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中华魂优秀征文

2024-09-27

大学生中华魂优秀征文(通用7篇)

大学生中华魂优秀征文 篇1

巍峨的泰山挺拔的矗立,优美的西湖荡起阵阵涟绮,远方,悠扬的琵琶声缓缓响起,我来到了这片中华大地。

-------题记

我是天地间的一丝游离,飘飘乎来到了这片神州大地,据说这片土地上有着可歌可泣的传奇,我好奇的想来探一探秘。

远望去,一条灰色的巨龙盘旋在八达岭。威严的气势令人肃然起敬。灰色的巨龙缓缓地睁开了眼睛,向我讲述他的传奇。

他华丽的出生要感谢秦始皇帝。从此,他便完整的蜿蜒在这一片美丽的大地。过了好久,突然,狼烟四起,原来是敌人来袭。我们坚强的中华子弟正在奋力一拼。可是,面对猛烈地攻击,人们无能为力。这时,巨龙显现了他的威力,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敌人的侵袭。我们的战士,钻进了巨龙的怀抱里,允吸着中华正气,努力的储存实力。终于,我们破茧而出,如同重生的凤凰一般的威力无比。打退了敌军,展现我中华大地的骨气!那是坚强不屈的品性,那是不畏艰难的勇气!听到这,我充满了敬意,我爱你,这片土地!

不经意,我被眼前这片景象震惊。那是怎样的一种威仪,让人肃然起敬。高大的泰山傲然挺立,如同中国的守护之神,默默的呵护这片他爱的大地。脚下的生物如同他的子民,在他的区域内活的舒适惬意。他就是有着这样的一种豪气,慷慨的为他的朋友们助一把力,这就是我们中华的豪气!望着泰山坚毅的背影,我在心中感叹呐,我敬你,这片土地!

顺着潮湿的水汽,我来到了长江岸堤。滔滔的河水翻滚着向前前进,一朵朵浪花灿烂的开起,在湍湍的河水中傲然挺立,展现着她的风采,秀出了她的美丽。河边的水溅起,滋润着长江边的大地。长江宛如我们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喂养我们,当看到我们长的健壮魁梧时,她笑得甜蜜。这河水中,充满着浓浓的爱意,她用她无私的爱来浇灌这片大地,这种无私的爱,让我感动于心,长江,我的母亲,我爱你无私奉献的心,我爱这片充满爱的土地!

翻了雪山,过了草地,我来到了泸定桥。经过了当年血雨的洗礼,他变得更有魄力。当年的红军来到了这里,面对着国民党的侵袭,他们只能背水一战,拼了性命与国民党血战到底。泸定桥的桥板都被拆的散散离离,可是红军们咬牙坚持,开足了炮火,踏着那晃晃悠悠的铁链镇退了敌兵。是什么力量让他们赢得了胜利?使我们中华的魄力,面对生死时大无畏的勇气!抚摸着桥的桥臂,我由衷的爱你,这片融入了勇气与魄力的土地。

一站又一站,一里又一里。我走过了许多美好的地方,留下了许多美妙的回忆。我爱上长城,爱上泰山,爱上长江,爱上黄河,爱上泸定桥,爱上了中华的每一寸的土地。他有一种精神埋在了土里。这个精神的种子的名字叫中华魂。经历了坎坎坷坷,风风雨雨,这可种子终于发出了芽,出生在这片中华大地。他的出生是中华民族的期望,是中华民族腾飞的信心!吸取了日月的精华的你,变得更加的绮丽。在五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中,你早已开花结果,花开的好看,果子却异常神奇。每个果子都有他不同的寓意,有爱心,信心,恒心,决心,勇气,骨气,灵气,秀气……千千万万的果子被散落在中华各地,成千上万的中华子民吃下了他,浑身上下都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魅力,那就是中华之魂!存在于所有中华人的心里。

我想,我已经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他的景色迷人,爱上了他的风景秀丽;我想,我已经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他的优雅才气,爱上了他的文化气息;我想,我已经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他的超凡脱俗,爱上了他的清新美丽;我想,我已经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他的坚强毅力,爱上了他的诗情画意;我想,我已经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他的不畏艰险,爱上了他的拼搏奋进。我想,我已经爱上了这片土地。我定会更加努力,让中华之魂的鲜花,开满大地!

大学生中华魂优秀征文 篇2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祖先为我们创造了优秀而又深厚的精神文化财富, 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演化, 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发展, 支配人们日常生活和思想行动的巨大力量, 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特别是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是指“根植于中华大地肥沃土壤之中,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 保留在中华民族之间具有稳定形态的, 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 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优秀传统文化即指传统文化中有利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 更为文明、科学、健康的文化形式和精神。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我们应该批判、摒弃, 而精华部分我们则要不遗余力的加以继承和发扬, 大力在青年人中宣扬优秀传统文化,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括起来具有一些鲜明的特征:

一是坚忍不拔, 锐意进取。“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 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形成的宝贵民族精神。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 与当代军队实际相结合, 渗入到每一个革命军人的理想信念与实际行动中。

二是心系天下, 集体主义感强。“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儒家的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观是中国历代有识之士共同的精神追求。中华民族历史上众多的民族英雄和爱国志士书写了爱国主义传统的壮丽诗篇。

三是善良博爱, 乐于助人。孟子的“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中华民族传统的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精神在当代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四是以民为本, “贵民”“重民”。儒家思想中“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等等, 都强调了人民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是党和军队坚持的宗旨。

五是诚实守信, 忠肝义胆。儒家思想中对道义的推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又一境界, “朝闻道, 夕死可矣”, 生命在道义面前也显得微不足道。而今天, 这种信用、忠义, 则体现在对国家、人民, 对党和军队的忠诚上, 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当代大学生中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精神文明也应随之而发展。但是事实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优良品质受到当前一些不良现象的影响, 社会上出现一些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诸如见死不救、背信弃义、见利忘义等道德滑坡事件, 给整个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当代大学生在网络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 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是直接的。

一方面, 人生目标不明确, 缺乏责任感。“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中国历代仁人志士终生追求的境界, 而当代的很多大学生对于自己为什么要上大学, 以后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等等缺乏明确的目标, 对自己、对家人没有责任感, 更不要说为国家、人民做贡献。

另外, 享乐主义盛行, 追求物质享受。很多大学生从小娇生惯养, 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求必应, 养成了懒惰、霸道的习气, 到了大学以后仍然会有诸如干活偷懒、攀比消费等一些不良习惯, 与艰苦朴素的传统文化习惯不相符。

