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字经想到的(精选17篇)
从三字经想到的 篇1
陈楠
最近在看《百家讲坛》播出的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讲《三字经》。
《三字经》是我国传统启蒙教育的一部重要典籍,它告诉传统的读书人,学习应该从何开始,应该学些什么,应该用怎样的态度去学习„„《三字经》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
说到传统文化,不少人都有各种看法,尤其是我们现在年轻的一代,很多人觉得传统文化太迂腐,太循规蹈矩,已经不符合我们现代人的需要了。
那么,外来文化呢?现在许多人推崇外来文化、西方文化,觉得那些东西很时髦。
过去鲁迅先生说,对待传统文化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待外来文化应该用“拿来主义”。这些东西现在说出来,肯定已经是旧得“老掉牙”了,只是,有时我在想,我们对待外来文化是否也应该加以辨别,“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而不是囫囵吞枣的全盘接受。
谈到外来文化,我想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香港文化了,虽然香港早已回归祖国,但由于历史的原因,香港文化受西方的影响较多,与内地文化还是差异较大。
香港应该说是个多元文化的社会,在香港,你能看到世界各国的人,是个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大都市。我们大多数人认识香港,首先都是通过香港的电视节目。在我们的印象中,香港的电视节目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搞笑,特别是娱乐节目。于是,我们内地的一些电视台也去模仿,结果有些娱乐节目除了滑稽搞笑,好像就没什么别的了。
还有,就是香港的明星,那真可谓是家喻户晓,每个明星都有一大群“追星族”,“XX迷”、“XX迷”的满街都是。“追星族”的疯狂程度简直令人难以想象。
我相信,在一些人心目中,搞笑、八卦、明星差不多就是香港文化了。
可是,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想过,香港人是怎样看待社会公德的,为什么有些香港人觉得我们内地人素质低下。我去过香港,香港给我的印象就是有秩序,不像我们,很多行人闯红灯都成习惯了。香港的街道虽然比较窄,但比我们干净。
再说说香港的明星,很多人都疯狂的崇拜香港明星,觉得他们够时尚,有魅力,很有吸引力。但有多少“追星族”注意过,香港明星是怎样做公益慈善事业的。我曾听一些明星说过,他们做公益事业已经十几年了,有的还有自己的慈善基金会。可关于明星做公益的内容,在网络、视频里却很难找到。
其实,公德和公益不也是香港文化的一部份吗?
今天的社会是一个浮躁的社会,我们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平时也没有太多时间去观察、去思考。因此,我们有些人看问题就变得表面化,只看到了问题的某些方面。就像香港文化,香港文化真正值得我们借鉴的是什么呢?是它的搞笑、八卦?还是明星的时尚、高档呢?我想,香港文化真正值得我们借鉴的是他们公民的素质,还有,就是一种对社会的责任感。这些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再回过头看看我们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否就完全不可取呢?我们最近经常听说要保护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很多传统的工艺、技艺都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因为我们的许多“现代人”对这些已经没什么兴趣了,而这些工艺、技艺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一旦失传,对我们来说将是巨大的、无法弥补的损失。也许这些传统文化、技艺没有现代文化、外来文化那样有吸引力,但那是我们民族历史的见证,是我们特有的东西。而且,一些传统文化中透露的思想,依然值得我们现代人去借鉴和思考,是我们不应该遗忘的先人们的教诲,是我们应该传承下去的。
我们无论对待哪种文化,都应多一份理智,多一些思考,把真正有用的东西保留下来,让我们能在不同的文化中吸取到更多的养料。
从三字经想到的 篇2
既然管理者在过去的决策过程中, 忽视了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内在逻辑, 那么有效地解决当前问题, 则必须把企业和行业的发展实际当成管理的惟一目标。
策划本期“封面故事”时, 适逢北京市出台缓解交通拥堵工作方案。在这个“治堵新政”中, 北京市对小客车数量采取限制的办法, 通过无偿摇号分配2011年度全年24万个小客车总量额度指标。而在新政实施的前一天, 北京市各大汽车销售店奋力工作至凌晨, 创造了一天之内就为北京增加2万辆车的纪录。而截止1月9日凌晨, 北京首轮小客车申请人就超过21万个, 逼近全年指标。
看来, 在中国这个最大的中心城市里, 关于交通的“堵”与“疏”的博弈似乎才刚刚开始。一面是管理者希望限制市民购买小客车, 达到疏散交通压力的目的, 另一方面, 市民购买小轿车的热情依然不减, “开上车”依然是很多人对幸福生活定义时的重要指标。但更多的人去买小汽车只会造成道路更堵, 公交更无法保证准时, 新一轮的拥堵又会形成, 城市交通将会陷入“堵车-买车-堵车”的恶性循环。
其实, 我国很多政策在出台后都会形成新一轮的尴尬“博弈”现象。以饱受诟病的国内汽车物流市场环境为例, 运输车辆“超标超限”使得管理部门不断开出罚单, 罚款负担过重导致企业利润微薄, 基层司机生计艰难。在罚款与违规间寻找着盈亏平衡更是成为绝大多数企业的经营思维。轿运车辆集体违规, 汽车物流企业将罚款视作经营性成本计算, 对此, 管理者应该不仅仅将其视为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来看待, 因为如此顽疾形成于多个层面的多个因素。
首先, 道路管理当局的交通理念滞后, 其表现是, 用简单粗暴的罚款代替系统的交通运输管理, 让企业通过缴纳罚款获得上路权;其次, 道路运输管理的功能分散在不同的职能部门, 部门间彼此掣肘, 不能协调发展, 彼此兼顾, 往往是企业着急, 而部门间却在“打太极”;第三, 管理定位严重错乱。道路运输管理应该为企业服务, 很多时候某些政策的出台是通过组织一些专家, 参考外国经验, 关起门来制定的, 管理者而往往在有意或无意间忽视了服务对象的需求与参与权, 民意缺失的制度也让专业意见无从置喙。
由此可以看出, 治理道路运输问题, 技术措施改进固然重要, 关键还是重新思考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行业的多年沉疴难返已经提出了反思的紧迫要求。
从死亡想到的 篇3
It was my junior year注 in high school, there was a kid who was a year younger than me that committed suicide[自杀]. Not long after, a fellow peer that I went to junior high with passed away from a disease called Cystic Fibrosis[囊肿性纤维化]. After hearing the news on one random[任意的], rainy day at school, I was in utter[全然的] shock all day. I remembered those times I spent with him, both the good and the bad. I began to tear up sometime during school, but I refrained from[忍住,控制] actually crying.
