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感知正方形

2024-06-28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感知正方形(通用12篇)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感知正方形 篇1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感知正方形 目标

1、能感知正方形。

2、感知正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准备

1、正方形图标,记录用的大张白纸、彩色笔。

2、大方巾、大小不同的彩色计划和图形片 主要过程

一、认识正方形:

1、出示正方形图标,引导幼儿正确说出正方形的名称。

2、请幼儿说说什么东西是正方形的,教师将幼儿的答案记录在白纸上。

二、游戏:给大方巾找朋友 教师将大方巾放在桌上,向幼儿展示各种色彩、大小的几何图形片,请幼儿把各种正方形都放在大方巾上面,鼓励幼儿边做边说:“大方巾我给你找到了正方形的朋友。”

三、找班上的正方形: 引导幼儿在活动室里找找,还有哪些东西也是正方形。

四、激发幼儿回家找正方形的兴趣: 请幼儿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记一记,家里哪些东西是正方形的。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感知正方形 篇2

第一步:直接感知,亲身体验———玩滑梯的小朋友在哪里

组合式滑梯的结构中可呈现上下、里外、前后等空间方位,这些都是小班空间方位的学习内容。小班幼儿思维的特点是既有直觉行动性,又有具体形象性,滑滑梯活动有助于他们全方位感知和体验上下、里外、前后等空间方位。

我设计了游戏“滑梯躲猫猫”,幼儿扮小猫自由地躲藏在滑梯的不同位置,教师扮猫妈妈寻找小猫,猫妈妈找到小猫后问:“你躲在哪里? ”小猫要用方位词表述自己躲藏的位置,如有的答:“我躲在滑梯的上面。”有的答:“我躲在洞洞(滑梯的通道)的里面。”有的则答:“我躲在窗户(滑梯中的窗口)的后面。”这个游戏幼儿百玩不厌,有效地帮助他们感知和掌握了相关空间方位的含义。

滑滑梯活动中我常常引导幼儿排队, 然后让幼儿说一说小朋友们是在滑梯的上面还是下面, 说一说谁在自己的前面谁在自己的后面, 说一说××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活动中幼儿从滑梯不同方向的阶梯、滑道上上下下,他们所处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我借机不时地引导幼儿用方位词表述自己的位置, 让幼儿在真实环境中亲身体验空间的位置,积累空间方位的经验,形成初步的方位感。

第二步:搭建平台,深入理解———影像中的小朋友在哪里

在滑滑梯活动帮助幼儿初步掌握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空间方位后, 教师应引导和帮助幼儿认知以客体为中心的空间方位。为了帮助幼儿顺利地从自我中心过渡到以客体为中心去认知空间方位, 我借助了滑滑梯活动的实况视频。在幼儿滑滑梯的过程中,我请配班教师摄像, 重点录制幼儿依次排队和在滑梯各个位置活动的视频。活动结束后回到教室里,我组织幼儿观看视频,将幼儿对空间方位的认知,从三维的立体空间转移到二维的平面视频影像画面中。由于视频中的画面是动态的,幼儿借助人物运动的方向,比较容易判断出其中的上下、前后方位关系。面对视频中的画面,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自己的空间位置, 如自己在谁的前面谁的后面,谁在自己的前面谁在自己的后面(以自己为中心),逐步过渡到引导幼儿说一说××小朋友的前面是谁后面又是谁(以客体为中心)。进一步巩固对“上下、里外、前后”空间方位的认知和方位词的掌握。

一段时间后,我改变了播放视频的方式,将视频快进并暂停在一个画面上, 让幼儿判断静止的平面图像中自己和同伴的上下、前后等空间方位关系。由于有了看动态视频的经验, 大部分幼儿能做出正确判断和表述,个别幼儿判断错误时,我就点播放键,使该画面变成动态的,幼儿很快能从人物活动的方向,判断出其中的空间方位关系。

第三步:基于经验,迁移提升———照片里的小朋友在哪里

经过前期的两步曲, 我与孩子们终于走到第三步———感知二维平面中客体的空间方位。我用照相机拍摄幼儿滑滑梯的情景,将照片一张张地展示出来,引导幼儿观察静止的照片, 辨别出自己和同伴之间的方位关系,并用相应的方位词表述。如请幼儿比一比、说一说照片上的小朋友,谁在上谁在下,谁在前谁在后, 谁在里谁在外。借助前面丰富的感知经验,幼儿基本能正确地辨别照片中不同人物的空间方位。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感知正方形 篇3

