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贝壳教学反思怎么写

2024-09-10

拾贝壳教学反思怎么写(共9篇)

拾贝壳教学反思怎么写 篇1

这篇课文记叙了孩子们在金山卫海滩上拾到许多形状各异、色彩美丽的贝壳,表达了他们拾贝壳的欢快心情。课文文笔活泼,富有感染力,特别在遣词造句上有独到之处。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制定了一个教学难点是: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好段,背诵课文的第4、5小节,并学着用1~2句话试着介绍自己喜欢的贝壳。采用怎样的教学手段才能让教学难点得到最简单又最有效的落实呢?

最初,我根据难点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首先,让学生比较第三和第四小结,让学生发现这两小节都是第一句把贝壳比作什么,第二句是写这样东西是派什么作用的。接着,利用练习“一只,像(),真()!”进行训练。最后,过渡到练习“一只(),像(),真()!说不定是()!”并用书面形式写下来,完成仿写过程。

我发现这样的仿写并没有实在地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只是教会学生如何“依样画瓢”,可能一堂课下来,学生是能对贝壳做介绍了,但是估计是同样的一个模式,有了形形色色的贝壳外形,却没有了千姿百态的学生。

于是,我把教学环节改成了这样:

先由学生独立在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课后的填空题,让学生对课文的介绍有具体的认识,然后展开朗读比赛,并要求学生背诵,使学生将课文的描写熟记于心,尽可能地转变成自己的语言。

接着,我让学生思考:学习了这两小节,你对这二种贝壳有了哪些了解?这其实是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自我的总结。许多学生都说:知道了贝壳的外形,还知道贝壳很可爱,还知道了贝壳是大海留给我们的礼物……学生交流的同时,我及时的做好小结: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贝壳的样子、小作者根据贝壳的样子还发挥了自己的想象。这时,我并不急于让学生开始说话,这时候如果让学生开始练习说话,无意刚才的归纳是对学生的一个心理暗示:你介绍贝壳的时候,就应该这样来介绍。这样很可能就抹杀了许多学生的个性发挥。

于是,我在这时给学生看各类贝壳,然后让学生说说:如果你来介绍贝壳,你还会介绍贝壳的什么呢?这时,学生积极发言,对刚才看到的贝壳给自己留下的最深印象发表观点,有的说想写贝壳的颜色、有的说想写贝壳摸上去的感觉等。

最后,在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后,再让学生说,这时学生不但自己要说的贝壳有了直观的认识,还对广集了要说的内容。其实这就是一个小小的说话提纲,真正地让学生练习了说话,而不是用课文的内容进行模仿说话。

语文教学中的说话训练既是模仿性训练,又是创造性训练,应该是模仿与创造性的统一。借用文本规范优美的语言材料,提供学生模仿的对象。同时提供更多的说话内容,让学生在依照文本、学习文本,模仿文本的同时,又有自己个性化的一面。“教会学生画瓢的方法,但是要能让学生画出各种各样的瓢”,才是教师要寻找的教学手段。

《拾贝壳——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2

栖霞实验小学 邵军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五年制二年级上册第81页第一个红点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乘、除法的含义,初步掌握了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生学习倍数关系问题的基础,它将贯穿在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各个阶段的教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不仅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而且在本册乃至整个小学阶段教学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少,因此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学生要理解“倍”是较困难的。

教学时,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让学生比一比,摆一摆,数一数,通过这些直观手段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和已学过的知识“几个几”联系起来,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理解“倍”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倍”,了解“倍”的意义。

2、结合现实生活提出简单的用倍计算的问题,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养成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自主探究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要点分析:

教学重点:建立“倍”的概念。教学难点:理解“倍”的意义。

教学用具:实物投影仪、三角形、圆形等。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谈话: 谈话引入:同学们去过大海吗?你在大海边做过哪些有趣的事情? 学生交流自己在海边所作的有趣的事情。

[设计意图:轻松愉快的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宽松的学习空间。通过课前交流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非常投入的开始学习。]

二、创设情境:

1、总结学生的发言:你们在海边做的事情真的非常有趣,有一些同学听你们介绍的这么有趣,也到了海边,你们看他们在干什么?(实物投影出示情境图)

2、学生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发现的信息。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选取学生熟悉的、新颖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素材,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谈话引入: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信息。我们用学具代替贝壳,摆一摆王丁和李飞捡的贝壳。(学生动手摆学具)

你是怎样摆的?

