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民族团结进步(通用9篇)
中学民族团结进步 篇1
XX中学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规划
各科室、各教研组、各班级:
为更好地做好学校创建XX中学团结进步先进区工作,根据XX县创建办下发的文件精神,促进我校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特制定本创建工作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宗教政策,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围绕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任务,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学校工作有机结合,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积极组织广大教职工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创建活动,增进全体师生的大团结,优化发展环境,推进学校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奠定基础。
二、总体目标
认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通过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创建活动,积极营造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良好氛围,将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活动的过程,变为不断推动民族团结事业进步和学校工作全面发展的过程,形成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强大舆论和良好社会风气,把创建活动与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的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全面开展省、州、县三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创建活动,力争20XX年实现创
建县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优秀等级,到20XX年,创建为州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并鼓励广大教职工争创XX县民族团结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三、创建措施
1、按照统一部署,结合实际制定学校创建方案,明确创建目标、任务、方法步骤、组织领导和工作要求,组织召开动员会,并大力宣传关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指示精神和学校创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创建目标,在校园内营造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的浓郁氛围。
2、将宣传活动纳入党支部学习计划,进一步澄清历史事实,统一思想认识,让各族教职工进一步感受到中央的关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不断增强学校教职工的免疫力、鉴别力。
3、深入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学校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列入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的重点。大力开展“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弘扬XX精神、各族人民好”等主题教育,通过开展这些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使民族团结深入人心。
4、深入开展党领导人民的奋斗史、创业史、改革开放史和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的“六史”宣传教育,组织好《“四个认同”教育读本》、《民族理论常识教育》等教材的学习。
5、开展学校民族团结教育,要立足引导,重在教育。坚持专
项教育与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相结合;课堂教育与寓教于乐的实践活动相结合;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与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相结合;过程、方法与目标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统一要求与体现各民族和地区的特点相结合;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情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要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巩固,注重实效。
6、统一思想,增强认识。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是,使我校各族学生思想认识和行为自觉地统一到党和国家的要求上来,增进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历史、文化的了解,促进56个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相互交流、继承和发扬;增进全体师生对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祖国历史的认识,增强全体师生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责任感和自觉性;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及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在社会交往中,具备正确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素质;自觉维护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关系,促进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祖国繁荣昌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民族政策,按照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重视中华历史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加深师生对民族团结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不断丰富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使全体师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加强 “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教育;了解和把握在处理影响民族团结问题的事
件中坚持“四个维护”(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原则;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活动,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
7、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慰问离退休老教师活动。认真做好扶贫解困工作,把党的恩情、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和关爱,送到离退休老教师当中。
8、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包括田径运动会、文化活动、篮球赛、校园艺术展演等各种活动,广泛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形成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
9、加强教育管理,提高教学成效。加强学校教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推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10、改善办学条件,落实各项惠民政策。积极争取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着力改善办学条件。为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更加良好的环境。关注民生、教育公平的体现,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进一步激发各族师生感恩情感。
11、打造平安校园,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着力提高学校的技防、人防、物防水平。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进一步完善安全制度和应急预案,使师生掌握基本的避险、逃生、防灾、自救、互救等自我保护技能。建立校园安全长效管理机制,为学校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提高学校的文化软实力。深入排查和化解矛盾纠纷,做好舆
情分析和引导,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认真研究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依法按政策及时解决师生反映的突出问题。
12、搞好宣传,营造氛围。积极宣传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提高全体教职工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认识,充分调动大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组织广大教职工参与组织的各种活动,学习宣传创建活动中的先进典型,及时将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信息上报,做好民族团结教育的宣传。
13、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座谈会,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在全校开展评选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科室和模范个人、模范班级,形成人人讲团结、个个求进步的良好风气。
XX中学 20XX年3月
中学民族团结进步 篇2
一是认真学习自治区、市委民族团结进步年动员大会精神, 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详细解读《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等, 引导党员干部充分认识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主动适应新特征, , 围绕中心积极做好民族团结工作。
二是推进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 人人参与民族团结创建。党支部一班人经过调查研究, 与8名辖区困难家庭、基层群众结对子交朋友。邀请结对子交朋友群众召开座谈会, 组织参观西北首座被动式建筑, 感受绿色发展带来的新变化。进行联谊活动, 举办乒乓球、羽毛球、篮球友谊赛, 进一步加深了解, 深化感情。肉孜节期间, 进行走访慰问, 共话城市建设的发展变化。党支部一班人对单位的少数民族干部关心关怀, 经常了解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 从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帮助指导, 共同进步。一名少数民族干部被市直机关工会评为民族团结“三好”职工, 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已蔚然成风。
推动民族团结进步 篇3
“2015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明确指出要把‘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作为云南发展的三大目标之一,把‘着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五项重点工作之一。今天,《风光》杂志请各位专家学者拨冗参加座谈会,就是表明了媒体人承担的社会责任,就是请专家学者们一道为云南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支招。”《风光》杂志社社长蔡金华言简意赅,直奔主题。
“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基于世情、国情以及云南省情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赋予云南的重大政治使命,也是云南实现跨越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又一重大历史机遇。”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示范创建处处长鲁德忠首先发言说:“示范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要立足当前,抓好重点工作。一是握紧发展这把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不断开创跨越式发展的新空间和新路径;二是握紧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一战略任务,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三是打好扶贫攻坚战,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大力推动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促进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着力增强民族团结进步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五是建立健全示范区建设工作体制机制,不断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专家学者们对鲁处长从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高度的诠释非常赞同。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张亚平说,党中央把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重担交给云南,饱含了党中央对云南民族工作的殷切希望。我们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的思想内涵、精神实质和总体要求,坚定不移地践行“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理念,把“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作為主线一以贯之,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努力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定要浓墨重彩加以突出。”云南民族干部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若青建议,在建设云南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路径上,要精心考虑如下几点:第一,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第二,大力加强“四个认同”教育,进一步筑牢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第三,着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第四,扎实推进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不断夯实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条件;第五,积极打造云南民族精神高地,不断增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感召力、影响力;第六,着力抓好意识形态管理,打牢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安全屏障。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民族生态学博士尹仑认为:“促进文艺事业的发展,农村是重头戏,应采取以下具体办法:拍摄适合边疆民族地区农村群众观看的影视作品,针对有条件的民族地区要专门成立针对农村的电视频道;定期组织专业文艺团队到农村演出,同时,在县一级要组织本民族专业的文艺团队;建立农村的乡土艺术家数据库,定期举办农村文艺汇演,促进乡土艺术之间的交流;在自然村一级以当地村民设立农村文艺员,定期组织村里的文艺活动;针对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外出务工的少数民族青年,在城市中要利用网络和微信等平台,设立民族文艺活动中心,定期免费组织其观看文艺表演、艺术展和电影,丰富其在城市中的文艺生活。”
“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不能忽视。” 省文史研究馆原副馆长、巡视员张勇说,古人云:富不学,富不长;穷不学,穷不尽。重不重视学习,擅不擅长学习,是民族、地方文化发展水平差距的重要因素。党和政府应下功夫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加快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各族人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提高整体民族素质,是发展的实质和核心,是民族发展水平最重要的标志。只有民族素质提高,才能真正缩小差距、加快发展。
“我还想再谈谈民族文化。”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副所长、省民族学会苗学研究会会长古文凤言犹未尽地说:“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民族延续的血脉。在‘云南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的大背景下来谈民族文化的发展时,要注意民族文化的‘均衡发展’问题。当前,云南民族文化的发展存在着地区之间、民族之间巨大的不均衡、不平等现象,成为影响云南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潜在因素。尤其是16个跨境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它不仅涉及民族文化平等发展的权利问题,还涉及国际影响和民族文化的戍边能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将云南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战略部署,跨境民族文化的建设及其对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作用,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
会场气氛热烈、专家学者们畅所欲言,一直持续到晚六时许,专家学者们结合自己的研究专业,提出了一系列中肯、有见地的建议,流露出了对早日建成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期盼。
《风光》杂志社社长蔡金华主持会议,《风光》杂志社编务委员会主任吴安臣、主编熊树文、运营委员会主任字如方和部分采编人员参加了会议。
责任编辑:吴安臣
中学民族团结进步 篇4
实 施 方 案
德江县民族中学 2014-8-20
德江县民族中学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可行性
实施方案
根据《铜仁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机关、企业、社区、乡镇、学校、寺观教堂有关事项的通知》(铜族建发〔2014〕4号)要求,现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可行性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宗教政策,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有机地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积极组织全校师生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创建活动,是我校师生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宗旨思想,为实现民族团结长治久安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总体目标
