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嘲春风》作品赏析(共8篇)
温庭筠《嘲春风》作品赏析 篇1
关键词:温庭筠,《商山早行》,意蕴
商山早行
晨起動征铎, 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 人际板桥霜。
檞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这首五言律诗是温庭筠在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赴襄阳的途中, 经过商山时所写的。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 真切地反映了旅况羁愁的特殊感受。诗题中的商山, 又名地肺山, 也叫楚山, 在今陕西省商县东南。
首联出句“晨起動征铎”, 直接着题, 写出发前的准备, 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昨天, 由于诗人赶了一整天的路, 走得很疲乏, 夜里当他投宿在商山一家旅馆里以后, 睡得很熟, 一觉醒来, 时间已是清晨。这时只听的到旅馆外面响起了一片叮叮当当的铃铎声和旅客的叫嚷声。旅客套马的套马, 驾车的驾车, 有的旅客已经抢在前面出发了。于是, 诗人急忙起了床, 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后, 也上了路。
首联对句“客行悲故乡”, 直接抒发旅途早行时的感伤情绪。
诗人上路以后, 他每向前走一步, 都感觉到离自己非常熟悉的京都长安越来越远, 离自己朝夕相处的亲朋好友也越来越远了, 离自己的家乡、家里的亲人更是越来越远。他想到他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生活。于是心中不免凄楚悲哀起来,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伤感情绪笼罩在他的头上, 使他无法自拔。“客行悲故乡”这一句的“悲”字, 份量很重、意蕴深沉。他把“在家千日好, 出门事事难”的辛酸苦辣深刻逼真的表现出来了。同时, 旅途的交通不便、山险路陡、人情淡薄、无依无靠以及思乡怀亲等诸多困难, 也通过这一“悲”字暗含其中。
颌联“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描写早行的特殊景色, 抒发旅途中的艰辛。
诗人一边思念着故乡和亲人, 一边往前走。一路上, 雄鸡在不住地高声啼叫, 仰望天空, 寒星闪烁, 下玄月依然高挂天中, 环顾四周, 冬日的旷野和荒凉的山岭以及三三两两的农舍村店, 全都洒满了银色的月光。再往前走了一程, 道路要走过一道小涧壑, 这涧壑上面搭了一座简易的木板桥, 板桥上面铺满了一层浓浓的白霜, 浓霜经人行走踩踏以后, 已经留下了许多杂乱而又清晰的足迹。看到这情景, 诗人不得暗发感叹:唉, 前面的那些旅客比我还要辛苦, 他们走得更早啊!真是“莫到君行早, 更有早行人”。“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这一联诗很特殊、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 被人们广为吟颂着。那乡, 它到底妙在何处, 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艺术魔力呢?笔者拟以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首先, 这两句诗全部由代表十种不同景物的十个名词组成, 没有一个名词以外的其他词语, 而且由这十个名词组成的六种具体的事物“鸡声”、“茅店”、“人迹”、“板桥”、“茅店月”、“板桥霜”又都是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结构, 充当定语的依旧都还是名词。