学生交流自己的摆法。(可能有:

1、王丁捡了3只贝壳,我就摆了3个贝壳;李飞捡了6个贝壳,我接着摆了6个贝壳。

2、王丁捡了3只贝壳,我在第一行摆了3个贝壳;李飞捡了6个贝壳,我在第二行摆了6个贝壳„„)

你认为哪中摆法比较好?为什么? 学生交流意见。

[设计意图:操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且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借助操作学习可以使学生有效的体验生活,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从具体的事物表象中感知数学,从而抽象出数字、符号等,去发现问题,掌握知识。课堂上让学生摆一摆、画一画、看一看、做一做,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2、谈话引入:从数量上看,王丁和李飞拾的贝壳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交流自己的想法。(可能有:王丁的比李飞的少3只,李飞的比王丁的多3只等。)

3、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在生活中还有其他说法吗?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学生一般会说:王丁的贝壳数是李飞的一半,李飞的贝壳数是王丁的两些。)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你能想办法让大家一眼就看出李飞拾的贝壳数是王丁的两些吗?(学生动手摆学具)

你是怎样摆的? 学生交流自己的摆法。

进一步提问:为什么要3个一组3个一组呢?

刚才同学们说李飞拾的贝壳数是王丁的两些,你是怎样想的? 请几个学生说一说。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老师也明白了,因为王丁有3个贝壳,李飞的6个贝壳里有这样的两个3,所以李飞的贝壳数是王丁的两些。

4、初步解决问题: 下面请同学们看电视屏幕,这是刘林与王晶拾的贝壳。(实物投影出示这两个同学拾的贝壳,画图表示)

刘林拾的贝壳:○○○○

○○○○

王晶拾的贝壳:▢▢▢▢ 刘林拾的是王晶的几些?为什么?

下面这个图表示的是数学老师与语文老师拾的贝壳,数学老师拾的贝壳数是语文老师的几些?为什么?

数学老师拾的贝壳:◎◎

◎◎

◎◎ 语文老师拾的贝壳:□□

数学老师拾的贝壳数是语文老师的3 些,在数学上我们说数学老师拾的贝壳数是语文老师的3倍。(师板书,学生齐读)

你能说说李飞拾的贝壳数是王丁的几倍吗?为什么? 刘林拾的贝壳数是王晶的几倍?你是怎样想的? 同学们继续观察这幅图,你还能提出有关倍的问题吗?(学生说,教师板书)

5、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倍”,“倍”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要知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要想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

[设计意图: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来进行学习,不但可以化解教学难点,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用自己的稚朴的语言表述自己的见解,能体现出学生个性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真实的思维过程,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三、巩固练习:

(一)基本练习:

1、动手摆一摆。

(1)第一行摆4个圆片,第二行摆12个,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几倍?为什么?(2)第一行摆几个由自己决定,第二行摆的个数必须是第一行的3倍,想 一想,怎样摆?

2、动手拍一拍。

(1)注意老师拍几下,××,学生拍的是老师的4倍。(2)老师拍××××,学生拍的是老师的3倍。

3、看图填空。

■■■■

★★★★ ★★★★ ★★★★

★的个数是■的()倍。

[设计意图:这种游戏式的练习,学生精神集中,情绪高涨并且教师在短时 间内能查明全班学生掌握情况。]

(二)提高练习:

1、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

□□□ □□□

▣▣▣ ▣▣▣ ▣▣▣ ▣▣▣

▣的个数是○的4倍。()

○的个数是□的2倍。()

▣的个数是□的2倍。()

