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温馨的照片周记

2024-05-15

一张温馨的照片周记(通用16篇)

一张温馨的照片周记 篇1

一张温馨的照片周记

我的相册里有一张前年去青岛游玩时的照片。照片上,驯养员叔叔正抱着一只大海龟,可有意思了。

当时,我们迫不及待地来到表演区,因为一会有精彩的水中表演。在我身后的一个大玻璃罩内,成群结队的鱼悠闲地游来游去,它们形态各异、五颜六色的,美丽极了。还有几只大海龟懒洋洋地趴在石头上。不一会儿,驯养员叔叔穿着潜水衣下水了,他不慌不忙地游到一只大海龟旁边,和海龟打了一个招呼。忽然,就像变魔术似的,驯养员游到哪,大海龟就划动着它那粗壮有力的四肢,摇晃着它那小小的.脑袋跟到那里,真是神奇呀!

这时,驯养员停止了游动,伸出双手,和海龟面对面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轻轻地抚摸着海龟的背。海龟乖乖地依偎在驯养员的怀里,一动不动,就像见到老朋友似的,很是亲切。见此情景,我心中感叹:好一只通人性的海龟呀!它和驯养员配合得真是默契啊!四周的游客们不约而同地欢呼起来:“太精彩了!”顿时,热烈的掌声想起来。看到这温馨的一幕,我连忙抢下了妈妈手中的照相机,二话不说,抓拍了这个精彩的瞬间。

我很喜欢自己拍的这张照片,每当看到它,我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当时的情景:一位有爱心的驯养员抱着一只可爱温顺的海龟。

一张温馨的照片周记 篇2

1.写清楚拍照的时间和地点。

2.能把跟照片有关的故事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3.让学生在习作训练中体验亲情、友情,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准备】

1.PPT幻灯片、舒缓音乐。

2.学生每人准备一张富有意义的照片。

【教学过程】

1.激趣引入

大家长这么大,相信大家一定都拍过不少照片吧?一张张照片里有一幅幅图画,一张照片里有一个个故事,它不仅留下了我们当时的美好瞬间,而且还能唤起我们对一件件往事的回忆。今天,老师相约大家,想把大家精心挑选出来的照片与大家展示展示,让大家一起分享你的快乐,好吗?

提问:同学们,我们要想讲好你的故事,你觉得我们应该对别人讲清楚哪些方面呢?

生思考后,师整理:

(1)对别人说清楚拍照的时间和地点。

(2)说清楚照片里的内容或拍照片时所发生的事,说说自己为什么选这张照片。

师:这就是我们本节习作课的学习任务。

2.师抽选几张具有代表性的学生照片,放在投影仪上

要求:请说出拍照的时间和地点。还要简单说说照片里的内容或拍照时发生的事,为什么要拍下这张照片。

3.创设情境,回忆照片(播放轻缓音乐)

师:同学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 去回忆一下曾经发生在你们照片里点点滴滴的故事吧。

4.讲述照片,指导习作

刚才大家的脑海中一定浮现了一幕幕令你们难忘的画面吧, 你们愿意将你的精彩故事与大家共同分享吗?

方法指导:为了让别人能更好地分享你的精彩故事,除了要把拍照的时间和地点说清楚之外,还要把照片里的内容或者拍照时发生的事说具体详细些。如,照片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的神情、动作怎么样?也可说说拍照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后来通过怎样做才把它解决了,最后结果怎么样?总之,只要是你觉得精彩的、想说的都可以一一把它详细具体地说出来。

(1)分小组讲述自己的精彩故事,师来回巡视。

(2)请一些学生上台展示,老师相机引导、点拨。(听者要求:要认真倾听,看看哪个词语用得好,哪个句子说得好,哪个地方写得比较具体、生动。)

(3)教师组织大家评议,逐个评点,肯定其优点,并对不足之处及时提出改进意见。

5.动手练笔,评改习作

今天,大家的故事讲得非常精彩,你们愿意用钢笔把它写下来,让更多的人知道吗?下面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钢笔,把你想说的、想写的故事写下来吧!

(1)在练说的基础上,学生当堂练笔写草稿。

(2)选择典型习作,全班评点,肯定其优点,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老师作具体指导。

一张照片的诞生 篇3

今年 58 岁的安妮 · 莱博尼茨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 ,20 岁还在旧金山艺术学院求学时 , 即为《滚石》杂志拍片。34 岁成为《名利场》杂志首席摄影师 , 并长期为《VOGUE》杂志供稿。到去年为止 , 莱博尼茨三次入围《美国摄影》“100 位摄影领域有重要影响的人”, 并且都排在第二位。除了盛名之外 , 她还是全球 5 位报酬最高的摄影师之一 , 单是请她工作一天 , 价值 20 万美元。

三十多年来 , 几乎所有大明星生命中的非常时刻 , 都通过安妮 ·莱博尼茨的镜头在杂志封面上向民众公开 : 遭枪击前 24 小时的约翰 · 列侬、即将临盆的黛米 · 摩尔、几乎要“拂袖而去”的英国女王……

莱博尼茨带着瓜皮帽 , 耳朵上是一副珍珠耳环 , 这是 2004 年 11 月 8 日 , 罗伯特 · 德尼罗走过破败的街头 , 任凭莱博尼茨在他背后按下快门 , 她是个用左眼拍摄的摄影师 , 她先是手持照相机 , 转而使用三角架 , 像我们可能经历的任何一场摄影一样 , 助理帮她拉出波拉片 , 她面无表情 , 批开腿 ,宽腿牛仔裤在风中啪啪直响。

