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在现代汽车发动机中的应用

2024-12-11

复合材料在现代汽车发动机中的应用(通用13篇)

复合材料在现代汽车发动机中的应用 篇1

浅谈动机激励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企业之间竞争的日渐激烈,激励手段在现代企业中以越来越受重视。它能调动员工的劳动积极性,鼓励员工向期望的目标努力。激励一个人最为有效的方法是激励他做事情的动机。所以,动机激励才是激励的切入点和根本点。在掌握好动机激励理论的基础上,针对在实践中对动机激励的一些认识误区和存在的问题,完善企业的激励机制,企业管理者就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激励的积极作用,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现代管理;员工;动机激励;激励机制;

现代企业管理行为强调更多的是对人的管理。企业管理者越来越重视人性化的管理。人性化管理,就是一种在整个企业管理过程中充分注意人性要素,充分开掘人的潜能的管理模式。一位员工对企业的价值不完全取决于他的能力,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工作动机,也就是工作积极性。员工的工作动机并不是天生就有的,他的工作积极性取决于目标对他的吸引力,取决于目标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员工的需要。所以管理者需要对员工的心理状态有个很好的掌握程度。对于人的管理取决于管理者对于员工动机的把握,只有把握这些动机才能采取相对正确的策略。随着激励机制的逐渐完善,被激励者的心理因素将会得到更充分的考虑,动机激励也将在有效激励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比如IBM的“发明成就奖”和“IBM会员资格奖”,惠普的“金香蕉奖”,ICI的“特殊表现奖”等都是独具创意又收效良好的激励机制。

一、动机激励的理论基础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一个人的需求是具有层次性的。人的需求可简单分成物质性的低级需求和精神性的高级需求。其中,物质激励是基础,精神激励必须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无论是物质上的激励还是精神上的激励,都会能一定程度地满足一个人在某方面的需求。

要了解动机激励,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动机。行为科学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一定的想法决定的,而这种想法是由需要引起的。当人们有了某种需要并且这种需要未能得到满足之前,人们会处于一种计算期望值的内心紧张状态中,从而使这种未实现的期望值成为自己从事某种行为的内在驱动力,这就是就是动机。动机可以因为行为的结果而得到加强或抑制,并对之后的行为产生强化作用。

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的一个心理过程,是针对人的行为动机而进行的工作。有效的激励手段在客观规律上应该符合人的心理和行为。心理学认为,激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所以管理层在进行激励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到每个人的内在因素。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动机激励才是激励的切入点和根本点,激励一个人最为有效的方法是激励他做事情的动机。要设计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前提就是如何理解人们的偏好。把握需要,认识动机才能制定好的激励机制和方式方法,而把握人的动机是很困难的因为动机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动机是经常变化的,有时候,被激励者本人也常常弄不清自己的动机,激励者就更难把握了基于动机的不确定性,有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和波特和劳勒的激励模式。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是研究需要与目标规律之间的理论。激励人完成某项工作的动机,不仅依赖于满足个人需要的预期价值和可能完成该价值的概率,而且还可能由实现另外某件事的愿望决定的。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即使不能确切的知道被激励者的动机,也可以通过满足其他动机来进行激励。不知到被激励者的动机,就预设多方面的激励。不能满足被激励者的预期价值,就满足他实现另外某件事的愿望,以达到激励者的目的。影响动机的因素是非常多的。在管理中,被激励者的动机与其行为也并非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在不同的时期,同一行为可能源自于不同动机,同一动机可能产生不同的行为。而对同一行为的成败,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归因。而多数人都倾向将成功归于自己的主观能力,将失败归于不可控制的因素。激励者应注意到,如果将失败归于能力低将降低被激励者作同样行为的动机。对员工管理中,善于揣摩员工心理,就能产生巨大的作用和良好的效果。

二、动机激励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作用

动机激励强调对企业、企业管理者个体的个人需要和利益的重视,是企业管理者从群体的利益出发,对企业职工个体的个人需要和利益的重视。因此,要切实实施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建立合理的动机激励机制是非常必要的。现代管理学已经认识到动机激励的意义了,它是从需要到行为的催化剂。在实践中,动力激励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挖掘员工的内在潜力。激励就是创造满足员工各种需要的条件,激发员工的动机,使之产生实现组织目标的特定行为的过程。企业首先是人的集合体,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靠人来进行的,企业经营的各种要素是在主动参与经营的人的利用下才发挥作用的,企业管理既是对人的管理,也是通过人的管理。因此,只有使参与企业活动的人始终保持旺盛的士气、高昂的热情,企业经营才能实现较好的绩效。管理人员对下属进行动机激励,就是使下属的需求和愿望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并引导下属积极地按组织所需要的方式行动。研究表明,按时计酬的职工一般仅能发挥20%-30%的能力,而如果受到充分激励,员工则可以发挥其80%-90%的能力。其中50%-60%的差距是动机激励的作用所致。

(二)吸引人才。保持组织人员的稳定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智力劳动的作用日益显著,组织内所拥有的各种专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对组织作用的发挥已经成为决定性的因素。因此,许多企业都在进行生产经营的同时,运用各种有效的激励方法来吸引人才,如支付高额报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给予继续学习提高的机会等等。同时,管理者有效地运用各种激励方法,也可以消除职工的不满情绪,增加共安全感、满意感,增强组织的吸

引力,保持组织内人员的稳定性。

(三)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在任何一个组织里,人员的表现都有好坏之分。对表现不同的人运用不同的动机激励方法,可以使先进的人受到鼓励,从而继续保持其积极行为,也可以使表现一般和较差的人受到鞭策,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主动改变自己的行为,变得积极上进。

(四)使员工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协调一致。个人目标是由个人的需要所决定的,但它往往与组织的目标和要求之间存在矛盾。运用动机激励方法进行目标管理,让员工参与自身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制定,在对组织目标进行设置的时候尽可能地考虑个人目标,并把组织目标具体分解为个人目标,就可以使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很好地结合起来。同时,运用激励方法,满足员工的合理需求,减弱或者消除其不合理要求,也可以调节员工的行为,使其与组织目标协调一致,从而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

三、动机激励在实践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制度,是管理者的重要问题之一。虽然近年来一些企业越来越重视管理动机激励,并尝试着进行了激励机制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普遍在对动机激励的认识上还存在着些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简单地把激励当成奖励,激励机制不完整。日前,很多管理者简单地认为激励就是奖励,因此在设计激励机制时,往往只片面地考虑正面的奖励措施,而轻视或不考虑约束和惩罚措施。有些虽然也制定厂一些约束和惩罚措施,但碍于各种原因没有坚决地执行从而流于形式,结果难以达到预期目的。企业的奖励措施可能会引发员工的各种行为方式,但其中的部分行为可能并不是企业所希望的。因此必须辅以一定的约束措施和惩罚措施,将员工行为引导到期望中的方向上。对希望出现的行为,公司应该用奖励进行强化;对不希望出现的行为,要利用处罚措施来进行约束。

(二)不进行需求分析,激励手段单一。许多管理者在实施激励措施的时候,并没有对员工的需求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对所有人都采用同样的激励手段,结果适得其反。在管理实践中,对企业中每个人实施有效的激励,应该是以对人的认识为基础的。通过对不同类型人的分析,找到可以激励他们的因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激励,这样的激励措施才是最有效的。当然同时要注意控制激励的成本,追求最大限度的利益。有些企业同时采取两种甚至几种截然不同的激励措施是有其道理的。从低层次的个人需求来讲,采用物质激励会更有效。从公司利益考虑,从事简单劳动的员工,创造的价值相对较低,人力市场这方面的劳动力供应相对充足,所以对于他们采用物质激励是适用的和经济的。相反,较高层次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其内在精神方面对成就的需要更多些,而且他们属于企业价值的重要创造者,掌握着公司的经营命脉,公司希望将他们留住,因此公司除尽量提供优厚的物质待遇外,还应注重加强精神激励(如优秀员工奖)和工作激励(如晋升、授予更重要的工作),以满足他们的内在需要。

(三)缺乏系统科学的评估标准,激励效果不好。一些企业发现,在建立起激励制度后,员工不但没有受到激励,努力程度反而下降了。例如,现在有很多公司都推出了“年终奖”的计划,本意是希望以此来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但是其中有一些公司却因为没有辅以系统科学的评估标准,最终导致实施过程中的“平均主义”,打击了贡献大的员工的积极性。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表明,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当一个人有了不公平的感觉,工作积极性就会降低。所以,一套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不是孤立的,应当与企业的一系列相关体制相配合才能发挥作用。其中,拥有一套评估体系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准确的评估才帮助企业有针对性地进行激励,才能更有效。

