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责任与使命演讲稿(通用8篇)
教师责任与使命演讲稿 篇1
教师责任与使命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责任与使命》。
花的责任是散发芬芳,鸟的责任是飞扬歌声,树的责任是营造绿荫。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所应该承担的责任。给人责任,也就给了信任和真诚,有了责任,也就成就了尊严和使命。
五年前,我带着对新生活的憧憬,带着教书育人的职业使命,走到了讲台这一方土天地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已悄然逝去,曾经的我默默的下定决心,一定要在自己的事业上有所成就,我要用心来对待我的工作,用自己的方式诠释我对教育的理解,也就是带着这种信念和决心,几年来我对工作可谓是一丝不苟,勤勤恳恳。对待任何工作我都充满着热情,学校给予的各种机会我都牢牢把握。无数个白天黑夜,我远离了喧嚣人群,多少个宁静的夜晚,我安于寂寞,笔耕不辍。有时,为了备好一堂课,我认真钻研教材好几遍;有时,为了准备一篇论文,我翻阅大量书籍,不断学习新知,提升教育理念;有时,为了写好一则报道,对简单的几十个字我反复琢磨,细细推敲;也有时,为了完成上级交给的紧急任务,我加班加点直到雄鸡报晓。更有时为了辅导学生的比赛放弃无数个中午和休息日,只为完成我自己的使命。
还依稀记得05年的那次区小学英语歌咏歌谣比赛,那是我第一次辅导学生比赛。因为是新老师,学校没有给我任何压力。然而,出于对职业的这份责任心,我给了自己压力,从接到通知的那一刻,我就开始张罗。于是几乎所有的空余时间,我都在苦思冥想,构思,选曲,选人每一个细节我都力求做到最完美。三年级的孩子懂的英语实在是太少,我没法将歌词复印给他们自己去背,只能对着20个孩子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教。当时我一星期18节的英语课再加上4节兴趣小组,让我的喉咙一次次的超负荷运转,记得最厉害的一次,喉咙痛的厉害,完全发不出声音了。但是让我最困惑的不是这个,而是没有时间给我们排练,因为正碰上学校艺术节,那些学生都非常的吃香,每天中午想要召集齐这群孩子都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很多次都要我一个个教室的去找人,等别的组都训练完了我们再抓紧时间排练一会儿。还记得五一节我特地提早三天从老家回来,20个电话,20个孩子,忙碌在假期和双休日。本不会唱歌的我却让她们一句一句跟着我唱直到熟练为止,更不善于跳舞的我却要自创队型,自编动作,一遍一遍地教,一个一个动作细扣。为了找到一首伴奏带,我跑遍了杭城各大书店,为了给学生买到更适合表演的衣服,我几次一个人跑到四季青。奇怪的是我一点也不感觉到累,反倒觉得和这群孩子一起排练的日子很幸福,只有在那个时候我才能觉得这群孩子是属于我的,我喜欢那种感觉。比赛的当晚教研员打来电话告诉我,我们的孩子在全区72个代表队中脱颖而出名列第一时,我流泪了,那是激动的泪水,是汗水付出后发自内心的欣慰。
这就是我,一个普通的小学英语老师,我没有力量去改变什么,但我希望能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我会不厌其烦的跟学生强调英语的重要性,只是真心的希望他们能为初中的学习打下更好的基础;我也会花上两个星期的时间,记住所教班级的将近300个学生的名字,只是希望能更快的了解他们;我还会一次次向领导提出建议,以期用我微弱的力量来改变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因为这是我——一个平凡的小学英语教师的使命。责任与使命——是你成熟的标志和跨进成功大门的门票,责任是永生的动力,持续的激情。三尺讲台啊,如果只为一时的冲动,谁会走向你?如果只为一时的好奇,谁会留恋你?对你的虔诚,注定我要在你那尺方的天地,作永生的战斗!
演讲稿二:教师责任与使命演讲稿
非常荣幸我能代表我们工会组的同仁在这里演讲。我很珍惜这次机会,但我也从没像现在这样发现自己不适合演讲。我实在无法用语言表达此时此刻对自己祖国、对自己学校、对自己亲人、对自己同事、对自己学生、对自己岗位的无比眷恋。屈指一算我在这个集体里已经成长到第10个年头了。从带着理想、冲动和激情到现在能冷静、沉着地审视反省自己的工作。我切实感受到了从适应期到成熟期,自己成长的力量。但是在这次暴孽突兀的灾难面前,我更意识到生命的脆弱与自身的渺小。突如其来的灾难刺痛了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心灵深处原本的善爱,使我无心再去续写那些轻描淡写的文字,无心再去絮叨那些琐琐碎碎的常事。眼前的成绩显得无足轻重。一想起那些倒塌的学校,那些年轻的生命,就有汹汹涌涌的泪水流淌在心底。„„..我们这里,天依旧很蓝,鸟语花香,窗外孩子的笑声清晰可闻。可是很多孩子,他们却只能活在亲人的记忆里了,再也不会犯错误,永远再也长不大了。孩子就是希望!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还活着,我们的孩子还在欢笑。我突然觉得自己的学生无比的亲切,自己的岗位无比的神圣。我对它开始充满依恋、充满爱意。语言变得苍白无力,自我变得轻若鸿毛。我不知道怎样才能体现这份爱,才能表达这种情!我现在唯一的选择就是敬业。
我们可能要面对新的问题,适应新的变化,创造新的生活,而这全新的一切,没有脚踏实地,没有尽职尽责,没有默默奉献又如何能完成?爱岗敬业说得具体就是要尽岗位职责,把具体事物一点一滴地做好,把工作时间一分一秒地抓牢。准备好每一篇教案,上好每一堂课,做好每一次作业批改,把握好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这就是敬业,这就是爱岗!这就是尽职!
我们以什么样的精神对待工作,决定着工作的成败;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学生,决定着学生的成长。我们的态度决定着学生的成长,这就是教育工作之所以神圣的原因,也应该是师德水平的重要体现。学生就好像花草树木趋向于阳光一样,趋向于教师。学生的这种向师性表明,教师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我们应该是学生生活中、心灵上最重要与震撼的人物。他们每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同我们在一起或是在我们的影响下度过的。他们是不是能生活得有意义,是不是能学得有效果,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快乐,都和我们有太大的关系。他们每天都希望从我们这里得到美好的东西。
我们的敬业爱岗意味着要对学生的成长负责,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生命价值;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也要关心学生的品德和习惯。我们要成为“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在我们学校培养学生的品德、习惯和学习能力尤为重要,使其和谐、健康的发展。树立起坚定的人生方向。我们还要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既能理解学生成长的苦恼与抗争,具有同理心,又能带动、帮助学生,具有影响力;乐于做学生的伙伴,在平等中感受升华,在成长中享受收获。唯其如此,我们的责任心才能成为学生进步和发展的真正动力。
做人必须像人,不求惊天动地,但求问心无愧。忠诚于我们教育事业,就要有胸怀大局,恪尽职守,爱岗敬业的责任心;就要有尊重生命,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在学生的眼里,我们是神圣的,是美丽与智慧的象征,是正义与道德的代表,是让他们崇拜、信任、爱戴,并渴望接近和刻意模仿的人。我们除了无私奉献外,更重要的是用真心、诚心、信心去对待学生。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大难面前。这种大爱已化做一种本能,我不希望我们也有这样的机会。但是教书育人已经不仅仅是我们赖以谋生的职业,更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一项实现了自己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事业。
能够把个人的爱好作为自己谋生职业的人是很幸运的,能够把赖以谋生的职业变成一生为之追求奉献的事业的人更是了不起。看看我周围的同事们,谁也不例外。旗帜在前,催人奋进。我经常问自己,我离优秀的距离还有多远?我将朝着所确立的新教育目标继续去努力、去奋斗。
演讲稿三:教师责任与使命演讲稿
有一首歌最为动人,那就是师德;有一种风景最为隽永,那就是师魂;有一种人生最为美丽,那就是教师。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拥有同一片广博的天空,我们拥有同一颗火热的太阳。
我之所以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也是缘于从小就有这么一个梦想,如今梦想成真,那些曾经是梦想中的镜头还清晰在眼前。
当我第一次站在你们面前,面对几十双真诚的注视着我的双眼时,我真切的感受到了身上责任的重大,你们每个人的未来在那时好象都与我连在了一起。
责任感,使命感,这两个沉甸甸的词汇意味着我们要去承担,要去奉献,去关爱每一个学生。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与毁坏一个学生。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花十年的时间将一个有偷窃习惯的学生培养成一名成功的农庄主席。尤其是那些家庭有特殊变故的学生,我们要用真诚的交流,热情的鼓励,耐心的帮助,让这些孩子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
学生的成长呼唤教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教师工作具有很强的示范性,而学生又有一种特殊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由此我们老师的责任和使命就要建立在自身的一言一行中。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老师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小至办公桌上一本书的放置,教室内书写完毕的一个小粉笔头的处理,大到对社会对国家的态度和言语都会影响的学生,所以我们要以高尚的师德感染学生;以丰富的学识引导学生;以博大的胸怀爱护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
同学们,作为学生你们的责任是不是也应该从小事做起呢?每天问一问自己,今天我充分利用时间了吗?上课的时候积极动脑了吗?今天我独立完成作业了吗?不懂的问题解决了吗?今天班级任务完成了吗?我主动帮助同学了吗?今天父母为我们做了些什么,我们是否想到父母辛劳。
同学们,你们就如同一枚枚等待被点燃的火种,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其主要责任和使命就是如何用我们的星星之火去燎原,去引得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作为教师,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老师们让我们用内心的责任与使命去关爱每一位学生,用真心凝成团结,一起为明天的更加辉煌而努力奋斗吧,让我们满怀豪情的告诉天下,教书育人,舍我其谁?