这样把一大堆名词排列在一起来写, 不但给读者一种具体感受, 而且还能触发读者的视觉形象。历代诗评家对此无不击节赞赏, 拍案称绝。尤其是李东阳说的“二句之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 而音韵铿锵, 意象具足, 始为难得, ” (《怀麓堂诗话》) 最具代表性。其次, 这联诗通过具体典型的事物, 鲜明生动地描画出了一幅荒山早行图。把人在旅途的艰辛愁苦寄寓到了这字里行间。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 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欧阳修《六一诗话》) 的神来之笔。第三, 这联诗的对仗很讲究。例如:“鸡声”和“人迹”不但字面上是名词相对的工对, “鸡”和“人”, “声”和“迹”又自然成对, 而作定语的“鸡”和“人”都是有生命之物。中心词“声”和“迹”又都是无生命之物, 并且“声”还是“鸡”叫出来的。“迹”也是人踩出来的。下面的“茅店”和“板桥”、“茅店月”、和“板桥霜”也一样工巧。大家不难领会, 这里就再不必作过多的分析。第四, 还需要指出的是“月”和“霜”这两个字含义深刻, 很值得反复玩味和细细咀嚼。它们的颜色都是洁白晶莹的, 给人的感觉都是寒冷冰凉的。这又进一步地描绘和渲染了寒冬季节的早晨, 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 处处寒气袭人, 时时清冷刺骨, 加之荒村野店, 残月犹存, 四周旷寂, 道路凄清, 把旅况的辛酸苦辣和忧愁悲伤发挥到了极点。
颈联“檞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 继续写路途所见到的景象, 描绘出一片寂静的气势。“檞叶”:檞树的枯叶, 檞树是一种落叶乔木, 其叶落于秋末。“枳花”:枳树开的花, 枳树也称枳壳, 春季开白花。
过了板桥以后, 没走多远, 道路又进入了一段檞树林, 诗人沿着林间小径继续前进, 一路上脚下踩着檞树叶子, 软绵绵的, 倒还觉的很舒服, 旅途的艰辛悲愁也因此清除了一些。走过树林子, 前面出现了一处驿站, 这时月光更加明亮, 晨曦也逐渐增强, 月光和晨曦把驿站昏暗的墙壁照得光彩明亮起来, 好像春季的枳花映照其上一样。看到这景象, 于是诗人的心情更加舒畅起来, 步履也加快了许多。这一联诗, 诗人虽然给我们描绘的是一片寂静的气氛, 但情调没有前两联低沉, 诗人内心开始产生了一丝喜悦之情。同时, 寂静的山路, 寂静的驿墙, 也是紧紧围绕一个“早”来写的, 突出了又一个早行的典型环境。
尾联“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回忆昨夜的梦境, 又引出新的愁绪。
诗人在崎岖的山路上踽踽而行, 默默而思, 他一边赶着路, 一边想着刚才在驿站的墙壁上看到的那令人欣喜的美丽情景。忽然, 他的思绪为之一动:唉、如果这驿墙真是盛开的枳花映照的明亮起来的话, 那该有多好啊!然而, 这不可能, 现在是冬季, 枳花要等到春天才能开放呀!驿墙四周的那些枳树, 还没有开花的动静哩!喔, 对了, 昨天夜里, 我在旅店里做了一个梦, 梦见春天来了。在长安的杜陵附近弯弯曲曲的湖塘里、池水渐暖、野鸭和大雁成群结队、追逐嬉戏、浮满了整个湖塘、那景象真是太热闹了。诗写到这里, 突然打住、作者似乎要在这最后两句中给读者留下一种美好的景象。然而, 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所隐含的那种浓浓的凄苦悲愁情调, 细心的读者是不难领悟和体会的。
