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铸中华魂

2024-10-25

熔铸中华魂(精选9篇)

熔铸中华魂 篇1

爱熔铸师魂师德演讲稿

我演讲的题目是《用爱熔铸师魂》。“师者,人之模范。”这句两千年前的古训,至今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学高为师,德正为范。”为人师,率先垂范,栽培桃李,须辛勤耕耘。

今天,在座的学校各位教坛上兴教育人,甘为人梯的老师们,你们当中有的双鬓抵不住风霜的洗刷,有的风花正茂,处处洋溢着热血青春。但在你们的眼中都共同闪烁着一种孜孜不倦的求索,兢兢业业育才的执着。冰心说:“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每个人都需要爱,这教师的爱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的典范。

我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试图以平等的尊重和真诚的爱心去打开每个学生的心门,因为我知道。每一扇门的后面,都将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宇宙,每一扇门的开启,都将是一个无法预测的未来。当我每一次站在三十五个孩子面前,听着一声声“刘老师„„”的呼唤,成为一名生活教师时,我才发现那是一个浩瀚的世界。也许是性格使然,我并不是一个善于和学生较劲的老师,更没有控制他们的意愿,无论是在教室还是在宿舍,我都愿意跟学生平等共处,在一种温和宽松的氛围中求得相互的进步与发展。尊重学生的需要,相信他们的能力,不轻易抹煞,扭曲,置换学生的积极性,也无意于树立一面惟老师论的大旗,是我自为人师以来时时提醒自己,并且时时实践着的。宿舍里熄灯了,孩子们常常安静不下来。有时是谈天论地;有时是因为白天的烦心事闷闷不乐;有时是为白天的活动激动不已;„„记得一开始,我只会自己着急上火,缩手无侧,有时还会因批评不当搞的宿舍更加混乱,真是狼狈不堪。

后来慢慢的我发现,只要做个有心人,多与孩子沟通,及时帮孩子解决一些问题,多与孩子聊天,与他们共同分忧解难,共同分享他们的快乐。仔细观察孩子的情绪,做好孩子的心理医生。引导孩子走进放松状态,抛开白天的烦心杂念,全身心的进入休息状态。只有火才能点燃火,只有心才能塑造心。把批评转化为亲和的魅力之帆,才能使学生在人生的航程里不断调正方向,让学生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成长。小孩子尿床是常有的事。但到十岁了还尿床,这就不多见了。记得我带的第一届孩子中,就有一位这样的男孩子,孩子为这个毛病失去自尊,自信。眼皮时常搭拉着,同学们也时常取笑他,孩子每天都没精打采的。当我发现问题所在,一种说不出的内疚,我决定帮助他改变现状。头几天我一晚叫了孩子五次,让人欣慰的是孩子没尿床,同学们也发现他的床上没有“地图”了。开始与他交朋友。但这样过了几天,又有新问题出现了,由于睡眠不足,孩子精神委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天天守侯在孩子床前,找规律,工夫不负有心人,我发现孩子尿紧时身体就要颤抖,这样一晚叫孩子两次就不会尿床,我又记下了时间,这样的效率就高了。孩子的精神倍增,而且体育方面又是班级的主力。孩子的自信,自尊得到充分的展现。就在去年教师节,我又一次收到他的祝福。他入伍了,现在他很自信。听着听着我早已泪流满面„„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对学生自尊的呵护,给学生于尊重,让学生真正的从心灵深处感化和触动,这才是教育对爱的诠释。教师是一项需要献身的事业;在我看来,教师也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事业。“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每一次我读到艾青的这句诗,我都禁不住在想:诗人的情感世界里有着怎样的感动,而这些感动又是怎样化作澎湃的激情?我不停的思索,终于找到了答案;这是这些孩子,给了我另一个心心相融,息息相同的世界,让我从他们的感动中沉淀出对教师这份职业炽热的激情。本学期我是带着激情走进幼儿部,被安排大一斑当生活老师。时常听别人背地里撇撇嘴:“全职保姆而已”,言语中的不屑真让人不寒而栗。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全班孩子与我亲密无间时,当我的工作得到家长的认可时,我觉得我的付出是值得的。有一次我肚疼,午休时,躺在床上呻吟时,当孩子们知道后一个个围在我的床前不停的问:“刘妈咪,你好些了吗?”“刘妈咪,我给你摸摸就不疼了。”„„稚嫩的脸上全是挂着成人般的焦虑。那一刻,我只感觉到我的病痛减轻了许多。我微笑着抚摸过每一个稚气未脱的小脸,对他们说,“谢谢你们,刘妈咪现在不疼了。”一句简单的问候,一份诚挚的关心,让我感动不已,这就是在某些人眼里低贱的工作台所带给我的欣慰。我尊重我的选择,所以用心对待我的工作,尊重自己也

得到了别人的尊重。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教师对学生的爱更是一种把全部心灵和才智献给所有学生的真诚。这种爱是无私的,它要毫无保留的献给所有学生;这种爱是深沉的,它蕴涵在为所有学生所做的每一件事当中;这种爱是神圣的,它能凝成水乳交融的情意。每当我收到学生的慰问:老师最近好吗?当教师节时鲜花飘至我的案头,当看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恩师育我情。”时,我顿觉是教师这个职业升华了我的生活,铸造了我的信念,萃取了我的人生真谛,也让我看到了更高层次的幸福源泉。耿耿园丁意,拳拳育人心;身于幽谷处,孕育兰花香。最后,让我们发起青春的誓言:任凭岁月更迭世事沧桑,任凭青春流速憔悴红颜,我会永守心中这盏希望之灯,共同数万世之师表,铸不朽之师魂。

熔铸中华魂 篇2

日前, 记者就中国文化的传承以及中文学科的发展等问题采访了贺信民教授。曾担任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院长的贺信民教授, 现任西安外事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几十年来, 他一直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 并在中文系任领导工作, 对学科的现状以及发展有着切身的感受和深入的认识。

记者:贺老, 您好。在您的著作中一直有这样一个词汇“文脉”, 并且您一直倡导要保护并发扬中华“文脉”, 那么您能具体阐释一下“文脉”的内涵吗?

贺信民:“文脉”即英文中的context一词, 意指上下文的一贯性, 前后文的逻辑性, 是文章写作的一个概念。这应该是“文脉”一词的原初意义和狭义界定。朱自清在《写作杂谈》一文中讲的“文脉”就是这个意思。后来, “文脉”一词被引申为“文明演化之历史血脉”、“文化的承启关系、发展的脉络”等意思, 比如人们要表述一个城市产生、发展、变迁及记忆延续, 也称之为“城市文脉”。我在这里使用“文脉”一词, 是指:中国汉语言文学衍生、发展脉络及其盛衰、消长轨迹。

“中文”, 作为近代以来高等教育的一个学科概念, 天然地承担着“中华文脉”传承、接续的责任。

记者:既然“文脉”一词是指中国汉语言文学衍生、发展脉络及其盛衰、消长轨迹。那您能否具体谈一下在中国悠久的文化长河中, “文脉”是怎么延展的以及它的现状如何?

