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生命一个出口

2024-09-11

给生命一个出口(通用15篇)

给生命一个出口 篇1

30岁要删除的3个梦想

阿文是我的编辑,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学生时代就在省级报刊发过作品,一毕业就被一家大报高薪聘了去,年纪轻轻就当上了部主任。可谓少年得志,那天他打电话给我,谈了会儿稿子的事,就在谈话快要结束时,他告诉我他刚刚过了30岁生日,语气中透着些许感慨。于是我问他有何感想,他说很多,最大的感想是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他一直埋在心里的3个梦想,永远无法实现了!既然无法实现,藏然无法实现,藏在心里只能折磨自己,所以决定删除。

我一时无语,静静地等着下文。

第一个要删除的梦想,是英语。你知道吗?我从7岁就开始学英语,开始是被父母逼着学,为此没少挨打受骂,每天早晨睡得迷迷糊糊就被叫醒,起来背单词。到现在已经20多年了,用坏了3个录音机,2个复读机。结果呢,我的英语只能和中国人说,一遇到老外,就得去找翻译。现在回过头来想,真是傻透了!我既不想做职业翻译,也不想定居国外,一生中用英语的机会能有多少?需要时雇个翻译就行了,干嘛这么折磨自己呢!这样一想,就通了,人也清爽了不少。“

我无声地笑了,暗想:像阿文这样被英语折磨过的人,在中国恐怕不是一个小数目吧?不知道他们听到这番话,会作何感想?是想像阿文那样选择放弃,还是坚持到底?

“第二个要删除的梦想——”阿文又继续说道,“是浪漫。我承认,浪漫的感觉的确很好,但只适合年轻人。我已经30岁了,不想再要什么过程,我要直接步入生活。比如下了班两个人一起去超市,买新鲜食物,或给家里换一个新款窗帘,我不会再做了。这种事30岁之后再做,就是浪费。”

我忍不信想笑,但好像被哽住了,没笑出来。

“第三个要删除的梦想,就是野心。野心这东西好是好,但和浪漫一样,是年轻人的特权。我不否认,世界上也有大器晚成的人,但那是极少数。对大多数人而言,如果30岁无迹象、40岁无成果,恐怕一生就不过如此了。我今年30岁,虽然文章经常见报,书也也了几本,但我不得不承认一件事,那就是自己不可能成为海明威了!那种人是天才,是上帝用特殊材料造成的,几十年才能降一个。而我最多也不过就是一人才吧!就算终其一生不吃不喝日夜兼程地写作,也不可能写出《老人与海》那样的杰作,不如不去做这个天梦,给自己定一个更现实、更适合自己、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吧。”

阿文的一番感言,让我想起不知谁说过的一句话,:男人30岁之前是半成品,30岁之后才是成品。照此说法,阿文应该算是成品了。他今天说的这番话,也像是成年人所为。我相信,他以后的人生会更踏实,更平稳,更少犯错误,作为朋友,我应该为他感到高兴才是。但不知怎么,高兴之余,却有几分落寞。

有人说,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妥协的过程,人生更像是一部分为上、下两集的连续剧,以30岁为界,上半场是一个不断积蓄、不断体验、不断爆发的过程。下半场则是一个不断丢失、不断内敛、不断删除的过程,直到最后,抵达终点,我们将删除自己的最后一样拥有——生命。这的确不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但又能怎么样呢?主动的删除总比被动的接受要好,我尊重那些60岁仍坚持自己、不肯放弃梦想的人,但像阿文这样30岁想要删除梦想的人,亦不敢轻看。

炕本来就是脏的我是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他的,他大学里学的是财经专业,因为成绩非常优秀,毕业后被保送读研究生,后来又留校当教师,现在已经是教授了。虽然很受人尊敬,但生活上根本无法与同学相比。他们毕业大都去了各大银行,现在已做到科长、处长、有的已做到行长,行有车、住有房,每天都有人请,一顿饭吃几千元也是常事。我问他后不后悔,他笑着摇摇头,说“后悔?不,一点也不!”

我看看他,有些不信,他也许看出来了,就接着说:“今年夏天,我们学校50年校庆,我们班一共42名同学,来了30人,有12个人没有来。你知道为什么?”

因为工作忙,出差或有别的事情吧!

“不是。这12个人现在都在监狱里关押着,所以无法来。在银行工作,直接和钱打交道,非常危险,一不小心受不住诱惑就会犯错。我们毕业10年,就进去了12个人,平均每天都有人进去。特别是最近几年,出事的越业越多,所以我们每隔一段时间就打个电话联络一下,如果一段时间谁没有消息,就可能是出事进去了!”

我看着他:“那只能怨他们自己,是他们自己意志不坚强,和银行工作没关系。”

“不对,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具体的环境中,环境的影响很重要,在环境面前,人的力量非常渺小。举个例子,我教的学生在学校时都差不多,可是毕业后去了不同的单位,用不上三个月,再见他们时变化就出来了。去政府机关的,说话慢条斯理的,打着官腔,无论到哪,都习惯地先拿起报纸看看,倒杯茶喝喝;去国企的,走路慢慢腾腾的,不急不为,问他什么都寻思半天,请示请示、研究研究;去外企的,走路快捷、思维敏捷,说话简捷,注重礼节。表现各异,迥然不同。”

告别教授,一路上,我一直回味着他说的话,但还是有几分不理解。

第二天,我和电视台的两位记者去农村采访一位患白血病的女孩,她家非常穷,屋里脏乱不堪,苍蝇嗡嗡满屋飞。但是也好,不用脱鞋进屋,省去脱鞋的麻烦,我们出出进进,把屋里屋外都拍了一遍,我环视四周,看看还有什么该拍的,一抬头,看见墙上贴了一张女孩在学校得的三好学生奖状,可是那张奖状贴得太高,在地上够不着,女孩的父亲说:“上炕上拍吧!”我们就弯腰脱鞋,女孩的父亲看见后说:“不用脱鞋,穿鞋上来拍吧!”我说:“还是脱了吧,鞋脏!”女孩的父亲解释说:“炕本来就是脏的,脱了鞋反把袜子弄脏了!”结果,我们就穿着鞋上炕,拍完又下来,走时又觉得拍的不够,又回来补拍几个镜头,我们也是穿鞋进屋,穿鞋上炕,也并不觉得怎么样。因为炕本来就是脏的。

拍完片子,我们坐上车,一路奔驰回到城市,回到家。一进门,看见自家洁净的地板,立刻弯腰脱鞋,就在弯腰的一刹那,我忽然理解了教授所说的话。

是的,环境的影响的确很重要,在环境面前,人的力量非常渺小。我们可以随时被具体的环境所改变,所以要按照自己制定的目标来选择和适应环境,并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始终保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人生如下棋

父亲喜欢下象棋。那一年,我大学回家度假,父亲教我下棋。

我们俩摆好棋,父亲让我先走三步。可我不到三分钟,三下五除二,我的兵将损失大半,棋盘上光秃秃的,只剩下老帅、士和一车两卒在孤军奋战。我不肯罢休,可是已无回天之力,眼睁睁看着父亲“将军”,我输了。

