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苹果的怀念

2024-05-13

红苹果的怀念(精选8篇)

红苹果的怀念 篇1

苹果花里的怀念的散文

谷雨时节,暮春之时,桃花已落,小杏正青,“一声杜宇春归尽”,花开盛世即将拉开帷幕。樱花美艳俊俏,正值鼎盛,但让我总想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东京也无非是这样”的句子,哪怕是樱花美到无与伦比,可它是日本的国花,这就让我对它的赏识大打折扣。我不是个抱着仇恨过日子的人,骨子里却透着一种爱憎分明的性情,并且固执倔强得很。苹果花儿也正开得洁白绚丽,它可是我们中国土生土长的花,从小最熟悉的就是苹果花。可去哪儿看呢?高都野店岱崮的苹果花开如云,可还是回老家云蒙湖看吧,家里的苹果花儿正等着我回去呢。

对于水果的童年记忆,最多最难忘记的就是苹果。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水果种类少得寥寥无几,不外乎就是山杏、毛桃和苹果。山杏长在高高的红山半山腰的山坳里,麦子熟的时候,山杏儿一个个黄澄澄的挂在枝头,想想就让人嘴里流酸水。可那儿的看山老爷爷长着满脸的麻子,骂起人来嗓门又大又洪亮,旁边还跟着一只长得凶神恶煞的大黄狗。我们这些嘴馋想偷吃的孩子,只好望而却步。我家前面就种了一棵毛桃,到秋天熟透了,洗干净,一掰两半,甜软爽口。可它存放的时间不长,很快就吃没了,何况有时候性情比较急躁,没等洗干净就吃到肚里去,总是觉得心里毛得慌,半天不舒服。

苹果就不一样了,可以尽情吃个够,还能从秋天吃到冬天。我们村子里有两大片苹果园,一片在村子南面红山脚下,另一片在云蒙湖北岸。我爷爷是村子里的大队书记,年龄大了退休了之后,就做了苹果园的守护员。我童年中的大部分日子,就是和爷爷一起在苹果园里度过的。

春天来了,苹果树的叶子和花儿同时发芽打苞,“百般红紫斗芳菲”的花儿凋谢的时候,苹果花儿才姗姗开放,洁白素雅的花儿布满了山脚下,河岸边,一眼望不到头,蜜蜂蝴蝶嗡嗡地在花丛间忙来忙去。我和爷爷天天去苹果园里拔草施肥,顺便看看有没有调皮淘气的孩子去折花糟蹋花。

秋天到了,爷爷就在苹果园里搭一个草棚,里面放上一张床,白天晚上就在这苹果园里住着。苹果又大又青,眼看就要泛红了,成群的馋嘴孩子天天来苹果园周围转悠,觊觎这美味的果子。只要是别乱摘不成熟的青苹果,爷爷是不会嫌这群孩子的,爷爷还会捡着又大又红的苹果偷偷送给过路的孩子们。眼看苹果一天比一天大,一天比一天红,我的嘴里直流口水,心里也馋得发慌,可爷爷不让我摘着吃,这是生产队里的公共财产,熟了之后,要分给全村的父老乡亲。爷爷常常捡了熟了自己落在地上的苹果,用清水洗干净了给我吃。我终于能够大快朵颐,苹果又脆又甜,吃了一个又一个,真过瘾,真畅快,肚子都撑的溜圆了,我还是压抑不住嘴里的馋虫。

中午不回家吃饭,爷爷就用干苹果树枝烧水,在黄泥炉子底下放上苹果。水烧开了,苹果也烤熟了。剥去外面的一层薄皮,露出冒着热气,淌着甜汁的果肉来,我先用苹果叶子包着递给爷爷。爷爷只能吃煮熟烤熟的苹果,新摘下来的鲜苹果咬不动,他嘴里一颗牙齿都没有。爷爷二十几岁的时候,正值日本鬼子侵略中国,在山东大肆扫荡,爷爷是当地的抗日民兵连长,领着民兵帮助乡亲们在大山里东躲西藏,组织人们和日本鬼子周旋抵抗。一九四三年冬天,有一次打仗,爷爷两天两夜没吃饭,晚上走到一个山村里,老乡刚煮熟地瓜,爷爷趁热吃了几个,继续赶路,渴了就趴在山涧里喝了点儿冷水,牙齿突然挨烫又紧接着受冷,牙龈萎缩,牙神经破坏,不到一年的功夫,牙齿先是松动,继而一个个全掉光了。爷爷从那以后,五十多年里,一直就用牙龈吃东西,只能吃松软的食物。

