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的资料春节篇

2024-06-30

民风民俗的资料春节篇(通用4篇)

民风民俗的资料春节篇 篇1

十年中国看深圳,百年中国看上海,千年中国看西安,五千年中国看山西,我的家乡就在山西。

山西有很多民俗文化,各具特色,尤其以面食最具代表性,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追溯其名字,东汉称之为“煮饼”,魏晋则名为“汤饼”……面食名称多种多样,因时因地而异,面食众多的名称与名堂,正说明山西人对它的重视和喜爱。

山西面食种类繁多,其中刀削面名扬海内外,它同北京的打卤面、山东的伊府面、河南的鱼培面、四川的担担面,统称为五大面食食品,享有盛誉。刀削面全凭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中厚边薄,棱锋分明,形状和柳叶差不多,吃到口中外滑内筋,软而不粘,很有弹性,越嚼越香,深受喜爱面食者欢迎。吃面前,还能参观厨师高超的削面技术,无异于欣赏一次艺术表演,真可谓一举两得!

刀削面的调料,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番茄酱、肉炸酱、羊肉汤、金针木耳、鸡蛋打卤等,美味的调料,再滴点山西老陈醋,简直十里飘香!

有人曾说过:“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确实,山西作为面食之乡,对中外饮食文化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的。

我为我的家乡――山西感到骄傲,感到自豪。“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也诚挚地邀请各地的朋友来我的家乡做客,来品尝家乡的美食,来感受山西人民的热情好客!

中国春节民风民俗资料

壮族人民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云南等省区。壮族的建筑、服饰、节日还有那著名的山歌,都彰显壮族人民的勤劳善良。

先看看壮族人民的建筑吧!他们的房子依山靠水。原因是:壮族人民喜爱大自然,喜欢与大自然和大自然里的生灵一起生活。壮族人民的房子是由木头搭建而成的。一楼是养生出的,二楼以上住人。壮族人民的服饰是五花八门、色彩斑斓的。虽然壮族男子的服饰和汉族男子的服饰差不多,但壮族女子服饰和汉族女子的服饰相比就是天壤之别。壮族人民勤劳善良,特别是女子。在壮族女子缝织衣服时同时也会绣上各种各样的图案。有鸟兽;有鲜花;还有许多具有没号予以的图案……壮族女子的服饰上除精致的图案外还会有各种缤纷的色彩。他们的头饰也很精美别致,也有许许多多雕刻上去的图案。壮族女子整套服饰上的色彩混起来都比彩虹没美呢!

壮族有一个最著名的节日,那就是在农历三月初三的“歌墟节”,在“歌墟节”那天,每个村子都会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在村口,几乎全村人都在那迎接外村人,并接受他们的挑战。挑战什么呢?当人事唱山歌啦。台上的人唱山歌的时候,台下的人也会跟着唱两句给自己村里人助威。这些比赛时为增进各个村子之间的友情,这也验证那句话:“友情第一,比赛第二”。这也是壮族人民的品质之一。壮族人民为什么可以吧山歌唱得那么好呢?请接着听我介绍。

其实,在生活中,壮族人民也在一边唱山歌。在壮乡,壮族人民无论在哪里,都可以即兴创作一首山歌。也就是说,壮族人民在生活中已经能够达到一个代言的地步。在田野里,可以听见他们的歌声,在两个山头间也可以听到,甚至在他们自己家里有时候也会听到他们用山歌对话。壮乡人民凭着心情也能唱出优美动听的歌。那歌声同时也表达当时唱歌的人的心情,如果他的朋友听到,也会用山歌与他交谈。壮族真是一个豁达乐观,勤劳善良的民族啊!

民风民俗的资料春节篇 篇2

一、儿时春节的那些扑克记忆

小时候最喜欢过春节。春节可以放假、放鞭炮、得压岁钱、走亲戚,吃好多好东西,这些都很令小孩子们高兴和开心。但让我最开心的还有,每逢春节,在外地工作的爸爸也会赶回家来团聚,全家人围在桌前可以打上几个晚上的扑克牌。

小时候我们经常玩的扑克牌游戏有很多种,大跃进(类似于争上游)、憋七、升级、赶打车、五十一等游戏都是我们特别喜欢玩的。

玩牌就得买牌。每年春节前买上一副或几副新的扑克牌自然是我的事情。我家附近有一家文具店,叫益昌书局。说是书局,其实不卖书,主要经营文体用品。我自然是那里的常客。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扑克牌被认为是“四旧”。扑克牌厂不再印制扑克牌,文具店也不卖扑克牌了。扑克牌厂用生产扑克牌的机器和材料印制一面是毛主席语录,一面是毛主席语录歌曲的卡片。所以,我家在1965年买的一副天鹅扑克牌用了很多年,扑克牌的厚度几乎是新牌的两倍。

