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网上研修学习体会(精选14篇)
新课标网上研修学习体会 篇1
前段时间刚刚结束了关于新课标的网上研修,研修结束之后自己想了很多,对于新课标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相比较之前的教学目标新课标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动,这种改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个方面:第一方面,关于前言,改动后的前言更具有时代感,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第二方面,关于对教师认为表述的不够清晰的课程内容标准,加以修订,部分的文字行为动词,作必要的修饰;第三方面,关于新课标里的活动建议这次删除的比较多,目的是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第四方面:关于乡土地理重新做了调整和规划,并且进行了梳理:第五方面,实施建议,本来就一些教学案例,有一些评价的案例,这一次就进行了重新的删除并进行了改写。
新课标的修改更加强调了我们平时要多关注学生的体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人事社会环境的能力。之前我们在上课的时候最容易忽视的就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现在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可以及时调整我们上课的方向,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地理学习当中去,通过体验和合作获取信息。关于教学目标不管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还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主动去体验去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要敢于置疑,敢于联想,敢于发散,敢于求新求变。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新加了一条要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之所以加上这一条是因为因地制宜是学习经济地理学的一条基本原则,这个做用很大,所以新课标特别强调这一点。
新课标在每一个章节修订的时候把一些平时上课当中我们认为比较难的地方删除了一些,目的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有的要求也更加明确了,比如世界气候分布图,气候分布图多了,现在就明确了,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这样更有利于我们平时在上课的时候对重难点的把握。新课标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学习当中。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观看视频和阅读材料我发现我们平时上课的时候应该尽可能的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这样学生更利于理解,比如说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的判断,这个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连,平时让学生多注意观察,判断自转和公转现象的时候联系实际看一看这种现象的发生是一天之内还是一年之内如果是一天之内的就是自转一年之内的就是公转。其实我们让学生学习地理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希望学生能够将它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学习对他们终身有益的地理。因为我们这门课实践性比较强,而且也比较容易联系实际所以今后在上课的时候我们应该多注重让学生去体验,主动参与学习,转变教学方法,认真贯彻和落实新课标的思想。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对于课本和我今后的教学我更加明确了方向,希望通过这次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能充分的将它用于实践。
新课标网上研修学习体会 篇2
一、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
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学习方法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积累起来的, 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小学生受年龄限制, 直觉思维较活跃, 对直观熟知的事物感兴趣, 对枯燥抽象的东西没兴趣, 不愿接受。因此, 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依据教学内容, 创设不同的情境, 采取多种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学《土地的面积》时, 可以按下面的方式设计教学。先感知一平方厘米, 一平方分米, 一平方米的大小, 再提问:一个村庄占地近似长方形, 东西长3千米, 南北长2千米, 请同学们算出这个村庄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多少平方米。结果会怎样?学生很惊讶, 会说数字太大了。此时教师因势利导, 这样大的数读写都不方便, 那该咋办?创设这样的情境, 使学生的思维一下被抓住, 他们会急于知道问题的答案, 兴趣被激发, 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当给出公顷的概念后, 学生对一公顷有多大还是很朦胧, 这时可以把学生带到操场, 利用学校的楼房、跑道的长度作参照, 直观感受一公顷的大小, 他们头脑中的印象会变得清晰。当回到教室, 再出现公顷的问题时, 他们的脑海中会想象出这块地有多大, 印象会非常深刻。
二、转变教育观念, 发扬教学民主
布鲁纳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 而不是提供一种现成的知识。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 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转变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 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不能代劳。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 来获取知识, 发展能力。
在讲课过程中, 教师要把数学知识设计成系列的问题, 让学生去探索, 去解答, 自己去寻找答案。教师的活动不是告诉学生答案, 而是如何让学生去获得答案。如结论的得出, 解题思路, 一题多解, 解题方法、技巧等都要让学生去探索, 不要学生一遇到困难, 教师就和盘脱出, 这样没有了学生探索的过程, 其接受的效果肯定不好。此时教师应该适当引导, 从中起帮助的作用。如两车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到相遇, 所体现出的数量关系有哪些, 教师可让两名学生作演示, 其他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得出结论:两人用时相同, 所走路程和等于全程。这样, 学生会记得很牢。
三、依据教材, 拓展知识
