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个社会的看法

2024-09-23

对这个社会的看法(精选8篇)

对这个社会的看法 篇1

再谈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有三个基本前提:无论任何人都十分重要;人在互动中会产生个人、家庭、社区等方面的问题;某种社会工作方法可以舒缓上述问题从而改善个人的生活。社会工作由: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干预项目组成。

认真感受社会工作的基本前提和组成要素,我深刻地感受到社会工作这个职业对社工的要求。首先,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无论任何人都十分重要这个前提。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他们都是平等的,都同等地重要。但在着拜金主义盛行的社会中,地位高,富裕的人似乎比别人更重要,这是十分错误的观点!因为人在互动中会产生个人、家庭、社区等方面的问题,作为社工,必须心思细腻,了解服务对象遇到问题的源头,从根本上帮助服务对象缓解问题!某种社会工作方法可以舒缓上述问题从而改善个人的生活,也就是说,社工不是万能的,他们并不能帮助服务对象完全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只能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缓解服务对象所遇到的问题,改善他们的生活。所以,想成为一名专业的社工,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认真学习社工专业知识,清楚认识社工在社会上的作用,并竖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服务对象解决问题。

根据《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章第一节中提到,社会工作的诸多定义都涉及几个要素:

1、工作对象(服务对象、案主或当事人)

2、服务提供者

3、目标

4、手段。对于工作对象,弱势人士是社会工作的最初对象和核心对象。这要求我们有比别人更加博大的胸怀去接纳,去关怀社会中相对弱势的认识。据我所知,学校附近有一个麻风病村,每隔一段时间,学校就会组织社工系的同学去探访。在那村子里面住的都是一些患过麻风病的老人。如果我们没有那种博大的胸怀,又怎么能拿出真心去探访这些年迈的老人呢?所以,我们要掌握社会工作这几个要素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好好学习专业知识。做一个助人自助的社工!

上面说谈到的观点,都是在我读书以后得到的心得体会。但其实,上大学已经三个月了,与社工一班的同学相处了也有3个多月的时间了。早在开学初的各种自我介绍中,我就了解到,我们班绝大多数的同学都是被志愿到社会工作这个专业的,很多人本来报的都是经管法类的专业,大概只有3个同学是自愿来的。而我,就是那三分之一。如果问我为什么想来读社会工作,这个也很难讲得清。简单地说,就是我想凭借自己的能力帮助到别人,我希望他人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快乐。社工“助人自助”的理念感染了我,做一名社工,帮助别人,从而使自己也能得到帮助。即使是上学3个多月,老师已经把很多关于社工的专业知识,一切理念告诉我们。但是仍然有很多同学不能接受社工这个专业,从他们口中得知,他们认为社工这个职业的收入十分的不乐观,不能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保障,更不能让他们赚大钱,让他们壮志难酬。听了他们的话,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人到底是为什么而活?难道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金钱,为了功成名就?一定要那么功利吗?就不能多为别人着想?我承认,社工的薪酬的确是没有从事金融累行业的人多,社工在中国的社会地位,也没有当官的高。但是做社工,却能得到许多物质所不能替代的快乐!做社工,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别人的人生经历,得到更多的体会,使我们的人生阅历更加丰富。

这次,是我第二次真真正正地谈社会工作。和第一次一样,我对社会工作还是那么地热爱。虽然我知道,我对社会工作的了解还不是很深刻,很多东西都需要我去学习。但是我相信,凭着我对这个职业热情,我相信我会把心中的那团火继续燃烧,成为我大学四年学习的动力,为我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一名合格的社工!

对这个社会的看法 篇2

关键词:慈善事业,问题,出路

一慈善事业, 为了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慈善一词翻译为英文是“philanthropy”, 源于古希腊语, 本意为“人的爱”。另有一词“charity”也是慈善的意思, charity一词的出现时间可以追溯至公元前, 其本意为“爱”。实质上在英语中表达慈善意义时, 两个词表达的意义是一致的, 且均有“爱的付出”的意义。

在《大美百科全书》中, 慈善事业条目有如下释义:“最悠久的社会传统之一, 它借由金钱的捐助和其他服务, 来提升人类的福祉。”英国人认为慈善事业的目的在于对社会产生有益的影响。《中国大百科全书》对慈善事业的解释是:“从同情、怜悯或宗教信仰出发对贫弱者以金钱或物品相助, 或者提供其他一些实际援助的社会事业……带有浓重的宗教和迷信, 其目的是为了做好事求善报;慈善者通常把慈善事业看作是一种施舍……。”从上述对慈善事业的解释中可以看出, 不同的国家对慈善的界定有所区别, 但总体而言, 都承认慈善事业的普世性和社会救助功能。

慈善事业, 古已有之。但真正意义上把慈善事业当作一项事业来经营管理的标志性事件是20世纪初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创立其慈善基金会以后。作为美国社会标志性人物, 卡内基通过自己的奋斗, 从一个一贫如洗的移民后代迅速发家致富成为美国历史上首批亿万富豪之一。作为资本家, 卡内基的致富方式和手段是存在争议的;但作为一个慈善家, 世人对他的义举和态度却是由衷赞赏的。通过慈善事业, 卡内基成功地洗刷了资本原罪的骂名, 并以“在巨富中死去是莫大的耻辱”的慈善理念成功地开启了世界慈善新风尚。

今天, 慈善作为“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之外, 第三方社会力量正日益显示其独特的社会作用。世界上数以百万计的慈善基金会和慈善机构在唤起世界道德良心、维护社会公平、和谐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慈善事业援助的对象基本上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和政府行政投入力度较弱的领域, 所以, 慈善事业事实上发挥了继市场分配、税收分配之后的第三次社会分配的作用。市场分配、税收调节的指导思想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而基于个人自愿原则基础上的慈善捐赠是捐赠者将手中掌握的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捐赠社会, 缩减因第一次、第二次分配而造成的社会财富两极分化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消融了社会中的“仇富”心理, 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中国慈善事业的传统与现状

