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沙枣花香时随笔

2024-10-30

又是沙枣花香时随笔(精选4篇)

又是沙枣花香时随笔 篇1

又是樱花灿烂时-随笔

日子总是在不经意间悄然而逝,直到今天通过新闻才突然发现又是樱花灿烂时。中山公园的樱花早已悄悄绽放,大片大片的花朵怒放于枝头,花朵错落有致,轻装淡漠,少了玫瑰的妖艳却多了百合的优雅。花开的极其自然,白色的,粉色的,一丛丛一簇簇伫立着,有些细碎的花瓣已开始凋零,微风过处满天飞舞,落英缤纷,映着阳光像是下了一场细细碎碎的花瓣雨。

此时的濬熙早已会坐了,小家伙稳稳的`坐在那里,对周围一切都充满好奇。时而掰着自己的两只小脚丫看来看去,时而试图去抓住他身旁的东西。不过唯一不变的是,无论他抓住什么都喜欢往自己的小嘴里送,且口水早已流出而不自知。没事的时候,我喜欢坐在他的旁边说话逗着他,小家伙很高兴的咯咯笑着,偶尔嘴里会发出伊伊呀呀的音调,像是在回应我的说话。随着天气的慢慢变暖,每天上午都会带着濬熙下楼去晒一会儿太阳,这时濬熙更是兴奋得无以言表,东张西望的,只要有一点声音,他就马上把头扭过去看看,无论是看到陌生人还是见到小区里的花树,小家伙都看得目不转睛的,小嘴巴还微微张着,一脸专心的表情。

与儿子相处的日日夜夜繁忙充实而又开心,感谢宝贝,是你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为人母的艰辛与快乐,今后有你相伴的日子,我相信会更加的精彩。

又是沙枣花香时随笔 篇2

记忆深处的端午节总是和姐姐在一起过的。或许是端午节本来就是属于女人和孩子的节日吧,在端午节的前一晚上,女人们便开始忙了,包粽子做甜饭,搓五彩绳,绣荷包好不热闹,比“二月二”炒各种小豆豆还要让人兴奋。说起“二月二”也是我们这里的一个节日,那天各家炒各种豆豆,而且在那天里理发,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因此大多男性都会在那天里去理发。“二月二炒豆豆,家里来了小舅舅,做白面(饭)舍不得,做黑面怕笑话(这个时候话就读作HUAN音),饿得舅舅蛮叫唤。”“二月二龙抬头,三姑娘飘彩上彩楼。”等等说法可多了。

而在端午节要比的大概就是看谁家大门前的垂柳条、沙枣条等等各种树的枝条儿插得早,谁家孩子的手腕上的五彩绳花,谁家孩子的荷包样子丰富。因此每每到这些小节的时候,我总是和姐在那里绞尽脑汁的想办法。比如二月二吧,家里只有小麦,没有豌豆(还是黑色的那种,不是白色的,故也较麻豆,麻豆的味略苦)、麻子(一种可榨油的植物)及扁豆,更不敢奢望大豆。于是在我的小口袋里,只能装一些筛子下的但又不是最次的麦子(就是颗粒不太丰饱的那种)作为二月二的“豆豆”。可是五月五的荷包在村里却是最漂亮的,虽然绣荷包的布是从不能穿的旧衣服上拆下来的,但姐心灵手巧,总是能秀出各种各样的小动物,而且很是逼真。什么老鼠啦、鸽子啦、羊腰窝(肾状)啊、鱼儿闹莲啦等等名目繁多。让人爱不释手,每当我戴出去的时候,村里的婶子姑姑嫂子姐妹总要拽住我看荷包的样子,而且总是啧啧称赞姐的手工——“随了她妈了,能!”听到这样的夸赞我总会高兴的飞也似的回家告知与姐,姐自然也就能眉飞色舞上一阵子。当然也有不能拿出手的五彩绳,说是五彩绳其实是家里用的那种黑色、蓝色和白色的纯棉线,或许现在很多人就不知道那种线了。那种线根粗,而且色泽很是“朴实”,无华彩之说,因此我的五彩绳不是名副其实的。有时候看见人家手腕上各种彩线搓成的“花花绳”,羡慕之至。便将白色的棉线用红、绿颜色染了,凑够了五种。可是我的手腕上总会有我虚伪的印证——实实在在的色彩印在了我的皮肤上,于是乎线之本来也就暴露无遗。

