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024-07-01

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用12篇)

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篇1

《中国教师》:为什么亚洲国家如此积极地建立学习共同体?

佐藤学:共同体的合作关系和社会背景密切相关。首先,“东亚模式”教育的典型特征是教育的高社会驱动、高竞争环境,由于政府的垄断控制,教育更像是一种标准化的控制。这种从日本教育中发展出来的“东亚模式”已经在全球化中失去了效力,其他亚洲国家的教育也在发生着剧烈的变革。其次,学校学习共同体模式呈现出21世纪新的学校愿景:追求质量和平等,追求教育民主。也就是说随着东亚教育模式的解体,全球化进程中,学校学习共同体模式的建立成为一个必然趋势。

从教师的职业轨迹来看,教师需要长期面对学生,面临多次困难,并不断改变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和同事们的相伴与积极的合作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能促进其专业发展并帮助自身及同事顺利度过教师生涯中的各种难关。

《中国教师》:您能谈谈关于教师自我认知的提升吗?

佐藤学:每一位教师都会直面自己为什么要成为教师这一自我认知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也将伴随以后的教师生涯并影响其日后教职生活的轨迹。

这个问题的一种答案是提高自身教学的质量。教师摆脱一直以来的观察他人教学的学习,开始尝试自己固有的教学实践,研究教材,摸索教育方法,逐渐确立作为教育专家的道路,最终产生超越知识灌输的教育实践。在这个过程中,与具有共同使命的同事或者研究团体相遇,对提升教师的自我实践是非常必要的。另一种答案是教师在担任社团活动的顾问、管理学生会和学校事务中不断摸索自我认知。这也是支持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一种方式,正是在这样的经历中,教师得以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提升教育实践,最终逐渐澄清其自我认知。

《中国教师》:可否请您谈谈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化这一问题?

佐藤学:过去20年来,我主张的“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改革”在日本得到了很好的开展,目前有300多所试验学校、近1 500所小学以及2 500多所学校开展了合作学习。近年来,在韩国、中国台湾、日本、印度尼西亚、越南、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和地区也将学习共同体的建立作为强有力的学校改革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重点关注的是在学习共同体的创建过程中教师是否积极参与了这项改革,以及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转化为一个专业的学习者。在当今高度知识化、综合化、流动化的后产业社会背景下,很多国家都在积极寻求新的课程、教学和学习方式。而教师也扮演着创造学校和课堂中新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开拓者角色,这就需要教师们创造性地学习前任的创意,从而开展自己的创意性实践。

目前培养教师专业性的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还存在问题,这些问题的改进还需要时间、人力的大量投入。欧美各国、日本都将职前教育提升到研究生阶段,建立了以终身学习来提升教职专业性的培训系统。教师这一职业将从“教学职业”转为“学习的专家”。教师不再仅仅是以学生和教科书为对象的专门职业,而是成为教师之间形成互助的同僚性、学校合作经营的专门职业。

综合国内外“教师专业化”的研究,可以将其大体分为五个领域:(1)个性化地把握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确立生动活泼的人际关系;(2)把学科内容(学术与文化)翻译成教材,加以系统组织,开展教学;(3)促进、应对、帮助儿童的学习活动;(4)反思性地检讨教学经验,学习他人的教学,提高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的专业化程度;(5)与同事联手参与学校的管理,努力提升学校总体的专业能力。在此基础上,对于这些领域,以教师的具体案例研究为基础,摸索出诊断和帮助教师专业成长的方法。

《中国教师》:有人提出,未来的教师是“公民教育”与教师职业的公共使命,您如何认为?

佐藤学:教师的公共使命是为所有的儿童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每一位儿童将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去,为此,公民素养的教育将为民主主义社会的实现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在未来社会中,教师必将承担更大的公共使命和责任。“公民教育”意味着从“地球公民”“日本社会的公民”“社区公民”三个层面培养儿童的公民性。学校肩负着儿童的现在和未来,其公共市民只能由学校改革的主体——教师来承担。但是教育改革的现状并非是教师们自觉支持、帮助践行公共使命,反而是教师的公共使命被遮蔽,教师的职业意识和实践陷入了混沌之中。如果改革不能使教师们肩负起公共使命、满怀期望的话,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成功。但是非常遗憾的是现在所进行的教育改革并不完全是通过培育教师的希望来推动的。希望转型期的教师能够理解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教师职业的使命,并形成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教育愿景。儿童与社会的未来需要今后的教师们具有创造的智慧和坚定的意志。

佐 藤 学(S a t o M a n a b u),教育学博士,东京大学教育学研究科教授,美国教育科学院外国院士,美国哈佛大学、纽约大学客座教授。

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篇2

拜读《做一名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员工》让我领悟到一个事实:工作就意味着责任,每一个职位所规定的工作任务就是一份责任, 有了责任感,我们就有勇气排除万难、争取胜利,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以满腔热情和高度负责的精神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责任体现着一个人存在的价值,责任让企业更有凝聚力、战斗力和竞争力。

责任是一种担当,一种约束,一种动力,一种魅力。工作呼唤责任,工作意味着责任。责任是对自己所负使命的忠诚和信守,责任是对自己工作出色的完成。责任感是一切行为的根本,是一切创造力的源泉。每一个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都希望把工作做好。要做好工作,需要有一定的智慧,但仅仅靠聪明绝不能取得成功。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责任——一种努力行动、使事情结果变得更积极的心态。比尔〃盖茨也曾对他的员工说:“人可以不伟大,但不可以没有责任心。” 这都说明一个人只有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才能在执行中勇于负责,在每一个环节中力求完美,保质保量地完成计划或任务。

其实,当一个人去完成某一项工作时,实质上就是在履行一种契约,责任感就是对契约的遵守和敬畏。只有信仰的力量和自我约束,才能促使一个人不仅能准确无误地去完成工作,而且,甚至比要求的做得还出色。在完成工作的过程当中不但做到没有怨言,而且,还充满着自豪和荣耀,让责任感成为自己的工作习惯。责任感既不是一个承担压力的痛苦过程,也不是一个非做不可的苦差事,它是一种源自内心的高度自觉。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时刻提醒自己对工作抱着负责的态度,饱含热情,认认真真做好每一项工作。

责任感就是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一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不同,取得的结果亦不同。只有以高标准来要去自己,才能锻造一个人的品格,充分的发展特性。在以后的工作中,无论多小的事情,都应该要求自己全力以赴,务求做到最好,努力提升自己的价值。

做工作不能好高骛远,细节更加可以体现责任感,责任感决定工作成败。作为企业一名有责任感的员工,应该时刻用更高的职业道德标准约束自己,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才能不负使命,完成任务。

责任承载着使命,你的职责就是你的使命。使命感是一种激发员工激情的神圣思想,是一种无论任务多么艰难,都一定要完成的坚定信念。使命感是做好工作的无价之宝。只有把使命感放在心头才能不断要求自己迈向更高的台阶。

光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更好的完成工作是不够的,还需要专业的技能支持。这就要求员工多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底蕴和修养。正如陶镕甫老师讲的,高效执行力

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执行力是决定企业成败的最重要因素,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一环。责任感和使命感正是确保高效执行力的前提。

作为一个合格的企业员工,要树立“与企业一起成长”的思想,把企业的命运和自己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时刻关注企业的利益,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做一个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员工,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修养,以高效执行力的标准要求自己,努力做好每一项工作。

城建投融资部

张乐韵

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篇3

今年的教师节是个特殊的教师节,适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年弹指一挥间,新中国由一穷二白、百废待兴走向繁荣富强、欣欣向荣。我们的教育事业与祖国共命运,同呼吸,蓬勃发展,成就卓越。基础教育实现了全面普及义务教育,职业教育达到了新的发展巅峰,高等教育跨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学有所教”“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逐步成为现实,在取得这些辉煌成就过程中光荣的人民教师功不可没,作出了历史性巨大贡献。

教育发展,教师是关键。在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教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在我国教育发展站到一个新的更高起点上,进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阶段,教师的重要作用将更加突出。在这个新的发展阶段上,“有学上”的问题逐渐被“上好学”的问题代替,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师资的决定性作用日益凸显,只有有高质量的师资,才能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师的素质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质量。

教育事业关乎祖国的未来、民族的振兴。为此,教师的责任更加重大,使命更加神圣。面对人民的重托、党和国家的期盼,我们光荣的人民教师必须进一步明确肩负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自尊自励,切实担负起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优秀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历史重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加强师德修养,争做新时期人民满意教师,以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报效祖国和社会,为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践行使命,教书育人,做新时期人民满意教师,要求广大教师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职业越神圣,责任越大。作为新时期的一名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神圣职责和重要使命,时刻不忘党和人民的重托,切实承担起教育者的社会责任,忠诚于教育事业,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坚守教学岗位,爱岗敬业,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以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忠诚,让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

践行使命,教书育人,做新时期人民满意教师,要求广大教师刻苦钻研,不断提高教书育人能力。“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真正履行好教书育人职责,就必须刻苦钻研、勤奋笃学,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尤其在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经济格局、利益关系、价值观等日益多元化,对育人环境产生了新的影响,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想成为合格的值得学生信赖的教育者,更需要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本领。