第三, 以个人为中心、个人主义严重。当代大学生多是90后出生的独生子女。成长于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 一些人带有明显个人主义倾向, 以自我为中心, 集体主义感不强, 道德意识薄弱。

第四, 与人交流少, 情感冷漠。网络的普及使得很多大学生将业余时间花在电脑上, 与人的沟通越来越少, 长期这样形成了对人情伦理的淡漠, 对他人的事情漠不关心。很多大学中存在患有自闭症、抑郁症的学生, 甚至出现一些大学生自杀事件。

当代大学生中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 对于他们在学校的生活以及以后走上工作岗位都有着不利影响, 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用优秀传统文化武装其头脑和心灵是非常必要的。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重要讲话中提到:“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 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讲话强调了青年人在国家民族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如何加强其传统文化底蕴、提高德育修养, 是一项重要工作, 对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的当代文化之“魂”, 对于当代青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根本的指导作用。做好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先天的良好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整个社会的善良博爱、诚实守信、心系天下、自强不息到“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等, 都是我们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

首先, 要加强当代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 尤其是儒家文化, 加强其自身涵养。通过儒家文化的学习, 如修身养性之道, 让学生在这些传统文化的熏陶之下, 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多一份沉稳、多一点内涵, 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儒家学说中对个人道德修养的强调, 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同时儒家文化不排斥对物质财富的追求, 其最高社会理想就是人人过上富足的生活, 但其强调重义轻利, 强调对财富的追求要合乎仁德。对儒家文化的学习可以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

另外, 要加强大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 尤其是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来感化当代大学生, 使他们认识到党的领导的正确性, “听党话, 跟党走”, 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我们党已经走过90年风雨历程, 从建党初期至今, 经历了无数的考验, 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带领人民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 党形成了一系列的优良传统, 如艰苦奋斗、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批评与自我批评等等, 都是当代大学生需要学习的优良品质, 同时从历史学习中真正牢固树立服务人民、报效国家等崇高的人生理想和目标。

摘要: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作为全会议题, 自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之后, 中央再次集中探讨文化课题, 将文化建设放在国家建设的重要位置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新时期的大学生受社会上各种因素的影响, 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还存在一定问题, 作为国家未来的人才,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强化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非常必要。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摘自李长春同志2011年9月23日在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上的讲话.

[2].李宗云.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D].硕士学位论文, P2, 2008.05.

[3].周易·上经[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4].张载:西铭, 北宋.

[5].荀子·王制[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6].孟子[M], 中华书局, 1980.

[7].论语[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大学生中华魂优秀征文 篇3

书籍,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是知识的宝库,是广大中小学生的良师益友,也是孩子们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读书养性,读书可以陶冶性情,使人温文尔雅,具有书卷气;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只要熟读深思,你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了;读书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得到积累,君子学以聚之。多读书可以开阔视野, 增长见识, 启迪智慧;多读书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宝库, 进一步懂得生活, 可以提高自己的文采和对艺术的欣赏能力, 从而使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采, 充满情趣。课堂教学是在校中小学生主要的学习渠道,而课外阅读则可以充实和扩大课堂学习的内容。

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由于缺少了多子女组成的同辈群体,原来传统家庭模式中与同辈之间的天然的社会交往行为不再出现,亲辈个体或群体成了独生子女互动行为的唯一指向对象。于是,孩子便成为家庭人际网络的中心,整个家庭的家政规划都围绕孩子进行,传统的家庭伦理规范发生了根本性的倾斜。父母一切都围着孩子转,过分听任孩子的影响,毫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一切物质要求,或者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理想的寄托,因此对独生子女的学习方面寄予过高的期望,甚至采取拔苗助长的过急方法。于是,各种各样的“小皇帝”诞生了,与此相关的种种问题也随之而来。逐渐养成孩子“一切以我为中心”,只知接受爱,不知感恩;惟我独尊而且任性;缺乏责任心和义务感;消费超前,道德滞后;依赖性大,综合能力差;有孤独感,社会交往能力差等不良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

然而,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中华魂”主题教育读书活动,是一项由关工委组织的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深入持久、备受少年儿童喜爱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在中小学生中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近年来,卫东区以读书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了手抄报、黑板报、绘画、讲故事、演讲、征文、经典文化诵读等各项比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少年儿童的课余生活,形成了人人爱读书,人人读好书的氛围。营造了积极向上、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文化氛围,使中小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明辨是非、展示自我、善于合作、充满自信,极大地提高了广大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在“中华魂”主题教育读书活动中,卫东区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学生,先后有568名学生荣获全国、省、市一二三等奖,其中五条路小学张晚琪、李承润、冯旭龙等同学荣获全国少先队“祖国发展我成长、铭记好传统”知识竞赛“小博士”称号,刘奕博被评为全国“好少年”,王铭乐、刘岚旭等同学在河南省、市“中华魂——祖国在我心中”书画、征文比赛中,获一、二等奖;高鑫、李昕、吴昀倩等同学在演讲比赛中荣获一、二等奖;二五班的马博文、张焱同学捡到近万元的存折,毫不犹豫地交到学校,经《平顶山晚报》报道后,找到了失主。失主领到存折时,激动地说:“感谢学校培养出了品德高尚的好学生,感谢这两位拾金不昧的好孩子!”学校也被市政府通报表彰为“爱心捐助先进集体”,“中华魂”读书活动先进集体、演讲比赛优秀组织单位,市经典文化诵读比赛一等奖等殊荣。校园里拾金不昧、助人为乐、团结友爱、尊敬老师的现象蔚然成风。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卫东区教育局关工委以“中华魂”主题教育读书活动为载体,加强在校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探索出一系列有效途径:

一、激发在校中小学生对“中华魂”读书活动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起中小学生对“中华魂“读书活动的兴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让中小学生自己绘制或剪贴书刊宣传画。学生可以在图书管理员和美术老师的帮助下,绘制宣传画,搞剪贴,把作家的头像剪贴在墙报上,并附上作家的生平和主要作品简介。

2.举办图书展览。少先队辅导员组织队员自己动手收集图书,布置图书展览会。可以结合某一个专题活动搞书展,如组织“爱我中华”书展、“争做四好少年”书展等等。还可以专门组织某個作家的书展,如“鲁迅和我们”书展等等。

