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的学习感悟:认识你自己

2024-09-14

校长的学习感悟:认识你自己(精选16篇)

校长的学习感悟:认识你自己 篇1

了解自己是一个人获得发展的前提。作为一名学生也不例外。我们很多同学遇到新的任务时,总是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完成;或者是觉得在家长、老师或者同学的眼里,自己是个有缺陷的人,那么自己也就默认了,从此不再努力。那么,这就一定是真实的你吗?其实,对于这样的同学而言,能够客观地认识自己非常重要。

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要善于发现。譬如,你可能看到繁琐的数学题、物理题就头疼,但却写得一手好文章;你可能在绘画上一无是处,但却精通音律;你可能记忆力很差,背诵东西很吃力,但理解、分析能力却格外出色,遇到别人一筹莫展的智力游戏,你却游刃有余……只要你找到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认准目标,坚持不懈地把某一件事或一项学问做下去,久之,就一定能成就一番事业。因此说,一个人获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对自己的正确认识。有时候,我们过多地看重了他人的看法,其实,老师也好,家长也罢,未必能够全面准确地评价你,他们的看法或想法往往存在片面性,因此,没必要为此而自卑。

英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托尼·巴赞指出:“你的大脑就像一个沉睡的巨人。”他说:“人脑是由亿万个脑细胞构成的,每个脑细胞就其形状而言就像最复杂的小章鱼。它有中心,有许多分支,每一分支有许多连接点。几十亿脑细胞中的每一个脑细胞都比今天地球上大多数的电脑强大和复杂许多倍。”这说明什么?说明人的潜力是无限的,请你想象一下,你的一个大脑相当于几十亿台电脑,这是你一生也开发不完的金矿。不论你现在学习好与不好,那都没有关系,只要你现在开始开发你的潜力,你能够学好任何一门功课。有的人认为自己笨,其实,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智商水平相差无几,决定成绩的主要因素也不在智商的高低,而取决于一个人目标定位的准确性以及持之以恒地努力程度。

如果单纯从成绩优劣的角度看,可以把同学们分为三类:第一类学习情况很理想,头脑灵活,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属于“父母不担心,老师很放心”的那一种;第二类是学习成绩一般,不好不坏,一般表现为不太用功,成绩忽高忽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不够扎实,属于“家长着急、老师费力”的那一种;第三类学习很吃力,厌学情绪浓,自我感觉很糟糕,表现为很绝望或者无所谓,属于“家长失落,老师无奈”的那一种。你属于哪一类呢?每一类学生面临的情况不同,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在学习中找到发力点,只要找对了用力的方向,一切皆有可能!

俗话说,“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只要你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找到努力的方向,发展就是必然的。应该懂得一个道理:在这个世界上创造奇迹的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本文作者:王福强(微信公众号:王福强的小院】

校长的学习感悟:认识你自己 篇2

经济发展的同时,信息网络也在不断发展,大量的信息涌入我们的生活,人们可以做的事情也变多了。以前经常听老一辈说他们那个时代很少人有电视,手机从来没看见过,更不要说电脑了。我一岁不到就成了留守儿童,那时没有手机等通讯工具,很少与爸爸妈妈联系,现在,我们几乎每一个家庭都拥有电视机、手机,还有电脑。以前与爸爸妈妈只能通过电话联系,现在,我们可以每个星期通过视频聊天。这样,让我与爸爸妈妈的感情迅速上升,让爸妈与我彼此更加了解,弥补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沟通的缺陷。

虽然网络的发展让当代人联系更加方便,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网上信息多而杂乱,容易误导我们的价值观;还有现在很多人沉迷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拔,不仅失去了自我,还有可能在情绪高涨时犯罪;有些人利用网络进行欺诈,给社会带来不利影响。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如果我们好好利用它,它会成为我们很好的沟通工具和消息筒。对于那些沉迷于网络的人,如果他们能够认识自己,懂得审视好的消息和坏的消息,以及很好地分辨出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他们就会找到真正的自我,分辨真相;对于那些利用网络进行欺诈的人,如果他们能够认识自己,找到自己内心中的道德,他们就会对自己所做的事感到羞耻从而停止犯罪行为,这样,他们的灵魂得到了解放,社会也会因此更加和谐。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我想大家在中学学生物的时候应该都学过,这几个字不仅对生物学的研究有影响,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些企业人员为了在企业里得到领导的重视,把自己的竞争对手挤下去而做一些违心的事情。还有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人对大学生持有的观点是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好工作,必须考研考博,这样才能在以后找工作的时候处于优势,把本科生淘汰下去,因此,现在很多大学生不管自己喜不喜欢都盲目考研考博。我想说的是适当的竞争会让人变得更加完美,但是失去自我的竞争会让自己迷失方向,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如果那些企业人员能够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内心最想要的是什么,他们就不会利用不正常手段去竞争,而是靠真正的实力。这样,他们或许更有成就感。也许在正常的竞争中他们会失败,但是我认为失败并不可怕,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只有在不断失败,不断审视自己之后,才能找出自己的缺点从而让自己变得更好。如果大学生能够认识自己,承认自己不知道的知识和事情还有很多,切忌不要自以为是的懂很多,也不要盲目跟风,随大流,而是多与人交流,在交流中获得新知识、新想法,我想在不断交流中他们就会找到自己的灵魂,找到自己的目标。不是每个大学生都想为了找好工作而考研考博,因为有些人并不喜欢,并不适合。其实,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如果自己的内心排斥一件事情,但因为自己的盲目跟风而不得不做,这会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为了不让自己痛苦,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全方面审视自己,认识自己想要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进入社会,为社会做贡献,实现社会价值。

摘要: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第一次真正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强调在现实的世界中认识自己的灵魂,不断审视自己,过有道德的生活。但是生活在经济快速发展、网络高度发达和竞争极其激烈的今天,我们有可能在与时间赛跑,有可能沉迷于网络,有可能为了在竞争中获得自己的利益而使用不正当的手段,这些都使我们迷失了自我,找不到人生的价值,更加实现不了自己的社会价值。只有不断审视自己,明白我们不可能十全十美,并且知道自己内心想要的是什么,才能真正做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认识你自己,灵魂,道德,价值

参考文献

[1]赵安民,王健.浅谈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危机——以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为视角[J].社科纵横,2013(01).