我不服气,摆棋再下。几次交锋,基本上都是不到10分钟败下阵来。我不禁有些泄气。父亲看看我,说:“你初学棋,输是正常的。但是你要知道输在什么地方,否则你就是再下上10年。也还是输。”

“我知道,输在棋艺上。我技术不如你,没有经验。”

“这只是次要因素,不是最重要的。”

“那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不解地问。

“最重要的是你心态不对。你不珍惜你的棋子。”

“我怎么不珍惜?每走一步,我都想半天。”我不服气地说。

“那是后来。开始你是这样吗?我给你算过,你三分之二的棋子是在前三分之一的时间

里失去的。这期间你走棋不假思索,拿起来就走,失了也不觉得可惜,因为你觉得棋子很多,失一两个不算什么。”

“后三分之二的时间,你又犯了相反的错误,对棋子过于珍惜,每走一步,都思前想后,患得患失,一个棋也不想失,结果一个一个都失去了。”

说到这,父亲停下来,把棋子重新在棋盘上摆好,抬起头来看着我,问:“这就是一盘待下的棋,我问你”下棋的基本原则上是什么?

我想也没想,脱口而出:“赢呗。”

“那是目的。“父亲不满扫了我一眼。“下棋最基本的原则是得、失。有得必有失,有失才有得。每走一步,你心里都要非常清楚,为了赢得什么,你愿意失去什么。这样才可能赢。可惜,大部分人都像你这样,开始不考虑失,只想到得。等到后来失的多了,又过于谨慎,束手束脚,所以才屡下屡败。其实不仅是下棋,人生也是如此呀。”

我看着父亲,又看看眼前的棋,恍然顿悟:人生不就是一盘待下的棋吗?所不同的是,有的人,棋刚刚摆好,还没开场,棋已经下了一半,得失参半;而有的人,棋已经接近尾声,尘埃落定。

人生如下棋,不管多么精彩的棋,其中总有遗憾。

人生如下棋,下棋最大的好处是:如果你下错了,你还可以接着下。

人生的钥匙

这是父亲讲给我的故事。

有一位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的父母就去世了,他成了一名孤儿,孤苦伶仃,一无所有,流浪街头,受尽人间的磨难,终于创下了一份不菲的家业,而他自己也已到了人生的暮年,该考虑辞世后的安排了。

他膝下有两子,都风华正茂,一样的聪明,一样的踏实能干,几乎所有的人,包括他自己,都认为应该把财产一分为二,平分给两个儿子,但在最后一刻,他改变了主意。

给生命一个出口 篇2

而这个春天里最沉不住气的不是那些在干旱中休眠的种子,而是茫然失措无助地徘徊在命运的牢笼中的我。那一年,在外打工的我,除了拿回了一张自考大专学历证书,几乎一无所有。高考落榜的我,在异乡的工地上一边流着汗水一边奋力自学,以为凭着自己的努力就可以改变命运,可是梦想就象被干旱封存了的种子,似乎永远没有发芽的机会。我也曾四处求职,不是碰壁就是被骗,甚至去县人才市场递交档案也被拒之门外。花光了身上最后一分钱,无奈的我只好回到了家乡的小山村。

当了半辈子小学教师的父亲早已对我绝望透顶。我的一切努力在他看来都是不务正业,父亲认为在这个正规大学生就业都日益困难的时代,我把青春的时光浪费在自考上无异于异想天开。父亲甚至把我的一切失败都归结于自考上,要我把自考毕业证收起来,跟着村里人到山西的小煤窑去挖煤,因为村里几户富起来的人都是靠挖煤起家的。当晚,父亲动用了所有的亲戚邻里来劝我,要我尽快从不切实际的想法中醒来,面对沉重的现实。父亲对所有的亲戚邻居提出了他的设想,不准任何人借给我钱让我出去没有目的地乱跑,而要让我和村里的其他人一样去山西挖煤,赚几年钱就回来娶媳妇。毕竟那时候我已经二十七岁了,村里和我年龄相当的年轻人早已成家立业。

与父亲对峙半个月,我渐渐失去了信心,仿佛梦想正在一点点远去。终于有一天,父亲把我的自考毕业证和多年写作的文章一股脑儿扔了出去。我流着泪向父亲妥协了,答应他第二天随村里人一起去下煤窑。那一夜我流着泪叹息自己的命运,却又无能为力改变自己。

晚上突然下了一场雨,早上却依然是万里晴空。天刚亮的时候,我被爷爷叫起来了。爷爷递给我一把锄头,要我跟他一块到地里给土豆“破土”。爷爷一边教我轻轻地把锄头贴着土豆垄,轻轻地刮去上面薄薄的一层土,一边告诉我土豆久不出苗是因为天气干旱,再下一阵雨,土地表层就会变得更加紧致,只要抓住这场雨后微微的潮湿,刮去这层硬土就会很快长出来的。说着,爷爷扒开一窝土豆,让我看已经开始长出嫩黄叶片的土豆苗,正是因为没有“破土”,它们蜷着小小的身子,无法钻出地面。

一个上午,我们埋头在一垄垄未出苗的土豆地里,爷爷一边絮絮叨叨地说着话一边忙碌着。而我的心情却低落到了极点,我甚至觉得自己连一棵土豆都不如,土豆尚且有人帮着出苗,而我只能面对命运的安排望而兴叹。

中午,爷爷背着父亲把我叫到跟前,偷偷地把他捡回来的我的毕业证和文章递给我。然后拉着我的手说,即使是命如纸薄,我们也要心比天高,只要有捅破命运这张纸的勇气,梦想总会长成大树的。一辈子埋在土里的土豆都可以,何况是人呢?爷爷的一句话,让我的梦想再次在心中复活。随后爷爷把一张五百元的存款单给我,让我去信用社取出来,再去城里碰碰运气。

终于,靠着这五百元钱,我在一家报社找到了一份校对的工作,虽然是临时工,但我却格外珍惜。几年后,我又考上了家乡一所中学的语文教师,又因为比较深厚的文字功底被调进县城的政府机关。我知道,那五百元也许就是一辈子从未离开过土地的爷爷的毕生积蓄,但却给了我改变命运的力量。

又是一个春天的时候,我终于摆脱了繁杂的琐事赶回老家的时候,八十三岁高龄的爷爷却已经到了弥留之际。我拼命地喊着,可是爷爷还是握着我的手含笑去了另一个世界。默默守候在爷爷灵前,我悲痛万分却又没有了泪水。我知道,这一生无论面临多少厄运,我总会为梦想找到出口的,因为在生命中最无助的时候,是我只上过几天私塾的爷爷,他用最朴素的方式揭示了命运最深奥的玄机,教会了我永远选择坚强。