不要把数学当成纯粹的计算或推理, 那样会很枯燥无味, 学生会没有兴趣, 造成他们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这样教师就要认真研究教材, 利用好教材, 因为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现实, 源于生活的思想。很多的数学问题中有其他方面的知识、现象, 或者涉及道德、法律等。教师在讲课时, 可以就所涉及的这方面的内容给学生作讲解。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 拓宽知识面, 有的还可以起到德育的作用。如:全球荒漠化面积3600万平方千米, 是世界陆地面积的几分之几的问题。可向学生介绍荒漠化土地的情况,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状况及人为因素对环境的破坏, 政府在治理荒漠化方面取得的成就。计算我国人均国土面积时可向学生讲解我国为何要实行计划生育, 控制人口数量。在学习可能性知识时, 有掷骰子的问题, 教育学生不要用它来赌博。课本中有避暑山庄、故宫的数学题, 可以向学生适当讲解一些相关的知识。此类内容在新教材中有很多, 教师可适当多做一些介绍, 学生会很爱听。但是不能脱离数学去讲, 要和所学数学知识相结合, 同时教师要有相关的知识准备才行。
四、实践操作, 动手动脑
新教材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其中各年级都有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教学时要很好地利用教材, 让学生去亲自实践, 动手操作, 并从中观察、体会、验证一些现象或结论。如:可以让学生剪出很美的对称图形, 亲自动手做莫比乌斯圈, 发现其神奇之处。让学生自己测出一粒米的质量, 再算出全国每人节约一粒米, 放到一起有多重, 学生做完后会非常惊讶。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一些动手操作的机会, 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能直观感性地获得知识。
学习新课标 实践新课标 篇3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其理念是“……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为了实践新课标,笔者做了大胆地尝试,鉴于篇幅的原因,下面就仅以“动名词(Gerund)为例来说明如何从实践、交际、整体认知(或者说整体输入)的角度,开展语法教学。
M. L. Hunter认为:Present together things to be remembered together。笔者认为,不管是词汇、短语还是语法都不能孤立地学,应整体输入,这样才有意义。故笔者把动名词常见的一些用法编写成有一定语境,而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短文。运用多媒体制作成课件。把文章在大屏幕上播放。再在重要的地方用光标指着闪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充分运用光、声、电的优势,并根据文意,制作一些图片,增强表现力和视觉效果。教师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其中。组织形式用对话式的模式,一步一步将学生导入,并启发学生观察、体验、感悟、总结与归纳,教师一旁点拨。具体步骤与做法:
第一步:放短文在大屏幕上。
全文如下:
Gerund
I usually wake up very early. I’m used to getting up early and I don’t have any problem getting up because I dislike staying up late at night. I usually spend half an hour exercising in the morning as I feel like keeping fit. Healthy food and enough exercise prevent me becoming fat. I enjoy listening to music. I’m considering buying a piano. Although practising playing the piano takes a lot of hard work and effort, I won’t give up once I start. I seldom miss enjoying good concerts. I always have a lot of fun listening to them.
My younger brother, Jim has some bad habits. He always seems to have a hard time getting up early, especially at weekends and in cold winter. He enjoys smoking. I always tell him to stop smoking because smoking does great harm to people’s health, but he still keeps on smoking. I really can’t understand his smoking so heavily. My parents do mind his smoking at home. To my surprise, he tells me that he can’t imagine living through without cigarettes. His refusing to give up smoking makes us disappointed and angry. I believe he will surely regret not taking our advice sooner or later when he some day gets into trouble.
Doesn’t he think it is worth the effort to improve his life by breaking a bad habit and developing a good one?
Doesn’t he believe having good habits is the key to keeping his life happy? For him, why not try reading good books and listening to good music in his spare time? I wonder. I can’t help worrying about my dear younger brother, Jim a lot from time to time.
第二步:师生互动
T:Do you usually wake up early?
S:Yes, I do.
T:Are you used to getting up early?
S:Yes, I am used to getting up early.
(在这里,学生只回答Yes还不够,还要求他们把I am used to getting up early完整说出。以下要求相同)
教师点拨:here“be used to” should be followed by an?鄄ing form “getting”
T:So you don’t have any difficulty in getting up early, do you?
S:No, I don’t have any difficulty in getting up early.
T:Why?
S:(学生看着屏幕字幕答)Because I dislike staying
up late at night.
T:Do you usually spend half an hour exercising in the morning?
S:Yes, I usually spend half an hour exercising in the morning.
T:Why?
S:Because I feel like keeping fit.