温庭筠的这首《商山早行》、刻画和描绘征途的自然景物、着重强调一个“早”字、通篇抒发感情、处处紧扣一个“悲”字。第一句“晨起动征驿”是直观地写早行;第二句“客行悲故乡”是直抒胸臆———写悲情。而第二联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二句、则是通过刻画路途的自然景物、具体的明写早行, 同时还通过描绘景物暗写了悲情。第三联的“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还是通过途中的景物来具体地强调一个“早”字、第四联“因思杜陵楚, 凫雁满回塘”、又具体地写了作者所怀悲情的内容, 并具“杜陵楚”又照应和补充了“悲故乡”, 使诗句显得有起有落。诗人的故乡在山西祁县, 他在这里把长安当做故乡, 一是说明诗人对京都的眷恋。二是与刘皂的“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 却望并州是故乡” (《旅次朔方》) 有同感。
温庭筠《望江南》赏析 篇2
这首词是花间派词人温庭筠的代表作。该词短短27个字,读完却让人荡气回肠,欲罢不能。王国维《人间词话》云:“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望江南》以清丽凝练的语言,描写了一段缠绵凄美的爱情,使其成为情景交融,境界高远的名篇。
“梳洗罢”,起句看似平平,内容却丰富,给人以许多想象。唐朝女子的发饰是很有讲究的。年幼时已梳发髻,成年后改梳发鬟,出嫁时将发鬟改为发髻,再配以金、银、花钿、珠宝翡翠等首饰,形成一种富丽华贵的装饰风格。而现在为了迎接久别丈夫的归来,发饰自然更不能马虎,“女为悦己者容”嘛。在与丈夫离别的日子里,她们往往是“日晚倦梳头”或“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或干脆不梳洗“君行殊不归,我饰为谁容”。 所以在这种特定的时刻,我们能想象出女主人公着意打扮自己的兴奋之情了。这简洁的三个字,把女主人公平日的相思之苦与现在等待团聚的兴奋之情有力地表现出来了。
接下来的这句“独倚望江楼”给我们呈现了一幅广阔的艺术画面。浓浓的春意,柳枝芽儿迎风飘拂,点点阳光洒在这片片绿上,更显青翠。远处是一带白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江上孤帆片片,来往倏忽。楼上女子,衣着华丽,正在翘首等待心上人。面对如此美景,主人公或许此刻也有“悔当初不把雕鞍锁”了。“独”字既写出了女子一人独自等待的情景,也写出了她期盼丈夫早早归来却迟迟未归的寂寞惆怅。温庭筠描写的这幅美人凭栏远眺图,把人、景、情三者和谐地融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情景交融,静逸明秀的艺术境界。
“过尽千帆皆不是”,女主人公望眼欲穿,急切盼望,但等来的“皆不是”。这句是感情上的大转折。内心满腔希望的是丈夫“不如早旋归”,而现实又是“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此刻的极大失落与先前的兴奋欢快之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斜晖脉脉水悠悠”,夕阳西下,天边渐暗,绿水悠悠,依旧东流。等待的人,依然没来,满怀期待,只剩失望。由希望到失望,更添了这个女子几分不幸。《人间词话》云:“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句写景,但抒情主人公的感情色彩完全被溶化在自然景物中,景与情的溶合,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却韵味无穷,这便是无我之境的妙处了。读完以后,我们又不禁为女主人公这种痴情而感动,又不自觉的为其不幸的遭遇而同情,言有尽而意无穷呀。该句看似无“我”,其实有“我”;看似无情,实则有情。正是因为有了期望后的失望,有了失望后的无限思念,女主人公才会“肠断白蘋洲”。
“肠断”用词很重,写思妇极度的相思之苦。“白蘋洲”也非等闲之笔,因“蘋”为水草,蘋、水相依而生,蘋失水则死。妇人不能与心上人生活在一起,不正像那无水之蘋吗!触景生情,能不断肠?
