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英语简介

2024-07-02

巴菲特英语简介(精选11篇)

巴菲特英语简介 篇1

沃伦·巴菲特简介出生年月:1930年8月30日

籍贯: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伯克希尔公司

职位:董事局主席

院校:哥伦比亚大学金融系毕业

1930年8月30日,沃伦·巴菲特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沃伦·巴菲特从小就极具投资意识,他钟情于股票和数字的程度远远超过了家族中的任何人。他满肚子都是挣钱的道儿,五岁时就在家中摆地摊兜售口香糖。稍大后他带领小伙伴到球场捡大款用过的高尔夫球,然后转手倒卖,生意颇为经火。上中学时,除利用课余做报童外,他还与伙伴合伙将弹子球游戏机出租 给理发店老板们,挣取外快。

1941年,刚刚跨入11岁,他便跃身股海,购买了平生第一张股票。

1947年,沃伦·巴菲特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财务和商业管理。但他学得教授们的空头理论不过瘾,两年后便不辞而别,辗转考入哥伦比亚大学金融系,拜师于著名投资学理论学家本杰明·格雷厄姆。在格雷厄姆门下,巴菲特如鱼得水。格雷厄姆反投机,主张通过分析企业的赢利情况、资产情况及未来前景等因素来评价股票。他教授给巴菲特丰富的知识和决窍。富有天才的巴菲特很快成了格雷厄姆的得意门生。

1950年巴菲特申请哈佛大学被拒之门外。

1951年,21岁的巴菲特学成毕业的时候,他获得最高A+。

1957年,巴菲特掌管的资金达到30万美元,但年末则升至50万美元。

1962年,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资本达到了720万美元,其中有100万是属于巴菲特个人的。当时他将几个合伙人企业合并成一个“巴菲特合伙人有限公司”。最小投资额扩大到10万美元。情况有点像现在中国的私募基金或私人投资公司。

1964年,巴菲特的个人财富达到400万美元,而此时他掌管的资金已高达2200万美元。

1966年春,美国股市牛气冲天,但巴菲特却坐立不安尽管他的股票都在飞涨,但却发现很难再找到符合他的标准的廉价股票了。虽然股市上疯行的投机给投机家带来了横财,但巴菲特却不为所动,因为他认为股票的价格应建立在企业业绩成长而不是投机的基础之上。

1967年10月,巴菲特掌管的资金达到6500万美元。

1968年,巴菲特公司的股票取得了它历史上最好的成绩:增长了59%,而道·琼斯指数才增长了9%。巴菲特掌管的资金上升至1亿零400万美元,其中属于巴菲特的有2500万美元。

1968年5月,当股市一片凯歌的时候,巴菲特却通知合伙人,他要隐退了。随后,他逐渐清算了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几乎所有的股票。

1969年6月,股市直下,渐渐演变成了股灾,到1970年5月,每种股票都要比上年初下降50%,甚至更多。

1970年-1974年间,美国股市就像个泄了气的皮球,没有一丝生气,持续的通货膨胀和低增长使美国经济进入了“滞胀”时期。然而,一度失落的巴菲特却暗自欣喜异常因为他看到了财源即将滚滚而来──他发现了太多的便宜股票。

1972年,巴菲特又盯上了报刊业,因为他发现拥有一家名牌报刊,就好似拥有一座收费桥梁,任何过客都必须留下买路钱。1973年开始,他偷偷地在股市上蚕食《波士顿环球》和《华盛顿邮报》,他的介入使《华盛顿邮报》利润大增,每年平均增长35%。10年之后,巴菲特投入的1000万美元升值为两个亿。

1980年,他用1.2亿美元、以每股10.96美元的单价,买进可口可乐7 %的股份。到1985年,可口可乐改变了经营策略,开始抽回资金,投入饮料生产。其股票单价已长至51.5美元,翻了5倍。至于赚了多少,其数目可以让全世界的投资家咋舌。

1992年中巴菲特以74美元一股购下435万股美国高技术国防工业公司——通用动力公司的股票,到年底股价上升到113元。巴费特在半年前拥有的32,200万美元的股票已值49,100万美元了

1994年底已发展成拥有230亿美元的伯克希尔工业王国,它早已不再是一家纺纱厂,它已变成巴菲特的庞大的投资金融集团。从1965-1994年,巴菲特的股票平均每年增值26.77%,高出道·琼斯指数近17个百分点。如果谁在1965年投资巴菲特的公司10000美元的话,到1994年,他就可得到1130万美元的回报,也就是说,谁若在30年前选择了巴菲特,谁就坐上了发财的火箭。

2000年3月11日,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的网站上公开了今年的信件——一封沉重的信。数字显示,巴菲特任主席的投资基金集团伯克希尔公司,去年纯收益下降了45%,从28.3亿美元下降到15.57亿美元。伯克希尔公司的A股价格去年下跌20%,是90年代的唯一一次下跌;同时伯克希尔的账面利润只增长0.5%,远远低于同期标准普尔21的增长,是1980年以来的首次落后.~年3月1日晚间,“股神”沃伦·巴菲特麾下的投资旗舰公司——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Berkshire Hathaway)公布了其~财政的业绩,数据显示,得益于飓风“爽约”,公司主营的保险业务获利颇丰,伯克希尔公司去年利润增长了29.2%,盈利达110.2亿美元(高于~年同期的85.3亿美元);每股盈利7144美元(~年为5338美元)。

1965—~年的42年间,伯克希尔公司净资产的年均增长率达21.4%,累计增长361156%;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成分公司的年均增长率为10.4%,累计增长幅为6479%。

~年3月1日,伯克希尔公司A股股价上涨410美元,收于106600美元。去年伯克希尔A股股价上涨了23%,相形之下,标普500指数成分股股价平均涨幅仅为9%。

巴菲特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家,他依靠股票、外汇市场的投资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富翁。他倡导的价值投资理论风靡世界。价值投资并不复杂,巴菲特曾将其归结为三点:把股票看成许多微型的商业单元;把市场波动看作你的朋友而非敌人(利润有时候来自对朋友的愚忠);购买股票的价格应低于你所能承受的价位。“从短期来看,市场是一架投票计算器。但从长期看,它是一架称重器”——事实上,掌握这些理念并不困难,但很少有人能像巴菲特一样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去。巴菲特似乎从不试图通过股票赚钱,他购买股票的基础是:假设次日关闭股市、或在五年之内不再重新开放。在价值投资理论看来,一旦看到市场波动而认为有利可图,投资就变成了投机,没有什么比赌博心态更影响投资。”

巴菲特~年6月25日宣布,他将捐出总价达370亿美元的私人财富投向慈善事业。这笔巨额善款将分别进入全球首富、微软董事长比尔·盖茨创立的慈善基金会以及巴菲特家族的基金会。巴菲特捐出的370亿美元是美国迄今为止出现的最大一笔私人慈善捐赠。

据路透社报道,波克夏-哈萨威投资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巴菲特现年75岁,《福布斯》杂志预计他的身价为440亿美元,是仅次于盖茨的全球第二富。370亿元的善款占到了巴菲特财产的大约85%。

巴菲特在一封写给比尔与梅林达·盖茨基会的信中说,他将捐出1000万股波克夏公司B股的股票,按照市值计算,等于巴菲特将向盖茨基金捐赠300亿美元。

盖茨基金会发表声明说:“我们对我们的朋友沃伦·巴菲特的决定受宠若惊。他选择了向比尔与美琳达·盖茨基金会捐出他的大部分财富,来解决这个世界最具挑战性的不平等问题。”

此外,巴菲特将向为已故妻子创立的慈善基金捐出100万股股票,同时向他三个孩子的慈善基金分别捐赠35万股的股票。

~年03月,不久前,盖茨刚刚宣布他将在两年内逐步移交他在微软的日常管理职责,以便全身心投入盖茨基金会的工作。盖茨基金会的总财产目前已达300亿美元。该基金会致力于帮助发展中国家的医疗事业以及发展美国的教育。

巴菲特由于所持股票大涨,身家猛增100亿美元至620亿美元,问鼎全球首富,墨西哥电信大亨斯利姆以600亿美元位居第二,13年蝉联首富桂冠的微软主席盖茨退居第三。

很久以来,数字13一直被全球各地迷信的人们认为是个不吉祥的数字。这一说法正适合比尔-盖茨(Bill Gates),连续13年位于世界富豪榜首位后,今年结束了他的世界首富地位。

