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堂课心得体会

2024-08-25

第一堂课心得体会(精选8篇)

第一堂课心得体会 篇1

紧张+激动+感动=第一次上讲台

第一次登上讲台,感受颇深,有紧张,有激动,有责任,也有发自内心的感谢!

2014年3月4日星期二,我永远记住这有意义的一天:登上讲台为我的学生讲第一堂课。

上课铃声响了,我有些紧张、害怕,我的双腿在微微的颤抖,大脑还在胡思乱想,想着各种可能发生的画面:学生的问题把我问住了怎么办?上着上着卡壳了怎么办?……一切有可能出洋相的事情老是在脑中浮现。但是,我也知道我不能怯场,我现在是一名教师,这个时候如果打退堂鼓,我怎么对得起我的老师?怎么对得起供我上学的爸妈?怎么对得起正等着我上课的学生们?现在上课是我的责任,我自己就是思品老师,难道还要别人提醒我什么是责任感,什么叫有担当吗?加上我的好姐妹郭秋渝去听我上课,为我打气,我更不应该怯场。

鼓足勇气,硬着头皮,顶着责任,我挺着腰板走上了讲台,学生们很有礼貌的向我问好,我也微笑着回应了他们。看到这个班上孩子那么乖,心中的胆怯少了一些,随后我就开始我的上课,由于之前的充分准备,讲起课来还挺顺利的,学生都很积极,很配合,我心里感到十分高兴,无形中,我开始不紧张,不感到害怕,已经完全放开自己那根紧绷着的弦,这个课堂我几乎完全可以掌握了,中途有某个调皮捣蛋的学生或多或少跟我贫嘴,但是我很严厉地震住了他,把课堂的秩序维护得还算好。这或许就是肩上的责任促使我那么样做的。对,我现在是老师,我有责任管理好我的课堂,有责任教好我的学生。

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响了,课安排得恰到好处,正好讲完了,我深深地呼了一口气,这时候,我正在收拾教材,一位个子还比我高的小男生走过来,微笑着说:“老师,我是副班长,要是有人欺负你,我帮你收拾他啊。”听到这句话,我甚是感动,突然间感觉到有种被保护的温暖,这孩子真的很乖巧,我笑笑的回答:“行啊,谢谢你!”我抱着教材走出了教室,急切地跑到操场,第一时间拨通了妈妈的手机号,嘟嘟嘟…..电话通了,激动的告诉妈妈:“妈,我今天上课了,学生们很听话,很配合,还有一个学生有点调皮……..”我一口气说了好长,妈妈听我说完后对我说道:“不要太严厉了,小姑娘家要温柔,知道吗?”“嗯嗯嗯,我知道了”“那没事,我就挂电话了”妈妈把电话挂了,其实我想跟妈妈说谢谢,可是我说怎么也不出口,这时候有些埋怨自己总是没有勇气。后来我给爸爸通了电话,爸爸在电话那头乐呵呵的,我很高兴。之后,我还跟哥哥,嫂子,姐姐通了电话,把今天的情况都跟他们汇报了,心里乐滋滋的。

这一堂课,让我感受到紧张和害怕,也带来了感动和愉悦的心情,还有一种对父母对老师的感谢,以及作为老师的责任,这是一堂难以忘怀的课。

第一堂课心得体会 篇2

我认为自己真正的讲课是在蛟河市胜利小学实习时开始的。1994 年5 月份的一天, 我作为永吉师范实习生被分到胜利小学一年级。刚到班级就得到了班主任王老师的热情接待。王老师虽然很年轻, 但已经是学校的教学能手了, 多次在局进修学校小教部组织下作课、送课, 担任我们实习的领队兼指导教师是苗明军老师。苗老师当时是我们的微格教学的任课教师。他教我们学习了在课堂上如何导入新课, 如何设计提问等等, 讲得细致、透彻。按实习规定, 我们每人经过准备, 需要请苗老师听一节课, 并以此作为实习成绩。

我征得了班主任王老师的同意, 准备了一节语文课———《科学家的眼睛》。我以前一直没有把讲课当一回事儿, 认为学生小, 知识简单, 这是很容易的。于是用了一天的时间熟悉了教材, 编写了教案, 自己认为准备得相当充分, 也没试讲, 就请苗老师和王老师来听。

