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节的由来及习俗作文(精选5篇)
感恩节的由来及习俗作文 篇1
我们现在所说的感恩节,最早起源于美国,是美国人民独创的一个古老节日,在这一天,合家团聚,共同感恩互赠祝福和礼物。那这个节日又有哪些起源呢?
1 源于《圣经》
在旧约《圣经》申命记的16章13~17中,记载了以色列的住棚节:
你由禾场和榨酒池内收藏了以后,应七天举行帐棚节。在这庆节内,你和你的儿女、仆婢,以及在你城镇内的肋未人、外方人、孤儿和寡妇都应欢乐。你应在上主所选定的地方,为上主你的天主举行这庆节七天,因为上主你的天主要在你的一切收获和你着手进行的一切事上祝福你,使你满心喜乐。每年三次,即在无酵节、七七节和帐篷节,你所有的男子都应到上主所选的地方去,朝拜上主你的天主;但不要空手出现在上主面前,每人应照上主你的天主赐予你的,以自己的财力,奉献礼品。
当年,以色列人在埃及为奴,梅西蒙主召叫,带领60万人出埃及,天主的大能带领他们过红海如干地,避开追兵。但是却因为他们在困难面前只看环境而忘记天主,导致本来十几日可完成的旅程却走了四十年。但天主保守他们,四十年衣不烂,鞋不破,还供给食物。在这一段日子里,他们白天行走,晚上住在棚子里,最后终于进入了迦南地。撒种后的第一年秋天就获得了好的收成。为了感谢神将他们从为奴之地拯救出来,也为了感谢神所赐的安居乐业与丰衣足食,以色列人守住棚节以表达心中的感恩之情,直到如今。
2 源于“五月花号”的传说
感恩节的来历要从17世纪开始说起,当时英国的清教徒因为对英国教会的不满决定出走,一行人打算迁居到大西洋彼岸的还未开发的土地,想按自己的自由生活着。于是搭载了一百多人的“五月花”轮船在16到达了美洲。刚到的这一年冬天,这一百多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考验,饥寒交迫。就在移民们遭受巨大的苦难之际,美洲本地土着印第安人为他们提供了帮助,不仅送来了生活用品,还教他们狩猎捕鱼、种粮食等技能,这些移民终于顺利地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了下来。于是为了感谢上帝和这些热情真诚的印第安人,他们举办了为期三天的感恩节活动,点燃篝火,齐聚一堂,邀请了当时帮助了他们的印第安人来参加,以美食来款待,带着他们一同游戏、载歌载舞。这就是第一个感恩节的来历。
感恩节的由来及习俗作文 篇2
傣族是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民族, 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 拥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奇风异俗, 并逐渐形成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锤炼出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这些奇风异俗承载着该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是民族的瑰宝。研究民族的奇风异俗, 是了解该民族生产生活方式、民族信仰的途径之一。据了解, 在云南许多少数民族都有叫魂或祈福时“拴线”的风俗。但拴的线的颜色和所代表的意义、适用范围却有所区别。元江县傣族拴的线是红色的, 最初用于叫魂时为了把人的灵魂拴回来, 而在人的手腕处拴红线, 迷信色彩很浓。以前“拴红线”的仪式应用范围很小, 多为了辟邪、祈求健康、向大自然道歉等用意。发展到现在, “拴红线”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新义, 应用的范围更广, 产生了寄托人们的美好祝愿的功能, 体现了元江县傣族人民的友好热情、以物寄情及独特的审美观。
2“拴红线”的由来
