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ysqli_fetch_assoc() expects parameter 1 to be mysqli_result, boolean given in /www/wwwroot/qikantianxia.com/e/action/CCYip.php on line 71
散文作文随笔(精选6篇)

散文作文随笔

2024-09-29

散文作文随笔(精选6篇)

散文作文随笔 篇1

夏天,无论什么地方的夏天,总是好的。夏天,就像那健壮的青年一样,充满生机,蓬勃而富有活力。

南北方的夏天,差异是很明显的。南方的夏,我是有感受过的。南方的夏,仿佛一块年糕,粘在身上,黏的难受。虽说只在南边待过短短的几日,但是她给我的感觉是闷热的,仿佛处在温室。微风拂过,身体已不觉出了一层致密的汗珠,在万有引力的指引下,顺着脸颊,划过脖颈,止不住的向下流淌。

但南方的夏也不尽炎热。上海的黄浦江畔,江风虽然吹得猛,但依然带有些许的柔和之意。江风吹拂着身体,带走了炎热,只留下一片清爽。淡淡的江腥刺激着鼻腔,让我感受到这才是夏日的美好。眺望江面,即将远航的货轮起锚出港,股股轻烟随风消逝,只留下那被切碎的江面与那道道白色的漪澜。渐行渐远中,只瞧得一只黑色蝌蚪慢慢消失在远江的尽头,我的心也随这黑影的远去变的空荡起来,是影离我而去,还是我疏远了影?或许是我抛弃了影吧,望着影的远去,心中一阵悸动。那伫立在微风拂面的高楼之上的景庄啊,汝意与余同否?漂泊游子!一腔凭阑意谁懂?或许只有这一江水和耆卿吧。

晌午的太阳照耀着璀璨的东方明珠,云儿喧闹着在浦东的高楼之间穿梭,躲躲藏藏。江内的鱼儿争先恐后的跃出水面,呼吸着较为新鲜的空气,跟随出江的货船的脚步缓缓远去。船上的汽笛声,随着江风的起伏若隐若现;江畔上的谈笑声、叫卖声与树上的蝉鸣声融成一片,与这江边的一切,都定格在这江南的一隅。

对于北方的夏天,就像脱水缩合的氨基酸一般,变得干燥起来。北方的夏,我最喜爱,记忆最深的莫过大同了。

大同地处山西省最北部,与内蒙接壤。她位于我国的黄土高原之上,缺水注定成为她的代名词;由于她处在一个东西通透的风道上,常年的大风已让这里习以为常。大同土著常打趣道:“大同的风一年才刮两次,一次也就半年。”道出了人们多少的无奈。

大风吹拂下的这片干燥的土地,养育了这里犷野豪爽的人民。因为缺水,使他们懂得水的宝贵;因为干旱,使他们更加的团结。犷野的性格让他们增添了好客的品质,开放的心态使得这种粗犷美要比中原的雅柔美更显珍贵。

夏天,从闷热的南方一路北上,会发现杨柳慢慢失去了柔美婀娜的身姿。在进入山西北部的那一刻,会发现垂髫的柳树消失了,枝叶繁茂的杨树不见了,见得的是一排排长相粗犷的树木。在这片干燥的土地上,他们虽长相粗鄙,但却依然积极的向上生长着,充满着活力。我似乎懂得了些什么,土地虽没有提供足够的养分,但他们仍坚强的生长着,根深埋在地下,努力寻找着生命的甘霖。他们顽强的矗立着,他们挺着笔直的腰杆向天宣战,似乎没有什么能够使他们屈服。也对,干旱都克服了,还有什么是无法面对的呢?穷尽青春,终于在这找到了立锥之地。我被折服了,欠下身体,向他们致敬,为了这份坚强,为了这份坚韧,为了这份执着。刺眼的黑烟吸引了我的目光,啊,是人!他们手拿着屠刀,将这些顽强的孩子统统杀掉。啊,人!你们是刽子手!啊,树!耗尽青春才换来的胜利,最后又得到的是什么?沉默呵,沉默呵!在沉默中走向灭亡!为什么不震慑这刽子手?