以下用类似的方法问答,教师作点拨与适当总结归纳。这样操作起来即使成绩差一点的学生也能听懂,不吃力,而且他们知道像这样的一些地方就用-ing form。易学好记。
第三步:教师带引学生总结动名词在本文中的作用,并记住一些动名词充当宾语的动词及词组。先感悟,然后熟读。
第四步:巩固
为了方便记忆,我把常见的跟动名词的动词及结构浓缩成几个词形成一个句子,每个字母代表一些单词或者词组。
Fields keep feeding on acid from Qoetes
F→fancy;finish;forget;forbid
I→insist(on);imagine
E→escape;excuse;enjoy;endure
L→lead to;look up to;look forward to
D→delay;deny;devote oneself to
S→suggest;stop;see to;stick to
K→keep;keep on
P→practise;persist;permit;postpone
G→give up
O→object to
A→admit;appreciate;avoid
C→consider
R→resent;risk;regret;require
M→mind;miss
Q→quit
动名词的其它作用也可仿照此做法,编一个小片段,来呈现给学生。这样就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学生在实践与活动中习得了知识,并参与交际运用,好学不枯燥,教学活动轻松,教学的手段也新颖,整个教与学体现了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得益彰。
新课标个人研修计划 篇4
白勉峡九年制学校胡春才
目前进行的新课标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作为一名老教师,我将继续积极参加校内校外的教研活动,教学反思,学生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与同组教师交流。同时,积极进行示范教学或研究教学,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一、加强数学教学及数学课程研究,做创新型的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学习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尝试运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坚持写有点滴收获,及时归纳、总结,写出教育教学研讨论文。准时参加教科研培训活动,提升教学研究能力。
二、具体实施方案
1、勤于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数学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是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思维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呈现方式应是丰富多彩的;活动是不能单纯模仿与记忆的;过程应当是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
2、坚持不懈地学。活到老,学到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3、多渠道地学。做学习的有心人,在书本中学习,学习政治思想理论、教育教学理论和各种专业知识,增强自己的理论积淀;丰富的教学经验,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4、广泛地学。广泛地阅读各类有益的书籍,学习各种领域的知识、技能,特别要学习现代信息科技,不断构建、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善于思考,在实践中探求、感悟。要坚持用脑子工作,力争做到反思昨天,在反思中扬长;时刻把工作与思考相结合,在思考中工作,在工作中思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5、勤于动笔,提高教育科研水平。积累专题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尝试进行教学案例的分析,把自己的专题研究从实践层面提升至理论层面。通向未来的路不是回家的路;过去为你赢得成功的方程式将为你的明天带来失败。我相信,自己有能力经受住“极限”的考验,在超越自我的同时,逐步实现人生的价值。面对自己将来的工作,我充满了信心,也有许多美好的设想。我将带着自己的激情和规划步入这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走进学生心灵,创造多彩人生,学习,学习,再学习,在学习中不断超越自己。
6、学习到达操作层面上的新课程:新的要求,但不是新课程的全部旧的要留,但需要先舍去一部分,新与旧的整合构成完整的新课程
7、课堂教学新的着力点:学生数学的兴趣;探究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方式;多形式的学习活动; 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媒体的使用。
新课标网上研修学习体会 篇5
这次小学数学新课标研修培训为我们提供了各类丰富的专题讲座,有宏观的阐述也有微观的剖析,有理论的提升,更有课例的充实。这种培训朴实、生动, 使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课堂的艺术。学习期间,我认真聆听几位老师的讲座和报告,做好学习笔记,结合自己教学实际进行总结和反思。通过研修学习,收获颇丰,对小学数学本质和自身数学素养等方面的认识都得到很大提升。这次培训让我深有感触:
一、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
二、理智型的教学需要反思。它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职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理智型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三、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我们只有
作好充分的准备,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才会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经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善于倾听他人发言,乐于陈述自己的想法,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这些都有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才会使他们感到无限快乐,感到自己精神的、智慧的力量在增长,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发展。
2017网上研修心得体会 篇6
一、引入恰当得体。
王老师利用旧知引入新知,从学生熟悉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及其解法入手,让学生回顾了由一元一次函数的图像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进而引出一元二次不等式,并类比一元一次不等式数形结合的解法过程,一起探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二、从具体到一般及其数形结合思想用得恰到好处。
王老师引导学生要想得出一般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首先从具体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出发,作出对应的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求出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根,通过观察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得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从实例中让学生真真切切体现了三个二次间的关系,一元二次函数的零点就是对应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也就是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界点。王老师的这三个二次关系的提出,为后面已知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求参数,做好了知识性的铺垫。进而让学生把具体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推广到一般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小组交流合作完整表格,并给出一般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的步骤。
三、注重学生的交流合作。
王老师组织多种形式的小组交流讨论,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培养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和独创性的见解。
四、课件制作精美。
王老师的课件设计的非常漂亮,很多数学函数的图像画的很到位,色彩鲜明,很容易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而理解所学知识,可见王老师的数学基本功很厉害。除了课件设计合理以外,王老师还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做题的情况,这样能充分展示多个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五、题目设计层次分明。
王老师从简单题目逐步增加难度,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从具有题目到含参题目,从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到已知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求解不等式中的参数。王老师注重学生的板演和定时训练,通过几轮的板演,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又能规范学生的书写,还能检测学习效果。
新课标网上研修学习体会 篇7