给生命一个出口 篇3

网上的数据表明,我国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青少年有3000万人。每年,至少有25万人因心理问题而失去生命,自杀甚至成为青少年人群的头号死因。有人因开学前作业未完成跳楼,有人因被父母批评几句跳楼,有人因考试失利跳楼,有人因被同学欺凌而割腕.....更多的孩子面对学习和其他方面的压力有过轻生想法,只是没有付诸行动。

这些在痛苦中窒息陨落的年轻生命,他们短暂的人生经历中积累的是生活带来的挫折,感受到的是一次次无奈与无望,收获的是不断自我否定。在生命教育、心理教育欠缺的学校与家庭生活中,他们的负面情绪没有宣泄的出口。

第一,聆听,让孩子找到一条求助的路。

多年前的一次心理活动课比赛中,一节课的主题是“面对不顺心”,对象是三年级的孩子。我一直记得当时的一个教学片段:老师让学生在小组里跟同伴分享自己的一些不顺心的事,然后让小组派代表在班上发言,有个孩子自告奋勇地站上讲台,告诉大家他的不顺心是父母要离婚了,爸爸要找个新妈妈,妈妈也要找个新爸爸,他就没人要了,有轻生的念头。老师愣了一下,重复了一下孩子的话,然后把问题抛给学生们,问大家有什么好办法来帮帮他。

我的第一感觉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能有什么好方法?老师能有什么方法帮到这个孩子? 好无力呀!可是学生们踊跃举起了小手:“你去求他们不要离婚。”“你要好好表现。”“你要努力学习。”“你跟他们好好说,给他们写信。”......

老师问:“孩子你觉得他们的方法对你有帮助吗?”

孩子说:“没有用的,这些方法自己都用过了。”

老师又问:“你觉得心情好点了吗?”孩子点点头。

老师接着说:“这样吧,老师把你的想法跟你爸爸妈妈说一说,让他们多关心你,好吗?”孩子高高兴兴地回座位了。

这个孩子并不是真的想轻生,只是觉得父母离婚,自己会无所依靠。有意思的是,当老师问还有谁有不顺心的事情需要分享时,有两个学生站起来说他们的父母也要离婚,他们也很害怕没人爱。

这节课过后的某天,上课的老师给我打来电话,她说她下课后联系到了孩子的父母,他们都很惊奇孩子会有轻生的想法,吓了一跳,都说要好好跟孩子谈谈,给孩子多一些关心。后来,这位老师又问过孩子,孩子说爸爸妈妈对他都很好,带他去玩,他开心多了。

这位老师是班主任,第一次尝试上心理辅导活动课,她并没有掌握很多的心理辅导技巧,可她做到了心理辅导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聆听。她聆听了学生们的心声,聆听了学生们的富有智慧的发言,给了学生们舒缓负面情绪的一个很好的出口。

聆听,也让老师知道了学生的困扰,搭建起了孩子与父母之间沟通的那道桥,孩子也懂得了原来心里难过时找人倾诉可以得到帮助。

第二,聆听,让压抑已久的委屈、愤怒得以表达。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抑郁是愤怒情绪长期得不到表达的结果。

今年一月份我听了一节主题为“面对嘲笑”的课,上课的是来自拱北小学的张老师,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其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分享自己曾经被人嘲笑的经历和感受。有三个孩子站上讲台。

第一个上台的男孩子说:“我从小学一年级到二年级到三年级到四年级到五年级,都会记得一年级时我去操场跑步,不小心摔倒了,有人说‘走路你都会摔倒,真是垃圾!’”时间那么久了,他的声音在颤抖,眼里含着泪。老师问:“你很伤心很难过别人这样说你,是吗?”那孩子难过得说不出话。

第二个上台的是个女孩,她说:“我也是从一年级到二年级到五年级,老是被人叫猪,肥猪!好难听!我怎么就姓朱了呢!”然后做出很难堪很无可奈何的样子。

第三个上台的男孩子,个头小,一上台就说:“我个子小,长得慢,某某同学总是摸我的头,说我矮,说他永远高我一个头!”边说边流露出不甘心神情。

这三个孩子被他人嘲笑的遭遇,在学校生活中很常见。如果没有机缘,他们内心的痛苦、难过很难被外界聆听。在课堂上,老师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之间彼此分享不愉快的经历,相互聆听,学生压抑很久的郁闷有了出口,不良情绪得到释放。

然后,老师也让其他学生对三位同学的分享发表看法,同学们从不同角度看待事情,用不同的方法去应对,让三位学生有了新的视角。而那些随意嘲笑他人的学生也明白了自己的言行对他人心理产生的影响,也会学着说话注意分寸。

第三,聆听,及早防范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最近收到某学校的求助信息,一位六年级男生在日记中写道:“这个世界很冰冷,没有希望,我也没有希望了,死了也没有人觉得可惜。”这个孩子的经历比前面提到的三年级小学生的还要复杂——父母离婚后,他跟着爸爸,可爸爸经常不在家,爸爸给了生活费,男孩自己一个人独住,自己洗衣煮饭照顾自己一年多了。

六年级的孩子已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不希望同学知道自己的处境。尽管爸爸给了生活费,但他总归是个孩子,有什么困扰,无处可诉,独自一人在孤独中挣扎,苦不堪言。所幸,班主任敏感地发现学生情绪上的异常,他的痛苦得到一定的宣泄。

针对这个男生得情况,我给学校提出的心理援助建议是两条线并行。

从学生处着手:跟他经常聊几句,关心他;跟他约定心情不好时,什么时间找班主任,什么时间可以去心理室找老师聊;增强孩子的价值感,安排他多帮帮老师和同学,为班级服务,多肯定鼓励他;找到孩子其他亲人的联系方式,给孩子寻找可以获得帮助的资源。

从父母处着手:联系父母,告知父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讲清可能的后果以及学校能做到和做不到的事情;父母再不管,学校领导出面跟社区、街道、妇联等联系,必要时要动用法律,告知父母要尽义务,履行监护人的职责。

班主任积极主动与家长联系,家长起初不以为意,反复强调孩子没问题,很安全,让学校不要管。经班主任反复晓之以理后,孩子的爸爸赶回了家中。这位爸爸的行为已经触及法律,但孩子自身无法掌控父母,如果班主任没能及时聆听孩子的心声,很难想象结果会怎样。

孩子遭遇心理危机,不是偶然发生的,是在一次次重复体验生活中的各种痛苦,而自己又无助无力之后,对这个世界不断累积失望的结果。

所以,心理安全的维护,事前主动防范更重要。而主动防范应该从聆听孩子开始,从给孩子的情绪一个表达的出口开始。

(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教育科研培训中心,珠海,519000)

给生命一个周角 篇4

生命如花,花开始是美好的,花落时也是美好的,我要把生命的花瓣一圈一圈的,围成一个生命的周角!

