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妇女儿童维权法律咨询服务中心

2024-09-27

在妇女儿童维权法律咨询服务中心(精选10篇)

在妇女儿童维权法律咨询服务中心 篇1

县委副书记杨艳红

在妇女儿童法律咨询服务中心

授牌仪式上的讲话

同志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英山县妇女儿童法律咨询服务中心授牌仪式,妇女儿童法律咨询服务中心的成立,对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妇女儿童、维护妇女儿童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县妇女权益保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全社会维护妇女权益的意识明显增强,尊重妇女、保护妇女、重视支持妇女事业的社会风尚进一步形成,妇女儿童发展的社会环境不断优化,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等方面享有的各项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妇女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种种原因,侵害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现象仍然存在,法律赋予妇女儿童的权利在现实生活中还不能完全实现,尤其是一些贫困弱势妇女儿童,因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请不起律师,打不起官司;因缺乏法律知识、在实际诉讼中不知道证据的收集而输掉官司的大量存在。今天,县妇联、县司法局适应形势要求,在全县女律师较多的超强律师事务所成立的妇女儿童法律咨询服务中心,就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有效载体。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对为妇女儿童法律咨询服务中心的成立付出积极努力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慰问和忠心的感谢!

借此机会,我对做好妇女儿童法律咨询服务中心下一步工作强调两点:

一、要充分发挥妇女儿童法律咨询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妇女儿童法律咨询服务中心是为服务妇女儿童而建立起来的,服务妇女儿童是其根本宗旨。要充分发挥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方面的法律宣传、免费提供法律咨询、调解婚姻家庭纠纷、畅通妇女群众诉求渠道、提供法律援助等功能。

二、要积极探索完善妇女儿童法律咨询服务中心的服务机制。要完善工作职责制度。咨询中心要安排专人负责接待来电、来信、来访,为妇女儿童提供法律、婚姻、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咨询;开展法律宣传、法律援助、纠纷调解、心理危机干预等;调解处理矛盾纠纷,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要完善工作流程制度。咨询中心要有科学、详细的工作程序,并上墙公开,首先对来访的人做好详细的登记记录;其次认真倾听,根据来访妇女儿童反映的问题,进行综合调查核实,尽可能客观了解所反映问题的真实性;第三根据了解到的来访妇女儿童具体情况,提供针对性的援助和维权措施,切实帮助妇女群众维护合法权益。要完善接待承诺制度。咨询工作人员对来访人员做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讲政策要细心、听取意见要耐心、解决问题要诚心、排忧解难要热心。希望通过妇女儿童法律咨询服务中心的建立,进一步拓宽妇联组织为妇女维权、社会维稳服务的渠道,在构建和谐英山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同志们,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促进男女平等,推动妇女事业发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英山做出积极贡献。

谢谢大家!

在妇女儿童维权法律咨询服务中心 篇2

一、少年儿童生态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1. 科学的生态意识

科学的生态意识,是指是以科学的生态平衡为核心的社会意识,其中心内容是指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爱护自然,以实际行动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备基本的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意识和相应的生态道德行为。

2. 深切的生态情感

深切的生态情感,是指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感受。树立对自然的感情,把自然看做是相互依存的朋友; 看作人类赖以生存的“大家园”,强化对自然的情感体验,唤醒对自然环境亲近和保护的道德情感和基本良知。

3. 坚定的生态信念

坚定的生态信念,是指把生态道德观念融入到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中,具有生态责任意识和生态责任感,从我做起,把保护环境变成为自觉的行为。

4. 良好的生态行为

良好的生态行为,是指从选择衣、食、住、行生活方式做起,提倡节俭、反对浪费,树立适度消费观,反对一切破坏环境、生态的行为,维护生态的平衡。

二、少年儿童生态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 生态道德教育活动的组织性、持续性、丰富性

生态保护主题教育活动是帮助少年儿童建构生态德育观念意识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主题活动,儿童获得对生态问题的意识和敏感度,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参与和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和热情。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中心组建了绿色家园俱乐部,创建了安全自护教育基地,从活动的组织上提供了保障。

另外,我们结合山东德州的乡土文化、季节和环境条件,开发了《生态保护》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每月一个主题,每周一个活动。我们从儿童衣食住行身边事着手,策划了解、观察、认知、体验、实践、操作等生态体验活动。此外,结合大量的图片、视频和图文并茂的科普资料,让少年儿童了解当前我们生存环境的现状、问题、原因、危害性; 知道人在生活中过量使用环境资源时给环境带来的沉重负荷和被破坏的严重后果。

如在《空气与我》大气主题中,我们按照: 讲座了解———观察参与———亲历实践改进的步骤,进行了主题活动。首先,选择了汽车尾气、锅炉、化肥化工企业废气等少年儿童在生活中触手可及的气体污染作为主题,邀请环保局高级工程师讲解各种废气的排放和对人类与环境的危害。其次,我们带领孩子们到街头、工厂等废气集中排放的地方实际看、闻; 走进废气监测车了解废气的数值。最后,孩子们分年龄组针对空气质量问题开始调查与研究。他们通过定点定期监测记录、统计分析数据、参观气象局展览馆、召开讨论会等形式的活动,逐渐深化对大气污染的认识,增强了他们的生态责任感。

2. 充分利用各类生态环保主题日、纪念日、宣传周开展活动

我中心积极参加国家级生态道德教育、科技、环保及相关学科教育培训,开展好儿童生态道德教育行动研究项目及相关活动,抓好生态知识的普及,利用好我中心的绿色园区示范基地作用以及校外教育的宣传版、网站、群团活动等形式,组织参加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等大型宣传活动。结合“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水法”等活动,举办相应的“我国环境污染和防治现状”“污染与健康”“树木认养”“园林小知识”等知识讲座、图片展览、板报、墙报,孩子们不仅了解了生态知识,还激发了他们的生态意识和责任感。

3. 发挥我市太阳能产业优势,推进儿童生态道德教育

德州市作为第四届世界太阳能大会的举办地,在太阳能开发利用方面处在世界前列。这样的产业优势、科技优势为儿童生态道德教育提供了资源和平台。我们把“太阳能”与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组织少年儿童参观太阳谷、太阳能博物·科技馆等,使孩子了解光热发电的过程,太阳能产品的演进过程,太阳能在日常生活的应用及对现在和未来的影响等,体验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变革,提高少年儿童的对生态、环保的兴趣与热情,引导他们关注生态、关注自然、关注环保。

4. 在儿童生态道德教育活动中积极整合社会资源

在生态项目组的引领和指导下,我们积极整合社会资源,联合当地相关部门为活动提供各类支持与帮助。在我们的努力下,儿童在有关部门专家的指导和相关单位的支持下,调查了解当地环境污染状况、土地、水、林木、动植物等资源状况及其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对动物的危害和防治、珍稀和有益动物的保护等; 儿童撰写的科技小论文,由我们联系报社予以连载刊登; 组织学生到环境保护部门与机构、生态园区( 场、村) 参观、学习、实践,了解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方法和实施生态农业的原理、方法、意义; 组织赴植物园、减河湿、养殖场地等进行生态道德教育考察活动,培养儿童调查、观察、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及对社会的责任感。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既依赖于生态项目所带来的理念和方法,更离不开各政府相关部门、社会机构、企事业单位的支持。

摘要:蓝天、碧水、青山,花香、鸟语、绿地,习习的微风,摇曳的枝条……是我们每个人向往的生活空间。然而,现实是残酷的,生态问题日趋严重,呼唤全民的生态意识、生态行为,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刻不容缓。

妇女儿童维权知识讲课 篇3

一、男女平等基本国策

社会上有许多男性朋友说,现在已经不用提“男女平等”了,现在女人都骑到男人头上去了,我家里大事小事都是老婆说了算,应该要成立男联了,他们的说法有道理吗?大家是否知道“男女平等”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可以请学员发言)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还把男女平等单纯理解为“男女要一样”、“男女要相等”,但是却忽略了男女两性本质的区别,所以出现了一种社会现象,那就是:女性要取得与男性一样的成就,就要全面进入男性领域,用男性的标准要求自己,把达到男性标准认为是女性的解放,从而产生了女人想做男人的怪念头,社会上出现的女强人就是最好的例证。其实这就说明一种观念:女人要取得男人一样的成就,女人就必须做男人,即以男性价值要求自己,同男性一样进入社会生活。受这种观念影响,现实社会中很多成功的女性,往往无法拥有正常家庭生活,甚至选择了独身。但是,这种忽视女性自身特点的所谓“男女平等”,才是对女性最大的不平等,以男性尺度来要求女性,恰恰偏离了男女平等的目标和初衷。

男女平等应该是男女两性在人格上的平等,机会的平等、权利的平等,即男女的尊严和价值的平等以及权利和义务上的对等。男女都有机会享有自己的权利,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才能,给男女以选择的自由,以便参与适合自身的社会活动,从而平等的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

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提出,是在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政府级会议的致辞中,江泽民书记代表中国政府庄严宣告:“中国政府一向认为,实现男女平等是衡量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广大妇女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我们十分重视妇女的发展与进步,把男女平等作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去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2条规定:“实行男女平等是国家的基本国策。”这是妇女权益保障法修改的一大亮点,具有重大意义,不仅可以为维护妇女权益、促进妇女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维护我国在保障妇女权益方面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而且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法律和政策体系,推进国家的民主法治建设。

二、妇女的政治权利

政治权利是各项权利中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妇女要求得到彻底解放,发挥积极作用,从而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最重要的就是要实现政治权利上的男女平等。政治权利是指公民有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以及对国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的权利。简要地说,政治权利的内容包括: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依法取得赔偿权。