践行使命,教书育人,做新时期人民满意教师,要求广大教师加强师德修养,铸就高尚师德。常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职责。作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对学生发挥着教育引导作用,无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不仅会影响一个人的学生时代,甚至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德是教师的灵魂,只有师德高尚,才会敬业、律己、爱生,也只有师德高尚,才会产生人格的魅力。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广大教师必须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模范履行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严谨笃学,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关爱每一名学生,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影响学生,促进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

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篇4

我认为, 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 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适应社会发展潮流, 对学生进行“四负责”教育, 有助于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一是对祖国负责:世界上任何民族, 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有自己最可爱的祖国, 祖国对他们来说, 是生养抚育他们成长的母亲。因此, 对祖国态度如何, 历来就成为衡量一个人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高低的最主要标准。首先是要求当代青少年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状, 不仅要了解祖国的昨天, 更要了解祖国的今天;不仅要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遭受侵略、奴役的历史, 更要了解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绩。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 一些成就举世瞩目, 如承办2008年奥运会、加入世贸组织等。只有了解祖国的历史, 才能树立青少年热爱祖国的信念, 增强其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责任感。其次, 要求青少年学生把热爱祖国的情感和信念, 转化为爱国主义行动。目前我国正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 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完善的新时期。这就要求青少年学生自觉担负起建设祖国、美化祖国的神圣使命, 把自己的前途同祖国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 努力学习科学技术和文化理论知识,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把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化为效国之行、建国之行。只有这样, 毕业后才能投身到祖国的各条战线, 发扬脚踏实地、无私奉献的精神, 为实现祖国经济的早日腾飞建功立业, 为建设和谐中国出力流汗。最后, 要求青少年学生弘扬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 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在社会上弘扬正义、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抵制邪恶势力, 反对崇洋媚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今天, 正确看待学习、工作、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如工人的下岗问题, 社会存在的收入悬殊、两极分化、失业人员再就业、贪污腐化等问题, 使青少年学生对祖国的前途充满信心。

二是对家庭负责:祖国是个“大家”, 家庭是个“小家”, 是构成社会的细胞。对家庭负责就是提高青少年的独立自主能力, 增强其对家庭的责任感。我国的计划生育国策是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这些独生子女大多生活条件比较好, 从小倍受呵护, 被视为家庭的“小皇帝”, 父母的小公主。而且多数家庭对他们的期望值又颇高, 再加上家庭对他们的教育存在着偏重智力, 忽视道德思想教育等倾向, 致使他们中许多人不但思想道德素质不高, 以自我为中心;而且人格脆弱, 怕苦怕累, 自我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不强。到其成家立业后, 一方面要担负起支撑家庭、赡养双方老人和教育后代的责任;一方面要担负起干好工作, 为社会奉献的责任。这种从小养成的低能力和成人后面临的高负荷是极不相称的, 后果是可想而知的。针对这种状况, 从小尤其是青少年时期进行素质教育, 培养其独立自主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 加强对家庭的责任感是极其迫切的。如放学后回到家中, 主动帮助父母做一些打扫家庭卫生、买米买面、洗衣做饭等力所能及的活儿;有客人到家时应表现得热情大方、文明礼貌;与邻里孩子交往时应互关心、互相帮助, 有矛盾时相互忍让、妥善解决等。这样做不但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自理能力, 更重要的是从小培养了他们适应现代社会的健康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是对学校负责:学校是学生成才的摇篮, 培养祖国“四有”新人的基地。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学校质量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下一代人才的优劣。要求青少年学生对学校负责, 就是了解学校的光荣校史, 维护学校名誉, 提高学校知名度。具体做法是: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不早退、不迟到、不旷课;努力学习专业技术和文化理论, 圆满完成学习任务;爱护公物、厉行节约;艰苦朴素, 以学为本;在生活上向水平最低的同学看齐, 在学习上向水平最高的人看齐;对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如运动会、歌咏比赛、迎奥运知识竞赛等踊跃参加, 对社会上举办的活动, 如创建卫生城市活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知识竞赛等要积极响应。通过这些活动, 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树立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

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篇5

公司组织读<<做一名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员工>>这部书,使我更深一步的体会到:工作,意味着责任,而责任就是使命,当我们被赋予某种使命时,生命的价值才会体现出。在日常工作中,每一件事都值得我们去做,即使只是最普通的事,我们也应该付出热情和努力,多想想怎样把工作做得最好,尽职尽责地去完成,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即使感到工作环境中有不公平的人和事,也应该保持良好的工作心态把工作做好。只要我们努力过,不管把时间花在哪里,就会在那里看到成绩。

书中说无论职位高低,责任不可推卸,一个员工不可能去为整个公司的生存承担责任,但你不能缺乏责任感。对工作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对于我们做检验的人员来说,更能体会到“责任”这一词的深刻含义:车间每生产一批药品,我们都要对它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把关,从进行厂的原料、中间体到生产出来的半成品再到最后的成品,每一步都要求我们以严谨的态度,高度的责任心去检验,丝毫都不得马虎,严把产品的质量,保证人民用药的安全。

我觉的要做一名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应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待工作我们更需要忠诚:一个集体的生存和发展依靠主要领导者的能力和智慧,也更需要绝大多数工作者的忠诚和勤奋,只有凝聚所有人的向心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个集体才能走向成功。

二、我们要想有责任心不能只看到本职工作以内的事情,对其它工作也要有一定的关注:要想着结合自身岗位上的工作体会,配合上级把工作做的更快更好,这样也会把自身岗位工作做的更完美,给下一步工作提供了便利。

三、在工作中绝不姑息、推诿:我们要把企业利益当做个人利益,绝对不会容忍伤害企业利益的行为和事件出现,一旦发现,我们要勇于揭发绝不姑息;对于自己的过失而造成的后果也绝不推诿,要勇于承担责任;决不搬弄是非、拉帮结派。

责任是一种生存法则,能确保一家企业在竞争中生存。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依据主个法则,才能够存活。无论是我们的老板还是我们的员工,大家都在承担着自己的责任。而且无论是谁在承担责任时都不是轻松的。因为不轻松,能够担当责任的人才更值得尊敬。对于我们每一个员工来说,当我们踏入企业之后,我们就不是企业的过客,而是企业中的一员。只有肩负起和企业同命运的职责,与企业一同成长,才能赢得企业的常识和重用,从而成就自己的事业。

******

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篇6

我感觉现在缺少的是信仰。伴随着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国人的思想意识和文化价值观的提升速度远落后于财富数据的变动速度。官商勾结,政府官员利用权力寻租,民营企业制造假冒伪劣赚黑心钱,黑砖窑残酷压榨工人等现象层出不穷,企业家和社会新富阶层的人赚了钱后出现精神空虚和信仰迷茫也是不争的事实。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在人们心中播下信仰的种子。

我们经过探索,初步找到了一种信仰—资本精神。资本不是意识形态上所说的用来剥削劳动者的物质基础,我们需要发掘资本发展的内在动机。资本意味着发展,金钱和生产资料可以是资本,也可能不是资本,只有用来进行再生产,创造出新的财富才是资本。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农耕文明,与之相对应的是儒家文化体系。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经过唐宋发展形成了系统的学术和思想观念,君王是天地万物的核心,整个社会都围绕它运行。这种高度向心的结构具有形成大一统的特性,能够把周围的游荡分子吸引进入自己的系统,对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有积极意义。儒家文化促进了社会进步,也凝固了社会的继续发展。它缺少发展的动力,缺少发展所必需的自由元素。资本的本质是发展,商业天性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和儒家社会总体的封闭保守倾向相冲突。因此,随着儒家意识形态地位的确立,商人的地位每况愈下。

资本在追逐利润的天性之外,还应该有一个和谐的内涵。资本是野性的,它具有欲望的特征,如果没有道德的约束,它就成为恶。资本精神正是资本背后发挥积极作用的因素,它会对资本进行道德约束。

市场竞争是企业的竞争,而企业的竞争又取决于企业家的竞争。企业家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企业家竞争有重要的影响,而企业家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又和资本精神发育密切相关。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资本精神,就会有什么样的企业家,而有什么样的企业家,就会有什么样的企业和市场乃至社会。

现在商人们都愿意被称为企业家。企业家除了能力之外,还要有什么呢?我认为还要有使命感、责任感和良心。使命是出自对于远大理想的一种自觉的承担,它与信念密不可分。如果一个人没有信念,没有理想,那就不会有使命。它是一种主观感受,引导你应该做什么。责任是使命的一种实践,它是人们把使命付诸于行动的职责和任务。良心是人们实现使命,承担责任的出发点。三者不可分割,只有使命感的企业家是空想,只有责任感的企业家注定是短命的,只有良心的企业家,会走向平庸。

从历史上考察近代以前中国工商业者的使命观,有三种情况。一是没有使命感,经商就是单纯想发财;二是有使命感,但是出现偏差,比如徽商,他们在经商过程中想的还是治国平天下,发家致富后把钱从流动领域中退出来买田修宅,培育后代读书做官;三是有正确的使命感,但是因为客观条件限制,使命感付诸流水。清末出现了一些有实业救国使命的企业家,但是面对洋商的冲击,清政府的袖手旁观,最终实业失败。

