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式起重机安全规程

2024-09-27

轮胎式起重机安全规程(通用10篇)

轮胎式起重机安全规程 篇1

轮胎式起重机安全操作规程

1、吊装部分,遵守“十不吊”规定:(1)超负荷或重量不明不吊;(2)斜位不吊;(3)指挥信号不明确不吊;(4)安全装置失灵不吊;(5)重物越过人头不吊;(6)光线阴暗看不清吊物不吊;(7)埋在地下的构件不吊;(8)吊物上站人不吊;(9)捆绑不牢、不稳,盛放过满不吊;(10)重物边缘锋利无防护措施不吊。

2、汽车部分,按汽车操作规程的有关规定执行。

3、起重机手、指挥人员、驾驶员须经过劳动部门培训,持证上岗;证件交项目部存档。经项目部安全教育合格、安全技术交底。

进入施工现场,必须佩戴好安全帽。高处临边必须佩戴好安全带。

4、检查钢丝绳有无损伤,各紧固螺钉是否松动及皮带松紧程度是否适当。

5、检查轮胎气压是否符合规定。

6、工作半径及有效高度以外5米内建立警戒线,障碍物应予清除。

7、起重机完全伸出伸缩支脚架后,垫支点确保平整坚实;全部轮胎均需离开地面。

8、工作前必须发出信号,空负荷运行5秒以上,检查工作机构运转是否正常,安全装置是否可靠。

9、起重机驾驶员、起重工和指挥人员应按规定信号、手势进行联系,驾驶员、起重工必须听从指挥人员指挥,不得各行其是。工作现场应由一名指挥统一人员指挥、监护。

10、第一次起吊、起吊负荷大于前次负荷,以及起吊重量达到起吊极限时,应先吊离地面50-150mm,检查制动器、离合器是否有效,支脚是否牢固,确认无误后方可提升,提升时速度要均匀、平稳。

11、经常注意架空电线,工作场地应尽量远离高压网线,如必须在架空线附近作业时,须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并与高压线保持6米以上的安全距离。

12、不准让起吊的货物从人的头上、汽车和拖盘车驾驶室上经过。工作中,任何人不准上下机械、所提升物体进。禁止猛起吊,急转急落和突然制动。

13、起重物不准长时间滞留空中。起重机满负荷时,禁止复合操作。

14、风速大于10m/s时,不准起吊作业。

15、起吊过程,以及吊物吊在空中时,驾驶员不得离开驾驶室。

16、两台起重机联合起吊同一物体时,必须使用同能力的起重机,工作时,要保持同速提升或降落。起吊重量不得超过两台起重机允许起重量之和的80%,每台起重机的负荷不得大于该机允许起重量的80%。

17、降低起重臂时,在接近该起重量所限定的最大幅度时,应缓慢减速至最低速度运行,平稳停止。

18、起吊易燃、易爆危险品时,必须采取胶皮减震、隔离,少量、分类分别吊装等安全措施。

19、夜间工作时,必须有良好的照明装置。

20、起重机工作完毕后,应将臂杆放在支架上,将吊钩挂在保险杠的挂勾上稍微拉紧,同时收紧变幅钢丝绳,然后顺序收好支脚。

21、按保修规程的规定,进行例保作业。

22、起重机长期停放时,各润滑点需加注润滑油,运动副外露部分应均匀涂上润滑脂加以保护;将轮胎垫起,按规定定期运转。

轮胎式起重机安全规程 篇2

我国现有集装箱专用码头十几个,这些码头堆场机械大部分都采用RTG起重机。随着我国外贸运输的发展,各码头吞吐量猛增,使得堆场堆存能力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为提高堆场的堆存能力,应重新购置堆高能力可达“堆四过五”或更高的新场桥。如将原场桥进行加高改造,每台改造费用约只需廿五万元人民币[1]。改造的前提是各机构不做大改动,并在场桥各工况下保证其整机稳定性、结构的强度。所以有必要对改造后的结构进行安全性分析,以保证结构安全和生产安全,也正是基于此点考虑,本文对拟加高改造2米的RTG进行结构有限元Ansys分析,从而保证改造后的起重机满足安全生产要求。