“拴红线”习俗从何而来。对于这个问题, 在元江县傣族中流传着这样的故事:从前, 有一个傣族咪涛 (大妈) , 一天清晨她带着孙女到田里捉黄鳝。正当咪涛动手要下田去捉黄鳝, 突然, 一支黑色的老鹰飞来, 把孙女扑进水里, 弄得满身都是泥浆。咪涛转身看见自己的孙女掉进水田里, 赶忙带着孙女回家, 帮她洗掉身上的污泥, 再换上新花筒裙, 咪涛心里才算落定下来。但过不了几天, 孙女突然病倒了, 晚上睡觉做梦都会惊喊“奶奶!奶奶!有人拴我, 快把我救回去!”但不管用什么方法, 咪涛的孙女都不能恢复正常。第二天晚上, 咪涛梦见一个白发苍苍的布涛 (大爹) 走到床边, 心平气和地和咪涛说道:“好心的咪涛, 实话告诉你吧, 那天你带孙女出门找黄鳝是不吉利的凶日, 你们触犯了下凡游走的天神, 是天神化作凶恶的老鹰把你的孙女扑倒的, 后果不堪设想, 小孙女的魂也被天神用白线拴住拖上了天。”白发布涛接着又安慰道:“不过事情已经发生了就不要害怕, 我这救命的仙翁是有办法帮你们的。”这是咪涛就说梦话问:“好心的布涛, 你有什么办法能招回我孙女的灵魂?”布涛就告诉她:“明天早上你拿着孙女的小花衣, 拴上一根红线, 包着一盒饭, 饭里面装上一个煮熟的鸡蛋, 去跌倒的地方, 边叫孙女的名边把她的小花衣对着老天甩动三下, 天神就会把你孙女的灵魂放回来。”这时, 咪涛就梦醒了。第二天早上, 咪涛按照梦里白发布涛的方法拿着饭盒, 小花衣拴上红线, 到孙女跌倒的地方给孙女叫魂。叫魂回来之后, 咪涛又把拴在小花衣上的红线戴在孙女的两只手上。果然没几天, 孙女的病就好了。从此这种习俗就流传开来。到今天, 元江县的傣族在不论在婚嫁、丧事、农历七月半或者家中有成员因受惊或生病时, 都要择吉日叫魂拴红线。据说, 这样才能把灵魂拴回, 人才能身体健康, 诸事顺利。
3“拴红线”习俗承载的文化内涵
3.1 元江县傣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拜
傣族是一个有信仰的民族, 从元江县傣族祖先留下的足迹, 如壁画、建筑、语言、服饰直至现在生产生活的点点滴滴, 无不折射出傣族人民对大自然和虚幻神灵的崇拜。在元江县它克壁画中的图腾就能看出这里的傣族人民对太阳神、月神、虚幻怪兽的崇拜。“拴红线”求还魂的风俗, 也是畏惧和崇拜大自然的一种表现。
那是因为在远古时代, 人们的生活方式是落后的, 这种落后的生活方式, 决定了反映社会存在的意识观念的落后。他们认为自然也存在着生命, 也有感情, 由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支配, 主宰着一切自然物, 基于这种认识, 人们常把生活中的成败得失归功或归罪于某个自然力。对那些难于把握的自然变化和自己的经济生活相关的动植物赋予人的意志, 加以人格化, 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去创造神灵, 并通过想像去供奉、祈祷, 以赢得自然力的欢心。当人们发生疾病疼痛或生活不如意时, 就会认为是自己的某种活动可能得罪或惹诺了自然神灵。因此, 人们需要用一些奇异的仪式, 当作是和神灵沟通的桥梁, 以求得自然神灵的理解、原谅和保佑。正如“拴红线”由来的民间故事中所描述的, 因咪涛出门的日子不吉利, 触犯了天神, 才导致小孙女生病, 神志不清。在那个生产力低下、人类很难政府自然、医学不发达的年代, 人们出现这种状况时, 大多都不是寻医问药, 而是用各种类似巫术的仪式赶走病魔以唤回人的灵魂。“拴红线”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在叫魂时, 还会不断呼唤被叫魂的人的名字, 念着祈求大自然万物放生的话语, 如同在和自然万物协商交流。一般叫魂拴线是人, 都是年长的女人。以前在每个村寨中或者几个村寨中都共同有一位专门的有资历的年长女人为叫魂拴线的人, 每家每户需要叫魂拴线都会特地邀请这名年长女人。认为年长女人更能与神灵做沟通, 只有与神灵沟通顺利, 神灵才会显灵, 解除自己的病痛和灾难。如果时机不巧, 或者只是家中一般不太重要的叫魂拴线, 就由家中的奶奶或外婆一辈的年长女人进行叫魂拴线仪式。男人和女人是不可以帮人叫魂拴红线的, 认为是对神灵的大不敬。“拴红线”习俗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奇风异俗和禁忌, 都表达出傣族人民对大自然和神灵的敬畏与崇拜, 生怕不小心就祸从天降。而这种民族心理, 已经深深烙在傣族人民的心中。“拴红线”习俗也一直流传至今, 虽然仪式的部分步骤得以简化和改变, 但也改变不了崇拜大自然的信仰。
