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战略新思路

2024-08-10

企业发展战略新思路(共12篇)

企业发展战略新思路 篇1

1 我国煤矿企业走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煤炭作为我国主要的能源, 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工作、生活之中。但也正因如此, 煤炭的大量开采, 使得煤炭资源不得不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形势, 一方面是煤炭储量有限, 煤炭的回采率极低;另一方面则为煤矿开采所引发的环境污染, 都严重制约了煤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对煤矿资源采取合理的开发与环境保护迫在眉睫。而循环经济的提出, 恰恰是利用可持续经济增长模式, 以高效利用与循环利用为核心, 实现经济与环境,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 可以说我国煤矿企业走循环经济路线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也具有企业发展的必要性,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 走循环经济路线能够有效提高煤矿企业经济效益

实践证明, 提高煤炭利用率, 成为提高煤矿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而循环经济理念的提出, 恰恰是以煤炭为本, 不断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 保护煤炭资源能够被合理开发的重要经济手段, 也是推动整个煤矿产业的升级的重要保障。

1.2 走循环经济路线能够从根本上治理环境污染

纵观我们煤矿企业的总体以生产、开发、利用水平, 我们不难发现, 传统的煤矿开采模式在煤炭的利用率与产出率都是极低的, 造成能源的严重浪费。而循环经济理念的提出, 推行清洁生产, 则可将社会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生态平衡的影响降至最低程度, 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问题。

2 煤矿企业走循环经济路径应遵循的几点原则

2.1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对资源节约与环境的治理

纵观我们近些年的经济发展, 我们不难看出国民经济早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在传统经济模式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了资源与环境代价。尤其是煤炭产业, 据我国经济专业、环境专家的相关分析数据表明, 在GDP总量中, 至少有18%是投资资源与环境得到的。因此, 为了更好的遵循循环经济理念, 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 煤矿企业势必要兼顾资源节约与环境质量, 从而使经济发展更具有可持续性, 实现煤炭产业的健康、全面发展。

2.2 将环境保护融入煤矿企业经济发展中实行良性循环

循环经济理念在煤矿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一次质的飞跃, 更是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方向。尤其是目前我国煤矿企业传统的煤矿开采模式所引发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因此, 为了更好的贯彻与落实循环经济理念, 就必须将环境保护融入到煤矿企业经济法中, 进而坚持以循环经济实现企业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良性循环。也就是说在生产加工中, 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资源, 变废为宝, 并在经济循环中不断产生新的附加值, 从而为产业链结构赋予全新的意义, 减少废物产生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也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使企业的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形成相互促进的正比关系, 真正实现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3 拓展多元化产业结构打破经营限制

煤矿企业要想真正落实循环经济理念, 不仅要加强对环境、资源的治理与节约, 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更应该不断扩展多元化产业结构, 发展相关产业链, 从而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死结”, 进入多元化领域使企业的经济发展更加平稳。而在拓宽煤矿企业生产经济领域时, 可从选择与煤炭产业有着内部联系的产业开始, 如:发电、水泥、制砖等, 使企业在循环经济的光明前景下, 不断实现做大、做强的最终目标。

3 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

3.1 坚持科学发展观,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恒源煤电祁东煤矿在近年来的煤炭生产实践中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煤炭产品附加值不高, 煤炭生产效益低, 环境污染严重, 可持续发展能力差, 不仅影响企业的发展, 还会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然而, 发展循环经济不应仅仅停留在完美的理论真空。基于此, 皖北煤电集团祁东煤矿选择了这样一条路--发展以煤炭、煤化工、煤电建材等产业为支点的循环经济, 并坚决地走了下去。

3.2 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点

祁东矿坚持走“精干主业、多业并举”发展之路, 促进了煤矿经济的科学、协调发展。通过对祁东矿建设循环经济的主要成果和基本特征的总结、分析, 可以认为下列几个方面是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点。

(1) 建设循环经济要有明晰的发展思路。发展循环经济, 实施多元发展, 必须根据企业自身特点, 整合上下游资源, 延伸产业链条, 发展相关产业, 增强循环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祁东矿立足于矿产资源的持续利用, 在发展非煤产业上, 紧紧围绕煤矿做文章, 利用采煤废弃物建矸石砖厂, 利用洗煤矸石上矸石电厂, 利用伴生的煤层气建瓦斯电厂, 围绕自身发展及市场需求上马新型塑制管材厂等, 使得煤炭生产与资源环境相得益彰, 从而真正走出一条污染少、效益好、能耗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 必须发挥人力资源的潜能和优势。发展循环经济很重要的一环就是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实现对现有资源进行精深加工, 而高新技术的实施的运用, 必须以人力资源作支撑。祁东矿通过开办夜校和各类培训班, 对员工实行全员、全方位的“阶梯式”培训, 使一大批年轻员工在工作实践和理论学习中逐渐成才。同时, 注重对企业员工的教化引导, 全面挖掘人的潜力, 充分调动每一个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非煤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3) 必须建立科学的运营机制。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资建设、科学化管理运行、市场化研发创新等体制机制, 引导资金和人才技术有效聚集, 规范企业内部管理, 加大企业创新力度, 夯实企业发展基础。祁东矿面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紧缺问题, 一方面把发展非煤产业和环保资金纳入企业总体预算, 一方面广泛吸纳社会资金, 拓宽融资渠道, 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污染治理。在非煤产业的经营上,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股份制改革, 主动面向市场求生存谋发展, 开创了谋科学发展之举, 走循环经济之路的新局面。

企业发展战略新思路 篇2

而更令水泥行业汗颜的是,去年甬温线高铁事故的发生使国家投资热情居高不下的高铁建设进入停滞期,水泥行业也因此陷入了无市场、无生产的两难境地。据了解,由去年的一系列不利形势所产生的后续效应使得今年一季度水泥设备生产企业陷入了低谷,而郑州鼎盛却没有因此而步履艰难,这主要得益于其多样化的经营。

虽然水泥行业受经济形势出现了不景气,但是砂石行业以其对废弃资源的再生利用特点成为未来几年颇具前景的优势产业,尤其是道路建设、房屋建设离不开的就是砂石骨料,因此,郑州鼎盛在2003年提出承包砂石生产线的新思路让行业看到了公司决策的正确性和前瞻性。

水泥、砂石是任何工程建设都不可或缺的基本原料,而郑州鼎盛以水泥和砂石双重发展的经营方式再次向行业人士表明了,在现代这个瞬息万变的市场里,多样化经营无疑是为企业在市场的长空中添上了抗风险能力和从容应对的双翼。

古人常道做事要学会未雨绸缪。对企业来说,在这个嫉妒缺乏安全感的时代里,多样化经营正是未雨绸缪的新解说,而郑州鼎盛在水泥行业衰落的形势下却从砂石行业获得了新利润更是让企业意识到了多样化发展的重要性,因此,现代企业一定要打破传统的单一化经营,用多样化的产业为企业赢得大利润。

企业发展战略新思路 篇3

【关键词】 企业 统计工作 创新发展 经营指标

1.新形势下企业统计工作创新发展的意義

随着企业经济活动多元化,企业结构和经济联系目益复杂化,对统计信息的需求成倍增长,对企业统计的要求越来越高。统计不仅要反映企业的人、财、物,还需深入企业的质量管理、运营管理、风险管理、技术创新管理、综合评价管理等各个方面,为企业管理层决策提供科学的基础资料和数据,正如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同样,企业统计的创新是企业适应市场竞争要求、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2.新形势下企业统计工作的创新发展方式

2.1统计观念创新

传统的统计观念受旧的经济体制和传统经济理论的影响,把统计的功能和作用主要限于完成国家及上级部门布置的统计任务,为此导致企业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降低,严重制约了统计应有作用的发挥。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应树立新的统计观念。

(1)以人为本观念,做好统计工作,统计人才是根本。(2)市场观念和风险观念。企业要注意防范统计风险,统计信息的可靠性只具有一定的概率保证,统计预测和统计决策也具有偶然性和风险性。(3)信息观念。企业作为一个经营系统、开放系统,决定企业必须建立统计信息系统,从事统计信息的建立、提供等工作,为保证信息工作的有效性,要求统计信息具有准确性、时效性、针对性和一定的弹性。

2.2统计内容及计算方法创新

第一是国家统计报表制度已有的内容。这套指标体系已经比较简要地反映出企业产供销、人财物、投入与产出的基本情况,企业统计人员及领导者都应深刻了解认识这套指标的涵义和作用,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这套指标反映、分析、研究生产经营中的问题。第二是国家统计制度尚未包括的内容。从对企业生产经营的作用影响看,应增加的内容可以有:产品质量统计,用随机抽样方法结合排列图、直方图等统计图表,计算如平均值、标准偏差等统计特征数;市场营销及预测统计。