有时候,我不知道界定纯粹生存和真正活着的界线是什么。显然,二者是两码事。这个问题在我的人生中出现过几次。当我发现自己和其他同龄人成熟得更加快的时期,这个问题恰巧出现得更加频繁。随着我们开始成熟。我意识到有些严肃的话题,过去都被我们轻视了,而更不幸的是,它们往往被我们用来开玩笑。
高中三年级,一个比我小一年的学生自杀了。不久之后,和我同年级的一个同伴因为患了一种叫囊胞性纤维症的病而去世了。某一个雨天,在学校得知这个消息后,我一整天都处于震惊的状态。我想起和他在一起的时光,既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在学校里我开始变得心烦意乱,但始终强忍着泪水。
I remember crying for long hours when I had someone dear to me pass away. It was my close friend’s father. He was not only a husband and father, but he was the friendly man that everyone wanted to be around at church, as well. He used to joke about me being his daughter-in-law and I joked along. I remember when he and my father used to drink together and both of them had the potential to crack me up[使捧腹大笑]. I loved seeing him make everyone smile. After his unfortunate death, I realized that people could leave without the slightest warning. From then on, I lived everyday in honor of that. After seeing his body in his casket[棺材], I could swear I saw him smirk[傻笑] a bit. I guess the happiest of people never lose their light. Even till this very day, I feel the warmth of his smile glistening[闪光] upon me.
After the recent death of a close relative, I understood that death is inevitable[不可避免的]. It happens to everyone at one point and all in a different manner too. Some deaths are faster than others, and some are by choice, while others are not.
Death comes in different forms, but, again, the truth behind it is that death is inevitable. Beyond the idea of what will end up happening to each individual, it’s the fact that we do die. What makes death matter so much? It’s all about how you live your life. It’s about what you accomplish[完成,实现] or what you can prove. Just like my friend’s dad, my fellow peer, and the student from my school, it’s the impact[影响] you have on the lives of people around you. The legend that lives beyond the death of the person is what truly matters.
我记得当我听说一位亲密的人去世时,我哭了很长一段时间。那是我好友的父亲。他不仅是一位丈夫和父亲,还是教堂里每个人都想接近的和善的人。他以前总是开玩笑地把我称作“儿媳妇”,我也跟着一起说笑。我记得他以前和我爸爸一起喝酒,他们总有让我笑翻的能力。我喜欢看到他让每个人发笑。他的不幸离世,令我意识到人可以毫无征兆地离开。自那以后,我每一天都谨记这一点。看到躺在棺材里的他,我可以发誓我看到他依旧脸带笑意。我想最快乐的人永远不会失去他们的光彩。直至今天,我依然可以感受到他的笑容在闪闪发光。
在一位近亲最近过世后,我领悟到死亡不可避免。它会在某一个时刻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方式各有不同。有些死亡比其他的快;有些人选择死亡,有些则不是。
死亡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但再次说明,背后的真理就是死亡不可避免。每个人最后将有怎样的结果,撇开这个想法——事实是我们都会离开。是什么让死亡如此重要?关键在于你是怎样度过你的人生——你的成就或你能证明的事情。就像我朋友的爸爸、我的同伴,还有我学校的那个学生——关键在于你对身边的人造成的影响。超越个人死亡的传奇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
从《乌塔》想到的- 篇4
我从《乌塔》这篇文章中我知道了要学乌塔那样独立,我要向她学习,独立完成自己的心愿。
可是天底下的母亲太爱自己的孩子了,那里都不让去,要到哪里去家长们都会把你跟着一步都不会离开,就连上学爷爷或奶奶都会把你送到校门口。甚至放学都要到学校门口等候你,还帮你把书包背回家。
我们中国的母亲和爷爷或奶奶都非常的爱我们,就连去朋友家都不让去,给朋友或同学过生日都不行,家长们是怕我们被坏人骗走。所以我想对家长们说:“你们应该让我们有一个自己独立的.一个胆儿,不然成天呆在家里,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让做。在家里要是有一天大人们出去了,要好几天才回来而我又啥都做不来,谁来照顾我啊?不可能不吃饭啊,还有等到了中学或大学的话,什么都做不来,那人生下来有什么用吗?”
从乌塔想到的作文 篇5
您好!
