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综合治理方法

2024-09-19

小流域综合治理方法(共12篇)

小流域综合治理方法 篇1

所谓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是以小流域为单元, 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 合理安排农、林、牧、副各业用地, 布设水土保持、农业耕作措施、林草措施与工程措施, 做到互相协调、互相配合, 形成综合的防治措施体系, 以达到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及其他再生自然资源的目的。苏集河小流域位于康乐县西北部, 地理位置东径103°30'51″~103°37′17.7″、北纬35°18'12.2″~35°23'29.8″之间, 属青东甘南丘陵沟壑蓄水保土区, 海拔2088米~2412米, 地形呈梁峁状, 以沟谷相间的坡状地形为主, 呈西南部高, 东北部低的倾斜延伸状盆地状态。该流域属浅切割中心地貌, 坡度较陡, 耕地坡度多半在5°~15°之间。辖苏集镇的塔关村、苏集村、高楼子村、周家沟村及马寨村的部分区域, 流域总面积21.30平方千米。

一、水土流失状况

㈠水土流失现状近几年来, 康乐县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工程在有关部门督促和监督下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水土流失形势至今还很严峻, 没有得到彻底、有效的解决。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 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治理起来难度很大。主要的侵蚀类型是水力侵蚀, 兼有重力侵蚀。截至2013年底, 康乐县苏集河流域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3平方千米,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6平方千米, 治理程度为30.8%。水土流失区之所以发生生态恶化,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实行掠夺式的开发, 这样对生态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 陷入了越垦越荒的不良局面。另外, 目前小流域的治理规划都只依靠水利水保部门进行规划, 但这项工程的建设涉及农业、林业、国土资源等多种部门, 它需要很长的治理时间, 管护起来比较困难, 各个部门如果不能互相协调, 不能调动整体资金的投入, 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㈡水土流失成因

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土壤、地形、植被等。该地区雨量集中, 暴雨多, 强度大, 容易产生水土流失;项目实施区土壤主要组成为黄土, 质地疏松, 容易产生重力侵蚀;小流域内坡陡沟深, 地形破碎, 平均沟壑密度达1.6千米/平方千米, 暴雨时不仅容易产生径流, 而且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加之该流域植被覆盖度低, 导致土壤抗冲能力差, 水土流失严重。

2.人为因素。人为不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是造成和加剧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项目实施区内人为的经济开发建设活动, 破坏、扰动了地表植被和原生坡面, 造成了新的水土流失。

二、水土流失防治情况

㈠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及监督管理情况该地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造林种草。由于各级部门的重视, 大力开展种草种树, 封坡育草, 封山育林, 提高植被覆盖度, 对改善流域自然面貌, 抗御自然灾害、控制水土流失, 发展农、林、牧业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累计水土保持措施面积9850.05亩, 治理程度30.8%。近年来, 康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水土保持执法监督工作, 县上成立了水土保持执法监督中队, 出台了地方性法规, 执法人员着装持证上岗, 对全县范围水保违法案件进行调查和查处,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使人为破坏水土保持设施的行为明显减少, 水土保持设施保存率较高, 为以后的水土保持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㈡水土流失防治的主要经验在多年的水土流失治理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康乐县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 开展了以梯田建设为主的坡耕地改造, 梯田建设质量和数量得到大幅度提升, 建设规模由以前的乡 (镇) 村自行组织建设, 转变为整村、整流域推进, 组织形式由以人为主的零星自建, 转变为机修为主、人机结合、部门联合、项目支撑、齐抓共管的新格局。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点:一是把以小流域治理为单元的单项工程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有机结合起来;二是把生态环境建设与改善当地群众的致富收入结合起来;三是把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封育措施等工作与巩固退耕还林 (草) 、建设新农村有机结合起来;四是把国家投入与民间投资以及群众投工投劳的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五是各级领导的重视。

㈢对小流域水土保持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治理小流域全方位的综合治理方针可以概括为六个字:保塬, 护坡, 固沟。对于小流域的治理, 要根据实际情况, 不同部位, 采取相应的措施。要因地制宜地引进新科技、新材料、新理念, 从而提高小流域治理工程质量和效益。要根据康乐县生态农业的条件, 加强植树的研究, 建立完整的工程体系, 建立生态经济型流域, 注重精品建设, 提高水土保持的工程效益。

小流域的综合治理能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步伐、引领广大人民群众向小康生大跨步迈进。水土保持任务是一场持久战, 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努力, 持之以恒、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科学改革, 确保把这项工作抓好、做好。引导农民走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大道。

小流域综合治理方法 篇2

****年**月**日,****人民政府和**村委会、监理公司、施工单位三方到小流域治理工程的施工现场进行计量、查找问题并提出整改方案。

一、存在问题如下:

1、***干沟1#、2#、3#拦砂坝(大挡墙)均不同程度的出现副坝吊脚(基础被水冲刷后悬空)现象。经现场检查,1#、2#、3#拦砂坝(大挡墙)都已按设计图纸施工。其中,1#、2#拦砂坝副坝的基础已经由施工单位处理稳固,3#拦砂坝副坝的基础还没有处理,还有被水冲毁的危险。

2、***干沟其他22道拦砂坝,都出现主、副坝的前后面填缝不满,表面不平整等外观质量问题,部分拦砂坝还出现吊脚情况。

3、其他干沟的拦砂坝出现的问题与**干沟拦砂坝出现的问题基本一样,主要是外观质量问题。

二、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1、施工单位:首先,项目负责人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不按照施工设计图纸和**小流域治理实施方案施工,不听从业主和监理的指示。存在随意选拦砂坝位置、基础开挖后没有经业主和监理验收合格后就自行入基、随意变更拦砂坝设计尺寸等问题。其次,施工中存在就地取材的问题,部分石料较差,砂子含泥量较大,难以保证工程质量。再次,施工单位为了省工,在冲沟内大石头或老挡墙上加固修复,也使拦砂坝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设计单位:设计深度不够,图纸与现场实际情况出入较大。图纸所示尺寸只能在比较平缓的河道上实施,但是在比较陡的冲沟内就无法按设计尺寸进行施工。拦砂坝的副坝(消力坎)基础埋置深度不足,因为在冲沟内无法开挖到硬基所以容易出现吊脚现象。

3、监理单位:存在监理不到位、力度不够的问题。工程点多、面广,有时候难以做到随叫随到。针对工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也曾多次发《监理通知》给施工单位,但是并没有引起重视。

4、业主单位:订立的施工合同不合理。导致该项目是先拨款后施工,不拨款就不施工。失去资金控制权,很显然,监理单位也是无能为力的。

三、整改方案:

1、**干沟3#拦砂坝副坝基础已经现场确定处理方案,由施工单位处理完成,给予计量;

2、**干沟和其他干沟的拦砂坝,由施工单位逐一对照检查,对于主副坝前后面填缝不满的问题用砂浆填满;表面不平整的拉上工程线,用錾子修平,确保外观质量合格。对于出现吊脚的挡墙,由施工单位自行加固处理。上述处理费用由施工单位自己承担。

3、对于所剩余的工程,我单位将严格按照监理规范监理。首先是请业主(**村委会)和施工单位到现场指定需要打拦砂坝的位置,确保施工与设计相符,达到设计效果。实行原材料进场检验和基础验收制度,对基础等重点部位进行旁站监理,并在施工中采取巡视、平行检测等方法,确保拦砂坝工程质量。

4、在必要时,请业主找施工单位法定代表人,说明情况,希望能得到重视和支持。

总之,希望工程参建四方能通力合作,加强沟通联系,认真积极整改,使工程能达到设计意图和效果,圆满完成****小流域治理工程的施工任务!