在进入大同的那一刻,闷热的感觉立即就消失了,扑面的是一股凉爽的风。清风拭去身上油腻的汗水,带来阵阵的清凉。夏日的大同,天是蓝色的。棉花糖般的云儿仿佛触手可及。或许是海拔高的缘故吧,大同的夏天是安静的,没有蝉鸣的喧嚣,只有静谧的美好。

夏日大同,最喜爱的莫过于日落了。

日落时分,夕阳将天际染得火红一片,浮动的云儿遮住了太阳的光辉。微风轻拂,将云儿从太阳身边驱赶;太阳从天际缓缓下沉,终于抓住了山顶,却又躲到了这漫山遍野的发电扇的背后,可是又怎能躲得过去呢?只能在这些叶片中若隐若现。太阳的余晖照耀着群山,照在山上的树木上,使树木红得更加深沉;山的轮廓也在它的照耀下更加清晰可见,倦鸟从远方赶回自己温暖的家,归巢的鸣叫在这片山涧回响,云儿离开太阳从山后走出,让我有种“归去来兮”的感觉。此时只是想念五柳君啊,让我与你一起手抚着孤松,流连徘徊在这美景之中可好?

日落的心情分外宁静,随后又失落起来。夜里的寒风将我击醒,抬头望去,不觉已到家门。

散文作文随笔 篇2

一、饮食散文第一人唐鲁孙之“馋”

被誉为“中华谈吃第一人”的唐鲁孙生于1908年,是满族镶红旗的后裔,原姓他他拉氏,是清末珍、瑾二妃的侄孙,七八岁时即被封一品官职。他生于北京,逝于台湾,熟悉清宫礼仪,深谙北京风俗掌故,有民俗学家之名,尤精于北京的饮馔。他晚年写下了《中国吃》《天下味》等系列作品,对昔日京城的饮食生活倾情回忆。对于好吃,唐鲁孙自称:“寡人有疾,自命好啖,别人也称我馋人。所以,把以往吃过的肴海明馔,写点出来,也就足够自娱娱人的了。”5梁实秋读了唐鲁孙的《中国吃》后,说:“中国人馋,也许北京人比较起来更馋。”6对此,唐鲁孙回答说:“在下忝为中国人,又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可以够得上馋中之馋了。”“我的亲友是馋人卓相的,后来朋友读者觉得叫我馋人,有点难以启齿,于是赐佳名叫我美食家,其实说白了还是馋人。”而馋又成为唐鲁孙写作谈吃美文的动力。

美食的境界首先是讲究,唐家系官宦世家,饮食非小事。“他家以蛋炒饭与青椒炒牛肉丝试家厨,合则录用,且各有所司。小至家常吃的打卤面也不能马虎,要卤不澥汤,才算及格;吃面必须面一挑起就往嘴里送,筷子不翻动,一翻卤就澥了。”7自小长在这样的家庭的,唐鲁孙的饮食散文精于谈食之艺、味之细。一生钟情于味觉的快意,最终使他成为古城北京饮食文化最卓越的记录者,他的饮食文化散文深具有民俗文化的考察价值,帮助我们认识旧北京日常饮食的物质内容、饮食习惯、饮食方式、饮食情致,进而窥探到这个古老城市历史与文化的过往与变迁。

二、京城世家子弟之“馋”

