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集体备课心得体会

2024-10-10

语文集体备课心得体会(精选11篇)

语文集体备课心得体会 篇1

语文集体备课心得体会

说当前读、写

中的两

今天是我们小语骨干班集中培训的第一天,田本娜教授讲得认真,学员们学得认真,下午的交流更是贴近我们在座的每一位的心,让我感觉到像是一个大家庭,在关上门谈着心一样。我不擅长演讲,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不强,所以很羡慕也很佩服几位老师能站在台前侃侃而谈。在此,借助博客简要阐述自己对于“当前读、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或改进的建议”这个问题的两点想法:

一、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与科学精神

这是一项基本性工作并且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从小要养成学生讲真话、述真情、认真负责、坚持真理的优良品质。我想如果能打好这个基础,我们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一个诚实的、有责任感的孩子,必定能抱着一个认真的态度来求知、来学习。

在整个读、写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始终坚持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综合的科学思维方法;养(成学生善于思考、探究以及通顺表达的良好习惯,正确、准确、扎实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二、我认为当前语文教学现状脱离语文本质,学生不是在实实在在地学语文

田先生反对买练习册、做练习册,是从语文教学本质出发的一种态度。为什么大家都在买练习册、做练习册?因为我们要考试,学生和教师都要接受检测,都要用成绩说话。练习册、题海战术不失为一个很好用的方子。一篇课文被解析得支离破碎,一个知识点被转载自百分网请保留此标记设计出一大篇练习题来做,习题会做了,得分了,但语文能力真正提高了吗?不!太多的孩子仍然没有学会表述,仍写不出像样的文字来。

所以我想,我们必须有扎扎实实地教语文的时间,且这个时间绝对应该占据更大的比例。作为教师,我们要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思路,使教学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并且必须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与写,进行语文实践,使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语文能力。

作为第一次教六年级语文的我来说,缺少教学的经验,所以在平时的备课过程中,应该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尽量将教案备的详细些,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框架。课前仔细研读文本,想个好的切入点。我喜欢在语文本上详细的写每一个环节,将上课要讲到的每一个知识点,甚至自己要讲的话都写出来,因为这样心理有底,也有了大致的变化方向,课堂上不怕出现突发状况。尤其在我对某个教学环节估计有误,上课便很容易表现出来,若发现后及时进行修改,(下次讲课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有时看着自己凌乱的备课笔迹,但我觉得这才是最真实的。集体备课教案本的设计很好,旁边开设的栏目正好可以作为补充或者反思之用。因为深刻了解了自己所备课的过程,所以每上完课之后,针对上课中出现的问题就可以及时修补,对教学教法进行总结,写写教学反思及体会。这对自己端正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确实很有好处,从而有利于不断提高备课、上课水平,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学期我们联校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进行备课,集体备课分为个人初备、集体研讨、试行运作、完善教案、课后反思。集体备课的对象是本联校的同行,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设计好备课方案,还应针对本学科特点阐述备课体会、教学心得,同时,还应列出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困惑,供集体议课时交流、研讨,集体备课缩小了教师在教学水平、能力上的差异,克服了对大纲把握不准,对教材理解深度不一等不足。从使教师集体智慧和优势得到有力的释放,可从中获得启发,交流经验,并对自己的教案、教学设计进行有效反思并修改,从而获得提高。尤其,对青年教师的启发、帮助作用尤为突出。集体体备课并不否认和拒绝教师个人风格的张扬。我们体会到,集体备课可以使教师们在大纲、教案、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的疑点、难点等问题上统一认识。同时,我们鼓励教师注意保持个人特色,体现个人风格,并应突出创新;特别鼓励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创新,通过对教材中的疑点、难点问题,以及教师们关心的问题,共同进行细致的探讨,集中大家的智慧、经验、成果为该课程的课堂教学作准备,充分调动了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老师们对教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总之,实行集体备课,发挥集体优势对我们每个教师都大有益处。我们既要实行集体备课,又要有自己的个体备课,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集体备课的开展,可以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熟起来,也让老教师更加谦虚谨慎、严谨治学。

从这学期开始,我们柳条中学根据教育局部署安排开始实行集体备课活动,通过二周的集体备课模式,感觉收获颇多。集体备课真正集中了各位教师的教学智慧,取长补短,为促进教师“共同进步”大开方便之门。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能帮助年轻教师迅速成长,对于特岗的教师更是提供学习机会,可以使新教师在教学中少走弯路,缩短成长周期。另一方面也让老教师更加谦虚谨慎、严谨治学。

个人单打独斗只能使自己越来越落后,完全不适应时代及新课程的要求,而集体备课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同事们进行教研交流,了解他人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相互取长补短,推陈出新,这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利于我们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另外,能较好地落实课改要求。毕竟课改施行的时间不长,有些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经验不足不能更好地落实课改要求。集体备课使年老教师帮助年轻教师尽快的成长起来。

集体备课还有利于增强教师间的合作意识,凝聚教师的合力,营造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不仅适用于学生,也同样适用于教师。通过集体备课,教师之间学会协作和分享,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知识含量。集体备课能大力促进教师间的教科研氛围。目前基层学校的教科研受应试教育的冲击,搞的不是很好,集体备课使其理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起桥梁,教科研的氛围在集体参与的行动与反思中逐步浓厚、逐步提高。

我们语文组教师都积极参与,各抒已见,从中学了不少好的教学经验方法,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少走了很多弯路,个人素质得到充分的展现与提高。集体备课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减轻了劳动强度,独立思考,现在是几个人合起来共同完成一项任务,让我们有更多的精力从事教材教法的研究。我真的觉得自己的教学有了很大改观。我想这就是集体备课的力量帮我在进步吧。

语文集体备课心得体会 篇2

一、名不副实, 形式大于内容

集体备课活动每个年级均由一个年级备课组长负责, 备课内容是讨论本周或下一周内要讲授的内容。集体备课有五个步骤:主备课教师按要求写出教案并打印;集体交流并修改教案;用修改后的教案上课, 并在使用后写出教学反思;上完课听课教师评价;一个单元结束后教师组织单元测试以评价效果。