你读出自己的感悟了吗? 篇3

通过指导学生写作读后感的方式,促进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鼓励学生抒写独特的感受,拓展思维的空间,提高阅读和写作质量。

关键词阅读;感悟;写作:拓展

课程标准指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怎样才算让学生读懂一篇文章呢?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方面,做过不少的尝试,相信你们也不例外。笔者以为,指导学生写出富有独到见解的读后感,不失为一种最好的读书方法。

起初,对于写读后感,一半出于指导,另一半则出于仿写。在六年级,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秋天的怀念》和《地震中的父与子》之后,结合本组课文后写作训练的要求,指导学生学写读后感。首先,我是找了两篇读后感的例文,让学生比较、分析、讨论,明确读后感的一般结构,由教师归纳出“引一一议——联一结”四部分,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其次,指导学生再读这两篇课文,找出令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语句,进而明确写作的“感点”。第三是结合例文结构进行仿写,帮助学生明确读后感的结构是固定的,但读后感的内容是灵活的,因为每个同学的感悟都是不同的,要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课后批阅作文,还真发现有几篇像模像样的,其中陈子初的《母爱无涯》还登在了学校的《牵手》校报上。文中“读着《秋天的怀念》,我沉浸在史铁生凝重悲壮的文字中,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这句话,多么感人,多么精炼。

任何一类作文,都不是经过一两次训练就能写好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加练习,强化应用。仅举教学《鲁本的秘密》一课时的做法,供大家参考:课文内容的阅读,我没有提出丝毫的要求,只是在学生读完后,给他们推荐了原来的六年级语文过渡教材中的《铃兰花》,以丰富他们的阅读材料。阅读结束,给学生留了足有十分钟的小组自由交流时间,然后小组自由发言,讲述这两篇文章读后的感悟,最后师生共同确定了本次读后感的主题,即“感恩母亲,从小事做起”。剩余的任务就是写作读后感了。不管读后感的水平高与低,我相信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就八九不离十了,而且学生也不会把写作读后感看成是一种负担,相反,还会有不少的学生对写作读后感非常感兴趣。下面就是几个学生的习作片段:

又过了几天,我翻看一本日历,呆住了: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母亲节!不过,虽然母亲节提前了一周,但妈妈是幸福的,我也是幸福的,不是吗?(王培宇《提前的母亲节》)

妈妈一进门,我就喊了一声“Mather,Happy birthday!”我把妈妈拉到桌前,让妈妈品尝我亲手为她做的生日大餐。妈妈满脸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轻轻地说:“这真是美国大餐的味道”。从此,我也懂了比美国大餐还要深的东西,那就是“感恩母亲”。(盖洪利《美国大餐的味道》)

是的,我们现在还小,无法让父母穿金戴银,无法让父母吃山珍海味,但我们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为忙碌了一天的父母揉揉腿、捶捶背,帮父母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学会照顾自己,让父母少操点心。父母是那样的容易满足啊!一杯热茶、一盆洗脚水都会使他们感到由衷的高兴和满足。(韩白冰《感恩母亲》)

进入七年级,阅读的文章不再局限到课本上,我会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推荐一些文质兼美的小品文,让学生去品读,去感悟。当然,读后感的写作也变成了自由的:结构不做要求,主题不再限制,连写作也是自愿。尽管如此,也有不少的学生加入到“读美文,抒胸臆”的写作行列中来。其中一次,我记忆深刻。那是我给学生推荐《天使》文章后,忽发奇想,要与学生一起写作读后感,没想到激起全班同学的响应,还向我提出要求:第二天利用一节课师生交流。我欣然应允。可想而知,第二天的一节课,给一部分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也给另一部分同学留下了深深的遗憾,因为他们高高举起的右手和满脸渴求展示自我的欲望始终没有得到满足。事后,我把《天使》原文、教师下水文和部分学生习作整理在一起,命名为《欣赏和写作》,发在了我的网站上,供同学们学习和交流。后来,有部分作文刊登到了校报、东营电视周报、新晨报、同学月刊等刊物上。其实,教师的阅读和写作也会带给学生积极的影响。

从“指导”到“放手”,从“仿写”到“自由”,从“课内”到“课外”,不仅能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而且笔者以为还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使他们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以陶冶他们的性情。

校长的学习感悟:认识你自己 篇4

的确,教师写作能力下降成为不争的事实。在工作中,很多老师最头疼的就是要写什么文字材料,发言稿啊,总结啊,计划啊,一律不会写,非得要写,那就从网上下载或抄袭。发表论文成为评职称的必备条件,逼得没辙了,干脆“花钱消灾”,买上一两篇敷衍了事。

大部分教师是不愿意写作的,借口无非是工作忙。每天有上不完的课,改不完的作业,辅导不完的学生,做不完的家务活,哪里还有时间写东西呢?再说也无写作灵感啊?每天面对的都是如此琐碎的事情,哪里有对教育问题深入思索的机会?没有灵感,当然也就写不出来了。于是,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资历越来越老、职称越来越高的情况下,选择了安逸的生活状态,开始故步自封,画地为牢,不读书,不思考,更不愿意总结与写作,对新事物、新理念的理解与接受变得越来越迟钝。久而久之,平庸的“教书匠”的形象就定型了。

我们总说,教师应该有点书卷气。或者说简单点,要有点教师的样子。教师应该什么样子?中国教师报的主编李炳亭先生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说有次出差,在火车站看到一个中年妇女,正在粗俗地辱骂自己的孩子。他就跟身边的人打赌,说那个女人一定是个中小学教师。结果经过“好事者”的印证,那名妇女果然是一名小学老师。李先生所讲未免有些偏颇,毕竟绝大多数教师并非如此,这个例子属于个例,以此作为论据有丑化教师之嫌。但是,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是不是我们的确有一部分教师的形象变得浅薄、狭隘、枯燥,没有味道,没有书卷气?

要造就自己的书卷气,最重要的莫过于写作了。如果说教师的生活过程平淡如水,那么写作便是丰富教师内心世界,让生活变得有滋有味的调料。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把这句话迁移到教师专业成长上,我认为还应该加上一句“得而不写则庸”。因为写作在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提升做人品位上有着重要的作用。不勤于写作,不善于写作的教师,应该可以归为“平庸”的教师。

不少老师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平时疏于写作,只是到了要评职称或其他急需文章的时候,才抱着“功利主义”的目的,匆匆炮制。写作靠的是平时的积累,靠的是厚积薄发。对普通教师来说,最初的写作就是简要记录自己的教育足迹、思想历程,是自己和自己的对话,而不一定非要为发表才写作。但天长日久,几年、十几年过去以后,这些积存下来的文字就会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一直鼓励身边的年轻教师,要特别注意平时的积累,把自己思想上的“火花”随时记录下来。不要因为懒惰,而使这些可能极为珍贵的原始资料荡然无存。即使是平时学校领导要求写的计划、总结等等文字材料,也不能应付了事,因为这些文章很可能是以后你写某篇大文章的一个重要素材。

作为一名教师,笔耕不辍的更重要意义,则在于使自己的言行和灵魂不断地获得砥砺。坚持写作,就会使我们逐渐摆脱由于平凡工作而容易出现的麻木和迟钝状态,感受人生的色彩斑斓、丰富多彩。我倡导年轻教师创建自己的教育博客,很多人坚持不懈地写作,已经卓有成效,他们的教育生涯也变得风光无限。

认识你自己 篇5

有一个交际花总是喜欢向人炫耀。

“今天我认识了一位银行家。”

一天,她得意洋洋地对人们说。

“今天我又认识了一位大明星。”

又一天,她拿出明星的签名展示给大家。

每一天她都能认识许许多多的大人物,并以此作为炫耀的资本。

但是突然之间她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过去那样频繁出入于社交场合了。

原来前段时间向人炫耀的时候,有一个老者这样反问了她一句:“你认识的人诚然比任何人都多,然而你认识你自己吗?”

