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2025-01-01

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共12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篇1

《山 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正确读记“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等词语。

2.全力以赴,激情参与,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3.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圈点勾画、批注及编写文段序号。

2、通过独立思考、深情朗读、小组合作,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情感。

3、认真研究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自主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内容导航】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

【知识链接】

有的学生囿于生活体验和生活环境的限制,对山雨、雨中山林的描写可能会有陌生之感。对此,教学中可利用插图或影视资料为他们提供帮助。【自主学习】

1.我会读: 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

2、照样子写词语 例:水淋淋(ABB)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

3、在括号中填入恰当的词。

一阵阵()一缕缕()一首首()一丛丛()一()歌谣 一()岩石 一()树叶 一()音符

4、我能根据词语写意思。

(1)轻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啼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初读课文,梳理内容。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来描写山雨的,用双竖线在文中标示,并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合作探究】

1、联系课文内容,谈谈对句子的理解。

①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②雨声中,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③你还喜欢哪个句子,先摘抄,再说说体会,最后读读。

2、“不知在什么时候,雨,悄悄地停了。”这句话与文章开头哪句话呼应?有什么作用。

【练练测测】

1、理解课文填空。

作者是从山雨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中品出它的韵味的;

它的声音像一曲________________,又像______________,它又像_____________。

它的颜色是那样的难以忘怀,它把山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___________,绿得_________。

2、课文中这两个句子里的“仿佛”用得特别的好,读后也请你来写一句。

(1)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2)一只不知名的鸟儿开始啼啭起来,仿佛在倾吐着浴后的欢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3、《山雨》这篇散文,是按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来写的,作者通过合理而新奇的_______和________,并运用______、________等修辞手法,描绘出山雨带来的______美和________美,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__________之情。【拓展延伸】 搜集有关雨的诗句。

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篇2

一、“问题设计”要紧扣文体特点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各种不同体裁的文章, 体裁的不同其阅读方法、教学价值也有所不同。因此, 在编写导学案时, 也应循着文本的文体特点来设计。通过指向明确的问题引导学生按图索骥, 让他们在自学与导学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文体的特征, 抓住核心的语文价值。如教学说明文《埃及的金字塔》时, 通过研读课标, 发现在第三学段关于阅读有这样的要求:“阅读说明性的文章, 能抓住要点, 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鉴于此, 根据本文的特点, 可以在导学案“合作探究”中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本文着重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金字塔?

问题二: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 本文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 你能从文中找出来吗?

问题三:联系课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能去掉吗?

绕金字塔一周, 要走1 千米的路程。

是先砌好地面的一层, 然后堆起一层和这··一层同样高的土坡……

问题一的设计在于引导学生抓住课文说明的要点, 问题二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问题三让学生揣摩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学生通过探究上述三个问题, 自然就能领悟到阅读说明文的方法。随后, 教师在导学案“达标检测”中选择一篇类似的说明文让学生阅读。实践证明,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能举一反三, 学以致用, 达到当堂巩固的目的。同理, 散文、童话、小说、诗歌、寓言的导学案也要紧扣文本文体特点来设计, 让学生触类旁通, 提高阅读能力。

二、“问题设计”要遵循阅读规律

“阅读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认识的心理发展过程, 即浏览语言文字, 形成整体印象, 然后揣摩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 最后再回到文章整体上去, 获得发展了的整体印象。”现代阅读教学研究专家刘守立先生给我们道出了阅读文章的认知规律, 即“整体——部分——整体”。在编写导学案时, 可根据这一阅读规律来设计。如在编写《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的导学案时, 可设计以下导学问题:

问题一:默读课文, 说说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问题二:彭德怀爱大黑骡子吗?请抓住他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方面的细节描写, 在文中勾画并写上批注, 和小组成员交流。

问题三:从文中你感受到彭德怀是一位怎样的人?

“学习略读, 初知文章大意”“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导学问题一是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阅读的目标要求而设计的, 旨在指导学生阅读叙事类文章应从整体入手,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 初步把握文章大意, 对全文形成一个整体印象。导学问题二的设计为的是指导学生走进课文, 通过对文本中重点词、句的咀嚼, 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为揭示“彭德怀爱大黑骡子, 但更爱战士”这一文章主题奠定基础。导学问题三的设计是为了回归整体, 进行演绎归纳, 使学生零散的知识系统化, 获得对人物全面、整体的认识。

三、“问题设计”要体现语用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作为此次修订的核心内容予以强化, 这无疑是一场引导广大语文教师把握学科特点, 回归语文本真的“及时雨”。因此, 语文课堂教学也好, 编写设计导学问题也好, 都应强化语用的意识, 不仅要满足文章内容的理解, 即文本“写了什么”, 更要关注文章的表达形式, 即文本“是怎么写的”“是怎样遣词造句来表情达意的”。如《大江保卫战》一文, 生动再现了九八年武警战士英勇抗洪的感人壮举, 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是本文语言表达形式上的一大特色。针对这一点, 在编写导学案时可设计这样的导学问题:课文第二自然段已经写了许多武警官兵英勇抗洪, 为什么第四自然段还要细致地写连长黄晓文受伤后坚持抗洪的感人故事?这样写是否多余?学生通过对学、群学后, 一致认为这样写并不多余, 反而更生动感人。此时, 教师可顺势指导, 使学生明白这就是本文场面描写的写作手法———“点面结合”。为了检测和巩固学生对这一方法的学习情况, 在导学案“达标检测”中, 可设计小练笔:以“大扫除”为题, 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方式, 补写一篇小作文。

星期五下午, 全班进行大扫除。同学们都干得非常认真。

你看, 大家七手八脚, 教室里好不热闹。_____

最认真的要数××同学。_____

不一会儿, 大家齐心协力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真是人多力量大呀!

