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上草简介(共3篇)
原上草简介 篇1
原上草文学社简介
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原上草文学社成立于2001年4月2日,属于群众性社团组织,在院系领导下开展活动,以文学交流和出版刊物《原上草》为主。社团是由热爱文学并热衷于文学创作的知行学院的学生组成的学生社团。为着是恰同学年少,聚几多志同道合之士,激扬文字,指点江山。
文学社成立初期,从2001年5月15日起,以板报形式发表习作,每月一期,每学期末综合一学期的板报,吸收新作品编辑出版杂志,到2003年10月15日共办板报23期。杂志从第四期改为季刊,迄今为止共出版38期。
原上草文学社创办的初衷是一个热忱的梦想,这梦想就成了原上草的的宗旨,即“呼唤纯净的校园文学,推动校园文学发展,守住理想的文学家园”。原上草文学社亦非常重视同外校文学社团的联系以及同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我社《原上草》杂志曾获“兰州大学生十大优秀杂志”的称号。《甘肃日报》、《西部商报》等报社也都向我社约稿,社员优秀稿件多次被推荐刊登在省市级报刊等刊物上。
2006年11月,我社参加了《敦煌》诗刊举办的“敦煌之夜”大型诗歌朗诵会,并朗诵诗歌。会后,我国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先生为我社题词:“原上草无边青翠”。
2011年4月25日,原上草文学社举办了“原上草文学社十周年庆典晚会”。兰大各大高校带来了精彩节目,学校领导受邀观看演出,一同祝贺原上草文学社成立十周年。继学院十周年校庆之后,原上草作为第一个建设十周年的社团,这是原上草每一个人的自豪,也是我们知行学院文学人的自豪。
2012年12月,原上草文学社举办了“大学,青春的诗篇”征文比赛。我校学生积极参与。共收到我校学生来稿68篇,共评选出获奖作品10篇。“呼唤纯净的校园文学,推动校园文学发展,守住理想的文学家园”我们,一步一步地实现着我们最初的梦想。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一千两百多年前诗人白居易在旷野上演绎生命的乐章。今天,那一片原野依然茂盛,穿越千年沧桑蓬勃至今。
文学不止,生命不息。一代代的知行人在原上草这片天地里书写着他们的文学梦想,挥洒着他们文字的激情。十多年的发展,近千人在这里实现了他们的文学梦想,留下了深深浅浅的足迹。2011年,在原上草许下的那个热忱的梦想,我们要让你实现了。
原上草简介 篇2
一、摄像:带给眼睛的震撼
《原上草》每部作品的最优秀的地方, 就是画面的工整和美丽。在2002年和2004年度省“丹顶鹤”杯评比中, 《草原的声音》和《有风从西边刮来》都获得了“最佳摄像”奖。我们这里所说的“工整”是画面结构的工整, “美丽”是视觉艺术的美丽。曾经有人说《原上草》的摄影是很“讲究”的, 我想, 这包含着对画面构图的“讲究”, 对用光的“讲究”以及镜位运动的“讲究”。
在画面的处理上, 我们的摄像编辑特别注意了结构和光的应用。我们不能否认由镜头多角度所构成的画面可以给文字以活力和魅力。例如在《牵挂》里, 儿时的“我”经常由“母亲”领着在树林里和小河边捡蘑菇, 长大后的“我”却很少陪着“母亲”的一场, 摄像编辑采用了同一角度, 同一场景的不同人物背影来体现空间和时间的潜移默化, 来重点突出“我”和“母亲”之间深切的亲情以及“我”对“母亲”的愧疚感。在文章中写“母亲”牵挂“我”的一场里, 摄像编辑用逆光的剪影和仰拍的角度突出了“母亲”在岁月中经历的重重磨难, 具体地体现出了“母亲”形象的高大。而适当地应用了变焦镜头更加体现出了无论在技术层面还是在摄像编辑对于文本的理解上, 都已经逐渐走向成熟。
我们的摄像编辑很善于利用逆光镜头。我们都知道, 在通常的摄影理论里, 逆光是代表着被压抑的或阴暗的内心世界, 大面积的黑色区域会令人感到窒息。而在《原上草》的几部作品里, 这种传统的美学观念被推翻了。逆光成为了抽象的美学概念存在于作品之中, 这不能不令人赞叹。例如在《梦在苇海》里主人公的遗憾、《牵挂》里“母亲”的伟大、《永远的豆腐》里“那个卖豆腐的老者”干瘦的背影、《一条大河的背影》里主人公对环境的反思等无不体现出人物的由外而内的精神境界, 将潜台词更直观地带给观众, 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和体会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念。