四、动机激励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管理理论着重强调人性化管理。管理者必须首先把员工当成一个人而非仅仅是一种资源,一种生产要素。只有把他们当成社会人、文化人,才能正确理解为什么激励员工必须从员工做事情的动机开始。作为社会人的员工都有思想,有独立人格,有着自己做事情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标准。根据赫兹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当中的激励因素,工作上的成就感;工作中得到认可和赏识;工作本身具有的挑战性和兴趣;工作职务上的责任感和工作的发展前途都能够给员工的行为带来推动力。激励一个员工必须考虑他的动机,只有发自他们内心的事情他们才真正愿意去做,主动地去做好,只有发自他们内心的事情,他们才能成为事情的主人而非奴隶。为了更好地开发员工的潜能,使员工潜能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利用,帮助员工不断地激励和实现自我,构建和完善动机激励机制。动机激励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满足员工的需求动机,逐步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管理者应着手建立自己与员工之间的绩效合作伙伴关系,与员工成为工作上的盟友,而非权威的领导者,与员工共进退,与员工站在同一条船上,让员工感觉到你不仅是他的上司更是他的老师和朋友。只有这样,员工才可能愿意敞开心扉与你交流,你才能真正了解员工的想法,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使你的每一项计划和指令都收到效果,产生收益。马克·扎克伯格,美国社交网站Facebook的创办人,被人们冠以“盖茨第二”的美誉。为了和和员工们打好关系,他经常和员工一起共进“幸福午餐”。管理者必须很好地定义自己和员工的绩效合作伙伴关系,成为帮助员工提高绩效水平的教练和伙伴,并在这一点上积极与员工沟通,与之达成认识上的共识。管理者必须让员工明白绩效合作伙伴关系对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关系意味着什么,对员工的进步会有什么样的帮助,以及这样做会给组织、团队带来什么好处。管理者必须告诉员工,作为绩效合作伙伴,自己将以怎样的风格进行工作,自己能为员工提供什么样的发挥空间以及能为员工提供什么样的支持和帮助,等等。通过绩效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管理者很好地满足了员工协作的需求,激发了员工参与的欲望,使员工的才能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施展,潜能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发挥。

(二)满足了员工满意的需求动机,学会用欣赏的眼光来管理和开发员工。管理者的工

作主要是将员工的工作表现反馈给员工,及时对员工的工作给予正面表扬和评价,让员工感觉到被尊重、被赏识,持续强化正面的行为,使之带来的影响产生倍数效应,不断挖掘员工的潜能。著名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的本性是喜欢被人赏识。认识到这一点对管理者的激励工作非常重要,只有正确认识这一点,我们才能学会欣赏员工,学会用欣赏管理和开发员工。我们的许多管理者恰恰是忽略了这一点,很多管理者认为信息的反馈是可有可无的,认为员工应该知道自己对员工的评价。将员工的表现的评价反馈给员工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能帮助员工更加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更能激励员工们的士气,提高员工们的工作效率。

(三)管理者做好授权的工作,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麦克利兰认为,权利需要是个体在工作情境中非常重要的三种需求或动机之一。管理者要做好授权的工作。授权是管理者的重要工作之一,给员工一份工作就是要给予员工从事那份工作的权力,只有责任没有权力,显然满足不了员工自我实现的需求动机。许多管理者害怕授权,他们怕权力授出之后,自己的位置受到了威胁,害怕被下属取代,失去手中的权力。其实完全没有必要。管理者应该明白员工的成长实际上就是自己的进步,自己的每一点成绩都要通过员工的努力去体现,任何单打独斗都不是正常的管理者行为。如果员工没有被授权,缺乏工作积极性,不能实现成长与进步,那么管理者的这个位置就没有人可以替代,管理者当然可以在自己的位子上坐的很稳。但是除了最高管理者,有的管理者也需要晋升,也在等待着晋升的机会。如果不会授权,不愿授权,员工就不会获得提升和发展,就没有能力取代其上司的位置。等有一天管理者有了晋升的机会,最终却不能被晋升,可能的原因是因为管理者的上司认为没有人能胜任他目前的职位,他因没合适的人替代而必须继续维持原位,从而丧失了晋升的机会。

一定意义上,授权也是对员工信任的表现,必须建立在领导对员工信任的基础上,做到用人不疑。领导对员工任何的不放心与怀疑都会影响授权的技巧和效果。所以,授权就是要放手让员工尽情发挥,不能畏首畏尾,瞻前顾后。

授权的依据应该是员工的职务或职责要求而做,职责要求什么就授受什么样的权限。当然,员工职务是可能会有所变动变动的,相应的,授权也应不断改变,以保证员工的职责和权限相一致。授权不是事必躬亲也不是撒手不管,而是根据员工的能力水平而做,先是业务层面,再职能层面,逐步开展,逐步深入,让授权成为激励员工的权杖,使员工的创造性得以发挥。

让被管理者参与管理,这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方法。通过换位思考和实践,员工能更好地理解管理者的决策、计划、方向、目标并为之奋斗,并且明白管理者的思路、心态,可以减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和工作看法方面的冲突。而且员工会感觉自己被管理者重用,工作态度热情、积极性得以提高。如资本家推行的“工人参加管理”的措施来调动工人的积极性,发放小股票激励工人购买,以此宣扬人人都是有产者,都是主人,都是老板,生产就成了为自己,赚钱就是为自己赚钱。从手段和目的上看,都是运用参与激励让工人多劳动生产。

(四)各种激励手法相结合。激励的应用原则有四个: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相结合;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结合。管理者要掌握好这些原则,综合运用不同的激励手法,充分发挥激励的协作作用,让拥有不同需求的员工都得到激励。

五、总结

在以人为本的今天,企业的管理者不能仅仅将员工看成生产的一个要素,而是要加重人性管理的成分。激励是企业需要建立的一种长期稳定的机制,是管理激励的根本和前提。动机激励是企业一种可灵活应用的日常性激励机制,是激励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之一。管理者要注意对动机激励把握,只要通过相关理论的研究和应用,针对不同的动机制定对应的激励策略,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励员工的动机,激发员工的潜能,使对员工的激励收到实效。激励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效率。只要能实现目的就是好的激励手段。所以激励同样需要百花齐放。

【参考文献】

1.《组织行为学》 ;陈春花,杨忠,曹洲涛

2.《当代组织行为学》 ;张爱卿;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

3.《组织行为学》 ;斯蒂芬·P.罗宾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管理中的激励》 周文霞;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4.1

复合材料在现代汽车发动机中的应用 篇2

1设计过程

设计是一种活动, 对于有一定约束的工程问题, 使用多种经验去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更理想地看, 设计是创造性的, 而不是解决问题性的, 涉及到从概念到评价的整个求解过程, 包括审美、人机工程、制造和成本各方面。由于顾客的变化需要和新计算技术的发展, 设计随时间而改变, 如汽车向更小的、更轻的方向发展。设计是一个整体的多阶段过程, 必须有足够的柔性, 以允许当设计过程中问题出现时, 为具体的问题而修改。

设计通常开始于问题的认识或接受, 与客户一起准备设计纲要或调查表, 明确所涉及的真正任务。设计人员首先要完全理解用户的要求及设计限制条件。随后进行调查和研究, 分析过去的、现有的产品, 并进一步讨论, 制定补充调查表。在此基础上, 制定产品的具体参数规格, 如尺寸、形状、功能和外表。其他的因素包括材料, 制造, 成品, 保养, 可靠性, 成本, 安全和人机工程学。这些因素将会冲突, 所以在下一步开始之前要平衡或协调。

创意是设计活动的创造性部分。创意不是自动地按照要求产生。创意来自于思考、勾划, 和形成。不幸的是, 工程设计问题的方案不能等待创意到达。必须钻研创意, 以确定方案。创意有多种方法。设计组人员的集体讨论一般是最有效果的。创意的评价是关键阶段。这一阶段决定设计方案, 方案要满足设计规范、参数规格、制造约束和成本约束。

所提出的一项或多项解决方案必须转变成现实。这通常涉及到用传统的模型制造或快速原型, 来生产部件或产品模型。在这一阶段, 必须知道对材料性能的要求, 以便选择具有适当性能的材料。

所提出方案经细化和研发后, 它的实现必须要被规划。规划涉及到制作报告书、产品图纸和实现的组织机构。应提前确定需要的材料及专用设备。样机和成品将被生产, 试验阶段会发现求解方案在各种复合的环境条件下的工作情况。审美和人机工程因素也包括在试验程序中。实验结果可以表明一些要做的重新设计, 以改进错误或改进求解方案。最后, 新的部件设计和它的实现必须要评价, 以建设性的、批评的方式, 以解决在将来可能出的类似问题。