3.举办朗诵会、化装故事会。少先队组织可邀请演员或教师朗诵书中的片断,或者用文艺形式演出书中的某些精彩片断。用这种方法介绍新书,很容易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效果很好。

4.组织中小学生与作家、编辑见面。中小学生喜欢读书,更是十分渴望知道作家和编辑是怎样进行创作和工作的。组织孩子与作家和编辑见面,可以激发孩子们强烈的读书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帮助作家和编辑了解中小学生的心声,丰富他们的创作。

5.组织评书活动。高年级的学生阅读范围要广阔一些,他们看了一些书籍后,很想有机会交流一下对书中人物的看法。组织评书活动,可以提高孩子们的阅读水平。另外,也可以组织读书笔记展览,利用读书的反馈信息来激发队员的读书兴趣。

6、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中华魂”主题教育读书活动,学生是主体,必须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组织读书活动时提出了“三个放手”,即:放手让学生参与活动的策划;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唱主角;学生解放思想,自主创新,围绕爱国主义这个核心和诚信这个主题,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活动意见,很受大家的欢迎。

二、坚持“五个结合”,把“中华魂”主题教育读书活动作为在校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

1、“中华魂”主题教育读书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课堂不仅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阵地,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我区各个学校不仅把“中华魂”读书纳入品德课之中,其他学科也灵活地把读本有关内容融入自己的教学中。品德老师将“中华魂”中的内容有机地穿插到平时课堂中,突出并深化了诚信教育;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写读后感,编演有关课本剧;音乐教师在课堂讲《国歌》知识,教唱爱国主义和诚信歌曲;美术教师在绘画课上以“神舟七号”飞天成功、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等为内容,指导学生绘画创作,使学生深入理解爱祖国、爱家乡、爱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含义。课堂教学融入读书活动内容,增强了学生动力,启发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竞争意识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师生互动,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又提升了学生素质。

2、“中华魂”主题教育读书活动与道德养成教育相结合。围绕以文明礼仪教育为核心的德育工作目标,把读书活动与道德养成教育紧密结合,培养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因人施教,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成为全校师生遵守的行为规范。在读书活动中教育学生用各种规范、制度约束自己,改掉不良的行为习惯。

3、“中华魂”主题教育读书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各校确定了以校园文化建设为突破口,融读书活动、养成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于一体的工作目标。五条路小学对后操场的墙壁、教学楼的墙壁、楼梯间等进行了主题鲜明的设计,突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理建设的内容,使学生在富于教育的人文环境中,思想得到熏陶和升华。吸引了学生读书兴趣,开阔了学生视野,形成了“以读辅德,以读辅智”的教育,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明显提高。

4、“中华魂”主题教育读书活动与体验实践教育相结合。在读书中学到知识,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这是师生的共识。在组织读书活动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体验实践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做人的道理。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公益劳动等,使学生在体验中学到本领,在实践中快乐成长。

5、除了在学校开展“中华魂” 主题教育读书活动,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外,还要综合利用家庭、社会等各种教育资源,只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中小学生开展工作,树立人人都成为中小学生道德榜样的思想,中小学生的成长环境才能得到净化,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才能得到改善。

大学生中华魂优秀征文 篇4

浩浩中华魂

—— 二年级一班

刘媛媛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孕育了五千年的辉煌,五千年的历史,留下了璀璨的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美德熠熠生辉,长盛不衰,民族精神世代传承。

在这片波涛汹涌的华夏大地上,在无情的地震、泥石流等灾害面前,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文明大家庭,用爱凝结成了一支以“团结、勇敢、不屈不挠、自强不息”为目标的民族魂!它,使我们看到了我中国之少年的希望,它,使我们见证了我中国之少年的坚强!

00后儿童:我是班长

小林浩是映秀小学二年级的学生。5.12大地震发生时,大家都往外跑,却被板子砸倒在地。当时石板后面传来一个女同学的哭声。小林浩就告诉她:“别哭了,我们一起唱歌吧!”,大家就开始唱歌,是老师教的《大中国》。唱完后,女同学就不哭了。

两个小时后,小林浩开始慢慢挪动身子向外爬。由于个子小,他几经努力终于爬出了废墟。逃生后的他并没有跑,而是又爬了回去,连拖带拽地将两个昏迷的同学拉出废墟。

被问到为什么去救人时,林浩平静地说:“因为我是班长!如果其他同学都没有了,要你这个班长有什么用呢?”

小林浩在大灾面前表现出来的冷静与果敢,令人钦佩有佳。

90后少年:老师,先救我妈妈

同样是舟曲泥石流灾难现场,在城关小学南侧,战士们大声喊:“有人吗?”回应大家的,是生命的呻吟。

战士们先是小心翼翼地清理上面的淤泥和石头,然后爬进狭小的洞口,用千斤顶将沉重的大梁木顶起来。看见一个孩子侧卧着身子,身上压着一根大梁木,距离孩子一两米的地方,是个中年妇女,腿也被大梁木压着。里面传出孩子的声音:“老师,先救我妈妈。”(男孩称呼救援战士为老师)。而孩子的妈妈已经难以忍受疼痛,叫喊着“给我把刀,我不活了。”

“妈妈你别着急,大家都在想办法。”男孩俨然一个大人。当时大家听了直想流泪。

随后,男孩要了一把刀,帮着救援战士砍压在妈妈身上的大梁木,一下,两下,三下……

他,就是14岁少年张建新。虽然他只是一个才上初二的年龄,但是,他的行为却鼓舞和激励了无数中国人,让我

们学会了坚强与忍耐!

青年志愿者:坚强乐观

在舟曲泥石流抢险救援现场,总能见到一些年轻的志愿者,他们胳膊上缠着红丝带,帮着运物品、拾垃圾,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王清云舟曲一中的学生。泥石流灾害发生后,他们在第一时间报名担任志愿者,每天和同学们走街串巷拾垃圾。王清云说:“为了大灾之后无大疫,越脏的地方就越要去。”

15岁的严喜芸、13岁的王霞、12岁的王婷婷在公路旁给过往的受灾群众、救援人员倒水喝。她们每天徒步往返40分钟到县城对面的山谷,把灌得满满水的大塑料壶背到县城,给救援人员喝,自己却一口也舍不得喝。

每当人们提起这些志愿者,大家都感叹不已:“这些孩子,在灾难面前成熟了,他们表现出来的坚强不屈,以及责任感和使命感真让人感到欣慰啊!”

