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端午节见闻为题的作文(精选12篇)
以端午节见闻为题的作文 篇1
以国庆见闻为题的作文
国庆见闻作文700字
终于盼来了国庆节长假,总算可以放松放松了,我和爸爸妈妈早就约好了国庆节期间坐火车去外地旅游。到了这一天,我早早地起了床,一切准备就绪后,我们全家出发了。到达火车站前广场时,那里早已是人山人海,我们随着川流不息的人群挤进了火车站。
走进候车大厅,这里更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我们好不容易才找到空位坐了下来,我喝了口水,休息了一会儿,眼睛开始不安分地四处打量起来。不远处,一对满头银发的老夫妻互相搀扶着,慢慢地坐到座位上,小声地交谈着。另一边,几名中学生在大声地说笑着。一位导游举着小旗子,正在向旅行团的游客们说着什么„„。“为什么?”突然,一声稚嫩的童音吸引了我,我回头一看,一个胖乎乎的小女孩儿坐在妈妈腿上,“为什么爸爸不能和我们一起出去玩而呢?”小女孩儿天真无邪的大眼睛充满了疑惑,长长的睫毛忽闪着,妈妈爱怜地抚摸着小女孩儿的头,轻声说道:“你爸爸是一名交通警察,为了保证大家的出行安全,到了节假日会更加忙碌,就不能陪咱们出去玩儿了。”小女孩儿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依偎在妈妈的怀里。我静静地听着,目光不觉落在了远处不时闪现的忙碌的身影上,清洁工人正在仔细认真地打扫地面,擦拭桌椅,警察叔叔正在四处巡逻,警惕地注视着四周的情况,车站服务人员面带微笑,耐心地解答着旅客的疑问。正是他们的辛勤工作,使我们的出行更加安全、便捷。
这一幅幅画面,都被我深深地牢记在心中,当我们和家人一起欢度国庆假期时,是否想过,我们拥有的这份快乐,需要多少人为之工作,为之付出,当我们和家人欢聚一堂时,是否想过,又有多少人还要坚持工作,不能和家人团圆呢?这些可敬的人啊,让我真诚地说一声:“谢谢您们!”
国庆见闻作文500字
金秋时节,我们又迎来了伟大祖**亲的生日——国庆节。走在大街上,人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欢乐的笑容。利用假期我也上街去丰富丰富自己的见闻。
警钟常鸣
在张公桥交警宣传栏上,一幅醒目的宣传画映入我的眼帘,上面书写着四个大大的字——“警钟常鸣”。画面上有五张令人触目惊心的照片,他们都是违反交通规则 命丧黄泉的事例:有违章穿越车行间,二人同赴黄泉路的;有横穿公路,命丧车轮的。血淋淋的事实告诫人们,珍爱生命,注意安全!
助人为乐
我们急着回家,好不容易盼来了一辆6路车,我们一大家8口人挤上了车,我正想给爷爷奶奶找个座位,可一眼望去Oh,my God!车上十分拥挤、人挨着人,正在我沮丧的时候,一个亲切的声音传来:“老人家,来这里坐吧!”寻声望去,只见一位戴着眼镜,身旁放着一个大大的行李 包的年轻人站起身来,爷爷坐了下去,连声谢谢。我从心里敬佩这个年轻人尊老爱幼的好品质。
十月一日是一个举国上下同欢庆的日子,13亿中国人民同欢乐,我们在这幸福中渡过这欢乐的一天。祝福您——祖**亲!
以端午节见闻为题的作文 篇2
从表一核心词汇分析比较表可以看出:
第一,中国的初中生这篇优秀作文涉及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呈现的基本逻辑关系是事物之间的包括与被包括的关系,也即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美国的中学生这篇优秀作文涉及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呈现的基本逻辑关系是事物之间的对立与矛盾关系,也即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二,大海与小溪的关系,群山和砾石的关系比之于昏暗与光亮、下雪与太阳的关系,在哲学的普遍意义上远远不如后者的概括性和理论性,是具象思维在抽象思维面前的相形见绌,这与中国的作文教学要求学生关注别人、关注外界的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愿意歌颂集体的伟大,而这种虚假的歌颂并不能解释普遍规律,也不能唤醒学生自己内部的情感共鸣;而美国学生对于“昏暗时人对光亮的苛求,下雪时对太阳的想念”的揭示是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和作者本人的切身的体验和经历密切相关,是真实的,而这样的体验是能引起人的共鸣的;
第三,当下中国的中学作文教学还在搞什么考前背诵“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事迹写进作文来博得阅卷老师的喜欢之类的训练、考场写作把司马迁、项羽、屈原至少一个写进自己的文章增强文章的历史感,这样的训练为什么会让考生在考后忘得干干净净?因为这些训练关注的不是学生自身的体验,是建立在背诵基础上的、和自身无关的材料的堆砌,中国的中学作文教学需要建立新的观念,即关注学生主体[1]。
以家乡端午节为题的作文 篇3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在我们家乡还把端午节叫做“五月端午”,因为它是阴历五月初五这一天。而我更愿意把它叫做“粽子节”,因为在这几天,我都可以吃到美味香甜的大粽子。不仅如此,端午节的习俗也很多呢。
在我们家乡端午节虽比不上春节、中秋那般隆重,但是家家户户也是很重视的。就拿我们家来说吧,在进入阴历五月初一这一天,妈妈就把提前买好的红葫芦贴在了门口,和窗棂外面。贴葫芦也有讲究,葫芦的口要朝上,我就不明白了,问妈妈为什么要贴葫芦,还要这样去贴。妈妈说:“端午节贴葫芦,挂葫芦是为了趋灾避邪保安宁的。”“那为什么口朝上呢?”“听老人们说是为了把毒虫,灾难全都收起来,让家家户户安宁。”妈妈笑着说。原来如此啊。当然贴葫芦只是一个开始,因为到了五月,正是蚊虫开始活跃的时候了,家里的老人们,也爱把剪好的葫芦缝在小孩的衣服后背上。在肩头还要缝上一个小布老虎,以求平安。妈妈说我小时候就有这样的衣服,但是我已经不记得了。初一这一天我们还要吃鸡蛋,至于什么原因我就不知道了。反正妈妈这天早晨要煮上一大盆,家里的每个人都要吃上几个。到了初五这一天,家家门口都插上艾草,也是驱蚊避邪的。晒干的艾草还被姥姥做成了小香包送给我,当然这也是保平安的。这一天重头戏就是吃粽子。妈妈早早的就把米、枣、叶子泡上。泡好后大家就开始包,一个个粽子就在大人们的手中包好了。煮熟的粽子透着叶子的清香,咬一口,米黏黏的,枣甜甜的,真好吃!
