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支部工作规范指南(2016年5月修订版)

2024-07-26

党支部工作规范指南(2016年5月修订版)(共6篇)

党支部工作规范指南(2016年5月修订版) 篇1

党支部工作规范指南

(2016年5月修订版)发布时间:2016-06-07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更好指导党支部发展,规范党支部工作,提高党支部活力,加强党支部建设,依据《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本工作规范指南。

第一章 党支部的性质与设置

党支部是党在高校的最基层组织,是党在高校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担负着直接联系引导、组织团结广大师生,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高校基层的重要职责。会计学院各教工与学生党支部在院党委领导下开展工作。

教工党支部一般按照教研室设置,也可与工作性质相近的单位联合成立党支部。教工党支部书记应由具有3年以上党龄的教学、科研和管理骨干担任。学生党支部在大

一、大二年级以年级为单位设置党支部;大

三、大四年级和研究生以班或专业为单位设置党支部;党员7人以上的党支部设立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由党员大会选举产生,一般由3至5人组成;党员不足7人的党支部,不设支部委员会,由党员大会选举支部书记1人,必要时增设副书记1人。党的支部委员会和不设立支部委员会的支部书记、副书记每届任期两年。党员大会选出的书记、副书记上报院党委批准,必要时上级党组织可以指派书记、副书记。

第二章 党支部的工作职责

1.组织党员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知识;宣传和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学院的规章制度;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增

2.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要求党员在学习、生活、实践

3.及时了解、分析党员的思想状况;建立党员联系学生制度和汇报制度;反映学生的意见和思想情绪;组织学生进行政治学习和社会实践等活动。

4.认真做好在教工、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要把发展党员工作的重点放在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上,不断扩大党的积极分子队伍,严格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把优秀的教工、学生吸收到党内来。

5.提高党员政治素质,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定期召开组织生活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维护和执行党的纪律,监督党员切实履行义务,保障党员的权利不受侵犯。

6.指导党员进行党章和党的理论知识学习。

7.各党支部做好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以及其他活动的会议记录,以此作为考核支部的依据。

8.各教工、学生支部及时填写党员发展的各项资料,并上报上级党委公示及盖章。

9.按时收纳支部党员的党费,并上缴党总支。

10.各毕业班支部在学生党员毕业离校时,要将其考察、培养及发展的各项资料整理齐,放入学生档案。

11.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确定以及推荐上党校的工作。

第三章 党支部委员会的组织结构

设有支部委员会的党支部,支部委员会的人数根据支部党员人数和工作的需要设置,一般由3至5人组成,设党支部书记、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必要时可增设副书记、纪检委员、统战委员、青年委员等职务。

支部书记的职责:

1.主持党支部日常工作,负责召集支部委员会和支部党员大会;及时传达并带头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的决议,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研究安排支部工作,将支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及时提交支部委员会或者支部党员大会讨论。

2.检查党支部工作计划和决议的执行情况,按时向支委会、支部党员大会和上级党组织报告工作。

3.全面负责党支部的党建工作,正确把握发展党员的工作原则和方针,注重对申请人、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的培养、教育和考察,严格按照党章的规定,办理发展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的各项手续。

4.重点抓好党支部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了解党员和群众的思想状况以及学习科研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的作用,使每名党员都是一面旗帜,提高党支部的战斗力。

5.抓好党支部的学习和教育工作,按时公开召开支部民主生活会,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认真搞好党支部自身的建设,充分发挥集体领导作用。

6.不定期地与支部委员以及班委进行交流与沟通,统一思想和行动,相互团结和支持,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7.支部副书记协助书记进行工作,书记不在时,主持支部的日常工作。

组织委员的主要职责:

1.了解和掌握党支部的组织状况,按照计划组织支部或检查督促党小组过好组织生活。按照选举工作的规定,协助党支部书记积极做好党支部改选工作。

2.了解和掌握党员的思想、学习、工作的情况,协助宣传委员对党员进行教育,搜集和整理优秀党员的模范事迹,组织评选优秀党员。

3.根据支部实际情况,提出民主评议党员工作的意见和安排,具体组织民主评议党员工作。

4.了解入党积极分子的状况,负责对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考察,拟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严格按照发展党员的细则,办理新党员吸收、预备党员考察和转正的手续。

5.党员的管理工作,接转党员组织关系,收缴党费,定期向党员公布党费收缴情况。

宣传委员的主要职责:

1.了解掌握党内外思想动态,提出宣传教育工作意见,根据支部决定,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做好思想工作。

2.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拟定党员教育计划,与有关行政、群众组织部门共同拟定对群众进行政治、理论、形势任务教育计划,经支部讨论后,主持实际宣教工作。

3.配合行政负责人对所属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校风、校纪教育,鼓励做好本职工作,对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方向的先进人物的事迹加以宣传。

4.与共青团、学生会、工会等组织一道,开展群众性校园文化活动。

第四章 党支部活动

各党支部每至少组织开展或参加党员活动推荐16次以上,最低不少于10次,少于10次的考核不合格;开展活动应做好记录和宣传报道。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形式:

一、党的组织生活

党的组织生活是党的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重要形式。它主要依托党支部、党小组开展活动。主要形式有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党员组织生活会以及党课、民主评议党员、评选先进党员和党组织等。

党的组织生活的内容一般包括对党员进行党的知识教育,组织党员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关业务知识,传达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的文件、指示,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发展党员,处理违纪党员和处置不合格党员,开展适合党员特点的各种形式的活动。党的组织生活的形式应当注重实效,富有生气,丰富多彩,以起到对党员进行有效教育管理和凝聚感召的作用。

二、党员的“三会一课”

“三会”是: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一课”是:党课。“三会一课”是健全党内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加强党员教育的重要制度,对于加强支部建设,提高党的战斗力具有重要作用。

党员大会每学期召开1次以上,支部委员会每学期至少举行1次,党小组会学期至少召开1次,每学期对党员至少进行1次党课教育。

三、民主生活会

党支部民主生活会每至少召开1次。会前要广泛征求意见,开展谈心活动,进行调查研究。会上要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认真对照检查,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出整改措施。会后要以适当的方式通报民主生活会的情况,抓好整改措施的落实。

四、其他党员活动

除上级党委组织开展的党员活动外,各党支部每学期至少组织或参加1次党员活动(例: 参观考察、素质拓展、志愿服务、专题讲座、经验交流等)。

第五章 发展党员工作

一、会计学院发展党员的流程

1.要求入党的人,必须向党组织提出书面申请,并经过党组织的认真考察。2.入党申请人经党小组推荐、支委会审查同意后,便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党支部将入党积极分子报上级党委备案,并通知入党积极分子本人,要求其本人写出自传,并指定两名正式党员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联系人。

3.审查发展对象本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态度、政治历史和重大政治斗争中的表现。审查发展对象直系亲属和关系密切的主要社会关系的政治情况。对发展对象自传中反映出的情况及上述审查内容要形成综合性的政审材料和结论意见。

4.党组织准备发展期入党时,必须由本人填写入党志愿书,有两名正式党员负责介绍,并要征求党内外群众的意见。

5.接受新党员,必须经过支部大会讨论通过,并且做出决议。

6.上级党组织在批准接收新党员前,要派专人同发展对象进行谈话。审批时,要召开委员会集体讨论审批。

7.申请入党人被批准为预备党员后,要面向党旗进行入党宣誓。8.预备党员经过预备期的教育考察,及时讨论和办理转正事宜。

若考察不合格:

对预备期满后不完全具备条件或犯有一定的错误,但还没有完全丧失预备党员条件,并且本人决心努力改正错误的,可延长预备期。

对在预备期内不能履行党员义务,确定不具备党员条件或犯有严重错误或延长预备期后经过教育考察已不具备党员条件的,应取消预备党员资格。

二、如何开吸收预备党员的支部大会

支部大会前的准备工作:

(1)支部委员会认真研究在支部大会上讨论的问题,草拟支部大会决议。

(2)检查《入党志愿书》填写是否正确。与申请人个别谈话,指导作好向支部大会汇报的准备。

(3)通知全体党员按时参加支部大会等。

支部大会的程序:

(1)入党申请人宣读《入党申请书》的有关内容,汇报自己对党的认识、入党动机、本人履历以及需要向党组织说明的问题。

(2)入党介绍人和入党联系人介绍对入党申请人的培养考察情况,宣读“介绍人意见”。

(3)组织委员或支部书记代表支委会介绍对入党申请人的审查情况。

(4)到会的党员对入党申请人是否具备入党条件进行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5)出席会议的全体正式党员以举手表决或不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6)支部大会在表决通过吸收申请人入党后,讨论通过支部大会决议。

(7)入党申请人谈自己对大家所提意见的看法,表明态度。

支部大会注意事项:

(1)支部大会必须有本支部三分之二以上的正式党员到会才可举行。

(2)入党申请人必须参加支部大会。一般情况下,两名入党介绍人都应参加会议,若其中之一人因特殊情况不能出席,需在会前向支部介绍申请人的情况,并请党支部向大会转达个人意见。

(3)预备党员应参加发展党员的支部大会,但没有表决权。

(4)讨论时,如果持反对意见的人数较多,或涉及原则问题,则不要匆忙表决,可暂时休会,进一步听取意见,认真研究,在下一次支部大会上再进行讨论表决。

(5)吸收申请人入党,必须获得到会半数以上有表决权的正式党员的表决同意。

(6)如少数同志有不同意见,允许保留。

(7)若一次会议中讨论两位以上同志的发展问题,必须逐个进行讨论表决。一般情况下,每次支部大会讨论的发展对象不超过3人。

(8)支部决议应及时填写在《入党志愿书》上,决议内容包括申请人的优缺点,应写实到有表决权的正式党员数、表决结果及日期;

(9)及时将《入党志愿书》、申请书、政审材料、培养教育和考察材料报党委审批。

(10)支部大会表决时,入党申请人不得退席。接收党员的支部大会可邀请入党积极分子列席会议。

三、会计学院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程序图

学生个人递交入党申请书并附自传—→团支部“推优”—→党支部确定入党积极分子—→院党委选派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党校学习—→院党委上报学生党员发展计划—→党支部对发展对象进行调查、讨论,通过其入党的初步意见—→公示—→党支部收集、整理党员发展对象材料—→院党委委员会审查通过支部会议的初步意见—→上报校党委组织部预审—→召开党支部大会讨论表决通过—→上级党组织指派专人进行谈话—→院党委委员会审查批准—→上报校党委组织部备案认可—→组织预备党员对党旗宣誓

四、会计学院学生预备党员转正工作程序

三个月一汇报,半年一考察—→公示(预备期满前一个月)—→预备党员递交转正申请报告和预备期思想小结(预备期满前一个月)—→党支部大会讨论(预备期满后)—→院党委委员会审批—→上报校党委组织部审核。

党支部工作规范指南(2016年5月修订版) 篇2

第一部分:申请报告(说明项目地址、规模等、用途等概况,并加盖单位公章)第二部分: 发改委等计划部门的立项批文或登记备案证复印件一份

第三部分:规划部门批准的总平面图复印件一份、规划设计条件一份。第四部分:土地证复印件一份

第五部分:设计合同、中标通知书复印件一份。

第六部分:建筑方案设计文件除应严格按照《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进行编制外,还应满足本通知相关要求。

一、编制依据

建筑方案设计文件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进行编制,并与发展改革委、规划、国土、住房城乡建设等相关部门的批复、要求相符。

二、内容、顺序

(一)建筑方案设计文件应由建设单位签章,设计单位法人代表/委托人、总建筑

师、总工程师、项目负责人(原则上应为一级注册建筑师)及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空调等专业负责人及相关人员亲笔签字(不得代签),并加盖设计单位出图章、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师执业专用章。