20世纪80年代以来,尽管我国妇女的参政意识和参政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各级人大女代表比例增长缓慢,在有些地区和领域甚至有所下降,十届人大35个代表团中女代表下降的有24个代表团(湖南是其中的一个);全国人大女代表的比例从六届人大开始一直停留在20%左右,在世界的排名从1994年的第12位下降到2005年的第42位;领导岗位女干部比例偏低;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女性成员明显下降,2004年女性村委会委员仅占村委会委员总数的15.1%。可以说,在政治领域,妇女是真正的弱势群体,由于所占人数和比例偏少,往往很难影响到决策,导致一些明显歧视妇女的政策和规定得不到纠正,或者妇女群体的特殊利益得不到全面的维护。这种现象,在基层更为突出。例如出嫁女的问题,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村规民约不断出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做出这些村规民约的基本上都是当地的男性,女性很少参与,根本没有发言权。

在妇女群体中,对政治权利的的意识呈现出两个极端,一方面,作为那些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妇女,也就是说,与政治接触较为紧密的妇女,她们对“政治权利”表现出很高的关注度和热情度,希望通过法律或政策的规定,为她们在参政道路中搭建平台,而另一方面,作为基层的普通妇女,特别是农村妇女,则对政治权利毫无意识,并不认为自己在这些方面有什么权利可言。因此提高妇女的参政意识和参政水平,是妇联组织在促进妇女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修改后的妇女法分别从各级人大代表、国(本文来自中科软件园,转载请注明!)家机关、社会团体及企事业单位的领导成员,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成员等方面对提高妇女参政程度分别做了规定,而《湖南省实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中,从三个角度对妇女参政作出了明确规定,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

一是明确了各级人大代表候选人中女性的比例一般应在百分之三十以上。由于受《选举法》的限制,选举的结果是完全尊重民意,选民有选谁和不选谁的自由,不能进行限制,因此对于各级人大正式代表我们不能设置硬性的性别比例,但是对候选人的性别比进行规定,尽管会有部分女性落选,但是妇女当选正式代表有了基本的保障。

二是明确各单位领导中应当有一定数量的女性。实施办法中规定“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组成入员和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应当分别有适当数量的女性成员;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各级人民法院、各级人民检察院的领导成员中 , 一般应当有女性成员。”这一规定,为妇女进入领导高层,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是明确农村妇女应当参与基层民主管理。实施办法中规定“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应当有女性成员。村民代表会议、居民代表会议中妇女代表的比例应当占百分之三十以上。”这一规定看上去很不起眼,但它对于农村妇女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重要性是很大的,有农村,受传统习俗的影响,妇女一般是不参加村组的会议,而是由户主,也就是丈夫去参加,所以对于村上的公共事务根本没有发言的权利。现在法律明文要求妇女进入村民代表大会和村委会,也就给了妇女发表自己意见和观点的舞台,鼓励更多的妇女走出家庭这个小圈子,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三、妇女和儿童的受教育权利

受教育权是公民在教育文化领域享有的基本权利。广义上的受教育权包括每个人按照其能力平等享受教育的权利,同时也包括要求提供教育机会的请求权。妇女和儿童的受教育权,是妇女和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保障儿童享有义务教育,这都是为了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

但是我国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体制、户籍制度等诸多原因,造成公民受教育权的事实上不平等。这种不平等突出地表现在二个问题上:一是农村与城市人口受教育水平的明显差异,特别是农村流动人口的子女受教育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二是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女童得不到受教育的权利,过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这其中,有的是因为家境确实困难,无法支付学费,只能让女孩子辍学回家,也有的家庭认为女孩读多了书没有用,应该早点进入社会,赚钱贴补家用。而这种剥夺女童受教育权的情况,在有些地区已经是很常见的情况,让人十分忧虑。

前段时间有一件新闻非常轰动,题目是“北大学子拯救卖花女童”:几个10岁左右的女孩每天在北大附近,围着散步的学生叫卖手中的玫瑰,常常到深夜还在卖花。这件事被一名北大学生注意到,通过取得她们的信任,了解了她们的遭遇,她们来自湖南,是被家人交给一个姑姑,带到北京来卖花,姑姑每天给她们下达卖花的任务,完不成就会受罚,而姑姑每月会给家里寄300元钱。为了帮助这几个孩子,北大学生成立了一个名叫“花神社”的组织,成员以公开募捐方式筹集基金,负责卖花女的学费和生活费。这些热心的北大学子轮流给女孩补课、并派出湖南籍同学在回乡时寻找卖花女的父母,试图说服他们让女儿回家读书。他们还试图从法律上寻找突破口,将背后的操控者绳之以法,并希望杜绝此类悲剧的发生。整个事件首先由《新京报》作连续报道,在北京有很大反响,之后,全国妇联、海淀区政府都非常关注此事。最后,通过包括各级妇联在内的多部门通力合作,卖花女童终于回到了家,并且也重返校园。但是,通过此案我们也了解到,在卖花女童生活的当地,这种女童辍学的情况十分突出,甚至家人还认为孩子能够赚钱了是件好事,女孩读书读多了也没用。因此,如何保障女童的受教育权,依旧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在城市里的儿童一般都能得到较好的教育,但是依旧有一个群体可能没有进入我们的视线,这就是流动人口中儿童,他们的受教育权利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人民日报》曾经报道过一组调查数字,“我国流动人口中,18周岁以下的流动人口达1982万,其中义务教育年龄段的孩子有9.3%处于辍学状态。”这样算起来,有近185万流动人口中的儿童没有接受义务教育,这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数字。由于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即义务教育阶段费用主要由地方政府负担,流动儿童少年因为没有流入地的户口,无法享受由流入地政府财政负担的教育经费,而且流入地政府也没有落实外来人口子女教育的资金及任务。因此,对于流动儿童少年的入学问题,流入地政府总是以此为理由而拒不负担主要责任,造成流动子女入学难问题越来越严重。但是流动人口的子女有他们的特殊性,他们中的很多人是一出生就在城市,或者跟随打工的父母,从小在城市长大。多年生活在城市的农村孩子已经不习惯农村的生活,可能他们也瞧不起农村的认知方式和习俗,但他们也并不被城市所完全接纳,因为国家现行的户籍制度不可能给他们城市身份,他们同样被城市人所瞧不起。这就是有关学者所提出的“边缘人第二代”。,“第二代”的价值体系、心理状态与社会角色肯定不同于上一代。这些变化,稍有不慎就可能会形成恶性循环,加剧他们与城市主流社会的冲突。但如果引导得当,则可能会形成良性循环,促进他们与主流社会的融合。因此,保障流动人口获得平等的教育权,意义十分重大。在我省新出台的妇女法实施办法中,明确规定了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不得以户籍为由拒绝流动人口中的女性儿童少年就近入学,相信这一规定对保障我省的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应当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妇女的劳动权益

男女在身体结构和生理素质方面存在先天不同,加上妇女担负着生育子女的社会使命,因此,对妇女的劳动权益进行特殊保护尤为重要。按照国际劳工标准,保障妇女劳动权益从内容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保障妇女的劳动权利,让妇女能够平等充分地就业;二是保障妇女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

但是目前,我国就业和职业中的男女不平等状况仍然严重,具体表现在4个方面:

一、女性就业门槛高于男性。部分单位招聘时强调员工的“男性”性别,在招收女性员工时也多以暂缓生育等为条件,或者不招收那些正在婚育年龄的妇女,以免增加企业负担。

二、男女职业结构差异大,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女性职业、如教师、售货员等,女性的非正规就业、低端就业和年轻就业倾向比较明显。在同一职业层面中,女性工作职位和晋升机会普遍不如男性。

三、女性在就业中享受的社会保障和职业福利总体上低于男性,其中法定假期外的带薪休假和生育保险的普及率最低。这在个体、私营、农村集体所有制企业中尤其明显。

四、职业退出机制上,男女存在不平等对待。从50年代开始,女性在退休年龄上普遍早于男性。面临下岗和提前退休时,女性往往首当其冲。个别单位强迫未满60周岁的女性高级专家退休,虽然妇联组织一直在呼吁“男女同龄退休”,但至今没有得以实现。五是企业规避法律。

在“四期”保护等特殊权益保护方面,绝大多数企业不会直接挑战法律,但是往往以人事自主权或单位内部规章制度为由损害妇女的权益。这种“隐性损害”更难进行处罚。

来自全国妇联的调查显示,有78.5%的妇女在经期、40%的妇女在孕期、25.6%的妇女在哺乳期没有受到特殊保护。即使是做得相对比较好的产期保护中,部分女性也只能享有休假,工资福利大打折扣。有的女性在怀孕后立即被单位换岗,不仅收入锐减而且生完孩子后也不再可能回到原来岗位,她们只能选择回家,等等。

为了保护妇女的劳动权益,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除了妇女保障法之外,劳动法、女职工劳动保护条例、女职工保健条例中,都有许多相关规定。