在此基础上,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就是综合统计部门根据管理与决策的需要,对集中起来的诸多数据进行排列组合,生成新的有用的统计信息,从而为企业的发展与决策提供全面、准确的参考依据,发挥其他任何工作都难以发挥的参谋作用,促进企业管理与决策水平的提高。

2.3统计制度创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再沿用原有的统计报表制度来解决数据的统计问题,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要建立一套与市场经济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建设相适应的数量不多、功能齐全、易于操作、能够“快”、“精”、“准”的反映企业运行态势的统计报表制度。同时,还要结合市场经济的特点,建立反映科技进步、产品结构变化、市场营销、行业动态对比等反映企业在市场中的生存和竞争能力方面的统计报表制度。

3.新形势下企业统计工作的创新发展路径

3.1企业统计指标的设置必须以企业管理的需求为转移

企业进入市场之后,企业统计也应该及时把工作重点由单纯的为政府统计提供报表,转向为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目前,我国企业的统计工作主要还是围绕政府统计部门布置的任务,尽管大体上也反映了市场经济的运行情况,满足了政府部门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但却难以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尤其是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国家的政策导向、市场的供求变化、新产品的开发、同行业的竞争等等,都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要增强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就必须要求企业对各种重要的经济技术信息具有较强的接收、加工、整理、综合分析与追踪反馈能力,以便根据外部环境的现状的变化趋势,弄清企业在行业竞争中的地位、机遇以及可能遇到的风险、制定出新的发展战略。与之相适应的企业统计工作的中心就必须放在市场环境、市场需求、市场营销状况的调查分析上,通过运用各种分析研究方法(如统计评价分析、因素分析、依存关系分析、动态分析等)及时地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3.2企业统计要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控制和企业的经营决策

建立适合本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决策的统计指标体系。这是充分发挥企业体系功能的中心内容。我国目前众多企业中普遍存在的内部报表满足不了企业内部需要,这是企业统计工作发挥作用不大的主要根源。随着市场竟争的加剧和企业改革的深化,企业的经营性质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得企业管理和决策对统计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统计指标体系的设置既要立足于满足上级各项业务部门需要的同时,更加注重企业统计核算和经营决策方面的需要,应具有描述、评价、分析预测和监督企业发展的功能,全面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建立一套以市场为导向、以经营为中心、以技术创新为重点、以经济效益为目标、投入产出、生产营销、市场开拓、资金周转、资本保值增值、技术创新、人力资源和能源管理等方面的较为全面的企业统计指标体系。

3.3要全面提高企业统计人员自身的素质

企业统计人员应摒弃传统的观念,积极主动地为企业搞好统计分析。企业统计人员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要紧跟形势,密切观注企业经济活动的新情况、新问题,勤于思考,抓住选题,集中精力,及时的提供有效的统计分析资料; 同时要广泛了解各方面特别是领导个人对统计信息的需求情况,抓住重点、热点、进行调查研究,有针对性的写出专题统计分析报告,如硅钢片、电磁线涨价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等; 统计人员还要在此基础之上,运用统计特有的方法手段对信息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在分析数据的基础上,找出事物发展变化规律,针对产生的问题及其原因有的放矢、对症施药,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切实可行的新建议和新措施。

结束语

统计是认识社会的有力武器,统计工作是各级政府实行宏观管理和调控的基础。因此,企业统计也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它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始终,涉及到企业经济管理的方方面面,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东晟,李晓明.我国企业经济统计创新问题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9(20).

[2] 李继梅.企业统计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构想[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 (5).

[3] 李茂春.浅谈统计管理体制与企业统计创新[J].现代商业.2008,(4).

企业发展战略新思路 篇4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 “工会作为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作为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 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四个作为”对中国工会的性质和特点进行了定位, 是推进工会工作向前发展的思想理论基础。作为企业工会在落实“四个作为”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原则。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要求工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 社科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精神实质, 为工会组织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走什么样的工会发展道路, 建设什么样的工会”, 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强大思想理论武器。企业工会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 才能把握工会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 才能使工会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要坚持工会组织自身建设的原则。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加强自身建设是工会适应新形势、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更好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企业工会组织在自身建设中, 要抓住班子建设、班组建设、队伍建设等环节, 夯实自身建设的基础;要抓住能力建设, 提高维权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等方面的建设;要抓住机制建设、从工作方向、目标管理、评改考核等方面加强机制建设;通过工会组织自身建设、激发工会组织的活力, 扩大工会工作覆盖面, 增强工会组织的凝聚力。

要坚持“双维护”的工作原则。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工会要在切实维护职工群众利益的同时, 引导广大职工群众积极为推动企业发展献计献策, 努力实现企业发展和维护职工群众利益的百里双赢, 促进劳动关系和谐,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企业需要职工勤奋工作来实现生产目标和经济增长, 职工要在企业实现生存保障和人生价值,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企业工会组织要把落实维护职工职责同维护经济发展、维护企业稳定持续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维护构筑和谐、实现企业和职工的双赢。

要坚持从职工为本的原则。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既是一种观念, 也是一种方法论。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 工会组织要突出职工这个主体、抓住职工这个根本, 把职工群众的利益作为工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做到企业发展为了职工群众、企业发展依靠职工群众、企业发展成果由职工群众共享, 推动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践行中创建机制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 “要充分激发工会组织特别是基层工会活动, 进一步扩大工会工作覆盖面, 不断增强工会组织凝聚力”。建立和完善有效的运行机制、是扩大工会工作覆盖面、增强工会组织凝聚力的有力保障。

建立健全工会组织网络机制。工会的组织体系是工会发展各项工作和履行职能的组织基础。企业要按照《工会法》的规定, 坚持哪里有项目哪里就建立工会、哪里有职工就动员他们加入工会组织、建立健全工会组织网络体系, 明确工会工作制度和办事程序, 做到工作职能清晰、人员配备到位、工作责任落实, 实现工会组织建设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建立健全民主管理机制。职工参与民主管理不仅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 也是生产力发展, 经济文化发展和管理现代化的需要。推进企业民主管理是工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其功能的发挥、有赖于相关机制建设的配套和完善。要完善职代会和职工大会制度、畅通民主管理渠道;要完善任务公开机制, 让职工知情、参与和监督;要推行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 更好地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劳动关系的建立。

建立健全职工权益维护机制。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要求“工会的基本职责是维护广大群众合法权益”。工会要在企业改革中维护职工合法议事权益, 真正做到从源头上参与, 在过程中维护。总之, 企业工会要担负起维护职工权益的重任, 真心实意地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 为职工排忧解难, 才能够实现工会工作的自身价值和职工对公会满意的目标。

创新中开拓局面

企业工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工会工作才能不断推出新举措, 取得新效果, 才能不断开创新局面。

坚持工会理论创新。工会理论创新是工会工作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 为加强工会理论建设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随着企业改革发展的深入, 给工会工作带来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履行基本职责, 推动和谐企业创建等方面面临的任务复杂而艰巨。这就迫切需要工会加强理论政策研究, 探索工会工作的特点和发展变化规律, 研究新情况, 总结新经验, 提出新思路, 为工会创新完善工作机制提供理论政策支持。

坚持工作思维创新。创新思维是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能力。工会组织只有坚持思维创新, 从配角思维的禁锢中解放出来, 加强学习研究、寻找工作思路、寻找自身突破、推进主体创新, 勇于在工作创新中做“主角”, 工会工作才会在思想上达到“新境界”, 工作上才会有“新作为”, 自身才能有“新风貌”。

坚持工作机制创新。理论创新、思维创新必须落脚到极致创新上, 才能管用有效。工会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 工作千头万绪, 必须要靠健全的工作机制来保证。因此, 企业工会要坚持工作机制创新。在工作视角方面, 把工会工作放在整个企业工作大格局中来谋划和推进;在工作范畴方面, 从过去的自立门户, 自我循环的半封闭管理模式转变为开放至多元化管理模式;在工作方式方面, 善于发现和总结好的经验和方法。通过机制创新, 企业工会组织的活动和创造力才能充分激发出来, 新举措、新机制才能不断涌现。

摘要:2008年10月21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同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中国工会十五大部分代表座谈时, 发表了重要讲话, 要求各级工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胡总书记讲话为做好新形势下的中国工会工作指明了方向, 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好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 对于推动企业工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探索适应新形势下要求的企业工会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探索农村发展新思路 篇5

