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后的教学反思简短

2024-06-21

教案后的教学反思简短(通用13篇)

教案后的教学反思简短 篇1

1、对教材的处理。个人觉得近几年的高考,大有回归课本之势。显然,高考对于课本基础知识考察的广度和力度都有所加强。因而,高考要取得好成绩,平时吃透课本就显得相当重要和必要。那么,如何吃透课本呢?我觉得,一是要将课本读“薄”, 这就要求我们在认真钻研教学大纲、考试说明和近年的高考试题的前提下,充分探求章目、子目录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融会贯通,深化理解;同时又能系统化课本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实效,落实考点,在强调知识的整体,突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同时,注意打破章节顺序,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时代特征,理清知识构建体系,活化了历史知识发展脉络,提升了最终的解题能力。

2、对方法的指导。我的理解是除了回归课本外,近几年来常见的另一种现象是逐渐脱离了死记硬背型的知识考查,转而充分利用新颖材料来设置思考问题的情景,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用意显而易见。要想短期内实现突破读题解题能力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进行常规教学外,我比较注重练习部分的讲解和交流。针对学生在审题时思维缺乏严密的逻辑性,表达时的语言粗糙、不到位、不严谨等问题,我们反复练习讲解,让学生从中体会高考“怎么考”,从其答案中体会“怎么答”,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反思。

3、还存在的问题。首先,对研究高考方向努力还不是很够。没有注意好对各种信息来源的鉴别和甄选,“尽信书不如无书”.最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的眼光来判断和鉴别。其次,在时间分配上还不够不合理,授课有前松后紧的现象。有点知识容量过大的盲目和仓促之嫌。再次,引导学生落实基础方面,没有做好让学生将已学知识和技巧很好的转化为自身知识和能力工作。在最后的冲刺中也没有注意好教会学生在时间紧,作业多的环境中如何调整复习节奏合理安排学科的方法。

教案后的教学反思简短 篇2

一、学案设计要体现新课程理念

首先教师要以合作者的身份呈现, 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鼓励他们大胆说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感受。这样, 学生所获得的不再是对知识的单纯认知, 而是继续学习的自信, 引导他们发表个人见解, 这样他们才能感觉到化学原来可以这么学, 教师也才能根据学生的理解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营造积极营造高效、和谐的教学氛围, 以学案为载体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启迪, 引发, 导学, 把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发现者, 让学生自己动手, 动口, 动脑, 领会知识, 学会学习, 学会创新。

其次教师的“讲”要基于学生的“学”, “讲”要以学生的“学”为方向, 讲学生的疑惑之处, 讲学生的思路受阻之处, 讲解题的方法、学习的规律, 这样的讲才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学案设计要把握好以下角度

将涉及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设计成填空形式, 为学生学科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 也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知识线索;

将重点、难点、关键点设计成问题, 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提示,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 获得新知, 这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精选和设计有代表性例题,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及时应用新知的能力, 同时培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形成良好的解题思路, 总结学习规律和技巧;

设计的习题要紧扣目标, 切合学生实际, 难易适宜, 兼顾知识的综合运用, 各种题型要合理搭配。

三、学案的设计应具备以下特点

以《盐类的水解》学案设计中的一个环节为例。

【交流与讨论】

以醋酸钠溶液显碱性为例思考、讨论与交流以下问题:

(1) CH3COONa溶液显性, 说明其溶液中的c (H+) 和c (OH-) 的相对大小是什么关系?

(2) 纯水 (醋酸钠未溶解时) 中的c (H+) 和c (OH-) 的相对大小又是什么关系?

(3) CH3COONa水溶液中存在哪些电离?哪些粒子?什么离子之间能结合成难电离的物质 (弱电解质) ?

(4) 离子相互作用时溶液中的c (H+) 和c (OH-) ]如何变化?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

(5) 最终溶液中的c (H+) 和c (OH-) 的相对大小关系与实验是否相符合?