这是寻常的莱博尼茨 , 穿一双和我们编辑部主任一样的 Nike 球鞋 , 手掌方正修长 , 她平伸五指向前 ,看上去好像在为罗伯特 · 德尼罗指方向 , 她坚定严肃 , 像个男人。

罗伯特 · 德尼罗缩缩脖子 , 尽管天气寒冷 , 他仍乐意在莱博尼茨的镜头前再走一遍。

一张照片从来不是因由拍摄生成 , 像人类一样 , 它的出现庄严神圣 , 就像诞生。

1980 年 , 一个开始

《滚石》杂志 约翰 · 列侬与小野洋子

要先从这张照片讲起——

1980年12月8日, 列侬重新出山后不久 , 野心勃勃地计划把和妻子小野洋子合作的专辑《双重梦幻》(Double Fantasy) 由日本推向全世界。这一天 , 他和洋子在录音棚进行最后的混音合成 , 回家路上 , 列侬还哼着专辑中的新歌 , 然后 ,一颗子弹打中了他的咽喉 , 此时 , 他们离自己的公寓尚不足十米。

几个小时之前 , 安妮 · 莱博尼茨刚刚在列侬家里完成了替《滚石》杂志的拍摄 , 这是她第二次为列侬夫妇拍照 , 她那时还不知道这张图片将会出现在杂志的什么位置 , 为此 , 她甚至还扯了个谎 , 未征求主编的同意就许诺列侬夫妇这张照片将成为《滚石》下一期的封面。

莱博尼茨之前做了很多准备工作 , 她把“他爱她”当成是这次自己全力表现的主题 , 为了让列侬和洋子相信她对他们的爱的把握是准确的 , 莱博尼茨先拍了一些公寓中的物件 , 把这些照片给列侬和洋子看 , 得到列侬的称赞之后 , 她开始拍列侬的单人肖像 , 拍列侬和洋子两个人紧抱着躺在床上的照片 , 洋子的头发像孔雀开屏一样展开在床上 , 两个人闭着眼睛 , 列侬抱着洋子 , 面露微笑。我们非常感谢莱博尼茨当时的不满足 , 在拍摄本来算是圆满完成的时候 , 请自己的助手问列侬是否愿意脱光衣服来拍摄 , 于是 , 有了左面的这张照片。列侬紧紧缠在衣冠整洁的洋子身上 , 双手抱着她的头吻她。

那时没有人意识到 , 这次普通的拍摄工作和稍显无礼的争取意味着什么 , 包括莱博尼茨自己。没有人想到 , 这张缱绻的照片会成为列侬对洋子以及这个世界的告别。

二十多年后 , 在美国杂志编辑协会(ASME) 进行的“过去 40 年中 40 个最佳封面”投票甄选中 , 这张照片名列第一。

然而相对于记录下上世纪 70 年代的终结 , 相对于记录下这段不被祝福的爱情的最后一秒 , 名列第一不算什么。

苏里的瞬间微笑

《名利场》杂志 汤姆 · 克鲁斯一家

“Suri,Yes,It’s Our Baby” —— 这是去年 10 月份《名利场》杂志的封面文章标题 , 当全世界小报都在怀疑疯狂的阿汤哥到底是否如他所说拥有一个孩子的时候 , 汤姆 · 克鲁斯邀请莱博尼茨来用镜头证明。

这是女儿苏里的首度公开照 , 汤姆 ·克鲁斯没有选择别人 , 而是把莱博尼茨接到自己位于洛杉矶和科罗拉多州的豪宅里整整待了三个星期 , 只因为在好莱坞众多的金牌摄影师中 , 他信任莱博尼茨 , 在与莱博尼茨的 6 次封面合作拍摄中 , 克鲁斯留意到 , 她每次都会留下点儿时间为自己和孩子们拍一些生活照 ,“安妮是唯一一位把贝拉和康纳 ( 她的一对养子女 ) 当孩子来拍摄的专业摄影师。”克鲁斯说。

事实也证明如此 , 在克鲁斯家里 , 莱博尼茨花了近两周的时间捕捉小苏里清醒时最好的画面。

她是那种为了拍出好照片愿意去做任何事情的摄影师 , 每一次拍摄前 , 她都会全面研究拍摄对象 , 看拍摄对象写的书或拍的电影 , 和他一起待上一段时间 , 观察他的生活。只要拍摄对象愿意 , 她从不介意整天跟着他们。

莱博尼茨曾为滚石乐队的吉他手米克 · 贾格尔拍过一张著名的照片 : 米克 ·贾格尔刚洗完澡走出浴室 , 身上裹着白色浴袍 , 头发湿漉漉的 , 眼神却仍然不失锐利和叛逆 , 贾格尔很喜欢这张照片 , 认为它是从未有过的真实。而实际上 , 这样的真实是 1972 年到 1975 年莱博尼茨两次跟随滚石乐队巡回演出的收获——她总是站在后台 , 抱着相机 , 直到米克和他的队友们都习惯了她的存在 , 甚至毫无顾忌地捉弄她 , 在镜头前放肆地展现自己。