还没等出发,天空就灰蒙蒙的,下起毛毛细雨。转眼又成了小雨纷纷,继而大雨滂沱,可这一点也没能动摇我回家的.决心。坐在汽车里,听着噼里啪啦的雨点儿打在车窗上,望着外面水淋淋雨茫茫的世界,我的思绪又回到了童年的那个暮春。我坐在苹果树下的小板凳上,聚精会神地听爷爷给我讲着当年打鬼子的故事,苹果花瓣儿在春风中随风飞舞,落在我的头上,爷爷的胡子上......

平常半个小时的车程,我们走了五十分钟。把车子停在水泥路边上,我撑着一把红雨伞,走在苹果园里的小路上。被大雨洗刷着的春天,更是清新干净,到处是一片逼人眼睛的翠绿。长了几十年的苹果树,仍然是干粗叶茂、繁花似锦。爷爷的坟墓就在那花丛里,上面长满了绿草,前面开着紫色白色的小花。也是在那个苹果花开的季节里,爷爷永远地离我们而去,长眠在了苹果园里。

苹果树一茬茬地结着果子,时光一点点地流逝,我和爷爷一起在苹果园里看守果子、烧果子、吃果子已经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永不褪色的是那碧绿的苹果树叶子配着洁白的苹果花,永不忘却的是我对过往甜蜜的回忆和对爷爷永久的怀念......

红苹果的怀念 篇2

回想往事, 有幸追随丁老师, 在他的指导下编写《教师教学用书》和教学光盘的脚本, 是我作为一名小语教师有生以来达到的最高境界, 也是所能得到的至高荣誉。我一直想把汪国真的诗句 (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我整个春天) 写在贺卡上, 在教师节的时候寄给他, 可总觉得来日方长。但是, 怎么也没有想到, 这一愿望突然间竟变成了永远的遗憾。

90年代初期, 刚踏上讲台的我就开始读他的文章了。在全国小语会会刊《小学语文教学》上常见到他振聋发聩的文章。关于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语文教学的实践观, 世纪之交的回顾与思考等, 令我们这些初涉小语讲台的人受益匪浅。在随后几年中, 我又读到了丁老师的《教学研究》一卷、二卷, 直至三卷, 总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无论是他的讲座还是文章, 他从不用深涩的理论, 虽然语言浅白, 没有一丝斧痕、一点包装, 但总是那么严谨而又清晰, 通俗易懂。在今天时尚词汇充斥的教学刊物中, 很难再看到丁老师那样的文章了, 也更令人怀念那些朴素文字的力量。

林西, 这个偏远而又闭塞的小县城, 在2001年小语整改实验时迎来了丁培忠老师。在对林西四小的学生测试后, 他对学生的习作和写字给予了高度评价。随后, 他将“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青功赛”的会场设在了林西。空旷而简陋的影剧院舞台上, 10月份的寒意阵阵袭来, 我们只能用一盏高瓦数的照明灯为丁老师取暖。每一节课他都听得那样认真, 尤其是他的精彩点评, 让所有人都有柳暗花明之感。在晚餐桌上, 从不饮酒的他竟喝了一杯红酒, 他亲切地称呼赤峰市教研室已知天命的董稚老师为小董。我们惊奇地发现, 董老师眼中真的闪烁着孩子般的目光, 和我们这些晚辈一样充满了对他的敬重与钦佩。

