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核实调查报告范文

2024-08-10

信访核实调查报告范文(精选7篇)

信访核实调查报告范文 篇1

规土信访问题调研报告

信访制度和信访工作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坚持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实践方式,也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了解民意社情、品鉴政策得失的重要渠道,因此做好信访工作关系到社会安定稳定大局,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近年来,由于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涉及土地的纠纷矛盾频繁出现,通过近几个月的工作,面对信访工作当前严峻的形势,认真分析原因,找准问题,提出可行的对策。

一. 当前信访工作的现状

规土信访工作量大,自规土局驻信访办窗口设立以来,半年的时间里,窗口接待信访事件近百件,有关土地的信访占信访工作的极大比率。其主要问题分为以下几类:

1、建房政策的咨询以及建房时产生的矛盾。建房对于每个人都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所以老百姓对其相当重视。因此也难免在建房过程中产生邻里矛盾,甚至是对于村、镇工作的不满。所以关于农村建房的信访量占很大一部分。

2、违章建筑问题。违章建筑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是个很难避免的问题,这也体现在人们法律意识的淡薄上,对于国家的政策制度不够重视,照成了违章建筑的频发。而违章建筑的产生或多或少对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照成的不满情绪强烈。而政府行动的迟缓给违章者提供了机会,是很多违章建筑成为极难处理的历史遗留问

题,群众反响强烈。

3、房屋、土地权属问题上的矛盾。经济的发展照成经济利益分配上的矛盾,使得要求重新确定土地所有权,进行利益分配,引起群众上访。

二.当前信访工作产生的原因

规土信访工作量大,难点热点问题突出,而有些问题完全是可以避免。虽然有部分上访老户无理缠访、闹访、重复信访现象存在。但造成土地信访量居高不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是:

1、规土信访工作稳控机制不健全,责任主体不明确。工作中存在推诿扯皮现象,属地管理责任落实没有到位。特别是规土局与拆违办间工作主体不明,造成了一些违章建筑处理不及时,加大了工作难度。

2、土地价值日益显现,引发群众信访。主要表现为:一是少数群众对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及政策片面的理解或误解,主观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特别是在陈家镇、城桥镇等开发地区,这现象特别明显。

3、咨询类的来访比重加大。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参政议政,利用法律维护自己权益的意识逐渐加强。使得咨询建议类的来访占信访比率增加。

三.降低土地信访量的对策和措施

1、重视处理好信访落实为信访指明有效的处理途径。一是注重处理与乡镇政府的关系。土地信访案件中多数的信访是反映农村私人建房和圈占土地问题。凡属个人之间的土地使用权争议,首先由乡镇人民政府处理,把土地纠纷问题分散、分解在基层。二是处理好与民事诉讼的关系。凡属于土地违法行为,要立即按规定程序办案,属于民事案件的,则迅速引导其到法院民事庭进行起诉。

3、提高认识,实现“三个转变”。信访工作是直接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做好信访工作可以疏通和拓宽党和政府体察民情的渠道,使各级党委、政府能够及时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疾苦,发现和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进一步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坚持群众路线,是做好信访工作的根本,是实践好“三个代表”的关键所在。要增强群众观点,努力实现信访工作“三个转变”。

1、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信访工作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调查了解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密切关注群众的思想动向,掌握第一手材料,有针对性地解决好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从而实现变群众上访反映问题为领导干部主动下基层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2、变被动应付为主动预防。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拓宽信息渠道,了解社情民意,及时获得预警性、超前性、深层次的上访信息。在此基础上,客观分析问题,制定工作预案,服务领导决策,把信访苗头消除在内部、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初始。

3、变单纯信访为综合治理。信访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大多数群众上访多是反映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发挥主体作用,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真正解决群众的信访问题。

3、严格依法行政,规范许可行为。不依法办事,不按法定程序履行职务行为,就很难取信于民,易起纠纷。要坚持依法行政,并进行日常化、制度化的监督。土地管理一项重要职能是土地使用许可,包括土地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农村宅基地和工业用地许可等,要认真查找存在的不足并督促改进,从而达到普遍提高国土资源行政许可水平的目的,从源头上消除产生信访的因素。

4、创新办访机制,引进社会力量。解决信访难题,不能单单依靠规土部门有限的力量,可以考虑试行引进“外脑”,比如人民调解、法律援助机构、相关专业人员、运用咨询、协商、调解、听证等方法,在规土部门与群众间建立更密切和更多的对话平台,利用多种方式和疏通多种渠道解决土地信访问题。

5、严格执法监察,加大查处力度。对举报违法用地的信访,靠解释、调解是不能根本解决问题的,必须对举报发现的违法用地行为予以坚决的查处。一要加强巡回检查,及时发现、及时制止;二要查处典型案件,对政府、法人违法占用土地行为,要敢于查处,不能姑息迁就;三要加强联合办案,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目前在自身缺乏强制手段的情况下,要加强与纪检监察、公安、检察和法院的联系,积极争取这些部门对土地执法的支持与协作,增强土地执法的威慑力;四要严格依法行政,对土地违法案件,不仅要依法查处违法用地,还要

依法处理违法用地责任人,取信于民。

总之,要认清当前国土资源信访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来认识,不断加大信访问题的督查办理的力度,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强化措施。依法办信办访,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疑难信访问题,为民办实事,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切实抓好国土资源信访各项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积极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信访核实调查报告范文 篇2

一、具体做法

(一) 强化组织领导

建平县成立了以县政府副县长为组长, 县农经局局长和县财政局副局长为副组长, 农业、财政部门为成员的良种补贴核实领导小组, 农业部门负责相关统计数据的核实、公示情况, 财政部门负责补贴资金的核定。

(二) 严肃核实程序

建平县农业部门严格按照省农委、省财政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2011年辽宁省农作物良种补贴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 (辽农农[2011]87号) 及朝阳市农委《转发省农委、财政厅关于印发2011年辽宁省农作物良种补贴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 (朝农经发[2011]68号) 的要求, 建平县良种补贴面积核实工作实行“农民据实申报、村委会公示、乡农技站核实整改、乡镇领导审核签字”四项责任制度;坚持农户申报、村级公示、乡级汇总、县财政、农业部门审核后逐级上报;村级面积到户清册公示材料原件存档备案, 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并实行各级行政领导审核签批上报的责任人制度, 建立各级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

(三) 严格核实方法

1. 面积核实工作采取入户走访、现场抽查相结合的办法。

2. 按照《通知》要求, 对玉米、水稻面积抽查的乡镇数比

例达到全县种植玉米、水稻乡 (镇) 总数的20%, 对其他补贴作物面积抽查的乡 (镇) 数比例达到30%以上, 建平县此次重点抽查了6个乡镇, 抽查的乡镇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作物品种全的乡镇。抽查了哈拉道口镇、马场镇 (作物有玉米、水稻、大豆) 、富山街道办事处 (作物有玉米、大豆、小麦) ;二是良种补贴面积比去年超过10%的乡镇。抽查了深井镇、烧锅营子镇;三是在往年良种补贴项目落实过程中出现问题的乡镇。抽查了沙海镇。