一些京城世家子弟钟情于“吃”的纯粹,乐为饕餮之徒。他们大多术业有专攻,有的甚至堪称学术泰斗,但是,他们不避讳嗜好美食美味。

被誉为“京城第一玩家”的收藏名家王世襄自称“老饕”,他出身于晚清官宦世家,祖籍福建,生于北京,晚年所著《锦灰堆》在家具、漆器、竹刻、工艺、则例、书画、雕塑等十二类随笔外,也写下了不少饮食题材的随笔。王世襄不仅是美食家,还是擅长烹饪。徐城北《鳜鱼宴》记叙他文革后期在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大做鳜鱼宴的经历。“他先去附近的窑嘴买了十四条约两斤重的鳜鱼,一律选公的,回来亦中亦西,一共做了七个菜:咖喱鳜鱼、干烧鳜鱼、炸鳜鱼排、糖醋鳜鱼、清蒸鳜鱼、清汤鱼丸和鱼白溜蒲菜……做成后鱼白柔软鲜美,腴而不腻,蒲菜脆嫩清香,恍若青玉簪,加上香糟,其妙无比,妙就妙在把糟溜鱼片和糟煨茭白两个菜的妙处汇合到一个菜之中,吃的人眉飞色舞,大快朵颐。”关于这次宴请,王世襄也自作《鳜鱼宴》,篇首即称:“由于我是一个老饕,既爱吃,又爱做,遇有学习机会绝不肯放过。往年到东兴楼、泰丰楼等处吃饭,总要到灶边转转,和掌勺的师傅们寒暄几句,再请教技艺。”关于席间做的菜,得自他对“吃”的精研,他说:“自己做的香糟菜,和当年师傅做的相比,总觉得有些逊色。思考了一下,认识到汤与糟之间,有矛盾又有统一。高汤多而糟少则味足而香不浓,高汤少糟多则香浓而味不足。香浓味足是二者矛盾的统一,其要求是高汤要真高,香糟酒要糟浓。”至于如何做出汁清味浓的香糟酒,吊出清如水的高汤,王世襄回忆了北京大饭庄的名厨不厌其烦的做法。

赵珩自称:“我是馋人,故以‘老饕’自谓。”8赵珩曾祖父赵尔丰清末曾任署理四川总督兼驻藏大臣,父亲赵守俨是中华书局原副总编辑,主持过二十四史的点校工作。赵珩在治学之外精于烹饪饮馔,他的《老饕漫笔》《老饕续笔》等作品集以白描式的笔法写口腹之欲,以及围绕饮食的风物人情、历史掌故。在《老饕漫笔》的自序中,他说:“伊尹曾谓:‘味之精微,口不能言也。’以文字叙述饮馔,大略只能达到‘耳食’与‘目食’的效果。”作者就是以文字谈吃喝,宣泄自身食之欲望。

朱家溍在《饮食杂说》中也自称“馋人”,作为文物专家、清史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朱家溍是宋明理学家朱熹的第25代孙,生于北京,成长于鼎食之家,不仅对北京的府第、园林、京剧等地方文化知之甚详,对北京的著名饭庄、官府菜及其由来,也如数家珍。

三、旧京平民阶级的“馋”

梁实秋,“馋和阶级无关”。9不只是富贵之家、文人学者们乐享绝味,追求鲜美食材、精湛厨艺,普通北京市民也有其对丰美五味的追求。旧京有各种专供穷人解馋的民间小吃,如卤煮火烧、爆肚儿、艾窝窝、藤萝饼等,所用原料低贱,但制作用心、独特,老百姓粗茶淡饭之外可以之“解馋”。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崔岱远描述北京人的基本伙食“炸酱面”时说,“对于善于享受的北京人,在吃上是从不马虎的。只要条件允许,就可以根据季节的不同加上许多样的面码儿,比如最基本的:开春放小萝卜丝或是小萝卜的嫩缨儿,到了端午放新蒜,伏天的面码儿除了黄瓜丝还有焯过的鲜豌豆,立秋以后放刚下来的水萝卜丝,入冬以后最好吃的面码就是焯好的大白菜头切成丝……除了面码,面里还要再浇上点儿熏醋,再啃上两瓣爽口的大蒜,就更爽了。”10可见,底层平民也会力所能及地让自己吃得好一点,借助于四季食材的变化增加生活的幸福感。