在这个单元里我们学到了一篇名叫《乌塔》的课文,一位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在假期游历欧洲的故事,她独立自主的勇气让我好不敬佩。我读了以后有些感受,想说给您听听。
当我读到:乌塔用了三年的时间用来准备这次旅行,阅读了很多与这些国家相关的书籍…我真是惊讶不已。由此我想到了我们中国的孩子,每年假期里,我们都会跟随爸爸妈妈一起外出旅游,我们既没想到自己整理旅行用品,也没有想到自己的行李自己背,更不会自己设计旅行路线,也不会查看旅游指南。外国的孩子从小就这么独立,我们真该向他们学习学习。
文中的乌塔为了挣旅费,每个周末去帮餐厅或超市分发广告单,她是那么独立自主。而我们中国的孩子呢,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每次放学的时候,我总能看见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们,背上背着同学们刚交给他们的书包,好像上学的是爷爷奶奶们,他们左手拉着同学的手,右手还拿着点心、水果跟在后面,这些同学一边大口大口地嚼着,一边往前走,看上去就像一个个小皇帝、小公主。
陶行知爷爷说得没错: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没错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像文中的小乌塔一样,做一个会安排时间,热爱生活,自食其力的孩子。
妈妈,您说我说得对吗?
敬祝
身体健康
从《香菱学诗》想到的 篇6
这个星期我学习了最后一课《香菱学诗》,这篇课文出之于四大名著曹雪芹的《红楼梦》。
在上这篇课文前,高老师跟我们介绍了这篇课文的主角香菱并不是贾府的人,她本是一个员外的女儿,3岁的时候叫拐卖了,卖给了薛蟠当妾。后来因为薛蟠外出做生意,才能和宝钗住进大观园。香菱每次在饭桌吃饭时非常羡慕宝钗她们能吟诗,于是便向林黛玉学习是的故事。
刚上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是这样想的.《红楼梦》我们又不懂,又难学我反正是学不会,还学干嘛呢?可是读了这篇课文才知道,《红楼梦》的故事很有趣,并且在高老师的讲课下我知道了曹雪芹在学书的时候是围绕这女人学的,并不是围绕男人学的,而在那个时代,都有着重男轻女的现象,并且高老师还举了例子,男人可以三妻四妾,而女人只能嫁给一个男人,永远不能改变。
自从读了这篇课文,我便被香菱所感动着,香菱学识只是两个字———坚持,在第一首诗失败后没有放弃就在池塘边山石上出神一夜没有睡觉,想了一首诗,但又一次的失败,这可是她一夜没睡觉作的诗,但尽管她难过,但并没有抱怨,又回去作诗。她的这一点让我敬佩,她第一次作诗不但没有得到夸奖,并且还被林黛玉说做失败了,这要是谁都会难过不高兴。但是香菱只是难受,连抱怨都没有,并且在后面宝钗让她闲闲,但香菱认为她们要帮她想诗,便说了句:“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可见她对学诗的痴迷。
从篮球运球和传球想到的 篇7
一是善于“运球”,重组信息。
在篮球运动中,运球是个人摆脱防守进行攻击的有力手段,也是组织全队进攻战术配合的重要桥梁。而在多边对话的过程中,当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各种看法喷涌而出。面对这些良莠不齐的生成性资源,此时教师不妨借鉴运球战术,重组各种信息,在深入对话中再度生成,引爆学生的二次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二是巧妙“传球”,寻求突破。
在篮球运动中,传球是篮球比赛中进攻队员之间有目的地转移球的方法,是实现战术配合的手段。实际上,传球是投篮的前奏,传球的质量与投篮的成功率关系密切。在课堂上的大多数情况下,教师的理答是不可预设的,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因此,在课堂上,当教师遇到一时不能判断的信息时,巧妙“传球”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教师可以把问题再次抛给学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效参与,也可以启发学生继续发言,教者充当听众的角色,还可以请其他学生评价,把评价权易手。这样做既可以为教师赢得宝贵的调整时间,也可以从学生的发言中受到启发,打开思路,对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深度开发。
从鲁迅著作的错字想到 篇8
鲁迅先生著作上的错字,先前似乎没有人提到过。那是因为我们读书、编书不够谨严呢?还是因为鲁迅是大家所尊敬的权威?也许两者兼而有之。林辰同志在《精当的意见,谨严的学风——叶老审阅鲁迅著作注释稿述例》(刊于《读书》一九八二年第十一期)一文中提到了叶圣陶先生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鲁迅著述千万言,在他那浩无涯际的字海中发现几个错字,当然丝毫无损于先生的日月之明。可是这个道理却不是什么时候都行得通的。我们也见过另一种名家(或自以为名家者),谁对他的大作提点意见,他便立刻“恨恨地磨墨”,写出许多尖酸刻薄的话来,进行“无情的还击”。如此以求“树立权威”,岂不谬哉!