3. 被抽查的乡镇首先汇报了2011年良种补贴项目实施

情况, 核实组每个乡镇走访了2个村, 每个村走访了10户农户, 并查阅了村级面积统计、公示等情况。

(四) 落实工作责任

1. 良种补贴面积核实工作严格落实了行政一把手负责

制, 村委会主任在《2011年乡村级农作物良种补贴面积核实表》签字后报乡 (镇) 人民政府, 乡 (镇) 长在《2011年乡级农作物良种补贴面积核实表》签字后, 以文件形式上报县财政、农业部门, 县级财政、农业部门核实后, 填写了《2011年县级农作物良种补贴面积核实表》, 并联合行文上报到市财政、农业部门。

2. 核实完毕后, 建立了项目档案, 档案分类齐全, 主要包

括上级文件及通知, 上报及下发文件、项目公告、种植农户花名册、项目落实表、面积核实表及村级公示照片等。

二、存在问题

1.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 马场镇将水稻面积192亩合计到大豆面积上, 总面积数不变, 但补贴金额少补960元钱, 通过此次抽查, 马场镇已将面积数修改。

2.良种补贴的对象是一个个分散的农民家庭, 加之补贴资金以实际种植面积为基数, 工作量较大, 工作繁杂。

3.由于农用物资涨价过快, 补贴物资少, 导致补贴作用不大。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建议

在认真总结农作物良种补贴工作经验, 查找存在问题的同时, 进一步完善各项措施, 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建立严格的责任制。项目乡镇政府、县直有关单位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 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部门有关人员为具体责任人。

2.实行工作环节责任追究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哪个环节出现问题, 就追究哪个环节责任人的责任。

3.基层工作繁杂, 经费缺乏, 建议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补贴基层工作人员。

4.加大补贴额度。

5.加大政策和技术的宣传力度, 进一步做好农作物良种推广项目面积的验收、核实和补贴资金的发放工作, 做到政策公正公开, 提高专项补贴资金的民主管理化程度。

6.通过良补项目, 加快专用玉米、高油大豆、优质水稻、小麦等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工作, 充分发挥科技示范的辐射带动作用, 推动全县专用玉米、高油大豆的规范化技术生产。让种植农户真正得到实惠。

民事调查核实权的正确理解与行使 篇3

关键词:调查核实权 法律属性 正确行使

2012年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211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因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提出检察建议或者抗诉的需要,可以向当事人或者案外人调查核实有关情况。”至此检察机关民事调查核实权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中得以确立。如何正确理解和适用民事调查核实权,是理论界和实务部门关注的话题。本文根据办案实践及经验,对民事调查核实权的理解和行使展开论述。

一、民事调查核实权的法律属性

为了准确把握民事调查核实权的法律属性,需要将其与刑事侦查权、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的调查取证权进行比较。刑事侦查权是一种具有行政性质的司法权,是特定机关依据法律规定对刑事案件进行专门调查和采取有关强制措施,以收集犯罪证据、查明犯罪事实、惩罚犯罪人的权力。其目的在于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惩罚犯罪人。民事诉讼中法院的调查取证权是人民法院按照法律规定收集证据的活动,它本身是审判权的一部分,其目的是为了查明案件事实,正确适用法律,解决民事争议。而民事调查核实权则是人民检察院监督人民法院审判权过程中所享有的一项权力,其目的是通过调查核实,最终决定是否向人民法院提出抗诉或者检察建议。由此可以看出,民事调查核实权并非一项独立的权力,而是派生于民事检察权,性质上仍属于检察权,具有法律监督属性,同时在本质上具有附属性和工具性。

二、行使民事调查核实权应遵循的原则

只有正确认识了民事调查核实权的法律属性,才能正确的适用。据此,笔者认为在适用中应遵循三项原则。

(一)依法行使原则

在公法语境下,法无授权即为禁止。任何公权力的行使必须依法进行,否则即违法。作为民事检察权的附属性权力——民事调查核实权更不能例外。其决定、措施、程序都必须依法进行,符合法律及司法解释的规定,不能任意扩大或限制。

(二)谦抑审慎原则

在理论上,任何国家权力都有被滥用和进行自我扩张的属性,检察权的产生本身就是对权力进行制衡的结果。作为一项形成了的国家权力,它仍然有自我扩张等权力属性。实践中,由于检察机关在民事检察活动中的客观条件所限,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存在主观性和片面性。因此,从国家权力的性质、司法的价值等角度考虑,民事检察权应当适度地收敛和节制。民事调查核实权在行使中要秉持一定的谦抑审慎,不能过度扩张,更不能随意启动,必须紧紧围绕提出抗诉和检察建议的需要而进行。权力行使时既不能干扰审判权的依法独立运行,也不能因一方申请检察监督而打破民事私权的平衡状态。

(三)中立行使原则

调查核实权属于法律监督权的范畴,法律监督权的性质要求检察机关要居中间。调查核实的主要内容是查明生效裁判、调解书是否存在错误,审判和执行中是否存在违法行为,主要目的是监督人民法院的审判权和民事诉讼活动,而不是对一方当事人的证据进行补充和加强。这就要求检察机关在行使调查核实权时必须保持客观、中立、公正的立场,不能偏向任何一方。实践中,民事检察案件大部分依申请受理,极易偏向申请人一方,认识上存在检察权是对弱势一方的救济的偏差;另一方面受考核机制的影响,对抗诉案件改变率、检察建议采纳率的追求,导致检察机关在办案中偏离中立者的角色定位,因此要特别注意保持中立的原则。

三、行使民事调查核实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行使民事调查核实权除了必须把握上述三项原则外,在具体运用中,还必须明确其适用依据、目的、对象、范围、程序以及所取得证据效力等问题。实践中应严格按照《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监督规则(试行)》的规定去操作,在此笔者不再赘述,仅就理论界和实务界存有不同认识的几个问题作浅显的探讨。

(一)调查核实的目的

可以说任何一项权力的行使都有其目的性,民事调查核实权也不例外,其行使目的是通过对生效裁判、调解书以及审判程序、执行活动的了解,收集能证明案件事实和办案程序的相关证据,判断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调解书是否确有错误,以及审判人员在审判程序、执行程序中是否存违法行为,最终决定是否向人民法院提出抗诉或者检察建议。作为一项派生性权力,民事调查核实权因民事检察权而生,自然其行使目的是为提出抗诉或者检察建议而服务,必须始终围绕这个目的展开,不能有所偏离。实践中,以办理刑事案件的思维办理民事检察案件、不应调查而调查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必须严格掌握调查核实权适用的目的,如果在民事检察案件中发现审判人员违法犯罪线索,应当依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完善抗诉工作与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的规定》,由民行部门及时移送职务犯罪侦查部门办理。