2材料选择

材料选择取决于设计小组的技能和经验, 虽然现在可利用材料数据库以帮助这个过程。成功的选择需要有关各种材料的知识, 理解和工作经验。机械和汽车工程需要多种金属及聚合物、复合材料和其他陶瓷材料。在材料选择过程, 需要考虑一些因素。

材料的性能必须满足具体要求。选用的材料必须与部件或装置要完成任务相匹配。重要的是要考虑整个使用要求, 如机械载荷, 载荷范围、硬度、刚度及柔性, 汽车设计对重量的特别要求, 各种物理特性等。然后对上述这些要求进行研究, 与合适的材料的特性及特点相匹配。具体的, 既要考虑材料的特性, 也要考虑加工过程。综合考虑材料的电阻、耐热、耐磨损、耐腐蚀性等性能, 以提高可靠性和产品的使用寿命。这些现在可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试验, 特别是对于塑料和聚合物, 所以可以进行比较。通过这样材料选择范围缩少, 有可能选择合适的材料。

质量和样式要求作为性能要求的扩展, 也需要考虑。象噪声和振动这样的因素可能引起相当大的令人讨厌的故障, 通过材料选择和加工也要控制产品表面的性质, 如美学特点, 静态造型, 色彩、纹理, 感觉和气味。又如皮座椅和木制装饰板受到材料选择和加工工艺控制。

部件或产品的制作方法和规模对材料也有较大影响。加工因素也是重要的, 以便取得最大的效果及最经济, 精确的和高标准的产品。这样材料的选择不仅考虑使用特性, 也要考虑制造过程的影响、优点和限制。例如, 小客车车身板可以由木材、钢、铝或GRP复合材料制造。这些材料的内在特性不仅不同, 而且将它们制成板件也要用不同的方法。

供应商以常规的或标准化的形式提供材料。这些材料包括导线、圆形材和方形材、薄膜、板材、角形材和其他挤压形材、细粒、碎末、小球状、和粘性液体。这些形状是常用的标准尺寸, 他们按照实际和要求被设计。多数类型的材料和部件的参数规格是标准化的。非标准尺寸和数量增加成本。材料和部件的结构、特性和使用性能要有质量保证, 以确保满足参数要求。常见的做法是对于大公司, 如汽车总装配厂, 购买原材料和部件, 然后对他们做质量审查。总装配公司, 如福特、罗孚、日产通常被称为原始设备制造厂 (OEM) , 现在减小他们对新产品设计和开发队伍的大小, 如结构化的小总成、座椅和车身板。这项工作由与他们合作的一级供应商来做, 一级供应商又把合作工作调派到二、三、四级供应商, 像原材料制造厂。这样的同时工程下降的产品供应链可以使OEM集中于最终的产品制造问题, 如汽车本身, 应满足所有客户的要求。

经济因素和商业因素在汽车工程设计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部件或产品的销售价格由许多因素组成, 如原材料的价格、制造、营销、运输、安装、维护和利润。材料或制造成本下降将会使利润最大化或确保以现实的市场价格销售, 然而部件的规格必须满足, 通过使用的材料和制造方法。对于类似的汽车部件, 如轮胎, 参数变化很大, 导致使用不同的材料和制造方法。轮胎可以用于家用车、运动车和赛车, 厢式货车或载货车农用拖拉机和推土机械。这些应用使用高和低本材料, 及手工制作和大批生产技术。

法规要求对汽车部件的材料选择有影响。健康和安全因素制约一些项目, 如油箱的完整性、风挡的视野。碳和氮氧化物的废气污染, 摩擦材料中的石棉基于溶剂/水的油漆。对于处置方法, 垃圾成本及在循环的经济需要, 现在需要设计人员认真的考虑。单一组成的材料部件的再循环利用相对容易, 如聚苯烯合成橡胶, 保险杠;多种材料的产品, 如起动机、蓄电池, 是更为复杂的事情。但挑战实质是对在循环利用的设计以及制造及使用情况。

所有这些材料选择因素是对材料技术的人员挑战。从试验及对材料工作的获得的经验有助于增强分工选择材料及特定部件的设计决策能力。最后的材料选择经常是折中的。在某些情况, 功能要求占主要地位。在其他方面, 成本、法规是主要因素。只有在所有方案比较后, 才能做出满意的材料选择决策。材料的选择方案很少是唯一的。

参考文献

[1]凌静, 王庆明.复合材料部件在汽车轻量化中的应用[J].现代零部件, 2013 (2) .

[2]冯奇, 何健, 万党水, 凌天钧.复合材料在汽车中应用的发展趋势[J].上海汽车, 2013 (2) .

[3]季伟, 王亓召, 李浩.SMC复合材料在重型汽车发动机油底壳上的应用研究[J].重型汽车, 2012 (6) .

[4]罗鹰.复合材料在现代汽车发动机中的应用[J].汽车工程师, 2009 (2) .

[5]李忠恒, 李军, 宦胜民, 毛坚伟.汽车用高性能SMC复合材料[J].纤维复合材料, 2009 (2) .

复合材料在现代汽车发动机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烧结技术 汽车零件材料 汽车

本文主要探讨零件的制造加工和生产过程,并对其在现代汽车中齿轮、链轮以及凸轮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材料的开发与性能分析

1.试验程序

为了了解烧结硬化材料在汽车齿轮、链轮以及凸轮中的应用性能,本文将以铜和石墨作为烧结硬化材料。所有的烧结材料都由碳粉以及预合金粉组成,在汽车的齿轮、链轮以及凸轮中,每一个烧结材料都有10种以上的碳粉和预合金粉组成预混合粉。而这些预合混合粉都是应用在汽车中零件的一种,将这些材料进行烧结时,其温度要在1260摄氏度以上,并在高温烧结,将其放在常温下进行冷却成型。运用在汽车齿轮等零件中的器具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冷却的过程中还需要将其进行切削,或是加工成具有螺纹的材料。当烧结材料彻底冷却后,汽车齿轮的材料就算烧结好了。

2.材料的性能

(1)密度。近年来,随着汽车材料越来越高端,其零件的密度也不断增高,这都是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汽车时代,只有零件的密度提高了,才能够提高汽车的整体质量。要提高汽车零件烧结材料的密度,首先要对烧结材料中的粉末及其力学性能有所了解,只有证明了烧结材料对汽车的发展具有有利影响,那么,汽车才能够发展。而在烧结过程中,烧结材料中的预合混合粉就是在冷却后,对材料的密度有所影响的关键。

(2)材料设计。在烧结过程结束后,烧结材料需要进行冷却硬化,而烧结硬化这一过程则是整个合金设计过程的最终目的。烧结材料主要是通过将自身所拥有的预合混合粉经过烧结冷却后,将其中的奥氏体转变为铁素体+碳化物的特殊物体,并最终形成马氏体,增高烧结材料的淬透性,烧结材料在汽车齿轮中主要担当的是铁合金的角色,因此,烧结材料需要一定的淬透性,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压缩性与烧结材料中的含氧量,保证汽车的整体运行。

二、汽车应用的候选材料

1.常规烧结与加速冷却

在开始对汽车齿轮零件进行筛选时,其烧结材料中的预混合粉就在范围内,而预混合粉中石墨含量不得大于0.7%,否则烧结出来的材料的坚硬度就无法承受外部的冲击,进而遭受到损害。众所周知,汽车齿轮烧结材料中的含碳量是直接影响烧结材料坚硬度的因素,其不仅使烧结材料坚硬度下降,还会对烧结材料的力学性能有所影响,通过光学仪器的扫描,这主要表现在烧结材料的横向断裂面上。如果烧结材料的强度数据不断趋于向上,那么将不考虑含铜量以及石墨的添加量。如果烧结材料的强度数据不断向下递减,那么就需要降低含铜量以及石墨量,以防在冷却后,烧结材料无法使用。

2.高温烧结与标准冷却

汽车齿轮中的应用烧结材料,根据高温烧结的情况,会影响烧结硬化后材料中的预合混合粉的相关性能。在上述试验中可以发现,烧结材料的表面硬度与可拉伸的性能,在常温冷却下,其烧结材料中的110%铜+0.7%石墨的预混合粉,在一定程度上可达到所需要的强度。但是, 如果采用标准冷却带的高温烧结炉, 那么其冷却速度就会相对放缓,而且对于烧结后材料的坚硬度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3.教学实践

