:

29.(多选题)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

A.国家基本方针 B.国家基本国策 C.国家战略 D.顶层设计

正确答案:CD

用户选择: 30.(多选题)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上指出,要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坚决排除对执法活动的非法干预,坚决惩治腐败现象,做到()。A.用权受监督 B.违法必追究 C.用权有保障 D.有权必有责

正确答案:ABD

用户选择:

31.(判断题)我国现行宪法可以追溯到1949年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用户选择:

32.(判断题)要完善立法工作机制和程序,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但是不能让公众参与,因为立法是国家立法机关的职责。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用户选择:

33.(判断题)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上强调,要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用户选择:

34.(判断题)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依法行使职权,保证宪法和法律在全国范围内得到遵守和执行。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用户选择:

35.(判断题)我们继续完善以法律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把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纳入法制轨道。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用户选择:

36.(判断题)任何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要以宪法和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利或权力、履行义务或职责。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用户选择:

37.(判断题)并不是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用户选择: 38.(判断题)各级组织部门要把能不能依法办事、遵守法律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首要条件。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用户选择:

39.(判断题)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但是我国的立法机关除外。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用户选择:

40.(判断题)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担负着对宪法和法律监督的职责。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 篇4

穿越历史的长河,互联网无疑是个新事物。

站在现实的视角,互联网正在成为新引擎。

放眼未来的发展,互联网必将播撒新希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准确把握时代大势,积极回应实践要求,站在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就互联网发展尤其是网络强国战略发表了一系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重要讲话。这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入推进网络强国战略指明了前进方向,为国际互联网治理提供了重要遵循。

中国态度,引领互联网发展的高度;中国方案,影响互联网发展的未来。深刻认识互联网——“互联网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很多领域的创新发展起到很强带动作用”

枕水人家的木门徐徐打开,乌镇面向世界的大门又将开启。

2016年11月16日,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将在浙江乌镇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以视频方式发表重要讲话。乌镇,这座历经千年沧桑风雨的东方小镇,再度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

“世界互联网进入‘中国时间’。”媒体这样评论。

当今世界,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全面融入社会生产生活,深刻改变着全球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安全格局。总书记一直保持着对互联网发展的高度关注,对互联网发展始终寄予殷切期望。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深刻展示了世界发展的前景。”2015年5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深刻指出互联网是改变世界的力量。

半年后,2015年12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纵观世界文明史,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现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同日,总书记在乌镇视察“互联网之光”博览会时指出:“互联网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很多领域的创新发展起到很强带动作用。”总书记特别强调,我们要用好互联网带来的重大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对于正在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国来说,热情拥抱互联网,时不我待。

2016年4月19日,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总结我国历史发展的教训时指出:“我国曾经是世界上的经济强国,后来在欧洲发生工业革命、世界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丧失了与世界同进步的历史机遇,逐渐落到了被动挨打的境地。”总书记特别强调,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总要求和大趋势,我国网信事业发展要适应这个大趋势,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推进网络强国建设,推动我国网信事业发展,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以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我国网络强国建设方向更加清晰,步伐更加稳健。

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国,正以空前博大的胸襟和前所未有的胆识,主动适应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把互联网作为经济发展、技术创新的重点,作为谋求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方向。

变化一直没有停步。从1994年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至今,短短22年,中国推动互联网发展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来自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

今天,互联网日益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新空间,日益成为人们获取公共服务的新平台。

2015年底,习主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说:“我曾在浙江工作多年,多次来过乌镇。今天再次来到这里,既感到亲切熟悉,又感到耳目一新。去年,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这里举办,推动了网络创客、网上医院、智慧旅游等快速发展,让这个白墙黛瓦的千年古镇焕发出新的魅力。”

创新发展互联网——“要紧紧牵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要树立这个雄心壮志,要争这口气,努力尽快在核心技术上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互联网是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更是国际竞争的新高地。面对一浪赶一浪的新技术革命,如何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总书记指出,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同建设网络强国战略目标相比,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有不小差距,其中最大的差距在核心技术上。总书记反复强调,“要紧紧牵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

