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大纲

2024-09-16

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大纲(共11篇)

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大纲 篇1

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大纲(以丹江口库区为例)

目录:

1项目背景:任务来源,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2项目选择地及概况:项目选定地区的小流域基本情况(自然状况,水土流失及防治,土地利用情况,社会经济情况等)3建设任务,目标,规模 4总体布置和措施设计

5保障措施:组织保障,科技保障,监督与保护

6效益评价:生态效益的分析与评价,社会效益的分析评价

项目背景: 1.1项目背景:

丹江口库区位于长江中游支流汉江的上游,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为了保证丹江口水库具备足够的容量和高度,降低因落差不够引起的更多投入和更多技术难题。丹江大坝将进行加高,库区正常蓄水位也将由162米提高到176米。为此将有41个乡镇471个村被淹没,其中淅川县被淹没面积占全库区淹没面积的47.6%,库区移民总人数将达到34.5万人。库区85%以上面积为山丘区,坡陡沟深,存在地表岩层松散、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且多暴雨等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而近年来毁林开荒,破坏植被,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方式,开发建设项目忽视水土保持等人为因素使水土流失加剧。为此,应加强对丹江口库的综合合理规划做到资源的最大利用。

1.2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项目的进行有利于行政区的生态改善,水源涵养,蓄水保土,减少江河泥沙淤积,防灾减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丹江口水库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引水渠,其水质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效益的发挥。

项目选择地及概况:

2.1项目区概况:

库区位于长江中游支流汉江的中上游,伏牛山南麓,豫、鄂、陕三省交界处。丹江口水库水源地库区流域地理位置是北纬32°36′-33°48′,东经110°59′-111°49′之间。库区流域涉及湖北省的丹江口市、郧县、郧西县、张湾区等和南阳市的有淅川、西峡、内乡、邓州的36个乡镇,其中包括淅川的全部乡镇,有荆紫关、西簧、毛堂、寺湾、盛湾、仓房、城关镇、上集、马蹬、香花、厚坡、九重、金河、老城、大石桥、滔河等16个乡镇,西峡的桑坪、石界河、米坪、军马河、双龙、二郎坪、太平镇、寨根、陈阳坪、西坪、重阳、丁河、五里桥、回车、城关等15个乡镇,内乡的西庙岗、瓦亭及曲、师岗的一部分,邓州的彭桥镇的杏山小流城。

2.2小流域基本概况:

2.2.1自然概况(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生物植被)

(1)地形:库区流域位于南阳盆地中西部,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地形复杂,地貌多姿。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西部、北部被伏牛山所环绕,东部自北向南依次为山地、丘陵、垄岗、平原、南部开敞与江汉平原相连。丹江两岸为红色狭长盆地,属白垩及第三纪,主要是红色泥沙岩、页岩、砾石。北部山区,为元古界及下震旦统变岩系,主要岩性为片岩、片麻岩、混合岩、石灰岩,并有花岗岩和基性岩脉分布。海拔分布范围121-212.5米之间,构成地形起伏多变、交差悬殊、气候明显的地貌特征。

(2)气候水文:丹江口库区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属于典型的季风型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冬季严寒,夏季较热,春季温暖,秋季凉爽,四季分明,雨量比较充沛。年平均气温14.4-15.7℃,极端最高温度42.6℃,极端最低温度-13.2℃,最冷月平均气温2.4℃,最热月平均气温28.4℃,≥10℃的年积温平均为5123.2℃,年平均日照时数2121小时,年无霜期225-240天,年平均降雨量800-1000mm,但自然降水时 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9月,基本上雨热同季。库区流域水系发达,河流众多。河流均由北向南流向丹江口水库,主要河流有丹江、鹳河、淇河、滔河等,大部分河道深,坡降大,水流湍急。部分小河道属于季节性河流,汛期洪水陡涨陡落,春季则枯水甚至断流。

(3)生物:该区地处北亚热带和北暖温带的过渡地带,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多种植物生长,尤其是北部山区地形复杂多样,垂直高差悬殊,为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各种植物提供了繁衍生存的良好环境条件,植物种类繁多,植物资源丰富,库区流域地形复杂,群山连绵,峰峦叠翠、沟壑纵横,林木葱郁,适宜多种野生动物生存、繁衍。2.2.2经济社会情况 2010年末,区域内总人口1709.1万,人口密度151.8人/平方公里,略高于全国的人均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6525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0.56,更低迷那几99.23万公顷,农村人口1031.78万人,三次产业结构16.8,46.3,26.7,农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发展滞后。2010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0.25亿元,市级财政支出586.03亿元,是国家财政补助的重点地区。43各县中,有国家级贫困县26个,省级贫困县8个,是扶贫工作重点县和革命老区相对集中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水平较低。2.2.3土地利用

1990—2007年期间,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主要以农田面积大幅度减少和林地、灌丛以及居民地面积的大幅度增加为主。在未来的2020年,经格局优化,农田、未利用地面积显著减少,林地、园地面积相应增加,生态环境状况良性发展。2.2.4水土流失及防治情况(1).水土流失现状

据全国第二次遥感调查资料,水源区水土流失面积51653.75km2,占土地总面积的53.11%,强度以上流失面积为1.57万km2,占流失面积30.41%。年均土壤侵蚀量1.82亿t,平均侵蚀模数为3517t/km2·a。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丹江口库区及其周边地区、汉江干流两岸和汉中盆地周边地区。从行政区域上看,陕西省水土流失面积最大、最严重,为33962.61km2,约占流失总面积2/3,其次为湖北省。(2)防治进展情况

水源区水土保持工作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1983年以来,长江水利委员会受水利部委托,先后在区内陕西安康、商洛、汉中等地的白鱼河等5条小流域开展了治理试点,为本区水土流失防治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1994年,经国家计委和水利部同意,每年从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经费中安排500万元,在丹江口水库周边水土流失严重的丹江口市、郧西、郧县、西峡、淅川、商南、白河等7县市 开展首批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作。1998年,又将房县、丹凤、山阳和邓州2001年调整为内乡 纳入重点防治范围。与此同时,各省也安排了一定专项资金开展治理,近几年国债项目的实施使水土流失防治力度进一步加大。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水源区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1万km2。其中,坡改梯1551.57km2,水土保持林4344.20km2,经果林1528.94km2,种草860.39km2,保土耕作333.22km2,封禁治理2449.54km2。

(3)特点:量大面广,面蚀为主,季节性强,入库泥沙小。

建设任务,目标,规模:

3.1建设任务:

——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入河入库泥沙 ——蓄水保土,保护耕地资源,促进粮食增产 ——涵养水源,控制面源污染,维护饮水安全 ——防止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等,减轻山地灾难 ——防治风蚀,减轻风沙灾难

——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3.2建设目标

——水土流失治理目标,包括水土流失治理程度,面积等 ——生态环境改善目标,主要是林草覆盖率

——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包括人均基本农田,人均粮食占有量,农村人均纯收入 3.3建设规模

1水土保持:淤地坝建设,坡改梯,水窖建设,农田旱作节水 2森林植被:两岸封山育林,人工造林

总体布置和措施设计

工程设计 4.1梯田工程设计

4.2沟头防护和谷坊工程设计 4.3护岸工程设计

4.4小型拦蓄引排工程设计 4.5防风固沙工程设计

4.6林草设计规划设计(经济林栽培园和果园)

4.7沼气池,节柴灶,舍饲养畜,草库伦建设,生态移民等 4.8保土耕作措施

保障措施 5.1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协调 2强化地方责任 3坚持依法防治 5.2科技保障 1科学技术的推广

2监理检测体系(遥感普查,水土抽样调查,工程质量检测,重点防治地区的监测,数据库和应用系统建设)5.3监督与保护 1.监督管理 2.预防保护

效益评价

6.1生态效益的分析与评价 1增加森林覆盖率和草林覆盖率 2水土保持效益

3生态服务功能(固碳,放氧,净化空气)6.2社会效益的分析与评价

1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存进地方经济发展 2增加农村劳动管理就业机会 3提高农民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4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大纲 篇2