记得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的一个春节前,我到益昌书局购买文具时,无意中发现居然有一款新发行的《金鱼文娱扑克》在卖,书局的阿姨告诉我这是刚到的试制品。价格是4角2分钱一副,这可够我吃好几天早点的,那时一个烧饼、一根油条才4分钱。但我还是咬咬牙买下了这副试制品《金鱼文娱扑克》。

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这副“战利品”扑克牌。让我大吃一惊的是,这副金鱼扑克居然和以前我见过的所有扑克牌都不一样!传统扑克牌的J、Q、K在这副扑克牌上变成了11、12、13;传统扑克牌上的那些外国人物全部换成了美丽的金鱼。

我太喜欢这副非常“另类”的扑克牌了,几乎到爱不释手的程度。许多小伙伴闻讯后,都纷纷跑去益昌书局去买这种扑克牌。但是他们都扑空了。这副扑克牌据说作为试制品,只来了10副。居然让我发现了,我当时真是得意极了! 这副绝妙的扑克牌陪我过了一个非常开心的春节。

后来我研究中国扑克牌发展史时才知道,扑克牌在1966年 -1971年期间是禁止生产的。1972年,当时的轻工业部打报告给国务院,要求恢复扑克牌的生产。当时李先念副总理批示同意少量试制生产。我无意中买到的居然是第一批试验品文娱扑克牌!

就是这副无意中买到的《金鱼文娱扑克》成为我一生收藏扑克牌的开始。目前这副《金鱼文娱扑克》市价已经超过万元。

二、扑克牌上的京城春节民俗

扑克牌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工具,又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化载体。京城春节民俗曾经多次、大量出现在各种扑克牌上:

1、生肖民俗:生肖文化是中华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春节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大年初一钟声响过,意味着又一个新的生肖年份的来临。在中国民间历来有这样的传统,到了哪个生肖年,家家户户就要买一些和这个生肖年的动物相关的剪纸、年画、玩具等,或布置在家里,或赠送老人、儿童、亲朋好友。生肖主题的扑克牌历来也是亲朋好友之间在春节期间互相赠送的新颖礼品。每年春节前都会有一款新颖的异形生肖扑克问世,春节期间带上几副生肖扑克走亲访友,如今已经成为中华扑克文化的一个传统。如鼠年有粮仓形扑克《鼠报平安》、牛年有犁铧形扑克的《牛市鸿运》、虎年有山形扑克《虎跃新程》、兔年有月亮形扑克《玉兔东升》、龙年有葫芦形扑克《龙行天下》、蛇年有灵芝形 扑克《蛇舞神州》、马年有马蹄莲形扑克《马跃乾坤》、羊年有树叶形扑克《羊唱九曲》等等。此外还有每年出品的两副一套的《百虎图》、《百兔图》、《百龙图》、《百蛇图》、《百马图》、《百羊图》等等,每套扑克除包括一些该生肖图片外,还收录了与该生肖相关的大量绘画、剪纸、雕塑等艺术作品,每张牌上还别具匠心地放上一条或几条与该生肖相关的成语、歇后语等,堪称生肖文化的小百科。这些生肖主题扑克深受广大百姓的欢迎,当然也成为藏家不可不藏的珍藏品。

2、节令民俗:许多中国民间春节前后的节令民俗现象都反映在扑克牌上。如京城著名民俗学者兼画家方砚的《古都遗韵——老北京民俗,详细记录下老北京腊月初八煮腊八粥;腊月二十三祭灶;腊月末扫房、写春联、买佛龛、买蜡烛、买灯台、买“吊钱”、买年货、买绒花、买花样;除夕夜摆贡、祭祖、送财神、踩岁、打灯笼、包饺子;除夕夜到初一早上守岁;正月初一拜年;春节赶庙会;正月初八顺星;正月十四烧火判;正月十五灯节等习俗,画面生动,文字详细, 暨是对春节民俗文化的形象化记录和传承,又是一组珍贵的民俗美术作品。