第一步:直接感知,亲身体验——玩滑梯的小朋友在哪里

组合式滑梯的结构中可呈现上下、里外、前后等空间方位,这些都是小班空间方位的学习内容。小班幼儿思维的特点是既有直觉行动性,又有具体形象性,滑滑梯活动有助于他们全方位感知和体验上下、里外、前后等空间方位。

我设计了游戏“滑梯躲猫猫”,幼儿扮小猫自由地躲藏在滑梯的不同位置,教师扮猫妈妈寻找小猫,猫妈妈找到小猫后问:“你躲在哪里?”小猫要用方位词表述自己躲藏的位置,如有的答:“我躲在滑梯的上面。”有的答:“我躲在洞洞(滑梯的通道)的里面。”有的则答:“我躲在窗户(滑梯中的窗口)的后面。”这个游戏幼儿百玩不厌,有效地帮助他们感知和掌握了相关空间方位的含义。

滑滑梯活动中我常常引导幼儿排队,然后让幼儿说一说小朋友们是在滑梯的上面还是下面,说一说谁在自己的前面谁在自己的后面,说一说××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活动中幼儿从滑梯不同方向的阶梯、滑道上上下下,他们所处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我借机不时地引导幼儿用方位词表述自己的位置,让幼儿在真实环境中亲身体验空间的位置,积累空间方位的经验,形成初步的方位感。

第二步:搭建平台,深入理解——影像中的小朋友在哪里

在滑滑梯活动帮助幼儿初步掌握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空间方位后,教师应引导和帮助幼儿认知以客体为中心的空间方位。为了帮助幼儿顺利地从自我中心过渡到以客体为中心去认知空间方位,我借助了滑滑梯活动的实况视频。在幼儿滑滑梯的过程中,我请配班教师摄像,重点录制幼儿依次排队和在滑梯各个位置活动的视频。活动结束后回到教室里,我组织幼儿观看视频,将幼儿对空间方位的认知,从三维的立体空间转移到二维的平面视频影像画面中。由于视频中的画面是动态的,幼儿借助人物运动的方向,比较容易判断出其中的上下、前后方位关系。面对视频中的画面,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自己的空间位置,如自己在谁的前面谁的后面,谁在自己的前面谁在自己的后面(以自己为中心),逐步过渡到引导幼儿说一说××小朋友的前面是谁后面又是谁(以客体为中心)。进一步巩固对“上下、里外、前后”空间方位的认知和方位词的掌握。

一段时间后,我改变了播放视频的方式,将视频快进并暂停在一个画面上,让幼儿判断静止的平面图像中自己和同伴的上下、前后等空间方位关系。由于有了看动态视频的经验,大部分幼儿能做出正确判断和表述,个别幼儿判断错误时,我就点播放键,使该画面变成动态的,幼儿很快能从人物活动的方向,判断出其中的空间方位关系。

第三步:基于经验,迁移提升——照片里的小朋友在哪里

经过前期的两步曲,我与孩子们终于走到第三步——感知二维平面中客体的空间方位。我用照相机拍摄幼儿滑滑梯的情景,将照片一张张地展示出来,引导幼儿观察静止的照片,辨别出自己和同伴之间的方位关系,并用相应的方位词表述。如请幼儿比一比、说一说照片上的小朋友,谁在上谁在下,谁在前谁在后,谁在里谁在外。借助前面丰富的感知经验,幼儿基本能正确地辨别照片中不同人物的空间方位。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感知正方形 篇4

【活动目标】

1、认识正方形,感知其特征。

2、喜欢参加数学活动,能从生活中找出含有正方形的物品。

3、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4、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正方形”“火车”;

2、正方形,非正方形卡纸若干,呼啦圈6个;

3、圆形,方形饼干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初步感知正方形:游戏“神秘袋”。

教师出示“神秘袋”,让幼儿猜一猜,摸一摸里面有什么。

出示正方形卡纸,并提问:

1、正方形有几个角?