四、“问题设计”要渗透学法指导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小学教育的根本在于教会学生学习。”这就意味着教师需要把更多的精力从教学生“学会”转移到教学生“会学”, 实现这样的转变需要教师不仅在课堂教学时, 包括在编制学案的过程中也需充分考虑学情,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通过学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如《清平乐·村居》, 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学习词,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和积累, 教师可以在导学案中设计如下导学问题:

问题一:知词人——借助工具书或网络, 查阅词人辛弃疾的生平介绍和“词”的起源, 并作简要记录。

问题二:解词意——熟读这首词, 借助工具书先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再联系课文插图说说这首词大概写了些什么?

吴音:__相媚好:__

翁媪:__无赖:__

问题三:悟词情——结合辛弃疾的生活经历, 思考他通过这首词要表达内心怎样的思想感情?

问题四:背词文——根据词的大意, 你能一边想象词描绘的情景, 一边背诵吗?

“知诗 (词) 人——解诗 (词) 意——悟诗 (词) 情——背诗 (词) 文”, 这是学习古诗词的基本要点和方法。学生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下, 能慢慢走向“不待解说而自晓其义”的境界, 真正实现学习的主动与积极。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自测题 篇3

一、读拼音写词语。(5分)

jing mi

ning juzhen zhibao qianxiang ying

()

()

()

()

()

二、给画横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3分)

耳畔(pan ban)

食不下咽(yan y6n ye)

藐视(miao mao)

魁梧(wu wu)

瘦削(xiao xue)

归宿(su shu)

三、抄写下面一段话,要注意字迹工整、行款整齐以及标点符号的位置。(3分)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选择完全正确的一组在括号里打“√”,有错别字的请在下面画“—”,并依次改正在括号里。(4分)

意味深长兴高彩烈司空见惯宠然大物()

寝不安席张冠李带心惊肉跳世外桃园()

天涯海角滔滔不绝悬崖峭壁波涛起伏()

濒来入梦碧空如洗顶天立地同心胁力()

五、联系下面句子,用“阻”字组四个词,再选词填空。(3.5分)阻()

()

()

()

1.詹天佑不顾帝国主义的(),亲自主持修筑京张铁路。

2.惰性是我们前进的()。

3.小红太任性了,妈妈无论怎么说,也()不了她出去。

六、按要求答题。(5分)

1.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改为反问句)

2.音乐()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能陶冶人的情操:

(填关联词)

3.冬天到了,所有的树木都落光了叶子。(修改病句)

4.按照不同的意思造句。

(1)温和(表示气候)__________

(2)温和(表示态度)__________

七、根据“日积月累”和课文内容填空。(8分)

1.拯救地球_____。

2.落红不是____,化作____。

3.邓小平曾经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____,我_________。

4.不是花中____,此花____。

5.李铁经常说话不算话,我们可以用一句名言教育他:________________。

6.“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在第15课中反复出现,强烈地表达了印第安人对土地的____之情,他们热爱大地,就像____。

第二部分阅读积累和运用

一、阅读《詹天佑》,回答问题。(2+3.5+2+2+4分)

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细密周密严密)计算。詹天佑经常(鼓励鼓舞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1.划去括号里用得不正确的词语。

2.给最后一句话加上标点符号。

3.找出文中的两组近义词。

()——()

()——()

4.用“—”画出詹天佑遇到困难时的想法。

5.这段话主要写:________

我们从詹天佑的说、做、想中体会到他是一个_____的人。

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3+2+2+2+3+3分)

生之喜悦

美国西海岸的边境城市圣迭(die)戈的一家医院里,长年住着因外伤全身瘫(tan)痪(huan)的威廉·马修。当阳光从朝南的窗口射入病房时,马修开始迎接来自身体不同部位的痛楚的袭击——病痛总是早上光临。在将近一个小时的折磨中,马修不能翻身,不能擦汗,甚至不能流泪,他的泪腺(xian)由于药物的副作用而萎缩。

年轻的女护士为马修所经受的痛苦以手掩面,不敢正视。马修说:“钻心的剌痛难忍,但我还是感激它——痛楚让我感到我还活着。”

马修住院的头几年,身体没有任何感觉,没有舒适感也没有痛楚感。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有一部分神经已经再生,每天早上向中枢(shu)神经发出“痛”的信号。

在痛楚中发现喜悦,这在一般人看来简直是荒唐。但置身马修的处境,就知道这种特定的痛楚不仅给他带来了喜悦,而且带来了希望。当然一个重要前提在于,马修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过去马修经历过无数没有任何知觉的日夜。如果说,痛楚感是一处断壁残垣(yuan)的话,无知觉则是死寂的沙漠。痛楚感使马修体验到了“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甚至是一种价值体现——医疗价值与康复价值的体现。当然,马修不是病态的自虐(nue)狂,他把痛楚作为契(qi)机,进而康复,享受到正常人享有的所有感受。谁也不能保证可怜的马修能否获得这一天,但他和医生一起朝这个方向努力,因而他盼望痛楚会在第二天早晨如期到来。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意思。

以手掩面:_____

契机:_____

2.破折号的主要用法有①表示注释,②表示语意转换,③表示声音延长或中断。请判断下面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选择序号填在句子后面的()中。

(1)当阳光从朝南的窗口射入病房时,马修开始迎接来自身体不同部位痛楚的袭击——病痛总是早上光临。()

(2)钻心的刺痛难忍,但我还是感激它——痛楚让我感到我还活着。()

3.你对“生之喜忧”这个题目的理解:____

4.在短文中找出表现马修所经受的痛苦的句子,选一句摘抄下来。________

5.马修为什么要感激使他钻心难忍的痛楚?______

6.读了短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请用简洁流畅的语言写下来。_____

第三部分习作

根据下面的提示与要求,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习作。(40分)

在小学生活、学习中,你一定遇到过各种选择:面对困难时,你是迎难而上,还是退缩、逃避?面对失败、挫折,你是选择坚强,还是痛苦?面对诱惑,你又是怎么选择呢?……请以“选择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要求:(1)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如:勇气、逃避、诚实、坚强、善良……