现在,中国又到了特定时期,近几十年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是自主创新能力很差。这个时代需要自主创新的大品牌、大企业和大企业家的出现。没有世界级的企业和企业家,民族大复兴不可能。因此,这个时期的企业家应该承担起这样的使命。

企业家的责任首先是追求企业的发展,培育出世界级的大企业。中国现在的发展阶段也需要大量的企业和企业家积累物质财富。企业家的能力是一种稀缺资源,是民族振兴所必不可少的要素。

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篇7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 增强做好档案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档案工作是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当代、造福子孙的一项重要事业。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除了口耳相传, 很重要的就是文字记载。中国古老的文明中, 有很多关于史官的记载, 传颂着许多史官不畏强暴、坚持真理、真实记录历史的佳话, 为我们了解历史、传承文明、更好地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档案工作十分光荣, 是我们了解过去、把握现在、认识规律、预见未来的重要依据。可以说, 从古至今档案工作都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过去的一年, 全省各级档案部门紧紧围绕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 找准工作的结合点和着力点, 大力创新服务机制, 提高服务水平, 充分发挥了档案工作留史资政的重要作用, 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这里, 我代表省委、省政府, 向辛勤工作在全省档案工作第一线的、为辽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全体档案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近年来, 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 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不断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扎实推进沿海经济带开放开发、沈阳经济区建设、突破辽西北三大区域发展战略, 辽宁全面振兴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特别是去年, 面对复杂形势, 省委、省政府按照中央要求, 依靠全省人民艰苦努力, 经济社会发展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继续保持了振兴发展的强劲态势, 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可以说又是一个丰收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2万亿元, 居全国第7位。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640.5亿元, 同比增长31.7%, 增幅高于东部地区6.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7640亿元, 同比净增3000亿元, 总量保持全国第3位, 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也为辽宁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在对外开放方面也吸引了全国、全球的目光, 成为投资的热点地区, 实际利用外资240亿美元, 稳居全国第2位。粮食产量达到407亿斤, 创历史最高水平, 增幅列全国第1位。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去年, 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 实际增长9.9%, 超过全国平均增速, 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 实际增长13.8%, 高于沿海省份平均水平。这些充分说明, 目前辽宁进入了经济实力提升最快、社会建设成就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的奋斗目标, 不但经济建设要上新台阶, 社会建设、文化建设上也要与时俱进, 不断提高全省人民的幸福指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稳中求进、稳中求快”, 充分利用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积极应对, 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 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这一奋斗目标需要全省人民共同努力, 同时也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这个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如何通过档案人积极有效的工作, 更好地为大局服务, 如何真实有效地记录下全省干部群众推进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历史镜头, 造福子孙后代, 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我们一定要以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精神, 牢固树立“为党管档、为国守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挖掘抢救整理好历史, 真实地记录好现实, 尽最大努力为加快推进辽宁全面振兴服好务。

二、以提供优质服务为着力点, 推动全省档案工作再上新台阶

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 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 提高档案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法制化水平, 加快提升档案工作服务质量。

第一, 要在加强档案基础建设上取得新进展。档案基础建设是档案事业发展的保障, 是提高服务水平的前提。要进一步强化档案资源建设, 做好档案接收和征集工作, 切实把重要档案整理好, 把各方面工作中形成的重要资料收集齐。一是要对历史档案做好抢救、挖掘、收集、甄别、整理工作。辽宁是一个具有光荣历史的省份。在东北地区, 我省的党组织建立最早;在抗日战争时期, 辽宁人民也有着非常光荣的抗战历史;在和平时期特别是建国初期, 我们曾为共和国工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被称为共和国的长子;改革开放以后, 中央提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 我省在解决体制机制矛盾方面、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上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做好这些历史资料的收集、挖掘、整理非常重要。这里我要特别强调, 在加强档案资源建设, 收集、整理档案资料时, 要注重真实、科学、准确、不粉饰, 实事求是地记录好历史和现实, 经得起历史的推敲。二是要强化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工作要坚持与时俱进, 通过积极努力的工作, 适应时代的要求, 提高我们自身素质, 利用现代化的手段, 逐步实现档案保管和利用的数字化、网络化、现代化, 实现档案资源互联共享, 真正把它当作一种公共资源, 服务于当代、服务于子孙后代。三是要进一步加强我省档案馆库建设。凡是列入计划的县区档案馆要抓紧规划, 尽快开工建设。要不断加强配套软硬件设施建设, 为档案管理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明年, 省档案馆新馆将开馆启用, 省档案馆从现在起要抓紧做好相应准备工作, 确保按时投入使用。

第二, 要在强化档案管理上取得新成效。要认真贯彻《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 加强档案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建立和完善与档案法规相配套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档案安全责任制, 制订完善应急处置预案, 严格保密制度, 强化内部管理, 推进制度化, 增强执行力, 把好关口、消除隐患, 确保档案绝对安全。同时, 要认真开展档案行政执法检查, 对违反档案法规的行为加大查处力度, 形成依法治档、依法管档、依法用档的良好氛围。

第三, 要在档案开发利用上取得新突破。管理好档案的最终目的在于利用, 能给人以借鉴、给人以启迪。中央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学习一些历史知识, 从中汲取营养。档案部门有责任帮助大家, 提供这种借鉴、提供这种服务。要紧紧围绕全省重点工作、重要任务、重大事件, 强化档案服务, 尤其要加强对档案资源的深度开发, 形成高质量的档案信息产品, 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和可靠依据, 真正使“死档案”变成“活资料”, 使档案管理部门成为决策咨询部门。

三、加强组织领导, 为档案事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档案事业是一项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事业, 支持档案事业发展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档案工作, 切实把档案工作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加强领导, 扎实推进。分管领导要多关心、多支持档案部门的工作, 加强调研和指导, 主动帮助解决档案事业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进一步加强档案部门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关心干部的成长进步, 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生活上遇到的问题, 真正做到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适当的待遇留人。要给档案部门多交待任务、多搭建平台, 让档案部门参与到各项事业中去, 在实践中锻炼队伍。

浅谈高校兼职辅导员的责任和使命 篇8

1 剖析现状认真分析

目前大多数高校中辅导员分为专职和兼职两部分, 专职辅导员是整个辅导员队伍的核心, 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兼职辅导员是辅导员队伍的重要补充, 一般由高校新分来的青年教师或与大学生经常接触的教学人员担任, 他们年轻有活力, 政治素质过硬, 责任心强, 工作能力突出, 有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 并且热爱大学生思想工作。同时还要求有相关的学科专业背景。

目前大多数高校也采取了相应的配套措施来激励高校兼职辅导员。很多高校要求青年专业教师在晋升职称时, 必须具有一定年限的兼职辅导员的工作经历。学校的一些管理岗位在招聘、选拨干部时也优先考虑具有辅导员工作经历的教师。可以说, 高校对兼职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是非常重视的。

2 明确责任、牢记使命

高校兼职辅导员是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者, 是高校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肩负着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身心素质的重任, 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力量。

2.1 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教学有机结合

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综合的工程。大学思想政治工作应当与大学教育各个环节特别是教学结合起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单是思想品德课教师和马列课教师的事, 专业课程的教师也应视思想政治教育为己任, 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之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主要是在课堂中度过的, 因此兼职辅导员大量的思想教育工作应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进行。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对同学们思想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使之在思想和心理上自觉地接受了教育与引导, 促进了自觉认知与好学能力的提高。

兼职辅导员作为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向学生讲授知识的过程, 同时也是把一种人生观、价值观、学术观“传授”给他们的过程。在教学环节中采用渗透法对同学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使思想政治教育“寓教于行”。同学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也接受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

2.2 利用自身优势指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

大学生处于学习的转变期, 大学时代的学习生活与中学时代的学习生活有着较大的差异, 刚踏入大学校园的学生会产生一连串的困惑。大学的学习形式是灵活多样的,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不具体, 不强求。学习内容具有多层次、抽象性的特点, 对比中学的“训练性”和“题海性”的学习方式, 刚进大学的学生很难适应这一巨大反差。而这正是具有专业知识的兼职辅导员的优势之所在。他们了解专业课程特点, 了解学科的发展前沿, 能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 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融合进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 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指导学生从“训练性”学习方式转变为创新型、自主“研究性”学习方式。

2.3 将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的培养教育相结合

大学生所处的年龄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 人格没有定性, 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作为兼职辅导员, 应该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经常性地开展谈心活动,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 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 并且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

3 求真务实, 开拓创新

高校兼职辅导员的工作意义重大, 任重道远。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 切实发挥作用, 我们必须进一步优化队伍, 提升素质, 努力强化高校兼职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3.1 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业务素质

辅导员要成为学生的导师, 就要比学生站得高, 看得远, 想得深, 做得对, 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和要求就要靠学习。学习对于每一名兼职辅导员都是一项持续不断的“基本建设”。要不断增强学习的紧迫感,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要高标准、严要求, 在深入上下功夫, 在学以致用上下功夫。做到抓紧抓紧再抓紧, 学习学习再学习, 提高提高再提高, 用工作带学习, 以学习促工作, 不懈地追求, 不懈地努力。要力争做到理论上有提高, 专业上见成效, 营造一种真抓实干的良好风气。

3.2 提高综合素质增强专业技能

兼职辅导员的工作是直接面对学生的, 是以自己的学识、作风、个性等多方面的魅力去感染学生。兼职辅导员的人格就是学生的榜样, 兼职辅导员的学识就是学生学习的目标。要提高兼职辅导员的工作艺术, 关键是要提高兼职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先要具有很高的政治素养和政治觉悟;其次要具有现代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以及渊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高校兼职辅导员要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 以增强政治素质和专业技能, 使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辅”与“导”的作用。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确立,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知识化和专业化水平迫切需要得到提高。作为高校思政工作力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兼职辅导员, 一定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明确责任, 牢记使命。用自己的“耐心、爱心、细心、责任心”去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

摘要:高校兼职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较强的专业优势。本文通过认真剖析当前高校兼职辅导员的现状, 探讨了教育改革新形势下高校兼职辅导员应该如何正确认知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从而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关键词:兼职辅导员,专业优势,责任,使命

参考文献

[1]毛庆东.高校辅导员的责任[J].职业教育, 2007 (6) .