尽管目前盖茨的财富价值为580亿美元,较去年高出20亿美元,但现在他只名列全球富豪榜第三位,而他的朋友兼慈善事业合作伙伴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财富净值则猛增100亿美元至620亿美元,从而跃升为世界首富。(所有的股票价格和净资产价值均截至2月11日)。排名第二的则是墨西哥电信业巨头卡洛斯-斯利姆-埃卢(Carlos Slim Helú),他的财产在仅仅两年的时间内翻了一番,至600亿美元。

~全球富豪榜:

1沃伦·巴菲特美国77岁620亿美元

2卡洛斯-斯利姆·赫鲁家族 墨西哥68岁600亿美元

3比尔·盖茨美国52岁580亿美元

4拉什米·米塔尔印度57岁450亿美元

5穆凯什·阿姆巴尼印度50岁430亿美元

6阿尼尔·阿姆巴尼印度48岁420亿美元

7英瓦尔·坎普拉德家族瑞典81岁310亿美元

8Kp-辛格印度76岁300亿美元

9奥莱格-德里帕斯卡俄罗斯40岁280亿美元 卡尔·阿尔布里特德国88岁270亿美元

巴菲特投资“金”定律

·利用市场的愚蠢,进行有规律的投资。

·买价决定报酬率的高低,即使是长线投资也是如此。

·利润的复合增长与交易费用、避税使投资人受益无穷。

·不要在意某家公司来年可赚多少,只要在意其未来5至10年能赚多少。

·只投资未来收益确定性高的企业。

·通货膨胀是投资者的最大敌人。

·价值型与成长型的投资理念是相通的。价值是一项投资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而成长只是用来决定价值的预测过程。

·投资人财务上的成功与他对投资企业的了解程度成正比。

·“安全边际”从两个方面协助你的投资。首先是缓冲可能的价格风险;其次是可获得相对高的权益报酬率。

·拥有一只股票,期待它在下个星期就上涨,是十分愚蠢的。

·即使美联储主席偷偷告诉我未来两年的货币政策,我也不会为之改变我的任何投资作为。

·不理会股市的涨跌,不担心经济情势的变化,不相信任何预测,不接受任何内幕消息,只注意两点:A.买什么股票;B.买入价格。

巴菲特理财法:“三要三不要”

以下是堪称巴菲特投资理念精华的“三要三不要”理财法:

要投资那些始终把股东利益放在首位的企业。巴菲特总是青睐那些经营稳健、讲究诚信、分红回报高的企业,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股价波动,确保投资的保值和增值。而对于总想利用配股、增发等途径榨取投资者血汗的企业一概拒之门外。

要投资资源垄断型行业。从巴菲特的投资构成来看,道路、桥梁、煤炭、电力等资源垄断型企业占了相当份额,这类企业一般是外资入市购并的首选,同时独特的行业优势也能确保效益的平稳。

要投资易了解、前景看好的企业。巴菲特认为凡是投资的股票必须是自己了如指掌,并且是具有较好行业前景的企业。不熟悉、前途莫测的企业即使被说得天花乱坠也毫不动心。

不要贪婪。1969年整个华尔街进入了投机的疯狂阶段,面对连创新高的股市,巴菲特却在手中股票涨到20%的时候就非常冷静地悉数全抛。

不要跟风。2000年,全世界股市出现了所谓的网络概念股,巴菲特却称自己不懂高科技,没法投资。一年后全球出现了高科技网络股股灾。

不要投机。巴菲特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是:拥有一只股票,期待它下个早晨就上涨是十分愚蠢的。

亿万富翁这样炼成:巴菲特理财习惯揭秘

当今金融界,微软公司董事会主席比尔·盖茨先生与投资大亨巴菲特二位长期稳坐排行榜的前两位。他们曾联袂到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做演讲,当有华盛顿大学商学院学生请他们谈谈致富之道时,巴菲特说:“是习惯的力量。”

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现在大家的理财意识越来越强,许多人认为“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样即使某种金融资产发生较大风险,也不会全军复没。但巴菲特却认为,投资者应该像马克·吐温建议的那样,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然后小心地看好它。

从表面看巴菲特似乎和大家发生了分歧,其实双方都没有错。因为理财诀窍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比如巴菲特是国际公认的“股神”,自然有信心重仓持有少量股票。而我们普通投资者由于自身精力和知识的局限,很难对投资对象有专业深入的研究,此时分散投资不失为明智之举。另外,巴菲特集中投资的策略基于集中调研、集中决策。在时间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决策次数多的成功率自然比投资决策少的要低,就好像独生子女总比多子女家庭所受的照顾多一些,长得也壮一些一样。

生意不熟不做

中国有句古话叫:“生意不熟不做”。巴菲特有一个习惯,不熟的股票不做,所以他永远只买一些传统行业的股票,而不去碰那些高科技股。2000年初,网络股高潮的时候,巴菲特却没有购买。那时大家一致认为他已经落后了,但是现在回头一看,网络泡沫埋葬的是一批疯狂的投机家,巴菲特再一次展现了其稳健的投资大师风采,成为最大的赢家。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做任何一项投资前都要仔细调研,自己没有了解透、想明白前不要仓促决策。比如现在大家都认为存款利率太低,应该想办法投资。股市不景气,许多人就想炒邮票、炒外汇、炒期货、进行房产投资甚至投资“小黄鱼”。其实这些渠道的风险都不见得比股市低,操作难度还比股市大。所以自己在没有把握前,把钱放在储蓄中倒比盲目投资安全些。

长期投资

有人曾做过统计,巴菲特对每一只股票的投资没有少过8年的。巴菲特曾说:“短期股市的预测是毒药,应该把它摆在最安全的地方,远离儿童以及那些在股市中的行为像小孩般幼稚的投资人。”

我们所看到的是许多人追涨杀跌,到头来只是为券商贡献了手续费,自己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我们不妨算一个账,按巴菲特的低限,某只股票持股8年,买进卖出手续费是1.5%。如果在这8年中,每个月换股一次,支出1.5%的费用,一年12个月则支出费用18%,8年不算复利,静态支出也达到144%!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魔鬼往往在细节之中。

巴菲特推荐投资者要读的书

股神巴菲特赚钱神力让热衷投资的人羡慕不已,如何能得到这些神力的哪怕一点点呢?抽时间读读巴菲特推荐给投资者阅读的书籍也许有些帮助。

《证券分析》(格雷厄姆著)。格雷厄姆的经典名著,专业投资者必读之书,巴菲特认为每一个投资者都应该阅读此书10遍以上。

《聪明的投资者》(格雷厄姆著)。格雷厄姆专门为业余投资者所著,巴菲特称之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著作”。

《怎样选择成长股》(费舍尔著)。巴菲特称自己的投资策略是“85%的格雷厄姆和15%的费舍尔”。他说:“运用费舍尔的技巧,可以了解这一行……有助于做出一个聪明的投资决定。”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股份公司教程》。本书搜集整理了20多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中的精华段落,巴菲特认为此书是整理其投资哲学的一流工作。

《杰克·韦尔奇自传》(杰克·韦尔奇著)世界第一CEO自传。被全球经理人奉为“CEO的圣经”。在本书中首次透露管理秘诀:在短短20年间如何将通用电气从世界第十位提升到第二位,市场资本增长30多倍,达到4500亿美元,以及他的成长岁月、成功经历和经营理念。巴菲特是这样推荐这本书的:“杰克是管理界的老虎伍兹,所有CEO都想效仿他。他们虽然赶不上他,但是如果仔细聆听他所说的话,就能更接近他一些。”

巴菲特英语简介 篇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9-6426;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3-1298/G4;邮发代号:18-116。

根据学校英语教学和广大英语教师的实际需要, 旨在给英语教学一线的老师和教研人员提供一个优质的经验交流平台, 促进英语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杂志定位:

为发挥校园英语的资源优势, 为了给全国各地各类英语教师提供一份优秀刊物, 我们组织了优秀的编辑队伍, 力争建立一个由优秀的专家、学者、教师组成的作者群, 共同探讨英语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探索课堂教学规律, 致力于解决英语教学中的困惑与难题, 希望以此为契机, 和全国各地英语教师共同成长, 共谋发展

@目设置:

浅谈英语词汇简介 篇3

【关键词】英语词汇;来源;分类;特点

学好一门语言,词汇语法是基础。英语词汇数量庞大,加之同义词、惯用语特别多,这就给英语学习者带来了很多困难。本文将从词汇的来源、分类及在不同时期词汇的发展与特点入手进行阐述,希望能给英语学习者在词汇学习方面提供一点帮助。