2、给学生一组数:3、2、6、18、24、9,让学生根据这组数说出有关倍的数量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渠道(耳听、手动、眼看)、多种形式巩固并加深对“倍”的理解。问题带有开放性,如动手摆一摆中,第一行摆几个由每个学生自己决定,把出题的权力“下放”给学生,但第二行摆的必须是第一行的3倍。这种开放性的练习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从发散思维中寻找规律,使学生的思维水平进入更高一个层次。]

四、总结回顾: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评价一下你们的表现。创新特色:

1、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来进行学习,不但可以化解教学难点,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课上,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让学生在观察、交流中领悟新的知识,挖掘新的技能。

2、给学生动手做的空间,在“做数学”中体验数学。

操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且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借助操作学习可以使学生有效的体验生活,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从具体的事物表象中感知数学,从而抽象出数字、符号等,去发现问题,掌握知识。课堂上让学生摆一摆、画一画、看一看、做一做,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艺术中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多数的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这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之间的关系来决定的。”在民主、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中,师生是朋友关系。你的发言有道理,你的想法很独特,我们就可以放手按照学生的想法去学习。这样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就可以在心理安全的情形下积极探索,积极思考,大胆创新。

二度设计: 在最开始的教学设计中,我还是采用以前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发现了几个几后,我就告诉学生6里面有2个3我们就说6是3的2倍。结果在第一个班讲课时,我发现学生学得还是有点吃力。对于他们来说,“倍”是比较抽象的,他们理解起来有很大困难。

拾贝壳作文 篇3

海滩上的贝壳可多了,有黄的、红的、白的、蓝的、紫的……

我们提着一个小篮子,光着小脚丫,仔细观察着沙滩上的贝壳,把漂亮的,颜色鲜艳的装进小篮子。

我们累了,坐在地上休息休息,发现沙滩边的乱石滩上有好多好多的小螃蟹,这可激发了我的兴趣。我穿上鞋子,和弟弟妹妹来到乱石滩。我将一块石头翻起,就看到一只小螃蟹,我赶紧捉住了它。仔细一看,他的样子很威武,棕色的外壳上有两只有黑有小的眼睛。十只长腿,两只大脚不时的抬起,做出要咬人的架势,威风极了!

弟弟他们已经捉了很多了,我也继续捉螃蟹,不一会就赶上了他们。我们把小螃蟹放在刚才捡贝壳的小篮子里,不一会叫捡了满满一小篮。

拾贝壳作文 篇4

砂子塘小学二(三)班袁雅晴

今天我们去拾贝壳。海滩上银光闪闪,许许多多光滑的卵石、五彩的贝壳,挤在一起晒太阳。我们弯下腰拾起美丽的贝壳。啊!一个圆圆的贝壳,像一个捧着大肚子的胖娃娃,说不定是海妈妈留给我们玩的呢!啊!一个长长的贝壳,像一个豪华的酒店,让人看了就喜欢!这一定是海妈妈留给我们住的!啊!一个高高的贝壳,像一个高高的宝塔,这一定是海妈妈留给我们小朋友娱乐的!海滩上的贝壳拾完了,我们才依依不舍的离开了海滩。

拾贝壳作文200字

教学反思怎么写 篇5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达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在教学的过程适时地插入了片段欣赏:

1、在学生品读刘备斥责张飞的话时,通过朗读,学生基本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这时我插入了刘备、张飞、关羽三人桃园结义中的结义时说的一段话: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再拜而说誓约:“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原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学生读了这段话后,既从张飞和刘备的关系上理解到刘备为了诸葛亮而斥责自己拜把子的兄弟,真可谓是求贤若渴;又对阅读《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产生了较大的兴趣。

2、在了解了刘备的诚心诚意,体会了其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内容,提升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品味和欣赏,我又不失时机地插入了课外阅读欣赏片段。我问学生:刘备这样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创立大业,诸葛亮被刘备的精神所感动,终于答应了刘备的请求。这以后,诸葛亮忠心耿耿,帮助刘备打了许多胜仗,你们知道有哪些战斗吗?(学生纷纷讲了自己了解的一些故事)如果你们想了解更多的故事,可以自己去阅读一下《三国演义》。学生通过阅读,既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又从中受到了道德情感的教育,增加了语言的积累。