而事实上, 在任务分配之后, 主备教师虽然认真准备了, 但因为教师水平不同, 往往产生不同的情况。水平较高的教师所准备的教学内容在集体讨论时, 大多数教师不发言, 讨论结束后其他老师照搬照抄。而对水平较差的教师准备的教学内容, 虽然讨论热情很高, 能做到畅所欲言, 但最后没有落实到教案上, 不了了之。于是, 集体备课就成为主备教师的舞台, 非主备人充当观众。还有一种情况, 就是主备人如果没有认真钻研教材, 细化教学目标, 研究课程思路, 没有形成教案, 这造成集体备课时该教师泛泛而讲, 难以涉及课文较深的思想内容;另一方面, 非主备人备课前不细读教材, 不了解课的大体内容, 没有对教材进行细致挖掘, 没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只是充当了一般的听众而已, 即使是参与了集体备课, 也不会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此, 集体备课就只有形式, 教师就会觉得集体备课无实际意义了。

二、强调集体, 容易忽视个体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特点、教学策略, 并且要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只有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设计出适合自己教学风格和教学对象的教案才是集体备课的最终目标。所以, “老师备课是个性化行为, 教案体现了老师的设计理念和价值目标, 凝结了老师不少的心血, 从科研成果的角度来看, 属于老师的个人专利, 具有隐私性”。那么, 是否一定要在集体备课时把自己的“专利”拿出来共享?再说, 上课是师生对话与互动的过程, 教学过程、教学生成具有不确定性, 越是现场互动生成的东西越具有价值。从这个角度来说, 集体备课只是定出了一个大的框架, 细部的东西还要依靠教师的教学素养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当然, 这并不是说不要集体备课, 而是要求教师从理性的角度思考, 使集体备课具有现实意义, 而不是一味地强调“集体”。其实, 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特点, 只要在备课中不拘一格, 相信每个人都会有很大的收获。

三、目标不明, 难以形成集体共鸣

语文尤其是高中语文的学科特点, 提醒教师在集体备课时要特别注意备课目标。一篇文章有许多可以赏析的地方。如果在进行集体备课时不充分考虑语文学科的特点, 就会因为备课没有重点, 而出现教师间的交流障碍, 难以获得集体备课的效果。就一篇课文来说, 可以取课文中最突出的特点, 抓学生最难理解、最薄弱或写作文时最可借鉴的地方等进行集体备课。比如教学闻一多的《死水》, 可以先讨论闻一多笔下的“美与丑”, 进而探讨物象的丑和意象的美。如此重点突出的集体备课, 让所有教师都能感受到共享、共进、共同提高的乐趣。

四、实效性差, 集体备课成了教案书的翻版

谈中学语文集体备课 篇3

1.大多数语文教师的备课,只追求项目齐全,格式千篇一律,教案照搬,应付学校的检查。

2.多数语文教师认为这种“不切实际的备课”浪费时间,影响了自己的教学任务和“业余充电”。

要改变这种单一刻板的、枯燥乏味的照搬教案的备课方式,首先应该转变备课观念,树立新的备课观。使备课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呆板走向灵活,由被动走向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根据现行备课及管理中存在的弊端,我们建议在不影响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应该对“教师的备课”进行改革,增强备课的实用性、针对性、有效性。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去“钻研教材、优化设计教案、反思总结”。

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或许,牛佛中学语文组的这一做法,值得大家借鉴。他们采取了集体备课的方式,来解决上述问题。初二年级语文组的全体教师,在学校的领导下,对传统的备课,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根据初二年级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采取了“分单元备课”的方式,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1.组长分配任务。一共有七个语文老师,每个老师负责一个单元的备课。

2.独立钻研。教师的钻研要结合教材、课程标准和期末考试中的常见题型,然后进行归纳整理,制定成表册分发给其它6位老师。

3.集体讨论分析。①大家共同探讨每位老师的备课情况,并提出每位老师的优点、缺点,敦促其进一步改进自己的备课。②大家共同整理出每个单元的知识点、重点、难点、常考点,易错点。③每位老师谈谈自己的教学设计和理念。

4.互相听课。通过相互听课,大家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备课质量。

5.质量分析。通过学生的考试,来检验集体备课的成效。

6.教学反思。大家对集体备课进行反思、总结。

牛佛中学初二年级语文组的集体备课,既务实又高效,而且形式灵活,每位老师都是备课的参与者、组织者。集体备课值得肯定,而且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新课程的理念:合作、探究精神。由于实行了集体备课,初二年级的语文期末考试成绩大幅度上升。

语文集体备课心得体会 篇4

2013年11月5日我们有幸到吐鲁番市第一中学中学观摩集体备课,此次活动由一中语文教研主任李永珍老师主持,九年级语文备课组长徐冬梅发言讲解集体备课的利弊。主备课人胡之兰展示的备课实录内容是九年级语文上册《我叔叔于勒》《心声》《综合性学习青春随想》。其他10位老师围绕教案和课件展开热烈讨,展示了一中的集体备课流程。这次观摩活动,让我们感悟到: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感悟最大的是一中的集体备课是在教师们的集体智慧下,各抒已见,取长补短,弥补授课者备课过程的不足,提高教学效率;将集体的智慧与个人的特长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提高。集体备课有助于教师在整体上把握教材及大纲的基本要求,提高业务认识;还有就是集体备课有助于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设计好教案;我们认为集体备课可以使教师及时学习其他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一中的集体备课不是流于形式,变成“过场主义”,而是在活动中同年级同组的老师人人参与,这次活动有这几个亮点:集体备课的过程教师人人都主动参与和发言,在集体讨论交流中相互沟通感情,共同提高,增强教师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集体备课是学科组教师间的教研行为,在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间进行,设立年级学科备课组长和中心发言人,他们具体组织各备课组开展活动。照顾到各班学生有其各自的特殊性,授课者在集体备课时也阐述班级的特殊性,借助集体智慧解决这一难题,课时教案发挥教师的主观能灵活性。

总之我们认为此次集体备课活动有明确的研讨主题,现实性强,教师准备充分,独立思考,参与广泛,富有实效,讨论气氛热烈,这样的教研活动对整体教学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利的,非常值得我校学习。