(二)目录

(三)区域位置图

1.拟建项目在柳州市市区范围地图(或三维地图、卫星照片)上准确标明位置。

2.拟建项目在约三~五公里范围的地图(或三维地图、卫星照片)上准确标明项目场地轮廓或建筑物轮廓,并标明周边主要市政设施(道路)、建筑物(构筑物)、山体、水体、公园、文物古迹等。

(四)环境分析图

简要结合项目周边主要单体建筑物/构筑物、市政设施、山体、水体、公园、文物古迹等对项目本身的影响进行分析,并附相关图片进行说明。

(五)总平面图

1.应依据经批准的规划总平面图进行编制。

2.包含彩色总平面和1:200比例的蓝图。1:200比例的蓝图可不进行装帧。3.总平面图技术经济指标中应明确标注机动车位、非机动车位指标。

(六)效果图部分

设计文件应提供三个不同风格外观效果图方案(位于城市非重要地段的中型规模建筑项目,可提供两个风格外观方案)。每个方案均应包含鸟瞰图、人视角度效果图、实景合成效果图、夜景效果图。

1.1张鸟瞰图。

2.2~4张人视角度效果图、建筑群体透视(效果图应能反映建筑、建筑群各立面效果),应标明透视方向。对于类似住宅小区等的建筑群体,还应有内部庭院角度效果图及主要代表性建筑透视效果图。

3.实景合成效果图应有地王国际财富中心(303塔楼)视点、马鞍山山顶视点、城市主要进出口方向视点、柳江沿岸视点、主要桥梁视点、项目周边市政道路主要景观视点实景合成图。应能真实反映项目周边的市政设施(道路)、建筑物(构筑物)、山体、水体、公园、文物古迹等。

4.效果图应体现空调室外机位等设施,利用太阳能集热板的项目应在效果图上表现出来。5.以上有特殊要求的特殊处理。

(七)分析图 1.日照分析图

住宅、幼儿园等有日照要求的建设工程应附相应的日照分析图(大寒日3小时),并注明日照计算日、时段,并明确结论是否符合要求。

2.景观分析图、视线分析图、交通分析图、消防分析图等 3.场地分析

简要分析项目基地现状主要水文、地质、气象状况以及单体建筑物/构筑物、建筑群、市政设施、山体、水体、文物古迹、植物、以及它特殊工程,并说明设计过程拟采取的应对措施。如项目涉及拆迁、改建等情况;简要介绍场地内现有的建筑面积以及拟拆除或改建的建筑面积;简要介绍现状 人群、住户情况及项目建成后的人群、住户情况情况。

4.设计说明

包含项目概况、建筑专业设计说明、结构专业设计说明、给排水专业设计说明、电气专业设计说明、暖通专业设计说明、节能设计说明、消防设计说明、人防设计说明、环保设计说明、无障碍设计专篇等。各专业设计说明应满足《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的要求。

注:专业设计说明中除常规的设计依据外,还应在相应专业部分注明《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GB/T50362-2005)、《柳州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标准(试行)》、《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广西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DBJ/45-003-2012)、《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1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14)、《建筑玻璃应用规程》(JGJ113-2009)、《烧结多孔砖和多孔砌块》(GB13544-2011)、《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等设计依据,并切实按照设计依据进行建筑设计。

5.经济技术指标表

经济技术指标应与总平面图上经济技术指标的一致。住宅、商住楼应另附户型统计表,并注明各户型建筑面积

6.绿色建筑设计专篇

属于柳州市绿色建筑推广范围内的项目应有详尽的绿色建筑设计内容。(1)明确哪些楼栋按照几星级绿色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设计面积多少。

(2)具体楼栋采取哪些绿色建筑设计措施,满足哪些绿色建筑设计指标要求。(3)雨水收集利用系统设计内容。

(4)提供详细的绿色建筑设计说明、相关图纸及各栋绿色建筑各类评分汇总表。7.可再生能源论证专篇

(1)提供详尽的各种可再生能源技术可行性分析、论证内容。

(2)按规定必须利用可再生能源的项目,应有相应的可再生能源说明及设计图纸。8.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措施、内容。9.光纤到户设计内容

说明要有电气专业设计相关内容。图纸相应部位标识相关电信、弱电机房设备用房。总图标识室外弱电井及与市政弱电井的联系通道。

10.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设计内容(住宅建筑100%建设或预留充电基础设施,公共建筑10%建设或预留充电基础设施)。图纸表达,电气专业设计说明相关内同。

(八)技术图纸部分

技术图纸应与经批准的规划总平面图保持一致,并与三个外观方案中的其中一个相符。技术图纸应依据规划总平面图批复的各单体建筑物(构筑物)楼栋编号顺序进行装订。各单体建筑物(构筑物)技术图纸应包括以下内容:

1.地下室各层平面图(须做防空地下室的建设项目,应附战时平面图)

标注地下车库坡道坡度、宽度、转弯半径以及行车通道宽度,标明行车路线示意图。2.地上各层平面图、屋顶层平面图

各层平面图应附防火分区示意图,并标注主要的公共疏散通道尺寸。3.立面图

立面图应标注尺寸、立面装饰材料。4.剖面图

剖面图应表达清楚建筑物(构筑物)与地下部分、室外地面的衔接关系。利用太阳能集热板的项目应在剖面图上有所体现。

5.其它特殊工程,应附相应的技术分析图纸。

6.场地高差起伏较大的项目,应提供一定深度的场地竖向设计图纸。

三、装帧

设计文件装帧应为A3格式文本,并在文本书背上标明项目名称、建设单位。

四、开评审会的项目须刻录以上内容光盘一份

1、设计说明用WORD格式。

2、技术图纸同时应包含图片(jpeg)格式、CAD/天正系列(dwg)格式。

党支部工作规范指南(2016年5月修订版) 篇3

(2017年5月修订稿)

1.申请

(1)申请学校须是经教育部批准或备案、学制不低于四年、以本科教育为主的普通高等学校,其申请认证的专业应该是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认证专业领域范围内的,经教育部批准或备案的,已有三届毕业生、以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工科专业。

(2)申请学校应向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秘书处递交申请表(格式见附件1),学校的认证申请当年度有效。

(3)学校应根据认证协会秘书处的要求,对申请表中有关问题做出答复,或提供相关材料。

(4)学校申请被受理后,应在规定时间内按照国家核定标准交纳认证费用,交费后进入认证工作流程,开展自评工作。

(5)如申请因为不符合条件而未被受理,学校可在达到申请认证的基本条件后重新提出申请;如果申请符合要求,但因为年度认证专业数量所限未予受理的,其申请有效期可保留一年。

2.自评

2.1 自评目的

自评和撰写自评报告是工程教育认证的重要阶段,是接受认证专业对办学状况、办学质量的自我检查,主要检查办学条件、人才培养计划和培养结果是否达到《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所规定的要求,以及是否采取了充分措施,以保证教学培养计划的实施。2.2 自评方法

自评工作由学校有计划地组织进行,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的精神,自始至终体现真实性、客观性、综合性,专业所在院(系)和学校应组织教师、学生和相关工作人员共同参与该项工作。自评工作应对照指标要求,从学校办学的特点出发,通过举证的方式,详细说明为了达成人才培养目标所开展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教学实践与取得的成效(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各教学环节的安排与保障、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和运行等),阐释其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以及目标达成的程度。

撰写自评报告是自评工作的主要内容。自评报告要对专业教育的各项内容进行自我评价、说明并附以证明材料,以供审核。2.3 自评报告的内容和要求

自评报告的内容和格式要求见“工程教育认证自评报告撰写指导书”(附件2),自评报告撰写的有关问题及解答可参考附件3。2.4 自评报告的补充修改

学校提交自评报告后,应根据专业类认证委员会的要求,对自评报告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或补充材料。补充修改的内容可作为自评报告附件单独提交,不必在原报告上进行修改。

3.现场考查准备

3.1 现场考查条件准备

现场考查将在学校正常教学期间进行,接受认证专业所在学校的学校应为现场考查专家组的入校考查做好如下准备工作:

(1)应为现场考查专家组准备一间专用工作(会议)室,室内应备有供专家查阅的最基本的有关教学和教学管理等资料,如学生的作业、设计、试卷、报告、论文等;

(2)应安排有专人负责配合现场考查专家组的工作;(3)应为专家组准备考查期间教学、实践等环节的课表;同时准备各类人员名单,供专家组抽取部分进行访谈;

(4)不安排认证无关的活动;(5)遵守认证工作有关纪律。3.2 考查报告意见反馈

现场考查结束后,专业类认证委员会将“现场考查报告”送交学校征询意见。学校应在收到“现场考查报告”后核实其中所提及的问题,并于15日内按要求向相应专业类认证委员会回复意见。学校逾期不回复,则视同没有异议。学校可将“现场考查报告”在校内传阅,但在做出正式的认证结论前,不得对外公开。

4.认证结论申诉

接受认证专业所在学校如对认证协会理事会做出的认证结论有异议,可在收到认证结论后30日内向监事会提出申诉。逾期未提出异议,视为同意认证结论。

申诉应以书面形式提出,详细陈述理由,并提供能够支持申诉理由的各种材料。

监事会应在收到学校申诉的60日内提出维持或变更原认证结论的意见。监事会提出的意见为最终裁决,对申诉学校和协会理事会都具有约束力。最终裁决结论由认证协会发布。

认证结论为“不通过认证”的专业点所在高校,需经过一年建设期后方可重新申请认证。

5.认证状态保持

通过认证的专业所在学校应认真研究“认证报告”中指出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进。

认证结论为“通过认证,有效期6年”的,学校应在有效期内持续改进工作,并在第三年提交持续改进情况报告,认证协会备案,持续改进情况报告将作为再 次认证的重要参考。

认证结论为“通过认证,有效期6年(有条件)”的,学校应根据认证报告所提问题,逐条进行改进,并在第三年年底前提交持续改进情况报告(格式见附件4)。认证协会将组织各专业类认证委员会对持续改进情况报告进行审核,根据审核情况给出以下三种意见:(1)“继续保持有效期”(已经改进,或是未完全改进但能够在6年内保持有效期);(2)“中止认证有效期”(未完全改进,难以继续保持6年有效期);(3)“需要进校核实”(根据核实情况决定“继续保持有效期”或是“中止认证有效期”)。对“中止认证有效期”的专业,认证协会将动态调整通过认证专业名单。

如果学校未按时提交改进报告,秘书处将通知其限期提交;逾期仍未提交的,则终止其认证有效期。

通过认证的专业在有效期内如果对课程体系做重大调整,或师资、办学条件等发生重大变化,应立即向秘书处申请对调整或变化的部分进行重新认证。重新认证通过者,可继续保持原认证结论至有效期届满;否则,终止原认证的有效期。重新认证工作参照原认证程序进行,但可以视具体情况适当简化。

通过认证的专业如果要保持认证有效期的连续性,须在认证有效期届满前至少一年重新提出认证申请。

党支部工作规范指南(2016年5月修订版) 篇4

食药监办药化管〔2013〕101号

2013年10月29日 发布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2013年2月22日,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做好实施新修订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过程中药品技术转让有关事项的通知》(国食药监注〔2013〕38号,以下简称38号文件),为做好相关药品技术转让的后续实施工作,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符合38号文件规定情形的药品技术转让,按其要求申报补充申请;38号文件规定情形以外的药品技术转让,仍按《药品技术转让注册管理规定》(国食药监注〔2009〕518号)的要求申报补充申请。

二、注射剂等无菌药品的技术转让补充申请应在2014年12月31日前提出,其他类别药品的技术转让补充申请应在2016年12月31日前提出,逾期将不予受理。上述时间限制包括38号文件第一条规定的所有情形。