2 整体稳定性分析

工作状态整体稳定性计算是计算空载时,大车制动,同时风向与大车运动方向平行的状态,此时RTG受风面积最大,自重稳定力矩小,RTG自身处于最易倾覆状态。

此时工作状态风速:20m/s折算风压:245N/㎡

大车空载行走速度v=2.2m/s

根据JIS设计规范,a=0.008 v

算得运行结构加速度值:

空载行走a=0.091m/s2

小车行走速度v=1.16m/s

算得小车运行结构加速度值:a=0.067m/s2

以上情况同时发生时,大车自重力矩(正值)与倾覆力矩(负值)之和为正值,因此龙门吊工作状态整体稳定性符合要求,工作状态稳定性足够。

同理,可计算的在加高后,RTG在非工作状态时,在风速45m/s(非工作状态设计风速)情况下龙门吊自重力矩(正值)与倾覆力矩(负值)之和为负值因此在暴风预告时,应把四根门腿下端的锚定位拉索固定。

3 整体强度分析

由于有限元方法能够给出所需要的模型任意部位的应力和位移状态,自动给出立体图像,可反复使用同一模型进行各种加载荷状况的计算,保证了模型的完全相似,所以本文采用有限元方法,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计算各种加载荷状况下各部分的受力情况,评价其强度是否满足要求。

有限元法又称有限单元法(Finite Element Method,FEM):属于力学分析中的数值法,起源于航空工程中的矩阵分析,它是把一个连续的介质(或构件)看成是由有限数目的单元组成的集合体,在各单元内假定具有一定的理想化的位移和应力分布模式,各单元间通过节点相连接,并藉以实现应力的传递,各单元之间的交接面要求位移协调,通过力的平衡条件,建立线性方程组,求解这些方程组,便可得到各单元和节点的位移、应力。简言之,就是化整为零分析,积零为整研究。

FEM的解题思路可简述为:从结构的位移出发,通过寻找位移与应变,应变与应力,应力与内力,内力与外力的关系,建立相应的方程组,从而由已知的外力求出结构的内应力和位移。有限元分析过程由其基本代数方程组成:[K]{V}={Q},[K]为整个结构的刚变矩阵,{V}为未知位移量,{Q}为载荷向量[2]。

3.1 计算方法

为了方便把载荷输入到ANSYS计算软件,先把载荷分为各种相对独立的载荷,然后将其中的几个独立载荷合成,组合成各种工况下的载荷。

3.2 基本载荷的计算[3]

(1)框架各部分自重均布载荷由ANSYS软件通过给定的密度后,施加重力加速度实现

当龙门吊工作时时,移动载荷包括:

工作风载荷风速20m/s,即风压q=245.2N/㎡计算。非工作风载荷按风速45m/s,即风压q=1241.3N/㎡计算,计算时根据没跟杆件的迎风面积及体形及设计规范相关部件的风力系数的要求计算风载,然后以集中载荷形式加在每一焊接的相应节点上。

其中经计算框架X正方向风力载荷:WLOX=32521N

框架Z正方向风力载荷:WLOZ=45101N

(2)大车制动时框架Z正方向惯性力均布载荷(ANSYS中由施加加速度实现)满载加速度(考虑起动不均匀1.5倍、再由实际惯性力换算出)

小车制动时框架X正方向惯性力均布载荷(ANSYS中由施加加速度实现)满载加速度(考虑起动不均匀1.5倍、再由实际惯性力换算出)

(3)大、小车制动时小车轮子处的力(风沿大车运动方向):考虑小车和吊重的惯性力、满载时:

Y负方向4个小车轮压Py=181545 N

Z正方向惯性力Pz=12805.4/4

X正方向惯性力Px=7447.05/4

(4)大、小车制动时轮子处的力(风沿小车运动方向):考虑小车和吊重的风力、惯性力、满载时:

Y负方向轮压Py=181545 N

Z正方向惯性力和风力Pz=2112 N

X正方向惯性力和风力Px=5152.5 N

(5)静载试验,1.4倍的额定载荷:

Y负方向轮压Py=232113 N

(6)小车吊重偏载时的轮压:考虑吊重偏载,小车方向偏载175+150mm,大车方向偏载600mm,四个轮压分别为:

载荷以考虑结构冲击载荷系数M=1.1,起升载荷动载系数φ=1.4

根据以往的计算经验,以下两种工况(小车在跨中、一侧)载荷下框架产生最大应力,这两种工况是由上述几种独立载荷中的某几个组合而成的,各种工况的说明和载荷组合如下:

A类载荷:

工况A1:满载、大车制动惯性力,考虑结构动载。

工况A2:满载、正常载荷起升,考虑结构动载。

工况A3:满载、正常载荷,小车惯性力,考虑结构动载。

工况A4:满载、偏心载荷起升,考虑结构动载。

B类载荷:

工况B1:满载、大车制动惯性力,考虑结构动载和工作风载荷。

工况B2:满载、正常载荷起升,考虑结构动载和工作风载荷。

工况B3:满载、正常载荷,小车制动惯性力,考虑结构动载和工作风载荷。

工况B4:满载、偏心载荷起升,考虑结构动载和工作风载荷。

C类载荷:

工况C1:空载,考虑暴风载荷。

分别对上述工况进行有限元分析可以得到,当载荷位于跨中和端部时,A4工况最恶劣如图1和图2所示,其中跨中时最大为155MP

由此可以看到,加高2米后结构的强度在各种工况下均满足要求。

4 结论

通过分析RTG加高后工作与非工作状态下整机稳定性,并对加高后的结构进行应力强度以及倾覆性分析,结果表明,加高后的结构可以满足安全性能的要求,加高方案合理。

摘要:为了适应生产需要,需要堆高能力更高的轮胎式龙门起重机(RTG),但为了节约成本,往往加高改造现有RTG。为了保证改造后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满足要求,文中首先分析了加高后工作与非工作状态下整机稳定性,然后用有限元软件分析了各工况下结构的强度,经分析改造后的结构符合安全性要求。

关键词:有限元,应力分析,改造

参考文献

[1]李植龙.轮胎式集装箱龙门起重机的金属结构改造设计[J].起重运输机械,1994,(5):20-22.

[2]吕彭明.特大跨度门式起重机结构安全性计算机仿真[J].山东交通学院学报,2002 vol.10.No.2:69-74.

塔吊起重机安全操作规程 篇3

1.操纵各控制器时应依次逐级操作,严禁越档操作。在变换运转方向时,应将控制器转到零位,待电动机停止转动后,再转向另一方向。操作时力求平稳,严禁急开急停。

2.吊钩提升接近臂杆顶部、小车行至端点或起重机行走接近轨道端部时,应减速缓行至停止位置。吊钩至臂杆顶部不得小于1m,起重机距轨道端部不得小于2m。

3.动臂式起重机的起重、回转、行走三种动作可以同时进行,但变幅只能单独进行。每次变幅后应对变幅部位进行检查。允许带载变幅的在满载荷或接近满载荷时,不得变幅。

4.提升重物后,严禁自由下降。重物就位时,可用微动机构或使用制动器使之缓慢下降。

5.提升的重物平移时,应高出其跨越的障碍物0.5m以上。

6.两台起重机同在一条轨道上或在相近轨道上进行作业时,应保持两机之间任何接近部位(包括吊起的重物)距离不得小于5m。

7.主卷杨机不安装在平衡臂上的上旋式起重机作业时,不得顺一个方向连续回转。8.装有机械式力距限制器的起重机,在每次变幅后,必须根据回转半径和该半径时的允许载荷,对超载荷限位装置的吨位指示盘进行调整。