语文集体备课 篇5

集体备课设计过程

主持人:集体备课是提高备课质量的重要备课形式,它可以集思广益将个人才智转化为你集体优势,共同提高教学质量,集体备课是我校多年来一直贯彻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教研制度,我们坚持“以新课标、教材为基础,一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备课观,在集体备课中坚持“四定”“五备”的原则。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备课人。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学手段。多年来,我校一直遵循自主备课——集体研讨——提炼升华——总结反思,这一集体备课模式。

本次我们集体备课的内容是长春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板块第二课《藏羚羊的跪拜》在第一课时的集体研讨中,我们确定了以文中的主人公和藏羚羊为切入点的教学策略。通过直观的图片欣赏和资料介绍使学生对藏羚羊及藏羚羊的现状有所了解,为解决“跪拜”埋下伏笔。本课的生字、词语可以放手让学生在预习中独立解决,教师对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即可,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讨梳理本课的文章脉络。

接下来我们要进行的是本课第二课时的集体备课活动。今天我们确定的中心发言人是我校蛟河市“全天候”教师姜艳红老师,记录人是二年级的陈丹老师。首先请姜老师对本课内容进行简单的分析。

姜艳红:《藏羚羊跪拜》以其深沉、凝重的笔调写出了母性的伟大与崇高,人类的忏悔与自责。文章叙述了在藏北高原上的一头母藏羚羊为了保护自己腹中的幼崽,用跪拜的方式乞求老猎人放生,但最终并没有逃脱老猎人的枪口,而老猎人也为之感动,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忏悔之中,从此不再打猎的故事。

敬畏生命、珍爱生命是这篇课文的主旨,藏羚羊对老猎人的深深一跪告诉了我们,爱,从来不卑微,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而老猎人在藏北草原的消失,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了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的共存。

全文可分为故事来源及背景、藏羚羊向老猎人跪拜求生而最终被枪杀、老猎人在藏北草原消失三个部分。

文章内容以转述的方式展开,运用人格化的描写,细腻地写出了藏羚羊那浓缩了它全部母爱的深深一跪,突出了它对生命的渴望,表现了作者对人性回归的呼唤,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呼唤这一主题,形成了文章的鲜明特色。

“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是全文的核心,理解课文时可以把这两个句子作为切入点,体会句子的意思,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本课的教学价值就在于通过直白、率性的语言,唤醒读者要敬重生命,善待自然的本性,旨在引导学生与文中的老猎人一起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和跪拜,引发学生对母爱内涵的深层诠释及对保护动物、珍视生命、关爱自然的深层思考。使学生懂得没有什么比得上慈母的爱更值得我们珍惜,没有什么比得上生命更值得我们敬重,我们要保护动物,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主持人:好,我想姜老师对教材的分析,一定会在今天的集体备课中起到引领和指导作用。接下来请刘艳华老师把这篇课文的重点段落朗读一下,让我们共同来赏析一下《藏羚羊跪拜》这一课的精彩部分。

刘艳华:朗读课文

主持人:好,感谢刘老师的精彩朗读,下面谁能把《新课标》中关于高年级阅读的要求说一说。王巍:《课标》中明确之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姜艳红: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语句,体验藏羚羊震撼人心的母爱力量。

②、体会细节描写、运作描写对表现心理的作用。能力目标:

①、通过各种方式的读,最终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通过文中补白、续写故事结尾等读写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情感目标:

①、感受藏羚羊、悲壮的母爱和牺牲精神。②、理解老猎人的杀生和慈善情怀。

③、初步树立关爱动物、保护动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教学重点:

①、感情藏羚羊跪拜中蕴含的深刻情感,揣摩老猎人复杂的内心世界。②、结合课文的读写结合点,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教学难点:

品读重点语句,感受伟大而深沉的母爱及慈善情怀,学会尊重生命,热爱自然。

张晓凡:细致的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来树立形象的性格特点是本文写作的特色,而这种写作手法恰恰是学生在作文中缺少的。因此,体会“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对表现心理的作用”不仅仅是揣摩老猎人复杂的内心世界的手段之一。因此,把教学重点。感悟藏羚羊蕴含的深刻情感,揣摩老猎人的复杂内心世界改为通过体会细节描写和动作描写。感悟藏羚羊蕴含的深刻情感,揣摩老猎人的复杂内心世界更具体准确。

陈丹:张老师对本课的重难点确立得非常准确。本文的重点应该落实到反复朗读上,以此品味语言描写。引导学生充分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感悟,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主持人:我们学校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通常实施“读——悟——写”的教学模式。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及文章的结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我们仍然可以采用“读——悟——写”的教学策略。下面我们来进行导入环节的设计与交流。姜老师你先来说一说吧。

姜艳红:因为本节课已是第二课时,学生对课文内容已有所了解,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

首先,大屏幕出示藏羚羊图片及藏羚羊三个字,同时教师创设情境:“高原的精灵藏羚羊放下了自己的高傲,俯身跪拜于地,演绎着一则离奇而感人的故事。是什么让它屈服于猎人的枪下,它又为什么要跪拜呢?今天,我们就随同作者再次回眸那感人至深的时刻,藏羚羊跪拜。”教师板书课题。

陈丹:我在这里设计了配乐欣赏故事。在抒情的音乐下以老师讲故事的形式把学生带入文本境界。创设与教学任务相融合的课堂学习气氛,形成积极学习,主动参与的情感。使“课伊始,趣即生”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王巍:多媒体出示可可西里生活的藏羚羊图片 导语:它们与冰雪为伴,与严寒为友,生息在世界屋脊之上,就是这种不怕严寒、不屈服于自然界任何灾难的藏羚羊面对猎人枪口却选择了跪拜。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藏羚羊跪拜》

毕德君: 我也认为陈丹老师的故事导入应该放在第一课时比较合适。我很赞同姜艳红老师的用课件导入的方法。这样的导入,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吸引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会主动去获得知识。我很赏识姜老师这样的导入。

张晓凡:我喜欢姜老师的导入。多媒体的导入首先从视觉上抓住学生的兴趣,富有点睛之笔的两个问题,更是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引发学生进行思考。读悟

主持人:看来大家都比较赞同,姜老师和王巍老师的导入设计。的确两位老师在导入的设计上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那我们在教学时可以根据自己班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来进行适当的选择。关于这一环节的讨论,大家看看还有没有什么疑问?那我们进行下一环节的讨论。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上,也就是讲读课文的环节上,我们怎样设计才能通过我们所确立的“读——悟——写”这一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重点呢。接下来我们还是先请我们的中心发言人姜老师来说说自己的观点。

姜艳红:在“研读藏羚羊_____感受“跪拜”这一环节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通过读悟结合感受藏羚羊神圣、悲壮的母爱和牺牲精神的。

一、出示读文提纲:

1、藏羚羊为什么要对老猎人跪拜?

