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战略谋划(精选12篇)
企业发展战略谋划 篇1
1 传统企业人才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人才建设与企业发展战略不相匹配
在传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 微观的人力资源管理占主要成分, 即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主要致力于从人力资源体系的角度对企业人才进行规划与建设, 将建设思路和主要精力都集中于如何更细化和量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如:标准化岗位职责、量化考核指标、制定富有竞争力的薪酬制度、创新培训机制、根据部门需求制定招聘策略等。但对于如何根据企业战略目标、经营理念、核心竞争力及企业价值观等的要求, 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管理机制和管理目标等, 却缺乏相应的意识和管理方法, 进而使得企业的人才建设停留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初级层面, 无法完成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人才支撑目标。
1.2 人才评价与储备理念不够完善
传统的人才评价与人才储备理念主要集中于相应的专业素质匹配相应的岗位需求, 如:人力资源相关专业人才从事人力资源相关岗位, 相关技术人才从事相关技术岗位, 市场营销人才从事市场营销岗位等。这种固定的人才评价与人才储备理念导致人力资源从业者很少来自于企业的业务骨干, 而人力资源管理者更不会对企业的竞争战略、成功关键要素和企业业务模式等进行深入了解。因此, 在企业人才建设方面很少能站在市场竞争的角度, 从企业业务流程和价值链等方面来建设员工队伍, 完善管理体系等, 从而使得人才建设很难按照企业业务竞争和职能强化要求建立支撑企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队伍及管理体系。
2 规划企业转型发展人力资源建设的前期条件
2.1 系统透彻地解读企业战略
系统透彻地解读企业战略, 需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能够理解并分析透企业战略意图、核心竞争力、商业模式、竞争定位和战略组合等因素, 并将这些因素融入到人才建设之中, 而不仅仅从微观的人力资源角度制定平衡计分卡、KPI考核指标等人事相关工作。对企业经营理念、战略方针、市场定位、业务模式、各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的员工队伍能力、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价值主张等做充分的了解, 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具备扎实的人力资源理论知识, 熟练运用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学、运筹学等学科知识, 以及相关管理工具, 并具备多年的实践经验, 及了解企业内部运作的基础上, 才能透彻地解读企业战略, 并在此基础上建设人才梯队, 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符合条件的人才队伍。
2.2 深入了解员工工作行为
企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 需要全体员工能按照企业战略要求、文化要求和组织要求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协同转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理解透彻解读企业战略的同时, 还需要深入了解企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对员工行为提出了哪些转变要求, 一方面要了解其对企业各级骨干员工、党员干部、管理者的行为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新生代员工在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态度及行为适应情况等。因此, 深入了解员工工作行为, 需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具备了解企业“行为战略”的能力, 并据此建立行为协同的人力资源规划。
2.3 建立支撑企业转型升级的人力资源战略
建立企业转型升级的人力资源战略是支撑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建立该战略时, 大多数企业往往采取借鉴或模仿一些标杆企业的成功做法, 但这种做法没有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常常造成“水土不服”的现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建立人力资源战略过程中需要紧密结合企业决策者的意识, 并具有对该项工作流程具备清晰思路的能力。紧紧围绕企业的客观实际和资源优势、市场情况、业务模式等, 进行人才的引进、培训和激励等一系列战略安排, 确保人才队伍能有效地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的目标的实施。
3 企业转型发展中人力资源规划的具体措施
3.1 制定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
引进企业转型升级所需的高层次、紧缺型人才是助力企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武器。完善人才引进政策, 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 才能确保在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 源源不断地为企业注入合适的新鲜血液。人力资源管理人员, 应结合企业战略规划、市场行情、业务模式、价值理念、各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当前的队伍能力等, 对现行人才政策进行梳理, 对同行相关企业和人才市场进行调研, 切实掌握人才引进的基础条件。进而进一步创新人才引进政策体系, 不拘泥于某几种人才引进渠道, 比如:网络招聘、新媒体招聘、人才推荐、猎头推荐等渠道。大力开展优秀人才“绿色引进通道”, 同时人力资源负责人可以不断拓展知识面、信息面, 掌握优秀人才、特殊人才信息, 通过各种方法吸引优秀人才、特殊人才的加入。并不断在企业内部创造富有竞争力的人才吸引政策, 为创新引才、聚才打造良好的办公环境。
3.2 加强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除了从外部引进优秀人才外, 企业还需不断加强内部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才能让企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充满生机。培养内部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 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紧密联系各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负责人, 选拔出素质好、能力强、作风廉、德才兼备的骨干员工。根据企业转型发展要求, 培养这些骨干员工的管理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例如:积极派遣骨干员工进入工程部挂职锻炼, 培养其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的综合能力;派遣骨干技术人员进驻工程项目组担任设计代表, 培养其工程现场处理问题的能力及相应的管理能力、并不断增强其规范管理意识、服务意识和提高其服务水平等。为新时期的企业转型发展配备符合标准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3.3 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和储备机制
企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 人才评价机制不应局限于从人力资源角度出发, 应结合企业的业务发展、战略目标、市场定位等全方面进行人才评价、最大化地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Auglaize Provico公司的CEO哈蒙德说:“如果你真的想要变得卓越, 就必须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和不擅长什么。”在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 引进人才大多数并不完全了解自已存在何种优势, 具备何种惊人潜力。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充分利用人才开发工具和人才评价工具, 帮助企业员工充分认识自己性格优势及业务优势, 结合员工个人意愿为其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的人才发展之路。完善人才储备制度, 结合人才评价体系, 提前为企业转型发展储备所需人才。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企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 人力资源的开发、配置和培养等是推动企业发展战略的必备条件之一。企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人才建设制度、人才引进制度以及员工的工作情况等都会发生相应的转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转变人才管理模式, 从宏观层面站在企业战略、经营目标、市场定位、业务模式等角度, 科学合理规划人力资源, 完善人才建设制度, 为企业的转型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摘要:企业转型是企业在面临困难或发展遇到瓶颈时寻求出路的必然路径, 企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 会涉及到发展目标转变、组织机构的调整、技术产品的更新、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等, 这些都涉及到人力资源的重新规划与调整。需要企业管理者重新定义人力资源管理, 站在宏观层面, 从企业战略、经营理念、价值主张、业务模式、市场定位等角度, 梳理企业人才管理方案, 为企业转型发展提供符合标准要求的人才队伍。从传统企业人才发展存在的问题出发, 分析了规划企业转型发展人力资源建设的前期条件和企业转型发展中人力资源规划的具体措施, 以期为转型发展中的企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性意见。
关键词:人力资源,规划,企业,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宏.谋划“十二五”研究制定创新型科技人才发展规划[J].安徽科技, 2010, (11) .
[2]史源.国有企业转型中的人力资源战略研究[J].经营者, 2016, (07) :140.
[3]黄小勇, 黄希红.电信企业转型中的组织与人力资源机制创新研究[J].价值工程, 2008, (05) :119-121.
[4]李思思.论新时期如何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人力资源管理, 2015, (11) :48.
[5]胡丽梅.关于做好企业转型期间思想引领工作的思考[J].兵团工运, 2012, (09) :18.
[6]马亚平.企业转型发展期员工多元价值观的引领实践[J].企业文明, 2015, (03) :65.
企业发展战略谋划 篇2
科学谋划发展思路 推动怀化加速发展
怀化市政协副主席 李应友
2008年11月27日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美丽的湘南文化名城——永州,隆重举行湘桂黔渝毗邻地区经济技术协作区第十四届政府领导联席会,与各位新老朋友再次相聚,共叙合作友情,同商发展大计,我感到由衷高兴。在此,我谨代表500万怀化人民向大会的胜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协作区轮值主席——永州市人民政府为本次会议所作的精心安排和盛情款待表示衷心地感谢!向历年来关心支持怀化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表示最诚挚地敬意!