刹那之间,()她醍醐灌顶。

认识你自己吧,因为你是世界的缩影,是世界的开头和中心,认识了你自己,也就认识了整个的世界。

认识你自己作文 篇6

认识自己,这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如果说认识世界是与人类智慧的对话,那么,认识自己则是向蒙昧的宣战,它是一个自我审视、自我剖析、自我超越的过程。能正确认识自己,就能客观地面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扬长避短,奋发进取,才有可能用自己的名字和身躯绘成人生的美丽图画。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之所以家喻户晓,代代相传,不仅在于他敢于进谏,还在于他善于思考,不为假象所蒙蔽,始终清醒地认识自己。

不能认识自己的人,看不清自己的弱点、缺点和问题,喜欢把自己装在美丽的泡沫中,陶醉于自己编造的海市蜃楼里。投资狂人牟其中,扬言要炸开喜马拉雅山,改变生态环境,结果却把自己炸进了监狱。成功只能建立在真实的基地上,幻象和幻觉会麻痹人的灵魂,涣散人的斗志。

不能认识自己的人,往往自怨自艾,由偏激导致懒惰,由冲动转向消沉,把一切不如意都归罪于客观事物,而不从主观上寻找原因。他们同样用自己的躯体和名字来描绘人生的风景,但是风景里多了悲凉和叹息,面对滚滚乌江感叹“天亡我也”的西楚霸王就是这样的典型。

认识自己需要勇气。认识自己就是拿自己开刀,就是要敢于亮晒自己的丑陋,这就是一场刺刀见红的格斗,没有足够的勇气岂能从容地走上战场?李立三早年犯过路线错误,此后30年一直坚持自我反省,甚至将这种反省搬上课堂,作为教学内容,以警示后人,这是何等的勇气,又是何等的光明磊落!

认识自己需要比较。经常比较,相比之下便能在内心产生恐慌,形成心理压力,从而诱发竞争的意念,增强奋斗的决心。牟其中如果能够经常将自己与周围的企业家作比较,相信他也不会那样狂妄;邹忌也正是在比较中才保持了一份清醒,不为假象所蒙蔽。

认识你自己 篇7

顾颉刚年轻时很喜欢文学,也曾有志于从政,然而随着对自己的渐渐了解,他最终放弃了当作家的念头,拒绝了官场的诱惑,选择了史学研究,开始了学者的生涯。

以朋友叶圣陶为镜,顾颉刚看出,自己不是从事文学的料。“叶圣陶先生是我的老朋友,从私塾到小学和中学都是同学。他是一个富有文艺天才的人,诗词篆刻无一不能;没有一件艺术用过苦功,但没有一种作品不饶有天趣。我在中学里颇受到他的同化,想致力于文学,请他教我作诗填词。我起先做不好,只以为自己的工夫浅。后来永远不得进步,无论我的情感像火一般的旺烈,像浪一般的激涌,但是表现出来的作品终是软弱无力的。有时也偶然得到几句佳句,但要全篇的力量足以相符就很困难。有许多形式,我已学像了,但自省到底没有‘烟士披里纯’——文艺品的魂灵。怀了创作的迷梦约有十年,经过了多少次的失败,方始认识了自己的才性,恍然知道我的思想是很质直的,描写力是极薄弱的,美妙的篇章和豪壮的作品本来都没有我的份儿,从此不再妄想‘吃天鹅肉’了。”

倘若顾颉刚不及时醒悟,死抱文学那棵树,只能蹉跎岁月,垂老无成了。

顾颉刚上中学后,也是个热血青年,醉心于革命,参加了社会党,然而,不久,当他识破了社会党诸多党员的真相后,他开始觉悟,自己和这帮人混在一起是没有益处的,于是,悬崖勒马,回归正途,决定“做自己能做的工作”——读书,做学问。

有热血有激情有高远的理想,这是年轻人的可贵之处,但也因了年轻,往往缺少自知之明,喜欢赶时髦,随大流,结果是虚度了光阴,浪费了热情。认清自己,找准方向,对年轻人来说,这是通向成功的第一步。

散文家蒙田在其随笔集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做你自己的事,要有自知之明’,人们通常将这一箴言归功于柏拉图。这一格言的每个部分概括了我们的责任,而两部分之间又互相包含。当一个人要做自己的事时,就会发现他首先做的便是认识自我,明确自己该做什么。有了自知之明,就不会去多管闲事,首先会自尊自爱,自修其身;就不会忙忙碌碌,劳而无功,不会想不该想的,说不该说的。”

顾颉刚很幸运,在很年轻时,就明白了这一点,从而少走了许多弯路。

校长的学习感悟:认识你自己 篇8

然而看完这书之后,我很用力地去思考克老师说的空寂到底是为什么。但我这么用力的这个状态似乎本身就错了。

如果每一个人都达到了这样的空寂的状态,世界会变成怎么样?没有冲突,没有矛盾,没有斗争的世界。也许就没有了各种各样的艺术,音乐,科技,各种各样的多姿多彩都没有了。因为那都是快感带来的产物。

人们总是沉浸于快感中不能自拔,所以我们制造了现在这个充满了斗争和冲突的世界。但是,反对这些斗争和冲突不也同样是一种矛盾么?

我比较喜欢的理念还是克老师所说的,不加判断地去观察自己头脑里面各种各样的想法,然后觉察到自己的身体,语言和行为,重要的是觉察自己头脑中想法的方向。

但在最后一章里面所说的空寂都彻底把我给搞懵了。这个只能巧遇的空寂,似乎只有通过顿悟才能够体验得到,但当我说我体验到了的时候,那又不是空寂。搞得我自己都有点儿神经质了。

认识你自己主题班会[定稿] 篇9

一、活动主题:正确认识自我

二、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明白真实的自我有优点和不足两个方面。

2、学会正视自己的优点,克服自傲、自负;认识自己的缺点、克服自卑

3、客观地评价自己,认识自己,悦纳自己。

三、活动形式:

通过讲故事、提问、讨论、小活动等环节,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活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收获

四、活动过程

1、导入

主持人:在班会开始之前,我先让大家猜一个谜语:什么动物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傍晚用三条腿走路? ——学生思考,回答。

主持人:大家猜得没错,谜底是人。这个谜语是来自一个叫“斯芬克斯之谜”的古希腊神话。一个名叫斯芬克斯的狮身人面的女妖坐在忒拜城堡附近的悬崖上,向过路的人提出一个谜语--什么东西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傍晚用三条腿走路?过路者都必须猜中,如果猜不中,就要被她吃掉。无数人为此而丧生。那么后来年轻的俄狄浦斯在路过的时候,说出了最终的答案,他说这个动物就是人。那么斯芬克斯大叫了一声,就跑到悬崖跳下去了。这个故事在说明什么呢? ——学生回答

主持人:说明离我们最近的往往是最难认知的。我们在整个人成长的经验过程中,可以不断地认知天地万物,增长经验,但唯独难以认清我们自己。今天我们的班会主题就是《认识你自己》(板书主题)

因为人生的变化呀,是在不经意之间,有太多阶段,比如说早晨,(张贴图片)一个孩子当他匍匐着四肢爬行的时候,这是在生命成长之前,那么走到一定的阶段人可以站立起来了,(张贴图片)在这个世界上开始有很多很多需要去积累的、需要去建立的、也有了很多内心的惶惑和游离,到了晚年的时候,(张贴图片)我们所积累的那此财富、声誉、情感,一切一切负累于心苍老了生命,让我们日渐疲惫就要借助拐杖,又成为了三条腿。

2、活动一——趣味心理测试

为了了解自己的内心,我们先来做两个简单有趣的心理测试。

1、你最喜欢哪种颜色?