案例:小王到某家公司应聘担任业务员,进公司的时候,公司明确向她提出来,在公司服务三年内,不能生育,否则,公司有权单方面解除与小王的劳

动合同,并可以要求小王赔偿公司员工培训费五千元。小王当时表示完全同意,并在与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里明确约定了“三年之内不生育”的条款,同时,小王与公司的劳动合同期限也约定为三年。合同即将期满的时候,小王发现自己怀孕了,公司方面知道后,就通知她不再续签合同,并要求她按约定赔偿公司五千元。请问,公司的做法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答案:公司的做法完全不符合法律的规定,第一,我国的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我省的妇女法实施办法中都明确规定:“各单位在录(聘)用女职工时,应当依法与其签订劳动(聘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 , 劳动(聘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中不得规定限制女职工结婚、生育的内容。”因此,即使公司与小王签订了三年不生育的条款,该条款也是无效的,不会获得法院的支持。第二,现在小王怀孕了,公司不仅不能辞退她,反而还必须继续聘用她,因为我省的相关法规规定:“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 , 劳动(聘用)合同期满或者劳动(聘用)合同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时 , 用人单位应当将劳动合同续延至孕期、产期、哺乳期期满为止。”也就是说,即使这个时候小王与公司的合同到期了,合同也必须续延至小王生完孩子后,一年哺乳期满时,才可以辞退小王。

我国的法律对妇女的特殊劳动权益是给予了较为充分的保护,这种保护的出发点就在于,妇女的生育不仅仅是妇女个人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妇女的生育是人类社会的再生产,是在为人类做贡献。因此,全社会都有责任保护妇女在生育期间享有特殊保护。当然,目前在现实中,妇女的特殊劳动权益保护做得并不是太好,这一方面与法律法规仍不尽完善有关,与雇主一味追求权益,忽视社会责任有关,同时,也与社会上对妇女生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高,因此,需要我们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推动法律法规政策的落实和人们观念的转变。

五、妇女的财产权益

财产权益是公民享有的最基本的权利,是公民行使政治权利、文化教育权利、劳动权利、人身权利和婚姻家庭等权利的基础。它主要体现于在社会生活中的财产关系、在婚姻家庭生活中的财产关系。财产权利是具有物质财富内容,直接和经济利益联系的民事权利,它包括所有权、债权、继承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日常我们的工作中比较多接触到的与妇女维权相关的财产权益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婚姻、家庭中的共有财产:

根据婚姻法的规定,我国的夫妻财产制目前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在没有约定的情况下,夫妻共同所有;第二种是在夫妻书面约定的情况下,财产各自所有;第三种也是在夫妻书面约定的情况下,财产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在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两点,一个是这种约定,特别是各自所有的约定,是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的,也就是说如果夫妻之间约定债务由一方承担,如果债权人不知道这个约定,那么债权人还是可以向夫妻双方要求清偿。另一个是,自从新婚姻法实施以来,原来的婚姻法中规定,“婚前财产通过八年的共同生活,就转变成夫妻共同财产”这一条,已经失效了。婚前财产永远是婚前财产,永远归一方所有。

案例:张平与王娟于1990年结婚,当时两人为避免将来产生财产纠纷,书面约定了夫妻财产归各自所有,由张平负担家里所有开支。婚后不久,张平做生意赚了钱,王娟便从单位辞职专心回家带孩子、照顾公婆。随着张平生意越做越大,夫妻关系出现了裂痕,2005年,张平以夫妻性格不合为由向法院起诉离婚。王娟也同意离婚,但是要求张平补偿自己十几年来为家庭付出的青春。张平不同意,说这些年来家中所有开支都是由他提供,王娟没有任何收入,对家庭没有任何贡献,都靠他养活,如果要补偿的话,也应该是王娟补偿他。请问,张平和王娟的主张,有没有法律依据?

答案:张平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王娟的提法是有法律依据的。我国婚姻法第10条规定:“夫妻书面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各自所有,一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较多义务的,离婚时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补偿,另一方应当予以补偿。”因此,根据这一条的规定,王娟要求张平对她在这些年中对家庭所尽的义务给予补偿是有法律依据。婚姻法中这一条规定也肯定了妇女从事家务劳动,也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是应该获得补偿。当然,从这个案例中我们也看出,第一,不要轻易与丈夫约定财产各自所有;第二,不论丈夫多么有钱,妻子(本文来自中科软件园,转载请注明!)也应当坚持进入社会,有自己的一份工作,有独立生存的能力,这样不论丈夫有什么变化,自己也还是能够自食其力,保有自己的尊严。

2、妇女的财产继承权:

继承权是指公民依照法律的规定或者被继承人生前立下的合法有效的遗嘱而承受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继承分为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如果有遗嘱,则按遗嘱处分遗产,如果没有遗嘱,则按我国法律规定处分遗产。我国《继承法》明确规定了“继承权男女平等”。妇女权益保障法也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受法律保护,在同一顺序 法定继承人中,不得歧视妇女。丧偶妇女有权处分继承的财产,任何人不得干涉。”在继承方面,法律有十分完善的规定,列举了许多不同情况下的继承方式,在这里,由于时间关系,就不一一说明了,但是有一条法律规定,需要大家注意。

案例:王军与朱红于1975年结婚,婚后两人生育了一个女儿,并一直与王军的父母生活在一起,王军在1988年因车祸不幸去世,朱红之后没有再嫁,而是与公婆共同生活,精心照顾两位老人,直到2006年公婆相继去世。老人去世后留下一笔遗产,但没有遗嘱。王军的两个哥哥提出要分割遗产,方案是三兄弟平分,王军去世了,就由王军的女儿代位继承。朱红提出,自己一直与老人生活在一起,也应该分一部分遗产。几方因此发生争执,并上诉到法院。法院会怎么判决呢?

答案:朱红有权参与遗产继承。妇女权益保障法第35条规定:“丧偶妇女对公、婆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公、婆的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其继承权不受子女代位继承的影响。”根据这条规定,丧偶妇女对公婆遗产的继承权与子女的代位继承权是两个独立的继承权,相互不影响各自的成立。丧偶妇女对公婆遗产的继承权是建立在尽了主要赡养义务基础上的,而子女的代位继承权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因此此案中,朱红、王军的女儿、王军的两个哥哥有权共同分割遗产。

3、农村妇女的土地权益及相关财产权益:

当前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得不到保障的情况十分突出,相信大家在工作中也经常会碰到此类问题。在现实中,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农村妇女出嫁后,其承包土地及其土地收益权丧失,或者只能获得少于本村一般劳动力的土地承包份额及土地收益。二是妇女离婚后,男方强行耕种女方土地或将妇女的土地以村集体的名义“合法”收回,从而使离婚妇女的土地承包权长期受到侵害。三是男到女家落户,入赘丈夫不能获得承包土地,或只能获得少量承包土地。四是在上述这些前提下,农村妇女在征地补偿费用和集体经济组

织收益分配等方面得不到与当地村民的平等享受。特别是第四种情况,由于直接体现了金钱的分配,所以引起了很多纠纷和矛盾,以及妇女的群体上访,严重影响了当地社会的稳定。而此类纠纷一直以来,缺少很好的解决方法,当地政府调解不力,法院也拒绝收理,因此解决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省在妇女法实施办法中以很重的笔墨对此类问题进行了重点明确,在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中,对保护农村妇女的土地承包、宅基地使用、征收费分配等权益,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针对目前农村妇女土地权益案件受理难的情况,为进一步畅通救济渠道,第四十一条中明确规定,对于因土地承包、宅基地使用、征地补偿费分配等产生的纠纷,“由乡镇人民政府依法调解;受害人也可以依法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目前来看,此类纠纷已经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也有了很多胜诉的案例。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侵犯农村妇女财产权益的行为,归根到底还是传统封建思想在作怪,因此,加大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宣传力度,转变农村干部和老百姓的思想观念,才是改变这种现状的根本途径。

六、妇女、儿童的人身权利

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是民事权利的主要内容,人身权利又称为人身非财产权利,是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与其自身不可分离的、没有直接财产内容的各种民事权利。人身权利由人格权与身份权两个系列的民事权利组成。人格权分为物质性人格权和精神性人格权,物质性人格权包括生命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身份权包括配偶权、亲权和亲属权。我国法律对人身权利的保护是不分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的,但是由于妇女和儿童的相对弱势,因此妇女和儿童的人身权利受侵害的情况更为突出,需要得到更全面更有效的保护。

在这里,我主要讲以下两个重点问题:

1、性骚扰问题:

性骚扰这一概念最早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出现,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逐渐被中国大众接触,在此之前,我国老百姓对此类行为一般称之为“耍流氓”,将其归为道德问题。不过,虽然如此,还是有少数勇敢的女性站了出来,用诉讼的形式来反抗性骚扰,有几起案例在全国都引起广泛关注:如全国首例原告胜诉的性骚扰案--武汉市女教师何某诉上司盛某性骚扰案日,何某是武汉市某商业学校中外语言教研室老师,因不堪原教研室副主任盛某的性骚扰行为,于2002年7月向法院提起诉讼。原告诉称,自2000年下半年始,被告利用工作之便对原告进行性诱惑,被拒绝后仍不死心,在同事面前大肆张扬喜欢原告。2001年,学校组织教师外出春游,被告当晚11时多尾随至原告房间,对原告有不文明的行为。何某认为盛某对其进行言语挑逗、行为骚扰,进而发展为性侵害,不仅影响了其正常工作生活,而且对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伤害,经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认定被告侵扰原告事实成立,判决被告向原告赔礼道歉。这起案例是2003年的案例,当时我国法律中并没有“性骚扰”这个概念。因此原告虽然胜诉,但被告居然仅仅只需赔礼道歉,连一分钱赔偿都没有。