3、在课文上完后,学生的热情十分高涨,于是我抓住这一时机,利用阅读课开展了一次《讲三国故事》的活动,这不仅是对文本的一种升华,而且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浓厚兴趣,在班上刮起了一阵“三国风。”

生字教学的几个层次

生字词的教学是阅读教学、习作教学的基础,也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板块。如果生字词的教学不过关,语文素养的提高、情感的熏陶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低年级的字词教学更要抓好、抓实,使学生在学字、学词的过程中学会掌握字词的方法,形成能力,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教学反思怎么写? 篇6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那么教学反思怎么写呢?

一、为什么要反思?

教师的业务成长是在不断的实践、学习、总结、反思以及再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的,而这种总结和反思反过来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阶段性的教学活动完成后,如果能够及时进行回头看的反思,可以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教学方法系统化,教学问题直观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二、教学反思的类型

1 、小节性反思

通过阶段性的教学活动,一方面总结自己在课堂实践中的经验,并将这种经验进行提炼,形成自己教学理论和教学风格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及时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问题,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思考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2 、案例型反思

结合某一节让你印象最深的课进行反思,这节课或许是你最满意的,也可能是你觉得有颇多遗憾,也或许是学生在这节课上有不同寻常的表现,对这些地方进行思考,从一个案例能够发现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对自己以后的教学产生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

3、探索型反思

个人通过理论学习、教研活动、听课等形式,发现新的教学理论或者教学方法,并有意识地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将应用过程中的体会经验和收获进行分析,使这种新的方法或理论融入自己的教学风格。

三、教学反思写什么?

1、记成功之举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2、记“败笔”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

3、记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记学生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5、记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总之,写课后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四、反思中应注意的问题

1、以课改思想为指导。将自己的教学实践同课改思想相对照,从对师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教学目标的实现等方面来进行反思,有意识的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对自己教学实践的束缚,为自己的教学活动确立正确的导向。

2、以教学实践为基础。脱离了教学实践而空谈理论的反思不具备对今后实践的指导意义,教学反思必须要以课堂教学为核心,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来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理论认识。

3、关注学生,关注细节。

教学与反思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反应,在反思中依然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课堂反应、接受效果中来反思自己教学设计的得失。从细节中发现问题,反思切忌大而全,因为大而全往往陷入大而空。每篇教学反思要从教育教学规律和课改思想的大处着眼,但是更要从教学活动的细节入手,课堂情境的设置、学生活动的表现、作业难易的安排、教学语言的运用都可成为反思的角度。

4、结合理论,深入思考。

代数教学反思怎么写 篇7

(1)能达到我们所制定的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以例题精讲,并与中考相同或靠近的题目为例,在解题过程中实现三个目标,化解重难点,使学生了解,理解,掌握并应用!

(2)突出中考的热点现在中考试题强调个性与创新,我在例题中也突出(如用“¤”定义新运算:对于任意实数a,b都有a¤b=(a*a+b)÷3,求3¤(-2)的值。)这样考察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作适当的拓广。

(3)注重基础重在实效题目面对大众,不搞偏难怪。让学生“看起来块块,做起来怪怪”,使学生对此类的题不敢掉以轻心,不敢瞧不起“它”。

(4)进行“小题大做”思想贯彻对于如:计算:

解题前提问:如何解答?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而后我再作答,比较学生刚才他们的思路有何不同。并注:必须按部就班,一步一个脚印,切记应小题大做!不能单有一个答案。

(5)强化书写格式在解题的过程中,我巡视学生的作题情况,对于发现问题作出及时处理以达到规范。

(6)同时也存在几个缺点①有的知识点没有顾及到,②有的学生没有自觉在解决问题,③与学生互动不激烈。

(7)以后的努力①夯实基础②题目靠近中考,让学生了解中考理解中考,实战中考,对其不陌生,觉得中考不过而而。③在授课过程中要精讲多练,多让学生发问,而且也要让学生多多总结,学以致用。

