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划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2024-09-18

谋划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共11篇)

谋划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篇1

创新机制谋划项目 扎实推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

作者:衢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类别:专题策划 2008年10月30日

------------------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省发改委、投资处(前期办)的悉心指导下,衢州市在项目前期工作方面作了一些实践和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项目推进和投资平稳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重大项目前期工作

1、领导重视抓前期。各级党委、政府对项目前期工作高度重视,全市上下形成了“抓项目就是抓经济,抓发展就要抓项目,抓项目就要抓前期”的观念,“经济工作项目化”更加深入人心。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跑部进厅”,到国家和省级有关部门汇报衔接重大战略性前期项目。每年排出一批重大项目,分解落实到市四套领导班子领导,做到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每年多次召开全市性的项目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项目推进,每季度一次的经济形势分析会上都要专题听取项目推进工作情况汇报。全市上下对项目工作思想认识高度统一,增强了抓项目就是抓经济的意识,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

2、健全机构有人办事,明确职责有章可循。2005年市发改委设立了衢州市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办公室,规格为副县级单位,编制12名,科级职数2名,每年安排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经费500万元。各县(市、区)政府也相继成立了前期办,市本级项目较多的交通、水利、电力、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西区管委会、农口等部门单位也增挂前期处牌子,安排一名副职领导和专职人员负责项目前期的协调和推进工作。对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前期项目组建了项目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如市铁办、机场迁建办,集中有关部门力量,协同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基本做到了机构、人员、经费、工作“四到位”,形成“统分结合,良性互动”的项目前期工作体系,为衢州市顺利推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

3、实行计划管理,每月分析,每季通报,全年考核。每年由市发改委、经委牵头组织编制全市“六大百亿”工程、重点建设(前期)项目和重点工业投资项目计划草案,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市财经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由市政府下达实施。各县(市、区)发改局和项目建设业主单位按月向市发改委(重点办、前期办)报送重点前期项目的执行情况和资金到位情况,对重大问题实行专题报告。同时,每月对重大前期项目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查找问题并提出下步工作建议,市委办、市府办督查室不定期对项目前期工作进行通报。加大对项目工作的考核力度,2007年市委、市政府将含前期的重点项目建设计划纳入对各县(市、区)、市级部门考核的重要内容,并签订责任书。市发改委、经委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县(市、区)、市级部门的计划执行情况等项目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由市委、市政府通报,对项目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没有完成目标任务的,给予通报批评。

(二)加强课题和规划研究,确立“大前期”的项目工作理念

严格执行“规划-储备项目-计划内预备项目-计划项目”的项目滚动管理机制,确立“思路引项目,课题研项目,规划带项目”的工作理念,基本形成了“思路—课题—规划—项目—前期”的“大前期”项目工作链。

1、思路引领项目。思路出项目,大思路出大项目。几十年前,国父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衢州市的两个项目,就是九景衢铁路和开通浙江钱塘江中上游—江西信江的航道,现正逐步变为现实。近年来,衢州市各级党委、政府用超前的眼光和战略的思维去谋划项目,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市区机场迁建,原先提都不敢提,但一旦思路决定,就付诸行动。通过短短几年的工作,民航迁建项目已列入国家民航建设前期工作计划。按照省委、省政府“山海协作”的要求,市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一批较大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逐步显现,如宁波中宁硅业投资40亿元的4500吨太阳能级有机硅项目已经落地建设。当前,衢州市正在谋划衢州—福建宁德铁路、衢州—丽水铁路、衢州火车东站货场迁建等一批铁路项目,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预计一些项目将在近期开工建设。

2、课题研究项目。做项目前期应注重调研,调研必须研究项目。衢州市每年都有一批课题围绕项目展开。如市政协的“巨化片区发展研究”课题,排出了10大类项目,其中有巨化片区危化品运输通道、厂中村搬迁项目已列入省重点并已实施;在一些高速公路建设之际,所经区域的县、市进行了高速公路互通口经济发展的课题研究,现已有一批项目实施;我委进行了“浙江经济对内开放的西部门户”、“衢州市重大项目建设机会及推进机制”课题研究,许多项目已提到省委、省政府的议事日程,预计有一批新的项目前期可加快推进,并将在今后陆续得到实施。

3、规划统筹项目。在“十一五”规划纲要的统领下,深化完善区域规划、专项规划,编制了《衢州市民航规划》、《衢州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规划》、《衢州港总体规划》、《衢州铁路发展规划》、《衢州市物流空间发展布局规划》等,从中带出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并争取列入国家和省里的建设规划。在编制三项产业规划时,都要求必须配备项目,如第一产业,主要是抓好“345”特色农业项目;第二产业主要是抓好“410”产业项目;第三产业主要是抓好“三中心、一枢纽”的项目。力求通过规划带出一批项目,加快前期工作,尽早开工建设。

(三)加强机制和载体创新,创造项目前期工作活力

1、创立“联合办公”工作机制。

为切实解决重大项目前期推进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2006年衢州市建立了重大项目联合办公制度,按照“8+X”机制运行(发改、经委、国土、规划、水利、环保、财政、人行等8个组成部门,与具体重大项目相关的部门和业主单位),采用一事一会一议的办法,针对项目推进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会议协调来明确解决问题的部门及时间要求,并据此下达《督查通知单》或会议纪要。当年,市政府领导亲自协调了21个项目,召开专题会议10多次,下达了13份《督查通知单》。此项工作得到了省发改委和市委、市政府的肯定。为使联合办公经常化、制度化,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建立衢州市重大项目联合办公制度的通知》,作为推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的一项长效机制。目前,衢州市召开联合办公会议,原则上每月一次,若遇特殊情况则临时召开。

2、率先开展谋划项目活动。2007年,针对衢州市前期项目质量不高,尤其是大项目、重大战略性和近期可实施的大项目少的情况,我委起草了《衢州市项目谋划工作方案》,并由市委办、市府办联合下文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谋划项目活动,明确工作要求,将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区)和市级机关各单位。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共谋划出1246个新项目,总投资3005亿元。目前有10多个项目列入2008年实施项目,34个项目列入前期计划本子。谋划项目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对部门考核的内容,并对谋划项目成绩突出的部门和单位进行奖励,每个项目奖励2千元,全市共兑现奖励资金近200万元,其中市本级40万元。此项工作也得到了省发改委和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市长孙建国在我委专报信息《关于衢州市项目谋划工作情况的汇报》上作了重要批示。

3、创新项目工作活动载体。近年来,我委不断创新项目工作活动载体,通过开展“项目推进百日攻坚”、“项目推进春季行动”、“解难题、促开工、抓竣工”等一系列活动,按照“开工建设一批、完成报批一批、推进前期一批”的要求,明确工作任务,制定活动方案,通过查找问题,分解任务,倒排时间,落实责任,强化督查等各项有效措施,切实解决了全市一批重大项目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确保了每年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