中国社会的慈善传统有悠久的历史和较独特的慈善理念。在中国历史上, 春秋战国时期孟尝君的食客冯驩“焚薛邑券书, 以捐之”的凿窟谋心义举;墨家“天下皆相爱”、“多财, 财以分贫也”兼爱的慈善观;儒家“仁”学, “仁政”对“大同”、“小康”社会的追求,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老吾老及人之老, 幼吾幼及人之幼, 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等政治道德伦理中蕴含的对社会弱势群体关爱的慈善理念对社会产生了持久深远的影响。这些独具中国特色的慈善理念深入人心, 广为社会大众接受, 催生出古代富商、地主在地方自发主持修路搭桥、灾年减租免息。商人在传统义利观熏陶下义利兼顾或重义轻利的慷慨解囊救危济贫;宗教团体每逢灾荒, 慈悲为怀、普济众生、施粥赈灾、抚育弱幼;政府在赈灾救济中首当其冲、统揽全局地从上到下, 社会各阶层团体全面参与的中国式传统慈善事业, 培育出知恩图报、救危扶困、守望相济、广行善道的社会慈善意识与风尚, 形成一个个知善、乐善、行善, 社会重善、教善、举善的慈善事业发展的人文环境和独具中国风格的慈善理念风尚。

传统慈善理论和文化在历史上曾深深教育和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 培育出无数中华慈善人士, 为中华传统文化增添了光彩的一页。在建设富裕型小康社会, 争取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 传统慈善文化理论如何与现代社会实现对接, 怎样充分发掘慈善事业在凝聚民心, 消融社会矛盾, 缩减贫富分化, 促进社会安定团结等作用, 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

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现状如何呢?中华慈善基金会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 中国慈善捐赠物款总额达50亿人民币, 相当于中国2004年GDP的0.05%。而西方国家同类数字美国是2.17%, 英国是0.88%, 加拿大0.77%。 (1) 中国在所接受捐赠物款中, 近80%来自海外, 只有20%多一点来自内地。国内外捐赠数额反差巨大, 超出了许多民众的心理底线。中国慈善事业发展进程已经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的脚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构建中国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后,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将慈善事业列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重视, 迈出了新的步伐。从2008年1月民政部慈善协调办公室、中华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第一份关于慈善捐赠的年度报告《2007年度中国慈善捐赠情况分析报告》来看, 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空间极为广阔, 近年来, 无论是慈善事业的大环境, 公众、企业界的捐赠热情, 社会慈善组织的发展等都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局面。报告显示, 2007年度我国公众和企业的慈善捐赠 (款物) 总额达到了223.16亿元, 约占我国2006年GDP的0.09%。与2006年相比, 增长了123%, 而来自境外的捐赠 (款物) 总额达到86.09亿元。两项相加, 2007年度我国接受来自国内、国际的社会捐赠总额超过309亿元, 与2006年相比翻了两番。 (2) 另外, 根据2008年度中国慈善捐赠情况统计, 2008年我国的慈善捐赠总量达1070亿元, 是2007年的3.5倍, 占GDP总量的0.356%。短短五年时间, 中国慈善捐赠数额由50个亿剧增超过1000亿, 增长率高达2000%以上。 (3) 如此神速的增长速度和规模扩展在世界慈善事业发展进程中是殊为罕见的。

事实清楚表明, 中国人扶弱济困的优良传统从未曾远离, 中国社会的慈善爱心行为一经唤醒, 奇迹就会发生。

三中国慈善事业, 在路上

从现代慈善发展的轨迹中可以清楚地看到, 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和社会富豪精英率先在慈善领域垂范是社会慈善事业发展的前提基础, 一个透明、高效、亲民的慈善管理运作机构则是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美国卡内基、福特、洛克菲勒等慈善人士首开现代慈善风气后, 美国社会中大慈善家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 经久不衰。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 国民经济三十多年来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 社会上一批新的富豪群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胡润研究院和群邑智库联合发布的《2012胡润财富报告》, 截至2011年年底, 中国内地的千万富豪人数第一次突破了102万人。这些富豪认为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 纳税是最好方式, 有近三分之一的富豪选择了这一项。其次是慈善捐款, 有24%的富豪选择了这一项。有12%的富豪选择以维护职工权益来体现企业家社会责任。在慈善捐款方面, 选择慈善基金的富豪占到将近一半;选择做直接项目的其次, 占34%。希望小学成为富豪最青睐的慈善项目。中国社会慈善事业蓬勃发展的前提基础已然具备。 (4)

从另一角度看, 中国仍处于世界发展中国家行列, 中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庞大的人口基数, 区域发展不均衡, 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贫穷人口绝对数量大, 慈善事业刚起步……所有这一切决定了中国的慈善事业发展任重道远。现阶段, 推动中国慈善事业大发展, 亟需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 现代慈善意识培植问题

首先, 社会各界应当学习了解现代慈善意识, 认识到慈善是一种自主权利和自愿行为, 是基于人性光辉的自主选择。只有这样, 才能最大可能地避免慈善事业异化为被权力绑架的义务的危险。其次, 要树立正确的慈善观, 解决好财富留给子孙还是反哺社会的问题。个人财富留给子孙或是捐赠社会, 其实任何一种做法都无可厚非, 不过两种选择所体现的是不同的理想和社会追求。大洋彼岸的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倡导的亿万富豪身后“裸捐”引领新世纪慈善风尚, 国内“富二代”败家、“坑爹”、堕落的事件一再引起社会热议, 两者形成的反差映衬出中国慈善的困境。再次, 应当深入反思我们的慈善发展理念, 回答我们需要一种什么样的慈善事业的现实拷问。从东西方对慈善的界定上能看出, 西方把慈善事业当作是一项毕生坚持的事业, 而国内社会更多把慈善事业理解为一时之需、应急之举。东西方在慈善事业理解上存在境界上的差异, 这种差异使得两者在发展慈善事业的管理体制、依靠力量、受益对象、发展道路、运作方式等方面产生了明显的差异。