“摄影师中的左拉”, 这是评论家们对莱博尼茨的称呼 , 因为“她用自然的方式看待她拍摄对象 , 没有矫饰”。她可以用足够久的等待 , 去拍摄一瞬间的微笑。

她也需要勇气

英国广播公司 (BBC)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摄影师不仅仅是在某个角度捕捉某个瞬间那么简单 , 他还必须有能力说服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被拍摄者 , 根据照片的需要表演出对应的状态 , 他必须是一个沟通能手。在这一点上 , 莱博尼茨并不完美。“我从小就被教育不要什么都说。”莱博尼茨说自己是个不善于言谈的人。当英国广播公司 (BBC) 邀请她成为《与女王共度一年时光》纪录片的摄影指导时 , 她甚至差点儿惹怒女王 : 在女王穿全套华服盛装出场时 , 莱博尼茨突然询问女王是否可以取下王冠 , 她本来想表示长袍太非凡 , 和皇冠一起出现容易分散视线 , 结果把太非凡 (extraordinary) 发音成不够华丽 (Less dressy), 让女王差点儿离开。

虽然一方面在为“名利场”服务 , 但莱博尼茨几乎一直过着隐姓埋名的低调生活。她出生在康涅狄格州的一个矿区小镇 , 有 5 个兄弟姐妹 , 母亲是舞蹈演员 , 父亲是二战时期美国空军的一名犹太裔军官。因为父亲工作的需要 , 他们经常举家在各地之间搬迁 , 透过车窗玻璃观察世界让莱博尼茨养成了保有适度距离感的观察方式。后来 , 取代玻璃 , 相机成了莱博尼茨的通行证 , 也是她的保护伞。“当你年轻的时候 , 照相机好像一个朋友 , 有了它 , 你会感到自己好像有了一个可以到处去走走看看并做点儿什么的理由。记得我年轻的时候 , 从来不为自己做任何事情。我记得我曾经在旧金山的码头恳求一个渔夫让我上他的船 , 如果没有照相机 , 我肯定不会这么做的。”莱博尼茨说 , 她发现 , 拿着相机能让自己远离社会不良行为的旋涡 , 相机成为她力量的来源。“在滚石乐队环球演出之旅 , 它就曾保护过我⋯⋯如果不是相机不断提醒我‘我来这里就是照相的’, 我估计会抽身而退。”

20 岁的时候 , 莱博尼茨跑到以色列去生活了一年 , 其间她参与了所罗门国王圣殿的考古挖掘工作 , 拍摄了一些现场照片。第二年 , 回到美国后的莱博尼茨把这些照片寄给了刚刚创立不久的《滚石》杂志 ,《滚石》创始人简 · 温纳敏锐地注意到了她的才华。只用了3年 ,24岁的莱博尼茨就成为《滚石》杂志的首席摄影师 , 其后她拍摄的摇滚明星的照片甚至改变了杂志封面的风格。

1981 年 , 她加入百废待兴的《名利场》杂志 , 担任首席摄影师职位。这之后 ,莱博尼茨的照片不再单纯用明星的个性来表现感染力 , 而是有意地将名人融入特定的场景中 , 表达一种文化。和另外一种“你的照片不够好 , 一定是因为你离它还不够近”的说法不同 , 莱博尼茨经常和被拍摄者保持距离 , 她的镜头多是 35mm, 拿着这种镜头 , 你不能离被拍摄者太近。“只拍特写是令我头疼的事情 , 因为我认为那没有传达出足够的信息。我喜欢那些能和拍摄者产生出化学效应的场景。”

莱博尼茨认为 , 一组照片拍摄 100 至 200 张 , 不一定会获得好的效果 , 因为她相信在任何层面 , 都必须遵循精简的原则 , 尊重自己的时间 , 尊重被拍摄者的时间 ,“时间是最昂贵的。”她说。一组场景 , 她大概只拍摄 20 张左右 ,“拍摄太多会让人失去敏感 , 就好像我在学校翻看同学录 , 翻得太多的话 , 你就会开始疑惑到底有没有翻页 , 因为每一页看上去都一样。对着一个场景拍得太多也是如此 , 一直按快门会让你懒惰并丧失敏感。”

一个摄影师一生中完成的作品不计其数 , 但是能让如此多照片拥有各自的生命、独立于摄影师甚至被拍摄者的 , 不知道除了莱博尼茨 , 还有几人。

浸泡在白色牛奶浴缸中的乌比 · 戈德堡 , 这张照片有说不出的意味深长。在拍摄这张照片后 , 很快 , 乌比 · 戈德堡一炮而红。莱博尼茨往往把明星们弄成匪夷所思的样子 , 她认为这些超出常态的照片具有更大的冲击力。

比尔 · 盖茨 1994 年在莱博尼茨的镜头前瞬间流露出狡黠神情。这个场景本来并非是莱博尼茨的设计 , 盖茨当时从她精心构想的场景中逃走了 , 坐在自己的电脑面前开始工作 , 而莱博尼茨也就拍下了这一幕。她从不会屈从于教条。

这张黛米 · 摩尔的怀孕照曾让当时的主编为上还是不上而踌躇了良久 , 这足以看出莱博尼茨的大胆 , 她总有能力让被拍摄者光荣且自豪地卸下衣装。

这些特别的封面是由莱博尼茨、U2 乐队主唱 Bono 以及《名利场》的主编 Graydon Carter 共同创作的。他们一个一个互相作为封面的主配角 , 完成了一次视觉上的传递。“好像视觉上的信 , 传播关于非洲的对话 , 从一个人到另一个再到另一个。” 莱博尼茨说。