4、出台规范性管理意见。我们相继出台了《衢州市工业项目决策咨询制度》、《衢州市重大项目联合办公制度》、《衢州市本级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试行办法》、《关于促进衢州市区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通过制订一些管理意见和办法,使项目前期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四)加强争取上级等多方面支持,增添项目前期工作的外部动力

1、争取有一批项目列入国家和省前期工作计划盘子。通过努力,衢州市衢江航道列入《国家高等级内河港口规划》、衢州机场迁建项目列入国家“十一五”民航建设规划、衢州综合物流中心列入省“十一五”重大建设规划,并力争每年有一批项目跻身开工建设计划。

2、争取国家和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对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时向国家有关部委、省政府和省级有关部门汇报,取得上级的支持,促成不同地区不同部门达成共识,求同存异,协同推进,有力推进了重大项目前期工作。

3、积极争取项目用地指标和资金的支持。在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力争前期早推进、文件早报送、工作早衔接,促使项目早开工,想方设法解决用地指标问题,积极争取国家批项目的用地计划指标,重点争取省重点项目等用地计划指标,用足用好省分配给衢州市的相关指标。2007年共有63个项目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名单,新增项目16个。在省发改委、投资处的大力支持下,积极争取国债和其它专项资金的支持。

(五)加强环境营造,形成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强大合力

1、树立项目前期“一盘棋”的理念。良好的发展环境是项目前期工作推进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以及社会各方力量都想方设法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向上反映、争取对项目前期工作的支持。市人大、政协每年都要组织视察全市重点项目建设,听取工作的汇报,为重大项目前期工作鼓劲呐喊。

2、优先安排重点项目建设生产要素供给。在土地、资金、能源、原材料、电力、燃油、运输、供水等方面,做到未雨绸缪,对省、市重点项目给予倾斜。相关生产要素管理和经营单位,为重点项目开辟“绿色通道”,为项目前期工作推进创造有利条件。

3、加强宣传报道,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全市各级新闻媒体加大对项目前期工作的宣传力度,如衢州日报推出《特色竞争项目推进》专栏,衢州新闻网介绍一些重大前期项目进展情况,引导社会各界人士关心支持项目前期工作,使项目前期工作真正成为领导重视、部门推动、业主负责、群众参与的自觉行为,成为衢州市“创业创新,富民强市”的强大社会实践。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衢州市项目投资增速呈下降趋势,若后续项目跟不上,实现投资稳定增长的目标将会有很大压力。由于项目前期工作时间周期长、涉及部门广、制约因素多、不确定因素大,当前存在一些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宏观调控及政策的变化给项目前期工作带来不确定性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依然是今后国家主导政策,土地、资金短缺的矛盾依然突出。部分项目涉及基本农田的调整,用地问题难以解决,如杭新景高速公路衢州段,江山至广丰、开化城关到白沙关等项目。同时,对工业用地实行挂牌出让,使衢州市不仅在地价优惠上没有优势,而且在土地资源利用空间上也受到压缩。从资金方面看,国家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加上衢州市财力相对薄弱,这些都会对项目建设资金的筹措带来较大影响。

(二)重大战略性项目和产业项目缺乏且储备结构不甚合理

从衢州市重点项目的基本格局看,国家布局的基础设施项目和招商引资工业大项目“两少”问题十分突出。如去年列入市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计划的83个项目,总投资在亿元以上的项目38个,仅占49.4%,投资额3亿元以上项目也仅20个。加上近几年储备的大中型项目多数已经实施,导致全市投资可持续增长的压力越来越大。同时,项目储备质量不高结构不甚合理,小项目多,立市立县立乡的大项目少;低水平传统产业项目多,高新技术项目少;自我发展项目多,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合作项目少;非生产性项目多,去年全市83个重大前期项目中,工业项目只有18个,仅占21%。这些情况难以一时改变。

(三)重大项目规划选址难

由于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在时间、范围、目标及审批程序等方面的不对称,造成了规划与规划之间不相协调,规划与项目之间不相连贯,以及项目与项目实施次序错位,致使一些重大项目不能落地。

(四)项目审批手续繁多

一个政府投资项目完成前期工作需要经过发改、规划、国土、环保、建设、水利、消防、财政、银行等部门的审批意见。这些环节在整个项目前期阶段一环扣一环,一个部门的意见往往要其它几个部门的意见为前提,任何一个部门的缺位或错位都可能导致整个项目前期工作的延误或返工重做。

(五)征地拆迁难度增大

随着维稳工作的要求和群众对维权意识的强化,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土地征用、拆迁等政策处理日益成为一个热点、难点问题。主要原因为:一是项目单位和主管部门与乡镇、村在政策处理中思想不统一,导致政策处理缓慢;二是制定政策前调查不深入,致使政策不周密,随意性较大,导致阻工现象;三是个别群众因强调个人利益,提各种无理要求,影响工程进度。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加强组织协调,构筑可持续的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推进体系

在思想认识上,坚持领导重视、关心、协调和推进项目,集中精力,沉下身去,把项目前期工作抓到实处。在工作思路上,形成“战略意图、思路、规划、项目、前期、重大项目前期、要素保障、实施”的项目前期工作链。在组织体系上,建立“统分结合、责任明确、良性互动、运转高效”的工作体系,横向层面建立市前期办(核心层)、主要部门前期处(紧密层)、其它部门前期工作人员(外围层)三层体系,纵向层面建立完善省、市、县(市、区)三级前期工作联动机制。在工作推进上,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思路和目标一旦确立,就要下定决心、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二)创新工作机制,扎实有效地开展项目前期工作

充分发挥既有项目推进工作机制的作用,同时适应新的形势,积极探索项目前期工作的新机制、新办法、新载体。一是加强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的制度建设,今年市委、市政府将出台《关于加强重点项目建设的若干意见》、《市本级重点项目建设风险评估和控制化解的意见》,使项目前期工作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二是认真做好项目库建设,充分运用项目谋划成果,不断充实完善市、县(市、区)两级含“六大百亿”工程、“十一五”重点、申报省重点、政府性投资、对外融资和招商引资等综合性、多门类的项目库,并适时滚动更新。三是市政府将发文组织实施“十一五”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计划。对目前已经筛选出的121个项目,落实部门责任,明确完成时限,认真编制工作计划,并加强督查和考核。四是创新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载体,今年在全市开展“项目推进攻坚年”活动,加快一批重大战略性项目的前期工作,确保投资和前期工作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为“十一五”中后期投资和项目建设夯实基础。