通过民族团结进步市范单位创建活动,积极营造各族师生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良好氛围,将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活动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强大舆论和良好社会风气,实现德江民中“民族民间文化”示范单位项目学校。
三、学校基本情况
德江县民族中学建校于一九九四年八月,前身为“德江县第三中学”,一九九七年更名为“德江县民族中学”。学校位于德江县城西北,与县委党校毗邻,占地面积24592平方米,建筑面积8893平米。学校现有教职工152人,少数民族教师142人,中学高级教师45人,中级教师65人,省、市级骨干教师11人。学生总数3095人,以土家族、苗族、仡佬族、侗族学生居多,共计2875人。
建校20年来,学校以“德绩健全”为校训,以“重质量、创品牌、谋发展”为教育发展方向,逐步总结经验,改善办学条件,于2007年8月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和谐德育总课题组、中国伦理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授牌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实验学校。2012年6月被中共贵州省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授予“五好”基层党组织。此外,多次获市、县级各类表彰。
作为德江县唯一一所传承民族文化教育的学校,学校始终坚守“抓民族特色,促教育质量”办学宗旨思想,在管理上形成了一套独具民族特色的办学理念,编写了多套地方教材读本,其内容含盖了德江傩文化的起源、傩面具的雕刻技艺、傩服的解说;土家花灯舞、德江舞龙节、德江水龙节、土家房舍建筑、土家服饰、土家小吃、仡老神的传说,侗族大歌的韵律与汇编。根据德江傩戏改编成的《傩舞韵律操》作为校园课间操。2010年中央电视台入驻德江采访,赠予德江民中“傩文化传播使者”称号。现正着手“民族民间文化”项目学校创建。
四、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大力开展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学校”活动,把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学校”活动作为推进学校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促进长治
久安的重要保证、增进民族团结的重大举措、服务于学校广大教师学生需求和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常态工作。通过探索建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长效机制,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增进各民族大团结,保持学校和谐稳定,开好头,起好步。把握民族团结进步融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实行目标管理,坚持常抓不懈,力争使创建工作有目标、有计划、有部署、有检查、有总结。
五、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经校行政会研究决定,特成立德江县民族中学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张连武(校长)
副组长:吴斌 张黔 宋天芬 熊进 王军 成 员:何江琪 李进 张进 钱家喜 田阳
申修飞 李铨 各班主任
办公室设在学校教育工会,由王军主席组织办公。
六、具体形式
(一)、认真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认真开展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学校和模范个人等活动,培养一批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模范,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
(二)、表彰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按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学校和个人创建评比标准,规范创建工作的要求和程序。每年学校结合实际召开一次表彰大会,对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和待遇,推动表彰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采取多种形
式,大力宣传先进典型的模范事迹,让模范事迹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
(三)、组织开展各种形式专题活动。深入开展“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和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月、宣传周、宣传日等活动,集中进行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努力营造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通过举办知识竞赛、文艺表演、传统体育活动、感恩励志教育、献爱心送温暖活动、演讲征文、主题班队会等深入开展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展示各族师生的幸福生活,宣传未来的美好前景,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丰富多彩,有声有色。
(四)、促进民族文化的共建共享。充分发挥现代文化的引领作用,积极推进文化建设,开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充分利用少数民族、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促进各民族的交流和团结。
(五)、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通过组织各族师生参观学习,举办专题报告、讲座等方式,开展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七、重点工作
(一)、加强宣传教育,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创建活动的思想基础。
1、深入开展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学习教育活动。采取集中学习与分散自学的方式,组织广大师生深入学习十八大精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铜仁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领导
小组办公室关于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机关、企业、社区、乡镇、学校、寺观教堂有关事项的通知》文件精神。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牢民族中学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活动的思想基础。
2、广泛开展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宣传教育活动。在全体师生中广泛开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教育,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教育和无神论及科学精神教育。增强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筑牢反分裂思想防线。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校园广播、校园黑板报、课堂、团队活动等手段,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宣传工作,开齐开足民族团结教育相关课程,充实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学内容。
3、深入开展学校师生群体思想教育引导工作,引导他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是非观,坚定自觉地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与一切危害国家和民族团结恶势力作斗争。
(二)创新方法手段,增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创建活动的实效性
1、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主题教育,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以良好的校园环境教育感染学生;大力推进法制教育进校园活动,通过课堂教学、主题活动、社会实践等途径普及法律知识,教育学生知法守法用法;认真组织每年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开展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学校活
动,并予以表彰;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教育陶冶。加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过程指导和评价,建立民族团结教育保障措施和长效机制,不断增强创建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推进“平安校园”建设。打造平安校园,维护学校和谐稳定。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进一步完善安全制度和应急预案,使师生掌握基本的避险、逃生、防灾、自救、互救等自我保护技能。配合工商、公安、文化等部门消除学校周边影响学生身心发展和教学秩序的网吧、娱乐场所及商业摊点,净化校园周边环境,为广大师生的生命健康树立安全屏障。深入排查和化解矛盾纠纷,做好舆情分析和引导,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认真研究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做好信访工作,依法按政策及时解决师生反映的突出问题。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工作。
3、继续抓好傩乡民族文化,着手德江乡土特色,坚持“面向边远山区、面向少数民族、面向德江未来”的原则,把土家族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更好融入课堂。抓特色,求精品,将土家族民族歌舞、傩戏、傩文化、民族手工艺品制作、高脚马、射弩等民族民间文化引进校园。提升德江又快又好,更快更好发展做出贡献。
民族团结进步123 篇5
一是切实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推动《规定》的实施。认清做好工作,维护民族地区团结稳定工作的重要意义,追踪消除“危险源”和“隐患点”,为解决各民族老百姓出行问题、安全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积极发挥组织的作用,对存在的危险处所。。。等“危险源”问题进行细而再细的不间断排查、整治。保证了连续几年来事故、不良事件的不断下降,有效地保护路各民族兄弟家庭的稳定、和谐。特别是消除xxxx隐患方面,深得沿线各民族人民的好评。连续两年来,xx办专兼职人员,每逢雨雪天气,均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为了保证居民顺利通过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二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积极有效的做好xx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坚持为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切实维护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影响民族团结的不和谐因素。在做好xx工作的同时,xx办始终注重与各旗县区的联系和沟通,建立常态的联防机制,时刻注意影响xx安全和百姓生命安全的xx安全问题的排查和解决。
1两年来,发挥xx组织作用,为xx居民办了许多实事,深得地方党委、政府、各民族人民的赞誉。较为突出的事例有:1…2…3…
三是结合xxx宣传工作,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表彰活动。利用每年的三月、九月的集中宣传时机,结合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内容,把宣传工作不断深化,联合开展了《xx法》、《xxx条例》及相关xxx知识的宣传。
民族团结与进步 篇6
卓玛
作为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团结合作价更高、团结就是力量,在各方面都需要团结。我们的大家庭更需要团结,以绽放出更加询丽的光彩,我们的国家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的共同奋斗创造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璀璨文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民族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贯彻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以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建立“平等、团结、互助、进步”的新型民族关系。在加强民族团结、搞好民族工作的实践中,党委和政府总结出一套成功经验,那就是加强对各族干部群众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开展群众性的民族团结创建活动,使民族团结的思想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把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的倡议,将每年8月定为全区的民族团结教育月。民族地区的稳定事关祖国边防巩固,社会长治一个民族只有精诚团结,才能自立于世界,才能谋求进步和发展。特别是我们这些作为新世纪的党员干部更应该学会团结,这样才能立足社会。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久安;少数民族的发展事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没有少数民族的发展,就不可能有中华民族的振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各族人民亲如兄弟姐妹。民族地区的进步和发展不但需要各族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也需要经济发达地区的帮助和社会各方面献计出力。各民族互相合作、互相支持,就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中学民族团结进步 篇7
一、重视课堂常规, 运用体育常规进行经常性教育
看似简单的课堂常规在体育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教育作用。建立和贯彻体育课堂常规教育的过程也是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的教育过程。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来源于多民族, 在一个班级中, 汉族的学生往往占了很大的比重, 而少数民族学生相对分散, 有时候, 他们会觉得自己在班级中与别人不同, 甚至会害怕汉族的同学看不起他们, 排斥他们。因而要把学生团结起来, 加强他们56个民族是一家的意识, 必须在体育常规中进行经常性渗透。比如, 班级体育课中的队伍, 是一个班级风貌的窗口, 在课堂中队伍整齐, 做到快、静、齐, 不但可以显出班级良好的精神风貌,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在这一过程中, 逐渐把对方视为兄弟, 把自己真正当作班级中重要的一员, 班级凝聚力不断加强。教学时教师应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有重点的把课堂常规的内容和集体责任感、团结协作精神、讲道德、守纪律等结合起来, 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的思想品质。比如每学期的队列练习时, 可以让学生先观看国庆阅兵仪式, 以此来教育激励学生。
二、挖掘教材内涵, 结合教学活动, 利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精神的渗透
由于各个运动项目内容不同, 所达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 教学中积极挖掘教材内涵, 特别是不断加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就能对学生的教育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例如, 耐力跑练习是一个经常使用的体育项目, 它的作用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于拼搏的精神。在教学中不少学生惧怕耐力跑项目, 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相对体质差, 在极度疲劳的情况下, 往往都会有放弃的决定。此时, 体育老师应号召大家互相帮助, 互相鼓励。旁观的同学会在跑道内给跑步的同学加油鼓劲, 有些甚至会在终点为其递水, 帮扶体力不支的同学。久而久之, 少数民族的学生会因为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而不再自卑, 汉族的学生也会因为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而更爱这个集体。实践证明, 耐力跑这个常用的体育教学活动在加强民族团结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象征。如何把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应用于新课程教学之中, 已成为广大体育工作者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武术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 是中国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学习武术可以加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比如在给学生上武术课时, 将“抱拳礼”的知识拓展到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了解“抱拳礼”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礼仪, 进一步体会武术的博大精深。这种方法将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等教育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中, 就显得不空洞, 而且行之有效。再比如“抛绣球”, 学生本身对这一项目就有浓厚的兴趣, 在体育课上, 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引入这一传统项目。在体育场地中央竖立起约10米高的投球圈, 学生们微侧身体, 瞄准球圈, 手臂轻轻一甩, 绣球不偏不倚地穿过球圈。一个绣球抛完, 快速有序地跑到球圈的另一端继续投球, 直到规定的比赛时间结束。橙、红、绿、蓝、黄、紫六种颜色的绣球在空中来回穿梭, 宛如一道道横架高空的彩虹。这一项目集娱乐性、游戏性、健身性于一体, 使学生在练习中既锻炼了身体又弘扬了民族的体育精神, 另外还培养了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三、言传身教, 以身作则, 认真总结, 积极交流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从中可以看出教师自身表率作用的重要性, 体育教学也不例外。为了在课堂内外通过体育活动达到民族团结精神的渗透, 体育教师除认真教好教材之外, 还要根据各地实际, 把自己通过努力收集到的内容, 在本校传授之后, 同其他学校教师进行交流, 以便使教学内容更具科学性、实效性、可行性。积极做好器材的改制和活动形式的改进工作, 根据学校体育教学的规模及各年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实际需要, 对体育器材进行就地取材, 自己制作, 遵循一材多用、灵活搬运的原则进行必要的适当改制, 对许多呆板、单调划一的动作在保留实质的基础上改进为适合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灵活多样的、欢快轻松的运动项目。
总之, 在体育教学之中, 处处都存在着民族团结教育因素。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这一群体比较特殊, 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更要适应新世纪对人力资源的需要, 必须在原有基础上, 加大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比重, 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 建立完整的体育教学体系, 将素质教育与终身体育有机衔接, 使民族团结教育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获得应有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Z].2008, (11) .
