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名言名句

2024-07-01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名言名句(精选4篇)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名言名句 篇1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名言名句

1、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三国演义》

2、兵家胜败真常事,卷甲重来未可知。 ----《三国演义》

3、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

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运筹如范蠡,决策似陈平。可惜身先丧,中原栋梁倾。 ----《三国演义》

4、大丈夫愿临阵斗死,岂可入墙而望活乎 ----《三国演义》

5、却说勇南公李存孝,与李晋王分别,领兵巡视河北,所过秋毫无犯,百姓欢悦。不觉早至寿章县淤泥河经过,却有本处一人,姓王名彦章,身长一丈,蓬头跣足,手使一条浑铁篙,聚集二十余人,驾一支船,在此翦径劫掠营生,当下闻得李存孝军马来到,乃曰:“人人说李存孝勇猛,今日要见他。”一面拦住去路。小卒来报存孝曰:“前面有十数猛汉阻路。”存孝向前问曰:“你是何人?敢阻吾路。”答曰:“吾浑铁篙无敌大王王彦章!尔乃何人?速献买路钱,放你过去。”存孝曰:“吾乃大唐护国勇南公李存孝,谁不知名?”彦章曰:“吾闻你勇猛无敌,原来只是如此,快留买路钱去! ----《残唐演义》

6、奸雄亦不相容恕,枉自图谋作小人 ----《三国演义》

7、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公。 ----《三国演义》

8、卿不负孤,孤亦必不负卿也。 ----《三国演义》

9、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 ----《三国演义》

10、亦岂效区区书生,数黄论黑,舞文弄墨而已乎? ----《三国演义》

11、盖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 ----《三国演义》

12、天下动之至易,安之至难 ----《三国演义》

13、“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 ----《三国演义》

14、儒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 ----《三国演义之舌战群儒》

15、人情势利古犹今,谁是英雄是白身?

安得快人如翼德,尽诛世上负心人。 ----《三国演义》

16、主簿陈琳曰:“不可!俗云:掩目而捕燕雀,是自欺也。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国家大事乎?今将军丈皇威,掌兵要,龙骧虎步,高下在心。若欲诛宦官,如鼓洪炉燎毛发耳。但当速发雷霆。行权立断,则天人顺之。却反外檄大臣,临犯京阙,英雄聚会,各怀一心。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反生乱矣。” ----《三国演义》

17、降吴不可却降曹,忠义安能事两朝?

堪叹黄权惜一死,紫阳书法不轻饶。 ----《三国演义》

18、叩门苍猿时献果,门前老鹤夜听经。 ----《三国演义》

19、江山雨霁拥青螺,境界无忧乐最多。昔日英雄凝目处,岩崖依旧抵**。 ----《三国演义》

20、安居在家是父子关系,受命于国家之事,是君臣之分。(没有父子关系)充分体现曹丞相执法严明,不询私情,教子有方,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种美德值得中华民族借鉴和发扬。! ----《三国演义》

21、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 ----《三国演义》

22、马逢伯乐而嘶,人遇知己而死。 ----《三国演义》

23、青山不老,绿水长存。 ----《三国演义》

24、天与不取,悔不可追 ----《三国演义》

25、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 ----《三国演义》

26、孙权慰劳毕,大犒三军。 ----《三国演义》

27、周瑜拆封视之。书曰:“汉军师中郎将诸葛亮,致书于东吴大都督公瑾先生麾下:亮自柴桑一别,至今恋恋不忘。闻足下欲取西川,亮窃以为不可。益州民强地险,刘璋虽暗弱,足以自守。今劳师远征,转运万里,欲收全功,虽吴起不能定其规,孙武不能善其后也。曹操失利于赤壁,志岂须臾忘报仇哉?今足下兴兵远征,倘操乘虚而至,江南齑粉矣!亮不忍坐视,特此告知。幸垂照鉴。”周瑜览毕,长叹一声,唤左右取纸笔作书上吴侯。乃聚众将曰:“吾非不欲尽忠报国,奈天命已绝矣。汝等善事吴侯,共成大业。”言讫,昏绝。徐徐又醒,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寿三十六岁。 ----《三国演义》

28、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 ----《三国演义》

29、豹子尾摇穿画戟,雄兵十万脱征衣。 ----《三国演义》

30、韩遂部卒多有不识操者,出阵观看。操高叫曰:“如诸君欲观曹公耶?吾亦犹也,非有四目两口,但多智谋耳。” ----《三国演义》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名言名句 篇2