今日北京人的“馋”与满清旗人有莫大关系。清人入关之后举办过许多宴席,大吃大啖,相传康熙举办过两千八百人的宴会。满清政权稳固、战事消退之后,汉人无不纳税,而旗人不事劳作,却可以坐领饷糈,每日沉浸在包括“吃”在内的各种物质享受之中。正所谓:“爱新觉罗的后裔长着一副不能动弹的四肢,却保留了一副能说会吃的嘴巴。”11即使清末以后旗人没落了,也依然没有撼动他们对口腹享受的追逐。梁实秋称:“然而一般中国人之最善于吃者,莫过于北京的破旗人。从前做旗人,坐享钱粮,整天闲着,便在吃上用功,现在旗人虽多中落,而吃风尚未尽泯。四个铜板的肉,两个铜板的油,在这小小的范围之内,他能设法调度,吃出一个道理来。富庶的人,更不必说了。”12徐霞村记叙北京小吃时写到,“北平各胡同里售卖零食的小贩之多,也为国内任何城市所难望其项背……假如你和一个没落的爱新觉罗氏的后人做着邻人,同时你又是一个细心的人的话,你便可以看到他们有时即使剩了少数买米的钱,也要把它拿出来在门口买一串毫不解饿的糖葫芦吃吃。”13即便在饥饿半饥饿的生活状态下,没落旗人仍然有可能把少量的钱拿来解馋,而不是解饿。三百年满清历史,旗人的饮食文化足以深深地影响到北京人的生活,从王公贵胄到黎民百姓。

四、既是人欲,也是天理

关于北京人的“馋”,后辈文人依然津津乐道。回族作家霍达写道:“家父生前常以‘吃主儿’自诩。‘吃主儿’这个词儿是地道的北京话,普通话里找不到与之对应的词儿。译成陆苏州所谓的‘美食家’,雅则雅矣,但仅含‘吃的专家’这一层意思,原意未能尽括。‘吃主儿’还有一层意思,即:大饭庄子的常客、贵宾。家父引以为自豪的包含着前者,但偏重后者。他固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但不仅满足于此,似乎更陶醉于饭庄子老板、伙计们对他的尊重。”14作家刘心武《什么都吃》从日常语词的点滴揭示中无处不在的“吃文化”。他说:“我们的生命其实是贯穿在一日不可废除的吃喝中的,对情的寄托,对自己与别人的慰藉,对今日与未来的期许,越来越多地体现在了我们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餐桌享受中。”15崔岱远则认为:“北京人闲适而安稳,散淡而追求品位,自尊而又有些自傲用现在话儿说,叫做懂得享受生活。”“北京人不但琢磨怎么做,还研究怎么吃。在北京人眼里,并不是谁都会吃的。吃,讲究个过程;会吃代表着身份和地位。再精致的美味摆在您面前,您要是不会吃,那也是糟蹋东西。北京人已经把吃的过程发展成为一种与生活融为一体的艺术创造。”16所不同的是,当代作家们试图从精神的高度上去认识饮食,或者从文化,或者从艺术上为北京人的“好吃”延伸出更多附加的意义。

儒家对“饮食之人”的否定,在朱熹那里有清晰的辨析:“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17要去人欲存天理,就需舍弃对于美味的追求,治学之人自当如此。但以上北京学者、文人大多从饮食之极致的享受、体验上赞美美味,由物质享乐带来的欢乐溢于言表。对于朱熹之学说,梁实秋说:“我的想法异于是。我以为要求美味固是人欲,然而何曾有背于天理?如果天理不包括美味的要求在内,上天生人,在舌头上为什么要生那么多的味蕾?”18“馋,则重在食物的质,最需要满足的是品味。上天生人,在他嘴里安放一条舌,舌上还有无数的味蕾,叫人焉得不馋?”“馋非罪,反而是胃口好、健康的现象,比食而不知其味要好得多。”19梁实秋肯定了那些特别爱吃、会吃的人他们的生理本能既是人欲,又是天理。