凭你的直觉,从红色、黑色、黄色、粉红色、绿色、蓝色、紫色、棕色这8种颜色中,选出你喜欢的颜色。透过你喜欢的颜色可以看到隐藏的你。(分别展示各种颜色的卡片)

(设计:对同学们的选择做统计)PPT演示各种色彩对应的个性特点 ●喜欢红色

喜欢红色的人是属于精力旺盛的行动派。你充满精神的态度,会感染你周围的朋友,天生乐观,但是不够耐心,对人不够宽容 ●喜欢绿色

喜欢绿色的人基本上是一个追求和平的人,害怕独处,喜欢群体的生活。对人亲切温和的印象,值得信赖,非常上进,又不喜欢着团队中太突出。不过,容易让人误认为你是个八面玲珑的人。●喜欢粉红色

喜欢粉红色的人希望在旁人的眼中是个高贵的形象,非常有魅力。不过,喜欢逃避现实,不擅长向人吐露心事,不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也不喜欢和人争论,常被当作是优柔寡断的人。●喜欢棕色

喜欢棕色的人个性拘谨,自我价值观很强烈,人一种很大的信赖感,耿直的个性,让人很信服你。对人与人之间的厉害关系划分的很清楚,所以容易给别人一种冷漠的倾向。●喜欢蓝色

喜欢蓝色的人是个很理性的人,人缘不错,不过却不擅与人交际,常因坚持崇高的信念而受人尊敬。你绝对地坚持己见,不容易采纳别人的意见。●喜欢紫色 喜欢紫色的人容易多愁善感,但机智中带有感性,观察力特别敏锐。虽然自认平凡,但相当有个性。在公开场合中显得沉默而内向。但常常容易滥用你的感情,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误会。●喜欢黄色

喜欢黄色的人富有高度的创造力及好奇心。关心社会问题甚于切身问题,喜欢追求崇高的理想,尤其热衷社会运动。喜欢黄色的人相当自信而且学问渊博,并引此为傲。看起来他们好像社交家一样,其实内心很孤独。●喜欢黑色

喜欢黑色的人通常很积极。对未来会做很好的规划跟努力。即使外表不修边幅,看起来还是很优雅、高尚。在旁人的眼中,他们是有主见及应对得体的人,而他们也希望在别人眼中是个不平凡的人物。(对每种颜色代表的人的特点进行简单概括)

2、你的个性有哪些黑暗面?

现在正举行奥斯卡金像奖,主持人宣布了最佳女主角,当那名叫如花的女子上台领奖时却发生了一件尴尬的事情,你认为是什么呢? A.不小心当众跌倒 B.礼服不小心撕破 C.另外一个人冲上来领奖 D.到台上才发现自己听错了

【结果分析】PPT演示 A.太任性了

我行我素一直是你性格上的致命伤,由于在做人做事上太过任意妄为,常常因为欠考虑而让事情频出状况。粗心大意的你通常最在意的是自己的感觉,而忽略了别人的想法,往往没有经过通盘的思考,就马上将自己的喜怒哀乐表现在脸上,有时甚至伤了周遭的朋友而不自知。因此常常得罪人,不知不觉会让人对你敬而远之。尊重他人的意见,多为别人着想,是你该改进的第一件事!B.你太软弱了

无论走到哪里,你总是很难自在得起来,旁人的眼光成为你最重要的事情。同样的,不管自己的心情,想法如何,你对任何人总量摆出一副迷人的笑脸,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完全忽略了自己。为了想要八面玲珑,面面俱到,你会压抑起自己的性子,按照别人的要求,做出超乎自己能力的事情,若达不到标准,就容易自怨自艾。你的负面情绪时时都在积累中,像颗定时炸弹一般地存在。或者你该学着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及自己的主张和想法,“做自己”,将会让你更开心哦!

C.你太自大了

对自己有信心是件好事,但如果太自我膨胀,会沉浸在自己的得意中,既听不到别人的意见,也失去成长的空间。你常常不自学地将一些自满的话脱口而出,跟朋友聊天的时候,往往一抓到话题,就开始“我啊„„”“我也„„”地滔滔不绝,把自己的丰功伟绩统统都讲出来,仿佛别人是听众似的。对于生活中的小挫折,你也是怪罪别人较多其实,你该养成每天检讨自己的习惯,才有进步的可能哦!

D.你太胆小了

你最大的弱点是太胆小、太不积极了!什么事都先想到最坏的打算,也没有那股追求成功的野心。你的做事态度一向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虽然你是个相当值得信赖的对象,但是,你总是缺乏积极争取到最好的热忱。只要达到事情的最低标准,你就这么停下来了。当别人意志高昂的说:“来做吧!”你却消极地以为:“如果失败了怎么办?”如此畏畏缩缩,怕东怕西的做事态度,常使你到一个程度之后,就很难再进步,甚至成功。为什么不试着给自己一点信心,你不一定是最差劲的那一个,放胆去做,其实你会表现得更好!

主持人:你们觉得这个测试准吗?(进行点评,过度到活动二)

3、活动二——“优点缺点大轰炸”

活动方式:请每一位同学准备一张纸,写上自己名字,在纸上真实的写下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写好以后统一交到教师处。主持人随意抽取一位同学的纸条,先由其他同学对被抽到的同学进行评价(态度要真诚尊重),接着主持人展示被抽到同学的自我评价,与其他同学的评价进行对比点评,然后就被抽中同学的优缺点问全班同学,看看大家是否同样具有这些特点。计划抽取六名同学,分别是三位男生和三位女生,代表男生和女生中学习成绩不同层次的同学

板书:每评价完一个同学进行一次优点缺点的概括,分别在黑板上进行板书,最后将二者相加,等于结果“人”。

意义:这个活动,可以让同学通过其他人的评价看到自己没有发现的优点,以提高自信心,也可以认识到自己没有注意到的缺点,希望日后能够加以改正自己的不足,这样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提高。高一的学生正处于一个成长期,虽然成长,但是依然不成熟,所以这个活动能够让学生更全面的认识自己。

教师总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一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因为有优点和缺点,人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所以要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悦纳自己,追求卓越。4认识自己以后该怎么办?