自从去年《妇女权益保障法》修改后,性骚扰才正式成为法律语言。妇女权益保障法在第40条中明确规定:“禁止对妇女实施性骚扰,受害妇女有权向单位和有关机关投诉”。但是妇女法的规定只是出现了“性骚扰”三个字,而什么是性骚扰,却没有明确的描述。为了使这一法律规定更具操作性,此次我省在修改妇女法实施办法时,进行了更为具体的规定,从地方立法的角度对性骚扰的法律规定做出了大胆的突破。实施办法第三十条规定:“禁止违反法律、伦理道德以具有淫秽内容的行为、语言、文字、图片、电子信息等任何形式对妇女实施性骚扰。各单位应当采取措施预防和制止工作场所的性骚扰。”办法出台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可以说,湖南省的实施办法在全国首开先河,对性骚扰的表现形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以至于很多媒体写出的新闻标题是“黄段子可以是构成性骚扰”。当然,这种标题也是不完全准确的,黄色短信必须产生一定的法律后果,必须是违反法律、伦理道德的,必须是受害妇女提出请求的,才可能构成性骚扰。

但是在实施办法中还有一点突破,就是明确将禁止工作场所的性骚扰写进了地方法规。其实在国际上,关于“性骚扰”的立法主要集中在对工作场所性骚扰的防治。国际劳工组织认为,“性骚扰是对员工基本权利的侵犯,是安全问题、健康问题、歧视问题,是一种不能接受的工作条件,一种主要针对妇女的暴力。”由于工作场所的性骚扰往往发生在上司与下层员工之间,基于的是不平等的两性权力关系,如果没有相应的措施予以制止,这种骚扰有可能持续和升级,给女性带来更多的伤害,因此目前世界各国都对工作中的性骚扰相当重视,很多国家在劳动法中明确禁止工作场所的性骚扰,将保障劳动者免受性骚扰规定为企业的一项基本义务,从制度上更好地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和人格尊严。当然,中国的国情有点特殊,人口密度大,人与人之间的生理距离往往得不到保证,因此公共场所的性骚扰也经常发生,但是职场性骚扰应当也是我们今后重点关注的领域。

2、选择性终止妊娠问题

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新生儿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调目前已经成为一个全国性的严重问题。我国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出生婴儿性别比数值为119.92,即当时平均每出生100名女婴,相对应地出生了近120名男婴,这大大偏离了103~107的正常范围,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相比,上升了8.5个百分点,比正常值高出近14个百分点。而且这种统计数字还十分保守,在许多地方,出生男女比例已经达到130:100,男性过剩,配对困难,会对家庭和社会形成强烈冲击。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统计,目前在我国不满20岁的人口中,男性已经比女性多出2000余万人了,平均每个年龄段的男性比女性富余100多万人———这将对一夫一妻制家庭带来冲击,婚外恋、第三者插足将增多,离婚率将持续上升,传统家庭的稳定会受到威胁,有一位全国政协委员提出一个大胆的估计:到2020年全国实现小康之日,全国将有3000万~4000万处于婚育年龄的男青年无妻可娶。未来各种基于性的暴力可能持续上升,社会刑事案件增加,基本消失的买卖婚姻、童婚交换、拐卖妇女等现象有可能重新抬头,从而滋生一些不道德和丑恶的社会现象。

村妇女儿童维权站组织机构 篇4

站长:党支部书记

副站长:社区妇代会主任

成员:治保主任

妇女小组长

村妇女儿童维权站工作职责

1、宣传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利用广播、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等有效手段开展法律宣传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妇女做家庭中的法律明白人,并带动家庭成员自觉知法、守法。

2、接待咨询和来访,为群众提供就业创业以及婚姻家庭等生产生活方面的咨询和服务,认真接待妇女群众来访,引导、帮助妇女群众依法、合理、有序地反映利益诉求。积极开展对困难群体的帮扶救助活动。

3、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围绕平安建设工作大局,按照“防拐卖、防盗窃、防抢劫、防隐患”和“无毒品、无赌博、无暴力、无犯罪”的“四防四无”标准,深入推进“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对有暴力、赌博等倾向及安全隐患,做到及时劝阻、及时制止和及早预防。

4、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及时掌握社情民意,向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对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及时进行调处化解和教育疏导,做到对社会治安问题和不稳定因素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

村妇女儿童维权站工作制度

1、实行每月集中学习制度。组织维权站成员及时掌握维权工作理论、政策和法律知识,提高依法维权能力。

2、对能调处的妇女儿童维权案件会同维权工作站,在三日内完成调处,调处困难的及时向县维权工作站汇报,并积极配合做好调查协调工作。

3、及时对妇女矛盾纠纷进行排查,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4、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联系,每月21日前向县维权站上报维权案件处理和工作情况。

村妇女儿童维权站工作流程

咨询及投诉程序:填写登记表、提出处理办法、个案追踪。

处理程序:来电接听、来信函复、来访有人接访;简单个案即时答复;一般个案7个工作日内答复;复杂个案依托综治工作站协调处理;疑难个案及时报送乡(镇)维权站,并协助做好调查、调解、处理等工作。

村妇女儿童维权工作站维权队伍

1、职责:为妇女群众提供法律、心理咨询及调解等服务,帮

助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家庭和谐及社会稳定,推进“平安家庭”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任务:零距离服务妇女群众,倾听妇女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帮助她们化解矛盾,解决难题。

3、要求:具有公益精神和奉献意识,热心有威望懂政策法规,愿意为妇女群众服务。

在妇女儿童维权法律咨询服务中心 篇5

不断深化“平安家庭”创建活动

近年来,××市妇联结合自身优势,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实践,始终把关注妇女儿童生存与发展、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作为妇联工作的“生命线”,以关注妇女民生、维护家庭平安为重点,积极主动承接政府转移的职能,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在反映妇女诉求、维护妇女儿童权益方面的职能优势,协助市委市政府做好稳人心、暖人心、得人心、聚人心的工作,不断创新载体,丰富“平安家庭”创建内涵,不断打造亮点,提升“平安家庭”创建水平,促进了家庭、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为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努力营造创建“平安家庭”浓厚氛围

为了使“平安家庭”创建活动有的放矢,××妇联紧紧围绕“构建和谐××,发展××经济”这一主线,引导广大妇女学法守法懂法做文明人,积极营造安全和睦、健康文明的家庭环境,使家庭成为社会平安与和谐的起点。一是宣传法律知识讲平安。利用三八维权周、综治宣传月、法制宣传日,积极开展 “万名妇女普法维权”行动、“万名家庭学法律”活动,提高家庭成员遵纪守法、依法维权、平安和谐、幸福和睦的意识;通过开办普法大讲堂、举行法律知识竞赛等使法律知识进家庭,提高了家庭成员参与“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举办妇联干部培训班,深入学习《宪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等相关维护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增强妇联干部的法律素质,引导广大妇女遵纪守法,利用法律武器维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从而使家庭更加和睦温馨,社会环境更加和谐稳定。二是弘扬家庭美德促平安。为进一步引导广大家庭以德治家、文明立家、和谐兴家,大力倡导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在马陵山敬老院举办了××市?启动仪式,......。××市妇联还开展了 “我做合格小公民”、“大手拉小手”等小公民道德建设活动,提高了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双塘镇在2010年、时集镇在2011年开始开展首届“好媳妇”、“好婆婆”评选表彰活动,树立家庭成员间宽容、谦让、平等、融洽的良好家风;邵店镇陈堰村举办“好媳妇”节历时26年,弘扬男女平等、尊老爱幼的文明新风,以每个小家庭的和睦推动社会大家庭的和谐,形成了人人共建平安家庭,人人共享和谐社会的良好局面。

二、强化维权机制建设,深入开展“维权示范岗”创建活动

2011年,市妇联创新参与社会管理方式,联合市综治办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维护妇女权益示范岗”创建活动,这项活动延伸了妇女儿童维权工作手臂,不仅实现了妇女儿童维权前臵,而且保障了妇女儿童维权的社会化、实事化。一是着力构建相关机制。建立妇女儿童维权绿色通道、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供法律援助和司法救济等维权岗职责,健全“五个一”机制,即:建立健全一个组织机构、一套工作制度、一名专业咨询工作人员、一部维权热线电话和一张维权联系卡,不断推进维权岗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二是扎实开展实践活动。各争创岗积极开展“我参与、我懂法、我平安”法律知识竞赛、“万名妇女学法”法制宣传、法律宣讲“四进”等主题实践活动,切实为妇女儿童谋实招、办实事、求实效。目前,全市共有1个省级、9个徐州市级 “维护妇女权益示范岗”,(在本次会议上,将对评选出的××市的10个维权示范岗进行表彰),维权岗的触角延伸至公、检、法、司、劳动、综治、卫生等行业和部门,扩大了社会化维权网络。(刚才大家在法院参观了维权绿色通道、诉调中心、合议庭等,法院的立案庭就是徐州市级的示范岗,希望大家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要让广大妇女姐妹知道,在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下要提起诉讼,提起诉讼经济确有困难的,司法局可以给予法律援助)