小流域综合治理方法 篇3

关键词:小流域;水土保护;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生态环境建设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X144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22-0085-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22.042

自改革开放以来,为满足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水土资源被大量开发及不合理利用,造成了水土流失、生态环境的破坏现象十分严重,影响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在漫长的水土保护及治理的过程中,小流域单元的水土保护综合治理的研究与实践,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渐成为了我国水土资源生态保护建设事业中重要的技术措施,有利于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因此,深入探究小流域水土保护综合治理技术的优势十分必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小流域水土保护综合治理实施的必要性

1.1 人为破坏因素影响

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的同时,也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和污染,全球自然环境的健康程度令人堪忧,以小流域水土流失现象不断出现、资源不合理利用为典型的环境破坏状况在近年来逐渐成为人们关注和重视的环保任务。某些山区经济发展受阻,人们生活较为困难,为保障基本的生活来源,部分人对森林、树木的砍伐破坏,让植被失去生长环境,覆盖率大大降低,最终成为引发水土流失的一项重要原因,同时,土地结构、资源不合理开发,山坡耕地面积较大,耕作过程比较粗放,在肥力失去后,便另外开垦新荒,久而久之,造成了土壤侵蚀破坏。此外,在对水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缺少相应的水土保护措施,忽视了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偏离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而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与稳定。

1.2 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与恶劣影响

由于我国的地理形态复杂各异,特殊的自然环境也会影响到小流域水土流失。在全国很多地区,地质条件表现为沙漠化趋向严重、土壤贫瘠,极易受到风雨的侵蚀破坏,而那些降水量多、潮湿温暖且天气变化无常的恶劣气候地区,同样容易影响到当地的小流域水土资源生态环境的正常运转,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对综合治理方案的要求也更高,所以,积极落实与开展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显得至关重要。

2 小流域水土保护综合治理过程中的要求

2.1 转变开发模式,合理利用水土资源

长期以来,为了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部分地区实行的是并不十分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尤其是土地资源利用、分配不均,使得地表的土壤加速破坏和移动,与此同时,很多农村地区采用了较为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顺坡进行耕作,陡坡实施开荒,促使深松面积减少,导致土地暴露时间较长,削弱了其抗蚀能力。由于上述并不科学的开发利用模式,使得小流域和谐、平衡的水土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让植被花草失去生长所需的自然环境,进而扰乱了生态圈,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为了有效治理由此引发的小流域水土流失现象,必须彻底转变基于经济建设目的下的水土资源开发模式,将掠夺资源变为培育资源,以便深入治理生态破坏状况,达到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目的,积极开发环保式的经营开发方式,逐渐恢复水土生态系统的正常

环境。

2.2 将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相应经济发展紧密联系

随着环保意识日渐深入人心,未来的经济发展模式必将趋向于生态产业化与商业化的经济结构形式,因此将小流域综合治理与相应经济建设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势在必行,小流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措施要围绕不阻碍经济建设为前提,推动其发展为目标的模式展开,而相应经济的建设发展也要充分考虑到小流域水土保护与治理的实施为基础,二者应相互依存、协调

统一。

3 小流域水土保护综合治理的优势

3.1 推动经济发展,改善生产生活水平

我国很多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为了摆脱贫困,土地结构的不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浪费与破坏可谓是导致水土流失大量形成的重要原因。因此针对以小流域水土流失现象为典型的综合治理开发建设被广泛运用和推广,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作用,通过结合不同区域特点,开发特色产业,以符合生态化发展要求的水果、蔬菜、畜牧业等产业的打造,逐渐演变为区域特色产业经济结构,进而刺激市场消费,推动了农村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先进的管理技术、完善的治理措施,不断改善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

3.2 保护水土资源环境,降低洪涝灾害

水土资源作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关系到经济建设的发展,也影响到自然生态环境的稳定。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的提出与应用,有助于土地资源、水土资源的合理化分配与利用,很大程度上协调了资源、人口和经济建设之间的共同发展,提升了绿化植物的覆盖率,避免沙漠化的进一步加剧。同时,在层层设防、有效调控和拦截地表径流与降雨量的情况下,极大地减轻了暴雨、洪涝带来的危害,通过对水资源的二次利用,提供给农牧业很大的帮助,并且针对劣质土地的改善、恢复方面也是非常有益的。

3.3 合理运用水土资源,完善农业生产条件

通过对小流域水土流失现象实施综合治理,不但让水土资源得到了及时、有效的保护,根治了水土流失的不良现象,而且也帮助农业生产条件获得了很大改善。例如:在对小流域水土流失进行综合治理时,充分合理利用相应的水土资源,以坡耕地变成梯田的典型改造,可谓是促进农业经济产值快速进步的关键,极大地提高了抗灾与蓄水保土的能力,进而为梯田的农作物产值增倍提供了良好条件,保证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

发展。

4 结语

总之,小流域水土保护综合治理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复杂任务,相关部门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采用科学、合理的综合治理技术手段,处理好经济建设发展与生态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以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严防水土流失为宗旨,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以确保实施小流域的水土保护综合治理能够改善自然生态环境,避免或减轻水土流失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陈见影,孙虎,常占怀,马安仕.小流域综合治理方案的模拟与优化调控——以渭北旱塬淳化县秦庄沟流域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14,(4).

[2] 吴晓瑞,信永达,钟云飞.吉兴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评价体系[J].东北水利水电,2013,(9).

[3] 李士布.山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经济评价与效益分析——以天台县祥和溪等5条小流域为例[J].浙江水利科技,2011,(4).