人并不是从第一声哭声就开始了生命的旅途,而实际上,是从人生的第一次有价值的事情开始的,它是一个完美的起点,更意味着有一个更完美的终点„„

生命从此开始了,时间成为了最宝贵的物质,有的被时间蒙骗,浪费了一大段大好时光,当他后悔的时候,就是他长大成人的时候。人出生于这个世界,这个年代,就应改为这一时期的美好事物做出贡献,是为正义而生,而非来到这个世界虚度人生,正如冰心在《繁星》中所说“除却缥缈的思想之外,一事无成!”

抓住生命的每一个细节,减少错误的发生,让生命的史册中见不到一个伤疤,不给生命留下遗憾和后悔,让生命定的圆圈完美!

树木有茂盛的时候,也有落叶的时候,生命也如此,所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生命黑暗之际,应领悟到生命的真谛,而不是总处于无限的忧伤和失望当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春!”当生命结束的时候,便是人生的终点,也就是人生的起点!

给生命一个价格标签 篇5

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中提出了“效用的最大化”这一名词,因而有一些地区和企业用成本效益分析来分析怎样才算得上是效用的最大化。这其中必然涉及到了有关人的生命的价值,甚至可以说是价格的问题。这些利用成本效益分析者给了生命一个价格标签。

我个人的观点是:我们不应该把问题的重点放在这些分析者把人的生命的价格标的高还是低,而是生命的价值能否用金钱来衡量。

如果有一天出台一项法令:如果伤害一个人的性命,必须赔偿多少人民币。我想,必然有一些拥有财势的人,随意将生命作为他们可以用钱买来的一个东西。可想得知,穷人、弱势者将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而现在是一个尊重人权,讲究公正与平等的社会,我们不能随便剥夺一个人的生命,然后用钱来一了了之。那么这样的话与一个人吃人的社会有什么两样呢,只不过吃人的人嘴里没有了鲜红的血腥。

给生命一个承诺作文 篇6

这沉重的十字架背在肩头,仿佛要把肩头压断,肩部的酸痛一次次提醒着我们,仿佛十字架在炫耀着它的重量,嘲笑这我们的无知。这群旅人中的一个就自以为是地一次次截断了这十字架,知道悬崖的尽头,才意识到由于十字架过短根本无法搭成桥走过去,他的人生也在此停止。

而我作为一个旁观者,一个他的故事里的匆匆过客,站在幽暗的黄昏,眺望着这一个无助的灵魂,眺望着这并不刻画我生命里的断章。我们自然的嘲讽着这一切。

而当我作为一个参与者时,游离在梦与现实之间。白天,戴上伪善的假面与拥抱去感谢着十字架,去嘲讽去蔑视那些无知的人;夜晚,脱下华美的礼服,如秽物般地看着它。“不想要……好累……好辛苦……好可怕”这样一遍一遍在那无人知晓的角落里喃喃自语。我真的也想挥起斧头截断它。

但终究是没有,在举起斧头的一瞬间我仿佛看到了:米开朗基罗为艺术而献身,贝多芬向苦难宣战,司汤达用双手寻找光明,达·芬奇用勤奋描绘辉煌……我无法

 

给生命一个出口 篇7

其实,老师是爱我的

没人愿意当坏孩子,之所以有坏孩子,是因为我们对这些孩子的赞美太少。

高尔基曾说过:“一个温柔的目光, 一句由衷的赞扬,能使人忍受生活给他的种种磨难。”塞·巴勒也曾说过:“赞美是美德的影子。”在我看来,完全可以把两位大家的名言理解为,赞美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正因如此,不管对待什么样的学生,我们都应该让他听到老师对他的赞美,从而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

我班的学生小瑞,因为家庭作业的质量常常不过关,我想与他的家长交流一下。于是,我让他请家长来学校一趟。我的初衷是好的,想指导一下家长如何进行家庭辅导。没想到他居然在班上号啕大哭起来。后来,听其他孩子说, 小瑞的爸爸脾气很暴躁,有一次,小瑞因为和院子里的其他孩子打闹而影响邻居,被告了状。就在邻居走后,他爸爸狠狠地揍了他一顿,还把他赶出家,在门外罚站两个小时。原来如此,难怪他有如此反应。这样的情况让他叫家长, 肯定行不通。这会给孩子造成多大的心理负担啊!于是,我采用了打电话的方式先与家长进行沟通。然后在放学后等他先到家后再去家访。

初见我来,孩子显得是那样的害怕,当听到我与家长聊的都是他的优点时,他才表现出如释重负的神情。当然, 关于家庭作业,我还是叮嘱他的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没想到第二天,他的作业非常工整,而且还多了一张纸条:“老师,谢谢您!”我也回了他一句话:“你是老师七十个孩子中的一员,其实老师很爱你!”自那以后,他的作业虽然偶尔还是有不过关的现象,但可以看出, 比起以前他用心多了。

作为教师,我们与家长沟通交流时,应该做的是当着孩子的面艺术地表扬孩子、赞美孩子。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爱。对于孩子的不足, 最多一次只谈一点。这样,交流的时候, 家长轻松,孩子轻松,而教师也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和效果。

其实,我也是优秀的

很多时候,作为教师的我们总习惯 “以成绩论英雄”。因此,常常关注成绩优秀的孩子,给他们以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而对于成绩不够理想的孩子, 我们就很容易漠视他们的存在。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表现欲, 孩子尤其如此。当正常的展示平台没有他们表现的余地时,他们就会以自己的方式去博得大家的关注。虽然会被斥责甚至处罚,但孩子们却能从中获得被关注的满足。所以,在一遍又一遍的巩固中,这些孩子形成了不良的心理定式, 自我辨别的能力产生了偏差。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为所有的孩子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

我班的学生小然,成绩不够理想, 而且格外调皮。下课后,他经常会制造一些小状况:同学玩耍他捣乱,同学看书他也凑着看,同学写字他就晃桌子, 上课时,也不忘在桌仓里找东找西…… 几乎每天,他都要来点“小插曲”。

这样的一个孩子,究其本质并没有什么坏心眼,只不过是想与同学们一道玩,只是所采取的方式不当而已。实际上,他还是个异常热心的孩子。当同学的钢笔没水了,当同学因为生病难受得吐了,当班里的水桶破了、拖把坏了的时候,他总是第一个赶过去,而且总能很快解决问题。为了引导他的表现欲, 也为了他能更好地成长,我特地给他安排了一件差事—负责班里的开关灯、 卫生、安全监督工作。一段时间下来, 他的表现好多了。课间,他有了自己的岗位,不再去捣乱了,也正是这个岗位, 使他逐渐地懂得了遵守规则和制度的重要性。一段时间后,他与同学们的相处也融洽多了。与此同时,通过老师的适时表扬、同学们的真诚道谢,也让他感受到了自己的重要性。一学期下来,他不仅课间不捣乱了,而且上课时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从总喜欢做小动作转变成一个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的孩子。我想,他肯定是从自己平时的管理中认识到了一个事实:我也是个很优秀的孩子。