2、本文题目为“藏羚羊跪拜”,请你在文中找出描摹藏羚羊跪拜这一情景的句子。

二、学生轻声读文,勾画出描摹藏羚羊跪拜的语句。

三、组织汇报交流,课件出示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品读感悟。

1、课件呈现句子“奇怪的是,那只肥壮的藏羚羊并没有逃走,只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与此同时只见现行长泪从它眼里流了出来。” 首先,指导学生练读句子,先让学生放声读两遍,再联系生活中保护自己时的情景再轻声读一遍。

接着,指导学生抓住描写藏羚羊动作的重点词“望、前行、跪、流”以及乞求的眼神指导学生读出哀求沉重的心情,抓住“扑通一声跪了下来”感受“跪”的坚决,跪的毫不犹豫,抓住“两行长泪”神态描写感受藏羚羊的沉痛与绝望,抓住这些重点词句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对藏羚羊的同情,读出对母爱的体验,激起孩子内心的情愫。

进而引导学生交流:从这些描写中你读出了什么?交流后,再次让学生用朗读的方式读出自己的理解与感触。

教师牵引引发共鸣:央求的眼神,哀求的跪拜,乞求的长泪,是什么让这高原的精灵向老猎人屈服跪拜?它在乞求什么?生答后教师继续牵引,跪拜的姿势成为了凝固的母爱,至死都没有改变。

2、课件呈现第二个句子教师轻声诵读“枪声响起,那只藏羚羊便栽倒在地,它倒地后仍是跪卧的姿势,眼里的两行泪迹也清晰地留着。”

引发思考,讨论交流: ①、此刻你又读出了什么? ②、为什么前后两次写到它的姿势和眼泪?它的这种反常的行为同时也说明了什么?

③、教师牵引:此刻藏羚羊母亲有千言有万语,如果它会人类的语言,它会说些什么?(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表达想法。)教师继续牵引过渡:如果这位母亲能够让老猎人了解它的内心,如果这位母亲能够亲口请求老猎人留下它孩子的一条性命,如果这一切能够成为现实的话,这位母亲是否能够救它自己和它孩子的性命呢?(根据学生回答过渡到本节课的第二环节,研读老猎人____理解“跪拜”的研读感悟。)

王巍:配乐读:震慑人灵魂的是一个“情”字,而非说教。因此,在指导学生感受藏羚羊跪拜“乞求”时的哀伤、“扑通一声”跪地时的毫不犹豫、我选用配乐读文的形式,幽婉的乐曲《雨的印记》缓缓响起,同时学生眼前出现跳动的文字“奇怪的是,那只肥壮的藏羚羊并没有逃走,只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了两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与此同时,只见两行长泪从它眼里流了出来。”音乐的渲染下,我想学生感受到的是那一跪,跪出了藏羚羊为腹中孩子求生的渴望,感悟到了那一跪,跪的是藏羚羊对腹中还未出世的孩子浓浓的母爱,音乐的催化下感情得到了升华:天下所有的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

刘艳华:读悟结合还可以采用引读的方式读藏羚羊跪到在地那一部分。教师读:“他举枪瞄了起来,奇怪的是----”学生读:“那只肥壮的藏羚羊并没有逃走,只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与此同时,只见两行长泪从他眼里流了出来。”这样大声读两遍,读中体会和感受藏羚羊对生命的珍爱和对子女的关爱,一定会更深刻。

张晓凡:姜老师的读,是在读中悟知 品味文本。王老师的配阅读,和刘老师的引读,是在读中悟情,我想把读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即引导学生进行生动传神的表演朗读。因为有了前面的读中悟知,读中悟情的学习基础,加之,学生自我表现欲望强,因此抓住时机,诱导学生进行表演朗读。让学生人人做演员,各个参与。在表演中体会藏羚羊的情感,感受母爱的伟大。更重要的是在表演中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即用人物的富有特征性的连续动作的细节描写,以表现人物的品质,处境,状态等。学生通过表演朗读。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主持人:紧抓第一条主线来理解课文内容的设计中各位老师设计了配乐读,引读,抓住重点词语读等各种方式的读。意在帮助学生悟出“跪拜”这一动作背后那神圣母爱的熠熠闪光之处。感觉大家真的用心在研读这篇课文,刚才王巍老师的配乐读读的那么深情。心灵一下子被触动一下的感觉。真的,太好了。接下来我们再交流一下,在紧抓第二条主线理解课文内容上的设计。

姜艳红:在设计“研读老猎人___理解“跪拜”这一环节时,我有一个问题想和大家共同探讨,因为本部分内容可以说是本课的主旨部分,怎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从而唤醒人们人性的回归,使学生懂得生命的可贵,我们要保护动物与自然和谐共处呢?

王巍:在这里我设一个问题“你认为老猎人是个怎样的人?”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来理解文中描写猎人的外貌特征,沉沉的猎物让学生批注这些都证实这个猎人屠杀了无数的生灵;然而“他无名无姓,救济路遇的朝圣者,含泪祝愿:上苍保佑,平安无事”杀生是慈善的条件,只有他打到更多的猎物,才有可能在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后去接济别人。

指导学生圈画出猎杀藏羚羊后老猎人的一系列动作、心理、神态的描写从这些细小的地方感受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同时向我们展现一个慈善之心未泯,内心忏悔,并且自责的藏族老猎人的形象。

毕德君: 我认为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读一读、画一画、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来进行理解。如:

关于杀生方面的:

①身后的两头藏牦牛驮着沉甸甸的各种猎物。②他眼睛一亮,送上来的美事!