作者简介:高殿华(1975-),男,吉林松原人,供职于松原市宁江区水利局水土保持工作站,中级职称,研究方向:水土保持。

小流域综合治理方法 篇4

1 小流域生物治理措施

1.1 高陡坡面的生物防护

高陡坡面是指坡度大于15°的中、高山区, 高陡坡面一般人类活动较少适于采取封山育林方法, 通过生态环境自我修复过程, 恢复林草植被, 在植被状况较差的地区, 可以实施人工播种、栽植等措施, 以促进植被恢复。根据朝阳地区较干旱的特点可人工栽值油松、山枣、山杏、刺槐、沙棘等较耐旱植物。封山育林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第一道防线, 可起到保护上游水土, 涵养水源的效果。

1.2 缓坡的生物保护

缓坡一般距离居民区较近, 开发程度较高, 为防止天然草地被破坏, 应圈养牲畜, 同时鼓励坡耕地以及低产田还林还草, 增加生物治理区的植被覆盖度。近年来朝阳市根据自然条件大力发展“两杏一枣”经济林, 把经济开发和水土保持治理结合起来, 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受到了农民的好评, 带动了当地农民致富。

1.3 沟头与沟坡的生物防护

切沟的溯源侵蚀十分强烈, 沟头前进速度很快, 沟头是沟道侵蚀的最前沿, 做好沟头防护是阻止沟头前进的重要措施。为防止沟头侵蚀可采用弧形截水沟埂。沟埂距沟边一般为2~3m, 沟埂间距3m, 长度根据地形和设计拦截水量确定。沟埂下游边坡坡比为1∶1.5, 上游边坡坡比为1∶1, 埂高0.3~0.5m, 埂顶宽0.5m。沟埂之间修建成格田。沟顶每隔10~15m设一处溢流口, 排除过多的来水。沟埂前后坡和埂间种植花木蓝、胡枝子、沙棘、荆条等根系发达的灌木, 在沟内撒播结缕草等草本植物, 护住沟埂。

根据切沟多为土质沟、支沟较多, 沟槽明显、遇暴雨汇流历时短和水流流速大的特点, 在沟岸采取植物措施, 在提高沟岸植被覆盖率的同时, 可固持稳定沟岸坡体。在坡度较缓、土层深厚的沟岸, 采用穴状整地, 营造生长快、适应性强的水土保持林, 采取密植方式, 株行距1.5×2.0m;坡度较陡、土层较薄的沟岸, 在保护原有灌草植被的同时, 密植花木蓝、胡枝子、沙棘、荆条等灌木, 快速提高植被密度, 拦截径流, 稳固沟岸, 避免沟岸重力侵蚀。

1.4 沟底的生物谷坊拦挡措施

支沟比降较大, 降雨时, 侵蚀作用强烈携带大量泥沙的水流急速进入支沟, 汇集后进入主沟, 由于主沟坡降小, 大量风化岩碎屑便沉积在沟槽内, 也可能冲出沟道, 对下游村庄、农田造成巨大危害。沟底防护一般采用土谷坊、石谷坊、浆砌石谷坊和生物谷坊等, 各有不同的特点:土谷坊取材容易, 但易受山洪破坏;石谷坊和浆砌石谷坊比较坚固, 防护效果好, 但要求附近有合适的石料, 材料的运费较高;生物谷坊拦沙滤水效果好, 对材料质量要求低, 能就近取得, 降低了采购运输费用, 因此成本较低, 同时由于生物谷坊树干是活树, 每年都会生长增粗, 不断增强谷坊的强度, 提高抗冲刷能力, 还可以带来附加的经济效益[3]。

生物谷坊按10年一遇3h~6h最大暴雨设计。生物谷坊适于建在沟底比降较大, 下切剧烈发展的沟段。生物谷坊的修建时要根据地形条件确定每座谷坊的长度和谷坊间距。传统的生物谷坊栽植杨干或柳干, 但是朝阳地区较干旱, 杨干和柳干不易成活, 因此改为种植杨树苗和柳树苗, 也可植更耐旱的枣树苗, 一般在春季植树, 栽完后浇1次透水, 以后不干不浇, 浇则浇透。生物谷坊在选定的建造位置上下游各栽植一行树苗, 树苗胸径5cm左右, 树苗间距100cm, 行内株距30cm, 树苗上下行错开成品字形布置, 用当地植物枝条把各行树苗编织成树篱, 用铁丝将两排树苗绑牢, 两排树篱之间填满碎石, 再用铁丝捆扎植物梢茎封顶, 使整个生物谷坊成为一个整体, 增强抗洪能力。

1.5 河岸植被缓冲带

河岸植被缓冲带是在河道堤岸处建造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结合而成的立体护岸林带, 用于防止降雨时地表径流进入河道时对河岸的冲刷, 以及用于防止水流对河道的冲淘侵蚀, 同时还能起到美化景观的作用。河岸植被带的树种适宜选用适于本地生长的杨树、柳树, 单行布置, 树间距2.5m。在乔木邻河侧植2~3行灌木, 株行距1×1.5m。定值后在树间种植牧草, 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控制水土流失, 过滤污染物, 减少河道水源污染。

2 总结

朝阳市采用多种小流域生物治理措施自上而下层层设防, 林草植被建设及沟道生物谷坊工程建设相互配合, 可大大降低土壤侵蚀模数, 减少泥沙入河量, 减轻泥沙淤积对河道、下游水库及其他水利工程防洪压力, 延长工程的使用寿命。小流域生物治理措施还可起到固沙保肥, 有效减少土壤流失, 增加土壤保水率, 增加植物 (含作物) 面积和生物量, 变水分无效蒸发为有效蒸腾, 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的效果, 由于减少了水、肥、土的流失, 可提高土地生产力。朝阳市在小流域生物治理过程中以发展生态经济为主, 综合运用多种生物治理方法, 把小流域治理与环境保护、经济林建设、农业集约化生产、改善生活环境结合起来, 使小流域经生物治理后达到景观优美、人居舒适的效果, 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苏鑫, 陈媛媛.朝阳市水土保持普查的难点和经验[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3 (06) .

[2]唐驰, 潘雪松.朝阳地区水土流失状况分析与治理建议[J].中国水利.2009 (12) .

小流域综合治理方法 篇5

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的水保监测工作探讨-以铜川市马勺沟流域为例

结合铜川市马勺沟流域的实际,对该流域水土流失的监测内容、监测方法、实施方案等进行了阐述,为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中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提供了参考依据.

