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标的重新认识

2024-06-21

对新课标的重新认识(精选7篇)

对新课标的重新认识 篇1

对新课标的认识

新课程的实施已经有几年的历史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课改的理念已经日益深入人心,成为广

大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行动指南。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都在努力的去体现新的理念,都在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摆在首位,可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之低和学生学科基础状况之差还是常常令我们感到吃惊。以至于

我常常这样想,即使是处于同一个地区,城市里的学生和农村的学生学习同一种教材学生是否合适。最起码的,我认为采用一样的教学法会有许多困难。那么怎样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呢?我以

为,对农村学校的学生要求不妨低一些,在教学法上妨灵活一些。所谓的因材施教或者叫因地制宜

说的都是这一道理。我们不能一味的责怪学生的学科基础差,也不便于一味的责怪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低,因为这能找到许多社会方面的因素。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肯定是有责任的。但是限于自身的能力,我们能改变多少呢?这实在是一个难以做出确切回答的问题,我们只能承诺尽力而为。这

样,在教学中,我们将迈着沉重的双脚,跋涉在数学教学的园地里。尽最大努力让新的理念在工作

中闪耀着光芒。教材的要求能否为农村孩子而低些,教学法的确定能否让教师有更多的选择自由而

不千人一面。这是新课改过程中每个数学教师都必须面对的问题,要思考,更要去行动。因为传授

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技能的任务不容推卸地压在我们的肩上。

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学生吧,了解学生的困惑,了解学生的艰难,从而能更好地去理解他们,走进

他们的心灵深处,在实现了真正的沟通之后,我们的数学新课改或许会走出一条成功只路。

每一个数学教师,在这些方面都要达成共识,为完成我们共同的任务而共同奋斗吧!

新课改 我的思索

新课改 我的思索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的方法、策略等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变。

一、走进学生-----让学生感悟数学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做到从生活情景入手,在生活中学习,到生活中运用。注意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广泛运用在生活实际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挖掘数学中“生活例子”,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和创新的能力。

二、转变角色-----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提升学生学习水平

课堂教学中老师们不仅要关注学生获取知识,同时也能关注学生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学习水平和能力。让学生在“尝试成功”中实现自主探究,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这是新课标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目标。怎样实现这样的目标,在教学中该如何操作呢。如:求圆柱的表面积的教学,教师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举一些是圆柱的物品,学生举出的物体中也有错的。如:粉笔、腰鼓等。这是教师可以不急着去否定,而出示一个硬纸板制作的物体,肯定的告诉学生这是圆柱体,让学生猜想有什么特点。学生开始猜出上下两个底是一个样的,教师就把两个底重合,果然一样大小。然后教师给出半径,学生很快算出一个底面积,再乘2,求出上、下底的面积,最后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求圆柱部分的表面积。这个问题较难一点,教师没必要要求学生马上去尝试这个问题,而可以每个学生发三张纸,梯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尝试将对应的边对粘起来,看能不能拼成圆柱体的圆柱部分。学生会发现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都能拼出来,这时再让学生尝试如何求圆柱部分的表面积。学生可能有把圆柱剪开的,教师有意弯弯曲曲的剪。教师也提

醒学生作一垂线再剪开,这部分展开很明显形成一个长方形,求这个长方形面积就是求这个圆柱部分表面积。如果确定出圆柱的高就能求出圆柱部分的面积,再加上上、下底的面积,整个圆柱体的表面积就可以求得。整个过程教师都是在组织问题情境让学生尝试,新知识的发生过程就在学生的尝试探索中完成。教师到此教学不能停止,而应拿出圆台体和圆锥体让学生猜想如何求出它们的表面积。学生没剪开,当然剪开后的两个图形的面积教材没有要求学生了解,但显然学生把解决圆柱体表面积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类似的图形中去了。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让学生学会了知识,还让学生参与了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关注学生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方法

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注意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进行尝试探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等;另一方面教师又要巧妙地运用“卖关子”、“装糊涂”、“精包装”等教学艺术及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立体化的评价激励机制来调动学生学习情感、态度和方法。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逐渐发生变化,并且实践证明,这些新的方式方法确实能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很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

新课改的心得体会

带着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进

我的视野。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题目——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预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夸大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改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往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往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三、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熟悉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把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3、夸大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着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希望、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牢牢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对新课标的重新认识 篇2