而在画面的构成上, 摄像编辑多采用“非黄金分割”的手法来构成画面主体, 巧妙地利用前景的衬托来构成景深。他所呈现给观众的是一种不对等的、不平衡的画面结构, 这样的结构更加有利于观众以“窥视者”的角度和姿态去欣赏作品, 也更加有利于观众不知不觉中就被摄影机融入到作品当中, 使他们觉得自己就是片子中所存在的一部分, 而片子中的一切都是自己在某个特定的空间“窥看”到的。摄影机满足了观众普遍的“窥视”心理。例如在《梦在苇海》里大面积的苇海和小面积的天空使观众看到了主人公内心深处翻滚着的狂潮, 而大面积的天空和小面积的苇海又使人们体会到了主人公感悟人生后的解脱。
摄影机不再是以冷眼旁观的“第三者”的态度去“反映”和“表达”客观事实的工具, 而成为了使观众“进入”一种“自我”状态的“窥视者”。它在向人们讲述和倾诉着一个故事, 它也将观众的“自我”带到了故事当中。例如在《写给秋天》里, 主人公行走的双脚变成了向后移动的落叶和地面的空白画面, 使观众不知不觉地就以“我”的身份进入了画面, 使他们觉得是“我”在秋天的树林里走。
摄影机在《原上草》中的作用是极大的。无论是哪一部作品, 从前的还是现在的或是将来的, 摄像编辑都在用画面去勾勒散文的字句, 用画面语言去和观众做最直接的沟通, 用丰富的色彩去满足观众的欣赏欲, 用光和影的交织将观众引入更深层次的思想境界……
在《原上草》的整个创作过程中, 摄像编辑成功地利用了摄影机这一影像工具, 将观众从浅层次的欣赏而带入到更加神秘的精神境界中, 使观众感到了更为广阔的画外空间。画面的强烈视觉效果震撼着观众的眼睛, 也震撼着观众的心灵。
二、后期制作:来自技术的艺术
《原上草》的后期制作主要是依靠非线性编辑来完成的。非线性编辑系统是数字音视频编辑软件与专业硬件相结合的一种新的制作手段。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数字技术, 将存储于录像带的电视视频 (音频) 信号通过一块安插在电脑主板上的硬件设备———视频采集卡将原始信号实时无损地采集到电脑专门的存储设备中。
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出现和广泛应用, 迅速地取代了以往的线性编辑系统 (对编) , 它以其独特的非时限性和强大的音视频编辑功能占领了影视编辑的主导地位。
非线性编辑以技术层面的高度将电视制作引入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加速了影像业市场的竞争和商业化音像制品的大量涌现。人们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电脑特技与合成的技术上来, 大量的电脑特技的堆叠便形成了现在所谓的电视“快餐文化”。这种“快餐文化”大多是以“娱乐片”的姿态出现在受众面前的, 飞快流动的画面组合与绚丽多彩的光影交错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视网膜神经。而这种“快餐文化”究竟是一种潮流, 还是一种文化, 恐怕还很值得商榷和考证。
原上草文学社简介 篇3
原上草文学社拥有近百名社员,社员们在各级各类写作、征文比赛中频频获奖。相信在全校师生的悉心呵护下,在全体社员的发奋努力下,这原上之草,将在秀屿区实验小学这方沃土上长出一片片新绿……
(林朝煌)
致夜宿屋檐下的喜鹊
吴远航
夜幕降临
可爱的小精灵——喜鹊
你准时栖息在我家屋檐下
虽然你顽皮地撒下鸟粪
清晨叽叽喳喳的叫声吵醒我
但我不忍心赶你走
每当经过阳台时
我都步履轻轻、轻轻——
我担心惊动你
你是人类的朋友
我没拿稻米给你吃
已经服务不周到了
又怎会赶你走呢
(指导教师朱冰华)
我多想去看看——登莆田湄洲岛妈祖庙有感
涂语畅
妈妈告诉我,
顺着妈祖娘娘的目光,
就能跨过长长的海峡。
在海的那边,
有一座美丽的宝岛——台湾,
山清水秀的日月潭,
风景如画的阿里山,
还有另一尊妈祖娘娘,
与我们隔海相望。
我对妈妈说,
我多想去看看,
我多想去看看!