3、市井民俗:胡同是老北京市井文化的基础和发源地。北京城的胡同格局于十三世纪初步形成。从历史上看,胡同一直是除帝王之家以外各阶层的居住地;时至今日,北京的许多市民仍居于其中。人们世世代代在此生息、繁衍、劳作、抗争,北京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也以此为依托而发展和演化。《老北京——胡同篇》扑克带您走近形形色色的北京胡同,以追寻北京历史文化的发展轨迹,体味北京特有的春节民俗民情,感触博大精深的京味文化。《老北京——老行当篇》系列扑克则遴选出108个最具老北京特色的活跃在胡同里的老行当,并分别配有珍贵而精美的旧图,重现当年趣味盎然的市井生活和世情百态,为读者展开一幅老北京“清明上河图”式的巨幅长卷,是研究当时社会、民俗的生动史料, 更是独具北京地域特色的宝贵文化遗产。时光荏苒,昔日京城的旧影已离我们远去。让我们借助本系列扑克牌,共同穿越历史时空,去领略老北京市井繁华、百业匆忙的独特风情和魅力。

4、店铺民俗:诞生于清末的众多老字号店铺是古都北京商业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京城春节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每逢春节前夕,人们走上街头,走进这些老字号,置办年货,采购礼品。店家也推出各种促销、打折、降价的措施来吸引顾客上门。在《古都遗韵——京城老字号》扑克中, 方砚大师笔下的京城老字号,描写精致,刻画逼真,再现了晚清及民国时期北京商业名店的原貌,不仅具有观赏价值, 更具有历史传承价值。

三、中国民俗主题扑克牌的收藏与投资

经过笔者多年收藏和研究的心得,中国民俗及春节主题扑克牌都具有特别的收藏和投资价值。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许多民俗主题扑克特别是生肖扑克往往是根据特定 的年份设计制作的,并不是长线产品,印数都非常少;

2、生肖民俗扑克大多成为民间互相馈赠的文化礼品, 真正用于收藏的很少,所以可以说存世量很小;

3、许多生肖民俗扑克都是名家的绘画、摄影、剪纸、 雕塑等艺术作品,观赏性很强,深受藏家和大众欢迎和喜爱;

4、许多生肖民俗扑克都是根据生肖主题设计的不同形状的异形扑克,这种异形扑克不仅深受中国民众和收藏爱好者的喜爱,也深受国外藏家的青睐。

民俗篇 远古发来的呼唤 篇3

朗县:遗忘的远古文明

走进朗县的来义村、洛绒村,扑面而来的便是深厚而古朴的塔布藏族文化气息。塔布,一作达波,在工布西南,今山南地区东部的加查、朗县一带。吐蕃王朝时是以塔氏家族为主的一个部落的辖地,藏传佛教噶举派塔布噶举系在这一地区建立。来义村和洛绒村的房屋建筑很特殊,每家均为有院的两层楼房,一个大家庭几代各自修建房屋而又连为一体,十分壮观。房屋墙壁很像古堡,通常由片石外砌筑成,里为两层木结构,底层通常用于存放粮食、养牲畜。上层住人,人们围坐在卡垫上喝酥油茶、青稞酒,吃风干肉和奶渣。来义村附近几个村庄由于地域封闭,相互通婚,几个村子的人相互都有亲戚关系,所以日子过得都很和谐。两个村子的人都比较富裕,主要以牧业为主,每年6月开山后就赶着牦牛上山放牧,直到10月封山才返回村子,余下种些青稞和蔬菜。

来义村的藏族着氆氇装,也有揣碗习俗。氆氇装多用皮毛布匹织成,结构肥大,袖口宽敞,穿着自如,白天阳光充足,气温高时,可脱袖露臂,调节体温,夜间可解带和衣而眠。氆氇装一般都用腰带,男子穿时提起下摆与膝平齐,腰带一束,怀里形成空囊,里面可装不少随身用品。只要出门,怀中一般必有一件不可缺少的东西,就是木碗。一般的木碗价廉物美,平民百姓承受得起,更重要的原因还与不共碗习俗有关。喝茶一般都用的是木碗,小小一个木碗,在家有在家的用法,出门有出门的讲究。