三、按38号文件规定提出的药品技术转让申请,相应品种应具备有效药品批准证明文件。提出药品技术转让申请的同时应提出注销原药品批准文号的申请,技术转让申请获得批准后,注销原药品批准文号。

按38号文件第一条情形

(一)、(三)受理的药品技术转让申请,经审评不予批准的,原药品批准文号同时注销。

四、按38号文件第一条情形

(一)、(三)受理的多品种药品技术转让申请,若已有品种获得批准的,其余品种的技术转让申请不得撤回。

五、按38号文件第一条情形

(三)提出的药品技术转让申请,转入方应通过相同剂型的新修订药品GMP认证。

六、符合38号文件规定情形的转出方药品生产企业获准生产的、与转出药品相关联的药包材可以进行技术转让。药包材技术转让申报和审批的具体要求另文下发。

七、对技术转让补充申请的审评,应严格按照38号文件要求,重点关注技术转让前后药品质量的一致性,技术转让过程不得涉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审评审批事项内容的变更(如修改药品注册标准、改变影响药品质量的生产工艺等)。

八、38号文件规定的技术转让申请,其受理审查、审评审批工作时限按照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补充申请规定的时限执行,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中止审批或者申请人补充资料所用时间不计算在内。

九、38号文件规定的药品技术转让补充申请所涉及的所有纸质档案均由负责审评的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归档和管理。

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根据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能力和条件逐步进行技术审评授权工作,各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授权开展相应技术审评工作。

十一、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严格按照38号文件及相关配套文件要求(附件1~3)开展受理、技术审评及其他相关工作,坚持技术审评标准不降低,确保技术转让品种质量的一致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负责对相关审评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检查。对违反规定、降低审评技术要求的,将通报批评并追究责任。

附件:1.工作流程

2.申报资料项目及要求

3.审查审评要点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

2013年10月29日

http://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做好实施新修订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过程中药品技术转让有关事项的通知

国食药监注[2013]38号

2013年02月22日 发布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

为贯彻落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卫生部《关于加快实施新修订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促进医药产业升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食药监安〔2012〕376号)中药品技术转让的有关规定,现就实施新修订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GMP)过程中药品生产企业整体搬迁、兼并等情形涉及的药品技术转让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符合下列情形的,可申请药品技术转让:

(一)药品生产企业整体搬迁或被兼并后整体搬迁的,原址药品生产企业的药品生产技术可转让至新址药品生产企业。

(二)兼并重组中药品生产企业一方持有另一方50%以上股权或股份的,或者双方均为同一企业控股50%以上股权或股份的药品生产企业,双方可进行药品技术转让。

(三)放弃全厂或部分剂型生产改造的药品生产企业,可将相应品种生产技术转让给已通过新修订药品GMP认证的企业,但同一剂型所有品种生产技术仅限于一次性转让给一家药品生产企业。放弃原料药GMP改造的,相应药品品种可进行技术转让,转入方接受转让后再进行新修订药品GMP认证。

注射剂等无菌药品生产企业应在2014年12月31日前、其他类别药品生产企业应在2016年12月31日前按上述要求提出药品技术转让注册申请,逾期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不予受理。

二、程序和要求:

符合上述情形的药品技术转让,应按品规逐一提出药品技术转让申请,申请药品技术转让的品种经受理、审评并获得批准后方可上市销售。

(一)药品技术转让申请的受理。药品技术转让应当经转出方药品生产企业所在地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核准,由转入方药品生产企业向所在地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药品技术转让的补充申请,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后,发给受理通知书。

(二)药品技术转让申请的审评审批。药品技术转让申请受理后,转入方药品生产企业应按品规逐一完成相关技术研究工作,并向所在地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开展后续技术审评工作。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照《药品技术转让注册管理规定》的要求,结合原药品批准证明文件相关要求的完成情况,组织开展技术审评,生产现场检查和样品检验,符合要求的,提出批准生产上市的意见并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给补充申请批件,核发药品批准文号,同时注销原药品批准文号。

涉及药品生产许可证范围变化的,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核减相应生产范围或注销原药品生产许可证。

三、属于下列情形的,不得进行药品技术转让:

(一)转出方或转入方相关合法登记失效,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

(二)未获得新药证书所有持有者同意转出的;

(三)转出方和转入方不能提供有效批准证明文件的;

(四)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第二类精神药品原料药和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的品种;

(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为不予受理或者不予批准的其他情形。

四、生物制品应按照《药品技术转让注册管理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技术转让。

五、各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建立相应技术审评机构和工作机制,配备专门人员和技术力量,达到上述条件的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出开展上述药品技术转让审评相关工作的申请,获批准后方可实施。各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强化责任,严格按照通知要求开展技术审评工作,认真审查工艺验证、质量对比等研究资料,不符合要求的,坚决不予审批,确保技术转让过程标准不降低,确保技术转让品种质量的一致性。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对各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药品技术转让审评审批工作开展监督检查,对违反规定、降低技术要求的情况予以纠正,并追究责任。

六、药品技术转让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是鼓励企业药品技术有序流动,推动新修订药品GMP顺利实施,促进企业资源优化配置、企业做大做强、促进产业集中度提高和医药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站在全局高度,加强引导、排除干扰、防止地方保护、不得以任何理由设置障碍,依法支持企业开展技术转让,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2013年2月22日

http://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国家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卫生部关于加快实施新修订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促进医药产业升级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食药监安[2012]376号

2012年12月21日 发布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卫生厅(局):

按照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以及《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确定的总体目标,“十二五”末药品生产秩序要得到进一步规范,药品安全保障能力整体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药品安全水平和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满意度显著提升。为此,药品生产企业要在2015年底前全面实施新修订《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新修订药品GMP),切实提高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水平,促进医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现就加快实施新修订药品GMP、促进医药产业升级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切实抓紧实施新修订药品GMP工作

自2011年3月新修订药品GMP实施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密切配合,加大宣传实施力度,部分药品生产企业已经率先通过认证,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截至2012年10月,已有535家企业全部或部分车间通过了新修订药品GMP认证。但总体来看,距离实现预期目标仍有较大差距,有的地方推进较慢,少数企业存在等待观望心理,实施进展不平衡的问题仍很突出,特别是无菌制剂生产要在2013年底实现预期目标,任务尤为紧迫。

各地区、各部门及药品生产企业要充分认识实施新修订药品GMP对于维护公众健康,促进社会和谐,保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顺利推进,促进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将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重点工作来抓。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正确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进度与质量、软件与硬件、当前与长远、企业责任与政府监管的关系,紧紧抓住这一有利契机,通过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等措施,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要坚持标准不降低、时间不放宽的要求,确保新修订药品GMP实施工作达到预期目标。

二、鼓励和引导药品生产企业尽快达到新修订药品GMP

(一)鼓励药品生产向优势企业集中。支持研发和生产、制造和流通、原料药和制剂、中药材和中成药等企业之间的上下游整合,支持企业开展兼并重组、资源整合,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产业集中度。

对企业兼并重组或企业集团内部优化资源配置而发生的药品技术转让注册等申请,进一步提高审评审批速度,由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关于印发药品技术转让注册管理规定的通知》(国食药监注〔2009〕518号)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审评、生产现场检查以及质量保证体系审核。符合要求的,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具体办法另行通知)。

药品生产企业主动放弃全厂或部分剂型生产改造的,可按照上述要求,将其现有药品技术在规定期限内转让给已通过新修订药品GMP认证的企业。但一个剂型的药品技术仅限于一次性转让给一家企业。

注射剂等无菌药品生产企业应在2014年12月31日前、其他类别药品生产企业应在2016年12月31日前按上述要求提出药品技术转让注册等申请,同时申请注销相应药品生产许可和药品批准文号。逾期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不予受理。

(二)鼓励优势企业尽快通过认证。对已经通过世界卫生组织或药品检查国际公约组织(PIC/S)成员单位药品GMP认证检查的企业或其他基础较好、质量保证体系完善、既往药品GMP认证检查中未发现严重缺陷项目的企业,通过优先安排检查等措施,鼓励其全部生产线一次性通过认证。对已经通过世界卫生组织或药品检查国际公约组织(PIC/S)成员单位药品GMP认证检查的生产线,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其检查工作复核认为符合我国新修订药品GMP要求后,可予直接通过认证。

(三)限制未按期通过认证企业的药品注册。药品生产企业未在规定期限内通过新修订药品GMP认证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将暂停其相应剂型的药品注册审评审批。注射剂等无菌药品生产企业自2014年1月1日起、其他类别药品生产企业自2016年1月1日起,如不能提交相应剂型的新修订药品GMP认证证书,不受理其新申报生产的注册申请,已经受理的此类申请暂停审评审批。待上述企业提交相应剂型新修订药品GMP认证证书后,方可受理或重新启动审评审批程序。新建药品生产企业(车间)除外。

(四)严格药品委托生产资质审查和审批。注射剂等无菌药品自2013年7月1日起、其他类别药品自2015年1月1日起,受托方未取得相应剂型新修订药品GMP认证证书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一律不批准其药品委托生产申请。对已经批准的委托生产,受托方相应类别药品如在2013年底前或2015年底前未通过新修订药品GMP认证,逾期应停止受托生产。对于确已开展新修订药品GMP改造但尚未在规定期限内通过认证的企业,在停产改造期间可委托已通过新修订药品GMP认证的企业生产,注射剂等无菌药品可委托生产至2014年12月31日,其他类别药品可委托生产至2016年12月31日。生物制品和中药注射剂不得委托生产。

(五)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价格主管部门制定和调整药品价格时,要充分考虑实施新修订药品GMP对企业生产成本的影响。对通过新修订药品GMP认证的产品,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认定,达到国际水平的,实行合理的价格倾斜政策。

(六)实行药品集中采购优惠政策。在药品集中采购中坚持质量优先、价格合理。进一步完善药品质量评价体系,将生产企业相应品种或剂型通过新修订药品GMP认证作为质量评估标准的重要指标。在基本药物集中采购中,如果有通过新修订药品GMP认证生产企业的产品参与投标,其他未通过新修订药品GMP认证企业的同种产品,不再进入商务标评审阶段;在非基本药物集中采购中,要积极研究探索设立单独的产品类别,并进一步加大药品GMP认证的评分权重。对于执行统一定价的药品,优先从相应品种或剂型通过新修订药品GMP认证的企业采购。

(七)支持企业药品GMP改造项目。通过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等方式,对企业新修订药品GMP改造项目给予支持,调动企业实施改造的积极性。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制剂生产线,组织实施生产质量体系国际认证,带动我国药品生产质量保证水平与国际接轨。

三、加强对实施新修订药品GMP的指导和服务

(一)充分发挥实施新修订药品GMP对促进产业升级的积极作用。抓住医药行业实施新修订药品GMP的重要机遇,在全面提升药品质量保证水平的同时,进一步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中各项任务。通过加强各项政策的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有效发挥实施新修订药品GMP在鼓励先进、淘汰落后、促进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和抑制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医药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国际化发展水平等方面的作用,提升我国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医药行业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注重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实施新修订药品GMP核心在于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在实施过程中要把着力点放到加强软件建设上来。尤其要注意加大全员培训力度,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和风险意识。要着重在验证、变更控制、偏差处理、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供应商审计、产品质量回顾分析等方面完善制度,强化制度的日常执行和落实,以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开展认证检查,也要把重点放到软件方面来。

四、加强对实施新修订药品GMP的组织领导

各级药品监管、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沟通与合作,建立跨部门的领导小组或协调会议机制,制定工作规划,协调本辖区实施新修订药品GMP的政策,保证各项工作顺利进行。要加强行业管理和运行监测,在保证顺利实施新修订药品GMP的同时,研究预判和及时解决可能影响药品正常供应的问题,保障临床用药需求。要将实施情况及时向地方政府报告,落实有关政策,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切实做好新修订药品GMP实施各项工作。对于因实施新修订药品GMP而停产关闭的药品生产企业,要提前预判,制定预案,妥善处置,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国家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卫生部