怀化是一个1997年才撤地设市的年轻城市,辖10县1市2区,总面积2.7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02万。现城区建成面积4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万。作为地处湖南西南部的后发展山区市,封闭型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这些年来,由于有国家改革开放方针政策的指引,出于全市人民思进求富的强烈 愿望,我们举全市之力,聚全民之心,积极投身区域经济发展的激烈竞争之中,在围绕如何“科学谋划发展思路,实现怀化后发赶超”的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科学地提出了“构筑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战略目标,精心制定了“科学引领,交通先行,兴工活商,富民强市”的发展战略,在实现怀化又好又快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坚持交通先行,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山区经济对交通的依赖程度很高。从某种意义上讲,山区经济就是道路经济。怀化被誉为“火车拖来的城市”,铁路交通比较发达,但“瓶颈”制约仍很突出。发展追赶型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大交通建设力度,打通经济发展“经脉”,致力形成以铁路为龙头,公路为重点,航空、水运为补充的便捷、高效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把怀化建设成我国大西南的交通枢纽。“十一五”期间,我市将计划投入250亿元,突出抓好“一线两纵四横”公路主骨架网的建设。(一线,即国道209、320怀化绕城线;两纵,即包茂高速怀化段,省道223、228怀化至张家界段;四横,即上昆高速怀化段,杭瑞高速怀化段,省道308益阳—怀化—铜仁段、绥宁—靖州—黎平段),打造一条经济主轴(洪江—沅陵),打通五个通道(沅陵—张家界、辰溪—溆浦、怀化—麻阳、洪江—通道、溆浦—塘湾),努力构筑市域“两小时经济圈”。具体突出“三个加快”:一是加快高速公路建设。积极搞好协调服务,确保常吉高速、包茂高速 2 吉首至怀化段早日建成通车,力争包茂高速怀化至通道段,娄怀高速尽快开工建设。二是加快干线公路建设。主要是抓好邵怀高速溆浦连接线,省道228沅陵至张家界和晃天公路(三期)等工程续建;加快建设邵怀高速洪江区连接线、国道209黔城至会同、通道至青龙界及藕团至界牌等项目;开工建设国道209会同至通道、省道223沅陵三角坪至怀化、省道308辰溪至麻阳等项目。三是加快农村公路建设。通过五年左右的努力,力争所有乡镇通水泥(沥青)路,98%以上行政村通公路,70%以上行政村通水泥(沥青)路。从而形成全市对内大循环、对外大开放的立体交通网络,缓解要素集中的“瓶颈”制约,切实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为大资金和高级人才的流入创造重要条件。
二、坚持工业主导,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上实现新突破。后发展地区的发展差距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我们立足现有资源,立足现实基础,立足惠及全市人民,坚持“工业主导”,以工业的大发展来推进全市经济的大跨越。一是以布局调整为重点。按照分工明确,发挥优势的原则,着力构建沅辰溆三县以水电、矿业为主的工业经济板块和洪中鹤芷四县市区以新兴工业为主的工业经济板块,加快发展新晃县的畜产品、矿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和会靖通麻四县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工业,形成合理的工业区域布局。二是以产业集群为核心。按照“先集中,后集约,再集群”的思路,抓好我市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加强资源、产业和企业的整合,做大做强我 3 市电力、林产、医药、食品、矿冶等支柱产业,努力构筑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产业集群。三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切实解决改制企业遗留问题,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切实增强工业发展活力。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切实抓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和企业创新;着重抓好一批重点企业的技改项目建设,加快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龙头骨干企业,促进增长方式转变,提升产业竞争力。四是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利用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我省实施湘西地区开发战略等政策,努力开发和实施一批优秀骨干项目,利用我市的比较优势,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着力引进一批战略投资项目和特色产业项目。五是以园区为载体。重点是认真做好园区规划,拓展园区规模,我市紧紧抓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为契机,使市工业园向西南拓展了20平方公里,总规划面积为30平方公里,市经开区总规划面积为37.53平方公里,其中近期开发9.82平方公里。逐步把两个省级开发园区分别打造成我市的优势产业聚集区和商贸物流集散区,从而全力推进我市新型工业的大发展。
三、坚持发挥优势,在商贸旅游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推进以商贸流通等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是提高经济整体实力和整体素质的有力保障,也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怀化区位优越、交通发达、通讯便捷,有良好的商贸物流基础,4 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按照合理规划、重点突出、分类指导的原则,突出发展我市商贸物流和旅游两个重点,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一是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在新一轮发展中,我们以新的理念、新的机制、新的手段整合提升商贸物流业,逐步把怀化打造成为面向大西南、辐射周边的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中心。首先是抓规划。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好《怀化现代商贸物流业发展规划》。其次是抓项目。突出抓好商贸物流重大项目建设。其三是抓网络。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形成城乡之间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双向流通、高效顺畅的流通网络。二是突出发展旅游产业。旅游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具有关联度高、增收潜力大、发展前景好而且无污染等优点,而我市旅游资源丰富、特色明显,具有很强的开发价值,应作为我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来培育。加强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旅游促销力度,突出注入新的文化内涵,着力打造洪商文化游、苗侗风情游、历史文化游、生态休闲游等四大旅游文化品牌,努力提高我市旅游业的层次和水平。
四、坚持富裕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上实现新突破。怀化作为农业大市,必须紧紧抓住重大历史机遇,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20字”的要求,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首位,逐步富裕农民,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把握发展现代农业这个着力点。继续调整农 5 业结构,大力发展粮油果、茶蔬烟、中药材、畜禽水产等特色农业,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二是紧扣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核心。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建设和完善农产品专业市场,培育各种农产品购销大户和中介组织,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政策;三是突出改善村庄环境这个重点。按照“突出地方特色,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精心编制村庄规划,用规划引导基本农田、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四是抓住深化农村改革这个关键。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充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五是夯实提高农民素质这个基础。在搞好基础教育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各类培训,努力培养和造就一代有文化、懂技术、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
五、坚持建管并重,在提升城市化水平上实现新突破。怀化地处湘鄂渝黔桂五省(市、区)周边区域中心地带,是我国东中部地区通往大西南的“桥头堡”,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处于承东启西的重要位臵。完全有基础、有可能发展成为周边区域性中心城市。现在,我们正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要求,切实加大城市建管力度,努力提升城镇化水平,不断增强城市的聚集和辐射能力。一是完善城市规划。围绕建设“大西南区域性交通枢纽”和“区域性商贸物流 6 中心”,按照“一江两岸、东文西商、南延北扩、靓水纳山”的思路,编制好怀化城市发展战略规划,调整完善怀化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二是加快城市建设。围绕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突出以怀化城区为“一体”、中方和芷江为“两翼”的城市建设,抓紧完善怀化城区路网、电网、水网、通信网、污水垃圾处理等综合基础设施,加速城区道路建设,尽快形成“三环五横六纵”的路网结构,彻底改变怀化城区面貌;三是强化城市管理。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加快社区建设,不断推进城市管理走上规范化、社区化轨道。同时,深入开展文明卫生城市创建活动,切实加强城区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社会治安等综合治理,力争把怀化建成全国文明卫生城市。
六、坚持优化环境,在招商引资举措上实现新突破。我们深深感到,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新形势下,要加快怀化发展,仅靠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积极推进对外开放,切实加强区域合作,大力开展招商引资。而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投资环境的激烈竞争。为此,我们始终把优化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坚持以招商促引进,以开放促发展,在不断改善投资硬环境的同时,着力优化投资软环境,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新举措。一是进一步改善了政策环境。在认真执行国家、省有关中部崛起、新农村建设和湘西地区开发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我市还积极争取了7个县列入比照西部大 7 开发政策执行地区,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我市商贸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若干规定》等文件,修订完善了《关于鼓励外来投资促进招商引资的若干规定》等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了有利于招商引资的政策体系;二是进一步改善了政务环境。我们在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同时,首先是制定了对签约的重点项目实施“五个一”,即建立“一个项目、一套协调班子、一名责任领导、一个项目启动计划、一个项目实施动态”的跟踪落实机制。其次是加大了对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处臵力度,对重点招商引资企业进行挂牌保护,开通了优化环境“12342”专门投诉电话,安排专人负责受理投诉,集中受理企业和群众反映的问题,建立受理转办、结果反馈制度,及时受理各类投诉、举报案件,切实提高了案件处理效率。一年来,全市共受理各类投诉354件,办结338件,其中市本级受理38件,办结35件。查处“四乱”典型案件11起,追究党员干部党纪政纪责任15人次,发出处理通报和整改意见书18份,做到了“有诉必理、有案必查、有违必究”,切实维护了企业和投资商的合法权益。其三是切实规范了涉企收费和检查行为,努力减轻企业负担。其四是最新出台了《关于建立重大投资项目绿色通道机制的通知》(怀办[2008]42号)文件,对以下五类企业(即:拟在怀注册资金人民币三千万元以上或美元四百万元以上的企业;上销售额超过一亿元人民币或出口额超过一千万美元,或纳税额 8 超过一千万元人民币的在怀注册经营企业;全国五百强或行业前十强企业在怀的投资企业;全国民营二百强企业在怀的投资企业;怀化经济发展需要的其他优势企业)实行绿色通道重点服务,让来怀投资者真正享受到我市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使他们在怀化事业有成、创业有为、企业有利。