我真的很喜欢端午节,更喜欢传统节日中蕴含的美好祝福。
端午节的见闻作文 篇4
每到这个时候,总是被亲朋好友的粽子包围,连呼吸都有糯米的香气。我做为一个伟大的吃货,对别人的粽子总有些不太满意,偶尔吃到好吃的粽子,总能让我心中一阵狂喜。
我老公不太喜欢吃粽子,每当看见我张罗着包粽子总说我自讨苦吃,何必费这些事,满超市都有各种各样的粽子,想吃什么口味随便买就是。
但是我不这么认为,包粽子送亲朋好友对我说是件很神圣的事。从一开始就寻找新鲜的苇叶,再用最好的和田大枣,包上北方人最爱的红枣粽子。也会泡上红豆和绿豆,放在粽子里也特别好吃。今年有好友想念家乡南方粽子的味道,我便也尝试着包了南方人爱吃的肉粽。材料也精挑细选,用了当地最好的黑猪肉,头—晚用生抽和大料腌上,闻到肉里的那种类似香肠的味道就可以包了。包粽子时紧紧的包裹,层层的缠绕,把满心的真情都渗了进去,里面也许会尝到思念的味道。
等到煮粽子时,—般会用农村常用的大锅,先用大火煮开锅后再用慢火煮上四五个小时,再保温闷上—夜第二天—清早就可以吃了。趁热赶紧给亲朋好友送去,再放上粽子锅里煮的鸡蛋,每一个鸡蛋都有煮透了的苇叶的滋味,闻着都觉得香气逼人,早餐就可以吃这两样吃食了。
其实几个粽子不值几个钱,但里面的情意是买不到的,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今天回家看到我爸妈,弟弟和弟妹吃得那么可口,我心里无限欣慰,所有的累都荡然无存了。想像每—个吃到粽子的朋友的表情,也许他们会是开心的。都能体会我包每—个粽子的情意,也有离得远我送不去吃不到粽子的好友,除了遗憾我不知还能说点什么呢?
国庆节见闻为题目的作文 篇5
10月4日这一天,天高云淡,阳光明媚,我兴致勃勃地跟随爸爸妈妈前往位于宁波慈溪的达蓬山主题公园。我们到达那里的时候,已经是游人如织,人声鼎沸。这座主题乐园依山傍水,景色宜人,据说是中国第一座将自然山水、历史人文和现代游乐巧妙融合的文化主题乐园。我迫不及待地冲进园内,想一探究竟。
只见园区内游乐设施一应俱全:浪漫的旋转木马、摇摆的海盗船、惊险的`过山车、悠闲的巴西漂流……而在畅快游玩的过程中,还能不时的欣赏到仿造的世界著名建筑和古迹:万里长城的雄伟壮观,凯旋门的优雅庄严,胡夫金字塔的华丽神秘……让我不出国门就周游了世界,这种感觉果然与众不同。
在所有的游乐项目中,最受大家欢迎的就是“激流勇进”经过耐心的等待,我们一家三口终于登上了“太阳船”,顺着环绕金字塔的水道,慢慢攀升到塔顶,进入金字塔的内部后开始加速,飞快的向下俯冲。顿时我的心好象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了,耳边也响起爸爸妈妈的尖叫声。有趣的是,激起的白色水花像一排巨浪,打向站在旁边观看的人群,躲闪不及的人被浇成了一只只“落汤鸡”。幸好我们事先都穿了雨衣,要不然也会和他们一样狼狈。
体验过了惊心动魄的“激流勇进”,我们又来到了4D影院。戴上专用眼镜,我们和主人公一起经历了一次丛林探险。穿行在茂密的原始森林里,各种奇花异草触手可及,五彩斑斓的蝴蝶就在眼前飞舞,迎面扑来的巨蟒让我惊出一身冷汗。更奇妙的是电影里下雨,立刻就会有凉丝丝的水珠喷到我的脸上;在飞机坠落的时刻,座椅也会跟着震动,使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以端午节见闻为题的作文 篇6
1 地方感及旅游商品文献述评
物质生活的富足使旅游成为人们丰富精神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我国各地旅游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 同时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也在逐年增加。旅游商品是现代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旅游收入的重要来源。随着旅游者对旅程质量要求的增高, 旅游六大元素之一的“购”成为了必不可少和消费弹性最大的部分, 旅游商品开发设计成为旅游经济创新的增长点。国内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旅游商品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纵观旅游商品的期刊文献, 学者们对旅游商品的开发研究普遍偏向宏观性方向, 缺少指导性的研究成果;旅游地方感建构的具体层面研究也大多是对旅游景区规划的方向, 将地方感理论应用于旅游商品的研究鲜有成果。