一、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科学素养。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 即对科学知识达到基本了解的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了解的程度;对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了解的程度。其次要关心每个学生, 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那么, 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1.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物理教学应让学生充满对物理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使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物理源于生活, 教师可以列举现实生活中最简单, 却最不引起重视的现象来激发学生。比如挂在壁墙上的石英钟, 当电池的电能耗尽而停止走动时, 其秒针往往停在刻度盘上“9”的位置;对着电视画面拍照, 应关闭照相机闪光灯和室内照明灯, 这样照出的照片画面更清晰;装有滚烫开水的杯子浸入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冷却得快;将气球吹大后, 用手捏住吹口, 然后突然放手, 气球内气流喷出, 气球因反冲而运动, 可以看见气球运动的路线曲折多变等等,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学生困惑的同时一定想探个究竟。由此可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研究方法
教师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在此基础上, 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 须教育有疑, 有疑者须无疑, 此至方是长进。”思维总是从疑问开始的, 一个成功的教学过程, 教师总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步步激疑、导疑、释疑。其次要注意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 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的习惯, 苏科版教材上的 “www”就是按照what-why-how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的顺序来循循善诱的。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 我们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交流讨论的时间, 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的见解, 主动探索新知, 多渠道、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促使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 要时时考虑能否用科学探究的方式, 尽可能充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探究的方法很多, 比如替代法、转换法、控制变量法、类比法、推理法、归纳法等等, 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 其基本的探究步骤不会变, 依然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3.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尽信书, 不如无书。要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 勇于质疑的精神。教材中的一些科学家所经历的实验由于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 加之如今科技飞速发展, 有的结论可能需要改进。这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不妨让学生去思考, 去创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 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努力对实验进行改进, 瓦特正是基于这种精神而改良了蒸汽机。比如教材上的关于“熔化和凝固”实验, 以前测温度的变化要用温度计, 可能有很多不确定因素, 如果使用温度传感器, 则既精确又方便。
4.注意学科渗透, 关心科技发展
“注意学科渗透, 关心科技发展”是《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 新版初中物理教材注重反映时代性, 注重渗透学科思想。“知识本位”的传统思想应当调整, 种种迹象表明现代教学越来越呼唤学科间的渗透, 以便学生更好地领悟知识,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在备课前认真研究相关学科的教材, 收集各门学科的素材, 文学中的很多诗词、谚语、成语、谜语、歌曲、人生哲理等;数学中的平均值法、对称法、极值法、不等式法、图像法、几何作图法、三角函数法、图形法、二次函数法、因式分解法、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法、比值法等等;化学中的一些反应现象;地理中的一些人文景观;历史里的科学发展史等等, 尤其是当今社会的最新研究成果, 将它们巧妙地贯穿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相信你的课堂、你的人格魅力将大放异彩。
二、注重评价改革导向, 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新的评价观念指导下, 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 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 发展性评价与甄别性评价结合, 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和物理教学的改进。以前, 大家的指导思想是一切向中考看齐, 重视知识点的考核, 不注重过程及能力的甄别。而今中考考试评价功能调整了, 在注重终结性评价的同时, 过程性评价也受到了关注。教师必须转变观念, 对学生评价不要只停留在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的层面, 知识的掌握只是学生学习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之一, 更主要的是挖掘和发展学生的潜能。虽然由于个性差异的存在, 学生的发展不尽相同, 但只要使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不断提高, 那么你的目标就实现了。在平时的教学中,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体会物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只有这样, 才能为他们终生学习和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总之, 一切评价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 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使学生更好地发展、成长。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课程改革要紧随时代发展!教师的观念更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课前要准备好充足的资源:素材、导学稿、多媒体、实验器材等;课堂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不断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会的教师一律不讲, 学生能完成的实验一定要放手让学生做, 估计学生单独完成有困难的, 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探究。总之把课堂还给学生, 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不曾经历不成经验, 相信学生亲身经历过后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即使学习能力最差的学生也会受到成功的鼓励而逐渐喜欢物理, 这个时候让学生自我评价, 一定会事半功倍。课后教师和学生再一起梳理知识, 并进行必要的反思。使学生和教师的情感形成积极主动的形态, 师生共同营造和谐、活泼、融洽的学习氛围。
摘要:新《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修订为每一位教师构建了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 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迅速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显得十分重要!文章就《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修订谈了作者的看法。
学习新课标 体验新教学 篇8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认为新的课程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一、激发学生潜能,鼓励探索创新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二、转变教育观念,发扬教学民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生能做的事情教师不能代劳,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在恰当的时候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某些学生厌学,是因为他们认为学习枯燥无味,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然后反复地做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实践与探索”中的储蓄问题时,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到附近银行调查有关不同储蓄的利率问题。教学中,让学生先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储蓄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编写有关储蓄的应用题。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效果也很好。
四、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促使人人发展
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新课标学习体会 篇9
开学以来的这几周,在自己备课、上课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对照新课标审视着自己的教学;在向同事学习、听课的过程中我也不断思考大家上课的过程,我渐渐地发现其实我们的思路清晰了,目标明确了,有时哪怕是提问的方式作了一些小小的改变,学生就能都到不一样的训练,我们的课堂上的一点小小的变革也许就能带来不一样的收获和精彩!