2. 中国慈善事业主体角色问题

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认为, 慈善事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清晰的定位。慈善的主体到底是谁?是民间社会还是政府?慈善事业是依法由民间组织自行选择和具体实施, 还是由政府主导、政府干预和直接管理。迄今为止, 还没有一个清晰的共识。 (5) 西方国家慈善事业通行的模式是民间组织 (NGO) 发挥主导作用。这种模式是否能移植到中国, 确实是值得商榷的问题。《2007年度中国慈善捐赠情况分析报告》中指出:“中国公益慈善事业最大的特点在于, 政府始终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6) 虽然慈善本该归属于政府、市场之外的“第三域”, 但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以及慈善事业处于初级阶段的现状, 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在现阶段仍是不可缺少的。

近些年中国慈善事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乱象表明, 中国慈善事业已经到了必须明确社会慈善事业主体角色的时候了。对于中国慈善事业而言, 人们既不希望看到慈善事业被少数官僚作风的机构把持, 形成所谓“善意”慈善垄断格局。同时也不愿意看到那些打着慈善旗号的公信力低、规模小、管理混乱、监管失察的慈善组织来主持。笔者认为, 在坚持政府在慈善事业中主体地位和作用的前提下, 应进一步降低慈善事业的准入门槛, 有步骤地放开慈善事业, 让慈善发展少一些官僚气息, 多一些人间烟火味道。应当给像“壹基金”这样中西合璧、运作高效透明的慈善机构以更自由、更充分的发挥空间和进一步加大对社会“草根”慈善组织的扶持, 积极壮大发展中国慈善事业的新增长点。

3. 中国慈善机构管理机制问题

现阶段, 中国慈善事业的管理机构像中华慈善总会、红十字会、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青基会等慈善组织都有明显的官方背景。这种亦官亦民的身份一方面为其运作管理提供了必要的政治身份, 机构可以依靠政府平台获得充足的社会慈善资源, 同时又丰富了联结政府与民众情感的渠道。但也因其官方背景, 民众对其社会行为是非常敏感的。近几年, 一些官方性质的慈善管理机构中先后爆发出的“郭美美事件”、“卢美美事件”、“河南宋庆龄基金会资金挪用事件”等一系列非常事件把官方性质的慈善机构推到了社会舆论口诛笔伐的漩涡中, 而官方在处理这些非常事件过程中存在的多处令人联想翩翩的细节问题, 激起了社会民众对官方性质公益机构的更多的不满和质疑。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2011年4月一份名为“北上广市民看社会慈善救助”的调查表明, 民众对官方慈善机构的信任度最低, 仅一成受访者信任。2012年《潇湘晨报》联合大湘网调查的6000个样本显示, 遇到灾难发生, 60.19%的受访者只愿意通过纯民间慈善机构捐款捐物, 仅11.20%的受访者愿意与官方背景的慈善机构合作。冰冷的现实说明体制内公益机构已经沦落到被社会民众唾弃的边缘。

为何民众会唾弃那些从事于神圣慈善事业的体制内公益机构呢?问题的症结在于这些公益机构管理机制中存在的严重弊病, 主要表现为机构官僚气息浓厚, 财务管理公开透明度低, 资金违规挪用多发, 监督机制形同虚设, 危机处理和社会公关意识淡薄等。这些弊端中所透露出的体制内公益机构对本职工作的不专业、不敬畏、不作为、乱作为, 对社会慈善资源的不珍惜、不负责的行为, 严重伤害了社会民众的感情。僵化错乱的管理制度让天使的慈善事业蜕化为势利群魔的狂欢。不深刻反思和改革现行慈善机构管理机制, 中国的慈善事业就不可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肩负起其历史使命。

4. 慈善机构社会公信力和透明度问题

现代慈善事业中, 慈善事业机构的公信力和透明度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 是缺一不可的相生相成的关系。公信力是慈善组织最宝贵的软实力, 同时也是最脆弱的“软组织”。 (7) 透明度是慈善组织的生命力, 也是慈善组织的影响力。公益慈善组织如果能真正做到亲民、透明、高效的阳光运作和自觉接受公众监督, 就能够以其透明度赢得公众的信任, 不断提升其社会公信力, 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赢得更多的社会捐赠资源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反之, 公益机构就可能自毁形象, 被公众唾弃, 其社会捐赠资源急剧减少, 沦落至无人问津的境地。在这方面, 中国的慈善机构是有过深刻教训的。“汶川地震后, 官方背景的慈善机构信息不透明的弊病, 不断引发渠道垄断和利益输送的猜想, 而这恰恰是不能获得公众信任的原因。”

据民政部《2010年全国慈善组织信息披露现状报告》显示, 全国有42%的慈善组织没有专门的信息披露办法, 37%的慈善组织没有专人负责信息披露工作, 90%的公众不接受目前的披露程度和方式。这无疑在警醒中国的慈善机构, 在提升其社会公信力和透明度问题上,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注释

1中华慈善基金会2004年统计数据

2民政部慈善协调办公室、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2007年度中国慈善捐赠情况分析报告[R].2008.1.31

3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2008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R].2009.3.10

4胡润研究院、群邑智库联合发布.2012胡润财富报告[R].2012.7.31

李光耀: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篇3

人性本恶

我认为:人性本恶,必须加以限制。制止恶的一面。虽然这样说可能令人沮丧,但我仍然这样认为。

我们已经征服了太空,但我们还没有学会如何征服自身的原始本能和情绪,这些本能和情绪对于我们在石器时代的生存是有必要的,但在太空时代却没有必要。

虽然儒家思想认为人性可以改良,但我一向认为人类就像动物一样,我不确定能否改良,但我认为可以进行训练,可以进行管教……你可以让一个习惯使用左手的人用右手写字,但你无法真正地改变其与生俱来的本能。

人们认为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或者说应该是平等的,但这种想法现实吗?如果不现实,那么追求平等就会导致倒退。