(三)增强规划引导,着力在规划衔接、选址和节点安排上下功夫

一是坚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必须配备项目,以项目来支撑规划,没有项目的规划不予审批。二是注重前期项目与经济社会发展、城市总体、土地利用以及其它专项规划的衔接和协调,加强规划与规划之间的互动研究,使规划统筹项目,项目符合规划。三是线性工程规划预留通道,单独选址项目规划预留空间,特别要重视重大项目交叉、相邻、同位等节点部位的分析、比选和择优研究,谋求项目建设和规划效率的最大化。

(四)倾注全力,上下联动,多方协调,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

根椐国家宏观政策取向,做早、做深、做细、做好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充分发挥政府、主管部门、项目业主单位以及各种资源的优势,形成“综合协调、上下联动、责任明确、争取上级”的工作机制。全市发改、国土、规划、水利、环保、财政、金融等部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加大九景衢铁路、杭新景高速公路、衢江航道开发、衢州机场迁建、衢州综合物流中心、浙西核电厂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力度,力争有一批项目早日开工建设。

(五)外引内育并举,构建一支业务强、素质高、实干型的项目前期工作队伍一是学会借脑引智,充分利用专业咨询机构和大专院校的技术力量,有针对性地开展规划和建设方案研究,编制项目前期工作文件。二是筹划建立重大项目专家库,对衢州市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进行指导。三是“上挂下派”结合巧用人才,如争取上级部门干部下派衢州市指导推进项目前期工作,上(外)派干部挂职锻炼学习经验,选派干部到基层一线锻炼增添实际工作本领等。

四是“引进选调”相结合,有计划地引进选调一批经济型、项目型人才充实项目前期工作队伍。五是善用现有项目人才和干部,充分调动全市项目(前期)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项目难,前期工作更难。但只要我们脚踏实地,持之以恒,扎实推进,项目前期必将会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为投资增长和项目推进奠定坚实的基础。

谋划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篇2

8月18日, 全国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座谈会在辽宁省沈阳市召开, 贯彻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 (2016-2020) 》精神, 落实全国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工作座谈会要求。会上, 国家工商总局副局长刘俊臣充分肯定了“六五”普法期间, 全国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法治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 并强调要及时总结推广“六五”普法期间法治建设工作的重要经验, 力争在“七五”普法期间取得更大成绩。刘俊臣强调, 要认清形势, 明确责任, 充分认识加强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法治建设的重要意义。要充分认识加强法治建设是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贯彻全面依法治国新要求的重要举措;充分认识法治建设对于推进工商和市场监管改革发展的引领和保障作用;充分认识法治建设对于加强和完善市场监管的推动作用, 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破解工作中的难题, 推进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法治建设在依法治国的轨道上加速前行。刘俊臣指出, “七五”普法期间, 各级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要继续紧密围绕中心工作, 以改革的精神为引领, 深入贯彻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 (2015-2020年) 》, 进一步加强立法立规和制度建设, 为全面深化改革奠定法治基础;进一步强化执法监督, 提升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水平。要不断增强大局意识, 强化创新精神, 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勇于担当, 主动作为, 以改革思维谋划推进法治建设工作。

谋划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篇3

1.加强领导,确保统领地位

龙潭区把新农村建设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始终放在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区委、区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新农村建设,区人大、区政协也都把新农村建设列为重要议题。对于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程和项目,区、乡两级主要领导都是靠前指挥,亲自部署、调度和督导。为了便于推进工作,在全省率先设立了职能独立的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由主管副区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并且把新农村、小城镇和一事一议等涉及农村整体建设的各项管理职能都整合到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完善了乡镇街的绩效考核机制。在农村工作考核指标中,加大了新农村建设的权重,独占40%,从机制上确保了各乡镇街将新农村建设摆到首位。

2.科学谋划,高标准建设

2.1着眼于城乡统筹,建设高标准社区型农民新村 抓住吉林北部工业新区和钢铁园区建设的有利时机,以土地整理为手段,以推进土地集约经营和农民居住社区化为方向,高标准开发建设了九座农民新村,打造了全地区农村城市化的样板。通过建设,整理出建设用地4000亩,实现2万亩耕地集约经营,解决了4个村10个自然屯近万人的居住问题,初步实现了居住集聚、农地集中、用地集约、效益集显的目标,为农村城市化发展探索出了新模式。

2.2依托村企产业发展,建设高标准样板村 哈什玛村的永福公司是东北地区最大的肉种鸡繁育基地。依托该企业的产业发展,开展村企共建,全力将哈什蚂村打造成了全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从2009年以来,哈什蚂村投入资金500万元,企业注资600万元。两年来,统一改造民房413户,改造牧业小区房舍1.5万平方米,统一规划修建了水泥工艺围栏8800米,水泥硬覆盖边沟6000米,修水泥路15公里,新建村部1200平方米,村内绿化10公里,植树17000棵,安装路灯100盏,科学储粮仓400个,修建广场2000平方米,设垃圾箱400个。现在哈什蚂村不仅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而且村容整洁,设施完备,达到了样板村的建设标准。

2.3突出地域特色,建设高标准示范村 一是突出民俗化,高标准建设阿拉底朝鲜族民俗村。投资2000余万元,先期开发了大门景区和院落区,总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现已投入运营;二是突出生态化,高标准建设蛤蟆河村,发展亲山近水式休闲旅游,现在生态文化广场建设已初具规模;三是突出整洁化,打造靓丽的新农村风景线。在吉舒沿线,重点开展了金珠、桦树、富屯等示范村村容村貌建设,实现了美化、绿化、亮化。

2.4突出环境整治,建设高标准提升村 在114个提升村集中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2010年以来,全区累计投入整治资金2000余万元,投入人工4万余个,出动各种车辆6000余台次,建成排水管线3400延长米,修建边沟34.6萬延长米;硬覆盖213万平方米;绿化农村公路220公里,安装路灯609盏;清理整治柴草垛1300余个;建生态卫生厕所1800座,建文化广场12000平方米,安装健身器材150套件,新增乡镇环卫保洁车辆50台。在吉林地区率先推行了城管进乡镇,加快构建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全区村镇环境大有改观,村容村貌明显改善。

3.加大投入,强力推进

3.1设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 由区政府确定建设项目,明确补贴标准,监督资金使用,重点向建设项目数量多、质量好、面貌变化大的村倾斜。2006年以来,区本级财政已累计投入6750万元。

3.2整合部门资金 将发改、财政、农业、交通等部门涉农资金集中起来,实行捆绑管理和使用,综合配套投入示范村。仅2011年就整合资金近3000万元。

3.3吸纳社会资金 鼓励企业、个人投资兴办龙头企业,开发农业产业,兴办社会事业,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九座农民新村和阿拉底民俗村的建设,就是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解决了建设资金的瓶颈难题。