一、英语词汇的来源及分类

词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而英语是拥有多种来源的混杂词汇的组合。英语源自于日耳曼语族的盎格鲁—萨克逊语,但到了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拉丁语被大量使用(英语中80%的词汇直接或间接来源于拉丁语),还借用了许多法语和希腊语(多数词汇通过拉丁语间接进入英语)。随着历史的发展,许多语言的词汇都被吸纳进来,像意大利语、德语、汉语等,这更加强化了英语的多元性。

根据英语词汇的来源可以将英语词汇分成两大类:本族语词汇和外来语词汇。

英语词汇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还是本族语词汇,其中很多词汇是一词多义的。以动词take为例,在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中,take一词一共有27种意思,举几个常见的意思为例:a.拿(走);取(走);带(走);搬(走): Please take your umbrella when you leave.(离开时请带上你的雨伞。)b.为(自己)拿到;取得,获得,赢得,赚得,挣得;租用;买;订:She took second prize.(她获得了二等奖。)c.用手抓住(某物);握住;抱住:She took my arm and led me across the road.(她搀着我的手臂,领我过了马路。)

英语词汇中还有许多词是引自于其他民族所使用的语言词汇,这些词被称为外来词或是借词(borrowed word或loan-words)。英语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吸取了许多其他民族的新词汇。古英语常用词汇只有3500个单词,第二版《韦氏新国际英语词典》增加到了600000个,而最后第三版增加了100000个英语新单词,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外来词,可见外来词对英语词汇的充实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依据外来词的同化方式和程度的差异,语言学家们把外来词分为非同化词(Aliens)、同化词(Denizens)、译借词(Translation-loans)、借义词(Semantic-loans)这四类。

保留着原语言词汇特点(拼写规则和发音无变化)的外来词被称之为非同化词(Aliens),这类词从字面上就能识别出来,如blitzkrieg(闪电战/突然袭击——来自德语),jiaozi(饺子——来自汉语),beau(花花公子——来自法语)等。

一些在早期就被吸收进入英语词汇中的且已完全遵循英语本族词构词特点的外来词被称之为同化词(Denizens),如来自法语porc的pork,来自拉丁语cuppa的cup。

由英语翻译过来的、仍保留原语言词汇及短语构成模式的外来词被称之为译借词(Translation-loans)。这类词中有的是按照意思进行翻译的,如来自汉语“好久不见”的Long time no see,来自德语mehrwert的surplus value(剩余价值)。还有一些词如来自汉语“功夫”的kung fu,“豆腐”的tofu等则是音译过来的。

英语词汇中的一些本族语词汇在保留本义不变的情况下又吸收了其他民族语言词汇所具有的意思,词义被扩大,这类词被称之为借义词(Semantic-loans),如bloom在古英语中表示“钢块,铁块”,后来吸收了斯堪的纳维亚语blom的意思“花,盛开”。

二、英语词汇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中所呈现的特点

根据英语词汇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所呈现的特点,语言史学家们把英语词汇的发展分为古英语时期(450-1150)、中古英语时期(1150-1500)和现代英语时期(1500- )这三个时期。

古英语时期从公元五世纪中叶开始到公元十二世纪中叶为止(450-1150),又称盎格鲁—萨克森时期。古英语无论从发音还是拼写上都与现代英语有很大不同,尤其是长元音有了很大的变化,如古英语词汇hu(即现代英语词汇中的how),元音有了变化,u的发音转变成了ow的发音。 和现代英语相比,古英语中的外来词很少,但派生词缀较多(如for- , in- , -ful等),单单形容词后缀就有15个(如-an , -ed , -ese , -ical, -some等),名词后缀有24个(如-or, -er, -hood, -ment等),可见这一时期本族语词汇的特点还是非常突显的。在这一时期内,构词方法中颇为重要的就是复合构词法,故复合词在古英语词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除此之外,古英语词汇的词形有着丰富的曲折变化和复杂的词尾变化。尽管85%的古英语词汇现在已经不再使用,但一些常用词汇如child , foot , house , man , sun等还是保留了下来。

中古英语时期是从公元十二世纪中叶至公元十六世纪为止(1150-1500)。1066年,诺曼人征服英国,法语成为富人和统治阶级的语言,但穷人主要还是讲英语。在法国人统治的这段时期里,有近一万的外来词进入到英语词汇中,英语词汇开始了明显的变化,为满足对新词的需要,法语借词被直接引进英语中。与此同时,一些法语和拉丁语的词缀也被本语化了,与之相反的是一些英语本族语的词缀反而慢慢地退出历史舞台,加之在复合词的构成格式方面,法语的一些构词特色被英语吸收,故这一时期所体现的语言特点被称为英语的罗曼语化。虽然英语与德语同族,但因为历史原因现代英语和法语词汇反而更相近。因为借用了大量法语词,一些英语词汇的词义自然也就发生了变化,有些英语词汇已被废弃不用,有一些词汇虽然还在使用,但因具有特定的文体色彩和感情色彩,词义范围也已发生变化。词义已经发生变化的英语本族语与法语的同时存在造成了英语词汇中有许多同义词的出现。当然在这一时期,也有一些拉丁语及少量的荷兰词语被引进英语中。14世纪末,历史的发展使英语再次回归第一语言的宝座,然而这时的英语已是融合了英语本族语、法语及拉丁语等多种语言的混杂语言,且许多早期的本族语词汇已经不再使用了。此外,发生变化的还有词汇内部的曲折形式,不再突显数、格、性这些标志名词、形容词及动词的词尾形式。如果说词尾是古英语词汇的特点,那么这一特点在中古英语时期已被削弱了一半。到中古英语末期,英语词汇拼写已无变化,形成基础词汇,大体上完成语法简化过程,英语确立了作为英国国语的地位——现代英语的基础业已奠定。

现代英语时期是从公元十六世纪至今(1500- ),细化可分为早期现代英语和后期现代英语。

早期的现代英语时期是指从1500到1700这段时间,文艺复兴运动对早期的现代英语影响最为深刻。在这一时期古希腊、罗马文化得以被重视,人们开始研究学习这些文化,开始挑战封建文化。于是拉丁语词汇和希腊语词汇进入英语,在书面语和术语中大量出现,同时也为英语提供了大量的同义词。有些融入英语词汇中的希腊语词汇和拉丁语词汇未发生变化,如amigo(朋友),barbeque(烧烤)等。有些词汇发生变化去掉了词尾,如atom(原子,希腊语为atomos),alphabet(字母表,希腊语为alphabetos)。为符合英语词汇的构成形式,一些融入英语词汇中的希腊语或拉丁语词汇的词尾也发生了变化,如形容词词尾 –us 变为 –ous 或变为 –al。

18世纪英语语音和语法都已固定,且已形成规范和标准,这以后除了词汇的不断充实扩大,英语已无大的变化。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演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英帝国对外贸易增多,开始向外扩张。随着与世界各地日趋频繁的贸易交流,英语词汇再度被充实扩大,许多词汇在这一时期进入英语,如bazaar(市场,来自波斯语),coffee(咖啡,来自土耳其语),soy(酱油,来自日语)。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科学的快速发展,英语词汇也随着人们之间的频繁交往而变得越来越丰富。

最后在简单谈谈当代英语词汇的发展现状——新的英语词汇产生速度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快。新的词汇来源主要有3个: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经济和政治变化、其它名族文化和语言的影响。词汇发展的方式主要也有3个:创造新词(Creation——词汇扩充的最重要方式)、旧词新意(Semantic Changes——丰富词汇意义及用法,但不增加词汇量)、借用外来词(Borrowing——在词汇发展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综上所述,笔者对英语词汇的来源、分类及在不同时期词汇的发展与特点进行了全面阐述,其中难免有疏漏不完善的地方,愿请教于广大英语同仁使之完善。

参考文献:

[1]林丞璋.英语词汇学引论An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lexicology,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27).

[2]林丞璋.英语词汇学引论An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lexicology,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13).