对名家、权威著作中的即使微乎其微的小疵,也要一丝不苟,不为贤者讳。小处如此,大处当然更应取“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态度了。前几年学术界有人对郭老的《李白与杜甫》提出一些异议,我以为那正是重新倡导百家争鸣之后的好风气。陈寅恪是名闻天下的史学大师,李一氓同志最近就提意见说,陈的“三大本一部《柳如是别传》写得琐碎不堪。如简洁明了,三大本可以减缩为一本,依然会立意晓畅,论证精辟。”(《再论古籍和古籍的整理》,今年五月四日《解放日报》)这个意见是提得很对的。对名家著作也要敢于评头品足,好就说好,不好就说不好,实事求是。一味叫好,把名家、权威视为不可逾越的界限,无助于学术、艺术的进步。在真理面前,也应该同在法律面前一样,人人平等。对名家肆意践踏,视之若粪土,那当然是绝顶的愚昧;但若奉权威如尊神,伏地顿首出血,牙缝里不敢露出半个不字,也何尝不是走向愚昧的第一步。
从什么想到的作文300字 篇9
这一次我就有了一个敌人了,那就是我的姐姐,当我们来到梦多多,那里有各种各样的玩的,有海盗船、有旋转木马,还有攀岩和旅转接球车……
但我和姐姐最喜欢的是攀岩这一个游戏,我来到了玩攀岩的地方,一位阿姨帮我和姐姐系好线,我们就开始比赛了。
我紧紧地握住线,爬了4米后发现地上的东西都变得很小很小,我的手上出了很多的汗,十分紧张和害怕,我一不小心就掉下来了,幸好有线,不然我就要输了。
姐姐说:“你输了。”我说:“再来一局。”我们又来了一局。
这一次我有了自己的一个目标,这一次我赢了。
从《乌塔》想到的作文300字 篇10
在中国,有很多家庭让孩子不干任何家务,以至于很多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连洗手帕这样的小事都不会干,自理能力几乎为零。
我的妈妈不仅要我在学习用功,生活自理方面也费了一番苦心,所以我的自理能力也不错。
如果只是学习好,德智体美劳一样都没有,那也不会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有哪个企业,哪个老总会用连自己的生活都解决不了的人呢?最终,还是一事无成。
从胡适看中医想到的 篇11
相比之下,中国近代史上的另一位文化名人在这方面却表现得要更为理智些。他就是五四新文化时期的风云人物胡适。
胡适是20世纪初期反对中医的重量级人物。他青年时代曾赴美国留学多年,深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在政治上主张全盘西化。他充满激情地提倡新文化,态度强硬地认为中医是不科学的。然而,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却让胡适改变了对中医的一些偏见。1920年11月,胡适罹患糖尿病与肾炎,在北京协和医院采用西医疗法久治不愈,被宣判“死刑”。朋友建议他去采用中医方法治疗,胡适勉强应允,不料反而治疗痊愈。结果,胡适又活了40多年,这把胡适推入到了一个很尴尬的境地。他一方面反对中医,一方面却是中医治好了他的重病。在事实面前,任何解释的语言都显得苍白。后来,胡适只好退而认为“中医不科学,很糊涂,但是能治病”,在他的颂文中还是希望“许多医学者在化验室里,穿着漆布的围裙,拿着玻璃的管子,在那里做化学的分析,锅子里煮的中国药,桌子上翻开着《本草》、《千金方》、《外台秘要》一类的古医书”,想“把黄芪化验出来,看它的成分究竟是什么?何以有这样大的功效?”
胡适的病被中医治好了,但他并没有认为中医是科学的,仍然希望用西医的那套检验方法来证明中医治病的道理,结果当然会使他失望。原因何在?原来这是两套完全不同的治疗方法,必须用不同的检测方法。事实上,如果简单地把西方重分析、重实证的思维方式,看作是唯一科学的思维方法,并以它来检验东方的系统性思维、阴阳平衡理论,结论当然是中医不科学了。可以这样说,是检验中医的标尺用错了,而不是中医错了。当然,任何人都不可能全知全能,都有知识的盲区。科学的目的是求取真理。既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能治好病的医学,就应该是科学的医学。客观存在的真理,是不以人们是否承认为标准的,而是以实践为标准的。
我这里正好有一个真实的案例。有一位40多岁的张姓患者在眼眶后生了一个肿瘤。当时的主治医生提出局部手术治疗和放、化疗方案。放、化疗法虽然使肿块缩小了,但病情反反复复。后来,她考虑手术治疗。但由于肿瘤的特殊位置,必须开颅取出,风险较大。怎么办?她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辗转找到了我们。我们为她进行了辨证论治零毒抑瘤调理,但调理的方向并不是针对眼睛,而是从肝开始调起。因为“肝开窍于目”,肝经上连目系,所以眼的生理病理莫不与肝有着密切关系。经过了半年的中药调理,患者的肿块开始逐渐变小了,最后不用增强CT,便很难发现,而且至今没有不适症状。经历了这次疾病,这位病人对中医深信不疑。像这样的病例,在我们的实践中还可以找到许多。
中医将人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有机的整体中,五脏六腑的盛衰和病变都会通过精血津液等介质表现于体表,高明的中医师常常能从脉象、舌苔、眉毛、头发、皮肤、手掌纹路、指甲颜色等身体表面的细微变化诊断出体内的疾病,这就是中医的神奇之处。中医的这一理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源于自然万象的规律。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蝴蝶效应”理论,简单地说,就是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1个月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世界万象的联系是如此神奇微妙,它们相互影响,互为表里。人體也是这样,头发、指甲、耳朵……身体外部的一切都在反映着体内的情况。
从公务员姓“公”想到的 篇12
公职人员的特殊身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明确规定, 我国的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正是基于公务员这种特殊的身份, 我国《宪法》、《公务员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对公务员的义务、权利、奖惩、行为规范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正是基于公务员这种公职人员的身份, 社会各界理所当然地把公务员作为关注、热议、甚至监督的对象。因此, 作为公务员自身来说, 首先要对自己的身份及其肩负的责任有清醒的认识:公务员不论职务高低、级别大小, 都是人民的勤务员, 必须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并把这种理念作为自己最高政治标准和追求目标认真践行。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 都要坚持以人为本, 都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把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 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时刻关注民生, 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使广大人民群众及时感受到发展成果, 得到应有的、合理的实惠。
公务员的特殊身份, 要求公务员自身加强“官德”修养, 认真遵守并践行“忠于国家、服务人民、恪尽职守、公正廉洁”的职业道德。在我国古代, 因为“官员”的特殊身份和特殊职业, 历来重视为官者的道德修养。所谓“百业吏为先, 民以吏为师”, “官德隆, 民德昌, 国家兴;官德毁, 民德降, 国家衰”, 就是古人对“官德”重要性的高度认识和概括总结, 证明“官德”对百姓、对国家、对社会的重要影响。当然, 今天的公务员与古代的“官”有着本质的区别, 但对其道德修养高度重视和严格要求的道理是一样的。作为现今党治国理政重要人才的公务员, 应当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要求, 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 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引领社会道德风尚。