“牛鼻子”,既有“制胜要诀”之意,也指出了发展的最大“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用人人都懂的砌房子作喻:“一个互联网企业即便规模再大、市值再高,如果核心元器件严重依赖外国,供应链的‘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那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市场换不来核心技术,有钱也买不来核心技术”,“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最关键最核心的技术要立足自主创新、自立自强”。总书记指出,只有“争取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实现‘弯道超车’”,“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总书记对我国网信领域广大企业家、专家学者、科技人员提出希望,“要树立这个雄心壮志,要争这口气,努力尽快在核心技术上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核心技术的根源问题是基础研究问题,基础研究搞不好,应用技术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围绕国家亟需突破的核心技术,把拳头攥紧,坚持不懈做下去。”“科研和经济不能搞成‘两张皮’,要着力推进核心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要打好核心技术研发攻坚战,不仅要把冲锋号吹起来,而且要把集合号吹起来,也就是要把最强的力量积聚起来共同干,组成攻关的突击队、特种兵。”总书记深刻揭示了核心技术发展的症结,指明了攻关的方向。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建设网络强国,必须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总书记指出:“念好了人才经,才能事半功倍。”“我们的脑子要转过弯来,既要重视资本,更要重视人才,引进人才力度要进一步加大,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步子要进一步迈开。”

互联网是创新的热土,年轻人是创新的主角。总书记强调要不拘一格降人才,并特别提醒,“互联网领域的人才,不少是怪才、奇才,他们往往不走一般套路,有很多奇思妙想。对待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

为把互联网人才资源汇聚起来,总书记还指示相关部门“要采取特殊政策,建立适应网信特点的人事制度、薪酬制度”“要建立灵活的人才激励机制,让作出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获得感”“要探索网信领域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利益分配机制,在人才入股、技术入股以及税收方面制定专门政策”“在人才流动上要打破体制界限,让人才能够在政府、企业、智库间实现有序顺畅流动”“改革人才引进各项配套制度,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不管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只要是优秀人才,都可以为我所用”……

深度运用互联网——“世界经济加速向以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我们要把握这一历史契机,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

2013年9月30日,中央政治局的第九次集体学习令人印象深刻。总书记走出“红墙”,把“课堂”搬到了中关村,以调研、讲解、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其中“授课老师”多为互联网领域的企业家和科研人员。总书记考察了增材制造、云计算、大数据、高端服务器等技术研发和应用情况后指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

今年10月9日,中央政治局就实施网络强国战略进行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再次强调:“世界经济加速向以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我们要把握这一历史契机,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

创新是世界经济长远发展的动力源。总结历史经验,总书记指出,体制机制变革释放出的活力和创造力,科技进步造就的新产业和新产品,是历次重大危机后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实现复苏的根本。2015年11月15日,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指出:“无论是在国内同中国企业家交流,还是访问不同国家,我都有一个强烈感受,那就是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创造历史性机遇,催生互联网+、分享经济、3D打印、智能制造等新理念、新业态,其中蕴含着巨大商机,正在创造巨大需求,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潜力也是巨大的。”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总书记指出,新常态要有新动力,互联网在这方面可以大有作为。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信息资源深度整合,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十三五”规划纲要都对实施网络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大数据战略等作了部署,总书记强调要切实贯彻落实好,着力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促进资源配置优化,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推动创新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发挥积极作用。互联网发展的深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互联网普及的广度。总书记指出,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适应人民期待和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降低应用成本,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总书记特别指出:“相比城市,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是我们的短板。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农村互联网建设步伐,扩大光纤网、宽带网在农村的有效覆盖。”

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社会治理模式正在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在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以推行电子政务、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等为抓手,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建设全国一体化的国家大数据中心,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优势,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用信息化手段更好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决策施政。

“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如果不懂互联网、不善于运用互联网,就无法有效开展工作。”总书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四种能力,即“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不断提高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不断提高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不断提高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