大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研究 篇8
关键词: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061-03
民族工作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而示范区的建设是做好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稳步前进的一剂良药。大理作为我国多民族聚居且是全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民族工作一直以来都很成功,这其中有很多经验值得吸收借鉴。大理响应中央号召,立足州情,开展了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繁荣稳定幸福示范区的活动,这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大理民族工作做的如何,不仅关系到本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也影响到周边州市乃至全国其他民族地区的团结、发展和长治久安。
一、大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历史基础与现实条件
(一)大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历史基础
大理白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中部偏西,海拔2090米,东临楚雄州,南靠普洱市、临沧市,西与保山市、怒江州相联,北接丽江市,下辖1市11县,面积29459平方公里。大理在历史上就有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全州有彝族、白族、壮族、傣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纳西族、藏族、布朗族、阿昌族12个民族,各民族文化上的交融渗透,经济上往来互补,形成了独具大理特色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格局,族际关系比较和谐;历史上就有各民族凝心向内、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动乱分裂的爱国主义传统,这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奠定了文化、政治和民心基础。
改革开放初期,大理州与其他民族地区一样,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沿海地区。“在国家所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扶持下,我国民族地区在进入21世纪后普遍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迅速,但同东部发达地区的相对差距尚未缩小”[1],因此,各类社会矛盾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不确定因素有所上升,加上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和煽动,危害民族团结和民族关系的纠纷日益增多,民族问题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新疆‘7·5事件警示我们,必须切实解决好各族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紧迫的民生问题”[2]。大理在这种情况下高举民族团结进步旗帜,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两个共同”主题,这既是立足于大理州情的客观选择,也是在新形势下实现各民族和睦共处、共享发展的正确道路
(二)大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现实条件
新世紀以来,大理与其他西部民族地区一样,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一系列帮扶政策的扶持下,经济与社会事业取得了迅猛发展。然而,面对经济社会的剧烈变革,社会利益分化加剧、国内外影响稳定的因素不断增加,大理也面临着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与经济发展的许多矛盾,承担着与三股势力做斗争,维护民族团结、区域稳定、国家统一的重任。毛泽东说过:“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3]大理州各级党委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从切身实际出发,积极探索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特别是2012年以来,大理州委、政府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的指示,以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颁布《关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意见》为重要契机,出台了《关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繁荣稳定幸福示范区的意见》,以求抢抓机遇,突出重点,整合资源,把大理建设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繁荣稳定幸福的示范区。
二、大理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主要举措
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创建过程中,大理州继承并发展了历史上各民族融洽共处的优良传统,并结合新形势和新任务,提出了很多更符合时代要求,更具现实针对性、更有区域特色的促进民族团结的举措。
(一)保护发展民族文化
文化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地区发展程度的衡量指标。大理州为发展文化事业主要提出了以下措施:(1)建设活动中心。在9个人口较少民族、周边结合部和县与县结合部建设自然村综合活动中心,包括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科普栏、体育设施和基层组织、民族文化场所,以解决农村群众各种切实需求。此外,积极倡导“大气明理、崇尚礼仪。诚信进取、德化和谐”[4]的大理精神,破除陈规陋习,引导群众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以培育出一种家庭和睦、邻里和谐、村风文明、民风淳朴的新社会风气。(2)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了弘扬各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就必须大力扶持农村业余民族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民族文化的传承人,创作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影响力的民族文化艺术精品,打响大理民族文化的品牌。这需要建立培养人才的激励机制和政策的扶持,并对有突出贡献的能手进行奖励,让民族文化能人不断涌现,将民族优秀文化发扬光大。(3)发展文化旅游。大理旅游资源丰富,州全境旅游资源密布,不仅有苍山、鸡足山、洱海等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有崇圣寺三塔、大理古城、天龙八部影视城等人文资源。近年来大理州委州政府也在不断加大挖掘、开发、抢救、保护民族文化的力度,充分发挥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生态文化等特色资源优势,促进旅游和文化产业的交融共进。这使得来大理观光游览的人数逐年上升,大理旅游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大。(4)活跃民族节庆文化,扩大社会影响。大理传统的民族节庆很多,有“千年赶一街,一街赶千年的”三月街民族节,有位于南诏国发祥地巍宝山的延续千年的巍山彝族祭祖节,有以交易各种农具而闻名的洱源鱼潭会,还有白族本主节等。通过充分挖掘和大力宣传,并丰富其内涵,必将成为大理的文化品牌。
(二)推进生态家园建设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各族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基础”[5]。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設,云南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月20日考察大理时指出:“云南有很好的生态环境,一定要珍惜,不能在我们手里受到破坏。”[6]他叮嘱当地干部一定要改善好洱海水质。大理州委州政府为推进生态家园建设,主要采取了如下举措:(1)提高生态文明意识。首先要发扬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优良历史传统。同时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活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生态观,提高生态文明素养,形成绿色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让保护生态的意识深入人心,让文明环保的行为蔚然成风。(2)发展低碳循环经济。重点推进防护林、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推进洱海保护。积极在农村推广风能、太阳能、沼气池等清洁可再生能能源的使用,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让苍山更绿,洱海更蓝。(3)绿化城镇乡村。城市是一个地方的门户和名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大理提出了要加快“森林大理”的建设,教育广大群众自觉保护林木,并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要在街道、集市、庭院等地方种植优良乡土树木花卉,提高城镇乡村绿化水平。并实现城镇森林化,乡村绿荫化、农田林网化。(4)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通过资金补偿、项目扶持、技术援助、提供就业、优先聘用等方式,倡导集约化经营,走出一条生态农业之路。加大对生态补偿的投入,并逐渐向重点地区倾斜。
(三)巩固团结和谐的局面
大理州历来就有民族团结的优良历史传统。近年来又涌现出了郑家庄七个民族一家亲等民族团结进步的先进事迹。而这种民族团结和谐的局面就是大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基础,必须不断巩固并发展。为此,大理州在示范区建设中主要采取了以下举措:(1)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主要是通过深入开展民族理论、政策、民族法规和以“讲团结、讲发展、讲和谐、将幸福”为主题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活动。此外,通过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镇、社区建设,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命名,建立民族团结教育基地来促进各民族间的团结和睦。(2)完善维护民族团结稳定的长效机制。大理的民族团结工作不是临时的应急措施,而是有健全的体制机制作保障。首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其次要建立健全民族工作体制机制,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最后,要进一步完善民族团结进步的目标管理考核责任制,确保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所制定的各项目标举措能够切实完成,落地生根。(3)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宗教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大理州属于边疆民族地区,也是多宗教并存的地区,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众多教派在这均有传播。由于信教群众的增加,寺院、教堂等宗教活动场所也在不断增多,宗教对人民群众的影响不断增大。如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方针,既发挥好宗教的社会功能,又要积极引导,使之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相适应,是大理州在新时期要面临的十分复杂的课题。示范区建设意见对此提出,要以党的宗教基本政策为指导,依法加强宗教管理,深入开展“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加快培养出一支爱国爱教、品德好、有造诣、能服众的宗教教职人员队伍,以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4)加快民族工作队伍和代表人士培养,主要是在民族工作重点村设立民族好工作信息员,及时有效的了解当地的情况,以解决各种困难。同时充实民族工作干部队伍,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其工作能力。此外,对少数民族代表人士要加大培养力度,切实帮助其解决遇到的困难,以更好的发挥他们密切联系少数民族群众,促进民族团结事业发展的特殊作用。
三、大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经验
通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活动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大理族际关系的和谐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全州整体呈现一种大局稳定,稳中向好的局面。由于示范区的建设具有较为有利的历史基础、现实条件和发展潜力,加上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凝聚了社会各界共识,得到了全州各族人民和社会各界的拥护支持和积极参与。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探索出的“流域开发、连片开发”和“抓样板、带中间、强帮扶”的工作思路与方式方法,被证明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繁荣稳定幸福方面是切实可行的,也是经济的、有效的、可持续的,对加快全州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甚大,对其他地区的民族工作也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示范区的建设,顺应了大理州的客观需求,巩固了和谐民族关系,也比较好的促进了经济发展,夯实了新形势下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础,并为维护民族地区稳定,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对于把大理打造成各族人民和谐共处的家园,不同文化共融互补的乐土,以及加快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总之,大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一方面是因为有较好的历史基础,另一方面是因为能有的放矢,提出很多具体的、有针对性的举措。当前,我国的民族工作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理示范区的建设情况,既是本地区民族工作的一种反映,也能为其他地区的民族工作提供参考。相信通过在不同民族地区展开因地制宜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建设工作,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必将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王延中.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 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青海模式[J].青海民族研究,2015,(01).