2、正方形有几条边?

教师指导幼儿在观察,触摸的过程中认识正方形。

二、认识正方形,了解其主要特征,操作学具“火车”。

教师出示学具:没有车厢的“火车”,让幼儿观察发现火车车厢的形状是正方形的,车厢的大小不一样,请幼儿找出大小与车厢匹配的正方形,在操作中发现:正方形,四个角,一样大,四条边,一样长,转一转,不变样。

三、游戏“小企鹅跳冰块”,能从众多图形中找到正方形。

场景布置:教师将呼啦圈平放在地上当作冰块,正方形与非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的卡纸图标各放入呼啦圈中心,没放呼啦圈的地面假设是水。

听指令:全体幼儿扮演“小企鹅”,教师说指令,“小企鹅”先在水里游泳,当听到“有风浪了”时,就必须找含有正方形标识的冰块站上去。因为只有含有正方形标识的冰块是安全的,其它形状的冰块站上去会破掉,就会掉到水里去,所以站在其他形状上的就是失败了。当听到“风停了”,“小企鹅”可到水里游泳。游戏可反复进行。

四、分享“饼干”,从生活场景中感知正方形的存在。

教师准备圆形与正方形的饼干若干。

小朋友们的表现非常棒,教师想请小朋友“吃饼干”,但吃饼干是有要求的,今天我们要吃正方形的饼干,请幼儿来取饼干。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找一找含有正方形的物品,如:正方形折纸,布书,小毛巾,地垫,地板砖等等。

请小朋友再找找我们生活中含有正方形的物品。

【教学反思】

运用游戏的形式开展数学活动,符合小班的年龄特点,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沉浸在游戏的欢乐中,兴趣很高。

老师针对低年龄的幼儿的特点,以出示神秘袋的方法吸引幼儿仔细观察老师出示的图形,幼儿果然变得专心了,进行对比之后,之后出示孩子们比较喜欢的交通工具火车,让孩子们进一步感知活动内容,继而通过游戏巩固所学知识点,在选饼干的过程中,使活动内容分回归生活。

本次活动的选材十分适合小班幼儿的认知年龄特点,抓住了他们的最近发展区,用多种形式达到了一个目标,逐层推进、逐步提高要求。各环节环环相扣,紧密联系,使幼儿的注意力始终处于集中状态。教师还注重了低年龄幼儿的语言、社会能力的发展。若在最后环节添上一些让幼儿的情绪得到高涨的游戏活动会更贴切小班幼儿的心理。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感知软硬 篇5

一、活动目标:

1、对探究物体软硬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体验运用各种感官感知物体软硬的乐趣。

2、通过感官感知物体的软硬,掌握感知物体软硬的方法,并且能把自己的感受正确的表达出来。

3、初步掌握软硬的概念,并且能按物体的软硬分类。

二、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掌握感知的方法。

2、活动难点:能按物体的软硬进行分类。

三、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

(1)两个神秘袋、一个大筐两个小筐;

(2)软的物品:棉花糖、面包、娃娃、枕头、毛衣、毛巾、衣服、泡沫板、气球、面巾纸、洗碗布若干;

(3)硬的物品:硬糖、铁片、木头、硬纸盒、茶杯、勺子、积木、石头、玻璃瓶等。

2、经验准备:能说出软硬物体的

四、活动过程:

(一)摸一摸,猜一猜,感知物体的软硬

1、教师出示神秘袋(一个装软软的物品,一个装硬硬的物品),先请一名幼儿到前面摸一摸,捏一捏,说一说感觉怎么样?猜一猜里面是什么?