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就是没有任何两个事物是完全平等的,没有同样小的事物,也没有同样大的事物。事物从来都不是平等的。即便对于非常相似的双胞胎而言,出生时也有先后之分,先来者优先于后到者。人类是这样,部落是这样,国家也是如此。

人类不是平等的,他们处于极其激烈的竞争中。苏联已经失败了,因为他们试图把利益均等化,这样一来,没有人会努力工作,但每个人都不想比别人得到的少。

我一开始也认为人是平等的,现在我知道这是最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因为人类已经进化了数百万年,分散到了世界各地,彼此相互隔绝,独立谋求发展,种族、民族、气候、土壤条件都不尽相同……这是我在书本上读到的东西,我自己的观察也印证了这一切。

对任何一个社会而言,在1000个新生儿中肯定有相当比例的婴儿接近于天才,有相当比例的婴儿是普通人,也有相当比例的婴儿有点愚笨。正是那些接近天才的人和在普通水平之上的人最终决定了未来的事情……

我们想要一个公平的社会,我们想给每个人提供均等的机会,但在我们的思想深处,我们从来不会自欺欺人地认为存在两个在毅力、动力、敬业程度、内在禀赋等方面一模一样的人。

在这个问题上,弗雷德里希·哈耶克在其著作《致命的自负》中表达的观点非常明确。而且具有权威性,与我长期以来的想法不谋而合,但他的书没有说明一些伟大的知识分子的不明智之处,其中包括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这些伟人往往认为人类大脑可以设计出一种更好的制度,这种制度比“历史演进”或“经济达尔文主义”在过去几个世纪带来的“社会正义”还要多。

任何一个政权、任何一个宗教、任何一种思想都无法征服世界,或者按照自己的设想重塑世界。世界的多样化特征太明显了,不同的种族、文化、宗教、语言及历史要求各国通过不同的道路实现民主和自由市场。在全球化的世界,各个社会因卫星、电视、互联网及便捷的旅行条件相联,因此各个社会就会相互影响。

我会把自己描述为一个自由主义者

也许按照欧洲的标准,我是一个介于社会主义者和保守主义者之间的人。

我会把自己描述为一个自由主义者。一方面,我倡导机会均等,努力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最好的发展;另一方面,我还有一定的悲悯之心。希望失败的人不会在困境中越陷越深。我想让制度以最高的效率运作,但同时考虑到那些现状不佳的人,因为他们的自然条件没有提供给他们足够多的资源,或者他们本身缺乏努力奋斗的条件。

我是名副其实的自由主义者,因为我不会拘泥于某一种关于治理世界、治理社会的理论。我是务实的,我愿意直面问题。

我成长于三世同堂的家庭,这就不知不觉地使我推崇儒家思想,这种思想会潜移默化地渗透进你的大脑。儒家思想认为如果人人都争做“君子”,那么社会就能实现良性运转。理想中的君子与绅士有些类似,这意味着不要做邪恶的事,努力做善事,孝顺父母,忠于妻子,好好抚养孩子,善待朋友。

儒家内在的哲学观念认为如果想要一个社会实现良性运作,就必须考虑到大部分人的利益,社会利益必须优先于个人利益。这是与美国文化的主要差别所在,因为美国文化是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

在外出旅行和访问期间,我会注意观察一个社会、一个政府是如何运作的,会思考为什么它们运作得好。人的思想不只来自阅读,你可以从书本中获取,但如果你不把书本知识同自己的情况结合起来,书本知识就无用武之地。

同博学多才的人展开讨论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点一定不要忽略,我认为这比单纯孜孜不倦地阅读文献强得多。因为通过短暂的交流,你就能萃取对方的知识和对方的思想精华。

新加坡的模式是无法轻易复制的。我认为这是我作出的最大贡献,也是最有价值的事情。

性格、经历和思想

我的思想源自于我的性格,还有我的一些生活经历。当你的整个世界轰然坍塌时,你就会遇到一系列不可预见的、出乎意料的情况。我的人生就是这样。

如果日本军队没有在1942年发动侵略。大英帝国在东南亚的统治或许会再持续1000年,但事实上在1942年就终结了。我从来没想过日本人会征服新加坡、把英国人赶出去,但他们确实做到了,还用残暴的方式对待我们,包括我本人也遭受过日本人的虐待。

在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之前。我就深刻地知道了什么是权力。日本人表明了这一点,英国人却没有。

当时大英帝国快要走到尽头,在技术、商业和知识领域都占有主导地位,已经没有必要使用残暴的武力了。他们只是在1868年动用印度的犯人劳工们在山上修建了这座巨大的政府办公楼,以此统治人民。我从英国人那里学到了如何治理国家、如何管理人民,也见识了日本人是如何运用权力的。

日本人对新加坡的侵略给我上了一堂最深刻的政治教育课,因为在长达3年半的时间里,我看到了权力的意义。看到了权力、政治和政府是密切相关的,而且我还明白了在强权政治下陷入困局的人们为了生存会采取哪些应对之策。

nlc202309011854

当我和在内阁中担任高级职务的同事们回首早年治理新加坡的忙碌岁月时,我们都意识到充满磨难的学生时代使我们受益良多。我们遇到了街头恶霸,如果没有体验过这种磨难,我们就会被打倒。如果我们从未感受过忧患。就像一条狗被圈养在篱笆后面的小屋里那样安全无忧,那么当我们身处危险重重的车流中就会被碾压而亡……

我们的孩子没有经历过那种残暴侵略下的艰难岁月,较年轻的一代部长们也没有过这些经历。激烈的斗争造就了老一辈的部长们,我们中间那些身体虚弱、行动缓慢或者容易紧张的人就成为早期的牺牲品。我们这些剩下的人就是在达尔文所谓的自然选择过程中幸存下来的人,我们都有强烈的生存本能。

自1973年以来,我学到了什么呢?我学到了—些关于人类与人类社会的更加基本的、永恒的道理,学到了如何让人类和人类社会实现更好的发展,学到了倒退和崩溃的风险是永远存在的,我意识到了一个文明社会是何等脆弱,我还明白了个人成就的重要意义……

在50多岁、将近60岁时。我意识到,同知识、道德和精神上的满足相比,尘世的一切荣耀与成功都是转瞬即逝的,一切感官上的愉悦和快乐都是短暂的……我不禁开始怀疑我所拥有的东西中有多少是先天决定的,又有多少是后天培养的。如果我没有经历过艰难抗争的考验,我会与现在的自己有所不同吗?