三、深化创建活动内涵,有效提升创建活动的实效性和影响力

××市妇联从推动解决妇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主动协调沟通,拓展维权服务空间,努力为妇女儿童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一是提升妇女参政意识,积极拓宽妇女进步渠道。联合市委组织部,推动出台了《××市培养选拔女干部发展女党员五年规划》,推动各类优秀女性人才在不同层面参政议政;利用多种形式对女干部进行培训,帮助不同层面女干部拓展知识、开阔视野、提升能力;建立女性人才库,储备各类女性人才?名,向市委市政府各部门推荐使用?名;抓住我市村两委换届契机,积极向市有关部门建议在相关文件中规定:“村党支部委员中至少要有一名女性”、“村委会成员中至少要有一名女性”,目前我市253个村中女性进两委比例均达到100%。二是关注妇女就业创业,充当妇女择业后盾桥梁。抓住外出务工人员返乡过节的有利时机,适时举行“春风行动—中小企业用工招聘会”,指导各镇妇联做好宣传发动工作,有针对性地组织2000余人和52家中小企业对接,现场签订800多分意向合同;为了更好地给妇女搭建创业平台,启动“创业富民—巾帼示范在行动”项目建设,举办全市创业妇女先进事迹报告会,让广大妇女在先进典型的带动下,自主参加创业致富,提高自己的地位。三是重视妇女权益维护,构筑全方位“防爆墙”。针对目前信访案件中家庭暴力案件逐年上升的现象,积极协调政法委、公安局、法院、检察院、司法局等单位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共同预防制止家庭暴力。市公安局充分利用“110”报警平台,对实施家庭暴力的做到有警必接,对实施家庭暴力者进行批评教育,并根据情节轻重予以处理;市法院充分发挥婚姻案件合议庭的作用,慎重对待每一件离婚案件;市司法局充分利用法律援助中心,对弱势群体实行免费服务;在民政部门救助站设立庇护场所,保护家庭暴力受害者的权益。各镇妇联组织广泛开展“零家庭暴力社区”和“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在行政村(居)建立“妇女维权站”,分别从纵向和横向构筑了反家庭暴力网络,使妇女人身权利得到了有效保障。四是情系困难妇女儿童,倾心帮助办实事解难题。先后开展了“春蕾圆梦”行动、关爱留守妇女和儿童、孤贫儿童救助、妇女病普查普治、农村妇女“两癌”筛查、妇女创业就业小额担保贷款等活动。大力推进妇女小额贴息贷款政策的落实,帮助更多的妇女实现创业,带动就业,去年累计发放妇女小额贷款322万元,扶持妇女创业17人,目前已有16人申请办理的妇女小额担保贷款306万元贴息全部到位。今年在充分审核把关的基础上,已向市农合行共推荐了58户申请的689万元妇女小额贴息贷款,用于扶大扶强一批“妇”字号示范基地和示范户。每年都争取4万余元的救助资金,资助40多名孤贫儿童;推荐家庭贫困的女初中毕业生上春蕾中专班,学习一技之长;以互助组的形式帮助留守妇女生产和生活;招募爱心妈妈和成长伙伴,开展志愿服务关心关爱留守儿童。

四、服务经济发展大局,切实做好家庭矛盾纠纷调解及信访维稳工作

××市妇联始终坚持把解决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调解、妇女群众信访问题和维权需求放到平安××的大局中去统筹考虑,共同推进,积极与综治部门合作,将“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纳入平安××的创建考核体系。2011年,邵店镇被评为省“平安家庭”创建示范镇、新店镇胡庄村等5个村被评为省“平安家庭”创建示范村。一是加强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建立领导责任制,把婚姻家庭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和信访维稳工作纳入全市妇联系统目标责任管理,在重大活动和节庆期间,实行值班制度,畅通12338妇女维权热线,建立信访接待制度,不断丰富信访工作手段,促进信访问题有效解决。二是创新载体,化解矛盾纠纷。市妇联与司法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婚姻家庭矛盾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市、镇、村均成立了婚姻家庭调解委员会,配备相应的人员,形成三级调解工作局面,最大限度地化解婚姻家庭矛盾纠纷,减少不稳定因素,提升全市家庭生活幸福指数。广开思路,结合信访实践,教育广大妇女干部依法行政,规范接待、处理信访行为;教育妇女群众遵纪守法,规范群众的日常行为和信访行为,构建和谐有序的信访工作新秩序;开放领导接访日和开展干部下访活动,引导妇女群众就地、就近反映问题,及时消除不稳定因素;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大化解”活动,做好问题家庭的排查、调处和帮扶工作,及时化解矛盾,解决纠纷,避免矛盾的激化。2011年,市妇联共接待信访75件,处理结案率达到98%以上,有效化解了家庭矛盾,促进了社会稳定。三是构建平台,畅通诉求渠道。建立了由镇、村(社区)妇联干部牵头组织成立的妇女议事组织,明确了妇女议事制度职责,通过定期集中活动、下基层调研、上门走访、接待来访、基层调研等形式,了解议题,收集议题。在确定议题的时候,均把妇女权益维护摆到了第一位,妇女议事制度也成为了维护妇女权益的有效途径。如港头镇新圩村围绕“如何面对家庭暴力”开展学法议事活动,设立温馨聊天室,帮助家庭成员改变不良行为,改善家庭关系。棋盘镇妇联根据?,瓦窑镇通过妇女议事,成立互助组帮助留守妇女解决生产生活困难等。目前,全市妇女议事制度已全面实施,希望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各镇、村要有目的、有组织、有规范地组织妇女代表议身边事、议家庭事、议社会事,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合理表达自己的建议,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从而促进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平安。

2012年,市妇联将从保障妇女权益、深化“平安家庭”创建、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不断创新进取,扎实开展工作,力争实现更大作为。

一是继续深入推广妇女议事制度。选准妇女群众关注的议题,使妇女群众在议事中提升、在议事中受益;通过组织不同妇女群体、不同妇女界别广泛进行议事活动,扩大活动的覆盖面,凡是有妇女的地方都要有妇女议事制度,使广大妇女都有地方表达诉求,都有渠道反映呼声;要通过组织多渠道、多形式的议事活动,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因地制宜,形成特色、做成品牌。二是切实加强婚姻家庭纠纷调处机制。充分发挥各镇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作用,进一步提升妇联组织婚姻家庭纠纷调处工作水平,规范制作和保存调解协议书,注重发挥调处结果的法律效力,真正做到调处一个纠纷、解决一个矛盾、安定一个家庭、教育一方群众,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矛盾纠纷的产生和发展。

三是创新深化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加强“好媳妇” “好婆婆”及各类典型家庭的评选表彰和宣传,不断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激发家庭成员参与热情,提高创建成效。深入开展“万名家庭学法律”“万名家庭创和谐”、“万名万家庭讲文明”“万名家庭学先进”等活动,进一步加大“平安家庭”创建工作力度,提高创建工作水平。

在妇女儿童维权法律咨询服务中心 篇6

中心始建于1963年2月, 承担着全区妇女儿童保健的管理工作及全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管理工作。

近年来, 中心积极树立由职能化转向人性化的服务理念, 立志于打造特色服务, 不断满足区内妇儿人群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求。中心充分将保健与临床相结合, 开设了包括妇女保健、儿童保健、蓝光箱治疗黄疸、儿科激光治疗、矮小症门诊, 中医催乳门诊、中医产后康复, 中医美容门诊、宫颈筛查治疗门诊、肝功能、肾功能、同型半胱氨酸检测、孕前优生优育、两癌筛查等方面的诸多特色项目。

妇女维权服务站工作制度及流程 篇7

维权服务制度。对群众来访反映的问题必须当天着手处理、及时消除矛盾。对需要与有关部门协调解决或进入司法程序的严重侵害妇女权益的案件,应当及时跟进配合处理,做到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回音。

信息反馈制度。每个季度对当季接待处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半年及全年统计报表报上级妇联。重大案件信息及时上报。对带有倾向性、苗头性和政策性的问题及时排查分析上报。

登记处理制度。设置专门登记本,记录投诉案件的来源、基本情况、处理结果和承办人员。对每项活动的开展,每个案件的投诉、处理、反馈等情况做到情况记载清晰,档案管理规范。

例会制度。妇女维权服务站工作人员参加综治维稳中心(站)例会,互通情况、分析研究涉及妇女的重大矛盾纠纷,共同商议解决。

在妇女儿童维权法律咨询服务中心 篇8

平安县总工会(2012年6月7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平安县总工会全体干部职工对全总职工法律援助维权服务工作检查调研组一行莅临我县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我就平安县工会职工法律援助维权服务工作作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我县职工法律援助维权服务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青海省农民工法律援助中心海东分站的业务指导下,围绕“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始终坚持“基层为主、预防为主、调解为主”的工会处理劳动争议原则,结合“平安海东”创建工作,以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为主线,以维护困难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为重点,积极开展职工法律援助维权服务工作,有效促进了区域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和县域经济的较快发展。年初,我会职工法律援助工作站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职工法律援助维权服务示范单位”。

一、基本情况

我县工会法律援助工作站于2008年11月成立,在全县8个乡镇和5个社区设有13个基层法律援助点(依托司法局法律援助工作站),拥有法律接待员16人,聘请律师事务所常年法律顾问1人。08年以来,县法律援助工作站累计接待各类法律援助94人次,受理劳动争议、工伤赔偿、死亡赔偿等案件40起,调处成功40起,涉及金额154.18万元。各基层法律援助点累计接待来信来访200余人次,成功调解劳动争议9起。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县工会法律援助工作以扩大法律援助社会惠及面为目标,以法律援助工作站规范化建设为契机,健全维权工作体系,加强各项机制建设,着力提升了职工法律援助工作水平,整体工作呈现以下几点:

1、提高认识,健全工会法律援助工作体系。高度重视工会职工法律援助工作,把职工法律援助工作作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一项民心工程来抓,做到了年初有安排,年终有总结。一是组织机构健全。县工会法律援助工作站依托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为平台开展职工法律援助工作,帮扶中心工作人员即是法律援助接待员,各基层法律援助点均设有办公室,并有法律接待员专门负责法律援助维权服务工作的开展。二是形成维权联动机制。结合《平安县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同县人事局、司法局等10家单位建立相互配合有序的职工群众维权联动机制,形成各部门协调一致,密切配合,优势互补的“一体化”维权工作格局,为职工提供全面而又便捷的维权服务。三是工作机制健全。制定了《工会法律援助实施办法》,制作悬挂了《职工法律援 助工作站工作流程图》和《法律援助工作站职责》,开通了维权服务专线电话0972-8612050,建立了职工法律援助中心节假日值班制度,畅通了职工法律援助便民服务渠道,确保了职工法律援助工作的及时有效。

2、加强宣传,扩大工会法律援助知晓度。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加大法律援助维权服务工作的宣传力度,使职工明白工会是维护他们合法权益的“娘家人”。一是编印下发了了《职工维权手册》、《农民工进城务工百问百答》等宣传手册,制作了宣传纸杯。二是开展了法律援助宣传周活动。结合各类宣传周活动对《青海省法律援助条例》、《妇女权益保障法》、《劳动法》、《工会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进行了集中宣传。三是围绕“六五”普法和“下基层、接地气、办实事”活动,开展法律下乡镇、进企业、入社区宣传活动。邀请法律专业人士和职业律师深入乡镇、企业、社区举办法律维权知识培训,宣传各类政策法规,并现场为职工、农民工提供政策咨询和维权引导。四是结合中央1号文件和“四下乡”等活动,深入农村宣传法律知识,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维权服务。2009年至今,累计开展各类法制宣传20余次,发放各类法制宣传材料2万余份,接受宣传3万余人。

3、实施应援尽援,扩大工会法律援助覆盖面。针对工会法律援助受援人数少这一现状,我们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措施,不断扩大法律援助服务对象的覆盖面。一是降低法律援助门槛。例如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因劳动报酬和工伤赔偿 申请法律援助的,不再进行经济状况审查,直接给予法律援助。二是推出便民利民措施。如向进城务工人员发放“连心卡”,通过把工会维权服务内容、维权电话等直接印制在卡上,方便进城务工人员有困难时第一时间联系工会、第一时间提供维权服务。三是开展法律援助“七进”活动。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了法律援助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进企业、进机关、进寺院“七进”活动,进一步将法律援助服务向最基层各个层面延伸,方便群众法律求助,满足群众法律需求,真正将法律援助这一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做深做实。

4、加强机制建设,增强工会法律援助工作实效性。逐步建全了工会维权工作相关机制体制,不断提高了工会组织维权工作的实效性。一是开展职工法律援助站规范化建设。按照《青海省社团等部门法律援助工作站规范化建设指导标准》,对照自身工作实际,认真落实相关规定,进一步完善相关程序规则,按要求建立健全了各类维权档案,确保了法律援助工作站有效开展。二是建立律师联合调处机制。职工法律援助站无法通过调解处理的纠纷案件,移交承办律师办理,做到案件全部办结。

5、注重法制培训,提高工会干部依法维权能力水平。注重加强工会干部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培训,力争使每一位工会干部都能懂法、会维权。一是开展基层工会干部法制培训。县总工会每年举办1-2期基层工会干部培训班,专门邀 请省总工会干部学校教授对《工会法》、《劳动法》、《法律援助条例》等知识进行集中培训,通过培训基层工会干部,引导广大职工以合法理性方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二是加强法律接待员法律维权知识培训。组织县工会法律援助工作站和各基层法律援助点法律接待员对相关法律法规和法律援助技巧等知识进行集中学习培训,同时选派干部参加省级业务培训,增强了他们为职工提供维权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在全县工会系统内开展了“劳动法律知识竞赛”活动,宣传有关法律法规,提高职工的法律意识和科学维权意识。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援助资金严重缺乏,聘请律师服务的经费没有来源。

2、部分工会干部和法律接待员自身法律素质和调解能力还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3、法制宣传的广度、力度还不够。

四、几点建议

1、职工法律援助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建议从中央帮扶资金中单列法律援助专项资金。

2、加强干部的交流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拓宽思路、开阔眼界,增强干部维权服务能力。

在妇女儿童维权法律咨询服务中心 篇9

各村、镇直各单位:为了推动青少年的法律服务工作,依法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预防青少年犯罪,加强对青少年人法律服务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切实为青少年人提供法律援助,经研究,决定成立“顺河镇青少年法律服务中心”。顺河镇青少年法律服务中心的主要职责:

一、在青少年中开展经常性的法律宣传教育活动,积极会同有关单位做好青少年的法制教育的指导和协调,预防青少年犯罪。

二、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积极受理涉及青少年维权的法律案件,提供优先、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三、为青少年提供法律援助,根据《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及《法律援助条例》,对符合未成年人申请法律援助条件的案件要全部受理,并提供有效的法律援助。顺河镇青少年法律维权服务中心,办公地点设在镇政法综治服务大厅。

丰县顺河镇青少年法律维权服务中心成立

在妇女儿童维权法律咨询服务中心 篇10

摘要:个案工作可以帮助人们解决目前的困境,重塑自我,实现自我,进而提升自我。家庭暴力对妇女的身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而妇女自身意识的改变,自我的增强等有助于其摆脱家庭暴力,发展自己。本文从个案工作中卡尔·罗杰斯的人本治疗模式入手,探讨了个案工作在家庭暴力中妇女维权的运用。

关键词:家庭暴力

妇女权益

个案工作

人本治疗模式 前言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否。而家庭暴力则是影响家庭和睦的一个重大毒瘤,它事关妇女儿童等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家庭暴力不仅影响家庭幸福,更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其中的严重危害已经引起了全社会乃至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今家庭家庭暴力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现象。社会工作作为一门运用专门知识和技能来开展各种服务、挖掘个人潜能、增进社会福利与和谐的专业,它的介入可以弥补其他的解决家庭暴力手段的不足,从而有效地解决家庭暴力。同时,社会工作的专业性以及它对受助者的尊重、保密等原则,正好符合大多数中国人在发生家庭暴力后的“家丑不可外扬”的心理,为社会工作介入解决家庭暴力提供了可能性。

一、家庭暴力的内涵和特点

(一)家庭暴力的定义

就家庭暴力的定义而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以殴打、捆绑、禁闭、残害或者其它手段对家庭成员从身体、精神、性等方面进行伤害和摧残的行为。而狭义的家庭暴力,主要是指丈夫对妻子进行肉体伤害、精神折磨和性虐待的违法犯罪行为。①本文所指的“家庭暴力”就是狭义的家庭暴力。

(二)家庭暴力的特点

(1)家庭暴力的对象具有特定性

家庭暴力的实施者和受害者之间的身份关系是特定的,一般而言都是指丈夫对妻子的家庭暴力。

(2)家庭暴力的时间具有持续性

家庭暴力发生在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之间,实施者会因为不同的事件,在不同的时间段里,多次或者长期对受害者采取不同的暴力行为。(3)家庭暴力的行为具有隐蔽性

家庭暴力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行为的隐蔽性。受害者精神上的伤害往往容易被人忽视,且难以愈合。

(4)家庭暴力的手段具有多样性②

家庭暴力的形式一般分为:1.身体暴力。是指实施者对受害者身体的攻击行为,如:殴打、使用凶器等。2.语言暴力。是指实施者使用语言威胁、恐吓、诽谤、侮辱受害者自尊,引起受害者痛苦。3.冷暴力。一般表现为冷漠、轻视、放任、疏远或者语言中伤对方,减少语言交流,停止或者敷衍家庭生活。4.性暴露。是指实施者强迫受害者发生性接触、性行为或者故意攻击性器官。

(5)家庭暴力的后果具有严重性

家庭暴力不仅给家庭内部带来了严重危害,也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因素。家庭暴力严重侵害了受害者的身心健康,还给其他家庭成员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其次家庭暴力往往严重危害社会的正常秩序,危害社会的安定。

二、家庭暴力的严重后果

(一)、家庭暴力侵害了受害者的人格尊严和身心健康,甚至威胁生命。在我们调查中,多数受害者都是在被施暴时惨遭残害。暴力行为严重地侵犯了受害者的人身权利。

(二)、家庭暴力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不及时有效遏止家庭暴力,受害者本人又不知用法律保护自己,在忍气吞声、长期遭受暴力的扭曲心态下,采取了法律禁止的手段——故意杀人,酿成恶性事件。给社会带来恶劣的后果,极大的危害了社会安定的局面。

(三)、严重影响、破坏了家庭——社会组成细胞

在一个家庭中,经常发生家庭暴力的,必然影响夫妻感情。当妻子无法受其丈夫的暴力时,以选择离婚、离家出走、甚至以暴抗暴等途径摆脱遭受的暴力,致使家庭破裂、毁灭。

(四)、影响子女的正常生活和成长。

经常发生家庭暴力的家庭,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特别是直接对孩子施暴时,更容易使孩子的情绪产生恐惧、焦虑、厌世的心理,轻者影响孩子的情绪,他们自卑、孤独,影响学习和生活;严重者时,孩子们会离家出走、荒废学业,甚至还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我国家庭暴力的普遍成因

(一)封建传统思想是家庭暴力产生的历史原因

传统的封建思想“男尊女卑,男主女从”贯穿了数千年的历史,女性完全置于男性的统治之下。以至到了现在,我国男性对女性的家庭暴力行为,依然深刻地反应着这种封建思想。

(二)家庭成员之间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差别

一般而言,男性在家庭生活中处于强势的支配地位,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往往在经济和生活中依赖他们。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发生家庭矛盾,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通常会称谓男性的发泄对象,并且女性成员往往表现为逆来顺受。“家丑不可外扬”这种软弱的行为更加使得男性觉得无需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任何的责任。