[2]王洪才.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角色、职责与素质[J].教育与现代化, 2007 (1) .

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篇9

在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实践中,应当充分认识国企女职工的重要性,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有为才有位”的意识;培养高尚情操,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努力提升综合素质,奠定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石;不断赶超创新,增强发展中的竞争意识,从而提升广大女职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山西省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近几年来不断调整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晋煤集团等国有企业作为山西转型跨越发展道路上的重要力量,也在不断实践着新的战略定位。在国有企业中,女职工是一支特殊的队伍。如何在转型跨越发展的道路上,发挥好女职工的力量,为转型跨越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笔者结合工作实践,浅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1 充分认识国企女职工在转型跨越发展中的重要性

女性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山西省要实现转型跨越发展这一目标,需要包括广大女职工在内的全省各个行业人员的共同努力。国有企业在转型跨越发展中担负着重要责任和使命。在晋煤集团,女职工占集团公司职工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分布在企业的各领域、各行业、各单位。女职工掌握着与工作岗位相适应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同男性职工一样为企业发展贡献着力量。同时,女职工还担负着家庭的责任,对构建和谐企业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是一支朝气蓬勃、具有奉献精神和时代风貌的生力军和骨干力量。要实现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目标就必须充分调动和发挥女职工的作用,这是转型跨越发展的根本需要。

1.1 国企女职工是转型跨越发展中经济的建设者

女职工是企业发展建设的生力军。在晋煤集团,女职工在各自的岗位上,坚持与时俱进,以强烈的责任意识、求真务实的精神和特有的办事细致、善于协调的优势,积极投身于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之中。在机电通风、仪器检测等关键岗位,在煤炭洗选、后勤服务的工作一线,在多经三产、新兴产业开辟市场的潮头浪尖,到处都活跃着女职工的身影,企业所取得的发展成绩无不凝聚着女职工的奉献。

1.2 国企女职工是转型跨越发展中安全的推动者

安全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晋煤集团作为集煤炭、煤化工、煤层气、电力、煤机和新兴产业六大产业为一体的国有大型企业,要沿着“固煤、稳肥、增气、扩化、强机、兴电、育新”发展路径,构建循环经济体系,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安全”必然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女职工安全协管组织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涉及面广的活动,以女性特有的微笑、温性和耐心从另一种角度向企业和职工传达着安全生产的意识,已经成为企业安全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3 国企女职工是转型跨越发展中和谐的保障者

和谐稳定的环境是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基础。只有环境稳定,才能集中精力搞改革,一心一意谋发展。女职工以其温柔细腻的心理、良好的沟通技巧,影响着家庭和社会。女职工同丈夫有着特有的感情联系,影响着丈夫的情绪宣泄和稳定。女职工同孩子特有的感情纽带,言传身教地影响着子女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对周围的朋友和同事能够进行沟通和引导,有效地形成群体的粘合力。重视和发挥好女职工在家庭、社会稳定中的特殊作用,从而有效地减少和防止家庭和社会矛盾的发生,营造和谐稳定的环境。

2 转型跨越发展中部分女职工存在的现状和问题

从当前集团女职工的总体情况看,大部分女职工思想状态较好,工作热情饱满,积极奋发向上,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思想观念滞后,缺乏创新意识

目前,晋煤集团改革发展的步伐很大,而有些女职工特别是一些年龄较大的女职工却满足于现状,认为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措施与自己无关,对企业的长远目标认识不足,表现为对一切事务漠不关心。对待工作墨守成规,不求上进,不重视知识创新更新,长此以往,必定跟不上企业发展的形势,跟不上转型跨越发展的需要。

2.2 学习热情不高,竞争能力不强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女职工对学习的认识往往存在偏差。有的女职工认为自己现有工作水平、工作技能已经足够胜任目前岗位,不需再学习了;有的女职工认为自己年龄大了,学习太累,学不进去。除了工作,还有家务、孩子、丈夫样样要操心,没有时间坐下来学;有的女职工工作比较稳定,认为培训不培训,学习不学习对自己来讲都一样,没有危机感。这些认识上的偏差,造成女职工对学习没有积极性,缺乏竞争能力。

2.3 工作满足现状,进取意识淡薄

当前,有些女职工在工作中没有具体的奋斗目标,缺乏工作动力;有些女职工长时间在同一岗位上工作,激情不足,自我定位角度偏低;有些女职工不欣赏“女强人”、“女能人”,不愿吃苦,大部分精力和热情转移在家庭身上,这种状况容易滋生安逸心理,缺乏进取心和工作动力,抑制了女职工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

3 在转型跨越发展中国有企业女职工的责任和使命

3.1 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有为才有位”的意识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在社会发展的洪流中,虽然表面看来男女平等,但从深层次来说男女还存在某些地位上的不平等。为在企业处于一席地位,广大女职工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作为一个女人,首先要独立。独立是女人最好的品质,体现在精神上的独立和经济上的独立。精神上的独立,能摆脱对他人的依赖,扮演自己的角色,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经济上的独立,是幸福的前提。有一份自己的工作,追求自己的事业,为社会创造价值,也让自己更充实,向社会展示“谁说女子不如男”的事实。常言道:“有为才有位”。所谓“有为”,指的是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人努力进取,发挥自身的才能,在本职岗位上干出成绩,用事实去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所谓“有位”,通常指的是所在的岗位、所处的职位和地位。“有为才有位”的意思是:有作为才能在单位和社会上取得较理想的待遇与地位。倘若无所作为,那么职位和地位便与你无缘。我们每一位女职工必须明白“有为”和“有位”的关系,用成果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赢得领导的认可和员工的认同,从而得到地位和职位的提升。

3.2 要培养高尚情操,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在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女职工有了高尚的情操和追求,就能正确对待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就能正确对待现实和理想的关系;有了高尚的情操和追求,就能自觉做到个人利益服从企业利益,积极参与到企业的发展之中。高尚的情操和追求来自于平时生活的点点滴滴。有正当的兴趣,参加丰富的文化生活,有幽默达观的生活态度,保持好的心态,对自己的精神和健康至关重要,只有在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健康的基础上,才能在成绩面前勇于创新开拓,在利益调整面前不患得患失,能做到顾全大局,消除随波逐浪的思想。要主动自觉融入企业中,规范自己的行为,真心真意,脚踏实地,坚持追求内容和形式的完美,通过劳动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人生理想。

3.3 要提升综合素质,奠定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石

想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大显身手,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是前提。广大女职工要通过参加多种形式的“建功立业”竞赛活动,开阔视野,要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的原则,通过“精一业,学两手,会三招”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拓展更广阔的竞争空间。在如今这个终身学习的时代,现代女职工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随时给自己充电,才能不断升值。所说的充电,当然不是追求时尚的服饰,不是华而不实的表面装饰,而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充实和丰富,一种思想的前卫和丰满,更是一种专业能力的提升和历练,用最新的知识和力量武装自己,提升竞争实力。无论是普通的女性还是杰出的女性,均是如此。

3.4 要不断赶超创新,增强发展中的竞争意识

女职工要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增强竞争意识,在自身岗位上主动参加实践,迎接各种挑战,要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卑不亢,把挑战当作机遇;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竭尽全力去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要努力提高洞察力,掌握有关法律、法规,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无论工作如何繁杂、细小,都要在具体的工作中挑战自我,争当勤奋劳动、创新劳动的好榜样;广大女职工要制定个人努力目标,找到自我长处和不足,扬长避短,不断获得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促进个人在企业中的成长;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女职工更要提高自己在社会发展与企业发展中的适应能力,要站在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高度,与企业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发挥个人潜能,立足本岗,提出新课题,实现新突破;要始终着眼于女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这个基本点,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并展示自己的工作能力,才能使人信服,塑造博学多能的个人形象。通过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来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

山西转型跨越发展任务艰巨,需要女职工立足本职,发挥特长,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发展,为实现山西跨越发展,为晋煤集团的改革实践作出自己的贡献。