精心谋划木材储备战略 篇3
长远眼光引领木材储备
国家木材战略储备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方略。由于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地域分布不平衡、林地单位产出低等原因,过去5年来,我国原木和锯材进口占世界贸易量的1/3以上,2012年进口木材2.35亿立方米,占全国总需求量的近一半之多,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木材进口国。同时,国内木材刚性需求还在持续增长,木材供需矛盾会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我国木材结构性短缺相当突出,大径材、珍稀树种用材少。全球有86个国家和地区限制或禁止珍稀和大径级原木出口,国际CITS公约对220个树种木材限制贸易。少数国家别有用心,在木材进口问题上炮制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木材生产已从一般的经济问题变为重大的战略资源问题和日益复杂的国际政治问题。只有立足国内资源,加强森林培育,才能长期维护国家木材安全。
国家木材战略储备是建设绿色湖南的好抓手。近年来,湖南森林资源持续增长,然而全省森林资源还存在整体质量不高、中幼龄林比例较大、树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林分中杉木、马尾松等针叶树占的比重偏大,其他树种特别是珍贵树种占的比例小,树种结构不尽合理。世界上目前有3个国家森林蓄积量每公顷超过300立方米,是湖南省的5倍至6倍。因而,湖南森林资源培育的潜力还很大,树种结构的调整空间也不小。这就要求湖南以建立国家储备林制度为契机,以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为途径,对林分进行提质培优,优化林分结构,培育大径材和珍稀材,通过扩总量、调结构、提质效,打造湖南林业升级版和精华版,推进林业发展方式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为“绿色湖南”建设贯注重要的绿色活力。
国家木材战略储备是深化林业改革的强推力。“建立健全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林业制度,创新和完善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治理体系”,是今后林业改革的基本方向。在这一体系中,国家储备林建设是一项重要制度。国家将划定的储备林纳入中央财政物资储备支持体系,实行契约管理、代储代管、轮换动用和市场调控。这项经营管理制度的成功实践,拉开了林业调结构、转型发展的大幕,对于下一步改革生态修复、森林经营和生态补偿制度等起到了先行先试。同时由于项目实施的主体是国有林场,能够为林场生产服务、职工造福,对于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全局谋划推进木材储备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对于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要始终站在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制高点上,紧紧围绕绿色湖南建设这个大局来谋划。
一是目标要大。用最好的地,种最好的树,建最好的林,实现林地单位面积产量在现有基础上增长1倍、产值增加2倍,项目区林农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实现林业富民增效。到2020年,总体规模达到100万公顷,真正成为绿色湖南建设的中流砥柱。
二是规划要高。坚持科学规划,科学经营。采取先上后下、先下后上、几上几下、集思广益的方式开展规划设计,同时把木材战略储备规划与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造林项目、国家区域扶贫项目、国家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和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形成高质量、高水准的省级总体规划。每个市县都要制订好本区域的发展规划,每个项目实施单位都要编制好10年的森林经营方案。坚持优中选优,强化顶层设计。
三是布局要实。要因地制宜。根据湖南的自然地理条件,把五大基地(罗霄山、南岭山、武陵山、雪峰山、洞庭湖平原)片区作为主要项目区,集中连片建设大径级用材林和珍贵树种用材林基地,形成大板块格局。要民生优先,立足林业重点地区资源,以四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集区、边界地区和贫困地区)为优先扶持对象,盘活资源存量,突出地方特色,通过区域打造,推动整体发展。
创新思路推动木材储备
2013年10月《中国绿色时报》先后两次在头版头条报道了湖南省“木材战略储备,源于基层的创新实际”的典型事例,木材战略储备与以往的造林绿化和森林经营比较,可以说是一场变革。我们要敢为人先,大胆实践,探索出一条具有湖南特色的林业生产的新路子。
首先,创新建设模式。一是组织模式。建立以国有林场为主、社会各类经济实体为辅的生产组织。把已解决职工“吃饭问题”(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和有林业外资项目支持的国有林场优先纳入,发挥其主渠道和主力军作用。同时以市场为导向,鼓励集体林场、联办林场、林业合作社、林业企业、林业大户等各类经济实体参与木材基地建设,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二是培育模式。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精选具有湖南特色的珍稀树种、乡土树种作为重点储备对象,在实践中筛选更多更好的混交模式,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
其次,创新经营管理。大力推广四良(良种良地良法良态)技术,培育健康森林。结合国内成功做法和国外有益经验结合,探索建立契约管理、代储代管、轮换动用和动态监测的国家储备林制度。通过与代储主体签订责任书、合同书,严格管理办法、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规范有序地推进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建设。
再次,创新工作机制。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也是湖南省一项林业重点工作,建立以速丰办负责,计财、资源、林场、种苗、产业、造林等相关处室共同参与的联动机制,为规划对接、管理协调、技术组装等提供优质服务。坚持走群众路线,实行开门办项目,全程引入利益相关方参与项目规划、设计、实施和监督。建立省、县、林场(乡镇)三位一体的责任体系,实行“五定”(定任务、定进度、定要求、定责任、定奖罚)目标责任制,各市州、项目县、林场都要成立相应的项目管理办公室,积极争取将木材基地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和所需工作经费进入各级财政的保障“笼子”。
企业发展战略谋划 篇4
2013年, 在千企升级行动计划引领下, 千家重点企业在创新能力等九个方面加速升级, 推动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超1650亿元, 单位工业用地税收贡献11.9万元/亩, 同比增长16.4%;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按工业总产值计算) 41.5万元/人, 同比增长5.6%;单位GDP能耗0.5376吨标煤/万元, 同比下降3.7%, 工业经济在稳步增长中实现了质态的优化。
筑基石, 强驱动, 做强实体经济
吴中区立足工业经济是现代化建设发动机和火车头地位, 从提升基础驱动力根本入手, 做大做强千家主力军企业, 打造成为吴中的地标示范和实力支撑。
特色发展强根基。主攻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五大特色产业链, 通过扶优扶强, 鼓励企业争做产业链各环节“单打冠军”, 涌现出一批转型方向明确、升级步伐加快的企业及甪直模具产业、临湖高端装备等特色集聚区。2013年, 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二大主导产业分别完成规模以上产值419亿元、322.9亿元, 同比分别下降1.9%和增长14.5%, 实现利税29.2亿元、28.8亿元, 分别增长18.2%和16.7%;高端装备、节能环保、集成电路、智能电网和物联网等产业增幅均在二位数以上;“吴中药港”全年完成产值总量占苏州市六分之一。目前, 新兴产业产值比重提高到46.3%, 占比较去年同期提高6个百分点。
技术创新添动力。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企业创新能力加速提升, 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成为转型升级的内在驱动因素。2013年,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5%, 专利授权量4600件, 其中发明专利200件。三基铸造、吴中医药获国家级专项资金, 天马医药集团列入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三基铸造获省优秀新产品奖金奖, 绿的谐波传动专注精密传动技术, 在智能装备领域具有重大突破, 已成为新一代国家标准制定单位、谐波传动技术的领跑者。该公司生产的精密谐波减速机为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 其成功研发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填补了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并打破了日本在机器人减速器上的垄断。全区新增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以上研发机构23家, 高新技术企业51家, 110家企小微科技企业入选苏州市首批“雏鹰计划”, 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到100%, 11个项目获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立项支持, 西山中科牵头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共获国家扶持资金1974万元, 全年新建产学研联合体24家, 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86项。安洁科技不断加大研发力度, 2013年获得江苏省先进激光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 同时加快新产品产业化的步伐, 耐高温、耐磨损触控玻璃板一经投产, 迅速占领市场, 在最新的福布斯中国最具潜力上市公司100强中安洁科技排名第39位。全区建成和在建具有科技孵化器功能的载体20家, 其中国家级孵化器4家, 省级孵化器1家, 孵化面积超150万平方米, 引进培育科技创业型企业近千家, 已成为苏南地区国家级孵化器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 科技创业孵化服务能力显著提升。2013年吴中区荣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区, 并被列入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 (区) 。
品牌升级塑形象。强化打造“金字招牌”、“百年老店”的理念意识, 做好一个产品、起好一个名字、打好一个广告、选好一个市场、抓好一批客户, 努力争创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全区工业企业新增国内注册商标2403件、国际注册商标99件、省著名商标8件、省名牌产品9个, 新增标准工作组2家, 完成国家级标准制修订8项, 采用国际标准确认产品18件。科沃斯机器人作为首家中国企业以工作组召集人身份主导机器人产业国际标准制定, 获“市长质量奖”, 其生产的“智能清洁机器人”占全国市场份额65%以上, 2013年产值增长59.4%, 利税增长78.4%。