作出了一个个生死攸关的抉择,经历了一次次重大的危机,我的眼光、雄心和辨别轻重缓急的能力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我相信这种变化将对我产生深远的影响。也许所谓的“硬件”(即我的身体、精神和情绪)并没有什么变化,但我的“软件”(也就是我对上帝、荣耀或金钱的看法)已经受到了人生阅历的深刻影响。换句话说,无论“硬件”(由先天决定)多么好。没有“软件”(靠后无培养),“硬件”也不会有多大的用武之地。

严峻的考验是成绩,而不是承诺

逻辑与推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最终检验。

严峻的考验是成绩,而不是承诺。数百万无依无靠的亚洲人不关心也不想知道什么理论,他们只想过好一点儿的日子,他们想要一个更加平等、公正的社会。

如果我们要创造良好的经济条件,就必须找到实际的办法。解决增长与发展问题,而不是寻找这种或那种理论。这也符合理智的要求。

我的人生不是依靠某种哲学或某些理论指导的。我把事情办好,让别人从我的成功之道中总结理论或原则,我不会搞理论。相反,我会问:怎样才能做好这项工作呢?如果我在查看一系列解决方案之后发现某个方案切实可行,那么我就会努力找出这个解决方案背后的原则。

因此,我未接受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等人的指导。我只对在现实中行得通的事情感兴趣。如果我面对一个困难、一个重大问题或者一系列相互冲突的事情,而初步解决方案行不通,那么我就会先看看是否存在备选方案。我会选择一个成功概率比较大的方案,但如果它以失败告终,我还有其他方案,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

我们不是理论家,不会搞理论崇拜。我们面对的是实实在在的问题,人们要找工作、要挣钱、要买食物、要买衣服、要买房、要抚养孩子……我们可能读到过什么理论,也许半信半疑,但我们要保持现实、务实的头脑,不要被理论束缚和限制住。如果一个方案行得通,我们就实施,这样才有了新加坡今天的经济。

面对一个理论,我们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它可行吗?能给人民带来利益吗?当年占据主导地位的经济理论之一就是跨国公司压榨廉价劳动力、廉价原材料,会把一个国家压榨干净。我认为,既然廉价劳动力闲置,那么如果跨国公司想利用。为什么不行呢?我们可以从跨国公司那里学习先进经验,没有它们,我们可能永远都学不到这些。发展经济学派认为这是压榨,而我们的经历就有力地反驳了这种观点。我们只是脚踏实地,绝非故意给高深的理论原则挑刺。

我认为,一个理论不会因为听起来悦耳或者看起来符合逻辑就一定具有现实可行性。一个理论最终还是要放到生活中检验。也就是要看现实生活中出现了什么,要看能给一个社会中的人民带来什么。

我认为美国的制度不一定是理想的或者适用的。盲目效仿美国制度的人认为,只要美国官员开始披露秘密,那么这种行为就应该成为一种时尚,这种行为表明你的社会是一个自由的社会,如果有任何部长或法庭压制真相,你就有义务将其捅给反对派。

这种想法是否合理呢?这还是新事物,还没有得到实践证明。如果你损害了社会基础,就会给下一代或者更下一代人造成不良影响。如果有两种制度摆在你面前,一种是得到实践检验的,另一种是尚未被检验的,而我又是保守派,我肯定会选择前者,至于后者是否可行,为什么不留给其他人、让他们证明呢?

如果一种制度能推动科技事业大繁荣、能给人民带来幸福、能解决社会问题。只是因为害怕引起争议而放弃这种制度,那就是非常愚蠢的行为——最终的证据是它能给社会带来什么。

我崇拜的领导人

戴高乐、邓小平、温斯顿·丘吉尔。

崇拜戴高乐是因为他有巨大的魄力。他的国家被占领了,他是个一星的将军,而且他代表法国。当英国人、美国人收复北非时,他前往阿尔及尔。在那里看到一位四星的法国将军。于是戴高乐说:“吉罗,你是一位法国将军,为什么还要让外面的美国士兵保护你?”他是一位意志坚强的人,有勇气、有魄力。

邓小平是一个伟人,他引领贫困的中国发展成今天的模样,成为世界最强大的经济体指日可待。如果没有邓小平,中国有可能重走苏联的老路。

我崇拜丘吉尔是因为当时换成其他人可能就放弃了,但他说:“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我们将在田野里、在街巷里作战,我们永不投降。”在自己的军队吃了败仗的情况下能说出这种绝不向德国人投降的话是需要巨大意志力、勇气和决心的。

不会把自己归入政治家的行列

我不希望以政治家的身份被人铭记。首先,我不会把自己归入政治家的行列。我认为自己是一个意志坚定、始终如一、坚持不懈的人,我脚踏实地地做事。我会坚持不懈,直至成功。任何一个认为自己是政治家的人都需要看心理医生。

别人会以什么方式铭记我,我决定不了。生活中,我只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我从来不想搞政治。我想做律师,过上好日子,做一个好的顾问,但由于发生了一系列政治震荡,我无奈之下只有搞政治了。所以我肩负着很大的责任,我要负责让国家正常运转。

我能做的只是确保当我离开时。各种制度还是好的、健全的、清廉的、高效的,确保现有的政府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知道搜罗高素质的下届政府人选。

我并不是说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但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基于高尚的目的。我必须做一些令人不悦的事情,以及把某些人未经审判就关起来。要盖棺定论,到那时你们再评价我。在闭眼之前,我可能还会做些这样的事情。

