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研主题活动总结

2024-05-24

学校教研主题活动总结(通用11篇)

学校教研主题活动总结 篇1

本学期,我们认真贯彻并执行区科研室和学校工作计划的要求,认真组织全校教师研究学校的科研专题活动“高效课堂下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中的开展,在实践中探索,提炼,提高,使学校的教学管理与科研管理、教师个人的科研水平、执教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倡导学习

本学期,我们继续把教师学习当作学校科研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把教师的业务学习当作学校常规工作来抓,与教师平时的个人业务学习相结合;与教师的备课组活动相结合;与课堂教学观摩相结合;与教师集中学习相结合,利用多种方式开展教学专题研讨活动,学习新课程理念,分析教学现状,研讨教学方法,观摩课堂教学,反思教学行为,使学习工作制度化、日常化。

本学期学校科研工作的主题仍然是“高效课堂的开展”和“小组合作学习”的专题研究,老师们的研修重点仍然是理论学习与实践感悟。为了让从中学并入我校的老师们较快的融入到我校的教学研究中,也为了我校教师更加深入理解研究的内涵,在课堂上体现高效、合作的特点,提高研究的效率,科研室定期为老师们下发了理论学习材料并提供相关网络链接便于教师下载学习,为教师们的研究提供科学、准确的理论依据,尽可能地为老师们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提供思路和途径。

二、聚焦课堂

在本学期的“高效课堂”的研究主题下,围绕“小组合作学习”的究专题,协助教导处开展“四课”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1)发挥市、区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上好开学初的“高效课堂”引路课。每位市、区骨干教师在开学初的前两周内,上好示范课,为青年教师引路。

(2)加强加大抽查课力度,提高教师对课堂的关注程度,促使教师积极研究课堂教学,用心设计好每一节课。学校领导组成抽查课领导小组,由教导处不定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抽查,领导小组分工听评课,检验教师开展“高效课堂”和“小组合作”的教学效果如何,并且将反馈结果及时在全校公布,促进了教师的研究热情。本学期从抽查课中也发现一些小组合作研究进行较好的班级和老师,如七年级的九班和十班,八年级的一班、二班和六班,九年级的二班、五班等。

学校教研主题活动总结 篇2

一、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教师内生性成长

当前,教师专业成长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教师存在严重的职业倦怠,教师主动发展的意识不强,学校在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机制缺失。学校主题教研就是为了克服教师发展内在的动力不足,借助教研组集体的力量来实现教师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1.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新知识容量每天都在以几何级数递增。教师在师范院校所学的知识越来越落后于这个时代的发展,可以说,不学习、不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就会被淘汰成为现实的可能。“翻转课堂”、“幕课”、“微课”成为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最为强有力的手段。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自己现有的知识结构。学校主题教研的一大优势是在教研组找到学科教师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发展瓶颈问题,这一问题将所有的学科教师联系在一起,在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向前的拉力,调动教师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激发教师研究的内在潜能,发挥教研组的团队优势实现其共同发展。

2.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与最终获得要在实践中去不断地反思与提高才能完成,实现自我的内化与生长。从主题教研实践操作来看,整合了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能够有效地把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统一在一起。主题教研按照问题———学习———实践———反思———再实践的操作模式进行。在这个工作模式中,有基于问题的理论学习提高,有基于问题的互相帮助,有基于主题课例的实践反思和改进。教师通过主题教研从被动执行到积极主动参与,克服了教学中的盲目实践,把学教研结合在一起,教师就处于一种研究的工作状态,教师的实践就更加科学与专业,教师的工作也就更加充实,教师从教书匠成长为学研型教师,从而促进了教师的内生性成长。

3.提升教师的精神世界

在开展主题教研的实践活动中,我们的精神世界也会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提升。从主题教研开展解决学科教学的实践问题来看,教研组每个教师在主题教研实践前后对问题的认识肯定有所不同,在这个过程中基于问题的互动与反思必然带来教学行为的改变,这种行为的改变必然是观念和态度改变的结果。主题教研的实践过程会给教师带来三次超越:一是基于问题的学习实现教师对问题认识的超越,二是基于教师间的互动实现教师间的超越,三是基于教师的自我教学行为的改进实现对自我的超越。因此,主题教研活动的开展必然会丰富与发展教师的精神世界。

二、创建学习型教研组,提升教研活动的品质,促使教研文化良性发展

2010 年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加快各类型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2012 年,党的十八大又提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创新型国家”。无论是学习型社会的建立,还是创新型国家的建立,其基础在于学校学习型组织建立,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典范。

1.学习型教研组创建

学习型组织这一概念主要来自于管理学者彼得·圣吉,在其著作《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中提出了学习型组织所需的五项修炼。即建立愿景、团体学习、改变心智、自我超越、系统思考。[1]学校主题教研正好把这“五项修炼”有机地结合起来,问题的提出就是教研组的本学期发展愿景(目标),在这个目标的聚合下,教研组为解决问题而不断地共同学习,改变自己的心智模式,系统思考如何有序、有效地解决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相互激励、互相帮助、与时俱进,不断地改变自我,实现自我的超越,最终实现团队的发展。学习型教研组的创建为创建学习型学校奠定了基础,为实现个人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提升教研活动的品质,促使教研文化良性发展

教研组通过一个教研主题将本组的所有教师都整合在一起,这样教研组的老师们就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将引领教研组向前发展。教研组持续地关注一个问题,会使教研向纵深方向发展,提高教研活动的含金量,教研的质量与品质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同时,由于问题在教研组内靠个人的力量难以完成,往往需要同伴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激励与互相鞭策,发挥各自的长处,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相互促进实现共同向前发展,构建起一种“学习提高、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特征的教研组文化,从而促进学校教研文化的良性发展。

三、创新校本研修形式,丰富完善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校本研修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是多元化的,如何寻找一种对大多数教师来说比较简洁、适用和有效的研修方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追求。主题教研这种研修形式就是对校本研修的创新,是对传统教研活动不足的有效改造。

1.创新校本研修形式,丰富完善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

当前,学校校本研修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这些研修方式各有自己的优缺点(见表1)。

从对表1 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以上校本研修形式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而学校主题教研是典型的一种以校为本的校本研修模式。它能够克服其他校本研修方式存在的诸多弊病。这一研修方式把学习、教研与科研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采用教研的形式,借用科研的方法,运用教学的过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2]这一研修方式更能够聚焦问题,长时间地关注一个问题,实现对问题的深度的解读,从某种意义上说更能够被广大教师理解与接受,效果也就更为明显。

2.改善学校工作方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主题教研这种校本研修的形式不但能够促进教师与教研组的发展,而且能够促进学校的各项工作的发展,为学校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找对一把钥匙。这种常态的学校研修模式可以贯穿于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从学校的教学领域扩展到学校的管理领域和教育领域。例如,我们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发展领域的重大主题进行研修,那么学校就会在“立德树人”方面进行系统的学习、思考与谋划,从而整合方方面面的资源,在学校全员、全程、全科育人方面进行深度的探究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与总结,从而提高学校整体育人水平。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学习型组织[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99186.htm2015-02-08.