3.2 元江县傣族人民崇尚红颜色的民族心理
中国的傣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一带, 云南地区的傣族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德宏、临沧、文山、墨江、元江。由于地域的分布和来自不同的支系, 各地傣族的民族风俗有同有异。如, 西双版纳的傣族信奉佛教, 受佛教纯洁至上的教义影响, 对白色有着深厚的情愫。因此, 在节庆婚嫁都以穿白色服装为主。元江县的傣族的祖先是从广西和广南来的沙人和侬人, 不信佛教。折合西双版纳一带的傣族不一样。选择拴红颜色的线做叫魂线, 元江傣族更多是受汉人的影响, 认为红色是喜庆的颜色, 积极向上健康, 预示着好运。同时, 受傍水而居、气候炎热、万物生长勃勃生机的生活环境的影响, 这里的傣族人民偏好艳丽的颜色。
4 新时期元江傣族人民赋予“拴红线”风俗的新元素
随着时代的发展, 元江县傣族“拴红线”的习俗渐渐从单一的为叫魂而拴线的目的慢慢演变成在各种婚嫁、节庆、丧事都必须进行的仪式之一, 并赋予了其新的意义。
4.1 表达美好的祝愿
“拴红线”仪式在当今傣族中不只是在叫魂时或丧事中辟邪才见得到, 在各种庆祝活动, 大到元江县的各种大型节庆日还是傣族村寨中的集体活动、家中乔迁、喜事, 甚至是当地其他民族的传统节日都会给参加活动的来宾、亲朋好友拴红线。特别是村寨的集体活动, 在迎宾仪式时, 由村中的女性拿着10cm左右长的红线分两排站在进村的路口, 给客人拴红线, 并对客人说到“屋里金万”, “屋里金万”在这里只是按照傣族发音写出来, 意思是好吃好在, 以表达对来宾的美好祝愿。一些傣族还会在亲戚朋友要出远门时送上红线一根, 希望出行一切顺利。还有的人会将参加活动是拴的红线挂在车里, 以示平平安安。
4.2 对爱情的寄托
元江县傣族是一个极富情趣的民族, 他们会通过各种事物表达丰富的内心世界。可能是一首歌, 也可能是一个香包, 还可能是一根红线。元江县傣族在表达爱情时的习俗中,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蒙面情歌。但因为各种新的强势力的冲击, 这种神秘而又复杂的表达爱意的方式已慢慢消弱。因此, 用拴红线的方式来流露情感就流行起来。在元江县傣族青年男女中, 如果相互爱慕, 就会给对方拴红线, 以示将对方的心牢牢拴住。一些幽默的傣族看到外乡的客人拴着红线, 还会开玩笑说:“被拴住了, 回不去了!”意指被当地的姑娘或小伙看中了, 不让回去了。因此, 红线可以看做是男女之间的定情物, 是爱情的寄托。
4.3 民族审美与智慧
现在的“拴红线”, 除了代表新的含义外, 在外观上也增加的新的元素。以前用红线都是鲜艳纯红色的, 现在在这基础上加入了金黄色的丝线, 但两种线所占比例以红色的为主, 金黄色只是辅助颜色。加入这种金黄的丝线和鲜艳的红线拧在一起, 既达到了视觉美感的效果, 又不容易断。元江县傣族在服饰方面的审美独特, 偏好喜庆颜色, 在服装上无时不与自然和谐相衬, 新时期红线的颜色也和他们的服饰相印。同时, 傣族人民也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民族。因为傣族人民经常拴红线, 但又要外出干活或做家务, 并且要每天至少沐浴一次, 以前拴的红线只是普通的毛线, 人门戴着它干活和洗澡后时间不久, 容易受损而脱落。加入了金黄色的丝线避免了这种弊端, 人们不用过多地担心红线在日常活动中断落, 预示好运、健康长长久久。
参考文献
[1]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傣族协会.元江傣族文化 (一) [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010.