(二)调查核实的对象

根据法律规定和相关司法解释,调查核实的对象是当事人和案外人。遗憾的是立法没有对“当事人和案外人”作出明确的规定。笔者认为,从调查核实权的法律属性及适用目的角度理解,此处“当事人”不能等同于《民事诉讼法》第5章第1节规定的“当事人”,调查核实权所指“当事人”应为原生效裁判、调解书中的诉讼参加人,包括案件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调查核实权所指“案外人”同样不能等同于《民事诉讼法》第227条规定的“案外人”,其所指“案外人”应是在启动调查核实后,需要配合的除当事人以外的“单位和个人”。值得探讨的是调查核实的对象是否可以包括审判人员。据笔者了解,有部分基层民事检察官认为审判活动是民事检察的对象之一,要判断审判活动的违法与否,向审判人员调查核实是应有之义。对此笔者持不同观点,民事检察的主要方式是阅卷和审查申请人提交的证据材料,审判卷宗是人民法院审理案件过程的全面记录,既反映了人民法院的审理程序,也包含了双方当事人的诉辩主张和相关证据,实践中通过阅卷和审查申请人提交的证据材料,一般可以查清人民法院在采信证据、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方面是否存在问题,也可以查清人民法院在审理程序和执行方面是否存在违法行为,只有少数特殊情况需要调查核实,即使调查核实也无需针对审判人员,当然在调查核实过程发现审判人员涉嫌犯罪的证据,则另当别论。所以,调查核实的对象不应包括审判人员。

(三)调查核实的程序

1.调查核实权的启动。调查核实权应依职权启动还是依申请启动,实践中认识不一。共有三种不同认识:一是调查核实权的启动分为依申请和依职权两种;二是调查核实必须由申请人向检察机关书面提交调查取证申请;三是调查核实无须以申请监督人的申请为前提。笔者认为,检察机关受理民事检察案件的来源有依申请和依职权两种方式,调查核实正是在检察机关已经受理案件且已进入审查环节后需要考虑的事情,这时是否需要调查核实、如何调查核实以及对调查核实结果的运用完全由检察机关自己决定,根本不存在依申请或是依职权的问题。实践中一方当事人向检察机关提出了调查核实的申请,但是否启动应由检察机关根据案情而决定;相反,即使没有当事人提出调查核实的申请,如果检察机关认为需要的,也可以启动调查核实。

储量核实报告提纲 篇4

一、对核实报告的认识:

1.编写核实报告依据的主要规范、规定:

①编写核实报告应依据《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DZ/T 0205-2002)》; ②《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 0033-2002)》; ③《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定》(国土资发〔2007〕26号)及其附录《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提纲》。

2.核实报告内容:

①总内容:

核实报告应包括勘查报告有关内容及矿山实际内容,是集勘查、闭坑报告及资源储量管理为一体的地质报告。

②说明资源储量:

因为有保有资源储量,故与其相关的、经勘查的、主要是推测的矿床

内、外部条件均应进行说明。

因为矿床已开采,与资源储量有关的实际的(也是重要的)内、外部

条件应进行说明。

③资源储量管理:核实报告反映了资源储量管理及地质专业两方面内容,其中反映了资源储量管理方面的内容是“硬指标”,如目的任务、矿业权设置及资源储量变化等。

3.核实报告关键

核实报告关键是资源储量,采空区资源储量要实测,资源储量要重新

估算(动用块段)。

4.核实报告文字

核实报告应内容翔实、文字简练。叙述实际的、结论性的内容。

二、编制核实报告经常出现的问题

(一)报告封面及扉页

1.报告封面:

①核实报告报告名称为《××省(市、自治区)××县(市、自治县)××矿区(矿床)××矿段××矿(矿种)资源储量核实报告》报告。注意报告名称中不能有企业名称。

②报告落款单位为矿业权人(与采矿一致),不是报告编写单位。落款时间要比资源储量估算结果截至时

间早。2.报告扉页:

报告扉页,将报告提交单位(矿业权人)及主要负责人放在报告编写单位及有关内容之前。加盖各单位及

主要负责人公章。

(二)摘要

依据国土资发〔2007〕68号文 “各类资源储量报告均应在报告的正文开头加附不超过400字的文字摘要,主要内容应包括勘查区(矿区)地理区位、面积、勘查单位、工作时间、主要工作量、勘查(核实)投入、地质矿产特征、基本认识及主要成果、主要结论、主要建议等。”,补充摘要。

(三)核实报告具体内容

1.第一章 前言

⑴目的任务:

本节叙述编制本报告的目的,如转让、改制、上市融资、办理采矿许可证等及委托单位、编制单位等有关情况。列述本次编制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的任务。注意:本节的目的中应写甲方的目的。经常出现的问题是:不写甲方的目的,而写方的目的。

⑵位置、交通

本小节简述矿区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地理坐标(经纬度×°×′×″)、矿区长、宽、面积,矿区至邻近主要城市或交通枢纽的距离及公路、铁路交通线等。

增加矿业权设置。

注意:地理坐标是矿业权的经纬度范围,不要写矿区中心点坐标;交通要写由矿区有什么道路通到附近的公路、铁路;

资源储量估算范围不是各个矿体的范围,而是全部矿体包括证实的无

矿部分;

经常未说明采矿许可范围内、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外是什么;

经常不说明资源储量估算标高、面积、拐点坐标等。

⑶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

本小节简述本区的地形、海拔标高、地貌、河流等,气候、降水量、蒸发量等,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及本区国民经济状况等。

注意:有的核实报告经常按核实报告提纲要求而不写本节,这与传统

习惯不符。⑷以往地质勘查工作

本节叙述以往在本区的地质勘查工作、工作量及勘查(核实)报告编

制及审批、上表情况。

注意:本节经常出现不写审批单位及文号,不交待是否经审批、上表,或是只写评审文号;

不写本区或不说明是否为本区的工作量;

不列表说明。⑸矿山设计开采

说明矿山可研、设计、及开采情况。

⑹本次工作情况

说明本次工作依据的地质资料(主要是最近一次经正式审批上表的资源储量报告)、有关规范及核实方法、核实工作量。注意:未说依据最近报告,而是全部勘查报告;

不说明采空区是经实测的; 不说明本次核实的工作量。

2.第二章 工作区地质

本章应包括区域地质、矿区地质、矿床特征、矿石质

量、综合评价。

注意:因核实报告提纲无区域地质及矿区地质,故有的报告也不包括这两节,按传统习惯还应恢复;