学校教研主题活动总结 篇3

关键词 主题教研  内涵  策略

教研组为教学研究组织的简称,一般以学科为单位,是学校学科教学的一个专业性基层组织,是学科教师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分享经验、交流成果的基本单位。学校教研组活动开展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实现。当前,一些学校教研活动表面上搞得很“热闹”,而实际的效果却不令人满意,教研活动存在随意性、形式主义、重教轻研、方式陈旧、风气不正、缺乏指导等现象[1],交流不着边际,不聚焦问题、课堂,说假话、套话和大话现象比比皆是,教研活动存在虚假繁荣的现象,这种形式主义的教研活动令教师感到厌烦。为了克服这种状况,提高教研组活动质量,通过主题研究的形式来开展教研活动不失为一剂灵丹妙药。

一、主题教研内涵

1.主题教研的内涵

所谓主题教研,就是教师把平常教学中遇到急于解决的、大家感到困惑的问题,经过整理、归纳、提炼,筛选出具有典型意义和普遍意义的问题作为学校教学研究的主题,教研组的教师围绕主题开展的一系列教学研究活动。它是以问题为驱动、以课例为载体、有着鲜明主题、人人参与互动的教研方式。

2.主题教研的特征

(1)基于问题驱动的教研方式

主题教研中的问题源于学科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真问题。这一问题在本学科组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它的解决对于本学科组的教学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问题就在我们教师的身边或者身上,可能由于我们的司空见惯没有发现。主题教研就是要挖掘我们教师身边或者身上的问题,让大家畅所欲言,叙说自己的喜悦与困惑,让我们的传统教研在问题的驱动下落地生根。

(2)基于课例的研究教研实践

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大量的教学实践智慧。通过基于课例的主题研究,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老师在大量的课例中学习,既能够看到自己、反思自己,又能够观察同伴的课堂,想自己的课堂,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积极地表达出来。这样,教师在实践中增长了智慧,提升了自己的专业判断和促进了专业发展。

(3)基于人人参与的教研活动

问题来源于学科教研组教师自己,是老师们共同关注的话题,因此,每个人都有发言权,破除了个别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和教研组组长的“话语”垄断,避免了个别教师游离于教研活动之外。基于问题的研究与讨论,实现了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学科组教师联系更加紧密,真正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同伴互助。

二、实践策略

为有效开展主题研究,确保主题研究的质量,学校探索出培训先行、制度引领、评价促进和示范带动四大策略。

1.培训先行

教研组主题教研对于全校老师来说,还是一个新鲜事物,是学校教研组工作的创新。不更新教师的观念,不提高教师认识,没有教师的认同,是很难推进这项工作的。为了顺利开展好这项工作,保质保量完成这项任务,学校围绕主题研究进行了系列的学习培训。如《主题教研与传统的教研区别》《主题教研——主题如何选择》《教研组长如何开展主题研究》《学校主题研究的管理与评价》《主题研究——如何提高研究的质量与品质》《如何撰写主题研究的成果》等一系列专题学习培训,解决了主题研究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顺利推进这项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制度引领

开展主题研究,完全凭自觉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章立制,使主题教研成为一种常规性行为[2]。学校主题教研要想深入持久地开展起来,离不开学校有效的管理与指导。我校在主题教研方面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主题研究实行134711的管理模式。即围绕一个主题制定1份详实的计划,每学期不得少于3次基于教研主题的理论学习,学校围绕主题研修开展不少于4次的主题推进会,教研组在主题引领下开展不少于7次的课例研讨,在学期末学校组织每个教研组基于主题研究成果展示1次,每个教师完成基于主题研究的案例或者论文1份。

为了让学校主题研究有效和高质量地推进下去,学校制定了《教师工作手册》供教师记录填写,学校要求每次主题研修提前一周登记上报,教科室在周一发布在校园网上供大家互相交流学习,每次主题研修活动完成后,教研组指定专人做好活动简报,发布在学校网站供大家交流学习。

3.评价促进

(1)评价原则

学校对教研组主题研修的评价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过程性原则。学校对教研组主题研修最为强调的就是教研组过程的实施,因为这一点是避免教研组主题研修流于形式确保质量的最重要的保证。二是发展性评价。基于教研组在主题研修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这一点是为了避免教研组主题研究活动与传统教研活动的不同。学校能够从教研组主题研究活动开展看到教研组的进步与变化,体现教研组的逐渐成长,如果我们教研组在主题研究的过程中没有变化与发展,主题研修流于形式主义,就会又回到传统教研的老路上去。三是可操作性原则。教研组每次主题研究活动要基于教研组的实际情况开展,按照人人有事做、事事能落实的原则设计好每次主题研究活动。

(2)学校主题教研评价表

4.示范带动

学校主题教研活动开展的情况存在明显差异是客观事实,有的教研组教研氛围浓厚,教师整体实力较强,那么教研组主题研究的质量可能就更高,为了促进学校教研组均衡发展,让学校内做得好的教研组在全校展示,起到带头示范作用。我校政史地教研组开展“指导——自主学习”主题研究做得较好,在全校教研组召开主题研究现场观摩会。该教研组按照“一个主题,三个阶段”的形式展开主题教研活动。

(1)基于主题相关专业理论的学习

该教研组围绕确立主题进行了两次理论学习。第一次通过教学视频观看了余文森教授讲述的“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专家报告。教研组在看完专家视频后讨论达成两点共识:一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教学领域的自主学习,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二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要加强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指导。

(2)基于主题实践课例

在理论学习后由我校历史教师上了一堂课《美国南北战争》(川教办九年级上册第19课)。该教师通过三个问题来处理学生的自主学习。一是阅读教材P122~123页分析:美国南北战争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理解?二是学生简述美国南北战争的经过。三是分析美国南北对美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四是依据材料讨论在美国南北战争北方获胜原因。教师在处理这四个问题时,按照自学—交流—展示—点拨程序进行,总共用时13分钟。