一、对于教师自己来说, 教师的角色要转变, 要“新”, 而且要提高自身的综合性素质与能力

传统的教学体制中, 都是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围着教师转,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 不能发挥主动性。而新课标则要求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主体, 尊重学生的情感、个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思想, 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 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以适应现代社会对英语课程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师的要求是, 英语教学的关键不是教师如何教, 而是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因此, 教师应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教师不再是演讲者, 而是课堂活动的设计者和参与者。教师要在教学中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帮助学生发展学习策略,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还要在教学的合个方面做好示范, 与学生一起投身于感知、体验和各作探究的活动之中。

二、对于英语课堂, 教师的授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以往, 我们是一根粉笔走天下。现代技术在不断发展, 使得传统“黑板+粉笔”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再适用。随着录音机、幻灯机, 投影仪、电脑等设备的普及, 课堂教学已出现了多种媒体的组合模式, 这无疑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

多媒体的一大优势就是可以模拟现实环境, 利用视觉、听觉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多感官的刺激,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如用实物投影机呈现一些事物的效果远比用简单的图片效果好, 因为它的真实性可提起学生更多的兴趣。尤其是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它具有速度快、储存量大、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它省去了一堆图片或实物的繁锁, 同时它能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语言实际的情景。如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用动画的形式呈现课文内容, 新奇而有趣的事物会吸引学生的注意, 使他们提起兴趣, 集中注意, 认真上好课。我们还可以将声音去掉让学生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来给动画配音。这样, 不仅可以让所学的内容得到操练, 同时也可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会体会语言在真实环境中的运用, 以达到巩固对话, 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实现教学目的,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积极性, 激发创造性和自我表现的能力。

三、新课标更要求学生学习一定要有兴趣, 而不是死学

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 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 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 学而忘我, 乐此不疲。因此, 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 教师要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 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实践的热情, 加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的培养, 让学生变兴趣为参与实践的动力, 并在漫长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兴趣, 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完成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任务呢?兴趣必须以理解为前提, 无论教师讲得多么形象、生动和有趣, 如果学生听不懂或是听得吃力, 那么所谓的教学效果便无从谈起, 用母语夹外语的教学方式来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 有利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对于初学者来说, 母语不能一刀割断。因此, 像“三明治”教学那样互相夹杂着来使用语言无疑是过渡阶段的一个好办法。我们可以从一句中夹一两个字起步, 到六七个再到完整一句话。再以一句话作为起步, 慢慢地进步到基本上全英文上课。如对于刚拿起英语书本的学生来说, 他们中绝大部分人的英语知识是零, 那就只能从一个字一个字地熟悉开始, 我们用这样的一句课堂用语来打个比方:Boys and girls, let’s read again.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式逐步渗透:Boys and girls, 让我们再读一次。然后过渡到Boys and girls, 让我们再一次read.然后是Boys and girls让我们read again.最后就可以达到Boys and girls, let’s read a鄄gain的教学目的。

四、对阅读的要求

新课标对中学各阶段英语阅读技能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 阅读量也大幅增加。为此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精心设计各项任务, 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小组活动来合作完成。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合作、互动、创新的过程。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 让他们知道用什么工具、通过什么途径去收集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料。合作学习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对方的观点, 而且要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并在此基础上学会讨论问题的要领和方法。阅读教学中的合作小组讨论可以有以下一些主要内容:1.对课文标题、插图等展开讨论。2.对课文段落、细节、佳句、体裁、写作特点等进行讨论。3.对课文难句、长句、某些词语展开讨论。4.对课文时代背景、作者的态度和观点展开讨论。

阅读教学中, 小组合作讨论这一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做出正确的推论和合理的推断能力, 以及在真实环境中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对新课标的再认识 篇3

【关键词】新课标 音乐教学 教育体会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234-02

一、师生互为主体,建立平等和谐师生交往互动的关系

新的课程观认为:学生是整个课程的核心。也是学习的主体,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和态度,突出学习活动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它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观。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在淡化音乐知识技能技巧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在音乐中的感受和体验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生活态度,对人对事的看法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等方面。音乐源于生活,它不能高高在上,成为“高雅”人士的专利,因此,音乐教育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紧密结合。音乐教学要树立学生为主体地位的观念,就应充分认识到学校音乐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教育,使学生自觉地把音乐作为个人终身的生活需要,成为有较高素质的音乐爱好者。同时还应该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创造中学习,实现从“知识本位”到“人的发展为主”的飞跃。要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多扮演“设计师”和“合作伙伴”的角色。教师应努力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和学生一起活动,而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发号施令,那么绝大部分学生应该是你的“好伙伴”,是音乐课的爱好者,他们就会从自己有兴趣的体验里获得知识与能力,把学习看成是愉快而有意义的事。学生成为音乐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从而使音乐课堂教学焕发无限生机。