一、强调谋略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一系列战争,从小说描写来看,罗贯中特别看重谋略在战争中的重大作用,战争中胜负的关键往往取决于谋略的选择。谋略决策的制定者可以是武将,也可以是谋臣,他们都是整个战场的策划和执行者。有了他们的参与,整个《三国演义》的战争画面才会清晰和突出。罗贯中对谋略的强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武将需有谋略

《三国演义》中猛将如云,他们是构造整个《三国演义》战争画面不可缺少的人物。从小说的描写来看,一个武将只会打仗是不行的,还要有头脑,心中有谋略计策,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三国中这样的人物比比皆是。张飞在小说中是一员猛将,谋略是他最缺乏的,也是他整个人生的一种局限,从整个《三国演义》来看,或许这正是作者的用意之所在。人无完人,张飞正是凭借勇猛过人而智谋缺乏的形象奠定了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到最后张飞也死在了性情暴躁的缺点之下。张飞虽说在谋略上稍有缺乏,但是他有时既有勇又有谋。在打瓦口隘时,因久攻不下而采取袭扰对方的办法,把敌人的视线转移到自己这一方,让对方错误地判断自己的行动从而取得大胜,这算是蜀国中武将成功的一个案例。在《三国演义》中,我们能看到一些猛将因为缺乏谋略而身死异地的场景,如吕布。吕布作为一员武将可谓是勇猛不可挡,但因为缺乏谋略而导致殒命。吕布在被曹操逼到下邳时,本可以听取陈宫之言,以逸击劳,扭转战局,可他却没有看清形势,没有谋略,导致曹操杀进城来,身死白门楼。从上述的例子来看,在《三国演义》中,要想在整个局势中立足,每个武将都必须有谋略,只有那些有勇有谋的将士才能真正为国效力,推动国家的长久发展,张飞、关羽、吕布这些大将之所以最后都成了战争的牺牲品,正是缺乏谋略的缘故。

(二)谋臣决定战争的胜负

谋臣在整个《三国演义》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并不是说他们的数量比武将要多,而是他们的力量巨大,在魏、蜀、吴三国的阵营中谋臣都各自发挥自己最大的才能,他们用尽计谋来与敌人周旋,他们用最少、最巧的力量夺取战争的胜利,他们是整个战场中的指挥者,在特定的场合他们甚至高于指挥者,完全凭借自己的力量来击退敌人的进攻,决胜于千里之外。

首先,从《三国演义》谋略的核心诸葛亮说起,他的出仕给三国增添的不只是力量的均衡,更是一个杰出的胜于常人的完人形象,这让我们对他的出现满怀期待。这种期待或许是因为我们同情刘备的遭遇,同情这个完人还没有大展宏图,因此他的出现让我们的期待变成了现实,也让刘备、曹操、孙权三国的统治者的思想为之发生了改变。他的出现是三国力量均衡的一个平衡点,正是有了他,才有了蜀国,才有了三分天下的格局。若不是他在江东舌战群雄联结了孙权,那么三国的天下就有可能为之变化,也许结局就不再是平分秋色,或许一统天下的格局早就为之改变,因此他的出场是三国平衡的开始。魏国的司马懿,老谋深算,他给诸葛亮制造了很大的麻烦,这也许是诸葛亮病死的缘故之一。在这样强劲的对手面前,诸葛亮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就拿失街亭这一节来讲,在这里就很好地表现了司马懿老谋深算的计策,在整个赢取街亭的过程中他始终与孔明周旋,而在这里他的计谋就占据了上风,也使得他能顺利地拿下街亭、列柳城。正是他抓住了孔明手下的一个错误,正确地分析了当前的形势,把策略进行到底,才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在后面蜀国被灭亡的时候,正是由于司马懿的抉择让三分天下的格局被打破。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三国演义》的作者看来,武将只有勇猛是不行的,还需要有谋略,而谋臣对战争的胜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三国演义》体现了作者在写战争时的主旨:以斗智为主,斗勇为辅。

二、罗贯中强调谋略的原因

在整个三国中,武将谋臣都具有决定整个战争胜负的因素,可谋臣在整个战略战术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只有谋臣能够在逆境之下以弱胜强。为什么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时如此强调谋略的重要性呢?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向来强调谋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孙子兵法·谋攻篇》:“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写打仗的场面笔墨较少,可是写怎样把谋略一步步地设计好却占了很大的篇幅,刻意增添谋略和心计的作用,这正是受了这种传统军事思想的影响。除了对外的攻心外,三国中还有对内的攻心,这种策略可以让整个军队稳定军心,让内部的人团结统一。在三国中经常使用这种方法稳定军心的人也就是曹操,曹操在一次战争中因军中缺粮草而没有办法补给时,就把粮草官给杀了,以此稳定阵营中人的情绪,这种做法确实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让自己人没有了忧虑和负担,在精神上提高了自我的斗志。从上面的叙述来看,无论是对外攻心还是对内攻心,战略战术都是与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有关的,这些做法也是在战争中经常用到的。这些军事思想的运用更增添了《三国演义》所描写战争的悬疑之感,更加吸引读者。