〔2〕纳日碧力戈.民族共生与民族团结——指号学新说[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张剑萍.凝聚起建设美丽幸福新大理强大正能量[N].大理日报,2013-07-13.
〔5〕马树勋,黄欣,赵长青.云南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若干经验探析[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0,(2).
云南民族团结进步工作 篇9
[ 来源:中华民族报 | 更新日期:2009-11-13 15:13 | 浏览(760)人次 | 投稿 | 收藏 ] 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云南省民族理论学会
民族团结,边疆稳定,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它关系到国家统一、边防巩固、社会和谐,关系到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党和政府所高度重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在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云南的民族团结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和宝贵经验。认真总结这些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开展民族团结工作的基本做法和成功经验,对做好今后的民族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民族团结工作的简要回顾
(一)新中国成立最初17年的民族团结工作
1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疏通民族关系稳定边疆为中心的民族团结工作。云南解放之后不久,刘少奇同志代表党中央指示新成立的中共云南省委,要坚持“团结第一、工作第二”的方针,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团结各民族。朱德、周恩来、陈云等中央领导还就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建立革命秩序、统一财政工作和准备干部等作出指示。1949年9月,以邓小平为书记的二野前委发出《关于少数民族工作的指示》,指出:“在一个相当时期内,我们的目标是求得民族间的和谐,而不是在那里去发动阶级斗争。”1950年国庆节,周恩来总理代表党中央指出,整个边疆民族工作要坚持“慎重稳进”的方针。中共云南省委遵照这些指示,坚持分类指导,把云南划分为边疆和内地,谨慎地开展工作,疏通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
派出以省政府副主席张冲为首的一批干部参加中央民族访问团,到民族地区慰问各族群众。1950年5月,中央民族访问团组建完毕,毛主席亲自接见访问团全体同志,并题词“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1950年8月6日,中央民族访问团云南分团在分团长夏康农、副团长王连芳的带领下来到昆明。中共云南省委决定,派省政府副主席张冲(彝族)参加分团领导,并抽调一批干部随访问团工作。访问团带着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的题词、慰问品,不辞辛劳,访问边疆和民族地区,慰问各族群众,宣传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开展调查研究,先后访问了9个专区42个县,行程1万多公里,于1951年6月圆满完成任务返回北京。
充分发挥人民解放军战斗队、工作队、宣传队的作用,剿灭匪特,稳定边疆。在军事打击、政治争取、发动群众相结合方针指引下,到1954年上半年,全省共歼灭匪特12万多人(边疆13万人),社会秩序趋于稳定,对敌斗争取得重大胜利。人民解放军还派出工作队做群众工作,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帮助群众搞好生产,彻底改变了各族群众对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看法。
组织少数民族参观团到北京和内地参观学习。1950年9月,根据中央和西南局的安排,云南组织53人的少数民族参观团(多为民族上层人士)到首都北京参加首届国庆观礼,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毛主席写了著名的《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词,赞“雄鸡一唱”5亿人民大团圆盛况。代表们受到很大的教育,回来后起了很好的作用。如普洱专区的民族上层人士返回后,由他们发起,于1951年1月1日在地委、行署所在地宁洱竖起“民族团结誓词碑”,现已被列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至1953年上半年,全省共组织了45批4170名少数民族代表到北京和内地参观学习。
废除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和地名,调解民族之间的历史纠纷。1951年5月16日,政务院发布《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云南坚决执行政务院的指示,经过科学论证,按照“名从主人”的原则,于1954年统一了全省20余个少数民族的称谓。1954年8月,云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关于更改歧视、侮辱少数民族地方名称的决议》,将缅宁改为临沧,镇越改为勐腊,顺宁改为凤庆,蒙化改为巍山,镇南改为南华,平彝改为富源等。由于反动统治阶级长期推行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政策,挑拨民族关系,制造民族隔阂,致使新中国成立后民族之间、民族内部还存在着一些历史纠纷,有的地方教派之间的矛盾也很突出。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本着“民族平等团结、合理调解、互相协商、双方让步、大家满意”的原则,由工作队出面,召集双方头人开会,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疏导教育,使许多历史遗留下来的矛盾纠纷顺利解决,有的双方还订立了“团结爱国公约”,结束了长期仇杀械斗的历史,成了亲密无间的兄弟。
派出民族工作队深入边疆地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从1952年5月起,中共云南省委先后派出3支工作队共700余人(加上地委派出和后来吸收的积极分子最多时达2000多人)到西双版纳、德宏、临沧等边疆民族地区,进村驻寨,“做好事、交朋友”,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帮助群众发展生产,与各族群众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密切了党和政府与各族人民的联系。
通过创办云南民族学院、地区民族干部学校等多种方式,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1951年8月创办的云南民族学院,当时以短期培训为主,以适应边疆民族地区急需干部的要求。至1954年,全省共培养了11300多名少数民族干部(云南民族学院培养3400多名)。
初步推行了民族区域自治。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共同纲领》)有关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规定和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政务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到1954年底,云南先后在内地和边疆建立了西双版纳等4个自治州和峨山等9个自治县(以后有所调整)。在民族杂居区,则通过召开各族各界代表会议,选举成立民族民主联合政府。
大力发展生产,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国家采取“团结、生产、进步”的方针,对少数民族坚持“多予少取”甚至“只予不取”的政策,帮助群众发展生产。以贸易开路,组织各族群众急需的商品予以供应,在整个商业活动中坚持“一少、二多、三公道”(少要、多给、价格公道)原则,让各族群众得到实惠。在国家的大力帮助下,边疆地区办起了当地第一批学校,短短几年时间,就消灭了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疟疾、天花、霍乱、鼠疫等疾病。
通过以上一系列工作,至1954年边疆民主改革前,边疆地区日趋稳定,民族关系得到根本改善,民族隔阂基本消除,群众生活比新中国成立前有了很大提高。
2采取有别于汉族地区的特殊政策措施,顺利地完成了边疆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稳妥地引导各族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新中国成立前,云南各民族的社会发展,还处于资本主义前不同的发展阶段。内地坝区的白族、回族等,已有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边疆的藏族、傣族、哈尼族等还处于封建社会早期农奴制、领主制阶段;宁蒗小凉山彝族地区还是奴隶制;边疆的景颇族、傈僳族、佤族、独龙族、基诺族等民族,还保留着浓厚的原始公社残余,所以有的社会学家称云南是“一部活的社会发展史”。面对这种复杂的社会形态,中共云南省委坚持调查研究,分别不同情况,采取稳妥的政策措施,先后在民族地区顺利地完成了民主改革。①内地坝区民族地区和山区民族地区是与汉族同步于1952年底以前完成土地改革的,但在政策上则有许 多严格具体的规定。②为不对边疆产生大的震动,对介于内地和边疆的一些地区,将其划为缓冲区,土地改革的政策则更加和缓。③边疆进入阶级社会的地区,是在经过充分准备,在试点的基础上经中央批准于1955年才开始民主改革的。方法是“和平协商”,通过发动群众,做好基层干部思想工作,团结上层,让封建领主、农奴主交出土地,废除高利贷剥削,不挖底财浮财,政治上给予安排,其家属子女生活上予以照顾。1956年完成了土地改革任务(藏彝地区由于农奴主、奴隶主叛乱,反对改革,经过平叛以后,仍采取“和平协商”的方式进行改革)。④边疆阶级分化不明显的地区,则采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方式,通过试办合作社,逐步把贫苦农民组织起来,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在办社过程中逐步废除头人的特权。由于政策稳妥,方法得当,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既使无地的贫苦农民得到了土地,民族上层人士得到妥善安置,又使边疆保持了稳定,民族团结进一步加强。当时,云南很有影响的民族上层人士如刀京版(傣族,时任德宏州州长)、裴阿欠(傈僳族,时任怒江州州长)等,都在人代会上发言,或在媒体上发表文章,拥护党的改革政策。
在引导各族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农业合作化中,中共云南省委坚持稳步推进的方针,强调民族地区办社必须通过试点,农户入社必须自愿,并有许多具体政策规定。合作化中,解决了土地等生产资料私有的问题,培养了一批基层干部,建立了党的组织,生产也得到发展。边疆地区合作化初期工作也是稳妥的。
3左倾错误的干扰和阶级斗争扩大化,使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建设走过曲折道路,民族关系在调整后得到改善,民族团结得到加强。1957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少数民族中进行整风和社会主义教育的指示》。1958年1月,中共云南省委根据中央的指示发出通知,决定内地民族地区只在党和国家机关进行整风并反右派;和平协商改革区通过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思想;“直过区”只进行正面教育。但在实际工作中,一是把团结对象的民族上层人士集中到昆明进行整风,采取粗暴的方法进行批判斗争,边疆一些地方还搞了“民主改革补课”;二是把一批民族干部和少数民族知识分子打成了地方民族主义分子和右派分子。
1958年下半年,边疆地区在试办、初办初级合作社的基础上就“一步登天”办起了人民公社。这种剧烈的“变革”,使许多群众不理解,纷纷外迁。中共云南省委比较及时地停止了办人民公社,纠正工作中的错误,外迁的群众很快回归。从1960年底开始,贯彻中央的紧急指示信(十二条),边疆地区退到从初级社办起,生产才逐年恢复。
1962年6月以后,根据中央的指示检查民族政策执行情况,贯彻全国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调整民族关系,中共云南省委及省有关单位召开了一系列会议,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省委主要领导阎红彦亲自到会讲话,指出1958年集中民族上层整风,从内容到方法上都是错误的,要甄别、补发工资;“民主改革补课”中没收的底财、浮财由政府负责赔偿;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要坚持;正常的宗教活动要尊重。强调边疆民族工作必须坚决执行“慎重稳进”的方针,尊重民族特点,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调查研究,听取民族群众、干部的意见。以后边疆民族地区生产逐年发展,1965年边疆粮食总产量超过了历史最高年的1957年,人民生活逐年改善,民族关系趋于正常,民族团结出现新的良好局面。
从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云南的民族工作虽然有过失误,经受了曲折,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废除了历代统治阶级推行的民族压迫制度和民族歧视政策,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通过疏通民族关系、民主改革、走社会主义道路,云南民族地区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确立起来,各族人民生活在平等团结友爱合 作的祖国大家庭里。
(二)“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对云南民族团结的干扰破坏
林彪、“四人帮”破坏云南民族团结的罪行是严重的。一是以否定民族问题的存在而否定党的民族政策,否定新中国成立17年来云南民族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二是通过批判所谓的“边疆特殊论”、“民族落后论”、“和平过渡论”,把人们的思想搞乱。三是在“建设政治边防”中伤害了不少干部群众。林彪一伙胡说云南的边防是“和平边防、礼貌边防、修正主义边防”,要按林彪“我们的边防是政治边防”的指示办。结果在“建设政治边防”中,把许多基层干部群众打成叛徒、特务、里通外国分子。在林彪、“四人帮”的干扰下,云南边疆地区进行了“二次土改”,再次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在全省民族地区制造了大批冤假错案,最为严重的是发生了破坏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的“沙甸事件”、“瑶山事件”;民族区域自治被取消或名存实亡;民族关系紧张,民族团结受到严重影响;经济停滞不前,人民生活十分困难。
1973年1月,毛主席指示:“政策问题多年不抓了,特别是民族政策。现在地方民族主义少些,不突出了,但大汉族主义比较大,需要再教育。”引自《当代中华民族工作大事记》,第219页,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林彪集团覆灭后,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75年,邓小平同志在毛主席支持下主持中央工作。周总理、邓小平同志和当时的党中央对云南十分关心,对云南的工作有过多次指示。根据毛主席和中央的指示,云南开展了民族政策再教育,批判“建设政治边防”中的错误;边疆进行了阶级复查,纠正“二次土改”错误;恢复了西双版纳、德宏、怒江、迪庆4个州并直接归省领导;纠正“划线站队”错误,克服资产阶级派性;落实了一些民族政策。但是,由于“四人帮”仍在台上,使得党中央、毛主席的这些正确决策在云南得不到很好落实,民族关系仍然紧张。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民族团结工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云南的民族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始终把做好民族工作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民族工作主要任务,把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作为长期重要工作,高度重视,认真抓好,使全省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巨大成绩。
1拨乱反正,认真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平反冤假错案,认真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左倾错误造成的创伤。经中央批准,中共云南省委于1979年2月为“沙甸事件”和“瑶山事件”平反。1979年4月,省级统战系统召开落实政策大会,宣布为受林彪、“四人帮”迫害的一批爱国人士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其中大多数是民族上层代表人士。与此同时,对1958年反地方民族主义错处的干部进行了平反,为历次政治运动中错处的民族干部群众落实政策。