侯新华

在滇西北怒江大峡谷深处,有一个小山村,远远望去,一片茂密的树林里,一幢幢砖混楼房拔地而起;走进村里,村容村貌整洁有序,户户通上硬化路,村图书阅览室、娱乐活动室、卫生室一应俱全,家家房前屋后绿树成荫、果木成林,一幅“林在村中、村在林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优美画卷。这就是蛮辉自然村。

蛮辉自然村位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上江乡西南部,距州府六库28公里,总面积2.25平方公里。村内有汉、傈僳、白、彝、傣等多个民族杂居,全村共有115户487人,耕地面积700.7亩,其中水田432.7亩,旱地268亩,经济林果547亩,人均有粮495公斤,属典型农业村。几年前,蛮辉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农民收入单一,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村经济总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低,村里的道路是凹凸不平的泥巴路,群众出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一个集穷、脏、乱、差于一身的贫困山村。

近年来,该村以强化党建为抓手,以培育新型农民为目标,以整治村容为切入点,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着力点,立足优势资源,创新工作机制,大胆探索,改革创新,全村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先进村,走出了一条山区脱贫致富的新路子。2009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860元,人均有粮495公斤以上。

蛮辉村的发展,关键在于坚定不移地坚持“党建带村、基础固村、产业强村、科教兴村、生态立村、和谐促村”的发展思路,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方针,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

增收”目标,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效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切实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党建带村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组织基础,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坚强有力的农村党组织是农村发展的关键。要夯实基础工程,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提升村级组织的整体水平巩固和强化班子的战斗力,保持班子团结、奋进、发展优势,以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的要求,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健全后备干部队伍,加强教育与培养。坚持好党日活动、民主评议党员、党员目标管理等重点制度。坚持发展党员“五项制度”的落实,保证质量,严格程序,加强发展新党员工作。

基础固村

破解制约农村发展的因素

围绕“生活宽裕”目标,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完善农村的各项基础设施,做到“路通、电通、广播电视通、网络通”。加大村民的教育培训力度,使45岁以下的村民都掌握1至2项生产致富技术。使农民享受现代文化娱乐。改善村卫生医疗条件,完善医疗设施,保障村民享受到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产业强村

增加群众经济收入

围绕“生产发展”目标,增加农民收入和村级收入。农业农村经济在巩固、发展好优势产业的基础上,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水平。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加强先进实用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工作。同时发展壮大农民流通队伍,引导农村经济人成立流通协会,带动农产品的种、养、销售产业的发展。发展劳务经济,引导和组织农业富余劳动力向外输出,转移发展,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

科教兴村

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群众素质

“科教兴村”是提高农村群众素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提高农民素质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农民发扬顾全大局、互助友爱和扶贫济困的精神,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自觉履行对集体应尽的义务。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教育,高度重视农村基础教育,使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氛围。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加强农村师资力量的配备,普及义务教育,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抓好农民的科技培训,加强对农民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努力做到知法、守法,积极履职尽责,并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用法律手段驾驭管理市场经济的本领。

生态立村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围绕“村容整洁”目标,实施生态村建设工程。开展清污水、清垃圾、清违章建筑,改路、改厕、改灶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大整治,使附属房乱搭建、柴草乱垛、垃圾乱倒、畜禽乱跑、污水乱流的现象得到有效改变。同时,绿化、美

化新农村,扩展农房绿化覆盖面。与农村地域特色相结合,发展庭院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形成“一村一品”的绿化、美化特色,创建美丽和谐的农居环境。和谐促村

创建稳定安宁的文明家园

围绕“村风文明”目标,扎实开展文明村建设活动。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村民活动阵地建设。健全完善护村队、老年义务巡逻队等治安管理形式,有效控制治安及刑事案件发生,以实现“平安村街”为目标。深化农村移风易俗、遵纪守法、尊老爱幼、无私奉献等主题教育,引导广大农民革除陈规陋习,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围绕“管理民主”目标,建设民主法制示范村。建立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规民约、村务公开和村民议事制度,保障村民对村务的管理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坚持民主决策,健全和完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并督促决策事项的有效实施。规范民主管理,规范公开形式、公开内容、公开时间。加强民主监督,实现民主评议村干部工作制度和村干部激励约束制度,调动干部的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建立健全村务管理的各种制度,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对村务进行民主管理,建立农村各种服务组织、协会,为农民发展生产经营和维护合法权益提供有效服务。(作者系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委副书记、州长)

企业发展战略新思路 篇6

现行涉农信贷制度安排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需求的错配是新困局的突出表现

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已成为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重要载体。目前,河南各类新型主体达16万家,其中家庭农场近2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7万个、专业大户3.9万户,但其融资需求满足率较低.。因当前上市融资和银行间市场债券融资门槛仍较高,尚不能较好惠及涉农企业,银行贷款几乎是新型主体获得正规信贷的唯一渠道。2014年年底,河南全省近16万家新型主体贷款余额仅934亿元,在全省涉农贷款余额中的占比仅为8%,全省仅33.4%的家庭农场和2.58%的农民合作社获得过信贷支持。涉农企业贷款难、贷款贵这一老生常谈问题,在新型主体融资状况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当前,涉农企业融资新困局主要表现为现行涉农信贷制度安排与新型主体融资需求的错配。因农村金融生态有待优化等原因,银行发放信用贷款动力不足,涉农信贷仍以抵押担保为主。目前大多数新型主体的资产主要是土地、厂房以及未来经营收入现金流,这些资产尚不符合金融机构抵押物要求,抵押担保物难仍是产生新型主体融资困局的重要因素。

现有金融产品在额度、期限、利率定价等方面也与新型主体需求不匹配:新型主体所采取生产方式的资本密集度较高,在前期土地整理、水电基础设施、流转土地等方面的投入一般超过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资金需求呈大额化趋势,而从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金额相对较小。随机选取1948家新型主体进行调查,发现贷款需求总额达22.5亿元,而贷款余额仅2.95亿元,供需缺口达19.55亿元,从户均贷款看,户均贷款余额22万元,而户均贷款需求却达116万元,贷款满足率不高;很多新型主体生产周期较长,如种植林果、饲养奶牛等项目生产周期一般为3~5年,购买大型农用机械一般还款周期在3年左右,养殖业(养猪、养鸡等)周期虽短,但其长年需要流动性资金,其资金需求也具有长期特征,但出于资产负债期限匹配和防范风险的考虑,现有贷款期限多为1年,与新型主体生产周期不匹配;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金融机构筹资成本上升,加之经济下行期银行不良资产上升,银行对新型主体贷款利率普遍进行上浮,个别农信社、村镇银行贷款上浮比例高达1倍以上,明显高于同等规模的企业贷款利率,而新型主体主要从事种植养殖业,在正常年景下,种植业家庭农场资产利润率在8%~15%,畜禽饲养业家庭农场在10%~15%,水域养殖业在15%左右,在年景差时也可能亏损,难以承受较高的融资成本。

农村金融配套体系不完善固化了新型主体融资困境

合理的农村金融配套体系对疏导金融资源流向新型主体具有重要作用。农村金融相关配套体系的不健全,使融资难题破解一度成为“硬骨头”。一是农村金融市场的非充分竞争性,导致新型主体信贷供给量偏小、融资成本偏高。目前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仍不完善,涉农金融机构在乡镇的网点不及乡镇总数的20%,加之信贷业务管理呈现扁平化,经营体制不利于涉农投放,贴近农村的分支机构权限最小,违约追责的机会却最大,基层机构慎贷、惧贷,金融创新动力不足,影响金融服务水平和效率。二是财政杠杆作用发挥不够。财政支农资金较分散,支持作用弱。如减免营业税、增量奖励等对金融机构激励作用不大,而风险补偿、担保、保险等关键政策体系不完善,制约金融对“三农”的资金投入。三是农村产权要素尚未有效激活,导致中小微型涉农企业抵押物匮乏。四是涉农信贷风险分散分担体系不够健全。农业政策性保险、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尚未建立,加之涉农贷款的担保体系、风险补偿机制建设不够完善,收益低,金融机构往往不愿意涉足涉农信贷。五是涉农企业信用意识有待增强。部分涉农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信用观念淡薄,影响商户联保贷款发放。农村地区法制环境不健全,逃废金融债务现象严重,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处置难度较大,必然促进金融机构放贷更趋于谨慎、更加倚重对抵押物的要求。