会后, 我们几个留下来继续撰写教学光盘的脚本。一天晚上, 丁老师拿出300元钱说:“小董, 这两天辛苦了, 你带他们几个去吃点好的。我晚上习惯只喝一点粥, 就不陪你们去了。”当我们在一个涮园用餐时, 他却又打车赶来了。丁老师亲切地给我们每一个人夹菜, 说着每一个人的优点, 欣赏与鼓励之情溢于言表。他对董老师说:“你们一定要把像他们这样的人才输送上来, 不要让优秀的语文教师埋没。”在他侃侃而谈语文教学的现状与发展时, 我们才发现他一口饭菜也没有吃, 原来丁老师不吃牛羊肉。董老师跑到别的饭店要了两个菜过来, 很快就被服务员制止了, 因为这是一个清真餐馆。那一晚, 大家一边吃一边聊, 而他却一点东西也没有进口。

在北京拍摄教学光盘期间, 丁老师和我们一样吃着盒饭。他上午指导排练, 下午在片场监控, 晚上还要修改脚本, 片刻不得休闲。一天, 大连的一位老师悄悄问我们:丁老师身子和五官都微微向左侧倾斜, 是不是身体有问题?我们努力回忆, 觉得他一贯如此, 再说他多健康啊, 只见他吃牛黄解毒丸, 可从没见他吃过别的药。他也只说自己除睡眠不好外, 没什么不舒服。回内蒙后, 我们还共同编写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的《教师教学用书》。快要过年了, 丁老师还催着让尽快把稿件给他寄过去。那天上午我用特快专递寄出稿件, 次日上午竟惊悉丁老师辞世的消息。一时间阴阳相隔, 这竟成了一封永远无法到达的信件。

谁都知道, 丁老师不辞辛劳、夜以继日、不畏劳苦地工作, 就是为了完成自己的神圣使命。他将生命的最后一息, 也献给了自己挚爱的小语教学。

红苹果的怀念 篇3

当我们怀念杨绛先生,所深深怀念的,也许只是三种情怀:一谓学养。先生离世,学风浩然。当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腐败横行,舆论自然格外惦念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在刚刚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顶层设计再次直言“必须解决好学风问题”。治学,在于治人。治人,在于治心。对待学问,大学者也好、小学生也罢,若不能有虔敬之心,秩序与规则迟早会凌空虚蹈。

二谓风骨。1949年,先生夫妇与胡适讨论去留问题,母校牛津大学、香港大学都来函高薪聘请,但他们还是留了下来。“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留在上海,等待解放。”振华中学上海分校校长,或许是杨绛先生一辈子当的最大的“官”,尽管她为学校中兴付出了巨大努力,她却始终认为:“我在上层是个零,和下层关系密切。”

三谓心态。据说先生每年都要“躲”生日,曾一再告知出版社等机构不要去她家看望,也不要祝寿。并表示:“我无名无位活到老,活得很自在。”

杨绛把自己住了三十多年的寓所称为“人生的客栈”,欢乐与伤悲来来往往,都成了过客,已没有什么可以扰乱她平静的心灵。杨绛独自一人全身心整理钱锺书的学术遗物——她把这叫做“打扫现场”,每日的生活简单而规律,笔耕不辍,深居简出。在她身上,人们往往忘掉时间的残酷:一百年无情而漫长,而这位女性始终一如既往的柔韧、清朗、独立,充满力量,也给予温暖……

先生终于不用一个人怀念我们仨了。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杨绛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剩下我一个人,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顾望徘徊,能不感叹“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

但是,尽管这么说,我却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谁家没有夫妻子女呢?至少有夫妻二人,添上子女,就成了我们三个或四个五个不等。只不过各家各个样儿罢了。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自从迁居三里河寓所,我们好像跋涉长途之后,终于有了一个家,我们可以安顿下来了。

我们两人每天在起居室静静地各据一张书桌,静静地读书工作。我们工作之余,就在附近各处“探险”,或在院子里来回散步。阿瑗回家,我们大家掏出一把又一把的“石子”把玩欣赏。阿瑗的石子最多。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只配做我的弟弟。”我又变为最大的。钟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虽然近在咫尺,我们如有问题,问一声就能解决,可是我们决不打扰他,我们都勤查字典,到无法自己解决才发问。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