采取一系列措施办法,做好稳定工作。粉碎“四人帮”初期,边疆群众普遍缺粮,社会不稳定。省里通过调减公余粮负担、保证口粮供应等办法,使群众的生活得到基本保证。与此同时,加强了民族山区工作。特别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在边疆、山区率先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改变了经济困难状况。
认真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已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依法保障少数民族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改革开放以后至20世纪80年代,云南又先后建立了14个自治县。至今 全省共建立了8个自治州、29个自治县,还建立了197个民族乡(经过调整,目前为150个)。民族干部政策、民族上层政策、民族语言文字政策、宗教政策等,都得到妥善落实。民族工作机构也得到恢复和加强。
2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采取特殊政策措施,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行特殊的扶持。一是按照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要求,把云南省成熟的扶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有效政策,纳入《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办法》、《云南省民族乡工作条例》、《云南省城市民族工作条例》、《云南省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律法规中,以便各地各有关单位依法执行。二是云南省委、省政府先后7次作出加强全省民族工作的决定,还制定了一批单行的政策规定,对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明确要求。云南省“十一五”规划民族地区发展的目标是:“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边境地区、散居民族地区、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和民族‘直过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推进‘兴边富民’。到2010年,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全省发展水平差距拉大的趋势得到遏制,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劳动者素质较‘十五’末有较大提升。基本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三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实施扶贫攻坚计划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云南省民族自治地方的31个县被列为扶贫对象,占全省41个扶贫攻坚县的76%(后来扶贫县又有所增加)。进入“十五”时期,扶贫工作进一步向乡一级推进,省级有关部门先后制订了扶持民族特困乡和边境民族贫困乡计划。经过20多年的努力,扶贫工作取得很大成绩,各族贫困群众的贫困程度有了很大缓解。
不断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投入力度,帮助解决特殊困难。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向民族地区倾斜。据统计,云南民族自治地方固定资产投资1978年仅271亿元,2007年达到10452亿元。二是加大财政方面的支持。除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对民族地区倾斜外,云南还专门建立了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支持民族地区发展。三是扶持发展特色产业。立足民族地区实际,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建立支柱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四是民族专项资金逐年增加。1977年云南省民委参与管理的民族专项资金仅2项计1350万元,到2008年达到10项27亿元。
坚持分类指导,协调发展。近十年来,云南省积极探索“一山一策、一族一策、一族多策”的民族地区发展路子,先后对金平县者米拉祜族乡(苦聪人)、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贡山县独龙江乡、潞西市三台山德昂族乡进行扶持,取得显著成绩。2006年,根据温家宝总理的批示精神,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普洱市制订了《云南省镇沅县哀牢山中部苦聪人脱贫规划(2006~2010年)》。近年又拟订了扶持布朗族(克木人、莽人)的计划并付诸实施。加大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工作力度。2002年,云南省率先在全国开展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工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采取特殊措施加快我省七个人口较少特有民族脱贫发展步伐的通知》。2005年,中央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政策出台,云南省政府通过了省级五部门制订的《云南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6~2010年)》,纳入全省“十一五”规划进行重点扶持。2007年,云南省委、省政府成立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对这一工作的领导。根据1999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2000年云南省先在麻栗坡、绿春两县开展“兴边富民行动”试点工作,以后逐步扩大,到2008年,已争取到国家把云南25个边境县(市)均列入“兴边富民行动”重点县。为落实中央“巩固国防、睦邻友好、兴边富民、维护稳定”的战略方针,2005年云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关于实施“兴边富民工程”的决定》,3年时间共完成投资4806亿元,办好了30件实事,实现了10项任务目标。2008年5月,云南省政府又印发《云南省新三年“兴边富民工程”行动计划(2008~2010年)》,计划 在今后3年里重点实施基础设施、温饱安居、产业培育、素质提高、社会保障、社会稳定等6大工程,办30件惠民实事。
大力发展民族教育、民族文化等社会事业。云南省委、省政府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民族教育、民族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狠抓了民族教育和民族人才的培养工作。云南省通过创办41所寄宿制民族中小学,带动州、市、县也办起了一批半寄宿制民族小学,民族地区县一中等重点中学办起了民族班。通过培训达标,将边疆民族地区13万多名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民族地区开展了“双语文”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省里多次拨款改造民族地区中小学危房,改善办学条件。多次提高寄宿制、半寄宿制民族学生的困难补助标准,率先在全国实施“三免费”教育,保证他们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通过创办一批民族中等专业学校、职业技术学校,为民族地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高素质劳动者。坚持以办好云南民族大学为中心,大力发展民族高等教育。通过多种办法,增加高等院校民族生的比例。
在弘扬民族文化方面,也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通过落实民族文化政策,使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民族文化艺术珍品得以再次与观众读者见面。先后恢复了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恢复和新成立了云南民族出版社和德宏民族出版社,省和州市普遍加强了民族语言广播文化工作。1995年建成了云南民族博物馆,自治州和民族地区一些县也建立了民族博物馆。省和一些州县建立了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和少数民族记忆遗产研究中心,使许多濒临失传的古籍得到保护和出版。大理、丽江、巍山、建水被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丽江古城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东巴古籍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2003~2005年历时3年的全省民族民间文化普查,71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保护名录的,省级471项、州市级3173项、县级5269项,其中相当大一部分在民族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一批县市被列为对外国人开放地区,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前往观光旅游考察。每年都有民族文化团体出国及前往港、澳、台地区演出和进行文化交流。创作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特点的文艺作品,多次在全国和世界获奖。组团参加历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每届都有节目获得金奖。自1996年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把建设民族文化大省作为全省三大发展战略之一以来,民族文化得到更大的弘扬。1982年举办全省第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来(第一届于1955年在大理举行),至今已成功举办到第八届。云南省的各族运动健儿参加了8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每届都取得优异成绩,特别是1995年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昆明召开,56个民族的运动员汇聚昆明,大大增进了各民族的友谊与团结。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更加关注民生,提出改革发展成果由各族人民共享。云南省由国家扶持,推行安居工程,使一批少数民族群众告别了长期住茅草房的历史。2006年开始实行整村推进改变村容村貌,全省4000多个村(多数在民族地区)纳入推进计划。民族地区兴办了一批公益事业,农村推行了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困难群众享受到了社会保障。这些措施,使各族群众过上了安稳生活,生活质量和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积极引进外资,开展对口支援,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1979年全国陆地边防会上,中央决定东部省区和西部民族地区开展对口支援,上海支援云南。之后,外省区与云南省民族地区,省内地州之间的对口支援普遍开展起来。上海先后派出一批教师、技术人员到云南民族地区支教,传授技艺,开展经济技术协作,受到各族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2006年,云南省民委和上海市民宗委又启动了对口帮扶云南德昂族发展工作。
认真做好先进科技和经营管理经验及人才的引进工作。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和人才,提高了企业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效益明显提高。云南省从1992年起在民族地区推广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到目前推广面积总计达3300万亩,增加粮食产量123亿公斤,获得149亿元的经济效益。
由于采取了以上一系列特殊的扶持政策措施,云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取得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好成绩。在经济方面,出现了“三大亮点”,实现了“三大突破”。“三大亮点”是:民族自治地方生产总值(GDP)最近5年连续实现两位数增长,2007年达到1820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增速高出全省12个百分点;财政收入支出同步大幅度提高;职工工资收入平稳增长。“三大突破”是: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2007年为人民币8154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0亿元,2007年达到104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000元,达到2194元(2007年)。在民族教育方面,民族地区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2007年省属普通高等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所占比例达到231%,云南民族大学共为全省培养了5万多名各族建设人才。在民族文化方面,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方兴未艾,朝气蓬勃,一批有云南民族特色的文化精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这些成就的取得,大大夯实了民族团结的基础。
3不断加强民族团结工作,使民族团结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为保证经济文化建设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的民族团结工作在不断创新、完善机制中,逐步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组织各级干部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民族政策,提高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自觉性。在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中,在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等重要著作中,云南省各级干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对过去处理民族问题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进行认真总结,使长期困扰大家的“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错误观点得到澄清,明确认识到:在我国各民族都已进入社会主义的今天,各民族之间的关系都是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都是人民内部矛盾,必须按照“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进行解决,搞阶级斗争扩大化,必然要伤害各族干部和群众。理论上的拨乱反正,认识上的正本清源,大大增强了各级干部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自觉性。
通过立法,把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提倡各民族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写入自治条例和有关的法律法规中,规范人们的行为。目前云南省37个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都有专章、专条规范民族团结的内容,有的还把某月、某周定为“民族团结月”、“民族团结周”,到时开展有关活动,检查民族团结政策法规的执行情况。
大力表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从1983年8月召开全省第一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至今,全省已召开了5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共表彰了各条战线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714个模范集体和648名模范个人,并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从正面树立榜样。表彰先进,在全省已形成制度。