读罢这首词,我不禁想到古代女子悲苦的处境。“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李白《长干行》),“君行逾十年,贱妾常独栖”(曹植《七哀》),“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曹丕《燕歌行》)等等,这些都是思妇们不幸生活的写照。这种刻苦铭心的思念,让她们“衣带渐宽,为伊消得人憔悴”。即使丈夫偶尔回家相聚,那也是“晨起动征铎”,匆匆,太匆匆了。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四时之景,谁能真正陪爱人一起欣赏?哪个女子不想永远与爱人“针线闲拈伴伊坐”、“共话巴山夜雨时”?游子在外或许有良宴聚会,赏歌听曲的机会,还可以驱车出游,而思妇却只能徘徊院落,空室长叹,她们难言的寂寞经常是靠泪水冲洗。《望江南》中的女子的漫长等待,使得片刻的兴奋消失得无影无踪。她满腔的失落,满怀的幽怨,随着那一江春水,进入无边无尽的黑夜中。这是她的不幸,也是封建社会所有饱尝离别相思之苦的女子之不幸。这首词,“是现实生活中思妇的怨与恨,血与泪,深深地感动了作家;在这些似乎平静的字句中,跳动着作家真挚热烈的心。”(高国平《情真意切,清丽自然—读温庭筠〈望江南〉》)所以,这首词虽然讲述的是一段思妇凭栏远眺丈夫归来的爱情故事,但这个故事是凄美的,悲剧的。整首词字里行间始终笼罩着一股宛转深沉,低徊不尽的悲情。
温庭筠高处构思,小处下笔,用语细腻,裁剪精当。全词短短27字,语言清丽凝练,感情却写得委曲婉转,波澜壮阔,有如山涧清泉,又如千年陈酿,既清新而又醇厚。温庭筠是后来唐末五代花间派的鼻祖,婉约派的先驱,他的作品大都表现为秣艳细腻,绵密隐约的特点,但这首词却清新疏朗,通俗明快。钟荣《诗品》评价《古诗十九首》说:“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该语评价《望江南》也非常合适。
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龙门中学(343406)
温庭筠《三洲词》作品及赏析 篇3
《三洲词》原文
团圆莫作波中月①,洁白莫为枝上雪②。
月随波动碎潾潾,雪似梅花不堪折。
李娘十六青丝发,画带双花为君结。
门前有路轻别离③,唯恐归来旧香灭④。
《三洲词》注释
①团圆:一本作“团圞”。
②莫为:一本作“无为”。
③轻:一本作“生”。
④唯:一本作“只”。
《三洲词》作品译文
夫妇团圆应当持久,不能像水中圆圆的月影;也不要作枝头的落雪,尽管它非常洁白,却没有芳香。
水中的月影虽然是圆的,但随着波动就会破碎;枝头的落雪虽洁白如梅,但终不能折下来插瓶供赏。
李娘才十六岁,年纪轻轻就已经嫁人了,可丈夫是一个重利轻别离的生意人。
家门前有条水路,丈夫轻易就离别而去,只怕他回来时年华已逝,红颜已老。
《三洲词》赏析
温庭筠《利州南渡》注释赏析 篇4
唐朝:温庭筠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利州南渡》古诗简介