他们两个会联成一帮向我造反,例如我出国期间,他们连床都不铺,预知我将回来,赶忙整理。我回家后,阿瑗轻声嘀咕:“狗窝真舒服。”有时他们引经据典的淘气话,我一时拐不过弯,他们得意说:“妈妈有点笨哦!”我的确是最笨的一个。我和女儿也会联成一帮,笑爸爸是色盲,只识得红、绿、黑、白四种颜色。其实钟书的审美感远比我强,但他不会正确地说出什么颜色。我们会取笑钟书的种种笨拙。有时我们夫妇也联成一帮,说女儿是学究,是笨蛋,是傻瓜。

我们的女儿敢说自己的话,她刚做助教,因参与编《英汉小词典》,当了代表,到外地开一个极左的全国性语言学大会。有人提出凡“女”字旁的字都不能用,大群左派都响应赞成。钱瑗是最小的小鬼,她说:“那么,毛主席词‘寂寞嫦娥舒广袖’怎么说呢?”这个会上被贬得一文不值的大学者如丁声树、郑易里等老先生都喜欢钱瑗。

钱瑗曾是教材评审委员会的审稿者。一次某校要找个认真的审稿者,校方把任务交给钱瑗。她像猎狗般嗅出这篇论文是抄袭。她两个指头,和钟书一模一样地摘着书页,稀里哗啦地翻书,也和钟书翻得一样快,一下子找出了抄袭的原文。

阿瑗是我生平杰作,钟书认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她上高中学背粪桶,大学下乡下厂,毕业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只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

钟书的小说改为电视剧,他一下子变成了名人。许多人慕名从远地来,要求一睹钱钟书的风采。他不愿做动物园里的稀奇怪兽,我只好守住门为他挡客。

他每天要收到许多不相识者的信。钟书每天第一件事是写回信,他称“还债”,他下笔快,一会儿就把“债”还“清”。这是他对来信者一个礼貌性的答谢。但是债总还不清。今天还了,明天又欠,这些信也引起意外的麻烦。

他并不求名,却躲不了名人的烦扰和烦恼。假如他没有名,我们该多么清静!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钟书于1994年夏住进医院。我每天去看他,为他送饭,送菜。阿瑗于1995年冬住进医院,在西山脚下。我每晚和她通电话,每星期去看她。但医院相见,只能匆匆一面。三人分居三处,我还能做一个联络员,经常传递消息。

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本文节选自杨绛散文《我们仨》)

红苹果的怀念 篇4

那时候,家家一幢小平房,接在一起,中空。像是一个小式亭苑,苑后,便是用那红砖红瓦建起的小平房。

在儿时,玉米丰收的季节,家里的大人们忙着把玉米放在屋顶上,晒干,用不着一个下午,整个房子上已经成为玉米的领地,无处放脚,且一片金灿灿的景象,像黄金屋顶,那红瓦在玉米的陪衬下像变成了金砖。夕阳西下,玉米们不失金黄的风采,坚持地发着光。有时,一整个屋顶。而小亭苑就起到重要的作用。

最令人发笑的还是雨天。

天渐渐的被乌云笼罩,太阳也躲入云头,不知在何处。但地上仍是一片光亮,大人们看到这情景,也都慌起来,急忙的把玉米运到屋里去。有时,运着运着,天却不知情的下起雨来。大人们必须更快的收拾起最后的玉米,跑到屋里去。而我总喜欢在屋檐下看雨,雨像无数的细丝组成的网从天上拢下来,落在地上却即刻绽放成水花。接而消失不见,有些小雨滴落在瓦上,声音很清脆,又顺瓦而下,形成了一道水帘。有时落在瓦上的与却被瓦弹起,与其它水滴冲突着,像是笼罩着一层薄烟。

然而一切是那么自然,人们也忙碌、淳朴。但是那片平房已经夷为平地,被眼前的高楼所替代。

山再高水再深,却不如从前那小平房总是令我怀念;大厦再雄伟,霓虹灯再辉煌,心中还总念着那片小平房,那片金黄,以及金黄中的忙碌和宁静祥和!