作为公务员自身来说, 还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因为你是公职人员, 不是普通“百姓”, 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群众看在眼里, 记在心里, 不仅体现着你本人的素质, 也关乎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 公务员既要遵守职业道德, 还要成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楷模。
掌握着一定的公共权力。各级公务员, 手中都握有一定的权力, 支配一定的公共资源。这就要求公务员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必须真正做到四个明白:一是明白权力的来源, 即谁是权力的所有者这个问题。我国宪法第二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权力属于人民。”这就是说, 人民是权力的本源, 是权力的所有者, 公务员手中掌握的权力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依法获得的, 但归根到底是人民赋予的, 这是公务员行使公共权力时必须懂得的一个基本前提。二是明白权力的目的, 即权力是用来干什么的、为谁服务的这个问题。既然权力是人民群众给予的, 那么行使权力的目的也只有一个, 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三是明白权力与责任、义务的关系, 即权力就是责任、就是义务。权力越大意味着责任也就越大, 有多大权力就意味着有多大责任, 而且责任重于泰山, 使命高于一切。因此, 要以谨慎之心对待权力, 用好权、尽好责、行好义务。四是明白权力的用法, 即怎么用权这个问题。要按照法律、法规、制度, 按照规定的程序, 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依法行政、依法办事, 依法用权、秉公用权。正确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 多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促进小康社会建设,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推动社会公平正义, 最大限度地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
承担着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责。公务员的职级有大小之分, 岗位更是千差万别, 但都承担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责。这就要求公务员做到“三点”:
一要敬业精业。“敬业”, 就是要本着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 认真履行职责, 干好本职工作, 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为人民做事, 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 平时靠得住、特殊时期扛得住、关键时期冲得上。这既是一个公务员事业心、责任感的具体体现, 也是一个公务员基本的职业操守。“精业”, 就是要精通业务, 有本事。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光有理想和满腔热血是不够的, 必须有过硬的本领, 就是要有能力为人民服务、有本事为人民服务好。必须通过学习和实践, 成为本行业、本专业的行家里手, 都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 以改革创新的勇气, 以昂扬进取的状态迎接挑战, 努力探索和运用应对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完成繁重任务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把各项工作搞上去, 把人民群众的事情办好;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要有一种“本领恐慌”的危机意识, 如饥似渴地抓紧学习, 抓紧“充电”, 尽快弥补能力之不足,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要有一种敢于吃苦、乐于奉献的精神, 积极投身到改革开放和建设事业的实践中, 去学习、去锻炼、去提高。
二要有良好的作风。作风就是形象。公务员作风的好坏, 不仅影响着其自身形象, 也必然要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这就要求我们做到求真务实, 切忌搞形式主义。要查实情, 深入实际搞调研, “沉”到基层听民意, 掌握一手资料, 吃透方方面面的情况, 把上级的指示和要求与本地、本部门的实际相结合, 使提出的思路、作出的决策、制定的方案切实可行;要办实事, 真抓实干, 把各项决策、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不阻塞、不棚架;要求实效, 把群众的事情办好, 把好事办实, 把各项问题解决圆满。做到严谨、细致、高效, 切忌马虎从事、拖拖拉拉。公务员所从事的工作涉及社会方方面面, 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工作中稍有疏忽, 就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因此, 必须努力养成严谨、细致、高效的工作作风。对每一件事情都要认真对待, 对每一项工作都要周密组织, 对每一环节都要考虑周全, 做到有始有终、干净利索, 不出差错、不留后遗症。提高效能是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个高效能的政府必然要求其工作人员讲究效率。每一个公务员都要有时间观念、机遇意识, 快节奏、高效率地工作, 不能议而不决、决而不办, 贻误时机。尤其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 只要符合政策、条件许可, 就应快办。做到“便民”, 切忌“扰民”。按照方便群众办事、方便群众生产、方便群众生活的原则, 能给群众提供上门服务的, 就不要让群众跑到机关找;能让群众跑一趟的, 决不能让群众跑第二趟。面对群众要虚心, 切忌颐指气使, 深入基层要轻车简从, 切忌招摇过市。艰苦奋斗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也是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 要做到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切忌大手大脚、贪图安逸。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公务员的工作环境和办公条件都程度不同地得到了改善, 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能丢。俗话说的好:“成由节俭败由奢”。人民群众对大手大脚、铺张浪费和奢糜之风极为反感。每个公务员都要在生活上艰苦朴素, 不贪图享受;工作上勤俭办事, 不大手大脚, 要讲究行政成本、节约每一份资源, 在建设节约型政府、节约型机关中做出表率。
从迟到的杰克兄弟案例想到的 篇13
思考一下,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为什么?