自古英雄出少年。灾难来临时,孩子们展现的是沉着镇静、智勇双全的英雄本色,是临危不惧、奋勇救人的崇高精神,是坚强勇敢、顽强不屈的优秀品格,是团结友爱、乐观向上的良好风貌。这些,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展示了爱国主义的强大力量。他们的英雄事迹和可贵精神将

激励着我们青少年,也深深地感动着全国人民。

梁启超曾挥毫写下了大气磅礴的《中国少年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而这,也正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走向伟大繁荣的希望。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从这些可敬的英雄身上,我们看到了我们这一代青少年的广阔前程,看到了伟大祖国的壮美前景,看到了中华民族的璀璨希望。

中华魂中华好家风征文 篇5

我家的家风是“孝”,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父母一直告诫我:百善孝为先!

而立之年已过半,家中父母已渐衰。经过这两年来父亲做工压碎手指、秋收又突发脑梗;母亲腿脚风湿严重,步履蹒跚心坚强。在医院里难免跟病友闲聊,感叹人间疾苦、病魔无情。不由想起许三多的名句:人活着就是要做有意义的事,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学生时代,偷奸耍滑不想上学;青年时代,庸庸懒散、好吃懒做;而立之年,身上的担子突然重了,那个帮你做决定的人开始遵循你的意见了。到了我们应该尽孝心的.时候了,不要让自私的我们忽略了他们的感受。

我们在父母、亲人无微不至的关爱下,茁壮无忧地成长着,我们贪婪地享受着他们给予我们所有的爱,他们总那么无私的爱着我们,我们也就习惯的照单全收,我有时也会想:等有一天我长大了一定要给父母买很多东西,可是父亲教育我说:“孝顺不是体现在你能给我们买多少东西,给了我们多少钱。孝顺父母可以是父母下班回到家后你能送上一杯热茶,父母累的时候你能说上一句安慰的话,父母晚上回到家你能端上一盆洗脚水,还有就是能看到你工作进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你的孝顺。”妈妈也常说,孝敬无底线,就是说对大人尽孝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终点,只有起点。

“百善孝为先”,“孝敬无底线”,我要牢牢记住这几句话,把它作为我们的家风家训,从小培养孩子做一个孝敬父母,懂得感恩的人。我们要建构和谐家风,在家中要学会树立榜样,保持好和孩子的亲密关系。学会抑制自己不好的情感,凡事多设身处地地想想,尽量做最好的自己,合格的父母。

★ 中华魂征文

★ 中华魂 小学 征文

★ 中华魂征文1500字

★ 我爱中华演讲稿精选

★ 我爱中华作文

★ 中华魂放飞梦想征文

★ 中华魂演讲稿400征文

★ 中华魂征文小学三年级

★ 关于爱国征文900字:中华魂

大学生中华魂优秀征文 篇6

艺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是心灵与审美的碰撞, 是激情与活力的展现, 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 来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却又超脱了现实的“嘈杂”, 给人以美的享受。

初识艺术, 开启兴趣之门

“每一位艺术家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任何人也不能从某一天开始就成为了艺术家, 成为艺术家有很长道路要走。”我国著名自由艺术家傅文俊老师如是说。他的艺术之门是在父辈的影响下开启的, 父亲对艺术的喜爱, 让他从小耳濡目染, 给他播下了艺术的种子。

在此之后, 艺术就像是呼吸一般自然而然地存在着, 并成为他一生最重要的事情。让他在成长过程中, 一直学习艺术、思考艺术, 并最终实现了自己在艺术上的目标。在艺术的海洋里, 他自由遨游, 他学过国画, 学过书法, 再大一些之后开始学习油画, 最后接触摄影。接触摄影之前, 他最喜欢油画的艺术方式, 曾想过一辈子都从事油画创作。

因为种种原因, 接触到观念摄影, 使他对摄影有了重新的理解和认识, 也从此走上了摄影艺术的道路。从纪实摄影到观念摄影转变过程很长, 也很缓慢, 但却是他艺术生涯最关键的一部分。

承载梦想, 启发创作之路

傅文俊最初的艺术梦想是从摄影开始的,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 他从事的是宣传工作, 平时工作中, 相机是他主要的工具, 但一般都是拍一些纪实性的照片, 在油画创作中, 他也会用相机收集素材。后来他在四川美术学院攻读油画专业, 因为钟情于艺术的美学与感性魅力而进行了艺术的专业训练。毕业后为了生计, 他先后从事了平面设计与大型广告绘制和广告创意策划等工作, 当时的拍照基本上是为广告创意收集素材, 没有充足时间用于油画创作。但是, 他并未因此放弃艺术创作, 虽然广告创意策划不能像绘画和摄影那样, 具有完全意义上的艺术性与学术性, 但他创造性的将油画知识融入到摄影创作当中, 从而走上了他独特的摄影艺术创作之路。

也就是从那时候起, 傅文俊以摄影的方式创作慢慢多起来, 相机成了他替代油画的另一种创作方式, 成了他的另一支“画笔”, 使他能够在工作之余完成他的艺术梦想。而且, 他认为绘画和摄影是相互联系的, 两者的创作过程都承载着艺术家的社会身份、价值取向与自身的内在体验。从收集素材到从事摄影创作, 有一个漫长的思想转变过程, 这个过程伴随着他对摄影本体语言的认识, 最初的摄影作品偏重于纪实摄影。

随着对摄影艺术的深入理解, 傅文俊老师经历了从纪实摄影到观念摄影的跨越。大跃进时期, 中国国内曾出现过一幅著名作品《棉花姑娘》。《棉花姑娘》拍摄的是两个十七、八岁的姑娘站在棉桃上跳舞, 作品是照耀创作的, 发表在1959年的《大众摄影》上。在那个时代, 会有这样的作品出现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但是今天看来, 在当时没有西方艺术影响之下, 自身摄影内部竟然产生了超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 是令人震撼的。这件摄影作品在当时对傅老师影响很大, 使他对“纪实”摄影有了重新认识。

有一位让他对观念摄影产生兴趣具有深远影响的前辈——前新华社社长邵华泽。邵华泽先生曾经倡导“新闻摄影艺术化”, 这种观点对傅老师影响很深;邵华泽先生倡导真实基础上的形式美感, 这一点让傅老师很认同。《棉花姑娘》和邵先生的观点, 共同促使傅文俊老师有很长一段时间在思考摄影何为的问题, 也真正让他对观念摄影有了最初的概念。