(教师把东西从神秘袋里拿出来)

2、所有的小朋友都摸一摸,捏一捏该物品,验证这名幼儿说的感觉,让所有幼儿都感受到物体的软硬,并且能说出“感觉软软的/硬硬的”。

(二)分一分,用不同的感官感知各种材料并试着进行分类。

1、把软硬材料混在一起,分成若干份。

2、要求:摸一摸,捏一捏,压一压,尝一尝,敲一敲,摔一摔。

3、幼儿分组实验,把软软的和硬硬的物品分成两组,教师做适当指导。

4、操作完成后,交换分组进行检验。

5、教师引导幼儿互相讨论实际操作和检验别人操作成果的感受,交流感知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物体软硬特性的认识。

小结:通过手,牙齿,皮肤,耳朵等感官摸一摸,捏一捏,咬一咬,敲一敲都可以感知物体软硬。

(三)巩固:游戏“送玩具宝宝回家”,学习按物体的软硬分类。

游戏规则:天黑了,软宝宝玩具,硬宝宝玩具都要回家了,我们一起把软宝宝和硬宝宝送回家吧。

(教师将幼儿刚刚分组操作的物品再次混合在一起,幼儿和教师一起分类,幼儿说感知方法,教师演示)。

五、活动延伸:

让幼儿寻找并感知身边的物体哪些是软的哪些是硬的,让幼儿进一步感知分类物体的。

教学反思:

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首先是让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教案设计中先用神秘袋,引起幼儿的兴趣,继而引入主题。

活动过程中,以分组实验―检验―交流讨论为主线。

首先让幼儿分组实验,科学教育的目标包括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分组实验可以让幼儿自己探究各种感知方法,这样对探究结果印象更深刻;然后让幼儿交换分组,检验其他组的操作是否正确,幼儿在检验过程中,在发现别人存在的问题的同时也会反思自己在操作过程中的错误,产生好奇;最后,教师引导幼儿互相讨论实际操作和检验别人操作成果的感受,交流感知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物体软硬特性的认识。《纲要》中明确要求,在科学教学活动目标中,幼儿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巩固阶段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再次分类,明确物体软硬的特性并且用多种感知方法进行分类。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感知正方形 篇6

一、以游戏《小蚂蚁学本领》引入课题: 教师、幼儿戴头饰扮蚂蚁,在木地板、海绵垫上爬,让幼儿用手触摸、按压,感知并说出这两种物体的硬、软。(师)原来,我们的手能摸出硬的和软的东西,我们的手真能干!当看见一个东西,我们不知道它是硬的还是软的时,可以用手摸一摸,这是一个好办法!

二、在触摸――发现――再触摸中感知物体特性,并表述出来:(一)摸一摸: 1.请幼儿听口令从小筐中拿出硬的东西(木积木),使劲捏捏、按按,(师)你捏得动积木吗?(生答:捏不动)按捏不动的东西是硬的;同样拿出软的东西(海绵),摸一摸,捏一捏,还可以拧几圈,海绵是柔软的。2.幼儿摸摸锯沫板,感受正反两面(粗糙和平滑)的不同,能说出一面扎手,摸起来不舒服,是粗糙的而另一面不扎手,很舒服,是光滑的。3.伸出双手分别握住热、冷水杯,并说出哪杯水热、哪杯水冷。

4、小结:我们的手不仅能摸出硬的、软的东西,还能摸出冷的、热的、粗造的、光滑的东西。(二)选一选: 请几名幼儿到台前来,任选一件喜欢的物品,告诉大家所拿物品是硬的、软的、光滑的、粗糙的,还是热的、冷的……(三)找一找: 带领幼儿在活动室里边摸边问,哪些物品是硬的、软的、冷的、光滑的等,让幼儿逐一说出感觉。(四)说一说:平常还摸过什么东西,是粗糙的、柔软的、热的?(五)小结: 手能摸出硬的、软的,冷的、热的、粗糙的、光滑的东西。但是有些东西不能摸:如电源插座、开水、旋转的电风扇叶等,要学会保护好自己。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感知正方形 篇7

活动目标:

1、感知5以内的数量,学习手口一致的点数,说出总数。

2、学习按数量对应摆设数量是5以内的物体。

3、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4、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教具:5以内数量的水果图片若干、大正方体积木(贴有5以内的点卡)。

学具:五个小篮子贴有1—5的圆点标记,每位幼儿15个片片。

活动过程:

一、复习点数5以内的数量

1、今天,刘老师给小朋友带了一些水果来,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水果

2、教师逐一出示苹果、雪梨、西瓜、香蕉、桃子的水果图片,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请个别幼儿根据水果的数量拍几下手,并给各种水果匹配相应的圆点卡,请其他幼儿帮他验证。