演讲稿四:教师责任与使命演讲稿
曾经有人说过:有一首歌最为动人,那就是师德;有一种风景最为迷人,那就是师魂;有一种人生最为美丽,那就是教师。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拥有同一片广博的天空,我们拥有同一颗火热的太阳。
自从做了老师之后,我的心里就多了两个沉甸甸的词语,责任感,使命感。
责任感,这并不仅仅要求我对自己负责,不仅仅要求我对课堂负责,更要求我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负责,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负责,更是对学生的人生道路负责。
使命感,作为学生接触知识,接触社会的引导者,每一个教师都有一种神圣的使命,就是把知识,更要把良好的学习意识,生活意识传授给每一个学生,为他们自己人生的白纸上添加出美丽炫目的色彩。
责任感,使命感,这两个沉甸甸的词汇意味着我要去承担,要去奉献,去关爱每一个学生。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与毁坏一个学生。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花十年的时间将一个有偷窃习惯的学生培养成一名成功的农庄主席。尤其是那些家庭有特殊变故的学生,我们要用真诚的交流,热情的鼓励,耐心的帮助,让这些孩子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
在我的课堂中,每当有学生不认真听课,背着老师搞自己的小动作时,我总是忍不住的去用语言甚至走到他座位上去提醒他;每当有学生不会做练习,在座位上迷茫的时候,我总是很耐心的去引导他,甚至手把手的教导他。记得上学期,我上五年(2)班的课,班中有个学生李烨炜,每次其他同学做练习的时候他总是不做,我问他:“你为什么不做练习呢?”他说:“不会做。”“不会做我可以教你。”然后我连续教了他几节课。后来接触多了我发现并不是他不会电脑的操作,而是语文基础不好,不懂拼音,导致在电脑上的操作进行不下去。知道这个原因后,我想过放弃,毕竟语文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补回来的。但是一想到我肩膀上的“责任感”“使命感”这两个词,我就不能放弃,至少要让他跟上大部分同学的步伐。于是我特地装了一个拼音的练习软件,当其他同学在练习书本的内容时,我把他单独叫上讲台,慢慢的给他讲,然后在他旁边陪着他练习,当他遇到困难时适当的给他一点帮助。一开始,李烨炜不愿意,总是找借口不练习,我看到这情况也想过要不要放弃呢?不!绝对不能!放弃他一节课等于放弃他一辈子。于是我通过软件中的一些小游戏加上我自己的一些技巧,慢慢的引导他。几节课之后,我和他的共同努力没有白费,慢慢地他能跟上同学们的步伐了。
学生的成长呼唤教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教师工作具有很强的示范性,而学生又有一种特殊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由此我们老师的责任和使命就要建立在自身的一言一行中。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老师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小至办公桌上一本书的放置,电脑硬盘内一个文件的存放位置,大到对社会对国家的态度和言语都会影响的学生,所以我们要以高尚的师德感染学生;以丰富的学识引导学生;以博大的胸怀爱护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
正因为有这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也适当的要求学生们清楚自己作为小主人翁的责任。是不是应该从小事做起呢?今天充分利用好时间了吗?上课时脑袋有没有转动呢?作业是不是都完成了?有没有让父母操心呢?
纯洁的学生就如同一枚枚等待被点燃的火种,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其主要责任和使命就是如何用我们的星星之火去燎原,去引得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作为教师,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我为我有如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感到自豪,更希望每一个老师都能用内心的责任与使命去关爱每一位学生,用真心凝成团结,为明天的更加辉煌而努力奋斗。让我们能满怀豪情的告诉天下,我就是一名老师!
教师责任与使命演讲稿 篇2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这句话说明校长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但并不是说校长优秀了, 学校就必然能办好。因为学校能否办好还涉及诸多因素, 如生源质量、教师素质等, 在其他各方面因素基本均衡的条件下, 教师素质将是一个决定性因素。作为当代校长, 必须努力创设条件, 让教师能够静下心来自我发展。那么, 如何让教师静下心来自我发展呢?我认为应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规范岗位职责, 落实评价体系
要让教师静心工作, 首先要制定出各类教师的具体岗位职责, 使每个人清楚自己应该干什么。其次要制定与岗位职责配套的评价指标体系, 使每个教师知道干到什么程度才算好。最后要制定考核的具体方法和奖惩办法, 把评价指标体系落到实处。以上三个问题可归纳为: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干与不干有什么区别。
哈佛大学荣誉校长陆登庭说:“哈佛的成功主要是形成了一种明确的办学理念, 一套系统的制度和机制, 所以现在即使没有校长, 哈佛一样可以正常运转。”学校管理的最高层次就应该是这种无人管理仍在高效运转的管理, 这应该是学校管理者追求的目标。要达到这样的目标, 规范岗位职责、科学地进行考核评价、恰当地奖惩是基础, 也是不可逾越的必经阶段。
作为学校管理者, 必须让每个干部、教师都应该清楚自己的岗位职责范围是什么, 怎样才算尽职尽责。我任校长后, 首先为全校的每一个岗位制定岗位职责, 如教学质量处主任的职责、教学运转处主任的职责、教学科研处主任的职责、课务员的职责、学籍员的职责等。岗位职责共涉及34个岗位类别, 不留任何空白, 不走形式, 每个岗位的职责描述都很具体, 避免大而空、模棱两可的现象。岗位职责制定出来后, 我先组织教职员工反复讨论修改, 讨论的过程也是一个教育的过程, 是一个培养责任意识的过程, 也是教职员工不断明晰自己岗位职责的过程。在岗位职责制定出来并被教职员工认可后, 我们特别注意督促和考核环节, 制定了相应的考核评价方案。评价方案分为工作态度、本职工作、加分项和减分项四个指标, 每个指标都有若干关键表现予以佐证。我在实践中体会到, 学校制定的考核评价措施必须综合考虑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 不能过分强调某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在评价上要让教职员工感觉到谁都不能主宰你, 只有你自己的努力才能主宰你, 进而使学校的人际关系简单化, 让教师静心工作。我们坚持每月一小评、学期一终评, 月评和期评各有侧重, 月评和期评的评价结果都要求教师签字认可。考核评价的最终目的并不是给教师扣分, 而是通过考核评价让教师不断查找自身不足, 进而改正不足, 提高工作质量, 促进自身的提高。考核评价形式分为自评、主管领导评、学生评、家长评、学校评。为便于对考核评价的结果进行分类定等, 也便于实际操作, 我们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千分制”考核评价结果。所谓“千分制”考核就是根据教职员工的工作性质分别制定考核细则, 并设定每人以1000分为满分的评价标准, 根据各项考核指标的主次分别进行赋分的一种考核评价方式。实施千分制考核方案的最大意义在于, 无形中营造了一种公平竞争、和谐发展的工作氛围。