(2)事情要写具体,能表达出你的真情实感。

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篇4

目标大定位: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理解诗的内容,了解写作背景,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难点:理解诗的内容,了解写作背景,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预习金指针

搜集资料 1.查阅有关杜甫的资料,了解其生活年代,了解写作背景。2.搜集其他爱国诗篇。

字词闯关 1.读准字音,理解字意,能根据要求组词。

快乐向前冲 知诗音。

1.自由大声朗读古诗,读准字音和节奏,识记生字“涕、巫、洛”。2.组内按序号轮读古诗,读出全诗的韵味。3.展示朗读。明诗意。

1.轻声读古诗,结合文中插图,借助注解理解诗句意思。不能解决的做上记号。

剑外:剑门关外。妻子:老婆孩子。

漫卷:胡乱地卷起。青春:春天,指美好的春光。2.小组交流对诗句的理解,讨论不明白的地方。3.全班交流。悟诗情。

1.诵读全诗,思考:

①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诗人闻听官军收复失地的心情? ②由此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2.小组交流思考题,练习有感情地朗读。3.各组汇报,展示朗读。

实践新天地

1.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展开想象,描绘杜甫欣喜若狂的样子。

示儿

目标大定位: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人至死不忘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难点: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人至死不忘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预习金指针

搜集资料 1.查阅有关陆游的资料,了解其生活年代,了解写作背景。2.搜集其他爱国诗篇。

字词闯关 1.读准字音,理解字意,能根据要求组词。

快乐向前冲

初读全诗,感受诗意。1.自读全诗,想想意思。

2.组内交流诗意,提出不理解的字词。3.全班交流。再读全诗,体会情感。

1.再读这首诗,思考:陆游既然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为什么还叮嘱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小组讨论思考题,感情朗读全诗。3.各组汇报,展示朗读。海阔凭鱼跃

1.阅读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想想意思。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将晓:天将要亮。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的长。王师:指宋王朝的军队。五千仞岳:指西岳华山。“五千仞”形容它的高。2.小组讨论、比较这首诗与《示儿》的异同。3.全班交流,感情朗读。实践新天地

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篇5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期、委、去、引、舍、顾”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能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习重点)

2、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义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学习难点)

3、认识“诚信”是立世之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处世观。(学习难点)【自主先学】

一、文学常识:

1、《世说新语》是古代

集,分

等三十六类,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

。作者

,南朝宋

家,彭城人。

2、《期行》选自

,《乘船》选自

。这两篇体裁都是。

二、结合课下注释学习:

1、重要词语解释:期日中:期()日中()则是无信:则()相委而去:委()下车引之:引()元方入门不顾:顾()

2、(1)古今异义词:去后乃至(去:古义:。今义。)(2)通假字:尊君在不(“ ”通“ ”,读“ ”。)

3、翻译下列句子: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课堂探究】

三、按要求在文中找原句子回答:

1、《期行》中交代对话背景的句子是

2、陈元方指出父亲友人的两点错误是

3、用一句话概括《期行》的主要内容。

4、《期行》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元方“入门不顾”的做法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6、假如第二天陈太丘与友人见面,请设想一下,他们俩各自能说些什么? 小结

学了本文你有何收获及疑问

雁山中学 七 年级 语文 科导学案

课题:《世说新语二则 乘船》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了解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2、积累文言词语:“辄、幸、尚、可、贼、舍、纳、托、宁、邪、拯”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能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习重点)

3、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义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学习难点)

4、认识“诚信”是立世之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处世观。(学习难点)【自主先学】

一、1、重要词语解释:

辄()幸()尚()可()贼()舍()纳()托()宁()邪()拯()

2、一词多义:何为不可(为:。)

正为此耳(为:。)

3、古今异义词:

①宁可以急相弃邪(可以:古义:。今义)②后贼追至(贼:古义:。今义)③本所以疑(所以:古义:。今义)(5)特殊句式。

①倒装句:何为不可(前置句)

相弃邪(前置句。)②省略句:朗曰:“幸尚宽。”(省略主语“ ”。)

3、翻译下列句子:

(1)歆辄难之

(2)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3)宁可以急相弃邪?

合作探究

1、《乘船》中王朗让那人搭船的原因是

2、华歆认为不应该抛弃所携之人的理由是

3、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如何评价其优劣。

4、《乘船》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小结:学了本文有什么收获? 巩固提升:请积累一个诚信故事或四句有关诚信的名言于摘抄本上。

1、《世说新语》是 集,主要记述了。刘义庆是 宋文学家。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过中不至(过:)⑵去后乃至(乃:

去:)⑶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⑷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⑸元方入门不顾(顾:)⑴歆辄难之(辄:)⑵幸尚宽,何为不可(幸:)⑶王欲舍所携人(舍:)⑷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所以:)⑸既已纳其自托(托:)

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二则》导学案参考答案〗

一、1、笔记小说 德行 言语 政事 文学 方正 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 刘义庆 文学

2、《世说新语•方正》 《世说新语•德行》 短篇小说

二、略

三、1、期日中。过中不至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四、1、本文叙述陈元方反驳友人无信无礼而致友人理屈词穷、十分惭愧的故事。

2、《期行》告诉我们诚信是立世之本,从小要做一个守信的人。

3、认为失礼:在友人表示惭愧的时候仍是“入门不顾”,显得不够礼貌。认为不失礼:当时陈家是江南有名望的家族,陈元方也知道维护家门的荣誉,友人骂自己的父亲,他自然不能原谅他。

4、略 《乘船》 【自主先学】

一、略。

二、1、幸尚宽,何为不可

2、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三、1、有人想搭船,王朗轻率答应,当贼人追来时,他又欲舍所携人,反映了王朗轻诺寡信,考虑问题不全面;而华歆在那人想搭船时,有不纳之意,“后贼人追至”时却救人救到底,反映了华歆考虑问题全面,对自己说的话负责到底的精神,华优王劣。