对于7亿网民,总书记倾注了特殊的感情,指出:“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总书记叮嘱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

文化强、国运昌,网络强国同时也应该是网络文化强国。总书记指出:“要有丰富全面的信息服务,繁荣发展的网络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的标志,必须树立以中华文明为底蕴的网络文化意识,并切实发展和壮大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提升我国网络文化的影响力。

互联网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催生了新的文艺形态。对此,总书记保持高度关注。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特别提到了网络文艺生产问题,指出,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由于文字数码化、书籍图像化、阅读网络化等发展,文艺乃至社会文化面临着重大变革。要适应形势发展,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力度。

依法管理互联网——“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要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

古往今来,很多技术都是“双刃剑”,一方面可以造福社会、造福人民,另一方面也可以被一些人用来危害社会、危害人民。从世界范围看,网络安全威胁和风险日益突出,并日益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防等领域传导渗透。

2013年11月,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网络和信息安全牵涉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我们面临的新的综合性挑战。正是基于对网络安全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目的是整合相关机构职能,形成从技术到内容、从日常安全到打击犯罪的互联网管理合力,确保网络正确运用和安全。

总书记指出,面对复杂严峻的网络安全形势,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各方面齐抓共管,切实维护网络安全。“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加快构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网络安全态势”,总书记就网络安全建设指明了方向。

今天,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信息的交流,观点的碰撞,互联网日益成为主渠道。“网上世界”不仅影响着网民的求知路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特别是会影响他们对国家、对社会、对工作、对人生的看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迫切需要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总书记指出:“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共同理想,没有共同目标,没有共同价值观,整天乱哄哄的,那就什么事也办不成。我国有13亿多人,如果弄成那样一个局面,就不符合人民利益,也不符合国家利益。”

总书记提出“同心圆”思想,要求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什么是同心圆?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动员全国各族人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网络空间是亿万人民群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违背人民利益。谁都不愿生活在一个充斥着虚假、诈骗、攻击、谩骂、恐怖、色情、暴力的空间。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网络空间同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要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护、网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利用网络鼓吹推翻国家政权,煽动宗教极端主义,宣扬民族分裂思想,教唆暴力恐怖活动,等等,这样的行为要坚决制止和打击,决不能任其大行其道。利用网络进行欺诈活动,散布色情材料,进行人身攻击,兜售非法物品,等等,这样的言行也要坚决管控,决不能任其大行其道。”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舆论生成方式和传播方式,改变着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总书记强调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并强调要重视新闻舆论工作创新。总书记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维护网络安全是全社会共同责任,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广大网民共同参与,共筑网络安全防线。其中,互联网企业承担着特殊的责任。总书记明确指出:“企业要承担企业的责任,党和政府要承担党和政府的责任,哪一边都不能放弃自己的责任。网上信息管理,网站应负主体责任,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监管。主管部门、企业要建立密切协作协调的关系,避免过去经常出现的‘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现象,走出一条齐抓共管、良性互动的新路。”

行生于己,名生于人。总书记谆谆教导互联网企业,只有富有爱心的财富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财富,只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才是最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企业。“办网站的不能一味追求点击率,开网店的要防范假冒伪劣,做社交平台的不能成为谣言扩散器,做搜索的不能仅以给钱的多少作为排位的标准。”总书记希望广大互联网企业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在自身发展的同时,饮水思源,回报社会,造福人民。

合作共享互联网——“互联网是人类的共同家园。让这个家园更美丽、更干净、更安全,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

乌镇的网络化、智慧化,是传统和现代、人文和科技融合发展的生动写照,是中国互联网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也生动体现了全球互联网共享发展的理念。

总书记指出:“互联网虽然是无形的,但运用互联网的人们都是有形的,互联网是人类的共同家园。让这个家园更美丽、更干净、更安全,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互联网对人类文明进步将发挥更大促进作用。同时,互联网领域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问题日益凸显。不同国家和地区信息鸿沟不断拉大,现有网络空间治理规则难以反映大多数国家意愿和利益;世界范围内侵害个人隐私、侵犯知识产权、网络犯罪等时有发生,网络监听、网络攻击、网络恐怖主义活动等成为全球公害。