党支部工作规范指南(2016年5月修订版) 篇5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意味着不是为了反驳而辩论,而是为了话题的核心内涵而辩论。

1.0 分

 A、论证充分

  B、论证匮乏

  C、目标明确

  D、目标模糊

我的答案:C 2

“顺序而为”技巧的应用应该遵循()的原则。

1.0 分  A、团队配合,避免单一辩手承担过多压力。

  B、论据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  C、坚持同维竞争

  D、在一句话上争长短

我的答案:A 3

在辩论中,将高考移民视为异地高考,是()。

1.0 分

 A、偷换概念

  B、模糊概念

  C、模糊内容   D、偷换内容

我的答案:A 4

在“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的辩论中,“人性本恶”重在以()取胜。

1.0 分

 A、对“恶”的模糊界定

  B、对“恶”的明确界定

  C、对“本”的模糊界定

  D、对“本”的明确界定

我的答案:D 5

()属于自己的势,是辩论的内涵。1.0 分

 A、认知、引领、把握、创造

  B、认知、创造、引领、把握

  C、把握、认知、引领、创造

  D、认知、把握、引领、创造

我的答案:D 6

“援”的使用方式包括:双方各自引用和()两种。

1.0 分

 A、完全排斥对方援引

  B、完全接受对方援引

  C、将对方援引化为己用

  D、完全忽视对方援引

我的答案:C 7

淳于髡对孟子关于“男女授受不亲”的反驳,采用了以下哪种手段。()

1.0 分

或 A、 

假 B、 

援 C、 

效 D、

我的答案:B 8

面对对方的论点、论据,我方可采用两种技术处理:抢过来,化为己用和()。

1.0 分

忽视 A、 

逃避 B、 

使有效 C、 

使无效 D、

我的答案:D 9

哪些问题是对方辩手必须回答的问题。()

1.0 分

 A、我方视角中,价值主体与概念的映射关系。

  B、我方视角中,价值主体与概念的非映射关系。

  C、对方视角中,价值主体与概念的映射关系。

  D、对方视角中,价值主体与概念的非映射关系。

我的答案:C 10

关于“假”的攻防转换,论述正确的是()。

1.0 分

 A、对方假设必须当真

  B、全部默认

  C、完全忽略

  D、以假设对假设

 我的答案:D 11

有效提问,有利于辩论的“目标明确”和()。

1.0 分

 A、价值升华

  B、价值对抗

  C、运动变化不合理

  D、运动变化的合理

我的答案:D 12

()不是指在辩论中求奇求险,而是指立论和内容的完备。

1.0 分

运动 A、 

正合 B、 

势 C、 

奇胜 D、

我的答案:B 13

新的认知和新的运用是()阶段的产物。

1.0 分

把握 A、 

认知 B、 

引领 C、 

创新 D、

我的答案:D 14

“因噎废食”体现了()逻辑,这种逻辑有利于直接、鲜明地表明复杂的观点。

1.0 分

推 A、 

辟 B、 

假 C、 

援 D、

我的答案:B 15

完全以事实为武器进行攻击,容易导致的结果是()。

1.0 分

 A、内容丰富,结论清晰   B、内容空洞,结论清晰

  C、内容丰富,结论混乱

  D、内容丰富,结论清晰

我的答案:C 16

总结陈词有两个目的,即本场总结和()。

1.0 分

 A、攻击对方

  B、渲染气氛

  C、超越升华

  D、拉拢听众

我的答案:C 17

辩论中,可以通过开拓眼界、突破定势和()让自己保持勇敢。

1.0 分

 A、保持定势

  B、强调求和

  C、追求平等

  D、价值提升

我的答案:C 18

“顺势而为,逆势而动”是古代先贤关于()的思考。

1.0 分

 A、时

 

事 B、 

势 C、 

士 D、

我的答案:C 19

在辩论中,保持平衡的前提是()。

1.0 分

 A、控制辩论的边界

  B、破与立关系的平衡

  C、心态的平衡

  D、抛开己方立论的束缚

我的答案:A 20

逻辑运用的角度不包括()。

1.0 分

概念 A、  B、价值主体

 

价值观 C、  D、个人认知

我的答案:D 21

弱化对方认为对自己最有利的概念,有利于()。

1.0 分  A、压迫对方概念空间

  B、压迫我方概念空间

  C、扩充对方概念空间

  D、平衡我方概念空间

我的答案:A 22

杀人游戏与社会生活均要求个体要主动()活动。

1.0 分

顺从 A、 

抵抗 B、 

参与 C、 

操纵 D、

我的答案:C 23

()相结合,利于在自由辩论中调换自己的战场。

1.0 分

 A、保持完整和追求极致

  B、保持完整和处理问题

  C、控制边界和追求极致

  D、控制边界和保持完整

我的答案:D 24

“时势造英雄”的辩题中,辩者应该特别明确()的概念。1.0 分

造 A、 

英雄 B、 

时势 C、  D、造、时势

我的答案:D 25

“把握”之上的辩论思维层次是()。

1.0 分

引领 A、 

超越 B、 

控制 C、 

创造 D、

我的答案:A 26

平民、警察、杀手形成博弈的基础是()。

1.0 分

 A、相同的价值目标

  B、相同的主体

  C、不同的价值目标

  D、不同的陈词

我的答案:C 27

以下关于《势篇》理解不正确的是()。

1.0 分

 A、正合奇胜

  B、变化运动的把握

  C、求之于势,而不责于人

  D、趋炎附势

我的答案:D 28

辩论对抗在一定程度上讲是()层面的对抗。

1.0 分

人生观 A、  B、认识论

 

道德观 C、 

价值观 D、

我的答案:D 29

为防止价值主体的转换要注意价值主体的优先级和()。

1.0 分

 A、价值主体全称、特称的转换

  B、价值主体的全称

  C、价值主体的特称

  D、价值主体全称、特称的一致

 我的答案:A 30

以下哪一点不是杀人游戏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

1.0 分

 A、精力集中

  B、角色融入感

  C、整体局势分析

  D、个体价值

我的答案:D 31

一组概念的类型包括嵌套关系和()。

1.0 分

 A、上位关系

  B、下位关系

  C、关联关系

  D、衍生关系

我的答案:C 32

辩论的最终价值体现是:()。

1.0 分

口才 A、 

争胜 B、 

求和 C、 

谋利 D、

我的答案:C 33

假若将辩题中心比喻为跷跷板中心,将正反两方视为与中心等距的跷跷板,那么从客观上讲,辩题正反方应该是()。

1.0 分

等距的 A、 

均等的 B、 

均势的 C、 

对等的 D、

我的答案:C 34

“援”在使用时有三种技巧,哪一项除外()。

1.0 分

 A、援根节点

  B、选择最有利于表达本方观点的“援”

  C、时时刻刻采用“援“的思维

  D、援对方的话

我的答案:C 35

“网络反腐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属于以下哪类辩题。()

1.0 分

 A、事实性辩题

  B、判断性辩题

  C、比较性辩题

  D、猜测性辩题

我的答案:C 36

辩论中的“破”是指对于对方()的“破”。

1.0 分

前提 A、 

价值 B、 

理论 C、 

意义 D、

我的答案:A 37

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势”的前提合理性的是()。

1.0 分  A、概念上己方占优

  B、价值主体上己方占优

  C、价值观念上己方占优

  D、是否可以完胜对方

我的答案:D 38

对抗的第三个层次是()。

1.0 分

 A、价值观的同一

  B、价值观的相悖

  C、价值体系与逻辑的融合   D、价值观的融合

我的答案:C 39

逻辑是指事物之间的普遍()。

1.0 分

联系 A、 

存在 B、 

意义 C、 

价值 D、

我的答案:A 40

战场体系往往构成()、主从战场、全局-局部战场。1.0 分

 A、攻方战场

  B、守方战场

  C、平衡战场

  D、攻守战场

我的答案:D 41

定势的两大特点是:不易发现和()。

1.0 分

 A、不易认知

  B、不易察觉

  C、不易突破

  D、不易内化

我的答案:C 42

()是指我方所陈述的概念与立论中概念不一致的情况。

1.0 分

 A、概念同化

  B、概念混淆

  C、概念歪曲

  D、概念泛化

我的答案:C 43

辩论中,双方的辩论主体应该是一致的,否则就不能保持()。

1.0 分

 A、对等价值

  B、绝对价值

  C、对等高度

  D、绝对高度

我的答案:C 44

在辩论教育公平时,以下哪个因素可以暂且不给予考虑。()

1.0 分

 A、机会均等

  B、资源分配合理

  C、结果公平

  D、性别平等

我的答案:D 45

关于“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1.0 分

 A、假使辩论内容充实

  B、假反映出人的知识积累和社会阅历

  C、假使辩论不着边界,失去意义

  D、假是辩论中一种重要的逻辑

 我的答案:C 46

()又称智力激励法,是现代创造学家奠基人奥斯本提出的一种创造能力的集体训练。

1.0 分

 A、头脑风暴

  B、小组讨论

  C、案例教学

  D、自主学习

我的答案:A 47

战场是由若干核心概念、价值主体以及涉及的()构成的论辩空间。

1.0 分

 A、认知领域

  B、创新意识

  C、价值命题

  D、理论倾向

我的答案:C 48

在学习中,最重要的是:()。

1.0 分

发现 A、 

求合 B、 

效率 C、 

知识 D、

我的答案:A 49

辩论时,需要考虑问题的必要性以及()。

1.0 分

 A、前提的合理性

  B、前提的完备性

  C、前提的限定性

  D、前提的局限性

我的答案:A 50

辩论中,面对1号的指责,2号立即认定1号是杀手,这反映出2号陷入()。

1.0 分

 A、群体价值对抗误区   B、个体价值对抗误区

  C、群体行为对抗误区

  D、个体行为对抗误区

我的答案:B

二、判断题(题数:50,共 50.0 分)

自由辩论对抗中,最好的不是一味反驳对方,强调对方是错的,而是将对方论据化为己用,做到势在我手。

1.0 分

我的答案: √

辩论中,应该尽量保持不等强度、不等高度以及不等价值主体。()

1.0 分

我的答案: ×

任何一种假设在进攻的时候都不可能颠覆对方的命题。()1.0 分

我的答案: ×

不同的价值主体对同样的概念可以有不同的价值判断。()

1.0 分

我的答案: √

信息的碎片化会容易让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产生严重偏差。()

1.0 分

我的答案: √

攻防转变的核心在于“求和”。()

1.0 分

我的答案: √

用对方概念作为本方概念的基石,是最高包容性的对抗。()

1.0 分

我的答案: √

在辩论中,应该调整心态,保持求胜心,摒弃求和。()

1.0 分 我的答案: ×

在进行价值主体的尖锐对抗时,可以不坚持价值主体的优先级。()

1.0 分

我的答案: ×

论辩中,辩论者的“引领”应该是具有更高层次价值观的正向的引领。()

1.0 分

我的答案: √

即使本方定义不够清晰明确,也可以轻而易举地攻击对方概念。()

1.0 分

我的答案: ×

学习过程强调的是创造而不是模仿,特别是思维创造。()

1.0 分

我的答案: √

辩论中,论辩的主要内容应该是辩题所涵盖的各类价值观。()

1.0 分

我的答案: × 14

定势的消极意义是能够让人缩短思维到行动的距离。()

1.0 分

我的答案: ×

逻辑论证不能构成主要论证战场体系。()