自从步入社会,似乎就没有了这些节日,只记得春节、五一、国庆及元旦还有一个就是中秋了。就连最爱的正月二十三的燎干节也会很容易的淡忘,别说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苜蓿芽儿散搅团(一种用桥面做的小吃)五月五吃粽子了。今年要不是国家规定放端午小长假,朋友的祝福短信,我想我依旧只会记得星期几和公历的几月几号吧。

想来,也真是茫茫的,活着竟然会将自己最爱的节日忘记,你说还有什么不能忘记的?不能忘记的或许只剩衣食住行了。

……

又是一年沙枣花香!

枣花香了36年,真正的沁人心脾的究竟是多少年?

“妈,你咋不给我编花花绳?”小女满含抱怨的声音从我身后传来,是啊,这些年我究竟为我的孩子做了些什么?初为人母的时候曾经很细心的绣制荷包,戴与孩子的纽扣之上,被城里生活了半辈子的婆婆定位成“乡巴佬”,那个时候便将对生活的热爱埋得深深!

伤痛迫使我选择掩埋自小的挚爱——真实的热爱。

于是在十几年,我就变成了一个城里人,不再惦记小节。可是在今天,从小女天真地发问里,忽然发现,我丢弃的何止是一个小节里的习俗,而是对生活的热爱!

我还是一个母亲吗? ……

沙枣花开了!

又是中秋月圆时 篇3

连续了十几天的秋老虎,在中秋节临近时突然没了威风,气温突然降下来,窗外也渐渐沥沥地飘起雨来。天色明净,凉风怡人,中秋的明月就在这浓浓的秋韵中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月明星稀好景致,便引诗情到碧霄。脑中突然闪现出宋代词人辛弃疾的《太常引》一词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恒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面对中秋的一轮满月,辛弃疾所抒之情,缠绵悱恻,伤怀念远,幽情寂寂者多,思与境谐,景与情会,飘飘有凌云之气者少。而像辛弃疾这样情思浩荡,神驰天外,异彩纷呈,爱国壮志隐含其中者,尤不多见。

一阵秋风拂过,挟带着明月的空灵和清澈,一股诗情又溢上心头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的《霜月》叫我陶醉在他绵绵的诗情中,融化在这溶溶的月光下。深秋季节,词人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秋色明朗单纯,月色清幽空灵,冷艳绝俗。李商隐为人们盈造了一个美妙想象的摇篮,唤起了人们脱俗离尘的意念。正是在这个摇蓝里,诗人的灵府飞进月地云阶的神话世界中去了。

中秋佳节,是诗人词人最爱抒怀创作的时间。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诗仙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圣杜甫的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樊桂仰天高。无不是借中秋的这轮明月来寄托情思,表达情感,而正是这些古色古香的诗词歌赋,唱咏感叹使得中秋这个传统佳节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音律的和谐美以及诗情画意的浪漫色彩。

我突然想起了一年让我悲恸万分的事。就是在很多年前的中秋节前夕,张爱玲女士在美国的寓所里被发现时,她的灵魂已早早地飞到了天堂上。

在中外文学史上,身前寂莫,身后热闹的故事很多,却很少有张爱玲那样,满世界在为她而热闹,她却躲着,躲着谁也找不着她。她这种自我放逐,自我埋没式的寂寞,并非外力所迫,而是一种深刻的故意。

余秋雨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其实这一切都是她自己选择和设计的,她的辞世方式,包括她的衣着姿态。她把一切都想过了,冥冥之中有什么力量在帮助她,使她把这个仪式择定在秋天,又把尾声伸延到中秋节前夕。我欲乘风归云,这或许是她最终吟诵的诗句?