[2]元江县志编篡委员会.元江志[M].北京:中华书局, 1993.
[3]云南民族学会傣族研究委员会.傣族文化论[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0.
夏至的由来及习俗 篇3
自古以来,民间就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吃面在很多地区都非常盛行。山东各地夏至日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这是因为夏至虽然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大约再过二三十天,就会进人“三伏天”。
2.祭天
在古代,夏至节的隆重程度不亚于端午节。从周代开始,每逢夏至日,朝廷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神仪式,以祈求消灾年丰。除了祭祀外,朝廷还用歌舞礼乐的方式,祈祝国泰民安。到了宋代,从夏至这天开始,朝中百官还要放假三天。而辽代时妇女则互赠粉脂囊,用来除去身上的汗渍味。
3.祭神祀祖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就有夏至祭神祀祖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从周代开始,每逢夏至日,朝廷都以歌舞礼乐的方式,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故《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
夏至节气传统习俗活动
1.祭神祀祖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就有夏至祭神祀祖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从周代开始,每逢夏至日,朝廷都以歌舞礼乐的方式,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故《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
2.食夏至面
自古以来,民间即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说,民谚还曰:“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因夏至新麦已收,古人夏至吃面有尝新之意。夏至面的做法,不是平常所吃的热汤面,而是过水面,古时候从井中打来清凉的并水,手擀面煮熟后,直接捞入盛满清凉井水的盆中,待面拔凉,捞入碗中,再浇上事先做好的调料和小菜。古人炎热的夏天吃清凉的过水面,有提醒人们注意防暑降温之用意。另外,古代民间用细长的面条,比拟夏至白昼时间长,正如人们在过生日时也吃面一样。为的是取一个好彩头。
3.食夏至饼
在古代,夏至之时农家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肉类等,祭祖后食用,或分赠亲友,谓之“夏至饼”。夏至这天,古时还有食麦粽之俗,而且亦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
4.夏至称人
在古代,夏至日称人,以验肥瘦,可求吉利,故古时夏至称人习俗,表达了古人祈求美好的强烈愿望。
5.给牛改善伙食
夏至这天,古时还有给牛改善伙食的习俗。古人会在夏至日煮麦仁汤喂牛,据说牛喝了身体壮,能干活,不流汗。
6.吃补食习俗
农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即进入伏天,此时天气炎热,人们食欲不振,开始消瘦,即“枯夏”。古时民间便开始偷闲消夏,注意饮食补养,古代官府也停止办公事。
7.吃馄饨
夏至这天,古代有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习俗。有谚语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古人吃过馄饨之后,开始为孩童称体重,希望孩童健康成长,身强力壮。
8.互赠消夏之物
夏至日,古代妇女有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之习俗。《酉阳杂俎·礼异》载:“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这些皆为古代常用消夏之物,古代妇女以此相互赠送,来消暑避伏。
★ 夏至由来和习俗