《利州南渡》是唐代诗人温庭筠的作品。这是一首寓意于景的抒情诗,诗人以朴实、清新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声色并茂、诗情画意的晚渡图,抒发了诗人欲步范蠡后尘忘却俗念、没有心机、功成引退的归隐之情,反映了诗人淡泊仕途、厌倦名利的心境。诗的开头写渡口和时间,接着写江岸和江中景色,进而即景生情,点出题意。全诗脉络清晰完整,色彩明朗;用词朴实无华,清新自然;境界闲适旷远,极富神韵。此诗入选《唐诗三百首》,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利州南渡》翻译/译文
江水粼粼斜映着夕阳的余晖,弯弯岛岸苍茫接连山坡绿翠。
眼看人马已乘摆渡扬波而去,渡口柳下人群等待船儿回归。
船过沙洲草丛群鸥四处惊散,水田万顷一只白鹭掠空孤飞。
温庭筠《黄昙子歌》原文注释赏析 篇5
作品介绍
《黄昙子歌》的作者是温庭筠,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75卷第14首。此诗描绘了一幅美人春郊骑马图。全诗用一“懒”字,勾勒出马上女子一副无精打采的愁慵神态,给人一种病态美,蕴含着一种广厚的忧伤感。
原文
黄昙子歌
作者:唐·温庭筠
参差绿蒲短,摇艳云塘满。
红潋荡融融,莺翁鸂鶒暖。
萋芊小成路,马上修蛾懒。
罗衫袅回风,点粉金鹂卵。
注释
①黄昙子:古歌曲名。晋桓石民为荆州时,百姓忽歌《黄昙子》曲。黄昙子为王忱字。后石民死而王忱为荆州。见《晋书·五行志》。
②云:全诗校:“一作春。”
③成:全诗校:“一作城。”
④修蛾;修眉。
⑤袅:摇曳貌。
赏析
这一首诗恰像一幅美女春郊骑马图。
前景是一池春水,池四周是长短不齐的新蒲。池水里映朝霞,晨风吹动着它,荡起红艳的涟漪。涟漪远去,远去,仿佛这大地的春光就是从它那里熔解开来的。在红艳艳的云霞之上,紫鸳鸯成双捉对地在那里嬉戏。流莺在塘边的垂柳树上,欢快地飞鸣着,像是在柳丝中抛着金梭。织出这无边的春色(翁一作飞解)。池边通向城里的小路长满了茂盛的青草,路上一匹骏马正驼着一个懒洋洋的少女慢慢地走着。回风吹起了她的罗衫,露出了她那俊美的脸庞,简直就像是涂了脂粉的金鹂蛋。
此诗要讲色彩的确是艳丽极了。新蒲绕着泛着红艳艳朝霞的春水,而远景是无边的春草。池里游着的是紫色的鸳鸯,池旁飞鸣的的是黄莺鸟。这动物的设置,又是如此欢快而幸福。再加上美人骏马,在这如茵的绿草上,衬得是十分诱人。
然而作者当然不只是为了画出这一幅美人春游图。他在这通篇艳丽之中,只着一“懒”字,勾勒出马上女子的神态是无精打采的,懒洋洋的,于此透露出了一丝丝消息。然而作者没有写她为什么在这大好的春光里打不起精神来,只给人这样一个病态的美,令人追思不置。
美人的笑,是动人的,然而不若美人愁之更为动人。这是因为笑,已满足了,她是这样,看了的也是这样。人们固不必问其何以高兴,总之,她高兴就好,满足了,动人的力量也就到此为止了。唯有愁慵之态,使人不知她愁的是什么,这就分外地扣人心弦。当读者甚至愿意为她去分担一部分以便好减轻她的愁的时候,则这无名的忧愁将更令人感到莫名的悲戚。这就是中国的“西子捧心”和外国的维纳斯都成了一种病态美的典型的原因。
当然,对于美的.理解,这是需要文化修养的。有文化修养的人,爱美更惜美。所以美的不幸,更为动人。而缺乏这样细腻感情的人,却以蹂躏美而快意。这就是贾宝玉怜惜画蔷的伶官,而薛蟠却肆意摧残香菱的道理。
所以善读者,见懒而动容生戚,感作者之忧伤。不善读者却正因“艳云”、“红潋”而醉心于“马上修蛾”,以为此情此景正是香艳得很了。读温庭筠的诗词,切切不可以只注意鸳鸯、蛾眉字面的眩目的光辉,就以为他是什么唯美派。而要注意那无限含蓄之处,有时竟只是一个字而已。然而正是这一个字,才是打开宝库的钥匙,才正可以理解到这些极华丽幸福香艳的字眼,只是为这一个字所透露主人公心境凄凉而服务的。于华丽之中而放上颗凄凉寂寞的心,这个搭配的本身就足以动人的。它是把痛苦和忠贞一块儿写的。它复杂到她的忠贞就是她的痛苦,正如现实中的人,他的优点也恰恰就是他的缺点一样,这才是真正的人生。