语文怎么写教学反思 篇8

一、问题表现

1、在强调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同时,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有的教师也许是怕落入烦琐分析,牵着鼻子走的窠臼,有悖于课改精神。以至于在阅读教学中,为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在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后,就让学生质疑,然后老师选择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发表见解。结果整堂课上让学生忽前忽后地找出有关句子,谈体会,有些体会认识肤浅,谈得并不到位,教师也不敢深作引导补充。结果教师在课堂上几乎成了一个摆设,学生的理解训练、朗读训练都不到位,该掌握的没掌握,缺失了语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学生在课堂上“读”得少,“练”得少。在不少阅读教学课堂上,要么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只是安安静静地听;要么是教师连珠炮似的问,学生只是反反复复地答。课堂上很少有琅琅的诵读声,语文教学丢弃了自己的传统特色——“读”书,走入了教师讲风、问风太盛和学生“听”书、“答”书的误区。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时间少,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忽视学生自读能力的培养。每堂课总是教师与学生一道,在老师的带动下读懂课文,则很少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老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导致形成“教师一步不放手,长期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自己脑子不会转”的局面。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重内容轻形式的现象。老师对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比较多,而对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形式比较少。

2、在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同时,忽视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推进,现代化装备越来越多地进入了课堂。多媒体和网络辅助教学不断升温。无论是在大型、中型、还是小型的教研课上都可以看到,执教者都无一例外地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不可否认,绝大多数课件制作精良,那优美的色彩,迷人的动画,与教材相配的音乐,令人折服。对于广大少年儿童来说,这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的确有很强的吸引力。尤其是一些抽象、枯燥、陌生的东西,经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重点迎刃而解。可是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有些课堂上,教师成了课件的奴隶,他们只是熟练地操纵着鼠标,心里默念着下一步要出示哪个窗口,将要给学生演示什么,却不能细细地倾听学生的发言,作出准确及时的反馈;学生就在课件的提示、老师的串讲下完成了对课文的学习。这样的课,过多地用演示型课件图解课文,影响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来解读课文,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剥夺了学生自己感悟语言文字的机会。

3、在追求小组合作学习的同时,忽视了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代表的合作学习被老师们广泛采用。可是时下不少教师僵化地理解合作学习,片面地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甚多。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没有提供足够的时间,合作过程简短,讨论、研究匆匆;二是合作的问题没有建立在个体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只要一有问题,教师就立刻组织合作解疑;三是合作的目标不明确,一些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放在小组里合作思考,合作学习成为走形式,无实际意义;四是合作的全员参与性不够,发言汇报时往往是优生包揽全场,学习能力较弱、反应较慢的学生则过于依赖,一部分则盲从;五是没有形成合作的机制,让学生分组围坐,成员分工不明,结果乱哄哄一团,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合作学习处于一种自由放任的状况。

二、原因分析

1、教学环节的形式化。

基于新课标,部分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只注意优化教师的教学环节,而很少考虑或忽视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做法。教师对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总是由形式出发,由形式决定内容,而不是由内容决定形式。为了讲得清楚、精彩、透彻,学生听得懂,记得牢,教师必然要多讲,为了课堂气氛的活跃、热闹,就必然要多启发,多提问。为了进一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有可能进行同桌交流,小组合作学习,但又是匆匆忙忙,蜻蜓点水,一闪而过;为了体现教学过程中现代媒体的使用,在并不复杂的语文课堂是滥用电教媒体,以此来代替学生理解、思维过程,甚至在短短40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背景介绍、图片欣赏、内容展示等代替了学生认识事物,内化语言的时间与过程,很少顾及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少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尤其对如何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协调发展更是顾及甚微,使整个教学过程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教,学生学;教师示范,学生观看;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传统模式;跳不出教师讲解以传授知识,学生练习以形成技能、能力提高自生自灭的基本格局。也难怪听到老师经常埋怨:讲了多少遍,学生还是不懂。