一张难忘的照片 篇4

周日的早晨,我和妈妈整理书架的时候,突然一张照片从一本书里晃晃悠悠的飘了下来,我捡起来一看,原来书一年级暑假爸爸带我去爬长城时的照片。只见高大雄伟的长城在我身后蜿蜒起伏,而我站在长城顶上遥望远方得意的笑着。看着照片,我的思绪飘回了那次暑假。

我记得那天火辣辣的太阳高高地挂在天空,把阳光尽情地洒向大地,树梢像被太阳晒蔫了一样一动不动,树上的知了扯着嗓子喊着“热死了,热死了。”我和爸爸一大早就乘车来到了长城脚下,虽然烈日炎炎,但人们爬长城的热情一点也没有减少。只见长城脚下人群攒动,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蹒跚学步的儿童,还有年轻力壮的中年人……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向长城走去。

刚开始爬的时候,我还兴致勃勃,一会儿扶着栏杆快走,一会儿手脚并用地爬,一会儿又像小猴子一样上蹿下跳。可是,爬了还没到一半,我就气喘如牛、大汗淋漓了,我一屁股坐在地上,耍起了赖皮。爸爸见了,语重心长地和我说:“我们做事不能三分钟热乎劲儿,凡事要坚持,要有毅力,否则什么事都不会成功的。”我听了一下子就来劲了,不服气的说“谁没有毅力了,我们来比赛吧,看谁先爬到好汉坡。”我打起精神飞快地跑了起来。我心里不断给自己加油打气,超过了一个人又一个人。终于,我爬上了好汉坡。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我情不自禁地喊:“我是一个好汉!”爸爸也夸我是个有毅力的孩子。我站在好汉坡上得意地笑了,这时爸爸按下 了快门。

一张难忘的照片 篇5

照片上有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大伯一家人。那是我去住在的佛山大伯家作客的时候拍的。那时我才6岁,而姐姐也只有8岁。我们当时是在佛山脚下。

从山下往上看会看到一座观音像;再往前看可以看到大肚子弥勒佛;往后一看就会看见一个不知道名字的古式建筑。

我记得上山的路很远,我要求步行爬山,而姐姐一个劲儿地喊着:“我要坐车!我要坐车!我不要爬山!”我听见了,心想:“姐姐也太娇气了吧!爬个山还要坐缆车。”我又转念一想:“姐姐毕竟是女孩子。她的力气比我小,所以不想爬山也是可以理解的。”妈妈问我:“儿子,你要不要坐车?”“不要!”我坚决的回答道。“因为我有的就是力气。”我拍了拍胸脯。“好小子”爸爸用赞赏的语气说。

但是一开始爬山的时候我就立马后悔了。走了一段路,爷爷奶奶也上了缆车。又走了一段路大妈也上了缆车。可是我还是没有上缆车。我说:“我今天一定要自己走上去!”但是我的脚步越开越沉了,好像有人在我的脚上放了一大块铁一样。我在心里想道:“坚持,坚持,一定不能掉面子!”在离目标不远的地方我兴奋极了,不知从哪儿来到力气,一路狂奔,在最后一个台阶时我摔了个狗啃泥。最后拍了这张照片。

一张照片的故事 篇6

一张照片的故事正文:

一张照片的故事一张照片的故事

民主路小学 03-2班 林弋渝

瞧,那张照片上漂亮的`姑娘是谁呢?梳着两条羊角辫,围着粉红色的围巾,正站在五颜六色的花丛前,笑得多甜。那就是我,那是我四岁多时在北山公园拍下来的珍贵相片。

记得那天,妈妈带我到北山公园玩。公园里摆放了各式各样的鲜花,围成了一个个美丽的小花坛,红的、白的、黄的、紫的,五颜六色,十分美丽。我情不自禁地在花丛里翩翩起舞:左转转,右转转,屁股扭扭,脖子扭扭,大家一起来做运动。我仿佛变成了一只花蝴蝶,在花丛中流连忘返。妈妈趁我不注意,“咔嚓”一下子拍下了我最后一个动作,然后说:“弋渝,快来看哪,你跳得真好!”我听了妈妈说的话后,心里美滋滋的!原来,妈妈是用数码照相机给我拍的,能立刻看到刚才拍下的一翻,我有点好奇,于是连忙跑过去看。就是这张照片,留住了美好的时光。

我喜欢这张照片,因为我喜欢我脸上那可爱的微笑,还有那茂盛的大树,鲜艳的花朵,美!真是一张珍贵的相片呀!

指导老师:邓华玲

评语: 能把自己在北山公园玩耍、拍照的过程写具体、生动。

(投稿:蓝精灵 于 -4-8 21:02:07 编审: )

难忘的一张照片 篇7

照片上风华正值的母亲抱着两三岁的我,站在一条滑梯旁。朝阳从我们头上映照下来,清新的温暖的光辉,淡淡地洒在母亲身上。母亲凝望着怀里年幼的女儿,脸上洋溢开一抹灿烂的笑容。

虽然,现在谁都已记不得那张照片放在哪了,而母亲那抹爽朗的笑容也随着岁月的流逝和生活的劳碌开始消褪,只是,打我第一眼看到照片,这个画面就成了我记忆中的永恒。因为,照片上不仅是母亲的笑容,更是一位母亲对孩子的爱和幸福的满足。我想,母亲的微笑,对于每一个孩子而言,是一生始终不渝的目标和纯净无瑕的幸福。