谁家都有不幸,不能一家家的问清楚。然而正是这许多的不幸,才显现出晚唐之即将崩溃,所以这莫名的悲伤,实在是比实际的某一悲伤更典型,更足以动人的。谁家都有悲伤,那么,谁都能以自己的生活实践去读懂他这“马上修蛾懒”。于是对祖国的大好春光更加感到痛心惋惜的。这莫名的“懒”,则比具体的悲伤包含得更沉广厚。
温庭筠喜欢用“懒”字。就此诗来说,于热闹中,女主人公偏冷冷相对,这个“懒”就是别有怀抱。
作者介绍
温庭筠(约8-866年),是唐代诗人,又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精通音律,词风浓绮艳丽,语言工炼,格调清俊,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有“温李”之称,但其成就无论从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形式上来说,都不如李商隐。他当时与李商隐、段成式文笔齐名,号称“三十六体”。
温庭筠的先世温彦博虽是宰相,而温庭筠是温彦博的裔孙。可是,到了温庭筠的时候,其家世已衰微。温庭筠与令狐绹之子令狐滈友好,经常出入于相府。同时与段成式两家颇睦,互通诗文,辑为《汉上题襟集》,温庭筠遂将女儿嫁给了段成式之子段安节。
温庭筠诗风上承南唐梁、陈宫体的余风,下启花间派的艳体,是民间词转为文人词的重要标志。温庭筠作为词人的地位很高。他著有《握兰》、词集《金荃》二集,均已散亡,现存的《花间集》收集了66阕他的词作、列为篇首。温庭筠词风婉丽、情致含蕴、辞藻浓艳,今存310余首,后世词人如冯延巳、周邦彦、吴文英等多受他影响。
繁体对照
卷575_14黃昙子歌溫庭筠
參差綠蒲短,搖豔雲塘滿。
紅斂蕩融融,莺翁鸂鶒暖。
萋芊小成路,馬上修蛾懶。
温庭筠的开圣寺唐诗赏析 篇6
作者:唐·温庭筠
路分蹊石夹烟丛⑵,十里萧萧古树风⑶。
出寺马嘶秋色里⑷,向陵鸦乱夕阳中⑸。
竹间泉落山厨静⑹,塔下僧归影殿空⑺。
犹有南朝旧碑在⑻,耻将兴废问休公⑼。
《开圣寺》注释
⑴开圣寺:指润州(今江苏镇江)丹阳之开圣寺,建于南朝。
⑵蹊(xī)石:溪流中的石头。蹊:同“溪”,山谷。烟丛:丛丛烟树。
⑶萧萧:象声词。这里形容草木摇落声。
⑷出寺:指寺外。
⑸向陵:对着陵墓的地方。陵:南朝诸帝陵墓。
⑹山厨:山野人家的厨房。
⑺影殿:寺庙道观中供奉佛祖、尊师真影的殿堂。
⑻南朝:南北朝时期据有江南地区的宋、齐、梁、陈四朝的总称。
⑼耻:一本作“敢”。兴废:盛衰,兴亡。休公:指南朝僧人惠休,后还俗出仕为官。借指开善寺住持僧。一本作“渔翁”。
《开圣寺》白话译文
飘拂的烟霭下,一条曲折的小道顺着山谷蜿蜒而上,两旁乱石磷石旬,丛林苍苍,山风吹来,落木萧萧。到寺庙后,长途跋涉后的马儿,得以纵辔歇息,在悠闲地踢着蹄,打着响鼻,不时地仰头长嘶;夕阳染红了远远近近的山岭,觅巢归宿的乌鸦在层林之间飞来飞去,噪声乱成一片。寺内枯草遍地,乱竹丛生,泉水自落其间,无人汲用,虽时近黄昏,山厨依然冷冷清清;影殿空空,木鱼声绝,殿外不远处,墓塔林立,原来僧人已葬在那里。虽然再也不见旧时寺宇的风貌,但是记载当年建寺的南朝旧碑依然存在,读读旧碑上镌刻的文字,再对照眼前的情景,开圣寺的兴废变迁已不言而喻,岂敢再去询问休公!