太昭古城:工布文化与巴松错遥相呼应

现在被称为“大峡谷保护区”的所处地区在历史上称为“工布”地区。据史料记载,“工布”一词最早来源于公元八世纪末,位于林芝一带松蕃时期小帮首领的姓名——公布莽布支,以后该地区即以“工布”相称。在漫长的西藏历史发展进程中,该地区的藏族也逐渐形成了与当地自然条件相协调的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生活于大峡谷保护区墨脱以北的米林、林芝,波密县的藏族即是工布藏族的一部分。而居住在墨脱县格当乡的藏族是由昌都地区的藏族群众因转经、朝佛和其他原因留在该地的,所以,其风俗略有差异。

工布藏族在房屋建筑、服饰、方言等一些方面与其他地区藏族有较大区别。在房屋建筑上既有藏民族特色的建筑服饰,又有森林地区极富特色的结构布局。每个房顶两边习惯插上印有佛经的经幡杆。表明房屋的主人信奉佛教。

喇嘛岭寺:生殖图腾的代表

从林芝县新城(八一镇)出发,沿着尼洋河南下的机场公路行驶30分钟后就到了靠近雅鲁藏布江的林芝县布久乡。在布久西侧三公里处就是喇嘛岭寺。喇嘛岭寺位于尼洋河右岸的三级阶梯上,主供莲花生大师佛像,寺内壁画精美绝仑,属藏传佛教四大教派之一的宁玛教(红教)。寺院三面环山,面对尼洋河口三角洲。寺院周围的环境清幽,绿树成荫,寺院外清溪长流。置身此间,既可观赏漫山林海,又可远眺波光潋滟的尼洋河三角洲。整处寺院呈正四角形,外底层屋檐有二十角,第二到第三层屋檐为八角,佛殿高二十多米,内径十余米,上覆金顶,呈塔形,四面墙体分别以白蓝红绿四色涂之,犹如镶嵌在青山绿水中的一颗宝石。

喇嘛岭寺也被当地人称为阴阳庙,其生殖图腾是十分奇特的看点。来到寺院的人们多为祈求平安、祈盼多子的信徒,络绎不绝而来的人使寺院香火很盛。林芝地区的寺庙不多,但基本上都保留着生殖崇拜的古老习俗,其器物及制作安放仪式均表现出强烈的崇拜感情,蕴含了“多生、快生”的祈望。生殖器崇拜最早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人们对生殖器的崇拜主要体现在对女阴的崇拜。生殖崇拜在世界各民族的原始文化中,都是一种十分普遍存在的精神现象。在西藏原生态性文化中,女性崇拜尽管由于后来藏传佛教教戒的规定,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和限制,但在一些要表现的情况下,常常也被当作男性崇拜的对立物而存在,因此女阴崇拜的遗存在民间和宗教艺术中还是有较大数量的呈现。

门巴、珞巴的原始祟拜

大峡谷保护区大部位于墨脱县境内。原住民为珞巴族,该地区被称为“珞渝地区”。珞巴藏文史籍中和藏族习惯用语中被称为“越南人”。据考古发现,在墨脱县的马尼翁、卡布、墨脱、背崩、格林、地东、西让等地,发现有石斧、古凿、古纺轮和手制绳纹陶片等新时期时代遗物,证明珞巴人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大峡谷地区。

珞巴族的农业生产极为简单,除极少数地区使用木犁和耕畜外,大都采用原始的刀耕火种形式。刀耕地肥力高的可连续种2~3年,大部仅用一年。弃种后五年可以再次砍伐种植。刀耕地产量很低,再加上野生动物的遭塌,每亩地只能产百十斤玉米。

珞巴族用十分简单的腰机织布,其原材料为自种的棉花和芋麻等野生植物纤维。布上常用天然植物或矿物染料染出的彩色线织出各种美丽的花纹图案。特别有趣的是,珞巴人各村都建有仓房,仓房与村子保持 定距离,以免村庄失火时焚毁。仓房架空在立柱上,立柱顶设有大圆木盖以防止老鼠爬上。

珞巴族能歌善舞,有丰富多彩的民间口头文字,有酒歌、情歌、谚语、谜语,特别是反映珞巴族起源以及漫长发展历史的史诗般的神话和传说,具有较高的艺术魅力和文学与历史价值。

珞巴族信奉原始宗教,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多种崇拜形式,其中有图腾崇拜、自然崇拜、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他们认为世上任何东西都是有生命的,都受众多神灵和鬼灵支配,人们得罪了它们就会遭到灾难和不幸。崇拜有多种形式,其中诸多的禁忌是其最重要的内容。