四合中艺:给艺术一个“出口” 篇8

中国当代艺术在线致力于为国内外艺术资讯和作品打造公共展示和交流的平台。该网站的中文网站主要是向国内推介国际影像艺术作品、前端的艺术资讯、新锐的行业动态。英文网站主要是展示并推广中国影像作品,力求将中国本土摄影艺术家的作品推向国际。

“我很想搭建一个给艺术人士展示作品、实现梦想的平台,让他们的梦有一个出口。”姜看说。读大学时,她被派往加拿大交流学习。这期间她发现,国外的艺术产业有着很完备的运营链条,很多艺术机构会借用互联网为艺术家搭建作品展示的平台,由此促成艺术品交易,并从中延伸出很多商机。但国内没有一个机构从事这样的服务。国内的艺术家要想让自己的作品获得关注,先要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业内资深评论家,求得他们对自己作品的褒奖,引起行业注意后才会有画廊或其他机构对他的作品产生兴趣。之后在这些机构的支持下举办自己的作品展,可能一举成名,也可能一闪即逝。

大学毕业后,姜看从事的工作基本与她的梦想无关,但她始终在为一次创业筹备资源、等待机会。2007年,姜看拿着四合中艺的商业计划书找到一个投资人。投资方对这一市场进行评估后,认为这件事大有可为。双方一拍即合。中国当代艺术在线当年即投入运营。

凭借自己在国外积累的人脉和多年的资源储备,姜看迅速与国外上千家艺术机构建立了合作,这些机构会与中国当代艺术在线共享国外艺术资讯和作品展示平台,姜看也将国内艺术家的作品推介给这些机构,由此帮助艺术家拓展海外影响力。两年时间里,姜看陆续在柏林、巴黎这些主要的艺术城市多次举办巡展,通过这些巡展向欧洲市场推介中国本土艺术家。2008年以来,一些海外摄影节已经开始通过中国当代艺术在线邀请中国摄影师带作品参展。这些作品中,有的被海外收藏家购买,摄影师销售收入可观。

在国外,艺术资讯与作品交流网站,其收入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会员费,但在中国会员收费制很难推行。虽然艺术家们认同这个平台,但是大多采取观望态度,愿意为推广自己产品付费的人寥寥无几。姜看坦言,四合中艺在创办初期遇到了赢利模式的困扰,但她很快调整策略:网站平台对艺术工作者提供免费服务,网站收入来源转向以广告为主。

给生命一个弧度初中作文 篇9

生而为人,想要让生命有站立的机缘,就必须拥有生命的弧度。弯腰,才可能能让生命有弧度!

适时的弯腰,才是实现人生梦想的权宜之策。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雕塑大师米开朗基罗的一件作品按时完成,前来检查的`官员看着雕塑面露不悦之色,米开朗基罗连忙问道:“有什么不对吗?”官员说。:“鼻子太大了。”米开朗基罗仔细看了看说:“可不是吗,鼻子太大了,我马上改!”说着便抓起工具爬上梯子,叮叮当当地改起来。工具所过之处,一些大理石粉纷纷飘下,官员只好走开。

过了一会儿,米开朗基罗再次请官员检查“这下没问题了吧”米开朗基罗说道:“没有没有,真是太好了。”官员高兴地拍着手。

其实在米开朗基罗上去之前,就拿了一点大理石碎片和石粉。根本没有对作品进行一丝一毫地改动,他知道如果执意与官员争议,是不可能分出是非曲直的。审时度势,还不如弯腰,既给官员留下了好印象,又保存了作品的完整性。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张之洞,也是一个善于弯腰的人。他在政见上与李鸿章有所不同。于是,李鸿章经常在人前贬抑他,两人的嫌隙显而易见。为了不让两人之间的矛盾激化,张之洞不贸然激怒李鸿章,张之洞对李鸿章虚与委蛇,更是在李鸿章七十寿辰上,奉上寿文。在这篇洋洋洒洒的寿文中,他夸赞李鸿章文武兼备,德高望重,勤于国事,深得天下人之敬佩。这篇5000字的寿文不仅成为所有寿文中的压卷之作,更有琉璃厂书商单行本复刻,一时洛阳纸贵。

张之洞的弯腰之举看起来违背了世俗的法则,却修补了他与李鸿章之间的嫌隙,他的才华抱负也因此得以施展。

一张纸有了弧度才能立起来,但是如果换成宁折不弯的筷子,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筷子的属性让它只能通过底部的粘结,或外在的支撑立起来。

做人也是这样,一个性情耿直,宁折不屈的人,就算再有才气能耐,在成功之路上的挫折与失败也要多一些。相反,一个能屈能伸,能进能退的人可能在一些方面平庸,但在很多场合如鱼得水,收放自如,就是因为他为自己的生命提供了弧度。

给生命一个助跑的过程励志故事 篇10

有一次,一个猎人意外捕获一只秃鹫,他把秃鹫关进一个不到一平方米的围栏里。围栏的顶部完全敞开,从围栏里面可以仰视天空。

然而秃鹫处这样的围栏,怎么样也飞不起来,只能在围栏里徘徊,做无奈的囚徒。

原来秃鹫虽然雄健有力,能翱翔万里,可它飞上高空之前,却需要一个助跑的过程。(励志文章)它要先在地面上奔跑三四米,然后才能飞起来。就是这短短的几米,决定了秃鹫是否能翱翔直上,成为一只勇猛的大鸟。而在这个狭小的围栏里,它没有助跑的距离,无法腾空而起。

我们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许多人一踏上社会就希望一鸣惊人,名利双收地拥有一切,这样急功近利,不注重人生的积累,是难于起飞的;相反,能不辞辛苦地为自己搭建好助跑的舞台,从而将优势不断发挥,才能逐渐达到事业的巅峰。那么,像秃鹫一样,给生命一个助跑的过程吧,这样,我们的人生就可以飞得更高。

给孩子的不良情绪找一个出口 篇11

一定是遇到什么困难或者经历什么不开心的事情了。这样想着,我赶紧走到女儿身边关切地问:“依依,今天怎么了?看起来这么不高兴。”女儿抬头冲我笑了笑:“没事,妈。”然后站起身,若无其事地开始写作业。

写完作业后,女儿又继续坐在书桌前发呆。我在厨房里偷偷看着她,心里不停地犯嘀咕:看来女儿还真是有心思了。都说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要帮她打开心结,让她摆脱不快情绪的笼罩。

饭桌上,我一边吃饭一边装作不经意地说:“依依,没有什么事情是大不了的。如果觉得遇到了困难,可以告诉爸爸妈妈,家长作为过来人,有很多经验,一定可以帮你们指点迷津的。”“我知道了,妈妈,不过我真的没事。”女儿抬起头回答。

但我还是放心不下,直到女儿洗漱完毕进屋睡觉去了,我还一直在为此事担心。看到我辗转反侧的样子,老公笑着说:“真是皇上不急太监急。孩子说没事就没事嘛,你想那么多干啥?”我没好气地白了老公一眼:“话说得好听,我们都不管,孩子怎么办?”“让孩子自己化解呀。”老公认真起来,“也许孩子并没有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只是情绪有点小波动。即使孩子真的有事,也许她觉得自己可以解决,觉得没必要和我们说。她需要自己静一静,让不快的情绪得以缓解。”