“同学们,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通过这双眼睛, 我们可以看到蔚蓝的天空, 碧绿的草地, 美丽的花朵……”随着精心设计的导语, 我进入了自编自演的角色之中, 开始了我平生第一次自认为是真正的讲课。开始,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 我不禁有些得意起来。可是好景不长, 讲台下的气氛仿佛凝固了起来。我提了个问题, 竟没有学生举手, 而且几十双眼睛一起盯着我。“难道是没有听懂?”我换了个角度把问题重复了一遍, 仍然无人举手。再看学生:当每一个学生的目光和我相遇后, 马上转到了别处, 而且不再看我。我这时有些发慌了, 随后把答案提示了一下, 可还是无人回答。我当时甭提有多尴尬。就在这时, 坐在班主任王老师身边的一名学生举手发了言。最终还是王老师为我解了围。但此时我的脸已经变得通红, 额头上也汗珠涔涔的了。后面的课我也不知是怎样讲下来的。等到下课铃响时, 我已是大汗淋漓, 狼狈不堪。我不好意思地向王老师点了点头, 而王老师微笑着, 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 说:“不错!不错!刚上讲台, 讲到这种程度已经非常不错了!”我知道这是王老师在鼓励我。我紧跟着苗老师走出教室。而苗老师一边走, 一边不停地摇头, 说:“不成功!不成功!极———其———的不成功!”而且把极其两个字说得很重, 字音拖得很长。“不成功就不成功呗, 为什么还要说极———其———的不成功呢?我究竟差在哪呢?”我当时甭提有多么沮丧, 多么苦恼。

当天晚上, 苗老师主动找到了我。他翻开听课记录, 把教学过程中不妥当的地方一一为我指了出来。课堂提问太多, 提的问题太难, 应变能力不强等等。这样毫不客气地给我指出了许多缺点和不足。这堂课的失败使我深深地懂得:教学本身是一门艺术, 其中的学问大着呢!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备课时不仅要钻研教材、大纲, 研究教法, 重要的是要了解学生。一名教师除了要具备组织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外, 还要有分析教材的能力、板书能力、注意分配能力等。我真有些气馁了, 难道讲好一堂课, 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就这么难吗?我陷入了困境中, 茫然不知所措。

看到我灰心丧气的样子, 苗老师诚恳地对我说:“你首先要自信, 不要灰心!正如拿破仑所说, 人生之光荣, 不在于永不言败, 而在于屡败屡起。最困难的时候, 也就是离成功不远的时候。只要肯下工夫, 你一定会进步的, 一定会成功的!”接着他又给我讲了几个真实的例子。说是有几个往届生, 毕业前能力平平, 通过实习期间的刻苦锻炼, 能力大有长进, 仿佛换了个人似的, 毕业后很快成为当地的教学能手。苗老师跟我推心置腹地促膝长谈, 使我在困境中站了起来, 并挺直了腰板, 昂起了头。

更不能忘记的是班主任王老师对我的帮助。那堂课虽然失败了, 可王老师对我不但没有半句奚落、嘲讽, 反而一个劲儿地鼓励我, 跟我谈她的教学经验, 并且为我创造了许多锻炼机会。有些课她让我来讲, 她在下面听, 遇有不当或遗漏的地方, 她再作更正或补充。王老师对我这样的信任, 激起了我的热情, 增强了我的自信心。王老师函授学习三天, 她的课全由我来上, 班级的事儿也都由我来处理。班级的学习和其他活动没有因为王老师不在而受到丝毫影响。短短的一个月的实习锻炼, 我的收获很大, 能力有所长进, 被评为优秀实习生。通过实习, 使我对教学充满了信心, 并立志在教育战线上做出一番成就。

这就是我的第一堂课前前后后的故事, 这就是我一生难以忘怀的一堂失败的课。在这里我要诚挚地说一声:王老师、苗老师, 你们好!谢谢你们!是你们为我在茫然中指明了方向, 是你们在我沮丧的时候伸出了真诚的双手。苗老师, 我永远不会忘记您勉励我的那句话:人生之光荣, 不在于永不言败, 而在于屡败屡起, 最困难的时候, 也就是离成功不远的时候。

摘要:每个人的第一堂语文课都是不一样的:有的枯燥, 有的有趣, 有的对于一些人来说就是一场噩梦……可是我的第一堂语文课就不一样。它让我懂得了自信, 懂得了拥有自信, 才能拥有成功。

关键词:自信,屡败屡起,了解学生

参考文献

[1]鞠玉翠.教师教育与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更新[J].教育探索, 2003 (03) .