2、传统教学理念的潜在影响。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形成了分析、串讲、归纳、总结的教学模式,“主导”与“主体”内涵和外延始终把握不准。这使许多教师形成了以分析课文的方式加强学生情感体验的误区。在课堂里,似乎觉得教师分析多、问题多,“主导”作用就能体现出来;学生回答问题争先恐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且回答正确,课堂气氛活跃轻松热闹,“主体”性就得到了充分展示。其实,这种现象局限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教师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表现,是一种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现象。因为这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根据自己的阅读分析,加上“参考书”的帮助给学生设计的一条通向已定答案的小径,并巧妙地引导学生找到答案,这样教学才算是成功的。岂不知这种教学方法恰恰把语文阅读教学引入死胡同,这样的教学纯粹是无效劳动。

3、应试的制约。

教学反思的笔记怎么写 篇9

一、提高中低年级学生的摸读速度。

一年级的孩子在认识、摸读和书写盲文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有的孩子在摸读过程中老是用指尖去抠盲点,有的看似是把食指肚放在上面却不会按顺序在心里默数点位,这样半天都摸不出一个完整的符形,严重影响了学习效率。刚开始遇到此类的问题我也着急过,可静下心来想想自己,一年级时学写拼音、数字时不也常常会犯一些可笑的错误吗?孩子还小,需要我们耐心地引导与教育,需要时时及时地纠正学生摸读、书写过程中的错误,培养正确的摸读姿势,掌握正确的摸读方法。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孩子们的摸读速度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摸读速度上去了,才有可能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感悟。

二、作文教学存在诸多困难。

作文教学从三年级起就开始了篇的训练,比起一二年级时写一句话、一段话的训练确实增加了不少的难度。习作,不但是教学的一大难点,也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从一年级开始,我就要求学生结合每天的生活学习写一句话,因为这句话来源于生活,所以学生写起来也就比较顺手了。二年级时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写一段话,这时有个别同学就开始犯难了,总觉得没得写。三年级就开始畏惧写作文了,看到学生一个个紧缩的眉头,我也很着急。究其原因,主要是平时不太留意观察周围的景物,生活中积累的素材太少。为了提高孩子的写作水平,我要求孩子做到以下几点:1、坚持每天至少读两页课外书,并从中摘抄一句你觉得最美的句子。2、指导帮助学生善于从身边的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素材。()3、写周记,记录自己一周在校的精彩生活瞬间,最好能谈一下自己的感想,培养写作兴趣。4、多表达、勤交流,在习作指导时尤其要重视学生间的交流,最大范围内给学生表达的自主权,以培养他们作文的创新精神,改掉东拼西凑写作文的毛病。当然,做为老师更有责任帮学生把习作水平提上去,我们平时要勤于培养学生积累、搜集写作素材的习惯,并在作文的指导和讲评上下一番功夫,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敢说、有话会说。只要在写作的初始阶段打下牢固的基础,初、高中时写作就可以信手拈来,真正做到下笔如有神了。

三、阅读理解能力亟待提高。

素质教育的今天,死记硬背已经过时了,我们更为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大大小小的测验中,阅读理解及拓展题型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往往是学生失分最多的地方。究其原因,主要是读得量不够、质也没上去,对整篇文章的理解不够透彻。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求学生首先要把短文认真通读两遍以上,整体把握文章大意,然后看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再带着这些问题读文中的重点段落,也就是与问题联系紧密的那些段落,从这些段落中归纳或概括出问题的答案。

四、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新课改实践证明,合作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中比较有效的一种学习方式,但我们在教学中只是把它当作了课堂教学的点缀而已,借以彰显自己课堂形式的多样和课堂表面气氛的热烈。为合作而合作,这实际就是在照搬形式主义的教条,是一种无效学习。主要表现在:课堂上不经过深思熟虑随便就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的问题或过于简单,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性,或过于深奥,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无从下手,难住了学生,降低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合作学习只能是有害无益、形同虚设。为避免类似情况发生,我们做教师的就应该事先在备课的时候把需要通过合作学习解决的问题列出来,思考一下这些问题是否适合视障学生的认知实际,让他们有话可说,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喜悦。另外,还要掌握好让学生讨论的时间,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上一篇:电子商务认知度调查报告下一篇:大型展览馆物业管理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