例如:在《剪羊毛》一课的教学前,教师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由组长负责,教师提供有关信息,各组分别查找和搜集有关草原生活的图片、文字材料及歌曲。学生们自主参与的热情得到发挥。然后,上课时再由各组同学汇报所查找和搜集的结果,反馈给教师。从心理角度讲,学生渴望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认可,而教师则提供了他们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在课结束的拓展延伸内容中,我设计了一个问题:“除了本课已了解的知识和歌曲外,你还渴望了解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有草原的风俗习惯、服饰、人物、牧群……他们渴望知道的更多,获取更多的信息知识。

二、加强教师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实现教学方法的共同提高

首先,新课程音乐课的教育教学已经不再仅限于学校、教室、课堂和课本的严格范围之中,教师也不再仅限于三尺讲台之内的高谈阔论,而是需要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去研究教材、指导教学,还要贴近现实生活,这就需要教师间相互交流与合作,需要教师相互借鉴,共同探讨,特别是在音乐教学中一些学生感兴趣、对学生的发展有意义,而又超越教材的学习内容,能不能讲?给不给学生讲?讲多少?讲到什么程度?这都是过去不曾遇到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我们教师去实践、探讨、交流和合作。一名教师专业发展与提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个人的教学反思、教师群体的相互借鉴合作以及个人的专业理论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间相互进行交流、学习、探讨、研究,才能真正达到实现教师自身专业的提高。

其次,新课程音乐课程标准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要求虽然没有过去教学大纲那样具体、系统,但它却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创造性、发展性的要求。特别是创造性和发展性更是需要教师通过跨年级、跨学科的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新教材更需要教师的合作交流,因为新教材注重的不是教参,而是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而这种实际需要的获得要多学科的交流、长时间的了解、近距离的观察,在这中间,合作交流的意义尤为重要。

例如:在我们教学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学生提出一些超出课本以外的问题,甚至是一些我们感觉到非常奇怪的,你要不要回答?如何回答?回答不上又怎么办?还有一些顽皮的学生在课堂中突然给你制造一个恶作剧、发一声怪叫,你又如何处理?男学生给女学生书包、文具盒中放虫子或其它足以让女学生发出叫声的事件等等。……以上这些课堂中发生的事情需要教师之间进行交流和探讨,共同研究出处理问题的最佳方法。同样,也是教师相互提高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要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

1.音乐教学要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改变狭隘、封闭的课堂式学习为开阔、开放式的学习,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只有真正体会到了为什么要学习和怎样学习时,才能形成理解、欣赏的能力,才能在生活中真正发挥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首先应引导学生欣赏更多的优秀作品,其次,应教会学生欣赏的正确方法,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辨别真、善、美。再次,要了解学生课外学习和生活的状况,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指导课外欣赏活动。

2.音乐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生活中处处有音乐。正像著名钢琴艺术家帕德莱斯基说过:“音乐是唯一真正生存的艺术,它的振动、律动,也就是生命的要素,任何有生命的地方,必然也有音乐。”音乐课堂教学要贴近生活,参与生活。要将学生带进广阔时空,不只是课堂;探索神奇的音乐世界,不只是课本;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不只是成绩。教育生活化,必然充满活力,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学生生活必然充满成功和快乐。

总之,通过自己长期的教学体会和实践积累,使我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创新、个性的自我完善、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都是一名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的。作为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钻研、学习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和课程标准,创新教学,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努力挖掘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圆满完成音乐教学的任务,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对初中生物新课标的认识 篇4

在培训中我的认识总结如下:

一、修订后课标的特点:保持实验稿特色:理念鲜明,目标明确,框架新颖,内容简明,结构合理,更加重视概念教学,内容更趋全面合理,更具可行性。

二、修订后课标的主要变化

(一)关于课程性质的变化:新课标(2011版本)强调了生物学课程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课程,应当展示生物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应当成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课程:不仅习得科学知识,还要领悟科学方法;不是被动地记忆和理解科学知识,而是通过亲身参与探究过程,习得知识,体验过程,领悟方法,训练思维,养成科学态度,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关于内容标准的变化:

1、强调重要概念

新课标(2011版本)在“课程内容”的十个一级主题中,都列出了本主题的重要概念。对重要概念以描述概念内涵的形式进行描述,实际上是强调核心概念。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包括了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重要概念是课程内容中重要知识内容的提炼,以陈述句表述,以表达概念内涵的形式表述重在让学生理解概念,明确理解的程度。

2、增加动物类群

新课标(2011版本)“生物多样性”主题下概述无脊椎动物不同类群(如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概述脊椎动物不同类群(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对生物界的全貌有较全面的认识,避免对动物重要性认识不足的误导,(“课程设计思路”中删除了“绿色植物和人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两类生物”)增进对动物与人类关系的认识,为学习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内容打基础,为学习生物的进化内容打基础。

3、调整部分条目的目标行为动词

说明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中“说明”改为“说出”,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中“解释”改为“举例说出”,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中“形成”改为“认同”。总之,降低了要求。

4、案例集中移到最后作为附录

新课标(2011版)中将“案例”改为“教学与评价实例”,删去了“案例: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

5、其他变化

(1)在“学习目标的说明”补充了新的目标动词:知识性目标动词中补充了“写出、估计”技能性目标动词中补充了“进行、制作”,“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具体内容标准”改为“具体内容”。

(2)调整活动建议:增加了“为班级或家庭中的植物浇水、施肥”“调查当地有关食品安全的实例” “收集有关肾透析、肾移植方面的资料”,删去了“组织学生参观养鸡场”,将“探究某种动物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改为“观察人或动物的某些反射活动,说明其意义”,具体内容中“绿色植物为所有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所有”改为“许多”,“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前言第一句话“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一类植物”删掉。

(三)关于教学建议

新课标(2011版)增加关于概念教学的建议,强调教学活动应当围绕重要概念展开,教学方式可以是讲授、演示、实验、资料分析、讨论等。强调恰当处理概念与事实的关系,前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关系。

(四)关于评价建议

从评价的内容上看,新课标(2011版)改变了实验稿只写能力和情感两方面评价建议的做法,增加了关于知识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建议:“要利用发好纸笔测验等方式检测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在编制纸笔测验试题时,应体现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要求。在具体操作中,要重视考核核心的、具有良好结构的知识,而不是枝节的、零散的知识;要重视考核学生对生物学概念、原理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从评价的方式上,明确提出“倡导评价方式的多样化”,重视表现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除笔试外,还要重视采用实验操作、制作设计等任务表现性方式进行评价。保留实验稿中“档案夹”方法。

(五)教材编写建议

新课标(2011版)删掉了“本《标准》的内容标准不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关于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强调了“教材内容的表述应该重视生物学概念的准确性”。

三、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总体变化

1、新教材总体框架体系不变,教材编写思路、理念基本不变。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保留整套教材“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以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帮助学生建构和理解重要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需求,同时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及其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2、内容上的变化

(1)知识内容上的变化:框架体系基本不变,七年级教材做减法,八年级教材做加法。七上:整合、简化生态部分、“细胞的生活”,基因、DNA、染色体内容移至八下,病毒”移至八上,整合、简化绿色植物部分。

七下:删去三节:“计划生育” “空气质量与健康”“人粪尿的处理”

八上:增加动物的类群、病毒等内容

八下:增加基因、DNA、染色体关系的内容(从七上移来)

此外,强调重要概念的教学,也给教材带来知识内容详略程度上的变化及练习题的变化。

(2)科学探究活动内容变化:

删除了几个可性行不高或价值不高的探究活动(植被对空气温度的影响、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晚育的意义、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

提高了探究活动材料选择的开放性;突显了科学方法的指导;增加了实验与演示实验,增加了一些反映时代发展的阅读内容

3、呈现方式的主要变化

有利于落实重要概念的教学:

(1)单元引言指向本单元重要概念;

(2)每节开头增设“想一想、议一议”栏目;

(3)每节开始部分的“通过本节学习,你将知道”以问题形式列出本节重要概念或相关知识;

(4)部分章节的标题本身就是重要概念的陈述;