二、减轻教师负担, 创设宽松环境
校长的工作经历使我感受到如今作为一名校长着实不易, 在学校正常的工作时间之内, 校长根本没有多少精力和时间静下心来读书学习。联想到我们的教师, 他们同样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除正常的课堂教学外, 还要进行课外辅导、批改作业、撰写教案。现在的教学常规要求越来越高, 教案的规范要求细之又细, 每堂课后还要写教学后记、教学反思, 每学期要写教学论文、教育案例, 开学初要交各种各样的计划, 学期末要交各种各样的总结等。如果是班主任, 各种各样的事务性工作更多, 再加上学校各种各样的量化评比, 教师们的确负担很重, 不免有一些工作就采取应付的现象。教师们面对繁重的工作, 想静下心来读书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是很难的。作为校长, 必须切实减轻教师的负担, 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 减少一些形式上的东西, 给教师创设宽松的环境, 使他们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去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我校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实施集体备课下的共享教案, 教师备课求实效。备课组集体讨论教材和教法—分工执笔写教案—集体讨论并修改教案—形成电子教案并共享。教师们在应用共享教案时, 还可以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适当进行修改或设计教学流程, 进行个人加减, 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教师无效劳动的时间, 使其把精力真正用在备课上。据调查, 这样做每周可减少教师五六个小时的无效劳动。这样做可以把教师从抄教案的无效劳动中解放出来, 集中精力研究学生、考虑教法, 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了新体会, 可及时在电脑上或共享教案上提出修改意见, 每个教师使用一种颜色作为记号, 一看就知道是谁的建议, 过后开展集体讨论, 修改后的教案供下一轮使用。
二是改革学校例会制度, 给教师自主研究提供时间。成功而有效的学校管理, 应该是最大限度地节约教职员工的时间, 只有这样, 教职员工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 校长也才能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学校发展的大事、要事。近三年, 我校逐步做到了使会议“瘦身”, 废除了每周都开行政例会的做法, 无特殊情况, 一般是分别于学期初、学期中和学期末开三次行政办公会, 全体会也很少开。凡是分管校长管理的处室均由分管校长按照学校的总体工作计划布置具体工作, 协调解决相关的问题;对于跨部门的事情, 则先由分管校长进行协调解决, 分管校长之间确实很难协调解决的事情, 再由校长出面协调解决。凡是周工作计划上写得很明确的事情, 就不要再打电话通知, 让大家养成看周工作计划的习惯;能打电话通知的事情就不要再开会集中讲;能集中少部分人员讲的就不要集中全体人员讲。无论开任何性质的会议, 开会时都要有主题, 尽量减少层级传达, 要一竿子插到底。对于一些常规的工作, 能不开会就不开会;可开可不开的, 坚决不开;必须开的, 尽量合并, 尽量压缩时间, 提高会议质量。改革学校例会制度, 给教师自主研究提供时间, 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明确的是, 对于重大的事情, 如干部聘任、职称评定、评先评优、年度考核等直接涉及教职员工切身利益的, 教职员工比较关心的事情, 要毫不吝啬时间开会, 尽力做到公平公正, 政策公开、程序公开, 要分别召开班子会、领导小组会、教代会、民主党派会甚至是全体教职员工大会等, 以增加工作的透明度, 减少工作的失误。
三、搭建发展平台, 鼓励教师成名
我校积极创设科研工作化、工作科研化的氛围, 引导教师树立“教学就是研究”的理念。为使教师静心工作, 我们向教师提出了“八静三品四用”工作要求, 即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 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 静下心来与每个学生对话, 静下心来研究学问, 静下心来读几本书, 静下心来总结规律, 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 静下心来品味与学生的分分秒秒、品尝工作的乐趣、品味生活的意义;用智慧启迪灵性, 用人格陶冶情操, 用爱心浇灌希望, 用汗水哺育不凡。我们提醒教师不要忽视教育中的每一个细节, 要注意“五个第一次”, 即第一次亮相是形象, 第一次叫出学生名字是亲切, 第一次提出要求是信任, 第一次上课是艺术, 第一次批改作业是鼓励。为了提高教师的教育实践与研究水平, 我们对教师提出了“五个1”和“四个2”的具体要求, 即每学期撰写1篇有特色的德育论文或教育案例, 每年主持或参与1个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 每年撰写1篇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教学研究论文, 每学期做1节校级研究课或专题讲座, 每学年做1节区级或区级以上的研究课或专题讲座;每学期完成2篇以上有创意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或学案, 每学期完成2篇以上2000字左右的教学反思, 每学期编制2份以上高质量的单元检测试卷, 每学期制作2节课以上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围绕以上要求, 学校积极给教师搭建平台, 举办相应的研究课及不同层次教师的优秀课竞赛活动, 如首席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展示课, 青年教师研究课等;进行优秀教学设计方案与学案、优秀试卷、优秀课件、优秀教学案例、优秀作业设计、优秀论文等的评比交流;举行说课、读书论坛等活动。让教师们在这些活动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同时, 学校把在各级各类教学评比中获奖的优秀论文、课件等结集成册, 在校园网上发布。对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的教学成果, 我们还通过召开各类交流会等进行更深层次的研讨, 以此促使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我们坚持请进来、走出去、自挖潜等形式拓宽教师的视野。
作为一名校长要抓的事情的确很多, 但在繁杂的学校事务中, 校长一定要头脑清醒, 要抓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 要抓主要矛盾, 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学校里, 抓教师队伍建设, 给教师创造条件, 让教师能够静下心来自主发展, 这才是抓住了主要矛盾, 抓住了学校发展的灵魂。
教师责任与使命演讲稿 篇3
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是体育教师的责任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奥林匹克教育这个崭新的名词从此跃入了我们的视野。从多种因素考虑,奥林匹克教育的大部分篇章被划归到德育教育和少先队,这使得很多的体育人特别是体育教师觉得奥林匹克教育更像是德育教育的责任范畴,似乎与体育没有什么太多的直接关系,更多的人处于等待和观望之中。不知道作为体育教师应该做些什么?