春天的怀念的散文 篇5

燕子又一次把春天带了回来,风,荡绿了河边的杨柳。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到了,我站在妈妈坟前,看着坟上刚刚抽芽的绿草,那个冰冷、无眠的夜晚的一切又重新在脑际回放。

那是一个漆黑的夜晚,没有星星、也没有月亮。天空中飘落着细细的雨丝。虽然已是五月的春天,但夜晚依旧寒冷!好像冬天还不肯退让。虽然已是桃花初绽,可我却感觉不到春天的温暖,闻不到飘逸的花香。这一切距离我好遥远、好遥远!

苇席搭成的灵棚里,妈妈安然的睡着。我们姊妹弟兄几个围坐在母亲身边,这是我和妈妈在一起的`最后一夜。我痴痴的望着供桌上那盏煤油灯浊黄的光亮在风中摇曳。泪无声的流着。

妈妈就这么匆忙的走了,匆忙的让我们还来不及报答她!

记忆中她从来没为自己要求过什么,那个年代温饱是最大的问题,我们兄弟姊妹五个加上年迈的爷爷、奶奶的一切开销就靠爸爸妈妈在队上挣工分维持,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华北油田迁来之后。不识字的妈妈生过豆芽,卖鸡蛋、杂粮、带着棒子面窝头去京郊拾过稻谷,背着杂粮去京城走街串巷换过粮票,为填饱我们的肚子,妈妈想尽了办法。很多次夜里醒来,妈妈都在灯下纳鞋底,缝补衣裳,一熬就是半夜。责任制了,别人的父母好多都把孩子从学校抽下来帮着种地了,可妈妈不,她受苦受累也要我们上学。她承担了象她那个年龄无法承担的体力劳动。

妈妈终于承受不住长期的体力透支。不仅如此,妈妈还经常吃那些变质的剩饭,偷偷的吃,我们看到埋怨她,她总说没事。我印象中从不生病的妈妈最终还是倒下了。她太累了!

妈妈走了,走得很匆忙!临终她还没忘记,瞩付爸爸别把她的病告诉读军校的的哥哥,说孩子考出去不容易,怕因为她的病耽误了哥哥的学业。妈妈走了,走得很匆忙!可她还在惦记我考试升学的事,嘱咐我别耽误了考学,(那年正是我高中毕业,准备预考)像哥哥那样进大学。妈妈!我知道这时候你多想见哥哥!多想见见那个从未谋面的儿媳,可你没说!

妈妈就这么走了,走得太匆忙!太坚强!(妈妈是胃癌,可她从来没有吭过声,做医生的嫂子说:妈妈的胃癌 不疼痛。但愿那是真的)

妈妈!你的匆忙和坚强让女儿无法承受!

一阵风吹来,我打了个冷战,流泪的脸被风吹的生疼!已接近黎明,不知什么时候雨已经停了。朦胧的月光撒落在满是泥哇的院落里。天空中流动着象沙一样的细流......

怀念初三的文章 篇6

我怀念过去初三那段生活,虽然初三的学习艰苦,但没有人抱怨,因为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回忆中的时间匆划过,模糊了记忆。

中的划满字迹的试卷,风华了身后曾经走过的艰辛书山,却惟独没有摩擦掉那些纯净的微笑生命是宝贵的,生活是美好的,心中那段难忘的回忆是令人向往的。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事情,善于观察生活的人会发现它的存在。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段令自己难忘的回忆,虽然它已成为过去,但人们将它珍藏心中深处,永远、永远留下无尽的思念。我不是一个很好的男孩,我没有快乐的童年,在我的童年里只有父母的陪伴,最纯真最美好的友情,却在初中毕业的那年随着风儿飘散了、可能我这么说,有人会觉得我很虚伪。可是我没有什么好解释的、真的,我很怀念初中的时候我和LQ。LL。LJ。MYX。怀念过去在一起的欢乐时光、那个时候,我认为。是我最欢乐的时光。初三的生活很苦也很平淡,但是我们的友情却是被他人所羡慕的、我记得那时候老师说我们走路都讨论题,说让我们班的同学向我们学习、于是我们都笑了,现在想想,那时候的我们,真的很纯真的单人操作着,那时候的岁月,真的很美好、现在我们个个都分道扬镳了,于是,我们的友情,就这样淡了,在毫不留意的情况下变淡了,都随着风儿,散了。