为了能够让学生明确烧结硬化材料等方法,笔者特地做了一个实验,将传统的烧结方法与先进的烧结方法进行比较。

先进的烧结方法为了提高选择的Ancorsteel 737 SH预混合粉的性能,借以满足更多汽车应用的要求,因此同时进行了高温烧结。

传统的烧结方法将镁粉、非晶B粉、硅粉按照摩尔比进行混合,之后再通过不同的烧结工艺进行烧结,并计算烧结温度和烧结时间。

结果,当常规的烧结温度达到1140℃时,发现含1%Cu4-0.7%石墨的Ancorsteel 737 SH预混合粉,可提供最好的拉伸性能与硬度组合。

由于传统的烧结方法温度需要保持在750℃,所以在烧结结束后,杂质的含量会比较多,致密性并不强,表面并不均匀。

因此,上文采用的是先进的烧结方法,有利于提高汽车零件的性能。

综上所述,烧结硬化材料在现代汽车齿轮、链轮以及凸轮中都有一定的应用,而烧结的温度以及烧结后冷却的时间都是与其质量好坏息息相关的,因此在进行烧结时,一定要注意火候以及冷却时间,这样才能够保障汽车的安全性能。

参考文献:

[1]陈宏昌.汽车应用的十种新材料及其作用[J].汽车运用,2011(09).

复合材料在现代汽车发动机中的应用 篇4

谈现代信息技术在汽车专业英语中的运用

在汽车专业英语教学中以计算机为工具,以活动为载体,以语言交际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个性发展,改进汽车专业英语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专业知识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作 者:谢海燕  作者单位: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理工电子学院,湖南,永州,425100 刊 名: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年,卷(期):2007 28(9) 分类号:H319 关键词:信息技术   汽车专业英语教学   效应   培养  

复合材料在现代汽车发动机中的应用 篇5

表面技术在发动机缸体修复中的应用

本文以发动机缸体修复的实例出发,介绍表面技术中的.电刷镀、电弧喷涂技术的工艺、方法、特点以及在发动机缸体修复中的应用.提出了发展表面技术在修复农机零件的可行性及其深远意义.

作 者:王洪涛 于志刚 高威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维修研究所刊 名:农机使用与维修英文刊名:FARM MACHINERY USING & MAINTENANCE年,卷(期):“”(2)分类号:S2关键词:表面技术 电刷镀 电弧喷涂 缸体 主轴承座孔

复合材料在现代汽车发动机中的应用 篇6

2006年12月, 教育部专门高职教育印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文件) , 《意见》提出:高职院校“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 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上来;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汽车发动机结构与维修》课程是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其职业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地使用工具、设备和材料的能力;制定并实施拆卸、安装和调整发动机各零部件方案的能力;能够填写工作记录单的能力;能够按照操作规范对发动机常见的机械系统故障进行维修的能力。为贯彻《意见》方针, 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 我校在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汽车发动机结构与维修》中实施了项目化教学。

二、课程项目化教学实施概述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项目教学法实施流程如下:

本课程是培养汽车维修机电工岗位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 其培养学生检修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故障能力。本课程按照维修企业的工种要求、汽车检测与维修企业的生产及专业要求, 以小组合作或独立工作的形式, 在教师的指导下, 正确使用常用、专用维修工具、量具及设备, 借助维修手册、制定汽车拆装、维修、检测作业计划。按照拆装、检修工艺顺序和技术规范, 完成汽车发动机的清洗、系统和总成的总体拆缷、总成的分解与装配、检修。学习过程中自觉遵守安全、环保作业规范及“5S”的工作要求, 培养安全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工作过程实施检查, 对已完成的任务进行记录、存档和评价。本课程160学时, 其中理论80学时, 实训80学时具体分配如表1。

三、课程实施过程

理论课80学时是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 重点讲解发动机各系统的工作原理, 以便为实训课打下基础。在理论课的授课过程中制定了项目化教学实施的课程标准、授课计划;丰富了授课所用的PPT、图片和视频教学资料;部分课时将发动机实物零件带入到课程教学中。实训课程主要按照六步法进行操作:

1. 教师演示。

发动机拆装及检测维修实训需要实训指导老师结合理论知识进行演示。在演示同时强调注意事项。

2. 制定计划。

根据实训内容制定出每次实训课的实训计划, 同时针对发动机的各机构和系统制定出实训工作单, 在课前将纸质版工单发送给各位学生。

3. 分组讨论。

将班级人数平均分为六组, 每组分别接受任务计划及实训工单, 然后每组成员共同讨论, 研究操作方案。

4. 实施操作。

按照计划、实训指导书及实训工作单的要求进行发动机拆装及检测维修。

5. 自我评价。

在每次实训之后, 每组组长负责收集本次实训课程的自我评价, 主要内容包括:实训内容、方案及总结、实训所取得的收获、存在的问题、意见和建议。

6. 教师评定。

在实训结束后由教师对学生进行抽查测试, 检测学生的实训效果。

四、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要分为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过程考核重点考核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 以此重点反映学生对相关项目的技能的掌握, 并体现学生对相关职业能力的掌握程度;过程考核同时还视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实训报告、教学参与程度和学习态度、团队合作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等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课程考核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以特别鼓励, 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在本文中, 以《汽车发动机结构与维修》为例阐述了项目化教学的过程, 同时, 项目化教学方法可以应用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其他课程上。本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摘要:本文对高职高专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汽车发动机结构与维修》课程应用项目化教学方法的过程进行了阐述和总结, 主要包括项目实施背景、概述、实施过程、课程考核及总结。对本专业其他课程及其他专业类似课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汽车发动机,汽车检测与维修

参考文献

[1]毛厌草.项目化教学, 授之以鱼-授之以渔-[N].中国教育报, 2009-11-08.

[2]王民权, 梅晓妍.高等职业教育中项目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10) .

[3]皮连根.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项目化教学探索[J].职教论坛, 2007, (12) .

[4]黄艳玲, 吴兴敏, 李晗.《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探讨[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3) .

复合材料在现代汽车发动机中的应用 篇7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 汽车发动机教学 中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243-01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的更高要求,广大的学生尤其是即将面临就业的中职学生承受了比以往更大的压力,学生们需要比传统教育模式更为优秀的方法来培养自己的能力、拓展自己的视野。而任务驱动法教学在电控汽车发动机课程中的作用就是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不仅仅停留在完成老师布置的教学任务,而是在保质保量完成工作的同时还能系统地归纳和总结,得到真正的提高。

一、任务驱动法的理论依据

任务驱动法是构建主义教学理论上的基础教学方法。就是以一个典型的“任务”为核心而展开的各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繁到简的浓缩问题,再由简到繁的扩展知识的过程。任务驱动的教与学的方式,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际情况的情境和感悟现实问题的情境,围绕着“任务”展开学习,最终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归纳学习内容以及心得体会,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理清思路、抓住要点、得到结论,其获得的不仅仅是完成“任务”本身得到的知识,更是使其掌握一种强大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可以应用到以后的各种学习生活中去。而在中职院校的教育背景下,老师首先要掌握好三个基本的原则,即“教师负责引导学生学习”、“学生要有主动学习的动力”、“有良好的协作学习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或与他人的主动积极的协作来高效完成任务。所谓“构建”既是对新知识的分析归纳,更是对原有方法、经验的改进和重新组建。

二、对任务驱动法应用于电控发动机课程的认识

汽车电控发动机课是一门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于一体的、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它要求学生在学会、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学生具备相应的实践技能和标准规范的操作方法。所以单纯的书本范围内的理论知识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中职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需求,还有可能会导致课堂的枯燥乏味而导致学生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大大降低了中职学生的专业素养,也影响了学校对学生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而现如今已经有很多中职院校在学生的培育方面开始下功夫。以“电控发动机”课程为例,很多专业课的教师都会在自己任教的多个班级中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而最终通过比较发现,任务驱动法往往是成效最显著的一种。这种教学方法是从单个典型“任务”展开的实践性教学,所谓“任务”就是与专业对应的,需要经常面对的实际问题,教师将这些问题带到课堂中与学生讨论研究,这种实际意义较为明显的授课方式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变得融,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完成教学内容,而且能让学生在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操作规范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也培育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习能力”,优秀的学习能力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是在校园中、课堂上,也是在社会里、岗位上。

三、任务驱动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1.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意愿和基本能力