一张找不到了的老照片,只是那么一瞬间的定格,没什么惊心动魄的,但对于我的生命来说已足够永远。

——蔚然

背景是大团大团的白,缝隙边漏了一道浓重的光,像被白云覆盖的蓝天。视线向下,是一个大操场的背景,大片的苍茫中并没有突兀的主调,只有几列模糊的人影,却又可以清晰地看见一片跃动的年轻的心。

这是高一那年班上军训时我偷偷拍下的一张照片。抓住的虽然只是那么一个片刻,其中却包容了太多太多滋味。有在风雨中奔跑不息的累,有在艳阳高照下站立不倒的苦,有和教官轻松调侃的乐,有弄得腿疼连走路都费劲的酸……那十多天里,我们痛并快乐着。痛不想再提起,快乐却一直伴随着我一路走到了今天。

——廖心蕊

仙人球真的会开花!看着手里的那张开出花儿来的仙人球的照片,我不止一次坚定地告诉自己。

记得七岁那年,姥姥曾经养过仙人球,她告诉我仙人球是会开花的。只要精心照料,就会开出美丽的花来。于是,每天,我都不忘按时按量地浇水,守着它开花。可是,有一天晚上放学回家,姥姥告诉我,花已经开过了。我急忙跑到阳台去一看,只见一条条长长的白色的花瓣萎缩在花盆里。七岁的我哭得好伤心,像是全世界都欺负了我一样。

庆幸的是,十岁那年,我终于拍下了一棵开出花来的仙人球,也终于弥补了七岁那年留下的遗憾,直到那一刻,我才终于明白了,一种生活在干旱沙漠里的植物是如何开出洁净的花来的。

这张照片我一直收藏至今,它一直在提醒着我:人生,在有些时候,是需要一点耐心,一点安静,才能守得花开的。

——王小可

有一张照片,我无数次把它拿出来,仔细地看。那是因为,我深信,在每一张照片的背后,都记录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值得人无限回味,而这个故事,是关于我的父母的。

那是一张父亲和母亲的结婚纪念照。当时母亲18岁,父亲20岁。面容稚嫩的母亲笔直地站在父亲身后,瘦小的身段穿了一件衬着白色小翻领的小碎花外衣,一只手有点羞涩地搭在父亲肩膀上,清秀的小脸蛋露出一抹青涩而腼腆的笑容,留着那个年代厚黑的齐耳短发,薄薄的刘海,精神无比。而照片上的父亲,还是一个虎头虎脑的小伙子,憨厚地微笑着,三七分的头发配上一个大圆脸,这多少让父亲看上去平添了几分滑稽。

因为这张照片,我总在遥想那个年月这对年轻人的故事:也许他们和现在的我们一样富有激情与活力,也许他们会静静地相互依偎着坐在开满黄花的树下低头耳语,也许他们也会手拉着手吃着冰棍一起走过车如流水的马路……

——艾谅

一张珍贵的照片 篇8

在我家的阁楼里,有这样一张珍贵的照片――对于我而言,那就是我的小学毕业照,虽然存放的时间不长,但那都且我对小学的点点滴滴的回忆。注视着毕业照,仿佛时间倒流了一样,停在了那一刻,那熟悉的校园、熟悉的大树,熟悉的同学……但是这次给了我不同的感觉。

那时的我们,一个个身穿白色上衣,在大树底下激烈的讨论着,好像无比喜悦自己毕业了,当时的我们天真无邪。开始照相时,我们排好队,将老师们“夹”在中间,我们的表情无法像刚刚讨论时那么开心,只是严肃,仿佛这是一个庄重的典礼,照完大合影后,我们又个自单独的与老师同学合影。虽然我们的笑容是无比的灿烂,但内心有一些伤心。在毕业的那一天,看了看校园,教室,仿佛在说“等下一个夏天,教室里坐满了人,可惜不是我们。”恋恋不舍,离开了校园。

一张照片的故事 篇9

每当我翻开房间里的那本相册时,小时候的趣事一遍又一遍地在我脑海里浮现。其中一张背后的故事令我至今记忆犹新。那张照片记录的是我和一只小鸽子的故事。有一次,我在草丛旁边的小路上玩耍,发现了一只受伤的小鸽子。我就留意翼翼的把它捧回家里,并恳求父母让我饲养这只小鸽子。在我的苦苦哀求和保证不影响学习的状况下,父母同意了。我高兴地一蹦三尺高,立刻跑到阳台上,给这只受伤的小鸽子做了一个温暖的家。这只小鸽子长着一身雪白的羽毛,黑珍珠似地眼睛晶莹剔透,漂亮极了。我给它取了一个名字“白白”。白白好像很喜欢这个新家,刚开始它一见我就一个劲地乱跳,好像很害怕我。之后在里面东张西望了一会儿,就安静了下来。每一天放学后我就和它呆一会儿,喂它吃点东西,摸摸它雪白的羽毛,慢慢地和我熟悉了起来。在等我放学时它都会从某个地方跳出来迎接我。白白爱吃玉米粒,我就经常把那些玉米粒放到锅中煮熟,然后放在一个小盘子里,在端来一大瓶盖水,它就会立刻吃起来。有时候,它总是吃着看看我,好像在邀请我参加它的“大宴”,但是很可惜,我“不喜欢”吃。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后,白白的病好了,爸爸让我把它放回大自然。我虽然舍不得它,但一想到白白的幸福,我还是恋恋不舍的听从来爸