这不得不让我联想到一位女诗人临终前的讣告,大意是:我有一空小木屋,仿佛是童话里的一朵鲜蘑菇,依附在百年老树上,撑着一把小伞,为我遮挡深冬的寒流仲夏的雨。我在小木屋里追忆,思考,假如人间的善恶爱憎无法分明,我宁愿飘浮在永恒冷寂的太空。

此间情景,很像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老渔夫,要么小木屋,要么大海,其他场所与他无缘。

女诗人的小木屋空了,不必在别处寻找,她们只会云了太空。

正这么想着,凉风阵阵袭来,雁阵惊寒,树叶飒飒作响。忽然从天边传来一阵嘹亮的吟咏,所咏之词竟是李白的《关山月》,接着却是另一个声音,后来,声音逐渐增多,耳边也嘈杂一片,不得辨认。后来,便是嫦娥的哭泣声,还有吴刚砍伐桂树的斧声。在这一年一度的时刻,月亮为他们献上最皎洁的光,让他们在宇宙之中团聚,赏人间风景,再抒心中之情。

我望着遥不可及的灿烂星河,醉意微醺。

又是花开时作文 篇4

阵阵春风夹着小雨过后,漫步花园,一种悠然自得灌心头。暮春清雨后的花园颇有蓬莱仙岛之幻,皇宫御花园之美,又恰似陈年老酒之如痴如醉,如梦如幻。

几场春雨之后,有的.枝头打起了花骨朵儿,随时都欲盛开。恰着微风晨露,随绿荫小道之延进深处。唯见前方隐约粉红,显得“莫名其妙”,又若“柳暗花明”之诗韵。脚下加快了步伐。陡然,一颗盛开的桃花树塑于眼前,不禁喜出望外。散文吧原创

只见,桃花怒放,那五瓣整齐舒展,根根花蕊聚于一头,粉中带红,又显淡之。若脉脉含情之少女,婀娜多姿;若幼儿的肌肤,嫩红可爱;又若刚出浴的美人儿,清新、漂亮……又见桃花四周的簇簇,也争奇斗艳。一比美丽。这时,花儿似乎开得更艳了、更欢了,陶醉于梦境之中。

可是,就在沉浸美之中时,眼角却而然瞥见一抹残花落瓣——定格了,美不再美,幻不再幻。只是看着那五瓣之花,慢慢凋落,瞬间又随风划去,不禁一股凄惨。仿佛那旁婀娜花儿正向着它撇嘴。我连忙拾起落下的残花,对它的悲惨遭遇颇为同情,为这时间抱有不满——这春才到来,花才怒放,还未一耀美,就这样化作“春泥”,太早了,还未一领它漫山遍野之花香望着这朵残花——不,落自有落之理。一句话从内心泛了出来,慢慢蚀去心头之伤感。我想,不必去效仿“黛玉葬花”,难道还要“樱花祭”?随遇而安便罢!

或你是有疑问,待我慢慢讲述。在这一瞬,我也有一刻领悟。落花如人生。人生难免会有磕磕绊绊,悲欢离合人之常情。古有:“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自然也有,花开花谢,这不论早晚,人生际遇中难免。五个花瓣,虽同根生,但必有分开之时,乘风飞舞,飞向八方自然是有的。五个花瓣,或化作春泥,或再次为种、开花长叶。人必有分散之。

若此难以理解之,还能想做:人生在世,管你有多少亲友为伴,总会有自己独立行走的一天。那么不如如花一样,早点逃离结伴之障,依靠自己。人生道路中,有多少出游、相约,因种种不遇而散。所以,只有靠自己才是最好。

上一篇:高三政治答题模板下一篇:师德师风家长会的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