纪实摄影讲求抓拍, 强调时间的即刻性。摆拍与抓拍不同, 它弱化了时间, 将重点放在观念层面而不是用影像来记录。从这点看, 观念摄影和纪实摄影有着本质的区别。从艺术史发展看, 观念艺术和观念摄影是同时演进的。观念艺术兴起后, 摄影大量用于记录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观念摄影相对于新闻摄影或者纪实摄影而言, 更具有问题的针对性, 可以更好的与当代文化、社会现实、权利意识发生联系, 能够达到某种特殊效果以及对观念的表现。

与纪实摄影不同, 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的影像是摆拍的, 可以说观念摄影更多是“摆拍”的艺术, 即事先想好一切然后再布置现场进行创作, 观念摄影不用追逐外物, 相对要主动。你希望对象是什么样就依据个人需要把事物创作成什么样。正是认识到这种区别, 傅老师认为观念摄影的美学特点能够更加准确的呈现出他想表达的创作思想, 于是他的创作思路开始从纪实摄影逐渐转变到观念摄影。由于是油画专业出身, 他特别注意摄影作品的品质感, 包括透视、形式、色彩等方面, 而这些都是油画给他的视觉经验。

在后来的观念摄影创作中, 如果他关注现实, 他就能够表达现实问题, 他喜欢油画, 就把绘画的形式美感带到观念摄影创作中。更为关键的是, 因为从事观念摄影的创作, 他开始有距离的看待当下, 形式美、现实、观念三者融合到了一处, 共同体现在他的作品中, 让他能够在观念摄影艺术的世界里自由发挥, 充分表达了他的创作灵感。

创新求变, 为祖国艺术献力

观念摄影在西方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 它是当代艺术中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法。在观念摄影的概念里, 摄影并不是首位的, 观念才是首位。从目前出现的观念摄影来看, 其观念普遍关注现实, 切中当下, 针砭时弊, 对于社会现实发表自身看法, 是具有行动力的艺术, 观念艺术对于社会发展的文化贡献是巨大的。

在我国, 观念摄影艺术兴起于2000年之后, 在艺术界属于真正的新生事物。随着时代的进步, 艺术摄影近年来在我国逐渐升温, 无论是学术、展览还是收藏都处于生发的态势。就从事摄影来说, 傅老师已经有长时间的积累。观念摄影进入中国后他就一直很关注, 就中国观念摄影来说, 他可以算是较早进入该领域的艺术家之一, 是其中的佼佼者, 对推动我国观念艺术的发展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傅文俊老师的摄影创作中, 他选择了多元化、跨界式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由于摄影艺术的平面性与精致性, 用来摄影的科技机械都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不能像影像、多媒体艺术那样生动多变, 使摄影本体语言的探索渐渐走向瓶颈。傅老师创造性的将摄影与科学技术充分的融合, 以期达到与众不同的效果。他的作品在不跨越摄影概念的同时无限的接近于新媒体艺术, 主要以数字技术为基础, 呈现具有网络、传播、互动与虚拟特征的艺术形态。另外, 后现代主义研究的非精英化倾向, 使视觉文化开始转向通俗文化。一方面傅老师希望可以在视觉上给观众以新奇感与惊艳感, 另一方面在艺术的体验上给予观众更多的互动性与丰富性。通过这种多元的、跨界的艺术实践不仅丰富了摄影艺术本身, 还缩短了艺术家与观众以及作品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除了艺术创作, 傅老师还一直关注各种后期制作软件与方法的更新, 他有近20年做平面设计的经验, 技术相当娴熟。他总是对最新的科技理念感兴趣, 并专注于新奇的科学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实践, 这使他的创作本身充满乐趣。他会通过对各种后期方法、科技材料、高新仪器的深入了解来选择一种最适合表现他创作理念的渠道。

在艺术创作上, 傅文俊老师不墨守成规, 不断寻求创新。对他而言, 摄影、绘画都是只是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段而已, 创作的宗旨不会因为艺术形式的改变而改变。他希望自己的创作具有价值, 并体现在作品本身所包含的对自身的反省、对社会的认识、以及对值得与应该批判的诸事进行批判上, 而这些也就是他创作上一直坚持的原则与希望。

思维独特, 衍生独特创作

每一位艺术家都具有对艺术独特的视觉和思维模式, 傅文俊老师在观念摄影艺术领域有其独到的见解。由于受过专业系统的艺术理论学习和专业绘画技法训练, 傅老师的摄影艺术总是表现得与众不同。

傅老师善于在作品中将摄影与绘画相互交融, 使这两种艺术产生了有别于自身的新的艺术表现形态, 具备了丰富的艺术特性和审美价值。在他的作品《街坊邻居》、《无界》中, 他试图打破摄影本体化的技法表现形态, 通过特殊的手段使摄影图像脱离其载体的相纸, 以宣纸或油画布为媒介, 从而表现出绘画的美学元素。在《退场》作品中, 他的摄影风格接近于抽象水墨的大写意。而镜面版的《哥德巴赫猜想》则以笔触式的绘画语言为主题。在《街坊邻居》作品中他更是做足了有关绘画与摄影艺术语言的融合与拼接, 作品运用了传统中国画的笔墨语言勾勒了山城重庆的大街小巷与风土人情。这些都得益于他早前的绘画学习。

傅老师在创作理念上也总是与其他艺术家有所区别, 他创作的观念摄影作品《退场》系列和延续创作《回响》系列关注了废弃工业景观, 他在创作《退场》系列作品时借鉴了老照片的视觉效果, 描绘了废弃的锈痕斑驳机车、工厂等形象。他把这些被艺术化和历史化的工业景观作为撰写现代工业文明这一城市历史的记忆素材。《退场》系列作品本身已经成为一种记忆范本从而抵抗遗忘的妥协, 通过把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 或者运用把当下切入到历史之中的方式, 对历史事件进行反思。而《回响》系列则是在《退场》系列创作理念的延续。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老旧的机车还是铁轨, 无论是车间还是厂房, 都已消磨了往昔的炽热与辉煌。随着他对社会、对自我、对艺术语言认识的不断改变, 思想随之改变, 思想的脉络呈现出外延的丰富与内涵的加深。