2、《乘船》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

四、略

【课堂小测】

1、《世说新语》是 古代笔记小说 集,主要记述了 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刘义庆是 南朝 宋文学家。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过中不至(过: 超过,过了)⑵去后乃至(乃: 才 去: 离开)

⑶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 丢下、抛弃)⑷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古代对人称自己的父亲)⑸元方入门不顾(顾: 回头看)⑴歆辄难之(辄: 当即)

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篇6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所谓“网络教研”就是一种以网络为基础,开展教研工作的新方式,是拓宽教学研究途径,推进校本教研,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它以网络为着眼点,加强各学科的整合,加强校与校、教研室与学校之间的网上沟通,有力的推动了各学校的校本教研。同时也满足了教师对教学问题随时探讨的需求,也为教师与同伴提供跨地区、多角度的畅谈搭建了平台,是解决老师们孤军奋战的便捷方式。因此,被专家称作“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的教研方式。

二、研究与实践过程

2003年,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我校进入了课改实验。随着大规模的教师培训,随着对教师专业要求的日益提高,学校教科研工作愈显重要,刻不容缓地摆在了重要的议事日程。

随着国家“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我市教育进入了信息化现代化的时代。老师们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开放、动态、交互的网络教研平台,网络教研应运而生。这是继校本教研、联片教研之后的又一种教研形式,对加强和改善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的共同提高,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其意义和作用都是划时代的。

三、成果主要内容

为了加强和规范网络教研,市教育局及时下发了有关文件:《介休市关于开展网络教研的通知》、《介休市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教研的决定》和《介休市网络教研平台实施方案》等。主要内容有“四个理念”和“六个模块”。

“四个理念”是:一是人本性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教师的发展。教师不论在何处,只要在网上研修,都应尊重与肯定。是学校管理人性化的体现。二是校本性理念。坚持以校为本,促进学校的发展。是对校本教研的拓宽和补充,对校本教研文化的创新。其核心理念仍是校本教研,倡导网上教研,但不能完全取代学校必要的集中活动式的校本教研。三是协作性理念。资源的共享,人与人之间的即时交流,是网络教研的特征。名师引领,同伴互助,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四是实效性理念。网络教研是一种自我自觉的单独形为,必须以课堂教学的内容为重点,以教师专业研修为需求,此外的其它内容不得在网上交流,以确保网络教研的专业性和实效性。

六大模块即:一级教案、介休教师博客群、网络课堂、介休视频教研、教研员主页、本地资源库。

1、一级教案。“一级教案”是由全市骨干教师主备,市教研员审核把关后公布在介休教育网供各学校教师集体备课研究教材的教案蓝本。各校依据一级教案经集体备课写成校级二级教案,教师结合本班实际形成自己的三级教案。

2、介休教师博客群。博客群按中小学分科目、学段建立,全市教师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申请注册个人博客帐号即可使用。每个教师可自由地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教育教学心得,展示教学教研成果,开展对话交流,也可通过博客学习全市其他教师关于教学管理、教学心得、教学反思等内容。

教研员、学科带头人、市级以上教学能手的骨干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带头作用,定期总结先进的教学经验,不断充实个人博客,为更多的教师提供教学帮助,使自己的博客具有更高的共享价值。

3、网络课堂。网络课堂汇集优秀的课堂实录。各学校教研室每学期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安排各级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进行公开课和示范课的课堂录制,录制的课堂统一集中挂在介休教育网上,供全市教师学习交流。

4、介休视频教研。视频教研是网络教研的最好形式。

四、实践成效

网络教研是对传统教研方式的重大变革,是对校本教研的延伸拓宽,是一种新型的教研文化。它的好处:一是教学研究的实效性。视频教研、网络课堂、教研员的在线教研都是从教学实际出发,针对性强、指导作用大。二是教学研究的即时性。教师们只要有想法、有感悟,不管身在何处马上就可以上网交流。三是教学研究的经济型。这样的教研无需教师们大集中,省事、省力、省时,既无奔波之苦,也无经费之支。四是老师们的自发性。老师们自发、自觉、自愿是校本教研的草根模式、人本理念。五是对远教设施和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性。网络教研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教育设施,装备了网络教研的平台,使学校信息技术教育上了水平,上了档次,成为信息化、现代化学校的标志和亮点。

开展网络教研以来,最大的变化是老师们参与网络教研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养成了上网浏览博客、回复留言的习惯,不仅提高了广大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而且提高了教学教研的水平,促进了教师的共同提高,也促进了学校的均衡发展。

常规教研网络化,网络教研常规化。让教研插上网络的翅膀,教研因网络更精彩。

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篇7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案导学,六环自主,教法尝试

在新课改的浪潮中, 伴随着我校教师在课堂教学模式上的大胆尝试, “导学案”以其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关注教师教学的针对性, 关注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互动性而被广大教师接受。我校在前两年学习洋思教学法的基础上, 经过实践和探索, 创立了适合我校校情和学情的“导学案六环节自主学习教学法”。以下是笔者在历史教学中, 对该教学法的不断探索和实践, 并积累和总结出了自己的点滴感受, 供同仁们借鉴参考。

一、导学案六环节自主学习教学法的基本操做程序

以《中国历史》八上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教学为例。导入新课后:

(一) 呈现目标, 明确任务。

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探究:1.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2.中共一大召开时间、地点、代表人物、内容,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3.从五四运动的传单、口号分析其性质, 体会其精神;4.从中共一大的召开, 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问题的设计既有对重要知识点的概括, 又有分析评价的能力要求, 同时, 历史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分析体会五四精神, 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二) 合作预习, 问题导向。

小组讨论、同伴合作学习, 解决学案上设计的相关问题:对 (一) 中的1和2两个问题列成表格, 让学生通过填表完成相关要点的学习, 对 (一) 中的3和4两个问题可用填空和简答的形式让学生完成,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 生问师答, 定向释疑。

学生对学习中看到或想到的问题向老师质疑, 师生共同释疑: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中国也是战胜国, 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中国虽然是战胜国, 但当时的北洋政府外受帝国主义的欺压, 内有政治经济的危机, 所以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了。2.陈独秀没有出席中共“一大”, 为什么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因为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所以被选为中央局书记。