《开圣寺》创作背景
更漏子温庭筠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篇7
原文:
更漏子・玉炉香
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更漏子・玉炉香字词解释:
⑴更漏子:词牌名。它类似渊源于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的《小夜曲》,歌唱的是午夜情事。《尊前集》入“大石调”,又入“商调”。《金奁集》入“林钟商调”。四十六字,前片两仄韵,两平韵,后片三仄韵,两平韵。
⑶鬓(bìn)云:鬓发如云。
⑷衾(qīn):被子。
⑸梧桐:落叶乔木,古人以为是凤凰栖止之木。
⑹不道:不管、不理会的意思。
⑺空阶滴到明:语出南朝何逊《临行与故游夜别》:“夜雨滴空阶。”
更漏子・玉炉香翻译:
玉炉散发着香烟,红色的蜡烛滴着烛泪,摇曳的光影映照的是画堂中人的秋思。她的蛾眉颜色已褪,鬓发也已零乱,漫漫长夜无法安眠,只觉枕被一片寒凉。
窗外的梧桐树,正淋着三更的冷雨,也不管屋内的.她正为别离伤心。一滴一滴的雨点,正凄厉地敲打着一叶一叶的梧桐,滴落在无人的石阶上,一直到天明。
更漏子・玉炉香阅读答案:
试题:
1.根据你的判断,这首词属于什么流派的作品,它塑造的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说明。(3分)
2.“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是什么意思?简述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4分)
答案:
1.婉约派作品。(1分)主人公是一个容貌不整、整夜难眠、孤寂冷清、心有牵挂(1分)的思妇形象。(1分)
2.意思是:秋夜三更冷雨,点点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又有谁可以理解呢?(2分)抒情特点:情景交融,那一直滴到天明,没有休止的绵绵秋雨,正如主人公的离情连绵不断。(2分)
更漏子・玉炉香创作背景:无
更漏子・玉炉香赏析:
温庭筠共写过六首内容相仿的《更漏子》。这首《更漏子》,借“更漏”夜景咏妇女相思情事,词从夜晚写到天明。
开头三个字,表面看是景语,不像后来李清照《醉花阴・重阳》的“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含有以炉烟袅袅来表示愁思无限的意思。次句“红蜡泪”就不同了:夜间燃烛,用以照明,但多了一个“泪”字,便含有了人的感情。说“玉炉”,既见其精美,又见其色洁;“红蜡”则透出色泽的艳丽而撩人情思,而闺中的寂寞也隐隐流露出来了。“画堂”,写居室之美,与“玉炉”、“红蜡”相映衬。这句紧承上句,说红蜡所映照是画堂中人的秋思。“秋思”,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深藏于人心中的情愫,红蜡是不能“照”到的,可是作者却执拗地强调“偏照”。“偏照”者,非照不可也。这一来,将室内的华美陈设与人的感情,巧妙地联系起来了。此刻,在这美丽的画堂中,冷清寂静,只有玉炉之香,红蜡之泪,与女主人公相伴,不管它们是有意、无意,但在她看来,却是“偏照”。至此,是蜡在流泪,抑或人在流泪,浑融一体,更反衬女主人公的“秋思”之深。概言之,第一句主要是衬景,二句景中含情,三句感情色彩强烈,女主人公的愁肠百结,呼之而出了。陈匪石云:“词固言情之作,然但以情言,薄矣。必须融情入景,由景见情。”(《旧时月色斋词谭》)这里“融情入景”是逐步深入的,至“偏照”始喷涌而出。
“眉翠薄,鬓云残”,两句写人。以翠黛描眉,见其眉之美。鬓云,是形容美发如云,可知其人之美。但紧接着用了一个“薄”字,一个“残”字,景况便完全不同了。“薄”字形容眉黛褪色,“残”字描绘鬓发不整。这两个字反映出她辗转反侧、无法入睡的情态,不仅写外貌,也同时写出了她内心难言的苦闷。“夜长衾枕寒”,继续写思妇独处无眠的感受,它不仅点明了时间:长夜漫漫;写出了人的感觉:衾枕生寒,如李清照怀念外出丈夫时的“半夜凉初透”。由此可知上面的一切景物,都是夜长不寐之人目之所见,身之所感。这些景物如粒粒珍珠,用“秋思”这条线把它们串了起来。