还记得吗?终考的前几天,每个人都在忙着互曾同学留言,这就意味着离别的日子要到了,三年的初中生活即将划上等号。

想想在一起学习的日子,我怀念它,人总要等到失去后才懂得珍惜,往事已如烟云随风飘去。有你、我,过得很快乐,有你、我,过得很幸福,时光兜兜转转,岁月只走不停。我们都毫无办法,我只是普通人而已。只能任凭时间肆虐流去,自己却无能为力,于是就躲在了岁月的角落里独自徘徊。离别,终究还得离别。躲不过时间的冲刷和单人操作分析,逃不过岁月的洗礼。是为了离别而忧愁,还是时间让自己不知所措。怀念过去那些难以言语的感情还是埋在了心头。挥不尽离别泪,诉不完满腔愁。

活学活教《秋天的怀念》 篇7

一个生命的奇迹, 一座文学的高峰

“职业是生病, 业余是写作。”他曾这样自嘲过, 史铁生的一生都在跟病魔做抗争, 没有人知道他到底花了多长时间研究死亡, 他也用文章叙述死亡, 他并不畏惧死亡。在他并不算长的一生中, 他写了27 篇短篇小说, 6 篇中篇小说, 3 篇长篇小说, 14 篇随笔, 2 部电影剧本。其实瘫痪后他也曾感叹命运的不公, 也曾大发雷霆, 但病魔还是没有击垮他, 也许是母亲突然间的离开, 让他明白了“好好活着”的意义, 也许是他在文字中找到了寄托。不管是什么原因他都用他残破的躯体写完了一个又一个的故事, 有别人的也有自己的。

我始终相信每个人的际遇都是自己的人生财富, 旁人没有经历过史铁生先生的苦, 自然无法写出那样触动人心的文字。

当青春期撞上更年期

青春期人们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 父母的想法观念老套, 跟不上时代;不听父母的, 总是认为父母唠叨, 这些事我们都明白, 为什么还要一遍又一遍地说;不理解父母, 跟父母大吵大闹。青春期人们叛逆, 张狂。

这样的逆反心理导致孩子不听从主观的判断, 潜意识里排斥父母的意见, 在他们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的时候, 父母告诫他们的话, 就变成了对他们的压迫。父母可能稍微有一点情绪的波动都会让孩子强烈地反抗, 他们急于逃脱父母和老师的管束, 想要有自己的天地, 急于奔向自己给自己创造的乌托邦。

在很多时候, 如果父母能够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跟孩子好好沟通, 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 便可以解决相互间的矛盾。但是更多的青年可能没经历过史铁生的痛苦, 却有着一样的脾气, 对于父母的言论无法认同, 当他们的青春期撞上了更年期的父母, 双方关系便容易走到岔路口上。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在

我们常常在失去的时候才学会珍惜。散文里母亲走了, 他才明白自己之前的行为是多么的不孝, 母亲已然离开, 再多的悔恨也换不回母亲再一遍的唠叨。我觉得母爱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 不管你走到哪里, 都照耀着你, 给你温暖。真正的母爱就如文章中说的那样, 会因为你的一个应答而高兴得不知所措, 会因为你敏感的词汇而绝口不提, 会为了让你开心快乐而倾尽所有。也许母亲无法为你做出什么大事来, 但是只要你要, 只要她有, 她都会无私地奉献给你。

新闻媒体上经常看见母亲为了给子女治病捐献器官, 也每天都有子女与父母不和导致悲剧的新闻。说实话, 我不能理解那些不懂感恩父母的人是怎么想的, 她给了你生命, 让你来到这个世界, 想让你看看这个世界的美好, 从你呱呱坠地的那一刻, 她就把她生命中能给你的, 最好的都给你了, 然而人性的丑陋却常常被暴露在日光灯下。

每个人都跟母亲拌过嘴, 耍过脾气, 一不高兴扭头就走, 无非就是仗着那个人爱我们, 她比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都爱我们。当有一天那个人离开你的时候, 会不会难过?会不会在午夜梦回的时候后悔自己没有陪她多吃几顿饭?没有多回家去看看她?