3、教师出示大积木,教师滚积木,请全体或个别幼儿点数并用拍几下手来表示相应的点卡数量。

二、幼儿自主操作

1、在小朋友桌子上的袋子里有许多片片,请小朋友把袋子里片片拿出来,送给圆点朋友。

2、出示五个贴有标记的篮子,集体点数卡片上圆点的数量。

3、幼儿操作:看篮子里的圆点数量送片片,一边送一边说:几个圆点送你几个片片。

三、小结。

根据幼儿操作的情况进行简单地总结,并鼓励、表扬有进步的幼儿。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是想通过用简单易懂的方法教会幼儿感知5以内的数数,进一步帮助幼儿对1-5数字的理解,同时也给孩子独立动手操作练习的机会。但这节课下来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课堂中没有灵活准确运用量词,自己对数学语言组织还有所欠缺,自己的语言有点零乱,啰嗦,也没有激情的教学语言,这些都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改进的地方。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感知正方形 篇8

感知4以内的数量

——小班数学活动

王庆寄  221003

活动目标:

1、练习手口一致地点数1、2、3、4让幼儿了解最后一个数代表所数物体的总数。

2、会按数取物或按物取数,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1、大树、小鸟、长颈鹿、小狐狸、小熊的电脑课件。

(图片、幻灯片、展示仪均可)

2、小鸟、小狐狸、小熊,长颈鹿头饰若干。

3、木珠,糖纸若干

活动过程:

1、小朋友用食指点数并回答以下问题;

师:今天森林里的大数爷爷要过100岁的生日啦!请来了许多小动物,你们看都有谁呀?(小鸟、长颈鹿、小狐狸、小熊)

1)有几只小鸟(点数)

2)有几只长颈鹿

3)有几只小狐狸

4)有几只小熊

2、游戏

:包糖

1)把木珠当糖,做包糖游戏

师:请每个小朋友包4颗糖送给大树爷爷,祝贺树爷爷生日快乐。(包好以后放在桌子上,请幼儿相互点数)。

3、音乐游戏:

幼儿带上头饰配上数字卡表演唱歌(生日快乐歌)。

可交换头饰,游戏重新开始。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找一找教室里哪些东西数量是4。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感知正方形 篇9

设计意图:

小班的孩子对数的概念已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按数取物并进行分类还需要进行梳理、提炼。因此我设计了《感知4以内的数量》,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提升按数取物分类的经验。

活动目标:

1、学习手口一致点数4以内数量,并说出总数,巩固按标记进行分类。

2、通过贴一贴、数一数、说一说的方法感知糖果的数量。

3、喜欢参与做做玩玩的活动,并对数数活动有兴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教具:糖罐子若干,一罐二个,一罐三个,一罐四个(红色、黄色、绿色、紫色)货架4个分别贴有草莓、香蕉、葡萄、西瓜的图片标记。

学具:1、胶棒人手一个,各种颜色的糖果若干(绿色、红色、黄色、紫色)

2、印有糖罐子的纸每人一张。

活动过程:

1、通过“糖果”的游戏形式,学习手口一致点数4以内的数量。

(1)师:老师今天带来了好吃的东西,你们猜猜是什么?(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一起来看看。每一瓶有几颗糖果?你是怎么知道的?

(2)我们一起用小手数一数。集体学习手口一致点数。

2、通过幼儿自己贴糖果,感知4以内的数量

(1)出示贴糖果的材料。

(2)教师演示制作方法:每个小朋友拿一个小篓子,把糖果一颗一颗的贴在瓶子里,一边贴一边数一数,注意要把胶棒涂在没有画的这面。

(3)做好后请幼儿数一数,说一说:我的糖瓶子里一共有几颗糖果?还可以数一数同伴的瓶子里有几颗糖果。

3、通过送糖葫芦回家的形式,练习按标记分类

(1)介绍不同口味糖果的标记。

(2)请个别幼儿说一说糖瓶子里上有几颗糖果,并按标记把糖果送到篓子里。

(3)集体送糖果回家。

4、小结:今天小朋友都贴了不同数量的糖果,而且把它们都送回了家,你们真棒!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好吃的糖果,我们一起去尝一尝!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尝试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模式,把数学活动和游戏活动进行了整合,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对数学活动的要求,教师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有准备的环境,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内容变成有趣的生活活动,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主动地去探索学习。在活动中让幼儿在活动中感知4以内的数量,对能力弱的孩子给予适当的提示。在最后一个活动中,教师针对班级幼儿对数量认识水平的不同,幼儿可以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数量卡,找到相应的糖果,使不同层次的幼儿在这个环节中都有所提高,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此次活动非常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使幼儿在心情愉悦的情况下,不知不觉主动的学习,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让幼儿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幼儿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感知正方形 篇10