关键词:河道疏浚,岸坡整治,生态修改,加强管理

0 引言

福建省历来重视河道治理工程的建设和城镇的防洪堤建设。20世纪70年代的河道裁弯取直和土地平整工程建设;20世纪90年代的清水、绿水工程建设;近几年的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等等, 都取得非常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0年以来, 福州市晋安区陆续实施或即将实施解放溪、汶石溪、桂湖溪等小流域河道整治工程。即将实施的桂湖溪流域河道整治工程, 在设计过程中改变以往理念, 以河畅, 水清、景美为前提, 以生态修复为重点, 抓住重点项目的设计, 取得专家和业主的认可。在工程设计与建设过程中, 深深地体会到工程设计能否达到安全、经济、风险三位一体是非常重要的。

1 小流域河道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1.1 小流域河道的特点

小流域河道的特点是流域面积小, 河道短, 坡降大, 河道宽度变化大, 河床稳定性差, 冲淤不平衡甚至形成游荡性河道。造成河道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地形、地势的原因。河道上游坡降大, 冲刷严重, 下游坡降小, 流速较小, 淤积较严重, 特别是集镇所在地的河段。二是地质原因。上游河道经过几百年的冲刷, 大部分都出露基岩或者大块石堆积的河道, 抗冲刷能力强。下游河道大部分为砂卵石堆积层, 两岸还有沙壤土等, 沿海 (或潮区) 还有深层的软土层, 抗冲刷能力差。三是水土流失和人为破坏。水土流失的严重性目前也被人们充分认识, 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搞好水土保持工程, 有非常可喜的成效。人为破坏分两种:一种是有意识的破坏, 即向河道内倾倒生活和生产等垃圾, 在河道边盖房, 侵占河道行洪断面;另一种是无意识的破坏, 如低标准建设阻水桥梁和拦河坝, 单边建堤防, 建坝不修堤等也对河道造成破坏。

1.2 存在问题

根据小流域河道现状调查和分析,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2.1 防洪标准低

这个问题主要集中在集镇河段。河道宽度不够、河道淤积、防洪堤标准偏低, 质量差, 甚至没有护岸、违章建筑物阻水等问题。

1.2.2 冲淤不平衡问题

由于小流域的河道受地形、地质的限制, 大部分的河道冲淤都很难达到理想的状态。一般的规律是河道在急转弯处, 凸岸会严重淤积, 凹岸会造成严重的冲刷;拦河坝上游淤积, 下游冲刷, 特别是在游荡性河道,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 河床及河岸极不稳定。

1.2.3 超标准洪水问题

20世纪80年代, 福建省南平地区发生50年一遇洪水, 冲毁拦河坝和桥梁上百座, 河岸几百公里。2005年福建省福州地区发生百年一遇洪水, 冲毁上百座拦河坝和桥梁, 尤其是福州市晋安区和闽侯县受灾最为严重。目前全球气候条件趋向恶化, 极端气候频发, 如何应对这种毁灭性的灾害, 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1.2.4 水土保持问题

在小流域整治工作中采用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等水土保持措施是河道治理的良策, 是治本措施。我省绿化全国有名, 森林覆盖率居全国前列。从山区到沿海, 近几年光头山很少, 山上到处都是郁郁葱葱, 生机勃勃。一方面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重视绿化和水土保持, 禁止乱砍滥伐;另一方面农村烧柴草改为用煤气和电气。乡村有俗语“柴山大不如灶门大”就是这个道理。同时与部分山地实施退耕还林, 山田抛荒也有很大关系。从整体分析, 水土保持成效大, 对今后河道治理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1.2.5 农田防冲防淹问题

根据防洪标准, 农田的防洪标准为5年一遇。山区小流域河道的洪水特点是河道坡降大, 暴涨暴落, 而且同一高程的土地面积都不大, 所以山区的农田是怕冲不怕淹。沿海土地同一高程或相近高程的土地面积很大, 河道坡降小, 特别是排水不畅的河道, 受淹时间很长, 有的达2~3d, 所以怕淹, 不怕冲。因此工程建设中技术方案的选择应区别对待, 否则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1.2.6 运行管理问题

河流给予人类的贡献极大, 称母亲河一点也不为过, 因此如何保护和管理河道是一门大课题。福建省有好几个县市都有石材加工厂, 临近的河道变为“牛奶河”, 常年不沉清, “小桥流水”“桃花源”之类的诗情画意只能在古书中寻找。市区的内河工程不论基建投资还是管理运行都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但照样臭气熏天, 为什么?“问君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古人都懂的道理, 现代人难道还不知道, 但是做起来很难很难!

2 河道治理技术措施的选择

小流域河道的治理的目的是通过工程措施, 使治理河段达到《规范》要求的防洪标准, 安全行洪, 确保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同时工程措施的作用也是在确保行洪断面满足行洪安全的条件下保证护岸和河床的稳定。具体的工程措施就是清淤 (包括清障和局部河道拓宽) 和防冲, 防冲的工程措施主要护岸和拦河坝建设, 还有生态修复、环境美化、水环境建设等内容。

2.1 河道清淤

河道的清淤, 包括清障和局部河道扩宽, 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 技术含量不高, 但实施起来难度很大。工程设计人员一定要深入现场, 不能只在图上搞设计, 不要出现把河床的岩石也清掉的笑话, 不要在桥墩、房屋地基周围清淤威胁到桥梁和房屋的安全。在遇到桥梁的阻水问题比较突出时, 在资金有限暂时不能新建桥梁, 百姓又迫切需要情况下暂时还不能当为违章建筑拆除, 只能允许桥面过水, 加高防洪堤的方案进行完善。遇到局部河道扩宽问题, 应顺势而为。山区河道的走向和河道宽度应尽量尊重历史, 不要轻易裁弯取直, 很多裁弯取直工程均以失败告终, 主要是消能问题没有处理好。而消能问题的处理首选修建拦河坝, 但是修建拦河坝消能造价高, 而且有的河段滩地很大, 缩小河宽, 堤防要修建在深弘区, 增加堤防的地基处理, 有的河段弯道半径不足, 造成急流, 扩大转弯半径又遇上征地和拆迁的矛盾等问题。

总之河道的清淤应因地制宜, 实事求是, 多征求当地村民的意见, 才能提供最优的设计方案。

2.2 护岸工程

2.2.1 护岸结构形式

护岸工程是小流域河道整治的重点。如何选择既安全又省钱又环保的结构形式和建筑材料是关键问题。一定要进行多方案比较, 择优采用。常用的护岸形式如表1。

2.2.2 护岸地基处理

护岸地基根据地质勘探揭示, 山区河道大致有土质, 砂卵石、岩石 (大块石) 等类别, 其承载力基本均能满足要求, 但抗冲性能差, 不能满足要求。沿海感潮区河网式河道岸坡大部分为软土地基, 承载能力差, 抗冲刷能力差, 不满足要求。但由于河道坡降小、流速小、基础埋深较小。

对山区河道堤基抗冲刷能力差的处理技术, 主要根据河道流速, 采用冲刷公式计算冲刷深度, 把基础埋入冲刷线以下, 可满足要求, 但当冲刷线很深时, 该方法不经济适用, 只能采用护脚的方案。护脚方法很多, 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铺设土工布, 采用格滨石笼镇压。它能够适应地基变形, 抗冲能力强, 即保护地基, 块石又不会被冲走, 又为水生物创造栖息地。

当然保护堤脚和河床稳定, 修建拦河坝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但造价高。成功的工程案例, 福州市晋安区日溪乡汶石溪是一条游荡性河道, 治理时采用零坡降, 修建了多座拦河坝, 彻底解决了冲淤平衡问题。如果河道宽度比较小, 也可以采用河床衬砌, 也结合修建消力井或跌水消能, 提高抗冲刷能力。总之应因地制宜, 多方案比较, 择优选用。