目标性:围绕教学目标, 紧扣教材, 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 尽量一课时一个学案, 以便控制学习总量, 使学生明确目标, 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启发性: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应作适当的提示, 配以一定的思考题,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发展学生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梯度性: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 做到循序渐进, 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学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 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 光看书不思考不行, 思考不深入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学案设计的问题中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学会看书, 学会自学。

层次性:学案设计要能使优秀生从中感到挑战, 使中等学生受到激励, 让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四、结语

学案设计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 学案不同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为上好课而准备的教案, 而是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自学提供指导为目的。所以学案编写很重要, 要求老师要吃透教材、深入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内在价值, 对知识点要正确把握, 对学生的“学情”即“认知程度”要有足够的了解。在讲解某个知识点时, 以往教案无非就是知识点的简单罗列, 然后直接“灌输”给学生。而学案的不同点就在于把新知识点“问题化”, 即把新知识点拆解成学生可以通过思考来解决的小问题, 让学生主动去探究, 养成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

其次,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抛弃以往那种“不讲不放心”的心理;改掉以往“老师在讲台上自我陶醉, 学生在下面浑浑噩噩”的情况, 不要再认为课堂上多讲几个题就是课堂容量大了。要切实注重学生的“思维容量”、“思维活跃度”,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给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成功的机会。

学案设计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高效的平台。

在“学案”的指导下, 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通过创设宽松课堂氛围、表扬闪光点、小组合作竞争等多种方式,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层面均有所提高。老师引导学生树立“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参与, 我快乐, 我提高”、“我的课堂我做主”等思想, 实施“三先”即:题目让学生先做, 问题让学生先想, 答案让学生先说,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让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让每位学生真正放下思想包袱, 主动参与, 积极获取新知。

参考文献

[1]王云生:《高中新课程教与学丛书-化学》,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6.6。

[2]毕华林、亓英丽:《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8。

[3]朱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3。

关键是教学反思后的再行动 篇3

教学反思的发生过程不能凭空运行,而应该同课堂教学的不断完善与校正结伴而行。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既有思考的再思考。说到底,教学反思是为了促成再行动,从而将课堂教学推向佳境。

再行动之一:促进教学行业转变

促进教学行为的转变是教学反思后的再行动的外显状态。教学反思必然对教学行为的合理性、规范性产生反思和质疑,这种反思和质疑能够发现既往的教学行为的弊端,也能够促成教学行为的根本转变。教学反思的长处在于能够寻找到什么是适宜恰切、科学合理的教学行为。教学反思所催生滋长的教学行为只能扎根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而且只能缘境而生和因情而定。教学反思后的再行动须带来以教促学、寓教于学、以学择教的教学行为。

教学反思后的再行动促成了教学行为转变的可能性和现实性,由此再行动所催生的教学行为立足于课堂学习实情、服务于课堂学习实情。课堂学习尚未洞悉而又必须洞悉之处,教学反思后的再行动会督促教学行为尽快做出回应;课堂学习尚未深透而又必须深透之处,教学反思后的再行动会引领教学行为尽早作出变动;课堂学习尚未贯通而又必须贯通之处,教学反思后的再行动会鞭策教学行为尽可能消除隔阂或障碍。所以,教学反思后的再行动绝不仅仅是为促成教师教起来顺手,而且还应该促成学生学起来称心。

教学反思的再行动要破除那些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不良思维定式和行为惯性,因为如此思维定式和行为惯性常常使课堂教学行为如蜘蛛结网般封闭保守。尽管这种教学行为也能形成环环相扣和丝丝入理,但师生置身其中会感觉到不堪忍受的心灵压抑之苦。师生常常把这种心灵压抑之苦视为戴着脚镣跳舞,丝毫感受不到洒脱奔放、轻松自在的精神迹象。

教学反思后的再行动要朝着以学生为中心、以思维训练为中心和以对话活动为中心的方向迈进,因为朝着如此方向迈进会收获精神成长的欢乐。教学反思后的再行动视理想的教学行为似瀑布垂空,这样的教学行为看似散漫任性和独特怪异,但却能使师生沉醉在课堂学习的欢乐中欲罢不能。