(一)一、教学目标:

1.感知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特征,能在具体情境中辨认这三种图形。2.通过探索操作,知道三角形的三条边不一定是等长的。

二、教学准备:

1.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图片若干; 2.人手一个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学具; 3.每人一捆长短不同的小棍,笔若干。

三、教学过程:

1.教师出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请幼儿说出它们的名称,巩固对它们的认识。

2.请幼儿拿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学具,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总结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主要特征。

小结: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正方形和长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3.想一想、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三角形的。

4.请幼儿分组自由用小棒摆三角形,提问:你反现了什么?

5.请幼儿用相同长度的小棒摆一个三角形,再用不同长度的小棒摆两个三角形。提问:这三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呢?

数学:感知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二)一、教学目标:

1.体会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2.通过观察、比较、感知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异同。

3.探索用纸折叠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初感知图形之间饿转换关系,并能想办法解决问题。

二、教学准备: 1.书、地板各一;

2.人手一个正方形、长方形的学具; 3.每人正方形、长方形的纸若干;笔若干。

三、教学过程:

1.教师拿出一本长方形的书,先横着放,问:这本书的封面是什么形状的,竖着放、斜着放呢?

2.幼儿举例说出生活中长方形的物体。小结:以上这些物体的面,不管大,还是小,它们都是长方形。

3.出示一块正方形的地板砖,先横着放,问:这块砖的面是什么形状的,竖着放、斜着放呢?

4.幼儿举例生活中正方形的物体。

5.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块正方形和一块长方形,请幼儿比较它们的异同。6.幼儿拿出正方形、长方形的纸,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折一折,再次感知它们的异同。

7.启发幼儿尝试用长方形的纸折出正方形。正方形的纸折出长方形

8.请幼儿相互看看、讲讲、把自己的折叠方法介绍给别人,同时观察了解同伴的折叠方法。

9.启发幼儿用正方形的纸折出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并将自己的方法和同伴交流。

数学:感知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三)一、教学目标:

1.巩固对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特征的认识,尝试学做特征标记。2.对已学过的图形进行整理归类,比较它们的异同,提升观察力和分类能力。

二、教学准备:

1.有几种图形拼成的小船、蝴蝶、房子示范图;几组有共同点的图形。2..统计表每人一张。

三、教学过程:

1.教师出示图片(范图),提问:这些图是由那些图形拼成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2.每种图形一样吗?(大小、颜色不同)3.出示几组图形,找到它们的相同点。

4.引导幼儿如何设计图形的特征标记,并与同伴交流讨论:标记要体现形状、颜色、大小。

5.教师将幼儿的讨论结果画在黑板上。

6.根据特征标记将范围(小船、房子、蝴蝶)进行图形分解,并将结果记录在统计表中。

7、游戏“找图形”。

小班数学圆形和方形教案 篇11

在幼儿园点心时间,经常听到小班幼儿边吃圆形饼干边说儿歌“饼干圆圆,圆圆饼干,啊呜一口,变成月亮……”但吃到其它形状的饼干时,就只顾着吃了,这说明幼儿对圆形以外的图形接触不多,我们应提供更多的机会,创造条件让小班幼儿从生活中接触各种图形。《纲要》中提出:教学活动来源于生活,让孩子从生活和游戏中学习数学的相关知识,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为了让他们能认识一些简单的图形,我设计了本次活动《圆形和方形》。

本次活动创设了能更好激发幼儿兴趣的情境,以“小猫小狗带礼物来做客”的情节贯穿,让幼儿在看一看、分一分、找一找、吃一吃的在过程中,认识熟悉圆形和方形并能准确区分,体验到集体活动的快乐。

活动目标:

1、认识圆形和方形,并学习简单的形状分类。

2、学说短句“XX,我请你吃X形饼干”。

3、和同伴品尝食物,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已积累生活中物品的隐藏图形的经验。

2、物质材料准备:小猫、小狗图片各一张;圆形和方形饼干若干;圆形和方形盘子各一个;圆形、方形实物若干;课件PPT。

活动过程:

一、唱唱跳跳,欢迎客人做客。

今天,有两位客人要来我们班做客,你们想知道是谁吗?瞧!它们来了。

原来是小猫和小狗,宝宝和它们打个招呼吧!