作者简介:

比亚迪导演巴菲特之旅 篇4

比亚迪的负面报道其实早在半年前就已经传开了, 但比亚迪并没有就此大举开展相应的危机公关策略, 或许他们在等一个时机。就在巴菲特将要到访的前几天, 比亚迪的负面报道可谓炸开了锅, 不明就里的“抛售股票”传言更是越炒越热。一时间, 比亚迪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戏剧还没有上演, 聚焦已经对准, 对比亚迪而言可谓是最好的传播时机。顺势而发、欲扬先抑, 成为“巴菲特之旅”的精彩开场。

接下来就要看主角是如何“表演”的。事实上, 比亚迪挑选的主角可非同一般, 他的影响力足以带动整部戏的“票房”。在对外公布的巴菲特四天访华行程中, 除了腾出5个小时参加比尔·盖茨的慈善晚宴外, 其余时间全部用于参加比亚迪的一系列重量级活动, 其中包括100万辆汽车下线、M6北京站上市会、签约南方电网、F3DM全国巡回上市启动仪式、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经销商代表授权仪式、纯电动车e6累计运营60万公里庆祝仪式。这一切足以证明此次巴菲特访华是应比亚迪的邀请而来, 谣言不攻而破。

大腕主角已经亮相, 高潮剧情随即登场。当年, 巴菲特之所以购买比亚迪10%的股权, 主要是看上了比亚迪未来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发展前景。然而, 比亚迪目前在电动车市场上销量平平, 而此时上演戏码无疑恰逢时机。

比亚迪为巴菲特精心安排的参观内容主要集中在与电动汽车有关的项目上, 比如电池隔膜纸车间、电动汽车充电站等, 电动车俨然成了他考察的重点。而“巴菲特对比亚迪电动车的前景十分看好”也成为了整部戏的高潮。“我要马上下一个订单, 因为我如果在中学的时候开了M6这辆车, 估计所有的女生都要跟我约会了。”巴菲特这句话的分量想必是其他代言人无法比拟的。

当精彩剧情让我们激动万分时, 这部戏也到了快接近尾声的时候, 但是比亚迪并没有草草收场, 而是让这部戏留下了诸多美好的“畅想”。首先, 王传福高调召集近千名经销商与巴菲特共进晚餐, 借助巴菲特的魅力, 不仅消除了经销商对比亚迪前景的忧虑, 更给他们带来了无限的憧憬;其次, 比亚迪借助媒体的力量, 引导舆论全力配合, 不断营造出比亚迪美好的前景。甜蜜的回忆、美好的展望, 是这部“大戏”最完美的落幕。

比亚迪“巴菲特之旅”给其他企业带来哪些思考和借鉴呢?很多企业都认为, 危机公关只不过是一个应急策略, 其实不然。如果你有足够的把握和完善的策略, 那完全可以将危机公关导演成一场“企业大戏”。显然, 比亚迪在此次危机公关中就做到了, 它不仅导演了高潮迭起的戏码, 更让自己收获颇丰。可以说, 这是一部成功的商业大片。作为一次成功的危机公关, 有四大关键点值得我们借鉴:

最佳时机。危机随时都会上演, 而解决危机的时间则由企业而定, 所以企业需要根据危机性质的不同, 找到最适当的解决时间, 过快或过慢的应对只能让企业错失良机。就像电影一样, 是选择春节档, 还是假期档, 都是依情况而定, 效果也会全然不同。

重磅主角。在遇到危机时, 谁出来说话、谁出来解决是关键中的关键, 因为它直接会影响到企业的公信力, 所以必须要找一个有权威、有影响的人物, 这样才能让人信服。和电影一样, 主角永远都是票房最好的保证。

完美剧情。其实危机公关的过程就是一个剧情, 企业需要把控高潮的戏码 (公关的重点) 、剧情的节奏 (公关的节奏) 以及结局的诠释 (公关的效果) 。一部戏剧情的好坏换来的会是观众的赞叹声, 或骂声。同样, 一个危机公关的好坏换来的也会是消费者的认同, 或声讨。

传播到位。犹如每部戏都需要宣传一样, 危机公关也需要舆论的配合。所以企业在处理危机时, 也需要找到最佳的宣传渠道和传播模式, 并辅以企业的公关行为, 积极地向消费者传递正面的信息, 这样才能借助舆论的力量达到企业转危为安的目的。

如此导演这场戏, 如此进行危机公关, 相信企业一定会在危机来临之时打赢漂亮的保卫战或反击战。

巴菲特污点 篇5

3月末,“股神”沃伦?巴菲特接班人热门人选大卫?索科尔涉嫌内部交易闪电请辞。

索科尔“主动”请辞实非无奈。因为提前买入伯克希尔收购对象,涉嫌内幕交易,被美国证监会抓了现行,巴菲特不得不挥泪斩马谡。

作为史上最成功的投资家,价值投资和长期持股被世人顶礼膜拜,盛赞巴菲特高尚的操守。在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华尔街,巴菲特被认为是为数不多的不伤害别人而获得巨额财富的资本家之一。

索科尔内幕交易事件让巴菲特和伯克希尔蒙羞。清退索科尔之后,巴菲特接班人又成为投资界讨论的热点问题。

“老鼠仓”疑云

难以想象,在监管严厉的美国资本市场,深谙监管规则的索科尔能犯下如此幼稚的错误。

索科尔触犯的正是国内司空见惯的“老鼠仓”。他先以个人账户埋伏下路博润化工的股票,数月后,巴菲特通过伯克希尔收购路博润,索科尔坐享巨额收益。

路博润化工是全球最大的润滑油添加剂生产商。去年秋天,花旗银行的银行家向索科尔提供了可能重组的股票明细,在18只股票中,索科尔唯一挑中了路博润。去年12月4日,索科尔牛刀小试,买入区区2300股。一周后,他向花旗银行家转达了跟路博润首席执行官James Hambrick面谈的意愿。

差不多于此同时,索科尔向老板巴菲特推荐路博润,但巴菲特未明显表现出兴趣。去年12月21日,索科尔卖出路博润股票。

若事情止于此,就没有后来的枝节了。但索科尔并没有冷落路博润太久,今年1月5日、6日和7日,他杀了个回马枪,再次买入共计约9.61万股,成本价每股不到104美元。1月25日,索科尔与James Hambrick成功会晤。当然,在此之前,两人在电话中已经进行过交流。

在大手笔介入某只股票时,对上市公司进行调研,亦无不妥。但巴菲特3月14日宣布收购路博润,“股神”财富金手指的魅力再次显现。收购出笼前后,路博润股价飞涨,涨幅高达30%,索科尔水涨船高,进账300万美元。

提前买入路博润后开始让伯克希尔全面收购,索科尔这样的做法被定义为内幕交易,也就是人们深恶痛绝的“老鼠仓”。

事实上,巴菲特最初对收购路博润并不感兴趣,但在索科尔1月25日再次推荐后,巴菲特才改变初衷。

一直被外界解读为巴菲特接班人头号选手的索科尔,辞职前是伯克希尔旗下中美能源控股公司、耐特杰公司董事会主席。孩提时代曾帮人送过报纸、也曾在一家小杂货店帮工,这跟巴菲特的童年不谋而合。在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长大的索科尔甚至是巴菲特的同乡。

投靠巴菲特后,他的角色是救急的“拆弹专家”:搞定交易、提高利润、扭转危局。在他的操盘下,巴菲特投资组合里陷入低迷的屋顶和保温材料制造商佳斯迈威及饱受亏损困扰的飞机租赁公司NetJets,先后走出了亏损泥潭。

但正是这位“爱将”,却让纵横江湖六十余载的巴菲特蒙羞。事实上,索科尔的失察行径笨拙到了可笑的程度。

此类内部交易只有市场新手才会犯。但凡在投资银行做过的人都知道,投行从业人员,甚至其家属的证券交易账户只能在自己公司内部开设,而且时刻被监管部门监控,更不能随便交易与自己公司有业务或将有业务往来的证券。在买卖之前必须向监管部门申报,在获得批准之后方可交易股票,否则就是内幕交易。轻则被裁罚款、重则牢狱之灾。索科尔显然在伯克希尔之外,有自己的“自留地”。

为挽回清誉,巴菲特特意发出声明,强调收购路博润的决定权在自己身上,为索科尔开脱就是避免“癌症病灶”向伯克希尔转移。

比亚迪:巴菲特的另一只蟑螂?