(5)精选事实性材料支持概念的建构;

(6)注重通过探究活动建构概念;

(7)更加明确地表述概念并以黑体字排印;

(8)增加辨析概念的练习题;

(9)“单元小结”引导学生所学重要概念进行梳理和总结。

(10)版式的变化:版式设计突出不同功能板块的区分(如主副栏编排,学习的主干内容放主栏,相对次要的内容以“小资料”、“试一试”“?”的形式放在副栏)

(11)每节另起面。

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改革 篇5

只有课堂改变了,学校教育才会改变;课堂优质,学生才会优质;课堂创新,学生才会创新;课堂进步,教师才会成长。通过这次远程培训,结合教学环境和现实条件,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了解教材,只有了解教材,我们才能抓重点与难点,而且要运用到实际中去。作为老师的我们,分析教材,了解教材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

二、学会转换角色。

角色转换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主体。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教师应该扮演引导,点拨,释疑的角色。把课堂上学习的应该运用到课堂实际中去。

三、做好每一节课的准备。

新课标的解读心得体会 篇6

也曾奔波于全国特级教师现场观摩课,醉心地欣赏完他们的课堂杰作,感叹之余,还是感叹。为什么特级教师们能够上出如此令人震撼的课?为什么他们对教材有如此深厚的见地?为什么他们能够设计出如此令人惊叹的教学方式?种.种疑问,在沈老师的讲座中让我茅塞顿开,恍然大悟。

讲座一开始,沈老师便切入正题——“如何进行文本解读”。听了沈老师对文本解读的看法,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我对其中的一些方法有了新的体会。

1、放松心情,潜心会文。

就像沈老师说的那样,放松心态,应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做好解读文本的第一人。回顾这几年,自己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的日子实在不多。拿到教材也真的是像沈老师说的那样马上想怎么上,设计教学环节,做课件。文本材料有没有真正读上一读呢?没有。自己对文本不熟悉,怎么能让学生熟悉呢?

自然的阅读,是一种真实的体验,把自己的教材作为一篇优美的文学作品来阅读,既不会让自己觉得有功利性,也让自己体会读文的愉悦。教师自己有了感受,才能把这种感受传达给你的学生,才能让学生在你的基础上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感受。

潜心会文,应该是对语言文字的探究。许多老教师都说,上一篇课文你要抓住一个点去突破,那这个点是什么?我想,就应该是我们深入解读后所找到的那个点。可以是一个句子、也可以是一个词语。从小处出发,突破文本。让长长的课文因为这个句子,这个词语变的简短起来,让很深奥难理解的课文因为这个点变得简单起来。

2、多元解读文本

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过去我们总是以作家为中心,现在我们打破作家中心,走向以读者为中心,强调每一个阅读主题都可以发挥作用。不仅老课文可以读出时代意义,而且还可以进行多元解读。沈老师举的例子,让我明白了这点。《再见了亲人》,先让学生讨论什么样的人是亲人?志愿军是不是朝鲜人民的亲人?这个层面大家都会做。然而做课老师又提出,亲人是双方的,那么我们再看看,志愿军是不是朝鲜人民的亲人?这是去寻找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东西,比一般老师已深了一层。做课老师还有第三层推进——课文写的是抗美援朝时期,经历血与火的考验,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结成下骨肉亲情。在今天和平时期,还有没有这样的亲情?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只有人人拥有爱心,处处都有亲人。”这样的课难免引起争议,然细细想来,做课老师却是对文本进行创造性地解读,他是对《再见了亲人》做一个当代解读。他的当代解读读出了对今天的孩子有教育价值的东西。

想想自己在平时的备课中,对文本解读浅尝辄止,缺少对教材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往往过分依赖教参,查阅现成的教案或教学实录,把别人的设计依葫芦画瓢搬上课堂,对文本缺少个性解读。这样一来很难让自己成为真正的主导者,相反却成了别人劳动成果的附庸品。也无法让自己的课堂发出光彩,更无法与学生进行激烈的思想碰撞。

3、换位思考,站在儿童的角度读文本,发现新的问题。

我们在阅读文本时,不仅仅是读者,更是教师。读完文本我们有了自己的感受,那学生是不是也有这种感受呢?他能理解多少呢?小学生的想法与我们成人还是有一定的距离。我想在学习课文时,如何让学生理解一些难的词句,如何把握好整个主题倾向,是需要我们课前好好思索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学生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怎么看的?我怎么解决。这都需要我们课前预设。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作为教师平时我们也可以多读一些儿童文学,与学生互相交流心得,了解孩子的想法,也让孩子了解一下大人在他们的书中看到了些什么。