育人才、促融合, 增添创新动力
企业间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 企业人才队伍的素质, 直接体现着企业的实力, 决定着企业的命运。
吴中区坚持“人才强区”和“人才先导”战略, 坚持加大人才投入, 坚持突出载体建设, 坚持强化亲才服务, 加速推动人才优势向科技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转化, 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显著增强。近年来, 通过多方构建平台, 畅通引才渠道, 大力促进各类人才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 实施人才创新创业“3311”工程、“两院院士吴中行”、生物医药国际精英高峰会等常态化引才机制, 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2012年, 全区国家“千人计划”实现零突破。2013年, 申报国家“千人计划”7人, 6人进入答辩;50位高层次人才获发首批“人才绿卡”;新增省“双创”计划人才2人、省“333”工程第三层次专家新增10人、入选省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7人、市姑苏领军人才新增11人。2013年, 全区共引进培养各类人才8350人, 其中高层次人才650人。目前, 全区各类人才总量达10.9万人, 其中高层次人才近7000人。同时, 吴中区始终把两化融合作为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扎实推进、推动实。
通过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全区信息集成和产业链协同效用显现, 智能技术和智能制造初步发展, 近五成的企业达到融合阶段, 表现出一定的IT绩效, 两化融合升级成为企业转型跨越的“加速器”。2013年, 创建“两化融合”省级两化融合试点企业10家、电子商务试点企业1家, 市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5家, 创建三星级数字企业28家、四星级15家。优尔食品依托品牌与电商团队, 在电子商务领域迅猛发展, 2013年实现网络销售1.5亿元, 在整个食品行业电子商务销售排名达到前十。
始终坚持把项目投入作为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 将区重点项目、“112”工程新增长点项目纳入审批“绿色通道”, 一批优质项目正在加大建设力度。2013年全区完成工业投资140.8亿元, 同比增长16.8%, 占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1.2%, 其中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03.5亿元, 同比增长15%, 占全部工业投资的73.5%。新兴产业完成投资86.3亿元, 同比增长21%, 新兴产业投资占全部工业投资的比重达61.3%, 增幅和占比均在苏州大市前列。吴中医药投入2400万元的技术改造和软件修订项目完成后, 公司各无菌制剂车间十余条生产线均按时顺利地完成了新版GMP改造和认证工作, 为现有无菌产品的生产、后续新产品的报批和生产提供了相应条件。同时, 通过新版GMP的软硬件改造, 公司进一步健全了生产质量管理体系, 提升了公司的生产质量管理水平, 2013年公司产值跃升至14亿元人民币。
谋全局, 促发展, 把握转型方向
围绕发展趋势, 着力解决传统工业企业粗放增长、依靠人口红利、要素利用率低、牺牲环境资源等发展瓶颈, 谋求竞争优势在规模效益上的全面体现, 以可持续的绿色成长助力“美丽吴中”建设。
集聚发展放大规模效应。全力打造吴淞江科技产业园等高端产业载体, 着力建设电子信息等五大省级特色产业基地, 培育壮大皇家住宅等制造业总部企业, 集聚集约、产业链协同效用初显。通过深入实施5050和2040工程, 全年共培育54家产值超4亿企业, 占规上工业比重44.1%, 占比较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 18家细分市场份额占40%以上企业, 部分企业超过80%, 甚至趋近100%。精心选排35家重点本地本土企业, 集成政策、集聚资源给予重点培育, 力促骨干企业做强做大、特色企业做精做优、本土企业做活做好, 共完成产值168亿元, 同比增长18.3%。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在差异化发展道路上越走越宽, 越走越顺畅。三基铸装专业生产企业在细分行业中主营业务收入国内排名前三, 主导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 产品技术水平国内领先部分产品填补国内空白。
两化融合加速转型跨越。绿色制造助力“美丽吴中”。坚持从高从严执行节能减排目标, 鼓励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 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新产品, 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提升。单位GDP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指标均达到上级下达任务,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其中, 辉瑞制药单位产值能耗仅0.0128吨标准煤/万元, 成为区内首家获得苏州市“能效之星”四星级认定的企业。
退二优二助推腾退转优。按照每年至少腾出1000亩工业用地的目标, 通过前瞻规划、“退二优二”, 加快淘汰规模小、污染重、技术相对落后企业, 仅化工企业就关闭21家, 加快推进工业腾退转优步伐。2013年, 共退出工业用地近2400亩, 对优化产业结构、减少污染排放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为吴中的绿色发展腾出空间。全年, 全区共减少排放化学需氧量排放2755吨、氨氮185吨、二氧化硫1107吨、氮氧化物345吨, 社会效益显著。
优服务, 重支撑, 坚实升级步伐
围绕企业发展需求, 形成了一切围绕企业转、一心围绕项目干的良好氛围, 各级政府遵循经济规律、准确把握定位全力, 创造性地开展服务保障工作, 确保工业经济实现三年新跨越。创新工作机制建设。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高效率研究部署千企升级创新转型重点工作, 形成工作推进整体合力;建立两级联系制度, 结合区四套班子挂钩联系企业和各镇 (区) 街道分片挂钩联系两种制度, 成立指导服务工作组, 加强调研、督查和指导, 全面梳理、实在解决企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建立宣传推进制度, 编发《吴中区千企升级创新转型政策摘要》、《千企升级工作简报》、《吴中区千企升级创新转型白皮书》等材料, 及时分析成效、总结经验、助推升级。
加快配套政策落地。出台了包括千企升级创新转型行动计划在内的“8+1”一揽子政策文件, 制定了4大类16项专项扶持政策, 安排了每年8000万元的工业转型升级引导资金, 并在工作中进一步调整、丰富、完善, 有效催化企业创新转型积极性和实效性。区财政每年落实科技、技改、品牌、人才等9方面扶持资金3.5亿元, 切实加大了对千企升级的扶持引导力度。
强化考核引导机制。将千企升级纳入全区经济发展工作考核意见, 加大了对各镇区开展工作的考核力度, 通过上下联动、形成全力, 共同推进工业经济创新转型。
谋划教育发展之我见 篇5
教 学 论 文
题 目:《谋划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姓 名:赖剑锋
现任教科目:高二级信息技术 单 位:佛山市顺德区罗定邦中学
谋划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之我见 摘要: 通过分析我国教育的现状,整理出实行素质教育的浅薄意见:分阶段进行教育教学,以摆脱应试教育的尾大不掉。
关键词:素质教育 软教育 硬教育 分水岭
一、我国教育的现状
在我国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重分数,轻能力”、“重智育,轻德育”,“重成才,轻成人”使人才发展失去了全面和平衡,而这种不和谐使中国学生背负起越来越多的缺点,从而在人才竞争中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境地。我们的小学生天天背着个厚重的书包上学堂,但,他们学到的却是跟他们年龄不符合的所谓“知识”。我们天天讲减负,讲面向社会,面向现代化,可是,我们的中学生却过着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面向社会又从何说起了?再看看我们的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让企业和公司不止一次的埋怨我们的莘莘学子专业技术不过关,诸如公文写作、公告通知等基本的职业技能也没有。上海一名中学生物教师带着一些学生前往崇明岛进行水栖动物的研究,因为在研究过程中大家要在泥泞的沼泽地里步行三四个小时,最后坚持下来的只有两三名学生;北京某大学的学生用硫酸泼洒动物园的黑熊;河北某中学女生宿舍楼发生校园暴力事件。。。一桩桩让人无法理解的事情频频出现,真的让我们感到震撼和无奈。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我们的学生怎么了?
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可为什么从校园里面走出来的莘莘学子却
不可避免的遭到用人单位的抱怨:为什么这些大学生所拥有的技能和我们所想象的有那么大的差异?连起码的人际交流技巧,基础的公文写作能力都不理想!
素质教育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手段,这是没有错的。但我们的教育现在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超越阶段,没有把它具体落实到教育的具体时期!
我们的教育应该改革,结合时代的要求,结合我国的国情,我认为我们的改革目标应该是:结合学生实际年龄段,坚持以生为本,培养品德高尚的实用型人才。
二、坚持“以学生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之我见
我们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要结合教育对象的实际,分阶段,分时期进行有重点的培养,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或者干脆就集中在单纯为解决“应试教育”而努力,又或者把素质教育的对象都集中在初高中或以上阶段的学生,这样不是“以生为本”,更不是全面推进。
在我看来,要想真正培养实用型的高素质人才,最要讲究的就是分清每个时间段的教育重点,像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为什么我们国家的不少家长都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这些国家深造?就因为,它们的教育制度培养的是实用型的人才,这符合学生和家长的实际。但是,这些发达国家的教育却也有不好的地方,最明显的就是,强调自由的美国教育没能培养起学生的高素质,导致其校园暴力、吸毒远高于其他国家。
我习惯上喜欢把人的勤劳、勇敢、创新等美好品质和素质称为人的软实力,而把诸如数学、物理的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等称之为硬实力。相对的,对这些方面的培养也就成了软教育和硬教育。
我觉得,我们的素质教育应该分以下几个教育的时期,在每个时期又应该坚持不同的教育目标。
1、学前---—小学教育,以软教育为主线的教育时期。这个时间段的孩童是最负有可塑性的,其认识世界、培养素质的基础也从这个时候开始。所以,在这个时间段的教育应着重培养孩子的各种美德和软实力,以品德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为主,并在这个时期锻炼健壮的体魄。相对的,这个时期的孩子不应该过多的接受其他学科的教育,比如,数学方面的知识在这个时期不应太难,只要基础的就好。而思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儒家文化教育就应该放在首位。在这个时期的孩子,有比较强的可塑性,对培养他们的创新协作就更为重要,我们应该要求这个时期的老师,不布置过多的书面作业,而是布置课题作业,让孩子们通过集体协作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认识世界,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心灵教育。也确实的达到减负的目的,真正让学习成为孩子们的乐趣。
2、初中-----高中教育,以社会实践和各学科知识的培养为主线的时期。
在这个时间段的学生,其认识世界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加强,也懂得开始思考人生,这个时期的学生的教育就应该放在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以及学科知识的培养上面。这个时候的学校和教师就要开始为学
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中去锻炼,去认识我们的社会。并在这个时期开始传授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并开始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生存技能。这个阶段的教育是软教育和硬教育的过渡和衔接时期。基本的生存技能包括: 1.写作、语言沟通方面。