1.0 分

我的答案: ×

要对论辩的范围、过程进行精准的控制,不能盲目泛化概念。()

1.0 分

我的答案: √

辩论者要牢牢把握的是自己的主战场,而不是相似的,但实际上有偏差的战场。()

1.0 分

我的答案: √

外延过大是指概念可以囊括的社会现象、同类事物等更多。()

1.0 分

我的答案: √ 19

任何问题都在语境中存在,在话题空间中存在,当跳出话题空间去评判时,就可能产生偏颇。()

1.0 分

我的答案: √

对抗的结果是价值观的趋同、价值体系和逻辑的融合。()

1.0 分

我的答案: √

“名不副实”告诉我们认知时要凭借名称来判断价值内涵。()

1.0 分

我的答案: ×

“用复杂的比简单的,不能用简单的比复杂的”是辩论中运用类比的不二法则。()

1.0 分

我的答案: ×

对抗的内涵是“求和”。

1.0 分

我的答案: √ 24

对抗性的辩论活动要求辩论时要注意把握边界,战胜自己在情绪、认知、性格上的缺陷。

1.0 分

我的答案: √

战场可以形成体系,因为概念是可以一层一层形成体系的。()

1.0 分

我的答案: √

任何一种现象的背后,都仅涵盖一种价值主体和价值判断。()

1.0 分

我的答案: ×

立论的边界是全方位的,它要求在意义概念内讨论相关主体的价值观念。

1.0 分

我的答案: √

对方能轻易更改概念、更换价值主体的战场是辩者的主战场。()

1.0 分

我的答案: × 29

辩论中,不应该使用泛化概念或者狭隘概念。()

1.0 分

我的答案: √

“援”是为了让自己在表达过程中获得价值观的共鸣。()

1.0 分

我的答案: √

辩论者若想获得对事物的准确认知,需要其将听、看、想三者相结合。

1.0 分

我的答案: √

语言是逻辑的常用表现形式。()

1.0 分

我的答案: √

交流的终极目的是价值观念的输出。()

1.0 分

我的答案: √ 34

在杀人游戏中,思考和判断要保持行为、逻辑上的一致。()

1.0 分

我的答案: √

逻辑对于突破思维定势,深刻认识事物有着积极作用。()

1.0 分

我的答案: √

辩论中关于“势”的理论之一是一定不能按对方思维回答问题。()

1.0 分

我的答案: √

辩论不仅有利于比赛,同时能帮助人在现实生活中持中守正、懂得包容。()

1.0 分

我的答案: √

对于对方不予理会的立论依据,我方应该主动放弃。

1.0 分

我的答案: × 39

辩论需要知行合一,这就要求价值观、逻辑、知识及事例表里合一。

1.0 分

我的答案: √

在辩论中,为了走出认知的禁锢,认识正反方的本质,常常需要追求“极致”。

1.0 分

我的答案: √

立论的深度、广度取决于看到的概念的层数。()

1.0 分

我的答案: √

“势”反应的不是变化的趋势,变化的方向,而是静止的状态。()

1.0 分

我的答案: ×

预设前提是指问题在回答之前就已经陷入了预定的概念空间或价值空间。()

1.0 分

我的答案: √ 44

多读书、多积累是辩论的基本要求之一。()

1.0 分

我的答案: √

辩论的目的不是单纯获得某种胜利,而是让更多人认知辩题背后的深刻内涵。()

1.0 分

我的答案: √

辩手需要寻求问题的前提或后果,以明晰势的运动变化。()

1.0 分

我的答案: √

概念持平是指概念偏向于一方,且其内涵和外延均不可跨界。()

1.0 分

我的答案: ×

一个强大的辩论思维是排斥对方,而不是吸收对方。()

1.0 分

我的答案: × 49

辩论中,价值主体过于集中容易造成被接受性差。()

1.0 分

我的答案: √

“假”的逻辑不是表达中含有“假如”、“假设”,而是陈述尚未发生的,但可能存在的情况。()

1.0 分

党支部工作规范指南(2016年5月修订版) 篇6

(修订草案送审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食品安全风险,防止和减少食品安全危害,保证食品安全。

第三条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负责研究部署、统筹指导全国食品安全工作,拟订国家食品安全战略,提出食品安全重大政策措施,分析解决食品安全重大问题,督促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履行食品安全工作职责,督促检查国家食品安全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承担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组织制定国家食品安全规划,协调处理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制定和执行中的重大问题,对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履行食品安全职责情况进行考核评议,指导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处臵和信息发布工作。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承担属地管理责任,建立统一、权威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加强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保障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人员、经费、技术支撑等落实到位,对发生的区域性食品安全风险和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依法承担责任。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应当加大对本行政区域食品安全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监督指导,具体职责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参照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职责确定。

第五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区域的食品安全隐患排查、信息报告、执法协助、宣传教育等食品安全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支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派出机构依法开展监督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建立食品安全协管员或者信息员等队伍,协助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做好食品安全工作。

食品安全协管员或者信息员工作经费应当纳入县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

第六条

国家将食品安全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和中小学教育课程,强化食品安全科学常识和法律知识普及,提高全社会的食品安全意识。

新闻媒体应当按照主管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开展食品安全公益宣传。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食品安全奖励管理办法,设立食品安全奖励项目和资金,对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标准制定实施、监督检查、重大活动保障、突发事件处臵、案件查处、评议考核以及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社会共治等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

第八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农业行政等部门制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并向社会公开。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本地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备案情况及时向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农业行政等部门通报。

第九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协调组织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食品中有害因素的风险监测。

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开展食品生产、销售、餐饮服务等环节的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的风险监测。

国务院质量监督部门负责组织开展食品相关产品和进出口食品有害因素的风险监测。

国务院农业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开展食用农产品进入生产加工、批发零售市场前的农药、兽药残留和其他污染物质及有害因素的风险监测。

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各自承担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发现的问题组织会商,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食品安全风险。

第十条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方案应当将下列尚未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及相关有害因素作为重点监测对象:

(一)风险程度高、流通范围广、消费量大的;

(二)易对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造成健康影响的;

(三)消费者反映食品安全问题较多的;

(四)在境外引发食品安全事故的。

第十一条

卫生行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农业行政等部门应当充分利用包括社会第三方技术机构在内的具有相应资质的技术机构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

承担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技术机构应当按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监测方案和工作规范开展工作,保证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完整,不得擅自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及相关资料对外公布或者用于商业用途。

第十二条

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农业行政等部门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通报机制,汇总、分析风险监测数据,研判食品安全风险,形成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月度、季度、半年、年度分析报告,并在报告形成后7个工作日内报告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并抄报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农业行政等部门。发现可能存在较高食品安全风险的,应当在报告形成后2个工作日内报告。

第十三条

卫生行政部门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中发现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应当及时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并将评估结果通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发现存在食品生产经营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通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在食品安全调查工作中发现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应当及时通报卫生行政部门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将评估结果通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

第十四条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表明存在食品安全风险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可以根据风险控制的需要告知相关食品生产经营者。

食品生产经营者接到告知后,应当立即采取措施进行风险排查,发现食品安全隐患的,应当暂停生产、销售和使用,召回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食品,并及时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第十五条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农业行政等部门组建和管理。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负责确定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方法和要求,审定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报告,解释和交流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

第十六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制定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计划,建设和管理全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基础数据库,组织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基础数据收集和方法研究等工作。

国务院卫生行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农业行政等部门应当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信息交流机制,共享风险评估数据和资料。

第十七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等部门在监督管理工作中发现需要对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的安全性进行评估的,应当向国务院农业行政部门提出风险评估的建议。国务院农业行政部门应当及时组织开展风险评估,并向国务院有关部门通报评估结果。

对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的安全性评估,应当由相关评审委员会会同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进行。

第十八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需要,组织开展食物消费量状况、影响食品安全的环境因素、总膳食研究、公众认知程度等基础数据调查工作。

第十九条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根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信息,对食品安全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对经综合分析可能具有较高程度安全风险的食品,省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提出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并向社会公布。

食品安全风险限定于特定区域的,相关区域市、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根据需要发布食品安全消费提示。

第二十条

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制度。

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建立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机制,鼓励和支持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技术机构、科研院所、食品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律师协会、新闻媒体等参与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

第二十一条

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建立由食品、公共卫生、临床医学、环境生态、检疫防疫、营养学、新闻传播、法律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咨询委员会,为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提供咨询意见和建议。

第三章 食品安全标准

第二十二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农业行政等部门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划及其年度实施计划,并向社会公开。

第二十三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组织立项、起草、审议、颁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选择具有相应技术能力的机构起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

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应当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对反映较为集中的意见的处理结果予以公布。

鼓励科研机构、技术机构、学术团体、行业协会等单位共同起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

第二十四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餐饮服务环节食品添加剂使用品种、范围和限量要求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以及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急需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第二十五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规划及其实施计划,组织立项、起草、审议、颁布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新的食品原料以及与食品安全有关的食品检验方法和规程等,不得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第二十六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公布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发现备案的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违反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应当及时予以纠正。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公布实施后,相应的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即行废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公布废止情况。

第二十七条

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对企业标准负责,企业标准 经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批准后实施。

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的企业标准已经纳入产品配方、生产工艺等技术要求的,可以不进行企业标准备案。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企业标准备案后15个工作日内在其网站上公布备案的企业标准,供公众免费查阅、下载。

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公开所执行的企业标准,供公众查询和监督。第二十八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检结果等,会同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农业行政等部门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时进行跟踪评价和制修订。

第四章 食品生产经营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十九条

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生产经营规模、技术条件、食品安全要求等因素,制定食品生产经营规范。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食品生产经营规范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第三十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不得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采购、使用、贮存、运输有关部门明令禁止的非食用物质;不得使用回收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加工食品或者食品添加剂。

禁止在食品添加剂中添加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第三十一条

从事食品生产、食品销售、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许可。许可有效期为五年。

从事保健食品预混料、提取物等生产加工并对外销售的生产者纳入保健食品生产许可管理。

第三十二条

取得食品生产许可的生产者在其生产场所或者通过网络销售其生产的食品,不需要取得食品经营许可;取得食品经营许可的经营者在其经营场所或者通过网络销售其制作加工的食品,不需要取得食品生产许可。

第三十三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在取得的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不得超范围生产经营。

第三十四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委托生产食品、食品添加剂的,受托方应当取得食品生产许可。委托方对委托生产的食品安全承担法律责任,受托方对其生产行为负责。

委托生产食品、食品添加剂的,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双方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第三十五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生产经营条件发生变化,需要重新办理许可手续的,应当依法办理。

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生产经营活动的日常监督检查;发现不符合食品生产经营要求 的,应当责令立即改正,并依法予以处理。

第三十六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定期汇总、公布新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新品种和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目录以及执行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跟踪评价。

第三十七条

申请人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交新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新品种和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的安全性评估材料应当包括相关行业组织提供的技术上确有必要的证明材料、专业技术机构提供的安全评估意见、相关标准研制情况及其标准文本等。

第三十八条

列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目录的物质应当同时符合下列要求:

(一)在我国具有食用历史,且未发现对人体健康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慢性或者其他潜在性危害;

(二)在古籍中有食用记载,未发现毒性记录;

(三)列入国家药品标准;

(四)能够保持相关物种资源发展的可持续性,不会对野生药材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且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所列入的野生动、植物;

(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第三十九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记录和保存进货查验等方面的信息,记录信息应当真实、准确、完整,保证食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

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肉制品、乳制品、食用植物油、白酒等生产经营企业应当采用信息化手段推进追溯体系建设。

第四十条

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农业行政、质量监督等部门明确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基本要求,制定食品安全全程数据采集指标、传输格式、接口规范及编码规则等,实现数据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第四十一条