地方感以人类地方体验的主观性为基础, 其内涵主要包括地方本身的特征与个性, 以及人对地方依附的情感与认同[2]。20世纪70年代, 以段义孚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地理学者重新将“地方”引入人文地理学的研究[3], 地方感成为人文地理研究的一个主要且重要的概念[4];张捷较早指出了地方概念在阐释旅游地整体形象和增强旅游地吸引力中的重要作用[5];唐文跃构建了地方感的研究框架[6];汪芳认为, 旅游地的地方感认知由地方认同和地方依赖两个方面构成, 地方认同主要来源于游客对地方独特性的感官、情感与思考体验, 以及对地方原真性的思考体验, 地方依赖则主要来源于游客对地方依赖性的功能要素体验[7];吕宁对旅游体验过程中旅游者地方感的产生进行了探讨, 得出旅游者对地方的喜爱源于对地方的情结, 旅游者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地方信息, 从而形成对地方的先在情感, 在旅游情境的刺激下产生怀旧情绪, 在体验过程中产生对地方的依附感[8]。一般而言, 旅游地的地方感由两个方面构成, 即地方本身所具有的特质和人们对地方的依附。地方本身的特质即地方的客观特征, 人们对地方的依附即人们的主观认知。地方本身所具有的特质又分为自然特质和文化特质, 游客在旅游的各个时期通过各种渠道对旅游地的综合感知就是主观认知。
就我国旅游商品存在的问题看, 赵精兵认为我国旅游商品市场过于看重旅游景区的规划建设, 缺乏旅游商品发展建设规划[9];文军认为旅游商品开发存在设计缺乏特色和创新, 地方特色商品不多等问题[10];肖歌认为国内旅游商品开发的文化内涵、科技含量、创意表达均显不足, 旅游商品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相对滞后[11]。在旅游商品研究的方向上, 黄莉苹等学者认为旅游商品的开发应使旅游商品外在凸显的实物形态与内藏的文化内涵达到和谐与统一[12];苗雪玲认为地方特色是旅游纪念品的本质特征, 地方特色研究将是旅游纪念品未来研究的重要领域[13];张健伟等学者认为在旅游商品的设计中应进行准确的功能定位, 注重旅游商品自身主题的传达, 深入开发旅游商品的地域特性与文化内涵[14]。对特色旅游商品开发策略方面, 吴克祥提出了将旅游商品的形态、材料、功能各自按传统文化和非传统文化分类后排列组合形成了多种开发策略[15];张萌认为开发任何一件旅游商品都要涉及到表现题材、所用材料、制作工艺、实用功能、包装装演等多种因素, 地域特征和民族风格与商品本身相结合就是与上述诸因素相结合, 这些因素中任何一个得到创新或其组合形式有所创新, 都可能开发出一种新商品[16];黄继元从旅游商品的材料、题材、功能、工艺4个组成要素出发提出了仿制型、题材创新型、材料文化型、功能扩散型、工艺改革型和多因素结合型六种旅游商品开发策略[17];王德刚等学者认为民俗旅游商品的构成要素包括工艺、外观、形式、包装、材料、题材等六个方面, 创新开发要从这六方面入手, 既要保证民俗旅游商品原有的传统特色, 又要赋予新的具有现代感的因素[18];潘丽等学者认为地域文化特色与可运用的文化符号是进行区域旅游商品设计的重要因素, 并从产品语构、语意、语用三个层面探讨了旅游商品创新设计, 选择和组织文化符号是其中的关键[19]。
旅游商品开发需要具备就近原则———就近取材, 包括就近选取题材和制作材料。如果景区的旅游商品都能基于游客对景区的地方感认知来开发设计, 充分围绕本景区的主题及文化元素进行衍生与变形, 也就不存在旅游商品缺乏特色、千篇一律的问题。
2 秭归端午节地方感调查分析
近年来, 屈原故里秭归县高举“屈原文化”大旗, 充分挖掘提炼屈原文化的精髓, 使秭归旅游的吸引力日益增强, 屈原文化成为秭归旅游的灵魂与核心品牌。从2009年申遗成功至今, 秭归县每两年举办一次“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 已连续举办三届。通过调查分析, 秭归端午节地方感具有秭归民俗、屈原文化两个维度的结构特征。
2.1 秭归端午节文化资源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 又称为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湖北省秭归县的端午节主要是纪念生于秭归乐平里战国时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端午节风俗源远流长, 形成了独特的端午文化, 其内涵和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秭归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传承保护项目有砚台雕刻、艾叶香袋、根艺木雕、峡江龙舟、峡江帆船、木瓢挖制、竹编技艺等。