经常不说明矿体的厚度变化系数及品位变化系数。

综合评价中要结合规范中的综合评价指标,说明估算、不估算资源储

量原因。

3.第三章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本章简述各矿石类型加工技术试验程度及情况,各类型矿石主组分及综合回收组分的回收率等。说明矿山选厂选矿情况。

注意:包括试验样的代表性及重量、流程(图)、入选品位、尾矿品位、精矿品位、各阶段回收率等;

对尾矿品位与边界品位进行比较说明工业指标或选矿试验的合理性。说明矿山选厂入选品位、尾矿品位、回收率及选矿流程(图)。

4.第四章 开采技术条件

⑴水文地质

注意:水文地质勘探类型划分为三类三型; 采用比拟法计算下一水平矿坑涌水量;

矿山近几年实际涌水量。

⑵工程地质 注意:工程地质勘探类型划分为四类三型;

说明矿山顶底板稳固情况。

⑶环境地质

注意:环境地质类型划分为三类;

矿床开采所引发环境地质破坏及采取防治措施及治理建议。

⑷开采技术条件小结

注意: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的类型划分为3类9型。

5.第五章 勘查工作及质量评述

⑴勘查类型

注意:依据规范重新确定勘查类型,并说明5方面的依据。

⑵地质勘查工作质量评述

注意:说明钻探工程岩、矿心采取率;

基本分析、组合分析项目;

内、外检率、合格率(DZ/T 0130-2006已于2006年9月1日代替了DZ 0130-1994“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两个均为实验室规范,目前各勘查规范均未定出地质要求,因此均不强求)。

⑶生产勘探工作质量评述 注意:说明生产勘探工作量;

如生产勘探提高资源储量级别,则其工程、样品化验化验质量与地质

勘查同等对待。

⑷探采对比

注意:探采对比是说明通过矿山开采与地质勘查对比说明地质、水工

环条件的变化情况。

6.第六章 资源储量估算

注意:应说明本次资源储量估算结果截至的年、月、日;

工粘指标应与规范推荐的一般工业指标一致或经有资质单位论证、提出工业指标推荐书。

资源储量单位-矿石量为万吨,保留2位小数;金属

量为千克,不留小数;

用文字及插表两种形式表示资源储量估算结果; 参登记书内容说明资源储量结果:矿产组合-(主、共、伴生矿产)、矿产名称-金矿、铜矿等、矿石类型-氧化矿、原生矿、资源储量编码-111b、122b、333、资源储量-矿石量、金属量、平均品位;

资源储量估算结果,应先后说明本次保有资源储量、最近报告至本报告的动用资源储量及生产勘探增减资源储量、最近报告资源储量、累计动用资源储量及累计探明资源储量;

资源储量变化一节用文、图、表进行说明,其中文、表应说明:最近报告保有资源储量-分割出资源储量-重叠范围内最近报告资源储量-开采动用资源储量-本次核实增减资源储量-本报告保有资源储量;并说明本次核实资源储量增减的原因。

7.第七章 可行性评价

注意:有的核实报告据提纲无本节,本节必须有,特别是上市融资报

告;

本节可多、可少,由反映三年企业盈利情况-静态指标-动态指标;

经济指标必须与本区资源储量相适应。

8.第八章 结论

注意:说明本报告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附:金属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提纲

文字摘要

主要内容应包括勘查区(矿区)地理区位、面积、勘查单位、工作时间、主要工作量、勘查(核实)投入、地质矿产特征、基本认识及主要成果、主要结论、主要建议等。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目的和任务

本节叙述编制本报告的目的,如转让、改制、整合、上市融资、办理采矿许可证等及委托单位、编制单位等有关情况。列述本次编制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的任务。

第二节 位置、交通

一、位置、交通

本小节简述矿区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地理坐标(经纬度×°×′×″)、矿区长、宽、面积,矿区至邻近主要城市或交通枢纽的距离及公路、铁路交通线等。

二、矿业权设置

本小节全面叙述采矿证内容,用插图(叠合图)及文字说明采矿许可范围与资源储量估算范围的关系及拐点直角坐标等。

第三节 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

本小节简述本区的地形、海拔标高、地貌、河流等,气候、降水量、蒸发量等,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及本区国民经济状况等。

第四节 以往地质勘查工作

本节叙述以往在本区的地质勘查工作、工作量及勘查(核实)报告编

制及审批、上表情况。第五节 矿山设计开采

说明矿山可研、设计及开采情况。

第六节 本次工作情况 说明本次工作依据的地质资料(主要是最近一次经正式审批上表的资源储量报告)、有关规范、规定及核实方法、核实工作量。

第二章 工作区地质 第一节 区域地质

本节简述矿区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及区域(或矿区)地层、构造、岩

浆岩、矿产特征等。第二节 矿区地质

1.地层

本小节简述矿区内地层层序(由老至新)、时代、厚度、岩性及赋矿地层等。

2.构造

本小节简述矿区内褶曲和断层的基本特征、延展情况,对矿体控制、破坏情况,与成矿的关系。

3.岩浆岩

本小节简述矿区内岩浆的时代、种类、名称、产状、分布规律、化学成分结构、构造、围岩蚀变及与成矿作用的关系等。

4.蚀变作用

本小节简述蚀变类型、及主要蚀变特征。

第三节 矿床特征 本节简述矿床类型、各类型矿体规模及数量、矿体的一般特征(包括厚度变化系数及品位变化系数),叙述各主要矿体特征,氧化、混合、原生带特征,矿床成因,列表表示出全部矿体主要特征。

第四节 矿石质量

本节简述矿石自然类型及工业类型,矿石结构、构造,矿物成分、矿石类型,有益、有害化学组分特征,矿床次生氧化作用。矿体围岩及

夹石。

第五节 综合评价

本节参照规范中综合评价指标简述共伴生矿产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第三章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第一节 加工技术试验

本节简述各矿石类型加工技术试验程度及情况,各类型矿石主组分及综合回收组分的回收率等(包括试验样采集、重量、品位,试验流程及流程图,精矿品位及有用组分回收率,尾矿品位)。

第二节 矿山选冶

本节介绍矿山实际选冶指标。

第四章 开采技术条件

第一节 水文地质 1.地表水文地质

本节简述矿区地形、地貌、气象、河流等情况。

2.区域水文地质

本节简述区域水文地质单元划分、含(隔)水层及区域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等。

3.矿区水文地质

本节简述矿区地理、各含(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埋藏条件、分布范围及其变化,裂隙与岩溶的发育程度及分布规律,含水层的富水性、导水性、水位标高、水量、水质、水温,含水层之间水力联系、地下水的埋藏类型。

简述断层、断层破碎带的性质、富水性、导水性、以及对矿床充水的影响。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条件,直接充水含水层补给的途径和部位。