是呀,也许孩子只是想自己发一会儿呆呢?我突然想到前段时间,女儿和小伙伴们比赛跳绳,一向很有把握的女儿却输了,回家后,女儿失望地坐在沙发上抹眼泪。我安慰女儿,劝她别哭,还给她讲“失败是成功之母”等很多大道理。可女儿还是没有停止哭泣,我便不停地安慰她、劝导她。没想到最后,女儿可怜巴巴地对我说:“妈,你别说了,你说的我都懂,可我就是想哭一會儿。”果然,这次我没再劝说,女儿哭了一会儿之后,就高高兴兴地下楼去玩了。原来,哭泣只是她不良情绪的一个出口。的确,哭泣是孩子表达情绪的最健康的方式,比起发脾气、摔东西、攻击别人、公共场合耍赖甚至自虐,孩子痛时哭、伤心时哭、思念时哭、害怕时哭、生气时哭、无能为力时哭,都能更顺畅地发泄自己的情绪。

第二天早上,女儿又恢复了往日的欢快和活泼。准备出门的时候,她告诉我,昨天放学时她在路边的绿化带里看到一只死去的小鸟,突然感觉很难过,回到家里时还一直在想这件事。她知道这件事和父母说了也没什么用,而且还有点小难为情,不过现在好了,她已经收拾好心情了。

看着女儿蹦蹦跳跳离去的背影,我高兴地笑了起来。有时,面对孩子的不良情绪,我们不要那么大惊小怪,也没有必要追问到底。我们要给孩子的情绪一个出口,让他们静静地、独自化解掉那份不愉快的情绪。

生命的出口作文 篇12

曾看过这样一则新闻:一名女高中生因情感纠葛而跳楼自杀,第二天她的男友也从桥上跃入河心,投水自尽。

花儿还未开放就已枯萎,这样的惨剧发生在还沾着露珠的学生身上,令人震惊不已。他们选择轻生,也许是为了找寻更深刻的情感,但这毕竟只有在来世了。

也曾看到一只蜜蜂从破了的纱窗缝闯进屋内,穿游一周后发现了无兴味,于是又转回去,却撞上了玻璃。它没有放弃,可又反复多次撞上玻璃,折戟而归。我以为它只能被幽禁室内,必死无疑了,没想到它突然停了下来,在玻璃上慢慢爬着,慢慢地摸索着,终于成功找到了进来的口子,顺着缝隙飞了出去。

这一幕不禁让我感叹,一只蜜蜂竟能如此爱惜生命,如此冷静地寻找生命的出口,而作为人类的我们,却因为一时情感受挫而选择轻生,难道是蜜蜂比人更懂得生命的珍贵?

对于这两名殉情自杀的高中生,我们无意谴责什么,也不能批判什么,有的只是惋惜与哀叹,两朵含苞待放的花蕾就这样凋谢了,死了他们纵不足惜,但是轻生又能改变什么呢?其实,只要他们能冷静下来,直面那残缺的,不理智的情感,就不会出现上面悲剧的一幕。如果撞死在玻璃上,外面的世界依旧精彩;现在它飞了出去,外面的世界都成了它的天地。在这自由的天地里无论如何都比死来得鲜活,来得更有意义!

何必因为一次不理智的,甚至残缺的情感而放弃如此珍贵的生命呢?

情感的迷惘,事业的挫折,命运的坎坷……都是人们无法回避的现实,无法放弃的思虑。只有以理想为船楫,以探索为方向,生命之舟才会穿行于俗世之间,畅游于涡流之中而不倾斜,不沉覆,而到达理想的彼岸;只有主动的、积极的、有效的行动,才能撑起生命的晴空,才能收获生命的果实。

来生,来世,那只是子虚乌有,那只是一方尚无返程者的无稽崖。

我在下一个出口 篇13

我在下一个出口

 

孙昌建

9月的一天,我把我的QQ签名改为――不在床上,就在地上;不在地上,就在地下。

我要传达的一个信息是,我要去采写地铁了,不是一个人物,一篇文章,而是一部报告文学,一本书,所以非诚勿扰,诚了也请等一等再扰,因为我在施工的地下收不到信号。

由此朋友戏称我这一年为地下工作者,当我挂Q时便有人会问我:回到地上了?

其实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地上,因为我去采访时,杭州地铁开工已经四年多了,而从正式成立地铁公司算起已将近十年了。十年磨一剑,我要写的就是这一段历史。

报告文学不同于诗歌和小说,也跟通讯报道和散文不一样。有人说报告文学是一种大散文的概念,它往往以写人记事为主,且是一些重大的事件。这里所说的“报告”,其实就是“纪实”,而“文学”在这里更多的是指手段和风格,而不是说去虚构。此前我也写过人物的报告文学,写一个人半个世纪和“道路”的关系,15万字,采访和写作差不多也花了一年的时间。

但杭州地铁于我,诱惑而又挑战。这不同于我以往的写作,以往我写民国人物,不会有人对我指手画脚的。或者说如果只写一个人,那只要把此人搞定就可以了。面对地铁,我曾经犹豫了很久,要不要接这个活。直到我写出初稿,我认为我的犹豫还是有道理的,因为这个选题在某些人眼里,觉得还是太敏感;而在另一些人眼里,可能又觉得可有可无,因为他们觉得杭州地铁太多事了,但把它摆到国家和世界的层面上,它又只能属于小儿科了,因为地铁已有150年的历史了,但于杭州,于浙江,却是史无前例的。

我总喜欢少一事不如多一事,但促使我最终接下这个活的最主要原因,是我多年前发在《看电影》杂志的一篇专栏文章,题目就叫《开往地铁的电影》,里面列举了几部地铁题材的电影。当时是做了一点功课的,主要是找来了跟地铁有关的影碟,欣赏且比较。这意味着我是有一点地铁情结的。这个情结也就是地铁梦,这也是杭州人做了几十年的一个梦。

我想起我第一次坐地铁的情景,那是在北京,1983年,当时的中国好像只有北京有地铁。

将近30年之后,我依旧记得当时的心情,有点紧张、兴奋、好奇,跟第一次坐飞机有点近似,但坐飞机会有点恐慌(现在依旧),而且这恐慌是伴随全程的,而坐地铁则全无恐慌之感。那时的地铁坐的人还没那么多,所以更是感觉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当时觉得北京真牛,这个牛不仅仅是因为北京有天安门和故宫,更是因为有从未见过的地铁。

那个时候我觉得坐火车已经有点奢侈了,谁知道地铁比火车还要厉害――它是不声不响就来到你面前了,而且上下车的速度是那么快,快到简直不可思议。对了,当时能想到的形容词只剩下“呼啸”一词。