秭归县地处湖北省西部, 位于三峡工程坝上库首, 是世界文化名人屈原的故里。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形成于先秦, 发展于汉末魏晋, 兴盛于唐代, 传承和发展于明清。秭归县当地居民从农历四月底就开始筹备端午节, 一共要过三次端午节, 即农历五月初五过“头端午”, 五月十五过“大端午”, 五月二十五再过“末端午”, 整个五月飘荡着艾叶和粽子的清香。秭归的端午节具有典型的屈原故里地域特色, 有祭奠屈原、游江招魂、龙舟竞渡、举办诗会、挂艾篙葛蒲、喝雄黄酒、食粽子盐蛋等习俗。
龙舟文化:秭归龙舟文化的主题是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竞渡, 俗为屈原投汨罗日, 伤其死, 故并命舟揖以拯之。”《隋书·地理志》也记载:“其迅楫齐驰, 棹歌乱响, 喧振水陆, 观者如云, 诸地皆然, 而南郡尤甚。”秭归在秦朝即属南郡。秭归龙舟竞渡已形成了系统的规则, 而秭归龙舟也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打造。龙舟皆以杉木或柏木打造, 龙头上或雕刻眼珠或以玻璃球镶嵌龙眼, 然后以彩丝制成须髯。舟身以质量上乘的桐油涂抹, 再以红、蓝、黄、白等各色油漆涂绘成鱼鳞形的“龙甲”[20]。其中, 较为独特的“孝龙”涂以白色, 寓意屈原故乡后裔为纪念诗祖屈原尽忠尽孝。龙舟底部涂以化猪油或牛麻藤汁, 这种龙舟是专供竞渡之用。用于乘载观看竞渡的贵客佳宾的“雕画龙舟”则是雕梁画栋, 饰以飞龙走兽、鸟虫花草等彩绘和浮雕。
饮食文化:秭归端午饮食文化种类纷呈, 意蕴浓厚。秭归端午包粽子, 一是节日食用, 二是投水祭奠屈原, 三是作为时令佳品, 当作礼物相互馈赠。《本草纲目·谷部》释粽记载:“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 相馈送。或言祭屈原, 做此投江以饲蛟龙。”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记载:“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 楚人哀之, 每至此日, 以筒贮米祭, 今市俗置米于新竹筒中蒸食之, 谓之装筒。其遗事, 亦曰筒粽。”晋代周处《风土记》记载:“仲夏端午, 端, 初也。以魏叶裹粘米, 以栗枣灰汁煮之令熟, 节日啖, 取阴阳尚包裹之象, 亦日因屈原也。”秭归包粽子十分讲究, 在米粽内置一粒红枣。青色的粽叶寓意着屈原万古长青, 雪白的糯米表明屈原的纯洁如玉, 粽子棱角分明喻示屈原的刚正不阿, 粽子中放一粒红枣, 体现了屈原的一颗爱国丹心。除了包粽子外, 还有蒸面膜、饮雄黄酒、食盐蛋的习俗。
佩饰及避疫文化:端午节期间, 秭归人不仅注重自身装扮, 对饰物的佩戴也特别讲究, 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端午佩饰文化, 有系彩丝、佩香袋、戴艾虎等习俗 (表1) 。五月正值春末夏初, 气温逐渐升高, 多雨且潮湿, 各种病原体微生物大量繁殖, 毒虫滋生, 各种传染病进入高发季节, 避疫文化随之而生。秭归有采露水艾、洗菖蒲澡、洒雄黄酒等习俗 (表2) 。
祭祀及节庆文化:每逢五月初五, 秭归的人们齐聚于县城的屈原祠或是乐平里的屈原庙, 搭设祭坛, 开展祭祀屈原的活动。在祭祀仪式中, 咏唱屈原的诗作, 唱《招魂曲》, 挂招魂蟠, 敬三牲果品, 献香花草木, 向屈原塑像烧香叩拜, 痛诵《公祭祝文》, 默哀、叩首、鞠躬, 向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表达他们的崇敬。在龙舟竞渡前, 要举行祭龙舟仪式, 也称为“龙头祭”。秭归人的端午节如春节一般热闹非凡, 出嫁的姑娘们都要回娘家祭拜先祖, 看望父母。除了祭奠屈原之外, 县内还举办有多种文化活动。文化赛事有龙舟竞渡、书画比赛、歌咏比赛、摄影比赛、屈原文化征文赛、全国“屈原杯”诗歌赛等, 文艺表演有打莲湘、踩高跷、扭秧歌、划采莲船、唱皮影戏、跳花鼓舞等。
屈原文化:屈原文化即屈原本人带来的文化影响, 人们所熟知的有他的诗歌文化和爱国精神。屈原, 名平, 字原, 据推测生于公元前342年3月6日, 诞生于楚国丹阳, 即今湖北秭归, 卒于公元前278年4月26日。他的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 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正是中国“横则秦帝, 纵则楚王”, 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屈原出身贵族, 娴于辞令, 明于治乱, 早年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 任三闾大夫、左徒, 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主张对内举贤能, 修明法度, 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后因遭贵族排挤, 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 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 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投江, 端午节也由此而来。