门巴族是大峡谷保护区人数最多的民族。“门巴”在藏文中指居住在地势低、山谷狭窄,被浓密森林覆盖地区的人。在历史上,门巴族大部聚居在西藏山南地区的达旺和达旺以西的不丹境内,大约在二三百年以前因差赋繁重,大量门巴群众相信《丹珠尔》藏经中“佛家净土白马岗,隐密胜地最殊胜”和许多有关该地神秘的传说,大量移居到白马岗的所在地墨脱县。

门巴族与珞巴族生产方式十分相近,主要以粗放的刀耕火种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也有狩猎与捕鱼的习惯。墨脱加拉萨的门巴石匠都能打磨石磨和石锅,门巴族的石匠们不仅能生产出石锅,还能开石料,修建用石块堆砌起来的坚固房屋。门巴人房屋建筑靠就地取材,均为竹木结构。屋顶为“八”字形,房上盖草或芭蕉叶。大门向东,房屋为方形或长方形。内分三层,中层住人,下层关牲畜,顶层为角楼,存放粮食和杂物。

春节拜年,别把民俗搞庸俗了 篇4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逢年过节走亲访友互送礼物的习俗,这种习俗不仅能够联络感情增进情谊,使得亲朋好友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也把节日的喜庆气氛烘托得愈发浓烈香醇。记得在小时候,人们互相拜年时所拎的礼物无非是自家做的红枣馒头、油果子之类的东西,有时甚至空着双手,然而人们无不以真诚的笑脸和由衷的欢欣迎宾待客,因为那时谁也不在乎那点儿礼物,人们要的是那种“意思”,那种被别人挂念和祝福的温馨。

可是,曾几何时,这种美好的习俗却在悄然变味。

我有一个军人朋友,2003年转业到一区属机关工作。那年的春节,他来给我拜年时拎着一个很大的礼盒。我就跟他说,看来咱俩有些生分了。他问何以见得?我说咱俩是多年的朋友,你来我这里用得着送礼吗?你如果把部队上的一些有纪念意义的东西送给我,我会欣然接受,而如今你却拎来这么大一个礼盒,这难道不显得生分吗?朋友是个耿直的汉子,我的一番话说得他直点头,于是在那个春节里,他再去拜访领导和同事时,就没有买什么贵重的礼物,而是每人送一个在部队里用子弹或炮弹壳做的“工艺品”,因为按他的理解,既然在一起共事,那当然就是朋友了。可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春节过后第一天上班,他就在书记办公室的角落里看到了自己送给书记的用炮弹壳做的宝塔,他能够感觉到,那是书记有意扔在那儿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看到。在随后的工作中,他也总能够感觉到领导对他的轻视甚至刁难,而在一次机关会餐时,一个同事提到他春节送的礼物,更是直截了当地说:“你送的那叫什么玩艺儿嘛!”当时把朋友说得哭笑不得。朋友在向我诉说此事时,既非常苦恼又感慨多多,而我除了对“误导”了朋友表示歉意外,实在是再无话可说。

我相信,还有很多人有过和我那位朋友相似的经历。如今,逢年过节去拜访同事,如果手里不拎着比较像样的礼物,那是一件领导,没有礼物或者礼物太轻,甚至会吃闭门羹。而有些人,也把过节送礼当成了巴结领导的一次大好时机,唯恐落于人后而互相攀比大送特送。毫无疑问,如此的送礼已经完全歪曲了过节时人们“彼此走访互致问候”的美好本意,是对这一民俗的嘲弄和亵渎!

这一民俗之所以会变得如此庸俗起来,究其原因,恐怕不外乎“势利”二字。如今对于“感情”,有些人是用金钱来衡量的,于是觉得送的礼越重,感情就越深;而给领导送礼,很多人的意图也是对领导进行“感情”投资,以期靠其手中的权力得到利的回报。正是这种狭隘浮躁的心态把过節送礼这一民俗搞得铜臭味十足。

其实,真正的感情是无价的,诚挚的笑脸和衷心的祝福绝不是金钱所能买到的。一个红枣馒头虽不值钱却能咀嚼出浓浓的人情,而你从一个硕大的礼包里看到的也许不过是虚伪和奉承而已。所以,在此提个建议:今年春节我们送礼,不妨学学那句广告语——“只选对的,不选贵的”,比如鲜花、书籍、土特产、纪念品,即使给对方订一份全年才几十元的杂志报纸,也要比一个虚鼓鼓的礼包有品位、有意义得多。

编辑陈霖

上一篇:看动漫剧《一封信》优秀作文下一篇:感动于心感恩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