简述矿坑充水因素的分析,划分矿床水文地质类型。

4.矿坑涌水量

采用比拟法计算下一水平矿坑涌水量,叙述矿山近几

年实际涌水量

5.供水水源

简述矿山用水水源情况。

第二节 工程地质

本节叙述矿体顶底板围岩的岩性、稳固性,矿石和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划分矿床工程地质类型,生产矿山实际顶底板的稳固性及坑道支

护情况。第三节 环境地质

本节简述本区环境地质现状及因矿床开采所引发的地面塌陷及环境污染等有关情况、防治情况及治理建议。

第四节 开采技术条件小结

总结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地质环境条件,确定矿床开采技术条

件类型。

第五章 勘查工作及质量评述

第一节 勘查类型

依据规范说明勘查类型及确定的依据。

第二节 勘查工作及质量评述

本节简述地形地质测量、工程测量及本次资源储量核实范围内物化探、山地工程、钻探工程、水文地质测绘、各种样品的采集、加工、测试(包括内外检)等

质量的评述。

第三节 生产勘探及质量的评述

本节简述生产勘探投入的工作量及质量。

第四节 探采对比

通过矿山开采与勘查结果对比说明矿体地质情况的变化:如矿体的形状、规模、品位、厚度及矿石类型、结构、构造及矿量的变化等。还

应说明有关水工环变化情况。

第六章 资源储量估算

第一节 工业指标

本节叙述资源储量估算范围、估算边界及标高(在开采许可范围内)。说明资源储量估算工业指标及其确定的依据。

第二节 资源储量估算方法

本节叙述资源储量估算所采用的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及其依据。

第三节 资源储量估算参数

本节叙述各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的确定及依据。

第四节 资源储量分类

本节从经济、可研、地质可靠程度三方面来说明各类型资源储量确定的依据。

第五节 资源储量估算结果

本节叙述截至某年、某月、某日主矿产、共生矿产及伴生矿产的各类、各级资源储量估算结果,并附各矿

体资源储量汇总表。

用不同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对本次采用的资源储量估算

方法的验证。

第六节 资源储量变化情况

本节叙述勘查及开采许可范围内,所有与之重叠的最近一次审批的报告与本次报告对比,其主矿产与共生矿产资源储量的变化情况及变化原因。(用文、图、表说明)。

表中应说明的情况如下:

从最近一次审批报告名称、编制单位、审批单位、审批时间及文号、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审批的各类型(或各类、各级)资源储量数量。至本次报告估算范围内的最近一次审批报告的各类型(或各类、各级)

资源储量。

再至本次报告各类型(或各类、各级)资源储量。插表:矿产资源储量变化对比表

插图:本报告与最近一次审批报告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关系图。

第七章 可行性评价 第一节 资源形势分析

本节简述国内本矿种资源现状、市场供求情况等。

第二节 本矿建设条件

本节简述本矿矿种、资源储量、质量等内部条件与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供水、供电等外部条件的保证程度及优越性。

第三节 经济评价

本节叙述本矿三年以上的各年盈利情况。

摘录预可研、可研报告经济评价有关容。包括内部收益率、净现值、回收期、投资利润率、投资收益率等,并与本矿种行业基准收益率进

行比较。第八章 结论

本章简述对本矿区地质勘查工作及本次资源储量核实成果的评价,指

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附图 1.区域水文地质图及区域地质图

2.矿区地形地质图

3.各矿体资源储量估算图(剖面图、投影图)

4.勘探线剖面图(部分至全部)

5.水平断面图(部分)

6.勘探工程有关原始件如钻孔柱状图、探槽及坑道素描图等(部分

7.其它必要的附图

附表

1.采空区测量资料 2.内、外检分析结果表

3.单工程、块段、矿体资源储量估算结果表及汇总表

4.其它必要的附表

附件

非正常户认定调查核实 篇5

(一)业务流程

1.征期结束次日,从综合征管软件查询逾期未申报纳税人信息,在规定时限内对逾期未

申报的纳税人进行催报催缴。

2.对确实查无下落且无法强制履行纳税义务的纳税人,制作调查报告,详细说明调查经过、纳税人原纳税场所的现状,纳税人欠税的税种、金额、所属期和未缴销发票的品种、份

数、起止号码以及其他未缴销的税务证件和限期改正文书送达等情况。

3.根据调查情况制作《非正常户认定书》,并报部门负责人签批。

4.纳税人被认定为非正常户后,应继续留意并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查找,定期进行实地检

查。

(二)结果处理

经调查认为确属非正常户的,在综合征管软件中做非正常户认定;纳税人被认定为非正常户后又查找到的,制作调查报告转办税服务厅办理非正常户解除手续,纳入正常户管理,并向所在部门建议依法给予行政处罚,责成纳税人到税务机关缴纳税款、滞纳金;纳税人被列入非正常户超过三个月的,向所在部门提出建议由税务登记主管机关宣布其税务登记证件

失效,其应纳税款的追征仍按《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执行。

第五章日常检查

日常检查是指税收管理员按照税收管理的需要,对辖区内纳税人执行税收政策情况和履行纳税义务过程不涉及立案核查与系统审计行为的日常管理行为。主要包括注销登记检查、发票检查与协查、安装使用税控装置的检查、所得税汇缴检查、涉外税务审计等。

日常检查要严格按照《税收征管法》相关规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当出具税务检查证和《税务检查通知书》,并告知被查纳税人检查的时间、范围和所需要准备的资料、情况等,税务检查人员有责任为被检查人保守秘密。日常检查应由两名或两名以上税收管理员执

行。

日常检查可采取审核、调查、询问、确认或实地检查的方式进行。税收管理员在实施各类日常检查过程中应如实记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涉及的账簿、记账凭证、金额以及相关税收问题等。检查完毕后,检查人员要制作税务检查工作底稿和税务检查报告,报告检查工作过程和检查出的主要问题,提出处理意见。对检查无问题的可按期、按检查人员集中制作税务检查报告。检查报告应全面准确地反映被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纳税申报及税款缴纳情况、违法事实、违法手段以及检查人员的定性处理建议和处理依据。

检查工作结束后,对检查无问题或只需责令限期改正的,直接作出税收日常检查结论;需作出税务行政处理、补税和加收滞纳金、罚款决定的,检查人员应按规定将税务检查报告

连同税务检查工作底稿及其他证据,移交所属税源管理部门处理。

日常检查中发现以下行为,应移交稽查部门查处:

(一)涉及需立案核查的偷、逃、骗、抗税的行为或案件;

(二)逃避追缴欠税、骗取出口退税的案件;

(三)涉嫌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案件;