屈原被世人称为“诗歌之父”, 一生写下许多不朽诗篇, 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他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屈原的作品, 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 有25篇, 即《离骚》1篇, 《天问》1篇, 《九歌》11篇, 《九章》9篇, 《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 还有《招魂》1篇。据郭沫若先生考证, 屈原作品, 共流传下来23篇。其中《九歌》11篇, 《九章》9篇, 《离骚》、《天问》、《招魂》各1篇。屈原在诗中抒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表达他了对楚国的热爱, 表现了他对理想不懈追求和九死不悔的精神。他的诗歌是屈乡人乃至全世界人的宝贵财富, 秭归不但是文人墨客倾慕的地方, 而且是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工作者的向往之地。清代《归州志》记载, 屈原诞生地秭归乐平里“诗风特盛, 明清时代有好诗者结社‘骚坛’。每逢端午节前后, 好诗者邀约相聚, 饮酒赋诗, 述志抒怀, 蔚为风气”。
2.2 秭归端午节地方感元素
秭归端午节文化元素丰富多彩且富于价值, 同时秭归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传承保护项目种类繁多。秭归端午节具有秭归民俗、屈原文化两个维度的地方感特征。根据搜集的秭归端午节的文化特征, 将这些文化特征提取为可视的地方感的符号, 提取出较明显的地方感元素有色彩、材质、造型图案、人文元素四个方面。
对地域特色而言, 色彩有很强的识别性, 秭归端午节的色彩特点以粽叶的颜色青 (粽叶) 、白 (糯米) 、红 (红枣) 为主。青色的粽叶寓意着屈原万古长青, 雪白的糯米表明屈原的纯洁如玉, 粽子分明的棱角表示屈原的刚正不阿, 粽子中的红枣表示屈原的一颗爱国丹心。秭归县盛产脐橙, 脐橙的橙色也可作为秭归的代表色之一。
材质美是衡量一件工艺品品格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材料具有各自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品格, 散发着不同的美感, 不同材质的工艺品能带给人不同的情感认知。对旅游商品的材质来说, 适宜就近取材。合理利用本地储量丰富的材料用于旅游商品开发, 一方面契合了游客的地方认知, 另一方面在生产成本控制、带动地域资源经济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秭归县广种竹子, 同时竹子又代表了高洁不屈的秉性, 故竹子可作为旅游商品的一种使用材料。屈原的作品中常以香草比喻各种美好的品行, 秭归民俗中也多以香草作装饰和避疫用, 故香草也可作材质。
造型图案因其象征意义和审美价值、功能而被大量运用。在各地的文化背景下, 人们将图案和纹样赋予了各种内涵、意义和特征, 所以它们超出了自身形式美感的价值, 向人们传达着内在信息。因表现主题的不同, 装饰图案和纹饰可分为几何形和自然形的图案。人物形象、动植物、自然景物等内容都属自然形图案的题材范畴, 圆形、方形、三角形、多边形、菱形、放射形等基本形式都归属于几何形图案。秭归端午节文化在造型设计借鉴元素方面有粽子分明的棱角、龙舟、划桨、屈原头像、玉笏、香袋, 以及龙舟上的装饰纹样等都可提炼其独特的代表形式和内涵, 成为旅游商品设计的地方性元素。
秭归端午节具有秭归民俗、屈原文化两个维度的地方感特征, 秭归端午节在屈原文化方面的人文元素有屈原本身具有的情感色彩, 屈原的诗歌作品, 屈原诗歌中提到的人和物;在秭归民俗方面则有佩饰、避疫、踩高跷、唱皮影等节庆活动内容。色彩、材质、造型图案、人文元素都源于地方本身事物的个性和特征, 而带给游客则是他们基于地域文化的体验和思考后得到对地方的一种情感认同, 据此对屈原故里端午节的地方元素提取见表3。综合所有的地方特征可做旅游商品开发的有屈原文学作品、秭归地方特产、工艺纪念品, 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项目包含在工艺纪念品内。