(据《瞭望东方周刊》)

对这个社会的看法 篇4

一,顺德启动社会体制综合改革

继行政审批改革、农村综合改革之后,顺德启动社会体制综合改革,发布《关于推进社会体制综合改革加强社会建设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将借鉴香港、新加坡等地经验,将政府具体的管理和服务职能转给市场和社会组织,探索在专业性、行业性强的领域开展法定机构试点,并用法定机构的理念改造事业单位,构建依法独立运作、自我管理和承担责任、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管理机制,同时在镇街、区属各部门和事业单位组建决策咨询机构,吸纳社会代表广泛参与改革和决策,在三年内形成“小政府、大社会”治理模式雏形。

二,关于推进社会体制综合改革加强社会建设的意见正式发布

根据广东省十届九次全会精神和省委文件关于七个加强社会建设文件的通知,结合顺德实际,提出关于顺德社会体制综合改革意见。意见不仅阐明了指导思想和目标,同时分三大方面十八小项列明了具体改革措施,以及就具体组织实施提供了方向、同时分解任务明确职能部门责任。核心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党政运行机制、推进法定机构试点和事业单位改革、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机制、建设社会诚信体系等大改革。

三,建设“一级政府” 六镇或撤销变街道

《关于推进社会体制综合改革加强社会建设的意见》以顺发[2011]25号文正式发布,意味着社改方案正式启动。与之前发布的征求意见稿相比正式方案明确顺德此番改革将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转变政府职能,镇将改成街道。;在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方面,强调在深化大部制改革和“简政强镇”事权改革的基础上,区属大部门主要负责专业性政策制定、完善和监督实施,法定机构、事业单位和镇(街道)负责执行的总体原则,进一步完善区镇两级的权责划分和人力、财力等资源配置,建立“一级政府、两级管理、三级服务、社会参与”的扁平化行政管理模式。

四,杏坛做好社会体制综合改革顶层设计 顺德区社会体制综合改革动员大会召开后,杏坛镇迅速行动,成立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工作委员会,制定了《杏坛镇推进社会体制综合改革加强社会建设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杏坛镇社会建设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等纲领性文件,并在政府网站公开向市民征求意见和建议。根据杏坛已制定的草案,杏坛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加强社会建设是以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综合服务体系为重点,突出转变政府职能、孵化社会组织以及保障特殊群体利益等亮点,力争在社会协同共治、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和服务方式等方面有所突破。目标是构建“小政府、大社会”、“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治格局,实现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资源的普及化和均等化。

我对社会综合体制改革之期许

----开窍比开放更重要

1992年邓小平南巡留下一句“发展是硬道理”,顺德自此登上改革舞台,从此改革成了推动顺德发展的最有力引擎。

2009年“大部制”改革“石破天惊”。,一举将区委、区政府的41个部门削减到16个。是全国“最大胆的”大部制改革。广东省委以顺德体制改革模式为样本,在全省推广,这也从侧面证明大部制改革的深入人心。

2011年顺德的改革进一步深化:顺德秉着“决策权上移”、“执行权下移”、“监督权外移”的原则,再次进行体制改革,以社会体制综合改革统领三大改革,旨在打通政府与社会间的藩篱,消弭社会体制与经济发展间的差距。愿景是3年内建起“小政府、大社会”的雏形。这意味着,顺德不仅要“自我革命”,还要把改革向体制外延伸。“协同共治”是其核心。

思想素来是社会发展的导航仪。每一次改革都是一次观念的大转变,转变是否成功决定于是否正确及时地满足广大民众的主体诉求。因此,政府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放下身段,认真倾听民间声音并采纳民间智慧意见就显得尤为重要,顺德现行的推进社会体制综合改革加强社会建设之举措正是这样一次变革。

我大学毕业后在深圳工作多年,也凑巧生活在公认的改革实验田-蛇口。20多年前,有人问袁庚:“蛇口是怎么发展起来的?”袁庚回答:“是从人的观念转变和社会改革开始的。”我深以为然,深圳的“特”就是随着深圳的观念不断改革和进步中形成的,它的“特”和亲民、包容给了我及与我一样的众多外来务工人员强烈的归属感。由于家庭原因,机缘巧合我来到了顺德--又一个以善于改革著称的城市,一个被人评为 “比特区还特”的城市,这让我对这个城市充满期待,也因此,初来此,我就给予它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关注。

对这个社会的看法 篇5

本课重点问题谈及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一说起中国国情,很多人就会想到“国家大,耕地少,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的确,这些都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而十七大报告中所说:“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两个没有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要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让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认识到:

一、不能妄自菲薄,二、不能自甘落后,更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

要学生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就必须让学生了解这种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体现,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建国以来我国取得重大成就,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我国生产力还不发达,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这一不平衡的重要举措,再加上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不断在增大,这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东西都说明我国依然处于不发达阶段,我们所达到的小康水平依然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

问候这个社会的价值观 篇6

一斤大米1块9,打电话送披萨加6块外送费,一件T恤39块,请搬家公司200块,酒吧小姐陪唱1500,新东方学托福4800,那个女人手上的镯子6000块,大学同学新买的房子200万。

任何东西,在我们的眼中,价格往往就是他的定义。就像商场里任何东西都是明码标价的。

所以虽然我一碗大米从来都吃不完但是我一点都不心疼,只有浪费几毛钱而已。日本料理的寿司要全吃光,一个就要20块。小店里买的手链回家丢的到处是,玉器店买的镯子得天天带着。新东方的课得好好上,回学校天天上淘宝。

有次回老家吃饭,爸爸的朋友在麦田里辟出一块5米见方的空地,摆开桌子椅子,好酒好菜端上来,我们就看着无边无际的天空幻出五彩的油画,被金灿灿的暮色包围着,每次饭吃到一半不小心抬头看到天空就会被震撼一次。现在回想起来像梦一样,又像宫崎骏画的漫画。