一、新课标强调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反思一:学习文本的步骤
反思我的语文教学,有时在学习一篇新课文时,往往学生对整篇文章写的是什么还没有弄清楚,我就开始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精读感悟学习了。等到课文学完了再回过头来问学生,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学生却愣在那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种情况就说明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不到位,就不能阐发对语言文字的深层思考。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自然段段意的概括,逻辑段的划分,段落大意的归并,主要内容的提炼等一系列学习课文的基本步骤还是应该遵循的。
反思二:交流问题的方式
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方法去自学课文,圈画词句,然后再进行集体交流。交流时我们的学生通常这样来回答:我画的句子是,我从这句话的 词语中体会到了。如果一个学生说得不到位,我们再接着让其他的孩子进行补充。审视这样的交流,你会发现,有的孩子没有动多少脑筋也能说出个一二来,因为这样的回答缺乏对一段文字概括的能力,审视我们的认知规律,我们在读一篇文章时首先吸引眼球的是文章的内容和情节,在此基础上我们才会关注文章的结构,文字的表达,如果我们把学生回答问题时交流的方式变一变:读了课文我体会到,我是从 体会到的。这样一来学会就会认真去思考问题了。
二、新课标强调学习方法的具体指导
2011版课标中增加了这样的表述:“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曾经有段时间,在语文教学中我不敢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作细化的指导,怕扼杀了孩子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但实践证明,学生的探究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具体方法的指导还是应该有的,在正确学习方法的引导下,学生才能“够一够摘到果子”。
三、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2011版新课标的表述中再次强调了语文学习的实践性,摘抄几处:
1.在“课程性质”中这样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2.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学习是无止境的,每次的深入学习都有收获和提高。就像窦桂梅老师所说的:“让我们永远对课堂充满激情和梦想!”而激情和梦想是我们学习永不枯竭的源泉和动力。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很鲜明,就是打好“三个基础”: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个性与人格打好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新课标更改、变动的地方,是以学生为本的,如第一部分 前言中提到: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这一点的改变更具有人文性,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性,也考虑到学生的终身发展。
(一)以学生学习兴趣为本
有的部分原先设定的目标难度过高,需要适当降低;有的地方需要补充说明,要强调改变繁琐的教学过程和过于理性、抽象的要求;有的地方要修改对“目标”、“建议”的表述,力求使各学段目标的梯度和层次及有关表述更加清晰;在“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中,还有必要进一步强调关于语文学习的关键性要求,补充相应的措施和说明。例如,强调“读书”在语文学习和思想文化修养中的关键作用,要求高度重视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对于推荐阅读书目和诵读篇目也需要做一定的调整和补充。
(二)以学生个体经验为本
针对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偏差,如阅读教学中“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明确要求改正和防止。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这一点关注了学生的自身生活经验、体验。
(三)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本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需要。教师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表现在问题的探讨上,我们要时时鼓励学生敢于说出与别人(包括老师)的不同想法,要支持学生在现成的答案之外探寻“新解”的尝试。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应该是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合作伙伴,或者暂时选择不合作,先思考,再讨论,给学生留一个思考的空间。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有创新的火花。我们的教学要以新课标为依据,突出以学生为重,坚持“变”与“不变”的辨证统一,改变以往那些形式主义的东西,不做秀,不虚浮,改变那些束缚学生思想的东西,让学生的思想更包容,更自由,更具有鉴别能力,在坚持变的同时,我们更要牢记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就会进一步指导学生怎样能从文本中体会如何做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传承我国文化的优良传统。通过新课改,一些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要——去除,不变的是语文的根,语文的本,只有以语文的根本,以人为本的根本去教学生,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会提高,才能达到以学生为本,达到教书育人。
顺应学生发展,找准落脚点
——《2011版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通过对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与2001版课标地对比,最大的感受是要求降低,更顺应学生的发展。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以下几点:
一、对识字写字教学目标的调整,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通过对比学习,发现《新课程标准》的学段教学目标中对识字写字的要求有所调整,低段学习要求学生少写多读,这样我们就能够将生字教学进行的更细致,并利用字理析词法,提高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生字的意义,感受祖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二、加强学生各项学习技能的培养,打造适应时代的新型人才