3 基于地方感的旅游商品开发模式及其例举
3.1 基于地方感的旅游商品开发模式
一件旅游商品和普通商品的区别在于前者具备了认知功能, 人们通过它感知到其所携带的文化。寻找切入点, 为普通商品加入地方感元素就形成了一个具备地域文化的旅游商品, 这样的旅游商品才能成为游客喜爱的旅游商品。首先, 选定一个元素载体, 这里的元素载体是指一件功能商品, 如T恤、水杯等;然后为这个载体加入适宜的某一样或某几样地方感元素, 这样就构建了图1基于地方感的旅游商品开发思路。
具体的旅游商品开发模式见图2。假定Ai为元素载体、aj为地方感元素中的色彩元素、bj为材质元素、cj为造型元素、dj为人文元素, 那么Ai+aj将得到一个具有一个地方感元素的旅游商品, Ai+ajcj将得到一个具有两个地方感元素的旅游商品, 以此类推。元素载体Ai只能是一种, 而地方感元素可以是一种或几种。
以秭归端午节为例, 假设A1=水杯、A2=T恤、A3=零钱包、A4=名片架、A5=摆饰、A6=笔筒, a1=绿色、a2=白色, b1=竹子, c1=龙舟型、c2=粽子棱角、c3=粽叶纹路、c4=竹简, d1=部分《橘颂》的诗句、d2=屈原年少放牛的情形, 经过简单组合后就可得到如下旅游商品:A1+a1c3→绿色的带粽叶纹路的水杯、A2+a2d1→印有《橘颂》诗句的T恤、A3+a1c2→白色带有粽子棱角的零钱包、A4+b1c1→竹制的龙舟型的名片架、A5+d2→少年屈原放牛的摆饰、A6+c4→竹简状的笔筒。值得一提的是, 商品放在正确的位置并形成效应才会有市场。有共同的地方感元素的商品放在一起对游客不仅是视觉上的冲击, 也是精神上的认同, 会加深游客的地方依附, 进而能带动市场。
3.2 秭归端午节旅游商品分类设计
根据秭归端午节的地方感元素特色的独特性可将秭归端午节的旅游商品分为三个重要类型:屈原文学作品出版类、秭归地方特产类、工艺纪念品类。地方感元素符号主要有:色彩:a1=绿色、a2=橙色、aj=其他;材质:b1=竹子、b2=香草、bj=其他;造型图案:c1=粽子、c2=龙舟、c3=屈原像、cj=其他;人文元素:d1=屈原本身、d2=屈原作品、d3=屈原作品中的人和物、d4=秭归民俗、dj=其他。
屈原文学作品出版类:该种类已设定符号载体为出版品, 人文元素为屈原的文学作品, 故A=出版品、a=色彩、b=材质、c=造型图案、d=屈原诗歌作品, 可形成:A+b1c3d2=封面是印有屈原像的竹简的屈原作品、A+bjcjd2=其他材料如纸类的屈原作品。
高端礼品收藏书籍:以《离骚》、《九歌》、《九章》等屈原代表性作品, 形成一套以《楚辞》为题材的仿古礼品收藏书籍。因材料竹简的特殊性, 不易批量生产且不易携带, 故针对的主要是高端消费市场。由此引申出另一种低端实惠便携的文学出版类旅游商品。
低端实惠便携册子或卡片:屈原他的作品中多以香草等植物寓意抒情, 可将屈原作品中众所周知的脍炙人口的作品做成单品或成套的小册子或明信片、书签卡片等, 并以各式香草或屈原像为背景, 此类针对的主要是大众消费市场。
秭归地方特产类:秭归地方特产分为两类, 一类是现有食品类, 结合秭归地方风味和端午节习俗, 适合开发成旅游商品的种类有粽子、脐橙;一类是香草植物类, 如A1=粽子、A2=橘子、A3=香草, 此时aj、bj、cj、dj可以体现在外包装上, 形成:A1+ajbjcjdj=礼品粽子系列、A2+ajbjcjdj=礼品脐橙系列、A3+ajbjcjdj=香草植物系列。
礼品粽子系列:传统的粽子口味是糯米包上红枣, 结合本地特色的农产品可开发出橙粽、魔芋粽、香草棕、腊肉粽等特色粽子产品。外包装可采用商品开发模式, 针对各种消费档次、消费地域的市场设计出不同的礼盒。如A1+b1c2=竹制龙舟造型的外包装;A1+a1c3=其他材料如纸盒, 印有屈原像的绿色的纸盒外包装;A1+c1=其他材料如纸盒, 呈粽子形状的纸盒外包装。
礼品脐橙系列:秭归是著名的“中国脐橙之乡”, 地处长江三峡河谷地区, 由于独特的气候、适宜的土壤和清新的空气, 秭归脐橙香味浓郁、皮薄色鲜、肉脆汁多、酸甜可口。形、色、香、味都是上品的秭归脐橙非常适宜于开发为食品类的旅游商品。鉴于脐橙保鲜的特殊性, 销售上可采用以快递发到游客目的地的方式, 既使游客免于负重之苦, 又保持了脐橙的鲜美口感, 脐橙在快递过程中也是一种宣传方式。
香草植物系列:屈原在他的作品中提到了多种香草植物。经考察, 秭归常见的有近50种香草植物, 部分较熟知的香草植物见表4。这些香草植物经加工提炼后除了做成香袋外, 有的可作药用保健, 有的可作烹饪调味, 有的可美容养颜, 原生态的香草植物还可作为盆景。此外, 屈原作品中还有江离、兰 (泽兰) 、揭车 (珍珠菜) 、杜衡 (马蹄莲) 、绳 (蛇床) 、辛夷 (紫玉兰) 、荠 (荠菜) 、蕙 (荆芥) 、荼 (苦菜) 、蒲 (香蒲) 、棘 (酸枣) 、薇 (野豌豆) 、椒 (花椒) 等香草植物, 都具有不同的药用价值和营养保健、调理风味等功效;紫 (紫草) 、荷 (芙蓉) 等都具有不同的美容养颜祛病等效果。针对不同的香草开发出相对应的药用保健品、烹饪调味品、美容养颜品和观赏盆景类。