把民族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和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普遍深入人心。改革开放以来,全省性的民族政策执行情况检查开展过3次,还有多次专项检查。在民族舆论宣传方面,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各新闻媒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比较好地宣传了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形势。他们把集中重点宣传和平时的经常性宣传结合起来,使读者(观众、听众)能全面了解全省民族团结的形势,看到民族地区日新月异的变化。在宣传的形式上,力求灵活多样,为群众所乐于参与,一次民族知识竞赛,全省参与者往往多达上万人,收到很好的效果。
中共云南省委多次指出,在云南工作的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熟悉民族情况,懂得党的民族政策;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要进党校、干部学校。为落实省委的指示,从20世纪90年代起,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就成为各级党校、行政干部学校学员的必修课。
为了使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近年云南省编写出版了《云南省民族团结教育教材》供小学生使用,目前正在编写中学生用的教材。
正确处理民族地区出现的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并不是没有矛盾纠纷,问题是怎样处理而避免矛盾激化,保持社会稳定。20世纪80年代,由于落实政策遗留问题、利益冲突、资源权属争议等方面的原因,云南省一些民族地区曾出现过群体性事件,影响到局部地区的安定团结。云南省委、省政府领导亲临第一线指导做好工作,稳定局势,并组织大家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逐步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方针政策和基本做法。对个别“热点”地区,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工作方针是“团结稳定、建设发展”,并长期派驻工作队协助地方党委、政府做工作,取得明显的成效。
依法行政,建立民族团结稳定长效机制。云南省各级民族工作部门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在依法行政、维护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总结过去工作的基础上,从1999年起全省普遍推行了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一直坚持至今,现在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已覆盖到全省所有的州、市、县和民族团结工作任务重的乡(镇)、村(社区)、厂矿企业、宗教活动场所。参观接待工作不断得到加强,除“五一”、“十一”组织全省性的各民族参观团外,每年还根据民族工作需要,组织专题参观团赴先进地区学习考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省、外国组团到云南民族地区考察、进行学术交流的逐年增多。这种互动式的参观考察,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与友谊。在基层党建工作、新农村建设中,云南省民族边疆地区开展了“民族团结示范村(社区)”、“兴边富民示范村”活动,效果十分明显。还指导和协助基层建立民族团结预警机制和预案机制。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省民族地区的矛盾纠纷明显减少,至今没有发生过因民族问题引发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云南省民族地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改革力度最大、社会变革最深的时期,也是国家投入最多、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各族人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民族团结也在社会大变革中不断巩固和加强,内容不断丰富,并向纵深发展。
云南民族团结工作的实践与经验之二
[ 来源:中华民族宗教网 | 更新日期:2009-11-13 15:11 | 浏览(814)人次 | 投稿 | 收藏 ] 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云南省民族理论学会
二、做好云南民族团结工作的基本做法和基本经验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民族团结工作所走过的历程,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深入总结。要做好今后云南的民族团结工作,我们认为,以下这些基本做法和基本经验是应当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
(一)必须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不断深化对云南省情的认识中,高度重视民族团结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1、只有充分认识云南民族问题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才能高度重视民族团结问题。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在全国各省区中,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特有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民族自治地方最多;少数民族分布广泛,每个县都有两个以上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1/3强,差不多任何政策的执行都离不开民族这个特点。这就决定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民族问题,认真做好民族工作,切实抓好民族团结这个关系全局的大事。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民族团结都有过一系列论述。毛主席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57页,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邓小平同志一贯强调要搞好民族大团结,指出:“在实现四个现代化进程中,各民族的社会主义一致性将更加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将更加巩固。”《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86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江泽民同志说:“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江泽民文选》第1卷,第182页,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胡锦涛同志2005年在中央民族工作会上讲话强调:“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党和人民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党和国家领导人每次到云南视察,都对云南的民族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强调搞好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各级党委、政府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始终把做好民族工作,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边疆稳定放在重要位置,切实抓好。
2、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审时度势,采取切合实际的方针政策,加强民族团结工作。多民族、边疆、山区、欠发达,是云南的基本特点、基本省情。但是社会是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工作重心。因此必须根据变化了的形势,采取切合实际的方针政策,做好包括民族团结在内的各项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每作出一个重大决策,云南省委、省政府都要结合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实际,认真研究,提出具体的贯彻落实意见。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共云南省委按照中央“团结第一、工作第二”的指示和“慎重稳进”的方针,以人民解放军为主要力量,团结上层,发动群众,集中打击蒋残匪特,稳定边疆;在集中解决主要矛盾的同时,从疏通民族关系入手,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问题(民族歧视、民族隔阂),增强各民族的团结。对于边疆地区民族内部的阶级问题,当时党中央、西南局都有明确指示,暂缓予以解决。毛主席、刘少奇、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反复强调,边疆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要待条件成熟才能进行,至于怎样改,应由少数民族自己决定,不照搬内地的做法,总的是用比较和缓的办法。省委严格按照中央和西南局的指示办,采取极为慎重的态度,在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和几年准备的基础上,经中央批准,才在边疆地区已进入阶级社会的民族中采取“和平协商”的方式进行民主改革;对阶级分化不明显的民族,则通过互助合作的方式把贫苦农民组织起来,“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平协商土改”和“直接过渡”,既顺利地完成了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又保持了社会稳定,增强了民族团结,可以说是根据中央大政方针结合云南实际处理民族问题的一个创举。1999年,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经过20年的改革,经济社会有了很大发展,扶贫攻坚工作也取得了巨大成绩,但省委仍冷静地分析形势,认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还存在“三低”、“三高”的突出问题,这就是:社会发育程度低,地区发展不平衡程度高;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自然半自然经济比重高;人民生活总体水平低,贫困人口比重高。民族工作任务繁重而艰巨,因而当年发出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决定》,提出了30条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发展、增强民族团结的政策措施。2005年,《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 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同样是根据新世纪新形势下云南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民族团结的实际作出的。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省委、省政府作出的每一个加强民族工作的决定,都是从当时的形势和民族工作的实际需要提出来的,从而保证了全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健康发展。
3、必须按照党的实事求是的原则开展民族工作。要做好云南的民族工作,增强各民族的大团结,坚持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一是要深入调查研究,充分掌握情况。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也是云南民族工作的光荣传统。云南的民族识别工作,是根据云南省委、省政府的指示,在民族工作部门的主持下,通过专家学者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并广泛听取各民族干部群众的意见后报经国务院批准确定的。“和平协商土改”、“直接过渡”政策提出前,各级党委、民族工作部门、民族工作队、社会科学工作者开展了数年的调查研究工作,对边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社会形态、阶级状况、经济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为云南省委决策的作出提供了可靠扎实的依据。粉碎“四人帮”以后,云南的拨乱反正、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之所以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很大成绩,是在省委的领导下,通过调查研究,充分听取各族干部群众的呼声后迅速作出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领导经常深入边疆民族地区调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措施。如20世纪80年代省委提出,边疆民族地区要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必须在经营体制上要有一个根本性的变革,在生产方式上要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在政策上要统筹兼顾、注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二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族举措、分类指导的原则,决策要科学化、民主化,不唯上,不唯书,只为实。这种把处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政策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的做法,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的原则,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文化大革命”中受林彪、“四人帮”干扰破坏和“左”的思想路线影响,把过去坚持从边疆特点出发采取的政策说成是搞“边疆特殊”,把从民族实际出发开展工作说成是“照顾落后”,把从稳定大局出发采取的措施斥之为“和平过渡”并加以批判,其根本原因是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三是要大胆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富强的正确之路,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但具体怎么走,则要我们大胆去探索。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系列加强民族工作,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的决策,许多都是在没有先例的条件下提出的。如率先在全国推行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民族团结长效机制;率先制定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地方性法规;率先制定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特殊政策;率先在边境一线实行“三免费”教育,为国家实行义务教育提供了经验;率先提出并实现全省25个世居少数民族在省直部门都有一名厅级领导干部等,都是从云南的实际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需要作出的。这些政策的实施和取得的成效,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肯定,深得各族干部群众的拥护。
(二)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才能保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健康发展