(指导教师林莺歌)
妈妈瞅着我,笑而不语。她走进厨房,掀开锅盖,为我盛了一碗热腾腾的豆腐汤。
我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紧紧地捧住碗,闭上眼狠吸了两口迎面飘上来的白雾似的热气,它们“热化”了我的呼吸道。那乳白色的汤中,漂着一条条嫩而滑的豆腐条,碗里还卧着一个白里透黄的鸡蛋,白胖胖的,让人涌出爱怜之情。几片葱花围绕着鸡蛋,几点油星浮在汤上,来回徘徊着。
“快喝吧,再不喝就凉啦!”这句话,妈妈曾千百次对我说过。
俯下身,几缕热气徐徐上升,轻轻一吹便难觅踪影。我把鼻子凑近汤,仔细闻了闻,清淡、醇香……我端起碗,拿起汤勺——一扫而光。这汤里,蕴含着豆腐条和鸡蛋的美味,更融入了一位母亲对孩子的爱意。汗水从额头上沁了出来,真舒服啊!
妈妈从橱柜里又取出了几片姜片,让我嚼一嚼,驱驱寒。细细咀嚼着,那味道,似乎有一些辣,又有一些甜,让我遍身热血沸腾一妈妈以不同的方式温暖着我。
窗外,冰凉的雨还在下着;屋内,没有过多的言语,洋溢着的全是暖意……
(摘自原上草文学社翁品益《一碗豆腐汤》,指导教师:朱冰华)
我的家乡在莆田沿海,村子对面就是一望无际的蔚蓝色的大海。爸爸说:“在海的对面,就是祖国的宝岛——台湾,它在东面,我们在西面。”
海边是我童年的乐园,爸爸经常带我到海边玩耍。来到海边,你会看到海浪像成堆的雪花迅速涌上来,又神不知鬼不觉地“消失”了。我和同伴在海边做游戏,堆沙包、做沙堡,在金子般的沙滩上拣贝壳,抓小海蟹,沙滩上的一个个小洞洞,就是螃蟹的家哦!有时我还会和浪花追逐、逗乐……火海,给了我无尽的乐趣。
大海啊,我的故乡,等我长大,我会把你这篇“文章”写得更精彩!
(摘自原上草文学社陈昕怡《大海啊故乡》,指导教师:陈向东)
早晨,冉冉升起的太阳一会儿洒下道道金黄的光芒,一会儿又像害羞的小姑娘躲进云层里,还伴着丝丝凉风。看来今天真是个外出游玩的好日子。妈妈拉着我和妹妹,带上风筝,来到区政广场放风筝。
我们先小心翼翼地装好风筝,这是一只老鹰风筝,尖嘴利爪,羽翼丰满,好不威风!我摆好架势,手拿风筝,向前奔跑。跑了十几米,我把风筝用力向上一推,本以为风筝一定会飞得高高的,可是,风筝跌跌撞撞的,没多大功夫,就一个倒栽葱摔了下来,我傻眼了!妈妈看看灰心丧气的我,笑着说:“别急,慢慢来,你会把风筝放上天的。”妈妈告诉我,要迎着风放,起飞时,把线一点一点放长,还要不时地收拉轻摆,保持平衡,风筝才能飞得高。经过妈妈的点拨,我恍然人悟,一收一放,风筝终于摇摇摆摆地飞上了天,我高兴地笑了!一旁的小妹妹拍手叫好:“风筝飞上天了!风筝飞上天了!”
(摘自原上草文学社林博《放风筝》,指导老师:刘海霞)
要说我们学校的美景,自然要数教学楼前的那片草坪了。
一条铺着红砖的小路弯曲着,从校门口伸进草坪,小路两边是茂密的绿油油的小草,还裁着许多茁壮的树,一棵棵像守护着草坪的卫士,似乎在提醒小朋友们不要乱踩草坪。
草坪中有几棵不起眼的小竹子,瞧,笔直的腰杆在微风中摇晃着,好像一个婀娜多姿的少女在舞蹈。它的叶子又细又长,细节分明的身子与众不同,透出一种顽强向上的精神,这是我最喜欢它的地方。草坪边上的那两棵奇形怪状的云松,像两个正在送别的朋友,手牵着手,依依不舍……
草坪还是同学们的乐园。下课了,你看草坪边多热闹啊!几个女同学正在花坛边欣赏着艳丽多姿的鲜花,一些同学正在树下捉迷藏,还有几个同学正忙着给小树除草呢……
学校的这片草坪给我们的校园生活带来了许多乐趣,我喜欢它。
(摘自原上草文学社陈昕怡《草坪》,指导教师:陈向东)
开学第一天,一位和蔼可亲的女老师缓缓地走上了讲台,她就是我们班这学期的新班主任一陈老师。陈老师扎着一束卷发,圆圆的脸上,有一颗黑痣,特别醒目,而那一双大眼睛,更让人产生一种不怒而威的敬意。
自我介绍完,陈老师就让我们玩一个小游戏,我们高兴极了。老师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我”,然后在“我”字的上下左右各画了一条长度相同的线,上面写着“女儿(儿子、孙子、孙女)”,下面写着“习惯”,左边写着“学生”,右边写着两个字“朋友”。陈老師说:“这是四条一样长的线段,每一条代表一百分,同学们,你们要从这四个角度来想一想,学生、女儿(儿子、孙子、孙女)、朋友、习惯,你们都做得够好吗?你觉得在这几方面会得多少分,就在相应的线上做个记号,最后把四条线上的记号连起来,看看是什么图形。”
沉默了好半晌,当同学们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时,陈老师问:“怎么样,你们画出来的是什么?”“椭圆!”“半圆!”“菱形”……可就是没有一个是完整的圆形。老师望着我们,意味深长地说:“我猜你们没有一个敢自信地给自己画上一个完美的圆吧?是的,‘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都会有缺点,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和事,你们没有人画出一个完美无缺的圆形是正常的,今天的作业是:回到家把自己的缺点和优点写在纸上,优点放在文具盒里,每天看一看,提醒自己不要把这个优点变成缺点,把缺点埋了、烧了或是撕了,让自己学会和缺点说再见。”
哈!真是一次特别的游戏,真是一位特别的老师。我们一下子喜欢上了这位新老师!