工艺纪念品类:以屈原文化为主, 结合秭归端午节地方感元素中的人文元素:d1=屈原本身、d2=屈原作品、d3=屈原作品中的人和物、dj=其他, 可形成:Ai+ajbjcjd1=屈原雕塑系列、Ai+ajbjcjd2=屈原作品系列、Ai+ajbjcjd3=作品人物系列 (如山鬼、神女等) 。以秭归民俗为主, 结合秭归端午节地方感元素中的人文元素:d4=秭归民俗、dj=其他, 可形成:Ai+ajbjcjd4=龙舟系列、Ai+ajbjcjd4=粽子系列、Ai+ajbjcjd4=佩饰避疫系列、Ai+ajbjcjd4=节庆活动系列。结合各系列特点选取特定的功能赋存形式, 如服饰、雨伞、书签、茶杯、摆件、挂件、钥匙扣、冰箱贴等。
屈原雕塑系列:根据不同类型的游客, 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 可开发出意气风发的青少年时期的屈原, 如屈原执竹简放牛的摆件;忧国忧民的中年时期屈原, 如秭归屈原祠中的屈原青铜塑像。借鉴秦始皇陵兵马俑、少林小和尚等雕塑类旅游商品的经验, 可将屈原雕塑做成微缩版, 采用镀金, 青铜、黄铜、陶瓷、紫砂等多种原材料和各种尺寸, 以方便携带为主, 包装可设计为锦囊或锦盒;可做出各种形态的屈原雕像, 如放牛的屈原、读书的屈原、喝酒的屈原等, 不只拘泥于刻板的屈原形象;做出屈原各类形象摆件, 如Q版卡通形象等, 以迎合青少年游客的喜好。
屈原作品系列:屈原作品是屈原文化中的瑰宝, 开创了中国诗词文化的新时代。其传世作品中有众多的名句为世人传唱, 三峡大学的校训“求索”就出自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从古至今也有无数文人骚客撰写诗词歌赋来纪念屈原, 这些作品在群众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可将屈原的形象、诗词歌赋用古代字体印于扇面、书签、雨具、服装、文具等作为元素载体的物品上, 形成屈原作品系列的旅游商品。脐橙是秭归特产, 《橘颂》是屈原的一篇作品, 借橘树赞美坚贞不移的品格和自己的追求。可将屈原的作品《橘颂》印在雨伞上;针对儿童市场, 采用卡通形式;针对年轻人市场, 采用时尚字体;针对中老年市场, 采用书法字体。
作品人物系列 (如山鬼、神女等) :屈原诗词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描述栩栩如生, 具有震慑人心的力量。《九歌》中描写的女神形象、《湘夫人》中的湘水女神、《少司命》中的女神少司命等人物可用于创造画作形象、雕塑形象等。这些形象可提炼成一个系列, 做一套屏风、一套玩偶摆件等, 也可印于旅游商品的包装上。在每年的秭归端午节, 秭归可开展如“寻屈子美人”的活动, 增加秭归端午节的趣味性和影响力。
龙舟系列和粽子系列:史料记载, 秦军破楚, 屈原悲愤交加, 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 抱石投江, 以身殉国。乡亲们唏嘘不已, 划着小船、唱着悲歌, 沿江寻找屈原的尸首, 还往江中投粽子, 祈求鱼虾不要咬食屈原的身体。后来, 每到农历五月初五, 人们为了纪念屈原, 就划龙舟、吃粽子。可充分利用龙舟的形状样式、粽子的形状色彩开发出一系列工艺纪念品, 如龙头形状的钥匙扣、粽子形状的零钱包等。
佩饰避疫系列:端午节期间, 秭归人有系五彩丝织品于臂、佩戴香袋、饰以艾虎、采露水艾、洗菖蒲澡、洒雄黄酒等习俗, 这些佩饰、艾草、菖蒲、雄黄酒等辅以功能介绍可开发为旅游商品。可采用游客亲身参与体验采摘或制作过程的方式销售, 增强游客的购买欲。
节庆活动系列:秭归端午节进行的文艺表演打莲湘、踩高跷、扭秧歌、划采莲船、唱皮影戏、跳花鼓舞等, 文化赛事如龙舟赛、书画赛、歌咏赛、摄影赛等, 这些节庆活动的形象都可做成二维的画面形象和三维的立体形象用于各类元素载体。如印踩高跷图样的背包、一套所有文艺表演形象的雕塑摆件;秭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传承保护项目如艾叶香袋、峡江龙舟、木瓢挖制、竹编技艺等, 在展览的同时也可以作为旅游商品销售。
4 研究结论
端午节见闻作文 篇7
又是一年的端午节到了,每家每户都要包粽子了。
我妈妈也要开始包粽子了,材料有米、香菇、红豆、花生、粽叶。开始包了,我看着妈妈包粽子,我看着看着学会了,我就和妈妈说:“我会了,让我自己包一个吧。”“哦,就一个哦。”妈妈回答。我拿起两片粽叶,跟着妈妈包粽子的节奏,不一会,我自己包的小粽子出来了,包的好丑,绳子有点松,但我想:这是我人生中包的第一个粽子。一个、两个、三个……一个个粽子从妈妈的巧手中诞生。
妈妈包的粽子一共有53个,有两个是我包的。到了煮粽子的时候了,妈妈把粽子放在放在锅里煮,一个小时后,香喷喷的粽子就出来了。“粽子们,快进我的肚子里吧!”