过去的若干年,奥林匹克教育也仅限于在体育院校和大学的体育院系中作为选修课,在以往的体育教学生涯中,即使是申奥之前,对奥林匹克的认识也仅仅限于这四个字。
然而等待和观望是观众行为,参与、奉献才是主人意识。北京申奥成功的欢庆之夜,我的心也随着千千万万市民一样沸腾着。而当第二天一切归于平常的时候,作为体育教师的我看到几近平静的北京,开始了思考。奥林匹克留给我们这些平凡而普通市民的,难道只有欣赏满街的标语,跻身于拥挤狂热的人群,振臂高呼震耳欲聋的口号吗?不!既然有舞台就不能做观众。也就是从那时起,奥林匹克研究学者裴东光,第一次向我展开了奥林匹克的美好画卷,我深深地为奥林匹克的神圣、美丽、尊严所吸引并为之痴迷。终于发现自己奋斗了十三年的体育教育中的困扰,在这里都能找到答案。奥林匹克提倡人人参与,在这样的思想引领下,带着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让每个学生都有球玩的想法,我发明了多功能环保纸球,纸球的出现使只要几分钱就能解决近百元而无法解决的问题,彻底消灭了中小学体育活动中由于硬质球而带来的伤害事故,更重要的是不过百元就能武装一所千人学校,做到人手一球,一球多用。在2004年底2005年初,我所在的学校成立了爱心彩球办公室,联合宣武区妇联和民政局,召集下岗及贫困母亲参与制作了1万只彩色环保纸球即爱心彩球免费赠送给北京的100所小学,供学生无偿使用。这样既传播了奥运会的人人参与理念,又帮助了贫困母亲的生活,同时又为学生提供了免费获得参与运动的机会,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对世界而言北京奥运会留下的最大遗产是奥林匹克教育。在这个背景下要培养具有国际素质的一代青少年,而要培养这样的一代青少年首先要有一批具有国际素质的教师。对体育教师而言这是一个极大的舞台。也就是说体育,不仅仅是育体那样简单,还有育心、育人。“只体不育”的体育是苍白的,体育教师首先是教师然后才是体育教师。北京的奥林匹克体育盛会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就是最好的教育契机!中国的体育教育在过去的若干年中一直受前苏联劳卫制的影响,很多人还是被僵化的、功利的习惯所困扰。而奥林匹克给了我们一个舞台,把体育教师推到了世界的一座新的高峰,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帮助我们的思想更深、眼界更远、心胸更广,践行奥林匹克教育就是每个体育教师的责任。
奥林匹克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而这精神恰恰是当今社会缺少的。奥林匹克教育是一种创新教育模式,对于青少年儿童的教育就是要符合他们的特点,有了这种精神的指导就如同黑暗里的一道光线、让我们发现路原来就在脚下。重要的是参与,而不是取胜。真正的奥林匹克教育要求发展、求进步、求创新。几年来利用业余时间我几乎参观了北京市所有的发明、玩具以及名目繁多的装饰展览会、博览会、科技周。努力用新的科学知识和资源丰富自己,为科研积累资源,寻求教育突破。枯燥的田径训练在我的课堂上都是快乐的,雪后我带运动员将冰冻的雪块作为铁饼练投掷,滚雪球练习推铅球,爬上大树挂铁丝套着竹竿做标枪训练,牵着小狗练长跑,几年的努力换来了很多的优异成绩,一个又一个优秀的孩子靠自己的体育特长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学校。
我从2001年开始在中小学中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一般孩子们用来打闹的石子都可以被赋予艺术价值,可见奥林匹克教育不是在于空洞的思想,而是在于如何采取行动。但同时也应注意,奥林匹克教育并不是万能的,不能神化和生搬硬套,这样我们的奥林匹克教育才会脚踏实地地与北京奥运会相映成辉。
奥林匹克教育不是口号而是行动,我们充分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活动,发现一旦认识到体育是一种生活方式,那么创造性是无穷的。9分钱做成的爱心彩球、5毛钱的奥运火炬、千元打造的圣火台、靠旧货市场买来的鼓风机吹起的圣火,用捡来的废石子做成的福娃工艺品、操场上的雪地奥运作品,展现了奥林匹克所具有的浪漫与纯真,说明奥林匹克为我们带来了如何让教育融入生活的智慧。帮助我们重新对体育教育定位,并且为我们打开了一条用纯真通向心灵的绿色通道。告诉人们体育是有教育功能的,而我们已经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责任。
体育教师首先要参与校园奥林匹克环境建设。其中有很多方式和手段,比如:开发学校资源,选择环保材料、废旧物资结合实践课与各学科教师合作将奥林匹克雕塑和微缩景观等应用于学校的校园环境当中;将奥林匹克口号转化为图画、校园墙画、壁画等形式;班牌、班旗配合各班创新,设计成与奥林匹克主题有关的班级特色;各班设立奥运知识与奥运成果展示板,以同学们自己的视角看奥运;同时班级中评选出小讲解员,对本班壁报进行讲解;充分利用多媒体将各国的经典音乐艺术等引入校园,用音乐与艺术陶冶儿童的身心;学校开辟出专门的绿地,利用各种不同植物颜色种出小五环,并命名为“奥运花园”;利用废品回收款进行各种校园、社区绿化,学校中开展绿地认养、植物挂牌等活动;开展“我为奥运添点绿”活动,各班搜集废旧物品,换来花种和草籽,开展培育活动,记录成长日记,绿化班级、校园、社区及家庭;利用回收的废旧物品制作工艺品美化“奥运花园”。
虽然这一切看似和体育无关,但实际上这是体育与文化的结合,也是体育教育功能的拓展和延伸。在中国青少年中开展奥林匹克教育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是以新的形式开展德育和体育教育的大好尝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了他们的国际交往能力。
历史赋予体育教师的使命——传播奥林匹克
郭沫若曾说过“既要脚踏实地又要异想天开”。因此体育教师的本职工作是上好体育课,但是也要在育体的同时广泛吸收各个学科的知识,要调整思路立足体育本岗,将奥林匹克知识以及思想教育理念引入教育教学中。我们在学校推出了“首届模拟古代五项奥运会庆典”活动,一改以往只重竞技比赛且少数人参加的旧模式。形式的创新是基础,内容的新颖是吸引学生的法宝。比赛从上午8:00开始到12:00整完成包括开幕式点火仪式、圣火传递、共计2600人次的全部五项比赛、发奖仪式以及闭幕式等各项比赛。中国奥委会2008年奥组委宣传部特发来了贺信,奥林匹克文化研究中心以及国际奥委会执委何振梁来电祝贺。中国国家体操队全体奥运冠军为学生们的模拟奥运会证书签名留念,雕塑家王竼老师无偿为孩子们用玻璃钢制作了精美的雕有宙斯头像的金银铜牌,协助制作模拟圣火台的装修工人在了解了模拟奥运后坚决不要报酬。组织“模拟古代五项奥运会”并不是一件绝对重要的大事,开“模拟古代五项奥运会”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创新教育手段,一种教育过程。在广大师生中弘扬奥运文化和精神并使其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才是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真正目的。开展模拟奥运会是一个在和平时期能显示我国综合实力和文化交流的最佳机会。通过举办模拟奥运会,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奥运精神和奥运文化,会让大多数没有机会与奥运直接接触的人们也能提高一下对奥运文化的认识。
模拟奥运会的出现有力地扭转了学校体育教育工作中几十年一直不变的旧有运动会模式,将运动会变成了人人都能参与的融艺术、舞蹈、音乐、诗歌、体育竞技比赛于一体的欢乐庆典模式,稚嫩的童音,诚挚的眼神,挥动的双臂———祖国的未来终于有机会近距离触摸和感受奥运会的美好,并跟随老师用自己的行动来阐释对于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与尊重。“模拟古代五项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探索中的学校体育找出了一条新路,并为之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学生的行为和表现也向家长传播了奥运理念,渗透了奥运文化,在不断的丰富和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综合立体的新型现代体育教育体系和体育教育为家长和社会服务的意识。奥林匹克教育通过广大体育教师的共同努力在中国深入普及、广泛传播,成为广大体育教师最为自豪的壮举。
由于在2001-2003年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在中国尚属于空白时期,因此全国的广大地区绝大部分中小学校教师和学生还不知晓奥林匹克还有教育功能,因此传播这一神圣理念和思想成为了体育教师义不容辞的使命。我们于是在一个又一个周末,一次又一次的远行中把奥林匹克教育展板扛到了全国第二届学校体育科学大会上、扛到了浙江海宁会议上(全国中小学创新观摩展示),让来自全国各地的广大教师有机会了解到北京正在开展的小学生奥林匹克教育。从2001年至今,在学生中广泛全面地开展立足奥林匹克知识普及和学科知识渗透的奥林匹克教育,收到良好效果,被国内的奥运专家学者誉为一种体育文化的创新。通过儿童的参与使人们开始认识到奥运的社会价值。
责任与使命演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ד黄埔”二期的学员,我叫××。今天很荣幸可以站在这里参加演讲比赛。我要演讲的题目是责任与使命。
都说现在的社会缺少友情、缺少爱情、缺少亲情,冷漠成了现在社会的流行词,浮躁也如同“雾霾”一样无处不在,但作为社会新生代,工作主力军的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呢?
相信在座的也跟我一样有这样的体会,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面对的是最底层的群众和党员,从事的是繁琐和机械的工作,付出的是无偿、甚至得不到理解的努力,但我们为何还要至死不悔呢?