这个环节主要采用提问的方法,让同学们初步认识自己以后去思索“我要怎么做?”这个环节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听取更多学生的声音,让他们加深对自己的认识,引导学生要用实际行动去成就自己。

5、思考下面11个错误公式,看看它们错误在哪里,平时的你会犯这样的错误吗?

(1)我喜欢如此→我应该如此(2)很困难→没办法(3)也许→一定(4)有时候→总是(5)某些→所有的(6)可惜→糟透了、完蛋了(7)我表现不好→我不好(9)好象是如此→确实是如此(10)到目前为止如此→必然永远如此(11)许多人有此想法→此想法必定正确 学生各抒己见 五:总结

“认识你自己” 篇10

奉一(诗人蔡俊、李之平伉俪合用笔名)的《色空书》正是一部挑战未知、舍身犯禁的书。他们试图借助生理学、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宗教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与方法,揭开人体的“情欲”、“生命困境”、“内在欲望”、“历史禁忌”、

“美貌本质”、“喜新厌旧”等众多秘密,填补人类认识自己的知识空白。在“研究”对象上,快感、美貌、自慰、喜新厌旧、两性差异、偏执与幸福等话题正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遮遮掩掩、欲说还休或者只做不说的私密,正是因为它们的特殊性,导致我们对它一知半解,或者阐释过度。在“研究方法”上,著作借助并提到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福柯的身体政治、现代生理医学、物理学、化学、中国传统医学与易学(包括周公解梦)等等学说,多个角度去分析探寻人体的奥秘,虽然,著作名“色”与“空”是地道的佛学术语,而著作的精要也的确将情欲之“色”转化成了万物之“相”,并借助物理学知识“坐实”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论断,但是主要的方法,或者统摄这些方法的核心方法是道学。作为道家弟子,奉一把人的身体当做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这个世界至大,大到与宇宙同构,以致作者不是借助显微镜从外部去居高临下地俯视、放大,而是在身体内部,借助照相机、望远镜去整体把握,宏观监测。有趣的是,二位作者都是诗人,他们又并没有把“人”真正当做由细胞、体液、器官、系统等组成的冷冰冰的实验室“研究对象”,反而处处充满了个人体验与探索;也没有把认识自己的结果当做一个纯粹理性的实验报告,反而处处文字优美,诗意盎然,轻松活泼又发人深省。

这是一部讲真话、揭示真相的书。奉一说,“我之所以写这本书,就是很想尽量不说谎,尽管我们自己作为个人,在文化历史中都是很渺小的,都是‘小人’。即使是小人,其实都愿意说真话的。”因此,著作谈的是大众的身体、抽象的身体,但是体验与困惑却来自自身。也就是说,作者把自己的身体当做了观察对象、研究对象和解剖对象,让身体自己说出它自己。不以说出身体的真相为耻,也不以说出身体表象为止,在说出自己身体秘密的同时,它揭示了很多与身体相关的社会真相、文化真相。比如关于女性的美貌,轰轰烈烈的制造“美女”、“淑女”社会行动,其实质不过是“一种‘诱奸’”,一场由商人与传媒合谋的“消费政治”,一边是女性在消费自己,“我买故我在”;另一边是社会对女性的消费,“我美故我在”。关于“变态”,作者说,变态就是“压抑”:哪里有压抑,哪里就有变态。精神分析也这么说过,变态其实就是症候,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症候。然而症候在身体,病因却在社会。关于“七年之痒”,现在更多的解释是从日常生活、心理、伦理等切入,但是著作反其道而行之,从身体、从物质去说明。原来,婚姻的最大杀手不是其他而是:苯异丙胺。“这种大脑中产生的恋爱物质,能够让我们保持兴奋和多情,这种物质的分泌从很多到逐渐减少,一般会持续四年的时间。”

道学、医学与诗学的结合,的确让这部书的研究另辟奇径,结论也让人耳目一新。它能够让许多道德的、文化的、社会的身体现象得到医学的解释,也能够让许多纯医学、生理学的现象得到诗学与哲学的提升。比如关于“爱”与“死”,这分明是诗学的永恒命题,为“爱”而惊天动地、缠绵至死,文学演绎了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啊。但是打住,在这里,“故事”只是“事故”,因为爱,所以难免做爱,做爱多了,就死了。这种解释多么令人扫兴,当然这部书也并非是一部消解、去魅的书,无论快感、偏执、变态是多么的实实在在,形而下,但是与身体相关的“爱”、“幸福追求”永远是美好的,本书不是要消解它们的意义,让这些活动回归身体的运动,而是重新赋予它们意义,全新感受它们的存在。奉一说,“其实所谓的意义,就是我们的理解能力。”我们如果能够赋予事物意义,那么我们就会更倾向于去理解它,更好地去理解它。

“色就是空,空就是色”。认识事物不可到此为止,佛陀还说过,“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色即是空,色亦不是空,当然,色也不是非空。在这个意义上,《色空书》谈及了色与空,但又超越了色与空;它谈了很多,但又没有给与定论。这是一部什么书呢?我们还是引用佛陀的话吧,它只是“筏”,“筏”的价值是渡河,上岸之后即可弃之。因此《色空书》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身体知识词典,而是引导我们了解我们身体的“筏”,最终的目的是“如何理解我们自己”。

哲理短文:你认识自己吗 篇11

人是动物的一种,人又区别于其它动物。人和动物最主要的区别之一在于人会思想、有理想。这是人和同类(动物)相比引以为自豪的地方。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人之会思想、有理想也不例外,它会导致人们不切实际地胡思乱想,不着边际地漫天遐想,不择手段地实现理想,其具体表现就是对任何利益都怀有非分之想。燕雀安居檐下,鸿鹄翱翔蓝天,多么和谐的自然之美,人类却发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喟然之叹,只知道替燕雀操心,却不知自己是闲吃萝卜淡操心。赖蛤蟆从未想吃过天鹅肉,这完全是人们把发生在人类身上的事情蛮不讲理地强加于蛙类。井底之蛙从未抱怨自己活动的天地太狭小,而是安于现状(现实),乐在其中。

人就不同了,人类是世界上最不安分的一群,他们欲壑难填,从未满足过现状,而且,绞尽脑汁为自己的贪欲找借口:不满是向上的车轮。看着人类说起借口时真理在胸似的洒脱劲儿,好向满足现状就是向下的`车轮似的,真是滑动物界(人也属动物之列)之大稽。

果如人类所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那样,那么,发生在人类身上的事就很难自圆其说。譬如:一些人不满于薪水低而消极怠工,一些人不满于官职低而怨天尤人,一些人不满于妻子而另寻新欢,一些人不安于现状而烧杀抢夺,凡此种种因不满而生的现象,难道是向上的吗?