(3)基于主题的研讨与总结

首先,教研组组长主持研讨,对教研组的研讨提出两点要求:一是教师在本堂课是如何处理学生自主学习的?这样的处理有效吗?二是在本堂课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的指导性体现在哪些方面?接下来由上课教师围绕这两点要求进行反思,教研组的成员进行讨论。最后达成三点共识:一是教师通过问题设计推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到实处。从学生所用的时间占课堂总时间的32.5%可以看出,学生自学的效果较好,对教师给出的四个问题70%的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解决80%的问题内容。二是教师指导性表现在对学生文本阅读的指导、小组展示的指导、学生思维偏差的纠正。三是本节课的不足在于问题设计质量还须进一步提高,特别是要对问题设计赋予丰富的情境,更大程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搭建“支架”,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通过学校教研组主题研究,学校教研活动呈现出这样的场景:一群有着共同关注点的,对同样的问题或者同一话题有热情的教师聚在一起,相互观察、相互评论、分享经验、行为跟进,最终获得各自不同的提高和发展。这样,我们通过主题研究就克服了传统教研的活动形式化、内容随意化、参与被动化和教学经验化现象,促进教研组教研活动走向深度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特别是丰富了教师的精神世界,培育新型教研文化,从而促进了学校内涵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元昌.主题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探索[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11).

[2] 李满昌.主题教研实施中的三个三策略[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2(1).

学校教研活动总结 篇4

一、总结反思、宣传动员

明春开学后两个星期内,对我校20xx年秋的“课内比教学”活动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引导所有专任教师结合本人所带学科特点进行总结、反思,重点是针对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完善和课堂教学艺术的提高进行总结、反思。

二、全员再练、提高自我

在进行总结反思后,组织我校全体教师进行20xx年春的校内“课内比教学”活动,要求人人参与,力求是我们每个专任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能够通过不断地强化训练得到提高,对课堂教学存在问题或没有提高的教师要求进行反复练,务使其认真对待,提高水平,达到人人提高的目的。

三、优秀展示、推广成绩

针对20xx年春我校第一轮“课内比教学”活动的成绩结果,推荐产生出我校参加县“课内比教学”的教师,由教导处统一安排组织该批教师进行磨课、练课活动,其他教师进行观摩学习,并帮助其进行分析、总结、反思,为参加县“课内比教学”打好基础。同时对我校的“课内比教学”活动进行全方位的总结,对我们取得的成绩进行宣传推广。

学校教研活动总结 篇5

可取之处:

语文课堂上:

一、课堂设计精巧,以情贯穿全文,老师在揭示课题后,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内容,初步感受课文所要表达的感情。接着切入主题,抓住重点,让学生找出“感动、紧张、扣人心弦的语句”来细读文章,品析语句,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感情。

二、读中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大部分阅读课中有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等不同读的方式。并且体现出了读的层次性。而学生也正是在这一次次的朗读中一步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继而把文本的内容内化粘写,理解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感情。

三、小组合作学习运用的较好,真正体现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在小组中先初步学习,教师只是重点讲解,教师起到引领点拨作用。

四、教师的教学艺术,语言运用较好,语言简明扼要,言简意赅,体现少讲的原则,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

五、在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能积极主动的回答问题,学生的素质较高。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整个课堂老师体现出的是尊重、平等、关爱。学生显示的是活跃、积极、轻松。

数学课堂上:

一、教学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

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学思路。以“创设情境———指导探究——发现总结规律——实践应用”为线索,整个教学思路清晰。

课堂上教师突出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训练,通过剪、拼、摆等活动来加深对面积计算的理解,突出重难点的内容,整个教学做到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重视操作探究,发挥主体作用。

从新课开始到课堂的结束,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表述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看自己剪拼的图来说数理,降低了数理表述的难度。通过操作,让学生既学得高兴又充分理解知识,形象直观地推导了平行四边形的公式概念,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注重体现数学内容的生活化。

课堂上从情景开始,到后来的练习设计,学习内容始终充满生活气息。这样的设计充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解决问题中真切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源于实践而又用于实践,落实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四、注重数学方法和思想的渗透。

在数学课堂渗透科学的数学方法和思想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关系到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等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课上教师有创设情景中猜想方法到验证并的出结论,让学生尝试了从猜想到验证这样一种科学的探究规律的方法,学生通过这样的摸索探究,科学方法深入学生的思维。为今后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不足之处:

1、 要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课堂效益,个别课上只是照顾了部分优秀生,没面向全体学生,部分学科在课上对女生的提问较多,对男生的提问较少。

2、 虽然授课教师使用了多媒体教学,但是个别教师的课件设计不理想,也有的对于多媒体的运用不熟练。

3、 个别教师的课堂语言不够简练,有很多的重复之处。

建议:

1、我们一直说要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可见读的重要性。以后还要注意多读,形式也可多样化些。

2、教师的语言还不够精准,可适当简洁些。

3、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加强对教师多媒体运用的培训,使多数教师能熟练的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5、以后的教研主题要存在一定的延续性,不能只以本校的问题来确定主题。

关于学校教研活动总结 篇6

总结是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的书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肤浅的、表面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理性认识上来,不妨让我们认真地完成总结吧。我们该怎么去写总结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校教研活动总结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校教研活动总结 篇1

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工作,是学校的一项持续长期的工作,对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素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增强民族凝聚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校一直把语言文字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把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作为素质教育、学校管理的一项重大内容,渗透到德、智、体、美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去,推动了我校的现代化教育进程。现将我校第十八届推普周活动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制定具体的活动方案,进行积极有效的舆论宣传。

学校高度重视推普工作,由分管校长亲自组织,由学校德育处牵头,积极渲染推普气氛,扩大推普宣传影响,学校在校园醒目处悬挂横幅,在宣传栏内进行宣传。

在本届宣传周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学校进行了“国旗下讲话”,由初三(3)班朱依楠同学代表班级,向全校师生发出了“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倡议,重点强调了讲普通话和写规范字的意义。学校德育处也对全体学生进行了一次“如何写好规范汉字”的培训。

二、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推普活动

1、出一期以“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主题的黑板报。

2、利用双休日开展“啄木鸟纠错”活动。

3、开展“小手拉大手一起来推普”活动。

4、开展“师生诵经典普及普通话”活动,规范师生语言文字。

5、组织开展“书写经典·20xx师生规范汉字书写比赛”。

三、效果及意义;

1、通过积极宣传,教师上课、课间与老师或学生交流能够有意识地讲普通话,教师做出表率,营造了浓郁的推普氛围,带动全校推普活动的活动的开展。

2、以具体有效的活动,增强师生、周边社会人员规范用字的意识。德育处随机抽查检验结果表明,名称牌、标语牌、指示牌等规范化程度比较高,校刊、试卷和通知等印刷物及黑板报等用字比较规范,教师板书用字相当规范。同时,也指正了学校周边及街道一些不规范用字的现象。