爸的推荐。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我打开阳台的窗子,双手捧着白白,在爸爸一声“放”的口令下,我往上一抛,只听“咔嚓”一声,一张使我终身难忘的照片产生了。以后,每当我看见这张照片,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我和小鸽子白白在一齐时的快乐和共同度过的一段完美的时光。

一张照片引起的回忆 篇10

在幼儿园毕业的时候,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张毕业照。每当我看到那张照片时,我总会想起小时候的我们是那么的天真,那么的无邪。在幼儿园的时候,我们总是不想去上学,但在分离的时候每个人最不舍的还是老师和那些年最美好的回忆。还记得每次吃中午饭的时候我们总让阿姨少盛一些,但老师总是不放过我们。我们最喜欢的还是故事课,因为老师总会让我们去扮演故事中的角色,然后再跟我们讲起了生动有趣的故事。一次“六一”晚会,老师让我们扮演一些动画片中的人物和一些动物。还记得那时我扮演的是我当时最喜欢的樱桃小丸子,当时为了这个角色,我还剪掉了我最心爱的头发,成了名副其实的“西瓜头”。还有那次的“T”台走秀,我们摆的poss总是那么的丰富,一走上舞台,摆一个poss就好了,当时我们谈起在舞台上的事总是滔滔不绝。还有每次睡午觉时,我们总是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就躺在床上:自娱自乐。总是要被老师教训一顿才老老实实地闭上眼睛睡觉。还有音乐课,我们总是“五音不全”,老师总是耐心地帮助我们。我们幼儿园特有的“美食节”是我们最喜欢的一天,那天每位同学的家长都要做特色的美食带到学校,然后大家一起吃,在那天我们总能吃得饱饱的……

在幼儿园的那些点点滴滴,总是那么美好。但这些美好都保留在这张照片里。照片里的每个人都笑得那么的灿烂,让以前的微笑都停留在那最不舍得又是最美好最快乐的时光里……

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篇11

晋江市龙湖镇衙口中学小学 三年1班 周玉菲 指导老师:许美喜

在我的相册里有一张珍贵的照片,照片的背景是我家客厅,照片中有慧欣、马嘉敏等十个我的好朋友。你看,马嘉敏笑得很自然,慧欣是忍俊不禁的样子,而我身穿一件红白相间的公主裙,头上戴着一顶金灿灿的小皇冠,一脸甜甜的微笑。我们面前是一桌子的美味,有各式各样的零食、有香甜诱人的蛋糕、有颜色缤纷的饮料。聪明的你,猜到那是什么日子了吧?嘿嘿,那天是我最开心、最快活的日子——我的八岁生日!每当我看到这张照片,那天的欢乐时光就会自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那天的傍晚时分,受我邀请的小朋友们陆陆续续地来到我家,兴高采烈地期待着那个甜蜜的时刻……

我们先自由自在地一边吃零食一边聊天,终于到了切蛋糕的时刻!妈妈打开大大的蛋糕,在上面点燃了八支蜡烛,叫我许下了美好的愿望。阿姨就开始切香甜可口的蛋糕了,我作为寿星,当然要亲自动手的了。我拿起塑料刀小心翼翼地把蛋糕切成几块,再给我的朋友们一人切下一块,不过上面那只标志我属相的小鸡就理所当然归我了,正当我津津有味地品尝蛋糕时,觉得脸不对劲,竟然被她们偷袭了,跑去照镜子,啊!我叫了起来,她们把奶油擦在我脸上,让我成一只小花猫了,哦,不对,是小花鸡!听了我的自嘲,她们也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

吃完蛋糕,我们就开始表演精彩的节目:有跳舞的、有唱歌的、有弹琴的、有做鬼脸的、有讲笑话的,最后我们集体大合唱。客厅里传出我们的欢声笑语,妈妈把这时刻定格在相机中,而我把它定格在脑海里。

一张照片的故事作文 篇12

记得三年前的一天,妈妈说要送我一份入学前特别的礼物——去海南旅游。我开心地“蹦上了天”,终于可以看到那盼望已久的大海了!

生平第一次乘坐飞机来到千里之外的海南之亚龙湾。这里的三月天犹如成都的夏天,赤日炎炎,阳光灿烂。天下第一湾——亚龙湾,它的海水是那么神奇,时而绿得像翡翠,时而蓝得像宝石……纵是民师高手,也难以将其描绘出来。我对着一望无际的大海跳跃高呼:“大海,大海,我爱你!”亚龙湾的沙滩不仅宽阔平坦,而且沙粒洁白细腻,一脚踩上去,就像踩上了松软舒适的地毯。我穿着泳衣,在银白色的沙滩上欢快地追逐着调皮的浪花。妈妈在一旁拿出相机,迅速按下快门,留下了这快乐的瞬间……

一张老照片的故事 篇13

据大理一中伍勇老师介绍,摄于1920年1月18日王复生等人与毛泽东在北京陶然亭的合影,来源于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编写的《一门三杰——王复生、王德三、王馨廷烈士纪念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2010年3月,王复生、王德三烈士的后人将此书赠与学校,所发图片均为书中翻拍的图片。由于书中图片为黑白老图片,且多次翻拍制作,故无论从像素还是清晰度都不是十分尽如人意。

伍老师介绍,据2001年6月15日《云南日报》卢国华、缪开和写的《王复生与毛泽东的革命情谊》一文所说:毛泽东与王复生有过三次短暂的交往,分别是1918年8月、1919年4月和1920年1月,因政见相同,谈得比較投缘,因此有了这张照片。