摘要:文章阐述了国企女职工在转型跨越发展中的重要性,分析了转型跨越发展的现状和部分女职工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在转型跨越发展中国有企业女职工的责任和使命。

教育转型中的校长和教师的使命 篇10

一、社会转型与教育转型

教育转型这个问题现在提的不多, 但是有一些专家也提到过, 比如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就多次提到这个问题, 当然她更多的是从课堂教学的转型, 从生命教育这样一个角度来讲教育转型问题。其实教育转型问题是整个社会转型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教育是和不同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的演变, 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近代的教育、现代的学校教育制度, 就是诞生在工业革命以后, 为了适应工业社会标准化、大批量、制度化, 或者叫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这种工业生产方式在教育上的一种反映, 就是学校制度的出现, 学习成绩成为衡量教育一个主要的指标。所以教育它总是和不同时代的社会密切联系在一起。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着重要的社会转型, 这个转型如果要追溯早一点的话是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 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贝尔在所写的《后工业社会》这本书中, 提出当时的美国社会已经不太具有典型的工业社会的特征, 实际上已经在向工业社会后的社会转变。但是当时并没有提出工业社会后的社会是什么社会, 到了90年代, 当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兴起以后, 当国际互联网和知识革命、知识经济在发达国家兴起以后, 人们就提出了工业社会以后的社会是知识社会。因此, 也可以说人类正在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 这种转变是非常深刻的, 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当然它也会影响教育。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了世界高等教育大会, 大会宣言里有一段话, “人类正在走向知识社会, 高等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必须进行历史上从来没有进行过的最彻底的变革”。各位可以看到, 当人类走向知识社会的时候, 高等教育乃至整个教育都会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最彻底的变革, 这种变革对教育就是一种转型性的变革。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的时代, 特别是国际经济危机出现以后, 人类正孕育着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 这就是一个大变革。中国的社会现在处在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以及体制改革、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攻坚期, 正在经历着深刻的转型性的变革。这就是我们对于世界、对于中国社会的一种判断。

从世界范围来讲, 有三个方面很值得教育界关注。

第一, 经济全球化正在推进教育的国际化。

上个世纪90年代, 前苏联东欧解体、互联网出现、世界物联网形成, 在这样一种因素下, 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 这使得世界上出现了四个流: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 也就是说商品、资金、信息、人才都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在这样一种背景下, 国与国之间的距离缩短了, 国际的交流合作和竞争都是前所未有的, 这对中国同样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比如说在1979年中国的对外贸易占GDP的比重不到5%, 而现在我们的进出口贸易占GDP的比重将近一半, 所以很明显地可以看到, 当美国出现次贷危机, 国际经济危机以及现在的欧债危机出现以后, 中国的经济受到了明显的影响, 所以全球化是在深刻地影响着各个国家。

这种全球化对教育究竟产生了什么影响?至少是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 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发生深刻的变化。过去学校培养的学生更多的是从国内建设这样一个角度出发, 因为当时我们和外界联系的很少。现在处在一个全球化的背景下, 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具有世界视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这种人才的素质是和以往有所不同的, 这一点现在很多国家已经在注意。比如现在国际之间学生的交流, 美国已经提出来高等学校的学生在校期间要有一段时间到国外去, 有国外的经历。日本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制定的21世纪日本教育战略中提出了三个化, 即国际化、信息化、个性化, 其中对21世纪人的培养有一条就提到, 要培养具有在世界事务中能干的日本人。我们可以想一下日本的国际化程度要比我们高, 他们参与国际竞争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在许多方面也比我们强。其他像印度这样的国家, 至少在国际机构里工作的印度人和中国人的比例大概是100:1。中国很少能够有大量的专业人才参与到国际机构中去, 到现在有所改变, 比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副总干事朱民就是中国的, 前一段世界银行的副行长林毅夫也是北大的, 这与国际地位的提高也是有关系。但是我们培养的人在国际竞争中究竟有多大的竞争力, 这一点是我们教育界要考虑的。

第二个方面, 经济全球化也使教育变成了国际竞争的关键性领域。这个竞争不仅是教育部门关注, 各国的政府首脑也很关注本国教育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2010年上海PISA (国际学生评价项目) 考试的成绩公布以后, 在我们国内反响不大, 但引起了美国人的震惊, 奥巴马总统多次讲话, 美国国内甚至提出了可能会出现第二次珍珠港事件。第一次珍珠港事件日本是用航空母舰和飞机偷袭美国, 现在中国教育如果比美国更有竞争力, 就有可能打败美国, 所以教育已经成为国际竞争中非常重要的领域。另外一点, 全球化不仅是经济上的全球化, 人员的交流必然会带来文化的交流, 所以文化的交流、碰撞和冲突是当前世界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哈佛大学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所长塞缪尔·亨廷顿是一位很著名的国际政治专家, 他在上个世纪90年代曾经写过一本书叫《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他认为过去的冲击很多是经济、政治、军事上的冲突, 而在21世纪文化的冲突、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将会是国家斗争中的重要领域。他说在全世界几百种不同文明中, 在21世纪起世界性作用的是三大文明: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和大中华文明, 而西方文化正在受到伊斯兰文化和大中华文化的挑战。我们处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 又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所以中国的教育如何植根于我们的民族文化, 如何去应对多元文化这样一个环境, 这也是教育在国际化下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二, 信息网络化和教育信息化的问题。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特别是互联网的运用和普及, 正在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工作、生活以及人际交往方式, 必将引起教育领域的革命性变革。互联网现在对人类的影响越来越清楚。记得在世纪之交, 美国有一位跨国公司的总裁说过这么一段话, 互联网对21世纪人类的影响, 就像电对20世纪人类的影响一样。他的意思是说, 20世纪的人如果离开了电就没有现代生活, 21世纪的人类生活将会离不开网络, 这一点现在也是越来越能看到网络对于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

这种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我想也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对人的信息素养的要求, 这是一种新的要求, 未来的人必须具有吸收、处理、创造信息的能力。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讲到五种能力, 其中之一就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所以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另一方面, 信息技术必将更加深刻地引起教育方式的革命性变革, 也就是说会改变教和学的方式。首先是教育资源提供方式的变化。麻省理工大学原来把3000门课程挂在网上可以随便看, 现在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两个学校联合起来用3000万美元来推进互联网2.0工程, 就是第二期。第二期做到课程不仅是挂在网上, 而且你可以选它的课程, 经过一定的程序, 它可以给你学分。这就像亚洲开发银行原来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讲的, 她说这种方式的出现, 有可能我不到哈佛去也可以读哈佛的学位。其次是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变化。最新出现了移动学习, 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出现, 我们在手机上就可以上网, 这样就可以改变教育时空的概念, 教育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会实现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自己想学的任何课程。现在美国出现了可汗学院, 叫游戏学习, 是一个博士生印度人叫可汗的开办的。他的侄子在读中小学, 要他来辅导, 但是他和侄子不在一个城市, 所以就用网络来交流, 交流的效果非常好, 结果他和侄子的交流就被很多网友发现参与了, 达到了十几万人, 所以他干脆办了一个可汗学院。这个课是这样上的, 像游戏一样, 10分钟一段课, 10分钟过了可以学下一段, 再过10分钟可以再学下一课, 这种学习形式孩子们觉得很有趣。所以很多学习方法现在在网络时代会有很多新的创造, 包括现在斯坦福大学开展的网络教育叫做颠倒的课堂, 也就是斯坦福教授在网上教学, 结果很多人参与, 参与以后就变成了一个机构。颠倒的课堂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当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在网上自己学习的时候, 学生就用不着到学校去听老师讲的内容, 因为他在家里可以看最好的老师上的课;去学校做什么?学校是做作业的地方, 是老师和学生之间讨论的地方。这就把学校和家庭学习的关系, 把课堂教和学的关系颠倒了过来, 据说现在世界上很多人在学。网络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现在只能是刚刚开始, 必将会引起未来一场新的深刻的变化。

第三, 知识革命和教育创新。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四次科技革命, 有人称它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 也有人把它叫做“知识革命”。国际上认为“知识革命”这个词用得很好,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这场科技革命, 催生了知识经济, 又正在孕育着知识社会, 这就是今天我们讲的社会转型的一个主要内容。这场知识革命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 科技向生产力转化的周期大大缩短, 呈现出一种持续创新、系统创新的趋势, 使得科技、经济、社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社会变化的速度也明显地加快。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 技术上的变化真是眼花缭乱, 技术变化引起经济和社会变化的速度也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知识革命是创新型的一场科技革命, 有人称知识经济为创新型经济, 因为知识革命把创新提到了发展的核心位置。具有创新能力优势的国家, 必将具有竞争的优势。在知识革命迅猛发展的背景下, 中国传统的低成本劳动力资源的竞争优势正在丧失, 而即将到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既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机遇, 也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中国3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这种发展不是以合格技术的优势, 更不是以自己的创新赢得的竞争优势, 而是靠低成本劳动力、低成本的资源, 还有大幅度大面积的污染环境, 是由这样一种代价赢得了30多年的快速发展。但是现在这种竞争优势正在丧失, 美国已经出现了制造业的重新回归。特别是最近谈的比较热的, 叫做第三次工业革命, 已经出了好几本书来谈。他们认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蒸汽机的发现, 出现了以纺织业为代表的工业;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能的出现, 出现了福特的流水线的生产方式;而现在正在到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也可以说是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一种结合, 涉及的主要领域有新IT技术、新能源、互联网+物联网、3D打印机生产方式等等。比如现在大家谈得最多的就是3D打印机可以生产机器, 这是过去没有想过的。现在德国已经通过3D打印机生产出了人的骨骼, 下一步可以生产出汽车, 甚至可以生产出飞机。它是把你要生产的原料和程序设计好以后输进计算机, 然后一层一层合成, 这样就制造出一部机器来。这样的生产不需要很大的厂房, 不要很多的劳动力, 而且具有个性化, 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来设计汽车车型等等。现在在发达国家有些领域已经在这样做了, 人们预测它会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的生产方式。