对新课标的重新认识 篇7

一、任务型教学的课堂活动设计

1.新课程标准提出,课堂活动设计必须目的明确并具有可操作性。每节课堂的话题不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适合学生水平的问题及设计具有一定探讨性但又不超出学生基础知识水平的话题。从学生自身实际出发在任务型教学课堂活动设计中尤为重要,只有学生能够有话可说才能使得设计的任务活动具有操作性,达到锻炼学生交际能力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牛津英语有些教材的话题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在这些课文教授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让学生倍感亲切的话题,甚至可以拿班级的学生举例,让学生产生兴趣的同时有话可讲。还有一些课文是文学类文章,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场景,让学生通过短句编排表演的形式将课文内容复述出来。

2.课堂活动要能够充分发展学生的语言技能,并使他们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得到提高。教师要在轻松的氛围下让学生能够不自觉地融入课堂。因此,教师可以设置一定的小组活动,由学生选出小组长,再由小组长进行任务分配,这样学生更能主动地融入课堂,学生间的互动更加轻松,有效。

3.课堂活动的设计还可以与时俱进,课堂可以设置一些大组竞赛,以比赛形式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一些阅读课可以以竞赛和表演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不一样的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和创新力。学生通过大组竞赛,更加自信,更加团结。也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培养自己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高也有一定帮助。

4.课堂活动设计还要能够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在用英语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发挥用英语解决日常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语言知识,而且要能够处理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可以利用在课堂上学到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得以运用,这才是英语语言学习的最实际的目标。

5.语言教学没有限定的场所,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也可以涉及。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不越出教科书的范围,则是不可能对知识有持久的兴趣的。”要培养学生对英语持久的爱好,可以从学生的爱好出发。在讲解有关“Internet”材料的课文时,教师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在网上与外国人交流,如何地道地表达一些交际用语,以及怎样上网查询信息等实际知识。学生也可以利用不同的资源和学习环境,以不同形式接触、学习和使用英语。

二、任务型教学方案的构思及实施

1.任务教学在课堂设计中要求教师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将总的目标分解成下一级目标,根据不同目标设计不同任务。在每节课中教师的目标要细化,有些目标是实际性的而有些目标是任务性的。

首先,教师在课前要将任务的要点设计到位,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把握本节课的重难点。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特点,将教学任务设计到位。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有效地完成任务,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现在多媒体技术,通过课件展示、幻灯展示等形式,明确学生应实现的学习目标,从而更科学、合理地安排学生活动。

其次,在课堂中,教师应充分鼓励学生自主协作,在轻松愉快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完成任务,这样才能更愉快完成任务。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根据任务,学生通过小组活动进行自主协作学习。学生之间尽管存在一定差异,但可以互帮互学,每个人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并在协作中完成任务。

最后,课后,教师还应注意梳理交流信息,反思教学并及时做出调整。课堂活动的教学能够让学生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能让教师发现问题,反馈信息并总结教学成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能有一定收获。

2.任务型教学方案的实施优点。语言教学存在的弊端之一就是,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轻语言能力的培养。任务型教学能够弥补常规语言教学的不足,改变语言实践不足甚至单纯讲授语言知识的现状。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要求更能得到突出,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有利于构建“自主、探究、高效”课堂,也有利于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三、运用任务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任务活动的设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符合学生语言水平的活动才具有可实施性。首先,针对不同语言基础的学生,教师还可以设计分层教学任务。难度较小的任务可分配给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而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则应设计相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其次,教师所设计的任务由应简到繁,由易到难,由高级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有一定的坡度才能使学生循序渐进地进入状态。

2.教师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是指导者,在学生完成任务后则应充当评判者。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作出适时的评价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评价要做到公正且具有鼓励性,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并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进步,才能让学生有更高的积极性学习语言知识。

3.任务型教学更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一定的相关语言知识。除了基本的课堂语言知识之外,教师还具备一定的汉语语言知识储备,并能广泛了解英语国家的人文知识和风俗习惯,同时能够与时俱进,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四、结语

上一篇:软件开发服务合同协议下一篇:写景的话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