老师给出答案后,由学生投票选举,结果98%的学生认为:如果自己是杰克兄弟,愿意接受以色列老师的处罚。当问及为何时,他们说了这样一个理由——因为这样“难为情而不难堪。
所以:
1、班主任的师德要具有智慧
相当多的老师在读到或听到这个经典案例故事后,总是对以色列老师的做法感叹不已,认为这种处理充满了智慧。其实真正散发出魅力的师德,智慧是其必不可少的品质之一。师德是智慧的结晶。
2、班主任的爱要注重细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爱生”,在这个案例中,我们最熟悉的应该是中国老师的处理方式,这种场景在今天的学校里依然每天上演。无论是严肃批评,还是深刻检查,其用意无非是想让孩子改过自新,矫正其不良习惯。请家长也只是为了让教育形成有关的合力而已。但教育并非如此机械简单就能奏效。说教今天依然成为我们表达爱和恨铁不成钢的主要方式。但说什么、怎样说、谁来说、在哪说等细节问题我们往往疏于考虑,这就导致了“你兀自说你的,我充耳不闻,只管不听”的尴尬局面。也导致了学生中流行的成语新解——所谓“诲人不倦:其实就是老师批评起我们,从来不知疲倦。
3、班主任要学会宽容
中国或许并不缺乏充满智慧的老师,因此像以色列老师那样的策略,我们也能想出。但我们往往忽略了极其重要的一点——微笑着不说话。对这个案例而言,这就是宽容的境界,也就是学生们描述的“难为情而并不难堪”的境界。如果我们此时乘胜前进,加上一些奚落、讽刺、责怪的语言,这个充满智慧的策略也会失去它应有的作用。正是这份恰到好处的含蓄和宽容,让学生觉得难为情,觉出自己的错误,但因为老师的宽容,学生并无“颜面扫地” 的难堪和愤怒,取而代之的是感激、愧疚之情,感激是因为老师的尊重,愧疚是对自己行为的不满,感激加上愧疚也许就能促成一系列改过自新的行为。宽容所体现出的教育效果
就显现出来了。因此宽容是爱的一个至高境界,但宽容到什么程度?宽容如何有法?这无疑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我想,宽容不是放纵、放任自流,而是以柔克刚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发展的一种智慧。
我觉得以色列老师做做法更能体现智慧。
为什么以色列老师的方式最受欢迎呢?因为它的批评教育带有游戏性质,学生不难堪。也就是说,学生也需要尊重。以色列老师的做法我认为更能体现智慧,他让杰克兄弟考试,回答那三个问题,等他们把卷子交上来,老师微笑着凝视着他们,不必说话。学生自己会意识到自己说谎了,老师微笑着凝视着他们,会让他们的心里想到底他们俩答的是不是一样的啊,老师的微笑是什么意思,如果不一样的话,老师为什么不惩罚他们呢?老师并没有当场揭穿他们是想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说谎是不对的,给他们改正的机会,且没有伤害到学生自尊心。
作为育人者,保证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是教师每一个举动最为优先的价值取向。教育是事关儿童心灵的行业,是一个 “ 为人师表 ” 的职业,也是一个道德的、服务性的行业。教师提供的服务归根到底是一种道德服务。
教师需要的智慧不是一般的智慧,它是一种实践智慧。教师的实践智慧是教师能够道德地、创造性地、经济有效地解决特定情境中所面临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新修订的师德规范提出要教师“激发学生创新精神”,教师本身“要勇于探索创新”,具有创造性。有人说,创造者才是真正的享受者。懂得创造性地问题解决者,就是享受者。在履行自己的义务中寻求并享受着快乐的人,一定是阳光的人,而快乐来自创造和智慧。
教育实践是极其复杂的、受多因素影响的、多变化的、难预设的实践。它有很多不确定性、不稳定的、不清晰性、不可预见性。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他们面临的大量问题,往往是情境性的、独特的、开放的、没有固定的、唯一的解决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种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拿杰克兄弟这件事来说吧,当批评已不在管用时,教师应当创造性的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具备这种智慧,她一定会觉察到学生当时的惊恐和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认真态度,无形中加剧了这种压力。有智慧的教师会意识到,当务之急不是要“强化”这个事件,而是要“淡化”它,不是要“严肃对待”而是要“视而不见”或“承诺保密”。老师的“认真谈话”本身就是强烈的心理暗示,其实老师说什么本身并不重要,也绝听不进去,重要的是:老师“很当事儿”,学生就认为“不会放过”,这等于在已经无法承受的压力上“雪上加霜”,让学生感到走投无路。缺乏智慧的师德是要打折扣的,是缺乏魅力的。作为教师要善于把严肃的教育意图隐藏在轻松的话题里,弥散在温馨的氛围里,铺设在迂回的小路上,体现在工作的细节里,播撒在的学生的心田里。师德不是超脱教育教学实践的额外负担,而是帮助教师走向成功、体验幸福的阶梯。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创造性地、有效地、智慧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一个一个问题,写成案例,进行反思分析。爱迟到的学生似乎没有时间观念,经常在上课铃响过几声后才走进教室。但爱迟到的学生并不一定都是“差生”,有些尖子生也经常迟到。这些学生自恃学习好,根本不把迟到当回事,如果老师说两句,他们就把嘴一撇,眼一瞪,强辩几句,为自己寻找迟到的理由;对于批评,态度好点的尖子生也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该迟到还迟到。学生迟到是一种常见现象,有个别老师习惯用罚站或责骂的方式来惩罚这些迟到的学生,从我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们总结出这样一条经验,对学生要宽容些,坚持用情感渗透法去教育学生。只有“情”通“理”达,才能收到“以心换心,顽童成金”的效果。