我们在迎接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或者第三次工业革命面前, 中国教育遇到最大的挑战。我们中国教育, 特别是基础教育, 有自己很大的优势, 现在奥巴马非常强调中国教育有很多方面胜过美国。但是我们自己要看到一点, 中国教育固然有自己的传统优势, 但是按照这场方兴未艾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或者第三次工业革命提出的要求, 我们主要的问题是过于呆板、封闭的教育模式和体制, 阻碍了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我们必须实现向多样、灵活、开放的教育模式和体制的转型, 这一点在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关于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章节中, 有一段讲到了这个意思, 当然它的话更多, 比如形式多样、体制灵活等等, 基本上讲了这样一个方向。

二、教育转型与中小学教育的未来走向

在这样一个世界和中国社会变化的新形势下, 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就是根据这样一个背景制定的, 它所提出的工作方针和一系列的任务也是要回答这样一种时代挑战, 所以我们更多的要去体会纲要中所提出的很多新的观念和一些新的要求。总体的工作方针和指导思想提了五句话,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促进质量。需要强调的一点, 从基础教育来看, 要实现公平和质量的统一, 也就是说要追求一种有质量的公平, 或者说建设一种基于公平的高质量教育。这两者的关系美国有一个报告提到, 意思就是说没有公平的教育质量, 不可能实现全面提高质量;反过来讲, 没有质量的公平只是一种空洞的承诺。所以这两者必须要统一, 这种统一在基础教育上, 就是要全面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也就是这次会议提出的主题。那么, 中小学教育如何来贯彻这样一种发展理念, 我提出在认识上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第一, 重新认识基础教育的基础。基础教育顾名思义是打基础的教育, 这里就存在着一个打什么基础的问题, 我想有两个方面:一方面, 打好教育系统的基础。整个教育大厦是一个基础, 一定程度上为升学做准备。当然基础教育我们把高中也算在里面, 在国际上有些不把高中算在里面, 它作为基础教育向专业教育的过渡阶段。现在为什么提出高中阶段多样化?因为高中阶段不完全是基础教育, 普通高中可以说它是为了打基础, 但整个高中阶段并不是这样。所以小学和初中, 有的国家称作国民教育。要让学生通过基础教育的学习, 能够更好地去学习更深层次的学业, 这当然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另一方面, 打好人生的基础。也就是说为人生的生存和发展打基础, 强调基本素养和生存发展能力, 这两者是统一的, 但也是有区别的。现在的基础教育过于偏重前者, 因为我们更多地考虑将来他要上大学、上什么大学, 我们认为所有的学生都要上大学。为什么现在很多课程有的认为浅了, 有的认为深了, 有的认为多了, 有的认为少了?因为现在最有发言权的人是科学家。科学家很多方面提出的要求, 是为了将来造就科学家而设的, 在小学阶段要打什么基础, 在中学阶段要打什么基础。但是要看到小学生将来的发展是多向的, 我们要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一大批毕竟还是少数, 所以基础教育应该是为所有的学生今后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不管他将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方向。现在我们过于强调以小学阶段的学业成绩来看一个人将来会怎么样, 我想很多学校做过这样的研究, 小学阶段学业成绩最优秀的学生, 未必是未来在科技、经济以及其他领域都是非常出众的人, 可能他也很不错, 但不一定是最出众的人。有一篇文章叫《第十名现象》, 讲的是学校中在十名前后的学生, 他们最终调查出去发展得最好。很巧的是李政道先生也说过这样的话, 大概是十几名, 但我不能说考十几名的就比考第一名的好, 不能这样讲, 我的意思是不要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将来发展的唯一标准。约翰·格登是生物学家, 他现在研究证明细胞是可逆的, 这对人类贡献非常大。但是这位科学家在小学的时候成绩是不好的, 老师对他的评语是, 认为他生物学知识非常浅薄, 不具备做科学家的素养, 将来是不可能做科学家的, 但恰恰是他得了诺贝尔奖。类似这样的事情不是一两个, 比如爱因斯坦在小学、初中阶段, 除了数学比较好以外, 其他老师对他的评价都不是很高。我们要更多地为每一个学生的生存和发展打基础。基础教育的基础是品德、知识、能力, 核心是发现学生的优势潜能, 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从兴趣爱好培育他的志趣, 在志趣的基础上成为志向, 这是上海市第一中学校长提出的, 我认为有道理。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潜能, 关键是怎么发现他的潜能, 特别是发现他的优势潜能, 使他有兴趣再发展, 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第二, 重新认识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是中国教师的职责, 在新的时代需要对此赋予新的内涵, 实现新的发展。教师有两种, 一种是教书, 叫书本来书本去。过去郭沫若先生曾经说过, 读死书, 死读书, 读书死。把活泼聪明的孩子教成了书呆子, 这句话是一位企业家对中国基础教育非常尖刻的一个批评。他说得有点以偏概全, 但是确实有的教师这样教, 把学生变成了只会重复书本知识的书呆子。另外一种教师, 是传授知识, 启迪学生的智慧, 特别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考、批判精神, 也就是创新思维品质。我们要传授知识, 但是传授知识本身并不是最终目的, 要使知识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 特别是要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怎么创造出来的, 前人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创造出来的, 使学生不要停留在前人创造知识的原点上。再讲育人, 育人一般理解为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这当然是育人的内涵, 但是育人应该是全方位的, 就是把学生作为人进行全面培养。上个世纪70年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份《学会生存》的报告, 这个报告第一次提出“终身学习”的概念, 并且提出了“全人教育”。“全人教育”也不简单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同义词, 说到底就是让具有不同禀赋、潜能、兴趣、志向的学生, 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展, 使得每一个学生按照自己的爱好, 按照自己的能力去发展到最好, 这就是育人。我很佩服德国的小学教师, 德国小学四年级就分流了, 分成三种:一种叫做主体中学, 将来是做蓝领的;一种是实科中学, 将来是做白领的;一种是完全中学, 比其他中学多学一年, 将来是做科学家或者是高层管理人员。我当时到德国考察, 问了当时巴伐利亚州的一位校长, 四年级的学生这么小, 怎么能分成这三种方向, 谁来分?他说老师提出建议, 然后和家长商量, 家长可以不同意, 让孩子去上完全中学可以, 但是事实证明, 往往好多孩子上去又被退回来, 因为个人的禀赋潜能是不一样的。他们国家为什么能够坚持这样一种制度?德国社会民主党曾经想改变搞综合中学, 最后失败了, 还是沿着这样做。德国的小学教师基本上都是研究生, 他们把功夫花在研究学生上, 不光是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最后才能提出相应的建议。所以, 育人应该做到真正了解人, 真正能够按照不同学生的爱好和潜能, 使其得到最好的发展。

第三, 重新认识因材施教。传统上我们把因材施教作为一种教学方法, 但是从个性化教育的要求而言, 因材施教应该是基本的教育原则, 也就是按照不同学生的个性特长实施个性化的教育。这里至少有两点是需要特别关注的:一点是要承认学生是有差异的, 不能用划一的要求、统一的进度、单一的模式来进行培养, 不能希望所有的学生都成为科学家或者艺术家, 要为学生的人生发展进行指导, 这就是因材施教;另外一点是教学过程、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 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主体, 变教为学, 让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学习方式, 在享受学习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这也是因材施教应该具有的内涵。

第四, 重新认识学校教育。在制度化教育出现以后, 学校教育是人们接受教育的唯一场所和唯一途径;在终身学习的时代, 学校教育只是终身学习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为人们终身学习打基础, 所以学校教育不是教书育人的全部, 它只是一个部分、一个过程。学校教育在终身学习时代至少应该有两个变化:一是学校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 也就是说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基础;二是学校教育要更加开放、更加灵活, 人们学习不仅是在学校, 还可以通过家庭、社区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教育, 现在还有网络媒体等等, 都是学习的一种途径。

三、校长和教师在教育转型中的使命

这里我说明一下, 我确实没有在基础教育领域工作过, 所以对到底怎样当好一个小学校长是没有发言权的, 只是从教育转型对我们做教育工作的人来讲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我想提四点供参考。