教学反思后的再行动势必引发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学行为的转变又可以验证教学反思后的再行动的合理性。教学反思后的再行动永远行走在旅途之中而从来不会走向终结,教学行为的转变也会永无尽期和永不休歇。教学反思后的再行动形成一种精神力量和思想信念,教师仰仗此种精神力量与思想信念不断超越自我、超越权威和超越既往。教学反思的再行动不断推动教学行为富有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正是凭借此种作用才使得学生投身于课堂学习之中欣然忘情。

再行动之二:引发教学方案调整

教学方案的调整是教学反思后的再行动的内隐状态,正是教学反思的再行动悄无声息地引发了教学方案的调整。教学反思后的再行动绝不把教学方案的调整看做是只能由教师个人独自操控,而应视为师生双方协商一致的合力达成。由此合力达成的教学方案鲜活灵动,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流程的安排,从教学目标的落实到教学效果的反馈,所有这一切均应成为师生富有创意的设计调整。

调整后的教学方案会以更加灵活的姿态、更加有效的方式和更加开放的眼光来整合教学内容。整合后的教学内容必然变成因境而生、因情而变、因人而异。从教的角度看教学内容,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教出什么效果只能根据课堂实际情形来决定;从学的角度看教学内容,学到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启示只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来抉择。教学反思后的再行动在整合教学内容之际要求深入浅出,唯有借助深入才能做到对教学内容的深刻领悟,唯有借助浅出才能做到对教学内容的明白清楚。深入浅出地对待教学内容可以使课堂教学真正走进师生的灵魂深处,师生的合作交流也会因此变得更加轻松自在。

调整后的教学方案会以崭新的姿态来安排教学流程,这样的教学流程会因为异彩纷呈而接近课堂教学佳境。应当承认,授课前的教学方案、授课中的教学方案、反思后的教学方案会安排出面目迥异的教学流程。授课前的教学方案在设计教学流程时着眼于以教促学,授课中的教学方案在设计教学流程时着眼于教与学的相互推动,反思后的教学方案在设计教学流程时着眼于以学判教。因此,教学流程的安排设计应当合乎师生的思维规律,无论是教学环节的确定还是教学活动的组织,都只能根据教学对象的需求和师生理解水平的状况来决定。从教学实践来看,教学流程在教学反思之后会更加纷繁多样,这不过是教学反思后的再行动的充分展示而已。

调整后的教学方案会以更加务实的态度和更加敏锐的眼光落实教学目标的所有要求,唯有如此落实才能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举凡教育的宏观目标莫不高扬起尊重人、理解人、培养人、发展人的精神旗帜,教育的微观目标无不瞄准提升学生的学科知识和学科技能的精神靶子,课堂教学的实际追求莫不期待教育的宏观目标和微观目标的全面落实。就教育宏观目标的达成途径来看,教师通过教书实现育人上的润物细无声,正所谓行不教之教才能堪称真教,这种真教本真自然,不带有半点说教。就教育微观目标的达成途径来看,教师通过教育来实现育人恰似园丁护花细腻认真,教师如此细腻入微之教是为了不用再教,它利用启发诱导而远离灌输的方式来实现教育的微观目标。教学反思后的再行动推动了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的新发现,从而确保教学目标的不断提升和扎实推进。

调整后的教学方案会以更加审慎的行为来处理教学效果上的反馈,由此生发出来的教学反馈才有可能做到举一反三,教学反思后的再行动推动教学效果反馈的新奇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教学效果的反馈手段不是为了一般规律来寻找特殊事例匹配,而是从特殊事例的审视判断中洞见具普适性的真理或规律。所以,用于教学反馈的例子必须具有示范性和暗示性,由此达成的规律发现必然有开启师生心智的真正价值。善于利用教学效果反馈的教师必然善于编织环环相扣的问题链条,这样的问题链条因为是有机统一的内在合成而足以使课堂教学不断闪现出思想智慧的光辉。