★ 夏至祝福语精选
★ 夏至祝福语
★ 夏至祝福语简短
★ 夏至节气祝福语
★ 夏至短信祝福语
★ 夏至时节简单祝福语
★ 夏至节气的祝福语
★ 发给朋友的夏至祝福语
关于小满的由来及习俗 篇4
祭车神是一些农村地区古老的小满习俗。在相关的传说里水车神,是一条白龙在小满时节,人们在水车蓦上放赞鱼肉、香烛等物品祭拜,最有趣的地方是,在祭品中会有一杯白水,祭拜时将白水泼人田中,有祝福水源涌旺的意思。在小满时节,民间流传下这么一个习俗,那就是祭三车,即水车、油车和丝车。人们的耕种和生活可离不开这三车,所以为祈求风调雨顺,日子红火,人们在小满这一天就会祭三车。传说管水车的“车神”为白龙,农家在车水前于车基上置鱼肉、香烛等祭拜之,特殊之处为祭品中有白水一杯,祭时泼入田中,有祝水源涌旺之意。以上旧俗表明了农民对水利排灌的重视。
江南一带则有“小满动三车”的说法,它是对江南小满农事的形象总结。在农诊中,百姓以“满”指代雨水的丰裕程度,小满正是江南早稻追肥、中稻插秋的时节,如若田里不蓄满水,就会造成田坎干裂,无法插秧,影响农作物的收成。因此天旱的年份,人们会早考虑,巧安排,以人力或畜力带动水车灌溉水田。过去行走在偏僻的江南古镇水田边,时常会见到水牛被蒙住双眼转动水车的木车盘带动龙骨水车提水,或人力双脚交替踏车提水的情景。旧时以水车车水排灌为农村大事,因此祭车神成为了一些农村地区古老的小满习俗。相传,车神是一条白龙。在小满时节,人们在水车的车基上放置鱼肉、香烛等物品祭拜,在祭品中会有一杯白水,祭拜时将白水泼入田中,有祝福水源涌旺之意。
小满习俗-祭蚕
我国江浙一带,农村养蚕极为兴盛,因此这个地方在小满节气期间有一个祈蚕节。相传蚕神就是在小满这天诞生的。
古时,人们把蚕视做天物。为祈求天物的宽恕和有个养蚕的好收成,于每年的四月放蚕时,举行祈蚕节。因而祈蚕节没有固定的日期,只根据各家放蚕在哪一天就在哪一天举行。但前后相差不过两三天。养蚕人家会到“蚕娘庙”、“蝉神庙”供上水果、美酒、丰盛的菜肴进行跪拜,尤其是要把用面制成的“面茧”放在用稻草扎成的稻草山上,以祈求蚕茧丰收。 相传小满为蚕神诞辰,因此江浙一带在小满节气期间有一个祈蚕节。我国农耕文化以“男耕女织”为典型。女织的原料北方以棉花为主,南方以蚕理为主。蚕丝需靠养蚕结茧抽丝而得,所以我国南方农村养蚕极为兴盛,尤其是江浙一带。
蚕是娇养的“宠物”,很难养活。气沮、湿度,桑叶的冷、熟、干、湿等均影响蚕的生存。由于蚕难养,古代把蚕视作“天物”。为了祈求“天物。的宽怒和养蚕有个好的收成,因此人们在四月放蚕时节举行祈蚕节。
祈蚕节没有固定的日期,各家在哪一天“放蚕”便在哪一天举行,但前后差不了两三天。南方许多地方建有“蚕娘庙”、“蚕神庙”,养蚕人家在祈蚕节均到蚕娘、蚕神庙前跪拜,供上酒、水果、丰盛的菜肴。特别要用面粉制成茧状。用稻草扎一把稻草山,将面粉制成的“面茧。放在其上。象征蚕茧丰收。
族长约集各户,确定日期,安排准备,到小满黎明嫌起火把吃麦糕、麦饼、麦团,等族长以鼓锣为号,众人以击器相和。踏上事先装好的水车,数十辆一齐踏动,把河水引灌入田,至河洪水干为止。
相传小满节为蚕神诞辰之日,所以在这一天,我国以养蚕著称的江浙一带祭蚕神也很热闹。小满节时值初夏,蚕茧结成,正待采摘缫丝。
栽桑养蚕是江南农村的传统副业,家蚕全身是宝,是乡民的家食之源,人们对它充满期待的感激之情。于是祭蚕神便充满着浓郁的丝绸民俗风情。
据记载,清道光七年(1827年),江南盛泽丝业公所兴建了先蚕祠,祠内专门筑了戏楼,楼侧设厢楼(相当于剧院之包厢),台下石板广场可容万人观剧。小满前后三天由丝业公所出资,宴请各班登台唱大戏,不过演戏也有个行业忌讳,即不能上演带有私生子和死人情节的戏文,因为“私”和“死”都是“丝”的谐音,以故三天所演的戏目都是丝业公所董事们反复斟酌点定的祥瑞戏,讨个吉利。
小满动三车
小满习俗-小满动三车
小满节时值初夏,蚕茧结成。正待采摘续丝。江南地区,自小满之日起,蚕妇煮蚕茧开动级丝车缘丝,取莱籽至油车房磨油,天旱则用水车拜水人田,民间谓之“小满动三车”。
此时是农家最繁忙的季节,俗语说“小满动三车”,说的就是丝车、油车、田车。此时蚕妇煮茧,整修丝车,准备缀丝,昼夜操作。田野中的油菜花也都结籽,将油菜籽采下,章到工坊里磨油,以待售卖。插秧的人,准备带土分苗。
如果遇到梅雨泛滥,则集中枯槔来救灾。如果天早,则用连车递引河里的水,用序斗灌人田地,称为踏水车。有谚语道:“跨出丝车,跨进水田。”家中人力少的,都要雇用短工,以帮助完成农事,人们称为忙工。
小满习俗-看麦梢黄