任务驱动法,顾名思义。所谓“驱动”就意味着不是老师单方面的压迫式的教学,而是受教育者也就是学生本身有想要学习的意愿和一些基本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课堂上能做到认真听讲与老师有所互动,课后能积极按时完成作业等。这些有利于增强学生与教师配合默契度,使教师更好更快的完成教学内容。而中职院校学生的教育背景有着与普通院校学生不同的特点,大多数中职毕业生都会选择就业于一线岗位,也就是说中职院校学生普遍需要更多的专业技术和需要动手的规范操作。而他们相较于普通院校学生的劣势就是基础文化课方面的普遍薄弱,但是在现如今对人才高要求的社会中,文化素养也逐渐成为企业对员工的考核指标之一,所以中职学生如果想要更好的面对未来的工作,就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不但要掌握工作必备的专业实践技术,文化的基本素质方面也不可以放下。这就明确的表示,中职学生需要比传统教育模式更高效的教学方法,也就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这种方法的教育下,教师能提高学生全方面的素养。而中职学生在完善自身本领的同时也可以培养探索创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老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学习

能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已经逐渐成为当今中职老师的基本素养之一,而合理的应用这门高效的方法是每个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都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来体会的。优秀的教师应该有能力对学生因材施教,面向中职学生进行电控发动机课程的教育,老师应该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能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学习经验拿出典型案例来供学生分析讨论,创造良好的协作学习的环境。比如在解决“发动机无法正常启动”的问题时,首先老师应该归纳总结,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学生快速理解自己的工作内容,提高工作效率。在归纳分析后还要把问题扩展开来,比如对发动机的型号、故障现象等进行深入讨论,准确地判断问题出现在哪里,属于什么类型的故障。这能使学生在日后独自面对任务时可以冷静仔细的分析问题,不至于产生判断失误的低级错误,抓到问题的要害。其次,在讲解电控发动机维修或组装的具体方法时,老师应该从各个方面为学生分析,如水温、燃油温度、进气温度、电压电流情况等,并且进行具体操作的演示,这能帮助学生规范自己的操作,提高职业素养。除了专业的知识外,老师也应该注重学生的基本文化素质,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对专业人才都有了新的定义,而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让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中能展现出比其他人更高的水平。

3.创造适合学生协作学习的环境

在各个领域,“合作”都早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规、高效的工作方式,互利双赢更是企业们所追求的目标。所以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老师应该时常引入协作学习共同进步的概念,这不但能促使学生在讨论探索中更快更好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是为了学生日后进入社会、步入工作岗位后能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基础,让学生能通过与同事合作的方式解决出现在工作中各种各样的难题。并且在校期间通过与同学间的合作学习,也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身边的人,深入地了解合作伙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事实证明,通过教师们的不断实践和努力,在中职院校的电控发动机课程中合理应用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方式,的确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善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不但大大提高了中职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职业素养,也对中职院校对于人才向社会的输出做出了不可忽略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艳艳.任务驱动法在中职土木工程建筑教学中的运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12:148-149.

复合材料在现代汽车发动机中的应用 篇8

改进BP神经网络在冲压发动机性能预测中的应用

提出了一种应用改进BP人工神经网络进行冲压发动机性能预测的新方法.编制了仿真程序,并对几种算法的学习收敛速度进行了比较.仿真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的冲压发动机性能误差低于3%,较好地解决了工程实际问题.

作 者:陈世立 陈新民 Chen Shili Chen Xinmin 作者单位: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究发展中心,北京,100076刊 名: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ISTIC PKU英文刊名:MISSILES AND SPACE VEHICLES年,卷(期):2007“”(3)分类号:V430关键词:神经网络 BP算法 冲压发动机

复合材料在现代汽车发动机中的应用 篇9

孔探检测在航空发动机维护中的应用

发动机孔探检查,就是借助工业内窥镜,对发动机的内部结构进行检查,定期监测发动机部件工作状况、及时发现损伤缺陷,以评估发动机的整体性能和健康状况,为航空发动机的安全运行和维修工作提供可靠的.技术依据.

作 者:黄选红 HUANG Xuan-hong 作者单位: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四川,广汉,618300刊 名:机械英文刊名:MACHINERY年,卷(期):36(8)分类号:V263.5关键词:航空维修 无损检测 孔探检测

复合材料在现代汽车发动机中的应用 篇10

关键词 现代设计方法;汽车产品

中图分类号 U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11-0155-0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公路建设、能源消耗结构变化、重点工程建设加快,近年来我国汽车行业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随着市场竞争趋势的加剧,产品成本的增加,劳动密集型产品以价格取胜的竞争优势将被进一步弱化,以技术创新的替代性经济增长将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新趋势。高科技的普及和应用使得汽车产品更新换代的步伐越来越快,也使得中国汽车工业的自主研发水平和技术水平与国际上的差距越来越大,在汽车的开发方面则更是相差的极为悬殊。加入WTO给中国汽车敲响警钟,同时也带来无限的机遇,我们政府以及汽车公司必须加大对汽车设计的研究与投入,确立一种积极正确的汽车设计的理念,运用现代化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手段来提升产品的设计品质,缩短开发周期,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根据目前国内外设计学者进行汽车产品方案设计所用方法的主要特征,可以将方案的现代设计方法概括为下述。

1 计算机辅助设计

计算机辅助设计是通过计算机进行辅助信息处理,这主要是利用计算机信息量大,计算速度快并且准确的特点,人和计算机一起来完成设计工作。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有很多优点,计算机辅助设计提高了设计效率,用时比较短,能在短时间内设计出来,设计时间短,就相应地加快了产品的更新换代,产品换代快,出产比较早,就增加了市场竞争力。目前,越来越多的汽车设计公司及制造公司开始使用虚拟产品开发技术,采用三维3D技术虚拟实境开发概念车。大众汽车即采用3D虚拟实境技术设计开发汽车。设计人员可以亲身体验飘浮在空中的虚拟影像汽车设计和制造,节省了可观的开发费用,并计划推广到它所在的众多装配厂去。现在汽车产品的开发,尤其是概念车的开发越来越追求最短的开发时间。如果运用计算机辅助开发技术,建构出产品模型,在实验室中,即可呈现理想中的汽车影像,就有如一辆真的汽车在眼前,经过各位设计工程师的讨论修改后,很快就可设计出理想的汽车。定型后,既可利用电脑中的数据,外包试制零部件和试装新车,实现组装零误差,而且开发时效比过去快多了。

2 结构模块化设计

结构模块化设计方法主要是以功能化的产品结构为基础,分解现有的产品,在分解中考虑到各个要素的可行性,从而在早期就能预测到设计中可能会出现的矛盾,提高设计的可行性和可靠性,降低产品的成本。结构模块化设计方法视具有某种功能的实现为一个结构模块,通过结构模块的组合,实现产品的方案设计。对于特定种类的机械产品,由于其组成部分的功能较为明确且相对稳定,结构模块的划分比较容易,因此,采用结构模块化方法进行方案设计较为合适。

汽车产品具有品种多、批量少的特点,其生产多采用改装设计的方式。和其它机械产品一样,改装所需的零部件应尽量满足“通用化、标准化、系列化”的要求。即使是自制的异型件,也会根据企业的生产特点自成系列。这就为采用模块化设计奠定了实际基础,如:车架设计就可以划分为标准件库(螺栓、螺母)、总成件库(支撑装置、车轴等)和构件库(直梁式纵梁),设计时根据需要调用的图库来进行总体布置。现代CAD软件也为上述模块化系统提供了实现手段,与外部数据库的接口可以实现对数据的开放型管理,内嵌开发语言可以完成图元的参数化设计,而图形化的界面可以方便用户操作。这样,工程技术人员关注的重点就可以回归到设计本身,而不是适应复杂的计算机操作。

3 可靠性设计

可靠性设计是保证机械及其零部件满足给定的可靠性指标的一种机械设计方法。包括对产品的可靠性进行预计、分配、技术设计、评定等工作。所谓可靠性,则是指产品在规定的时间内和给定的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它不但直接反映产品各组成部件的质量,而且还影响到整个产品质量性能的优劣。目前我国汽车设计大多处于类比设计和经验设计阶段,这样的设计方式非常保守,因而限制了产品性能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与国外同类先进车型相比,我国生产的汽车产品显得更为蠢笨,油耗也更高。但单纯降低结构的重量又与确保车辆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相矛盾。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产品缺乏可靠性设计,未能充分利用或收集实验数据,没有针对具体应用开展相关的可靠性计算。

我国汽车正向着高效率、高机动性能、高生产能力的发展,可靠性是这些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为此,生产企业应根据不同汽车产品的可靠性试验数据,形成特有的可靠性评价体系。长远看来,这种评价体系的完善将成为汽车生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4 最优化设计