高原随笔(散文诗组章) 篇3

身处高原,美丽止息于云霞。雾气,鼻息,一起贴近干裂的皮肤。听一根小草低吟,成一片辽阔的草场。

想象,长出翅膀——

牛羊奔出棚栏,啃食浅草,啃食谦卑的过往。牧放的心灵,顿悟荏苒。

一声牧笛,穿透山的胸膛,山巅上自由,洒脱,挥洒温暖的心情。云天上行走,脚步踏破沉寂。木棉树丛里飘出的蝉音,填满阿爸阿妈脸上的沟壑。

此刻,时光慢慢,慢慢的,伸出旷远。捕捉一片洁净,折叠流淌的阳光,对折空白。

一句短语,一组动词,无论如何,怎么也书写不出高天之高远,大地之壮阔。

我做一只鹰,如何?折断翅膀也要飞过悬崖。

折叠时光

必须以一种仰视的姿态,才能识别高山掩藏的密码。必须以一种清闲的心情,才能在白云幻化的词语深处,找到几枚动词,描摹出山凹处一草一木的蓬蓬勃勃。

真的,如果深陷的孤独,不能与那些云彩、羊群融入在一起,多少文人墨客又怎会钟情高原?

高山仰止。一根小草扬起的头颅,便是一个新的高度。对决苍鹰擦过的山峰,对决珠峰隆起的海拔。对决那些食古不化的冰川,足以信赖村庄、河流、土地、牛羊,都变成旋转的佛陀。

而眼角擦拭的,一定是神龛上的尘埃,与过往的云烟。失落,和因失落带来的痛苦和彷徨,一定在这样的擦拭中如肉体碎屑,散落在谷底,不再轮回。

苍鹰受伤的翅羽,风雨中修复,雷电中坚韧。一个漂亮的翻身,便带动身后的云彩装帧沉寂的门楣。

锅台前,阿妈的眸子闪烁的火星,与门槛上吐冒的烟圈,擦亮天宇。他们双手捧出的光影,把打谷机的铿锵,渗透到黄昏,抑或拂晓的角落。

晒谷场上,麻雀,土鸡,孩童,翻唱着时光。

这时,如果泼洒笔墨,一定会扰这一方宁静。如果挥毫作赋,一定会惊扰那些雀鸟的安闲。

我做一片白云,如何?一片全身裹满紫外线的云团。

倒叙阳光

俯下的身躯,比云还轻,比纸还薄。一根草,两个剖面彰显的,无不是坚韧与柔弱。分行,或不分行的草叶,锤炼时光,勾兑草色。

怅然的日子,葱绿里恬静起来。提着倦怠的心灵,倒叙阳光。倒叙牛羊的蹄声,深入到岁月的内核。

不可或缺。亲近的土地,狂奔的牛羊,佩戴尊敬和景仰。感怀掌心的纹脉。放下思虑,放下后怕,放下包谷烧酒点燃的争辩,与喋喋不休的叨念。

渗出的草汁,与五加皮,或者黄芪,一起治愈白昼的孤独,黑夜的惶惑。

我做一根草,如何?一根携带参天梦想的小草。

散文作文随笔 篇4

做人是一门学问,说话也是一门学问,好比做饭一样,同样的材料,同样的调料但在不同人的手中做出来的味道也就不同,好比同样的几句话,同样的意思,出自不同人的嘴里,含意也就不同,会说的人就说好了,不会说的人,就说坏了。

想起了古时的一个故事,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一天,他儿时的一个伙伴来京求见。朱元璋很想见见他的老朋友,可又怕他讲出一些以前一些不大光彩的事情,犹豫再三,还是让传了进来。那人一进大殿就大礼下拜,高呼万岁,说:“我主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庐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子当兵,多亏蔡将军。”朱元璋听完他的这番话,心里非常高兴,重重地封赏了这位老朋友。