2.3 生态修复

河道的生态修复是河道治理主要内容之一, 如何搞好生态修复, 提几点建议。

(1) 进一步提高流域的森林覆盖率, 做好水土保持。村庄的雨污分流。污水处理对农村来说目前还有难度, 但在污水排入河道的出口处, 修建一个沉淀池是完全有可能的。

(2) 防止河道“渠道化”, 即两岸防洪堤采用浆砌石或埋石混凝土档墙, 土工膜防渗等措施;完全清除小生物的栖息场所的做法不妥。因此应在流速小的河段采用土质边坡、生态边坡、干砌条块石护坡 (挡墙) 等结构形式, 这样有利于水生物生存栖息和环境美化。

(3) 不要采用截弯取直, 应尽量保持河道原有的走向, 河道的截弯取直是人为加大坡降、加大流速, 不利于河岸稳定。同时应在河道弯道处适当扩大河床宽度。保留滩地上的卵石和水面宽度。

(4) 适当位置修建拦河坝 (坝高应小于2m) , 形成一定水面长度, 减少枯水期出现干河床的状态, 增加水面景观。

(5) 河道两岸种树或修建绿化带, 村庄处修建亲水平台和休闲场所等都非常必要。

以上5种河道整治工程中常用的生态修复措施, 在福州市晋安区桂湖生态温泉城开发项目中的桂湖溪河道整治工程中均得以采用。

桂湖溪为敖江支流、发源于黄必峰、由北向南再向东流经上店、中察、荣岭、湖山、湖中、山溪等村庄、最后于连江县潘渡乡桃源村汇入敖江。流域面积186.7km2, 河道总长30.9km, 平均坡降2.2%。

桂湖溪水系发达, 左岸有8条支流汇入, 右岸有7条支流汇入。地下水丰富, 特别是温泉储量很大, 水温高, 质量优。水利设施主要有2座小 (一) 型水库和6座拦河坝以及3座水电站等。

桂湖地区为山区盆地, 山清水秀, 气候宜人, 盆地面积大, 地面高程为100m (黄零) 左右, 流域内植被良好, 森林覆盖率达90%, 年峰雨量1 532.3 mm, 离福州市区盘山路的路程为32km, 目前桂湖随道贯通, 离福州市区只有12km。福州市政府决定将桂湖开发打造集旅游观光度假、温泉养生康体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新型生态游泳度假综合项目, 即桂湖生态温泉城。该项目计划投资13亿元, 项目区涉及桂湖溪流域部分河段的整治, 整治工程总投资约1.2亿元。桂湖溪河道整治以“河畅水清, 功能健全, 岸绿景美, 人水和谐”为主, 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建管同步、完善机制”的原则, 以“河道疏浚、岸坡整治、生态修复”为主要整治措施, 达到河道功能恢复、水质洁净优良、生态良性、景观文化永续的目标。具体整治工程措施如下。

(1) 桂湖溪整治应与开发区整体规划相一致, 相协调, 应邀请市政园林、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专家共同商议, 提出最优的整治方案。

(2) 水清:桂湖溪的最大弱点就是后垅溪上游的红庙玲垃圾场, 对该地区产生了很大影响, 另外当开发区投入运营期、其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也是影响水质重要因素, 因此保持水质的清洁, 应该采用雨污分流, 建设污水处理厂等措施保证水质良好。

(3) 河畅:桂湖溪的整治理念应与原来的防洪堤设计观念有所不同, 一定要防止桂湖河道进行“渠道化”、“截弯取直”, “大量清淤”、“主河道和支流同标准”等等方案。例如:桂湖溪有2km左右河段布满河卵石, 很好看, 按过去措施, 会阻水应全部清除, 但按生态修复的要求, 不应清除, 应保留。

(4) 岸绿:应根据不同河段、地形、地貌、河道、坡降、功能要求, 并结合市政建设, 开发区规划蓝图等, 综合分析、采用多样化、确保河岸的绿化、例如生态护坡, 路堤结合, 留有绿化带, 种树、草、花, 修建休闲场所等。

(5) 生态修复:河道整治的重点是生态的修复。例如:河岸采用浆砌石, 埋石混凝土, 把水生物的栖息场所都消灭了, 怎么能恢复生态。因此尽量采用土质边坡, 干砌条块石护岸和生态护岸。

3 整治后的河道的运行与管理

小流域河道历来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投资大量人力和物力整治河道又处于无人管理, 真是太不应该了, 特别是集镇河段。20世纪80年代, 每个乡镇都成立水利工作站, 现在有的保留, 有的拆除或者合并, 建议由水利工作站管理或成立小流域管理机构管理。同时应解决管理资金困难等问题。由于小流域河道的治理主要是体现社会效益, 保护对象是城镇和农田, 收取保护费很困难, 地方财力有限, 最后还是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建议在国家投入基建资金中划出管理费是保证管理工作正常化最有效的办法。

4 结语

小流域河道治理工作量大而面广, 而且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安定稳定。工程在设计和建设中, 由于受资金限制, 如何选择最佳的治理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也是设计人员的职责所在。河道治理后, 如何管理, 使工程充分发挥效益, 应引起高度重视。

(下转第30页)

参考文献

[1]陈鸿飞.中小型河流综合治理措施探讨[J].中国水利, 2009, (6) .

[2]赵政.上海市春申塘河道综合整治工程设计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 2006.

[3]曹连海, 朱平伟, 陈南祥.禹州市小流域参与式管理的措施与效果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2, (2) :54-55.

[4]张晓兰.我国中小河流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水利发展研究, 2005, 5 (1) :68-70.

[5]朱亮, 苗伟红, 严莹.河流湖泊水体生物-生态修复技术述评[J].河海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1) .

[6]胡静波.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方法初探[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09, 4 (7) .

小流域综合治理方法 篇3

关键词: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 TV85;S15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3.055

1我国水土流失现状

水土流失面积大且范围广。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7.1%。侵蚀类型多样,土壤侵蚀类型主要有水力侵蚀、风蚀、风蚀水蚀共同作用以及冻融侵蚀;时空分布不均。夏季多水力侵蚀,冬季多风力侵蚀;土壤流失严重。

2工程项目总体建设任务

一是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以改善农村水土流失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为着力点,做到水土流失治理与水源和水环境保护、人居环境改善相结合,建立综合防治和立体开发体系,促进项目区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转化,使小流域达到景观优美、自然和谐、卫生清洁、人居舒适;二是治理水土流失,减少泥沙入河;三是保护耕地面积,促进粮食增产;四是涵养水源,控制面源污染;五是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3治理措施

3.1工程方面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是综合治理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通过改变一定范围内小地形,拦蓄地表径流,增加雨水入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建立良好生态环境,减少或防止土壤侵蚀,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而采取的措施。

以近期所做的某地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为例,项目新建两座挡水堰,铺设坡改平生态护坡砌块护砌两侧河岸。挡水堰采用C25埋石混凝土重力宽顶堰型式,上下游设置连接段,尾部设置齿槽。边坡采用坡改平生态护坡砌块护砌,规格为正六边形,上表面为平面,下表面适应边坡,砌块空心内回填种植土。

3.2林草方面

设计原则应结合当地特色产业,本着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本地自然资源优势,遵循合理布局、适地适树、兼顾周围、相对集中、方便管理的原则。

3.2.1水保林及疏林补植 首先要准确选择树种,在坡度较陡,土层较为贫瘠的荒地营造水保林。以近期所做的某地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为例,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结合小流域植被现状、群众的意愿和种植管理技术水平,项目区水土保持林与疏林补植树种选择侧柏;其次是合理的营林措施,三月底进行造林,起苗时带宿土,栽后浇水压实,严格掌握“三埋两踩一提”的技术要点,定期进行松土、除草、修枝及抚育更新等,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

3.2.2经济林 小流域经济林建设既是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也是发展小流域经济、促使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手段。经济林建设,应选择流域内坡度相对较缓、距居民点较近、水源方便的坡耕地。以近期所做的某地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为例,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选择了被当地农民较为接受的树种——核桃,配置方式为纯林。

3.3封育治理方面

在适宜的水土资源和光热资源的疏幼林地,通过封育治理并辅以管护措施来恢复林草植被,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大面积水土流失的初步治理和生态恢复。主要措施包括:划定需要封禁的区域,设置封育标志,防止人畜进入。由相关部门建立封禁制度,禁止在封禁区内进行任何生产性活动。地方上成立护林小组,定期检查树木生长恢复情况;有关部门及时查处违规活动,防止林区遭到破坏。