(二)自我感情的抒发

谋臣显然属于文人的范围,罗贯中强调谋臣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其实就是在强调文人的重要性。从罗贯中的生平来看,四海为家,长期在浙江杭州一带生活。曾在元朝末年在江浙一带参加过反元的斗争,从他的背景来看,他不是一个官宦子弟家庭,他的社会地位不高,正是如此他才在《三国演义》中把谋臣写得如此出神入化,也可看做是他用谋臣的胜利掩盖自我的愤世嫉俗,用这种精神上的胜利来弥补命运的不公。诸葛亮的形象或许就是罗贯中自我价值的一种提升,正是有了诸葛亮那些深谋远虑的谋略,我们才能真正记住他,这也许就是罗贯中自我形象的一种建立,用诸葛亮的影像抒发自我的情感,说明罗贯中作为一个现实的文人对于生活是无力的,只能通过在小说中夸耀谋臣的作用获取心灵的满足。那些谋略的胜利,那些谋臣的精睿都是他用自己刻画的影子实现自己的梦想,只有这样他才能把自己壮志未酬的苦闷通过文学作品宣泄出来。

总之,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时以自我的本能维护文人的地位,在中国历代的传统精神风貌中展现了一个用谋略赢得天下的结局,这种价值的体现不仅是自我的,而且是社会集体大众的,更是中国历史精神软实力的展现,三国的结局不是人为的而是用历史和社会的影子折射出的一种既定的格局。

摘要:《三国演义》中的谋略被描写得出神入化, 谋略作为核心要素, 在整部作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仅强调武将须有谋略, 而且着重描写谋臣在整个战争中的决定作用。罗贯中之所以强调谋略如此重要, 一是因为受制于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影响, 二是想借此抒发情感。

关键词:罗贯中,《三国演义》,谋略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中华书局, 2005.

[2]郭瑞林.《三国演义》的文化解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罗贯中《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篇3

诸葛孔明雄才大略,神机妙算,精忠而耿直,谦虚而谨慎,认真而尽职。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即使在魏将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面前,也表现得镇定自若、处变不惊。面对曹操南下的百万雄兵,他并没有慌张,更没有绝望,而是主张联合东吴,凭借自己的过人才智,在青史上写下了火烧赤壁的著名 篇章。七擒孟获的千古绝唱,更将他的过人胆识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逆境中,他也从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不管遇到了多少风雨,不管前路有多少坎坷,他心中希望的火苗从未熄灭,他逐梦的脚步也从未放慢。他一步一步征服着世界,凭借着一颗造福众生、矢志不移的心,经历了多少失败,多少风雨,他终至目标,促造了三国鼎立的格局,在中国青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世纪路上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但他的重任却依旧没有完成——北伐。一次次的出征,却注定是一次次的失败。但他依旧没有气馁,总是怀着那份试图力挽狂澜的希望,那份一统山河的决心,不骄不躁、坚韧不拔地向着理想的终点出征。

“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被称奸绝的曹操——雄才大略,残暴且奸诈;他既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也是一个生性多疑的疑虑家;他是一个“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明主,却又是一个凶残杀戮的暴君;他讨董卓,剿黄巾,诛袁术,灭吕布,平袁绍,定刘表,而确定中原的霸主地位。最后他也因他多疑而烟消玉陨。

“降汉不降曹”,讲述了一代名将,被誉义绝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他既是一个军事战术家谋略家,也是一个骄横跋扈的骄横家;他被尊“五虎将”之首,却又是一个蛮横无理的统领;他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而威震华夏。最后他也因骄横跋扈失荆州,败走麦城,壮死于江东。

还有许多人物。譬如“成也刘关张,败也刘关张”的刘备,“粗中有细”的张飞等。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名言名句 篇4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他将故事里的人物写得淋漓尽致。比如曹操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比如诸葛亮的“料事如神,指挥若定”;比如周瑜的“心胸狭窄,忌才好胜”。

在所有的人物中,我最喜欢的要数关羽了。他有九尺高,一张血红的脸,一双卧蚕眉,长得特别威武。有一次关羽被毒箭所伤,大夫说:“要用刀把中毒的地方割掉,特别疼。”没想到关羽说:“我和马良下棋就不会觉得疼。”结果关羽在割肉时一声不吭,专注着下棋,连大夫也佩服他的勇气。

上一篇:小农水监理工作报告下一篇:“汽车概论”课程融合思政内容教学研究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