谋划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篇4

党的基层组织‚五个基本‛建设是省委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是乡镇党委落实管党责任制的首要工作。党中央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总要求,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工作的主旋律,如何推进这两项工作,是摆在乡镇党委面前的重大课题。近年来,我们统筹谋划,把深化拓展党的基层组织‚五个基本‛建设工作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作法是:

一、把“加强队伍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重点工作来抓。

小平同志讲过,做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推进这一工作,必须有一支坚强而有力的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为此,我们把‚加强队伍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重点工作来抓。一是抓好党委班子建设。创新党委分工模式,建立责权明晰运作机制,让千斤重担众人挑;完善党委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大事会上集体议,小事分管领导放开干,充分调动党委一班人的主动性、积极性;二是抓好干部队伍建设。对国家干部在抓好作风建设基础上进行‚五干四定‛考核,定目标,定责任,定考核,定奖惩。对村级干部在‚选准、用好、管住‛上狠下功夫,把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优秀乡土人才选拔到村干部岗位上,调整不胜任的村干部,推行村干部绩效量化考核制度,把工作绩效与工资、与评先相挂钩。通

过加强干部队伍管理,全镇上下形成了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三是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实施‚双联双管‛,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严把入口,注重在优秀青年、复退军人和致富能手中发展党员。疏通出口,开展党员民主评议活动,处置不合格党员。通过抓队伍建设,党员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主心骨作用。

二、把“村级办公场所建设”作为新农村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的重点来抓。

村庄环境整治是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具体而复杂的工作,是对外展示新农村形象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谋划部署这项工作中,我们把村级办公场所建设作为整治村庄环境的第一项工作来抓。一是在规划上,把村级办公场所作为村庄中心进行规划。在村庄规划编制上,我们坚持高起点规划,保持乡村自然风貌,因陋就简,因水就势,因村就景,不搞整齐划一,不搞千村一面,让村居呈现自然美、特色美、整体美和个性美。无论如何规划,但我们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必须把村级办公场所作为中心,并把农村卫生室、农家书屋、农家超市等各类服务网络纳入其中,以便发挥村级办公场所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功能。二是在建设上,把村级办公场所作为重点工程进行建设。结合我镇实际,分类指导,完善一批,改扩一批,新建一批。对以前建设的基本达标的村级办公场所进行进一步规范,规范制度标牌制作,规范宣传栏、公开栏模式,规范档案资料收集整理,规范内部布局;对未达标的村级办公场所按照‚基本场所适用,基本设施完善,基本功能健全,基本制度规范‛的标准和要求进行改扩建;对较差办公场所进行新建。我们严格按照规划进行选址,严把设计关、招标关、监督关、工程质量关、资金筹措使用关、工程进度关,加强工程监管、加快建设进度。目前新建的6家全部开工建设,确保在6月底完成建设任务。三是在管理上,把村级办公场所作为重要部位进行管理。村级办公场所坚持每天向群众开放,村两委班子成员轮流坐班,同时有专人打扫卫生,管理周边环境,使办公场所室内室外始终保持干净整洁,使之真正成为党员群众活动中心。

三、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新农村“生产发展”的重点来抓。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关键之所在,新农村建设必须用产业来支撑。在镇域层面,按照‚一产调优,二产调强,三产调活‛的要求,农业突出抓好优质稻生产及其板块基地建设,同时发展水产业和畜牧业;工业突出扶强做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通过招商引资发展新型工业;第三产业突出抓好商贸物流业;力争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在村级层面,在富裕群众的同时,突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近年来,我们积极运用‚资金、资产、资源、人才‛清理成果,探索出了新形势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途径,新办法,形成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一是实体带动型。一些村发展起步较早,村级经济实力较强,以村企联办形式兴办工业,实现了持续发展。二是协会联合型。一些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植壮大特色产业,以党支部为主导,先后成立养鳝合作社、生猪养殖合作社、稻虾养殖合作社、稻蟹养殖合作社、农机合作社、粮食生产合作社,发挥中介服务作用,形成了‚支部+协会+基地+农户‛的模式,走出了既富村又富民的发展之路。三是资产经营型。大部分村部利用集体所用湖田、荒山、水田和闲置场地、厂房等资产资源,通过承包、租赁、参股经营、有偿转让等多种形式,盘活集体存量资产,形成稳定收入来源,实现保值增值,滚动发展。四是服务增收型。园区周边村依托园区建设开发,积极做好服务协调,以村集体名义承包工程建设,促进集体经济收入增长。

四、把“促进乡风文明”作为党员发挥作用的重点岗位来抓。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如何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逐步改变落后的传统观念,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促进良好风气的形成,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为此,我们充分发挥农村党员作用,对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把无职党员发挥作用引导到促进乡风文明上来,带头做乡风文明的宣传者,带头做讲文明、树新风等宣传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带头做乡村文明公约的执行者。

谋划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篇5

项目建设是稳增长、促转型、惠民生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是加快英山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现实选择,是推进“五城同创”战略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发展和改革职能职责,做好项目建设工作,为县域经济积蓄后发能量。

2012年,我县围绕建设大别山“特色产业主阵地”和“创业创新先锋区”目标,开展“重大项目建设年”活动,扎实推进工业新城、茶产业城、城西新城、旅游新城、文化新城“五城同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加速提升的良好势头。

2012年全县共策划重大项目263个,总投资规模2025亿元,其中百亿元项目3个(茶产业城、温泉综合开发、毕昇香山产业园),百亿园区5个(茧丝绸家纺产业园、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高新产业园、中小企业孵化园产业园、毕昇印刷产业园)、百亿产业7个(茶叶、药材、茧丝绸、温泉、建筑建材、生态旅游和汽车零部件),重点推进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21个,亿元项目100多个,重大项目策划工作实现历史性突破。

全县重大项目建设有了新进展。小白线、红杨线升级改造等工程顺利推进,实现货币工程量9369.2万元;110KV将军山变电站改建工程建成投入运营;英山商业步行街、盛世嘉园等地产项目竣工面积25.6万平方米;思源学校建成招生;县人民医院整体迁建项目主体工程正加紧施工;茶产业城、中皖国际英山温泉大酒店项目、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英山城区旅游服务区土建工程基本完成;毕昇香山度假区、毕昇文化产业园、大别山温泉谷综合开发、风能发电等项目相继落户;武冈城际铁路延伸项目、抽水蓄能项目前期工作有了较大进展。在项目建设拉动下,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好势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8.5亿元(不包括农村私人投资),同比增长32%,增速跃居全市第六位,同比前进三位。

全县项目建设虽然取得了骄人成绩,但重点项目建设进展不平衡,推进机制不健全,融资渠道不通畅等问题比较突出。2013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高扬创业创新主旋律,突出“五城同创”主战略,积极开展“项目会战年”活动,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打好项目建设主动仗,奋力开创“五城同创”新局面。