二、看看送送,学习形状分类。

(一)看一看,认识圆形和方形。

1、观察礼物,认识圆形。

小猫给我们带来了礼物,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礼物。(播放PPT)

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

小结:闹钟、皮球都是圆圆的,我们叫它圆形。

2、观察礼物,认识方形。

小狗也给我们带礼物了,看一看有哪些礼物。

这些礼物是什么形状的呢?

小结:水彩笔、图书都是方方的,我们叫它方形。

(二)分一分,学习形状分类。

1、巩固认识圆形和方形。

小猫和小狗给我们带来了礼物,我们请它们吃东西吧,老师准备了一些饼干,请你看看这些饼干是什么形状的。

2、尝试进行形状分类。

小猫喜欢圆形,我们把圆形饼干送给它,小狗喜欢方形,我们把方形饼干送给它,送的时候要说“XX, 我请你吃X形饼干”。(幼儿操作)

三、找找吃吃,体验活动乐趣。

1、找一找,熟悉圆形方形。

在我们周围生活环境中,也有很多图形藏在里面,你能把他们找出来吗?

2、吃一吃,感受活动快乐。

小班数学:感知“1”和“许多” 篇12

小班数学:感知“1”和“许多”

一、说教材

《感知“l”和“许多”》是选自小班上学期的数学活动。“l”和“许多”是幼儿认识数活动的开始,也是学习数学的基础。比较适合于3岁左右的孩子,根据孩子年龄小、好玩、好动、好游戏、有意注意时间短的身心特点,我设计了认知活动《感知“1”和“许多”》。如果单单的让幼儿学习“1”和“许多”对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而言较抽象和枯燥。同时又考虑到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特别是小班幼儿年龄小,个个都“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友爱互助的品质,所以我采用了帮助农民伯伯拔萝卜的情景,让幼儿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景体验中学习感知“l”和“许多”,并帮助他们初步理解“l”和“许多”之间的关系。在整个活动中所涉及的“拔萝卜”的场景孩子们都很熟悉,而且其活动简单。比较形象直观,满足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的特性,让幼儿在游戏中建立初浅的数概念。

二、说目标

在生活中孩子们也会常常接触到“1”和“许多”等这样的数现象,但孩子们对这些数现象模糊不清,没有一个正确的概念指引,不能很准确地理解“l”和“许多”的含义,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但正是有这样的一种懵懂,让幼儿产生一种向往,从而营造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感。通过情景亲身体验,使孩子们能够进一步地掌握理解“1”和“许多”。特制定以下两条目标:

1、初步感知“1”和“许多”的含义,知道“1”和“许多”。

2、能够区分哪个是“1”?哪些是“许多”?

3、通过观察、分析体验学习的快乐。

三、说重难点:

活动重点:能够区分那个是“1”?那些是“许多”?

活动难点:感知“1”和“许多”的含义。

突破难点的方法:合作探究,师幼互动,角色表演。

本次活动重、难点体现一个“区分”和“感知”的问题,也是根据幼儿的年龄需求,和思想上的一个认知,所以把认识“l”和“许多”作为整个活动的重点,通过认识感知“l”和“许多”之后再攻克难点,来正确的区分“1”和“许多”。