至此, 将整堂课推向了高潮, 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又开启了他们智慧的闸门, 使学生不但能发现问题, 而且善于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

(四) 盘点收获, 拓展提升:

在学生质疑问难、师生民主讨论答疑的基础上, 教师及时总结归纳, 小结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使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有全面的、系统的认识。给学生10分钟左右的巩固记忆, 这时有学生提出新问题:为什么把每年的5月4日称为青年节呢?由于五四运动是爱国的青年学生首先发起的, 为了纪念弘扬他们的这种爱国精神, 以后就把每年的5月4日定为青年节了。这样,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起到了陶冶情操, 升华感情的作用。

(五) 强化训练, 当堂达标。学生通过做学案习题, 巩固和加深对本课知识点的理解记忆。

(六) 小组评价, 师生反思。

本课学习, 学生兴趣浓厚, 积极性高, 对爱国学生的五四精神能畅所欲言, 并产生感情共鸣。在生问师答, 定向释疑时, 提出的问题独到、新颖, 很有吸引力。其他同学包括提出问题的同学均能积极思考, 认真作答。之, 本节课运用了“导学案六环节自主学习教学法”后, 是令人满意的一堂课, 以后应发扬并不断创新。

二、导学案六环节自主学习教学法的特点

(一) 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要求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 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 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所以, 有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个人思考与同伴合作学习相结合。

个人思考探索是开展同伴合作、小组讨论的基础, 而同伴合作学习则是个人思考探索的拓展和深化, 开展合作学习的活动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认知, 还为了培养训练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技能。

(三) 教师教案的导学性、开放性。

为了适应学生的自主学习, 我们把传统的“教案”改革为逐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教案”, 用来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 增强了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学生能自主完成的内容, 教师在课堂上就少讲、精讲甚至不讲, 学生在学习中不易理解的问题, 在“生问师答, 定向释疑”环节中提出, 师生共同解决, 从而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而且“导学案”鼓励学生在自学中探索发现新的问题, 提出新的思考, 又能促进教师的教学。这就是“盘点收获, 拓展提升”所要达到的目的。

(四) 学习信息及时反馈。

在教学活动中, 通过盘点收获, 拓展提升;强化训练, 当堂达标;小组评价, 师生反思等环节, 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以便随时给予学生必要的辅导和点拨, 以达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目的。

三、运用导学案六环节自主学习教学法应注意的误区

(一) 导学案内容决不可以随意设计。

首先, 导学案中创设的问题不应是对教材现有知识点的简单分解, 更不是依据教材内容布设的问题阵, 而应当循序渐进, 前后呼应。其次, 导学案中创设的问题要有思维深度和广度, 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读教材、学教材的肤浅层面。所谓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要将历史与现实密切联系, 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的发展脉络, 获得丰厚而深沉的人生启迪。第三, 导学案设计的问题要有趣味、有情感、有意义, 能激活学生的反省精神和探求渴望。

(二) 导学案决不能代替教师的指导。

导学案虽然重在“导”, 引导学生去自学、去合作、去探究。但是, 实施导学案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轻松了, 相反要想使导学案在打造高效课堂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教师就要做大量的幕后工作。在今后的历史教学及导学案的使用过程中, 教师还需不断尝试、探索和创新, 力争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 导学案各环节教学中决不能平均用时, 而应张弛有度, 主次分明。

简单来说, 在“呈现目标、明确任务”“小组评价, 师生反思”这两个环节大约共用五六分钟, 在“强化训练, 当堂达标”环节用时五六分钟, 而在二、三、四几个环节占用时间相应多一些, 因为这几个环节是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主体部分, 是学生获得真知、陶冶情操、感情升华的关键所在。

当然, 课程改革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只要我们放开思维, 在探索中学会创新, 学会反思, 大胆挑战, 在教改工作中鼓足前进的勇气, 不断更新观念和教法, 就一定能推动教改工作继续向前发展, 并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年6月.

如何设计初中语文的导学案 篇8

关键词:语文 导学案

初中语文导学案是教师集体整合语文课程的各种资源,依据学生的“学情”再结合“教情”而设计的吸引、引导学生“学”和指导教师“教”的实施方案。初中语文的导学案的实施是新课堂教学改革顺利推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就“如何设计初中语文的导学案”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初中语文导学案的设计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导学案设计不同于教案,必须尊重学生,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信任学生,注重留给学生学习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发展,做学习的主人。

2、探究性原则。使用导学案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导学案的编制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要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疑,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因此,导学案要力求做到“问题探究化,导学简单化”,让导学案成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和指南针。

3、导学性原则。导学案的设计要突出体现“导学”,重在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一味地做练习,要通过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相对复杂的问题的设置,阶梯式学习内容的呈现和有序的学习步骤的安排,引导、鼓励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學生的素质和能力。

4、参与性原则。相信学生,给学生创设自主互助学习的机会。通过对导学案的使用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增强人人参与的意识,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参与中挖掘、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

5、层次性原则。在设计导学案时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都能享受学习成功的喜悦。

6、实用性原则。设计的导学案要从自身学生的认知水平、现有学习能力和老师自身的需求出发,合乎学生使用和老师自己使用,操作起来显得简单而实用。

二、初中语文的导学案设计的策略

1、注重教师间互助。

设计导学案应该要同科的老师相互协作。同一备课组教师共同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集体构建导学案,以形成统一的重点、难点,统一的学习目标,统一的学习要求,统一的探究问题,统一的学习活动。集思广益,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在同一年级产生同质的学习效果。甚至不同学科的教师也应合作,因为语文学科也涉及到其他学科的知识的学习内容。

2、注重导学案的问题设计

导学问题的设置和学习过程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呈阶梯式推进。设置的练习题中要落实字词等基础知识,要有机融入课后“思考与练习”的题目,要突出一两个重点语段的阅读训练,着实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那么,怎样设计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设计的问题要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2)设计的问题不宜过多和细碎;