突出重点实施项目。围绕“五城同创”,今年重点抓好“十个六工程”——建成六条路,即建成迎宾大道、温泉北路、温泉南路、和谐大道,完成小白线、杨陶线改造升级;开工六条路,即开工建设发展大道、莲花西路、毕昇环路、环城西路、新广场路和蔡草线;改造六条街,即动工改造金石路、梦丝家大道、温泉北街、黄坪西路、鸡鸣北路、北门坳街;建设六项城区基础设施,即动工建设鸡鸣尖隧道、城西新水厂、工业新城大桥、开发区创业大厦、公安技侦大楼和地税局纳税服务综合大楼;启动六个景区建设,即建设毕昇香山文化旅游度假区、大别山民俗文化村、丝茅岭温泉度假城、篓子石风景区、五星岛度假村、桃花冲国际大酒店;实施六个重点项目,即大别山茶产业城、大别山科技工业园、毕昇文化产业园、中皖国际大酒店、城区沿河两岸休闲景观带和大别山游客集散中心;建设六项惠民工程,即动工兴建政务中心、市民之家、职教中心、文化综合体、档案馆和饮用水源保护工程;规范六个专业市场,即规范中心农贸市场、大别山茶叶广场、建材市场、东门市场,改造小五金市场和夜宵市场;新建六个小区,即加快建设西汤河新社区、迎宾大道还建小区、温泉北路还建小区、温泉南路还建小区、开发区安置小区、缫丝厂棚户区改造小区;强化六项城市管理,即实施城区交通与秩序整治、立面改造、垃圾处理、街道绿化,建设便民公厕,实施社区网格化管理。

坚定不移争取项目。围绕国家产业导向和投资政策,围绕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城镇基础设施、“三农”和重大水利设施建设、交通运输和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节能减排及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六个方面,争取一批事关英山长远发展的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重大项目。

谋划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篇6

区政协经科委第二小组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我代表区政协经科委二组发言的题目是“多措并举,破解难题,合力推进全区重大项目建设”。

重大项目建设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龙头和支撑,是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希望所在。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重大项目建设,带领全区上下紧紧围绕“打造三城一区,建设幸福双阳”战略,切实有效地推进了重大项目建设,使全区项目建设在体量上、质量上稳步提升,重大项目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据统计近三年,全区开工超亿元大项目就达到65个,超10亿元重大项目达到12个,超百亿元项目1个,特别是长春建筑学院、奢岭乡村都市、吉通机械、浩鑫农牧循环经济等一批支撑“三城一区”建设的重大项目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区重大项目建设在推进过程中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重大项目推进机制体制还不够完善,致使重大项目推进速度相对缓慢;二是要素制约瓶颈亟待破解,特别是土地、规划、资金、征地拆迁等困扰尤为突出;三是重大项目储备还不够充足,尚不能满足“三城一区”建设需要;四是影响重大项目建设的行为仍然存在,优化软环境任重道远等问题。

结合我区重大项目建设现状,针对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了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区重大项目建设,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一、建立项目服务工作组制度。建议对每个已签约的超10亿元重大项目,区政府与项目单位共同成立项目工作组,区政府或乡镇(街)配备1名领导保包,区委组织部选派1名专职后备干部进驻项目工作组。明确保包领导和专职人员工作职责、工作目标,提供保姆式全程跟踪服务,实行领办代办,解决项目单位摸不着门、找不找人的问题。同时组织部门也可以有意识地培养一批董经济工作、董项目建设的人才队伍。

二、建立重大项目定期会商制度。建议由招商委牵头,发改、国土、规划、环保、林业、水利、消防、住建、工商、项目属地等项目要素部门参加,以半月为一时间节点,对超10亿元重大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难点问题进行集体会商,找到病根,找出解决办法,当场落实责任。

三、建立重大项目部门联动制度。建议整合部门资源,充分调动各项目要素部门的主动性、积极性,重大项目一旦签约,发改、国土、规划、环保、林业、水利、消防、住建、工商等部门要主动提供服务,对能提前开展工作的事项,就要提前介入,对能同时开展工作的事项,就要同时推进,做到各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四、建立三级项目谋划推进制度。建议采取区政府委托专业机构集中谋划一批事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指导相关部门、乡镇街结合各自工作范围、上级政策支持、区域优势、资源优势谋划一批项目,引导重点企业围绕延长产业链、利用闲置资产、企业扩能改造谋划一批项目。为提高项目谋划质量、提高谋划项目的有效性、可操作性,建议区设立项目谋划专项资金,解决项目谋划资金瓶颈制约问题,推进项目谋划工作,为我区重大项目建设,提供充足的项目储备。

五、建立阻碍项目建设惩治制度。建议出台阻碍项目建设惩治措施,加大违规行为处理力度,对阻扰和影响项目建设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曝光,做到曝光一批、打击一批,树立阻碍项目建设就是碰红线的理念。同时要切实落实服务承诺,对各单位事涉项目建设的服务事项、服务流程、服务规范做进一步梳理,确保服务到位。

谋划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篇7

2013年11月12日,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召开国家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甘肃智能园区协调会, 推进国家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甘肃智能园区建设。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加快推进工程建设, 明确工作计划和责任分工, 细化工程推进措施, 加快工程进度, 确保年底前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加强工程过程管控, 对该工程实施情况实行周报制度, 按周统计工程进度, 及时协调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确保工程按照节点计划有序推进。总结智能园区建设经验, 不断细化智能园区建设方案, 注重提炼标准、规范和可复制、易推广的智能园区应用模式和商业模式, 提高智能园区的积极效益和推广价值, 着力打造智能园区建设的亮点和特色。强化工程实施考核, 甘肃智能园区是甘肃省电力公司承担的第一个国家级智能电网管理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 其示范意义和引领作用重大。

谋划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篇8

特色产业支撑城乡一体

产业是发展经济、富民强县的根本。黄陵县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旅游资源和世界苹果优生区的优势。近年来,该县围绕这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煤炭、旅游、苹果三大产业,现在已成规模。在“十二五”期间,黄陵县将继续围绕煤炭石油、苹果、旅游三大产业,把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任务,统筹谋划,整体推进。

工业发展围绕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坚持园区承载、煤炭主导、化工提升、石油增效,加快推进煤油资源综合开发和深度转化,实现工业经济扩量增效。加快县属煤矿资源整合,推进黄陵矿业、建新、建北等大矿达产达效,加大上畛子、高松树等区块煤炭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到2015年全县煤炭产量达到2500万吨。以店头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为载体,以焦化园区、煤矸石电厂项目为支撑,大力发展煤炭下游产品和精细煤化工。全力支持延长石油集团、长庆油田公司加大石油勘探、开采力度。到“十二五”末,形成以店头、双龙、腰坪石油煤化区块为主体,店头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上翟庄科技产业园为核心,白酒、建材、电力生产基地为补充的“一区两园三基地”新型工业体系,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280亿元。