比如:基本的演讲能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基础公文、信件写作能力培养。
2.数学方面的知识培养应放在数据统计、分析等实用性技术的教育 3.基础常用的学科知识的学习
4.认识世界、认识社会、不同地域文化等的教育。5.培养个性兴趣
3、高中后---大学教育
在高中教育的后半段,学生的分水岭开始出现了。有的学生有志于进行进一步的深造,而有的学生则倾向于开始其职业生涯。针对这两种情况,我们的教育在这个时期就该分为两个方向:
1.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上大学)2.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职业技术大学)
我国现在的高等教育存在着一个不合理的地方。那就是培养的人才都是一样的,好像是从一个模子里面出来的,拥有共性,缺乏个性。并且不少在校大学生都觉得在大学里面学不到什么东西,好似纯是为拿个文凭而进入的大学。这跟我们的高校录取制度有关系。高考是高校选择学生的方式。我们的高考过分的强调入大学的分数线导致
我们的学生把眼光都放在了分数上。素质教育在这个时候也就变成了应试教育!为了改革这种情况,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降低上大学的门槛,不单纯的把学生的高考成绩当成是进入大学的凭证,在这方面,我觉得我们有必要向美国的高等教育学习,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欲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独创性作为衡量其是否有资格继续深造的条件虽然几近苛刻,但却真能培养起一批研究型人才。最近,社会上要求的高考分两种考法,一种是进入大学,另一种则进入专门的职业学院也不无借鉴的地方。
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我们要适当的降低上大学的门槛,允许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再选择感兴趣的专业进行再深造,而不应该在高考时就让学生去决定该学什么专业,因为这个时候的学生往往会把目光放在录取分数线低的专业上,而去压抑自己的兴趣。入学门槛低,不代表毕业时候容易。我认为,高校应该提高毕业的代价,判断一个学生是否适合毕业不应该从他是否已经修满学分,提交的论文上,而应该是看他是否真的学有所成,对专业知识是否有了个人的独特见解。技术性人才的培养,结合其专门的职业技术进行教育。但有一点要注意的是:要把实用性操作技术放在教育培养的首位,而不是理论的讲授。
无论是哪种人才的培养,对其基本的工作技能如:自我压力释放,公文写作,基础英语对话等技能的培养都要持之以恒的进行,而且应该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率先实现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推进校企合作,建设集约化职
业教育培训基地,面向更大区域配置职业技术教育资源。
4、终身教育
大力开展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的成人教育是进行终身教育的方向和手段。各类学校进一步面向社区开放,扩大各种教育基地内教育资源利用率,为学习者提供多种多次教育的机会,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组织各种教育活动,大力推进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进一步完善人才、劳务市场制度,技术工种持证上岗制度等。调动和激发人们愿意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和积极要求参加学习的积极性。
三、引入竞争机制,完善制度
要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要有完善的保障制度做后盾。我个人认为:
1、引入他人评价机制和竞争原理
2、改革税制,增加学校收入,在边缘地区与发达地区举办校校互助行动。
3、加强教师间的交流活动和学校的区域合作
4、科学评价教师素质,鼓励教师接触社会,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奖励优秀教师,在一定范围内试行教师任期制,探索教师资格更新制改革,改善师生比例。
5、推进教务公开和评价、真正做到学生评价机制
四、后记
人才的竞争在现代社会正变得越来越激烈,要想战胜其他国家。我们的教育就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拥有健全人格的,能掌握实用生存技巧的高素质人才。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学的开心,学有所长。我们的教育培养起来的人才才是真正的高素质人才。
所以,总的一句话:品德素质培养在小学教育应该占主导地位,实用的生存技能的培养则应该从初中开始。
五、参考文献
[1] 王 枬
王 彦教育叙事:在实践中体悟生命[J],《教育研究》(北京)2005.2 [2] 《素质教育的呼唤》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审评新华出版社2001年3月版
[3] 孙立春
著 《素质教育新论》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年4月版
作者:赖剑锋
战略上谋划飞行员培训 篇6
飞行员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培养成熟周期的漫长。目前,中国民航机队数量以年均12%以上的速度增长,飞机的大量引进、更多航线的开辟,都需要更多的飞行员参与运行。中国每年有5000名新飞行员的需求,目前的供给速度只有每年3500名,考虑到历史短缺和人员退休及身体状况等动态方面原因,到2020年,飞行员缺口将达3万人。随着我国低空的开放,通用航空市场必将出现新一轮的高速发展,飞行员短缺局面必将进一步加剧。要解决这一难题,我们的确需要从战略上谋划飞行员培训能力建设。
首先,应从体制机制改革上破解这一难题,加快培训速度。我国专业的飞行员培训机构较少,而受制于市场准入、机场空域等基础设施限制等原因,社会资本很难进入这一领域。反观民航业发达的美国,民航飞行培训学校设置条件很低,更类似于目前我国汽车驾校,再加之低空开放、机场众多的原因,使的可从事民航飞行人员培养的培训学校遍地开花。 因此,国内一方面要加强空域及机场等机场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应创造有利于社会资本进入的产业环境。
其次,应适当提高飞行员素质门槛。对身体条件要求较高,以及招收信息不畅等因素,使目前飞行培训的生源相对较少。为了培养更多飞行员,有的公司在招收飞行学员时被迫降低对文化课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导致学员基础较差,学习动力不足。除传统学历教学以外,我们应加大在高校毕业生和自费飞行员招飞比例,国家可以为个人学习飞行提供一定比例的金融支持,促进飞行员培训市场的完全市场化。这不仅可以提高飞行员学习的动力,提升素质,而且利于飞行员今后工作的流动,同时增强企业竞争力。
最后,完善培训体系,促进不同市场需求之间的有序流动。现在航空公司最急需的是成熟的机长,但刚拿到飞行执照的飞行员飞行机会很少,这也是限制我国飞行员成长的重要因素。我国可通过完善培训体系,从而建立由通用航空向运输航空、由低到高的人才流动渠道。避免运输航空新飞行员飞行小时太少,技术不娴熟,而通用航空又无人可用的现况。
宋庆国
重庆谋划城市发展战略布局 篇7
主体功能区规划, 主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 统筹考虑未来区域的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 进而进行科学的国土空间划分。重庆着手推行此举, 将会给区域经济利益调整带来哪些变局?对各区县发展, 又意味着什么?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分类开发规范秩序
“这一规划主要是根据主体功能定位, 明确重点的开发方向, 进而对开发强度、开发秩序等进行规划和控制, 从而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杨庆育介绍说, 根据规划, 可将国土空间划分为四类区域。
首先是优化开发区域, 指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开发强度高的地区, 要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其次是重点开发区域,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发展潜力大、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好, 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三是限制开发区域, 关系较大范围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 突出生态和农产品保障功能, 适度发展产业, 促进人口转移。四是禁止开发区域, 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区域。
据了解, 除重庆市之外, 国家层面上的主体功能区规划也正积极推进。2010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审议通过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在接受记者专访时, 也曾明确表示, “十二五”要在出台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上, 制定完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管理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实行功能区域规划势在必行。
重庆市开发强度大效率过低
在采访中, 杨庆育详细分析了重庆市国土空间的自然状况。
重庆市山多地少, 适宜开发土地资源较稀缺。其中, 山地面积占幅员面积的75.8%, 丘陵和台地占21.8%, 平坝只占2.4%。全市只有约1/3的区域适宜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2。
同时, 虽然江河密布, 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生态敏感, 环境特殊, 地处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腹地, 环境保护压力大。位于盆地边沿, 常年风速低, 空气污染的稀释能力不强, 污染消纳能力较弱。
重庆市还是全国四大地质灾害多发区之一, 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达13417处, 三峡库区、长江及其支流的河谷地带地质灾害相对较为严重。
杨庆育表示, 就目前重庆市国土开发现状看, 开发强度高, 但是效率低。
重庆市开发强度为6.92%, 居西部地区第一位, 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1倍。但单位城镇空间集聚的人口偏少, 城镇人口密集度偏低, 特别是部分小城市、建制镇、开发区占用的国土空间较大, 空间资源浪费严重。
例如, 集聚近80%经济总量的一小时经济圈只居住了全市60%的人口, 渝东北、渝东南仍有几万人生活在高寒山区等不宜人类活动的区域。
从生产与生态的关系看, 生产占用空间偏多, 留给生态的空间偏少;从城市内部看, 工业空间偏多, 居住空间偏少, 并且耕地面积减少过多、过快。
直辖以来, 重庆市建设用地年均增长0.96万公顷, 耕地面积年均减少3.48万公顷, 耕地急剧减少, 由2001年的251.92万公顷减少到2010年的223万公顷, 人均耕地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6%左右。
应充分认识空间需求挑战
重庆市肩负在西部“加快、率先”的使命, 加之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对空间需求面临挑战, 以及城镇化进程加快、可持续发展对空间需求的挑战。因此, 必须深刻认识到, 我们人均拥有适宜开发的国土空间有限, 目前不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活动应尽快纠正, 要强化节约空间, 集约开发。
杨庆育分析说, 从国土资源分布的差异性出发, 绝不是所有的国土空间都适宜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 因此, 必须尊重自然, 科学开发。从因地制宜的角度, 以及满足人们多元化发展需求的角度出发, 不应是所有国土空间都承担同样的功能, 必须分类发展, 分类管理, 分类考核。这两者对重庆而言, 也尤显迫切。
“一核六心、一圈双带”
据透露, 在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编制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 将重庆经济区纳入了国家重点开发区, 功能定位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 全国重要的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 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汽车摩托车、石油天然气化工和装备制造基地, 内陆开放高地和出口商品加工基地。