第一, 关爱学生, 确立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的职业理想。我们讲爱是教育的基础, 作为一个教师, 应该爱教育这个职业。爱教育这个职业一个非常重要的内涵, 就是要爱学生。一个不爱学生的教育工作者, 我认为不可能成为一个称职的, 更加谈不上是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而现在中国教育中, 我认为缺少的就是对学生的关爱。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哈佛大学的校长。上个世纪90年代, 我们到他的办公室, 他介绍说, 我这个校长办公室的楼上住的是一年级的新生, 我要让学生一进学校就觉得他们和校长离得很近。我们知道哈佛大学是很牛的, 许多官员到他学校去, 校长是不出面的, 但是他对学生是这样。还有斯坦福大学。我那次去, 斯坦福大学的校长说, 我亲自做一年级新生的导师。他给一年级新生讲, 从中学到大学学习有什么变化, 怎么去适应。我们知道很多美国中小学的校长, 学生都是认识的, 都是很亲热。不要认为教师就是教育, 对学生的关爱是学生成长中非常重要的教育力量。比如我们熟知的罗森塔尔效应。美国一个心理学家叫罗森塔尔, 他们有一个小组到一个小学去, 随机抽样几个班抽了几个学生, 告诉学校说这批学生是有潜能的, 要好好培养。几年以后他们回访, 这些学生发展都很好。说明什么?对学生的激励是学生进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有很多学校责怪学生比较多, 爱护、激励学生太少。特别是我们面对的学生各种各样, 不要按照老师和校长个人的喜好, 划分这些是好学生, 那些是坏学生或者是差学生。从小到大, 一个人的成长有可能差距会非常大。乔布斯就是个怪人, 但是他逝世以后对他的评价是:乔布斯改变了世界。所以乔布斯有一段话说:“那些在人看来是疯子、独立独行、与众不同的人, 在我看来是天才”。在中小学阶段, 有很多很有才华的学生, 有时候用我们的眼光看了以后忽视了他们, 甚至压抑了他们。所以, 关爱学生是要细致入微地去了解, 去和他们接触, 去研究他们。

第二, 更新观念, 确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新观念。教育转型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观念的转型。在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中谈了五个观念:全面发展的观念、人人成才的观念、多样化人才的观念、终身学习的观念、系统培养的观念。在我们小学阶段有两个特别关键, 一个是人人成才, 一个是多样化人才。这两个观念我前面讲过, 人人成才, 就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人才, 但是他是在不同领域里面成为人才;多样化人才, 不是一种标准、一种类型、一种模式的人才, 而是多样化的, 所以要有个性化的教育。

第三, 终身学习, 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提高专业化的水平。校长和教师都是专业工作者, 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劳工组织明确的, 从1992年开始把教师职业定位为专业工作, 过去只有律师、工程师叫做专业工作。教师作为一种专业工作, 就要有专业化的发展。专业化的发展不是说只要有学科知识, 只要有大学文凭就能够教书, 必须具有教育工作的专业素养。这种专业素养我就谈几点:一是敬业、爱生、诚信、尽责的职业道德;二是科学人文知识素养和学科知识的根底;三是组织教学的专业能力;四是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五是科学研究能力。这些能力都是要通过终身学习来不断提升。

第四, 探索创新, 成为善用多种教育资源、善于教学组织指导、擅长教学相长的教育专家。我们现在提出来教育家办教育, 最起码的是懂教育的人办教育, 更进一步的要求是要懂得和熟悉教育规律的人来办教育, 更高的要求是教育方面的专家来办教育。作为一个教育专家, 不仅要具有本身的学科知识素养, 了解知识发展的前沿, 因为他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同时要能够善于去利用和组织好各种教育资源。作为一个校长, 要考虑对于各科教师、课内和课外, 还有社会的教育资源, 怎么组织利用好;怎样运用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 使得教师、学生处在一种和谐的、积极向上的氛围之中;如何营造一种学校文化, 使得学校成为孩子们学习和生活的乐园。这是作为一个校长要不断努力的, 而只有拥有了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这些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篇11

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今年以来,国务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的预调微调政策措施,4月份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7月温家宝总理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鼓励民间投资实施细则制定情况的汇报,9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指导意见,强化了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加快推进产业升级,保障措施,工信部和财政部今年5月修订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金管理的暂行办法,在中央财政资金引导扶持方向上,进一步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向小微企业担保业务倾斜。财政部、工信部、工商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大力支持小微企业创业兴业的实施意见,推动降低了企业的注册门槛,简化了企业创办审批的手续,中企联作为中国的雇主组织,也及时地向中央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问题,因为现在企业生产经营最大的问题是负担过重,产能过剩,在金融危机之前,中国的产能利用率是80%,现在是降到60%。原来在金融危机前,钢铁产能也就是6亿多吨,现在达到10亿多吨,现在是全国41个重点行业,钢铁是全行业亏损,中国现在经济面临最大的问题是结构性的问题。

管理咨询机构要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作为企业管理智库,中国管理咨询机构当前也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更加奋发努力,积极协助企业应对经济下行带来的各种挑战,努力帮助企业夯实管理基础,提升管理水平,突破发展瓶颈,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数据,系统的思维方式,科学的决策工具和先进的管理办法等独特的优势经过努力研究和满足企业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做企业可持续发展和管理提升强力助推者。针对当前的情况,国资委专门号召央企把今年作为提升管理年,现在进行了全面的部署,这也是给中国管理咨询机构带来了机遇。

做强做优,以国际化的视野提升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

当今世界,国家间经济实力的较量主要表现为跨国公司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一国的跨国公司的数量与水平已经成为衡量这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跨国公司已经成为配置全球资源,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载体,我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提出“走出去”的战略,特别是加入世贸以来,中国企业已经越来越多地开始国际化的经营,海外投资,并购活动日趋活跃,据商务部统计,1—7月份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17个国家和地区2407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积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422亿美元,同比增长了52.8%,我国已经涌现出联想、华为、海尔、吉利、中石化、尚德电力一批跨国企业,总体而言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还处于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企业在数量规模、国际竞争力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逐步发展我国大型跨国公司和跨国经营机构,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这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指明了方向,中国要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的跨国企业,需要中国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企业艰辛的努力,也需要中国管理咨询机构的智力支持,为此中国管理咨询机构要树立国际化的视野,以事业一流跨国咨询机构为标杆,学习和借鉴跨国咨询公司成功的经营理念、思想和经验,制定适宜的国际化战略和管理制度,创新发展模式,打造核心竞争力,积极探索适合我国管理咨询机构的国际化道路,要大力提升管理咨询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着力培养储备和引进国际化的管理咨询人才,打造一批能力强、素质高、职业化的管理咨询人才队伍,要积极采取融资、兼并、收购等经营方式,整合业务和资源,努力做强做优做大,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大而强的跨国咨询机构。

因为中国这几年进入世界500大也比较多,现在内地是70家企业,但是中国大企业的成长,大多数是靠规模扩张,光靠规模扩张是不行的,今年在长春召开的中国企业500强发布和大企业峰会上,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和国务院副秘书长肖亚庆强调如何把中国的企业做优做强,只有做优做强才有竞争力。咨询企业面临这个问题更是这样,我们是小得多,真正在国际上能有竞争力的咨询机构相对比较小,要密切关注世界经济科技和行业发展最新趋势,把握世界一流跨国企业的动态,立足全局和长远,超前谋划,从战略规划、组织架构、管控模式,人力资源开发,资源整合,风险防范,跨文化管理等方面帮助企业加强跨国经营管理,增强国际化竞争力,提升国际化的竞争水平

强化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加强品牌的建设

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篇12

越是在经济发展整体低迷的时候,越需要一个行业有那种团结拼搏奋发有为的整体精神状态;越是在多数企业经营状况不太好的时候,越需要有企业敢于在低谷中横刀立马;越是在各种利益诱惑和价值观纷争的时候,越需要有担当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标杆式人物脱颖而出。一个优秀的企业之所以得到人们的尊重,不仅仅是因为它做大了做强了;一个奋斗者被授予劳模,也与他的岗位和地位无关。今年“五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广大劳动群众要以劳动模范为榜样,爱岗敬业、勤奋工作,锐意进取、勇于创造,不断谱写新时代的劳动者之歌。”这是来自顶层决策者的最新呼唤,也意味着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等传统的激励模式将重新占据最美的风景线。

就在这样的时间点上,2016年5月20日,全国物流行业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王文斌,国家公务员局副局长陈刚,民政部党组成员、国家民间组织局局长詹成付,全国物流行业劳模评选表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中物联会长何黎明等领导出席了大会并分别讲话。全国物流行业劳模评选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物联副会长兼秘书长崔忠付主持了大会。

会上,共有5 6家单位荣获“全国物流行业先进集体”称号,24名同志荣获“全国物流行业先进工作者”称号,182名同志荣获“全国物流行业劳动模范”称号。本次评选活动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主办,这也是由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联合举行的全国范围内的一次大规模评选表彰,是继2007年、2011年后开展的第三次全国物流行业劳模评选表彰活动。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物流行业牵头部门、各物流行业协会的领导,国务院有关部门相关单位的负责同志;受表彰的全国物流行业先进集体的代表、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共500多人参加了表彰会。