贺信民: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 以迄元、明、清, 名家辈出, 经典无数, 浩如烟海, 波澜壮阔, 蔚为大观。然而, 中华文脉一如中华民族的命运, 也是多灾多难的, 曾几度濒临“断流”之危。特别是近代以降, 先是受新文化运动冲击, 后是被“左翼”文学挤兑, 尤其是“文革”年代被“泛政治文化”阉割, 气息奄奄。原以为新时期的到来, 会使“香火”接续, 重塑“金身”, 孰料市场经济、商品大潮山鸣谷应、势不可挡, 将中华文脉资源横切竖剁、“整销零售”, 折腾得满目疮痍而尤未见消歇。微观地看, 近几十年的出版物, 学人抱怨“无错不成书”;大小纸媒, “鱼成鲁, 虚成虎”, 司空见惯;一些地位显赫的媒体的“名嘴”主持说错话、读错字, 不讲究语法规范 (如“有”的滥用、对成语的任意颠覆) ;为数不少的小、中、大学老师, 甚至是语文老师, 写不好汉字、讲不好汉文;充满电视荧屏的娱乐节目, 更是乱象纷呈、媚俗不堪, 一味追求新潮, 儿戏民族语言成规;著名清口相声演员周立波信口就说出“‘造谣’是名词”;“央一黄” (央视一套黄金时段) 播出的电视剧也常出现知识性、常识性错误, 人名、地名、建筑、服饰、饮食、民俗、典章制度错讹、混搭, 将“端履门”念成端“复”门, 将“畸形”读成“奇”形……不一而足。宏观一点、高位一点地看, 几乎所有官方文本、首长讲话, 都是面面俱到、四平八稳, 缺乏文字魅力, 缺少语言“个性”;学术风气不正, 抄袭、剽窃、拼凑丑闻层出不穷;高学历者“博士体”文风普遍, 新八股几成范式;央视《百家讲坛》屡被指伤纠错;有学者曾感叹“敦煌在中国, 敦煌学在日本” (姜亮夫先生当年就曾表达过这样的意思) ;日本有青年学者就认为中国同行不如他们更熟悉中国经典;不少学者以为, 中国大陆学者不如海外汉学界学风严谨、纯正;屡见报端、杂志的“仿古”诗词, 怎么也读 (更遑言“吟”、“品”) 不出“那么个”味儿来等等。如果用中医脉象作比, 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在中国两千年文明史上, 前、中期的“文脉”脉象总体上是“洪”而“实”, 脉动有节律, 强劲有力;近世以降, 尤其是近六十年来, 脉象渐显“浮”而“滑”, 律动快而无序, 隐而不彰。

当然, 事态也许没有这么悲观。近几年来, 严肃出版物文字错讹现象有所改观;一批学养深厚的大家前辈著书立说、言传身教, 孜孜不倦地传续着“学统”“香火”;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学者不仅有傲视前贤的学术新著, 而且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言说方式;日益增多的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意识到传统资源的宝贵, 有志于做中华文脉传人。尽管如此, 从学风、文风、世风大势研判, 中华文脉的“魂”兮归来依然是雾里端倪, 前景也许不错, 近景则未可乐观。

记者:从“三风”令人担忧的现状, 我们确实也感觉到了中华文脉的脉息“浮”、“滑”, 那么作为与文脉天然相连的中文学科在这样的时刻, 应该担当起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呢?

贺信民:作为与中国现代大学同步走来的老牌学科, 又是深深扎根于文明古国的传统学科, 应该说中文学科是中国大学中最成熟的学科之一。在中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当下, 中文专业不仅分布广, 而且规模大。据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布的信息, 目前中国大陆开设中文专业的院校约有500多所 (有信息说有593所) 。截至2012年底, 全部在校专科生有9百多万人 (9642267人) , 在校本科生有1千多万人 (14270888) 人;有研究生培养资质的院校约300多所, 在读硕士生约143万人, 博士生近28万人。

这样的专业布局与人才培养规模, 究竟是一种科学、合理的设置还是教育市场的客观需求?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否明晰? (是明晰好还是不明晰好?) 课程体系是否完善? (“完善”的标准是什么?是“完善”好还是不完善好?) 教育教学质量是否能得到有效保障? (“质量”标准是什么?谁来给出评价结论?) 各层次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何? (如何评价就业质量?是专业对口好还是不对口好?是看一时还是看长远?) 这些问题, 恐怕很难有谁能给出中肯而明确的回答, 只有等待时间和实践去证明了。

中文学科的使命是什么?对这一问题的寻解, 也许有助于破解上述难题。

我对“中文学科使命”的回答是:专业重建与文化担当。

所谓“专业重建”, 是指: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审视、定位, 对课程体系的重新梳理、构建, 对教材编写、选定原则的重新反思、修正, 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途径的重新考量、确立。所谓“文化担当”, 是指:在对“文化育人”大理念认同的前提下, 通过经典文本的系统阅读、讲解、消化、领悟, 让丰富博大的传统人文精神“细无声”地注入受教者的血脉, 促使健全人格的养成, 并使之在其人生全程中不断发酵、再生、弥散, 自觉承担起文化传承的责任。

记者:中文学科专业重建的历史使命可谓重大, 文化担当的使命更是意义深远。在当今大环境里, 中文作为一个学科, 它的重建需要各种条件, 您认为当下的现状对于学科的发展以及重建有什么影响?

贺信民:作为一门传统学科, 中文专业目前的办学规模已然够大。近十年来, 提升办学层次、提高教学质量的呼声不绝于耳;各种评估、检查不断。不能说这些努力没有成效, 但一是事物的发展、成长总是需要一个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二是现行的一系列做法是否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学科建设规律, 这种努力到底是同向驱动呢, 还是南辕北辙呢?也大可商榷。于是, 从业界到社会, 颇多微词, 颇多不满。

据《光明日报》报道, 2011年11月初, 浙江大学中文系主办“中文学科建设:历史经验与全球视野”国际学术研讨会, 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及港台韩日等知名大学中文系掌门人聚首杭州, 共商中文学科走出困境的对策。可见, 这次会议的前提性背景是:中文学科面临“困境”已是同行共识。那么, “困境”要素何在?社会世俗化, 教育市场化, 管制政府化, 高校行政化, 学术评价指标化等, 应当是大环境因素。浙大中文系主任吴秀明教授调侃说:在这个“量化时代”, “国家课题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站在中国大陆中文学科制高点上的北大人也感叹“中文系风光不再”。浙大在读硕士刘杨在其博客中称:“中文学科地位边缘化”。《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年第五期陈会兵文章说:“汉语类课程内容陈旧, 枯燥繁难, 教学矛盾突出。”……质疑、感慨、抱怨、无奈, 实在有之。