总之,推普活动是一项持续长期的工作,我校将在各级领导和全体师生的支持下,以全体师生的语言规范意识和推普参与意识为目标,积极工作。

此次推普周活动是一次很好的实践活动,通过这次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全校同学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推普参与意识,让大家充分意识到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的重要性,从而培养了师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情,使我校的语言文字工作跃升到一个新台阶。

学校教研活动总结 篇2

本学期,我校教师在上级教育部门和中心校领导班子的正确指引下,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强化了教学教育的常规管理,执行教育行政的各种准则、理论、规章和制度,加强师德培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及学生的积极性,发扬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上下一致,团结协作,以认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加强教学研究,不断解决教学中的新问题,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本校实际,现就本学期教学教研工作的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充分发挥领导班子的主导作用。

在本学期,我们不断学习和向其他学校请教管理方法和经验,经常带着存在的问题去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学校管理方法,提高了自己的业务管理水平,掌握了较好的管理方法及策略。

这学期里,我们领导班子团结一致,深入分析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制定了各项工作计划、规章制度,教学的实施及管理做到有章可循,心中有数。教导处指导教师制定出切合各班实际的班务计划及行之有效的班级工作计划,并热心帮助、指导年轻教师工作,大胆进行了新型课堂教学方法的尝试。本学期,通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全校教师业务能力及教学热心都有所提升,教学风气等方面也在逐步走向完善,并得到了周边村民的肯定和好评。我校领导班子有了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每天都是早到校,晚离校。为了充分掌握学校的教学情况,行政领导经常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教学动态,掌握了教学的第一手资料,为课堂教学做好了依据,在学校领导的带动下,教师相互听课已蔚然成风,大家实实在在地研究课堂教学微观领域经常面临的问题,相互发表意见,教流困惑,共同提高了教研组的凝聚力和研讨能力。

二、重视队伍建设,培养优秀师资。

师资力量的雄厚与薄弱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水平。一学期来,我校注重对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加强了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监督,开展教师政治业务学习,继续深入师德培养。在教师管理上,学校把教师的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坚持考勤制度,出勤与绩效工资直接挂钩,杜绝了以前班级缺人及教师上班时间外出娱乐休闲、谈笑逗留等不良现象此项制度的实施使学校涌现出了大批爱岗敬业、以校为家的老师。

三、优化教学管理,提升工作有效性。

教育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做到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加强学校各项管理,抓好每个细节。

1、按照上级教育部门对课程设置方案的要求及我校课程实施计划的相关规定,根据实际情况,我校制定了课程实施方案,开齐开全课程。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努力做到保证课程设置的完整性,保证学年安排不随意更改,保证各类课程授课总时数。

2、学校制定并完善了一系列制度,通过不定期抽查和分阶段普查相结合的方式,检查每位教师的教案、作业批改、听课记录、学生成绩考核等,将检查结果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加强课堂教学的跟踪,坚持听课、评课制度,及时与教师交流,提出指导性意见,解决教与学中的各种问题与困难,促进教师的改进和提高。

3、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注重学生作业质量,统一规范作业格式,大力提倡分层练习。注重学生发展性评价及学生能力培养。

四、狠抓教育教学,有效开展教研活动。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我校通过抓教研和教学常规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学初,我校召开教研组长会议,共同商定一学期中的教研组活动,并把活动落到实处。从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家长更多地参与到学生管理中;把课堂延伸到学校外,丰富学生学习的资源等方面入手,通过强化监督教育“六环”来确保教学的有效开展。

1、积极开展了多样式、切实有效的教研活动。全体教师参与听课和研讨交流,并就教学中的问题探讨出解决方法及策略,真正起到了以研促教的作用。

2、教学常规是教师开展日常教学工作的准则,良好的管理体制是顺利实施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我校始终抓实抓好,重点做了以下方面的工作:

(1)严格遵循规章要求开齐、上足、教好每一门课程,不随意增减和占用其中的任一科目的课时。

(2)做好教材管理工作,开学时就严格要求,期末收回循环科书,并记录存放,以备来年使用。

(3)进一步规范和强化教学常规检查工作。本学期,教导处每周组织各教研组长进行一次教学常规检查。不同年级,不同科目有不同要求每次检查前,教导处提出各项常规工作量,要求老师做到有质有量地完成各项常规工作。每次检查后,教导处针对在教案检查、作业批改及听课记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表扬优秀,指出不足,面对面提出意见,并作详细记录,在下一次的检查中以前一次的不足作为重点。

(4)以学生为中心,规范学习行为,着力抓好学生的“规范”教育。从学生的基础文明抓起,养成教育的训练抓起,抓纪律,抓常规,抓行为。本学期狠抓学生的个人卫生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

五、结合我校实际情况,针对教育教学实施中的不足,今后的教学教研工作应多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高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保持优良成绩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2、加强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教研活动,在“实”字上面狠下功夫,在“细”字上求突破。进一步提高教师工作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

3、将学科渗透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办出我校特色。

一学期以来,我校本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扎实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加强了教研组的建设和运作,严格管理教学常规,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我们取得了相应的成效,也显露出了诸多的不足,我们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管理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学习完善。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引下,本着强管理、重实践、求实效、勇于创新的原则,让我校和学生一起,和全体教师一起全面发展。

学校教研活动总结 篇3

一学期的工作已近尾声。本学期,我校数学教研组以“新常规、新设计”为核心,积极推进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狠抓教研教改工作,加强教师校本培训,全面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注重课堂教学,求真务实、强化改革意识、创新意识、开拓创新,努力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总体看,全体数学教师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教师,既要以学问教人,还要以道德育人。作为教师职业的从业者,其个人的道德行为对学生有着强烈的示范性,其道德影响广泛而深远,教师的思想品德、人格修养甚至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教师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教师只有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塑造出使学生难以忘怀的可亲可敬的师长形象。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要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这是师德的首要基础,如果一个教师不是一个优秀的“教书先生”,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教师的爱可以用语言播种,用粉笔耕耘。对学生充满爱心的每一堂课,都仿佛在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户,让学生看到一个色彩斑斓的新世界。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我们深深认识到,教师如果不学习,教研活动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本学期我们根据实际情况,立足校本,有计划、有步骤进行校本培训,措施得力,目标明确,形式多样。要求教师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及《数学作业设计》,组织教师学习讨论教学中的热点和冷点教学问题,从而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认识教学新策略,并组织教师利用新方法组织好课堂教学,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师们把新课标的理念渗透到教学中,教学中注重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为主,注重尊重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沟通中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努力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