9.弯轨路基必须符合规定要求,起重机转弯时应在轨面上撒砂子,内轨面及两翼涂上润滑脂,配重箱转至转弯外轮的方向。

10.严禁在弯道上进行吊装作业或吊重物转弯。

11.作业后,起重机应停放在轨道中间位置,臂杆应转到顺风方向,并放松回转制动器。小车及平衡重应移到非工作状态位置。吊钩提升到离臂杆顶端2~3m处。

12.将每个控制开关拨至零位,依次断开各路开关,闭操作室门窗,下机后切断电源总开关。打开高空指示灯。

13.销紧夹轨器,使起重机与轨道固定,如遇八级大风时,应另拉缆风绳与地锚或建筑物固定。

14.任何人员上塔帽、吊臂、平衡臂的高空部位检查修理时,必须佩带安全带。

十不吊

桥式起重机安全操作规程 篇4

1、操作人员须经过专门技术培训,持证(操作证)上岗操作。

2、操作人员应从专用梯上下操作室,合电闸前应检查控制器是否在零位。

3、开车前应检查轨道上、地面上及运行范围内是否有人或障碍物,并检查起升高度和各种限位开关是否灵敏可靠。

4、开动时先要鸣铃示意,起重物件要轻起轻放,操作人员坚持“十不吊”原则。

5、吊运重物时要在车间安全通道上空行驶,不准从人和机器上通过。

6、运行中不得突然变速和开倒车。两台起重机同时工作时,一般应保持3-5米距离。

7、禁止用一台桥式起重机去顶另一台起重机。

8、工作结束后将吊钩提升到轨道与地面中间,将跑车开到两条轨道中间,切断电源后方可离去。

河津项目部机械科

履带起重机安全操作规程 篇5

一、每班工作前,司机必须按规定进行各项检查与保养后,方可启动发电机。发动机启动前,应将所有操纵杆放在“空档”位置。发动后应注意各部仪表指示是否正常。是否有异响。确认正常后方可开始工作。

二、开始工作前,应先试运转一次。运转时先接上主离合器再按顺序扳动各机构的操纵杆,检查各机构的工作是否正常,制动器是否灵敏可靠,必要时应加以调整或检修。

三、作业前应注意在起重机回转范围内有无障碍物。

四、起重臂最大仰角不得超过原厂规定,无资料可查时,最大仰角不得超过78°。

五、重物起吊时,司机的脚应放在制动器踏板上,并严密注意起吊物的升降,勿使起重吊钩到达顶点。

六、起吊最大或接近额定重量时,起重机必须置于坚硬而水平的地面上,如地面松软和不平时应采取措施。起吊时的一切动作应以缓慢的速度进行,禁止同时进行两种动作。

七、吊物行走时,地面应坚实平坦,起重臂应在履带正前方,重物离地高度不得超过0.5米,回转机构、吊钩的制动器必须刹住。起重机禁止作运输机械使用。

八、空车行走转向时不得过快过急。下坡时严禁空档滑行。

九、在深坑边工作时,机身与坑边应根据土质情况保持必要的安全距离,以防塌方。

十、起重机行走时。避免在松软或不能承受重压的管、沟、地面上行

驶,以防翻倒或压坏管、沟。如果必须通过,应在地面上铺上结实的木板。

十一、起重机不能在斜坡上横向运行,更不允许朝坡的下方转动起重臂,如果必须运行或转动时,应将机身垫平。

十二、工作完毕后,应关闭发动机,操纵杆放到空档位置,将各制动器刹死。冬季应将冷却水放尽。并将驾驶室门窗锁住。

十三、履带起重机必须遵守起重机械的一般安全技术规程。

汽车式和轮胎式起重机安全操作规程

一、起重机的准备工作和起重作业除应严格执行履带起重机的有关规定外,根据汽车、轮胎起重机的特点,还需注意以下几项:

1、轮胎气压应充足。

2、在松软地面工作时,应在作业前将地面填平、夯实。机身必须固定平稳。

3、汽车起重机不准吊重行驶或不打支腿就吊重。

4、轮胎起重机不打支腿工作时,轮胎的气压应在0.7MPa左右。起重量应在规定不打支腿的额定重量范围内。

5、轮胎起重机作业时,必须作短距离行走时,应遵照使用说明书的规定执行。重物离地高度不能超过0.5米,重物必须在行走的正前方,行驶要缓慢,地面应坚实平整。严禁吊重后作长距离走行。