农业发展围绕“三塬两川一河”的农业产业布局,在三大塬区优化品种、提高标准,以打造绿色、有机、无公害苹果为目标,全面普及苹果标准化生产、精细园艺化管理技术。建设20万亩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川道地区依托城区、矿区和工业园区,突出发展棚栽业、特色种养和三产服务业,实现川道产业在最佳适宜区合理覆盖,建设川道地区设施农业和特色种养基地,形成“村村有特色产业、户户有致富项目”的新格局。到2015年,农业总产值达到8亿元,全县苹果产量达到28万吨,全县50%农户加入专业合作组织。

文化旅游业发展围绕世界华人寻根圣地建设,做大做强黄帝陵核心景区,大力度推进黄帝文化园区建设,启动实施黄帝文化博物馆、黄帝功德坛、游步道工程,深入挖掘黄帝文化底蕴,精心打造以祭祀乐舞为主题的大型系列文化旅游演出产品。同时,加快桥山森林公园、万安禅院、紫娥寺、秦直道古代军事遗址等连线景点开发,形成以黄帝文化园区为核心连接东西两线的旅游环线,把黄陵建成国家重点文化旅游城市和陕西北线旅游首选目的地。到2015年,全县接待游客200万人,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0亿元。

重點项目建设带动城乡一体

项目是经济的引擎、发展的载体。黄陵县把项目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支撑,紧贴国家政策,对接省市要求,结合县情实际,将精心谋划一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民生工程等项目,着力提升项目策划、论证、包装水平,充实完善项目储备库,牢牢把握项目争取主动权。继续推行县级领导包抓、目标责任管理、“五个一”推进、投资环境“一票否决”等项目工作机制,着力解决征地拆迁、基础设施、配套资金等关键问题,加快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严格执行项目建设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全面落实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跟踪管理,全程监督,确保项目建成精品、群众满意。

城镇建设拉动城乡一体

城镇化建设是推进城乡发展的龙头。黄陵县把城镇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按照“中华民族圣地、黄帝祭祀之乡、历史生态名城、幸福宜居家园”的城市定位,优化东区功能、提升改造中区、加快建设西区、发展梨园新区,着力抓好商业街河滨路、轩辕街仿古改造等市政工程,规划建设西区城市公园和马山山体公园,全力打造沮河沿线景观长廊。突出抓好店头镇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示范镇建设,加快隆坊、双龙、田庄等小城镇升级改造,拓展城镇空间。新农村建设坚持撤小并大、合村并居、整合资源,抓好农村新居工程和旧村改造建设,配套完善供水、供电、道路、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探索建立农村社区化管理机制,建成一批独具特色的中心村和农村新型社区,逐步实现农村人口集中居住、集中管理、配套服务,促进农民生活富裕文明。到2015年。全县共设置138个行政村,农村社区服务覆盖达到60%以上,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8平方公里,县城人口达到675人,力争撤县设市。

民生工程建设加速城乡一体

从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出发。黄陵县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目的,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增加群众收入,提供均等服务,真正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完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推进名优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建立共享型社会事业体系,实现省级教育强县目标。在医药卫生文化体制改革方面,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和县乡医院标准化改造,加快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体设施建设,抓好文化惠民工程,争创全省文化先进县、省级人口计生工作综合改革示范县。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不断扩大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覆盖面,加快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救灾救济和社会救助机制,积极探索开展“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保”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城乡社保体系有序接轨,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到2015年,全民医疗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100%。同时,深化省级平安示范县创建活动,推进依法治县进程,实现省级法制县创建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城乡一体

谋划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篇9

(**县发改局)2012年2月2日

为加大投资力度,促进县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县委县政府深入推进项目强县战略,坚持大干项目、干大项目的指导思想不动摇,以项目建设的大突破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跨越。在重大项目的推进和策划工作上,主要有以下做法:

一是创新机制,实行分组竞赛。2011,**县人民政府出台了《**县2011年争取国家投资项目工作考核方案》,前期重大推进项目成立了随麻安铁路**段、大别山机场、万密斋医药文化产业园、大别山风能电站、平坦原抽水蓄能电站、大别山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等六个专班,明确了目标任务,由县长和各位专班的组长签订了责任状,实行目标任务考核。将麻阳高速**段、罗九百里生态画廊等二十八个项目作为重点前期推进项目,由部门牵头,分管县领导负责,年终考核针对目标任务进行兑现。通过一年来的努力,各专班成绩显著。随麻安铁路列入全省“十二五”专项规划;大别山风能电站建成了测风塔,正在收集测风数据;平坦原抽水蓄能电站成为全省蓄能备选项目;河东新农村试验区、罗九百里生态画廊已如火如荼地开展建设,板栗公园、拨云尖休闲度假区已完成规划评审等等。

二是积极对接,策划重大项目。2011年,**县完成了《**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县大别山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规划》,围绕“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的发展战略,将**建设成老区扶贫开发示范基地、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武汉城市圈产业承接基地、全国休闲度假养生养老基地的发展思路,**县发改局广泛开展调研,坚持统筹推进、协调发展、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制订了《**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项目库》、《**县大别山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项目库》,其中《试验区项目库》入库项目468个,总投资1298亿元,**县策划的 85个项目进入了全省大别山试验区生重大项目库,总投资达到869亿元。这些重大项目的策划,使十二五规划和试验区规划的实施有了立足点和抓手,是未来五到十年**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方向,目前这些项目的推进工作正在有序地展开。

三是加强保障,落实前期经费。**县政府高度重视项目建设,2011年,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投资步伐、加强项目建设的决定》、《关于鼓励争取国家投资项目的奖励办法》等文件,除对争取国家投资项目的责任单位进行奖励之外,对重大推进项目专班解决5-10万元经费。县政府每年拿出500万元作为项目的前期费用,列入财政预算。项目单位向上争取项目,由发改局会同财政局核实并测算前期工作经费,采用借款的形式进行借支,等项目落实后还款,项目未

落实的由财政进行列支。

谋划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篇10

同志们:

按照市委要求,今天我们召开全区重大项目建设推进会,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省重大项目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前一阶段工作情况,分析问题,研判形势,商讨对策,确定措施,进一步坚定信心、狠抓落实,全力以赴抓好项目建设,努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全区项目建设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集群发展”的思路,始终把项目高质量建设作为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抓手,立足优势、挖掘潜力,整合资源,齐心协力推进项目建设各项工作,走出了一条迅速见效的创新发展之路。下面,为进一步做好下一步工作,我强调几点意见。