(四)普通发票违法涉及税款的案件。

日常检查应建立工作台帐,及时记录工作与案件状态、结果。每次检查工作或检查案件

信访核实调查报告范文 篇6

1前言 1.1目的任务

阐明项目原由,矿业权人(投资人或矿山企业拟建、在建单位)提出的核实目的、任务及具体要求和地质资料依据。

1.2位置交通及地理经济

说明工作区(矿区、井田、矿段或××矿区、井田、矿段的××部分)的位置(位于县城方位、直距)、行政管辖。

1.3矿业权设置及资源储量估算范围

工作区矿业权设置情况,资源储量估算范围面积和估算标高;并附资源储量估算范围与采矿许可证范围叠合图,拐点同意采用矿权证一致的坐标系,并列表。如果资源储量估算范围比矿权范围小,则说明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外,矿权证范围内资源储量勘查开发情况。

1.4以往地质工作概况

简述工作区本次核实前历次地质勘查(或资源储量核实)至本次工作情况、提交的勘查报告及批准(或认定、备案)机关、文号、批准(或认定、备案)的资源储量和主要结论,说明各报告的勘查范围、对象、与本报告的关系、在本次核实范围内完成的主要工作量及可供本报告利用的周边工作量。

1.5矿山设计、开采和资源利用概况

已建设、开采的矿区应详细叙述建设、开采时间、设计单位、设计采选矿石规模、开采范围、开采对象、开采深度、开拓方案、采矿方法、实际达产采选规模、采空区分布情况,历年采出矿石量、金属量、损失量、贫化率,采矿回收率、选矿回收率,累计消耗资源储量(采储量和损失量)及探采对比变化情况。说明开采中存在的重大问题。说明矿山生产成本、供销情况及经济效益。

1.6本次核实工作

1.6.1收集以往勘查成果资料,包括报告文字、附图、附表和附件,特别是工业指标论证材料、矿石加工选冶试验报告、先期开采地段说明、样品化验报告等资料一并收集,如有主管部门批准的,收集批准文件。

1.6.2对最近批准的资源储量报告(一下简称“最近报告”)以前的勘查工作进行整理、列表,对控制主要矿体的工程进行野外验收,对保存的岩芯进行鉴定,对岩芯采取率、矿化情况进行核实,必要时取样分析。

1.6.3对最近报告以来的探矿工程和采矿工程配备工程分布图,附采样位置和化验结果表。

1.6.4对最近报告以前的采空区实地踏勘,对最近报告以来的采空区进行实地测量,了解采空的水文情况及坍塌情况,对进一步开采的影响进行分析。

1.6.5叙述本次工作时间、经过和投入工作、完成各项工作量,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等。本次核实利用的工程,本次核实获得的各类资源储量。

1.7特别情况说明 2.矿区地质

简述矿区所处区域地质构造位置、基本地质(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作用等)概况。2.1矿床特征

综合叙述矿体(层)赋存层(部)位、控矿条件、矿体(层)数量、总体分布范围(具体地段、长度、宽度、延深)、总体产状以及对矿床的新认识。

2.2矿体(层)特征

分矿体叙述(经开采的则对矿体的保有部分分别叙述)。

简述主矿体(层)的具体赋存部位、空间位置、分布范围、与上、下矿体的关系(或距离),矿体(层)形态、产状、规模(长度、宽度、延深)、矿层厚度、有用组分(品位含量)、含矿率(含矿系数)、荒料率及变化。对次要矿体(层、或小矿体)可列表反映基本特征。以插图形式反映矿区内矿体(层)平面分布范围。

矿体(层)规模、数量、形态发生重大变化的矿区和因变更工业指标而需核实的,应补充以下内容:矿体(层)连接对比标志、依据,矿体最大最小埋深、赋存标高、矿层厚度、品位变化规律,主矿体(层)控制程度和资源储量所占比例。并以插图形式反映矿体重新圈定前后的变化情况。

2.3矿石质量 2.3.1矿石物质组成

简述矿石物质组成,矿石结构、构造,矿物共生关系。2.3.2矿石化学成分

叙述矿石主要有用、有益、有害组分含量、赋存状态、变化和变化规律;对利用化学组分用途改变为以物理性能为主要指标的矿种,应对其物理性能进行详细评价。

2.3.3矿石风(氧)化特征

简述矿石风(氧)化特征,阐明氧化、混合、原生带划分依据,“三带”的分布范围、深度。

2.4矿石类型和品级

简述矿石自然类型、工业类型(品级),说明各自然(工业或品级)类型矿石在矿体(层)中所占比例及分布规律。

2.5矿体(层)围岩和夹石

简述主矿体(层)上下盘围岩岩性及矿体(层)夹石岩性、数量、分布、规模(长、宽、厚度)及有用、有益、有害组分的大致含量,对矿体(层)完整性的影响程度。2.6矿床共(伴)生矿产

简叙共(伴)生矿产种类,结合新成果说明各组分含量、总量,评价综合开采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意义。

3.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简要叙述勘查期间矿石加工技术试验种类、采样种类、选矿方法、试验流程和成果、推荐工艺流程。勘查完成后又进行了矿石加工技术试验的矿区应详细叙述新成果。

已开采矿区应详细叙述生产选矿(或加工)工艺流程、列表反映历年选矿(加工)成果(包括:矿石入选品位,精矿、尾矿品位、产率、回收率或物性指标等),对矿石主要组分工业利用和共(伴)生矿产回收进行评述。

4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4.1水文地质

4.1.1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及开采后的变化

叙述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的现状:阐明未采矿体主要分布标高,矿体最低标高,当地侵蚀基准面标高及矿井最低排泄面标高。矿山开拓方式和采矿方法。矿山疏排水影响范围内各含水层、断裂破碎带以及与地表水体水力联系的变化情况,地下水补、迳、排条件的变化;阐明矿井的直接与间接充水因素以及上部采空区对深部充水的影响;分析勘查报告估算的涌水量和历年矿井系统涌水量的差异,利用矿井实际涌水量资料估算下一水平的涌水量;指出矿山开采过程中发生的主要水文地质问题,产生原因,矿山采取的应对措施及效果,评述对矿山开采的影响;预测分析矿山深部开采可能诱发或者加剧水文地质问题及变化趋势,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说明矿山供水水源地现状。对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重新作出评价。

4.2工程地质条件及开采后的变化

4.2.1工程地质条件现状评价。阐述井巷和采区揭露的工程地质情况,根据井巷支护、露采边坡的现状,对其稳固性重新作出评价。评述矿区内已发生的工程地质问题、发生部位、产生原因、对采矿的影响程度,矿山采取的工程措施及其效果。

4.2.2工程地质条件预测评价。预测未来矿山开采过程中可能诱发或加剧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对矿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重新作出评价。

4.3环境地质条件及开采后的变化

4.3.1矿区环境地质现状评价。评述矿区存在的自然灾害对开采的影响;叙述矿山建设以来,工程经济活动中诱发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危害对象及影响程度,分析影响和破坏的主导因素,矿山采取的防、治措施及其效果。