作 者:何胜利 作者单位:铜川市水保工作站,陕西,铜川,727031刊 名:陕西水利英文刊名:SHAANXI WATER RESOURCES年,卷(期):2009“”(4)分类号:X830.2关键词:小流域 治理 水土保持 监测

小流域综合治理方法 篇6

摘要: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以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为代价的。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郊区和乡村粗放型经济的影响,这就给乡村水土保持,环境防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乡村林业治理作为一种生态治理的手段,其通过将小流域的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方式来治理小流域,这是可以在各个小流域治理中进行普遍推行的一种治理模式。

关键词:乡村;林业;小流域;治理;路径

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尤其是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大背景下,我国社会经济独树一帜,这对于我国的国家地位与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看到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却不得不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这就是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以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为代价的。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郊区和乡村粗放型经济的影响,这就给乡村水土保持,环境防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一、乡村林业治理小流域的功能与目的

乡村是我国社会的一种重要表现形态。在城乡二元结构下,乡村与城市成为一个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在城市中主要进行着工商业基本活动,而乡村则是以农林畜牧为主要活动,随着城市土地资源的紧张以及城市环境卫生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厂矿企业逐渐搬离了城市,来到乡村选址落户,这极易打破乡村脆弱的生态平衡。加之,乡村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重一时的经济效益,忽略乡村生态的保持,这使得乡村的生态环境一方面受到脆弱的生态平衡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受到经济发展的压力。因此探索乡村环境治理的特殊模式和路径,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具有积极意义。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指,“为了充分发挥水土等自然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小流域为单元。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农、林、牧等各业用地,固地制宜地布设综合治理措施,治理与开发相结台。对流域水土等自然资源进行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1】乡村林业治理就是这样一种特殊路径。林业治理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首先,林业治理促进乡村生态治理。林业资源是生态资源的一部分,林业资源本身就能够改善乡村生态环境,通过绿化环境,保持水土来减少水土流失。其次,林业治理促进乡村社会发展。林业治理是乡村小流域治理的组成部分,林业治理一方面能够有效的实现小流域治理的基本功能,另一方面也能给乡村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即通过林业治理实现生态效果与经济效果的共同发展。因此,从以上功能出发,乡村林业治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乡村小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并且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林业治理小流域的基本路径

(一)统筹规划乡村林业,促进小流域治理

乡村小流域治理时一个系统工程,即是指通过对小流域单元内的生态环境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之上,合理规划,科学治理,运用生态的,工程技术的以及其他各种方式对其进行综合的治理。林业治理是乡村小流域治理中生态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林业治理也需要针对小流域单元内的农林畜牧业以及河流,土地资源综合考虑基础之上进行统筹规划。统筹规划林业治理的基本目的就是让林业规划服务于综合治理的全局目标,尽最大可能的利用林业治理的效能以及给乡村小流域单元内的农副业生产带来积极的效果。具体见下图:

(二)加强乡村林业治理的补助力度

乡村林业治理小流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单单依靠小流域范围内的政府投入和群众投入显然是远远不够的。通过比较全国各地在小流域治理方面的投入来看,吉林省仅2011年,全市投入治理资金1288万元,对22条小流域进行治理,完成治理面积10.1万亩。而山东省莒县借助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植树造林等项目进行水土流失治理。4年来,累计投资达6761万元,通过对芦家河、大山、万子山等3条重点流域进行了清洁生态型集中连片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8.62平方公里,先后治理小流域38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86平方公里。小流域单元不是一个独立的单元,其生态,水土环境直接影响到周边地区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小流域区域的群众参与治理的力量是有限的,并且是薄弱的,因此必须加强乡村林业治理的政府财产补助力度。因为小流域治理不仅对现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更是一件利在千秋的大项目。

(三)提升乡村林业发展加工水平

小流域治理是对已经造成的生态破坏,水土流失进行综合性,补救性质的治理。其直接的目的是为了恢复乡村地区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减少不必要的环境成本。与此同时,乡村社会经济需要不断的发展,这就需要在对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的基础之上,探索一条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而又不影响乡村小流域生态环境的道路。通过林业治理乡村小流域作为一条重要路径,那么则可以通过提升乡村林业加工发展水平,摒弃粗放式的林业加工模式,增加乡村林业加工发展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将乡村小流域的林业治理与乡村林业发展相结合。让林业资源一方面为小流域的生态环境服务,另一方面也为乡村的经济效益服务。

三、结语

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乡村经济普遍落后。加之我国小流域数量众多,并且较为分散,这给我国小流域治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全国各地的小流域各有特色,并且小流域附近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同,这就决定了乡村小流域治理并没有一个通行的路径。但是乡村林业治理作为一种生态治理的手段,其通过将小流域的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方式来治理小流域,这是可以在各个小流域治理中进行普遍推行的一种治理模式。

参考文献:

小流域水保综合治理成效突显 篇7

一、区域概况

锡林河水库距锡林浩特市最近的一座中型水库,是锡林浩特市重要的城市防洪屏障和水源地。从1964年投入运行到2000年的36年间,锡林河水库遭受了严重的泥沙淤积,已有200万立方米的泥沙入库,库岸向库中心前移了100多米。2001年国家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锡林浩特市委做出了对锡林河水库库区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决策,每年投入100多万元对该地区进行综合治理,连续8年治理范围扩展为水库四周。

实践证明,市政府作出对锡林河水库东沟小流域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决策,即是一项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决策,又是一项极具前瞻的战略举措。首先,对水库库区范围内水土流失进行治理,抓住了解决水库泥沙淤积问题的关键所在。据实测资料比对分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实施以来,在水库上游降水量与往年相同或减少的情况下来水量增加,年淤积量减少。水土保持措施年均拦截入库泥沙60多万立方米,减沙率超过40%,达到了初步控制水库淤积的目的。其次,对水库库区水土流失的治理,不但保护了水源地,同时也维护了水库上游干流河道的健康状态,减轻了山洪灾害对干流河道的破坏,控制了面源污染,起到了清洁水源保护水质的作用,同时也为下游城市防洪和供水安全提供了保障。

二、治理工程既实现了拦沙保库、涵养水分目标,又为锡市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实践证明,水库东沟小流域治理工程走的是一条既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了生态的系统性,又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了当地牧民生存和生产条件改善的良性建设路子。8年来,治理工程共完成投资800多万元,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平方公里,栽植水保林1.3万亩,经济林0.2万亩,防风固沙林0.5万亩,人工草地1万亩,草场改良2万亩,优质饲草料基地1万亩,建设谷坊400余座,涝池2000座,沟头防护2万米,坡面拦蓄沟道8万米,封禁封育治理面积9万亩,有效地减轻了锡林河水库的泥沙淤积,改善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了锡林河水入库的水质,加快了牧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促进了牧区经济的全面发展。治理工程坚持拦沙保库,治山治水与治穷致富相结合,既有效控制了水库的泥沙淤积,又通过改善畜牧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使该地区逐步走上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创新机制确保了工程建设质量

强化工程验收,推行资金管理报账制,并把这两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了资金使用安全和工程建设质量。在验收环节上采取了交叉验收,抽样验收,逐块验收相结合的办法。为了确保报账制的有效执行,在工程立项时自治区、盟、市三级工程技术人员都要对项目区域的现状进行实地勘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三级生态办不定期进行督查指导,实行工程监理制,以确保报账项目的真实性,避免项目的重复报账、其他项目冒充报账。审计部门对报账项目进行跟踪审计,对项目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及时性进行监督,保证了资金使用的安全高效。