(摘自原上草文学社林思涵《我的新老师》,指导教师:陈秀丽)
过年的时候,爸爸妈妈总要为爷爷奶奶准备一份爱的礼物。今年当然也不例外,可是,送什么呢?父辈们把这个光荣而又神圣的任务交给我们这些小辈们,于是,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们这些小辈们就召开了“选礼物”紧急会议。
(摘自原上草文学社林博《礼物》,指导老师:刘海霞)
轮到我投垒球了,我使出了全身的力气,把垒球投了出去。很快,一位同学跑来告诉我:“不及格!”语气中带着一些嘲笑的成分。这消息犹如给了我当头一棒,几個女生在一旁笑话我:“哈,扔得和我们一样远!”我的脸火辣辣的,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下课了,我的心里还是一片灰暗,乖头丧气地走在塑胶跑道上,天空还是和原来一样晴朗,可我却觉得太阳此时变得黯淡无光,这个残酷的事实就像一朵乌云,变成倾盆大雨。在我的心头“哗啦啦”地下起来,把那仅有的一点儿快乐冲刷得一干二净。
(摘自原上草文学社林嘉琪《垒球考试》,指导教师:林琳)
我曾经坐过许多小汽车,奥迪呀,奔驰啊,夏利……虽然坐得非常舒适,但是没留下一次深刻的印象。唯独去年暑假坐人力车的经历,它好像放电影一样,常常映现在我记忆的荧屏上,让我的心中泛起阵阵暖意……
记得去年暑假快结束时,我要从镇里同来。一大早,天哗啦啦地下着暴雨,天地间成了一个白茫茫的世界。我试着跨出门外一步,那雨点就像石子一样砸在脸蛋上,辣辣的,很疼!
小镇的出租车很少,所以只能坐人力车了。我和爷爷上了车,挤在一起。踏车的叔叔帮我们把沉重的行李搬上车,摆好,又为我们放下布帘,并细心地把它遮严实,生怕我们被雨淋了。“开路咯,坐好嘞!”叔叔一弯腰,跨上人力车,钻进了狂风暴雨!
风更猛了,雨更大了!我透过帘布的缝隙,看到前面的叔叔正低着头,弯着腰,两脚十分赀力地踏若人力车,身子一左一右地晃动。尽管他披着雨披,但从头到脚都淋湿了,好像一只落汤鸡!路上,叔叔还不时回过头来大声关照我们:“当心,下坡啦!…‘小心,转弯咯!”
我们安安稳稳地坐在车里,一点雨星儿也没淋着。只听到狂风发怒一般地吼叫,雨点砸在布蓬上啪啦地爆响,好像在放鞭炮。在温暖的车篷里,我只觉得有一股热流从心里涌出来,慢慢地渗透了全身。
直到今天,那次坐人力车的经历还一直牢牢“沾粘”在我的脑海里。每当我坐在舒适的小汽车里,我的脑海里就会闪现出那位叔叔踏人力车的镜头:低头,弯腰,身子吃力地向前倾,一左一右不停地晃动,我的心里也便会泛起阵阵暖意……
【原上草简介】推荐阅读:
厦门简介简介12-29
公司简介及工作地点简介12-08
公司简介-房地产公司简介09-22
李季简介07-03
夏衍简介07-04
杨涛简介07-06
亚商简介07-06
宿州简介10-22
盘锦简介12-15
民进简介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