西方一位哲人说过:认识你自己。

中学生作文认识你自己 篇12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只要你认清楚自己,你的生命就会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一个满头银发、面带微笑的老爷爷大步向我走来,我屏住呼吸,面带敬畏地看着这位世界十大杰出物理学家之一、现代物理学的开山鼻祖、集大成者和奠基人、思想家、哲学家……头衔太多了。他是怎么做到这样的?他五岁时对袖珍罗盘着迷,六岁时开始学习小提琴,梦想当小提琴家。然而他在小提琴方面天分不足,一直没有多少造诣。12岁时,他开始自学欧几里德几何学和高等数学,感到狂热的喜爱。最终,他认清了自己——我更适合进行科学研究。26岁,他就发表了量子论,提出了光电子假说,解决了光电效应问题,震惊了全世界。没错,他就是智商超高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但试想当初爱因斯坦坚持要当小提琴家的话,那么估计他的智商再高也只能当平庸的小提琴家。天赋再高,用不对地方,将一事无成。

战国时期的赵括,年轻时学习兵法,谈起兵法来就连他的父亲——赵国名将赵奢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老将廉颇,却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兵大败,40万士兵被秦军坑杀,从而形成了“纸上谈兵”这一成语。赵括是个理论家,理论非常充足,他的兵法知识或许能胜过廉颇,但他的战场经验却远远不如廉颇。他兵败身亡的原因就是只知道根据兵书打仗而不知道变通。赵括满脑子理论,并不适合当大将军,若当初他留在赵王身边,用自己的理论知识来为赵王出谋划策,也许就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可他却跑去领导赵军,结果兵败身亡。

如果你擅长美术就不要过分追求声乐,如果你适合创作就不要太追究狭义相对论,就连一粒小小的花籽都必须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才能开出灿烂的花朵,更何况我们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呢?所以,我们要找准自己的天分所在,真正地认识自己后再加以努力。确实,人最困难的事情是认识自己,但认识自己却是成功最关键的一点。古话说,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殊不知金子发光是因为反射了太阳的光芒,只有在太阳底下,金子才会闪亮。同样的道理,若是让兔子去游泳、乌龟去长跑,不会取得什么成就。只有找到自己的长处,找准自己的定位,你的生命才会有意义。正如名言所说,生活里是没有奇迹的,大部分时候的奇迹是你自己创造的。即使认识自己再难,你不努力怎么知道奇迹会不会发生呢?

认识你自己 篇13

“孩子们,李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知道自己是谁吗?知道自己是谁的,请举手。”

我的问题刚一提出,作文教室里的六个孩子便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

“真的知道自己是谁吗?”我又加重语气提问着。

孩子们顿时骚动起来,有的孩子不屑地发出“切”的声音,有的孩子因为觉得这个问题真是太幼稚了而露出微笑,有的孩子却一脸茫然地摇了摇头……

“这么简单的问题,你还不举手,”一个男孩子转头看着旁边的同学,一脸纯真笑呵呵地说,“你难道不知道自己是谁吗?你叫什么名字啊?”

我走到“一脸茫然”面前,俯身问她:“你不知道自己是谁吗?”她晃了晃脑袋,眨了眨眼睛,沉思般地回答:“嗯,有时知道,有时不知道。”

其他孩子慷慨地送来“哈哈哈”的笑声,我却不由得为这个“一脸茫然”的孩子竖起了大拇指。我进一步说:“孩子们,我们现在又升了一个年级,长大了,但是我们对自己的认识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并不能完全讲清楚自己是谁,有时我们做的事,连我们自己也不认识自己了,是不是呢?”

孩子们似懂非懂地异口同声地回答:“嗯。”

2

晚上,已经八点钟了,我正打算写点文字,忽然,电脑QQ响了,一看,是大学时期的一个老朋友正在传呼我语音聊天。我本能地去接听,他却挂断了。这时,我身旁的手机响起来了。

他是我大学时期志同道合的朋友,毕业以后各奔前程,平时除了QQ聊天以外,我们已经将近一年没有通过电话了。接听,聊天。话题不断转换,我们越聊越深入。

“李军君,我感觉你变了。”手机那端莫名地冒出这么一句话。

“有吗?”猝不及防,我愣了一下,随即补充,“每一个人都在改变。”

“我不是说这些。大学毕业以后我们再没有见过,但在我心里你一直是那个大学时期很聊得来、聊得很轻松的朋友。我感觉你现在和大学时期有点不同了。”

“你是太敏感了。为了生活,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改变着。或许我的处世方式、表达方式有点改变了,但是情感上、内心里的一些本质的东西是不会改变的,一直守护着。”虽然这样辩解着,但是一刹那间,我也有点不认识自己,说不清现在的我和大学时期的我有什么不同了。

3

“我是谁?”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用这一生去深思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位列人生的三个终极问题之首。

我们一起欣赏这样一个古代笑话:一个公差押送着一个犯事和尚去某地。在路上,一天,公差多饮了一些酒,就不自觉地睡着了。这时,和尚觉得机会难得,转身欲跑,可是转念一想,干脆转回来,三下五除二,他将公差的头发剃了个干净。等待公差醒来,一看,行李还在,再一看,这一惊吃得不小,和尚,咦,和尚哪去了?他下意识地用手挠头,不禁心中一喜。因为他摸到了自己的光头,他喜的是和尚总算还在。可是麻烦还是没有完,公差不禁纳闷:“和尚既然在,那么我是谁?我又哪里去了呢?没有我,谁来完成这个光荣的任务呀。”

这只是一个笑话,但是给我们生动地阐述了“我是谁?”的问题。我们常常犹如那个公差,并没有真正弄清自己是谁呢!

4

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会发现,我们越来越难以认识我们自己。

认识你自己,成为我们每一个人最迫切的责任。

早在几千年前,古希腊奥林匹斯山上的德尔斐神殿里就矗立着一块石碑,上面清晰地写着“认识你自己”。我国大教育家孔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

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苏格拉底将“认识你自己”作为自己哲学原则的宣言。苏格拉底指出什么样的知识对人来说是最为重要的,这就是“认识你自己”。唯有发自内心,才能真正拥有知识和智慧。一个人只有真正认识了他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

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每一个人最内在的自我都是被深深埋藏起来的。认识你自己,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需要悟性和时间的,我们要学会耐心等待,并不断挖掘……

校长的学习感悟:认识你自己 篇14

我很少有机会运用科学化的管理工具,因为我永远认为我最了解这个产业,最了解我自己的公司,最了解我所主管的业务。科学化的工具能提供我更进一步的情报吗?不能!因此科学化的管理及评测工具,听听就可以了,不必花大钱,又浪费时间去走远路!