四、继续做好水库东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几点建议

8年来的治理,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我们必须清醒、客观地看到水库平均每年泥沙淤积量仍然很大,淤积危机并未完全解除,水土流失仍有较大面积,现治理度只有45%,离基本控制标准还相距甚远,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依然十分严重,已经初步治理的还需继续巩固提高,更加重视生态建设,饮水安全和水源地保护。在今后治理实践中,注意解决好资金不足影响工程进度,资源无序开发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和无节制放牧严重破坏新建植被等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快治理速度,提升治理水平,保护治理成果,注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整合力量,统筹资金、加大治理力度

建议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整合可以用于水土流失治理的各方面资金,总体安排统一实施。

(2)严格执法,规范资源开发行为

建议政府采取得力措施,联合多部门力量加强执法力度,严励打击不法行为,妥善、科学地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规范资源开发行为,划定水土资源保护区。

(3)

创新管护机制,变革牧业生产方式,解决好林牧矛盾,要加强对牧民的宣传教育,禁止散养乱牧,改变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大力推行舍饲圈养,走生态与畜牧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之路,同时制定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管护机制,成立专门的管护队伍,进一步提高林草植被的保存率。

摘要:锡林浩特市东沟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是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中的分部工程, 它是以小流域为单位治理, 高强度集中投入, 集中连片多措施综合治理, 加快了水土流失防治步伐, 起到了高效拦截泥沙, 快速恢复生态, 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治理工程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水库周围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建议在今后的治理实践中, 还应注意解决好资金不足, 不能及时到位影响工程进度, 开山取石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和无节制的过度放牧严重破坏新建植被等突出问题。

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意义 篇8

1 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意义

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是贯彻落实建设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的一项重要措施, 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善当地小气候, 加快推进当地生态环境系统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1 保障生态安全的需要

近年来,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到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目前小流域范围内各项产业发展迅猛, 一些中小企业相继建成投产, 生产污水排放, 将会导致小流域不同程度的污染, 如不加强治理, 将给脆弱的生态系统增加负担。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 也是保障生态安全的重要手段。

1.2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流域虽小, 但点多、面广、线长, 流经面积覆盖面大, 好多小河流绕村或穿村而过, 如治理不好, 将会出现污水横流现象;如果治理得当, 将会为村容村貌的改观, 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小桥流水、绿树成荫、花果飘香, 是现代人们追求的理想境界。因此, 将小流域治理好, 必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小流域内的水质资源改善后也可用来灌溉农田, 旱能浇、涝能排。

1.3 对改善当地小气候具有重要的意义

纵横交错的小沟小河, 流水通畅, 两侧林木茂盛, 形成了独具中原特色的农田风光, 是优良的生态涵养区, 能起到防风固沙、减少旱涝灾害、涵养水源、减少污染、释放氧气、调节农田小气候等作用。

1.4 河道治理是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

商丘市平原农区所处的小流域多为暴雨易发区, 夏季极易爆发洪水。因近几年连续干旱, 小河道内几乎没有水, 造成村民防洪意识减弱, 导致了主河道多处堆积物侵占, 有的甚至在主沟道内建起了养鱼池, 加上河道年久失修, 部分河段已经变成河滩地。由于土质沙化等原因, 好多排水沟道塌陷基本上没有沟状, 完全不具备防洪功能, 如有大的雨水来势急流量大, 整体灌排对土地冲蚀极大, 对房屋及人员的安全也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2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现状

世界上开展小流域治理较早的国家有欧洲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奥地利、法国、意大利、瑞士等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我国1949年以后, 才大规模地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 截至2000年, 全国已完成5000余条小流域治理。从这些年来小流域治理的成效看, 只要坚持实行全面规划、发挥林草措施、农业耕作措施以及工程措施综合防护作用的, 均达到了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控制水土流失、发展生产的目的, 土地综合生产率 (包括农、林、牧等用地) 提高, 流域内人均粮食产量达500kg左右, 农业经济结构显著改善, 生态环境得以好转。但在治理过程中, 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小流域好多是年久失修, 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因此, 在今后的治理工程中要做好规划, 统筹推进。

3 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原则

3.1 本着生态至上的治理原则

要对小流域治理工程进行科学规划, 并根据小流域内水土资源现状及社会经济条件, 本着生态发展优先的理念, 科学合理地安排农、林、牧用地的空间和规模, 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治理之路。

3.2 本着为农业发展服务的原则

治理的目的和原则是有利于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小流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在治理过程中, 应本着为当地农业的生产发展进行服务, 最大限度地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保障性服务, 以达到旱能浇、涝能排、不成灾的目的。

3.3 本着治理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在全面进行治理的同时, 要考虑到布置治理的措施, 以达到治理措施与生态修复工程同步推进, 清淤工程与护岸或护坡工程同步进行, 植树造林与栽花种草和农业耕作措施相配合, 治坡措施与治沟措施相结合。

3.4 本着治理的顺序性原则

在开展治理的过程中, 要讲究实施的顺序性, 并根据有关操作技术规范的要求, 通常是先坡面后沟道、先支、毛沟后干沟, 先上中游后下游的治理顺序来展开。

3.5 本着治理与实效的原则

检验小流域治理成效的标准是, 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为当地的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对产业结构调整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 在开展小流域治理工程中要讲求实效, 并从提高粮食产量与经济收入和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态环境角度来综合考虑。

摘要:小流域在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 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与规模, 与农业生产, 居民生活关系密切。利用好、发挥好小流域的积极作用, 特别是在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中, 具有更加突出的位置与作用。本文就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意义、现状和治理原则进行论述。

星光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初探 篇9

星光小流域位于黑龙江省红星农场北部, 流域总面积约2350.78hm2, 其中耕地1969.15hm2, 林地31.84hm2, 小流域位于小兴安岭地与松嫩平原接壤的慢岗地区, 平均海拔327m, 地面最小坡度为0.2°, 最大地面坡度为1.8°, 地貌形态类型主要为慢岗。

2水土流失的现状及危害

2.1水土流失的现状

根据《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技术标准》 (SL446-2009) , 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约1969.47hm2, 占流域总面积的83.78%, 轻度侵蚀面积为1694.16hm2, 占流失面积的86.02%;中度侵蚀面积为275.31hm2, 占流失面积的13.98%。水土流失产生6条侵蚀沟, 全长980m, 平均宽4.58m、深2.17m, 沟壑密度0.042km/km2。小流域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357t/km2·a, 为中度级侵蚀, 土壤侵蚀量为2.67万t/a。