(三)社会上的一些态度纵容了家庭暴力的发生

“家庭暴力是别人的家务事”,“清官难断家务事”。一些人认为家庭暴力是家务事,外人最好别插手,遇到家庭暴力后,大多数人选择自己解决。这些意识都滋长了家庭暴力的发生。

(四)缺乏必要的救助渠道,影响了家庭暴力的解决

我国法律法规对家庭暴力缺乏强有力的制裁措施,是家庭暴力蔓延的重要原因。目前对于家庭暴力中的受害者,我国的救助渠道很少,无法提供紧急援助,使得那些处于家庭暴力中的受害者身心都得不到保障。

四、家庭暴力研究现状

1992年《妇女权益保障法》颁布实施以来,家庭暴力问题逐渐露出水面,并且越来越被关注。最早提出“家庭暴力”这个概念是在2001年4月28日修改颁布的《婚姻法》中,但是其中的利害关系没有明确,力度不够。就目前而言,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缺陷导致对家庭暴力打击不力,并且还没有颁布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所以目前很难把家庭暴力纳入某特定的法律范围来解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流动性逐步加强,与此同时道德的约束力在逐步地退化,因此家庭暴力的产生受到道德约束力的限制在减弱。家庭暴力的现状是存在的,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存在!我们可以从妇女报对家庭暴力的报道看出人们对家庭暴力的认识逐步深入、全面。首先,从报道数量的变化看,妇女报84年创刊,第一年发表有关家庭暴力文章3篇,到1996年时,一年有100多篇,说明国内对家庭暴力的关注逐渐增多。从报道的视角看,最初的标题是“打老婆”、“虐妻事件”,以后逐渐变为“暴力”,现在有明确统一的说法“家庭暴力”,这一变化是对“家庭暴力”认识逐步深刻、全面的最好体现。从家庭暴力的文章所在的版面也可看出认识的提高,以前有关家庭暴力的讨论都放在“婚姻家庭”版,后来出现在社会版,现在所有的版面都在讨论家庭暴力问题,说明人们已经意识到,虽然家庭暴力发生在婚姻家庭中,但反映的绝不仅仅是婚姻家庭问题,而且是两性关系问题、社会问题、妇女健康问题、人权问题,反应了人们对家庭暴力现象认识的转变——家庭暴力不是家务事,是社会问题,人人都应该关注。薛红的《浅析家庭暴力中妇女权益的保护》一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家庭暴力中妇女权益的保护。第一,从家庭暴力的危害方面着重阐述了妇女权益保护的必要性。家庭暴力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首先,不仅受害者本人的身体、精神、性权利受到侵犯,而且造成婚姻解体、家庭破碎,更不利于未成年子女的成长。犯罪学研究表明,大多数犯罪人的内心是有残缺的,而多数是由于小时候不健全的家庭生活造成的。其次,调查表明不少女性犯罪与她们在家庭中遭受的暴力密切相关。“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一旦家庭暴力超过她们的承受能力,最极端的反应就是杀死施暴者。再者,那些遭受家庭暴力控告无门而离家出走的妇女,也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第二,对妇女权益保护完善的对策。主要从防止家庭暴力切实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对策入手,分析了四个方面的对策。(1)加强国际交流,借助外国经验完善国内立法。世界上有 44万个国家设有家庭暴力法。基于现状,我国也应该加快反家庭暴力法的制定。尽快完善,扩大家庭暴力的范围,将家庭冷暴力、婚内强奸等纳入。在刑事上加强对家庭暴力的打击力度;(2)司法方面,应当加强公安机关的作用,推崇公安机关对于反家庭暴力时的主动介入。公、检、法三机关应当各司其职严肃处理家庭暴力案件。长期以来,家庭暴力被认为是家务事,反映在司法人人员的观念上则是“法不入家门”“清官难断家务事”以至于家庭暴力得不到及时地遏制;(3)社会保障机制方面,应当为妇女建立更多的援助机制。法律制裁是一种事后的补救措施,面对家庭暴力人们需要的更多的是事前的疏导、减压、心理咨询到及时地遏止,严重危害着社会。(4)加强宣传活动提高人们的法制意识观念及思想意识。要从根本上杜绝家庭暴力,不可忽视对于妇女维权意识的提高与对男子特权思想的革除这两个方面。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缺乏实际经验,操作性不强。在法律的完善方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下子就做得很好。

周本强,刘瑞琼《论家庭暴力中妇女权益的保护》一文中主要分析了遏制家庭暴力的对策。(1)提高妇女的自身素质。提高妇女的文化修养, 对其进行自尊、自信、自立和自强的教育。并且女性在加强自身修养的同时,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及时化解婚姻家庭中产生的矛盾,而不要使自身的弱点成为家庭暴力的导火线。增强妇女的法律保护意识,当自身权利受到侵害时,要勇敢地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不能逆来顺受,息事宁人,只有敢于斗争才能挣得自身的权利。提升妇女的经济地位,增强妇女的社会参与能力,尽量减少在家庭中对丈夫的经济依赖。(2)完善立法工作。在借鉴国外立法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呼吁立法部门尽快制定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这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家庭暴力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比社会暴力更具有潜在的危害性。公安、司法机关依法对施暴者进行惩处,是有效遏制家庭暴力,保障妇女权益和推进我国法治进程的一个良好征兆。以公安、司法机关的有力执法为后盾,建立一套社会综合性维权机制。构建和谐社会的家庭伦理道德体系。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博士李颖和郭清香认为:“道德是人心的法律”,惟有让家庭伦理道德观念深入人心,继续发挥中华民族互敬互爱等优秀的传统家庭伦理道德,才能从潜意识里制约施暴者的外在行为,从而从源头上杜绝家庭暴力的蔓延,真正实现男女平等,切实保障广大妇女的权益。

五、社会工作干预的可行性

由于家庭暴力具有反复性、隐藏性的特点,在我国还未颁布反家庭暴力法的情况下,目前很难把它纳入法律范围来解决,因为法律是一种“公权力”,不能完全介入家庭私生活来解决家庭暴力。因此,即使受害者将施暴者诉诸法律,也会因缺乏足够的证据,而使案件无法得到处理。同时,传统的道德约束力也因社会流动性的加强、异质性的增强而下降,不足以遏止家庭暴力的发生。因此,仅靠法律和道德的力量是难以有效地解决家庭暴力的。总之,传统的干预措施,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家庭暴力问题的。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社会工作作为一门运用专门知识和技能来开展各种服务、挖掘个人潜能、增进社会福利与和谐的专业,它的介入可以弥补其他的解决家庭暴力手段的不足,从而有效地解决家庭暴力。

社会工作干预家庭暴力,可以整合分散的、潜在的非正式社会资源为系统的、正式的社区干预服务系统;变单一调解功能为多元化服务功能;强化专业培训使社区支持更规范、有效;变单一的援助为家庭成员的自助。更重要的是激发家庭的动机和意愿,发现改变的潜在可能性,达到增强受害者行动能力的目的。这样把帮助家庭解决问题与引导家庭成长结合起来,鼓励家庭成员共同设计一个改变的目标,发掘家庭资源,引进外部资源,协助家庭找到一个解决的方法。作为一种实践的社会工作在长期的实践中所形成了特有的“助人自助”和“用生命影响生命”的专业理念。在解决家庭暴力中,社会工作可以通过对施暴者的行为修正,使其抛弃原来的行为模式,不再施暴;通过对受害者的救济和治疗,使其个人获得发展;社会工作还可以填补家庭制度的不足,调节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工作的这些特殊功能使社会工作在介入解决家庭暴力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由于社会工作的专业性以及它对受助者的尊重、保密等原则,在解决有关个人困境,特别是案主不希望别人知晓的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社会工作帮助案主实现自身发展,挖掘个人潜能以实现其“自助”,实现个人和家庭的福利和幸福。因此社会工作的这种功能也正好符合大多数中国人在发生家庭暴力后的“家丑不可外扬”的心理,为社会工作介入解决家庭暴力提供了可能性。

此外,社会工作不但可以帮助家庭暴力受害者解决家庭暴力问题,而且从更深层次上预防和消除家庭不安定的因素,从而达到维持家庭秩序的效果。家庭暴力的发生从某种角度上讲是家庭自动平衡状态被破坏或被打乱的危机状况,社会工作介入是通过一系列的调整和问题解决过程来维持家庭相对稳定的自动平衡状态。同时由于社会工作者在介入解决家庭暴力的过程中,深刻观察和分析家庭结构、家庭成员不合理的互动模式以及家庭规则等,比起简单的思想说教和法律硬性解决,更能从深层次上改变家庭成员的互动模式,干预或修改家庭原有规则等来维护家庭的长期健康、稳定、和谐。这些都使社会工作介入家庭暴力的干预成为可能。

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中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对社会工作人员的工作领域做出了制度化安排: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配备社会工作专门人员,这就对社会工作者的重要就业领域和工作职能提出了制度上的安排。

十六届六中全会已经做出在社会管理部门配备的社会工作者的制度安排。家庭暴力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显然是社会管理部门的工作对象,家庭暴力的社会工作干预也是应有之义。

六、家庭暴力中个案工作的介入-----人本治疗模式

人本治疗模式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创立的。主要强调以人为中心。工作者既可以运用非指导性治疗技术,还可以使用一些影响性的治疗技术,比如自我表露、提问和反馈等,罗杰斯认为只有通过工作者的积极参与,才能使求助者体会到被接纳的感觉。