③沉睡了一夜的他浑身立即涌上来一股清爽的劲头,丝毫没有犹豫,就转身回到帐篷拿来杈子枪。关于慈善方面的:

①他除了自己消费一部分外更多地用来救济路遇朝圣者。②老猎人的心一软扣板机的手不由得松了一下。

③夜里躺在地铺上的他久久难以入眠,双手一直颤抖着„„

通过这些语句使学生认识到:杀生是他的职业,所以他猎杀了许多动物。慈善是他的心理品质。他能够救济不相识的人、他能够埋掉杈子枪,从此不再杀生。说明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

王巍:在朗读时老猎人看见藏羚羊站在眼前时的兴奋;藏羚羊跪拜时的“心头一软”善心的萌动;忐忑不安的解剖藏羚羊是的震惊,老猎人感情的变化过程,实际上是他内心“仁”念的回归过程,指导学生把这些复杂的情感读出来,读出老猎人的心潮澎湃,感悟杀生与慈善共存的意义

张晓凡:王老师这一设计,准确巧妙的落实了通过体会动作细节描写,揣摩老猎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一教学重点。教学中我们可以全盘采用。

(其他教师交流后)可不可心利用读写结合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呢?

主持人:在研读藏羚羊解读跪拜,和研读老猎人解读跪拜这两条线索的教学设计上,我们紧紧抓住了读中感悟,悟中有感的设计理念。紧紧围绕“跪拜”一词展开了读悟结合。意在突破本节的重难点。在语文教学中读和写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那么这篇课文的教学我们该如何建立读写结合点呢?谁来谈谈。

姜艳红:我觉得读写结合不仅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也可以尝试对语文内容进行拓展,让学生将课内外结合起来,所以我除了设计了课内读写结合训练以外,还设计了一个课内外相结合的读写训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写读后感。

下面我就把我的设计与大家交流一下,首先教师进行牵引:“是啊,动物也是通人性的,也与人一样关爱子女、珍爱生命,可悲剧却不断地发生着。”教师牵引到此用课件出示已灭绝的动物及相关资料,进而启发:“看了这些,或许现在你又有了一些新的感受,乃至有一些超越这则故事的感悟,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吧!”在学生交流感受中进一步体会作者撰写本文的意图。陈丹:那浓缩母爱的深深一跪,震撼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

那一跪,跪出了()跪出了()跪出了()

通过写好人物的这些连续动作,体会藏羚羊母爱的伟大和老猎人内心的慈善。体会动物与人类的生命有着一样的尊严,我们应该学会尊重所有的生命。毕德君: 在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夜里躺在地铺上的他久久难以入眠,双手一直颤抖着„„此处的省略号它省略了什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他难以入眠,他在想

教师要给予引导: 他久久难以入眠,他依然在想 他在想什么?

他双手颤抖着,他还是在想要给孩子们一个想象的空间,可以让学生动手去写一写老猎人的心理活动。从而使学生更加了解老猎人慈善的情怀。

刘艳华:结合课后思考题2,可以设计一道读写结合的练习---续写这个故事的结尾。请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老猎人埋掉了他的杈子抢,在藏北草原上消失,他会做些什么呢?这个问题比较开放,教师提示学生写话时,还要围绕“忏悔”与“醒悟”这个核心展开思考。但是相信老猎人以后还是会继续接济路遇的朝觐者,只是谋生的手段发生了改变。

张晓凡:也可以设计这样一个读写结合点,读者与文本中人物的对话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如果给你个机会,你有什么话读老猎人,藏羚羊说 2 如果给你个机会,对文中的作者说。

主持人:刚才我们各位老师集思广益,形成了这么多的读写结合的设计。那么我想问一下,这么多的读写结合点我们能否在这一堂课实施,我觉得如果动笔写那一节课是无论如何都完成不了的?

刘艳华:读写结合的训练不一定都要在当堂动笔写出来。比如刚才毕老师降到的省略号的补白部分,只要让学生展开想象说一说就可以了。我设计的读写结合的内容也要在课后才能完成。

姜艳红:我觉得除了把课内不能完成的读写训练作为课外延伸作业外,还可以让学生行动起来,了解动物及生态环境的现状,设计呼吁人类保护自然的宣传标语、宣传画报等。

主持人:我们今天的集体备课活动到这里就要接近尾声了,请大家根据今天的研讨内容,归纳总结,重新提炼出一节教案,于明天下午下班前上交教务处。下周五第六节我们将在电教室集体听评由姜艳红老师执教的《藏羚羊的跪拜》一课并进行总结反思。完成我们

高二语文备课组集体备课发言稿 篇6

一直以来,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比较沉闷单调,枯燥无味,缺乏活力生气,难于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何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的形势呢?我认为,要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就应该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进“活水”,在教学思路上努力创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把学生教“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一、以别开生面的导课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课,历来是语文教学的“突破口”,一个独特新颖的导入就象一把钥匙,可创设一种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兴趣上来了,课堂气氛也就很快地活跃起来了这样既让学生觉得新奇有趣,又很好地锻炼了他们的互动合作能力,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就明显了。

二、用灵活而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良好的开端固然重要,但导入新课后,若用“满堂灌”、“满堂问”等单一的教学模式,就会使课堂气氛枯燥乏味。这种毫无生气的课堂教学形式,效果肯定是事倍功半的。因此,我们老师要尽量吃透教材,活用教材,寻求新的教学方法,用灵活而又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挖掘他们内在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要用灵活有创意的课后作业,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上完每节课后,为了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设计灵活的、有创意的作业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作业的形式多种多样,根据各种文体的特点,设计出各种精妙到位的练习题。练习题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给了学生广阔的空间,拓展了他们的思维,锻炼了他们的能力,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开拓了他们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使他们越学越有劲,越学越进步。