2.2水土流失的危害

a.土地质量降低。耕地黑土层逐年变薄, 地力减退。与垦初相比, 开垦50年左右的坡耕地黑土层厚度由40~50cm减到20~35cm, 耕层>0.25mm粒径的水稳性团粒含量由65%~75%减到35%~50%, 有机质含量由8%~10%下降到5%~6%。

b.沟壑侵蚀, 切割农田。水土流失沟壑切割耕地, 使耕地由长变短, 由大变小, 地块被切割的支离破碎, 形成的侵蚀沟影响机械作业, 增加机械作业成本。

c.生态环境恶化, 自然灾害增多。由于乱砍滥伐, 水土流失日趋加重, 黑土层逐年减少, 降低了土壤涵养水分和调节地面径流的能力,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 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比以前有所增加, 作物产量不高不稳。

3治理措施

根据该流域的自然条件特点及水土流失特点, 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 按照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规律, 先上游, 后下游, 先支毛沟, 后干沟, 坡面、沟道兼顾, 因害设防地配置各项治理措施。

综合防护体系的建立, 各项措施相互补充, 工程养植物、植物保工程, 逐步形成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生态恢复措施相结合的立体防治结构, 发挥群体防护作用, 达到保持水土, 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3.1坡耕地治理措施

a.垄向区田 小流域耕地地块形状整齐, 地块间均有林带及道路间隔, 耕地坡度0.3°~1.8°的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100%, 坡向基本以横坡 (平行等高线) 为主, 顺坡耕种的地块由于地块宽度较窄, 坡面较长, 不宜改垄, 适宜布置垄向区田措施, 利用垄向区田机在垄沟中筑小土挡, 将长垄截成若干个小区段, 截蓄坡面径流, 减少坡面径流产生的面蚀, 保持水土。

b.深松、秸秆还田 小流域地块土层较薄, 土壤板结, 有机质含量较低, 适宜布设深松、秸秆还田措施, 以打破犁底层, 提高土壤入渗能力, 并通过机械化收获作业把秸秆就地粉碎, 再进行翻地掩埋, 增加土壤有机质, 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况, 增加土壤的通透性及地表粗糙度。

c.地下暗排 在坡耕地中有排水不畅的闭流洼地地块布设地下暗排, 将耕地中闭流洼地明水排入自然水线中。

3.2沟道治理措施

沟道治理本着从沟头到沟口, 处处设防的原则, 形成完整的沟壑防护体系。根据侵蚀沟特点及农场治理侵蚀沟的经验, 小流域侵蚀治理措施以工程措施为主, 包括柳编护沟、秸秆填沟、沟头防护等。

a.沟道削坡 侵蚀沟道经过削坡整形后, 达到削坡减载, 维持坡面稳定的功效, 为后期布置措施创造条件。

b.秸秆填沟 对于耕地中的宽浅式侵蚀沟 (平均沟深小于1.5m) , 小流域采用秸秆 (麦秸、豆秸) 编捆填埋治理, 由于秸秆的透水性好, 雨水经侵蚀沟底排走, 减少土壤流失。侵蚀沟治理后不影响耕地的完整性, 利于机械化作业, 提高耕地利用率。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问题探讨 篇10

多年以来, 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们对土地不合理的经营活动, 水土得不到有效保护, 产生了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面积达1480.3hm2;为工农业生产和山区人民带来了危害, 其主要表现:“三跑”严重, 地力减退, 水土流失加剧, 产量下降;沟壑增多, 耕地不断减少, 降低了土地利用率;过度放牧, 乱采滥伐地面没有工程和植物措施, 植被破坏、生态失调、地表裸露。主要特点:水土流失量大、面广;侵蚀以面蚀为主;季节性强。

2 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分析

以当地自然规律为基础, 结合实际需要情况, 以科学方式对小流域进行综合的治理。流域的治理应以科学的方式研究当地地理特征, 并归纳出相应的治理方向与具体步骤。在措施设置方面, 不可过于追求眼前利益怀有侥幸心理而降低设防标准, 也无需过分高估自然灾害盲目提升设防标准而导致资源滥用与资金浪费。应参考防护对象的综合价值与抗灾能力, 采取在规定标准内与实际需要相符的设防标准, 维护工程效益与安全相互和谐。因地制宜、因害设防, 在原有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良小流域综合治理体系。应采取沟道与坡面兼顾、天然植被与人为工程并重的治理原则, 根据治理对象的地形、保护植被的数量以及保护治理对象的综合价值, 将治理力度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对于沟道耕地较多、居民较为密集的区域, 要适度增大治理工程比例, 这样一来虽然该地区工程投资量会相应增加, 但竣工后在农田、水土以及人员安全等各方面的保护程度都会相应提升, 因而对改善村容村貌与各项村级基础建设都有着明显的社会效益。对于沟道耕地数量较少、无人居住的区域, 可采取大量布置植被的方式进行相应保护。从灾害防御的角度而言, 植被防护能力远胜于其他工程措施, 还可以实现较少的资金投入。还可在河道建立水闸、拦水堰、建设河道挡墙, 在不同时期控制地方水流量, 以此来控制地方水土问题。

3 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3.1 加强监督措施

纵观水土流失严重区域, 无非是地方由于经济建设, 大量的采石采沙采矿, 滥砍滥伐, 在预防区域内盖房建厂。所以在治理监督过程中, 应该把上述现象列为重点监管对象, 对于在当地实施的该类项目, 应该做好实施审批、施工监管与验收环节, 对于有违地方环境治理的施工行为, 应该从严处理。以此来做好地方水土监督工作。

3.2 采取合理治理措施

从小流域的资源状况以及自然条件出发, 对规划区修复面积进行计算, 并且对土层相对较薄, 并且植被比较稀疏的疏林地、荒坡地开展生态修复补种等措施, 采用人工修复和自然修复互相结合的方式来开展治理。

生态治理, 是利用生物的方法保持水土, 比如封山护林, 在退耕还林的山坡或者荒山种植乔灌树木或者植被。在农用生产周边地段, 应该大量种植经济树种, 防止水土流失。在治理过程中应该以村为单位, 以县为区域进行综合治理。在生态治理过程中, 应该积极利用地方土地资源, 种植的树木也应该因地制宜, 在水土治理的同时, 可以做好地方经济建设。在水土治理过程中, 建立地方经济性园林。在治理过程中, 需要保持树种之间的间距, 在植被的前期, 山坡上应该设置相应的排水沟。应该重点发展村落式经济园林, 发展农家乐旅游业, 通过生态治理发展地方旅游业, 创造地方第3产业发展, 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3.3 预防措施

水土治理, 预防是关键, 只有预防做到位, 治理才顺利。所以地方政府应该积极做好预防措施。加强宣传力度, 以农户为单位, 将宣传资料以宣传画册的形式分发到家庭, 并以村为单位进行媒体宣传教育, 提高地方群众水土治理意识;加强地方经济林的管理建设工作, 以科学技术为指导, 对地方经济林进行技术培训, 并制定管理制度, 通过科学技术提升农民经济收入, 以此来激励农民对经济林的建设热情;做好水源地区的维护工作, 严禁农户毁林开荒或陡坡铲草现象发生。