有农民在这样的大地上劳动,虽然暮色很美,他们在麦田里依然很累,背心湿透了大半。后来走的时候看到了一个阿姨模样的农民,在引水浇地。她浇完了一块地之后,把两块地之间的土扒开一点,水就顺着缝流到了下一块地里,下一块地也浇完了,就把那个缝填上,再浇其它的。我跟侄子一起看着那位阿姨惊奇的不得了,因为整个过程很像IPAD上一款鳄鱼洗澡的游戏。我们觉得她聪明极了。

所以1块9就能定义这一斤粮食吗,不能。种地的人的汗水这1块9定义不了,麦子每天欣赏的比梵高的画还要美的天空,这1块9也定义不了;快乐的农民每天在麦田里对着小麦歌唱,这1块9也定义不了;农民阿姨的智慧这1块9也定义不了。

北京下暴雨的时候,我在巴沟地铁站外面看到送外卖的小哥骑着自行车在大腿深的水里骑车,水面上只剩下他的脑袋和肩膀,那场景又好笑又辛酸。当然他们更多的是在烈日下工作,他们的服务就是6块钱嘛,我想除了给钱之外他们还值得一句辛苦了。

去小区里一个琴房练琴,老板收一个小时10块。有次练完之后老板说你弹得太快了一点节奏感都没有,以后每次先练一个小时哈农再弹其他的。我很感激这个老板,除了一个小时10块钱之外,这个老板至少值得来自心底的感谢。

其实世间万事万物,最美好的东西都不是花钱买来的。但是奇怪的是,既不是花钱买来的,就算放在我们身边,我们也懒得投去我们欣赏的目光。我们只喜欢盯着标签看,却忽略事物的真正的价值。

我喜欢田野,草原,湖水,这些都是没有价格的。

一个儿子溺水,不会游泳的父亲跳下去托着儿子,儿子被救上去了,父亲淹死了,却还保持托举的姿势。花多少钱才能够买一个人用自己的生命来救你。你不用买,只需要接受父母的爱。

钻石,黄金,应该值多少钱呢。钻石就是一块大自然孕育的石头,跟石墨成分相似。钻石商说结婚一定要买钻石。并且衍生出一系列的门道。裸的还是不裸的,克拉的还是分的,用什么手法切割的。于是很多女人手上多了一个透明的小石头,诡异而有趣。王小波大概说过这样一句话,所有无聊的事情都会衍生出很多细节让你觉得它复杂而有趣,投入其中而浑然不觉其无聊的本质。5块钱一串的水钻项链也闪着璀璨的光芒。切割工艺不一样,但是肉眼也察觉不出多少不同。我们却不会去买它,因为我们的身份需要那个标签来定义。

写下这个题目本身已经是一件很可悲的事。在一个需要努力坚持自己的看法才能认识到钱不能定义一切这个最基本的道理的社会中,做基于这个道理的任何事情都显得尤为艰难。

这是一个神奇的国家,这是一个奇葩的时代,大部分人在成为金钱的奴隶这条路上坚定的走着。而坚持理想的人却被嘲笑为无知的跳梁小丑。将来有一天我们站在历史的审判日回顾这个时代,再多的呜呼哀哉也表达不了这个时代的不幸。

对这个社会的看法 篇7

1.1 克劳修斯的熵

1850年, 德国物理学家鲁道夫·克劳修斯首次提出熵的概念, 熵是用来表示任何一种能量在空间中分布的均匀程度, 能量分布的越均匀, 熵就越大。一个体系的能量完全均匀分布时, 这个系统的熵就达到最大值。在克劳修斯看来, 在一个系统中, 如果任期自然发展, 那么, 能量差总是倾向于消除的。让一个热物体同一个冷物体相接触, 热就会以下面所说的方式流动:热物体将冷却, 冷物体将变热, 直到两个物体达到相同的温度为止。克劳修斯在研究卡诺热机时, 根据卡诺定理得出了对任意可逆循环过程都都适用的一个公式即d S= (d Q/T) , 其中S代表熵, Q代表热量, T是温度。

1.2 熵增加原理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我们知道, 孤立系统的一切自发过程都是向着其微观状态更无序的方向发展, 如果要使系统回复到原先的有序状态是不可能的, 除非外界对它做功。另外, 微观状态越混乱, 则该系统的熵值越大, 反之越小。所以说, 孤立系统的熵值是永远增加的。

1.3 负熵

1944年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也是量子物理学的创始人薛定谔提出了负熵的概念, 他认为:一个生命有机体是在不断地增加着熵, 并趋于熵为极大值的状态, 当熵为极大值状态时也就是死亡, 要摆脱死亡, 唯一的办法就是引入负熵, 负熵是系统有序度的程度, 用负熵来抵消体内正在增加的熵, 只有这样才能维持生命体自身存在的状态, 以免发展到无序的死亡状态。结合普利高津的耗散, 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与能量, 从外界获得负熵来抵消。

2 社会生活中的熵

社会生活是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纽带, 由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环境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形成的多层次的社会现象。

构成社会生活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等都是一个开放的、协同的系统, 这个系统时刻熵都在增加。例如: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棉花, 通过一系列能量消耗转化为衣服, 衣服逐渐磨损、腐烂, 变成几种不同的气体和少量矿物质, 散发在大自然之中。衣服破烂了, 能量没有消灭, 但有用能变成了无用能, 环境中的熵增加了。汽车在奔驰。它把汽油的能量转换成机械能和废气。机械能消耗在路面上, 废气散发在大气中。汽车每前进一米, 世界上的熵就增加一分。衣食住行用, 最终都是把有用能变成无用能, 增加世界上巨量的熵, 都在给环境增加混乱。因此, 人类的生活是以环境中熵的增加为代价的。