课标中,将课本称呼为“教科书”,可见《新课程标准》,更加强调对学生基本学习技能的培养,即书写的能力、查找信息的能力、查字典的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使之成为最终影响终身发展的习惯。
三、提升书写技能,传承中华文化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意见中,提出了“每天的语文课堂中,安排十分钟练字时间。”可见“新课标”对写字的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一至二年级要求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写字规范、端正、整洁。三至四年级就要求学生能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并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到了五六年级,则要求硬笔书写楷书整齐美观,并有一定速度,同时能用毛笔写正楷字。书法,是世界上少数几种文字所有的艺术形式,书法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 ;无图的画,无声的乐。新课标不但要求学生要练习书写硬笔书法,更要求学生写好毛笔字。可见,课标重视突出语文教材,在培养能力的同时,对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四、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在实验稿降低习作目标的基础上,调整降低的有以下几个:1.第一学段目标,删去“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这个较高的目标,把第二学段“留心周围事物”这个目标移至第一学段,强调了观察能力从低年级就要培养。2.第二学段目标,把“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改为“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提出“写清楚”,中年级要求“写清楚”,高年级才要求“写具体”,明确了中年级到高年级习作内容的梯度要求,有利于落实习作教学降低要求,扎实打好习作基础。3.作文的本质在于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应规定字数。现在许多地方习作考试都要求一定的字数,从而提高了作文要求,造成学生怕作文。新版课标回归“习作”的定位,删去 “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的要求,有利于贴近学生实际,扎扎实实打好作文的基础。
今后的作文教学,不需要过分地强调作文形式,在学生辛苦经营出作文后,要针对学生的作文给予中肯的评价,不能以“语句通顺流畅”“中心明确”“选材新颖”等尺度来衡量他们的作文,更不能以作文书上的作文标准来衡量,只要他们在写作文时要做到说真话、诉真情,表达自己真实思想和心理情感,正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表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就是好作文了,我们千万不能定过高的标准,使学生对作文望而却步,让学生伸伸手就可以摘到桃子,才是我们能进一步激发学生作文兴趣,提高他们写作水平的基础!
新课标学习体会 篇10
卢晓佳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学好其它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
通过学习2012新课标,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因此我认为,应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其次,应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多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
学习新课标,“活”用新教材 篇11
关键词 新课标 新教材 教学
新课程在传统教育观念下所编写的旧教材,过于注重知识编写,其逻辑严密、高度抽象概括、知识环环相扣,使学生感到惧怕。而在新课标的观念下所编写的新教材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教师只有善于发掘出新教材优点,转变教育观念,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材 ,结合我本人二十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认为在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下,我们教师要学习新课标,把握新教材,“活”用新教材。下面从新教材具有的几个突出的优点着手,进行教学。
一、新教材从学生的身边出发,确实把知识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让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浓厚兴趣
“教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材每一章开始,都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引入,体现整章的核心,而每节课开始,也安排生活中的例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学会观察,教育学生记住“处处留心皆学问的信条”。生活中溶液浓度配比问题、储蓄利率问题、工程问题、投币问题等都是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譬如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教材创设电影院的情境。在电影院内如何找到电影票上所指的位置?此时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自己的意见,有的说先看第几排再看第几号,而有的同学说还要看是几楼(因为有的电影院是两层甚至是多层的)这是每一位同学都很熟悉的,即使平时考试成绩很差的同学也不陌生,能充分引起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此时教师作适当的鼓励,学生的热情就更高了。并顺势引出,在电影票上”6排3号“与”3排6号“中的”6“和含义有什么不同呢?从而导出新知识,如果将”8排3号“简记作(8,3),那么”3排8号“如何表示呢?(5,6)表示什么含义呢?这样的引入学生学起来不容易混淆,应用不着教师费心的讲解了,只需作适当引导,归纳就可,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又如,学习旋转知识中,举出生活中钟、车的方向盘等,观察它们在转动过程中其形状、大小、位置是否发生改变,从而导出旋转的概念,化抽象为直观,教师点出有的知识虽然抽象但有可直观理解,消除学生对几何知识的恐惧心理。
二、每一章节基本上都按排了“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的内容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把学生引进探索、创新的空间,彻底改变在教学中教师包办代替,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