一、抓住规划引领,早谋划早准备,确保项目建设早日落地

项目策划是整个工作链条中的最基础环节。我区将按照“储备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的思路,提前搞好项目策划,为下步工作打好基础、争取主动。一是盯牢政策搞策划。认真研究上级政策和投资导向,扎实开展筛选论证和谋划储备工作,抓紧列出项目申报单子,做好立项建议书、可研报告、初步设计等前期工作,确保上级有建设意向时,我区有成熟的项目能“挂上号”“排上队”,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和省计划“盘子”。二是围绕区情搞策划。立足当前我区实际,强化“多规合一”,确保所有项目必须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发展规划总体框架下进行策划,必须符合环保、安全等标准要求。充分考虑各方面条件和可承受能力,坚决避免没有资金、土地保障和条件不成熟的项目列入。三是倾听民意搞策划。注重从群众诉求中,确定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前必须先经财政部门统一审核,切实提高项目实施的可行性,确保“不干则已、干则必成”,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堵点难点问题。

二、抓牢基础建设,早动手早启动,确保项目建设早开工

继续以“六网会战”为牵引,聚焦水利、交通等重点,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抢抓全省“百库大会战”机遇,建成白泥坡、西悬水库,启动建设xx河、xx等一批中小型水库、小山塘,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护,更好保障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争取实施XX通用机场、XX—XX城市轨道、XX—XX—XX高铁、马场—XX高速、XX—鸡场高速、XX洞—百里杜鹃旅游公路等重大项目,持续推进国省干线、区乡道、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工程,形成区域互联互通、城乡纵横贯通的交通网络。深入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大力实施城市配电网改造,实现城乡用电服务均等化。依托国家干线管道,加快接入天然气管网,加强储气设施建设,实现城区天然气全线贯通。推进5G基站建设、拓展5G应用,形成“百兆乡村、千兆城区”格局;加快电动汽车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建设,实现城区充换电设施全覆盖。围绕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加快补齐市政工程、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等领域短板,夯实发展基础。

三、抓实招商引资,早对接早签约,确保企业早日落户

扎实抓好产业大招商活动,深入开展“东部企业+xx资源”“东部市场+xx产品”“东部总部+xx基地”产业协作,创新东西部协作的“飞地经济”模式,积极引进优强企业到织投资兴业,有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围绕我区旅游资源、竹荪产业、农特产业、电子轻工产业以及煤化工下游产业等优势产业,强化招商引资,努力争取更多融资资金支持。确保2021年重点产业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86亿元以上;“十四五”期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500亿元以上;新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民营企业500强10家以上。

四、抓好发展谋划,早完工早验收,确保项目建设早投产

“十三五”期间,我区先后建成了xx电厂、xx和xx风力发电等一批重大能源项目。下步,我们要抢抓国家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全省推动“四个+”合作模式等政策机遇,围绕“十四五”规划、“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六网会战”“大扶贫、大数据、大旅游、大健康”战略实施,谋划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生态新兴产业项目;坚持挂图作战,筑牢要素保障,加快推动中石化60万吨/年聚烯烃、XX区洪家渡水光互补农业光伏电站、XX八步镇桶井农业光伏电站、XX区冷链物流、XX金元股份有限公司XX“上大压小”异地改建(2×660MW)、温氏集团年出栏30万头生猪全产业链等重大项目建设。按照”落地即开工”的要求,立足“快”字争主动,倒排工期、挂图作战,迅速掀起建设高潮。具体要做到“两个清单化”:一是项目清单化。制定周密具体、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拉出重点建设项目清单,逐一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分解任务,确保目标明、措施实,让任务跑不了、责任推不掉。二是管理清单化。建立集精准调度、分类施策、困难问题销号管理、考核评价推进机制,确保项目进展情况实行实时传输、实时掌控。

五、务资金保障之实,拓宽融资“路子”,确保早洽谈、早落实、早到位

一是继续发扬瞅准盯牢、事在人为的精神,积极向上汇报衔接,争取更多项目挤进中央、省、市计划盘子,更多的项目资金落户我区。

二是积极争取金融机构更多信贷支持,努力增加信贷规模,特别是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三是进一步加大PPP模式融资力度,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促进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转化,形成多渠道市场融资格局。

六、求狠抓落实之效,压实责任“担子”,确保早建成、早收益、早见效

由区各级各部门“一把手”亲自挂帅,挂图作战,按一季度“开门红”目标时序任务,快速推进各项重点指标完成进度,确保每个指标、每项任务都按时不折不扣完成。突出一个“紧”字,保持决战心态、进入临战状态、拿出大战姿态,继续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取胜”的精神,做到天天有进展、周周有变化、当月见成效;突出一个“拼”字,真正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真正做到挑战极限、挑战不可能,拿出拼搏拼命的精神,掉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突出一个“实”字,一项一项指标查漏补缺、一个一个问题分析研判、一条一条拿出过硬举措,坚决把工作抓起来、把指标抓上去。

谋划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篇11

编者按:江苏省作为全国经济、教育较发达的省份之一,多年来一直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资源研发、人才培养、应用推广等方面都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果。

2009年,江苏省教育厅又启动了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基础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此项工作对于促进江苏省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期我刊通过江苏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驻江苏省工作站特邀江苏省教育厅、扬州市教育局、常州市电化教育馆、淮安市电化教育馆、南京市沿江工业开发区社会事业处为我们介绍了江苏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发展思路。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

教育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是缩小教育差距、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举措。多年来,江苏省教育厅高度重视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随着近年来“校校通”和“送优质教学资源下乡”两大工程的全面实施,我省在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条件建设、资源研发、人才培养、应用研究和推广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对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扩大优质资源辐射面、更新教育理念等产生了明显的作用。

当前,我省教育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各项重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局面。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我省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教育信息化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科学分析形势,深入研究规律,更新发展理念,确立新的发展目标,切实推动教育信息化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为教育加快发展、率先发展提供持续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1.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需要

教育信息化必须主动适应农村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在办好农村教育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从“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出发,提出要“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实现“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加强远程教育,及时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我省教育在南北之间、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农村教育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加强农村教育信息化是整个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深入实施教育信息化,促进优质资源在城乡间的充分共享、全面提高农村教师的信息素养、建设广覆盖低成本高效能的网络化教师培训体系,是加速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大规模提升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教育均衡发展对教育信息化提出的必然要求。教育信息化也要在促进城区间学校发展的高位均衡、缓解“择校热”矛盾、实现“学有所教”目标等方面,进一步发挥自身的明显优势和不可取代的价值,为教育均衡和公平发展贡献力量。