3.4 宣传措施

加大宣传力度, 深化宣传内容, 提高全民的水土保持意识。让全民接受环境保护的概念和相关指导, 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尊重群众意愿, 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要求出发, 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需求, 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水土保持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宣传的不断深入, 水土保持工作将会形成全民参与、全民监督的大好局面, 为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小流域综合治理方法 篇11

关键词:水土流失;坡耕地;租赁;长冲河小流域

中图分类号 S1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21-101-02

2009年以来,桐城市利用国债资金的支持,在对长冲河小流域综合治理中,采取对多部门治理资金进行有效整合:由国债资金支持、企业参与投资、群众自筹等多渠道引入资金。积极应对因农村费税改革,逐步取消“两工”后对小流域传统治理模式带来的冲击与挑战,探索出一条“公司建基地、公司农户成合作社”等多种治理投入机制并存的小流域治理新模式,现已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成效。

1 基本情况

长冲河小流域位于桐城市范岗镇境内,总面积8km2,辖1个自然村,小流域集水后由牯牛背水库西干渠流入长冲河,经挂车河入菜子湖,整个小流域为相对闭合的浅山区。该小流域水土流失程度非常严重,主要水土流失源是由于大量坡耕地的存在,尤其是牯牛背水库西干渠以北全是坡耕地。前几年当地政府与老百姓都曾积极开展过坡耕地治理,先后发展过板栗、茶叶等经济林果。但由于土壤贫瘠,苗木栽种后难以成林,有的成林后产量不高,加上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形成不了拳头产品,不成规模,经济效益低下,很多项目最终都不了了之。当地老百姓近几年又砍掉不成林的经济林,重新种植农作物,年年翻种,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2 探索治理新模式

2.1 企业建基地,实现产、供、销一体化 为了有效地遏制水土流失,发展地方特色经济。范岗镇政府决定改变以往以家庭为主的分散经营模式,鼓励企业、个人承包这片土地,以吸入社会资金,加大对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和促进流域经济发展。措施一出台,许多承包经营大户纷纷报名,并都拿出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其中牯牛背农业有限公司提出的方案可操作性强,发展瓜蒌种植产业的思路清晰新颖,经济前景广阔。牯牛背农业有限公司有资金、技术优势却无资源,而长冲河流域有资源优势却缺少治理资金。于是租赁这种形式将企业与流域治理联系到一起,由企业出资金、技术,农民转让土地,还可以在自家的土地上打工。这样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既能解决治理资金不足的难题,又能给当地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实现政府、企业、农民共赢。经多方考察后,范岗镇政府决定将这片山地的承租权授予牯牛背农业有限公司。

2009年2月,牯牛背农业有限公司与流域所在地政府签订了租赁合同,租赁坡耕地133.33hm2,租期50a。当年该公司从潜山县引进了瓜蒌“先锋7号”,采取块根繁殖,在小于10°的坡耕地试种1.33hm2,引进当年种植即获得成功,并收回了全部投入成本。在初步尝到甜头后,2010年,牯牛背农业公司再扩大瓜萎种植面积20hm2,2011年在2010年基础上又扩大22hm2。同时利用瓜萎地的水泥柱桩,在四周拦起围网,在瓜地里兼养土鸡等家禽,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兼养的乌骨鸡已销售到周边的高河、梅城等镇,经济效益显著。该片坡耕地现已成为牯牛背农业有限公司最重要的种植、养殖基地。

2.2 新模式效果显著 “公司建基地,企业与农户联营”的治理模式,收到了显著效果:一是为该小流域推出了特色产品,拳头产品,牯牛背瓜蒌子已成为该农业公司的特色品牌;二是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增加了农民收入;三是开发治理了“坡耕地”资源,减轻了水地流失,改善了生产环境;四是由于治理后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非常显著,调动了当地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对周边小流域的治理起到了很好的辐射、示范作用。变“要我治”为“我要治”,加速了整体治理步伐。

3 保障与管理措施

3.1 加强领导 小流域综合治理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市水利、林业部门协助范岗镇人民政府成立了长冲河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指挥部,并挂牌办公,镇、村逐级签订责任状,镇与公司签订租赁合同,全面加强对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领导,将治理任务落到实处。根据《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关于改进中央补助地方小型水利项目投资管理方式的通知》精神,桐城市还先后制定了《桐城市实施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水土保持项目管理办法》、《桐城市封山育林办法》等,建立了市、镇、村三级水保监督管理体系。

3.2 工程措施、封禁措施并举 在长冲河综合治理实施过程中,编制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做到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并举。对大于25°的近6.67hm2坡耕地实施还林还草,对介于15°至25°之间的坡耕地种植油茶,小于10°的坡耕地全部发展瓜蒌。同时对林间的沟、渠、路等配套设施进行了统一规划。

3.3 管治结合,强化建后管护 长冲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竣工验收后,及时办理了移交手续,按照“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确定了工程权属,明确工程管护主体为牯牛背农业有限公司,由其负责工程日常管护,并自行承担管护费用。做到工程权属明晰、管护主体明确、管护模式有创新、管护经费有保障,杜绝了“重治轻防、重治轻管”的不良现象,确保了工程设施的安全运行和效益的长久发挥。

4 治理效果

近3a来,长冲河小流域共投入治理资金800万元,其中国债资金120万元,企业筹资近700万元,建瓜蒌基地43.33hm2,发展油茶园106.67hm2,建蓄排水沟4km,发展节水灌溉6.67hm2,解决当地劳动富余劳力50余人。目前,长冲河小流域治理已初见成效。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km2,治理程度达到70%,年保土0.6万t,年蓄水13万m3,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35%上升到58%,年经济效益163万元,年人均收入达到4 200元。

与此同时,机制创新显著提高了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率,使其充分发挥了引子作用。

红阳小流域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 篇12

红阳小流域位于吉林省中部东丰县小四平镇东部, 属辉发河水系东丰县梅河流域。该小流域海拔高度在372~566m之间, 相对高差194m。总土地面积17.94km2, 现有水土流失面积891.50hm2。属低山丘陵区, 山体为东西走向并与河谷趋向平行, 地貌形态多属平缓山岭, 兼有部分陡地及微陡地。

根据实地踏查小流域土地坡度分级为:<0.25°面积765.96hm2, 占总面积42.70%;0.25°~3°面积为278.04hm2, 占总面积15.50%;3°~5°面积为238.58hm2, 占总面积13.30%;5°~8°面积为134.54hm2, 占总面积7.50%;8°~15°面积为143.51hm2, 占总面积8.00%;15°~20°面积为152.47hm2, 占总面积8.50%;大于20°面积为80.72hm2, 占总面积4.50%。