二、积极开展教研活动

我们在学期初教研活动计划中提到,为了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效益,开展“听、评、说课紧紧跟踪一节课”的教学工作。且把这项工作做为一个重要的教研活动。本学期,我们组听取了……等教师的课。从老师们的上课可以看出,在课前老师们是做了充分的准备,从备课、准备教具都是十分的认真。听课后认真评课,及时反馈,同时,还参与了县各种数学教研活动,老师们受益匪浅,从中学到了不少教学经验,一学期下来我们发现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有了进步。本学期还进行了两次检查教案与作业,教师们都能认真备课,认真批改作业。检查后还做了详细的总结,交到教导处,一学期来老师们做了大量的工作。

三、做好培优辅差工作

在切实抓好教学常规,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老师们努力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经常和学生谈心,关心他们,关爱他们,让学生觉得老师是重视他们的,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从而根据学生的思想状态进行相应的辅导。定期与学生家长、科任老师联系,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教学中努力把培优辅差工作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充分发挥各种积极因素,教师们坚持不放弃每一个后进生,都以良好的心态接纳他们,正确看待每一个学生,以培养学生素质的提高为自己工作的重点。积极对待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施以恰如其分的鼓励性评价,使得每一位学生能安心于课堂的学习,把学困生的厌学,逃学情绪抑制在一个最低点上。对于差生主要引导他们多学习,多重复,在熟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工作过程中,注重优生的辅导。对差生进行多鼓励、少批评、多谈心,进行心理沟通,提高他们的自我判断与控制能力。他们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到自己适合的知识,让他们在学习上有所进步,以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

一学期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今后的培优补差工作中教师们会更加努力,加强学习,提高工作能力,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更新进取,争取更好的成绩。

四、存在的问题

1、教师课件的使用比较少,而且课件的制作水平有待提高,今后我们应在这方面加强检查和督促。

2、对高效课堂的理解不深,个别教学环节形式化,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3、个别教师在教案的修改中字迹过于潦草,对培优辅差和课后反思写的不够深入。

4、部分教师的练习册批阅粗燥,有错批、漏批现象。

5、个别班级的学生作业中错题有未更正或不及时更正的情况,说明老师对学生的要求还不够,未能对学生养成较好的习惯。

学校教研主题活动总结 篇7

(一) 存在的不良现状

(1) 部分教师对中职英语教学存在的困境信心不足, 集体备课前准备不够, 有的干脆充当看客或听众, 等组内的“权威”分析。

(2) 把集体备课当作轮流备课, 最后形成教案集, 应付学校检查。

(3) 忽视中职学生的专业与个体的差异, 照本宣科, 把集体备课后的大众化教案当个性化教案。

(4) 课后反思不够及时, 不到位, 缺乏对中职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实实在在的教学感悟。

(二) 原因

中职英语教学存在的困境影响教师集体备课的热情;个别教师合作意识不强, 存在怕别人赶超的心理;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未能调动大部分教师的积极性;备课组内长期缺乏高层次的引领, 风格渐渐趋于相同, 容易停留在同一水平上, 形成“备课疲劳”。教师有时受自身素养的制约, 在教育理念、知识积累、责任心等方面的差异, 也容易形成对集体备课的影响。

但是, 集体备课是开展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和有效手段, 要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必须抓好集体备课这一环节。

二、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应以中职学生的学情为依据, 以能力的发展为目标。做到“四定”:定时间, 定地点, 定中心发言人, 定内容。“五备”, 即备教材、备大纲、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学手段。遵循“个人初备—中心发言人说课—集体讨论—修改优化—分头执教—教后反思”的模式。

(一) 大众化教案的形成

按照备课组在学期初的计划安排, 每单元由中心发言的教师先对所主备的内容进行集体备课前的准备。要做到深挖教材, 搜集相关素材, 设计好教学思路等, 完成个人初备环节。然后在集体备课时以中心发言的教师说课的形式进行集体讨论, 同组教师把对材料的处理、目标的设计、教法的选用、学法的指导、过程的设计等调整到最佳程度, 形成同一年级不同专业班级都可以使用的大众化教案。还必须把握每课的重难点以及与上下单元或前后课的联系;备课时还要分析本年级各不同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教材的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点、教具等, 结合所掌握学生的情况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也包括每个环节的学生活动。同时也要精心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 做到紧扣教材, 又体现层次性, 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练习机会。

(二) 以学情为依据, 开展“二次”备课, 形成个性化教案

在中职学校, 同一年级虽然使用同一套教材, 但可能有多个专业。在大众化教案形成后, 教师应根据所任课专业与班级的情况进行修改优化, 甚至再创造, 使自己的教案既充满智慧, 又体现个性。

(1) 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所在的班级的学情进行调整。各专业学生的英语程度不同, 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也不一样。在中职学校, 英语作为文化科, 学生在学习的态度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变化。因此, 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 各专业班级的教师应充分研究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先前经验, 检查分层设计的情况是否合理, 看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水平, 创设的情境是否符合本班学生实际, 设计的活动和学习方式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 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2) 依据教学环境的变化进行适当调整。中职教师应多关注国家或区域产业政策的相关新闻, 了解市场对专业的新要求, 将相关素材融入不同专业的英语教学中。教与学的过程是师生, 生生的知识双边甚至多边生成过程, 学生自身的习得、经验、情绪以及个性变化使得课堂教学具有不确定性, 教学过程中常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因此, 教师应该及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调整教学目标, 对探究问题的方式、时间作出相应的改变, 以提高课堂效率。

(三) 反馈信息, 交流反思

集体备课强调集体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在集体备课上进行信息反馈和反思交流, 总结在课堂教学中的得失, 讨论普遍性的问题, 寻求解决的方法。其一, 个人教学反思。教师在每次上完课后回过头来反思, 这节课达到了什么目标?成功之处在哪?不足之处在哪?所用的教学策略与设置的情境是否得当?有哪些偶发事件及处理心得?等等。教师通过自我对话的方式, 以教学日记为载体记录下来。其二, 听课观摩反思。组内成员在集体备课后进行的听课观摩反思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在听课过程中学习别人课堂处理能力, 分析成功之处与不足方面, 形成个人的感悟从而为今后的实践服务。

三、集体备课的效果

(一) 集体备课服务了中职学生的发展需要

学生的心理发展已达一定的水平, 在备课时, 针对中职学生专业的需要, 结合教材的内容, 选择一些学生比较熟悉, 比较贴近他们的生活的例子进行艺术性的加工, 创设中职学生未来的职场交际情境,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教师的个性化教案, 从学生存在的真实问题出发, 通过精心设计的追问, 让学生发现认识中的矛盾;针对学生的差异, 设计不同的活动方式, 采用分层与合作的方法, 启发、引导学生实现认识与态度上的跨越, 让不同的学生有更多的体验与尝试。

(二) 集体备课促进了中职教师的专业成长

集体备课时, 教师之间进行和谐的合作、对话、争论与碰撞;反思时讲述点点滴滴的成功案例;讨论时分享同组成员的成果, 体验着每次教学的成败得失;失意时得到更多成员之间热情的帮助与关心。从而形成一种动力, 促使教师之间更自觉地学习, 更好地专业成长。

实践证明, 中职英语集体备课大大有利于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师应与时俱进, 努力学好理论知识, 丰富实践, 更好地为职业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陈旭远, 张捷.校本培训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6.