从一个“身在此山”者的现实感受来说, 体味也许更杂多。就其主要矛盾而言, 不外如下十种:一是“重理轻文”的普遍偏见使其不能“认祖归‘中’” (回归学科中心地位) ;二是“办学成本廉价”的偏见和“刀下见菜”的功利观念使其不能得到有效支持 (陈平原称其为“长线专业”) ;三是高校扩招和趋利价值观导致生源质量下降;四是学风浮躁、底蕴不够及供求矛盾等原因导致优秀教师不足;五是权威教材难以适用差异明显的专业需要, 自选教材的自由导致低水平教材流行;六是现行教育制度规定的非专业课程对专业课的大幅挤压, 导致课时缩水;七是现存就业压力导致学制缩水;八是穷于应付的评估检查、量化管理严重干扰正常教学秩序;九是娱乐化环境和网络、手机的普遍使用, 导致学生疏远经典文本, 学力匮乏;十是无处不在的不良文风以及写作的媚俗化、网络化倾向, 极大地误导了学生的文风取向, 弱化了中文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

凡此, 中文学科发展现状的不尽如人意, 应该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记者:中文学科的现状令人扼腕, 然而其文化担当的历史使命“任重而道远”。文化繁荣也是一个国家要健康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粮食”。您认为中文学科要想摆脱这种困境的出路在哪里呢?

贺信民:根据中文学科发展现状及其应当承载的“文化担当”的天然责任, 我以为, 中文学科重振与中文专业重建, 应该从处理好以下五组矛盾中寻找出路:

一是传统与现代之间。建国以后, 我们长期受“厚今薄古”思潮影响, 对优秀传统文化、文学遗产轻视、批判、否定多而尊重、借鉴、吸纳少。体现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材选文上, 自然就是今多古少、今重古轻, 导致了几代人对古典的生疏, 于今抱怨课程内容“繁难”即可见其后果于一斑。还有一个与此相关的问题, 就是所谓“民主性精华”和“封建性糟粕”的判定、取舍的问题。事实上, 在这一“革命理论”的遮饰下, 大量优秀的、优美的东西远离了我们的视野, 是我们这些炎黄子孙愧对传统, 愧对往圣先贤。

二是现在与未来之间。哈佛大学校长德鲁·福斯特说:“大学是要对永恒做出承诺。”中华民族之所以为中华民族, 在其本质意义上, 就是由于有本民族的文化个性。要保持这一民族文化个性, 就要一代复一代地传承、接续、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教育, 尤其是大学文科教育, 要义不容辞地担当这一责任。在这一方面, 我觉得《凤凰卫视·百年语文》介绍的叶圣陶等前辈在建国前后所做的努力值得借鉴。他们学养深、视野宽、立意高, 其处理传统、现代与未来关系的探索与实践, 尤其是那种精神诉求和价值导向, 很值得我们效法、参酌。

三是知识与思想之间。文字、语言、文学, 首先具有“知识”的属性。作为一门学科、一个专业, 当然是要学习、掌握的, 而且这个学习、掌握过程绝非易事。运用这些知识去说话、写文章, 这是一种能力;于是, 这门学科、这种专业, 便又具有了“工具”的属性, 要使用好这一工具也非易事。这里的问题是, 文字、语言这些知识性、工具性材料, 以及由它们组织、结撰而成的文学文本, 又都是某种思想、情感的载体;而包含在这些符号、文体中的思想、情感才是其真正的价值所在。所谓“继承传统”, 说到底就是继承往圣先贤创造的、永远散放着真善美光芒的思想和情感;而且, 不光是“继承”, 还有责任“产生”、“创造”新思想, 延续和葆有仁心与诗情。陈平原在谈到中文学科“核心竞争力”时认为:产生“思想”是其价值所在。在《人文学之“三十年河东”》一文中, 呼唤“人文学本该有的诗意、豪情、侠气与想象力”的回归。

四是学问与德性之间。有一位学者说过“化学问于德性”的话。大量事实表明:学高者德昭。以当代学者论, 季羡林、钱钟书、启功、饶宗颐等, 无不是为学堪称大师、尚德堪为世范者。求学问理之际, 德性人品存焉。人文学科中的文、史、哲, 既是最“担道义”的学问, 也是最讲究“知行合一”的学问;因此, 其中大家, 必是品学兼胜、极具人格风范之人。我们讲中文学科专业建设, 一定要在“顶层设计”时, 即确立学问研求与人格养成兼重的原则。这个“先入为主”的意志的有无, 绝非无关宏旨。“人格养成”, 听起来似乎有点“虚”, 其实, 将这一主观意志贯穿于中文专业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可以做到的。西南联大时期的那一批教育家, 就视大学教育为“人格养成”的教育;在那个精英教育的年代, 尚且如此, 何况今日?何况今日的中文专业教育?

五是素质与能力之间。而今的“应用型”人才目标定位, 不仅覆盖了高职高专, 而且几乎覆盖了二三本院校。这样的强调, 符合大众化教育时代社会大量应用型人才需求, 自然是大有道理的。然而, “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过分地、片面地强调“应用型”, 事实上必然会弱化学生专业素质、综合素质的习染和提高。当然, 所谓“应用型”, 主要也是指实践“能力”而言, 而“能力”与“素质”并不矛盾。“素质”既包括专业素养、职业素养、人格修养, 也包括为人处世的做派、言谈举止中所体现的气质、风范。温儒敏曾说, “文气”应该是中文系学生的“强项”。“文雅的气质”, 那可是受用终生的无价资本。一般地说, 高素质的人, “能力”必不会弱。温儒敏说, “会写文章”也是中文系学生的一大特长 (他所说“文章”, 包括文学创作、学术论文和一般性写作) 。温儒敏的两句话, 不就兼及素质与能力了吗?前文说过, 中文专业学生要着重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而尤其重要的则是“读”、“写”二字。“腹有诗书气自华”,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多读书, 读好书, 无形中积累就厚;“厚积”就会“薄发”, 就会转化为妙笔生花的能力。据说当年南京师大中文系就要求四年写500篇文章。多读、多写, 是提高中文专业学生素质、能力的不二法门。

以上所说的, “操作性”也许不强, 但如果其思路、精神取向能得到同行专家些许认可, 对中文专业重建或有补益。如若循此思路步步为营地去建设、发展, “文化担当”的专业使命即在其中矣。