鼓励食品行业协会等社会第三方投资建设追溯信息平台,采用市场化方式引导食品生产经营者建立追溯体系,为企业建立追溯体系提供专业服务。

第二节 生产经营过程控制

第四十二条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食品安全全面负责,建立并落实本单位食品安全责任制。

第四十三条

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应当协助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负责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承担下列食品安全管理责任:

(一)负责供货商的管理;

(二)负责进货查验和出厂检验的管理,并对记录的真实性负责;

(三)组织开展企业食品安全自查,并对自查报告的真实性负责;

(四)督促落实食品生产经营控制制度;

(五)组织实施食品召回;

(六)履行食品安全事故报告义务;

(七)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以及食品安全专业知识的宣传培训;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四十四条

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应当具备与其岗位相适应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章、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专业知识以及食品安全管理能力。

第四十五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可以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定期对本单位的食品安全状况进行检查和评价。

第三方专业机构应当具备相应的食品安全专业检查评价能力,并对其出具的检查评价结论的真实性负责。

第四十六条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食品安全风险等级和食品安全监督需要,在较大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和肉制品、乳制品等食品生产企业中推行良好生产规范要求,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第四十七条

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者,应当按照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章和食品安全标准、企业标准对所生产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进行自行检验或者委托检验。食品生产者应当综合考虑产品特性、工艺特点、原料控制情况等因素,确定出厂检验项目。法律、法规、规章、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八条

食品经营者销售实行注册管理的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的,应当查验注册证书,核对所载明内容与产品标签、说明书标注内容是否一致,并留存注册证书复印件或者电子存档。

食品经营者销售实行备案管理的保健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应当查验备案凭证,核对标签和说明书的信息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网站公布的信息是否一致。

第四十九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对超过保质期的、变质的或者回收的食品、食品添加剂登记造册,在有明确标识的场所单独存放,及时予以销毁或者采取其他无害化方式处理,并做好相关记录。

第五十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委托仓储、物流配送企业贮存、运输食品的,应当对受托的仓储、物流配送企业的食品安全保障能力进行审查,并加强食品安全管理。

从事食品贮存、运输的企业,应当加强食品贮存、运输过程的管理,保证食品贮存、运输条件满足食品安全要求。

受委托从事食品贮存、运输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查验并留存委托方身份证明、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复印件、合格证明文件、检验检疫证明等材料。

第五十一条

从事食品贮存的非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在取得营业执照后30个工作日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发现委托贮存、运输食品的单位或者个人不具备合法食品经营资质,或者贮存、运输不可追溯来源的食品,从事食品贮存、运输的非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第五十二条

食品贮存、运输有温度、湿度等控制要求的,应当具备保温、冷藏或者冷冻等设备设施,并保持有效运行。

食品贮存、运输过程中,不得非法添加非食用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不得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和支持食品冷链运输。

第五十三条

食品贮存、运输应当建立记录制度,保证贮存、运输过程可追溯。

委托贮存、运输食品的,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双方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第五十四条

投诉举报、案件查处等信息表明非食品生产经营者在食品贮存、运输活动中可能存在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依法处理。

第五十五条

餐饮服务提供者委托餐具、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提供清洗消毒服务的,应当与餐具、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签订委托合同,查验、留存餐具、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的营业执照、消毒合格证明文件等材料。

第五十六条

餐具、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应当设立专职或者兼职卫生管理员,建立健全卫生管理制度和卫生管理档案,按照卫生规范的要求从事经营活动。

第五十七条

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学校、托幼机构的食品安全工作进行检查、信息报告。发现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时应当及时向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第五十八条

设有食堂的学校、托幼机构、养老机构、医疗机构以及建筑工地等单位应当承担食品经营企业的义务,开展食堂食品安全自查,排查风险隐患,并定期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自查报告。

食堂对外承包的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履行食品安全义务,承担食品安全法律责任,并加强监督检查,督促承包人落实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发包方和承包方应当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双方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第五十九条

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派出机构应当加强对农村集体聚餐活动的监督指导,明确农村集体聚餐活动的食品安全管理要求,防范食品安全事故。

第六十条

餐饮服务提供者委托餐饮服务管理公司进行管理的,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委托合同,明确双方在食品安全方面的 权利和义务。餐饮服务提供者承担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法律责任。

第六十一条 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在通信主管部门批准后30个工作日内,向所在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取得备案号。

通过自建网站交易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在通信主管部门批准后30个工作日内,向所在地市、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取得备案号。

省级和市、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自完成备案后7个工作日内向社会公开相关备案信息。

备案信息包括域名、IP地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企业名称、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姓名、备案号等。

第六十二条

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妥善保存入网食品、食用农产品、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者的登记信息、交易数据等资料,并按照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供相关数据信息。

第六十三条

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建立食品交易主体审查登记、食品安全自查、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制止及报告、严重违法行为平台服务停止、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处理等制度,并在网络平台上公开。

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设臵专门的网络食品安全管理机构或者指定专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对平台上的食品经营行为及信息进行检查。第六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采取现场检查、查阅复制交易数据、调取交易技术监测资料等方式对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履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规章的义务进行检查。

第六十五条 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和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对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进行责任约谈:

(一)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可能引发食品安全风险蔓延的;

(二)未及时妥善处理投诉举报的食品安全问题,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

(三)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排查、消除食品安全隐患,落实食品安全责任的;

(四)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认为需要进行责任约谈的其他情形。

责任约谈不影响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对其进行行政处理,责任约谈情况及后续处理情况应当向社会公开。

第六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立即停止向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

(一)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因涉嫌食品安全犯罪被立案侦查或者提起公诉的;

(二)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因食品安全犯罪被人民法院判处刑 罚的;

(三)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因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被公安机关拘留,或者予以其他治安管理处罚的;

(四)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被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依法作出吊销许可证、责令停产停业等处罚的。

第六十七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食品召回制度的有关规定,对不安全食品开展停止生产经营、召回和处臵工作。

根据食品安全风险的严重和紧急程度,食品召回实施分级管理: 一级召回:食用后已经或者可能导致严重健康损害甚至死亡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在知悉食品安全风险后24小时内启动召回;

二级召回:食用后已经或者可能导致一般健康损害,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在知悉食品安全风险后48小时内启动召回;

三级召回:标签或者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且一般不会造成健康损害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在知悉食品安全风险后72小时内启动召回。标签、标识存在瑕疵,食用后不会造成健康损害的食品,食品生产者应当改正,可以自愿召回。

实施食品召回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召回级别设定的时限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第六十八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对因停止生产经营、召回等原因退出市场的食品采取无害化处理、销毁、补救等处臵措施。

对生产经营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规定的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食品,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就地销毁。

对因标签、标识等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而被召回的食品,食品生产者可以在采取补救措施且能保证食品安全的情况下继续销售,销售时应当采取在经营场所醒目位臵张贴公告等方式向消费者明示补救措施。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组织开展涉案不安全食品的贮存、无害化处理、销毁等工作。

第六十九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所生产经营的食品需要辐照的,应当委托具有辐照资质的单位进行,并按照辐照食品相关标准实施检验和标注。

使用辐照食品原料的,应当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标注。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及时将委托辐照处理食品情况、使用辐照食品原料情况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第三节 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

第七十条

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应当自取得营业执照30个工作日内,将市场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姓名等信息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第七十一条

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应当承担下列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职责:

(一)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食用农产品入场销售者档案,督促销售者履行义务;

(二)配备专职或者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培训;

(三)配备检验设备和检验人员,或者委托具有资质的检验机构,开展食用农产品抽样检验或者快速检测工作,并公示检测结果;

(四)发现存在食用农产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等违法行为的,应当要求销售者立即停止销售,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者销毁,并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第七十二条

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应当对下列材料履行审查义务:

(一)销售者的社会信用代码或者身份证复印件;

(二)食用农产品产地证明或者购货凭证;

(三)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合格证明文件。

无法提供上述证件和凭证的,市场开办者应当进行抽样检验或者快速检测;抽样检验或者快速检测合格的,方可进入市场销售。

第七十三条

销售畜禽肉类的,应当依法出具检疫证明,加盖检疫标志。

销售畜禽肉类产品的,还应当依法出具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明。销售进口食用农产品的,应当提供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通关单据等证明文件。

第七十四条

食用农产品销售者进入批发、零售市场销售未包装的食用农产品,应当在摊位(柜台)明显位臵如实公布食用农产品品名、产地、生产者或者销售者名称或者姓名等信息。

第七十五条

食用农产品销售者应当按照规定查验相关证明材料,不符合要求的,不得采购和销售。

销售者应当建立食用农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用农产品名称、数量、进货日期以及供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记录和凭证保存期限不得少于6个月。

实行统一配送销售方式的食用农产品销售企业,可以由企业总部统一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所属各销售门店应当保存总部的配送清单以及相应的合格证明文件。配送清单和合格证明文件保存期限不得少于6个月。

从事食用农产品批发业务的销售企业,应当建立食用农产品销售记录制度,如实记录批发食用农产品名称、数量、销售日期以及购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记录和凭证保存期限不得少于6个月。

第四节 标签、说明书和广告

第七十六条

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生产者对其生产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的内容负责。

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者不得违反规定更改标签、说明 书载明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

第七十七条

按照规定应当包装或者附加标签的食用农产品,经包装或者附加标签后方可销售。包装或者标签上应当按照规定标注食用农产品名称、产地、生产者、生产日期等内容;对保质期有要求的,应当标注保质期;保质期与贮藏条件有关的,应当予以标明;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应当标明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名称。

第七十八条

经过清洗、切块等初加工并包装的食用农产品应当标注保质期,并在保质期内销售。

第七十九条

使用转基因生物原料直接生产的食品,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显著标示。

转基因食品的标示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八十条

按照食品安全标准不应当含有或者使用的物质,不得在食品标签、说明书、广告上宣称“不添加”、“不含有”等字样。对于国家尚未批准的转基因食品和原料,不得标注“非转基因”字样等。

保健食品只能标注注册证书批准的保健功能。保健食品之外的其他食品,不得以任何形式、在任何载体上明示或者暗示功效。

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标签、说明书的相关内容应当与注册或者备案的内容一致,并标注注册号或者备案号。辐照食品应当在标签、说明书上标注“辐照食品”;经过辐照的配料,应当在配料清单中标明。

第八十一条

食品配料含有可能导致过敏反应的物质的,食品生产者应当在配料表中予以标注。

第五节 特殊食品

第八十二条

生产、销售和进口的实行注册管理的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的产品配方,应当取得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注册证书。

第八十三条

根据科学研究的进展以及保健食品注册情况,对保健食品原料目录和允许保健食品声称的保健功能目录实施动态管理。

第八十四条

公布保健食品原料目录,应当公布相应的原料的名称、用量、对应的功效以及原料的生产工艺、功效成分和检验方法等相关技术要求。

保健食品原料目录内的原料,因生产工艺变化导致原料成分、用量及其对应的功效发生改变的,按照保健食品原料目录以外的原料申请注册。

不以补充营养物质为目的的保健功效原料,应当按照保健食品原料进行管理,不得申请作为新的食品原料。保健食品外的其他食品不得使用仅可用于保健食品的原料。

首次进口的属于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保健食 品,其营养物质应当是列入保健食品原料目录的物质。

第八十五条

对保健食品生产许可申请人的生产场所进行现场核查时,应当核查动态生产过程,并现场抽取下线试制样品,进行检验。

第八十六条

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委托具有法定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承担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或者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抽样检验工作并向社会公布名单。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和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的申请人,应当为具备与所注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或者婴幼儿配方乳粉相适应的研发能力、生产能力和检验能力的企业,并按照良好生产规范要求建立与所生产食品相适应的生产质量管理体系。