有人说,平庸的人只有一条命,叫性命;优秀的人有两条命,性命和生命;卓越的人则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而它们分别代表着:生存、生活和责任。是的,我们不仅仅要活着,而且要活的好,更要活的有意义,要成为这样的人,我们就要担负起我们的使命,做到像宗教修炼者一样最伟大的行为——牺牲,把爱自己和家人放在爱别人之后,把党和群众的事业放在个人得失之前,勇于承担党交给我们的任务——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它告诉我们为何来到这里,最终要到达哪里。纵观历史,不甘平庸,激奋而起,在历史上留下印记的英雄,无一不是为人民服务的英雄。他们中有几十年如一日的掏粪工时传祥;有不怕苦、不怕死,不为钱、不为名的铁人王进喜;有为民族尊严献出宝贵生命的杨根思、黄继光,更有为了群众发展致富、患了严重疾病也不肯休息的李林森。英雄莫问出处,虽然他们都身处低位,来自平凡,但他们都把职责看得比什么都重,用奉献和牺牲,完成了神圣的使命,也赢得了人民的认可和尊重,体现出了人生的价值。
和他们一样,我们也在基层,我们承担的职责也是神圣的,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要靠我们的工作来保障,我们工作的好坏,事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事关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我们是党和国家组织机构的最底层,但我们更是基石,是我们党和国家大厦屹立不倒的坚强基石。我们每个人都是渺小的,但正是这些渺小,保障了我们社会的安定和繁荣,我们责任重大,不容有失。我们要做出的牺牲,是具体的,但也是值得的。我们熬夜,我们加班,是为了更多的人能够享受这个时代给予他们的和平、安定和幸福。这是时代给予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亲人和爱人,是我们身边的人给我们的信任,我们不能辜负他们,我们做出的牺牲,是值得的。
每当我在工作中遇到困境,每当我在生活中遇到不解,我就会想想群众的笑脸,想想我们的职责,想想我们的辛勤工作是为了他们更好的生活,我就有着无比的动力和勇气,迎难而上,就能抵挡世俗的诋毁,坚持内心的信念。我想,是这份责任,让我变得坚强、勇敢、富有爱心,让我在正视这份责任的同时,也更加珍惜现有的生活。
“服务本身就没有值不值得”,一句简单的话语,就道出了什么是责任与使命,随时激励着我勇往直前。拥有使命的我们是简单快乐的,拥有使命的我们是奋发向前的,拥有使命的我们是不惧困难的,拥有使命的我们才是敢于挑战的。
每当一天的阳光射进窗户时,我快乐!当经过敏思苦想战胜困难时,我快乐!当看到群众因为得到我们的帮助而露出笑脸时,我快乐!而快乐也会因为我,或你,而传递、感染。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拥有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使命,我们拥有翱翔伟大复兴之空的责任,相信未来的我们一定会谱写出新的乐章!
平凡岗位上的责任与使命演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晚上好,我叫XX,来自于XXX。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平凡岗位的责任与使命》。
各位同事,我问问你们:人最宝贵的是什么?当然是生命。为生命保驾护航的是什么?是安全。今天,我们在这里聚首,畅谈“安全”这一永恒的主题。那么,安全到底是什么?在我来看,安全就是在平凡的岗位上立足本职,尽忠尽责。
有一位哲人说过:即使再平凡的人,也是一个非凡的生命,因平凡而闪光的生命,那就是一颗耀眼的星星,我们都是平凡的人,但我们要做出不平凡的事,尽管那也许不是轰轰烈烈,也不是万人瞩目。作为一名库房管理员,在很多人眼里只是个不起眼的职位,它并不风光,也不舒适,而我懂得岗位越平凡,它的责任就越重大。
开始一天的工作,从没一笔订单到物资的验收,从每一次验收到库房的管理,再到我们的生产一线,周而复始的运转。看似普通,但我觉得肩负着一种责任与使命,验收质量严把关,这是对一线生产安全负责,不能因为产品质量影响部门使用人员的生命与健康;入库定置管理、分类存放、标示清晰,这是对公司的利益负责,不能因为储存不当造成公司的存货资金损失;订单及时、合理库存,这是为生产和服务提供最好的后勤保障,等等……其实,在这平凡的岗位上,我能做的还有很多……
每一次参加关于安全的教育和培训,学习的NOSA知识和规章制度,其实都是每一次事故,每一次血的教训换来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个身边的真实故事:那时的我工作在六大高危行业—煤矿,虽然我只是一名后勤工作人员,但是随时随地能听到这样一句话:“进入工作现场,请佩戴好安全帽”,这里打断一下我的故事,谁能上台来展示如何佩戴安全帽呢?……谢谢这位同事……下面我的故事继续,故事里的他,也佩戴了安全帽,但是忽略了一个看似小小的环节,没系上下颊带,意外就这样发生了,一次跌倒,摔下了不足10米的山坡,导致头部重创,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离我们而去。事故之后,大家都在议论,或许他没有这次跌倒,或许他系上了下颊带,又或许……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没有那么多的或许,每一次事故都是源于我们的麻痹大意,别忽略那看似小小的细节,其实这里面隐藏着巨大的隐患,如果大家都能按照NOSA的工作流程,所有的作业活动都能辨识存在的危险源,对危险源进行评估,并将危险源进行控制和消除,最后所有的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
不管你在什么岗位,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安全就意味着责任,一个人的安全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多地是对关心你的家人负责;安全又等同于效益,我们更能体会到安全生产带给企业的勃勃生机。请看到事故的危害、平安的可贵。让我们用责任,来呵护身边每一个生命吧!
理想使命责任演讲稿 篇6
光阴荏苒,岁月更替,一转眼,我们伟大的母亲——中国,去年迎来了60大寿,这是多么让人难以忘怀的时刻。回首往昔,我们的祖国走过了多少风风雨雨,五千年的漫漫征程,一路风雨一路行。
掀开摞摞发黄的历史,我们曾有过向世界开放,国力强盛的汉唐辉煌,也有过闭关锁国,落后挨打的近代屈辱。前进的道路充满坎坷、荆棘,但坎坷、荆棘却孕育着希望。历史给了我们太多的经验和教训,祖国也给了我们太多的使命及责任!
过去太多太多英雄志士,用他们的牺牲给我们启迪:一个走向世界的民族,必须自尊自立,自信自强。顺着他们走过的足迹,我们终于立足于世界之林,我们应该为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万般自豪。为这些民族之花而骄傲,祖国这个字眼,让我感到无比的激动,那壮丽的山河,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良的传统,无不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同学们,我们能无动于衷吗?我们能让鲜血再洒在中国历史的十字架上吗?我们怎能不珍惜这充满幸福的国土吗?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怎能放任自流,荒废一生,置民族大业于不顾吗?我们,当代大学生,青春焕发、热血奔腾。摆脱幼稚走向了成熟,不再藏到父母宽大的羽翼下避风躲雨,而是如那高傲的海燕,渴望暴风雨,敢于战斗。我们虽然无需面对国土的沦丧,无需承受战火硝烟,但是我们可能要阻挡不期而来的洪水,顶住金融风暴,抗击非典,预防禽流感,我们的飞船要上天,我们的足球要获胜,我们要研究转基因,我们要征服沙尘暴,我们要保护环境、维护和平。毋容置疑,我们这些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巨担、任重道远。为了明天的不负重托,为了家乡的兴旺、祖国的繁荣、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发展,今天的我们用激情点燃希望之火,用青春汗水浇灌成功之花。勤奋学习、奋力拼搏,是我们大学生活不变的主题。“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也许会受挫,也许会失败,但是,“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认输。远航的水手告诉我们“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问,至少我们还有梦。”
我们的青春是炽烈的,我们的目标是明确的,我们的决心是坚定的,我们的口号是响亮的,我们的步伐是坚实的。播种就有丰收的希望,付出终有回报。我们要做蔚蓝天空飞翔的雁行,我们要做灿烂云锦飘扬的歌吟,让我们用青春书写人生!为了祖国的繁荣,民族的兴旺,勤奋学习,努力求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掌握丰富的知识,增强创新意识,时刻准备着一颗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做出自己应有贡献之心。
我亲爱的祖国,我们的理想与你同在!我们不会忘记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与责任!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因为我们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先进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党和人民对我们寄予无限希望,祖国的未来靠我们去创造。努力实践三个代表 的重要思想,刻苦学习科学文化,发展创新科学技术,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和历史责任,我们有权利也有义务去承担起这份责任。
今天,让我们谨记: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朋友,如果你还在历史的回味中呻吟,一个瞬间就能阻断一尾永恒;如果你还在现实的迷茫中徘徊,一粒尘埃也可遮蔽整个星空!不要再犹豫了,加入我们的征程吧!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百年前的启示历历在目,百年后的呼唤响彻天空,呼唤什么?呼唤一种气概——舍我其谁?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句话,我们共勉:青春,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有理想、担负起使命与责任的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怀揣明德,挥洒博学,并称求是,直奔致远!