可是几年前的一个案例改变了我的想法:有一个同事,担任那个职位已很多年!他的部属公认他是个问题人物,甚至偶尔会在公众场合挑战他的权威(因为忍无可忍);平级的同事认为他是个麻烦人物,因为他常常不在状态,做一些很奇怪的事,给办公室带来不必要的困扰;他的主管也知道他有问题,但时间保护了他,因为是资深员工,不忍心下手处理。

我终于决定找他恳谈,可是结果让我大吃一惊!我原本认为他对自己的处境总该有所了解,谁知道,他竟然认为自己的表现虽不杰出(带着谦虚),至少还算OK(理所当然)。我知道这下子问题大了,他几乎完全不了解自己,不了解别人对他的观感,所有他感受到的不友善,完全是有心人士故意与他为敌,

我非常后悔过去对他的仁慈,一直未及早规范、说明,我应对他的问题负完全责任。

这时候,我也想起了人力资源领域中的360度评测法,这个方法让受测者能从上司、其他部门、部属甚至其他相关人士的角度,看到别人对他的感受、看法与建议,让他知道他所不知道的自己,包括优点、缺点与改进建议。

我不能不承认,科学化的管理工具是有用的,如果我有机会让这位同事做一次360度评测,相信我在处理的过程中,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

每一个人都有永远无法认识的自己,我们永远按照组织的主流价值――能力强、有效率、肚量大、眼光远、能沟通,期待自己是这样的人,而永远看不到事实的真相。事实上,每个人都离这些主流价值很远,我们永远是缺点比优点多,我们永远有一辈子也改不了的缺陷。

问题是,人有没有机会认识隐藏在暗处的自己,早一点了解、早一点改善,以免变成职场的笑话?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只是你拒绝承认而已!

同事对你的异常反应、老板对你的不耐烦、部属对你的挑战……其实都说明了别人对你的不满,也暗示了你的问题的存在!只不过你的反应是什么?老板就是喜欢别人,他对我有偏见;这个部属天生反骨,老是找我麻烦,看哪一天我好好整治你。

校长的学习感悟:认识你自己 篇15

人是世界的`一个谜,要认识人,必须确立四个伦理维度,即从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去把握,并在对这四种关系的解答过程中逐渐触摸人的本质.

作 者:刘莉萍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2 刊 名: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GT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6(5) 分类号:B82 关键词:人性   伦理视角   维度  

校长的学习感悟:认识你自己 篇16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影视传媒系主任,影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只有清醒地认识自己,才可能获得成功的人生。而认识自己,却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那么,怎样才能真正认识自己呢?

?最难解的命题

认识自己,是千古以来最难解的一个命题。在西方的神话寓言里,这个命题被表述为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谜:狮身人面兽斯芬克斯每天都在问过往的行人一个相同的问题:有一种动物,在它生命的早晨,它是四条腿,在中午是两条腿,在晚上是三条腿。这个动物是什么呢?所有答不上来的人都被狮身人面兽吃掉。后来,年轻的俄狄浦斯说出了最终的答案,他说,这个动物就是人。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呢?说明离我们最近的往往是最难认识的。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地认知天地万物,唯独难以认清自己。

因为人生的变化在不经意间有太多的阶段,一个孩子,当他还不会行走时,匍匐着用四肢爬行,这是他生命的早晨;到他可以站立行走时,是他生命的中年;到了晚年,他所积累的财富、声名,情感,负累于心,苍老了生命,只有借助拐杖行走,成了“三条腿”。

那么,在人生的历程中,哪个阶段是我们最快乐的呢?哪一个阶段是我们对自己认识最清晰的呢?哪一个阶段是我们心中了无遗憾,而充满了温暖、富足之感的呢?对此,中西方文化体系在以不同的话语不断地追问着。在《庄子》,亦幻亦真,同样充满了这样的追问(图1)。

(1) 因为角度不同,看到的事物就会完全不一样

庄子打了一个比方:他说,我们人要是在潮湿阴冷的地方睡觉,轻则是腰疼,重的会落下半身不遂。然后他又问,你觉得泥鳅也会这样吗?泥鳅睡在那儿正好,如果你让它住人的火炕,没准就被烤成鱼干了。他说,鹿是吃青草的,人是吃肉的,蜈蚣是吃小蛇的,猫头鹰可能是吃耗子的,这4种口味,你能说哪种更可口或哪种更不可口吗?因为这些动物都是站在自己的本体上去评估它最想要的。庄子甚至说,我们常常把毛嫱、丽姬这样的人间美女,形容为“沉鱼落雁之容”。说看到她们的美貌,由于羞愧,大雁飞走了,鱼潜到水底去了。可是,庄子说,雁和鱼真的觉得那个美女就那么美吗?也许它们是认为这个人类美女很丑陋才吓跑的呢。这就是庄子在《齐物论》里提出的观点:世界的一切,以它自己的角度去观察,永远都有它自己的密码(图2)。

(2)鱼儿不一定认同人类的“美女”标准

庄子讲了不只一个这样的故事,他在《至乐篇》里说,有一次,突然间飞来了一只很大的海鸟,鲁国国君毕恭毕敬地为这个海鸟奏天上的仙乐,宰羊、牛、猪,给它做了很多佳肴,摆上很多美酒供奉。这只海鸟有什么反应呢?只见它目光迷离,神色忧思,不吃一口肉,不喝一滴酒,如此抑郁寡欢3天后就死去了。这是为什么呢?庄子回答说:这叫以人养养鸟,而不是以鸟养养鸟,是以人喜欢的礼仪对待它,而不是以鸟的心思来对待它(图3)。

(3)违反事物规律行事,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庄子的寓言告诉我们,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应该顺其自然,而不可自以为是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强加于人结果常常是好心办了坏事。

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里发生得还少吗?

中国北方养孩子有一种方式就是“打蜡烛包”,说要想让孩子的腿长得直,孩子生下来就要用小被子把他紧紧地裹起来。为不让孩子吮手指,就给孩子戴个纱布小手套。其实这样做是不科学的。按照今天科学的育儿观点,孩子的手就是他的第二大脑,包住孩子的手,他的认知神经从一开始就受到限制。所以,现在医院里宁可提倡经常看着孩子、给他剪指甲,也不要束缚他,不给他“打蜡烛包”。

今天,有多少家长不但给孩子在身体上“打蜡烛包”,而且给孩子的精神也“打蜡烛包”:总是以成人世界的标准告诉孩子,为以后出名,从3岁必须弹钢琴,4岁必须学美术,5岁必须跳芭蕾,6岁必须上奥数班……这不就是给海鸟供奉酒肉的一种养法吗?

这种恶果就像庄子在《应帝王》里写的一个寓言。庄子说:南海之帝叫倏,北海之帝叫忽,他们经常在中央之地相会。中央之地的帝王名叫浑沌,浑沌是一个蒙昧未开的大肉球,为人非常热情好客,他每次都拿好吃好喝的招待倏跟忽。倏与忽心里总感到很内疚,觉得浑沌什么人间至乐都享受不了,就一起商量如何报答浑沌。说人皆有七窍,可以吃喝,可以听、看人间的喜怒悲欢,享受声色美食,我们给浑沌凿出七窍吧。于是,给他日凿一窍,整整凿了7天。结果是什么呢?七窍凿成了,浑沌则被凿死了。混沌之所以可以活着,是因为他的浑沌之态,等把他的各窍凿开,他已经远离了自己的生命本体(图4)。

(4)“好心”害死了浑沌

由此想到,人在成长过程中被社会凿开了一窍又一窍,最后可能成为一个社会标准的成功人士,但离赤子之心又有多远呢?