端午节见闻作文素材 篇8
今天我一大早高高兴兴地跑到教室里,我为什么这么高兴呢?这正是因为今天我们的老师和请来的12位家长来教我们包粽子,今天我值日,等我上来的时候,我同桌和我说:你快点背单词吧,一会儿老师就要提写。我听了,连忙背起单词来,过了一会儿,老师让池雨彤,牛安琪和孙梓童去领帽子,手套和口罩,等她们几个回来之后,老师就开始提写了,提写完了,我全对了。早自习,下了课之后,老师让前三排往前面对,后四排往后面对我们分成了六个组。
第一节课老师讲了屈原在死之前,写了很多著名的诗,有的时候,李白写诗没有灵感了就可以拿出屈原的诗看就有灵感了。甚至有的还是抄的。我们还知道了南方人端午节的习俗是赛龙舟,北方人端午节的习俗是吃粽子。
等老师讲完了,几位家长也来全了。我们就戴上帽子,手套和口罩,包起粽子来了。我一开始没有学会,但是张有泉的妈妈一直在教我们,我们组一共包了十几个,我们很高兴,包完了,家长们帮我们扫了地,周东晓给家长们和了一张影之后,我们就开始上课了,到第四节课思品课的时候,还有十分钟就要下课时,语文老师突然从教室外蹦了出来说:数一数我们班有几个回家的我们数了数,有十个。语文老师去拿粽子了,这时思品老师说你看我们还吃粽子呢,人家外国人拿着餐具来吃粽子,他们还不知道怎么吃,就切着粽叶吃起来了。刚说完,语文老师拿着几包粽子进了教室,发给了那十个同学。
端午节见闻200字作文 篇9
今天是五月初五,这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也就是端午节。大人小孩都很喜欢这个节日。
我一起床,妈妈就把钱包放在我身上,手上还拿着一根五彩线。我看见父亲拿着两个葫芦。今天的早餐是粽子和鸡蛋。我津津有味地吃了一个粽子和一个鸡蛋。粽子里用了两个日期。然后庄庄拿着彩蛋来找我,造了彩蛋。我带着赢的感觉和她一起创造了彩蛋。过了一会儿,我赢了,我高兴地跳了起来。
就在今天,家家挂红葫芦,插艾叶,吃粽子和鸡蛋。这才真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特点。
端午见闻作文 篇10
星期一,妈妈带我去外婆家过端午节。一大早,外婆和外公就在门、窗上都插了象草一样的东西。我跑过去问外婆:这是什么呀?外婆回答我说:这是艾草和菖蒲。我又问: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呢?外婆告诉我:因为要纪念屈原。我哥哥也醒了,他看到艾草和菖蒲,问我这是什么?我作了一一回答。然后,我和哥哥就一起玩起了水枪,比谁射得远。哥哥和我玩含羞草的时候,我看到了蜘蛛网,蜘蛛在上面爬来爬去。哥哥想用水枪射,可是射不到。我发现底下有一根蜘蛛织网的线,让哥哥把那根线弄断,哥哥把线弄断后,蜘蛛的家就少了一半了。
到了中午,我们一起吃粽子,可好吃啦!
端午见闻作文 篇11
今天是五月初五,是传统的端午节。赛龙舟、吃五黄、挂香袋等都是这个节日的习俗,还有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
早上,我去奶奶家的时候,看见门口插着艾草,妈妈告诉我这种植物可以驱邪辟毒的。刚巧奶奶在包粽子,我也想亲手包个粽子,可是我不会。在奶奶的指导下,我小心翼翼地完成了任务,一个象三角形的粽子出炉了,我迫不及待地放在水里煮,过了几分钟,美味地粽子进入了我的嘴中,味道好极了!!!
我吃到了可口的粽子,又了解了端午节的知识。
端午见闻小学生作文 篇12
我们如约来到了美丽的草原。草原真绿啊,绿得像是一块绿色丝巾;草原真静啊,静得让你只能听见自己的呼吸声;草原真大啊,大得让你一眼望不到边。
近看,翠绿的青草中夹杂着各种野花,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小昆虫跳来跳去,长长的青草似乎在用它们"锋利"的棱角刺扎着我们这些不速之客的脚腕,有些微疼又有些痒。
远看,青山一座连着一座直到天边儿,宛如一幅美丽的油画。一顶顶蒙古包如蘑菇般点缀在翠绿如毯的草原上格外醒目。牛群、羊群像朵朵棉花般镶嵌在草地上。这样的景象真是应了诗人笔下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情景。
仰望,几朵白云慢慢地飘过蔚蓝的天空,白云有的像奔跑的马儿;有的像展翅的雄鹰;而那些分散开的小云朵则像与羊群走散的小羊羔,盲目地跑着。
【以端午节见闻为题的作文】推荐阅读:
以端午节的传说为题的作文02-02
端午见闻作文09-09
以端午节为话题的作文10-10
以难忘的端午节初二话题作文12-06
初中以端午节为话题的优秀作文12-24
以端午节为话题的五年级作文2012-26
初中端午之喜为题作文09-14
端午节作文:外婆家的端午节06-18
二年级端午作文:过端午节的习俗01-21
端午节优秀作文:别具特色的端午节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