浅谈语文集体备课的几种形式 篇7

一、“固定时地式”集体备课。

即定人员、定时间、定场所、定主题, 组员不得无故迟到和缺席, 中心发言人要有书面发言稿。

1. 基本四原则。

实效性:解决教学流程设计和重点难点突破等实际问题。

合作性:每人把各自准备的备课资料和以往的教学经验, 进行有效沟通, 集体设计的教案课件实行资源共享, 并去粗取精、不断完善届届相传。

针对性:大家针对具体问题相互探讨, 各抒己见, 进而整合出最佳方案, 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

总结性:每次活动安排一名教师交流自己在教学中的得失与体会, 通过某一节课或某一教学片段的具体反思, 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达到互补、双赢。

2. 基本三程序。

二定:定课题, 每次备课组活动先拟定讨论课题, 诸如每个专题中重要板块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的制定及学生学情的分析等;定主讲人, 确定每次备课活动的中心发言人, 主讲教师要提前准备好所讲内容的提纲。

三备:备计划, 依据相关指导文件, 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备教材, 捕捉教材中的重要信息, 将知识点联结成知识网络;备教法, 备课环节中最不能忽视的是学生, 要根据不同类型班级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制定阶段教学方案。

四明确:明确考点和重难点, 明确能力增长点, 明确思维障碍点, 明确现实连接点。

二、“聊天式”集体备课。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或一堂课上完以后, 往往会有许多奇思妙想和心灵感触, 及时与同仁交流, 是一种很好的随机备课形式。为加强备课组建设, 我们把同一备课组安排在同一办公室, 教师可充分利用有利条件, 随时就教学中问题商讨、切磋。

如教学陶渊明诗歌时, 教师聊天说有句诗云“鸡鸣桑树颠”, 鸡怎么跑树上了呢?一石击起千层浪, 农村体验丰富的教师说:“桑树按照天性生长的话长得很高大, 鸡如果不被剪翅膀的话能飞上屋顶, 也有飞到树顶的能力, 并且白天想叫的时候就鸣几声, 它多自由啊。”我们自然明白诗中的景物都是按照本性来描述的, 陶渊明也要保持自己的本性———回归田园。聊天也会获得意外的收获。年轻教师愿意和老教师聊天, 他们总能学到很多东西, 可以说与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每次随机备课都令人受益匪浅。

三、“活动式”集体备课。

主要是集体讨论如何组织每学期两次的学生竞赛, 通过教师的“金点子”给竞赛增添光彩。这个过程使集体备课形式呈现多样性、新颖性。教师通过查阅资料和召开备课组会议等构想出极有创意的竞赛活动形式, 以此来拓展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语文集体备课心得体会 篇8

新课程实施以来,集体备课一直是各所学校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教师应“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认真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由于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程及教材在设计、布局、选材诸方面已经有了突显的与以往课程教材不一样的特点与成就,教师的集体备课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如走形式、不够深入、初备粗糙等。面对这些问题,笔者以所在学校语文学科“小组合作式”集体备课为例,做了一些探究。

一、问题的提出

集体备课给教师相互交流合作、取长补短提供了平台,激活了教师资源,挖掘了文本资源,促进了课程改革的推进,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可以说集体备课确实是一种最直接、最便捷、最经济、最有效的教学研究和教师校本培训的方式。但是,在各地各校的操作运行中,出现了一些偏向。尤其是新课程深入推行后,语文的集体备课出现如下一些问题:一是“三定”形式化。不少学校规定集体备课要“三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往往是这“三定”的确做到了,或者说学校的制度保证了,但是“三定”后教师干什么就不管了,“三定”流于形式。二是内容粗放化。每周一次集体备课无法做到“一课一备”,备课的内容也是粗线条地讲解,重知识轻教法、学法的研讨。三是形式单一化。以主备人讲解为主,其他老师只是没有实际内容的应和,不作深层次的讨论,几乎是“一言堂”。四是评价去教学化。许多学校对于集体备课几乎没有评价,即使偶有评价也是仅限于备课本身的气氛、合作的程度而言的,对于教学的内容几乎没有涉及,可以说集体备课评价与教学几乎脱节。

二、对策的思考

集体备课产生诸多乱象的背后有制度的原因,也有思想的原因,甚至还有心理、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如何才能让教师像重视课堂教学一样重视集体备课,我们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从教师心理因素上寻找对策。马斯洛需要层次告诉我们,人的自我实现即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与人格的和谐发展,是人的最高层次需要。集体备课只有成为教师的“潜能的充分发挥与人格的和谐发展”的一种,才能调动骨干教师的积极性,在每个备课组成立骨干教师牵头合作组,完成最初的备课雏形,形成勇于讨论的初案。骨干老师作用的发挥,既能带动年轻教师集体备课的积极性,又能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效应。

从评价机制上解决问题。实行集体备课的初衷在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从而整体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使学生享受最广泛的资源。因此,在评价的机制上应更多地采取整体性、捆绑式评价:既注重在教师的个体层面上开展各种评优争先活动,更要在教师群体的层面上开展争优创先活动。在奖金的使用上,既注重对教师个体的直接奖励的份额,以保证班级教学的质量,也要增加对教师群体组织奖励的份额,由年级部、备课组对集体备课的成效进行再分配,强化组际之间的竞争力和组内成员的聚合力,以促进备课组成员的自主合作,共同进步。

从活动本身去寻求突破。集体备课从意义上说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但长期、一贯、单一地去做会产生“审美疲劳”。封孝伦教授认为“审美疲劳具体表现为对审美对象的兴奋减弱,不再产生较强的美感,甚至对对象表示厌弃。”对集体备课本身的改变也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这种改变包括改变单一的形式,优化集体备课的内容,突破“三定”的限制,让语文课走出校园等。

三、模式的初探

基于实际问题的思考,来自教学一线的调研,加强集体备课的指导和管理是提高集体备课质量不可忽视的问题。要充分认识集体备课的教师群体的参与性、信息资源的开放性、活动效果的主体性等方面的特点。积极探索语文“小组合作式”集体备课模式。