大学第一堂课得知…… 篇3

困惑关键词:大学教育 自我

提问者:顾江帆

上海外国语大学

吴晓波先生您好!

我学习的专业是工商管理,可能我也是现在为数不算多的、对自己专业十分感兴趣的学生。但是总体来讲,我对于学习考试方式和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反感,似乎这些教育没能启迪我们的心智,反而限制了我们的思维,无法满足我们对知识的渴求。

我们大学里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高中时,我们很努力学习,对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即便如此,对于考试依旧心里没底;可是到了大学,即使整个学期没有好好学习,只要考前突击看书,依旧可以获得很好的成绩。这个现实让我们感到既幸运又无奈。毕竟,我们是来接受高等教育的,如果本该用一个学期消化吸收的知识在一周内自学就可以学会,那么,大学的教育似乎就失去其意义,或者说不配被称为高等教育。

面对这种尴尬,需要反思的不仅是我们,还应该包括老师,他们总是跟我们说,其实大学学习的很多内容到了社会上是没用的,甚至你以后一生可能都用不到,比如微积分、经济学等等。我们所要学习的,并不是知识本身,而是一种思维,学习处理问题的方式,这些才是让一个人受益终生的财富。

我同意这样的观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觉得我们还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如今我已经大二,可是对于当初所学的很多东西早已忘记,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思路仿佛也被限制,失去了很多创新能力,失去了敢于思考、无畏的精神。我该怎么办?

顾江帆你好!

你当然不是第一个对大学教育不满的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问题是,身处其中的你能怎么办?

办法其实只有两个,一是逃离,坚决地逃离;二是抗争,妥协地抗争。在这封信中,只说第二种办法。

我读大学是24年前的事情了,学的是新闻学,进的是当时中国最好的新闻系之一——复旦大学新闻系。可是当我上第一堂课的时候,老师面无表情地告诉我们两件事:第一,“新闻无学”,我没有什么可以教大家的;第二,所有的大学新闻教材已经完全不适应正在巨变中的传媒市场了,也就是说,我教给大家的,只是一堆过时的“手艺”。

当时的我跟现在的你一样,逃无可逃。

关于第一点,老师还是给了一条出路。他说,新闻是一门实践的专业,你只要把三千篇优秀的新闻稿件“肢解”开来,从导语、段落、逻辑到评论,熟能生巧,自然就可以成为一位熟练的“新闻工匠”。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四年里我“肢解”了能够拿到手的数千篇新闻稿件,你一定听过“庖丁解牛”这个故事的,道理同一,这毫无捷径可走。

最糟糕的是第二点,老师手一摊:办法自己找。我的办法是:把自己关进图书馆,然后一排一排地读书。我比你幸运,当时没有互联网,所以不必受“魔兽”的诱惑,我就一排一排地读书,从一楼读到二楼,再从二楼读到三楼,然后读到珍本库。当然我读的都是文史哲类图书,我根本没有想过“读这些书到底有什么用”这类问题,我只是觉得这是惟一比较可靠的办法。要读完那么多的书,同样也毫无捷径可走。

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我还自作主张,下了一个决定。我放弃了到报社实习的机会——那关系到毕业的去向,一直到今天,几乎所有的媒体都从实习生中招聘记者——而在长江以南的数个省份游走了半年。我在井冈山看到了红军留下来的标语,在贵州看到了三个女儿只有一条裤子的贫苦农家,在湘西看到了沈从文笔下的苗族风情,在广西老山前线看到了猫耳洞里的士兵生活,在刚刚开放的海南岛第一次看到了所谓的“妓女”,她们把五元钱插在劣质的丝袜上四处拉客。那段经历让我目睹了真实的、书本上没有的中国,从此我不再是一个只会幻想的城市青年。