第八十七条

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生产企业应当按照经注册或者备案的产品配方、生产工艺等技术要求组织生产。

特殊食品企业标准应当符合注册或者备案的产品技术要求。保健食品产品生产工艺有原料提取、纯化等前处理工序的,生产企业必须具备与生产品种和规模相适应的原料前处理能力。

婴幼儿配方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将原料、食品添加剂、产品配方及标签等事项备案后,方可上市销售,并将备案事项向社会公布。

第八十八条

申请保健食品注册的,应当组织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在符合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的生产企业内完成样品生产,并提交具备法定资质的检验机构出具的试验报告。

第八十九条

对依法实施备案管理的保健食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规定完成备案信息的存档公开及备查等工作,并根据申请事项向备案人发放备案凭证及备案登记号。

第九十条

保健食品功能声称,应当符合保健功能目录要求,并严格按照注册或者备案的内容进行标示,不得随意增减词语,不得随意组合。

第九十一条

食品销售企业应当设专柜或者专区销售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和婴幼儿配方食品,并在专柜或者专区显著位臵分别标明“保健食品销售专区或者专柜”、“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销售专区或者专柜”和“婴幼儿配方食品销售专区或者专柜”。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和婴幼儿配方食品不得与药品或者普通食品混放销售。

保健食品还应当在专柜或者专区显著位臵标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字样。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中的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应当在医疗机构或者药品零售企业销售,不得在网络上进行销售;其他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可以在食品经营场所和网络上进行销售。

第九十二条

申请人对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中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提出注册申请的,应当开展临床试验,并提交临床试验报告。

第九十三条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生产企业应当按照食 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的检验项目对出厂产品进行逐批检验。

第九十四条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中的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广告按处方药广告审批管理,其他类别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广告按非处方药广告审批管理。

第九十五条

婴幼儿配方食品的产品名称、标签应当真实规范、科学准确、通俗易懂、清晰易辨,如实标注原料的具体来源,不得含有虚假、夸大或者绝对化语言,不得进行含量声称和功能声称。

婴幼儿配方食品的广告不得进行含量和功能宣传。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时,应当对婴幼儿配方乳粉的标签、说明书与产品注册配方内容的一致性予以审查。

第九十六条

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不得在国内生产销售其仅在境外注册商标和企业名称、地址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不得使用除牛羊以外其他动物的乳和乳成分制品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

申请注册的产品配方应当根据婴幼儿健康成长规律的要求进行设计,并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同一企业申请注册两个以上同年龄段产品配方时,产品配方之间应当具有明显差异,并经科学证实。原则上每个企业不得超过3个配方系列9种产品配方。

同一集团公司的已经获得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及生产许可的全资子公司可以使用集团公司内另一全资子公司已经注册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组织生产前,集团公司应当向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书面报告。

对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的选择性添加的物质,婴幼儿配方食品不得在命名中体现。

婴幼儿配方乳粉不得限制区域销售,不得为销售商专门定制生产。

第九十七条

同一企业不得用同一配方注册或者备案不同品牌的特殊食品;不得使用同一名称注册或者备案不同配方的特殊食品。

第五章 食品检验

第九十八条

食品检验应当由取得资质认可的食品检验机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根据食品检验工作规范和食品标准进行。食品检验机构及其检验人员应当尊重科学,恪守职业道德,保证出具的检验数据和结论客观、公正、准确、可追溯,不得出具虚假或者含有不实数据和结果的检验报告。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部门应当根据职责分工对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行抽样检验。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应当按照食品安全标准、依法注册或者备案的产品技术要求及国家有关规定确定的检验项目和检验方法进行。

案件稽查、事故调查、应急处臵等工作中可以采用非食品安全标准等规定的检验项目和检验方法,分析查找食品安全问题的 原因。采用非食品安全标准或者国家没有规定的检验方法,应当遵循技术手段科学、先进、可靠的原则,并取得省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部门同意。

第九十九条

开展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抽样,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部门可以自行抽样,或者委托具有法定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抽样,抽样人员不得少于两人。

案件稽查、事故调查应当由具有执法资格的人员抽样,抽样不受数量、地点、被抽样单位是否具备资质等限制。

第一百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进行网络食品抽检时,应当确定买样人员以及付款账户、注册账号、收货地址、联系方式,保存购买票据,记录抽检样品名称、类别以及数量等。

收到样品后,抽样人员应当对邮寄包装等进行查验,对样品和备份样品分别封样,并采取拍照或者录像等手段记录拆封过程。

第一百零一条

组织实施网络食品监督抽检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将收到的不合格检验结果通知被抽样的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通过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购买的,应当同时通知第三方交易平台提供者。

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联系方式不详的,可由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协助通知。经检验不合格的,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无法联系的,可要求第三方平台提供者移除网络食品生产经营者网上食品销售信息,暂停提供第三方平台的交易服务。

第一百零二条

食品安全监督抽样检验结论合格的,承检机构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将检验报告报送组织开展监督抽检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检验结论为不合格的,承检机构应当及时报告组织开展监督抽检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跨地域进行监督抽检的,组织开展监督抽检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收到不合格的检验结论表明可能对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危害的,应当立即将检验结果通报被抽检食品生产经营者所在地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以及食品包装或者标签上标称的生产者或者进口商所在地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收到通报后,应当立即通知相关食品生产经营者采取停止生产经营、召回不安全食品等措施,消除和控制食品安全风险,并及时进行调查处理。食品生产经营者未按照规定履行相关义务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责令其履行。

第一百零三条

检验机构运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或者自动设备系统对检验数据和相关信息采集、记录、处理、分析、报告及存储的,应当对上述工作与国家相关规定要求的符合性和适宜性进行完整的确认,并保留确认记录。检验机构出具的电子版检验报告的效力,按照国家有关签章的法律法规执行。

检验机构应当建立食品安全风险信息报告制度,检验中发现食品存在严重安全问题,或者带有区域性、系统性、行业性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时,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并留存书面报告复印件、检验报告和原始记录。

第一百零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整合食品药品监督 管理、质量监督、农业行政、卫生行政等部门的食品检验资源,建立检验资源与检验结果的共享机制。

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第三方等单位所属的检验机构纳入检验资源整合与共享范围。

第一百零五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对检验结论有异议的,依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提出复检申请。

复检机构原则上应当在收到样品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组织抽检工作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复检报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复检申请人与复检机构另有约定的除外。

食品生产经营者在申请复检期间,不得停止履行停止生产经营和召回等相关义务。

第一百零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予以复检:

(一)检验结论显示微生物指标不合格的;

(二)逾期提出复检申请的;

(三)其他原因导致备份样品无法实现复检目的的。第一百零七条

复检机构应当使用相关标准规定的仲裁方法进行复检。无仲裁方法的,应当使用与初检一致的检验方法。复检样品应当为复检备份样品。复检结束后,复检机构应当出具复检是否合格的检验结论。

第一百零八条

复检相关费用由复检申请人先行垫付,复检结论与初检结论一致的,复检费用由复检申请人承担。复检结论与初检结论不一致的,复检费用由初检机构承担。第一百零九条

具备相关复检资质的复检机构应当积极承担复检任务,公正、规范地开展复检活动,不得拒绝或者推脱复检任务。一年内2次无故不承接复检任务,即取消复检资质,并向社会公布。

第六章 食品进出口

第一百一十条

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依据食品安全法和本条例的规定,对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进出口和国境口岸食品实施监督管理。

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开进口的食品、食品添加剂的检验检疫证明文件,供公众免费查询。

第一百一十一条

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依照职责,根据食品安全风险、企业食品安全控制能力、输出国家或者地区的食品安全状况等对进口食品实施分级分类管理。

第一百一十二条

进口商或者其代理人进口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及食品相关产品时,应当持合同、发票、装箱单、提单等必要的凭证和相关批准文件向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申报。申报时,应当按照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的要求随附合格证明材料。

进口需要注册或者备案管理的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进口商或者其代理人应当向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提交按照食品安全法和本条例规定取得注册或者备案的证明文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按照注册或者备案的证明文件 上载明的要求实施监督抽检。

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当按照相关食品安全标准对进口婴幼儿配方食品进行全部项目逐批检验。

进口食用动物及动物产品还应当按照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的要求随附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动物检疫证书、检验检疫处理通知书等检验检疫合格证明材料。

海关凭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签发的通关证明放行,并在官方网站予以公示。

第一百一十三条

出口的食品由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进行监督、抽检。国际条约、协定有要求的,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当按照国际条约、协定的要求执行。

第一百一十四条

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当依照进出口商品检验的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对进口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及食品相关产品进口环节实施监督抽检,进入国内市场销售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实施监督抽检。

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对安全风险较高的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及食品相关产品,实施留臵检查;对一般风险的,实施抽样检查;对较低风险的,实施现场检查。

第一百一十五条

向我国境内出口食品的境外出口商、境外食品生产企业应当保证向我国出口的食品符合食品安全法及我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进口商应当建立境外食品出口商、境外食品生产企业审核制度。第一百一十六条

进口商召回进口食品的,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当向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通报。

第一百一十七条

境外食品生产企业、向我国境内出口食品的境外出口商或者代理商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食用农产品和食品在种植养殖、原辅料控制、生产、包装、贮存、运输等过程中,受到化学、生物、物理方式的人为蓄意破坏。

第一百一十八条

对通过我国良好生产规范、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的境外食品生产企业,认证机构应当依法实施跟踪调查。对不再符合认证要求的企业,认证机构应当依法撤销认证。国务院质量监督部门应当及时向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通报,并向社会公布。

第一百一十九条

对进口的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组织对其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以及食品良好生产规范执行情况和备案情况进行现场核查。食品生产经营者不得以非保健食品名义进口使用仅用于保健食品的原料生产加工的食品。

第一百二十条

境外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其他公共卫生事件可能对我国境内造成影响,或者在进口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中发现严重食品安全问题的,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当及时发布进口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并采取以下控制措施:

(一)实施强化监管、扣留检验;

(二)退运或者销毁处理;

(三)有条件地限制进口;

(四)暂停或者禁止进口;

(五)启动进口食品应急处臵预案。

第一百二十一条

以跨境电子商务形式进出口食品,应当遵守食品安全法以及本条例关于进出口食品的相关规定。以跨境电子商务形式进口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监督管理,由国务院质量监督部门会同国务院相关部门另行制定。

第七章 食品安全事故处置

第一百二十二条

食品安全事故处臵实行分级管理。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由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相关部门调查处臵。

重大、较大和一般食品安全事故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分别由省、市、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同级相关部门调查处臵。

第一百二十三条

省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规划,并根据实际情况变化适时修订完善。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做好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工作,并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急处臵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培训纳入领导干部培训、公务员培训、应急管理干部日常培训内容。

第一百二十四条

省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食品安全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健全食品安全应急管理机构,完善应急管理机制,落实应急保障经费,改善应急装备,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队伍建设,加强应急培训、演练和评估。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开展食品安全事故的监测、预警工作,加强对食品安全相关信息的搜集、分析和研判,按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态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第一百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卫生行政等部门建立食品安全事故信息监测报告制度,建立覆盖规模以上食品生产经营者、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的食品安全事故信息报告网络系统。

第一百二十六条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建立食品安全应急管理制度,制定事件处臵方案和突发事件报告制度。

规模以上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及有关单位应当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

第一百二十七条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单位应当对导致或者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原料、工具、设备等,立即采取封存等控制措施,事故单位和接收病人进行治疗的单位应当在 事故发现后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立即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事件现场进行卫生处理,并对与食品安全事故有关的因素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有关部门应当予以协助。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在24小时内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初步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并在调查结束后7个工作日内提交最终调查报告。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食品检验等技术机构发现食品安全事故信息,应当在2小时内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第一百二十八条