消息传出,另一个当年一块放牛的伙伴也找上门来了,见到朱元璋,激动万分,指手画脚地在金殿上说道:“万岁,你不记得吗?那时候咱俩都给人放牛,有一次,我们在芦苇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着吃,还没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把罐子都打破了,撒下一地的豆子,汤也泼在泥地里,你只顾从地下抓豆子吃,结果把红草根卡在喉咙里,还是我的主意,叫你用一把青菜吞下,才把那红草根带进肚子里。”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这番描述让朱元璋又气又恼,哭笑不得,只好喝令左右把他拉出去斩了。

朱元璋的两个朋友说的是他们放牛娃时期的一段共同经历。第一个说的极其含蓄得体,既勾起了皇帝对自己的旧情,又让不明就里的群臣听起来像是在述说皇帝曾经的丰功伟绩,可谓“一举两得”。第二个伙伴则说的非常直白,露骨,让已是九五至尊的朱元璋颜面尽失, 在大臣们面前如坐针毡。可谓“伤人害己”。

这就启示我们平时说话,一定要看场合,分时机,权衡利弊,千万不能不假思索,信口开河。害人的舌头有时比魔鬼还要厉害!

生活是一门艺术,无论做人、做事,都是一门学问,只要用心去做,用心去想,才能行,我们没必要为了一句话想半天,有时越是想了很久的话,不如随意的一句玩笑话,就把彼此之间的矛盾和要说的意思表达出来了,做事,讲究方式、方法,更是一门需要长期学习的课题。

惊天动地的生活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平凡恬淡的日子也一样能给我们带来快乐;荣华富贵能使人快乐,粗茶淡饭也能使人快乐。

快乐与否,关键在于我们的心境。如果多体验一下大自然的神奇,多倾听一下自己的内心;多一些工作的坦然,而少一些追名逐利的烦忧;尊重生命,顺其自然,还自己一个自然的心灵,我们将生活得充实而快乐:当我们工作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创造的魅力,从而快乐;当我们悠闲的时候,可以感到生命的愉悦,从而快乐;当我们历经苦难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奋斗的激情。

生活需要平静的心态,生活需要感恩的心态,生活需要用心去感悟,感动与被感动在每时每刻,生活需要快乐的种子,生活需要欢乐的泉水,生活需要真诚的感恩,生活需要我们用真心去对待。

关于生活随笔散文作文之当年的那些女孩子(二)

时光匆匆,转眼便又过了十年,当初的那些女孩子们有些成了家,有的浪迹了天涯,有的依然是我的同学,有的,则不知从何时再没了归期。

村子中,当几个调皮的孩子打打闹闹时,偶尔会出现几个花枝招展的女孩子静静地走过。这会让一些男孩子安静好一会儿,然后看着那背影,直到看不见,最后则再归了追逐。

女生的世界和男生往往是不同的。女孩子们喜欢聚集在一起小声的笑,很少像男孩子那样双手叉腰,仰天大笑。她们有时候聊天儿时也不知说到了什么趣处,也会笑得花枝乱颤,常引的一些男孩子们好奇的瞅她们,那眼神,好像要把她们都瞅透明了似的。这时候,通常女生群中会出现一个女汉子转头对男生喝到“看什么看,没见过女滴吗”然后回头又和女生一起聊天儿去了。多数女孩儿们喜欢安静的,漂亮的,柔和的游戏,比如丢手绢儿,常有许多女孩子围在一起唱《丢手绢》这首歌,至今依然记得当时童真的嗓音轻快的旋律。

丢、丢、丢手绢

轻轻的放在小朋友的后面

大家不要告诉他

快点快点抓住他快点快点抓住他

丢手绢丢手绢

轻轻的放在小朋友的后面

大家不要告诉他大家不要告诉他

快点快点捉住他,快点快点捉住他。

她们会找一个人丢,丢到哪个人,哪个人就要做一些事情供大家取笑。这让她们玩的不亦乐乎。当然,很少有男孩子去参加她们的游戏,或许是那小小的大男子主义吧!但是偶尔也会有一些女孩子常和一些男孩子厮混,至少,在我身上曾经就发生过这样的事儿!