强化多方合力,采取新思路破解涉农企业融资新困局

当前造成涉农企业融资新困局的成因复杂多样,但绝不可囿于一时困难而缩手缩脚,要切实强化多方合力,采取新思维,运用新手段,对症下药,勇于破解。一是创新货币政策调控手段,优化基础货币投向,注重货币政策的定向调控、精准发力。灵活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等定向支持工具,引导金融资源向涉农领域配置,继续实施“央行再贴直通车”制度,降低涉农企业贴现成本,达到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效果。二是积极运用新型金融工具,拓宽融资渠道。探索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非公开定向融资、区域集优等银行间债券市场工具对新型主体的支持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发行“三农”金融债券、小微金融债券,专项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加快推动P2P、众筹等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发挥其普惠金融特性。探索开展融资租赁,缓解新型主体固定资产融资需求。设立农业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和产业投资管理机构,为新型主体提供风险投资、创业孵化、上市培育等综合性金融服务。三是鼓励更多金融机构涉入涉农领域,变“一支独大”为“百花齐放”,为农村金融市场注入新活力。强化政策性银行功能,农发行要围绕农产品的产供销及深加工,通过“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模式,带动新型主体做大做强。国开行要继续创新信贷营销模式,推广批发直贷业务,利用低成本资金支持涉农企业发展。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业务要向农村下沉。深化“三农金融事业部”和农信社改革,放宽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引导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面向乡、村的物理网点,发展面向新型主体的社区银行模式。探索利用新型主体协会开展融资担保,或在内部开展互助性资金合作。建立健全民间融资监测体系,规范引导民间金融发展。四是推出新产品、新服务对接新型主体的差异化需求。积极稳妥开展集体林权、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盘活农村产权要素。创新开展涉农金融机构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办行制度,建立客户为中心的信贷服务体系。加大信贷制度创新力度,合理确定新型主体的贷款利率和期限结构。积极开展政银合作,对当地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引入保险或担保机制的新型主体给予一定的利率优惠。不断简化审批流程,创新审批机制,提高审批效率。积极推广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等支付创新业务,提供便捷的支付结算服务。五是采取新措施,完善涉农金融风险分散分担体系。建立涉农企业信贷的风险补偿基金和政策性担保机构,实行对涉农企业担保费率减免和贷款贴息。更好发挥省级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完善涉农信贷专项奖补制度。大力发展农业保险,扩大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和林业等保险保障范围和覆盖区域,提高保费中财政的补贴比例。六是打造农村金融新生态,牢筑区域性金融风险“防火墙”。加快完善农村企业信用档案,健全县域金融生态环境考核办法,将考核结果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法院等执法部门应提高对涉农企业贷款涉诉案件的受理办理效率,建立失信惩戒机制,进一步健全农村地区法制环境。

企业发展战略新思路 篇7

1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特点。

1.1 国有中小企业民营化已基本完成

国资委的资料表明, 国有中小企业改制面已达到85%以上, 县属企业改制面一般在90%以上。随着政策性关闭破产、债转股和放开搞活国有企业的中小企业政策的实施, 国有中小企业普遍实现了产权多元化。形成了投资主体和所有制结构多元, 非国有企业成为主体市场结构。同时, 非国有中小企业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 还积极投身国有企业的改革和调整中。

1.2 科技 (创新) 型中小企业迅速发展

科技型中小企业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主力军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小型化”、“柔性化”的特点, 能快速实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与市场创新集成, 决策机制灵活, 市场适应能力强。有关统计显示, 高技术中小型企业无论是数量、销售收入还是出口都不逊于大型企业。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的近2万家科技企业中, 80%以上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与产品附加值以及研发投入比例普遍较高。科技型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 为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开辟了新的途径, 有力地促进了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1.3 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并呈现出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的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分工模式的改进, 正在进行传统比较优势的深化并适时地实现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 其资源禀赋结构的提升的外部条件已初步显现,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将不断丰富。上海、天津、深圳等地的中小企业以集群配套、中间投入品供应等方式介入到计算机、信息通信、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领域中去, 迈出了涉足国际前沿产业的步伐。沿海一些地区中小企业已经表现出较高的国际竞争力。东莞聚集了上千家电子生产企业, 东莞生产的电脑主板、扫描仪、显像管、微型马达等, 已占到世界市场份额的15%~40%, 电脑机箱占全球市场的30%。东莞石褐、清溪镇的中小电子企业的集群化, 使珠江三角洲成为全球几大电子生产基地之一。

1.4 集群化成为中小企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组织形式

我国280多个城市中的160个拥有不同程度的产业集群, 主要分布在东部以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地区, 尤其是浙江、广东两省。产业集群已成为中国的重要加工制造基地, 成为增强中小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织形式。以浙江为例, 目前浙江已形成产值超过亿元的企业集群300多个, 其中53个区块产值占国内市场占有率30%以上, 很多都是浙江省乃至全国的专业生产加工出口基地。例如, 占世界总产量70%以上的防风打火机集中于温州的鹿城区和瓯海区, 海宁的许村、许巷的装饰布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5%以上, 永康的衡器产量占全国2/3, 等等。

2 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因素

尽管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态势不错, 但在发展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2.1 资金短缺、融资渠道不畅仍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难题

金融市场不健全, 企业融资渠道单一, 融资渠道不畅仍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难题。根据银监会测算, 目前我国大企业贷款覆盖率为100%, 中型企业为90%, 小企业为20%。以黑龙江和内蒙古为例, 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所需资金总量在600亿元以上, 但小微型企业自筹解决的资金不到30%, 有50%以上的企业新上项目后, 由于缺少流动资金而影响生产。内蒙古自治区70%以上的中小微企业主要依靠自身积累、民间借贷筹措资金, 很少能从银行获得贷款。贷款不仅难, 而且成本也高。从直接融资方面来看, 虽然2004年5月证监会正式批复深圳交易所设立中小企业板块, 拓宽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但是由于中小企业板块设立的上市标准太高, 发行上市要求企业必须要连续3年赢利, 且股本总额至少在人民币5000万元以上,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功能。全年上市仅有38家, 基本不构成数以百万计的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

2.2 产品附加值低、关键技术缺乏是制约当今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同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竞争力差距十分明显, 自主研发水平较低, 我国企业掌握的关键技术还不到一半。国际上一般认为:技术开发资金占销售额1%的企业难以生存, 占2%的可以维持, 占5%的才有竞争力。而我国很多中小企业根本没有开发经费, 有开发经费的也往往不足其销售额的1%, 自我积累能力很弱。这直接导致我国在具有高附加值的生产领域没有发言权, 缺乏自主的知识产权, 只能在一些低附加值生产领域进行竞争。由于进入行业过于集中, 门槛较低的行业产品同质性明显, 相互之间竞争异常激烈, 又导致企业利润比较低, 产品单一、样式陈旧, 缺少市场竞争力, 使之难以跳出外延型扩张的窠臼。从根本上讲, 没有技术含量的产品难以成为名牌产品, 没有强大技术支撑的产业不可能做成优势产业。

2.3 中小企业还处于不规范的竞争秩序当中

各地中小企业之间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存在着低水平过度竞争问题。同类产品的企业之间为了争夺市场, 竞相压价;企业为了在低价位维持一定的利润水平, 不得不偷工减料, 降低产品质量。由于这种竞争不是在公平基础上展开的, 而是以资源的巨大浪费为代价, 因此不但造成了市场的混乱, 而且浪费了大量的国家资源。这在客观上要求市场应有一些组织来规范这些不正当、无序竞争, 促进市场良好发展, 行业协会, 商会等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2.4 宏观环境的影响

美国金融风暴向全世界漫延从而造成全球通货紧缩, 直接导致国际产品市场急剧萎缩。据温州市经贸委对全市重点乡镇的调查, 共有2万家企业完全倒闭, 东莞也有近万家企业关门。同时, 在劳动力价格持续上升、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减、环保压力增大、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等多重压力下, 不断积累的不利因素导致小微企业出现了成长性弱化、赢利能力弱化、转型升级能力弱化等倾向。尤其是外向型中小企业受到影响更大, 那些专为出口产品提供原材料与服务的上下游企业开工明显不足。在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些外向型中小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 中小企业的平均营业利润率分别为11.04%和10.22%, 低于环渤海地区中小企业的13.52%, 也低于全国12.47%的平均水平。

3 针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思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融入全球化程度的加深, 需要从内外两个方面入手, 推动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3.1 要加大金融帮扶力度, 拓宽融资渠道

各金融机构应顺应中小企业高速发展的时代潮流, 转变经营模式, 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稳步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 提高中小企业集合债发行规模。扩大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支持具备条件的中小企业到国内外证券市场发行股票、企业债券募集资金。鼓励中小企业与外商合资合作, 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进行境外融资, 使用国际银行贷款。

3.2 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缓解瓶颈制约

设立中小企业促进专项基金, 鼓励由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安排, 设立专项用于支持各地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府性基金。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 鼓励和规范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服务, 建立和完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另外, 借鉴国际上税收政策扶持中小企业的相关经验, 建立助推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3.3 加快企业技术创新, 加强企业人才培养

技术创新是改善产品结构和提高产品附加值, 消除市场产品成熟化、替代化和发展新产业的有效途径。重视中小企业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 通过加大技改的投入实现对传统技术、传统工艺的改造与提高, 通过产学研、自主开发、购买技术等方式不断推出新产品, 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同时, 加强培训和知识更新, 提高经营者与职工素质, 创造健康的、有效的用人机制。

3.4 完善服务体系, 加大力度建设公共性服务平台

根据中小企业发展特点和服务需求, 支持中小企业专业化发展、与大企业协作配套、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及促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产业集聚地区, 针对中小企业的共性技术研究, 推动“产、学、研、用”结合。重点支持建设一批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 建立并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机制。

参考文献

[1]向小玲.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分析[J].时代金融, 2012 (12) .