当我走上社会,成为一名职业记者的时候,我一点儿也不抱怨我所受的大学教育。到今天,我同样不抱怨我所在的喧嚣时代。我知道我逃无可逃,只能跟自己死磕。

你所学习的工商管理与我当年所学习的新闻学,有一点非常相似——都是实践性的学术。再好的大学教育能够给你的无非也只是“术”而已,如果老师不能给你,你大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得。问题仅仅是你是否舍得投入,不计成本地投入。

“抱怨”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青春病,因为你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所以你因之焦虑,而焦虑一定会发酵出抱怨,抱怨自己的智商、出生的家庭、考上的学校、学科以及所有的一切,这不足为奇,当哪一天,你开始不再抱怨的时候,你就跟青春告别了。问题仅仅在于,你不能只会抱怨,你必须行动。

所以,如果你无法改变“大学教育何去何从”,那就决定自己何去何从吧。

《第一堂课》课文 篇4

老师:长到这么大的年纪,你最不能容忍的事情是什么?

学生:误会……侮辱……欺骗……自尊心受到伤害……(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

老师:面对不能容忍的事情时你会怎么办?

学生:会反击、会反抗……

老师:如果你无力反抗呢,就像《最后一课》中的哈默尔先生那样面对国家的灭亡,你会怎么办呢?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中国的大地上,中国的老师会作何反应呢?今天我们学习课文《第一堂课》

二、大声朗读课文

三、了解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 字舍予,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两部长篇小说代表作《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两部话剧代表作《龙须沟》、《茶馆》……本课即为《四世同堂》的节选部分。

四、写作背景(结合课下注释了解):当时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某学校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情景。

五、老师:文章中最能体现主人公内心情感的一句话是什么?

明确: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第六段)

老师:他的苦痛虽然说不出来,但老舍先生却用笔表达了出来,文中哪些句子写到了祁瑞宣老师“苦痛”?

明确:怕铃声、手颤、泪在眼眶里转、迷迷糊糊往外走、低头等等一系列的心理、动作、神态、语言的细节描写展现了人物形象。

老师:祁瑞宣老师为何会痛苦吧?

明确: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老师总结

哈默尔先生能成功上好最后一堂课是爱国,祁瑞宣老师无法上第一堂课也是爱国,可见爱国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生活中你准备如何爱国呢?

如:勤俭节约、爱护环境……

开学第一堂课简报 篇5

**市各大中小学开学啦~课程会有哪些变化?老师和同学们对新学期又有什么新打算、新期望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走访了**小学,采访了部分老师、学生。

笔者早早地来到**市**小学,还没走进大门,就被浓浓的开学气氛包围住了。在家长的陪同下,同学们背着新书包,兴高采烈地走进学校大门,迫不及待地想和自己的同学和老师见面了。

走进**小学六(3)班的教室里,同学们都在忙着交暑假作业、领新书、整理课桌椅,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

六(3)班班主任邵聚良老师告诉笔者,新学期小学生课程新出了以知识体系和鲜明主题相结合的新教材。特别是小学一年级变化比较大。一年级新生的语文教材不再是一开篇就学习拼音,而是先学习一个月左右的识字,再学习拼音。这样其实

对一年级新生来说降低了学习语文的难度,因为先让新生们学会读,从语言的说讲方面入手,再去学习比较难懂的拼音,可以更快地融入小学生活。今年一年级还增设了科学课程。不过,家长们不用过分担心,这并不会增加新生们的学习负担。因为一、二年级不会进行考试测试,主要看平时学习的态度和掌握知识的能力,期末的时候会通过游园活动来检测学习掌握程度。游园活动是设置了一些与学习有关的趣味游戏,让低年级的学生们在没有考试压力的情况下,通过玩游戏检验自己的学习水平。

关于新学期打算,邵老师说:“六年级是毕业班,面临小学升初中的特殊时期,压力还是比较大的。我作为班主任,希望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们专注学习,同时调整好学生的心态,让他们度过这个转折点,迎接全新的初中生活。”

初一第一堂班会课教案 篇6

欢迎辞

一、认识新的朋友

新的学校——荣誉:文科状元、中考成绩市区第一、各项活动获奖……

活动:爱心义卖、体育节、科技节、春游、志愿服务、各种特长班、国旗班……

新的老师——班主任自我介绍(简洁、有特点、体现对学生的关爱和期望)

新的同学——(活动:大胆的握手)限定时间,尽快打消陌生的隔膜,在教室内自由移动,看你能和多少同学笑着握手。

二、打造新的自己

认识自己——(活动:心目中的自己)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年龄、性格、爱好、特长、荣誉、学习状况,也写下自己想要改进的不足之处。(课后贴到展示区,便于互相了解)反思自己——小学的你,有过什么目标吗?实现了吗?还留有什么遗憾吗?