(一)理论假设

人本治疗模式来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治疗领域的运用和发展,其主要的理论假设包括对人性的基本看法、求助者的主观经验世界、自问概念以及心理适应不良和心理失调等。

1、对人性的基本看法

人本治疗模式强调人的本质是好的,人具有能力发展自己,并能够和谐地与别人合作逐渐变得成熟起来。罗杰斯认为人具有一种自我实现的倾向,能够推动人发挥自己内在的潜能,追求发展,提高自己,使自己变得成熟。

2、求助者的主观经验世界

罗杰斯认为人是生活在主观世界里面的,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生活,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做成选择。对于个案工作者而言,只有从求助者的主观角度出发,才能更好地体会各种事物对求助者的影响,以此来理解求助者内心感受的变化。根据罗杰斯的理论,我们可以理解为:只有求助者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人,作为个案工作者,我们只能通过建立和谐的合作关系来帮助求助者更好地了解自己,并且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个案工作者应该以求助者为中心来展开工作。

3、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就是求助者对自己的看法,包括求助者对自己的评价、对环境的评价和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评价。自我概念不是天生的,而是求助者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的。

4、心理适应不良和心理失调

罗杰斯认为求助者在消化别人的价值条件后,会出现求助者的自我概念和经验不一致,乃至冲突的情况,这时候求助者为了维护自我概念就会曲解或者否定经验。

(二)治疗的方法和技巧

人本治疗模式是以创造和谐、真诚的合作关系为中心,关注求助者本身的发展,个案工作者需要协助求助者开发其内在的潜能,促进求助者的逐渐成熟。

1、注重个案工作者的品格和态度

个案工作者需要为求助者提供同感、真诚和无条件的爱,需要全身心地与求助者交流。这样才能使求助者关注自己的感受,理解自己的内心冲突,协调自我概念和经验的矛盾,充分利用自己的潜能逐渐成熟起来。

2、注重个案辅导关系

人本治疗模式注重个案工作者和求助者的合作关系,希望凭借和谐的辅导环境来帮助求助者成长。在这中间涉及到个案工作者的同感、真诚和无条件的爱。

(1)表里如一

个案工作者的意见和态度应该和实际的感受一致,做到表里如一。有什么感受都要真诚自然地表达出来,让求助者感受到工作者的真诚。

(2)不评价

个案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不要对求助者的感受和行为做评价,不要把自己的价值标准强加给求助者。这样求助者就会在轻松的环境中体会自己的真实需求,消除他人的价值条件,做一个自主的人。

(3)同感

个案工作者应该从求助者的角度去体会求助者的各种感受和内心冲突,准确观察和理解求助者的内心变化,分享求助者的主观世界。

(4)无条件的接纳

个案工作者对求助者的所有方面都应该持接纳的态度,无论是求助者好的方面还是不好的方面,工作者应该理解和尊重求助者。

(5)保持独立性

个案工作者需要让求助者明白他们是独特的人,具有自己的独立性,他们能发挥自己的潜能来发展自己,而不是去依赖。

七、个案研究

(一)个案分析

1、案主资料以及存在的问题

林女士是自贡市某小学的普通教师教师,她丈夫是自贡市某国家重点中学的教导主任,人缘也极好,一直都没有结婚,属于黄金单身汉之列。她比丈夫小了八岁,他们结婚4年了。林女士当初因为仰慕他的能力而不顾家人的反对嫁给他。婚前,她丈夫对她极其温柔和爱护。但是,婚后她丈夫总是担心她有外遇,有一天会离开他,对她的行为严加控制。林女士对丈夫的行为表示了理解,认为丈夫平时工作忙,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她的爱护。从此,林女士对丈夫更加体贴和关心,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外出。后来,甚至在丈夫的要求下辞掉了工作,专门在家。可丈夫还是老怀疑她。一看见她跟男的说话或跟男的打电话就质问她,脸色不好看,回到家就动手打她。她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也不想让家人和朋友为自己担心,所以她的情况谁也没有告诉过,她总认为丈夫会改变的。但是,事情并不是她想的那样。虽然她丈夫每次打完她之后,都会向她道歉,说是爱她,怕失去她,请求她原谅,保证以后再也不会这样了。但是,每次当她原谅他之后,下一次遇到同样的情况他还是照打不误,而且,打的程度一次比一次严重。有一次,她还在医院里住了三天。她感到愤怒,非常害怕和无助。林女士也曾想过离婚,可一方面家人都比较传统,另一方面她也觉得离婚比较丢人,且自己已经有了身孕,不愿自己的孩子将来没有父亲受到歧视,所以不太想离婚。但她不知道自己将来的日子是什么样的,这样的生活还要持续多久。于是,她来到自贡某街道办事处寻求帮助,那时恰逢本人在那里学习。

2、问题分析

通过林女士的诉说,我们可以明确地肯定林女士遭受了家庭暴力,而且情况非常严重。林女士因为欣赏其丈夫的能力而不计较年龄的差别,不顾一切的嫁给他,这说明她在一开始时就没有摆正他们两人的位置,没有把自己和丈夫的关系看成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而是把自己的地位置于丈夫之下,在丈夫的要求下辞掉了工作,专门在家,这说明她在丈夫的暴力下完全屈服了,她也完全失去了自我。她觉得丈夫打她是一件丢人的事情,不愿意告诉亲人和朋友,所以就默默地忍受了,这也使其失去了寻求亲友帮助的机会。观念上认为离婚是丢人的事和出于对未出生的孩子的考虑使其打消了离婚的念头,继续忍受丈夫的暴力。这说明梅女士的个人观念是有问题的,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争取自己的权利和地位,所以不但要改变她的观念,使其认识到自我,还要帮助她保护自己,实现自我,提升自我。

3、服务计划的实施

工作者在介入过程中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来处理案主情感方面的问题,观察他们的态度及价值观,并帮助他们提高自信和自尊,更好地接受自己,提高案主自主处理问题的能力。对情感问题的处理,必须有宣泄的途径和地方,就是让案主倾诉他们的所思所想和个人经历,这样的宣泄有助于案主的心理健康,工作者应营造一种安全的、开放的氛围来倾听案主的心声。林女士虽然急切的想摆脱丈夫的家庭暴力,但却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遭遇,不愿意与家人和朋友诉说,所以需要采用引导宣泄的方式来帮助她释放积累已久的情感,鼓励她说出自己的遭遇、恐惧、愤怒和紧张等。在与案主的交谈中,案主一口气说出了自己与丈夫结婚后遭遇暴力的前前后后,工作者对其表示了同情和理解,从而使她的情感得到了顺利的宣泄。然后具体分析,使案主情绪得到缓解和控制,更理性地看待问题。

工作者通过帮助案主获得正确的认知来对案主进行理性地指引,从而改善案主的情绪和行为,提升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个案中案主林女士之所以落到这么悲惨的地步,从她自身来说,主要是由于她的错误的认知的结果。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她却没有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对于她丈夫,她没有摆正两人的关系,没有意识到自己与其是平等的关系,而是把自己处于他的地位之下。对于她自己,她还是持一种传统家庭妇女持有的对丈夫应该温柔、奉献牺牲等观念。对于丈夫的暴力并没有任何的反抗,完全是以牺牲自己来维护不正常的夫妻关系和家庭关系。在介入中,工作者首先帮助案主了解她的自我对话,价值观和信仰对她的遭遇所起的作用与影响,然后再去探讨她的这些观念的错误,并一起为改变这样的信念作出努力。在这工作过程中,工作者通过积极倾听来建立专业的工作关系,注意案主认知上的非理性信念,并列举一些与案主经历相似的案例,使林女士认识到遭受家庭暴力的人很多,并非她一个人,这从根本上说也并不是她的错,所以遭受了暴力并不丢人。并让她知道她的状况是她错误认知的后果,鼓励她勇于说出自己的遭遇,以寻求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接着,工作者举了一个某案主改变认知后摆脱暴力,提升自己的典型案例,与林女士共同探讨原因,使其认识到家庭暴力存在于社会各个阶层之中,遭受家庭暴力并不丢人。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妻子和丈夫也是平等的。任何人没有权利以暴力去教训或压迫他人顺从自己,即使是妻子在言行上有不对的地方,丈夫也不该使用暴力。如果遭受了暴力,妻子默默忍受不做反抗的话,丈夫会习惯以暴力来宣泄不满,从而使暴力长期和持续地发生,这样只会使情况更为恶劣。而且,如果儿童长期生活在有暴力的家庭环境中,她的心理、情绪等方面都会受到影响,从而使其性格发展不够健全,对其成长很不利的。因为案主的思维模式已经根深蒂固,要一下子改变很难,所以工作者应主动与案主多交流,经常举一些身边的成功摆脱家庭暴力的妇女的典型案例,逐步改变她的错误的认知,鼓励案主自强自立,使其逐渐从主观上接受自我,接受正确的认知。

4、结案评估

本次个案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案主林女士现在的情绪正常,对生活的信心十足,并又重新开始了工作,也可以理性地正视自己的婚姻,并出于对即将出生的孩子的考虑,她准备与丈夫离婚,彻底走出暴力的困扰,去争取自我,实现自我。

八、结束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中最温馨的港湾,是我们每个人生命的源头和心灵的归属。将家庭暴力永远拒之门外,是每个人肩负的不可推卸的重任。在这其中,笔者希望社会工作者能够有所作为,为家庭的更加幸福,为社会的更加和谐做出不懈的努力。

九、参考文献

上一篇:描写桔子的作文下一篇:塔吊司机安全技术交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