4.3.2矿区环境地质预测评价。分析预测矿山未来的工程经济活动可能诱发或加剧的环境地质问题。根据矿山类型、生产规模、开采方式,结合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对可能发生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作出预测评价;对上述环境地质问题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对矿区环境地质条件复杂程度重新作出评价。4.4煤炭安全生产综合评价。根据《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和要求,对煤层瓦斯突出可能性、煤的自燃趋势以及煤尘爆炸性进行预测和评价。

4.5其他开采技术条件变化、评价及防治措施建议 4.6开采技术条件小结

简述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的主要问题和类型,在综合上述条件的基础上重新确定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复杂程度的综合类型(3类9型)。

5核实地质工作及质量评述

矿区勘查后未进行开采或仅局部(少量)开采的矿区可简要的叙述或仅写相应的工作,但新老规范在勘查类型划分上有差别的应按新规范重新确定勘查类型、论述勘查工程间距;进行了核实补充工作和矿山地质工作(或生产勘探)的矿区,应包括以下内容。

5.1勘查(生产探矿)方法、工程布置原则 简述矿床勘查类型,采用的勘查工程间距。

叙述勘查(生产探矿)的工作方法、手段,工程布置原则,实际工程控制间距,完成生产勘探(探矿)工作量。

5.2勘查(生产探矿)工程质量评述

5.2.1对最近报告以前勘查工程质量进行评述。5.2.2对本次核实进行的勘查工作进行质量评述。5.2.3对以往勘查和本次核实的测量工程进行质量评述

说明勘查(生产探矿)钻孔、坑道、采空区等测量方法、引用的控制网(点)及精度,采用坐标系统,对各项测量方法及质量进行评述。

5.4采样、化验及质量评述 5.4.1采样及质量评述

分各类试样叙述采样方法、规格,评述质量;大型选矿试样应说明取样地点、采样方法、规格、样品组成的矿石类型、品位,评述样品的代表性。

5.4.2化验及质量评述

简叙样品加工;叙述各类样品基本分析(物性试验)、全分析、组合分析项目,试验方法,内、外检情况和质量。具有相应资质化验室的化验结果方能采信。

5.5探采对比

对比的基础是最近批准(或认定、备案)的报告(以简称最近报告)。5.5.1构造

根据矿山生产资料,与最近报告对比,叙述核实区内的构造变化情况,岩浆岩对矿体破坏、影响的变化情况。

5.5.2矿体(层)特征

与最近报告对比,说明矿体的数量、形态、产状、规模、厚度、结构、空间位置(煤层的可采性、稳定性)等的变化情况,以及矿石质量(品位、煤质等)的变化情况。

5.5.3开采技术条件

根据矿山生产资料,叙述含水层厚度、富水性、断层导水性等水文地质特征及矿井实测涌水量与最近报告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说明工程地质条件的变化情况,对于煤矿应重点分析对比煤层顶底板、瓦斯、煤尘爆炸危险性、煤层自燃发火倾向、地温及地压特征与最近报告的差异。

5.5.4勘查工作

分析评述原勘查工程的布置、勘查方法、手段的选择,勘查类型的划分、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6资源储量估算

6.1资源储量估算工业指标

采用不同于勘查规范推荐的一般工业指标的,要补充设计院编制的《工业指标论证说明》。

6.2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对象

叙述资源储量估算的范围(综合矿体分布的拐点并编号及其坐标、埋藏深度)、具体矿种和矿体(层)号;开采矿区已设置采矿权的,应分采矿许可证内、证外(或设计范围内、外)等,分别估算消耗、保有资源储量。

6.3资源储量估算方法选择依据

说明核实的方法,如对于保有资源储量的核实是采用重算的方法,还是先算采空区消耗的资源储量,后从总量中扣除的;对于未动用块段是如何核实的,跨边界块段是如何分割的等。并论述选择估算方法的依据及合理性,写明采用的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和估算公式。

6.4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确定

叙述单工程厚度、平均品位,块段或剖面平均厚度、品位、面积、体积质量(体重)和矿体(层)平均品位及各种校正系数(含矿率、荒料率、岩溶率)等参数计算、测定方法及特高品位(特大厚度)处理原则。说明各类数值单位及数据取舍原则。

6.5矿体(层)圈定原则

根据矿床地质特征、控矿因素和矿体(层)变化规律,分别叙述单工程矿体(层)圈定和工程间矿体(层)连接、内(有限)外(无限)推断原则。

6.6采空区(或压覆矿产)边界圈定

说明采空区分布情况、采空区边界圈定原则和依据;压覆矿产地段,应叙述压覆矿产边界圈定原则及处理方法。

6.7块段划分

说明资源储量估算块段划分原则和块段编号方法(注:尽量沿用原块段划分,对已采或采矿权设置部分,可在原基础上作进一步划分)。6.8资源储量类型确定条件

根据矿体(层)的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评价(矿山开发程度)确定的经济意义,对资源储量类型进行划分。具体叙述各类型保有资源储量划归条件及空间分布。

6.9资源储量估算结果

截至××××年××月,××矿区×矿查明资源储量,累计消耗资源储量,保有资源储量总计(矿石量、金属量、平均品位),其中按资源储量类别划分统计,煤炭还要按煤类统计。

对低品位资源量一并统计。6.10共(伴)生矿产资源储量估算

说明共(伴)生矿产资源储量估算采用的工业指标,计算方法、参数确定原则、计算结果(可用插表或与主矿产资源储量表合并),并评价其可靠程度。

6.11资源储量估算中需说明的问题

说明资源储量估算中与前叙原则不一致的特殊处理的问题,说明问题应阐明理由、处理原则、方法及评述其影响程度。

6.12资源储量变化情况评述

A.最近一次审批报告名称、审批时间、批准单位、批准文号、批准的资源储量、截至日期;

B.采矿许可证范围最近报告资源储量; C.采矿许可证范围本报告资源储量; D.资源储量变化情况; E.说明资源储量变化原因;

a.最近报告以来矿山生产累计消耗资源储量(包括采出量和损失量); b.最近报告以来生产探矿新增资源储量(原矿体范围外);

c.探采对比及其他变化(生产过程中发现矿体的连续性发生变化、厚度及品位的变化、工业指标不同或圈矿原则变化导致投影面积变化等)

F.采矿许可证范围外最近报告剩余的资源储量 7矿山(床)技术经济评价

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及矿产品供需形式分析,提供矿山近三年的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总利润、投资回收期、投资利润率等。

8结语

8.1对资源储量核实取得的主要成果、新认识、资料完备程度作出概括的、结论性的评述,对今后矿山开发经济效果做概括性的评述。

8.2评价开采技术条件,指出需防治的主要问题。

8.3指出矿山今后生产勘探(探矿)和开采、矿石利用等方面的问题和建议。8.4建议注销核实的保有(占用、压覆、残留)资源储量情况。

附 图

1.矿区交通位置图(可作报告插图)