颁奖仪式后,北京德利得物流有限公司大项目经理张立全作为获奖代表在大会上发言。

本次评选活动开展时间早,准备充分,从人社部到中物联到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物流行业牵头部门、各物流行业协会都十分重视,从而使评选活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由于各方的共同努力,本次评选活动亮点纷呈,值得回味。

好环境出好标杆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物流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也多次深入物流企业考察调研,并指出“物流业大有可为”。

诚如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何黎明在表彰大会发言中所指出的:“十二五”时期,国家密集出台政策支持物流业发展,物流业管理部门间合力解决问题的趋势进一步显现,行业政策环境持续改善。2015年,物流业总收入为7.6万亿元,截止到目前,我国共评定A级物流企业3 6 2 5家,具有标杆作用的领先物流企业群体成长壮大。近年来,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物流设施建设和网络布局成为先导产业,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秘书长崔忠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国物流行业广大干部职工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为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涌现出一大批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先进典型。同时,前两次全国物流行业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对促进我国物流行业广大干部职工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化企业改革,扩大对外开放,调整行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实施品牌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发展方式和履行社会责任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届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评选活动就是在这样良好的背景下展开的。本次评选活动对于展示全国物流行业一线职工的风采和良好形象,对于弘扬先进模范人物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对于倡导学习劳模、争当劳模的良好风尚,以及激励广大干部职工以坚定的信心、饱满的热情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动物流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物流现代化建设都具有十分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上下同欲者胜。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全行业上上下下的共同努力。本届物流行业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的评选活动之所以能取得圆满成功,与各方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同志连续三届参加了表彰活动,在本次表彰大会的发言中,顾秀莲同志再次对物流行业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她认为,近几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在有关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国物流行业广大干部职工的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我国物流行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社会物流需求快速兴起,物流企业群体逐步形成,物流服务质量不断提升,物流基础设施得到完善,物流政策逐步落实,物流发展环境不断改善。顾秀莲强调说,物流业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代物流业已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而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王文斌在表彰会发言中也对物流业的发展给以好评,他认为,自2007年开展表彰活动以来,我国物流业快速发展,产业地位显著提升,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来自上级领导的肯定和支持为本次评选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同样,一个健全的组织必定是一个令行禁止的好组织,关于第三届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评选的通知下发后,各地对此项工作也非常重视,给予了大力支持与配合。各省区市按照要求及时下发文件布置评选工作,并相应成立了由物流主管部门牵头部门、人社厅和省级物流协会组成的省级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各地按照工作程序和要求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并及时将推荐名单上报全国领导小组办公室。

既有上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鼎力支持,又有各级行业组织扎实有效的工作配合,在这样良好的环境中,一批代表着物流行业发展正能量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劳动模范就此新鲜出炉了。

好活动需层层推进

本次评选活动早在一年半前就开始启动。2014年11月17日,人社部函(2014)189号授予部级荣誉称号表彰计划工作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于同年12月向人社部申报表彰全国物流行业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表彰计划。2015年2月3日,国家表彰奖励办公室复函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同意在2015年表彰50个“全国物流行业先进集体”、220名“全国物流行业先进工作者”和“全国物流行业劳动模范”。

2015年4月20日,人社部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以人社部函(2015)66号文联合发出通知,开展评选全国物流行业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评选活动。此次评选实行差额推荐,推荐名额按照表彰名额的1 2 0%确定,即全国物流行业先进集体60个,全国物流行业先进工作者和全国物流行业劳动模范264名。

2015年6月9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社部共同召开评选部署工作座谈会,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物流劳动模范评选推荐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派员参加,对人社部函(2015)66号文进行解读;对申报与评选工作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对评选表彰工作进行具体部署,把全国物流评选表彰工作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2016年3月,经各地进一步核实并在各省区市范围公示后,陆续将最终推荐名单报送全国领导小组办公室。经过层层推荐、审核、差额评选、公示,共评选出先进集体5 6个、先进工作者2 4人、劳动模范182人。并于2016年5月2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至此,历时一年半的评选活动终于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好结果由严规则护航

表彰先进,树立榜样,进一步激励全国物流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我国物流业更加快速健康发展,这是本次评选活动的主要目的所在。而优中选优,把最能体现先进性的优秀企业和个人以最严谨的程序评选出来,这成了这一年半来全国物流行业评选表彰小组工作的重中之重。

据全国物流行业劳模评选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中物联副会长兼秘书长崔忠付介绍,本次评选活动与前两次不同的是,此次各级物流行业牵头部门不在参评范围之内,同时依据各地经济总量,重点考虑物流发展较快地区、均衡考虑中西部地区。

崔忠付举例说,沿海地区物流业相对比较发达,在名额分配比例上都已考虑进去。如辽宁省的名额中要包括大连,浙江省要包括宁波,福建省要包括厦门,山东省要包括青岛,广东省要包括深圳,北京市要包括总部设在北京的全国性物流公司等。

那么,具体什么样的条件才有资格成为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呢?崔忠付告诉记者,这需要集体和个人在行业内具有较为突出的实力和贡献。

其中先进集体的必备条件包括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领导班子坚强有力,团结好、作风正;重视和谐企业建设,履行社会责任,参与公益事业,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重视环境保护,依法经营,诚实守信,企业信用等级达到A A A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劳动生产率高、资产质量好、服务效率高;文明安全生产,近4年来未发生重大责任、安全事故和严重职业危害,未拖欠职工工资,未欠缴职工养老、工伤、医疗、失业、生育保险,未发生违法违纪等问题。同时必须具备包括“物流综合水平在本地区居于领先地位”等在内的6个参考条件之一者。

而先进个人和劳动模范的必备条件则包括严格遵守“八项规定”精神,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遵纪守法,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优良的工作作风,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从事物流工作4年以上,未发生违法违纪等问题。同时必须具备包括“劳动效益在同行业居领先地位”等在内的9个参考条件之一者。

崔忠付强调说,此次评选工作坚持“三公”的原则,严格按照自下而上、逐级推荐、差额评选、民主择优的方式进行,严格执行“两审三公示”程序,即实行初审和复审两次审核,分别在本单位公示、省级范围公示和全国范围公示。

而且,评选过程中坚持以下三项原则:评选推荐以政治表现、工作业绩、贡献大小作为衡量标准,优中选优,同时充分考虑其一贯表现。被推荐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要有突出的事迹,确保先进性、典型性和代表性,得到干部群众公认。评选工作要面向全行业广泛开展,要兼顾物流各领域,兼顾欠发达地区,兼顾少数民族代表,兼顾女职工。

评选重点要面向基层、面向一线干部职工,尤其向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的岗位工作的同志倾斜。为了确保评选的公正性,确保评选表彰质量,全国物流行业评选表彰工作小组建立了评选推荐工作责任制,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确保所有候选集体和个人平等参选,不搞“弱势陪选”。

层层把关之下,本届评选活动含金量十足,得到了各方的广泛好评。

好标杆个个货真价实

本次经过严格的程序被评上的56个先进集体中,既有国有物流企业,也有民营物流企业;在24位先进工作者和182名劳动模范中,既有企业的带头人,也有物流工作的推动者,而更多的是物流一线岗位的优秀员工。还有不少企业出现了双喜临门的现象,比如北京长久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既是先进集体,北京大区经理张振鹏同时还获得了本届劳动模范。在表彰会现场,老总身上披着先进集体的绶带,员工身上披着劳动模范的绶带,两人一起在人民大会堂的舞台上愉快地同框,这样的场景十分让人感动。这也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强将手下无弱兵,好平台出好员工。

每个劳动模范身上必有感人至深的事迹,比如北京宅急送快运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分拣理货员张体水,入公司15年,在艰苦的理货岗位上踏实工作15年,经过他的手分拣包装的上亿件货物,差错率基本为零。这是一个多么闪光的数字,而在这个数字背后又隐藏着多少感人的故事!

再比如百世汇通公司上海浦东一部快递业务员李元明,现在已经是50出头的年龄了,他是该公司上海金桥站点年纪最长的员工,他双脚带有残疾,行动会比常人辛苦很多,但他从不会因为身体原因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他每天派件200多件,每月派件7000余件,从没丢失过快件。这样的业绩即便是对一个健康的年轻人来说也值得称道,但他却是身有疾患的一个中年男子。这样的劳动模范,只能用一句话概括:令人肃然起敬!

在被评上的56个先进集体中,成立于2011年1月的冀中能源国际物流集团,背倚世界500强企业的冀中能源集团,却响亮地打出了“靠山不吃山”的战略定位,跳出煤炭行业发展的新路子,以供应链物流、国际贸易、物流金融、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电子交易、物流园区等七种商业模式持续创新,短短5年间,企业从名不见经传做到行业典范,累计实现销售收入3972亿元、利润33亿元,上缴税费20.2亿元,年人均实现销售收入5.42亿元、人均利润452万元,提前一年实现了营业收入过千亿、利润超10亿的公司“十二五”发展目标,以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数据成为国有企业成功转型升级的典范。

上一篇:日常教学中差生的转化下一篇: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