巴菲特有名言传世:如果你看见厨房里有一只蟑螂,那里面肯定不止一只!比亚迪的投资也被怀疑是另一个违背巴菲特公开宣称的投资理念之作。

按照巴菲特一贯的投资风格,他通常对技术开发风险巨大、固定资产投资沉重、面临惨烈价格战的制造企业敬而远之;为他带来巨额财富和至高威望的恰是美国运通、华盛顿邮报、可口可乐、宝洁、吉列等拥有品牌美誉度的企业。他认为,消费领域的优良品牌就像是横亘在消费者和公司产品之间的高速公路收费站,树立起同行难以企及的竞争门槛。

看不到的东西、未来的东西、有轮子的东西,不要投!这是“巴式投资哲学”的另外一条。对比亚迪的投资则违背了这一信条。

2008年9月27日,在金融危机风暴的中心,巴菲特以每股1.03美元的价格,通过中美能源控股公司认购比亚迪2.25亿股,成为第二大股东。

巴菲特入股引发跟风买入,比亚迪股价一年后增长超过10倍,摸高至88.4港元,成为价值投资信徒津津乐道的又一个“Tenbagger”。巴菲特下注比亚迪激活了沪深两市的新能源概念,在2009年的春天里,风电、锂电池、太阳能光伏此次彼伏,股价平均翻了两番。

巴菲特一反投资理念,坚决入股比亚迪,事出查理?芒格的多次力荐。芒格是巴菲特最密切的朋友,也是其在投资事业上的老搭档。芒格是伯克希尔的副董事长,同时也打理自己数额庞大的家族基金业务。在投资界,芒格也有着极高的声望,但一山不容二虎,奈何与巴菲特同处于一个时代。

在入股比亚迪之前的2008年7月,索科尔曾专程来到比亚迪总部所在的深圳,与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为首的管理团队深入交流。

巴菲特入股前,比亚迪股价也随金融危机急剧坠落。巴菲特入股后一年内比亚迪股价剧烈上涨了10多倍。奈何其兴也勃、其亡也忽,转过2010年,比亚迪在滚烫的车市里迷失。

在同行火暴增长的激情岁月,比亚迪遭受库存积压和利润缩水,股价一挫再挫,退守27港元,市值已从最高点下滑超过2/3。

巴菲特过往投资的华盛顿邮报、可口可乐等股票,在获得超额投资收益的同时,被投资公司业绩持续上扬,市场竞争优势不断得到巩固。但在比亚迪投资上,投资回报依然亮丽,但比亚迪却陷入了经营困境。

巴菲特说过:“我是一个比较好的投资家,因为我同时是一个企业家;我是一个比较好的企业家,因为我同时是一个投资家。”巴菲特价值投资和长期持有两大“标签”得以实现的前提是,他通过入股进入上市公司董事会,对被投资对象加以业务经营和财务运作上的改造,切实提高资本回报率,得到资本市场认可并实现退出。但是今天的巴菲特正在越来越远地偏离他宣称的投资原则。

巴菲特污点事件,充分凸显了在资本市场的金字塔顶端充斥着弱肉强食,资本无道德,金融市场从来就没有圣人,资本一进入市场就带着原罪。

巴菲特的失误 篇6

但股神也并不是总是正确,也有失误的时候,只不过他从不会一错再错,而是能迅速扭转。最近,《商业周刊》以一篇调查式的文章,将巴菲特能够算得上的失误进行了归结。

也许对投资者来说,这些失误与他一直坚守的三大原则一样有益。

通用再保险公司

巴菲特投资通用再保险始于1998年,巴菲特以223亿美元买下通用再保险,使其保险业务力量大增。但没想到的是,这个公司从买下来就令人头痛,从交易到很多金融衍生品运营都不顺畅。巴菲特2004年曾专门提到说,如果他早点将公司的证券业务关闭,公司至少可以节省1亿美元。对其他保险公司的再保险业务风险太大,不仅打破了伯克希尔原定的经营底线,还伤及母公司的荣誉。通用再保险后来爆出丑闻,两位高管2005年被指控犯有欺诈罪。

事实上,除了2005年的飓风灾难,通用再保险并没有给巴菲特带来真正的损失,2006年,通用再保险还从未登陆的飓风中大挣一笔。巴菲特真正的失误在于这家公司当初的治理状况差得出乎预料,以至于后来的调理占用了他太多的时间,而对70岁以后的股神来说,时间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伯克希尔·哈撒韦纺织厂

伯克希尔·哈撒韦直到今天一直是巴菲特所有经营的载体,从可口可乐,到庞大的保险业务,都通过这家股价10万美元的公司。事实上,今天的人们已经很少能想起来,巴菲特在上世纪60年代买下这家公司时,其主营业务是纺织品。

真正的失误是,巴菲特当时并不只是想买一个上市公司的壳,事实上,他真是一度看好纺织品业务,以至于在上世纪70年代又买下一家纺织品企业——Waumbec Mills,而且直到1985年,巴菲特才最终决定关闭伯克希尔的所有纺织品业务,因为他已经彻底看不到扭亏为赢的希望。

巴菲特曾在1986年写道:“如果你发现自己身处一只慢慢渗水的船上,努力换船要比补修漏洞更能解决问题。”

联邦国民抵押协会Fannie Mae

1998年,巴菲特决定斥资购买联邦国民抵押协会Fannie Mae,当时,他一举买下300万股,价值大约3.5亿到4亿美元。然而就在他决定购买这只股票时,股票开始上涨,于是他又很快卖出了这只股票。令巴菲特后悔的是,他卖出之后,这只股票仍是一路上扬。据测算,这笔投资至少令伯克希尔?哈撒韦少挣14亿美元

Dexter鞋业

1993年,巴菲特买进DexterShoe时,他与老搭档查理·芒格曾对外声称这是他们职业生涯中见过的经营最好的公司之一。但到2001年,伯克希尔不得不从各个地方拿钱来填补Dexter的亏损。Dexter鞋业的问题与巴菲特的纺织厂类似,其产品都由美国生产,而随着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兴起,美国在该领域的传统优势已经完全丧失。

巴菲特当初为购买Dexter鞋业,耗费了25203股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票,而这些股票如今价值27亿美元。

巴菲特在2001年承认:“1993年购买Dexter很显然是个错误之举,而用伯克希尔的股票来换购Dexter更是错上加错。”

沃尔玛

巴菲特2005年购进这家零售之王的200万股票,每股花费大约超过47美元。到2007年年中,沃尔玛的股价刚超过48美元,使巴菲特在他的投资上仅获得2%的回报。而同期的18个月,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21%。相比之下,如果巴菲特把买沃尔玛9.42亿美元投资到标普500指数公司,他至少赚1.95亿美元,而不是可怜的2000万美元。

美国航空公司

巴菲特1989年花费3.58亿美元买入美国航空的股票,原因是这家公司长久以来的盈利状况很吸引人,但没想到航空业水深火热,美国航空公司在1990年到1994年之间亏损达24亿美元,而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航空业复苏,巴菲特也未能及时将股票脱手。1990年到1994年,巴菲特投资的3.58亿美元几乎全军覆没,幸好最后又借一阵上涨收回。巴菲特1997年曾提及这次失误:“我对美国航空公司的分析既是肤浅的也是错误的。”

蓝筹券

40年以前,商家为招揽顾客,经常发赠品券,累积后可兑换商品。巴菲特和芒格觉得这生意不错,于是大举投资蓝筹券公司(Blue Chip Stamps)。1970年两人出手时,蓝筹券年销售额达到1.26亿美元,返赠600亿张券。不幸的是,在信用卡与航空业的冲击下,赠品券的生意江河日下,到2006年,蓝筹券的销售额只有1900万美元。30多年来,这家公司累计只为巴菲特带来2.59亿美元的收益,而如果换成伯克希尔,不知道翻多少倍。

巴菲特狠心“折腾”儿子的启示 篇7

这是一个颇具哲理性的话题与比喻。我的理解是, 如果把父辈的财富比喻为一碗“金汤”, 手抓羹匙贪婪地大口吞噬“金碗”里的财富, “金汤匙”就有可能变成“金匕首”, 将自己刺倒。

中国年轻人对彼得的了解远逊于他的父亲巴菲特。不久前笔者读到彼得写的一本自传书, 书名叫《做你自己》, 他在书中讲了这么一件事:爱好音乐的彼得上中学时曾为一部音乐剧的巡演到处筹款, 人们很不理解, 说你爸那么有钱, 给你一点不就得了, 他连忙解释, 我是“小彼得”, 不是“巴菲特”。据他讲述, 父亲对他的要求非常严厉, 从小学到中学每月只给他几十美元的零用钱。30岁那年想换房子, 向父亲借钱被拒绝, 父亲说, 你应该和其他美国人一样去贷款买房, 然后凭自己的能力将贷款还上。