教师按照教材编排上述的内容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分體现教师组织学生主动获取、掌握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如学习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时,教材设计了“想一想”在笔直的铁轨上,夹在两根铁轨之间的枕木是否一样长?教师不要急着下结论,给出定理,而是组织学生展开思考。有的学生认为不一样长,因为当铁轨的宽度不一样,那么夹它们之间的枕木就不一样长了;有的同学则反搏说,铁轨是让火车行走的,而火车的两边的铁轮位置是固定不变的,也即它们的距离是不变的,要是铁轨宽度不一样,火车就会出轨造成事故。此时课堂成了学生的辨论台,然而教师作适当引导,题目的前提是在笔直的铁轨上,不用考虑转弯时的变化,学生一点即明。同学们开心的笑了“哦!”,“我早说了吗!”等声一遍,再转入下面的学习就从容多了,也体现了教师组织、引导学生主动获取和掌握知识。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合作交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学生举出多种多样的例子,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教材的实例多、实物图多
化深奥为浅白,化抽象为直观,降低了教师“教”的难度。 传统的数学教材即使是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也产生这样的疑问“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么深奥的数学呢,它们有用吗?”而现在教材列举了很多实际的例子,不用教师费心说,学生看题或在学的过程中已感知到数学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九年级下册“船有触礁的危险吗”这一节内容,它是利用三角函数知识求路线或物高的内容,本是难度大而又枯燥无味的内容,但因其实例,学生生活中会应用到的知识,学生很感兴趣,并且再加上美丽的实物图,把学生感官也调动起来了,学的劲就不用说了。而教师也不用把知识“形象化”了才去让学生理解,相对来说教师讲授的时间少了,学生学的时间多了。
四、教材课后编排了大量的“读一读”环节,教师充分利用这一点延伸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学习新课标,让阅读教学流光溢彩 篇12
以上这些尴尬现象的出现,无疑是与新课程意愿相违背的,新课程提出了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一目标的实现主要依赖于有效的课堂教学,只有老师正确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阅读、创造性阅读,语文阅读教学才会流光溢彩。
一、老师要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追求一种全新的语言教育价值观,充满了时代精神,只有我们认真学习它,准确理解它的精神,才能改进教学,认识上稍有偏颇,教学上便有偏差。比如新课程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很多人便在教学中回避语文知识,一味向“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倾斜,以为这样最能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因而在教学中过于突出对教材的重组,不重视对课文文本的解读,不重视引导学生品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从中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技巧,也不重视落实相应的语文知识,解读文本时粗枝大叶,而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对文章内容的随意发挥,把语文课上成了科学课、思想课等,这种脱离文本、过度发挥的教学方式其实远远偏离了新课程的主旨。
新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老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成语接力赛等都是常用的教学形式。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二、重视文本解读,充分发挥文本效益
语文教学最主要的载体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教教材材的的课课文文篇篇数数有有限限,却却是是学学生生积积累累和和吸吸取取优优秀秀文文化化营营养的宝库。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先要从文本下手,挖掘、利用它的语言资源,对学生进行字词教学和语言训练,深入体会和品味,训练语感;挖掘、利用其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熏陶和情感陶冶;挖掘利用它的文学文化资源,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热爱祖国的感情。老师要善于根据文本内容和师生实际,营造气氛,把学生带入情境,引导他们掌握阅读方法。如我在教学《台阶》这篇课文时,重点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中父亲的形象。《台阶》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小说,父亲这一形象不仅勤劳朴实,而且为了理想不懈努力,具有坚韧不拔、不知疲倦的精神。要真正理解这一形象,必须通晓小说的故事情节,所以我在第一课时采取“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的方式,力求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品味细节描写,置疑设问,达到对文本的透彻理解。
三、教师应钻研教材,吃透文本
新课程指出,老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老师对文本研读理解的深浅度对课堂教学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于漪老师曾告诫我们:“课堂教学不要打水漂。”她还谦虚地称自己在钻研教材上,且不说深与浅,就是“准”也十分困难。这样高标准地要求自己,于漪老师的课堂教学达到了挥洒自如、出神入化的境界。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充满了创造精神,如果不是吃透了教材,哪能如此得心应手呢?于漪老师真正具备大家风范,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四、多种阅读方式相结合,尤其重视朗读教学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阅读,掌握阅读的技能和方法,在形式多样的阅读中,让学生充分理解文本,形成个性化的创造性的见解。阅读选材难易应适当,范围应广泛。在内容上,所选材料要尽量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文化教育、风土人情、传说、时事、人物与科普等。