由此观之,教学方案的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学反思后的再行动就是为了促使这系统工程尽善尽美。可能想象的是,尽善尽美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可重复性,尽善尽美的教学流程具有不可模仿性,尽善尽美的教学目标具有恰切适宜性,尽善尽美的教学效果具有独一无二性。既然教学反思时时为了再行动,教学方案的调整会使上述诸多因素呈现出新面貌、新气度和新感觉。所以,教学内容变得越来越适合学习,教学流程变得越来越促进学习,教学目标变得越来越优化学习,教学效果变得越来越激励学习。教学反思后的再行动就是为了教学方案的调整越来越灵活,就是为了教学方案的调整越来越适用。(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师范学院)■

□本栏责任编辑 邓园生

《白桦》简短教学反思 篇4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抒情散文。白桦林,是茫茫林海的缩影,没有白桦林就不会有大森林的苍葱茂盛;白桦林又是守林人的象征,没有守林人的牺牲,就不会有大森林的安宁清雅。字里行间充盈着作者对守林人的深情赞美,热情讴歌。守林人,平凡而伟大,淳朴而可爱的形象透过文字幻化成形,让读者读来心动,品来神会,诵来情动。

散文特有的优美语言和似实非幻的意境把看似普通的、近似“草野莽夫”般的守林人最动情、最伟大的精神脊髓渲染得生动而细腻。如此佳文,如果老师还大张旗鼓地去讲解分析,来个“割肉细品”,使其“体无完肤”,企不大损其文之美,其意之深远,学生如何能体会守林人之伟大。因此,在教学此文时,我可是惜言如金,大放其手,让学生尽情地读:一读,读风景之优美;二读,品语言之精美;三读,悟精神之高美。初读,读通全文,读懂大意;细读,读白桦林之美,读守林人之事;品读,品语言之传神,悟守林人之伟大;诵读,读文字之精畅,诵心中之盛赞。让学生在文中读,在读中品,在品中悟,在悟中受熏陶、受教育。

高中简短课堂教学反思 篇5

其次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手段将教材所设置的情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就显得至关重要。我在教学中经常利用多媒体,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情境,教学反思==。充分利用多媒体上课,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能很快全面熟悉文章内容,并且能顺利解决课文有关问题,准确把握知识要点。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发挥学生的思维功能,鲜活的思维是优化语文课的核心。在教学操作中,有经验的教师在灵活引导的同时,十分注重鼓励学生的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直觉思维、想象思维的并用,并力求异新,自觉地让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鲜活的学生思维是智慧激荡的摇篮。我在教学中从不随意打断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

教学《海底世界》后的反思 篇6

在上课之前,我对本节课做了较详细的设计,还翻看了许多资料,了解了许多文中所没有的海底动、植物及动物活动方式。

教学中,学生提出了许多疑问(大部分是课外的),如:海龟会游泳吗?海底动物中什么动物最厉害?海带是长在什么地方的?„„开始我只是简单地回答了他们的提问,但是后来我发现问题越提越多,课还怎么进行呀?于是,我又将学生的思维“拉”回到了我的教学程序上来。结果,学生的兴趣大大下降,课堂效果也不甚理想。课后我反思,总结出这节课失败的原因:

一、对学情了解不够,没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二、教学中千方百计在每一个事先设计的详尽细节上迫使学生就范,没有根据学情灵活应变,因势利导。

由此,我想到了陶行知的一句话:“你不知道学生的能力,不知道学生的需要,那么你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教不好他。”这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语文教学的真谛。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眼里没有学生或把学生当成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的教育,怎能算真正的教育呢?经历了失败的教训,经过深刻的反思,后来的课堂上,我时时把学生视为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来开发,教学中密切关注学生发展需要,随时根据学情调整预案,顺着学生的思路随机诱导,现场处理,有时为了学情需要,对教学内容及安排顺序作较大幅度的取舍和调整也在所不惜。其实,我认为现在的课堂用一个通俗的比喻,那就是

“教师搭台,让学生唱戏”。

教案后的教学反思简短 篇7

一、注重教学细节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常能吸引学生并刻骨铭心的课堂往往是生动、能震撼其心灵、让其学有所获的课堂, 而课堂离不开一个个生动的细节。在学生毕业离开校园多年后, 对老师印象最深的也往往是课堂上教师的某一个举动、某一句话, 甚至是某一个眼神。由此可见“细节”的重要性。