深情熔铸钢铁魂 篇3

也许是作者有意识地暗示,看到《钢铁是这样炼成的》,我们立刻就会想到当年曾经激动过无数中国人的那部前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部小说通过保尔•柯察金的成长经历,展示了一个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的钢铁人格是怎样锻炼出来的。那光芒闪烁的人物是这部小说激动人心的力量源泉。贺晓彤的《钢铁是这样炼成的》也是以人物取胜,小说的题目具有双重含义,不仅告诉我们物质的钢铁是这样炼成的,而且告诉我们精神的、人格的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贺晓彤以点,线,面结合的多维度书写,描绘了一幅色彩饱满内涵丰厚的人物群像,这幅群像绘于现实生活长卷,提炼却笔笔都是真实。钢铁厂厂长陈大富无疑是这幅人物群像中最核心也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在陈大富这个铮铮硬汉的形象塑造上,作家无疑倾注了许多的心血与情感。文字的力量,来自于对现实的切身体会和真确把握。作家此前在湖南省作协组织的“工人作家回娘家”的采风活动中回到了曾经工作过的冷水江钢铁厂,从工人们的口中了解到了钢铁厂曾经历过的困顿与挣扎,改革与阵痛,也了解到了钢铁厂厂长陈代富在此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及决心。“我可以死,我们冷钢不可以死!”这是现实生活中的厂长的誓言,也是小说中人物陈大富的最有代表性的语言。字字铿锵有力,就好像炼就的钢铁一样,掷地有声。陈大富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主动请缨揽起让身陷绝境的冷水江钢铁厂重复往昔辉煌的使命,带领工厂领导阶层率先转变旧式观念,大胆改革,锐意创新,实行体制与机制变革,丰富企业职工文化生活,提高企业自身素质与市场竞争力。这是小说中描写的主要情节,也是现实生活中曾经存在和发生的故事。人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高于生活,殊不知在一些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场合中, “往往,生活本身,远远比源于生活的文学作品精彩!”(谭谈:《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序》)贺晓彤被这样的人物,这样翻天覆地的现实变化深深震撼了,出于作家的社会责任感与敏感细腻的情怀,她重回钢厂沉潜生活多时,了解情况,获取素材,呕心沥血多年,终于赋笔成此华章。

农家出身,自幼习武,矿冶学院冶金专业,曾长期在许港钢铁厂工作,后因受现任厂长楼顶等的排挤而被迫离开调入冶金机械厂……在陈大富正式出场之前,一段丰富的人生履历逐渐层次分明地展现在读者眼中。小说里的陈大富是在许港钢铁厂民意测验中获得两千零六十票的高票数而被重新召回当起新任厂长职务的。此时的“许钢”,生产困顿,资金匮乏,负债累累,濒临倒闭。更甚者,许钢因长期拖欠电费被供电局拉闸断电,工人们怒火冲天而蜂拥包围供电局,矛盾冲突愈演愈烈,终于引起全市交通瘫痪、使得许港市“犹如一座死城”。此事震惊全国。“停电事件”发生后,省冶金厅厅长赵冶平带着省委批准的“破产报告”公布之前使许钢能够“平稳过渡”的任务来到许钢调查情况,处理问题。在调查过程中,工人们一遍一遍提到了陈大富这个名字。于是就有了后来的民意测验,大富回归。这时的陈大富年富力强,一方面,他个人的事业发展正好,即将在省城一家团聚,共享美好人生。另一方面,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已经千疮百孔,毫无竞争力的烂摊子。这种选择是艰难的,而促使他做出这一选择的是党性,是民心,是男人不服输的事业雄心,而更多的则是这个多难的钢厂勾起了他郁结心头始终割舍不掉的情怀。所以他的选择,直接而坚决,带有破釜沉舟,绝地求生的悲壮。

“我可以死,许钢不能死!”短短九个字,声嘶力竭,字字穿心,似乎使得小说中的陈大富形象与现实里的陈代富重叠起来,造成双声合鸣、两重对话的震撼效果。文字的背后,是身为“老许钢人”经年铸就的钢铁意志和满腔负载的悲壮情怀。作者在小说中特别突出了陈大富的实干家的性格特点。“脚下的路坑坑洼洼的越走越窄,两旁茂盛的杂草肆无忌惮地伸展侵入到路面上。少轮子缺扶手的三轮车、破板车倒在杂草丛中无声呻吟……”凌晨时分回到许港钢铁厂的陈大富,见到的就是这般破败苍凉的图景。没有时间收拾心情,陈大富几乎是立即开始了工作。连夜致电给曾经的同行朋友联系矿石和焦炭原料事宜,不惜气力召回技术骨干专家,精简人员提高干部领导层的工作效率,抓紧一切力量全面恢复生产,工人们的心重新火热了,“原来沉迷滞呆的许钢人,转瞬变得鲜活激昂了起来”。 在小说中,虽然积劳成疾,但在原料吃紧,生产告急的情况下,喉痛失声的陈大富亲赴湖北铁矿,以笔代言,魄力与决心感动了新上任的矿长,赢得了对方的尊重与信任。这样的事例,在陈大富带领许钢振兴的过程中,比比皆是。在这一连串马不停蹄,鼓舞士气的决策与行动中,梅子山人豪放粗犷、简洁有力的作风和钢铁般的人格精神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

文坛上工业题材作品比较匮乏,原因众多,其中之一可能与工业题材所面对所处理的生活场景是机械的、单调的,没有乡野的情趣,没有历史的幽深,没有小桥流水,没有鸡鸣狗吠,所以,工业题材文学必须靠人物取胜,必须把人物写活。在贺晓彤的笔下,陈大富这个人物形象是成功的,丰满的。他身上流淌着农民子弟忠厚善良、诚信热忱的血液,又有知识分子的专业技术水平与实践能力,还具备在现代化市场经济竞争中作为大型工业企业掌舵者必不可少的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当然他又有着欠缺圆滑、脾气略显火爆等性格弱点和罩门。他具有钢铁般的性格,但内心里又时常泛起缕缕柔情。他与妻子俞悦、儿子天鹰的温馨互动,撮合杨安成与财务科“厂花”陆小莉的交往,让我们看到了陈大富性格中的粗中有细。几次或由激动、或因委曲、或有所感慨而“红了眼眶”乃至“嘤嘤”哭泣,更将柔情融进刚强,使读者眼中的“陈大富”愈发有血有肉,真实鲜明。这样一个依托于现实生活原型而创作出来的主人公形象,丰满而充分显现时代意识,跳脱了以往此类题材创作中屡屡出现的或“高、大、全”或稍嫌单一化的主人公形象范式。这一关键的“点“,成功抓牢了读者的视线,感动着读者的心灵。