有这样一个案例:
“铃铃铃„„”上课铃声响起。这是开学某一天,也是我第一次给这个班上课。进班扫了一眼教室,发现某个座位上还是空荡荡的,看来有人又迟到了。早就听说这个班有位学生特爱迟到,没想到自己第一节课就遇到了这种情况。
过了大概十分钟,这位学生才一摇三晃地来到教室门口,看不出一丝着急的样子。当时我皱了皱眉,但什么也没说,只是示意他赶紧回到座位上,然后继续上课。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这位学生天天迟到,已是习惯性的迟到,他都可以称之为“迟到大王”。那么,他们是不是故意迟到的呢?有可能是因为某些原因,比如,起床晚,或洗脸刷牙磨磨蹭蹭等导致迟到,或者干脆可能是故意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来到教室门口的时候,这位学生仍是不紧不慢的,看不到丝毫着急的样子。其实,学生迟到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1)认为这节课听不听都一样,所以晚点去。
(2)这个老师讲课太差了,与其在教室里睡觉还不如在家里多睡会儿。
(3)晚上睡觉太晚,早上起来迟了。
(4)路上堵车,耽误时间了。
(5)身体不舒服。
(6)因为家庭原因而迟到。
对于这位学生,我也是在课下把他叫到了办公室。当他来到办公室时,我看到的是一张无所谓的脸——显然他已做好了挨批评的准备,对于批评他似乎已经麻木了麻木了。
“来了,叫什么名字,小伟。坐吧。”我起身为他搬来一把椅子。“哦。谢谢老师!”我的举动让小伟有些吃惊。
“小伟,昨晚是不是又睡晚了?”我出人意料微笑地问道,我并没有直接问小伟为什么迟到,而是以婉转的语气表示了自己的关心。“嗯„„是的。”小伟再次露出了吃惊的表情,他嗫嚅着答道。“以后要早点睡,不要学习太晚了,对身体不好。”我继续表示自己的关心,“你知道吗?我曾经在你扔掉的日记纸里发现过这么一句话:自己大了,应该懂点事,别让大人再操心了。你能这么想,老师很欣慰,这说明你是个很懂事的孩子。”听到老师的夸奖,小伟低着头,脸红了。而第二天,小伟提前到了学校。后来我又试着在小伟雯身上寻找他的闪光点。虽然他老是小错不断,总爱迟到,但是在一次集体劳动中,却发现他很积极,又是拖地,又是搬凳子,又是倒垃圾,不怕脏不怕累。所以,对于爱迟到的学生,老师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问清原因,再作处理。就像上面案例一样,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给予他们一定的关爱,以情感渗透学生的心,要“情”通“理”达,从而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像以色列老师这样的策略,我们也能想出。但我们往往忽略了极其重要的一点——微笑着不说话。对这个案例而言,这就是宽容的境界,也就是学生们描述的“难为情而并不难堪”的境界。如果我们此时乘胜前进,加上一些奚落、讽刺、责怪的语言,这个充满智慧的策略也会失去它应有的作用。正是这份恰到好处的含蓄和宽容,让学生觉得难为情,觉出自己的错误,但因为老师的宽容,学生并无“颜面扫地”的难堪和愤怒,取而代之的是感激、愧疚之情,感激是因为老师的尊重,愧疚是对自己行为的不满,感激加上愧疚也许就能促成一系列改过自新的行为。宽容所体现出的教育效果就显现出来了。因此宽容是爱的一个至高境界,但宽容到什么程度?宽容如何有法?这无疑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我想,宽容不是放纵、放任自流,而是以柔克刚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发展的一种智慧。
从《西游记》所想到的-作文 篇14
《西游记》是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创作出来的,主要是讲了唐僧师徒四人克服重重困难,从大唐走到西天取经的.事。
《西游记》中的唐僧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可是由于他的善良“过度”而变得十分迂腐,但他对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却十分严格。我觉得唐僧虽善良,却很顽固,被妖精骗得团团转,自己却不知道。还一再误会别人。
孙悟空虽总被师傅冤枉,可他每次被师傅赶走后,心里除了师傅还是师傅。我认为孙悟空是一个不拘小节、不记仇的人,因为每次师傅赶他走,他都会想尽办法留在师傅身边,不让师傅受到妖精伤害。试问现在有多少徒弟能做到这样呢?
猪八戒总以一个憨厚老实的形象出现,让人笑个不停。沙僧是三师弟,按常理说应最令师傅操心,而事实却恰恰相反,他还总当和事佬,调解师兄们之间的矛盾。当今社会,我感觉沙僧这种人越来越少有,特别是一心一意为别人做事,既不要报酬又没有心计的人。
从IT安全运行技能竞赛想到的… 篇15
这是中央企业的第一次,但绝不仅仅是唯一的一次,它也许会开启信息化专业发展的跨越之路。曾几何时,信息技术部门作为一个服务部门,在企业发展中可以忽略不计,信息化的作用、信息系统的应用乃至信息技术部门的地位很是尴尬。
是的,随着国家、社会和各单位对信息化的高度重视,信息化这个年轻的技术领域正在成为一门专业,我们正在从计算机科学向信息化科学迈进。在电力企业,信息化也正在成为一个体系庞大的专业,它除了一些内容与其他专业融合之外,还有自己的一套独立运行的、与企业须臾不可分离的信息系统,这套系统囊括了服务器、网络、系统软件、应用软件以及安全系统等,覆盖生产、基建、经营等多个专业,比单一的系统更加复杂和庞大,这就要求信息系统运行人员具有更高的技术水平、专业水平和服务水平。