耕地坡度分级:小流域耕地总面积为753.01hm2, 其中:<3°面积278.97hm2, 占37.05%;3°~5°面积为170hm2, 占22.58%;5°~8°面积为123.19hm2, 占16.36%;8°~15°面积为86.39hm2, 占11.47%;15°~20°面积为94.46hm2, 占12.54%。

小流域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一年内四季分明, 春季干燥风大, 夏季湿热多雨, 秋季温和凉爽, 冬季严寒。多年平均降水量654.3mm, 6~9月份降水474.8mm, 占全年降水量的72%。无霜期为128d, 最大冻土深度为174cm, 有效积温为2752.7℃。

流域主要土壤类型有黑土、灰棕壤、白浆土、草甸土和水稻土等多种类型, 适于发展各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林业生产。小流域植被生物种类较多, 但原始自然植被已大部分破坏, 仅残存次生林和杂草草甸。因人为因素影响, 部分植被郁闭度较低, 坡耕地较多, 植被覆盖率较低。

二、流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

该流域是吉林省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 土壤侵蚀类型为水力侵蚀, 以坡面侵蚀, 细沟侵蚀、冲沟侵蚀为主, 根据实际调查流域内现有水土流失面积891.50hm2, 占总面积的49.70%, 水土流失类型主要以水蚀为主, 其分布为坡耕地、荒山荒地、侵蚀沟、疏林地、未利用地等。土壤侵蚀模数为3, 115t/km2·a。

(一) 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

1.自然因素。项目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 春季干旱大风, 夏季温热且降雨集中,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54.3mm, 并且多集中在汛期, 七、八、九三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70%。在集中降雨期间, 经常出现雨量大、历时短的暴雨, 地表径流和土壤冲刷量都大。项目区地面平均坡度多在5°~25°之间, 而且坡面较长, 一般在300m以上, 相应地增加了集雨面积, 延长了集流历时;加之土壤底土松散, 透水性差, 表土饱和快, 抗蚀能力弱, 集流量增大, 遇到强降雨, 极易发生地表径流, 形成水蚀。流域特别是坡耕地由于没有采取必要的水土保持措施, 土壤涵养水源能力逐年降低, 地表得不到全面和充分的保护。因此, 坡度越大, 土壤侵蚀越严重, 水土流失也就越严重。

2.人为因素。水土流失是在人为因素起主导作用下发生的, 自然条件是水土流失形成的内因, 人为因素是外因, 人为活动通过内因作用, 推动了水土流失的迅速发展。陡坡开荒, 破坏植被。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口不断增加, 一些群众急功近利, 追求眼前利益, 砍伐林木, 乱开小片荒, 随着坡面植被的加剧破坏, 具有拦蓄涵养水源作用的林地面积急剧减少, 一遇暴雨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耕作粗放, 重用轻养。由于耕作粗放, 用养失调, 施肥量少, 使土壤有机质不断下降, 造成土壤蓄水、保墒、抗冲抗蚀等理化性质变劣, 加速了水土流失。

(二) 水土流失的危害。

流域水土流失危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地资源遭到破坏, 耕地面积减少、土地生产力下降。严重的水土流失, 尤其是坡耕地和沟道的水土流失, 对土地资源的破坏是极其严重的, 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水土流失直接造成坡耕地跑土、跑肥、跑水, 地力减退, 使粮食产量逐年下降, 据调查坡耕地土层由建国初期厚40~80cm, 有的达100cm, 减少到20~30cm, 有机质下降2/3左右。同时土地板结, 土壤结构恶化。水土流失破坏土地资源的另一方面是侵蚀沟切割坡地、耕地, 表土层被冲蚀。二是淤积水库湖泊, 抬高河床, 加剧洪涝灾害, 影响水利工程运行和效益发挥。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下泄, 淤塞水库和下游河道, 削弱了水库滞洪蓄洪和河道泄洪能力。导致流域在较大暴雨洪量情况下发生特大的洪涝灾害。三是吞蚀农田、灾害频繁, 威胁群众生存。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 促使旱灾、涝灾、风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不但灾害发生周期越来越短, 而且受灾面积也越来越大。

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根据小流域的地貌特点、土地利用现状等以治理水土流失为中心, 本着“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综合治理开发、防治结合”的原则, 确定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39.5hm2, 占现有水土流失面积的94.17%。包括坡耕地治理、沟道治理、生态修复及其他附属工程。

治理中坚持以下原则:一是以流域分水岭为界, 从分水岭到坡脚, 从沟头到沟口, 从支毛沟到干沟, 从上游到下游, 全面规划, 建成完整的水土保持防御体系。二是在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上分别配置相应的治理措施:在坡耕地上配置梯田、地埂植物带和保土耕作等措施, 在荒山荒坡上开挖水平截水沟、栽植水保林, 在侵蚀活跃的侵蚀沟沟底修筑谷坊、沟壑造林, 做到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紧密结合, 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三是治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 解决群众燃料、饲料、肥料问题, 并保证当地人民群众的粮食安全, 实现发展市场经济和促进群众脱贫致富目标。四是小流域各项治理措施的平面配置必须逐项到位, 落实到措施布置图上, 明确反映各项措施的具体位置, 便于实施。

四、治理效益

红阳小流域经过综合治理后, 各项治理措施面积839.50hm2, 水土流失治理度达94.17%, 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水土保持设施发挥效益后年增总蓄水量为7.26万m3, 总保土量为1.48万t。坡面田间工程与沟道防护工程的综合防治, 有效控制了土壤侵蚀, 保护了腐殖质和氮、磷、钾不被流失, 为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 坡耕地经过综合整治后, 基本农田占总耕地的面积比例得到明显提高, 农民的收入明显增加, 流域内人均增加年收入15%以上, 农业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 加快了区域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提高林草郁闭度及林草覆盖率, 改善生态环境, 项目实施后, 流域内林草覆盖率提高了2.51个百分点。荒山栽植的水保林、沟壑治理措施的建设加之封禁的实施, 对于改善区域气候状况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同时还可涵养水源, 促进其它生态状况的改善, 使生态环境得到良性循环, 增强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使小流域经济初具规模, 使资源、环境、经济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五、结语

加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 总结治理经验, 做好以下几点:第一, 加大宣传力度, 确保水土保持法制意识深入人心, 提高全民对水土保持重要意义的认识, 自觉投身到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来。第二, 加强领导, 完善组织机构, 为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保障。第三, 坚持以群众自力更生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原则, 积极推广以户包治理的经验, 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第四, 在治理措施上, 采取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工程措施、植物措施、耕作措施相结合;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 增强农业后劲, 建设生态农业。第五, 在治理过程中, 以独户、联户、专业队和集体承包为多种形式, 实行谁承包、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 允许继承和转让的政策。第六, 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大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把治理、开发和利用统一起来, 提高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袁爱萍.小流域综合治理环境效益分析方法探讨[J].水土保持研究, 2001

上一篇:高校委派会计工作下一篇:高频信号注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