或许是因为年龄小吧,男女性别分的并不是很清楚,就比如我,堂堂正正纯爷们儿,当年却也是穿过雪白色的公主式裙子!当初有两个比较好的女生伙伴儿,一为张素素,一为张红玉。素素就不说了,因为常常见到她。主要是红玉,她是我年少时少有的知心的玩伴,也不知为何,好多年未见到她了,挺想念她的。他是一个长得黑乎乎的小女孩儿,看起来十分乖巧,实际上却是出奇的霸道!小时候常常欺负我,小孩子会过家家,而那时候她常常是女主人,我却是那搬这搬那的小苦力工了。虽说她这般霸道,不过却也常常护着我。幼时村中一直有几个对头和我过不去,而且还常合起伙来找我麻烦,有好几次。偏偏那时我被村中的其他的孩子孤立,但是她却一直在我身边,所以,我们这一方往往就我们两个人。虽说是两个人,那丫头却也是不好惹得主,那丫头伶牙俐齿,牙尖嘴利,任他们几个人暴跳如雷却也说不过她一个人,那时我就站在她的身边给她助威,等她吵完了,然后再拉她一起去玩儿(现在觉得当时特不是男人)。然而在我三年级之后吧,红玉消失了,从此,我再没见过她的踪迹。直到今天也没有,偶尔想起她来总会不自禁的陷入回忆之中,真的很喜欢她的那个黑乎乎的脸蛋儿,天真极了。可爱极了,烂漫极了!

还有就是班集体了,我们学习时往往是分成两派,男生一派,女生一派。而男生成绩往往是比不过女生的,但是班里的第一名却往往是男生,这也是我们男生唯一有脸在女生面前炫耀的了。不过也是三年级,我遇到了一个奇葩的女同桌。

他叫李琬玉,脸蛋儿并不是很有光泽(但是和红玉相比绝对是晶莹剔透,不过没那份知己的感觉),扎着两条长长的乌黑的辫子,看着也挺可爱。也许是我们性格不合吧,我们刚见面她就拿削铅笔的刀子恐吓我。我骂她是老太婆,她说我是龟孙子,我又说她是大白鼠,她说我是犟驴儿(感觉自己挺吃亏的)现在想起来倒是挺有趣儿。她用拳头霸道的抡过我,我冷静的用沉默无视她,羞辱她。不过有一次数学课上老师让班集体的同学互相讨论问题,难得的我们合作了,也真正的友好了起来。其实我们并不是所谓的冤家,那都是平时小打小闹的玩笑罢了,她平时也挺爱笑的,我困难的时候她也帮过我很多次,只是现在,好久不见了……

因为春天的缘故,女孩子们也逐渐活泼起来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她们有素素,琪琪,明月……女孩子们的姿态也越来越吸引男孩子了,常使他们意乱神迷!最热闹的莫过于每星期的星期六了,我们村中有一个名叫久久的男孩,他的家人都去打工了,所以只有他自己在家玩。所以我们男生女生常常去他们家聚会,对我我们来说,一星期能这样的快乐的度过一天,算是非常惬意的的享受了!

我们村中的人很团结,每次放学,不管是谁先出校门,总会等全村人到齐然后再一起踏上归途。男孩子和女孩子一起也没什么隔阂,一路上说说笑笑打打闹闹各自回到了家中,现在想起来,总有一种妄想回到过去的狂热心情!