[2]徐武汉.集体备课中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 2004, (5) .

对学校教研活动的几点思考 篇8

关键词:学校教研;不当之处;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11-2

如今,几乎所有的中小学都在倡导教研活动,校本教研。一般认为,没有教研活动,就跟教学水平低下划上了等号。而且如果一个学校没有一些省市级的教研课题,大家在一起交流的时候,校长,老师都会觉得脸上无光。从这个意义上讲,教研对每个学校都很重要。

在我们学校,我们要求所有学科的老师必须要参加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复备。有一天,我没有事先打招呼,就静静地坐在高一数学集体备课的办公室最后一排。只见主备人拿出一份事先准备好的教案,我看了一下,应该是从网上下载的,因为还有其他学校的标题呢。只见所有的高一数学老师就把这份教案抄在“听课记录”本上,抄完以后大家就坐在一起闲聊,时间到了,大家就把这份记录上交教导处存档作为教研过程的证明,这次集体教研活动就结束了。

事后,我到办公室思考了良久。今天的网络搜索可以让教研不费吹灰之力:不会写教学论文,上网搜;教学反思没灵感,上网搜;课题研究没方向,上网搜……可以这么说,学校的档案柜里装着的大多数是这些网上搜来的东西。

现在很多学校也都有一些课题研究,原本这样的课题研究是让教研有的放矢,接近教学。可是,眼下的教研动力是来自职称的评定,因为职称的评定需要有课题研究成果。于是,大多数的学校,教师几乎人人都参与课题研究,看上去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然而,我们去细究研究的水平和成果呢?毋庸讳言,其实这些所谓的成果大多不是研究所得,而是网上搜来的,不具备交流和推广的价值。

课题研究也需要有论文的支撑。其实,论文的写作是把课题的思路、概念厘清的一种手段,在写作的过程中加深对课题的理解,个人的实践操作的感悟。但是,今天很多老师写论文是一种迫不得已,为了评职称,东拼西凑。更有甚者,找到论文代写,不用费脑筋,花一点钱就万事大吉。当然,其中的思想和自己的教研活动没有任何关系。

这些虚而不实的教研活动,非但没有任何的积极作用,还充满了负能量:教会教师作假,习惯于作假,麻木于作假,带坏了教师队伍的风气,破坏了教研的名声,让人觉得教研不过如此,严重妨碍了教师素质的提高,白白浪费了时间。

那么,这样的风气和错误到底是怎么造成的呢?

就我个人观念认为,教学和教研是学校的重要工作。但是教学工作有很多硬性的指标可以去考核,升学指标的完成与否,均分的排名等等。而教科研有的时候只是用来装点学校的门面和教师职称评审的,它就可以软,就可以成为形式主义。学校的领导更多的时候眼睛是盯着升学率来看的,而对于教科研则是在装点门面的时候才会想到。可是,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没有真正的科研引领,长久下来学校和个人的教学水平不可能有大的提高。今天的教研流于形式应该来说学校领导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急功近利,目光短浅。只顾眼前的教学成绩而没有长远的规划。

改变目前学校教研工作乏力,浮于表面,弄虚作假的状况应该是学校领导刻不容缓的事情。有的时候和同行们交谈聊天,从学校的现状谈到学校的发展,结合很多教科研先进学校的一些好的做法,结合本校的具体实际,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领导团队的自身教研素养

一所有发展前途的学校,必须要有一支乐教研、懂教研、善教研的领导团队,这样教研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教师和学校才能得到发展。校长对于本校教学研究中的组织作用不在于靠行政命令的方式指挥教师教研,而是以专家的角色引领教师教研,靠自身的示范效应和人格魅力对教师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目前,在我们学校,校长人人都参与课题研究,每次教研活动都深入到教研组,作为一名普通学科老师,认真准备材料,积极组织发言,在课题研究中担任不同的角色,参与各自学科的教研活动。

二、构建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美国学者彼得·圣吉(Peter M. Senge)在《第五项修炼》(The Fifth Discipline)一书中提出此管理观念。学校作为教师工作实践的主要场所,应该成为一个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型组织。要尊重教师个体的发展愿望,创设一切便利条件,充分发挥教师个体创造力和教师群体合作力,形成一种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氛围,并凭借着群体间持续不断的互动学习与实践,使个体价值与群体绩效得以最大限度的显现,把学校建成学习型组织。学校每学期都给教师推荐相应的阅读书目。工会、教科室每学期都定期开展教师读书交流报告会,老师们畅所欲言,交谈读书心得体会。图书阅览室安排了茶水,咖啡,小点心,让老师们在教学之余乐意来阅览室读读书,写写东西。在学习型的校园文化环境中,无论是课堂、办公室、课外的交流当中,甚至于在学校食堂的午餐桌上都有学习与交流的发生。那么在这样的学习氛围和文化环境当中教师所得到的是一种耳濡目染的熏陶,感受到的是一种乐于思考,勤于交流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三、培育反思文化,促进教师自我革新

自我反思,是教师进行校本教研的标志。反思一旦成为教师的一种教学研究行为方式,必将成为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成为一种教师文化。所以,任何一所学校都要培育一种重视反思的学校文化。特级教师余映潮总结过总结的成长之路:“不离学术,不离实践。”“实践”就是指认真教书;“学术”就是指多读书,多反思,多研究,多写作。在反思中成长提高。我们在校本教研活动中,着力打造反思型教师。要求实验教师必须善于反思和总结,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评价,做到教学前的反思,提高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教学中的反思,根据课堂教学动态生成进行“二度设计”,及时修正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教学后有反思,揣摩教学中的“得”与“失”,扬长避短,使自己不断改进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

四、健全合理的教研绩效评价机制

科学的评价机制能够激励教师积极地参加教研活动,把“要我研究”变为“我要研究”。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特别重视、科学制定评价教师教研工作的绩效,这是激励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建立起透明、公正的绩效评估制度应该,我想应该包括科学的考核方法;严格的考核纪律;健全的考核机构;及时的反馈和沟通。这样的评价机制能使参评者心服口服,扬长避短,凝聚人心,达到共同提高。评价方式上,要注重形成性的评价。校本教研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慎做结论,要关注整个过程状态,包括参与、思维、情绪、生成等。只有同教育教学实践密切联系在一起,才能够使评价更有利于校本教研的展开。