1. 注重教学细节对课改理念的转变与实践具有推动作用

新课改提出教育要以人文本, 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就要注重细节的延伸, 并使其系统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指导。一线教师也由此开始注重教学细节, 这集中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上。而注重课堂教学细节, 其实就是注重课改理念能否落实到位, 就是注重我们的教学设计、行为能否根据课改的要求重新塑造。只有这样, 我们的课改才能真正取得实效。这些在农村学校更为重要。例如, 我们在教学时要落实“用教材教”的理念, 这是使课堂生成有效的保证。要用好教材, 就是要在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教师就要起着引路人的作用, 让学生扣紧文本, 进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悟, 个性飞扬而不随心所欲, 思想驰骋而不胡思乱想, 使课堂达到作者、编者、学生、教师四位一体的境界。这次我们举行的优质课竞赛活动中, 语文组所选的篇目是朱自清的《绿》, 这是一篇比较探究课。要在一课时内既完成对名篇的学习鉴赏, 又要做出比较, 不把握住编者意图就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其中两位女老师在这点上就做得很好, 整堂课抓住比较探究主题, 在比较探究中解决重点、突破难点、品读美文, 使学生享受美的熏陶;而相反另一位男老师在教学中就没有领会教材意图, 使整堂课中心不够突出, 也就达不到作者、编者、学生、教师四位一体的效果。

2. 注重教学细节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实际课堂就是由无数个师与生互动的细节共同组成的, 只有做好每个细节, 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许多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注重教学细节、勤于反思对于一个教师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 只有师与生互动的细节合理、精确、智慧、高效、和谐, 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一定境界的品位与追求。因此, 注重教学细节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3. 注重教学细节有利于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细节对于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 注重细节才能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教育是为了塑造健全的人格, 而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更能体现这一点, 它可以说是灵魂的教育。教学是教育的一个部分, 教学必须注重细枝末节, 唯有落实到细节的教学, 才可能是渗透灵魂的教育。教学细节虽小, 却是孩子生命成长的营养和人生发展的基石。于细微处培养我们的孩子, 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新课改要求我们要注重课堂中的每个环节、师生的每句话, 甚至是每一个表情、每个动作, 还要包括没有预设到的偶发事件, 对它们的处理要体现出自然和谐、民主平等的原则, 让学生感到自己处在一个良好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空间, 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培养, 给孩子健全人格的发展指引了方向。赛课活动中, 一位老师在两名学生回答时打断了学生的回答, 对学生评价了一句“跟没说一样”。还有老师在学生回答完问题时不及时请学生坐下来, 最后学生无奈地自己坐下, 还向四周望了望……这或许是教师一时的疏忽, 或许是不经意的一句话, 虽不属于体罚, 但对学生的人格却表现出了一种不尊重。学生们对于教师精彩的讲课可能记不了多长时间, 但对这样的细节有可能会记一辈子。

对教学细节的恰当处理, 折射出教师的教改理念、教育策略、教学功底和人格魅力。因此, 新课改下对课堂教学细节的把握、顿悟、改造、反思与重塑, 有利于深化教师的课改理念, 增强课堂教学能力, 从而提高专业水平。

二、如何落实教学细节

教学细节看似简单, 而简单中却孕育着深刻;看似平常, 而平常中却蕴含着智慧。对教学细节的处理说着容易做着难。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应该怎样去注重教学细节中的问题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来落实。

1. 积极培养敏锐的细节意识

细节意识具体地说就是人类对一些细节感知和把握的能力, 这种能力可以使我们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 对未来做出合理的预测。在教育实践中, 许多教师往往忽视教学细节, 对教学细节挖掘不深或错误处理, 甚至对一些违背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细节习以为常。这都说明我们的老师缺乏敏锐的细节意识。

培养敏锐的细节意识, 应该从学习开始。当一位语文教师具有了系统扎实的语文专业知识、丰富的教育理论、独特的实践经验并广泛涉猎其它知识时, 那么他对细节的把握能力、判断能力自然增强。所以, 语文教师应该不断学习, 丰富知识储备。