彼得的成长经验可用两句话概括, 父亲不溺爱, 励志孩子自食其力;儿子不依赖, 自强不息独闯天下。据2011年福布斯显示, 巴菲特以500亿美元身价居世界第三, 但他又是将绝大多数财产捐献给慈善基金会的人。

巴菲特对儿子如此吝啬, 代表了相当多的美国富人的观念。如今在美国富豪阶层流传着一句时髦话:早晨起床的动机。这句话是富翁们用于责问子女的, 意思是, 你今天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几年前, 欧洲金融家罗斯柴尔德去世后, 他的儿子拉斐尔在继承了父亲几十亿美元的巨额遗产后, 最后因吸毒过量死于纽约街头, 年仅23岁。

这一惨痛教训促使越来越多的富人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给子女万贯家产不如给他们一个人生目标。因为留下亿万财富就意味着孩子们可能从此坐享其成, 丧失“早晨起床的动机”, 不需要劳动和奋斗就可以过上富裕日子, 何苦清晨起床呢?睡到旭日东升, 日上三竿多舒服。

巴菲特“狠心”折腾儿子印证了中国一句成语:苦尽甘来。没有经历艰辛的创业、苦难的熬炼, 也就品尝不到果实的甜蜜, 感受不到生活的甜美。财富来得太容易, 也就不懂得加以珍惜。古今中外, 前辈们含辛茹苦艰难创业积累财富, 子孙们挥金如土坐吃山空最后成穷困潦倒的败家子, 不胜枚举。

吃巴菲特的饭划算不划算? 篇8

点评:从2000年开始, 巴菲特创造性地把跟自己吃饭打造成了一个品牌活动, 16年来, 午餐价格涨了10倍, 共筹集了2114万美元, 而16位掏钱吃饭的主也纷纷在事后直言这顿饭吃得值。没有人会公开自己和巴菲特吃饭的过程中到底得到了什么, 这就好像一个超市打折期的福袋, 掏出一笔钱买一个期望, 到底是不是物有所值只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2006年, 当年如日中天的步步高集团董事长、著名投资人段永平花了62.01万美元买下了中国人与巴菲特的第一顿午餐。当时, 步步高集团的股票每股收益为0.96元, 2013年这个收益降到0.73元, 2014年更是跌到近年新低, 达0.58元。看来股神的午餐并没有教会段永平如何增加企业收益。

2008年, 中国私募教父赵丹阳哄抬物价般地将巴菲特午餐的价格从60多万美元平地拔高到211.01万美元。“有钱任性”的他似乎有备而来, 当时就借午餐之机向巴菲特推荐物美商业的股票, 巴菲特的一句“会考虑”推动其股价连续4个交易日大涨近24%。

今年任性拍下巴菲特午餐的第三个中国人是中国大连天神娱乐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朱晔。值得注意的是, 天神娱乐作为创业板的神话之一目前市值高达46亿元, 经过一轮资产重组后, 变身网游股的天神娱乐曾经在复牌后连续收获13个涨停板, 被誉为“2014年涨停王”。而就在巴菲特这顿午餐之前的5月28日, 天神娱乐宣布正在筹划重大事项, 股票正式停牌, 在这个微妙时机买下巴菲特的午餐, 复牌后会有多少个涨停板来回报这顿天价牛排就成了一个极具想象空间的话题。

巴菲特:风采依旧 篇9

这本来是公司CEO每年的例行之事,但因为巴菲特的投资大师身份,尤其是股神称号,使得他每年的报告都引起投资者高度关注,不少人更是详加研究,视为新版的投资案例教材。

在根据3月1日伯克希尔·撒哈韦(Berkshire Hathaway)的报告,公司2006年每股收益达到18.4%,虽然还略低于巴菲特历年来的平均水平,但公司规模已经今非昔比,按市值计算,相当于公司2006年市值增加169亿美元。

当日,伯克希尔·撒哈韦A股价格已经达到每股10.64万美元,每股净收益约合7144美元。

巴菲特虽然已经76岁高龄,但投资思路依然活跃,出手依旧稳准狠。根据新财报,公司2006年持股价值超过7亿美元的公司已经达到17家,比去年多出5家。而据巴菲特透露,按这个标准,还有两家也已经非常接近。

这五家还都是全球知名企业,分别为石油巨头康菲石油(Conoco Phillips)、医药保健巨头强生(Johnson & Johnson)、英国零售巨头特易购(Tesco)、韩国钢铁巨头浦项制铁(POSCO)、美国著名银行US Bancorp,以及著名建材生产商USG。

当然,原有投资重点也略有调整,公司对富国银行投资增加15%,而对啤酒巨头安豪泽一布施投资下调17%。对三大巨头,即可口可乐、美国运通和宝洁的投资总额从217亿美元增加到253亿美元。

《布隆博格》:巴菲特还不算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投资家。当年,彼特(Peter Minuit)以24美元买下曼哈顿,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以273万美元买下路易斯安那州。但42年来,巴菲特的公司股票每股收益已经达到3611.56倍,令人惊叹。

《竞争力》:巴菲特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高额的投资回报率,还在于其健康的投资理念和务实的投资策略。

巴菲特英语简介 篇10

1 0 亿美元的价值。

对于卖出的10亿美元的看跌期权合约, 巴菲特指出用BS公式计算出合约价值为250万美元。这让我疑惑, 因为期权的价值也就是其价格。虽然期权不一定会按照其理论价值在市场上出售, 但其理论价值和实际的交易价格却不会相差达到四百倍。所以我可以断定巴菲特合约的价值为10亿美元, 而不是他所说的250万美元。

通过一个的简单的计算重构巴菲特的头寸, 取903点作为执行价, 并假设当前指数水平为903点, 波动率为15.5%, 无风险利率为3%。依据B-S公式计算出价值为2.5。如果把指数的每一点当作1美元来看的话, 那么每份期权的价值为2.5美元。所以一份10亿美元的合约实际上是由4亿份这样的看跌期权构成的。现在就有可能用巴菲特的计算方法重新计算。如果指数在到期时下降50%, 那么看跌期权卖出者将要支付的金额超过1800亿美元, 这样一来期望损失就为18亿美元 (仍然假设这种情形发生的概率为1%) , 而不是巴菲特所计算的500万美元。

巴菲特用于计算他卖出其看跌期权空头头寸的期望损失的方法是错误的, 其理由有三个:第一, 他并没有考虑到那些损失较小而发生概率很大的可能和那些损失很大而发生概率较小的可能, 但这些都显著地影响到了期望损失的值;第二, 巴菲特给出的1%的概率, 只是直觉地取于现实, 缺乏科学依据, 概率值也太低;第三, 用BS公式计算的期权价值为无套利价格 (如果BS公式的假设成立的话) , 所以指数的真实回报率与此是不相关的。

在BS公式中, 指数是遵循随机游走的几何布朗运动, 并且100年后指数水平是对数正态分布的。那么指数最终卖出的看跌期权为实值期权的概率, 用公式计算:P (ST

1 0 亿美元的总损失。

巴菲特很可能在计算其卖出看跌期权这一交易的可能总损失是假设标准普尔500指数从903点一直跌至0点的损失值。这样指数的每一点也就代表了110.7万美元。再用上述参数, 用BS公式计算得出对于最大可能损失为10亿美元的期权来说, 其价值就为276.1万美元, 这就很接近巴菲特所算的250万美元了。巴菲特将10亿美元当作其卖出看跌期权的价值的这种做法是不对的。用我们前面的分析方法, 指数下跌超过执行价50%的概率仍然是5.4%, 100年里的期望损失为至少2700万美元, 而不是巴菲特估计的500万美元。而相对于总可能损失10亿美元来讲, 现期的期望损失溢价276.1万美元, 而不是巴菲特计算的25万美元。

长期期权。巴菲特的很多结论都是利用现实数据得出的, 比如说通货膨胀率, 留存收益等, 这些都与无套利价格并不相关。巴菲特不相信BS公式对长期期权定价, 但是他给出的理由很有问题。就算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变动是一个随机游走过程而不是几何布朗运动, 那么长期波动也是随机的, 无风险利率水平在长达100年的时间里也可能波动很大。由于BS公式的假设不成立而造成了BS公式中计算的理论价值与真实值并不相关。可是巴菲特指出的理由与此并不相关。