走进初中的你,有什么新目标吗?

挑战自己——谈谈你想象中初中的学习会是什么样子?

小贴士(将会遇到的问题:科目的增多,难度的增大,学习时间的延长,课余生活的减少……)

你害怕吗?你有信心应对吗?

你打算如何做? 管理自己——班级日程安排展示

(活动:我的日程安排)模拟班级日程安排,在表格中写下个人日程安排,贴到书桌上。

要求自己——设想这样可以吗: 打铃后都在操场玩不回教室?

中午午休不睡觉吵闹?

回家不做作业就睡觉?

……

那在学校里我们应该注意什么?(活动:能做的和不能做的)

小贴士(制度不是为了束缚同学们,而是为了对同学们的学习进步起到积极的监督促进作用,它是科学而严格的,希望同学们从今往后能够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学校、班级各项规章制度。成长为优秀的中学生。)

部分制度展示

三、畅想新的生活

(活动:畅谈我想象中的初中生活)学习上,我希望…… 活动上,我希望……

与人相处时,我希望…… ……

“第一堂课”搭建学生学习的支架 篇7

学期的第一堂课, 正好印证了一句老话,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对我来说, 随着教学的深入, 体会得越来越深、越来越多。最初, 这句话我多用在教育学生方面, “好的开始, 事半功倍”, 如高中新生入学的前一两个月的学习、生活表现优劣, 多数都能反映出这高中三年的表现, “好的开始才有完美结束”;学习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后, 在理论的指导下重新系统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观, 我发现“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不仅仅是在对学生教育方面, 对教学方面也同样重要。我认为其重要性表现在, 搭建印随学习支架、兴趣支架、师生交流支架、教师 (榜样) 支架、学习方法的支架。

“支架 (scaffolding) ”原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 用于帮助工人完成“伸手不能及”的工作, 其作用在于“帮助”、“协助”而不是“代替”工人工作。将建构主义的“支架”理论引入教学, 寓指“教”与“学”的关系, 教师的“教”只是为学生搭建学习的“支架”, 在教师的帮助、指导和支持下, 学生主动地通过同化、顺应、平衡来建构知识和经验, 从而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 是以学生为中心, 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建构。

一、第一堂课———搭建学生印随学习支架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人们头脑中的第一印象———印随学习是感性的, 但是这一感性的东西是人们理性思维的基础, 这种“印随学习”会伴随学生很长一段时间, 甚至会成为学生的一种思维习惯和思维定势。如果我们不重视第一堂课, 认为其无足轻重, 其方法、内容都过于理论化, 在考试中并不重要, 那不良的“印随学习”效应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想改变很难。如果我们很重视“第一堂课”精心设计开场, 良好的“印随学习”会一直有助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如一开头的一段话热情洋溢, 板书的第一个字让学生为之赞叹, 第一次地理板图就很像, 给学生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对教学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 教师应该重视第一堂课。在第一堂课中应尽量展示出优雅形象, 幽默的语言, 恰当的教学方法、活动设计, 耐心细致的讲解, 广博的知识, 优美的板书, 极像的版图, 吸引学生, 进而“亲其师, 信其道”。

二、第一堂课———搭建学生学习兴趣支架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兴趣的秘密何在———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 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成就, 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所以, 教师一般会在第一堂课旁征博引很多学生感兴趣的事项。如:网络用语、生活中的趣味地理;有的地理老师通过自己在旅游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与地理教学内容相结合, 和学生一起分享“生活中的地理, 地理中的生活”, 等等, 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兴趣的引领下, 学生就会联系和思考, 这种联系和思考正是意义建构的关键, 便于学生自觉主动建构。第一堂课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据我了解, 有90%的老师都认为学生会自觉地主动建构学期第一堂课, 都认为应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 兴趣越浓好奇心越重, 学生学习越投入, 再加上老师的表扬会进一步强化, 学生就有可能把兴趣转化成乐趣, 甚至志趣, 可见第一堂课是学生兴趣的催化剂, 促进兴趣的提升, “乐在其中, 学在其中”。