[2]陈伟, 于丽艳.我国中国中小企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 2006 (12) .

[3]陈乃醒.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 (2007—2008) [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9.

[4]侯荣涛.中小企业发展研究报告[J].企业研究, 2012 (6) .

企业发展战略新思路 篇8

1全面组建一批高素质的计量科技队伍

当前阶段, 计量工作者不仅需要具有专业的管理经验, 同时还需要具备最为先进的计量新技术, 以此来全面, 满足当前阶段经济形势下对于计量人才的实际需要。计量作为眼下高科技领域中最终端, 其计量工作者如果不可以及时的进行提高自身专业能力, 就无法切实的满足新形势下人们对于实际计量工作的发展需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 其计量管理和实际的技术体系也正处于一个良好的转型、发展的好时期。计量工作中涉及到的部分新产品和高精准度、多元化型、智能终端化的仪表大量使用, 这也就要求了我们必须要及时的进行建立一批高素质的科技计量队伍。

进入21世纪后, 我们也需要提高自我对于计量领域内的软科学研究的重视意识, 全面提高对于计量有关的经济信息的保留和管理的重视, 将计量工作作为对整个经济对社会和我国经济发展和文明传承的重要贡献而进行定量的表现。这一做法, 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的获取更加多元化的政府资源份额, 同时也可以充分的进行市场调研和预测活动。通过对计量工作中的科技发展过程中凸显的问题, 不断的进行深入探讨, 进而有效的争取大量的资助。以此来为计量工作提供出大量具有实效性的数据信息内容, 进一步使得计量工作可以一直的健康的发展下去。

2全面的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 进而有效的实现计量工作核心内容的转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完善, 其中的石油企业计量工作如何才可以更为高效的适应市场经济形势的发展需求;如何适应当前石油企业面临革新体制的新体制;如何使石油企业内部中的计量工作与石油企业的实际经济效益处于高度一致的状态等[1]。这一系列的问题是眼下摆在计量工作者面前最为迫切需要进行解决的问题, 只有紧紧的跟随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 进而全面有效的实现计量工作核心内容的有效转移, 才可以从根本上适应石油企业内部生产活动和经营管理活动不断发展的经济需求, 使其内部的计量工作向更为深层次探索, 进而有效的推进我国的石油企业计量技术的不断发展。

3全面建立和不断完善石油企业内部计量检测体系, 以此来全面保障企业的持续发展

当前阶段, 石油企业通过具体的落实《计量法》中要求, 进行开展企业内部的计量定级活动。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企业计量的保证体系, 进而极大的保障计量管理工作的飞速发展。 但是, 新形势下的石油企业并没有完全的适用经济形势下的企业深化改革的实际需求, 无法完全的适应并进行组建以石油企业为现代经济发展制度[2]。为此, 我国现有的石油企业需要严格的遵照《计量法》中的各项内容, 进行开展实际工作。在实际计量过程中, 需要不断进行突出工作的重点, 有效进行建立和完善石油企业中的计量检测体系。依据当前阶段现有的石油企业的实际发展现状, 以及实际计量工作的情况, 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建立和完善计量检测体系工作。通过不断加强对其石油企业内部的计量数据的分析测试, 全面的保证数据值可以准确无误。石油企业需要事先进行提供一部分先进的技术支撑, 同时此举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石油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实现国际化经济战略目标的重要物质基础。

当前阶段, 计量检测体系作为经济市场中石油企业内部最为核心工作的体系之一, 它不仅只是企业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的物质基础, 同时也是石油企业内部经济安全管理、经济经营管理的必要条件。计量工作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计量检测水平, 同时也极大的影响着石油企业管理水平和科技水平。 为此, 经济市场中的石油企业需要依据自我的经济发展特点, 不断进行完善和优化内部的计量检测体系, 以此来全面推动石油企业的经济战略发展目标。

4结语

综上所述, 文中简要的分析了新形势下石油企业计量工作发展思路, 即主要包括了组建一批高素质的计量科技队伍;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 进而有效的实现计量工作核心内容的转移;全面建立和不断完善石油企业内部计量检测体系, 以此来全面保障经济市场中石油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兴跃, 陈晓明, 郭清元.新世纪石油企业计量工作发展思路的探讨[J].工业计量, 2015, S1:174~175.

企业发展战略新思路 篇9

1.“一个目标”将成为构筑国家医疗卫生体系的长期指导思想和基本国策

“一个目标”, 即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制度为总体目标, 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 让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一目标必将成为我国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长期指导方针, 其全面贯彻实施将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医药市场消费结构, 打破各区域中心城市、重点医院对药品和其他医疗资源的绝对垄断局面, 实现医疗资源在全国城镇、乡村全体公民范围内的均等化导向、合理化配置。

对于医药商业企业而言, 未来的发展战略将面临巨大的方向性调整, 面向城市区域中心医院等传统的第一终端市场, 不可能再占有市场拓展和售后服务、资源配置上的绝对优势。为了维护大型医药商业企业在区域内的强大影响力和市场领导地位, 企业必须向数量众多、位置分散、规模集约程度小的城市社区医院、县镇卫生院进行资源上的倾斜, 这将使得大型医药商业企业采取的集中优势资源开拓高端市场、迅速争夺和巩固市场份额、实现高额产出的资源配置策略不再灵验。相反, 优势资源在面对被稀释的目标市场, 如何科学配置, 确保从第一终端到第三终端市场, 在市场覆盖和市场占有上不断发展、突破, 是医药商业企业在新的医改方案实现持续、和谐、稳健和快速发展必须破解的战略命题。目前可预测的是, 在第一终端, 虽然大型具有区域强势的医药商业企业仍具有不可动摇的优势, 但是医院的医药消费能力不可避免地会由于医改逐步到位, 使患者分流, 出现增长趋缓甚至负增长, 第一终端对医药商业企业的增长贡献呈下降趋势;而在第三终端, 限于市场拓展成本和配送成本效率上的困境, 大型医药商业企业更多地选择目标机会市场, 不仅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市场培育, 而且在加大企业整体运营成本、承担资金运营风险的考验下谨慎前行, 收获市场拓展的成果仍需假以时日。这种市场发展轨迹将使医药商业企业出现两极分化:大型医药商业企业面临的市场生存和发展环境遭遇挑战, 能够成功在第三终端市场取得成功的企业将继续成为区域内的王者;中小型医药商业企业能够在县域或城区第三终端市场进行有效的网络覆盖, 把控渠道和药品资源的佼佼者有可能脱颖而出, 成为专业化企业在势力范围内构筑大型医药商业企业实施终端覆盖战略的屏障。

2.“四大体系”是“一个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和具体表现方式

“四大体系”, 是指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四大体系为我国的医药商业“市场”组成结构勾勒出明确的轮廓, 也为医药商业企业制定市场营销策略、开拓第三终端市场指明了方向。医药商业企业围绕国家在“一个目标”基础上对“四大体系”的医改思路, 如何发挥自身的作用, 促进国家医改目标的实现, 适应新医改带来的医药市场变局, 是赢得新的发展机遇的关键所在。

(1) 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方面。医药商业企业可利用整合上游供应商产品资源的优势, 开发疫苗产品线和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慢性病等药品供应渠道, 建立突发卫生事件对药品的紧急配送服务预案, 满足政府疾病预控中心对公共卫生疾病的救治预防。医药商业企业可发挥终端网络覆盖优势, 协助政府疾病预控管理部门在加强健康、医药卫生知识的传播方面对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专题辅导宣传, 扩大企业的品牌影响力, 促进对社区终端网络的市场开发, 成为政府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合作伙伴。