(3)设计的问题应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并思考;

(4)设计的问题或者说知识点的呈现要尽量少用多填空的方式,避免学生照课本填空,对号入座,抑制学生的积极思维。

(5)设计的问题所用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多用“想一想”、“议一议”、“试一试”、“练一练”等问题情景去设计学习过程,让导学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指导的老师。

3、注重导学案的分层设计

学案设置可分为ABCD四层,A层为基础知识层面,“识记类内容”,作为理科一般为教科书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公式的简单呈现;语文则主要是生字的读音和含义,重点词的解释和应用收集整理。B层“理解级”,是在A层的基础上进行的简单应用。理科主要是一些基础题结合基础知识的练习,语文则是对文本大体分析,如文章的中心思想,故事的大体过程,对人物的大体认识。C层为“应用类”,是进一步的知识运用,理科侧重于解题思路的理清和解题规律的归纳,此时常常会设置一两个一题多解的题目,使学生尽快形成一定的解题能力。语文则是重点语句的整理,在人物特点塑造上的作用,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特征,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D层是拓展延伸,为“拓展级”。理科是一些与实践相结合的题目,把知识结合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在一起,一般比较难。语文方面则是布置学生结合文章的写作手法进行的个人小创作。四个层级的内容面向不同的学生,AB层级要求所有学生必须人人过关,重点考查后进生。C层则主要面向的是中等以上的大部分学生,D层则是面向一些优等生,课堂的精彩常常有他们来升华。当然,学案的设计没有固定的标准,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4、注重导学案的知识结构整理归纳。

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篇9

圆这种平面图形,它是由()围成的。、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地方或哪些物体上有圆形?请写下来。

二、学海探秘

任务

(一):认识圆各部分名称及圆的特征、按课本56页例2操作圆形纸片,自学本页最后一段,完成下列题目:

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用字母()表示;连接()和(()表示;通过()并且()的线段叫做直径,用字母()表示。、在圆形纸片上描出圆心、半径、直径并用字母表示出来。、量一量,比一比,做一做:(利用圆形纸片学习)

①在同一个圆内,有多少条半径,这些半径有什么特点?直径呢?

②在同一个圆内,直径和半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我会填:

① r=3cm②d=9dm③r=2.4m④d=3.6cm

d=_____r=_____d=_____r=_____、我是小裁判。

①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②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

③圆的半径增加3cm,它的直径也增加3cm。()

④半径2cm的圆比直径3cm的圆小。()

任务

(二):用圆规画圆、画一个半径2cm的圆,并说说你是怎样画的?、想一想:

圆的位置是由()决定的,圆的大小是由()决定的。、画两个相同的圆,要具备什么条件?

三、团结合作

小组讨论自学中存在的问题,组内互帮活动。(不能解决的用笔划出来。)

四、大显身手、班内交流展示。、抢答游戏。

(老师宣布规则,各组派代表来抢答)

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篇10

(一)知识和技能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学习重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学习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知识链接】

余伯牙,春秋时代的琴师。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故被人尊为“琴仙”。《苟子劝学篇》中曾讲“伯牙鼓琴而六马仰林”,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吕氏春秋本味篇》记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钟子期领会琴曲志在高山。流水的故事。《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群岛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现在的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传说中俞伯牙的作品。后人以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为题材还创作了琴歌《伯牙吊于期》。

【自主预习】

1.交流课前收集到古今中外交友的名言名句。

2.读题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

3.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提?

教师点拨

二、读通课文,感知文意。

1.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三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请再读课文,注意断句停顿,读出节奏。

3.同学之间比赛朗读,看谁读得正确、流利,较有感情。

三、读懂课文,领会文意。

1.交流学习古文的方法。

2.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3.小组合作交流。

4.分组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故事。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合作探究】

1.探究一:什么是“知音”?从哪看出钟子期和俞伯牙互为知音?

(1)说说“知音”的意思。

(2)勾画出钟子期和俞伯牙互为知音的语句写下来。抓住关键字“善”,反复品味。

(3)大胆想象:伯牙弹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的场景,还会有哪些动人的场景?这时,子期分别是怎样赞叹的?

仿句说话: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伯牙鼓琴,志在细雨。           善哉,绵绵兮如(       )!

伯牙鼓琴,志在(    )。   善哉(       ), 兮像(    )!

2.探究二:为什么要“绝弦”?

(1)钟子期死了,俞伯牙的心情怎样?俞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阅读明代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俞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3)交流读后感受。

(4)谈谈自己对俞伯牙绝琴这种做法的理解。

【汇报展示】

一、交流感悟,质疑问难。

1.读了这个故事,你读懂了什么?

2.读了这个故事,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要问?

二、复述故事,感知文意。

说说伯牙绝弦的故事。

【达标检测】

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把序号填入括号。

绝:①断绝 ②穷尽 ③走不通的 ④独一无二的 ⑤极、最

伯牙绝琴(  ) 斩尽杀绝(  ) 绝处逢生(  )

美妙绝伦(  ) 绝大多数(  ) 悬崖绝壁(  )

善:①擅长、善于 ②好 ③善良 ④容易,易于 ⑤办好、弄好

伯牙善鼓琴(  )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心怀不善(  )

多愁善感( ) 善始善终(   ) 英勇善战(   )

2、句子停顿不恰当的一句是:(   )

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②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③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④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小结延伸】

1.欣赏《高山流水》乐曲,回味动人故事。

2.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自主评价: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巧用导学案,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篇11