围绕着陈大富的形象,作者还曲尽笔致,刻画了一个富有生气的工人阶级群像。其中有富于政工人事管理经验,与陈大富搭档默契的党委书记郝明海;主抓技术改造、革新的炼钢轧材专家曾庆夫;分管后勤、工会的副厂长蒋广生;文采斐然,分管宣传、保安、人事的副厂长杨安成,这些形象与陈大富一起构成了分工明确,配合互补的“许钢”领导集体。也有原三号钢炉炉长冶炼车间主任刘德旺、车队的马奔阳,供销科的贺喜等等工人的代表。他们是站在工厂生产运输销售最前线的人物,也是工业题材创作中最需要着意笔墨书写描绘的阶级群体。他们爱厂如家,支持新班子工作,甚至老年的退休工人也能发挥余热监督钢厂物流管理,有效“堵漏”。他们看上去为人粗俗,秉性率直,但干劲十足,群众基础良好,颇具人缘和号召力,构成“许钢”改革和发展最为坚固的后盾。还有工人阶级中的知识分子,如研究“节能”,进行转炉扩容等生产技术革新,承担起工程设计与改造任务的曾庆夫、尚志等技术专家,他们与刘德旺等一线工人一起,构成了“许钢”发展过程中最可信赖依靠的左膀右臂。这一工人阶级群像坚定地站在以陈大富为首的领导集体支持面上,以实际行动践行一个“许钢”工人的全部职责。他们爱憎分明,鲁莽却不武断,铁骨铮铮,铿然作响。他们构成了一部五色斑斓、光彩夺人的新时期一线工人形象人物志。“收拾民心,节能堵漏”是新班子成立伊始所烧的“第一把火”。钢厂难以为继,对生存之艰难体会最深的群体,便是“许钢”的数千工人。所以,改革开放是民心所向,是民生所依,“民心”在他们之中得到了最大化的聚拢。对这一点的展现,可以说是小说提供给读者的一个最为深刻的启示。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是以许港钢铁厂绝地求生——发展改革——重获新生的一条叙事主线贯穿始终的。作家在谋篇布局中并没有单一化的按照线性时间依次叙写,而是突出重点,在全景叙述的过程里截取进行态的不同侧面穿插其中,丰富了人物性格多面的同时也润饰了主线结构,使得作品不再只是叙述机械化地冶炼、配电、联络业务等生产和销售环节和实行改革措施,如节能减排、转炉扩容等具体过程的堆砌与集合,也不仅仅描绘以陈大富为聚焦的“许钢人”及与许钢厂生存发展相关的人物群像,而是全方位立体化地将许港钢铁厂翻天覆地的变化全过程置于社会性的广阔视野中,立于现实进行态追溯过去,探索未来。全景叙事与侧面细述的有机统一与结合,是《钢铁是这样炼成的》的一大特色。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全景化地描述了曾经辉煌的钢铁大厂深陷困境,全厂工人生存状况堪忧的艰难现实;书写了在以陈大富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带领下如何引入市场化竞争机制对企业进行全面改革,使许钢厂重焕生机,扭亏为盈。但贺晓彤没有在这里停顿笔锋,戛然而止,而是继续延伸视角,勾画了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当下,市场风云变幻,瞬息莫测的现实状态中,改制后的许港钢铁厂怎样抓住机遇,抵御危机。而现代工业在改制与适应市场的过程中需要经受的来自于方方面面的压力与阻挠,如政府上级不赞成的声音甚至强大势力的妨碍,工人群众思路观念未及时转换而自然产生的疑惑与不信任,企业周边农居乡民恐怖于未知改变的不理解乃至对生产发展进行的破坏,等等不一而足。作家没有回避这些现实中真切存在的矛盾与冲击,一针见血地提出种种问题并开拓读者思想的空间。

小说开头是以“停电事件”发生当天许钢厂动力车间主任郭明一天的生活过程引入的,这一视角生动而直接地展现了钢厂面临的生存困境,“天天早餐是蒸红薯”,“那些烟雾缭绕的门窗”,和三号高炉炉长刘德旺的电话交谈,查看配电房与女工孙红梅的交流,无一不从侧面展示许钢厂工人生存的艰难和困顿。曾经红火一时的国企大厂,竟到了使工人连食堂都吃不起的地步,甚至得以到饭馆捡剩饭,舍近求远拾菜叶才能应付生计,点点滴滴,让我们看到了现实境遇的残酷,揭开了国有企业曾经辉煌面纱之后的赤裸裸的残酷,也让读者痛切地感受到国营大企业在历史体制和经营方式的弊端,以及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所处的劣势,以此显示出了国营大企业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作者写到了改革的成功,当然也没有忽略改革的艰难。在“许钢”,为生存与发展而谋划,如何适应市场、扭转观念是改革的关键一步。所以首先进行的是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实行岗效工资制,末位淘汰制,上自厂长下至中层的干部测评,“许钢”开始了改头换面,重焕生机的壮阔征途。所谓改革,便要破除弊端,切进纹理,深入肌髓,疼痛,是必然的。面对疼痛,面对末位淘汰,面对测评中的失利,不同人物的不同选择,构成了泾渭分明又有交叉可能的两个平面。一面,以曾受过楼顶提拔却欣赏敬重陈大富,兼备技术与头脑的动力车间主任郭明为代表;一面,以楼顶家麻将桌上的“常客”,尹湘东、黄为民、谷雨,吕命书等为主体。郭明因曾受过楼顶提携而被认为是“关系网”成员之一而于职工测评中失利,沮丧中却在陈大富的开导下重新燃起斗志,从底层做起,认真研习专业技术,开动头脑实践技改,在挫折中成长为更加出色的动力车间主任;而尹湘东却倚仗与省冶金厅继任厅长岳帆的亲戚关系嚣张横行,不仅不干正事中饱私囊,甚至一言不和打伤长辈张端午却拒不悔改。小说刻意地描绘了一些固守于对立面的人物形象,包括省冶金厅继任厅长岳帆,随之起舞的尹湘东等等。岳帆行使领导权力的霸道作风与偏听偏信,保守老旧的固执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钢厂的发展壮大。小说还大胆地刻画了一个反对改革的老厂长的形象,他观念老旧不思进取、眼见危机困境仍吃喝享乐无动于衷,“停电事件”,工人闹事,生产停滞,濒临破产,许钢告急,“楼厂长”家的麻将桌始终喧嚣无息,吵嚷不断。虽然作者有点突兀地让他最后在观念上发生转变,但他的形象其实已经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改革是一个漫长的事业,不少人习惯于经验地处理问题,不少人对自己的既得利益不肯放手,不少人在欲望的驱使下利用自己的权力和改革的机会攫取私利。这些都是改革的明显或潜在的对立势力,这背后的势力,究竟还有多大,隐藏多深?这现实的冰山一角,于当下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隐忧,同样值得我们细细思量。

贺晓彤是以创作儿童文学起家的,除了发表过多部儿童小说集以外,也曾经将视角深入女性的社会化生存悲欢,出版了长篇小说《美女如云》等反映女性心理与命运浮沉的作品。此次将视野转向曾经工作过的钢铁行业,无疑更加深切当下,直面现实。她投之以关切目光审视动人心魄的改革历程,发掘隐藏其中的感人事迹,饱蘸深情,写出了一个国有钢铁大厂“起死回生”的艰难历程,写出了市场经济大潮中重工业发展面临的“不变则亡”的现实生存状态,写出了钢铁工人深陷困厄的阵痛与挣扎,以及他们如何在配合默契,敢打敢拼的领导群体的带领下扭转观念,重新加入占领市场份额的激烈竞争当中的求生存的强烈意志。这是一个女性作家创作的一次十分醒目的转变,题材的转变同时也暗含着写作风格的转变,所以贺晓彤这次创作转型确实令人关注,也值得关注。