还记得一些有关的小细节。比如,那两年之后又去北京,我用一张3元的学生月票从复兴门坐到苹果园,一开始以为月票只能用来坐公交车,没想到月票竟能坐地铁;每一次去坐心里还是有点惴惴不安的,生怕坐错了地方,后来朋友说“坐错怕什么,你再坐回来好了,来来回回,随便你坐多少次”;当时的地铁车站还没有升降电梯,所以都得步行进出入口处,特别是从出口到地上,很有一种像到家的感觉,是的,离回家不远了……

后来我也喜欢上了上海的地铁,因为那个陕西南路的地铁站有一个季风书店。后来我在香港和台湾,都是坐地铁去找书店的。那里的朋友也都跟我说,不要打的,那太贵了,坐地铁多方便呀。的确方便,而且我在地铁上也观察到一景,比如欧美人模样的坐地铁,喜欢捧一本书看;日本人则喜欢看杂志;港台人呢喜欢看报纸;(本网网 )而我们成群结队地去坐地铁,则是喜欢发短信或打电话,或者就是用耳机听歌……在日本,在印度,我都会因错过坐地铁的机会而有小小的遗憾,因为我在想,我写的虽是杭州地铁,但我要有世界地铁的概念才好呀,我想知道得越多越好,于是我去找书,找影碟。包括我还特意跑到南京,那里的朋友带着我从买票开始,带我坐到糖果小站、爱情小站等,这些名称实际上都是文化人策划的结果,至于说“坐地铁玩转巴黎”一类的策划,网上一点就是一大片。

我知道世界上第一条地铁的灵感,实际上就是来自于一只老鼠。一只老鼠迅速地消失在人的视线中,那是因为它有一条地下通道。

而写地铁的`灵感,可以说一点都没有。接下采写地铁这个活的时候,我刚刚出版了一部《书生意气》的书,那是向民国时代文人致敬的一本书,但是我知道,文化和文人最终是要接地气的,天降大任我轮不到,那么小任总可以去试试吧。事实上地铁于我,更是一次学习,是文科男在向理科男和工科男学习,是一个诗人在向现实学习,这是需要俯下身子,但不必向镜头微笑和皱眉的。我就是想把杭州造地铁这一事件作为切人口,来表现我们这个时代的多元和纷杂,我们人性的光明和暧昧。

所以当我坐在课堂里听地铁知识的讲座,当我曲着身子踏上施工中的盾构机,当我一篇篇地翻开潦草的采访手记,当我坐上正在试运行的地铁时,我的心是踏实的,特别是在对地铁人和建设者进行采访时,我觉得真是老天赐我这么一个机会,让我这么近距离地接触地铁,接触到如此鲜活而生动的故事。而至于其他,我真的没有考虑多少,因为于我个人来说,多写一本和少写一本,要不要再写此类的文字,其实意义并不大,但对于杭州史上规模最大的这个建设项目,如果我的文字能够记录下某些片段,记录下时代行进过程中的某些轨迹,那就足够了。因为如果光喊口号可以把地铁造好的话,那么文学杰作也是可以用口号喊出来的,所以正如球场上也需要有人干脏活累活一样,我写地铁,纯粹就是想做一做我没有做过的。正如我有时在打开电脑荧屏的时候,并不知道第一个字要写什么,因为不知道,所以充满期待,所以才会有挑战。

是杭州地铁人在用他们的行动鼓励我前行,因为真正感动我的,或者说我最希望有的,还是人的故事。那些来自天南海北的地铁人,他们为什么来杭州?他们来杭州遇到了什么问题?杭州正如他们想象的那样吗?杭州地铁也如他们的想象吗?

我就是带着这样的问题,采访了几十个人,录了近两百个小时的音,也搞坏了我的两支录音笔,因为有的人实在太忙,需要晚上或星期天才能采访到,我当时一激动不够淡定,不是录音纽没有按下,就是录音笔掉在地上了……

如果能够再选择一次,我相信他们中有的人可能不会再做地铁了,正如我也不会再去写地铁,但是人总是要有一种精神的,社会总是要有一种向上的正能量的。我在杭州地铁的采写中,深知其中的艰辛和难言,而且我在这种艰辛和难言面前也有点无能为力,但至少我是感觉到了,在中国要做一点事情,无论是地上还是地下,可能都不是教科书上写的那样,但是我们又不能没有教科书。而更令我感动的是一些90后的年轻人,他们以杭州地铁为骄傲,无论是在地下做工程的,还是负责运营或维修的,他们都把杭州地铁当作自己的家。有的放弃了研究生的保送而应聘到杭州地铁工作,有的不做空姐而做“地姐”,有的就是冲着地铁的相关专业而报考大学的。他们没有叫苦,他们为自己是第一代杭州地铁人而骄傲,望着他们青春而认真的面孔,我有什么理由不把他们当作主人公呢?

特别是那些在地下一线的工人,那些成天在盾构机上作业的年轻人,有的还是很潮的帅哥呵。我问他们有没有对象?他们说不现实啊,因为在地下工地是没有任何手机信号的,而他们每天有12个小时是在地下的,他们说没有谈恋爱的条件呀。我也问他们,有没有考虑换一个工种呢?他们说也不是说没有,但眼下还是要把工作做好,等有机会了,再去考其他的技术证书,因为等年纪稍大,可能就吃不消做高难度的工作了……我也采访了那些年轻的司机,一遍又一遍的,他们用脚步丈量着脚下的路,真的,如果有一个司机要从萧山湘湖开到下沙文泽路,那么他们首先得把这一段路程走一遍乃至几遍,心里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一路的情况是怎样的,有没有弯,有没有坡……也许有人会问,这开地铁机车不都是靠自动的吗?但还是师傅说得好,自动也是要靠人动的,司机将是地铁安全的最后一个守门员。

师傅说得多好呀。问题是我该如何把这种好变成文字的好。

当然中国有很多的矛盾和纠纷,折腾和磨擦。我记得我第一次上工地,当我们一行人要走时,突然被一辆车挡住了道,一个人从车上下来就说:今天不讲清楚,谁都不能走!