在创作脉络上, 傅老师认为自己的创作不是非常集中的那种, 但是对于问题的关注是比较集中的。他最关注文化问题, 文化直接与人相关, 与时代相关。无论是古典文化还是时下, 文化归根结底都是关于人的文化, 只要这些文化仍旧与人相关, 他都觉得值得去深入研究。就作品来说, 他创作的《十二生肖》和《万国园记》系列作品是针对具体历史事件的。而《街坊邻居》、《回响》系列作品则是记录时代变化的作品。《幻化》、《他心通》、《无界》则是关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作品。可以说从早期作品《退场》到最近作品《游戏》、《故乡的云》, 傅老师的摄影创作主要关注历史、文化与人文三个方面, 而且他的创作都是按照这条主线行进。除此以外, 他也比较关注摄影本身的媒介问题, 比如夏布观念摄影作品《幻化》等倾向于实验类的作品。

傅老师的观念摄影运用了众多元素, 表达了不同的观念, 得到了艺术界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2013年11月17日, 他的夏布观念摄影作品《幻化》参加了第十九届法国巴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 得到欧洲学界的一致好评。他们认为这组作品对于非物质文化传承在艺术实践层面是有巨大贡献的, 因此他们给夏布观念摄影作品《幻化》授予了国际金奖。

《幻化》将X光照射下人体的骨骼样式化处理后与大足石刻合为一处, 作品探讨的是当下时代的信仰, 呈现的是与信仰相关的生死、存在与虚幻、当下与未来的思考。该作品集中了荣昌夏布和大足石刻两个文化遗产, 并将荣昌夏布作为摄影成像媒介, 这是傅老师在非物质文化当代性转换在艺术上的尝试。《幻化》系列作品的得奖, 向世界更好的证明了我国在观念艺术上的不可小觑的位置。

艺术多元化, 坚持绘画创作

虽然傅文俊老师大部分的创作都是摄影作品, 但是他仍会抽出时间进行油画和中国画的创作。在创作绘画作品中傅老师没有选择符号化的表现, 而是更为抽象的根据主观思想进行随性创作。因为他认为一件好的艺术作品, 它所蕴含的意义其实是非常丰富的, 不可能仅仅由一些符号来占据。因此, 他的油画作品创造性的结合了西方写实和东方写意的绘画风格, 显然, 这两种形式在油画中并不是简单的并置, 许多人认为这是形式的冲突。但傅老师认为任何艺术都是相通的, 他也一直在探讨两种形式融合的可能性。

在瑞士琉森, 他有幸见到了毕加索极少示人的一批作品, 这批作品是毕加索和齐白石见面交谈后毕加索创作的, 非常精彩。毕加索用油画媒介, 表达了对于写意的深刻理解, 这批作品非常独特, 给傅老师留下了印象深刻, 对他的艺术创作也起到很好的启发作用。

2012年, 傅老师的绘画作品《信手拈来》系列意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做出跨文化实践, 将多元文化符号并置, 利用不同艺术时空的艺术语言, 以生成新的意义, 是具象与意象融汇, 传统文化与前沿科技的结合。从创作语言上来看, 是对传统自由的分解、挪用。通过将经典的传统人物、文化与先进的时尚与现状的结合, 来展现他对历史与当下的认知。

2013年, 作品《失之交臂》以西方艺术经典雕像《维纳斯》为原型, 结合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石窟造像——千手观音, 两种绘制元素分别代表了东西方在文化领域中不同的艺术发展历程及其走向。将中、西方文化的经典之作通过后现代的手法并置在一起, 正是要表明东、西文化客观存在的差异。与此同时, 表明存在差异并不意味着谁优谁劣, 差异的存在保证了多元文化的继续发展。真正的艺术, 无关国别。当代艺术的创新要在尊重自身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细心的研究艺术发展规律中存在的可能性, 这样才能留下与西方失之交臂却可被称之为经典的艺术创作。

在国画创作方面, 傅文俊老师说自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画作品, 他的作品仅仅是运用水墨程式不遗余力的描摹“古法”, 是将古法抽离于传统的水墨意境并与当代的现实进行碰撞。他的作品将古人的绘画片段抽离开创作的意境, 将它们作为一种形象引用到自己的画面, 再与当代的“足球”、“国徽”、“柏林墙”等进行组接。通过对传统符号的直接借鉴、转换、重组, 使传统的创作格局在当代文化理论中寻找到新的突破口。

傅文俊老师认为, 就写实和写意来说, 大众普遍认为这是冲突的风格。但真正考究下来就会发现, 横在写实和写意之间的冲突根本是国家地域概念的阻隔、视觉经验的差异。西方艺术家没有这种严格的国家地域概念障碍, 所以风格对于他们并不构成问题, 都可以拿来使用。但对于中国艺术家来说, 这种障碍是实实在在摆在那里的, 国内艺术家始终在纠结, 在取舍, 在有条件地吸收和排斥某种风格。

毋庸置疑, 文化在走向世界的同时文化间正在趋于同一, 世界性的文化正在构建之中。从另一方面来说, 总有一天, 无论“你的”、“我的”最后都是“大家的”、“共有的”、“人类的”。所以, 傅老师并不想在艺术创作上将自己束缚起来, 他会继续这种自由的绘画创作方式。

加强交流, 让中国艺术走向世界

近些年来国际艺术界开始全方面关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傅文俊老师也不断应邀参加国内外各大艺术展览, 他曾在法国巴黎大皇宫美术馆、美国纽约JACOBK.JAVITS展览中心、巴塞尔迈阿密海滩艺术周光谱国际艺术展、日本东京都美术馆、日本横滨美术馆、香港文化大会堂、北京圆明园、广东美术馆卢浮宫博物馆、棕榈滩艺术博览会、迈阿密国际艺术博览会、阿联酋迪拜文化艺术中心、泰国曼谷艺术中心、中国军事博物馆、北京今日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云南博物馆等国内外重要艺术机构举办艺术展, 其艺术造诣得到国内外艺术家的高度认可。

这些年参加国外艺术展览让傅老师拥有了双重的文化经验, 并且这种经验不断随着地域的改变而切换, 对于他的艺术创作影响也很大。同时对于中国当代整个的艺术界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八十年代, 改革开放, 中国当代艺术界开始消化、吸收和转化西方当代艺术。如今, 中国艺术和世界交流更加频繁, 西方对于我国艺术家的影响仍旧非常重要。与此同时, 我国艺术家加重了对于自身文化体系的关注, 谈论的问题更切中时下中国, 艺术手法更为多元化。随着中国当代艺术拿到世界各地参展交流, 国际上对于中国艺术有了一定的认知与关注, 我国的艺术也在朝国际化方向前进。