第一堂课师生之间都很陌生, 该如何在第一堂课激发学生兴趣呢?我认为关注学生的关注是最重要的, 找到师生共鸣的事情、情境, 以生活性、实事性 (新闻性) 、兴趣性 (学生的兴趣点, 而不是教师的兴趣点) , 教师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了解学生现有认知水平, 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以促进教学的不断完善。

三、第一堂课———搭建师生交流的支架

教育教学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 是师与生、生与生之间交流, 取长补短的过程。第一堂课是一个平台, 支撑本学期甚至本学年的基础, 这种交流又不同于普通的交往, 而是基于知识、技能、情感方面的交流, 其成长性、知识性、目标性更强。因此, 第一堂课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师生平等交流的环境, 为本学期甚至本学年交流都打下好的基础。学生知道课堂上、课后哪些是该做的必须做的, 哪些是不该做一定不能做的, 在一定的交往度下, 有意识遵循这个规律通过自己独立探究, 师生或生生间的互相合作学习, 有效建构自己的知识网络和情感心得。如:有的老师第一堂课, 穿一件印有云、雨、雪、闪电图案的T恤, 让学生猜猜老师是教什么的?有的老师穿一件与学生校服一样颜色的衣服, 创造师生平等的情境, 增进师生间的交流。在开学伊始, 我在上平行班的课时, 由于课时的安排, 有一个班少了一节课, 为了能拉平课时, 我在少一节的班级与学生交流只用了几分钟的时间就完成了在其他班45分钟的交流。当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不好的效果, 但随着教学的深入, 我发现本班学生与我的交流效果没有其他那几个班级好。

四、第一堂课———搭建教师 (榜样) 支架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修行学习的主动性把握在学生手里, 可教师的引导、指引的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 也是教师发挥引领作用的主场地。如, 教师在第一节课的认真态度、准确的判断、幽默的语言、举的新闻实例都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给学生建构的合理的学习方法, 取长补短, 把教师当作榜样模仿, 替代学习。再如, 教师基于自己知识背景的实事评说, 这种知识建构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应站在教师或成熟人的高度引导、指点学生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和保持。最后, 教师在第一节课的严格要求, 上课必备三样 (书、练习、地图册) 都必须准备好, 上课积极发言, 与上课有关的问题可以及时提出及时讨论, 在反思中进步, 在进步中反思, 都对班级学生学习习惯形成起良好的榜样支架作用。

五、第一堂课———搭建学生学习方法的支架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达成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一堂课为三维目标的达到创设了有效的学习方法。如教师在第一节旁征博引地举例, 希望学生了解地理学习的内容, 实际上有一举两得的作用:其一, 了解地理学习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看中学, 做中学, 思中学”。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探索法、发现法建构有意义的知识, 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的事物联系, 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 进行内部协商或外部协商, 就是意义构建的关键。其二, 在科学的引领下, 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我听见了我忘记了, 我看见了我记住了, 我做了我理解了”。在第一堂课支架下, 经验丰富的同学认识深一些, 理解得多一些, 经验少的同学听到这些只像“过眼烟云”, 听了就忘了, 但不管学生是忘记了还是记住了, 都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建构了认知的支架, 为其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的建构, 以及其不断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都值得我们重视。

摘要:将“支架”理论引入教学, 教师的“教”只是为学生搭建学习的“支架”, 以学生为中心, 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建构。第一堂课的重要性表现在, 能搭建印随学习支架、兴趣支架、师生交流支架、教师 (榜样支架) 、学习方法的支架。

关键词:第一堂课,地理教学,支架

参考文献

[1]孔得伟.基于支架式教学的网络课程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6:6.

[2]朱琳琳.关于支架式教学基本问题探讨[J].教育导刊, 2004, (10) :4-5.

[3]赵国忠编著.教师最关键的第一堂课[D].江苏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1-2.

[4]刘然等.支架式教学的优势和挑战[J].陕西教育.高教版, 2008:11.

[5]陈柳红等.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支架”作用[J].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9:7.

[6]刘杰.支架式教学模式与课堂教学[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 (3) .