4工程管理

4.1组织管理机构

为实施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由当地街道办事处成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领导小组,由街道办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确定专人办公,具体负责项目规划设计、资金管理、技术指导、质量检查、工程验收和监测评价等事宜,以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

4.2组织管理措施

4.2.1严格落实建设项目“四制”管理,加强质量监督 严格建设管理程序,落实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

4.2.2项目公示 项目实施前,对项目的项目法人、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责任人、建设地点、任务工期、市补助资金、地方配套资金等以公示牌形式进行公示。工程施工自验后,需根据验收结果,将完成的各项措施的工程数量、市补助资金和地方的配套资金使用情况、工程管护单位(人)等主要内容以公示牌形式进行公示。

4.2.3项目财务管理 按照水土保持项目建设有关资金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对该工程实行“专户、专账、专款、专人、专用”的五专管理。严格各项财务纪律,保证工程资金安全。

4.3技术保障措施

为做好技术保障工作,从前期工作开始,项目法人就需成立技术培训部门,培训对象为农民技术员以及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农村中青年人员,采用室内教学和野外实践相结合、集中教学与分散教学相结合、定点培训与巡回教学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培训内容主要围绕水土流失治理与工程管理、果树管理、效益监测、新技术推广应用等。为提高小流域治理水平和管护能力,计划派出部分技术人员外出学习外地小流域治理先进经验,引进先进流域治理技术。

4.4工程运行管理

项目由产权单位负责工程日常管理和养护。

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大纲 篇4

浅谈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规划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规划是指导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与管理的.依据,目前我国尚无统一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规划方案编制规范可供遵守.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规划步骤4个方面对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规划编制进行了介绍,提出了规划原则、功能区划分标准、规划措施总体布局及管理和治理措施规划的基本内容,最后对规划的步骤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作 者:杨坤 段淑怀 YANG Kun DUAN Shu-huai 作者单位:北京市水土保持工作总站,北京,100038刊 名:中国水土保持 PKU英文刊名: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CHINA年,卷(期):2007“”(9)分类号:S157关键词:生态清洁小流域 规划 北京

河道综合整治规划编制大纲 篇5

简要编制大纲

综合说明

1.1 自然概况

简述河流自然地理、水文、气象、洪水概况以及历史洪水灾害、损失及成因

1.2 相关规划情况

简述沿河城市、乡镇、工业园、居民集中居住区等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及对河流防洪的要求。1.4治理河段规模

简述河流重点治理河段的起点、终点位置,河道长度

1.5简述规划实施项目以及分期实施意见

简述规划实施项目及分期实施的依据,并综合考虑各治理项目在防洪体系中的重要性,按照建设的轻重缓急对规划项目进行排序。存在问题及治理任务

2.1 农村河道现状调查

以乡镇为统计单元,调查统计县级及以下管理的农村地区河道(包括与河道连通的池塘)数量、长度、淤积情况、水环境状况及管护状况等。填写附表2。

2.2 已开展农村河道治理的情况

2.2.1 治理概况

简述农村河道的治理现状,统计县域内已实施完成河道清淤、护岸、水环境、堤防等相关的河道综合整治工程。与农村环境整治和新农村建设的结合情况。

2.2.2 治理成效及管护情况

评价已完成的河道综合治理工程规模、效益及投入情况;重点分析农村河道生态建设典型示范工程。说明治理后的农村河道管理维护等情况。

2.3 存在问题及成因

重点从防洪排涝、灌溉引水、乡镇排水、水环境及水生态景观、河道管理等角度分析农村河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资金投入和管理等方面分析问题的成因。

2.4 开展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的必要性

结合当地农村河道存在问题及整治需求,主要从沟通水系、提升行洪排涝能力、改善农村水环境、提高灌溉供水保障程度、加快新农村建设、改善民生等角度,分析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的必要性。规划范围和目标任务

3.1 规划范围

县域内集中开展农村河道综合治理的乡镇。3.2 编制水平年

规划基准年2012年;规划水平年2017。3.3 规划目标

到2017年,治理区河道功能基本得到恢复,河道行洪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排涝能力达到标准;水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初步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综合整治目标。

河畅:通过河道水系沟通、清淤疏浚、岸坡整治、堤防加固等措

施,河道内基本无阻水障碍物,主要河道保持水流通畅,河势与岸坡稳定。

水清:结合农村环境保护,通过综合整治,达到水面清洁目标,整治河段保洁率达100%,做到水面基本无漂浮物,河道两岸无污水直排,河道水质逐步改善。

岸绿:岸边无垃圾,植物护坡长度占岸坡整治长度的60%以上,农村河道水环境状况明显改善。

景美:应与自然环境融合,维护河流的整体性、连续性与自然风貌的多样性,充分体现农村河道的乡村特色。

各地根据实际因地制宜地提出规划目标。3.4 规划任务

(1)摸清农村河道基本情况

摸清现状和存在问题。摸清县域内农村河道的分布、特点、治理情况、治理标准等现状情况,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河道功能的要求,分析农村河道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2)明确整治内容和工程量

调查分析当地农村河道的整治需求并分清其轻重缓急,在此基础上,确定不同类型农村河道的综合整治目标和任务,并以可操作性强、经济节约为原则确定对策措施。按照确定的整治措施,分类提出乡镇的整治河道建设规模、主要工程量。

(3)提出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从逐级落实责任、加强前期工作、筹措建设资金、建立长效管护机制等方面提出保障本规划实施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和政策建议。建设内容

根据近期规划实施项目工程方案,按照水文、地质、工程规模、工程设计、建设征地与移民安置等章节进行工程设计。

河道综合整治的措施主要有清淤疏浚、水系沟通、清障工程、岸坡整治、堤防加固及其他综合整治工程。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或删减)整治工程的内容。4.1 疏浚整治工程

简要分析河道淤积的情况。统计需要清淤整治的河道条数、长度,提出清淤疏浚的规模(疏浚的底高程)及工程量。填写附表3。4.2 水系沟通工程

水系沟通工程包括水系连通和引排水等工程。简述河道水系的现状引排问题,通过沟通河道池塘,拓宽引排水河道卡口段,引排水配套设施建设等,促进水体流动。

统计河道连通长度、连通河道的宽度、护岸长度、植物护坡规模、更新改造建筑物规模及工程量,填写附表4。4.3 清障工程

简述阻水构筑物等情况。统计阻水构筑物的数量,提出清障规划的规模及工程量。填写附表5。4.4 岸坡整治工程

简述现状河道岸坡面貌(岸坡防护情况、塌岸崩岸情况等)。根据整治河道所在区域划分为生活区护岸与生产区护岸(流经村镇 的河段可划为生活区护岸,流经农田等无人居住区的河段可划为生产区护岸),并提出适宜各乡镇河流实际情况的护岸形式。

生活区护岸应以护岸修整、生态修复,适当考虑亲水设施的设置,尽量减少硬化措施,巩固和提高治理成果;生产区护岸应遵循“按故道治河”的治理原则,尽量保持原河岸面貌,以河岸整坡为主,保持河道弯曲、平顺、生态的自然形态。

统计各乡镇需要岸坡整治的河道条数、长度,护岸长度,提出河道岸坡整治规划的规模及工程量。填写附表6。4.5 堤防加固等其他工程

简述堤防建设现状。统计需要加固的防洪堤长度,提出建设规模及工程量。为长效保持农村河道治理效果,根据实际需求,可增加小型清淤设备、保洁船、水面打捞设备等管理设施。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要求,提出其它治理措施,增列附表。

参考镇域总体规划或给排水专项规划,根据村镇规模提出截污治污的要求。包括生活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收集、转运与处理设施建设要求,有条件的地区宜考虑与城镇污水管网的一体化建设,实施河道沿线截污纳管,减少入河污染物;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宜规划建设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如曝气池、沼气池等。截污治污部分投资不列入本规划。填写附表7。河道建后管护机制

从当地实际出发,建立责任明确的管理体制。确定工程的产权归属,落实管护目标、管护主体、管护经费、管护人员等。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6.1 投资估算 6.1.1 编制依据