傅老师认为中国当代的艺术家应该多出去看看, 多将自己的艺术作品展示到国际中来, 这样能够更好的拓宽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国际视野, 从而激发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创作灵感, 创作出更好的艺术作品。

硕果累累, 为艺术献身

多年来的努力, 傅文俊老师在艺术界获奖无数, 2009年获得日本AJAC国际艺术家邀请展金奖, 2011、2012年两度获得世界华人当代艺术作品展国际金奖、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称号等国际艺术奖项, 2012年被评为当代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艺术家, 2013年获第35届美国纽约国际艺术博览会国际金奖, 获第19届法国巴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大展国际金奖, 获第16届“世界华人艺术大会”香港大型艺术作品展国际金奖, 获“世界华人艺术精品大展”美国纽约国际艺术博览会国际金奖等。

傅老师创办的“大印图片”与“独立映像”两家艺术机构, 不仅能满足自己在艺术创作完成和展示上的需求, 还为国内艺术家的展示提供了便利。同时, 通过展览审视其他艺术家作品, 不断对自身作品进行反省与检验, 从而更好的投入下一阶段的创作。

铸造中华魂 培养国际人 篇7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国际化人才;优质教育资源;合作与交流

作为北京市示范性高中,八十中学坚持改革创新,确立了“立足北京,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致力于以人为本的国际化素质教育,创办国际化名校”的国际教育发展目标,坚持“铸造中华魂,培养国际人”的办学宗旨,国际化素质教育不断实现着质量提升和成果涌现,建立了中外师生共聚一堂、多元文化汇集交融的国际化大家庭,为中外学生成长为具有领导力才能的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创造了优质成长环境。

一、建立特色国际学生素质教育体系,

促进中外学生交流学习、共同成长

1.建立特色留学生素质教育体系

一是推行分类促进的教学模式。国际部根据外国学生的需求,建立了灵活适用的学习模式,开设汉语语言班、初高中国际学历班、插中国班就读、外籍学生高考学习班、长短期语言培训班、中国文化学习班等。二是设置丰富适用的课程内容。结合国际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体系,开发了武术、传统手工、书法、国画、中国民俗大观等课程。三是组织学生每月进行一次市内文化考察、每学期一次中国文化名胜考察等实践活动,让外国学生沉浸在中国文化氛围中,提高学习效果。还通过实践教学,总结研发了系列中学外国学生校本教材,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促进了汉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2.促进国际多元文化的共融共享

通过组建中外学生跨文化交流社团,组织中外学生运动会、足球篮球赛、汉语节、中文角、英语角、国际风情节、中外学生实践课、班级手拉手、中外学生读书角等多种活动,适应了各类国际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要求,促进了中外学生的交流和融合,培养了学生的国际意识、国际思维、国际理解和国际交流合作能力,实现了国际多元文化和民族本土文化的共融共享,促进了中外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实现生源丰富与教育质量共赢

学校在2002年9月国际部成立以来,不以简单扩充生源为目的,而是着眼长远,本着严把招生关和努力丰富生源国别、实现国际化的原则,脚踏实地向前迈进。高质量的外国学生办学特色体系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学生,国际部的外国学生数量由最初的10多名已发展到目前的近300多名,生源也由韩国一国扩大到37个国家和地区。学校国际教育教学成果丰硕,历届留学生均以优异的高考成绩升入北大、清华、人大等国内著名高等学府。八十中正逐渐成为中外师生共聚一堂、多元文化汇集交融的国际化大家庭。

4.促使留学生在快乐中求知成长

外国学生来到中国,面临着语言和课程难掌握、远离家庭的双重困难。学校通过中西节日和生日集体庆祝、期中和期末表彰、毕业典礼、制作毕业纪念册和毕业戒指、到中国学生家做客、拍中国传统服饰照片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鼓励外国学生展示他们的风采,并尽快融入学校生活,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八十中优秀的国际化办学成果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社会声誉日渐提高,荣获北京市教育外事先进校,成为北京市对外汉语教学推广基地和北京市中小学外国学生教学研究会副会长校。在参加北京市区校各项外国学生比赛和活动中屡获佳绩:北京市首届来华杯中小学外籍学生篮球赛第四名、北京市中小学外籍学生运动会初中组团体总分第一名和高中组团体总分第四名等。

二、融合中外先进教学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推进学校的整体教育国际化建设

1.中英和中美合作办学项目中获得多赢

八十中自2006年起开始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成为北京市首批成功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公立学校之一。目前学校开展了中英和中美两个高中课程项目。严格按照北京市和朝阳区教委的要求办学,把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优质的教育资源与国内扎实的基础教育紧密结合,在保证中国高中必修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引进英国和美国优质课程,融入中国文化、国际礼仪、国际理解等校本课程,建立了集中西方优质课程资源的课程体系,取得了丰厚的办学成果。不仅历届毕业生全部以优异的成绩升入国外大学,培养了一批顺利走入国际名校的优秀国际化人才,更推动了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

2.在融合中外教育优势中实现中外教育双丰收

在中外融合的课程体系基础上,将国际课程纳入班级的课程体系,通过特色文化建设和系列活动,为学生创造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这样的特色化教育教学模式,充分融合中外教育的优势,既保证了学生接受学校优秀的基础教育,又为学生拓展了学习和发展的领域,提高了英语语言、国际交往等综合能力。项目班的课程设置以整合优质资源为指导思想。发挥中国基础课程优势,整合国家基础必修课程,重视学科基础教学,参加中国会考,完成中国高中毕业学历课程。同时,着眼于学生未来成长,引入国外课程,开设综合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开发校本课程,关注学生阅读与表达、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课程建设, 从而实现国际基础必修课程、国际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充分整合。中英、中美项目实验班采取小班教学,针对学生不适应外教授课、中外课程学习压力大、升学盲目等问题,由国际课程专家和国际部教师共同组成学生指导委员会,通过导师个性辅导、每周谈话、每月汇总、系列讲座等形式,指导学生和家长合理制定学习计划和分配时间,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3.以过程性评价为突破口实现教育管理规范化