2.矿区(井田、矿段)地形地质图(图中应反映原勘查范围。有采矿权设置的,应表示采矿权范围、拐点号及坐标)

3.含矿岩系(或矿层)柱状对比图

4.勘探线剖面图(采用剖面法估算资源储量的,可与资源储量估算图合并)5.资源储量分布纵投影图(陡产状矿体剖面法估算资源储量时附)6.资源储量分布平面图(缓产状矿体剖面法估算资源储量时附)7.资源储量估算图(平面、纵投影图)

上述附图5、6、7中,除应表示现估算资源储量内容外,还应反映原勘查报告资源储量分布范围、矿权许可证范围、本次核实范围及拐点坐标。

8.全部新增工程原始编录图(坑、槽探素描图、钻孔柱状图)、中段平面图 9.采矿工程分布平面图

10.其它图件(根据不同矿种矿床及勘查手段确定)11.矿区水文地质图 12.矿区工程地质图 13.矿区环境地质图

11~13号图可按开采技术条件复杂程度附其一或综合图件。14.井巷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图

15.地下水、地表水、矿坑水动态与降水量关系曲线图 16.矿坑涌水量估算图

17.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地下水等水位(水压)图 18.矿体直接顶(底)板隔水层等厚线图 19.岩石强风化带厚度等值线图 20.露天采场边坡稳定性分区图

附 表

1.新增工程测量成果表 2.新增工程质量一览表

3.新增各类样品分析、测试、鉴定成果表

4.新增化验结果质量(或内、外检对照表)统计表 5.资源储量估算表,包括:

(1)单工程矿体(层)厚度、平均品位计算表(2)断面或块段平均厚度、品位计算表(3)体重、湿度测定结果表(也可作正文插表)(4)断面或块段面积测定表(5)块段资源储量计算表

(6)消耗、保有、累计查明资源储量总表 6.地下水、地表水、矿坑水动态观测成果表 7.矿坑涌水量估算表

8.井、泉、生产矿井和老窿调查资料综合表 9.水质分析成果表

10.矿区环境地质调查资料汇总表

附 件

1.采矿许可证或划定矿区范围批复印件(盖公章); 2.勘查资质证复印件(盖公章); 3.矿权人承诺书(法人章、公章); 4.报告编制单位承诺书(法人章、公章); 5.最近报告批准文件复印件;

6.矿石加工技术性能或物理性能试验报告;

信访核实调查报告范文 篇7

整 改 工 作 的 通 知

各市州、直管市、林区信用联社:

近一段时期以来,按照省联社的总体安排和部署,各地农信社对审计调查反映的问题进行了核查和整改,大部分地方整改工作比较认真,纠正了不规范的账务处理;对部分违规责任人进行了追究;加大清收力度,挽回了部分资金损失;对违规设立的“小金库”资金已上划省联社。根据省政府要求,下一步全省农信社要继续抓好整改工作,把整改的重点放在查处违规责任人、清收资金挽回损失上。具体工作事项通知如下:

一、认真整改,逐级上报

每个县市联社都要以文件形式,将审计调查反映问题的整改措施、整改情况,形成专题报告,上报所在的市州联社;市州联社将各县市联社的整改报告审核汇总,以文件形式形

成报告,并将各县市联社的整改报告附后,装订成册,在2006年2月15日以前报送省联社稽核监察处。

二、重大问题,逐一说明

各地对审计调查报告反映的每一个重大问题,都必须进行责任追究,在整改报告中如实反映处理情况。(1)简要陈述违规事实。(2)说明对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追究情况,责任追究主要包括:一是实行停薪、停职、停岗收款;二是实行经济处罚,包括赔款、罚款;三是给予警告以上的行政处分;四是给予警告以上的党纪处分;五是对涉及触犯刑律的责任人移交司法机关立案查处。(3)相关事项的说明。对涉及资金的要说明清收进度及结欠资金的清收打算;对涉及账务调整的要说明是否进行账务调整和纠正;对应当完善手续的要说明是否补办完善了相关手续。

三、区别情况,分类处置

各市州联社对审计调查反映的问题,要根据省联社《关于印发对省审计厅审计调查问题的整改方案的通知》(鄂农信发[2005]41号)文件精神,按照分类处理的原则进行处理。

(一)区别不同时期的问题进行处理。对1996年底以前的违规问题,从轻处理;对1996年底以后的违规问题,根据不同时期的文件规定,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处理。

(二)区别涉案金额、损失大小、不同性质的问题进行处理。对没有形成风险或资金全部收回没有形成损失的,从轻处理。对重大违规违纪问题,内部先立案调查,然后根据情节轻重、损失大小,再决定是否移交司法机关立案查处。省联社要求对云梦联社私设“小金库”,60万元资金去向不

明等21个个案问题,信用社内部必须立案查处。

(三)区别不同的责任人进行处理。凡违规责任人属副科级以上干部,由市州联社作出处理;副处级以上干部,由市州联社先拿出处理意见,报省联社进行处理。对调出本县仍在信用社系统工作的违规责任人,由原单位先拿出处理意见,市州联社协助进行处理。

(四)区别不同类型的问题进行处理。

1.对2002年末因不良贷款反映不真实、少计算资不抵债额,导致少拿央行票据数额较多的枣阳、沙市、应城、孝南、襄樊城区、洪湖、监利、东宝8个县级联社,按照有关规定,对负有责任的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及其他责任人给予记过处分。对其他少拿票据的联社有关责任人要提出批评警告。

2.对凡属弄虚作假多发和在非工资科目中乱发的工资、奖金、补贴,无论在工资科目之内还是在工资科目之外,都必须退赔。

3.对无审批手续、超计划购建固定资产问题,要尽快补办相关审批手续。

4.对凡有承受能力、符合购建固定资产条件的单位违规占用抵债资产,必须报经上级联社审批,补办相关审批手续,作出相应的账务处理;对凡不符合固定资产购建条件,违规占用抵债资产的单位,都要进行变卖处置,用以归还贷款;在2006年3月15日以前,违规购置小汽车仍未处置的,省联社将一律收缴。

5.对贷款手续不全的问题,要在大力清收的基础上,补办合规有效的手续,切实做好债权保全工作,维护信贷资产的合规、合法性和安全性。

四、加强督办,落实责任

各县市联社要按照经过审核通过的整改意见逐项进行整改,各市州联社要于2006年3月1日至3月10日间对各县市联社整改情况进行检查并按规定进行处理。3月15日前要把各县市联社整改检查情况上报省联社稽核监察处。省联社将在2006年3月15日以后派出稽核组,对审计调查问题的处理及落实情况进行检查验收。

附件:对审计调查反映问题信用社拟立案查处情况统计表

上一篇:我家的那口老井作文下一篇:脑筋急转弯数字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