(1)按各省水利水电工程概算编制规定进行,若水利工程概算定额缺项,可参照市政工程确定;

(2)近年来建成的类似工程决算投资和单位投资指标;

(3)主要原材料价格按当地市场价确定,人工预算单价按省里有关主管部门规定执行。6.1.2 投资估算方法

在估算工程投资时,可充分利用已建同类工程的有关数据。可以参考本县或邻近地区已经完成建设任务的类似工程的投资,采用指标分析法推算本地工程的投资。填写附表8。6.2 资金筹措

根据当地财力和筹资能力,提出资金筹措方案,主要包括:(1)资金筹措原则;(2)资金筹措方式。保障措施

保障措施主要包括:

1、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制,县级政府负总责,责任分解;力争把加快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纳入各级领导考核内容,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各有关部门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负其责,密切配合。

2、前期工作。确保前期投入,加强前期组织,统筹勘测设计力量,提高勘测设计水平,严格按照程序组织审查审批,落实审查审批责任,严把前期工作质量关。

3、资金保障。各级人民政府要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依据农村河道的公益性特点,提倡改革创新,探索建立财政资金引导的多元化、多层次投入机制。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探索提供优惠政策,利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河道治理工程建设和管理。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灵活有效的工程运行机制,保证工程良性运行。

4、监督检查。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工程质量责任制和监管机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前期工作、建设管理、资金使用等进行全方位监督,加强日常监督检查,采取各种方式加大督导力度。

5、加强宣传。加大宣传工作力度,提高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对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的认识,提高农村居民对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建管工作的支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管理。从加强宣传、制定乡规民约、管理养护等角度,提出农村河道管理的其他保障措施。

附件1:附表(见附件)附表0~附表12 附件2:附图

附图1:××县(市、区)行政区划图

附图2:××县(市、区)河流水系图

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大纲 篇6

小流域治理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分析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以及小流域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通过对小流域的治理,改善人居生活环境,将水土流失治理与村镇绿化、生态园林建设等相结合,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居住、休闲、观光、旅游场所,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作 者:柳崇君 LIU Cong-jun  作者单位:临海市水利局,浙江,临海,317000 刊 名:浙江水利科技 英文刊名:ZHEJIANG HYDROTECHNICS 年,卷(期): “”(3) 分类号:X22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小流域   综合治理   设计   施工   质量  

宁夏流域综合规划背景及任务缘由 篇7

流域综合规划是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编制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总体部署,是指导流域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防治水害等水事活动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规范流域水事活动、实施流域管理与水资源管理的重要依据。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进行了两轮流域综合规划:20世纪50~60年代,针对我国洪涝旱灾害十分严重、江河水系格局紊乱、恢复生产与发展需要,开展了以河流治理为主的第一轮规划;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水资源开发及资源综合利用,又开展了以综合利用为重点第二轮规划。

2 以往流域综合规划相对滞后

以往流域综合规划,在指导流域治理、开发、保护和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江河的防洪能力、调蓄能力和供水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流域经济社会的良好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流域治理开发和保护管理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作为指导流域治理开发和保护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流域综合规划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规划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流域综合规划相对滞后,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主要表现在:(1)规划水平年已到期或即将到期;(2)以工程布局为重点,对资源环境等因素重视不够;(3)对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认识不足,以开发治理为导向,资源配置、节约、保护内容薄弱;(4)对河流(河段)的综合功能定位研究少,不能体现政府目前的主体责任与意愿,体现国家意志不够;(5)流域综合管理方面内容薄弱,难以合理规范和有效管理涉水涉河行为等。

3 以往流域规划已不能适应新形势

3.1 经济社会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给流域规划带来新需求

(1)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不同对流域规划要求不同(GDP快速增加、人口增加、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城乡发展差距大、区域发展不协调、资源环境问题突出;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能源、资源、环境、技术的瓶颈问题日益突出。经济社会发展进入经济体制深刻变化、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关键时期)。

(2)水资源需求急剧增加,排污量不断增加。

3.2 流域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流域规划面临新挑战

流域情势显著改变,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更加突出(全球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影响;流域下垫面变化;对河流调控能力显著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有较大幅度提高,北方许多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超过了允许的上限,已远远超过上一轮流域综合规划确定的目标;部分流域降水和水资源的转换规律发生变化,在北方地区尤其突出;流域的生态与环境普遍恶化)。

3.3 流域水事矛盾不断变化—带来新压力

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尖锐,生态用水被挤占,水污染及水质恶化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压力巨大。

3.4 资源开发利用机制发生变化—带来新机制

政府与市场职能的重新界定;资源权属管理与资源开发行为分离;资源利用的部门分离;规划定位、功效发生变化。

3.5 政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提出新要求

为了应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党的十六大之后中央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调整,十七大进一步提出了明确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视民生问题;建设创新型国家。

4 任务缘由

近些年来,水利部党组根据党中央确定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部署;提出了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治水新思路。根据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河流状况的变化以及治水理念的转变,为了解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流域性重大涉水问题,维护河流健康,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流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水利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决定开展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并得到国务院的肯定。

为做好全国流域综合规划工作,水利部下发了《全国流域综合规划任务书》,并于2007年12月6-8日在北京举办了全国流域综合规划培训班,2008年4月10-11日在北京举办了全国河道(湖泊)岸线利用管理专项规划培训班,提出了流域综合规划、河道(湖泊)岸线利用管理专项规划技术细则及工作大纲。黄河水利委员会根据水利部的工作部署,为了做好黄河流域综合规划,黄委会编制了《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任务书》,并得到水利部批准,下发了《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省区工作意见》和《黄河流域支流规划工作意见》及《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修宁夏配合工作内容及计划》,对黄河流域各省区的具体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宁夏地处黄河流域干旱、半干旱带,地跨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两个地形区,全区地貌自南而北分为黄土丘陵沟壑区、一般山丘区、台地和宁夏平原四个类型区,国土总面积51800(66400)km2,山区和丘陵沟壑区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1/2以上。按干、支流划分,黄河干流左右岸诸沟流域面积18011km2(其中黄河左岸诸沟1262km2;黄河右岸诸沟6067km2;引黄灌区6573km2;贺兰山东麓4109km2),一级支流清水河流域面积14481km2(其中宁夏境内13511km2),苦水河流域面积5218km2(其中宁夏境内4942km2),红柳沟流域面积1064km2,葫芦河流域面积3281km2,泾河流域面积4955km2(泾河干流1050km2;马莲河775km2,洪、茹、蒲河3313km2,泾河、葫芦河属渭河流域),祖厉河流域面积597km2,盐池内陆河流域面积5032km2,甘塘内陆区407km2。

自治区党委、政府对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高度重视,自治区党委陈建国书记在《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水利部关于开展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的意见》(国办[2007]44号文)上就做好黄河流域规划修编宁夏境内工作做了专门的批示,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务必做好这项工作。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了以政府秘书长为组长,发改委、水利厅主要领导为副组长的规划修编工作协调和省际协商机构,人员名单已上报黄委会。自治区水利厅成立了以厅长为组长,副厅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和项目市县为成员的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名单以宁水发[2007]81号文上报水利部。

摘要:以往流域综合规划相对滞后和不能适应新形势。

小流域治理模式及效益分析 篇8

[关键词]小流域:治理模式:效益分析

1、基本情况

1.1自然地理概况七家子乡海四台小流域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西部,属于细河流域伊马图河支流佛寺水库上游,流域面积13.18 8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8.17Km2,属于石质低山丘陵区。地貌类型为低山丘陵区,海拔高程210-550m,相对高差340m。地势为西高东低。坡度范围6°-28°,沟壑密度2 9Km/Km2。土壤多为轻壤土,土层厚0.2-2.1m,有机质含量0.87%,PH值7.5左右。

项目区土地资源面积1318hm2,治理前土地利用状况为:农业用地381hm2,占金区面积的28.9%;林业用地254hm,占全区面积的19.3%;荒山荒坡面积615hm2,占全区面积的46.7%;其它用地68hm2,占全区面积的5.1%。治理后土地利用现状:农业用地面积没有变化,占28.9%;林业面积592hm2,占44.9%;草场面积307hm2,占23.3%;其它用地38hm,占2.9%。全区人均土地面积10.7亩,人均耕地面积3.1亩。