现在明月结婚了,成了家,我经常从她家门前走过,却会不自禁的加快步伐离去,似乎结过婚的人比我们这些人多了一些不能理解的东西。琪琪在一中上学,一看就是未来的白领,可惜我们只有羡慕的份儿了。素素走上了社会,真正学会了承担,学会了独立。而红玉和琬玉,好多年了,脑海中只剩下一些模糊的轮廓!

徘徊散文随笔散文 篇5

鱼的眼泪落在水里,水却看不见。虽然我不是鱼,你也不是水,但是你仍然无法觉察我的悲伤;叶子的飘零,是风的多情还是树枝的不挽留?虽然我不是叶子,你也不是风,但是我心却愿意离开树枝,去寻找你的节奏;晴朗的天空是蓝色的,深邃的海水也是蓝色的。虽然我不是海水,你也不是蓝天,但是我们却实实在在真切的存在相似……

白天的那一场争吵很清晰的在脑海里不断的排山倒、海轰轰烈烈,那是一场心碎的挣扎。尽管那不是炸药,它不会火烧世界,可是那银白透明的冰片砸在脸上时,就像结冰的底下雪库,偶尔的一点弱光照进来,温暖不了山洞,只把雪融化的一些,让温度变得更低一些。这一屡光,像是软弱的士兵,永远都战胜不了一个军团,搞不好还能暴露自家的身份,引来更大的困难。

曾经以为可以暖化心灵的笑容,这时候变成挡不了箭头的木盾,你那洁白的冰箭,直直的射到我的身体上。冷,几乎把我整个灵魂都冻结了。我的心受伤了,血很急促的往外涌。曾经所有的礼让所有的客气瞬间化为乌有,像是没有来过一样的干净无痕。我们走出了很远,不但忘记了怎么回去,甚至忘记了当初为什么要来。站在这两条无限延伸的分岔路,看着身后留给过去的足迹,前途那么渺茫也那么阴晦。遍体鳞伤的我知道你也很受伤,只是冰的眼泪是一样的纯清透明的白色,所以,我不知道是你骗了我还是我骗了自己,你一直很坚强,很勇敢,对我一直都是敷衍,因此,你没有落泪,也不会流血。你很神奇,当你厌倦了固状还可以化为水,温柔愉悦的流过高山淌过大海;甚至你还可以变成雪花自由的从天空飘飞,去自己想停靠的地方;你还可以变成滴滴答答的雨水,去作别人眼里的泪珠,制造浪漫的气氛……与你比起来,我只是山中永远不可以长大的小草,乖乖的看着日出,静静的守着日落,遵循黑白宙和四季的循环。如果真有五百年一个轮回,那该有多好!

幻想归幻想,你和我都不是意念里的小草,小雪……我们的关系到现在为止,正处于分裂的状态,说真的,我并不是那么的难过。开始的执着也变成很清淡的一杯茶,我细细地品尝着你留下的寂寞,没人的时候还可以优雅的舔着自己的伤口,期待下一秒的痊愈。这个白色的空间很大,装着满满的自由。没有你,我不会失去什么,只是很安静的得到了某一种自由和安逸。走的人多的路,总是会有很多灰尘,而我的脚步太慢了,跟在最后总有一天会被灰尘覆盖的,我选择绕道,我选择孤单的自由。

秋韵散文随笔散文 篇6

秋雨,踟蹰在河畔,听水流拥着落叶伴落花,在风的心里打着旋。是谁,掉了一地的思念,漂到了缘分的那一边?

秋雨,巧手,柔情,缠绵,在晨烟里细细地绘了一幅醉煞人的画面。你起的迟,便无缘得见。一别,就别了另一重天。

秋雨,在竹叶上小憩,酣酣甜甜。随手,串了一条长长的珠串,挂在脖间。不是想风情万种,只为有一个人能多看一眼。

上一篇:江南大学历年考研真题下一篇:国庆节后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