其次, 培养敏锐的细节意识, 还要从小事做起, 把小事做细, 精益求精;要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毛病, 沉下心来去关注教学的每一个细微之处。例如, 有老师在学生朗读时注意倾听, 不放过每一个细节, 纠正每一个学生读错的字, 在学生讨论时巡视指导及时到位……另外, 老师上课时出口成章, 语文知识联想丰富, 充分展现了一位语文教师的风采, 对学生的教育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对而言, 有的老师在学生朗读时翻看自己的教案, 并没有倾听, 当然对学生细小的错误也无从发现。

2. 认真反思习以为常的教学细节

反思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 应从教师日常的言谈举止、衣着打扮、教态情绪等方面反思起, 要从日常习惯了的行为、做法反思起。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看似“应该”和“正常”的教学细节, 实际上是不符合新课程、新理念的要求, 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行为。我们常常这样:上课喜欢说些无用重复的话, 做一些低效的讨论, 如有老师在上课时问学生你感受到了梅雨潭的美吗?生齐声回答:感受到了。师又问:美不美啊?生又齐声答:美。还有像老师与学生在朗读课文时进行了比较, 老师问:我们三个人哪个读得好, 生齐声回答:你的好。再如设计了一些无需讨论就知道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这样的课堂看起来很活跃, 气氛很热烈。实际这样的课堂是低效的, 这些不好的细节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再如, 教师要做到按时下课, 即使有未进行完的教学环节, 但考虑到学生45分钟之后大脑的疲劳, 以及下课铃声响过后注意力的转移, 遇此状况应即刻叫停, 宁愿再找时间补上。经常拖堂, 必令学生徒生厌学情绪。我们应该以从学生发展为本的角度来反思我们习惯了的做法, 以教学实效来认真反思我们习惯了的教学细节, 而对这些教学细节的反思, 会使我们经历新的感受, 获得新的提高。

3. 及时捕捉有亮点的教学细节

教学细节有着随机性的特点, 它只有在具体的师生双边活动过程中才能彰显其价值。特别是在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中, 很多精彩的教学细节是无法预设的, 它生成于特定的情境中, 形成于师生互动的偶发事件中。它是课堂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 师生间思维的发展以及情感的深入交流, 是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教师突发的“灵感”。教师只有及时敏锐地捕捉这些细节, 使它们成为教学中巧妙的切入点, 才能见微知著, 创造出精彩的课堂。如乔老师在再次感悟梅雨潭的美时, 采用配乐朗读加画面把学生仿佛带入到那个仙界, 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在学生欣赏秋景图之后设计了练笔活动, 学生的思绪一泻千里。这些细节如春雨润物般无声, 让学生在联系生活经验中真切地感悟了文本包含的丰富而真切的情感。通过知识的延伸帮助学生鉴赏名作, 按理解语言——内化语言——展示理解——强化情感体验——表达情感体验五个层次完成教学细节再设计, 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读、想、说、演几种形式学生喜闻乐见, 在师生互动中获得了学习的乐趣, 锤炼了语言, 锻炼了思维, 强化了理解。可谓是精华的细节!

四年级下册《白桦》简短教学反思 篇8

在开课时,我用课件播放白桦树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白桦的形体美,再结合诗歌的语言,让学生可以十分深刻地介绍白桦的形态美。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先熟读诗歌,然后开始品味诗歌的修辞手法,如“仿佛涂上银霜,披了一身雪花”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桦树被雪覆盖的真实情景,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串串花穗齐绽,洁白的流苏如画”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桦在雪花的映衬下像朵朵花穗争相开放,洁白的流苏就像一幅画一样美,学生学习起来可以理解诗歌更深刻一些。

期中考试后的教学反思 篇9

考试结束了,成绩下发了,期中考试后的教学反思。成绩状况,与我期望的还是有不少的差距。考前和学生有个约定,本次考试结果出来以后,我不想看到有一百分以下的学生。这个目标没有实现,差距还不小,这还是以后应继续努力地的奋斗目标。