(2) 在医疗服务体系方面。医药商业企业可利用经营中药系列产品的优势, 加强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中医院建设, 在医疗卫生机构中大力推广中医药适用技术, 支持中医药的发展;促进中医药的继承和创新, 搭建同生产厂家合作的渠道, 传递产品研发信息, 积极发挥通道增值作用, 提升对中医院的客户服务能力。另外, 还可利用开拓农村终端医疗卫生网络的成果, 协助城市中心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实施医疗卫生工作制度, 使大型中心医院在制定对口支援决策方面有的放矢, 确保成果, 在提升商业覆盖农村终端网络产出效能的同时, 巩固和持续增进同中心医院的合作关系。

(3) 在医疗保障体系方面。国家提出建立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体系, 体现了政府关心民生的决心, 揭示了医改的最终目标, 这正好是国有传统强势医药商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发挥药品供应主渠道作用的关键时刻。因此, 在开发农村终端网络上, 尤其是支持偏远和贫困地区的农村两网建设方面, 国有医药商业企业要站在战略的层面上, 牺牲部分利益、履行社会责任, 为政府实现全覆盖的目标分忧解难, 成为政府实现民生目标的得力助手。这样从长远看, 必将赢得政府更有力的政策支持, 从而为企业适应新医改带来的市场变局, 持续快速发展、巩固企业的领导地位奠定基础。

(4) 在药品保障供应体系方面。国家提出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医药产业, 提高药品生产流通企业的集中度, 规范药品生产流通秩序, 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 加强政府监管。国家的基本药物制度成为实现“四个体系”发挥职能机制, 进而实现新医改目标的基本载体。毋庸置疑, 基本药物、目录药物必将成为我国医药市场消费的主体。作为大型医药商业企业, 拥有药物目录全部药品资源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因素, 这些药品资源并非市场化的结果, 绝不能通过市场竞争去获得, 只有积极发挥企业的核心作用, 成为政府推动新医改方案的排头兵, 才有机会赢得政府赋予企业在基本药物目录内的药品资源。

3. 新医改为通过“八项支撑”, 实现“一个目标”和确保“四大体系”预留了较大的探索空间

“八项支撑”, 即建立协调统一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高效规范的医药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严格有效的医药卫生监管体制、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使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建立健全医药卫生法律制度。从“八项支撑”对推动新医改的步骤和达成的具体目标看, 还未提出细化方案, 更多地是对原则和把握医改方向的描述;也未从医药产业供应链角度, 提出如何实现产业上下游共同努力, 探索新医改方案深入推进的有效联动机制。医药商业企业作为在医药产业链承接上游生产企业和下游使用药品终端客户的唯一载体, 要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 与产业链的各环节共同努力, 为早日实现新医改的宏伟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深入推动新医改需关注的环节主要是:

(1) 从医药产业供应链的角度, 确认实施新医改方案的思路, 推动公立医院改革。从我国目前的医药市场经营环境看, 整个医药产业供应链是以公立医院作为药品主要销售渠道, 通过市场化交易维护自身利益, 而在运行和行政管理方面依附于政府, 形成了一个畸形的市场化供应链。尤其是医院在基建建设和设备更新方面不断加大对医药商业资金的占有, 成为一种难以遏止并蔓延扩散的现象, 使得市场交易成本加大, 这种现象已严重影响了医药商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医疗体制改革过程中, 需要医药商业企业担负满足医院药品需求的重任, 在满足人民群众求医问药的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方面, 同医院共同承担着神圣的职责。因此, 对于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 应首先由政府建立医院药品购销资金结算机制, 解决医药商业企业在医院拖欠资金方面的问题, 提高医药供应链的联动效应和市场交易效率。

(2) 从提升我国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角度, 建立基本药物制度, 对于使用高端新药特药给予必要的考虑。我国医药产业的创新能力、药品研发能力同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很大, 在考虑基本药物的同时, 不能缺少对于新药研发和高端药物市场的培育, 否则新医改的实施将会成为制约推动医药产业升级的无形阻力。必须从政策上为高端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空间, 培育良好的目标市场环境, 促进国家医药产业链各环节同国际接轨, 构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实力。

(3) 从实施医、药分业的角度, 解决公立医院的医疗卫生问题。虽然公立医院已实行产权改制, 但是其物权、财权和人事权还归政府管理, 事实上管办难以分离。只有医、药分业, 才能彻底切断医院在药品收入上的利益链, 才能保障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完全实现。实施新医改方案如果不能解决医、药分业问题, 将对零售药店形成致命打击。如何解决全国零售药店面临的经营困境将成为新医改的难题。

企业发展战略新思路 篇10

受当前市场经济的影响, 企业职工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 思想状况还存在着许多不稳定因素。如何在这种形势下加强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是广大政工干部急需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就在日常工作中对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谈几点粗浅看法。

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就是做人的工作, 而人的世界观、方法论、理想信念、精神面貌、工作积极性如何, 是与人所生活的环境和个人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的。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 从而为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坚强的政治思想保障。当前, 要加强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就必须从尊重、理解、关心的角度出发, 从与企业职工平等相处的角度, 通过谈心交流等方式, 在观念、方式、手段上创新, 这样在做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中才能达到沟通思想、凝聚人心、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 激发企业职工的主动性、创造性的目的。当然, 思想政治工作不只是有了问题才去做化解工作, 更重要的是要着力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 这是从根本上下功夫, 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之一。这就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前面, 由被动的有问题了再去做企业职工的思想工作变成主动去做, 预防问题的发生, 要有与时俱进, 超前的意识, 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让企业职工的思想始终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下朝着良性轨道发展。

1. 坚持以人为本,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作为从事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 政工干部一定要掌握必要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知识、方法和手段。俗话说得好, 一种米养百样人, 说的是人的思想是不一致的, 这就要求政工干部要对企业职工熟悉, 对每一位企业职工要有必要的认识, 对他们的兴趣、爱好、以及生活习惯要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 企业职工的年龄结构、文化知识层次等不同, 每个人精神境界和工作状态各有差别。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关心人, 途径是激励人, 目的是凝聚人, 因而应当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想政治工作最需要的是春风化雨, 耐心细致, 讲究实际, 以情感人, 以理服人。思想政治工作, 既要讲道理、讲原则、讲政策, 从大局着想, 又要关心企业职工实际问题的解决。切实了解企业职工的所思、所想、所需, 及时掌握企业职工的思想动态, 观念变化, 把做好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以人为本就要有人情味, 不以管人者居, 要在办实事中贯穿政治思想教育, 做到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从而达到“情多理自通”的目的。作为基层的一名政工干部来说, 应该从这些现象找到思想问题的根源, 找出解决思想问题的办法, 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了解企业职工, 关心企业职工, 达到互通, 让企业职工在内心接纳你, 工作上虽有上下级的关系, 感情上又是兄长、朋友的关系, 为良好的沟通打下基础。让自己的企业职工有话想同你说, 有困难想找你聊, 通过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

2. 思想政治工作要有针对性、及时性

及时有效地化解企业职工思想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和立足点。企业基层职工身处一线, 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如何正确引导企业职工看待这些问题, 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是政工干部的责任。有时思想政治问题不注意解决, 容易使矛盾激化, 轻者影响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 重者给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这就要求我们政工干部一定要及时发现、化解企业职工在工作中出现的思想问题, 及时消除内耗, 增强企业职工的凝聚力, 向心力, 使每位职工有一个好的工作心态和工作环境。要经常性地开展谈心活动, 通过相互的谈心, 了解企业职工的思想在想什么, 有什么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的帮助解决, 不仅是在工作上关心他们, 更要在政治上关心爱护他们, 生活上关爱他们, 碰到我们也解决不了的问题, 及时向上级反映, 这样才能达到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沟通。同时, 要掌握企业职工的思想动态, 了解他们在关心什么, 希望什么?这样, 我们才能及时发现问题, 化解矛盾, 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达到有的放矢, 才能与企业职工“面对面”、“心连心”, 才能扎扎实实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企业职工是生活在现实社会环境中的人, 其思想问题, 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个人的子女入学、家属下岗、经济困难、工作危险等方面引起的。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 思想政治工作就难以取得实质性效果。因此, 要了解企业职工的需求动因, 实施“温暖工程”, 十分注意关心和解决企业职工的实际问题, 为他们排忧解难, 把组织的温暖送到职工的心窝里, 竭尽全力为企业职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环境, 激发企业职工的工作热情, 推动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3. 要充分发挥政工干部的表率作用