6、当起重机的起重臂接近最大仰角吊重时,在卸重前应先将重物放在地上,并保持绳拉紧状态,把起重臂放底,然后在脱钩,以防止起重机卸载后向后倾翻。

二、行使过程中,汽车起重机的起重臂不得硬性靠在拖架上,拖架上必须垫约50毫米的橡胶快,吊钩挂在汽车前端保险杠上不得过紧。轮胎起重机应将吊钩升到接近极限位置,并固定在起重臂上。

三、全液压汽车起重机还必须遵守下列各项规定:

1、发动机启动后将油泵与动力输出轴结合,在待速下进行预热,液压油温达30才能进行起重作业。

2、在支腿伸出放平后,即关闭支腿开关,如地面松软不平,应修整

地面,垫放枕木。检查安全可靠后在进行起重作业。

3、吊重物时,不得突然升降起重臂。严禁伸缩起重臂。

4、当起重臂全伸,而使用副臂时,仰角不得小于50℃。

5、作业时,不得超过额定起重量的工作半径,亦不得斜拉起吊。并禁止在前面起吊。

6、一般只允许空钩和吊重在额定起重量30%以内使用自由下落踏板。操作时应缓慢,不要突然踏下或放松。除自由下落外,不要把脚放在自由下落踏板上。

7、蓄能器应保持规定压力,低于或大于规定压力范围不仅会使系统恶化,而且会引起严重事故。

8、在现场不得吊着重物行走。

9、除上述规定外还应严格按说明书有关规定执行。

四、汽车式和轮胎式起重机必须遵守起重机械的一般安全技术规定。

桥式、龙门式起重机安全操作规程

一、开车前应认真检查机械设备、电气部分和防护保险装置是否完好、可靠。如果控制器、制动器、限位器、电铃,紧急开关等主要附件失灵,严禁吊重。

二、必须听从信号员指挥,但对任何人发出的紧急停车信号,都应立即停车。

三、司机必须在确认指挥信号后方能进行操作,开车前应先鸣铃。

四、当接近卷扬限位器,大小车临近终端或与邻近行车相遇时,速度要缓慢。不准用倒车代替制动,限位器代替停车开关,紧急开关代替普通开关。

五、应在规定的安全走道、专用站台或扶梯上行走和上下。大车轨道两侧除检修外不准行走。小车轨道上严禁行走。不准从一台起重机跨到另一台起重机。

六、工作停歇时,不得将起重物悬在空中停留。运行中,地面有人或落放吊件时应鸣铃警告。严禁吊物在人头上越过。吊运物件离地不得过高。

七、两台桥吊同时起吊一物件时,要听从指挥,步调一致。

八、运行时,桥吊与桥吊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九、检修桥吊应靠在安全地点,切断电源,挂上“禁止和闸”的警示牌。地面要设围栏,并挂“禁止通行”的标志。

十、重吨位物件起吊时,应先稍离地试吊,确认吊挂平稳,制动良好,然后升高,缓慢运行。不准同时操作三只控制手柄。

十一、桥吊运行时,严禁有人上下。也不准在运行时进行检修和调整。

十二、运行中发生突然停电,必须将开关手柄放置“0”位。起吊件未放下或锁具未脱钩,不准离开驾驶室。

十三、运行时由于突然故障而引起吊件下滑时,必须采取紧急措施,向无人处降落。

十四、露天桥吊遇有风暴、雷击或六级以上大风时应停止工作,切断电源,车轮前后应赛垫块卡牢。

十五、夜间作业应有充足的照明。

十六、龙门吊机除执行上述条款外,行驶时还应注意轨道上有无障碍物 ;吊运高大物件妨碍视线时两旁应设专人监视和指挥。

十七、司机必须认真做到“十不吊”。

1、超过额定负荷不吊;

2、指挥信号不明,重量不明,光线暗淡不吊;

3、吊绳和附件捆缚不牢,不符合安全规则不吊;

4、桥吊吊挂重物直接进行加工的不吊,5、歪拉斜挂不吊;