这次考试,通过试卷答题情况来看,暴露了不少的问题,这让我对这两个班的学习状况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试卷反映的情况是,现代文阅读理解,写作,语言的运用,学生得分较低。反而平时感觉较难的文言文翻译,诗歌鉴赏,名句默写,学生相对得分较高。就第二卷得分情况来看,十二班要好于十一班。但和第一卷结合之后,十一班总分却好与十二班,这说明第一卷的得分情况,十一班要好于十二班,这得力于十一班的学风好于十二班,学得扎实。

现代文的阅读和理解满分十八分,学生的得分集中在五至八分之间,得分情况很差,看来学生阅读的理解能力较差。语言的运用,满分十五分,学生得分集中在五至七分之间,也很不理想。

作文得分较低,主要问题是不会审题,跑题、偏题、离题大有人在,其次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即使有点材料,也很陈旧,没有时代气息,由此看出学生知识面狭窄,视野不开阔,阅读少,积累少,教学反思《期中考试后的教学反思》。再次是行文没章法,跟着感觉走,想到那写到哪,议论文不像议论文,记叙文不像记叙文。再其次是文不对题,学生自说自话,写的是与作文题目无关的作文,且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词不达意,不知所云。

原因分析,一,客观原因,试题有难度,体现在文言文的阅读,现代文的阅读,选文太难,学生不好把握,像文言文对某些词语的考察,超出了学生的掌握范围。另外是作文题目出的不够好,可写范围较窄,限制的太死,学生可写内容空间较小,即使审题正确,也往往没多少话可说。

二,主观原因,一是复习指导思想上有偏差,只重视课本复习,忽视对课外的拓展延伸,重视了对字词句,背诵默写的复习,忽视了阅读能力的培养。二是对现代文的阅读和理解,缺乏系统的复习和指导。三是写作训练偏少,也缺乏系统训练和指导。四是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不够重视,用工少,基础差。五是因为自己刚刚接过来的班,对学生情况不是很了解,指导缺乏针对性。

下一步打算,一是继续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常规语文学习活动继续坚持。二是强化阅读训练,开设阅读课,增加阅读量。三是加强写作训练,每周一篇大作文。强化随笔的写作,每天让学生必须写不少二百字的短文。其次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写作训练指导,积累并背诵一定量满分作文。

方悔应试三十年,素质教育随人愿。

语文《田忌赛马》的简短教学反思 篇10

一、故事引路,激发兴趣

在上课时,我先问学生:“你们知道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吗?”马上有学生回答“知道”,并且还有许多人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天下不太平”。这时,我趁机给他们简单介绍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并将“战国七雄”的大概位置用示意图标出,让学生对这个时代有更感性的认识。紧接着,我告诉学生,在这个时代,中国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发生了无数以智取胜的故事,由此引出鬼谷先生和他的四个弟子:孙膑、庞涓、张仪、苏秦。对于孙膑和庞涓的故事,也大致讲了一些。这时,全班同学都睁大眼睛,听得非常认真。他们对庞涓的行为表示愤怒,而对孙膑则充满同情和钦佩。在这个当口,我很自然地抛出课题——《田忌赛马》,同学们都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

二、学生演示,体会内容

课前,我先布置学生用硬纸板做好马的学具。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让学生与同桌用纸马玩赛马游戏,演示田忌和齐威王两次赛马的情况,了解课文内容,找出两次比赛田忌一胜一败的原因。然后,请学生们摆出田忌和齐威王赛马时所有可能出现的对阵形式(一共有四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在游戏中认真思考,便能够正确理解课文,深刻体会到孙膑的足智多谋。同时,学生们也得到了成功与快乐的情感体验。

三、揣摩心理,理解人物

小学四年级体育教学反思简短 篇11

(1)上肢力量和肩带肌群力量不足以克服自身体重。人类的握力都能把自己悬吊起来(不论男女),只是悬吊的时间长短有较大差异,这是因为人类祖先长期生活在树上的一点遗传素质。但要把人体以两手为力点把身体提拉起来,则需要上肢与肩带肌群的力量。通过一定时间的.练习,完成引体向上并不困难。