依据学生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建立学生个人成长评价体系。以综合素质评价和学生成长轨迹为基础,借助学校学生光荣册、国际素质之星等评选制度、优秀毕业生表彰制度,为学生搭建多元发展的展示平台。在素质教育评价的基础上,根据中外合作项目班学生的特点,实施合作项目班的学生过程性评价,即学生成长记录,主要是用来激励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和主动实现自我发展,达到自我管理和成长的目的,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干部和学生本人及家长所有层面共同参与。建立学生三年达标自测的“四有”标准:至少读中国近现代10本名著,其中至少有3本精读的经典代表作,有1本乐于持续阅读的期刊;有1项对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取得巨大成就的专门研究领域,并乐于不断进行探究和宣传活动;有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热情和责任感,有1项中国传统文化技能,如剪纸、手工、武术、书法、绘画、中国厨艺特长等;有1项为他人持续服务的实践活动,并能享受其中的自豪与快乐。

4.以德育为,努力营造良好的特色文化氛围

充分依托学校优质德育资源,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各类社团活动、党团活动、体育比赛、主题比赛等,还吸纳了国际文化以及合作伙伴的许多优质元素,开展丰富多样的、充满国际特色的系列主题班会、国际文化节、中外班级手拉手等其他特色活动。使学生在置身于八十中学这个大家庭中,感知中外文化和实现个性成长。

5.促使中外教师在共同备课、合作教学中进步

始终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根本,一方面采取各种措施吸引高素质、有经验的外教,包括来自英国、美国、加拿大等英语国家优秀的教师,他们能针对中国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大大加强了师资力量。另一方面加强中外教师业务培训,加强教学管理和评估,促进中外教师的共同备课和合作教学,促进中外教师双语教学能力和外教老师的学科教学水平。同时,结合本校成立的教师自主发展研究中心、教师教育共同体和教师国际教育牛津培训班等多项教师培训项目,推动教师的教学实践过程由原来的简单机械的重复转向富有挑战性和开拓性的创造,彻底变革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并使之形成职业习惯。

6.建立全新的个性化课程培养体系和教学模式

通过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国际学生教育,积极引入英国、美国等国的优质课程,并将其中优秀的课程资源及教学方法融入到现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中,特别是将其尊重个性、注重能力的课程优势与我国高中课程知识系统、基础雄厚的特点进行有效整合、相互补充,用合作课程的学习方式“围剿”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让勇于面对挑战、乐于探索质疑、敢于创新实践成为学生的学习品格和终身发展的不竭动力。通过开设相关选修课、活动课和实践课等,完善校本课程内容,建构国际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校本课程体系。可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由外籍教师任教,为学生创造纯正的语言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个性成长空间,让全校学生都有均等的机会享受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建立起新的面向全体学生的高中课程培养体系,一方面为学校学生选修课提供更多的自主性和挑战性,同时满足国内优秀学生发展个性、实践创新、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需求;另一方面为逐年增加的国外学生提供了学习国际化的优质高中课程的机会。

三、开展基于中国文化深厚情感基础上的

理解教育,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和交流

1.推动中外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引进国际教育优质资源和优秀外籍管理团队及教师,促进了中外课程、中外教师、中外管理者的合作与交流,使中外双方增进了解,促进相互学习,这既是提升教育教学管理的有效途径,也让国外教师和合作院校对中国优质基础教育有了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对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为师生架设放眼世界的桥梁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国际交流活动,通过国外姊妹学校交流、组织国际夏冬令营、承办多种形式的国际活动等形式,为学校师生搭建了一个“走出国门看世界”和“在八十中学感受世界”的教育平台。目前,学校已经与德国、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日本等国家的十多所学校结成了姊妹学校,每年定期开展师生互访、国际夏冬令营以及教师互派学习等系列活动。八十中学优秀的教育资源和特色办学,也吸引了众多国际友人的目光,每年都有近千名国际友人来访。在国际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学校与世界各国的优秀中学、大学和教育机构等建立起更多的友好关系,国外课程专家、知名学者的来访和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活动和系列讲座等,让学生们在八十中的校园中感受世界,同时能够获得更多机会走出国门,开拓国际视野。

3.将德育渗透到教学和课程中

学校在坚持传统德育活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校所处区位优势和现有国际教育的成果优势,面向全校中外学生,在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中国文化教育的同时,开设了领导力培养、演讲与口才、品格培养、国际理解等综合发展课程,将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开拓的创新思维、深厚的本土情结、宽广的国际视野和现代社会领导力的国际化人才。

四、“十二五”着力融合中外教育的精华和优势,搭建中外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展望“十二五”,北京八十中将以更加进取开拓创新的姿态,在推进国际化素质教育、培养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国际人”、建立特色化的国际学校方面,跨出更加坚实的前进步伐。

未来八十中的国际教育指导思想是:以教育规划纲要所提出的“提高课程的选择性,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等内容和国家人才强国战略所提出的加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宏伟目标为指导,坚持“铸造中华魂,培养国际人”的办学理念,通过融中外教育的精华,采用中外教材,构建先进的复合型课程体系,打造广阔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将跨文化的国际理解教育与我国的优秀文化传承有机融合,为中外学生个性发展、潜能发挥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多样化和多向性选择,创建八十中国际教育品牌,将八十中学建设成为研究型、示范性、国际化、现代化的国内外知名学校。

1.总体发展目标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国际先进文化相融合、国际理解教育为特色,创建具备相当学生规模的、国籍丰富多彩的、中外师生和谐相处、中外优质资源充分融合、课程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校园,建立优质、高效、灵活的国际化素质教育,构建融合中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复合型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搭建中外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2.德育体系建设目标

将跨文化的国际理解教育与我国的优秀文化传承有机融合,兼取中外学校德育之长,为学生创造充分展示才华和发展个性的育人环境,建立高雅温馨、特色鲜明的文化氛围,形成“严中有爱”和“严肃活泼”的国际学生德育模式。

3.国际学生培养目标

对外国学生来说,培养目标是了解和热爱中国文化,掌握地道的汉语,与中国师生充分融合,成长为具有深厚的中国情怀、坚实的学识基础、广阔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对中国学生来说,培养目标是兼取中外教育精华,成长为具有扎实的基础性学力、深厚的本土情结、开拓的创新思维、宽广的国际视野和现代社会领导力的国际化人才。

4.国际教育教师建设目标

具有国际视野、全球理念、深厚涵养、多元文化修养、能与国际教育接轨并与国际同行进行专业中英文交流的国际教育专业化教职工队伍,帮助全校教师在扩大全球视野的基础上确立科学的国际教育观和学生观,胜任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生教育和创新教育。

上一篇:被生活压迫的伤感句子下一篇:政企客户经理经理情景销售与沟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