五、搭建丰富的成果展示平台

成果的展示与评价是对教师教研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肯定。这儿所说的成果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论文或获奖证书,也包括教师平时的心得体会、随笔等,都是不可多得的财富,都是辛勤耕耘的成果。在校本教研中,只要教师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活动中,任何教师都会产生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介绍、展示给别人的冲动。而当研究的成果得到别人的肯定时,更会增强其信心和自豪感,增强进一步研究的内在动力和激情。当研究成果被指正时,也会因为发现自己的不足而兴奋,产生更深入研究的热情,并通过展示可以看到别人成果的长处和在参照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

学校教研活动总结报告 篇9

首先是经典课与识字课的反思与总结。我个人认为从以下方面做起,围绕“一个体系,两个轮子”的教育宗旨,教人伦,顺人性,化育英才。

一、我们教经典,首先是自己通读所教经典,教授时,语言有的`放矢,提点中心,引领学生的总体思维,是一节课的总起。

二、注重读书要求的规定。坐姿与指读的方法自不必说,读的声音,也要具体规范。读书不只读给自己的耳朵听,更重要的是读给其他同学听。一方面为自己正音,另一方面为他人正音。我告诉学生这也是一种爱。有一种帮助是不帮助。

三、超教学内容阅读。我们用的书是敬爱的吴教授的手写版,无断句。老师可以超出教学所教内容往后断句。你轻缓地读,学生专注地标段句,这也是一种倾听能力的培养。而且,学生有了预习的欲 望,读书的效果特别好。达到有意自学的目的。

四、一节课要做到形散神聚。神就是重点,中心。形为神服务。也就是说,识字课的延伸拓展都要为中心服务,不能盲目的加添内容。

五、教师范读与领读时的情感投入。这也是情商的培养吧。呆板的诵读总让人心生疲倦。而情感的投入,就像投石入水。

六、课中处处有德育每个教师都是孩子的心理安抚师。对孩子进行情绪安抚,抓住教育的契机,使孩子亲其师,信其言,班级管理游刃有余。

家长学校教研活动年度总结 篇10

会上,家长学校教研组组长蔡秀花主任向钟校长和古副校长汇报了本校教研组关于茂名市家长学校网络大课堂工作的开展情况。同时,蔡主任认为家长学校课堂教学是家长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教育局主办的家长学校大课堂网络课程录制是一个任务,但更是一份责任;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会。她希望教研组的各位老师按照《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修订)》精神,以《父母课堂》为指导教材,认真备课,抓紧时间完成相关课程内容的录制。

古建泉副校长要求各位老师认真备课和录课,切实发挥带头示范作用,突出特点,打造特色,重视宣传,形成家校合力,助力学生的成长。

钟声校长做了总结性讲话。他用“三心”勉励和要求教研组的老师们,希望大家要有信心、要用心、有决心!钟校长结合各位老师的特长,鼓励大家要有信心上好课;用平易近人的语言,以自身的工作和家庭教育经历为例,指导大家理清思路做好归纳总结,用心展示好日常教学中能够引起家长共鸣的有针对性、实用性教育案例、心得,把普通的事情做到极致;要求大家下定决心,提高课程内容质量,出家庭教育教研精品,打造特色品牌。

最后,钟校长希望学校政教科联合教研室,凝心聚力,强大家长学校教研力量,为家长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加力、加码。

学校教研主题活动总结 篇11

一、增设组织聚焦教研力量不足的问题

在义务教育县管为主的背景下,从教研工作力量来说,“县—校”两级网络是常态模式。这种模式中,县级教研机构的力量不可能全覆盖所有学校的所有学科,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据此,开县做了如下探索:

根据“基地示范,板块融合,强弱搭配,地域临近”的原则,在“县—校”两级网络之间增设“片区教育均衡发展指导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片区均衡中心”),由一名主任、多名专兼职教研员组成,将全县划分为13个片区,分别成立“片区均衡中心”,建构起“一个整体、三个层面”的组织机制。“一个整体”是融上下(县、片、校)交互、左右(校际)协作的整体。“三个层面”是:县教师进修学校承担全县教研活动的布局规划、管理、评估等工作,负责为片区提供信息支持、专业指导、过程监管、成果评估;片区主要负责组织实施,安排好片内教研活动的计划、活动及检查评估;学校结成联片教研群体后,教研重心转移到学校,教研主体回归到教师。

在具体工作方式上可采取“3333”的方式,即管理上的三级互动,一是县级统筹,二是片区协调,三是学校强化;内容上的三元联动,一是片区内的学科联动,二是片区内的校际联动,三是重难点问题的片区内的整体联动;运行上的三组推动,一是成立领导小组宏观策划,二是成立实施小组中观组织,三是成立学科小组微观实践;保障上的三制驱动,一是共同愿景机制提升凝聚力,二是考核激励机制提升实践力,三是经费筹措机制提升保障力。(具体参见笔者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2年第3期的《单元教研:提高农村中小学校本教研质量》)

二、培植教研基地校聚焦示范辐射问题

在分片的基础上,在片区内的中学、小学、幼儿园中各选择一至二所相对强势的学校作为基地校,由县级教研机构重点培植,以期充分发挥基地校的示范辐射作用。在具体实践中,开县主要做了如下两个方面的探索:

一方面,实施县级教研员“蹲点”打造基地校的行动,有效而快速地促进基地校的成长。其主要做法有如下八个递进式的行动:

一是访谈调研,召开基地校领导、学生、教师座谈会,以进一步摸清、找准问题;二是常态观察,带着主要问题随机深入课堂听常态课;三是反思重构,在常态观察的基础上,围绕问题共同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并据此予以重构课堂;四是双师同堂,在反思重构的基础上,学校再派一位教师在新的班级按新修改的教学设计上课,县级教研员同步进入课堂,当教学进程推进中,某个环节或某个生成点被授课者忽略时,就迅速跟进投入,将教学推向纵深;五是诊断再研,在双师同堂的基础上进行互动交流,围绕主问题谈进一步优化的策略,并根据新策略或新问题确定下一轮研修的主题;六是主题研修,根据预设的新主题,教研员、骨干教师与学校全体专任教师进行在岗研修;七是比较研究,根据研修主题,基地校的骨干教师与县教研员分别进行同课异构,根据授课情况进行评议研讨;八是专题讲座,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县级教研员做专题讲座,对学校主问题的解决及其进一步发展方向做引领。