高校领导者的使命与责任 篇7
每一名高校领导者应不辱使命, 认清“我是谁”, 明白“为了谁”, 把握“依靠谁”;不忘责任, 认清高校博大精深的内涵, 明白高校领导者应博学多才的要求, 把握做好高校工作须博采众长的途径;不负众望, 认清“胸有主心骨”是党性所在, 明白“落实主要求”是使命所为, 把握“增强主动性”是职责所系, 为建设高教强省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不辱使命, 认清“我是谁”, 明白“为了谁”, 把握“依靠谁”
(一) 准确定位, 认清“我是谁”
古希腊人把“认识自己”作为铭文刻在德尔斐神庙上,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对一名高校领导者来说, 认清“我是谁”是准确定位的前提。
认清我是一名高等教育工作者。夸美纽斯说过:“就我们对国家贡献而言, 还有什么比教导青年和教育青年更好、更伟大呢?”[1]高等教育工作者既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者, 也是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 每时每刻都在以其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青年学生, 让青年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台湾有位学者叫黄进兴, 写了《哈佛琐记》一书, 叙述了罗尔斯 (JohnRawls) 教授在哈佛讲课的情景。罗尔斯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其《正义论》被公认为西方政治哲学、法学、道德哲学领域里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当罗尔斯结束了一个学期的授课的时候, 教室里的所有学生立即自发地起立鼓掌。罗尔斯走出教室以后许久, 学生们的掌声依然不衰。作者双手拍得又红又痛, 忍不住悄悄问旁边的美国同学, 你到底要拍多久?这位美国同学回答说:‘让教授在遥远的地方还可以听到为止。’”[2]学生的朴素语言和热烈掌声对一名高等教育工作者是何等的褒奖啊!
认清我是一名高校领导者。彼得.诺思豪思认为“领导是个体影响一群个体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3]。作为高校领导者如何完成这一过程呢?我认为:首先, 是“能将外在的偶然化为内在的必然”的引领者。毛泽东曾形象地指出:“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 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 并能掌握住它, 这才叫领导。”其次, 是“登高而招见者远, 顺风而呼闻者彰”的建树者。梅贻琦在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时强调“我们都是教书的, 我们的责任, 是要去塑造一个民族的灵魂”。再次, 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期待的“为了实现思想”而具有“实践力量的人”。善于把看似常规的认识“问题”化, 把朦胧的感觉清晰化, 把感性的认识理性化, 把零散的体验系统化, 把分散的观点结构化, 把内在的心得外在化。第四, 是“维系大学使命的精神领袖”。他“不是统治者而是协调者, 不是筹资者而是掌舵人, 不是普通一员而是灵魂人物”。
认清我是未来的教育家。相当一部分高校领导者习惯于把自己定位于一名学科专家, 而对如何成为教育家却关注研究不够。高校领导者要努力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家。政府任命不了教育家, 媒体捧不出教育家, 教育家的成长是一个自主发展的过程。教育家是热爱教育, 自觉尊重、敬畏教育的价值和规律的人;是献身教育, 对教育充满热爱并深深扎根于教学第一线的人;是建树教育, 拥有系统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人。每一位高校领导者都应具有这崇高的追求。
(二) 彰显目的, 明白“为了谁”
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一个重要前提是必须办好让学生满意的教育, 促进学生自主成才, 发展成才, 多样成才, 全面成才。
为了一切学生, 滋润学生自然成长。马克思曾言教育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学生的自然成长应寓于卢梭在《爱弥尔》中所期待的“不作为就是最理想的教育”之中。“不作为”是指平静平和“不强为”, “流水下滩非有意, 白云出岫本无心”;细致细腻“不过为”, 莫让“鱼在水中, 鸟在青天”变成“鱼在青天, 鸟在水中”;耐心耐性“不私为”,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为了学生一切, 激励学生自己成长。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指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走上自我发展之路。”[4]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发出呼吁:“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 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 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5]。叶澜教授呼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认为这是21世纪新型教育在教育思想上最终需要实现的核心转变。
一切为了学生, 引导学生自由成长。陶行知就此早就呼吁教育要实现“六大解放”。爱因斯坦认为“神圣的好奇心和内在的自由”是“一切伟大的精神创造者身上鲜明地保持着两种特质”, 而“这两种特质要靠‘外在的自由’来保证”。何为“外在的自由”呢?就如马斯洛所说“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人际关系中, 学生才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 自由想象和创造, 从而热情地吸取知识、发展能力, 形成人格”。
(三) 形成合力, 把握“依靠谁”
依靠“天时”, 抓住机遇。一名有作为的高校领导者, 应自觉把握省委和省政府高度重视高等教育所产生的溢出效应, 顺势而进;自觉把握江苏省高等教育领先全国所产生的先行效应, 蓄势而发;自觉把握江苏省高等教育热点和难点问题的局部突破所产生的示范效应, 乘势而上;自觉把握江苏省高等教育科学发展顶层设计所产生的综合效应, 因势而行。主动应对持续上升的高等教育硬需求, 积极回应不断上升的高等教育软要求, 让高等教育的公平活力竞相迸发, 让高等教育的优质资源充分涌流, 全面增强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
依靠“地利”, 善接地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中国梦的实质是让人民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坚持“两个率先”, 谱写中国梦的江苏美好篇章, 使发展更科学、结构更优化、文化更繁荣、生态更文明、人民更幸福。谱写中国梦江苏美好篇章的前提是必须谱写好中国高等教育梦江苏高等教育的美好篇章, 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人人成才、终身学习。面对江苏高等教育做大盼强的特殊省情、由大变强的特殊阶段、既大又强的特殊追求, 认真分析江苏经济发展越过罗易斯拐点、老龄化拐点、城镇化拐点和新型工业化拐点后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坚持率先发展、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
依靠“人和”, 强化责任。“人和”就是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左右协同者强。首先, “人和”和在全体教师的主体地位的确立。1952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I·I·拉比教授曾庄重而不失风度地对新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艾森豪威尔将军说:“先生, 教授们不是哥伦比亚大学的‘雇员’, 教授们就是哥伦比亚大学。”其次, “人和”和在拔尖创新人才的涌现。意大利萨勒诺大学因康斯坦丁在此执教而成为医学中心, 波隆那大学因著名法学家欧内乌斯在此讲授罗马法而成为法学重镇。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在现代科学史上的地位无可匹敌, 其原因在于古今l00位影响最大的科学家中有8位在该校工作过, 哈佛只有6人。尖端人才拥有尖端学问, 是学术界的领袖, 其作用无可替代, 无法衡量。第三, “人和”和在领导班子成员的和谐团结。“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在艺术上, 音乐需有抑扬顿挫, 需五音配合;书法有八种笔画, 长短曲直相得益彰;绘画要“错画为文”, “墨分五彩”, 浓淡枯湿, 各得其所。高校领导班子建设也是如此。
二、不忘责任, 认清高校博大精深的内涵, 明白高校领导者博学多才的要求, 把握做好高校工作须博采众长的路径
(一) 认清高校博大精深的内涵
高校之所以博大精深, 是因为她是“知识的共同体”, “博”爱至善;是“学术的共同体”, “大”气包容;是“思想的共同体”, “精”义入神;是“道德共同体”, “深”根固柢。
“博”爱至善要求高校领导者最大限度地接近“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大学》有言:“大学之道, 在亲民, 在明明德, 在止于至善”。只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才能引导青年学生走过“自然境界”, 越过“功利境界”, 进入“道德境界”, 向往“天地境界”, 使其成为“人之为人”、“为好人”、“为完人”、“为圣人”。
“大”气包容要求高校领导者最大限度地走近“学术勃发的圣地”。没有大气, 就没有包容;没有包容, 就没有创新。约翰·纳什教授曾患精神病30多年, 但在他生病后, 普林斯顿大学把他从麻省理工学院 (MIT) 请过来, 给他办公室, 给他温暖。30年后, 他恢复了健康, 并在1994年获得诺贝尔奖。这就是普林斯顿大学作为“学术勃发的圣地”的魅力所在!纳什的故事被写成小说《美丽的心灵》, 被改编成电影, 获得奥斯卡奖。感人之深, 难以言表。
“精”义入神要求高校领导者最大限度地逼近“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温家宝认为“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 灵魂与灵魂的交融, 人格与人格的对话”, 与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所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6]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由此道出了“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 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 “创建学校的目的, 是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 并通过这一精神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
“深”根固柢要求高校领导者最大限度地靠近“最高道德标准”。作为教育工作者一部分的高校领导者的最高道德标准就是大爱无言、大德无痕、大责无疆、大智无价。“相信每一个人的价值和尊严, 追求真理, 力争卓越, 培养民主信念”;力争帮助每个青年学生实现自身的潜能, 成为有价值而且有用的社会成员;支持青年学生求学中的独立活动, 努力保护青年学生不受到对学习或者健康和安全有害环境的影响, 真正地做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要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那样小心地对待学生的自尊心”。
(二) 明白高校领导者应博学多才的要求