项目区治理前植被较差,林草面积355hm,覆盖率26.9%:治理后林草面积达到899hm2,覆盖率达到68.2%。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原来20.4%,达到90.3%。1.2社会经济状况流域内有人口1844人,其中:农业人口1703人。农业劳动力821人。人口密度为140人/Km2。农村产业结构:治理前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总产值147万元,人均收入1028元,粮食平均亩产265kg;小流域治理后农、林、牧全面发展,农业总产值238万元,增长61.9%,人均收入1568元,增长52.5%,粮食平均亩产470kg,增长77.3%。

2、治理规模与模式

2.1治理规模小流域治理期为3年,治理程度由20.4%,达到90.3%,蓄水效益达71.1%,保土效益达91.5%,治理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林、果、草初具规模。项目区增加林草面积544hm。林草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的100%,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控制,水保工程安全度汛,生态环境达到良性循环。农、林、牧各业有较大的发展,总产值、总收入增加近60 55%,粮食产量增加70-80%,人均收入比治理前提高46-47%。

治理前水土流失面积817hm2,综合治理后治理工程总面积738hm2,其中:水平梯田113hm2,地埂植物带40.6hm2,经济林果30.7hm2,种10.5hm2,封禁治理664.9hm2,谷坊11座,蓄水池2座,沟头防护6.2Km,农田作业路7.8Km,淤坝地6座,方塘1座。

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大纲 篇9

近年来,珠海市城市发展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成效显著。随着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完善和国家对珠三角、珠港澳地区的重视,珠海的城市和交通运输发展迎来一个新时期,因此,在新的规划背景下,根据国家对珠海的最新要求,采用区域化、一体化的视角,基于活动等新的规划手段,整合与提升既有规划,协调城市发展和交通运输发展目标,系统编制珠海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对珠海城市和交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规划目标与重点

项目将通过相对完整的交通调查和资料收集掌握城市客货运交通的现状特征,在分析珠海市交通发展趋势和前景的基础上,确定珠海市交通发展战略目标,明确综合交通发展方向,确定城市交通系统的功能结构布局和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规划,合理配置城市交通枢纽和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和近期建设的关系,提出近期建设方案,指导城市交通未来发展方向。结合珠三角城镇群和珠海市规划发展战略的要求,构建出入顺畅、出行便捷、运作高效、设施完善、生态环保,与珠海市的城市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规划和研究重点如下:

(1)交通调查和交通模型建立

交通调查和交通模型建立是本项目的重点之一。将进行相对全面的交通调查,包括居民出行调查、查核线和路段流量观测、公共交通调查等20项专业的交通调查,并结合资料收集和现场踏勘,建立相对完备的交通调查数据库和珠海市交通规划基础数据库,并在调查数据分析和校核的基础上,为珠海市建立城市综合交通模型系统,模型建立将通过严格的标定过程,并将模型用于本次规划战略和方案的测试分析上。将对珠海本地的技术人员进行使用培训,以确保本项目的调查数据和建立的模型系统可以持续地为珠海的城市和交通发展做出贡献。

(2)珠江西岸综合交通枢纽规划

通过解读国家对珠三角、珠港澳、珠海特区、横琴特区等各项发展规划和要求,明确珠海市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战略定位,研究珠海的枢纽定位和腹地,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城市发展的综合协调策略,分析珠海市综合交通的发展方向,合理规划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和综合交通枢纽,制定区域交通发展策略,合理布局国家和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促进枢纽高效运行,协调大型交通设施与城市发展,优化区域交通

衔接,扩大珠海机场、港口和铁路枢纽影响,扩展服务腹地,充分发挥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对城市空间布局形成和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统筹,实现交通和城市发展的双赢。

(3)交通发展战略和白皮书(草案)编制

重点解读“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珠港澳同城”、“国际现代化旅游度假胜地和宜居城市”等对珠海交通发展的目标要求,协调城市发展目标与交通发展目标,制定差别化的、珠海特色的分区、分期发展目标和指标体系,提出交通发展与土地使用协调、交通投资的来源以及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交通模式等重大交通政策建议,研究适宜于珠海发展的交通模式和网络结构,并通过具体的策略和行动计划确保发展目标的实现。

整合规划研究成果和相关项目成果,编制《珠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草案),目标是形成政府政策文本,全面、客观地提出对交通现状的评估结论和科学、准确地把握未来交通发展趋势;制定出完整、切实的交通发展战略和目标体系;搭建相应的政策、管理措施和设施规划框架;确定珠海市“十二五”的交通行动纲领、项目计划及保障措施,作为珠海市交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指导相关的规划和建设。

(4)公共交通与客运系统

针对城市公共交通与市域客运、长途客运、旅游客运相互融合的趋势,研究一体化的城市客运和公共交通发展机制和发展政策,通过交通需求分析和预测,整合城市客运交通走廊和对外客运走廊,结合铁路、民航、公路运输等对外客运和口岸交通、旅游客运,研究并提出适合珠海特色的城市客运体系模式,一体化规划轨道交通、BRT和常规公共交通、出租车等主要公交系统和城市客运枢纽,明确城市公共交通和客运交通发展定位和目标,提出落实“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战略的具体策略。

(5)近期行动

近期是珠海市建设珠江西岸交通枢纽的关键时期,项目将根据对近期城市发展要求和发展趋势的理解,结合已经编制的其他交通专业规划,在交通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交通的带动和引导作用,从设施、体制、保障体系建设上全面推进综合交通网络的建设,适应城市近期发展的要求,为城市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规划研究成果和相关工作计划,编制《珠海市综合交通发展“十二五”规划》。2 规划范围与期限

规划范围为珠海市域范围,规划近期为2015年,远期为2030年。

项目研究范围从珠海作为珠三角西岸核心城市出发,充分考虑江中珠三市的发展,以及港珠澳合作的推进。项目时间计划

所有工作在8个月内完成。

按时间进度将项目的工作阶段划分为:交通调查与现状分析阶段、中间成果阶段、最终成果阶段以及报批与后续服务4个工作阶段。其中:

 至第3个日历月为交通调查与现状分析阶段;完成交通调查策划与实施(初定

为第四周)、交通调查数据整理与分析(第4-8周)、交通模型建立、各分项研究内容的详细工作大纲编制,完成现状分析、交通调查与分析、发展趋势分析、国内外经验等专题研究工作和初稿编制;完成战略框架。

 第4个日历月至5日历月,中间成果阶段(初步方案阶段),完成规划的中间

成果,包括规划年交通模型建立、交通模型技术报告初稿、交通战略研究和初步方案,完成各专项初步方案和中间报告。

 第6个日历月至7日历月,为最终成果阶段,完成研究内容,提交成果报批稿。 第8个日历月,报批与后续服务阶段,进行必要的完善工作,协助委托方进行

成果上报审批、公示、宣传等工作,进行技术培训,启动后续服务。

项目按照任务要求的详细工作计划见表1。

3.1 专题研究

3.1.1 专题报告一:交通调查报告

 对各专项调查的实施范围、规模、时间、地点、目的、对象、调查基本方法、实施调查的组织形式、抽样率等基本调查信息的记录与汇总报告;

 针对各专项调查的既定调查方案与调查的内容,对所回收的调查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并针对其中直接展现的现象进行初步分析以及对深层次的原因进行剖析;  对每个专项调查的调查结论进行汇总分析后,提出初步特征和分析结论。

3.1.2 专题报告二:珠海市交通规划模型技术报告

对珠海市综合交通运输规划模型进行技术总结,对包括交通调查基础信息库、综合交通现状模型、综合交通规划模型等在内的整体开发思路及过程进行整理和说明,并对模型应用加以说明。

3.1.3 专题报告三:交通发展战略及策略研究

在准确把握和诊断综合交通现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综合交通与区域、城市、产业、环境的相互关系,分析未来综合交通发展所面临的趋势和挑战,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城市的交通发展理念和成功经验,科学合理的制定交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发展模式、指标体系,以及分项交通发展政策和策略方案,以引导综合交通系统有序发展、支撑城市发展目标的实现。