据调查, 多数职工认为领导表率作用在队伍建设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目前在基层一线, 政工干部既是领导, 又是队员, 政工干部与企业职工常常是近距离接触, 天天在一起, 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生活, 点点滴滴、一举一动都在企业职工的眼皮下。所以, 政工干部必须发挥表率作用, 工作在前、吃苦在前、奉献在前,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人格魅力感召企业职工, 这就是一道无声的命令和榜样, 进而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示范力, 思想政治工作才会取得实效。

4. 普遍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是教育人、培养人, 关心人。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 这就要求我们首先抓好普遍性的思想教育工作, 经常性地开展政治思想教育, 对全体职工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形势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等, 通过普遍的教育形式使大家的思想得到提高, 奉献意识得到升华。要适时进行学习交流, 谈理想, 谈认识, 谈学习体会, 谈工作中的得失, 达到交心的目的。而对及个别企业职工在普遍教育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 要敢于揭短、顶真、在注意方式方法的同时, 进行个别的教育, 通过交心、交流思想, 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5.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增强企业职工的使命感和危机感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 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流活动。作为基层领导一员, 一方面要以作为求支持, 求尊重, 求地位, 以自己的模范品德和带头作用, 赢得企业职工信赖, 形成强大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还要面对客观存在的严峻形势, 及时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 使职工产生一种危机感和紧迫感。当今,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市场经济风云突变, 生产经营任务艰巨, 这就要求政工干部不断通过种种信息和采取措施, 在职工心理上造成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不进则退的危机感, 培养一种拼搏向上的精神, 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 为企业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与管理:教师发展新思路 篇11

一、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重要意义

1.教师参与管理能够促使教师保持良好的心态

学校参与式管理不但考虑了教师的心理因素,而且注重强化人的管理。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强调,“人是发展的第一主角,也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让每个都人得到发展”等。因此,学校要针对实际,在管理制度上加强人本管理,让教师参与进来。

参与式管理可以使教师以良好的心态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让教师保持乐观积极平和的心态,在管理中学会自我调控,并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参与式管理还能聚焦教师的情感、价值观,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充满民主、平等、和谐气氛的管理模式,尊重教师、信任教师、理解教师,引导教师在和谐中竞争,在竞争中和谐,不是再用制度“管、卡”教师,而是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在学校管理制度面前感到安全和舒适,觉得自己是真正的“主人”。

2.教师参与管理可以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据研究,参与式管理中,教师参与学校各项政策的制定,可以提高全体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事实正是如此,有教师参与的决策,可以得到全体教师更好地执行,从而使教师在工作中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为学校工作增添活力。

3.教师参与管理可以体现教师专业人员的特点

在学校管理中,教师的参与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其宝贵的经验如果不自发地传递给别人,简直是一种损失。因此,教育浪费的最大原因便是管理中缺乏民主。实践证明,教师参与到学校管理中,不但会改变学校组织本质,更能改变师生与管理人员间的关系。更有资料表明,教师参与学校管理,表示学校能够把教师作为专业人员,这样做,可以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十分有利于教师在专业方面的发展。

二、教师参与学校管理面临的问题

目前,学校管理中,加上绩效工资的实施背景,教师成为了学校制度管理的奴隶,教师的工作往往受到一定程度的束缚或限制。

一是教师无权参与管理。在注重权力和服从的学校“制度管理”环境下,不允许教师参与管理,而呈现出许多问题,如程序化的学校管理制度给教师造成的压力;教师机械化的工作表现;教师无视学校工作的目标、职业倦怠现象严重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正常人群的心理障碍约占20%。心理健康测试结果表明,将近一半的教师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近三成的教师伴有轻微的心理障碍,约一成的教师伴有中度的心理障碍,约有二成的教师心理问题突出。与其他群体相比,教师群体患精神疾病的比例偏高。

二是教师无效参与管理。制度管理更强调学校内部的管理,但是管理者多是中层领导,教师很少参与进来,即使参与进来,也只是表面的民主管理形式,教师在决策制定过程中,有时付出的是无效的劳动,没有话语权和表达权。如经过教师参与而制定的学校竞争激励机制得不到广大教职员工的欢迎,许多评估不是太客观。最终导致教师缺乏奉献和服务精神,教师的潜能得不到有效开发。

三是学校管理仍旧走不出制度管理的怪圈。学校制订的制度成为学校管理的归宿或目的,没有创新精神。虽然学校的管理制度中,也明确教师的“主人翁”地位,教师是主体,但在实际操作中,仍以严格的制度,过分强调科学的管理,以量化考评为主,然后用冷冰冰的数字来约束教师。实质上,这种管理是脱离教师参与的非道德的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与教师的提高。

三、促成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有效方式

为了提高教师参与管理的有效性,学校管理者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1.全局把握教师参与的合理性

从决策的问题来看,所有学校决策,凡是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一般都要求教师参与进来。道理非常简单,与教师自身利益相关的管理决策,教师会非常重视;而如果教师认为学校的决策与自身毫无关系或关系不大,即使是重大的事件,教师也会漠不关心,参与进来也没有实际意义。例如,一些学校的树先评优等,无缘优秀的教师可能就会因为某些人情等置评优树先的标准于不顾。

另外,让教师参与管理,还要从决策问题的时效性、常规性和结构性等方面综合考虑。如学校的奖金分配方案,它涉及每个员工的经济利益,虽然可以采用绩效考核的方式,但是不同岗位的工作性质不同,一些岗位的工作量难以计算,工作质量短期内难以表现出来,采用工作数量为主的薪酬分配方案,必然又会引发教师相互竞争的问题,即使教师广泛地参与决策,意见也难以统一。但是这项制度又必须得到教职工的参与和获得教职工的认可。对此,可以采取教职工代表参与制定的方式,以获得绝大多数教师的认可,保持资金分配的相对平衡。

2.营造教师参与管理的氛围

有效参与管理的前提是教师要具备相应的心理承受力,从内心深处接受学校的参与管理活动,赞成教师参与管理,在整个参与过程中得到领导们的信任并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建议,而不是因为意见不同而承受某种压力。总之,一句话,参与学校管理对于教师来说应该是安全的。这种参与氛围,有助于提高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和信任度。另外,还要考虑学校决策的时效性、成本的合理性和经济性等。反之,如果学校的管理还没有形成上述氛围,教师的参与便是低效的参与,甚至成为一种形式,即表面上教师十分合作与同意,事实上却对组织的决定持怀疑态度。

因此,学校要为教师有效参与管理提供一种动力机制。要具备同理心,做好与教师的沟通。要善于站在教师的角度考虑管理问题,互相信任,杜绝话语霸权主义,反对一言堂作风,通过交流,消除教师和组织间的隔阂,保证学校的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让教师能够以良好的心态参与学校的各项决策与管理活动。

3.建立教师参与管理的信息共享机制

教师成功参与管理的基础是对信息的控制权。教师参与学校各项管理工作是民主的体现,但个别学校却人为误解教师的“参与”,表面大张旗鼓地鼓励教师的参与,但却对信息的传输给予限制,导致参与管理的教师由于没有足够的信息而无法对学校的决策制定发表自己的意见,这种参与,对教师而言是没有多大价值的参与,实质上是学校组织在推卸责任,通过控制信息而控制教师。因此,为了让教师有效地参与管理,必须建立各项信息的共享机制,为广大教职员工提供参与的渠道,提高参与管理的质量。

4.掌握好参与会议的数量和质量

教师参与管理的主要形式是参加各种会议。实际上学校每一项决策的出台,必然伴随着大大小小的无数次会议。但是其中有些会议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浪费了教师的时间,参与教师对此极为不满。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学,在参加会议期间,常常会打乱自己的教学计划,有时会暂时中断自己的本职工作,如果再参与无效的长时间的无数次会议,其损失可按倍数计算。一是教师参与管理的效率不高;二是教师本身的工作受到影响。因此,提高教师参与的有效性,一定要先控制学校召开的各种会议的数量,提高会议的效率,避免教师再做无效的陪伴式劳动,避免加重参与教师的负担。即提高教师参与管理的有效性必须在各种会议的时间、数量和质量上下工夫。

5.创新教师参与和管理的形式和途径

除了必要的参与会议外,还要对参与形式和途径进行一些创新,为广大教师的参与提供便利。

一是设立建议箱。这是广大教职员工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管理执行的较为便捷的方式。这种参与方式即不受时间的限制,也可以间接向学校反映真实问题,很受教师的欢迎。教师提供的优秀建议,如果得到学校的采纳,一律给予精神或物质的奖励。

二是设立领导接待日。选取一周固定的时间,让教师随时与学校领导面谈各种管理制度,与学校领导沟通、交换意见。学校领导可轮流值班,接待来访的教师,这是教职员工参与学校管理的另一种便捷方式。这种参与方式,可以减少学校领导与教师间的心理隔阂,促进情感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预防出现教师在执行学校各种决策过程中所产生的消极行为。