在BS公式中, 100年期的看跌期权价格对波动率和无风险利率都是极为敏感的。计算无风险利率为3%时, 波动率变化而引起的期权价值变化的情况, 当波动率从15.5%下降到14.5%时, 期权价值下降了33%;波动率从10%到15.5%时, 期权价值上涨幅度甚至高达36倍。无风险利率的不同, 用BS公式计算的期权价值也有很大的差别, 固定波动率15%, 通过计算我们发现无风险利率每变化一百个基点, 相应的期权价值甚至相差了十倍, 这些差别是万万不可忽略的。所以即使BS公式是可以应用于长期期权的, 但是由于一些参数的细微差别, 往往导致我们得出不正确的期权价值。如果模型中的参数都不正确, 那么我们又怎么能断定BS公式对长期期权的定价是高估了呢, 又怎么能说其定价是荒谬的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巴菲特的观点是建立在长期资产回报率或指数回报率可预测的基础上的。可预测性即指更少的不确定性, 更低的波动率, 又或更低的期权价格 (Lo和Wang, 1995) 。所以, 如果将短期内的正确的参数 (如前指出这很可能是不存在的) 应用于BS公式中以计算长期期权的价格, 那么我们就能说得出的期权价值是高估了的。

总而言之, 一方面, 我们不可能知道BS模型是高估还是低估了长期期权价格;另一方面, 如果不用BS公式, 我们根本没有其他的途径来定价这种长期期权。所以显然地巴菲特错误地认为BS或者其交易对手们都高估了定价。

参考文献

[1]Warren Buffet, (2009) :Letter to the Shareholders of Berkshire Hathway Inc., February27, 2009

管理巨人巴菲特 篇11

管理专家们,尤其是公司治理的专家们,常常为怀有道德风险的经理们与经理们所埋怨的短视的股东们之间的矛盾所困惑。

巴菲特以他的方式企图要给这个问题一个答案。他希望股东们是这样一群人:

你们不要把自己仅仅看成是一张价格每天起起落落的小纸片的拥有者,而且当某种经济或者政治事件的出现让你觉得紧张的时候,这张纸片还是你首先拿出来抛售的备选品。反之,我们希望你把自己看成是一个你希望与之同生共死的企业的部分所有者,就像你与你的家人共同拥有一家农场或者一套住房的情况一样。

然而,“股市有风险,投资须谨慎”。在一个跌宕起伏的市场里,要让股东们具有远见,如何才能做到呢?董事和经理人应该做出何种承诺,发出何种可信的信号呢?

首先,利益捆绑。“我们个人的财富将大规模地集中到伯克希尔的股票上:我们不会要求你们与我们一起投资,然后随之又将我们自己的钱投到别的地方。”“如果你痛苦,我们痛苦;如果我们兴旺,你也会兴旺。”只有这样,“当我做蠢事的时候,我希望你们能够从我自己也按照自己与你们相对应的比例遭受了财务损失这样一个事实中得到一些安慰”。

其次,拒绝高薪的制度设计。要真正实现经理人和股东的利益捆绑,就要拒绝高薪,公司都要倒闭了,高级经理们还厚颜无耻地拿着高薪,享用着公司的商务直升机。股东委托的一个根本目的是要避免风险和发现机会,但是,高薪有时候不仅不让经理人分外珍惜其工作、声誉,反而助长了其懈怠。巴菲特说:“我们不会通过引入薪酬安排机制,让我们自己在参与公司活动的过程中,有好处的时候多占,而在有麻烦的时候则让自己少受损失,来破坏这个规矩。”

第三,经理人应该具备道德感,而不是一个赚钱的机器或者工具。这个问题,一是对股东负责。在巴菲特看来:“我们不会把伯克希尔的股票持有人看成是永远出出进进的一大群连脸都无法看清楚的人,而是把他们看成是为了打造他们美好的晚年生活,而把他们的资金委托给我们的联合投资人。”如果经理人无法具有这种敬畏感,就难以对股东、对管理活动本身具有德鲁克所说的“承诺”。另一方面,如果这样的利益最大化是通过投机获得,那么这样的收益难以持久,“最大的目标是让我们全体股东从他们对伯克希尔的所有权中获得的收益最大化,但是我们也希望使那些以牺牲别人的利益为基础而流入到某一部分股票持有人的利益最小化”。

狂热地保护公司名誉

许多人不惜重金去与巴菲特共餐。但是,撇去营销的成分,他们真的能从巴菲特那里学来什么吗?他们能学来管理公司的方法吗?

在巴菲特看来,好的企业文化是对繁文缛节的规章制度的替代。“如果你拥有一个好的企业文化,我认为你可以让你的规章制度非常的简单。”

查理·芒格说,伯克希尔-哈撒韦的管理费用很低,没有季度的目标和预算,也没有标准的人事体系。但是,这样一个“不健全”、缺乏计划的公司如何创造了奇迹呢?

汤姆·彼得斯《追求卓越》所遴选的样本公司总为什么没有伯克希尔-哈撒韦呢?真是奇怪。巴菲特说,我们长期所致力于的目标是成为企业“首选的买方”——尤其是那些由家族所创办的和所拥有的企业。要想达到这个目标,惟一的办法就是让它适得其所。

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董事会主席到底有多么重视它的声誉——“首选”?可以说,无以复加。“最优先的是我们大家持续狂热地保卫伯克希尔的名誉。我们做不到完美无缺,但是我们可以尽力而为……我们损失得起金钱——甚至是大笔的金钱。但是我们无法承受名誉的损失——哪怕是丝毫的名誉损失。”

也许,只有这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公司领导人才能懂得谨慎、权衡是什么,才能真正懂得保守(prudence)、耐心(Patience is a virtue)的价值。巴菲特判定自己是否“名正”的标准也颇有意思:“言顺”——是否能够很高兴地看到它出现在由最不友好,但是很有智慧的记者写的,发表在全国性报纸头版上的文章里。所以,“别人就是这么干的”就是非常不负责的策略——人们表面上痛恨人云亦云,却很喜欢人行亦行,因为这看起来是很保险的策略。

当然,伯克希尔-哈撤韦崇尚对经理们充分的授权,“走自己的路,让华尔街的人去说吧”——“在伯克希尔,既没有历史也没有所有者的要求会阻碍明智的决策”,这的确得益与我们前一部分所说的股东们的远见和信任,这信任的背后一方面是巴菲特及其公司渐次积累起来的——“我们的历史记录与我们的说法保持一致”,另一方面,在制度上和文化上,确定与股东们“荣辱与共、肝胆相照”。

真正独立的非独立董事

在一些事情确实做错了或者做得很愚蠢的时候,挑战甚至在必要的时候敢于更换CEO,这是董事最有价值的特质。这种特质被巴菲特视为“真正的独立意识”。

不过,这种特质非常稀缺。稀缺的根本原因在于,事不关己。

在伯克希尔-哈撒韦的11名董事中,每一位及其家族成员持有的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超过400万美元。而且,由于伯克希尔未分配过期权,所以董事们的400万都是在公开市场自购得来的。按这个逻辑,那么伯克希尔是没有真正的“独立董事”的。

股东们要敢于具有“真正的独立意识”,具有敢于挑战CEO的勇气和毅力,他们就必须要面临这样的一个安排:你们(公众股东)赢,他们(董事)赢得多;你们亏,他们亏得多。只有这样,他们才有义务或者责任,有动机,去“独立”。在伯克希尔-哈撒韦,董事们的津贴是象征性的,正如孟子所说:“有恒产者有恒心。”董事的低薪斩断了得过且过、充当好好先生、橡皮图章的最后幻想,并且,他们也不能购买领导责任保险(“这是一个不规范的做法,也不是不经意的,我们在几年之中为我们的股票持有人省下了好几百万美元”)。巴菲特称这种董事会安排为“所有者资本主义”。

不过,要成为哈撒韦的股东可不是那么容易的。除了股票持有人倾向、对公司真正的兴趣,巴菲特格外强调商业头脑。这是一个难以衡量的标准。巴菲特无疑是强调董事必须具有公司主营业务的相关专业知识的。他自我嘲笑说,如果把自己放到一个科技公司的董事会,自己和一个花盆有什么区别呢?