Gartner调查发现,在经常出现的信息系统问题中,源自技术或产品(包括硬件、软件、网络、电力失常及天灾等)方面的问题其实只占20%,而流程失误问题占40%,人员疏失问题占40%。流程失误包括未做好变更管理、超载、无测试等程序上的错误或不完整,人员疏失包括遗忘某些事情、训练不足、备份错误或安全疏忽等。这就说明信息系统上线后,更多情况下需要一种管理,不仅管理设备,而且还要管理系统。应用部门更加关心IT服务对业务带来的影响,强调从业务目标角度出发来优化IT服务。在满足对IT资源进行统一管理、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基础上,更需要保障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行,才可以保证IT投资的价值体现。
运行管理不能看成简单的网管工具的组合,而应该包括主机监控、网络监控、应用监控、业务监控、网络拓扑、可视化、无线运维、资源整合等全面的业务层面的服务和管理,IT资产管理、运维管理、变更管理、端到端监控管理等融入基于ITIL理念的IT服务流程管理,能够实现技术、功能、服务三方面的有机结合,最终使IT管理能够更好地支持、服务于业务,并实现智能化业务服务管理。
现代化的信息系统要发挥作用,需要一体化的IT管理系统来支撑。通过集中管理用户IT资源环境,统一采集用户的主机、网络、安全设备、数据库、中间件、服务和机房设备的资产信息、运行信息、安全信息,实现面向IT资产的可用性和风险管理,建立面向业务的统一IT管理平台,从而更加有效地提供全面的IT监控、安全运行和维护解决方案。
从《我的故事》想到的…… 篇16
当然,愿望和现实之间是存在距离的,要把愿望变成现实必须通过艰苦的努力,不仅需要敢为人先的攻关精神,还要有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我和眭述平主任一起对这个病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我们知道,从好腿上移植一段腓骨可以修复胫骨的缺损,为了覆盖创面,可以从背上移植一块背阔肌肌皮瓣,进行一根腓骨和一块背阔肌肌皮瓣的组合移植,在这方面我们六院已积累了许多临床经验。问题是,小沈右腿皮肤缺损的面积实在太大,光移植一块背阔肌肌皮瓣根本无法覆盖瘢痕切除后遗留的巨大创面,只有同时移植两块背阔肌肌皮瓣才能修复这样广泛的皮肤软组织缺损。而一次手术要同时移植一根腓骨和两块背阔肌骨皮瓣,我们以前还没有做过。不记得我们为小沈的治疗究竟进行了多少次讨论,只知道手术的方案推敲了又推敲,每一个细节都做了周全的考虑,这才使长达10多个小时的手术做得干净利落、一气呵成。
手术取得了成功,得到了预期的结果,小沈又恢复了往日的朝气,迈着自己的双脚前进在生活和工作的道路上。我相信,不认识他的人,绝对想不到他的右腿曾受过那么严重的损伤。
《大众医学》的记者告诉我,在采访沈家父子时,他们一再让记者转达对我们的感谢和问候。其实,给人治病,让伤残的肢体恢复功能,原本是一名称职的骨科医生应当做的,不足挂齿。医生之所以能把复杂的手术做好,除了自己必备的技术技巧之外,病家的信任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医生,手术以前一定会给病人及家属详细交待病情,通报手术的目的、计划和可能达到的治疗效果,还不可避免地要谈到手术可能出现的不利情况,甚至提到手术失败的概率。如果没有沈法同志坚定的要求和他对医生的充分信任,我们是决不可能采用那样极端的措施来治疗他儿子的伤腿的。因为,手术需要从孩子的身上取下一根骨头和两块巨大的肌皮瓣,万一移植失败,对病人将是雪上加霜、得不偿失。尽管医生可以很自信,可医生不能100%地保证一切都会像大家所期望的那样顺利,医学毕竟是有风险的。只有病家对手术的艰难和不可预见性表示充分的理解,医生才有决心知难而上,精心手术,去争取最好的结果,即便万一发生意外,也能从容不迫、认真应对,尽可能做到化险为夷。
此外,小沈的手术所以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也有他自己的一份功劳。因为手术涉及身体的好几个部位,术后疼痛自不必说,而承受把两条腿固定在一起的强迫体位,更需要有十分坚强的毅力。由于他的右腿受过严重的损伤,伤口里根本找不到可以用于吻合的血管,因此在手术中,医生只好在两条腿之间架起一座皮桥,把它们固定在一起。通过这个皮桥,把移植组织的血管缝到右腿的血管上,让移植的腓骨和背阔肌肌皮瓣从左腿获得血液供应;6个星期以后才切断皮桥,把两腿分开。这期间小沈克服了多大困难,只有他自己知道。我们做医生的心里非常清楚,没有病人自觉和密切的配合,手术做得再好,也未必都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从三字经想到的 篇17
最近我读了《乌塔》这篇课文,乌塔14岁就一个人独自游历欧洲,我深深地被乌塔那善良、大胆、细心的品质所折服。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的心里掀起了巨浪,同时也产生了疑问:为什么咱们中国有很多的孩子不能独立自主呢?难道所谓的`“安全”就是对孩子全部的爱吗?其实,我们是一群渴望去窗外自由飞翔的小小鸟,家长们对我们的溺爱简直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父母亲对我们的过分关爱让我们喘不过起气来!
我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考上了名牌大学的学生,就是因为自己不会洗衣服,不会叠被子,甚至连自己的书包都整理不了而被迫辍学!由此可见,有很多中国家庭的孩子多么缺少自主意识啊!这才导致了现在有很多孩子在单元作文生活上对父母的依赖,思想上有太多的束缚,所以使得孩子们在行动上有太多的无奈!我呼吁:请那些用“溺爱之锁”把孩子们锁得很紧的家长打开你们的“溺爱之锁”吧!让孩子们拥有一片独立自主的美好天空!
乌塔是幸运的,她有丰富的阅历,有着广博的学识,她有亲自实践、亲自品尝生活里苦、辣、酸、甜的神奇经历,而我们呢?虽然是幸福的,但却是有缺憾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