豆豆的第一堂感恩课 篇8

我想,豆豆正是开始对小伙伴特别信任的年龄,马克会不会对他的成长不利呢?我是不是应该尽量避免让他们在一起玩?然而,两家住得近,两个孩子常常是招呼不打一声就玩到一起了。就算真把他们分开,也可能只是治标不治本,与其帮他设立一个保护伞,不如教给他解救的办法。

一天,我带豆豆去游乐场玩,在马克的刺激下,豆豆又找我要玩具,我趁机教育道:“豆豆,我们以前约定过,不能随便买玩具,上个月,妈妈刚给你和弟弟买了轨道火车。我们家已经有很多玩具了。我们不能总是看到别人有什么,就要什么。事实上,我们也拥有很多别人没有的东西。”

此时,车外大雨。很多行人冒雨跑过马路,为了能到对面的公交车站避雨。我说:“豆豆,你看,相比起那些没有车的人,我们能舒舒服服地坐在车里,不被雨淋,是多么幸福的事情。”豆豆问:“妈妈,那他们是不幸福的吗?”我回答:“幸福,不在于你是否拥有什么东西。幸福的感觉,在你的心里。如果你常常觉得不满足,那你就不容易幸福,如果你停止抱怨,不是总看到自己没有的,而是常常去感恩你所拥有的东西,并去珍惜它,那你就会觉得幸福。”我灵机一动,又对他说:“要不,我们来一起数数,我们已经拥有的幸福吧!”

我说:“我们有一套不大不小的房子,可以在里面吃饭、睡觉。”

豆豆:“我们有一辆车子,下雨的时候不会淋着。”

我说:“我们家有一个大沙发,可以坐在上面看电视。”

豆豆:“我有很多书,都快把书柜装满了。”

我说:“我有很多衣服,可以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豆豆:“我有轨道火车,我最喜欢的玩具。”他停了一下说:“妈妈,谢谢你。”

我知道,这个细数幸福的游戏开始起效了。我继续跟他说:“我有两个孩子,一个叫豆豆,一个叫小福,我觉得拥有他们是我最幸福的事情。”他乐不可支,也跟着说:“我有爸爸和妈妈,还有弟弟,我觉得我们在一起,最幸福。”我说:“我觉得晚饭过后,我们一家人坐在一起看电视,很幸福。”他说:“爸爸妈妈带我和弟弟去公园放风筝,也很幸福。”我说:“我觉得每天有豆豆和小福跟我說‘早上好’和‘晚安’,很幸福。”他说:“妈妈每天给我做早饭,爸爸陪我玩游戏,我觉得很幸福。”我说:“豆豆总是那么体贴妈妈,很小的时候,一听妈妈腰疼,马上就不要妈妈抱,自己下来走,还总是在前面给妈妈开门。”豆豆说:“妈妈有一回感冒了,还带豆豆去上课,妈妈你对我真好。”

……

我一时间说不上话来,没想到,6岁不到的豆豆,还记得几年前的事情。如果不是这次我们一起细数幸福,我还不知道,孩子的心里也拥有这么多幸福的回忆。

我说:“豆豆,现在我们知道了。最幸福的事情并不是房子、车子、衣服、玩具,而是一家人开开心心地在一起,互相帮助,互相照顾,对不对?爸爸妈妈没法满足你的每一个要求,也不能满足你的每一个要求,因为无论做什么、用什么,都要有度。要不然,就会造成浪费,给家庭带来负担。”

他说:“是的,妈妈,你说得对,以后我不会老想着我自己没有的东西,如果别人有这个,我就想,我有那个。”

尽管他的表达带着稚气,但是我知道他领悟了。我们确实没法给孩子所想要的一切,也没法为孩子阻挡一切外来的诱惑与压力,但是,我们可以教他们拥有一颗坚韧与感恩的心。

这是我教给豆豆的第一堂感恩课。在那个秋季的雨天里,困扰我多时的烦恼,也突然间烟消云散了,我的心如同被雨洗过一般清亮、透彻。与孩子的对话,还让我自己得到了提升。不仅是教育孩子,对于我们自己也是一样。停止抱怨,不要老是想着我们没有的,而是时刻去细数生活中我们已经拥有的幸福,珍惜并感恩。

(林冬冬摘自作者的博客)(责编 子衿)

上一篇:安全消防培训心得体会下一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10的加法教案(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