首先,“合作备课组”初“备”。根据备课组的人数,在每一个备课组内成立“合作备课组”,合作备课组的组长由教师无记名推荐产生,推荐那些能干事、干好事、干成事的骨干教师担任,再由合作备课组的组长组建备课团队,一般2—3人组成。根据备课组的计划安排,领回本组的备课任务,策划备课内容,组内分工,组长审核。这样,来保证初备的质量。

其次,小组预“备”,教案初次形成后,提前一天发送到备课组的公共邮箱或者以文本形式发送到其他合作小组,其他合作小组组织“预研讨”,形成初步讨论意见。这一环节的设置,表面上增加了老师负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每个小组大约花费半小时左右的时间。其实,这个时间也是每一位教师需要付出的,只是集中在一起了而已,起到了预习的作用,不至于在集体备课中出现教师对材料不熟悉、无话可说等问题。

再次,大组研“备”。通过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等形式,教师针对自己教学中遇到的普遍、典型、复杂的教学问题,通过共同协商和参与,系统科学的研究,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集体备课中,强调基于合作探究而寻求教学真义,强调优秀教学资源与教学经验的共生共享,强调凝聚群体智慧生成和创造新的教学。在所有合作备课组熟悉材料的基础上,整个备课组按照“三定”的要求集中研讨,交流小组问题,形成教案。由负责初备的合作备课组进行最后的整理,发放到每一位教师的手中。

最后,个人再备。“集体备课是为了促进个人教学,而不是限制个人教学;是为了形成个人风格特色,而不是弱化个人风格特色;是为了激发个性发展,而不是抹杀个性发展”,所以,尽管在此之前有多重备课,但我们还是特别强调教师有个性的备课。语文教学是一项个性化很强的人类活动,每位教师都拥有自己的知识结构、教育经验、教学风格和人生阅历,教师所面对的学生也是千差万别。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个人再备既能保证教学质量又能突显教师风格。

总之,集体备课在形式上似乎是增加了教师备课的量,而实际上是分解集中备课的总量,使得每一个“小量”能够有效地提升“质”。最后实现集体备课总质量的提升。

由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一些集体备课安排在户外进行,例如在对地方课程进行拓展时,实地走访、调研考察,也是按照小组合作来准备材料的,这也是集体备课的一种有效形式。

参考文献:

[1]李瑾瑜,赵文钊.“集体备课”:内涵、问题与变革策略[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

[2]徐武汉.集体备课中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4,(05).

[3]胡玉龙.集体备课别被人为僵化[N].中国教育报,2010-03-17,(10).

语文学科集体备课计划 篇9

一、集体备课的目的意义:

为了落实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教育政策法规,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发挥学科教研组的作用,尽快提高教师的备课水平和课堂授课水平,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和我校实际,决定强化集体备课,将备课分工打印。将集体备课作为落实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环节,作为师资培训的重要途径,作为教研重点,扎扎实实,抓严抓死,抓出成效。

1、集体备课有利于发挥本学科组成员的集体智慧和力量,能够相互学习共同促进,达到以老带新共同提高的目的。

2、集体备课能够使本学科组的成员共同研究教材,能够深挖教材,寻求教学更有利的途径,能够拓宽教师的知识。

3、本学科组教师取长补短,共同促进。有利于资源共享。

三、本学期集体备课的主要任务及要求:

第一步:将教材科学划分,确定具体备课内容。一般以课时为单位。

第二步:将划分出的集体备课内容分配给备课组内的各位教师,并确定各部分的中心发言人。

第三步:先由发言人谈教材处理,然后大家集体讨论,确定基本思路和框架,最后形成教学案的核心,对于重要知识点、重难点突破措施、教学方法及手段、典型例证、训练题、测试题等作出统一规定。

第四步:同一备课组的所有教师在基本框架和教学案核心,内容的基础上形成初步教学案。提倡由备课组全体成员分工,每人精心完成一个教学案,供备课组成员共同使用的做法。

第五步:由主备人先行上研究课,在研究课的基础上每人对原定教学案进行补充修正;或由骨干教师上示范课,新教师先听后讲。教学案可以没有个性化的东西,通过每个教师独具个性的语言艺术和课堂教学辅导,来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每学期可适当安排几次跨学科集体备课,以利于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的综合与拓展,处于不同学科之间相互借鉴。

2、集体备课应严格按照教学常规的有关要求进行。真正做到五备。即备大纲(课程标准)、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教学程序;体现好五点,即每节课研透知识点、能力点、重难点、教育点以及“自主、综合、拓展、创新”的渗透点;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五研究(研究重点、难点、教法、学法、学法、考法),三段式(采取个人——集体——个人的方式),五统一(统一教学目标、教学进度、备课内容、课堂训练、单元测试,教学方法不要求统一,但可以借鉴)。

四、采取的措施:

语文集体备课思想总结 篇10

1、丰富了备课内容。

以前我只注重备教材教法,现在更关注课程开发与利用。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实现新课标的这一要求,我们在进行集体备课时,就更注重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课程资源不仅包括书本、教参等课程资源,也包括其它图书、报刊、网络等课外资源。例如我们在备《石壕吏》一课时,有人建议在讲诗之前,再现一下安史之乱的场景,更容易理解诗的境,这比简单的介绍写作背景效果好得多。为深入理解古诗,查阅资料了解杜甫安史之乱时的状况。听了大家的建议,我改变了以前讲古诗的.想法,弥补了读读背背赏赏的做法。在集体备课中充分的利用网络资源(看影视资料、听专家朗读),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2、备学生的可能性。

我校现在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四助一查”高效课堂,要实现高效除备课标、备教材之外,更重要的是备学生。课标和教材是相对稳定的,学生是灵动的个体,所以备学生最关键。以前我在备课时“重教法轻学法”,只重视如何教却忽视了对学生的指导。现在的导学案要重视的是指导学生如何去学,同时也要从学生的角度分析、认识可能出现的问题。了解学生自己能学会哪些,通过学友互助又能解决哪些,哪些问题需要教师帮助解决,哪些问题可通过查资料获得等等。只有备好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理念,提高备课效率。我们在集体备课过程中还能及时反馈学生近期出现的共性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备课效率。