三是领导“下访”制度。学校领导在重大决策前,经常性地“下基层”,缩短与教师的心理距离,走到各科室与教师亲切交谈,嘘寒问暖,可以听到教师真实的声音,获取到一线教师发自内心的建议或意见,从而为决策的制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方式,可以让更多的教师无意识地“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为学校管理提供最有价值的服务。

四是召开听证会。当前学校在推出重大的方案或决策,尤其是关系到教职员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前,可以灵活地召开一些听证会,如“教职工考评方案听证会”,让广大教职员工参与听证会,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对合理的超过半数的建议或意见进行采纳,及时调整原定的方案,这样可以降低决策风险,得到绝大多数教师的支持与赞同,保证各项方案的执行与落实。

另外,还可以通过意见征询簿、问题反映QQ群、提案征集、智囊咨询等,依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参与方式,提高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效率。

新常态下小微企业升级发展的思路 篇12

最近两年,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主要归因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 以及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等“三期叠加”的作用。这些变化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常态式的发展机遇。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小微企业不仅在推动就业和繁荣市场经济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且是落地全民创客, 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要渠道。特别是2014年以来, 国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的同时还颁布了多项政策措施, 如营改增、工商登记的便利化, 以积极推动社会的创业创新, 为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各级金融机构为持续改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发布了相关的政策和服务意见, 以逐步缓解小微企业融资少、贷款难的问题;高校及科研团队亦从多维度为小微企业的创新升级提供了平台和资源。据相关数据显示, 目前我国的小微企业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距离使小微企业真正地成为我国经济的擎天之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此, 笔者认为, 除了外部环境的优化, 小微企业主不应过分强调升级发展的阻力, 而应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 主动发力, 抢占先机, 进而营造中国版的“小巨人”。

一、认识“新常态”, 适应“新常态”

当前,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步入了“新常态”的轨道, 而小微企业的发展环境和条件都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此, 小微企业若要保持在新常态下持续升级发展, 一方面要真正地理解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所谓“新常态”, 早在2010年就被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CEO埃里安用来诠释“经济危机之后的世界经济低增长、高失业, 以及投资低回报”的新特征。自此之后, 这一概念蕴含着, “全球经济在危机过后将经历长期、深度、全方位的调整”。与之相比, 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则是宣告中国经济迈向了更高级的发展阶段, 其主要表现在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化等方面。为此, 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 小微企业应深刻地认识到“单纯地依靠资金投资不再是支撑企业升级发展的本质力量, 技术的创新和效率的提高才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才是推动企业持续升级发展的核心。”

不过, 面对中国经济的“高位下行”, 小微企业既不能坐以待毙, 也不能一看到外部环境不好了, 就觉得什么都不行了, 悲观情绪占了主导地位, 错失了时机。反之, 小微企业应在充分认识“新常态”的基础上, 改变观念、冷静分析, 依靠市场信息的反馈来进行精准地谋划、调整、布局和投资, 以“新心态”有效地适应“新常态”。

二、专注创新, 追求产品或服务的品质

与旧常态不同, 我国经济的新常态从关注经济的高速发展向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上转移。换言之, 现在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是要各行各业潜心做事, 特别是要把事情做细、做到极致、做到卓越。与大中型企业相比, 小微企业的资源很少, 但资源不足的现状往往会逼着企业聚焦问题的本质, 逼着企业少做冗余的思考和行为, 逼着企业更加重视企业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小米科技即用事实证明了“少即是多, 以少胜多”是可行的, 即“集中精力做好一款产品的成功概率, 比分散精力做100款产品要高”。

除了专注, 小微企业的升级发展还应持续创新, 即要在产品或是服务的品质上下功夫。具体说来, 小微企业一方面应充分利用企业自有资源, 特别是用户资源, 即让用户参与到小微企业的创新中去, 用户一旦参与进去他们就会有感情, 就会花足够多的精力来帮助小微企业升级, 这样做不仅能帮助企业营造口碑, 而且较易利用客户的溢出知识来创新服务或产品的内容和技术, 继而为客户提供“超越用户预期”的品质服务或产品, 且其有效收益是远超投入成本的。

当然, 小微企业所提供的有些产品或服务仍然存在着同质化程度高, 技术含量低, 缺少品牌品质, 易被市场淘汰的情况。所以, 小微企业应摒弃坐等政策扶持的方式来改变现状, 而应主动地与相关的高校、科研机构, 甚至是同业企业取得联系, 合力搭建包括技术信息咨询、产品研制加工检测、知识产权申请, 甚至是人力资源输出等服务的合作平台, 继而为构建特色小微、智慧小微、品质小微做准备。总之, 新常态下的小微企业应有效地抵制“盲目扩大规模”的诱惑, 集中有限的资源潜心追求产品或服务的卓越品质。

三、利用“互联网”, 跨界思维

互联网经济是新常态下的一个主要特征: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的最新研究预测, “互联网经济将在中国未来十年的GDP增长中占据相当大的份额”。克强总理亦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要制定“互联网+”的行动计划。为此, 小微企业一方面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平台改变企业的融资方式或销售方式。其中, 于利用互联网改变企业融资方式而言, 小微企业在风控合理的前提下, 既可以选择适当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来解决融资难、融资门槛高的难题;也可以与互联网金融合作, 以研发新型的线上产品或服务来吸引有兴趣的投资者。于利用互联网平台销售产品而言, 小微企业则是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互联网化或云端化, 进而帮助企业享受互联网里的资本回馈, 帮助企业扩大相应的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 小微企业还可以试着将互联网的思维引入产品或服务, 让自己的企业贴上智能化、友好化和价值化的标签。与过去的营销宣传不同, 互联网思维的商家与客户之间不再只是一锤子买卖, 小微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帮助自己进行产品营销或创新, 即从为用户创造价值的维度出发, 让用户“免费”地体验到消费这类产品或服务是值得的, 继而在小微企业与用户之间建立并保持这种良好的供需关系。

第三, 既然利用了互联网, 就要学会跨界思维, 思考如何实现“羊毛出在猪身上”。过去的竞争往往只在自己经营的“一亩三分地”里进行, 现在的竞争已经延伸到了其他看似与自己企业完全不相关的领域中去。因此, 互联网不仅仅只是一种工具用来提高小微企业的生产营销效率, 有效地利用互联网来跨界思维, 通过选择性地合资、合作, 甚至是投资的方式参与到其他更有价值的领域中去, 是推动小微企业持续升级发展的途径之一。

四、营造小微企业的区域特色化

我国新常态的一个显著趋势特征是全民当创客、全局结构性创新调整。作为承载此任务的重要载体, 我国的小微企业在创建、升级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也不应当只是一个商业模式或一个发展思路, 而应该基于自身的资源条件, 有效地结合企业所在地的实际情况, 以及客户群的需求, 营造有区域特色的小微企业, 差异化发展, 活跃区域市场的经济。当然, 如果其他区域的小微企业发展有值得借鉴的经验或建议, 本地的小微企业应综合评价并将其创新化、本土化, 继而保证经验或建议的精准有效落地。

与大中型企业不同, 小微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往往同时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 且其经营的规模或受众对象都是有限的。对于这类公司而言, 他们的社会关系、客户关系, 甚至是雇员之间的关系都与企业外部环境紧密的交织在一起。为此, 小微企业主们还应有企业家的精神和胸怀, 有意识地培养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继而构建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予以传承和发展。

摘要:面对“三期叠加”的新常态, 各级政府、金融机构、科研团队等都已经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以积极有效地助推小微企业的升级发展。不过, 这距离营造中国版的“小巨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此, 本文从小微企业层面出发, 建议在新常态下, 小微企业应从认识“新常态”, 适应“新常态”;专注创新, 追求产品或服务的品质;利用“互联网”, 跨界思维, 以及营造小微企业的区域特色化等四个维度来关注其自身的升级发展。

参考文献

[1]胡舒立.中国2015:看清新常态[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5, (3) .

[2]李扬, 张晓晶.“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逻辑与前景[J].经济研究, 2015, (5) .

[3]吴群.新常态下小微企业发展环境优化的对策思路[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5, (5) :44~48.

[4]周莹.经济新常态视角下小微企业发展路径选择[J].中国总会计师, 2015, (4) :57~59.

[5]叶青, 杨晨光.新常态下企业发展的新机遇[J].会计之友, 2015, (3) :11~16.

[6]徐月.新常态下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2) :14~17.

上一篇:以色列大学下一篇:普通高中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