三峡库区一些区县, 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明确提出中央财政将“逐年加大对农产品生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特别是中西部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
金佛山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足石刻等世界文化自然遗产、长江三峡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黄水等国家森林公园、黔江小南海等国家地质公园划为禁止开发区。
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精神, 目前重庆市初步进行了规划。杨庆育透露, 重庆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从空间战略格局上, 以主城和六个区域中心城市、“一圈两翼”等布局, 分为“一核六心、一圈双带”城市化空间格局。
同时, 构建“三带四屏”的生态战略格局, 即以长江、嘉陵江、乌江三大水域生态带和大巴山、大娄山、华蓥山、七曜山四大山脉生态屏障为主体, 以交通廊道、城市绿地为补充, 山水相间、带状环绕的生态战略格局。
重庆市禁止开发区面积80.01万公顷, 占全市9.71%。范围包括国家及市级自然保护区24个;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2个;国家及市级重点风景区36个;国家及市级森林公园58个等。
区域政策和绩效考核应区别对待
既然各个区域肩负着不一样的使命, 在区域政策和绩效考核应区别对待。在采访中, 有关专家如此建议。
他举例说, 例如, 财政政策上, 提高转移支付系数, 加大对限制开发区的支持力度, 引导并帮助地方建立基层政府基本财力保障制度, 增强限制开发区域基层政府实施公共管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落实各项民生政策的能力。
在投资政策上, 逐步加大政府投资用于农业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比例;对限制开发区的投资主要用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和支持发展适宜产业;对限制开发区国家支持的政府投资项目, 适当提高市政府补助或贴息的比例, 对基础设施项目, 降低或不要求区县政府提供配套资金等。
对重点开发区域, 应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 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 对限制开发区域, 主要鼓励民间资本投向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社会事业等。
更重要的是, 杨庆育认为, 主体功能区应建立分类考核体系。
对重点开发区, 实行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优先的绩效评价, 综合评价经济增长、吸纳人口、质量效益、产业结构、资源消耗、环境保护以及外来人口公共服务覆盖面等, 弱化对投资增长速度等的评价。
对限制开发区, 对农业导向的限制开发区, 实行农业发展优先的绩效评价, 强化对提高农产品保障能力相关指标的评价, 弱化对工业化城镇化相关经济指标的评价。对生态导向的限制开发区, 实行生态建设优先的绩效评价, 强化对提供生态产品能力的评价, 弱化对工业化城镇化相关经济指标的评价。
对禁止开发区, 应根据法律法规和规划要求, 按照保护对象确定评价考核内容, 强化对自然文化资源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情况的评价。
采访中, 杨庆育透露, 目前重庆市正积极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并加大对限制开发区区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同时, 正建立健全符合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要求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及办法。
谋划大品牌战略 篇8
他们不仅为顾客着想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还能以顾全大局的心态把地方经济发展、员工的生存与发展、供应商的事业前景、竞争对手的发展空间作为企业品牌扩张的参考基础, 并对以上五大责任群体生存与发展的承诺一一兑现, 这种企业才能在行业中成为数一数二的强势品牌。
品牌化运作不是一个短期行为, 品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也不是发展的某一阶段应注重的话题。充分挖掘五大责任体的核心价值, 在各大利益群体中找到品牌应做的能做好的侧重点, 分阶段制定目标, 并融入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和企业文化, 这才是真正的“大品牌战略”。
员工的期待
在品牌发展的第一步, 从身边算起第一个利益相关群体就是企业的员工, 这个群体常常引起社会关注的就是企业对员工的责任, 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安全保障、生活便利、职业发展空间等方面。
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而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应保障员工健康和安全标准, 施行以人为本的品牌经营理念和管理理念, 有助于劳动者自我价值的实现。企业行为遵循“人高于一切”的价值观, 视员工是企业最为重要的资产, 给予充分的信赖和尊重, 从而有利于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公平的环境中发挥其最大的工作效率, 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品牌也是员工生存发展的依靠, 品牌潜力大了, 员工自然愿意为之付出自己的青春甚至一生的奉献。当然, 强大的品牌盈利能力也能给员工带去丰厚的利益保障, 他们才能踏踏实实的留下来。品牌的稳定性和经济发展性是员工评判是否愿意为企业付出的唯一标准。
消费者的梦想
在消费者的心中, 好的品牌会伴随他们生命中的每一天, 可以形影不离, 是朋友, 是伙伴, 是亲人, 更是一种承诺。好的品牌不仅坚守最基础的价值承诺, 还会通过设身处地的洞察消费者的需求, 不断刷新消费者的想象。
谁说品牌是为了讨好消费者而存在?这是极其错误的看法, 其实消费者在遇到的各种问题面前, 他们期待好的品牌站出来为他们提供满意的解决方案。甚至, 好的品牌可以成为消费者的梦想, 这何尝不是现实?成功的品牌总是在不断刷新消费者的梦想:宝马不断刷新“悦”驾驶的想象、奔驰不断刷新“尊贵”的想象、苹果不断刷新“智能手机”的想象。消费者在生活中遇到的每个问题对应的行业领导品牌无一不是不断颠覆“最佳解决方案”的想象获得巨大成功。品牌在消费者大脑的构成中:品牌联想构成品牌认知, 可信度构成品牌美誉度, 美誉度才是构成忠诚度的关键。负责任的品牌会去细心的关注消费者所困, 用实际行动解决消费者所想。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品牌昙花一现, 有些品牌则成为了百年品牌的秘密。
如今很多行业的品牌进入了成熟期, 开始了文化价值观和情感的经营。企业竞争从单纯的价格、质量和服务竞争转化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品牌竞争。在这个阶段, 通过富含社会责任理念的企业文化, 赢得公众对品牌的认同, 已成为一种深层次、高水平和智慧型的竞争选择。品牌不仅要为企业负责, 更要为所在的社区, 所在的地区乃至行业负责。除了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外, 节能环保、人文关怀等社会责任理念可以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巨大满足感, 它直接进入人们的心灵, 让消费者产生情感上的依赖, 建立起强烈的品牌忠诚度。
供应商的发展
大型品牌有着庞大的供应商体系, 品牌的壮大离不开供应商的默契配合与支持。我们把这类企业称之为“明星背后的英雄”。现实中, 几乎所有行业的领导品牌都培养了忠于自己的庞大供应商体系。
有时候一个品牌的成功几乎是品类的成功, 创建一个全新的品类往往需要上到品牌企业下到供应商体系从零开始, 如何说服产业链上下所有供应商从零开始为品牌输送动力?这就需要品牌企业真从市场的需求中洞察到下一个发展的突破口, 并严格筛选和管理供应商的成员结构, 制定默契的配合程序, 从利益分配中做好大哥的角色。积极引导供应商从技术、人才、资源方面朝着自身市场发展的方向靠拢。品牌对供应商的责任构成中, 首先要真的从新的市场需求中挖掘到足量的经济价值, 其次对供应体系资源科学合理的分配, 最后在利益配给中确保整个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地方经济的责任
“饮水思源”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传承的美德,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品牌营销理论和品牌责任体系, 品牌发展的初期, 有很多企业都是基于地方的独特的资源成功。拉动地方经济水平, 提高地方群众收入水平, 提高地方就业率的重任离不开有社会责任感的品牌支撑。如贵州丰富的药材资源成就了贵州百灵品牌、内蒙古的牧养产业资源成就了蒙牛品牌、四川的酒产业资源成就了五粮液泸州老窖品牌。在品牌策划人杨双喜的眼中, 并非这些成功的品牌垄断了地方资源才会成功, 在很多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初期, 地方政府机构和民间机构根本没有限制地方特殊资源的使用权, 而是很多企业从思想根源上就缺乏“主人翁”意识。
地方特殊资源发展的初期阶段, 所有机会和资源是平等的。而品牌竞争的格局恰好在“品牌对地方经济责任”的意识中出现了分水岭。地方产业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品牌竞争的关键词并不是资金、技术和人才, 而真正决定竞争格局的是很多企业根本没有树立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的品牌战略。
品牌地方经济责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地方特色资源的优势寻找到与市场消费需求的突破口;二是培养忠于品牌的地方资源供应商体系;三是加强优势产业生产营销的地方人才建设和管理体系;四是加强技术研发和管理体系;五是在品牌推广过程中加强品牌形象与地方资源之间的联系。
竞争对手的生存空间
有人对竞争对手的存在深感懊恼, 在现实的品牌竞争理论中, 没有竞争就不会存在大的市场空间。竞争的出现至少能从三个价值面影响市场格局:一是激烈的竞争迅速引起消费者的关注从而培养消费习惯扩大品类市场份额;二是竞争产生的广告和推广会延长品类的行业生命周期;三是竞争促使品牌之间更加关注目标市场的需求变化调整产品和服务水平, 提升行业整体的核心竞争力。品牌竞争之间的关系可以科学的称之为“同一战壕中的战友”。
或者, 我们换一个角度, 如果可口可乐为了垄断可乐市场, 采取不正常竞争手段让百事可乐等其他竞争品牌消失了。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可口可乐品类的单打独斗是有多孤单, 消费者对可乐品类的关注度会大范围减少, 甚至放弃饮用可乐产品。任何一个富有行业发展责任心的品牌都不会这样做。
物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策略谋划 篇9
任何企业都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发展, 企业的命运都是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的需求和支持,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也会给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一方面, 企业是各种社会问题得以解决的主要支撑者, 当前社会出现的资源环境问题、和谐稳定问题、秩序建设问题、社会保障问题、腐败治理问题、文化建设问题以及道德法律水平的提高等问题, 皆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参与;但另一方面, 这些社会问题也只有顺利得到解决, 企业也才能具备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环境。一个资源缺少、环境污染严重、社会动荡不安、腐败盛行、职工缺乏基本保障、文化低、不懂技术、缺乏公平、丧失诚信的社会, 企业是断难顺利发展的[1]。因此, 企业除了需承担其主要责任, 生产货真价实的产品或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 赢得增值, 赚取财富外, 但还需承担对员工、对社会和环境的社会责任, 要努力实现和维护员工合法权益、职业健康, 保障生产安全和质量, 遵守商业道德, 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 并力所能及地扶危济困, 匡扶社会公平正义。
物流是将生产企业与消费者联系起来的主要桥梁, 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脉, 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物流企业除了需承担将所运货物及时安全送达并获取利润的主要责任外, 同其他企业一样, 需承担对员工、社会和环境的社会责任, 要努力实现和维护物流员工合法权益、职业健康, 保障货运安全及时送达, 遵守物流行业道德, 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 并力所能及地扶危济困, 匡扶社会公平正义。