(本刊记者 矣 勇)

相关阅读

一门忠烈——云南革命事业的先驱者

在反对黑暗统治的艰难岁月中,众多云南儿女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纷纷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不仅是云南革命事业的先驱,也是中国革命的先驱。在这群早期传播共产主义圣火的先进分子当中,涌现出了几个一门忠烈的感人事例:王复生、王德三、王馨廷兄弟3人,李国柱、吴澄夫妇和赵竹村、赵祚传父子等。他们的光辉事迹传遍了三迤大地。

革命先驱王复生,名濡廷,1896年出生于云南祥云县下川坝王家庄一个书香之家。1916年,王复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后升入文学院法国文学系。满怀爱国之心的王复生在北大“自由思想、兼容并包”的治学氛围之中,博览群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这期间,在李大钊、陈独秀的影响下,王复生在从西方引进的各种纷繁学说中最终选定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人生航标。他立誓与旧我决裂,投身共产主义事业,并改名为王复生,成为李大钊指导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发起人之一,这是中国第一个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王复生担任法文翻译组组长。在共同探索中国革命出路的理论过程中,王复生与李大钊、毛泽东、邓中夏等人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成为中国最早的共产党人之一。

这是一位学者型的革命家。自1922年起,直到1936年6月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牺牲在日本法西斯屠刀下之前,在党组织的安排下,除1926年夏至1927年秋在云南进行革命活动外,王复生一直在西北、东北等地区,以教师、报社社长、总编辑等身份,积极从事传播马克思主义、建团建党、宣传和组织抗日救亡等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

革命先驱王复生既是王德三的胞兄,也是王德三走向革命道路的引路人。

正是在兄长的指引下,王德三于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随后参加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并于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4年,王德三受命到陕北创建党组织,在陕北播下革命火种。经过党组织和王德三的培养,一大批陕北青年如刘志丹、谢子长、安子文、刘澜涛、阎红彦等成长为党的优秀干部。

1925年,王德三与王复生、杨青田等人组建了云南旅京学生进步组织“革新社”(后为“新滇社”),他以“正零”的笔名在社刊《革新》和《铁花》上发表文章,向云南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云南建党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

1926年,他又赴广州黄埔军校任政治教官。他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开办了政训班,为北伐战争和云南革命斗争培养了大批生力军。

1927年2月,王德三回滇主持党的工作,将云南特别支部扩建为中共云南特别委员会,并担任书记。“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后,在白色恐怖弥漫全国的形势下,王德三积极开展革命活动,致使蒋介石在云南策划的两次反共活动遭到失败。在滇期间,王德三主持制定了《少数民族问题大纲》,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云南少数民族问题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他深入滇南蒙自、文山等地区开展调查研究,编写《夷经》向少数民族群众宣传民族平等,鼓吹少数民族起来进行土地革命,在滇南少数民族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930年1月,经中央批准,中共云南省委成立,王德三成为第一任书记。同年12月31日,由于叛徒的出卖,云南人民的优秀儿子王德三匆匆走完他32岁的生命历程,在昆明英勇就义。

在两位兄长的带领下,三弟王馨廷14岁赴京求学,后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反对北洋军阀的学生运动中负伤,16岁在花季般的年龄中去世。

与王德三烈士同时遇难的,除了中共云南省委委员张经辰外,还有李国柱、吴澄夫妇。

吴澄,云南昆明人,1926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云南第一位女党员。她是中共云南特支4名创始人之一,创办了云南第一份妇女刊物《女声》杂志。1929年,吴澄与省临委委员、团省委书记、在云南省内第一个入党的共产党员李国柱结为革命伴侣。

1930年12月,由于叛徒的出卖,吴澄夫妇双双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她始终没有屈服。在狱中,她将自己的一缕青丝包裹在一块用鲜血染成红心的手绢中,送给李国柱,饱含着对革命的忠诚和对爱人的忠贞之情。这年的最后一天,身怀六甲的吴澄与爱人李国柱互相勉励着共赴刑场,实践了她“凭我们不平之血的飞溅,把全世界来涂染遍”的铮铮誓言,牺牲时年仅30岁。

在云南儿女争自由、求解放的奋斗历史中,我们同样不能不提到赵祚传这个名字。虽然他的生命只有短短的26个春秋,党龄也仅仅3年,但他毁家纾难、一心为党的事迹同样感人至深。

赵祚传,云南大姚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云南特委委员、书记,中共云南临时省委委员。在那个白色恐怖的年代,党不能公开活动,筹集经费十分艰难,为了党的事业,久患肺结核病的赵祚传,于1928年6月回到家乡,在父亲赵竹村的支持下,变卖家产,为党筹集经费,不幸被捕。1929年3月29日,赵祚传身中8枪,英勇就义,身后仅留下了给父母、妻子、儿子的5封遗书。

他在遗书中写道:“我为主义而牺牲,为民众而牺牲。我心上很坦然安然”。劝慰兄妹“不必为我悲伤,世界上如我这样牺牲的人不知有多少,不如我这样死得其所的更不知有几何?……人生是准备来牺牲的,虽置诸法场,又何足惜”。

这是一群可亲可敬的人物,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他们的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他们似一座座丰碑,永远耸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

一张令人发笑的照片 篇14

听,哪里传来的笑声?原来是这间教室同学们发出的笑声。他们拿着一张照片,有的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有的笑得肚子都痛了;还有的笑得前仰后合。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听我细细道来。