高校领导者之所以要博学多才, 是因为他们只有“博”览群书、“学”而不厌、“多”闻阙疑、“才”高气清, 才能真正地担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博学多才来自于“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勤于“博学之”。习近平同志谈到博学时说:“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7]博从何来?博靠兴趣, 无兴趣难以博学;博需苦功, 无苦功难近博学;博善约取, 无约取难成博学。作为一名有作为的高校领导者, 只有“博观而约取”, 才能“厚积而薄发”。
勇于“审问之”。有人问过牛顿是怎样洞察到自然现象背后规律的, 牛顿回答只有短短八个字:“不断地对它们追问。”斯宾塞以“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为起点, 构建起他的理论体系。雅斯贝尔斯以问题为书名, 写下了《什么是教育》这部世界教育名著。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 有疑者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
善于“慎思之”。孔子强调“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子夏曰:“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清代画家戴熙曾说过这样意味深长的话:“画令人惊不如令人喜, 令人喜不如令人思”。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 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敏于“明辨之”。明辨就如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所说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 看山是山, 看水是水;禅有悟时, 看山不是山, 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 看山仍然是山, 看水仍然是水。明辨既需要具有“四面云山皆入眼, 万家烟火总关心”的情怀, 也需要“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的视野。
乐于“笃行之”。毛泽东是位善读书者, 他酷爱读书, 他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奋斗的一生, 也是读书学习的一生。他读有字之书的数量之多, 范围之广实属罕见。但他更注重读无字之书。这本无字之书是中国社会现状及未来, 他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道路, 给我们树立了“乐于笃行”的榜样。
(三) 做好高校工作要博采众长
做好高校工作之所以要博采众长, 是因为好的高校一定是“博”弈犹贤, 因贴近群众而可亲;“采”及葑菲, 因服务成长而可爱;“众”擎易举, 因有教无类而可敬;“长”袖善舞, 因规范办学而可佩。
博采众长贵在“入主流”。一所“入主流”的高校, 其办学实践一定是时刻不忘把培养人才作为根本使命, 把学术创新作为价值标志, 把社会服务作为基本职能, 把提高质量作为永恒主题, 把学科建设作为龙头抓手, 把队伍建设作为主体工程, 把止于至善作为精神之魂, 把深化改革作为内在动力, 把办出特色作为持续之道, 把服务教学科研、服务学术创新、服务师生员工作为基本之策。
博采众长重在“创特色”。特色是大学的魅力所在。有特色才有价值, 才不被人所忽视和替代。特色有软和硬之分。软特色如学风、传统、文化与制度等。硬特色则表现在学科实力上。所有世界著名大学都是以自己学科特色著称的。办出水平, 办出特色, 主要指办出学科水平与特色。宾西法尼亚大学的医学和商学, 霍普金斯大学的医学和生物学, 马里兰大学的全球知识管理学等, 就是明证。一门或几门学科的优势和特色, 能够带动学校的整体提高和全面进步, 足以形成学校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声誉。
博采众长能在“上水平”。衡量一所高校的办学水平, 视角不同, 指标体系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但以下“四高”却是共性的要求, 即上水平体现在办学定位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高;领导精力、师资力量、经费安排、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和国际合作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贡献度高;学生、家长、用人单位、政府和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高。
博采众长显在“受尊重”。有学者针对当前高校办学存在的种种弊端, 提出要办“受人尊重”大学的理念, 强调“受人尊重”的大学是融德性、思想性、创新性和特色性为一体的大学。据媒体报道, 2011年39所“985”高校首度公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有个别高校给自己作出满分的评价, 在几千字的自我评语中竟没有一句不足之处。哈佛大学第28任校长德鲁·福斯特在其就职演说中曾说:“当大学不断地沉浸在自己的回忆当中, 这个大学一定是没落了”。显然这样的大学是难以“受人尊重”的。
三、不负众望, 认清“胸有主心骨”是党性所在, 明白“落实主要求”是使命所为, 把握“增强主动性”是职责所系
(一) 认清“胸有主心骨”是党性所在
做好高校领导工作必须“胸有主心骨”, 做到拥抱信仰不迷茫, 拥存信念不动摇, 拥有信心不气馁。高校领导者的信仰在于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含糊,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之路不犹豫,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高校领导者的信念在于让党和政府放心、让人民满意、让师生受益、让社会认可。高校领导者的信心在于服务教育、服务学校、服务师生, 功在当代;服务国家、服务发展、服务未来, 利在长远。因此, 有信仰高校领导者就“真”, 有信念高校领导者就“善”, 有信心高校领导者就“美”。作为一名有作为的高校领导者要努力成为“胸有主心骨”的“仰望星空的人”。
(二) 明白“落实主要求”是使命所为
对高校领导者来说, 不管其分工如何, 但“维护一个体制”、“坚持一个原则”、“守住一条底线”却是共性的刚性要求, 做到不易, 做好更难, 必须勤勉为之。
首先, “维护一个体制”, 即维护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作为高校的根本制度, 符合国情、省情和校情。制度固然重要, 制度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 但再好的制度需要靠人来执行, 而人靠党性来保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既不是“领导的不负责, 负责的不领导”, 也不是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需要倍加呵护的“易碎品”, 而是不可或缺的“耐用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应从决策与执行之中把握党委和行政的定位, 从分工与合作之中落实个人与集体的责任。一些高校总结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的“四分四合”经验值得借鉴, 即在工作职能上分, 在工作目标上合;在工作职责上分, 在工作指导思想上合;在一般工作上分, 在重大问题上合;在工作制度上分, 在工作关系上合。
其次, “坚持一个原则”, 即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由列宁最早提出, 其内涵就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它既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 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党章》对民主集中制提出了六条基本要求。但应看到:理论和规则虽明白无误, 但实践往往与之相距甚远。在个别高校, 对改革发展中存在的不同意见不是以平等讨论、多数决定的方法解决, 而是以权力论是非, 似乎谁拥有绝对的权力谁就拥有绝对的真理, 一个人的思想代替了所有人的思考。这样不利于把民主集中制原则更好地健全完善起来, 真正地贯彻落实下去。必须自觉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方针, 正确处理好民主与集中、正职与副职、分工与协作、讨论与表决的关系, 完善决策机制, 确保学校事业健康发展。
第三, “守住一个底线”, 即守住“一岗双责”的底线, 既管好自己, 又带好队伍。清正廉洁是高校领导者的立身之本, 是道德操守的一条底线。可以说, 一旦失去崇高和神圣, 高校领导者和高校就失去自身。高校领导者的人格受到怀疑是高校最大不幸。“世路无如贪欲险, 几人到此误平生。”《伊索寓言》中, 有一只变成妙龄女子的猫在餐桌上正襟危坐, 端庄娴静, 可是当一只老鼠从她眼前穿过时, 她却一下子跳了上去。个别高校领导者未能把住廉洁自律这一关, 就象《伊索寓言》中的那只猫, 一失足成千古恨, 教训十分深刻。高校领导者一定要心存敬畏、警钟长鸣, 牢记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教训, 慎独、慎初、慎微, 筑牢夯实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道德防线、法纪防线。务必坚守原则、秉公用权, 严格遵守《廉政准则》, 特别是在新校区建设、招生就业、科研资金运转等腐败易发领域, 要把好关口, 绝不以手中权力谋取私利, 始终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三) 把握“增强主动性”是职责所系
高校工作千头万绪, 十分复杂。做好不易, 创优更难。主动去为, 常为常新;被动去干, 越干越厌。主动性体现在对个人、部门和局部利益的超越之中, 体现在想干、能干、苦干和巧干之中。
有“主见”是“增强主动性”的前提。没有“主见”, 人云亦云, 事倍功半;有了“主见”, 锲而不舍, 事半功倍。歌德曾说“有想象力而没有鉴别力是世上最可怕的事”。“主见”源于责任、基于规律、始于实践、成于智慧, 不是片面急躁、随心所欲、固执蛮干, 不是事前拍脑门、事中拍胸脯、事后拍屁股。
能“主创”是“增强主动性”的标志。“主创”旨在“自主创新”。近年来, 江苏省高校之所以能取得较大的成绩, 是因为“成在合于时, 功在顺于势”。应势谋变、守正出奇, 创新思路、克服守成, 善于在变局中变招, 在危局中破局, 在争先中领先。高校领导者唯有创新思路, 克服守成僵化, 为人不敢为、为人不善为、为人不能为, 方能大有作为。
善“主导”是“增强主动性”的关键。善“主导”, 首先是指善主机遇。高校改革发展, 在与时间赛跑, 正同挑战交锋。站在新起点上的每一所高校, 如同攀岩, 越往上难度系数越大。抓住机遇, 就可使自己所领导的学校由边缘变前沿、由后卫变前锋、由跟跑变领跑, 这既要沉下心打基础, 又要跳起来摘桃子。其次是指善主克难。有难不知难, 就会盲目乐观;有难不识难, 就会畏缩不前;有难不破难, 就会贻误时机。若要“走得对”, 必须强化宗旨意识;若要“走得快”, 必须强化改革精神;若要“走得稳”, 必须强化科学发展。再次指善主务实。荀子曾曰:“道虽迩, 不行不至;事虽小, 不为不成。”战国赵括“纸上谈兵”, 两晋学士“虚谈废务”, 历来是治国理政的大忌。每一位高校领导者要以“大事难事看担当, 逆境顺境看襟度”的境界, 以“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南西北风”的定力、“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勇气、“子规夜半犹啼血, 不信东风唤不回”的韧性, 扎扎实实地做几件经得起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事和好事, 让每个青年学生享有更多学习的选择机会, 让每个家庭感受到高等教育生态的可喜变化, 让每个人分享到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阶段成果。
梅林在《马克思传》中评价马克思时说:“无疑的, 马克思之所以无比伟大, 主要是因为思想的人和实践的人在他身上是密切地结合着的, 而且是相辅相成的。”在建设高教强省的道路上, 每位高校领导者应像马克思那样, 努力做一名“思想的人和实践的人”在自己身上“密切结合着的”人, 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 为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2]吴咏慧.哈佛琐记[M].北京:中华书局, 2009.