物流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有利于实现企业内部雇主与雇员关系的和谐、企业与社会关系的和谐, 会赢得员工的忠诚、团队的团结、顾客的眷顾和社会的好评, 从而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提升企业美誉度、知名度、市场价值, 为企业的持续兴旺提供坚实的保障;若拒绝履行社会责任, 不仅极易遭致员工不满, 频繁发生消极怠工、破坏设备、毁损产品等行为, 而且会遭致顾客流失、社会恶评, 从而败坏社会形象, 使企业的发展频遇拦路虎、绊脚石, 很快即效益下降、亏损连连、破产倒闭。
2 我国当前物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存在的问题
物流业在我国还是个新兴行业, 发展还不成熟、完善, 2003年以前只有10%的物流企业采用计算网络管理, 如今虽已提高到80%以上, 但尚未形成全国运输信息网络, 经营过程中仍然存在空车往
沧州师范学院史淑女
返、迂回和过远运输等现象, 造成资源的很大浪费。一些国有物流企业在铁路、海运和航空中采用了GPS定位系统和高新技术, 但在公路运输的普及率还很低, 导致物流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都不够高, 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我国当前物流企业, 大部分都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责任, 但普遍还不积极, 不少物流企业是在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 漠视社会责任。从社会而言, 很多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还知之甚少, 所关注的绝大多数还是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和最终形态, 对生产过程的关注往往仅限于环境保护, 对劳工权益的保护等的问题还没有进入视野。
这种状况使很多企业不注意改善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不将职工的安全和健康当成一回事, 而是为获取利润而极力延长劳动时间、压低职工工资, 尽管物价不断上涨, 工资却长期保持不变, 一些企业甚至恶意拖欠、克扣职工那点可怜的工资。另外, 由于我国物流货运市场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行业准入机制, 法律法规还不健全, 导致运价体系混乱、诚信机制缺失, 超载超限的恶性竞争成为经常性行为[2]。我国物流企业对资助社会公益事业, 如资助受灾群众、困难学生、付不起医疗费的病人、水利建设等也很多不热衷, 不利于与所在社区建立和谐关系、树立良好口碑, 会给企业的发展埋下隐患、带来阻力。
3 物流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以促进企业发展的策略
物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既是物流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也是企业的长期投资, 会得到良好回报。当然, 无可否认,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必须先行付出。既然付出, 就不可能是盲目的, 自然谋求获得回报, 切实促进企业的发展, 维持企业的繁荣兴旺。为使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能够取得良好效果, 必须精心谋划, 采取科学的策略。为此, 需做到以下几点:
3.1 充分认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 端正态度
企业应该变目前将履行社会责任单纯看作一种付出的认识, 充分认识其对企业长远利益的积极作用, 从而改变在履行社会责任上的消极态度, 积极主动地履行社会责任。
3.2 履行社会责任要力求跟企业业务一致
社会责任的范围十分广泛, 有的是必须履行的, 如实现和维护物流员工合法权益、职业健康, 保障货运安全及时送达, 遵守物流行业道德;有的则是国家虽有要求但并无具体标准的, 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的则是社会希望, 但并非硬性要求的, 如扶危济困, 匡扶社会公平正义。第一、二种社会责任, 与物流企业的业务有天然的联系, 自然一致;但第三种社会责任, 则与企业业务并无直接联系, 需求者众多, 企业再大也无完全满足的能力;再者, 履行与否、数
摘要:物流企业除了需承担将所运货物及时安全送达收货人并获取利润的主要责任外, 同其他企业一样, 需承担对员工、对社会和环境的社会责任。物流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有利于实现企业内部雇主与雇员关系的和谐、企业与社会关系的和谐, 会赢得员工的忠诚、团队的团结、顾客的眷顾和社会的好评, 从而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提升企业美誉度、知名度、市场价值, 为企业的持续兴旺提供坚实的保障。
关键词:物流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兴旺
参考文献
[1]杨英法, 李文华.论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机制的构建[J].学术交流, 2006, (5) .
[2]王大超, 张丽莉.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现状与提升措施[J].北方论丛, 2005.
[3]杨英法.矛盾的处理、解决方式问题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3.
论大学学科方向凝练的战略谋划 篇10
关键词:学科方向,凝练,战略谋划
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元素, 学科建设是大学的第一要务, 是大学发展的主旋律和生命线。学科方向凝练是大学学科建设的基本任务, 是大学学科品牌的保障, 也是学科得以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重要基础。《孙子兵法》有言:“未战庙算, 以道为首”, 意为未战之前, 应以战略谋划为重。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因此, 新形势下, 大学学科方向凝练亟待从战略层面进行谋划与布局。
一、谋篇:大学学科方向缘何凝练
(一) 学科发展之“根”
学科方向是一所大学对其整体学科发展的定位、布局以及单一学科内部学术研究方向的选择。学科方向凝练实际上是大学对其现有学科建设的价值目标进行进一步升级、优化或选择的过程。这一动态过程贯穿了大学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基本功能活动中, 是大学学科发展的根基。科学和前沿的学科方向往往会指引大学学科在持续积累发展的基础上跃升一个新台阶, 扩大学科的品牌影响, 提升学科发展的自信。
(二) 人才培养之“本”
学科建设的终极目标就是提高学生受教育的质量。建设一流学科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能受到优质的教育。[1]高等教育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就需要不断地适应社会变化的需求, 来对既有的学科方向进行动态调整, 做到以学生为本, 将科研充分融合到教学中, 推动对适应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三) 队伍汇聚之“魂”
原生意义上学科是学者的学科, [2]学科是一种知识创造的学术共同体, 可以说没有学者, 就没有学科。围绕着优质的学科方向凝练和实施运行过程, 大学往往会吸引和汇聚一大批相关领域学者。这些学者在学科方向领域进行分工和协作, 形成教授治校和学者治学的“圈子”。学科方向不断的凝练变化, 学者的“圈子”也不断的新陈代谢, 甚至分化出一个个有意义的学科群。
(四) 基地构筑之“魄”
学科基地是学科建设的载体和平台, 是学科人才施展才华的“聚宝盆”, 学科基地有效承载着学科建制的运行。前瞻性的学科方向的凝练会引发学科专业内涵和课程结构的深层次变革, 经过一定时期的积累后, 往往可以给学科发展带来大平台、大项目和大品牌, 极大地提升学科基地的实力和水平。
二、布局:大学学科方向如何凝练
大学学科方向凝练从形式上讲, 可以分为学校根据任务需要主导组织凝练和学术组织通过思想碰撞自发凝练两种。不论何种形式的学科方向凝练都可以从以下几个面向来进行战略布局。
(一) 社会发展引领
经济社会发展时刻引领着大学学科建设的社会需求和发展方向, 大学要随时洞悉世界发展的变化, 必要时要及时对学科发展方向作出调整。目前, 在能源、资源、信息、材料和人口健康等关系现代化进程的战略领域, 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正在发生或正在孕育着革命性突破, 一场以绿色、健康、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呼之欲出, 例如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能源互联网等。主要国家纷纷调整科技和创新战略, 加大投入力度, 采取特殊政策吸引高端人才, 全球创新竞争空前激烈。因此, 要把握住新产业革命带来的历史机遇, 就要对大学学科进行调整。比如, 在传统的计算机学科领域, 计算机工程专业的学生就业困难, 趋近饱和, 但是新兴技术革命, 使得新的专业技能需求得以扩展。如果此时, 大学因势利导, 顺应时代潮流而动, 及时调整学科发展方向, 开设与大数据和云计算相结合的方向, 势必会为抢占新兴学科发展的制高点。
(二) 国家大政导向
国家社会发展大政方针在一定时期内指导和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走向, 社会资源会围绕着国家政策进行合理配置。大学学科方向凝练应顺应时代的脉搏和国家大政方针展开。例如, 2011年科技部发布《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对未来五年的科技发展进行了总体部署,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重点专项、重大科研计划等目标和领域的提出为学科方向的凝练指明了方向。围绕国家科技重大发展方向进行学术积累, 有助于大学学科团队承接国家重大的科研项目, 提升科研实力, 推动科学正能量的循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 是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 产业和城镇融合的重要目标。如果有环境学院和城市建设学院的大学就可以借此找准社会需求, 建立符合新型城镇化需要的学科方向, 组建有关科研平台和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 就能为国家城镇化建设输送大量紧缺的人才, 学科水平也会极大提升。
(三) 区域服务聚焦
当前, 以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大学已从“象牙之塔”变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是教育的外部规律决定的, 大学一方面必须适应社会, 受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制约, 另一方面为它们提供服务。大学服务地方、区域发展, 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互动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大学学科方向凝练应立足区域经济建设需要, 朝着为区域发展服务的方向聚焦, 为地方社会经济提供高层次社会服务, 使学科建设与区域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也是大学学科方向凝练出特色和优势的着眼点。众所周知, 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孕育出了著名的“硅谷”, 而“硅谷”的发展又极大地催生了斯坦福大学学科的大发展, 成为大学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典范。
(四) 实践问题提炼
实践出真知, 在实践中发现和把握科学问题, 凝练重大关键科学命题, 是取得科学研究突破的关键前提。学科方向的凝练也要有实践问题意识。面向产业或企业生产的第一线, 结合实际问题提炼学科研究方向是一个很重要的凝练途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大学学者要走出书斋, 走进市场, 到工厂中去, 到群众中去, 参与市场主体的生产实践。大学要结合学校现有的优势学科资源, 急市场实际需求之所急, 超前规划、提前部署, 围绕重大问题形成新的学科方向, 把学科建设与产、学、研、用合作机制紧密结合, 大力服务产业和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三、蓄势:大学学科方向凝练什么
大学学科方向的凝练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 做好学科发展的目标定位, 打好学科发展的坚实基础, 养好学科发展的“精气神”。具体来讲, 可围绕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凝练。