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的重要讲话被海内外评价为“奠定了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基石”。他指出:“国际社会应该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加强对话合作,推动互联网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 在这次大会上,习近平率先提出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开放合作、构建良好秩序“四项原则”,率先提出加快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互通;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促进交流互鉴;推动网络经济创新发展,促进共同繁荣;保障网络安全,促进有序发展;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促进公平正义“五点主张”。

全球互联网发展治理的“四项原则”“五点主张”,从中国江南水乡传出,成为引领互联网国际合作的友谊之声。习近平所倡导的尊重网络主权、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赢得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赞同,已经成为全球共识。

实际上,总书记的互联网国际合作设想由来已久。早在2014年7月16日,他在巴西国会演讲时就指出:“当今世界,互联网发展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出了新的挑战,必须认真应对。……国际社会要本着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原则,通过积极有效的国际合作,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

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推动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然而,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互联网很复杂、很难治理,不如一封了之、一关了之。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中国开放的大门不能关上,也不会关上。我们要鼓励和支持我国网信企业走出去,深化互联网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做到‘国家利益在哪里,信息化就覆盖到哪里’。外国互联网企业,只要遵守我国法律法规,我们都欢迎。”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开展双边、多边国际交流合作,共同应对网络安全面临的挑战,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公平正义,共同分享全球信息革命的机遇和成果。

——深化国际合作交流。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框架和多边机制内的协调配合加强,推动建立信息化领域国际互信对话机制。

——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在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网络安全等关键技术和重要领域,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拓展国际发展空间。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信息化发展,统筹规划海底光缆和跨境陆地光缆建设,提高国际互联互通水平,打造网上丝绸之路。

——共建国际网络新秩序。坚持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开放合作、构建良好秩序的原则,推动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

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要论述 篇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2012年11月17日,《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这个目标要求,必须全面贯彻实施宪法。

——2012年12月4日,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我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成果,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成为历史新时期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基本原则、重大方针、重要政策在国家法制上的最高体现。……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

——2012年12月4日,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要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健全施政行为公开制度,保证领导干部做到位高不擅权、权重不谋私。

——2013年1月22日,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

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

——2013年2月23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我们提出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所有司法机关都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改进工作,重点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要坚持司法为民,改进司法工作作风,通过热情服务,切实解决好老百姓打官司难问题,特别是要加大对困难群众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司法工作者要密切联系群众,规范司法行为,加大司法公开力度,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公开的关注和期待。要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2013年2月23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扩大人民民主,推进依法治国,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

——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但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职能是不同的。全会决定对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2013年11月16日,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人民政协要充分发挥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13年12月31日,习近平在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从一定意义上说,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政法战线要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义之剑,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2014年1月7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要以深化改革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完善反腐败体制机制,增强权力制约和监督效果,保证各级纪委监督权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要强化制约,科学配置权力,形成科学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2014年1月14日,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支持政法系统各单位依照宪法法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开展工作。党委政法委要明确职能定位,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领导政法工作,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2014年1月7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

——2014年2月28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完善司法责任制、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设立知识产权法院,都是司法体制改革的基础性、制度性措施。试点工作要在中央层面顶层设计和政策指导下进行,改革具体步骤和工作措施,鼓励试点地方积极探索、总结经验。

——2014年6月6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要体现改革精神和法治思维,把中央要求、群众期盼、实际需要、新鲜经验结合起来,努力形成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以刚性的制度规定和严格的制度执行,确保改进作风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切实防止“四风”问题反弹。

——2014年6月6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确保国家发展、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拥护。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严禁侵犯群众合法权益。

——2014年10月23日,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次全会上的讲话

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

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

全会提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

全会提出,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

全会提出,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全会提出,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建立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专家中招录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制度,健全从政法专业毕业生中招录人才的规范便捷机制,完善职业保障体系。

上一篇:揣着梦想上路记叙文下一篇:核心素养研修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