3.1.4 专题报告四:路网与轨网的规划研究报告

分析市域高等级道路网络在珠三角区域、主城镇与周边城镇及边缘组团的覆盖情况,中心主骨架路网的服务水平,对现有道路网络进行结构调整和优化。

结合已经实施及规划中的珠三角城际轨道网络,以及正在编制的《珠海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对珠海市内部的轨道交通网络进行深化,形成大容量公共交通系统的骨架网络;从用地布局、综合交通一体化发展,提出珠海市轨道交通线网的方案比选和优化建议,以及规划推荐方案建议。

3.1.5 专题报告五:对外交通研究报告

以建设珠海成为珠江口西岸综合交通枢纽为目标,在识别珠海对外交通现状问题、检讨既有规划存在不足、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对外交通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协调各运输方式之间的关系,研究如何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包括港口、机场、铁路、公路以及各类对外客货枢纽在内的对外交通体系,发挥珠海作为珠江西岸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

3.1.6 专题报告六:交通运输体系研究报告

通过调查和收集资料,总结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现状和交通运营存在的问题;研究区域关系、城市发展、产业布局和综合交通发展趋势,预测客货交通运输需求;对接相关政策和管理体制,借鉴国内外经验,提出珠海交通运输运营管理模式和管理对策;制定珠海交通运营管理政策框架和保障措施,提升珠海交通的区域职能,促进珠江口西岸交通枢纽目标的实现。

3.1.7 专题报告七:交通一体化研究报告

围绕珠三角西岸区域、城乡一体化等,主要从出行服务的要求和不同交通方式运输的特点出发,按照“协同整合”的系统原则,研究不同交通方式、不同类型设施作为一个整体交通体系运营的设施衔接、运营衔接和管理衔接的政策与措施,作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的支持。

3.1.8 专题报告八: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研究报告

在多个层面上综合分析珠海市在珠三角西岸区域及珠海市自身的土地利用发展背

景;分析珠海市城市发展策略、土地利用开发规划与城市交通的相互影响;通过对国内外城市的土地利用和城市交通协调发展的案例分析,得到对珠海市土地利用和城市交通有积极借鉴作用的结论和建议;提出珠海市不同地区、组团差别化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协调发展的建议和策略。为综合交通规划编制过程中正确处理土地利用布局和交通的关系提供指导,并达到支持土地利用规划下的城市可持续交通的发展的目标。

3.1.9 专题报告九: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贯彻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的理念,从合理利用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的角度出发,立足于珠海市乃至广东省社会经济和环境资源的实际状况,紧密结合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方案的具体特点,对规划实施的主要环境制约因素及其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进行深入分析;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对规划方案的形成、优化和最终确定提出合理、有效建议;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发展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方案,将规划产生的不良环境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以此促进珠海市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和谐发展。在此基础上,编写环境影响评价篇章。

根据国家相关法规要求,本项目编写的环境影响评价篇章不单独进行评审。

3.1.10专题报告十:珠海市综合交通发展“十二五”规划

在前述规划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十一五”规划的执行情况,分析城市、产业和交通三大方面的建设要求,落实五年初步形成珠江口西岸交通枢纽城市的目标,提出编制珠海市综合交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内容和建议。

3.2 珠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草案)

在本次规划成果及其他单项交通工程设计和专项交通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发展目标和管理体制,将综合交通规划和政策有机结合,从单个交通系统拓展到解决各个交通系统的整合,从单纯的交通规划扩展到城市总体发展政策,着力于城市交通一体化发展,并完整地提出珠海市交通发展的目标、战略、基本政策、主要任务和措施,作为珠海市政府推进城市交通发展的综合性文件,以指导交通发展、协调相关各行业发展。

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大纲 篇10

项目名称:青岛市黄岛区元宝石山小流域治理

项目地点:辛安办事处元宝石流域治理

项目规模:总投资250万元

建设时间:2005年

项目承担单位:青岛开发区薛家岛苗圃

二、项目区概况

2005元宝石山小流域治理位于柳花泊办事处东洞门村的西部。项目区土地部分为丘岭地,土壤多为砂砾石,山岭地带土层较薄,山顶有一水库,面积为800平方米。项目区属暖温带半温润气候,四季特点明显,平均气温12.5°C,年活动积温4647.6 °C,平均日照数2500小时,无霜期211天,农耕期283至293天,年平均降水量750mm左右,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而春季较为干旱。由于夏季降雨集中,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该区域是青岛市黄岛区生态农业规划区,同时项目区又是重要的观光旅游区,项目区内治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提高小区的整体水平,目前项目区内恶劣的地质条件,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因此,只有加大小流域治理力度,最大限度地改善生态环境,才能对全市及黄岛区农业生产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是项目区内地形条件较差,若遇雨季,山顶水库的水冲刷而下,带走泥土,使原本贫脊的山地更加恶化,给山下的村民及农田带来损失,影响了区域内人民群众生活的进一步提高。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极大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合理的进行治理,发挥整体效益,才是改善全区环境的有效途径。

三是通过小流域治理项目的实施,可以推动农业园区建设,辐射带动全区高效观光农业的快速发展,从而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步伐。

四、项目建设可行性

一是办事处及各村对小流域治理非常重视,要求迫切,为该项目的实施奠定了非常坚实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

二是项目实施后,可以蓄水保土,绿化美化环境,极大地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突出。

综上所述,此项目的实施是可行的。

五、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

2005年计划总投资200万元,主要是进一步完善治理区域内的道路、护坡、水渠、截流蓄水,进行水土保护的营造,通过流域治理,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状况,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使生态观光园项目达到高效、示范、带动、辐射的效果,项目具体建设措施如下:

(一)工程措施

1、修建拦水坝一处,2、修筑1000米生产便道1条,硬化砼路面。

3、修彻排水沟1000米,4、灌溉渠1000米

5、砌石护坡500米,开挖运送土石方20000立方

6、平整部分土地用于育苗造林。

7、地下管网的铺设

(二)林业措施

在裸露的山体上栽树造林70亩,栽植雪松、黑松、果树、茶树等苗木20万株,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强水土保持能力。

六、投资概算及资金筹集

(一)投资概算

依据有关部门核定的水利工程造价及所用物资当前的市场价格,结合项目区实际开发内容,总投资250万元。其中:工程措施投资额190万元,林业措施投资60万元。

1、&n

bsp;水利工程措施投资

(1)新建拦水坝一处 投资45万元

(2)新建生产道路一条,铺设砼路面5000平方米,投资60万元

(3)修彻排水沟1000米,投资5万元

(4)灌溉渠1000米,投资10万元

(5)砌石护坡及运送土石方,投资40万元

(6)平整育苗护坡梯田50亩,投资15万元

(7)地下管网铺设,投资5万

(8)修拦水坝一处,投资10万元

2、林业项目投资

苗木投资60万元

(二)资金筹集

整个项目共需投资250万元,申请青岛市立项扶持100万元,自筹150万元。

七、效益分析

该项目建成后,可以初步在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上取得以下成效:

1、生态效益显著,大大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保护耕地,同时道路的硬化、绿化,美化了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

2、社会效益显著:一是项目的水利建设和道路建设,可大大缓解项目区内水资源供求矛盾,调节水源的分布平衡,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方便农民生产生活。二是能发挥项目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全区的小流域治理,三是通过流域治理,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投资环境。

3、经济效益可观:该项目建成后,可改善山上山下的灌溉现状,还可推动农业观光园的建设,极大的增加农民的收入,使项目区内出现“山青、水秀、粮丰、林茂、民富”一派欣肷向荣的景象。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薛家岛苗圃

二00五年一月四日

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大纲 篇11

【关键词】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TV882.8

【文献标识码】B

The Research of Construction Measures and Effect in XiandugangSmall WatershedSoil Erosion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Project

Zhou Xiang-yong

(Zhejiang huili construction co., LTD Lishui Zhejiang 323000)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Xiandugang small watershed soil erosion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project, then introduces the measures of construction and effect in small watershed soil erosion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project, which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similar projects.