(2)体重超常,更显上肢及肩带力量不足。对于这样的学生,除加倍练习上肢及肩带力量外,还需要控制体重,实施减肥计划,练习方法及注意事项

练习方法

(1)引体向上凡是能完成一个以上的学生,应以练习引体向上为主。按自己完成最大量为指标练习一次,稍事休息后再练习1~2次。如只能完成一个,则需反复多做,以6~10次为宜。

(2)平梯移行在平梯上做移行,每次手向前移动一个横杠,两手交替行进。移行一个横梯长为一次,练习4~5次。

(3)屈臂悬垂练习者站于凳上,两臂全屈反握横杠,两手与肩同宽,使横杠位于颏下,然后双脚离凳做静止用力的悬垂姿势,但下颏不得挂在杠上。垂悬时间越长越好。练习2~4次。

(4)斜身引体要求杠面与学生乳头齐平,两手与肩同宽正握杠,两脚前伸蹬地,使两臂与躯干成90°的斜悬垂,由同伴压住两脚,做屈臂引体,使下颏触到或超过横杠,然后伸臂复原为一次。30~45次为一组,练习3~4组。

(5)仰卧悬垂臂屈伸(抬高脚的位置)学生在低单杠上做仰卧悬垂姿势,另一学生握其脚腕或小腿,将练习者的脚抬至水平部位(也可将练习者的脚放在稍高的器械上)。拉25~40次为一组,练习3~4组。

(6)手足并用或只用手的爬竿或爬绳根据个人力量选用,每次爬5~6米,练习3~4次。

(7)可每天做俯卧撑来训练上肢力量引体向上的练习,对尚不能完成者要先争取“0”的突破,然后再追求完成的次数。

练习注意事项

(1)引体向上是上肢力量耐力项目,练习有一定难度,同样需要持久性意志努力。

(2)对引体向上一个也完不成的同学可进行帮助,即由同伴托腰向上推举帮他练习。

办学水平评估后的教学反思 篇12

各位老师:

市教育局与市教育督导室于20XX年5月8日下午对我校进行了办学水平评估,对我校二年来的成绩给予了肯定,但也提出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为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对学校的.全体教师提出如下具体要求:

一、目标要求:

扩大成果,改进问题;统一思想,全员参与;工作创新,重视积累;教师有付出,学生有收获;学校办学水平上台阶,向着创建星级学校迈进。

二、整改内容;

1、抓好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的实际展开工作。

2、抓好校园文化建设:读书节、艺术节、“1+2”体艺活动和学生的课外活动等等。

3、抓好教师的教学“五认真”工作,教学练兵,课后反思,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师的每学期的备课本要存档。

4、抓好名牌学科的申报创建工作。

三、措施:

1.分工落实,强化责任,工作主动创新,加强监督,相互协调。

教师期中考试后的教学反思 篇13

本次考试的出题难易比较适度,所以各班都有认真细心的孩子得了满分!我觉得现在的考试就是在考察:谁的学习态度端正,谁认真细致了,谁就可以得高分!这方面确实女生要优于男生的。(本次考试我班的前20人中,只有4名男生,并且班级的3个100分都是女生,又一次的证明了女生确实要比男生认真细致!)如果考试的题目不是太难,女生是比男生有优势的。

突出的问题就是在男生了!1、班级中聪明但是淘气贪玩懒惰,不肯好好学习的男生太多了!郑圳江,牛涛,王杰坤,郑严,叶勇毅,张帆,刘飞,徐亚欣,芦亦池……(本次考试的倒数12人中,男生占10人,女生只有2人!)其实脑子聪明的学生是很适合学习数学的,只要课堂上听讲了,道理弄明白了,数学得个好分数是不难的。所以,我相信,只要我下半学期抓住了这些聪明的男生,提高了他们的成绩,班级的优秀率一定还可以更好的!2、另外的一个问题是必须要提高班级学生的计算能力!数学是离不开计算的,计算差的孩子是很难得到高分的,所以必须要对计算差的孩子单独补课。

上一篇:监票人建议名单下一篇:术语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