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谷清风——读《秦汉简史》有感5则范文

2024-10-09

幽谷清风——读《秦汉简史》有感5则范文

幽谷清风——读《秦汉简史》有感5则范文 篇1

幽谷清风

——读林剑鸣的《秦汉简史》有感

最近读的是由林剑鸣、赵宏、周一良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题为“秦汉简史”的书籍。读完之后的第一感觉,就像是一缕清风徐徐从心中刮过,让人很是赏心悦目。全书里都采用了一些浅显易懂的通俗语句,用俏皮的话语来解读晦涩难懂的史料,让人读来轻松舒适。在一种很放松的字里行间,了解到了秦汉四百多年的风雨兴衰。

本书共有十四章,按照时间的轴线一一展开,一环扣一环,内容情节紧凑。开篇便是向我们从“秦国到秦朝”的历史,作者认为,历史选择由秦来完成统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从秦建国初期开始挖掘,从秦的地理环境,生活风俗,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来与其他的国家进行了比较,并从中得出了一些有力的结论。比如:在第一章的第一节里,“强秦高奏统一曲”里,开篇便说:“秦为什么能统一中国?”并在随后,作者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自己的意见列出了两点理由。这两点理由里包含了政治因素,如商鞅变法的成功;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地理环境因素等各方面,比较全面的分析了秦为什么能统一中国的原因。在第二章的第一节的第一个小点里,标题是“竹帛烟消儒生恨”里,作者用一种很是愤慨的语气来诉说对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的不满,这可能是作者作为一名读书人,从对书籍爱护的角度出发,典籍这样的被毁的一种情绪的自然反应。在书中作者这样表述:“秦始皇下令焚书,当然不可能达到扼制人们思想的目的,更不可能挽救秦王朝的灭亡。随着焚书飘起的缕缕轻烟,出现的是把秦王朝烧毁的熊熊烈火,毁灭文化的独夫,终致玩火自焚。但这次焚书使中国文化遭到的损失确实是巨大的,先秦许多重要文献古籍,都被付之一炬。而更重要的是,春秋末叶以来百家争鸣、自由思索的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位读书人的情怀,这种情怀让我肃然起敬,让我在不自觉中与作者达到了共识。

楚汉相争,是千百年来为人津津乐道事情,关于项羽与刘邦谁是谁非的争论也从未停过。这本书中,对楚汉相争的历史事件叙述的很精彩,就像是你在看高清大片,故事情节栩栩如生。在引你入胜的同时,更让你看到了这个故事之所以发生的背后的原因。作者描述刘邦败军彭城可谓精彩十分。“汉军轻易取得的胜

利,使刘邦忘记楚、汉两军实力悬殊、楚军的兵员和战斗力均远远超过汉军这现实。入彭城后,刘邦只顾“收其宝货美人,日置酒高会Do,似乎大功告成。不料,项羽得到彭城失守消息后,立即率领3万精兵从鲁南下,出胡陵至萧(属泅水郡),与汉军展开激战。内于汉军被一时胜利冲昏头脑,又莱之楚军一向善战,半天的时间,项羽军就出萧攻予彭城,并将彭城之汉军击溃,刘邦率汉军南退,在谷、泅水被楚军杀死者达L余万。在灵壁(彭城南)东之瞧水上,又有十余万汉军被杀死或挤落水中,一时使“瞧水为之不流咽。刘邦的主力被楚年围困,全军覆没,只有刘邦等数1’骑乘大风突围而出,向两逃走。汉军在彭城大败是刘邦等麻痹轻敌的结果,也反映了汉军实力尚远不如楚军强人。”在描述刘邦狼狈的逃跑时,更是入木三分,把刘邦骨子里的痞子样都淋漓尽致的表现力出来。如:“刘邦率数十骑逃亡过沛时,原准备将家小接走。但归来才知,他的父亲太公及妻子吕锥早被亲信审食其护送逃走,而半路上又被楚军功占。刘邦之5岁长子刘盈和3岁的长女(鲁元公主)也不知F落。刘邦无余,只好继续奔逃,路L与逃亡的刘盈及鲁元相遇,于是同车载行。楚军一直尾随紧迫,途中为减轻负载,刘邦曾数次欲将刘盈及鲁元推下车,幸被滕公夏侯婴收载,才幸免落入楚军之手。刘邦逃至下邑(肠[1门,有目锥兄周目侯在此驻兵,才遇救。刘邦在这里收拾余众,整顿兵马,略事喘息后归至荣阳,联络各路诸侯,充实军力,再图大计。”这些精彩的片段,在书中比比皆是,让人读完,仿佛如沐春风,通体舒畅。