上阕写画堂中人所见,下阕从室内转到室外,写人的所闻。秋夜三更冷雨,点点滴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之苦没有人可以理解。它与“偏照画堂秋思”呼应,可见“秋思”即是离情。下面再作具体描述:“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潇潇秋雨不理会闺中少妇深夜怀人的苦情,只管让雨珠洒在一张张梧桐叶上,滴落在窗外的石阶上,一直滴到天明,还没有休止。秋雨连绵不停,正如她的离情连绵无尽。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由玉炉生香、红蜡滴泪的傍晚,到闻“三更雨”,再看“滴到明”,女主人公的彻夜不眠,当然更非“一个愁字了得”了。
这首词通首写画堂人的“秋思”“离情”,上阕的意境,在《花间集》中颇常见,下阕的写法则独辟蹊径。陈廷焯说“梧桐树”数语,用笔较快,而意味无上文章之厚。其实,“用笔快”如果一泻千里,言尽意止,固然不好;但这里并非如此。谭献说“梧桐树”以下似直下语,正从“夜长”逗出,亦书家“无垂不缩”之法。书法中的所谓“垂”,指竖笔;在作竖笔时,最后须往上逆缩一下,使字体不失其气势。比之于词,即是看似直率,纵笔而下,但须顿挫深厚,跌宕而有情致,似直而实纡也。《更漏子》下阕,写梧桐夜语,正有此特色。这里直接写雨声,间接写思妇,亦是“夜长衾枕寒”的进一步说明;但整夜不眠却仍用暗示,始终未曾点破,这就是直致中有含蓄之处。所以说此词深得书家 “无垂不缩”之法,即是指它“直说”中仍适当地配合以“含蓄”,否则便会使人有一览无余、索然寡味之感了。宋人聂胜琼《鹧鸪天・别情》词有句云:“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当是从此词脱胎而来,写得语浅情深;但全词并不像此词上下片浓淡相间,又缺乏转折变化,相较之下,韵味亦是略逊一筹。
个人资料:
温庭筠(约812 ― 约866),本名岐,艺名庭筠,字飞卿,汉族,太原祁(今天山西省祁县)人,晚唐时期诗人、词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很不得志,行为放浪。他曾任随县和方城县尉,官至国子监助教。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监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浓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应。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有 《花间集》遗存。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其词作更是刻意求精,注重词的文采和声情。被尊为“花间词派”之鼻祖。
相关推荐:
菩萨蛮 温庭筠_菩萨蛮 赏析
温庭筠《嘲春风》作品赏析 篇8
嫩脸已经变衰如芙蓉般凋谢,新眉也像杨柳的叶子失去了往日的颜色。她见到秋天里众芳摇落的情景,睹物思人,心中充满了悲伤,可是那柔肠寸断的离愁别情,又有谁知道呢?
《玉蝴蝶·秋风凄切伤离》注释
玉胡蝶:原为唐曲,后用为词牌名。有小令和长调两格。小令最早见于《花间集》,即此词。《金奁集》入“仙吕调”,四十一字,前阕四句四平韵,后阕四句三平韵。
行客:指出行、客居的人。古人常因求学、经商或赴职所而别离故土,客居他乡。
塞外:边塞之外,泛指中国北边地区。唐时的北方边界,大致在今外长城一带,地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地区。因地势与纬度均高于中原,故无霜期很短,冬季漫长,中原地区尚在粮丰果熟的中秋,塞外已是漫天飘雪的严冬了。此句意谓因塞外秋季早至,故草木先于中原地区枯败。
雁:此处暗喻行客书信,一语双关。
芙蓉,荷花的别称。凋,一作“雕”。脸,一作“叶”。
杨柳,指柳叶。
摇落:凋残,零落。
【温庭筠《嘲春风》作品赏析】推荐阅读:
温庭筠《伤温德彝》赏析09-07
温庭筠《过分水岭》赏析09-03
忆江南温庭筠译文及赏析10-19
菩萨蛮温庭筠的原文及赏析08-30
温庭筠《处士卢岵山居》全诗翻译赏析10-15
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