[3]彼得·诺思豪斯.领导学:理论和实践 (第二版)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4][英]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 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5][英]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6][德]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 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
使命与责任 篇8
在整整二个小时的大师课中,她仔细聆听了来自音乐学院键盘系不同年级的四位学生的演奏。每一位同学的表演前,茅为慧博士会和学生有简单的交流,包括学生对作品、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演奏后,她都加以赞扬和肯定,同时对作品中存在的问题讲解,并且在大师班结束时激情演奏了阿根廷民族作曲家吉纳斯特拉的《阿根廷组曲》;签售了她的新书《孩子学琴,父母先上课》,用她所理解的中西方文化向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的师生们诠释着当代的钢琴音乐和钢琴教育。
让大家感受深刻的是茅老师亲切的笑容和一直在口头的“谢谢”,大师班结束后,茅为慧博士在紧张的行程中欣然的接受了笔者的采访。(以下谢为作者 茅为茅为慧)
谢:茅老师,欢迎你来到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讲学。今天您是带着您的新书《孩子学琴,父母先上课》到来的 ,那么我们的话题就从孩子聊起。
茅:好的!
谢:就您的生活学习经历,给我们讲讲你眼中中国家长和国外家长对于孩子学琴的态度。
茅:培养孩子,家长的心态至关重要。中国家长是以孩子可以取得怎样的成就或者说可以练到哪里作为一种评判的标准;国外的家长压根从第一堂课就不是很在乎,也从来不刻意的希望孩子在专业的道路上能走多远。
谢:确实是,包括我们自己作为琴童的家长都或多或少的有这样的问题,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
茅:在国内部分家长觉得孩子做一个钢琴老师是一个不错的职业,而在国外家长则不这么认为。抛开文化背景差异的问题,我想深层次的原因还是社会的大环境、国家的体制问题。国外相对良好的社会福利下,他们不会太担心自己的孩子以后的生存。
谢:最近有一本新书叫《我在美国当妈妈》,“虎妈”几乎成了华裔妈妈的代名词,您觉得“虎妈”对于钢琴教育有借鉴意义吗?
茅:是的,“虎妈”在美国很受欢迎。他们不知道,在中国“中国虎妈”比比皆是!美国妈妈看过这本书知道哦原来是有这样的亚洲式的家庭教育。中国妈妈很有牺牲精神,也促进了孩子的优秀。我觉得国外的教育过于尊重孩子,太过于随意。过于尊重孩子的选择,就是一种消极的方式。两种观念在实践中能够相互结合找到一个平衡点,我想这是比较理想的状态。
谢:聊了那么多孩子的话题,我们换一个思路。您常常在国内外演出,国外的观众对于中国钢琴音乐的了解是怎么样的状况?您对现在中国的钢琴音乐的发展有怎么样的看法?
茅:我觉得中国的大部分的钢琴作品都是用民歌改编为主,但现在近代的谭盾、叶小刚等等作曲家也写了比较有主见的音乐。在国外,除了梁祝大家比较了解,几乎在没有其他作品是听众较为熟悉的了。很多的中国钢琴家或是中国学生会带一些中国作品去,那可能是孩子要考一所国外的音乐学院比较讨巧的方法。中国孩子总体上对二十世纪的作品懂得不多,大部分弹得不太规范,那么不如弹一个具有自己本土文化,自己本民族音乐语汇的作品,向百鸟朝凤之类的,觉得会很有意思。但一定要尽量弹得淳朴,不要四不像,不要太西方,让听众了解你弹得是一个什么意思。
整个大的环境来讲,中国作曲家在世界乐坛上没有占到一个主流的位置,很少你会听到一个白人或是欧洲的音乐家去弹一个中国作品,非常的少。他们对中国的民乐比较熟悉,二胡、古筝之类的,喜欢但毕竟文化背景差异太大,很难完全的接受。
谢:钢琴本身具有很强的共通性和包容性,这也是钢琴在众多中外乐器中大行其道的原因。现在的情况是中国孩子对自己本民族的作品弹得太少,您是否让贊成中国孩子用钢琴演奏的方式更多的了解中国音乐?
茅: 我非常的赞同。中国孩子对五声音阶有着本能的熟悉,很亲切。但是我听过很多的中国孩子弹琴一般都会有这么几个问题:一是踏板用的太多,太西洋化,二是节奏和触键很难让你感受到这个民歌和民族音乐本来具有的俏皮和淳朴。另外中国曲子描绘的东西比较多,比如形容鸟、古筝模仿流水的声音等等,但是发展的比较少,很难让人一遍一遍又一遍的不厌其烦的听下去,尤其外国人他没有这种文化背景的话,就更难产生共鸣,也谈不上喜欢了。所以中国孩子多弹本国的作品是有必要的,我更希望未来中国也有像柴可夫斯基那样即了解自己的民族音乐又了解钢琴的音乐家!
谢:刚刚给四个孩子上了课,您都听得非常仔细,给我们聊一聊今天您上课的感受吧。
茅:今天的四个孩子都很认真! 我想说这么几点。首先是选曲,尤其我们这些学生以后以教学为主的话,我觉得选曲都斟酌的不够仔细。选曲一个是要适合自己的能力,适合自己的手型和体力。二是背谱,孩子们都背谱太少。象这种公开课,公开场合,背谱应该是必须的,哪怕有错音,都没有关系、最后就是比方孩子弹这个巴赫,我能听到其它的巴赫弹得很少。她弹这个舒曼,别的舒曼弹得很少。整体来讲,我们的孩子曲目浏览的量偏少、偏难。然后因为一难就应接不暇。踏板、手指都顾不上了,很多方法不到位,弹得不精。我想这样还不如我能听到他们弹一个简短的曲子,但是弹得非常精致,这样对他们以后做老师、教学都会很有帮助!
谢:好的,谢谢您给我们的学生、家长和老师那么多中肯的建议,很高兴和您一起聊天,期待您的下一次讲学和演奏!
茅:谢谢!
【教师责任与使命演讲稿】推荐阅读:
教师的责任、使命、奉献精神11-06
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07-01
教师演讲稿:责任与爱10-27
教师演讲稿——爱与责任12-07
师德演讲稿:责任与使命11-24
教师演讲爱与责任07-19
教师的爱心与责任演讲稿10-27
教师“爱与责任”主题演讲稿11-13
教师演讲稿-爱与责任,共同成长11-14
教师责任与爱的演讲稿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