医疗机构发现其接收的病人属于食源性疾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的,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将相关信息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为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应当在2小时内通报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会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和报告工作体系,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报告的疾病信息进行核实。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在调查处理传染病或者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现与食品安全事故相关的信息,应当在2小时内通报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第一百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质量监督、农业行政及其他有关部门发现食品安全事故信息,应当及时向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通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现食品安全事故信息涉及相关部门的,应当及时向相关部门通报。

第一百三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等部门及时开展调查处理:

(一)食品生产经营者提供的食品造成食源性疾病的;

(二)食品生产经营者在生产、加工、贮存、运输、销售、餐饮服务等过程中因人为或者其他因素导致食品污染,对公众造成人身伤害或者可能造成人身伤害的;

(三)其他食品污染及有害因素对公众造成人身伤害或者可能造成人身伤害的。

第一百三十一条

对确属食品安全事故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公安等部门进行调查处理,查明事故的原因、性质和责任。

食品安全事故调查终结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将食品安全事故调查终结报告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需要启动应急预案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立即成立事件处臵指挥机构,启动应急预案。

第一百三十二条

食品安全事故以外的其他食品安全事件 的应急预案及其调查处理,参照本章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八章 监督管理

第一百三十三条

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特殊食品注册和相关备案,组织开展相关体系检查和国家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建立统一食品安全信息平台,依法公布重大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信息,开展重大食品安全违法案件稽查,依法承担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查处相关职责,防控系统性食品安全风险等。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特殊食品生产许可,组织开展省级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依法公布区域内食品安全信息,开展食品安全违法案件稽查,依法处臵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防控区域性食品安全风险等。

市、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开展食品安全日常监督检查和抽样检验,依法公布区域内食品安全信息,监督企业产品召回,依法查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等。重点对本行政区域内食品和食用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商场超市、餐饮服务单位,销售或者采购食品原料中的农药、兽药残留,以及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等生产经营的食品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和抽样检验。

第一百三十四条

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设立派出机构,对地方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工作进行巡查督办。第一百三十五条

国家建立食品安全检查员制度。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建立专职食品安全检查员队伍,重点对规模以上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高风险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实施良好操作规范、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的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日常监督检查。

第一百三十六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等部门在监督检查中现场发现食品腐败变质、霉变生虫、掺杂异物以及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可以采用拍照、录像等方式取证。

第一百三十七条

食品安全监督检查中应当由食品生产经营者签字确认的,当事人拒绝签字或者其他特殊原因不能签字的,应当注明原因,可以由2名以上执法人员当场签字确认。

第一百三十八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等部门在查处案件过程中,需要查询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银行账户的,相关金融机构应当予以协助。

第一百三十九条

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可以对有关合同、票据、账簿、购销记录、电子数据的存储设备以及其他有关资料依法予以先行登记保存。

第一百四十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因涉嫌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被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立案调查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调查处理期间可以暂停办理其相关行政许可申请事项;已受理的,中止办理,中止期限不计入行政许可时限。

第一百四十一条

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认为必要时 可以直接查处下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管辖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也可以指定其他地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查处,案件发生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给予配合。

第一百四十二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食源性疾病信息、风险监测、风险评估和其他监督管理信息等,对发现的添加或者可能添加到食品中的非食品用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名录及检测方法及时予以公布。

第一百四十三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采用技术手段检出食品中含有非食用物质的,食品生产经营者不能提供相关证据排除合理怀疑的,应当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第一百四十四条

对于食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生物毒素、污染物质以及掺杂使假、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尚未制定残留限量值和检验方法的,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农业行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制定临时限量值和临时检验方法,向社会公布,作为生产经营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第一百四十五条

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农业行政等部门可以根据食品安全监管需要,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和技术评价指南,对食品快速检测方法开展评价,评价结果符合相关要求的,可以作为国家规定的快速检测方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农业行政等部门可以采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国家规定的快速检测方法对食品进行抽查检测。

对抽查检测结果表明可能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应当按照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进行检验,企业应当采取暂停销售等措施控制风险。

第一百四十六条

尚未作为国家规定的快速检测方法,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根据食品安全监管需要,参照本条例第一百四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组织专业技术机构开展食品快速检测方法评价,评价结果符合有关要求的,可用于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初步筛查。

第一百四十七条

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应当建立食品生产经营信用监管制度,加强不良信息披露和失信惩戒。推进食品安全信用评价结果与行业准入、融资信贷、证券发行、企业征信等信用体系的衔接。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作出处罚决定的,应当自行政处罚决定书作出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在网站上公开行政处罚决定书。

第一百四十八条

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餐具、饮具集中消毒单位开展监督检查,发现不符合法律、法规、食品安全标准以及相关卫生规范等要求的,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并将监督检查结果向社会公布。

第一百四十九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可以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进行责任约谈:

(一)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可能引发食品安全风险蔓延的;

(二)未及时妥善处理投诉举报的食品安全问题,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

(三)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排查、消除食品安全隐患,落实食品安全责任的;

(四)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认为需要进行责任约谈的其他情形。

责任约谈不影响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依法对其进行行政处理,责任约谈情况及后续处理情况应当向社会公开。

被约谈者无正当理由未按照要求落实整改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应当增加监督检查频次。

第一百五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承担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属地管理责任,制定食品安全保障方案,明确食品安全责任,落实保障经费和条件。

重大活动组织者应当明确食品安全管理机构,选择具有食品安全保障能力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加强供应商审核和食品检验,并督促其履行食品安全义务。必要时,可以聘请专业人员进行评估。

为重大活动提供食品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法承担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制定食品安全保障方案和应急处臵方案,落实食品安全全程控制要求,保证食品安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等部门依照食品安全保障方案加强对重大活动的食品安全保障、加强供应商审核和食品检验。必要时,可以聘请专业人员评估。

鼓励重大活动的组织者聘请社会专业机构提供重大活动的食品安全保障服务。

第一百五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应当设立食品安全投诉举报机构,公布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电话,建立投诉举报网络信息管理系统。

食品安全投诉举报机构应当定期汇总分析食品安全投诉举报信息,并提出完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措施的建议。

第一百五十二条

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能力建设标准,明确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人员、设施设备等能力建设要求。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食品生产经营行政许可、风险监测评估、食品安全标准修订、监督检查、抽样检验、宣传教育、能力建设等经费纳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并就应急处臵、案件查办、举报奖励、重大活动保障等设臵专项经费。

食品安全监管执法车辆纳入特种用途车辆管理。

第一百五十三条

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负责制定食品安全执法人员专业培训培训大纲,省、自治区、直辖市人 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负责组织考核。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的执法人员每人每年接受食品安全专业培训不少于40学时,并接受考核,考核不合格的不得从事食品安全执法工作。

第一百五十四条

市、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实施食品生产经营日常监督检查,可以在本行政区域内随机选取食品生产经营者、随机选派监督检查人员实施异地检查、交叉互查。

市、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食品安全年度监督管理计划,组织实施日常监督检查,判定监督检查结果,并于日常监督检查结束后2个工作日内,向社会公开检查结果,并在生产经营场所醒目位臵张贴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记录表。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将张贴的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记录表保持至下次日常监督检查。

对日常监督检查结果属于基本符合的食品生产经营者,监督检查人员应当就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当场提出限期整改要求。日常监督检查结果为不符合,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潜在风险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立即停止相关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检查过程中发现存在食品安全风险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可以向食品生产经营者发出警示信,并向社会公开。

对有证据证明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有证据证明存在安全隐患以及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工具和设备,监督检查人员可以立即查封、扣押,并在24小时内报本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补办查封扣押手续。

第一百五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可以实施飞行检查,并对下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的工作进行督查:

(一)食品生产经营者涉嫌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可能造成严重危害或者重大社会影响的;

(二)食品生产经营者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可能引发区域性、系统性食品安全风险或者可能造成严重危害或者重大社会影响的;

(三)投诉举报反映相关食品生产经营者存在严重违法行为或者重大食品安全隐患的;

(四)其他有必要实施飞行检查的。

第一百五十六条

对于食品安全标准已经明确规定检验方法和检测项目的食品,引发的系统性食品安全风险,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未及时发现并消除的,本级人民政府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进行责任约谈。

受本级人民政府委托,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对未履行法定职责,未及时消除区域性重大食品安全隐患的下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进行责任约谈。

第一百五十七条

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组织国务院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等部门加强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整合食品安全信息资源,实现食品安全信息共享。

第一百五十八条

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卫生行政、质量监督、农业行政等部门每年编制和发布国家食品安全状况报告。

第一百五十九条

国家建立食品安全统计调查制度。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统计等部门建立食品安全统计指标体系,组织开展与食品安全有关的统计调查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同级统计主管部门参照国家食品安全统计调查制度和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健全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统计工作制度和统计指标体系,组织开展与食品安全有关的统计调查工作。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行业协会等组织应当配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开展食品安全统计调查工作。

第一百六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设臵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稽查机构可以以本机构名义实施现场检查、监督抽检、案件调查等监督管理措施。

第一百六十一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派出机构可以以自己名义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开展监督检查、行政指导等工作。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派出机构可以以自己名义作出警告、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罚款等行政处罚。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罚款的具体限额由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确定。

第一百六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等部门发现属于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三条、第一百二十四条中的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将相关案件线索和证据移送公安机关:

(一)在食品加工、销售、运输、贮存等过程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或者使用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的;

(二)使用、经营属于病死、死因不明或者检验检疫不合格的畜、禽、兽、水产动物及其肉类、肉类制品的;

(三)生产销售、使用属于国家为防控疾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产、销售的物品的;

(四)婴幼儿配方食品严重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

(五)含有严重超出标准限量的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的;

(六)其他涉嫌构成食品安全相关犯罪的行为。

对涉嫌构成犯罪的,公安机关应当及时依法立案侦查;对尚不构成犯罪,依法需要进行治安管理处罚的,应当依法处理;依法应当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进行行政处罚的,应当将案件相关材料移交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

第一百六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明确线索通报、案件移送、证据衔 接、案情会商、信息共享、信息发布、督查督办等事项,协调、督促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查处工作。

第一百六十四条

公安机关在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过程中,发现需要进行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应当立即采取控制涉案产品流向等措施防控食品安全风险;需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进行协助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应当积极协助。

公安机关公布食品安全刑事案件信息,涉及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应当在3个工作日前通报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必要时共同公布,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解释、说明。

第一百六十五条

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制定食品安全司法鉴定管理办法,明确资质条件,确定食品安全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员目录。

委托开展食品安全司法鉴定,应当从食品安全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员名录中选取。

第一百六十六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等部门在监督管理执法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公安机关协助的,公安机关应当予以协助:

(一)发生暴力抗法或者引发群体性事件的;

(二)拒绝、阻挠、妨碍食品安全监督执法的;

(三)销毁、隐匿证据或者当事人逃匿的;

(四)重大疑难案件需要协助调取证据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第一百六十七条

公安机关在食品安全犯罪案件侦办过程中,需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等部门提供技术支持、信息核实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等部门应当予以协助。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管理等部门在监督管理中,遇到涉嫌食品安全犯罪案件侦查、证据收集等问题咨询公安机关的,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回复。

第一百六十八条

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农业行政、质量监督等部门移送的涉嫌构成犯罪的案件,公安机关应当自收到相关移送资料之日起3日内予以审查,并在10日内作出是否立案的决定。

相关违法行为涉及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非法添加药品、生产经营病死畜禽等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案件,公安机关应当立即予以审查。

第一百六十九条

对尚不构成犯罪,依法需要移送公安机关处以行政拘留的案件,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移送至公安机关。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作出移送决定后3日内将案件移送书和案件相关材料移送至同级公安机关。

上一篇:白鹭湖出行安排下一篇:工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