也许正是由于本书过于强调了浅析性,所以在读这本书的时候,给人一种不严谨敢,没有剪伯赞的秦汉史更具学术性,也跟林剑鸣的《秦汉史》相差甚远。这不免让人有点扼腕。而且全书,特别侧重对各个王朝的政治情况的描写,疏忽了思想文化这块的重要性。全书共有十四章,就最后一章是专门谈思想文化的,其它的只是把思想文化当成是一个附加的部分,零星的穿插在每个章节的后面,在这方面就比剑桥秦汉史逊色了许多。其实一个时代的思想文化是很重要的,它是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行为意识的。在叙述秦汉史的时候,必须要把当时的思想文化加进去一起来考虑。虽然在书中,作者提到了,秦始皇受法家的思想影响,说西汉开国初期是采取无为而治的法家思想,也提到了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但却是停留在表面的东西,作者并没有深层次的挖掘这些东西的背后的含义,也没有说这些举动带给了当时社会怎样的影响。比如,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的措施,就给改变了整个政治阶层的成份。以前的职位一般是世袭,这样如官场途径,让政治阶层的人一般都是按血缘的关系的,但自从董仲舒的这个措施后,就可以凭借通经来某取职位,而官员多半为儒生,这样就在高层次上面,确定了儒学的地位。也在中国确定了儒学的主导地位。而儒学又是一个寻章摘句的,引经据典的思想体系,总也走不出圣人所设计的那套思路。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把中国的思想局限在一个僵死的空间里,缺少一种活跃的因素。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中国后来没有再出现像先秦时那种百家争鸣的盛景的原因吧。

作者在最后一章的第三节开头就提到:“—个时代的哲学、政治思想基本上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而统治阶级的思想又是—个时代的统治思想。秦汉时代的思想-----特别是哲学、政治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占据极为重要地位。正如秦汉在事功、疆域和物质文明上为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奠定了稳固基础一样,秦汉思想在构成中国的文化心理结构方面起了几乎同样的作用。”其实我并不赞同作者这些话。虽然说在中国的几千年的发展的成河中,似乎是统治阶级用怎样的思想控制下层,下层社会就用怎样的思想来规范自己。但如果历史轨迹真是这样,那么这样的一个民族也就无所谓活力,更无所谓前进了。难道我们的民族真如费正清等学者说的,只是在重复做些无意义的循环,只有当外界对我们进行冲击时,才会有一定发展和回应吗?如果作者的说的是正确的,那么我们的民族也就被僵化了,哪来这么多璀璨的文明呢?我们在看到,上层阶级用一种思想下达下层阶段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为什么统治阶级要选择这种思想而不是其他的呢?为什么在汉武帝时要选择儒学来作为国家的正统思想,而不是法家或是道家呢?其实这是一个相互呼应的结果,上层阶级要控制阶层社会,同样,下层社会用它自己的方式来影响这上层统治阶级。在陈明的“儒学的历史文化功能”这本书里,就深深挖掘了下层社会是怎样来影响上层的统治阶级的原因。当然,作者也没有全然否人下层社会思想的影响力,在书中作者也这样说到:“不可否认,统治阶级的思想就是统治思想,但是不能凶此间无视社会的中下层与居于统治地位的社会上层在思想意识方面必然存在的差别。不过,以往由于缺乏这方面的资料,只好略而不谈,或将统治阶级内部不同派别的思想斗争(例如上述王充等反擞纬的斗争)夸大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矛盾。实际上,社会的上层与中下层思想的区别,不一定仅仅是“斗争”,它们只是存在着差别,这种差别是各自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决

定的。”作者的这样的论述还是很有道理的。

无论从哪个方面讲,本书都是一本精品,给我带来很多的乐趣,让我对历史又更加喜爱了一份。不至于在枯书堆里心灰意冷,不至于在脑海埋下历史是很索然无味的危险想法。这本书就像是幽谷里的一缕清风,吹走了心里的点点阴霾,让我对历史有了些新的看法,也给了我很多新的启发。不管怎样讲,我很庆幸自己读到了这么好的作品。

上一篇:明城墙遗址公园感想下一篇:【精华】新班主任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