2.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高水平实施素质教育,是事关教育发展方向的根本问题。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要求多方面的有力支持,这其中教育信息化的大力支持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作为不断发展中的教育教学手段,教育信息化有着传统手段所不可比拟的技术优势和应用前景,必将对优化传统教学的资源组织方式、知识传播方式、考核评价方式等产生越来越积极的作用。在基础教育方面,加强信息化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和运用,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教育信息化必须以此为突破口,在有限的在校时间和教学计划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文化知识,促进学生更好地养成思想品德、民族精神、人文修养、社会责任、心理素质等综合素养,在变革教学方式、更新教育观念、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发挥引领性、前瞻性作用,为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不断提供有效的技术途径。

3.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是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我省在全国较早部署实施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2005年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要求到2010年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这是“十一五”时期全省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目前,以县域教育现代化建设为重点,全省县级以上政府不断完善区域教育整体发展规划,促进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和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在坚持整体推进的同时,强调持续推进,注重加强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性建设。区域教育现代化共有16项建设指标,其中第12项指标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达标。教育城域网与辖区内大部分学校实现光纤连通,网上资源丰富、利用率高,中心小学、初级和高级中学校校建有校园网络、教学组织系统和教学管理系统,”对网上资源类型、技术装备标准、生机师机比例、校园网络应用平台等提出了具体的建设标准。教育信息化是整个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促进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举措。教育信息化在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建设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从苏州、无锡、南京等30多个已通过区域教育现代化评估区县(市、区)的经验看,每个县(市、区)信息化建设都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中的亮点工程。

随着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我省教育信息化在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弱点和不足。比如,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和区县的基础设施比较健全,但在市和省一级层面,对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基础教育网络建设缺乏宏观规划和统筹;总体而言,信息化设施设备的使用效率还不高,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水平也有待提高。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拓宽思路,在加强宏观统筹的同时加强实践指导,促进教育信息化加快发展,使其与江苏的区位优势及事业发展水平相适应,不断增创领先优势,继续保持在全国的先进地位。

二、科学谋划,努力完成全省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

今后一段时期,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的“三个面向”,以网络等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为重点,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为支撑,统筹规划,科学实施,高标准建设江苏基础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

当前,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要重点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科学谋划,制定高质量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去年,中央正式启动了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工作。我省作为先行制定分省规划的九个省区市之一,目前已基本完成《规划纲要》和分规划初稿。省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以国家及省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的制定为契机,认真研究新时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发展思路和重大措施、总体思路和重点工作、政策环境和保障机制等方面,对未来全省教育信息化发展做出全面规划和部署。

全面制定我省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要立足省情。江苏省人口密度大,经济南北差距较明显,具有崇文重教的良好传统。规划的制定要符合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率先”对社会信息化的总体要求,要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与江苏教育发展水平相一致。二是要领先发展。规划的制定要有国际视野、江苏特色,要关注和研究世界最新技术和应用,要根据使用水平适度超前,要在全国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保持走在全国的前列。三是要改革创新。 规划的制定要在解决目前制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问题等方面有突破性进展,特别是要创新并完善建设的机制体制等制度设计,保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四是要分类指导。规划的制定要根据各地发展的实际,分指标、分时段、分步骤提出建设要求,要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使用要求,要与教育现代化进程相一致。五是要讲求实效。规划的制定要注重发挥设施设备的使用效益,注重在教育教学的实际作用,切忌贪大求全。

规划的制定是一个深入研究、广纳群言的过程,也是一个统一思想、推动发展的过程。我们要对长期困扰发展的几大问题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更科学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有效的解决办法。一是普及应用问题。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和水平,是实施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所在。要切实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课程资源建设、各类学习及教学平台建设,为教师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提供技术和环境支持。二是使用效益问题。与巨大的投入相比,教育信息化效益相对低下是发展面临的瓶颈。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开放的思路,借助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稳定成熟的网络设施,运行推广教育的专业化资源,促进教师在会用的同时能常用、用好、用出效益。

2.全力以赴,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2009 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构建基础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充分共享”,这是省教育厅从全省教育改革和发展大局出发,首次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出的长期性、战略性部署和要求。基础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省教育信息化建设重点项目,也已列入国家发改委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试点工程项目,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和肯定。

所谓基础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就是一个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建设而成的、包含多个子系统在内的、面向基础教育全体教师和学生、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开放体系。构建基础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必然要求,是保证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攻坚时期,一个整合提高的关键时期。如何突破以往局限在一校、一地区内部的信息化建设,如何在更广阔的时空内发挥优质资源的辐射功能,如何更有效地组织人才为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提供服务,是我们在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相关职能部门必须以体系建设为龙头,认真落实各项重点工作,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新的、更大的突破。

基础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按照以下原则扎实推进:一是要坚持统筹规划。要在深入调研全面掌握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建设总体方案,方案既要切合实际又要具有前瞻性,要能体现江苏的特色和水平。二是要坚持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方案的实施必须稳步推进,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要首先抓住几个重点项目,以此带动全面工作。要打破行政区域的限制,采用集约化的方式,加强中心城市的建设。三是要坚持分类指导。根据全省各地不同情况,以及不同学校、不同机构特点,因地制宜,科学指导。

目前,基础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处于启动阶段,有关方面一定要坚持高标准、高要求、高起点,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建成一个方便快捷的网络平台。这就是要建成基础教育计算机骨干网。要在完成《基础教育计算机网络建设实施方案》的基础上,今年年内沟通省、市骨干网信号通道,实现各地教育信息(管理)中心、教育局与省教育厅、江苏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网络的高速连接,建成基础教育计算机网骨干网。

(2)建成一个内容丰富的动态资源库。要初步建成共享程度较高、内容较为丰富的义务教育资源库,在扩充完善“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平台的基础上,建成实时高效的省及各市资源共享通道,形成省市县校四级基础教育动态资源库。整合全省力量,有计划地开发义务教育全学科主题教学资源及精品示范资源。在长江三角洲联动发展总体框架下,建设完成长三角资源建设合作网站,共享苏、浙、沪公益性优质教学资源库。

(3)建立一个高度共享的机制。要不断推进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在减少资源重复建设、加强集中管理的基础上,依据国家标准探索符合江苏实际的教育信息数据体系规范。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运营服务模式,建立规范有效的资源采购和使用制度。

三、强化责任,不断提高我省教育信息化工作水平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事关教育全局的基础性工程,涉及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的方方面面,因此,教育厅各相关处室和单位都是建设的主体。领导小组及其各个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都要建立健全相应职责,统筹规划、形成合力。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切实履行领导小组所赋予的职责,切实担负起协调沟通职能,主动加强教育信息化研究,省电化教育馆、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要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当前,我省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正面临着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拓进取,勇于创新,进一步做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不断提升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为江苏教育在新时期的更大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上一篇:迪卡侬 实习报告总结下一篇:文学常识、文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