这是因为董事们必须负责任地阻止经理人的错误行为和道德风险(即“隐藏行为”)——“如果经理人们很能干,但是太贪婪,把手伸得太长,而且试图深深插进股票持有人的口袋里,董事们必须义正言辞地抓住他们的手。”董事会被糊弄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因为他们能够被糊弄,所以他们就被糊弄了。

经理人的管家意识日益淡薄,这是不争的事实。他们不惜作假账,篡改数据,短期行为,来满足日益唾手可得的期权。不要总以为是经理人贪婪,“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因为董事们本应该监管,却未能尽职。

领导者的时间:思、学胜于行

巴菲特的网名是T-Bone,比尔·盖茨的网名是

Chalengr(巴菲特认为,它是被故意写错的Challenger)。他们有时会约在一起打几个小时的桥牌。

沃伦小时候,送过报纸。他说自己不喜欢当GM的CEO。“你的生活被那些你根本没有办法进行选择的事情给侵占了。我真的就是不想这样做。”

时间本身产生于社会交往。巴菲特所厌恶的这种时间,实际上意味着必须去面对一些不喜欢的人,处理一些不喜欢的事。“挑战者”说:“我从沃伦身上学到的东西多得令人难以置信,其中有些事情是能够用语言表述的,比如真正地看好你日程表上的时间,尽可能多地重视你闲暇的时间。我最高兴的时候是沃伦从他的日程表里走出来的时候。”

在巴菲特的理念里,(领导人应该)读得和想得更多,而做的相对较少。早上,6:45左右,巴菲特起床,然后阅读五份报纸,8点或者9点进办公室。他每天有75%~80%的时间都花在阅读上。除了报纸,还有各种类型的年度报告,杂志,美国证监会需要的年度、季度报告。

如果没有什么事情,他3点钟就要回家了,当然有时候6点钟或者更晚才回家。他每周要花12个小时在网上打桥牌。

这容易让人想起登山家王石先生。做董事和董事长就应该这样,多思考,多阅读,挑选合意的经理人,监督他们,同时又充分授权。可惜,大部分董事长都做不到,或者不称职。

经理人的管家意识

经理人在巴菲特这样的领导下如何做事?他们又何德何能能人巴菲特先生、芒格先生的法眼呢?

巴菲特先生给“管家们”定的规矩很简单,却很苛刻:①你拥有它100%的权益;②这是你和你的家族拥有或者即将拥有的惟一资产;③你在至少一个世纪里不能出售或者兼并。

经理们如果在股权资本收益率的实现没有做好,那么他们就不敢,也不能叫巴菲特先生“沃伦”。因为,巴菲特和芒格最看重的就是这个指标,而不是每股收益中的持续赢利的实现情况。

巴菲特是算账的高手。他是不会为这样的经理人鼓掌的——有的CEO宣称在其任职期内将公司收入增加了4倍。但是,在储蓄账户内,将利息再投资,年均利息8%,18年内就能增加4倍。若是这样的4倍,又有什么了不起呢?

不要指望巴菲特会同意拿出公司的留存收益来给经理们发高额的奖金。他是一个同舟共济理念的典型主张人。“很多公司的薪酬计划以全部或者大部分靠留存收益——也就是从所有者手里剥夺来的收益——产生的收益增长来慷慨地奖励那些经理人员。”

伯克希尔-哈撒韦在购买一家公司的时候,它要考虑4个变量:①我们能够理解的业务;②有利的长期经济性;③有能力的而且值得信赖的管理团队;④合理的标价。而评价一项业务是否伟大,关键要看其是否拥有持久的保护投入资本获得良好收益的“壕沟”,也就是核心竞争力——这就是巴菲特董事长理解业务的方式。

巴菲特并不看好明星经理人对于“壕沟”的价值——如果一家公司需要一位超级明星来产出伟大的成果,公司本身不可能被看做是伟大的。一项产品要有“特权”,它必须:①被渴求;②无替代品;③不受价格的影响。这是经理人工作的准绳和追求。幸运的是,巴菲特相信他的经理人擅长拓展“壕沟”,因为他们充满热情。

经理们经常要考虑的问题是资本成本(并购、开发新的产品、投入新的研发、建设新的渠道等等),资本分配以及红利政策。他们是应该把利润分一些给股东呢,还是留存起来另作他用?是把它分配掉,在需要用钱的时候再去发行新股或者向银行借贷,或者发发企业债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极其诡异,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聪明人会告诉比他们笨一些的人说,因时、因事、因人制宜。实际上,这是废话。更可笑的是,这样的废话却被当做哲理来膜拜。要回答这个问题是关键是:“通过留存而不是支付,我们能否创造出赢利?”

在巴菲特看来,大多数经理都缺乏恰当分配资本的能力,咨询顾问、同事或者投资银行家都帮不上什么忙。那么,伯克希尔-哈撤韦是怎么做的呢?须增加每股内在价值,并避免会降低内在价值。

至于红利政策,巴菲特把收益分为受限收益和非受限收益。前者是指,“在很多业务里,特别是那些具有高资产/利润率的业务,通货膨胀造成了某些或者全部的报告收益成为人为的数字”。这样的收益是不应该被分红的。至于对非限制性收益的留存(或者说“截留”)应该有一个合理的预期—公司留存的每一个美元,至少能够为所有者创造一个美元的市值的情况下才能够留存。“这种情况只有在留存资本产生的增量收益等于或者高于投资人在一般情况下能够获得的收益的情况下才应该出现。”

在伯克希尔及其旗下公司,成本意识被强调到了极致。巴菲特举了个去当地报社刊登讣告的寡妇的例子作为自己的楷模:当听说收费是每个字25美分的时候,她提出来的内容是“弗雷德-布朗去世”。随后,有人告诉她,最少按11个字起算,这位刚刚丧夫的妇人说,“好吧,那就改成‘弗雷德·布朗去世,高球杆转让。’”

看看巴菲特都喜欢什么样的经理人吧。2005年11月21日,商业在线的老板凯西·拜伦·塔姆拉兹(Cathy BaronTamraz)写信给沃伦,希望他收购商业在线。巴菲特说自己特别喜欢凯西对公司这样的描述:“我们驾驶的是一艘紧凑的船,而且严格控制不必要的开支。这里没有秘书也没有管理层级。但是我们投资了大笔的金钱去获取技术的优势,而且能够推进业务的发展。”

双赢的并购

伯克希尔和巴菲特做得最多的事情,大概就是并购了。他不无兴奋地引用德鲁克的言辞来为自己热衷并购活动添花。“做交易是激动人心的而且非常有趣的,而劳作是污秽的。管理某项业务从根本上说是从事大量琐碎细致的工作,做交易却很浪漫,很性感。”

但是,巴菲特还是要一如既往地“掩饰”他的繁忙。他说自己最佳的并购策略,就在电话机旁边等待铃声响起。幸运的是,这电话真的不时会响起。打来电话的人,有时候是被并购公司的企业家朋友。

不过,巴菲特在并购上并非没有折戟沉沙过。早年的时候,他也亲吻了一些青蛙,可是这些青蛙没有变成王子,因为它们是蟾蜍。

他的一个职业高尔夫运动员朋友强化了他的反省。“练习并不会变得完美,练习只会变得完蛋。”从此以后,巴菲特的并购策略是用合理的价格去并购优秀的企业,而不是以优秀的价格去购买平庸的企业。

要把优秀的企业收归门下,可不是那么简单的,就像古代养门客的君子,他必须能为其提供舞台(所谓的知遇之恩),并且信任他们,尊敬他们(比如“长铗归来兮”的故事)。优秀的企业就是一群优秀的人。

并购活动常常为媒体格外关注,这很可能是因为并购活动大多数都会失败。“大多数的交易确实损害了并购方股票持有人的利益。”巴菲特显而易见是在告诫那些趾高气扬的并购企业的CEO:“大多数重要的并购,都表现出了一种恶名远扬的不平衡:它们成为了被并购方股票持有人的富矿;它们增加了并购方管理层的收入和地位;而且它们还是为双方服务的投资银行以及其他专业人士的蜜罐。但是,很遗憾,它们总是减少了并购方股票持有人的财富,通常的情况下程度都非常大。”

并购的时候,巴菲特和查理看都不看出售方提供的计划书。“卖的总比买的精。”卖方总是在它“看上去挺美”的时候沽卖出去。不过,巴菲特喜欢“应万变”,他不会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固定的战略、固定的规则里。“我们总是在心里将我们所谋划的任何的举动与其它提供给我们的几十个机会,包括通过股票市场购买世界上最好的企业的少量份额的股票,进行对比。”

巴菲特是厌恶股权置换的。他是格雷厄姆先生“内在价值”理论的忠实执行者,甚至比格雷厄姆本人还要坚决。“当潜在的被并购者既有不同的预期,不同的非营业资产,又有不同的资本结构的时候,只关注于它的当前收益,同样也是愚蠢的。”

上一篇:小学生作业激励性评语下一篇:重启国有企业改革之路在哪里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