用心反躬内省

庄子又教给我们一种认识自己的能力,总结成两个字,叫作“心斋”。就是用心去斋戒,去反躬内省。

庄子的这个话是假托孔子说出来的:孔子的学生颜回讲,我要去魏国阻止暴虐的国君。孔子不屑一顾地说,你别去了,像他那么暴虐的一个人,有可能你劝不好他,反而被他杀了。颜回说我总要出去做事。老师说,你现在太毛躁,你还没看清自己,这样做什么事都会一事无成的,你先自己去斋戒吧。颜回就问他老师,说我们家穷极了,我常年没有吃到肉,一直过着苦日子,这还不算是斋戒啊?老师就笑了,说:这不算斋戒。斋戒不是指外在的祭祀,而是心的斋戒。孔子告诉他:在这个世界上,你不是听之以耳,而是听之以心,甚至不是听之以心,而是听之以气。就是说,用你的气息去感受一切,回归到心里得到自我的确认,这就是心斋。

出自《庄子》《人间世》的庄子这段话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认识自己的方式。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眼睛有向外和向内观看的两种能力,向外可以去发现一个无比辽阔的世界,向内可以发现一个无比深邃的内心。可以说,外在的世界有多大,内心的世界就有多深,这是完全成正比的。可惜,许多人的一生一直用于外在的发现,而从来看不见自己内心到底是什么愿望。之所以这样,是由于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在很多时候有太多的事情被人安排好了,比如从小的读书、长大的职业,后来的婚姻都被别人安排好了。而自己没有去尝试,甚至没有挫折,无法真正确认内心的愿望。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叫渔王的人,他的3个儿子从小就跟他出海捕鱼,但他们捕鱼的技能却在一般人之下。这让渔王特别沮丧,他不明白,为什么3个孩子都不如我呢?后来有一位哲人来点拨他,哲人问,你这3个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从事捕鱼呢?渔王说,他们从小在船上长大,从来没离开过渔船。然后问,你3个孩子捕鱼的技艺都是跟你学的吗?渔王说。从小我手把手地教给他们,总是把我最好的诀窍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然后又问,他们自己捕鱼的实践都在哪里呢?当然在我的船上,因为有我给他们把关,告诉他们哪种征兆会有大鱼,怎样起网会有最好的收获。哲人最后告诉他,你3个儿子的悲哀就在于他们的一切都被你安排好了,他们一生得到了你的经验,但他们缺少的是捕鱼的教训。由于他们没有离开过你单独去捕鱼,他们没有坎坷和教训,所以也总结不出来自己的经验。你的经验对他们来讲不过是一些平庸的教条(图5)。

(5)捕鱼的经验来自实践

听完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想一想:我们得到的那些间接的经验是否对每一个人都是宝贵的呢?今天有一句话叫作 “人生要少走弯路”。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生并没有什么是弯路。因为如果你不走过那一段所谓的弯路,怎么能够抵达现在,如果不站在现在,又怎么回过头去说那是一段弯路呢?

一个人要在自己形骸之外保持一双灵魂的眼睛,这是别人不可以代替你去做的。尽管永远有人提醒你的得失与对错,但我们往往在他人过多的言论中盲从于他人,而迷失自己的心。如果保持这样一双灵魂的眼睛始终审视自己,才可以做到宠辱不惊,把握住自己内心真正的愿望。

要有自知之明

在庄子的《养生主》里有一个人们很熟悉的“庖丁解牛” 的故事。我们权且把自己生命看成是庖丁手中的那头牛,我们今天真正解得开吗?庖丁是怎么解牛的呢?这个优秀的庖丁简直是在进行一场精彩的艺术表演,只一会儿工夫,他稀里哗啦地就将一头牛解开了,看得人目瞪口呆。庖丁解释说,我解牛时一开始所见的无非是全牛,就是浑然一体什么都看不清楚。他说,我所为在乎道,而进乎技也。如果人能够有一双高明的眼睛,能够从道上去推导,而不仅依凭技巧的话,3年之后我就不见全牛了。在我的眼中就是牛的骨骼,透过厚厚的牛皮能够看到骨骼肌理的走向,我可以用刀子准确地进入它骨骼的间隙,游刃有余。庖丁说,庖丁跟庖丁是不一样的,一个优秀的屠夫1年才换1把刀子,因为他是在那儿割肉,顶多在骨骼间斩筋。而技术不高的屠夫,1个月就得换1把新刀,为什么?因为他在那儿砍骨头呢!这个庖丁非常自豪地说,我这把刀已经用了19年,还像新的一样。这是为什么呢?他说,“以无厚入有间”。说我的刀本身就是薄的,而骨骼之间是有缝隙的,我用不厚的刀准确地进入缝隙,刀又怎么会磨损呢(图6)?

(6)庖丁解牛

在今天的生活中,如果我们像庖丁那样,在灵魂上有一把锋利的刀子,就能够让我们看到迷失于大千世界的那头“牛”的骨骼间的缝隙,能够准确地解清它,而不必去“砍骨头”、背负担,不必每天唉声叹气,让人生陨落很多价值。

要正确地认识自己,还要有自知之明。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自知之明呢?

中国古代名医扁鹊三兄弟均从医。魏王问扁鹊:我听说你们家兄弟3人都擅长医术,那么,你们3人中谁的医术最高明啊?扁鹊老老实实地回答说,大哥医术最高,二哥其次,而我的医术最差。魏王问,那为什么你天下闻名,而他们两个却默默无闻呢?扁鹊说,那是因为我大哥给人治病总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当患者的病还在萌芽状态,他就把病根给铲除了。二哥是在患者病兆初起之时,他给患者用药就把病给打下去了。所以,人们总以为他治的是小病,不知道这个病如果发展下去是要命的。而我呢,只能在病人已经生命垂危时才出手,给人家做手术,结果病人起死回生,所以,我的名声就传遍天下。实际上,防患于未然者的医术才是最高的(图7)。

(7)

这个道理告诉我们,世俗的评判标准未必真的能够准确地评价一个人。

中国民间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家主人带着一只小猴和一头小驴一起生活,小猴总是机灵地在房顶上跳来跳去,主人就夸小猴聪明。小驴看小猴老受表扬,就学习小猴的样子。终于有一天,它艰难地踩着柴垛上到了屋顶,没想到把主人的瓦给踩破了,结果被主人拖下来暴打了一顿。这头小驴至死也不明白,我好不容易做到了小猴所做的事情,为什么没有受到赞扬反而挨打呢?

其实,这样的境遇也发生在很多人的身上,我们过分地仿效他人的行为,让所谓的流行时尚迷失了自己的心。

在今天这个时代,也许比庄子的时代更需要火眼金睛,更需要心斋反省,更需要摆脱用外在的标准来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只有确立了这一切,以自己的清明理性去善待他人,才能做到不强加而真正的尊重。

在庄子环环相生的寓言中,只要解读了其中的奥秘,我们都会有一双灵魂的眼睛去看清世界,有一把庖丁的利刃去解剖世间的是是非非,最终获得一份清明的理性,从而完成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图8)。

上一篇:春小学安全工作总结下一篇:广告帐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