首先,活动的引导语是我们被农民伯伯邀请去拔萝卜,通过课件展示让幼儿观察。然后通过图片设计出一个场景地点,老师引导幼儿发现地里有许多的萝卜。然后,就开始“拔萝卜”,我拔了一个萝卜!我们每一个小朋友都拔了一个萝卜。拔萝卜的过程是让幼儿完整的感知“1”。通过亲身体验帮助农民伯伯的过程,让小朋友人感知一和许多的关系。活动的难点定位在感知“l”和“许多”两个不同的量。因为在教育幼儿学习数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一个由易到难的规律,在认识的基础上再进行感知,体现了幼儿学习数的发展过程,这样才具有一定的递进性,让幼儿知道1个1个和起来就是许多个,许多可以分成1个1个,增强了幼儿的数概念。“l”是自然的单位,“许多”是含有两个以上元素的集合,它们之间有一个量的区别。在目标中还强调了让幼儿用语言来表达“l”和“许多”两个量.符合小班幼儿的思维发展要求,也促使幼儿在表达过程中理解“l”和“许多”两个方面的意义。

四、说学情

小班幼儿年龄在3-4岁左右,他们对数的初步概念都很不明确,但是他们有一种对游戏的酷爱心理,并且喜欢把自己想象成是某一角色的扮演者。但是自己又没有很明确的想法,和一个正确的角色心理。只是常是在嘴上说说而已,做到实际中有意义的机会却很少。所以,通过本节活动给幼儿提供一个可以亲身体验的机会,从中体验到助人为乐的快乐,也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五、说教法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情境教学法、角色游戏法、提问法等。

1、情境教学法:

我启用了请小朋友帮助农民伯伯拔萝卜的这样一个场景,通过课件的展示让幼儿置身于这样有一个真实的环境中,萝卜一个一个的拔出,清晰的显示出“1”和“许多”的联系。这样许多不能理解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也是依据幼儿思维的发展需要,观察体验都在其中,教师再加以引导总结,明确出其正确的定义,让幼儿对“1”和“许多”有一个清晰的概念认识。

2、角色游戏法:

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通过图片操作,幼儿一个一个“拔萝卜”特别是拔的时候,来感知1个,不仅起到了学习的作用,也深深的让幼儿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助人为乐的快乐。这样大大增强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并且充分让他们表现自我、大胆说话。因为三岁左右的孩子语言正处在一个发展期,这时候让他们完整的表述也是为了能够增强他们以后学习的完整性。

3、提问法:

通过课件让幼儿观察,老师提出相应的问题,目的是让幼儿通过思考来解决问题,比如说:天上有1个月亮许多个星星,1个小朋友手里有许多个气球。幼儿通过直观的观察思考作出回答,并且在体验的过程中得到收获。同时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性。

六、说学法

整个活动我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让幼儿在看看、听听、想想、说说、玩玩的轻松氛围中掌握活动的重点、难点。

1、游戏法:

幼儿在游戏中,边游戏边认识目标中的1和许多,正体现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 的“数学”能力是在运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2、观察法:

让幼儿通过观察感知“l”和“许多”,加强理解“l”和“许多”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中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力。

七、说程序

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及活动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1、引出活动主线,激发幼儿兴趣

兴趣是幼儿主动参与的关键。开始部分我将自己收到邀请函的事情告诉小朋友,请求他们的意见,并直接告诉他们现在我们就要去农民伯伯的地里看一看。小朋友们的兴趣都很高,这样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2、展示情景,引出目标

通过课件展示让幼儿直观的看到“1”和“许多”的关系。地里有许多的萝卜,老爷爷一个一个拔萝卜,放在了筐里面,最终地里的萝卜拔完了,筐里有许多萝卜。

3、通过拔萝卜感知一和许多

这个环节是图片操作过程也是整个活动的兴趣点所在,教师准备的图片数量是和幼儿的人数相符合的。共涉及三个环节。

(1)看萝卜:通过看让幼儿感知地里有许多萝卜。

(2)拔萝卜:通过幼儿拔萝卜反复感知手里有“1”个萝卜,和地里的“许多”萝卜。(老师要根据课堂中的情况及时的做好即兴的处理:比如说有个别幼儿不愿意去拔萝卜,老师该怎么做?有的孩子没有听清老师的要求拔了两个萝卜,老师该怎么做?

(3)收萝卜:将幼儿手里的萝卜一个一个放到筐里感知“许多”,筐里有许多萝卜。

4、体验“1”和“许多”

上一篇:让普通话之风吹遍校园(演讲稿)作文下一篇:靖安乡中心学校管理行动改进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