1、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理论指导民族工作实践。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理论和政策,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成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根据形势的发展,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指导改革和发展的理论,在民族工作方面,提出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将新时期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概括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并写入修改后的党章总纲。我们党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的 重要观点包括:民族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民族的产生、发展、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民族的消亡甚至比阶级、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各民族一律平等,维护祖国统一、增强各民族的大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事业中民族问题才能逐步解决;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是管长远、管根本的大事;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等等。这些理论观点,指导着云南省各级干部不断端正思想路线,深化了对云南省情的认识,如:民族工作在全省整个工作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民族地区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低层次,发展经济文化,更为迫切,任务更为艰巨;实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全省协调发展,必须在抓好民族自治地方的同时,首先从最薄弱的环节抓起;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抓好民族教育,就抓到了根本;民族团结,关系改革开放发展全局,必须努力做好等,从而更加主动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特别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两个共同”民族工作主题,是我们做好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指针。共同团结奋斗,就是要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来;共同繁荣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
2、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保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健康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民族理论指导下,国家制定了以民族区域自治为基本政策的一系列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既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又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庄严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以下简称《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自治地方一经建立,未经法定程序,不得撤销或者合并;民族自治地方的区域界线一经确定,未经法定程序,不得变动。”云南民族成分多,分布广泛,大杂居小聚居,为保障少数民族充分行使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所以建立的自治州、自治县在全国各省区中最多。20世纪50年代上半期之所以被称为民族工作的黄金时代,就是因为认真研究了云南民族的实际,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民族政策,按照中央的部署,经常检查民族政策的执行情况,随时注意纠正工作中的错误,步伐稳当,汉族和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和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关系融洽,民族团结。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分类指导,采取了一系列特殊政策措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关注民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所以被称为民族工作的又一个最好时期。1958年在民族问题上搞阶级斗争扩大化,在边疆不断变更生产关系,政治上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经济上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造成民族关系紧张,生产受到影响,各族群众的生活得不到改善。“文化大革命”中“打倒一切、全面内战”,民族区域自治在云南被取消或者名存实亡,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得不到尊重。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在正确路线的指引下,才能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什么时候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就发展,社会就和谐;什么时候违背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就紧张,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就不能很好发展甚至停滞不前。
(三)必须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把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 会发展作为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不断打牢民族团结的基础
1、制定特殊政策措施,通过长期的艰苦努力,逐步缩小甚至消除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改善群众生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各族人民的本质要求,是搞好民族团结的基础。20世纪50年代,在民族工作的不同阶段,党和政府都十分关心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的发展和群众生活的改善。1963年,毛主席对新疆工作作出指示,强调第一要做好经济工作。农业、畜牧业、工业要一年比一年发展,经济要一年比一年繁荣,人民生活要一年比一年改善。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虽然受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但是中共云南省委按照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坚持从实际出发,强调边疆的合作社要以搞好经营管理为中心,发展生产,改善群众生活,所以经济逐年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族团结,边疆稳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党再次重申:“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引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86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邓小平同志反复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5、373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云南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由于社会发育程度低、劳动者文化素质不高、地理环境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市场发育程度不高等原因,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同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云南的民族问题集中反映在少数民族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能力不足上。云南省委、省政府针对以上实际,坚决按照中央的决策和邓小平同志的指示,全力抓好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经验主要是:坚持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制定特殊的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投入,在资金和项目上给予倾斜照顾;坚持分类指导,对民族自治地方、边境地区、人口较少民族、“直过区”、散居民族地区、城市民族工作提出不同的工作要求,保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国家的帮助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积极开展示范创建,加大推广力度等。经济实力的增强,大大提高了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维护团结稳定的自觉性,为建立民族团结稳定长效机制夯实了基础。
2、把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作为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内容,坚持不懈地抓好。历史反复证明,一个民族要走向繁荣,跻身先进民族行列,关键是要抓好人才培养,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科技素质;要搞好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社会事业,也是要有大批高素质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民族的文化科技素质的提高,根本的是要长期抓好教育。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发展民族教育摆在优先重要的地位,采取特殊政策措施,加快发展。云南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民族教育问题,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保证民族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多次听取省政府关于民族教育的工作汇报,加强民族教育立法工作。包括港、澳、台同胞在内的社会各方面力量,都对云南民族教育的发展给予了支持。全党动手,全社会共同努力,是云南民族教育取得巨大成绩的最基本的经验。
包括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心理认同在内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国家,中华文化是包括各民族文化在内的多元一体的文化。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有利于提高各民族的自信心和爱国热情,有利于各民族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增 强各民族的大团结。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方面,云南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从各个方面对民族文化进行保护与弘扬:一是高度重视,大力推进。1996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战略构想后,出台了《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纲要》等指导性文件。2007年,云南省委八届四次全会作出推动云南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促进由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迈进的决定,并出台了实施意见。二是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民族文化保护工作。2000年5月,《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公布施行。大理、丽江、巍山等民族自治地方制定了一批文化古迹保护条例。三是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打造民族文化精品。2003年,中共云南省委提出民族文化“先保护、后开发、在保护中开发”的指导原则。四是加强民族文化的宣传工作,唤起全社会的关注与重视。
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发展是基础,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只有经济社会发展了,民族团结才有坚实的基础;反过来,民族团结了,又会更好地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更加和谐。
(四)必须加强民族团结的法制建设,认真做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工作,依法行政,才能建立起民族团结稳定的长效机制
1、把加强民族团结的政策和成功经验写入有关的法律法规中,用以规范人们的行为,从法律上保障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文化大革命”前,根据《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的规定,云南初步开展过民族立法工作,一些民族自治地方制定了组织条例和人大代表选举条例。云南系统地开展民族法制建设是党中央提出依法治国、1982年新《宪法》修订、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公布施行以后。1988年4月,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云南省人民政府发布《云南省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若干规定(试行)》。2001年2月《民族区域自治法》修订后,云南省人大常委会于2004年5月审议通过了《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办法》。前一个《规定》是地方性行政规章,后一个《办法》是地方性法规,都对民族团结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办法》更为具体,可操作性强,如规定上级国家机关应履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的职责,“统筹兼顾,分类指导,采取特殊措施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省人民政府定期召开民族团结进步表彰会议,对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逐步做到少数民族干部数量与其人口比例大体相当”等。同时对违反《办法》作出规定,不依法履行职责的,要给予行政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从1986年7月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云南省第一个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自治条例》至今,全省37个民族自治地方都制定和修订了自治条例,还制定(修订)了82件单行条例。这些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坚持从自治地方的实际出发,对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保证各民族共同发展,帮助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等都作出了具体规定,使维护民族团结有法可依。现在,一个以《宪法》为基础,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为核心的,由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变通或补充规定等规范性文件所组成的,具有鲜明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云南民族法律法规已经建立起来。这些法律法规强调维护国家的统一,强调国家和各民族的整体利益,注重民族关系的协调,保护环境,照顾少数民族特点,从法律上维护了民族团结的尊严。为保证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云南省各地还多次开展了民族执法的监督与检查。