回顾贺晓彤的创作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她所信守的一条始终坚定不移的原则,这就是以一颗高具社会责任感的热诚之心深切关注现实。无论是早期投注怜爱关怀儿童心理与成长状况的文学作品《美丽的丑小丫》、《新伙伴》等等;带着理解尊重之情将笔尖触及女性生存发展境域的《人生,一支灿烂的歌》、《美女如云》等等;还是如今凝聚了几多心血付出的五十多万字现实主义长篇作品《钢铁是这样炼成的》,无一不生发于作家扎根于当下现实的真切体悟与深情投注。今年适逢改革开放30周年,又恰恰处于全球经济萎靡萧条,国家多灾多难,人心浮躁动荡的时期,这样一部描绘我国第一大工业——钢铁重工业大型国有企业转轨与体制革新的现实主义主旋律力作的发表与出版,无疑有着振奋人心的导向作用。

熔铸中华魂 篇4

记得小时候,年幼无知的我常常问妈妈:“妈妈,为什么五星红旗是红色的呢?为什么上面还有五个星星呢?”妈妈抚摸着我的头,笑了笑说:“儿子,因为五星红旗上流淌着革命英雄的鲜血,所以五星红旗是红色的。上面的五颗星星就代表着我们华夏民族的团结精神!”虽然我只是一知半解,但祖国的高大形象已经深深的印在了我幼小的心灵里。

后来我读书了……

我来到黄河边,只见河水泛滥,众生苦不堪言。一位老人在水边走着,像是在寻思什么。他满脸是沧桑的皱纹,露出焦急的神色。他衣着破烂,身上沾满了未干的泥土,他的手指磨的突兀,腿上隐隐出现血迹,还打着赤脚——那也是和木柴一样。那位老人忽然大叫一声,就冲向河中。他曾经靠过的柏树告诉我这就是大禹。我在这片刻之中感到震惊。他就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多么伟大而平凡的人啊!

我来到春秋鲁国,看到循循善诱的老人教诲着它的三千弟子“三军可存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林的树木沙哑地告诉我,这就是孔子,一个仁爱的人,一个被中国引以为豪,被世界称为万师之表的老者。我的心情十分激动。

我来到汨罗江边,看到一个人正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他老泪纵横,他缊袍敝衣,双手不住地撕扯着自己的头发。忽而仰头长叹:“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它理好衣衫,纵身跳入江中。此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天也为之哭泣。汨罗江旁的一棵柳树向我诉说,那就是人们一直纪念着的屈原,一位郁郁不得志的忠臣。我叹息、愤怒。

在时光穿梭中,我听见有人沉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听到有人大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听到有人发誓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我感到心中的血液在沸腾,我的脊柱挺直了,一种不可言诉的力量让我振奋不已。

在模糊中我看见一人身上挂着“我是中国人”的牌子,我看到许多人倒在抗日的炮火中,我还看到一个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看到了华厦腾飞……

我开始明白了,中华魂是对国家、民族的浓浓大爱和强烈的使命感。是华夏民族----龙的传人精神的核心,是使中国矗立五千年而不倒的力量源泉。

中华魂中华好家风征文 篇5

惊世华彩

长卷舒展,活字跳跃,圣火激荡,情感喷放。北京奥运用人类共通的语言,让五千年文明跃然呈现,那一夜,中国惊艳世界。谁曾想过,惊艳的背后是志愿者、奥运导演团、开幕式演员、运动员惊人的努力,奥运开幕式给整届奥运绘上了最绚丽的色彩,可绚丽的背后又是何等的辛酸。解放军在烈日炎炎下的彩排的苦谁又体会得到,在攀爬高塔面前,谁都以爬到最高层为荣,不甘落后,虽然只有少数官兵被批准在最高层,但其余下面的官兵极力配合,没有丝豪怨言,终于在开幕式上赢得了来自全世界的掌声与喝彩!

点燃生命

白的雪,红的火,刺骨的风,激荡的心,鹰失去了同伴,但山的呼唤让她飞得更高,她吉吉,是高山绽放的雪莲。作为登上珠峰的吉吉,她克服高山上种种恶劣的环境,没有退缩,没有恐惧,勇往直前,因为她手里捧着的是五星红旗,红旗给了她温暖,红旗给了她力量,更给了她信念。当登上珠峰顶的那一刻,当奥运圣火点燃在珠峰的那一刻,时间仿佛被凝结成了雪,将那份自豪、光荣、激动洒向全世界!

傲拓天疆

中国人的足迹,从此印进寥廊而深邃的星空,当他们问候世界的时候,给未来留下了深远的回声。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眼睛,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为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的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这正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

不屈的中华魂 篇6

我们伟大的华夏民族,孕育了五千年的辉煌历史,留下了璀璨的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仁人志士层出不穷,中华美德熠熠生辉,民族精神世代传承。

在华夏大地,这片波涛汹涌的大地上,在寒风凛冽的世界第一高峰,插着一面用爱凝结成的,万古流芳的旗帜。它,就是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不屈不挠、自强不息”为目标的民族精神!

虽困难重重却勇往直前的是民族精神;面对死亡威胁而英勇就义的是民族精神;面对凌辱祖国的列强,挺身而出、维护祖国尊严的,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它是世界的最高峰,向下眺望:它看到了祖国雄壮美丽的大好河山,看到了这片土地上勤劳的人民„„此时,它虽身在寒冷的峰顶,心里却有一个炽热的太阳为它驱赶寒冷。但是,当它看到人面兽心的侵略者残忍地杀害无辜的百姓,一股憎恨在心底油然而生,就仿佛凶猛的列焰在心头焚烧,久久不息。

望长江黄河浩荡东流去,抚敌垒炮台默默耸天立。江山千秋永在,英烈风范长存,从太平军倒下的第一排勇士,到百万雄师过大江献出年轻生命的战士;从罗霄山脉战死的大将,到抗日战争和大决战中英勇献身的官兵,他们有的没有留下名字,还有的没墓场和石碑。然而“青山处处埋忠骨”,他们的英灵与江河同在,与日月同辉!时间如信风拂过耳际,生命的旋律在眼前闪烁。悠悠的岁月如水流逝。你是否还记得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