在关中地区,每年麦子快要成熟的时候,出嫁的女儿都要到娘家去探望,问候夏收的准备情况。这一风俗叫做“看麦梢黄”,极富诗意。女婿、女儿如同过节一样,携带礼品如油旋模、黄杏、黄瓜等。去慰问娘家人。农谚云:“麦梢黄。女看娘,卸了杠枷,娘看冤家。”愈为更忙前,女儿去询问娘家的麦收准备情况,而忙罢后,母亲再探望女儿,关心女儿的操劳情况。而小满叫起来,也像极了一个乡村女孩的名字。每年小满之后,麦子逐渐成熟。在陕西的广大农村中,出嫁的女儿要到娘家去探望问候夏忙的准备情况。有的地方,把它定为一个节日,叫“看忙罢”。届时,女婿、女儿携带礼品:油旋膜、油糕、绿豆糕、猪肉、黄杏、蒜蔓等食品或蔬菜水果,去丈人家慰问,并受其热情款待。农谚云“麦梢黄,女看娘;卸了拨枷,娘看冤家。”意思是说,夏忙前女儿过问娘家的麦收准备工作;麦收后母亲又去看望女儿,关心女儿家的收成和在麦收中的操劳情况。体现了生产劳动中的心心相连,母女情长。在关中地区。每年麦子快要成熟的时候,女儿同女婿要如同过节一样,携带礼品如油旋摸、黄杏、黄瓜去探望娘家人,问候夏收的准备情况。等娘家的麦收忙完后,母亲再探望女儿,关心女儿的操劳情况。
小满习俗-夏忙会
有些地方还会举办夏忙会,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交流和购买生产工其、买卖牧畜、集杂粮食等,会期一般3 -5天,届时还会唱大戏以助兴。
小满习俗-抢水
“抢水”是旧时民间的农事习俗。流传于浙江海宁一带,举行这种仪式时,多由年长执事者召集各户,在确定好的日期的黎明时分燃起火把,在水车基上吃麦糕、麦饼、麦团,待执事者以鼓锣为号,群人以击器相和,踏上小河汉上事先装好的水车,数十辆一齐踏动,把河水引灌人田,至河水干方止。小满时节容易出现干旱天气,对农作物非常不利,旧时农民就会用水车车水排灌,以缓解早情,谚云:“小满动三车(三车指的是水车、油车、丝车)。”水车于小满时启动。此前,农户以村好为单位举行“抢水”仪式,行于海宁一带,有演习之意。多由年长执事者约集各户,确定日期,安排准备,至是日黎明即群行出动,燃起火把于水车基上吃麦糕、麦饼、麦团,待执事者以鼓锣为号,群以击器相和,踏上小河岸上事先装好的水车,数十架一齐踏动,把河水引灌入田,至河洪水光方止。
小满习俗-绕三灵
春分节气的由来及传统习俗 篇5
春分的来历
春分是从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开头至4月4日(或5日)结束。春分,每年公历3月20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0度(春分点)时开头。这天昼夜长短平均,正值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称“春分”。
春分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其后阳光直射位置渐渐北移,开头昼长夜短。春分是个比较重要的节气,它不仅有天文学上的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春分季节,我国除青藏高原、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外都进入明媚的春天,在宽阔的大地上,杨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夏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至于中春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春分的传统习俗
1、立春蛋
据说,在每年的春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早在4000年前,中国就有了春分立蛋的传统,当时是为了庆祝春天来临。后来慢慢演化为一种祈求好运的传统。
想胜利“竖蛋”,可以选择一个光滑均匀、刚生下四五天的新奇鸡蛋,尝试把它在平面桌子上竖起来。虽然失败者颇多,但胜利者也不少。有人解释,这跟“春分”地球地轴呈66.5度倾斜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刚好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很有利于“竖蛋”。据说立稳的鸡蛋在没有外界干扰的状况下,可保持十几天不倒。
2、吃春菜
在岭南的一些地区,春分之日还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人们都去采摘春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
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民间还有一则顺口溜对此记述:“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春分到来之际。面对万物萌发,人们自然要祈求家宅安静、身壮力健了。