在当今的社会条件下, “北漂”、“南漂”的人越来越多, 真正能回家陪母亲的时间越来越少, 都在忙工作, 拼事业, 母亲打来的电话也是说几句就挂断, 可能有的忙得连母亲的生日都忘了, 只有在春节能回家陪父母吃几顿饭, 突然想起央视那个老人做一桌饭菜, 却没有子女回家陪她吃的公益广告, 那么的现实与无情。

活在当下, 且行且珍惜

我最喜欢的一个英文单词是MISS, 它有两个意思:错过和想念, 只有错过才会想念。其实不仅仅是母爱, 生命中的许多事都是这样的, 拥有的时候不在意, 失去了才知道难过。我们不能从死神手里夺回生命, 但是我们可以在她还在的时候多陪陪她。她要的不多, 仅仅是你的一通电话, 你的一句思念, 你多一次的回家。趁着还年轻, 把握好每一个机遇;趁阳光正好, 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中秋月夜的怀念 篇8

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我在本村上了两年的七年制,再加半年,也就是这半年,我和本村的同学到邻村学校就读。共两个班,由方圆四个村庄的同级学生组成。我在一班,班主任就是穆富仓老师。说是邻村,其实就是离我的村庄二华里的概念,在大城市里也许只有一站路,我当时的感觉,却已是另一番天地。

学校的校园不大,整齐的摆布像一个四合院。我当时借宿在同学的姐家,骑着一辆破自行车来回奔波。当时一门心思要考上重点高中,学习格外紧张。学生紧张,老师也紧张;学生生怕考不上,老师担心自己的学生考不好。我的学习虽然很用功,可是成绩并不好,数学老拉住我不放,使我的心像阴雨的天气,一直郁郁寡欢。穆老师教我们语文课,作为班主任还得操心同学们的思想动态。他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读《歌德巴赫猜想》,就有给学生暗暗鼓劲的用意。大概是我的作文不错吧,穆老师很器重我,每次作文讲评课,我的作文都被当做范文在班上读。他还特意让我当了个副班长,然而,我还是高兴不起来,为我的学习成绩,也为我无法预知的未来人生。

有一次,应该是期中考试后,我看着只得了15分的数学试卷,很伤心,伏在课桌上流着委屈的眼泪。此后几天我一直很消沉,校园盛开的桐花,村路旁的青杏和杏树上谗嘴的低年级学生,其他同学的欢声笑语,都撩不起我的兴趣。大概是压力太大的缘故,我一直闷闷不乐满脸愁苦。穆老师发现了,一次在开班会的时候,他给我们讲了许多道理,然后突然话头一转,提到了我。他说我最近有病了,但是还坚持上课,值得表扬、值得学习,并且说,我生病期间如果需要休息,可以到他的办公室午休。我虽然始终没有去过,但听了老师的话很震动也很振奋,多日的消沉压抑一扫而光,重整旗鼓再作努力的劲头大了许多。

后来,我如愿以偿地上了大学,再后来毕业参加了工作,在一所中等师范学校当老师。在放假回家的时候,总要抽空去看望穆老师,每次去他都很感激似的热情问候,他的眼神是真诚和执著的。我们全班同学毕业前照过一个合影,每次见面,穆老师都要拿出那张大概只有4寸左右的黑白照片,一个一个地数着,看着,每个学生他都能叫出名字,介绍现在的情况,并说起当年的一些趣事,师生交谈伴着甜美的回忆,就像酒桌上美酒配上了好菜一样。他以自己有这些有出息的学生而骄傲。据低年级的同学说,我们毕业以后,穆老师还经常拿我们做例子来激励他们,要他们以我们为榜样。我的作文本他也保存着,曾经拿出来给后来的学生念过几篇。

今天,我已经做了整整20年的师范学校的老师,我教的学生都已经教出许多学生来,但是,穆老师在我的心里仍然保持着鲜活而感人的记忆。每当我感慨自己的平凡普通的教师生涯的时候,每当我欣慰自己的学生有出息时,每当我孤独沉思需要心灵的鸡汤滋润的时候,我就会想起穆老师和我在一起时的情景。

上一篇:信仰法治 守护平安 演讲稿下一篇:汪藻——《点绛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