爱国是高于一切的传统美德。我们中华民族涌现过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爱国英雄,他们的英雄事迹为中华美德的最高音。屈原因国破而投江明志,张骞出使匈奴、苏武牧羊北海边、文天祥为保国格而心甘受辱,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戚继光率兵抗倭、郑成功挥师收复台湾,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为国义无反顾,李大钊、陈潭秋视死如归,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周保中,为还我河山而爬冰卧雪,甘洒一腔热血、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黄继光献身堵枪眼、邱少云烈火焚身稳如泰山„„他们哪一个不是具有着民族精神?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血可以流。泪可以洒,但头不能低下,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本色。中国人的身体流淌着顽强不屈的血液。多少荣辱,多少艰辛,多少奋斗,多少牺牲,我们的先辈用血、用汗、用宝贵的生命铸就了东方大地不屈的中华魂!换得华夏大地阳光灿烂。幸福的生活是我的祖辈、无数的英烈带着对祖国的挚爱、对人民的赤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这幸福来之不易,这里面凝聚着无数英雄的血与生命。这是他们为了捍卫祖国,保护人民而献出生命的回报,这是所有人民心中最甜的果实„„

今天,我们又站在国旗下,面对冉冉升起的国旗,我们该有多少感想“朝霞艳,国旗升,凝目立,添豪情”,同学们,请珍惜我们花朵般的年龄,用实际行动做出响亮的回答:

熔铸中华魂 篇7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祖先为我们创造了优秀而又深厚的精神文化财富, 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演化, 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发展, 支配人们日常生活和思想行动的巨大力量, 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特别是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是指“根植于中华大地肥沃土壤之中,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 保留在中华民族之间具有稳定形态的, 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 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优秀传统文化即指传统文化中有利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 更为文明、科学、健康的文化形式和精神。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我们应该批判、摒弃, 而精华部分我们则要不遗余力的加以继承和发扬, 大力在青年人中宣扬优秀传统文化,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括起来具有一些鲜明的特征:

一是坚忍不拔, 锐意进取。“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 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形成的宝贵民族精神。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 与当代军队实际相结合, 渗入到每一个革命军人的理想信念与实际行动中。

二是心系天下, 集体主义感强。“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儒家的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观是中国历代有识之士共同的精神追求。中华民族历史上众多的民族英雄和爱国志士书写了爱国主义传统的壮丽诗篇。

三是善良博爱, 乐于助人。孟子的“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中华民族传统的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精神在当代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四是以民为本, “贵民”“重民”。儒家思想中“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等等, 都强调了人民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是党和军队坚持的宗旨。

五是诚实守信, 忠肝义胆。儒家思想中对道义的推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又一境界, “朝闻道, 夕死可矣”, 生命在道义面前也显得微不足道。而今天, 这种信用、忠义, 则体现在对国家、人民, 对党和军队的忠诚上, 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当代大学生中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精神文明也应随之而发展。但是事实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优良品质受到当前一些不良现象的影响, 社会上出现一些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诸如见死不救、背信弃义、见利忘义等道德滑坡事件, 给整个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当代大学生在网络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 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是直接的。

一方面, 人生目标不明确, 缺乏责任感。“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中国历代仁人志士终生追求的境界, 而当代的很多大学生对于自己为什么要上大学, 以后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等等缺乏明确的目标, 对自己、对家人没有责任感, 更不要说为国家、人民做贡献。

另外, 享乐主义盛行, 追求物质享受。很多大学生从小娇生惯养, 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求必应, 养成了懒惰、霸道的习气, 到了大学以后仍然会有诸如干活偷懒、攀比消费等一些不良习惯, 与艰苦朴素的传统文化习惯不相符。

第三, 以个人为中心、个人主义严重。当代大学生多是90后出生的独生子女。成长于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 一些人带有明显个人主义倾向, 以自我为中心, 集体主义感不强, 道德意识薄弱。

第四, 与人交流少, 情感冷漠。网络的普及使得很多大学生将业余时间花在电脑上, 与人的沟通越来越少, 长期这样形成了对人情伦理的淡漠, 对他人的事情漠不关心。很多大学中存在患有自闭症、抑郁症的学生, 甚至出现一些大学生自杀事件。

当代大学生中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 对于他们在学校的生活以及以后走上工作岗位都有着不利影响, 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用优秀传统文化武装其头脑和心灵是非常必要的。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重要讲话中提到:“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 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讲话强调了青年人在国家民族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如何加强其传统文化底蕴、提高德育修养, 是一项重要工作, 对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的当代文化之“魂”, 对于当代青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根本的指导作用。做好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先天的良好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整个社会的善良博爱、诚实守信、心系天下、自强不息到“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等, 都是我们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

首先, 要加强当代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 尤其是儒家文化, 加强其自身涵养。通过儒家文化的学习, 如修身养性之道, 让学生在这些传统文化的熏陶之下, 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多一份沉稳、多一点内涵, 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儒家学说中对个人道德修养的强调, 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同时儒家文化不排斥对物质财富的追求, 其最高社会理想就是人人过上富足的生活, 但其强调重义轻利, 强调对财富的追求要合乎仁德。对儒家文化的学习可以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

另外, 要加强大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 尤其是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来感化当代大学生, 使他们认识到党的领导的正确性, “听党话, 跟党走”, 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我们党已经走过90年风雨历程, 从建党初期至今, 经历了无数的考验, 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带领人民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 党形成了一系列的优良传统, 如艰苦奋斗、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批评与自我批评等等, 都是当代大学生需要学习的优良品质, 同时从历史学习中真正牢固树立服务人民、报效国家等崇高的人生理想和目标。

摘要: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作为全会议题, 自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之后, 中央再次集中探讨文化课题, 将文化建设放在国家建设的重要位置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新时期的大学生受社会上各种因素的影响, 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还存在一定问题, 作为国家未来的人才,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强化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非常必要。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摘自李长春同志2011年9月23日在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上的讲话.

[2].李宗云.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D].硕士学位论文, P2, 2008.05.

[3].周易·上经[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4].张载:西铭, 北宋.

[5].荀子·王制[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6].孟子[M], 中华书局, 1980.