最优化设计是指用最优化的原理和方法,设计出效率最高、费用最少、能耗最低的产品。由于汽车产品的复杂性,一般采用固定各子系统所共有的基本设计变量的办法,把处理系统分解成独立的子系统,先分别实现子系统的最优化,再綜合协调各子系统,使总系统最优化。例如:通过整车性能模拟获得最优的系统参数匹配;进行自卸汽车举升机构的运动仿真以确定最优的结构尺寸和液压系统参数;进行车架的有限元分析以确定最优的改装方案;开展可靠性最优化设计,在满足一定可靠度的前提下寻找最佳的设计方案等。

5 结束语

汽车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时代发展又为它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多元化的市场需求要求企业以敏捷化的设计方式快速应对;另一方面汽车本身也开始从纯粹功能型转向兼顾舒适性、环保性、可靠性等性能指标。显然仅仅靠传统思维设计方法是很难实现的。现代设计方法以当前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为手段,充分利用力学、应用数学等工程基础学科的进展,为工程设计提供强有力的工具,这在很多行业都得到充分验证。

未来汽车设计的发展必然随着汽车技术的进步而日新月异,众多设计师的艺术风格也会更广泛更强烈地体现在汽车设计之中,而给予人们更加广泛的选择。高科技下,个性鲜明、更加人性化的汽车将是21世纪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因为它符合人类对文化、个性的追求和需要。因此,加大对汽车的设计的重视和投入,将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锦慧.机械产品方案的现代设计方法及发展趋势[J].山西焦煤科技,2007.

[2]梅顺齐.现代设计方法[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覃娅娟,讲师,单位: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主要从事汽车专业课的教学工作。

陈朝,单位:中国重汽集团济南特种车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汽车销售工作。

李志艳,单位: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主要从事汽车专业课的教学工作。

复合材料在现代汽车发动机中的应用 篇11

关键词:现代电子控制技术,汽车电器,应用

引言

现如今, 汽车行业的电控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并在ABS系统、ASR系统、自动变速系统等各类系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些电控技术的应用, 有别于以前的机械控制系统, 驾驶人员的劳动强度得到有效的减轻, 汽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也得到就加强。

1电子控制技术在汽车电器中应用的相关概述

汽车电子系统的控制主要指两个方面, 汽车电子和汽车电器, 对汽车的相关研究还是要从汽车本身说起。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 汽车在生活中也逐渐普及了起来, 越来越多的各种类型的汽车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汽车行业的消费逐年增长, 这就相应的对汽车本身提出了一些要求, 汽车的一些硬性指标一定要达标, 一些根本性的技术需要提高, 这是汽车质量和行驶安全的根本保障[1]。同时,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属于高精密的技术领域, 每一项技术只负责很小的一个任务, 想要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水平提高, 就需要对电子控制技术进行一个较大的改革, 从而推动汽车各项性能的提升。客观的来说, 电子控制技术在汽车行业的应用, 改变了原来的机械控制系统, 实现了利用电子控制技术对以前相应的机械操作动作的执行, 驾驶员的劳动强度得到有效地降低, 传统机械装置中的缺点和不足也得到有效的克服, 汽车的安全性与舒适性得到提高。这些都是消费者比较关心的问题, 也指明了未来汽车行业需要努力的方向[2]。

2电子控制系统在汽车电器中的应用

1) 汽车电器电子控制系统的发展。电子控制系统在汽车电器中的应用目前已经具有一定规模, 应用效果也得到普遍肯定, 汽车本身质量的提高, 和电子控制系统在汽车电器中的应用, 使得汽车行业的行业水平得到显著地提高。从汽车的发展史看, 汽车电器的现代化电子控制技术是其一直努力追求和实现的目标, 人们在追求速度提升的同时也十分重视舒适性和安全性的提升。现代电子控制技术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测试, 终于在汽车电器中广泛运用。电子控制系统在汽车电器中的应用, 它的系统不能太过于复杂, 工作原理要相对简单, 这样能避免操作过程中出现较大的失误。在汽车的具体布置中, 汽车电器的分布比较松散, 而电器机械的结构也比较复杂, 这种情况之下, 使用单一的ECU电子控制单元进行集中性的控制, 很难实现汽车线束的减少。研究人员通过深入的研究发现, 在汽车电器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中, 将汽车电器布置作为基础, 然后再进行分区结构的设计, 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2) 电子控制系统在汽车应用的工作原理。汽车电器电子控制系统主要功能是传达、分析和执行驾驶员发出的指令, 通过软件转化成控制信号, 再把控制信号发送到总线上。汽车电器电子控制系统的设定主要是根据目前汽车运行的需求来完成的。最短的传输距离有利于汽车最快的接受驾驶员的指令, 在最快的时间执行指令, 从而减少问题的发生。近年来汽车的性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在市场需求的指引下, 汽车电器电子控制技术的工作原理也进行了较大的改变[3]。

3) 电子控制系统在汽车中的主要功能。它的功能很广泛除了汽车发动机、信号灯、照明检测等主要功能外, 还有一些辅助性的功能, 比如, 空调、刮水等。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功能比传统的系统要完善, 各个系统之间相互独立, 每个功能负责相应的汽车部件, 相互之间不能产生冲突, 这样汽车才能随时保持一个最佳的状态。汽车电器电子控制系统需要有较强的兼容性, 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 会需要同时运行多个功能, 只有具备很好的兼容性, 从而运行的效率才会更高, 效果才会更好。

4) 电子控制系统在汽车电器中应用的关键技术。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 进而导致汽车需求量的逐年攀升。现代汽车行业的发展速度飞快, 在技术条件的限制下, 汽车电器电子控制技术还是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汽车电器电子控制技术的容错技术与故障自诊断技术是驾驶员购车首先考虑的,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不能总因为出现一些不影响正常行驶的小毛病就停下来维修, 汽车对一些故障应该有记录功能, 方便在以后进行维修工作。汽车电器现代电子控制技术可以允许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即使出现一些问题也可以继续行驶, 尽可能的让汽车走完行程, 然后再进行维修工作, 在不耽误驾驶员工作的同时尽可能的保障汽车的各项性能。通讯技术对汽车来说也很重要, 它让汽车更加的完善。由于目前交通压力大, 一些驾驶人员会绕道或者选择一些偏僻的路径行驶, 但是这些道路周边维修点比较少, 修理人员也不多, 如果汽车发生故障, 就只能搁置在那里。系统通讯技术可以迅速地帮助驾驶员联系到维修人员, 尽快地帮助车辆运输到维修地点。此外, 通讯技术还能更好的防盗、防破坏、降低汽车的损害[4]。

3结语

现代电子控制技术在汽车电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很多方面帮助汽车向着更快、更安全的方向发展。以后的发展方向应该倾向于对不同类型的汽车设计出不同的电子技术控制方案, 减少汽车运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更好的服务于汽车行业, 为安全出行保驾护航。我们相信,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 电子控制技术在汽车电器应用方面会取得更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武明先, 陈丹.汽车电器的现代电子控制技术探讨[J].大众汽车, 2014 (8) :11-13.

[2]周娟英.基于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分类研究[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 2014 (3) :9-10.

[3]曹慧.汽车车身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2014.

复合材料在现代汽车发动机中的应用 篇12

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刺激人们的消费。因此在选择商品的同时,会更加感性,不再仅仅关注价格的高低。消费者在购买产品之前如果可以享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那么就会更加愿意购买这个产品。由于汽车公司的增多,销售行业的竞争压力很大,为了解决这种问题,汽车销售公司应该采用体验式营销的方法,这样才能使消费者更加了解和喜欢自己的产品,对自己公司的产品产生购买欲望。由于汽车的购买者都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因此这些消费者追求的是心理上的愉快,更多的是精神享受。所以现在的汽车销售公司应该要根据目前的情况,将体验式营销模式应用到目前的汽车销售中。

一、体验式营销的概念

在目前汽车销售方式中,体验式营销已经慢慢取代了传统的销售模式,成为当代汽车营销的主流。体验式是指在购买产品之前,对产品进行的综合体验,这对产品的销售率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消费者在体验产品展示的同时,会在心理与精神方面得到很好的满足,可以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只有产品质量较高,服务态度良好的销售公司才能更好的运用体验式营销。体验式营销是通过具体的产品展示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认识,使消费者在精神方面得到美好的享受,让消费者可以享受到满意的服务。现在体验式营销已经被人们所了解,越来越多的公司也采用了这种销售模式。