矛盾和纠纷是怎么产生的,人心和民心到底是怎么样的,这都需要我调查了解并理出一个头绪来,然后以独立冷静的态度来处理它,因为只有真实,才对得起良心,也对得起历史。

还有湘湖发生的重大事故,要不要写,怎么写,这于我都是考验。因为我也深知,报告文学是一颇有争议的形式,报告多了,文学就少了;文学强了,报告就弱了。我以为有的作品是应景的,有的作品是能传世的。我宁愿我的作品是应景的,但地铁本身是能传世的,五十年,一百年以至更长。为这样的传世,我一定还会用其他的形式去表现,正如美国诗人庞德写地铁的诗歌那样――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多么奇妙的诗句啊。我相信白居易或苏东坡在世,他们也一定会去写地铁的,而时代也在呼唤今天的白居易和苏东坡。

有人说过功夫在诗外这句话,我觉得颇有道理。地铁于我,是一个完全不熟悉的行业,所以采访和沟通显得尤其重要,你要让采访者能够在几个小时里讲出他最为生动的故事,或者,那些看似平淡的经历背后又有多少人情世故。所以我的态度是这样的,如果他抽烟,我便也抽烟并递烟,如果他喜欢喝茶就不断给他续水,如果下了班他还意犹未尽我便一直陪他;如果他希望我去工地看看,我第二天一早便一定在等他了;如果这个采访者是贵州的,我一定会说我在那一片山水的体会……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交流和沟通,这可能是比写作本身更为重要的方面,做一个好的提问者和倾听者,有时比什么都重要。

还有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体验体验再体验。事实上当我完成这部报告文学的时候,离第一次我坐地铁都快要三十年了。也就是说我是积了三十年的内功而来写地铁的,但真到杭州地铁开通的那一天,我仍然是呼吸急促、面色潮红,就像跟一个初恋情人约会似的。是啊,这也是整个杭州跟她心爱的地铁要来一次约会。

接下去,我要像那些潮人们那样,一手“爱疯”,两耳音乐,我播放的是一首经典老歌,游鸿明的《地下铁》――

地下铁赶快飞

我的爱人有点累我有点醉

我的终点永远在你下一站

你赶快睡

轻轻靠着我的背……

9月23日

作家简介

孙昌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杭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校园三部曲”《我为球狂》《我为星狂》《我爱跆拳道》,诗集《反对》《杭州呼吸》,随笔文集《造句:流行语超市》《活色生香》和《向来风花雪月》,电影评论三部曲《我的电影手册》《我的新电影手册》《成长电影》。电影剧本《秀到零点》,由中影公司和央视电影频道联合拍摄出品。

给生命一个出口 篇14

★专家的话要听,但千万别当真。听股市专家的话,你就准备跳楼;听情感专家的话,你就可能出轨。最理想的状态是,走自己的路,吃别人的饭,让别人不好意思指手画脚。

★爱一个人可以不需要理由,但结束一段爱情,一定要追问分手的原因。可以爱得糊涂,但一定要清醒地面对分手的结局。

★感情终归是一种自私的东西,分手,不管以哪种分手方式结束爱情,都是对爱情的一种伤害。

★现实生活中那些牵手走进围城的男女,其实并不是因为彼此了解,而是因为互相诱惑。适当地保留一点秘密,保持一段距离,才是对爱情最美的期待。

★无数的事实证明,越是奢华盛大的婚礼,结局越是落寞不堪,越是简单的一场婚礼,越是让人回味无穷,哪怕只是一顶大花轿,一盏花烛,就能让洞房温暖一生,回味一生。

★现实的很多爱情悲剧,都是当事人在开始新的一段爱情时,踏入的都是同一条河流,糊里糊涂,不知水的深浅,更不知水的冷暖。

林清玄《生命的出口》阅读答案 篇15

林清玄

坐在窗边喝茶看报纸,读到一则消息:一个高中女生为情跳楼自尽,第二天,她的男友从桥上跳入河心,也自杀了。

这时候一只小黄蜂从窗外飞进来,在室内绕了两圈,再回到原来的窗户,竟然就飞不出去了。 可怜的小黄蜂不知道世上竟有“玻璃”这种东西,明明看见屋外的山,却飞不出去,在玻璃窗上撞得咚咚作响。

忙了一阵子,眼看无路可走了,它停在玻璃窗上踱步,好像在思考一样,想了半天,小黄蜂忽然飞起来,绕了一圈,从它闯进来的纱窗缝隙飞了出去,消失在空中。小黄蜂的举动使我感到惊异,原来黄蜂是会思考的,在无路可出之际,它会往后回旋,寻找出路。对照起来,人的痴迷使我感到迷茫了。

对于陷入情感里的男女,是不是正像闯入一个房子的小黄蜂,等到要飞出时已找不到进入的路口?是不是隔在人与生活中的情感玻璃使我们陷入绝境呢?隔着玻璃看见的山水和没有玻璃隔着的山水是一样的,但为什么就走不出去呢?

在这样的绝境,为什么人不会像小黄蜂退回原来的位置,绕室内一圈来寻找生命的出口呢?是不是人在情感上比小黄蜂还要冲动?

是不是由于人的结构更精密,所以失去像小黄蜂一样单纯的思维?

是不是一只小黄蜂也比人更加珍惜生命呢?

对这一层层涌起的问题,我也无力回答,我只知道人在身陷绝境时,更应该懂得静心,懂得冷静思维。在生命找不到出路时,更要退后一步,关照全局。或者就在静心与关照时,生命的出路就显现出来了。

昨日当我们年轻时,在情感挫折的时候,都会想过了结生命,以解决一切的苦痛与纠葛。但今日回观,并没有必死之理,那是因为情感的发展,只是一个过程接一个过程,乃是姻缘的幻灭,如果情爱受挫就要自尽,这世上的人类早就灭绝了。

何况,活着或者死去,世界并不会有什么改变,情感也不会变得更深刻,反而失去再创造再发展的生机,岂不可惜复可怜?

正如一只山上飞来的黄蜂,如果刚刚撞玻璃而死,山林又有什么改变呢?现在它飞走了,整个山林都是它的,它可飞或者不飞,它可以跳舞或者不跳舞......它可以有生命的许多选择,它的每一个选择都比死亡更生动有趣啊!

第一次情感失败没有死的人,可能找到更深刻的情感。

第二次情感受挫而没有死的人,可能找到更幸福的人生。

许多次在情感里困苦受难的人,如果有体验,一定更触及灵性的深度。

我这样想着,但是我并不谴责那些殉情的人,而在于感到遗憾,他们自己斩断了一切幸福的可能。我的心里有深深的祝福,祝福真有来生,可以了却他们的爱恋痴心。

可叹的是,幸福的可能是今生随时可以创造的,而来生,谁知道呢?

【小题1】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由高中女生跳楼自杀写起,从第二段开始又自然地过渡到了小黄蜂,写小黄蜂的目的是和人类进行对照,劝诫人们在陷入绝境时要冷静思考,不要轻易放弃生命。

B.从全文来看,整篇文章委婉含蓄,作者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小黄蜂来寻找生命的窗口,浅显易懂。

C.作者对小黄蜂陷入绝境时的举动细加描绘,可见作者观察的认真仔细,主要是为了使文章的描写细致入微,显示出作者独特的写作笔法。

D.“现在它飞走了,整个山林都是它的。”作者意在说明小黄蜂从绝境中出去了,就会有生命的许多选择。

E、作者以朴素自然的语言和读者对话,娓娓道来,言语中透出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类的祝福。

【小题2】小黄蜂的.什么举动使作者感到惊奇?作者为什么感到惊奇?(6分)

【小题3】作者在文中说“但是今日回观,并没有必死之理”,联系全文,请分类说说作者认为没有必死之理的原因是什么?(至少答出3点)(6分)

上一篇:庙沟门中学教师红歌大赛方案下一篇:党员支部大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