家庭、工作单位、国家都是系统, 这个系统内部的熵也是不断增加的。一个新建立的政权, 熵值较低, 国家充满活力,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 机构不断膨胀, 法律逐渐失效, 道德日益沦丧, 熵值逐渐增加, 如果没有负熵的加入或足够的负熵来抵消增加的熵, 则随着政权建立的时间越长, 国家机构就慢慢变成了一架生了锈的机器, 日益失灵, 社会的混乱程度变得越来越严重, 结果, 国家就从有序变无序。社会极端的无序混乱必然产生革命, 革命彻底打破旧秩序, 建立新秩序, 这就是政权更迭。

从熵的理论我们可知, 开放的是系统向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 所以无论构成社会生活的哪个领域均需要开放引入负熵来抵消熵的增加, 已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 负熵引入的多不仅能抵消混乱的程度还能够刺激发展。开放虽是系统向着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 但由耗散结构理论可知, 并不是所有的系统只要开放都能达到有序, 因为开放系统从外界引入的除了负熵流还有正熵流, 也就是说如果引入的是正熵流还会加剧系统的无序和混乱状态。比如我国1978年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 吸收了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 加快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 对于系统而言相当于引入了负熵流。但同时也引入了资产阶级腐朽思想、鸦片等正熵流, 这使得社会向无序的方向退化。也就是说, 开放要有选择的开放, 自守要有目的的自守, 使得引入的负熵流达到最大化, 这样才能使系统 (社会) 不断趋于有序, 经济不断得到发展, 国家不断进步。

对于自然系统, 负熵并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 也同样存在负熵危机。时下流行的“低碳”一词就是负熵危机的一种表现形式。自然系统原本是熵和负熵协调统一的系统, 但是随着社会发展, 人类生产生活引起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自然资源的匮乏, 使得熵在不断增加, 无序不断加剧, 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活乃至生命。当不可再生资源达到熵增的最大时, 生命将会终结, 要摆脱这一死亡, 唯有的就是不断吸取负熵抵消熵的增加, “低碳”就是吸取负熵的一种有效途径, 通过减少碳的排放来增加负熵, 维持自然系统的平衡。

太阳提供给人类的能量和负熵是充足的, 但人类对能量和负熵的利用还不够, 这使得社会发展受到了极大制约。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飞跃都与能量和负熵的使用联系在一起的, 要实现社会和谐和高度文明的统一, 就必须获得更大程度上的能量和负熵, 对能量和负熵使用方式以及使用效率的突破才是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 新式高效利用方式的产生是人类社会飞跃的标志。

对于系统内而言, 也有趋同效应和趋异效应。趋同效应即良性循环, 趋异就是恶性循环。对应社会而言就是好的机制和坏的机制问题。趋同就是系统内部各元素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 使得系统趋于有序。趋异就是系统内部个元素之间相互推诿扯皮, 相等于内部增加了正熵流, 使得系统更加混乱。

对于社会来说, 正熵超过社会的自组织能力时, 社会系统就会崩溃。合理的引入负熵才能保证社会的有序发展。负熵主宰着社会、世界乃至宇宙, 在宇宙这个自然过程的大工厂里, 能量仅仅充当簿记员, 它记载收支平衡, 而熵起着经理的作用, 是熵规定了整个社会的经营方式和方法, 也就是说能量仅仅表达了宇宙中的一种宇恒关系, 而熵决定了宇宙的去向, 它让人类社会由无序到有序, 是熵推动了社会发展。

摘要:简要介绍了熵、负熵的物理意义, 分析了熵这个物理量的发展及其存在的社会意义, 阐述了熵在社会系统内、外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熵,负熵,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学斌, 田亚力.论“负熵”的发展及含义.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2 (2) .

[2]李天群, 孙彦清.熵及其对社会发展影响的探讨.科技咨询导报, 2007 (13) .

清纯,这个社会的体温 篇8

“相貌一代不如一代”,在张艺谋的审美情操下清纯的女演员太少了。不管怎样,这样的言论还是刺激到了国人的敏感神经,或也引起了不少中国男性的共鸣。这部分人中间,底层的声音最能说明问题,他们听闻过“二奶”、“ONS”、“换妻”等新名词,很难不望而生畏,对中式传统爱情没憧憬。经济适用男的适用定律是,找个正经的(允许相貌平平)女人结婚、生孩子、做饭,不过接下来还得让她们回去工作。

经济适用男不是社会中坚,亦没有公众人物那样的话语权,所以当张艺谋用自身专业角度去评判女性时,那些曾经只能通过网络或者闲谈发泄不满情绪的人,终于与他达成了默契,欢呼雀跃。

长达半年的保密后,女主角“静秋”终于浮出水面。为拍这部电影,周冬雨放弃了高考,但制片人张伟平表示会支持她报考北电表演系作为补偿。青春有如押大小,成名的可能也意味着比常人更风光、捷径。当然,演员“静秋”是清纯的,符合电影剧本需求的。她却不能代表中国所有的90后女性,往日清纯的章子怡不是也接受过世事的改变?

已故电影导演侯麦曾说,电影不应是时代的反映,而应该是时代的前驱。作为艺术的一种,电影虽萃取于生活然而也高于生活,张艺谋是否早已暗自前瞻未来,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山楂树之恋》从一本小说走红网络再到改编权的抢夺,之所以最终花落张艺谋之手,并不完全是因为他在业内的显赫地位,这部文艺片脱不了始终挥之不去的商业标签。别忘了,它要的首先是票房,其次才会考虑到观众期待的性价比。

去年的《三枪》怎能与《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相提并论。这倒不是刻薄,其实老百姓和张艺谋一样传统念旧,你说“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照片,都会觉得照片上的人非常单纯”,我们也认为《红高粱》好过《黄金甲》。

今年9月,冯小刚的《非诚勿扰2》及陈凯歌的《赵氏孤儿》将与《山楂树之恋》挤在同一档期上映。眼看着第五代导演对市场的激烈争夺,不禁要让人问一声:“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上一篇:10万亩青花椒原料基地建设 - 贵州农业信息网下一篇:2023年房屋登记官考试湖南辽宁陕西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