二、体验式营销在汽车销售中运用的必然性

1、体验式营销是汽车销售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为科技的发展,汽车的性能与质量都越来越高,因此不能仅仅注重汽车的质量,也要在替他方面与别的汽车公司区别开来,这样才能更好的吸引消费者。在销售的过程中要更加强调服务质量,高质量的服务可以让消费者增加对产品的信心,也更加相信产品的质量,充分享受到一流的服务。体验式营销这种模式,可以使消费者准确的了解商品的的质量,而不用销售员一点一点的介绍,也可以使消费者在短时间内了解公司的营销理念以及售后服务水平。这样有利于汽车的销售,也可以使公司和消费者得到很好的沟通。体验式营销是很适合汽车销售行业的,因此将体验式营销运用到汽车销售中是必然的。

2、汽车销售市场的需要

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汽车行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广阔的汽车销售市场,也吸引了很多国外的汽车生产公司来中国发展。他们非常愿意与中国的企业合作,将自己公司的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均放在中国。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中国汽车销售的规模,使得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因此消费者在购买汽车的时候,考虑的因素也增多了,不只是关注价格,也更加重视汽车的性能以及售后服务等。为了得到更多消费者的.青睐,越来越多的汽车销售公司采用了体验式营销的方式。这样既可以增加消费者对自己公司汽车的了解,也可以保持与客户之间的联系,使消费者通过无形的服务来增加对公司产品的喜爱,从而产生购买欲望。体验式营销是目前汽车销售市场所需要的。

三、体验式营销在汽车营销运用中的关键

目前体验式营销已经被大部分消费者所了解,与以往的汽车销售模式不同,体验式营销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对公司的经营理念进行了推广,也在消费者眼中树立了美好的形象。

1、利用新型的媒体对产品进行宣传推广

目前汽车销售的宣传方式主要是电视媒体上的广告,这样的方式不能使消费者得到情感上的享受,消费者只能从广告中了解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外形信息,并不会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如果可以在广告宣传中强调情感体验,这比质量与性能的宣传更能吸引消费者。通过对宣传广告的设计来突出产品,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愉快的精神体验,这样可以让人们更加了解汽车的文化内涵。汽车销售公司也应该利用网络媒体来加强宣传力度,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2、选择合适的体验式营销方案

体验式营销这种方式需要公司提前对市场进行调查,了解消费者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合理的体验式营销方案,在体验式营销开展的时候,也要通过广告、海报等宣传方式使消费者更加了解这种营销方式。这样才可能将体验式营销的作用都展现出来。通过情感体验,可以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汽车销售公司的文化与经营理念。

3、设计出适合情感体验的环境

良好的情感体验可以促进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因此不仅仅要在电视上进行广告宣传,也要在体验店内进行宣传,这样营造出了一种很好的情感体验氛围,可以增加人们对产品的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购买欲望。

结语:

复合材料在现代汽车发动机中的应用 篇13

摘要:运用人机工程学原理,针对汽车驾驶座持,从驾驶员生理特性与作业环境两个方面分析了影响驾驶舒适性及安全性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从坐姿舒适性,振动舒适性,操作舒适性,安全性等四个方面论述了人机工程学在汽车座椅设计中的应用,完成了对汽车驾驶座椅从分析到设计的系列开发过程。

关键词:汽车驾驶座椅 人机工程学 设计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社会已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即后工业社会过渡,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处处都是经过设计并不断完善的设计世界。现代设计,作为一种广泛的文化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人们开始追求高品质的舒适生活,于是按照人体工程学设计的产品也就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人体工程学的产品也就成了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的目标。先以汽车座椅为例,人体工程学的家具并不是人们头脑中所想象的仅有数据符合的座椅,它还包括除了人体生理数据之外的很多因素。它的设计原则除了常见的尺度设计原则,人体机能和环境设计原则,健康设计原则外还应该讲求黄金分割比的设计原则。并指出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好的人体工程学座椅是功能与美学相结合的产品,可以为人带来身心两方面的享受。

二、舒适驾乘首要在于座椅设计

通过对汽车座椅设计中的人机因素分析,即尺度、形态、功能、色彩四方面的具体分析,寻求汽车座椅设计与人机工程学的关系,从而论证目前汽车座椅设计中人机工程学应用的一些局限性,即学科内涵与目标的矛盾、共性原则与个性需求的矛盾、统计与个案的矛盾以及合理与合情的矛盾,通过对这些应用矛盾的透析,探求出汽车座椅设计中人机工程学应用的原则,从而最终为汽车座椅产品设计中人机工程学的应用探索出一条道路。

而人机工程学在汽车座椅设计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为确定汽车空间范围提供依据。

2、为设计汽车座椅提供依据。

3、为确定感觉器官的适应能力提供依据。

三、汽车座椅人机工程学分析

1、人体坐姿生理特性分析(1)坐姿时脊柱的形态

人坐着时,身体主要由脊柱、盆骨、腿和脚支撑。脊柱位于人体的背部中央,是构成人体的中轴。人处于不同的坐姿时,脊柱形态不同,只有座椅的结构和尺寸设计使驾驶员的脊柱形态接近于正常自然形态,才会减少腰椎的负荷以及腰背部肌肉的负荷,防止驾驶疲劳发生。

(2)坐姿体压分布

当座椅上的人处于坐姿状态时,人的身体重量作用于座垫和靠背上的压力分布称作坐姿的体压分布。可见,坐姿体压分布包括座垫上的体压分布和靠背上的体压分布两部分。

(3)座垫上的体压分布

根据人体组织的解剖学特性可知,坐骨结节处是人体最能耐受压力的部位,适合于承重,而大腿下靠近表面处因有下肢主动脉分布,故不宜承受重压。据此座垫上的压力应按照臀部不同部位承受不同压力的原则来分布,即在坐骨处压力最大,自大腿部位时压力降至最低,这是座垫设计的压力分布不均匀原则。图1为坐姿时座垫上的体压分布。

(4)靠背上的体压分布

靠背上的体压分布也以不均匀分布,压力相对集中在肩胛骨和腰椎两个部位。从这两个部位向外,压力应逐步降低。

2、环境分析

把驾驶员——座椅组成的系统看作一个典型人机系统,该系统所处的环境对系统中的驾驶员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1)振动

驾驶员坐在行使中的汽车上所承受的振动属于全身振动的范畴。有关研究表明,人体最敏感的频率范围为纵向振动4~8Hz,横向振动1~2Hz。当外界振动接近器官的共振频率时,即产生共振,振幅迅速增大,此时引起器官的生理反应最大。

振动对驾驶员操作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视觉作业效率的下降和操作动作准确性变差。当振动频率低于2Hz时,由于眼肌的调节补偿作用,使视网膜上的映像相对稳定,因此对视觉的干扰作用不大,但当振动频率大于4Hz时,视觉作业效率将受到严重的影响,振动频率为10~30Hz时,对视觉的干扰最大,振动频率为50Hz、加速度为2m/s2时,视觉下降约50%。振动对操作动作准确性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振动降低了手(或脚)的稳定性,从而使操纵动作的准确性变差,而且振幅越大,影响越大。

(2)温湿度

研究表明,驾驶员在驾驶状态下的舒适温度为18℃~23℃,舒适湿度为40%~60%,代谢量为1.0~2.0met。座椅对人体热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座椅表面的温度和湿度。座椅表面的温湿度特性将影响人体背部、臀部、下体等部位的散热性能及皮肤的呼吸功能,当其温湿度特性与人体生理机能不适应时将引起人体局部不快感,从而加速人体疲劳的形成。

四、汽车座椅的人机工程设计

汽车驾驶座椅的人机工程学分析,安全舒适的汽车驾驶座椅的设计必须满足以下要求:意识坐姿舒适性(静态舒适性);二是振动舒适性(动态舒适性);三是操作舒适性;四是安全性(包括主动安全性及被动安全性两个方面)。

上述要求具体到驾驶座椅的设计中满足驾驶员坐姿舒适性的座椅尺寸结构设计、满足驾驶员振动舒适性的座椅抗振减振设计、满足操作舒适性的座椅空间位置设计以及满足驾驶员的安全性的汽车驾驶座椅主动安全性及被动安全性的设计。

1、座椅尺寸结构设计

驾驶座椅尺寸结构设计的研究把注意力集中在人体生理结构特点对驾驶舒适程度的影响上,寻求最佳的座椅结构形式、尺寸、轮廓形状及材料选择。

(1)座椅尺寸设计

座椅尺寸设计主要参数包括:椅面高度、宽度、深度、椅面倾角;靠背的高度、宽度和倾角。座椅尺寸设计涉及主要参数如图2所示。

椅面高度A:椅面高度定义为椅面前缘至驾驶员踵点的垂直距离。在设计时主要考虑到两点:椅面过高会使大腿肌肉受压,椅面过低就会增加背部肌肉负荷,驾驶座椅的椅面高度应低些。