丁丁的爸爸给丁丁买了一架照相机。这个照相机黑色的机身,中间是一个又圆又大的镜头。下方有一个像小窗户一样的取景器。上面有几个按钮,真漂亮!丁丁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架照相机。他拿着照相机迫不及待地想去试试镜头。

丁丁来到了公园里,在公园里的感觉就是不一样,空气清新 ,鸟语花香。只见一排排高大挺拔的大树屹立着,像一个个守卫公园的战士。满树的桃花开得火红火红,堆在一起,好似天上的霞光,又宛如孩子们可爱的笑脸。迎春花也绽开了金灿灿的花朵。勤劳的蜜蜂正在马不停蹄地采蜜,蝴蝶也扇动着翅膀,在花丛间翩翩起舞。小草从泥土里探出了小脑袋,微风吹来,懒洋洋地舒展着身子。这是一幅多么生机勃勃的景象呀丁丁看准了目标,按了下快门,随着一道亮光从眼前闪过,照片拍摄完成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差去照相馆洗了。丁丁得意地想:等我明天把照片给同学们看时,他们一定会对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的。

一张照片的回忆作文 篇15

那天是周六,我去黑马教室上课。可当我走进教室,老师和同学们都用羡慕的眼光看着我。正当我一头雾水,不知道他们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时,老师居然拿出来了一个蛋糕。蛋糕的周围有贝壳似的花瓣,还有一层像玉一样的奶油,有各式各样的水果,还有许多巧克力片镶在上头,看上去十分诱人。同学们一直盯着蛋糕,口水直流。后来,同学们给我戴上了金黄色的生日帽,点燃了生日蜡烛,花瓣像笑脸一样绽放开来,老师也用手机为我记录了这一刻。

全班为我唱起了生日歌。我许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做作业不马虎的愿望,有的送我直升飞机,有的送了积木,还有的送我拼图……终于等到分蛋糕了,我盯着这个蛋糕,口水早已直流三千尺。吃完蛋糕后,还剩下许多没吃,我就想了一个游戏,那就是——蛋糕大战。参与这场游戏的有宁致远、杨坤和邓通轩。我的脸上被他们几个搞得都是蛋糕,我也不甘示弱,进行了回击。最后,我们就像一只只小花猫,你看我,我看你,大家都笑了。

一张珍贵的老照片 篇16

1992年年初,邓小平同志发表的南方谈话,给华夏大地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全国一片“大干快上”的好形势。同年10月18日,抚州金巢工业开发区举行了隆重的奠基典礼。这是原抚州地委、行署围绕高起点、超常规,实现经济跳跃式发展战略构想,加速抚州改革开放的大动作。但是,全国各地渐渐出现了开发区过多、过热、过滥的现象,1993年有关部门传来了清理开发区的消息。本来就缺少资金的金巢开发区发展遏挫,原定进开发区的几个项目都先后告吹。人们纷纷议论。金巢会不会被清理掉?原行署向省政府递交的《关于建立抚州金巢工业开发区的请示》会不会被批准?

在金巢开发区发展的关键时刻,1993年6月16日至19日,时任江西省省长的吴官正来抚州进行调查研究。行程本就被安排得满满的。但吴官正同志不顾舟车劳顿,于6月18日在毕书记的陪同下,专程来金巢开发区考察。时任抚州地区招商局副局长、金巢开发区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我,在开发区内的抚州丙纶厂迎候,

在丙纶厂的车间前,吴官正同志和毕必胜书记走下车,亲切地和我握手。随后,我们一道乘电梯登上车间顶楼,俯瞰抚州金巢工业开发区全景。毕必胜书记首先向吴官正汇报了建设开发区的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接着他转过身来,从我手里接过开发区规划图,向吴官正介绍开发区分区发展的情况。我则从分区发展,实现“四区一湖二中心”的具体规划方面作了补充。吴官正在认真地听取了我们的汇报后关切地问道:“你们的想法不错。但是,资金问题怎么解决呢?”

接着,毕必胜书记就开发区依托城市,小块起步,滚动开发。做到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收益一片,再开发一片的做法作了汇报。我则从开发区采取多元开发、股份制開发,实现借地聚财、借地生财的方式来解决资金问题作了补充说明。吴官正一边听一边思考,目光深邃坚定。我不由得想起了他在武汉市任市长期间,和广大干群一起,顺应历史潮流,不断开拓进取,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举措,在当时全国城市改革大潮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当时的中央领导称其改革措施为“有胆略的决定”。想到这里,我坚信这位改革的先行者会支持我们建立金巢开发区!

果然,吴官正同志听完汇报后高兴地说:“搞开发一定要实事求是,开发区建设一定要循序渐进。看来你们这点把握得很好!你们建这个开发区,我支持。我回去研究一下,尽快给你们批下来。”这番振奋人心的话语像一阵暖人的春风,犹如进军的号角,使我们建设开发区的热情更加高涨起来。

在吴官正同志的关心支持下,1993年7月,金巢开发区顺利通过了省政府组织的专家认证,正式被批准建立。

20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金巢开发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发区已完成开发面积11.2平方公里,形成了交通便利、环境优美、配套设施完备、网络畅通的工业开发区,共有250家企业在此落户。

再次凝望与吴官正同志的合影,一股暖流从我的心底涌起。我热切地盼望吴官正同志再来金巢开发区走一走、看一看,因为这里的人民想念他。

上一篇:煤矿机电科科长述职报告下一篇:我和汉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