这样做的目的是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多种阅读方式中,默读有利于思考,诵读有利于记忆,积累和培养语感,精读有助于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理解、鉴赏、分析、概括、联想和想象能力。在种种阅读方法中,我们尤其要重视朗读,朗读有助于更加真切地感受作品,有助于因声解义,领略作品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增强语感,以声传情。语文标准对朗读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语文界的名师能手都十分重视朗读教学这一环节,多年前,我曾观看过魏书生老师教学《关雎》的录像,整个一堂课老师讲得很少,而是引导学生在形式多样的反复诵读中渐渐进入诗歌所创造的情境中,并完成了当堂背诵的任务。在琅琅的诵读中,这堂课圆满地结束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无需多作讲解,有声有色的朗读会使学生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我在教学《给我们的孩子们》这篇课文时就引领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理解作者热爱孩子的真情,体会他渴望回到童年而不可得的悲伤之情。这篇文章情真意切,语言亲切自然,所以学生在文章的初读中没有太大的障碍。在教学中我没有过多讲解,而是让学生充分诵读感知,在此基础上了解孩子们的直率、自然的天性,再通过对重点段落和关键语句的品读和探究,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背诵出来,品味丰子恺的语言风格,理解他对孩子深沉的关爱之情。
五、老师要以饱满的情绪感染学生
课堂上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的教态十分重要,如果老师无精打采地赶往课堂,有气无力地讲课,哪怕他讲的内容再精彩,学生也会提不起劲来。不管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什么烦心事、情绪再低沉,只要走进课堂,就要全身心投入进去,精神抖擞地出现在学生面前。要想调动学生情绪,老师必须首先调动自己的情绪,声音洪亮、富有激情,才能感染学生,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以上是我的一些看法和认识,语文教学任重道远,语言课堂是动态的,需要老师调动自己的智慧和教学艺术去鲜活它。有效的语言课堂应是所有有责任心的老师的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1]课堂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 (初中语文) .
[2]语文课程新探.
学习新课标 篇13
一、征文内容
学习新课标,实施新课程方面的教学论文。结合教学,贴近学生,撰写学习新课程的收获体会或反思感悟或贯彻实施的举措等。例如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针对“四基”或“十个核心概念”中的一两方面撰写,又如针对课程内容调整中的一两个具体内容,从理论和实际结合上谈体会。
二、来稿安排
1、来稿择优优先刊载于杂志《数学课程实践与探索》,按规定付稿费,赠送当期杂志1册,享有优先收入教学论文集的待遇。
2、来稿内容切合新课标要求,主题突出,言简意赅,图表规范,可读性较强的将汇成册,择机正式出版发行。不付稿酬,赠书一册。
3、凡收入文集的,按每人1篇,自动转为参加“2013年全国新世纪初中数学论文征文评奖活动”。
三、征文要求
1、北师大教材
2、把握“学习新课标,实施新课程”主题,联系教学实际,体现自身的个性——个性化材料,个性化文风。
3、字数约5千字
4、稿件完成时间3月份
罗:祝一切顺利!努力!加油!一定成功!
新课标学习心得 篇14
院西小学 杨雪丽
新课程走近我们已有多年的时间了,几年的教学经历使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感触很多,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结合我校许多语文老师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种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做法:
1、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教师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
2、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多实践,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从课内来说,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至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语文素养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一定的提升。
从课外来说,必须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班委选举;课前一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都会使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这都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方法。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我国有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的俗语,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
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我们许多老师在新老教材的语文教学中,曾经尝试运用过“小组互动探究四步法”,也就是:1.读——读喜爱的语段;2.说——说探究的内容;3.问——问不懂的问题;4.帮——帮助解决疑难。以多元的对话为模式,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同学之间的合作探究,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使整个课堂弥漫着一股亲切、活泼的气氛。课堂上或争先发言、或点评、或小组讨论。教师在课堂上架设起一座文本与学生对话的桥梁,使学生学会了真正地学。
四、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新课标网上研修学习体会】推荐阅读:
网上研修09-02
小学语文网上的研修总结10-02
小学网上继续教育研修日志12-10
2023年初中教师远程网上研修总结05-15
研修学习08-22
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心得体会11-25
网上学习系统11-13
2018网上学习判断10-05
网上学习话题作文12-27
学习研修心得体会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