[7].论语[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中华魂征文 篇8

中华魂征文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史,形成了坚贞不屈,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中国人自古就经受各种困难的考验,天灾、人祸,始终都在检验着中华民族的抵抗力。灾难可以使一个国家灭亡,同样也可以让一个国家强盛。从非典到汶川地震,再到舟曲地震等等一系列的灾难不断地降临到中华大地上,但这没有击垮中华民族,而是让整个民族越来越团结,越来越坚强,那些有条不紊的应急措施,妥善的灾后重建工作等,无不显示出中国的愈加成熟、镇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人早就告诉我们这个真理。中华民族有着不可被忽视的气魄与精神,是一个在困难面前愈挫愈勇的民族。纵览四大文明古国,唯有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保持一脉相传,这跟我们的不屈不挠,开拓进取是分不开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深深的扎根于我们的思维之中。远看汉武帝,北方强悍的匈奴部落对汉朝虎视眈眈,在边疆地带烧、杀、抢、掠,汉武帝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果断施行新政,广开言路,破格提拔人才等,使国家走向强盛,最终迫使不可一世的匈奴远走欧洲,实现了长达几百年的和平安定局面。再如清康熙,北有葛尔丹,西南有吴三桂,东南有台湾郑氏,可以说此时的清朝就站在生死攸关的十字路口,面对如此危险境地,康熙养精蓄锐,增强能力,采用逐个击破的战略,最终击败了敌人,不仅拓展了疆域,而且由此迎来了“康乾盛世”,国家富强,人丁兴旺。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在面对强敌时没有退缩,没有委曲求全,而是迎难而上,从而使国家走向强盛。多难兴邦,因为有“难”,所以才会使中华民族始终提高警惕,以应对外来的敌人。但清朝后期,由于周边没有能对其产生威胁的力量,所以统治者开始奢靡的生活,以天朝上国的姿态看待外界,全然不知世界在发生大变革,随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醒了国人,认识到中华民族处在危急时刻,随时可能灭亡。于是,涌现出了数不清的为民族解放,民族复兴而牺牲的革命英雄,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捍卫者中华民族的尊严,探索着民族复兴的道路。近代的中国人面对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使得西方列强始终没有把中国变成他们的殖民地,这正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困难面前,勇于挑战,勇于斗争的精神。由此可见,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在困难面前、在外来灾难面前有着顽强的抵抗品质,它会使整个国家拧成一股劲,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会变得团结,会无坚不摧。“5.12”汶川地震深深的震撼了神州大地,震撼了中华民族的心灵,此时的中国再次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正所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各地华夏儿女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或捐钱捐物,或直接参与救援工作,中华民族在此刻是一个整体。地震可以震塌房屋、桥梁,但震不垮中华民族的脊梁。历史事实足以证明,任何灾难都压不垮这个坚强的民族,多灾多难带来的不仅仅是损失,更重要的是收获,它让中华民族收获团结、收获坚强。“兄弟同心,其利断金”。转载请注明:闲情偶记 ? 中华魂征文—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

中华魂征文1 篇9

我爱我中华,我爱我脚下的每一寸黄土,我爱那天空中每一朵白云。我爱青藏高原的辽阔,我爱黄土高坡的豪迈;我爱崇山峻岭的巍峨,我爱母亲河的悲壮。我爱她,爱她古老的文明,灿烂的文化。如果问我为什么,那是因为我是炎黄子孙,我爱我祖国,我爱我中华!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历经了五千年的风雨沧桑,造就了如今的辉煌。五千年的历史,有过繁荣,有过屈辱,但也正是这些印记留下了璀璨的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仁人志士层出不穷,中华美德熠熠生辉,民族精神世代传承。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几代人的精心努力,又有多少殷红的鲜血,才换来今天强盛的祖国。五千年,风风雨雨;几世纪,浴血奋战,朝代更迭,兴衰进退;无数智慧,成就了文明的中华。

敲响那一排排编钟,左音右韵穿越悠悠岁月由远及近,浑厚而清亮。河之洲,水之湄,山之阳,海之滨,也随之泛起层层涟漪,响起阵阵回声。掀开摞摞发黄的历史,我们中华民族曾像一个巨人,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从尧舜禹到建立第一个朝代——夏朝,从成汤灭夏到武王伐纣,春秋战国,秦一统天下,而后文景之治,三国逐鹿,等等等等,一直到清朝的灭亡。而随着朝代的更迭,历朝历代的英雄人物也是层出不穷。从古代的姜太公钓鱼,商鞅变法,桃园结义,三顾茅庐,郑和下西洋;再到近代的虎门销烟,洋务运动,中华民族从来不缺少英雄,这些英雄的事迹也永远列举不完。不仅如此,古代的中国还与不少邻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对他们的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怎奈巨人日渐消瘦,由于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使得一个个“刽子手”闻讯而来,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累累白骨。一枪一洞,一刀一口,列强们把伤痛深深的留在了中国人民的心中。但是伟大的中华民族并没有因此放弃,为挽救我沉沦的祖国,多少仁人志士上下求索,多少英雄豪杰血染疆场。我们的先驱们靠着不屈不挠,勇猛果敢的精神,最终赶走了侵略者,夺回了本该属于我们的和平。所以,我们应该铭记历史,铭记那些为了民族独立而战斗的先烈们,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祖国历尽磨难,饱受沧桑。但在这一切过去之后,沉睡的雄狮终于发出震耳欲聋的怒吼,东方巨龙终于抖擞精神扬威于世!一转眼,新中国成立已经六十三周年了。六十三年,辉煌岁月弹指一挥间;六十三年,中国大地沧桑巨变。六十三年风雨岁月峥嵘,六十三载奋斗书写华篇。我们伟大祖国六十三年来的发展与改变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骄傲,你是否也感受得到,那生机勃勃,正是祖国前进的脉搏。

1987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中国自此走进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这是建国以来我国历史上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中国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下海潮”,国民经济随之飞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衣食住行、生活环境、社会保障等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六十三年,是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六十三年。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公路宽阔平坦。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也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在国际上拥有的话语权也越来越大。

六十三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63年。从1970年4月24日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到2003年19月15日我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器“神舟五号”,2008年“神舟七号”的首次太空漫步,再到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的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中国的航天事业走的一步一个脚印,也十分艰辛。炎黄子孙的航天梦终得实现,中华民族对太空的探索亦渐行渐远。祖国的强大,让华人华侨也倍感欣慰,因为远在他乡的他们也因为祖国的强盛而得到了外国友人的赞许。中国航天人的努力没有白费,中国终于也步入了世界航空强国之列。

六十三年,也是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六十三年。还记得当年刘长春独自参加奥运会时的悲凉,记得许海峰第一次为祖国赢得金牌时的光荣,记得2008年中国第一次举办奥运会时的空前盛况,还记得奥运健儿们在伦敦矫健的身影和为祖国赢得的辉煌。说到这,中华儿女无不感到骄傲和自豪。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成功举办,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开幕式和闭幕式那惊艳世界的表演、赛事的组织安排工作、高素质的志愿者服务、现代化的场馆设施建设和广大中华儿女的精神风貌给世界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赢得了国际社会的一致好评,更收获了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北京奥运会使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也使中国进一步走向世界。它标志着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国人民正满怀豪情迈向更加光明的前方。

六十三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六十三年。种种迹象都表明,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一国两制”的宏大心胸,将失散在外的游子拥入祖国的怀抱,绚丽的紫荆花和醉人的金莲绽放出久违的笑脸。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的非典疫情,2008年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以及四川大地震,玉树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等等,危难时刻,中华民族众志成城,共同进退,筑起生命的围墙。伟大的中华民族再次以百折不挠,艰苦卓绝的民族精神在重重困难中挺了过来。负重兴国,坚强不屈的中华儿女们众志成城,手挽手,心连心,将一次次磨难踩在脚下,将坚定信念留在了心中。

上一篇:龙抬头说说下一篇:朝阳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