3、集体备课生活化。

我经常会和学生说这样的话“学语文就是学生活,学语文就是学做人。”集体备课不单是纯粹备书,应尽量搜集生活中对学生有帮助的素材。课堂是小语文,社会是大语文。社会中的任何一项活动,都不可能脱离语言形式而赤裸裸地存在。当我们走在大街上,抬头可以看到花花绿绿的广告牌,那是在学习广告语言和识别文字;听到各种不同风格的广播和流行歌曲,那是在学习广播语言和词曲作品。引进“活水”,使小语文处于充盈常新之中,而不拘守,全方位地向生活开放,在大语文中摸爬滚打,突出语文的实践性。这种生活化的备课方式有效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语文集体备课心得体会 篇11

关键词:个人创造性;集体备课;语文教学

《说文解字》中释“备”为“慎也”,可见备课也是一件需要谨慎的事情。集体备课是在个人备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备课方式,其按教学计划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究并达成共识,最终生成一个集体教案的活动。集体备课被很多学校采用,它是一种富有实效的教师合作方式,为解决教学中的新问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集体备课更需要的是教师个人创造性的发挥。如何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以下从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系统、完整的语文知识教学的强化

“工具性”、“人文性”在语文性质之争中一直占据上风,加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相关淡化语文知识教学的呼声日渐高涨。前者似乎要对“语文是什么”予以解决,但是,众多的讨论声中语文性质越来越模糊,学者们甚至避开这类话题。张悦群在一篇文章中就避开谈语文性质的问题,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其观点的集合,而其建议便是“不妨弄清楚语文课让学生得到什么,从‘形而下’反观‘形而上’在他看来“课标”的表述很多地方是模糊不清、经不起逻辑推敲。

后者更是模糊,语文知识教学到底是强化还是淡化?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需不需要系统、完整的语文知识?应该系统掌握的是哪些?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商榷。王鹏伟指出“近年来,语文知识教学处在尴尬境地,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浅尝辄止;二是似是而非;因为这两点语文教学反而并不能引导学生习得“系统、完整”的语文知识。所谓“不要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的告诫,并没针对语文知识教学的现状。集体备课中应注重“系统、完整”的语文知识教学的重要性,在备课时有所权衡,从而避免在“语文性质之争”的问题上走向极端。

二、破除假象提高课堂效率

当下语文教学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学生课堂中主动探究和交流的现象增多。但是以往死气沉沉的课堂,是否就代表着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呢?现在活跃的气氛是否就意味着真正高效率呢?这还有待商榷。鉴于此,“教学实施就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哪些教学行为是有效的,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什么;二是单位时间内,学生‘学’到了多少”课堂教学的底线可以说就是学生学会了什么,学到了多少,如果这个底线还达不到,那么“学会学习”就真成了空喊的口号。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媒体教学掩盖教学的实质内容”、“偏离文本的空泛讨论”等当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便会甚嚣尘上。

对于即将参加集体备课的教师不要只追求中学语文课堂的“热闹假象”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这种现象其实需要的是怀疑精神。所以在备课时一定要从自己对于课堂的“明察秋毫”出发,关注每一个可能会被忽视的死角,考虑各个班级的特殊性。

三、在情境中预设和生成课程

建构主义课程观认为,用真实的情境呈现问题,在真實的教学情境中解决问题,密切结合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体验,可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知识,把事实性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可以看出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情境化”。基础教育课程该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的现状,转而强调探究性学习。其实,现在的教学指向依旧是“教师如何教”,而不是“学生如何学”,所以,课堂的预设和生成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那么根据建构主义观点,课堂的预设和生成就需要在具体情境中进行。如果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就把课堂上每一分每一秒都设定好,这样不但会束缚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而且对于教师和学生知识的生成都起着阻碍的作用。

就课程生成而言,重点不在学生观点是否正确,而在于能否引发讨论,讨论目的不在于解决问题本身,而在能否深入解读文本。因此,在不断变化的教学情境中,要引导学生循着自己的思路走下去,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生成属于自己的新东西。找到课程预设的依据和生成契机就显得格外重要。而且课程预设的依据不应该是教师对文本解读的结果或现有的教参,而是教师对文本解读的体验和对学生解读文本的多种假设。

四、文本多元解读和误读的错位

语文教学在很多地方都有盲点,文本的多元解读名列其中。“艺术作品不仅有意义并呼唤读者去对其作出解释,而且其意义从未得到过决定性的解释和穷尽——人们可以把艺术的语言意译为另外的话语,却不能由此而穷尽其丰富的内涵。”故伽达默尔的“艺术中始终存在着意义过剩”是有道理的。教材中文选的解读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不可违背作者的本意和作品的价值取向。张隆溪还指出“我们不应该感到被任何理论、概念和方法所束缚,而应该充分考虑到阅读和欣赏中所有有关的因素。”在集体备课中,重要的是对于与己不同的解释和评论作批判和考察。

本质上文学欣赏是个人的追求,它不应该束缚于某种僵化观点和方法,教师在集体备课时须意识到这。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王春老师提出“深度备课”,即以教材文本研究作为备课的起点,同时先不依凭相关资料解读文本。这样好处是能以一个语文学习者的身份与文本对话,而有利于独立思考的展开。现在很多教师在实际的备课中一味地参考现成的资料,久而久之,便失去的自己思考的机会,这样很不利于语文的学习,对学生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这种“竭泽而渔”的方法,在语文备课中尤为重要,对于形成语文教师个性化的备课方案更为实用。

结语:集体与个人的发展相辅相成,集体的力量来自于集体中每个人的力量的集合,只有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教师的创造性,才能推进集体的更大进步。而当集体前进的同时个人成长的环境也会得到相应的改善。总的来说,我国中学语文集体备课文献数量不多,但在研究中同样取得了不少可以借鉴的成果。不过在这背后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在未来的研究中不断加以改善,从而更好地改进集体备课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1]张悦群.比“性质论争”更重要的……[J].西安: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4,(1).

[2]王鹏伟.语文教育:世纪之交的嬗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59,163.

上一篇:描写孤单伤感的句子下一篇:糖酒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