2、坚持依法行政,建立民族团结稳定工作长效机制。改革开放以来,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云南省各级各部门依法行政,在维护社会稳定、增强民族团结方面创造了许多好的 做法和成功经验,逐步建立起了民族团结稳定工作长效机制。这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亮点,也是提高执政能力的具体表现。如坚持表彰先进,树立典型;推行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把责任书签订到所有民族团结工作任务重的基层,落实到有关领导;将民族团结纳入普法教育计划,增强干部群众的民族团结法制观念;把民族团结稳定工作做深做细,做到基层边疆,落到实处;认真总结处理民族地区矛盾纠纷的基本经验并加以推广,等等。特别是2002年云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正确处理新形势下影响民族团结问题的意见》,对处理影响民族团结问题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这些经验主要是:讲原则、讲法制、讲政策、讲策略,严格区分问题性质,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不轻易戴民族问题、民族矛盾帽子;是在哪里发生的问题就在哪里解决,不准搞跨地区的串连;对广大群众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孤立和依法处理煽动闹事的个别坏人;发挥基层组织和各方面人士的作用,把工作做在平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处理在基层;坚持以团结求发展,以发展促团结,把各族群众的注意力引导到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文化的正确道路上来。这些做法和经验,已经成为各地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3、加强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工作,使维护民族团结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我们党一贯重视民族舆论宣传工作,通过媒体等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民族政策观念,自觉地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云南地下党负责人王德三就写过《苗夷三字经》,用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语言,宣传党的民族平等政策,指出“只有团结是力量”,号召彝、苗、汉各族人民联合起来,打倒军阀和帝国主义列强,实现自己的解放。1949年党领导的滇桂黔边区游击纵队发布《敬告少数民族人民书》,向少数民族群众宣传党的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民族政策,感谢他们对人民解放军的支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更加重视民族团结的宣传工作。新中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参观团到北京,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少数民族代表到内地参观考察,受到当地的热情接待和欢迎。这些活动,新闻媒体都给予了及时充分的报道,大大提高了少数民族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了民族团结。20世纪50年代多次开展的民族政策执行情况检查,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增强了各级干部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工作,搞得既扎实又丰富,收到的效果更加明显,取得的经验也更多。这些经验主要是:①分层次对干部、群众、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广大群众通过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对干部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的教育与学习,提高他们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水平;在青少年中开展民族知识、民族政策的学习,从小树立起民族团结的观念。②方法多样,形式灵活,为广大群众所乐于参与和接受。主要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报道民族地区改革和建设的成就,通过文艺会演、知识竞赛、专题讲座、书刊出版等吸引广大干部群众参与,获得知识,受到教育。事实充分说明,民族舆论宣传绝不是一项“软任务”,而是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发展进步、推动各方面都来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
(五)必须把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作为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充分依靠各级组织、各族干部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才能保持社会稳定
1、民族干部是加强民族团结的骨干力量。毛主席早就指出,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没有大批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中共云南省委一贯高度重视民族干部和民族人才的培养,每个关键时期,在作出加强民族工作的决定中,都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培养民族干部作为重要内容,强调发挥民族干部在实现当家作主、加强民族团结中的重要作用。云南省的组织、人事、民族工作部门按照中共云南省委的决定,及时出台培养民族干部的具体政策措施。如为适应开辟边疆民族工作的需要,1951年8月办起了云南民族学院;为搞好边疆的民主改革,1955年省委决定大力培养劳动人民出身的少数民族干部,《云南日报》于当年6月发表了《大力培养和提拔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社论;1965年12月省委边疆工作会后省委下发了《关于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意见》;2001年省委办公厅转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的意见》,省委组织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2001~2005年培养选拔优秀青年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妇女干部和党外干部的贯彻意见》;2005年中央和省委民族工作会后,省委组织部、省民委等部门专门召开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座谈会,根据座谈会精神,省委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做好“十一五”期间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的意见》。在民族干部的使用上,省委一贯强调要坚持大胆提拔、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培训提高、严格要求、关心爱护等原则。至2007年底,全省少数民族人才已达293万人(其中党政机关少数民族干部83万人),占全省人才总数的284%;少数民族干部在各级机关中的比例,州市厅局级为330%,县处级为299%,乡科级为324%。遵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云南省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都有一定比例的少数民族代表和委员,充分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当家作主的原则,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培养出来的少数民族中的比较优秀的分子,是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出身本民族,最了解本民族的实际和群众的意愿,是党和政府联系各民族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做好民族工作、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骨干力量,也是加强民族团结的骨干力量。2008年**集团在拉萨制造“3•14”事件期间,云南迪庆等藏区的干部,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决反对**集团的分裂活动,并深入到基层做群众工作,讲明事件真相,教育群众不要轻信谣言,安心生产,从而保了一方稳定,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和云南省委的表扬。
要做好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工作,首先是干部之间的团结要搞好。领导班子的认识要统一,汉族干部与少数民族干部、外来干部与本地干部之间的关系一定要协调,各族干部都要自觉地维护民族团结这个大局。20世纪50年代,中共云南省委反复教育到边疆工作的外来干部,要把培养当地少数民族干部当作党的事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满腔热情地帮助少数民族干部成长,甚至把他们培养成自己的上级。广大外来干部没有辜负党的期望,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在大批少数民族干部成长起来,繁重的改革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的今天,加强各族干部之间的团结显得特别重要。
2、紧紧依靠各级组织,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力量的作用,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保持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贵在平时,贵在长期坚持做好工作。这就需要紧紧依靠各级组织特别是基层组织,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力量和有影响人士的作用。基层的同志直接接触群众,最了解情况,只要把政策交给他们,他们就会把工作做在前头,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许多好的经验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如把群众的注意力引导到发展经济上来,遇到矛盾纠纷就地解决不搞跨地区串连,在民族村设立民族团结工作联络员等,经过总结已在许多地方推广。充分发挥各有关学会、社团的作用,支持政府做好民族团结工作,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情况,创造的新经验。云南省有相当多的少数民族群众信仰不同的宗教,这些年来,各地在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工作中,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搞好信教群众之间的团结,也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推广。实践充分证明,民族地区要发展,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同样,维护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实现社会和谐,也是要把基层班子建设好。
云南地处边疆,有4061公里的国境线。维护国家统一,保卫领土完整,反对敌对势力破坏,人民解放军担负着重要使命。过去,他们在保卫边疆的斗争中,充分发挥了战斗队、工作队、宣传队的作用,和云南各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为党和人民立下了不朽功勋。今天,他们依然是维护边疆稳定、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在军民共建、支援地方经济建设、抢险救灾等活动中又为人民立了新功,受到各族人民的爱戴。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军政军民团结,仍然是民族团结的重要内容。
充分发挥民族上层人士、民族宗教上层人士和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作用,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是云南民族工作的一个特点,也是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早在解放战争时期,云南的党组织就十分重视对民族上层人士、民族宗教人士的争取团结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对他们的教育与帮助则更多,使他们的思想不断进步,积极向党靠拢,与党和政府合作共事,有的还成为自治州、自治县的领导。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充分发挥民族公众领袖的作用,在肃清匪特、疏通民族关系、民主改革、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了自己的特殊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他们不顾年事已高,还为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云南省各级党组织根据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加强统一战线工作,充分发挥各民族代表人士的作用,共同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贡献。各民族代表人士成了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民族上层爱国人士、民族宗教爱国人士、各族代表人士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的贡献,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六)必须加强民族工作机构建设,充分发挥民族工作部门的职能作用,在维护团结稳定方面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
1、加强民族工作机构建设,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条件。云南民族工作任务繁重,云南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民族工作机构和民族工作干部队伍的建设,赋予他们重要的工作和特殊任务。1950年7月,云南省政府即成立了民族事务委员会,由周保中副主席兼任主任。中共云南省委成立有民族工作党组。1952年10月,省委在民族工作党组的基础上成立省委边疆工作委员会,由省委主要领导兼任书记。当时省委边委实行委员制,委员由党政军有关领导担任,在省委的领导下负责处理边疆民族地区的重大事项。民族工作部门建立后,在疏通民族关系、组织专家进行民族识别、维护边疆稳定、对敌斗争、民主改革、社会主义改造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省委许多重要决策就是采纳了民族工作部门的建议作出的。1971年5月,周总理严厉批评云南随便取消民族自治地方后,省委立即着手恢复和建立民族工作机构,在当时特殊的形势下,民族工作部门为纠正“文化大革命”中的错误做了一些工作。粉碎“四人帮”以后,随着民族工作任务的加重,1978年5月,省委决定恢复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1979年3月,建立了省委民族工作部。根据省委的指示,地、州、市、县也相继建立和完善了民族工作机构。到目前为止,全省上下民族工作机构健全,有一支较强的民族工作干部队伍。为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统一领导,1981年3月,省委成立民族工作领导小组,以后成员虽然经过多次变动,但在省委的直接领导下决定全省民族工作重大事项的任务至今没有变。
【中学民族团结进步】推荐阅读:
果洛州民族高级中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总结07-11
民族团结进步内容09-11
康杨中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汇报材料09-20
云南民族团结进步工作07-02
民族团结进步考试答案09-29
景讷中学民族团结手拉手活动方案06-05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05-25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方案08-28
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贺电09-11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