另一方面,实施基地校帮扶片内各学校的行动,有效促进片内各学校校本教研质量的整体提高。其主要做法是:

在基地校先一步、高一筹做好自身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的基础上,在县级教研机构的统筹协调下,在“片区均衡中心”的统一组织下,建立起基地校与片区学校校本教研帮扶共进机制,采用学校结对、教研组结对、教师结对的方式,将县级教研员培植基地校的八个行动下移到片内各个学校,并明确每期的基本活动任务。每学期基地校领导与片内学校领导交流切磋校本教研工作不少于2次,基地校骨干教师送课到片内学校或开展同课异构不少于2次,帮助片内每所学校培养骨干教师不少于3人。

三、菜单式送教到校聚焦热点难点问题

对学校校本教研的热点难点问题,采用专题突破的方式予以聚焦。主要做法是:

第一,征集学校校本教研问题,梳理出共性的热点难点问题。征集的主要方式是问卷调研。县域内每个学校的校长、教学副校长、教科室主任、1名教研组长、2名教师代表参加现场问卷调研,由县教研机构设计问卷并组织实施。通过对现场问卷的梳理,找出校本教研推进过程中必须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

第二,成立问题攻关小组,明确基础分工。根据梳理出的问题,成立问题攻关小组进行攻关。这种小组分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问题攻关统筹小组,由县教研机构的成员组成,主要负责统筹协调各问题的研究与实践。第二层面是问题攻关实施小组,一个问题成立一个小组,主要负责1个问题的解决研究与实践。问题攻关实施小组由5人组成,组长1人,组员4人。组长的产生由县教研机构与县基教科(处)共同决定,从在该问题上具有研究强项的人中选拔,可以是县教研机构教研员也可以是学校的骨干,小组成员由组长遴选产生,但每个组内必须保证县教研机构有1人参与。

第三,集体备课,协同攻关。在统筹小组的统筹下,各个实施小组开展集体备课工作。第一步是分工准备,在一定期限内组长负责该问题的全面思考,组员2人一组,一个组负责该问题的文献收集,另一个组负责该问题的典型案例收集。第二步是共同假设,根据文献与案例,5人小组共同研讨梳理,提出解决该问题的主要策略或路径。第三步是撰写稿件,5人小组每人承担一个小点或几个小点的写作,由组长统稿。

第四,集体会诊,修正定稿。在统筹小组的组织下,将各个实施小组集中起来,每个组阐述自己的主要观点或主要思想,其他组运用头脑风暴法提出补充与修改建议。实施小组梳理、汇总补充与修改建议,并据此修改完成本组的稿件,直至定稿。

第五,网挂选题,学校自选。将已经定稿的各个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选题挂在县教研机构的网上,由学校根据自身需要安排时间,联系5人小组的其中1人前去主讲。

四、全员课改合格课活动聚焦基础建设问题

学校校本教研的基础力量是教师,基础阵地是课堂,基础方向是课程改革,因此学校校本教研的基础建设应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为撬动并助推这一基础建设,开县以“全员课改合格课达标活动”为载体予以聚焦。主要做法如下:

第一,抓住契机开展新课标分解工作,出台合格课新标准。随着课程标准2011版的颁布实施,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进入了“再出发”的新阶段。作为县级教研机构在县域课程改革中理应主动、有效地作为。开县抓住2011版课标培训实施的契机,扎实开展课标分解工作。大家都知道课程标准对课程教学的引领是正确的、有益的,但课程标准与一线教学脱节或者说是课程标准与一线教学之间缺少一条通道也是不争的事实。要主动自觉地铺设课程标准与一线教学之间的道路,就必须根据地域教育特点和学校教情学情,扎实地进行课标分解工作。纵横研读2011版《课标》,整体搭建分解框架,逐点分解各项要求,依次检验分解效果,探索目标测评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新的课改合格课评价标准。

第二,扎实开展课堂教学改革行动研究,定期开展全员课改合格达标活动。锚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聚焦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导向教师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指导上下功夫,在各种课型如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实验课的构建上下工夫,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上下工夫。据此,开县出台了开展全员课改合格课达标活动的专项文件,在2013年9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扎实开展全员课改合格课达标活动。

第三,分层稳妥验收,报送备案。当全员课改合格课活动开展一段时间以后,由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根据“进度服从质量,成熟一批验收一批”的原则,拟定可行的验收进度,申报开展验收工作。在开展验收工作时采取分层的方式,即教师课改合格课达标考评由学校负责,学校中层干部课改合格课达标考评由“片区均衡中心”负责,校级干部课改合格课达标考评由县教研机构负责。旨在通过合格课的验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校课改步入常态化,促进学校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其验收结果按每学期报送一次,学校报均衡中心,均衡中心汇总后报送县教研机构,县教研机构汇总后报送教委基教科备案。

第四,动态管理,绩效奖励。课改合格课实行动态考核管理,已达标的课改合格课教师,在督导室、包片科室、进修校、“片区均衡中心”和学校的随机检查中,发现上课未达到“课改合格课评价标准”者,则视为课改合格课不达标,须再次进行考核评价。各中小学校必须安排不高于10%奖励性绩效工资(提取班主任津贴后)用于对课改合格课达标的教师进行专项绩效奖励,并将课改合格课达标作为干部储备、提拔、使用和教师评职晋级、优先评优的必备条件。

五、出台专项文件聚焦长效机制问题

县教研机构聚焦学校校本教研的质量提升,不可能绕开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这就需要探讨长效机制建设。据此,可借教研机构服务于教育决策一职的履行,有效出台并扎实实施一系列的专项文件。以开县为例:

为增设“片区均衡中心”,出台了《关于印发〈设立片区教育均衡发展指导管理中心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关于片区教育均衡发展中心研训工作的考核实施意见》等文件,通过一年一度的考核促进“片区均衡中心”工作质量的提升。

为放大基地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出台了《关于建立研训机构“领导联片教研员挂片基地校帮片”研训工作制度的通知》与相关的配套文件,进一步提高了县级教研机构的引领指导与基地校对片区的示范辐射作用。

为开展好“全员课改合格课达标活动”,出台了课堂教学改革评价标准、课程改革先进学校评价标准、开展全员课改合格课达标活动的通知、全员课改合格课验收标准与验收办法等文件,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了该项活动的开展。

为深入推进全县的课程改革,近期出台了“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实施方案”“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指导意见”“中小学课程规划评价表”“校本课程开发评估要素指导细则”等文件,为学校校本教研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指明了方向与路径。

上一篇:带评语的写景作文600字下一篇:读反腐案例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