椅面宽度B:在空间允许的条件下,以宽为好。但对于汽车驾驶座椅来讲,驾驶员坐姿单一,不涉及变换姿势,通常设计应满足最宽人体需要为准。

椅面深度C:指椅面前缘至靠背前面水平距离。其尺寸应满足:腰部得到靠背的支撑;椅面前缘与小腿之间留有适当距离,以保证大腿肌肉不受挤压,腿弯部分不受阻碍。

靠背高度D及宽度:靠背的高度和宽度与坐姿肩高和肩宽有关,对于汽车驾驶座椅靠背的高度应采取高靠背,最好加靠枕。

靠背倾角α:靠背倾角是指靠背与椅面水平方向的夹角。

椅面倾角β:指椅面与水平之间的夹角。主要考虑到为了防止人体臀部向前滑动而是椅面前缘向后倾。此角不易过大,否则会增加大腿下平面与座垫前缘的压力,从而减少双脚着地的负荷,阻碍血液循环,引起身心疲劳。

通过以上座椅尺寸参数的确定,以保证驾驶员人体脊柱曲线更接近于正常生理脊柱曲线。舒适坐姿的各关节的角度应该满足图3中所示的要求角度。

(2)座椅结构设计

为了保证座垫上合理的体压分布,座垫应坚实平坦。太软的椅子容易令使用者曲起身子,全身肌肉和骨骼受力不均,从而导致腰酸背痛现象的产生。研究表明:过于松软的椅面,使臀部与大腿的肌肉受压面积增大,不仅增加了躯干的不稳定性,而且不易改变坐姿,容易产生疲劳。

依据靠背上体压分布不均匀原则,在座椅靠背设计时应保证有靠背两点支撑,即就是人体背部和腰部的合理支撑。汽车座椅设计时应提供形状和位置适宜的两点支撑,第一支撑不位位于人体第5—6胸椎之间的高度上,作为肩靠;第二支撑设置在腰曲部位,作为腰靠。肩靠能减轻颈曲变形,腰靠能保证坐姿下的近似于正常的腰弧曲线。

(3)座椅材料选择

座椅材料的选择主要考虑到以下两个方面:振动舒适性以及座椅对人体热环境的主要影响。座椅材料是座椅的主要减振元件,要想使座椅获得较低的振动传递率,使座椅有较高的振动舒适性,必须采用合适的座垫和靠背减振材料。根据驾驶室的微气候环境,调整座椅表面的湿温度特性,可以适当调节人体代谢,达到减轻疲劳的目的。

2、座椅舒适性设计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并对当前市民针对汽车座椅舒适性的市场调查考证,由生物动力学研究表明,长时间地承受高强度的全身振动对于人体健康的损害是相当严重的。主要是腰脊和相关的神经系统会受到影响。新陈代谢以及源于机体内部的一些其他因素会恶 化这个影响,通常认为环境因素,如身体姿势、低温及气流会引起肌肉疼痛。由本小组研究人员取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座椅舒适度的指标

根据人机工程学原理,为保证良好的舒适度,针对静态舒适度,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① 座椅尺寸应与人体测量尺寸相适宜;②座椅应可调节,能使乘坐者变换姿势,并最大范围 满足各类人体的乘坐要求;③座椅应能使乘坐者保持舒适坐姿,靠背结构和尺寸应给腰部 充分的支撑,使脊柱接近于正常弯曲状态。

(2)、座椅舒适度的影响因素 座椅的几何尺寸是影响座椅舒适度的因素,但研究发现这并非唯一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许多 文献都提及腰部支撑的重要作用。腰托的形状和位置,对于是否能使人保持良好坐姿,减少 人体疲劳具有重要作用。从人机工程学的角度来讲,腰部是体现座椅功能的关键部位。因此,座椅的腰托是影响舒适性的关键因素。腰托的安装位置在座椅靠背结构设计中十分重要。

(3)、座椅舒适度的研究方法 从汽车座椅设计及改善的角度出发,消除座椅不舒适性最理想的方法是能建立定量模型,预测座椅的不舒适性。国内外研究中,建立的模型主要有如下3种:利用模糊理论建立的模型、线性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

目前,国内在座椅舒适度的研究上还存在一些缺陷:①没有针对中国人体特征尺寸的座椅舒 适性研究;②对于座椅静态舒适性评价还没有形成一套客观系统的体系;③在应用神经 网络建模方法评价舒适性中,对输入量的界定还不够清晰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

3、座椅空间位置设计

座椅空间位置设计就是为了达到操作舒适性的目标,而进行驾驶室座椅空间位置设计以确保驾驶员有良好的视野,同时对汽车转向盘、脚踏板等操作部件有恰当的操作要求距离,以达到操作舒适性的最终目的。

图4列出了驾驶作业空间设计的主要指标。

4、座椅安全性设计

座椅安全性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座椅强度的设计、座椅结构型式的设计、靠 背的设计、坐垫的设计、头枕的设计。

(1)座椅强度的设计

座椅强度的设计是安全性设计的首要内容。汽车行驶中,座椅要承受复杂的载荷。汽车座椅 必须有足够的强度,以确保座椅上的人所受的伤害最小;座椅的寿命应足够长,不致过早变 形或损坏;受冲击载荷作用时,座椅不应发生断裂、严重变形等损坏现象。所以设计座椅时 必须对汽车座椅的强度进行计算,尽量以最少的材料、最小的质量满足强度要求。

(2)座椅结构型式的设计

座椅整体结构的安全性设计应考虑的是其对其他约束系统效能的影响及与其他约束系统之间 的连接方式等。

(3)靠背的设计

靠背的安全性设计应考虑靠背的强度、倾角、基本尺寸及其形状。靠背的强度设计不但应该 在“追尾”等后部碰撞时给乘员提供良好的保护,而且也要考虑侧碰时对乘员的保护。而靠 背倾角、基本尺寸及其形状对尾部碰撞的严重程度有很大影响。

(4)坐垫的设计

坐垫一般不会造成对乘员的直接冲击伤害,但坐垫的结构可以影响到乘员运动过程、约束力 加到乘员身体上的方式及外部载荷(加速度、力等)的绝对值大小。坐垫深度设计的原则是在 充分利用靠背的情况下,使臀部得到合理的支撑。坐垫深度不应该超过人的大腿长度。(5)头枕的设计

头枕是一种用以限制乘员头部相对于躯干向后移位的弹性装置,其作用是在发生碰撞时,减 轻乘员颈椎可能受到的损伤。尤其是在汽车受到追尾碰撞时,可抑制乘员头部后倾,防止或 减轻颈部损伤。现多采用模拟计算和试验验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该方法重复性好、存储信 息量大、开发周期短且开发费用低。

五、汽车座椅人机工程学的应用

所谓人机工程学,亦即是应用人体测量学、人体力学、劳动生理学、劳动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人体结构特征和机能特征进行研究,提供人体各部分的尺寸、重量、体表面积、比重、重心以及人体各部分在活动时的相互关系和可及范围等人体结构特征参数;还提供人体各部分的出力范围、活动范围、动作速度、动作频率、重心变化以及动作时的习惯等人体机能特征参数,分析人的视觉、听觉、触觉以及肤觉等感觉器官的机能特性;分析人在各种劳动时的生理变化、能量消耗、疲劳机理以及人对各种劳动负荷的适应能力;探讨人在工作中影响心理状态的因素以及心理因素对工作效率的影响等。

人机工程学的显著特点是,在认真研究人、机、环境三个要素本身特性的基础上,不单纯着眼于个别要素的优良与否,而是将使用“物”的人和所设计的“物”以及人与“物”所共处的环境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在人机工程学中将这个系统称为“人——机——环境”系统。

六、结束语

从人机工程学的角度出发,进行汽车驾驶座椅的设计,是使驾驶座椅具有良好坐姿舒适性、振动舒适性、操作舒适性和安全性的必要手段。

目前,虽然已有企业在利用人机工程学的研究成果来设计驾驶员座椅了,但对设计出来的驾驶座椅还不够完善,因此建立一个从分析——设计的系列开发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

[1]王惠军 《汽车造型设计》 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年 [2]郭竹亭 《汽车车身设计》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 [3]黄天泽 《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上一篇:毕业生工厂实习总结汇报下一篇:初中英语舞台剧本 灰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