3、春祭
二月春分,开头扫墓祭祖,也叫春祭。民间扫墓前先要在祠堂进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春分扫墓开头时,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规模很大,队伍往往达几百甚至上千人。开基祖和远祖墓扫完之后,然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终各家扫祭家庭私墓。
大部分客家地区春季祭祖扫墓,都从春分或更早一些时候开头,最迟清明要扫完。各地有一种说法,谓清明后墓门就关闭,祖先英灵就受用不到了。
4、粘雀子嘴
春分这一天农夫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元,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元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
春分期间还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尤其是春分当天。甚至大人们也参加。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眯蛾风筝,雷公虫风筝,月儿光风筝,其大者有两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市场上有卖风筝的,多比较小,相宜于小孩子们玩耍,而大多数还是自己糊的,较大,放时还要相互竞争看哪个的放得高。
5、祭日
周代,春分有祭日仪式。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古代帝王的祭日场所大多设在京郊,元朝时建有日坛,此后明、清两代皇帝在春分这一天在日坛祭祀大明神(太阳)。朝日定在春分的卯刻,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亲自祭祀,其余的年岁由官员代祭。
北京现在的日坛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太阳神(古称“大明之神”)的地方。从明朝隆庆元年(1567年)起四百多年,先后有天启,崇祯,乾隆,嘉庆,道光等五位皇帝到日坛亲祀。清道光23年(1843年)后“祭日”活动渐渐消亡,至今已中断160多年。
春分节气的气候特点
风沙
春分季节,在我国的西北大部、华北北部和东北地区还处在冬去春来的过渡阶段,晴日多风,乍暖还寒。依据近几年对沙尘天气的统计,4月最多,3月次之,春分15天,正处在3月底到4月初,在这些地区,大风卷起的扬沙、高空飘来的浮尘,特殊是沙尘暴对大气造成的污染,每每都受到众人的关注,成为一时的热点话题。
低温阴雨
在春分时期,当有冷空气连续入侵我国南方,会消失温度持续偏低的春寒天气,此时,再有相伴的连阴雨,对农作物会有很大的影响。
当日平均气温下降到10~12℃以下(各个地区标准不很全都),时间连续5-7天以上,就有可能造成水稻严峻烂秧。由于水稻和棉花都是喜温作物,在10~12以上时,最低气温在5℃以上的晴好天气时,才有利于齐苗壮秧。反过来,消失低温阴雨,便可想而之了。
霜和霜冻是春季遇到寒潮和强冷空气的产物,在气候偏暖期,寒潮比较少见,但也不能麻痹大意。
倒春寒
初春季节,当气温回升比较快,之后又消失一段时间气温持续偏低,这种天气现象人们称作倒春寒。在南方倒春寒最主要的影响是早稻烂秧,在北方会影响到花生、蔬菜、棉花的生长,严峻的还会造成小麦的死苗现象。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曾经发生过一次特别严峻的倒春寒,刚好是在春分期间,那是在1976年3月下旬到4月上旬,仅湖南、江西、湖北三省损失的谷种就有7~8亿斤。
春旱
在北方,尤其是西北、华北有“十年九春旱”和“春雨贵如油”之说,在冬季雨雪少的时候,冬小麦处于越冬阶段,对缺水的状况不甚敏感。进入3月后土壤解冻,小麦返青;春季作物由南向北播种,假如此时降水连续偏少,旱象就会明显地反映出来,幼苗的境况可想而知。
华南前汛期
【感恩节的由来及习俗作文】推荐阅读:
感恩节的由来英语作文09-26
小学350字作文:感恩节的习俗11-05
关于美国感恩节的由来故事简介11-18
一个故事关于感恩的心的由来12-14
感恩节的作文:感恩的心09-28
感恩节感恩的英语作文08-16
感恩节感恩母亲的作文11-02
关于感恩节的作文:感恩的心11-03
关于感恩节的作文:感恩生活12-03
感恩的心感恩节英语作文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