【Key words】Small watershed, Soil erosion,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1. 工程概况

(1)仙渡港流域属于仙渡乡,位于丽水市莲都区东北部,距城区27公里,距金丽温调整公路洪渡出口仅10公里,交通便捷。流域集雨面积为29.2Km2,现状水土流失面积共6.42Km2,仙渡港涉及4个行政村,分别为何金富村、葛畈村、皂树村、芦村,总土地面积29.2Km2,其中耕地面积2.34Km2,林地面积24.21Km2,草地面积占0.20Km2,水域0.35Km2,未利用地1.7Km2,居民点及交通用地2.42Km2。

(2)仙渡港流域集雨面积为29.2Km2,多年平均降水量1597.1mm,最大年降水量2121.76mm,最水年降水量984.5mm。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各雨量站实测年降水量大小极值之比一般在2倍左右。

(3)由于该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的时间分配特点与季风的消长有密切关系。降水量在年内变化以4~9月多,4~6月尤多。4~9月多年平均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68.9%,11月至次年1月干燥少雨,因此三个月的总雨量,公有150mm左右,占全年降雨量的8~10%。水资源年际变化强烈,年径流量丰枯比值达3倍以上。径流量在年内分配,季节性变化也极其明显,最大峰值一般出现在6月分,流量最大月为最小月(12月)的10倍左右。

(4)常年平均气温在18.1℃,因地形海拔悬殊,气温存在垂直变化。山地气温随海拔上升而降低,年平均气温递减率为0.55℃/100米。

(5)该区域地属浙西南山区,以丘陵山地为主,间有小块河谷平原,地势具有盆地格局,四周高山环抱,峰峦连绵高峻,地貌主要可分为丘陵、山地两种类型。莲都区地处括苍山、洞宫山、仙霞岭三山脉之间。在地构造属浙东南褶皱带龙泉——遂昌断隆,出露地层为株罗纪、白垩纪,并被火山喷浆岩所覆盖,岩层主要为火山碎屑岩、紫色泥质岩、砂岩与砾岩。

2. 工程建设主要内容

(1)小流域是以分水岭和出口断面为界形成的集水单元。我国将面积不超过50km2的集水单元定义为小流域。小流域治理是指以小流域为单元,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农、林、牧、副各业用地、因地制宜布设各项治理措施,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和动植物等资源,以充分发挥水土资源和动植物等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仙渡港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的主要任务是以小流域为单元,按照“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集中连片、规模治理”的方式,通过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使仙渡港流域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均得到治理,从而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优化农村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区域经济,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本工程建设内容和规模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18Km2,修建护岸工程106m,拦沙堰6座,建设经果林坡面水系调控工程77.73hm2,其中布设沟渠7.155Km,沉砂池40个,蓄水池29个,田间道路1.85Km;营造水保林33.30hm2,封禁治理374.73hm2。

3. 具体施工措施

3.1 土石方施工。

3.1.1 土方开挖。

(1)土方开挖主要施工部位在排渠、护岸挡墙基础、蓄水池及沉砂池、拦砂堰、田间道路。总工程量为:9238m3。

(2)土方开挖根据设计图纸进行开挖,用人工整平。开挖坡面平整、坚实、无松动、突起块体。坡面开挖平整度控制在3~2cm之内,土方开挖时基坑高程偏差控制在-30~+40mm之间,边线偏差控制在-10~+5cm以内。主要采用1m3反铲挖掘机挖土(其中排渠基础开挖采用人工挖土),开挖顺序从上至下、从左至右,3t拖拉机运土。基础施工时,每隔10m做一个水平控制桩,确保基础开挖符合设计要求,建基面以上留20cm厚保护层,人工整平。弃土堆在指定的场地内,弃土场和施工现场沿线布设若干简易交通相连。

3.1.2 土方回填。

(1)土料填筑主要施工部位在排渠、护岸挡墙基础、蓄水池及沉砂池、拦砂堰、田间道路。总工程量为:5706m3。

(2)土料填筑施工采用开挖利用料、砂石料及素土;下游面坝壳采用砂壤土或砂砾石,压实度不小于0.75,铺料厚度不大于30cm。土块粒径控制在10cm以内,无不合格土料;含水率适中;铺料厚度偏差控制在0~-5cm;铺料边线偏差控制在+10~+30cm之间。

(3)土料填筑施工采用1m3反铲挖掘机挖土;3t拖拉机运土;采用蛙式打夯机配合人工压实;专人负责检测压实指标,严格控制压实干密度。

3.1.3 碎石垫层。

碎石垫层主要施工部位在田间道路路面垫层,总工程量为:4148m2。

在素土填筑验收合格的情况下,方能进行碎石垫层铺设;且碎石的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分层铺垫;铺设饱满、密实;上坝道路路面垫层设计为10cm厚碎石。在路面素土夯实、整平后,碎石垫层均按设计逐层铺设,由下自上,夯实整平。在未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之前严禁车辆、行人通行。

3.1.4 块石砌体施工。

块石砌体主要施工部位在护岸、拦砂堰及沉砂池。总工程量为:514m3。

所用块石料质地坚硬、无风化、单块重量不小于25Kg、边长不小于20cm。砌筑砂浆强度为:M7.5,砂浆拌合时间符合规范要求。浆砌块石采用坐浆砌筑法,砂浆饱满,严格控制通缝、对缝、浮石、空洞等。表面平整度控制在5mm/3m以内。砌石采用人工抬运、砌筑。要求砌石平整、稳定、密实和错缝;垫稳填实,与周边砌石靠紧,严禁缝口不紧、底部架空、鼓肚凹腰、竖向重缝、翅口石和飞口石、浮砌和迭砌、直砌和蜂窝石。

3.2 混凝土施工。

(1)混凝土施工主要包括排渠砼、护岸挡墙垫层基础及压顶砼、蓄水池砼及拦砂堰砼。总工程量为:1326m3。

砼设计强度除拦砂堰基础及坝体为C15外,其余均为C20。其中排渠砼侧墙及底板厚度均为0.10m,内部尺寸分为0.4m*0.35m及0.6m*0.55m规格;护岸挡墙压顶砼宽0.5m,厚度均为0.2m;蓄水池垫层砼0.1m,底板砼厚0.2m,池壁砼厚度0.2m。

(2)在基础验收后,开始扎筋、立模,随后按设计的混凝土配合比,报请监理批准同意后,开具混凝土配料单,施工中严格按配料单配料,并随机抽样检测。立模采用木模板,对模板及其支架进行检查,确保标高、位置尺寸正确,强度、刚度、稳定性及严密性满足要求。砼拌制选用1台0.35m3的拌和机,混凝土运输采用双胶轮车运输,连续、及时,无骨料分离、漏浆等不良情况,泌水排除及时。人工进仓,振捣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振捣时,做到快插,在振动过程中,将振动棒上下略为抽动,以使上下振捣均匀,砼表面呈水平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表面泛出灰浆为准并不得触动钢筋及预埋件,以确保保护层的厚度以及预埋件、预留孔洞位置的正确。砼浇到设计高程后,进行收仓作业,保证砼平面的平整度。为保证已浇筑好的砼在规定的龄期内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并防止产生收缩裂缝,认真做好养护工作。人工覆盖浇水养护在砼完毕的12小时内开始进行,养护时间不少于21天。

4. 整治效果

仙渡港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后,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地面植被覆盖度提高,水土流失被遏制,洪涝灾害将得以解除或减缓。通过实施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减轻了水力侵蚀强度,实现沟道减沙、植被保水效益。通过治理项目区,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累计达到5.18Km2,流域内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治理。此外,以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为基础,立足流域资源,实现土地利用与资源开发相结合,达到保持水土,提高土地生产力,引导群众脱贫致富的目的。土地利用趋于合理,自给性农业变为综合性多种经营,提高了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

参考文献

[1] 刘原. 小流域综合治理研究[D].西华大学,2014.

[2] 陈欣. 中小流域治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J]. 黑龙江水利科技,2015,06:95~97.

上一篇:经销商选择案例分析下一篇:光阴微凉,执念无悔散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