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是所有高中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也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目标要求的具体体现,说直白一点,就是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费效比,也就是说让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上的付出实现回报最大化。作为实现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途径之一,设计编写导学案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并利用好的一种有效教学手段,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关于编写导学案对于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所起的重要作用,希望对于大家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想要编写好导学案,首先就要明确什么是导学案。导学案,不是基于以往教案的小修改,而是完全不同于以往教案的设计编写模式,是相对于教案编写模式的大调整,是教学理念的颠覆性更新,是教学方法模式的结构性转变。导学案的标准定义是什么?导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备课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这里我们有必要解释一下“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新名词,它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是一个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独立的教学目标,它们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常年习惯于编写教案的教师,可能会有一个困惑:导学案与教案的差别究竟在哪里?下面就跟大家解释一下教案与导学案的差别。教案就是突出一个“教”字,是在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诞生的,以教师的课堂独占式的“教”为主体的教学设计,完全是一种知识点的简单堆砌,一本书一支笔一个备课笔记,老师花不到一个小时基本可以独立完成,教师用统一的口径将嚼碎了的课文知识点强行灌输给学生,学生因为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加剧了班级成绩的两极化。这是我们以往在教学上努力付出,但却收效甚微的“填鸭式”和“满堂灌”教学模式,教师累了,学生厌了,课堂教学如一潭死水。导学案颠覆了教案的陈旧教学观念,打破“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从高高在上的讲台上走下来,把课堂交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首要的位置。所以导学案要突出学生的“学”,体现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师生共同参与并且良性互动的特点。所以导学案不再是教案那样只是给教师简单的参考,而是面向教师与全体学生的教学主线图。

既然导学案如此重要,那么在实际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利用好它来开展教学呢?

在课程开始之前,先要向学生展示导学案,这点可以充分利用我们教室里的多媒体设备,在展示导学案的同时,也向学生传达了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对课堂教学目标有了清晰的了解,与此同时,让学生明晰学习的路线方向,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了解巩固知识的技巧。带状教师在导学案里的相关问题进行对课文的自主学习,几人一组,借助导学案的引导,围绕教材文本内容,积极思考,热烈讨论,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在给予学生一定时间自主学习协同讨论之后,要对学生的自学成交做出一定的检验,这一点要在导学案中体现出来。根据导学案的预先设计,对于学生的自学成果进行汇总分析,对于一些存在的突出的共性问题,在导学案中要作出补充标注。

在学生自学检测汇总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导学案的流程设计安排,对于反馈上的突出问题,作出在课时时间及语言量上的精炼压缩,进行有效的必要的讲解,弥补学生在自主学习上的对于课本知识的领悟局限性。当然这必须是在充分肯定学生自主学习成效,同时又不让答案讲解陷入绝对化的总体框架下。

最后我们要强调的是:导学案的编写,必须结合本班的学情实际,在导学案中要看到对于班级各个学习能力层次学生的照顾,让成绩好的学生感受到挑战,让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看到希望。通过导学案的实施看到的应该是全班每一个学生的进步。“木桶效应”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一只木桶能够装多少水,完全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长度。所以,我们在编写导学案的时候,绝不能有抛弃差生,放弃后进生的念头,正视他们作为班级一分子存在的价值和所具备的潜力。在导学案编写的时候,要这他们着想,设计一些有利于提高他们学习水平的内容,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导学案中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为自己准确定位,向着各自努力的目标前进。

教师的作用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在于让学生会学。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我会学”的重大转变,是导学案的重要功效。导学案要促使广大教师改变僵化的课堂教师模式,拓展教学思路;同时促成学生转变思维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教学没有捷径可走,但如果讲究方法,可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设计编写好导学案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我想我们应该明确编写导学案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导学案去构建高效语文教学的课堂,让语文课变得轻松愉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高中语文导学案教学的深层反思 篇12

教案与导学案有本质区别。教案作为讲授方案, 它着眼于教师讲什么、如何讲, 侧重使学生“学会”。而导学案是用于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活动方案。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探索及学生直接参与、主动求知的活动案例, 它着眼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习能力, 侧重于学生“会学”。从内容指向而言, 二者有很多的不同。

实事求是地说, 导学案教学让语文教学出现了方向性问题!

1.简单化教学, 严重弱化了语文教师的教学力。

导学案教学, 教师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 过多忽视了对学生语文听说读写这一语文基本能力的的培养, 从而也使得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力和语文教学力在逐渐下降。

有一节公开课: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师的导学案中设计了如下主体教学环节 (设计四个问题进行文本学习) :1.“获得教养”的目的是什么?2.阅读经典的意义是什么?3.阅读经典的方法是什么?4.阅读经典后效果如何?从教学过程看, 四个问题逐一抛出, 学生到文本中的对应段落逐一寻找问题答案, 教学过程很顺利, 教学完成很流畅。但略加思考, 却不难发现一个大问题:文本解读仅限于表层文字的信息寻找和提取吗?这节语文课教学目标仅定位于段落内容的整合和概括吗?

对语文而言, 文本学习是一种增量和扩量教学, 而不是缩量和简单教学。从教师实施教学而言, 这种导学案只能是一种粗疏和大概的教学内容, 是一种教参内容的整合和提取, 然后以问题进行呈现和教学。这种导学案教学满足于文本内容的概括与信息的提取, 止步于问题答案的正确与否。

教学需要改革, 教学形式需要创新, 但如果效力于教学的异样形式而非实际内容, 那么, 语文课也许会上得越来越好看, 但学生的收获却只能越来越少, 教师的教学能力也会在日积月累中日渐削弱。

2.公式化教学, 导致语文教师千人一面。

有一节公开课: 《想北平》。教师依据导学案组织如下教学:文章抒发了什么情感 (思念北平) ?写了北平的什么 (动中有静, 布置匀调, 物产丰富, 接近自然) ?任意找出你喜欢的一处语句进行品味赏析。就此结束。

这种课较为多见:在没有读顺读懂读透文本的基础上, 教师只是简单地预设几个问题作为主体教学内容, 而且教学内容满足于文本表层简单化信息的梳理;教学组织只是用一种机械的问答式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这也是一种典型的扁平化泛语文教学, 因为教学内容呈平面排列, 没有立体感, 没有教学内容的逐层推进和深入。而设计的问题局限于文章表层内容的概括分析, 没有思考的空间和探究的价值, 没有语言的品味和赏析, 没有感动和感悟。这种教学是一种简单化教学, 是一种负能量教学。