(一) 交叉融合的前沿知识
大学是一个“传递深奥的知识, 分析、批判现存的知识, 并探索新的学问领域”[3]的组织。当前, 大学学科发展呈现出既高度综合又高度分化的趋势, 学科的交叉融合成为常态。传统的学科划界呈现出知识体系过于分散的“碎片化”倾向, 已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日益复杂的要求。前沿就是学科的生长点, 前沿就是创新的突破点, 突破前沿, 学科就向前发展。因此, 学科方向的凝练要洞悉和瞄准前沿, 勇于打破学科间的壁垒, 在学科交叉中探索和建立新的和有潜力的知识体系和学术领域。
(二) 富有特色的专业课程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大学学科建设的最根本任务, 也是学科方向凝练的基本出发点。而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依托与落脚点是学科中的专业和课程。专业和课程是学科方向系统凝练后的集中表现。学科方向调整了, 其系统中的专业和课程亦会进行相应的调整。亦或富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会推动学科的方向改革, 生长出新的较稳定的学科点。学科方向的凝练应当结合大学现有的学科历史沉淀和优势, 确立有特色的学科方向, 将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做实、做精、做强, 并彰显和辐射影响力, 这样大学学科才能可持续发展。
(三) 高效协同的学科群体
学科群是为了适应社会、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若干学科交叉融合, 相互支撑, 围绕某一学科共同领域或重大学术项目紧密而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学科群体。[4]学科方向凝练所形成的新学科领域在继承的基础上要适当的超越, 既有一定独立性, 又与现有学科具备一定程度的学科交叉互补和渗透性。不同学科在学校总体学科规划的指引下, 通过知识对流、理论借鉴、方法转换等展开发展、依赖、促进、移植等互动, 形成学科的协同共生效应。学科点、学科群的分工与衔接明确, 通过学科领军人物带动形成动态的创新人才梯队, 营建良好的学科创新的生态系统, 使得学科增长点焕发蓬勃生机。
(四) 协调发展的结构规模
学科方向的凝练过程也是学科结构、规模和效益不断调整的过程。学科方向调整往往是学科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的集中爆发, 这需要准确把握学科方向的转型特点, 在学科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能力结构等方面作出响应。例如, 伯克莱加州大学在10多年前就动态构建学科建设战略目标, 重新整合学校的各种教学要素, 重点构建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生物科技、信息科学、纳米科技三大核心学科。[5]我国大学学科方向的凝练也要从高等教育长远发展的大计出发, 合理布局, 处理好量和质的关系, 处理好规模与效益的关系。大学要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 既要充分发掘传统学科优势, 又要进行有机结合, 错位发展, 异军突起, 培育新兴学科竞争力。学科建设不能盲目贪大求全, 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导向, 注重学科内涵的丰富和学科质量的提高, 集中力量, 重点突破, 强化和优化学科资源的投入与分配, 促进学科结构、规模、效益的协调发展。
在学科建设、学校发展中, 每一代人只能做他所能够做的事。[6]学科方向凝练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关涉大学学科发展全局的工作, 我国大学应当提早进行战略谋划, 明确自己的历史定位、把握学科所处的战略阶段和发展方向, 拓展大学学科发展更广阔的空间。
注释
1[1]李培根.解析大学学科建设的误区与真谛[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8) :4.
2[2]王建华.学科建设新思维[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7, (5) :37.
3[3] (美) 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31, 32.
4[4]王文科, 刘东岳.谈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战略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19) :50.
5[5]赵坤, 王振纬.学科建设的内涵、动力与竞争优势累积[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10) :20.
企业发展战略谋划 篇11
【本刊讯】4月13日下午,泉港区召开了全区安全生产消防工作暨第二季度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工作会议。从会上获悉,2006年泉港区将力争安全生产各项指标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的范围之内,确保不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针对泉港系国家规划建设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石化港口城市,各种危险化学品生产和储存相对集中,适时开展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演练,全面提高政府应急救援能力,建立快速反应、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单位自救和社会救援应急机制,确保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把事故危害损失降到最低点。
会上,分管副区长吴世木就2006年全区和当前安全生产消防工作目标任务进行动员部署,要求各级各部门加强领导,完善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度,加强和重视安全监管队伍建设;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抓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重点,根据整治重点和任务分工,制定切实可行整治方案,实行每月一报制度。同时对在4月30日前未取得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和在8月15前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矿山、危化企业,区政府将组织有关单位依法给予关闭或取缔。
吴世木强调,各级政府、企业要加大安全资金投入,广泛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三同时”制度,研究探索乡村和非公有制企业安全监管有效方式,进一步完善重大危险源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乡镇(街道)要积极创建“创安全生产合格乡镇”工作,研究探索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费用提取、安全风险抵押金等经济政策,筹建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维修点,对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装置“GPS”卫星定位系统,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加油站推广HAH阻隔防爆技术等七项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铲土运输机械行业谋划战略转型 篇12
随着国家和工程机械行业“十二五”规划的出台以及新项目的陆续开工建设, 铲土运输机械行业已经到了调结构、促创新的关键时期, 如何争取较大的市场空间和持续的增长动力, 已成为全行业关注的焦点。
在此背景下, 以“战略转型, 创新变革—如何赢在下一个5年”为主题的“2011年中国铲土运输机械行业年会”于2011年12月12日在山东潍坊召开。铲土运输机械主机企业和配套件企业代表、行业媒体等共130余人参加了会议, 共同探讨了铲土运输机械行业在“十二五”期间如何调整发展战略, 重点探讨技术创新、体制变革、节能减排等焦点问题。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秘书长苏子孟做了“2011年中国工程机械总体运行形势及未来走势”重要发言, 分会秘书长尚海波代表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做了“2011年中国铲土运输机械行业总体运行情况及未来展望”的报告。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应惟伟教授做了国内外经济形势及2012年前瞻为主题的报告。全国土方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吴润才秘书长针对我国铲土运输机械标准化情况做了报告。
装载机市场相对平稳市场集中度进一步增强
2011年1~11月, 共销售装载机226720台, 同比增长14.43% (1~12月共销售246832台, 同比增长13.96%) , 其中国内市场销售204199台。由于装载机的需求稳定性较好, 使其在工程机械行业“严冬期”表现依然强劲, 各单月销量仅有4月份出现了同比负增长, 尤其进入四季度后, 销量较上年同期出现了10%以上的增幅, 市场显现出一定的回暖趋势。从市场集中度来看, 龙工以39296台的销量领先, 柳工、厦工、临工的累计销量也都突破30000台。1~11月四家一线品牌的市场份额达到67.41%, 高于去年同期65.69%的份额, 装载机市场集中度进一步增强。与2010年对比情况来看, 龙工、柳工份额出现下滑, 临工上升迅速, 厦工略有增长, 各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进一步趋同, 竞争更加激烈。但总体来看, 市场集中度进一步向优势品牌集中。
截止到11月份, 我国累计出口装载机2.26万台, 占总销量的9.92%, 同比增长65.0% (1~12月共出口24771台, 占总销量的10.04%, 同比增长59.99%) , 增幅远高于国内销量;装载机的出口销量远超过2010年全年的总出口量15483台。海外市场对我国装载机的强劲需求, 是促进装载机行业整体稳定增长的强有力保障。
推土机国内市场弱势出口表现强劲
2011年1~11月份, 我国主要推土机企业累计销售12486台, 同比下降2.84% (1~12月共销售13097台, 同比下降5.90%) ;其中国内市场累计销售推土机9197台, 占销售总量的73.66%, 同比下降14.30%。自2011年4月份以来推土机销量出现连续同比负增长, 市场表现明显弱于装载机。但在贵州、黑龙江、山东、辽宁等一些省份则保持了同比10%以上的增幅。与国内整体下降的趋势相比, 推土机产品的出口销量保持较高增速, 2011年1~11月国内共出口推土机产品3289台, 同比增长55.80% (1~12月共出口3505台, 占总销量的26.76%, 同比增长50.62%) 。
从各机型系列看, 处于主流地位的160~179hp系列的中型推土机下降较为明显, 而120~139hp的小型推土机需求大幅萎缩, 降幅达到53.47%。受出口市场拉动, 320hp以上推土机销量大增, 同比增幅达62.88%, 共销售1233台。
2011年山推继续稳稳占据推土机市场的龙头地位, 1~11月份累计销售推土机7860台, 占整个市场的62.72%;排在第二位的是宣工, 累计销售1069台, 同比下降18.95%, 市场占有率为8.53%;移山以855台的累计销量排在第三位, 同比下降16.18%, 市场占有率为6.82%;柳工、彭浦、陕西中联发展势头强劲, 增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平地机出口销量大增内销出现负增长
2011年共销售平地机5059台, 其中出口2375台, 与2010年相比分别增长20%和102%。出口占销量的46.9%。其中徐工筑路稳居行业第一, 共销售1910台, 市场占有率37.8%;鼎盛、柳工、常林销售均超过500台。
加强自主创新推进战略转型
尚海波秘书长认为, 目前的市场回调是工程机械行业回归理性发展的表现, 市场的不确定性促使行业面临两方面的考验, 即产能过剩和价格竞争。企业发展之路是加大自主创新力度, 提高传统优势产品的附加值, 从延伸产品服务上寻找新的价值增长点。加快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努力建立为用户提供依托产品的服务或整体解决方案, 满足用户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 实现行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企业发展战略谋划】推荐阅读:
谋划和推动高质量发展06-28
企业发展征文:企业发展关键要唯才是举07-15
企业文化与企业的发展08-13
创建和谐企业 推动企业发展09-07
企业发展07-30
企业再发展战略05-13
企业发展战略管理06-02
企业竞争发展战略09-02
企业品牌发展战略10-08
企业发展战略阶段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