语文教学专家曹勇军老师曾说过:语文是一门手艺, 有一种辛劳寂寞中磨砺出来的灵巧和扎实。而这种整齐划一、千人一面的导学案教学, 总不免让人担心, 语文这门精巧的手艺还能守得住吗?真正的手艺是拒绝机械的复制的, 但现实情况却是, 这门手艺因导学案教学的大量推行已经被大批量模板式的工业生产方式替代。

语文教学的成功来自教师自己的文本阅读和阅读发现。一位优秀教师能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使其教学更接近理想的课程追求。语文, 文本背后作者的人生的丰富经历、社会的独特认识、情感的个体体验、人生的深刻感悟都是千差万别的, 语文课, 教师应用自己的人生阅历和对文本的阅读感悟进行教学提炼, 并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输送给学生。而导学案教学, 使得语文与阅读、与语言赏析、与感动感悟渐行渐远!

3.问题化教学, 致使语言学习这一语文本务渐行渐远。

语文教学专家韩军的“新语文教育”理念中强调“重文写白”, 即回归语文教育“文化”之本。韩军认为, 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 积累了浩繁的极富表现力的语汇, 滋养、丰富了现代白话。人在少年语言敏感期, 诵读大量古诗文, 用文言奠基, 用白话表达, 则文字极易纯粹, 典雅, 凝练, 传神。不仅如此, 他还呼唤回归语文教育的“文字”之本。韩军认为, 语文课之独立价值是文字。语文课首要是上成文字课, 语文老师首要是文字师。若关注精神, 也须由文字引发, 由文字贯穿, 终落脚于文字, 即“着意于精神, 着力于文字”。

教育专家王尚文坚持语文教学要强调“语文意识”:应关注它到底是怎么说的, 即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只有关注“怎么说”, 才能准确把握“说什么”。要关注言语本身的物质存在, 就是要认真听听它的声音, 辨辨它的色彩, 掂掂它的分量, 摸摸它的“体温”, 把它摆在它和整体的关系之中, 摆在它和语境的关系之中反复审视、掂量、咀嚼、玩味, 从这里出发走上正确的语文学习之路。

以这两位语文专家的教学理念来反观语文导学案教学。导学案注重以问题的设计和预置来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研习。不可否认, 问题探讨是语文教学比较理想的策略之一, 通过问题的解决可以深入研习文本, 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要注意的是, 问题探讨重在通过问题引领学生的阅读, 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要求教师提出问题的根本目的在于引领学生的阅读活动, 而不是寻找答案;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应是学习成长的过程, 教师要为学生的问题解决发挥教学作用。导学案教学抛弃了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和教学。

语文是“语+文”, 语文学习是从语言开始的。语文教学中语言活动的基本形式有三种:一是在语言活动中引导学生理解文本, 通过语言活动整体把握文本;二是借助文本, 在语言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主要是品味语言;三是通过语言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主要是以写为主, 也可以说为主。而导学案教学一个很大的弊端是让学生和文本中的语言越来越远。因为语文的导学案教学, 以预设的问题为教学内容, 预设的问题多以内容概括和人文精神的认识为主, 以师生问答为主要教学方式, 以文本的内容概括提取为达成目标。这种教学, 注重整体感知, 不注重细节品析;注重宏观概括, 不注重微观探究;注重语言表达的内容认知, 不注重语言表达的形式体验;注重问题的结论, 不注重结论探讨的过程。这种教学只能让学生在语言的内容指向上作思考, 而不是在语言的表现形式上去用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分析能力去揣摩体悟。这种教学也是一种泛语文教学!

如有老师讲到韩少功的《我心归去》, 大多都是把教学主题内容预设为:分析对比运用并概括作者为什么要“我心归去”。很少有能让学生去品味这些语言的表达形式:如第6段, “我的故乡没有繁华酥骨的都会, 没有静谧侵肌的湖泊, 没有悲剧般幽深奇诡的城堡, 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故乡甚至是贫瘠而脏乱的”。第8段:“我当然知道, 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 我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 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即使有老师教学时注意了这两处语句的理解, 也是局限在让学生泛泛地概括理解这些语句表达了“虽对故乡的失望, 但这是源自内心的挚爱, 因为挚爱, 所以对现状失望, 这种来自内心的失望真能滴血”, 而不是带领引导学生去体验“酥骨、悲剧般、绿得能融化、浮粪四溢、拥挤不堪”等词语的含义、连用意象的用意和排比句应用的突出效果。

而且导学案中的预设问题很少有“真问题”, 很难有“好问题”。导学案的问题设计要考虑文本学习的覆盖面, 一般只能以概括和整合性问题为首选, 这就很难对文本细部和具体语言现象进行设问和揣摩;考虑到导入和当堂训练, 一节课只有不到30分钟文本学习时间, 学生哪有时间走入文本?

不仅如此, 问题化教学还导致了语文的习题化教学和考试化教学。著名特级教师程红兵在《警惕语文教学的考试化倾向》一文中认为, 当前语文教学的问题, 最突出的就是教学的考试化模式。以现代文阅读考试题型应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设置许多问题, 课堂就是这些问题的问与答。因教师设置的问题不会超越各种教辅、教参和网络教案, 学生依据教辅基本回答无误。对此,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委黄厚江老师也曾经指出:如今的语文在被萎缩。很多语文课堂, 很多语文老师的教学, 很多学生的语文学习, 只剩下一个目的———考试。教什么, 学什么, 都紧盯着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 考什么就学什么。语文, 本来应该是最有趣的学科, 本来是有着丰富价值的学科, 现在也只剩下考试。有人公然说:理科教学要习题化, 语文教学要理科化。于是, 语文教学也就成了做题目。于是, 我们看到:语文教学的内涵, 严重萎缩;语文教学的方式, 严重变态。

上一篇:逆向思维求职信下一篇:幼儿园大班单脚跳教案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