6、工件上站人或工件上浮放着有活动物不吊;

7、氧气瓶、乙炔发生器等具有爆炸性物品不吊;

8、带棱角缺口未垫好不吊;

9、埋在地下的物件不吊;

10、液态或流体盛装过满不吊。

十八、工作完毕,桥吊应停在规定位置,升起吊钩,小车开到轨道两端,并将控制手柄放置“0”位,切断电源。

拼装式起重机工作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1、起吊重物时,吊钩钢丝绳应保持垂直,不准斜拖被吊物体。

2、所吊重物应找准重心,并捆扎牢固。有锐角的应用垫木垫好。

3、在重物未吊离地面前,起重机不得做回转运动。

4、提升或降下重物时,速度要均匀平稳,避免速度急剧变化,造成重物在空中摆动,发生危险。落下重物时,速度不宜过快,以免落地时摔坏重物。

5、起重机在吊重情况下,尽量避免起落臂杆。必须在吊重情况下起落臂杆时,起重量不得超过规定重量的50%。

6、起重机在吊重情况下回转时,应密切注意周围是否有障碍物,若有障碍物应设法避开或清除。

7、起重机臂杆下不得有人员停留,并尽量避免人员通过。

8、两台起重机在同一轨道上作业,两机间距离应大于3m。

9、两台起重机合吊一物体时,起重量不得超过两台总起重量的75%,两台起重机走行、吊放动作要一致。

10、起重、变幅钢丝绳需每周检查一次,并作好记录,具体要求按起重钢丝绳有关规定执行。

11、空车走行或回转时,吊钩要离地面2m以上。

12、风力超过六级时,应立即停止工作。TMK应将臂杆转至顺风方向并适当落低,将吊钩挂牢。龙门吊须打好铁楔(止轨器),并将吊钩升至上限。同时关好门窗,切断电源,拉好缆风绳。平时工作完毕后也应照此办理。

13、起重机平台上严禁堆放杂什物件,以防在运行中掉下伤人,经常用的工具应放在操作室内的专用工具箱内。

14、运行中,不准突然变速或开倒车,以免引起重物在空中摆动,也不准同时开动二项以上(包括副钩)的操作机构。

15、开车时,操作人员的手不得离开控制器,运行中突然发生故障时,应采取措施将重物安全降落,然后切断电源,进行修理。严禁在运行中检修保养。

七、起重机遇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得起吊:

1、重物超过起重机额定起重量。

2、重物重量不明。

3、信号不明。

4、重物捆扎不牢。

5、露天作业遇六级(梁上五级)以上大风及大雨、大雾等恶劣气候。

6、夜间作业照明不好。

7、斜拉。

8、钢丝绳严重磨损出现断股及有人在起重机上或机房进行检修。

拼装式起重机(龙门吊)安全操作规程

一、拼装式起重机司机与信号员应有统一的信号。操作人员应从专用梯上、下操作室,合闸前应先把控制器转到零位。操作室内应垫木板或胶皮绝缘板。

二、拼装式起重机工作前,应做好下列准备工作:

1、检查钢结构部件连接是否牢固。

2、检查卷场机各转动部分润滑是否良好,刹车装置是否灵敏可靠。

3、检查电器设备接线是否正确,绝缘是否良好。

4、检查并试验各限位开关是否灵敏,照明设备是否齐全良好。

5、检查脚手板、栏杆、扶梯是否合乎安全要求。轨钳(或锚固螺丝)是否紧固。

6、三角架两后支腿销子及卡板是否移动。

7、机房及操作室内消防器材是否齐全有效。

三、司机操作室必须设在视野良好的位置。

四、起重机吊重、变幅、回转所用的卷扬机,必须满足“卷扬机”安全技术要求,走行用电机必须符合“电动机”的有关安全技术规定,起重机所用的钢丝绳必须满足有关安全技术要求。

轮胎式起重机安全规程 篇6

武汉国际集装箱有限公司一台额定起升重量41t、编号RTG02的轮胎式集装箱龙门起重机 (RTG) , 采用西门子S7-300PLC和6SE70系列变频器控制系统。根据起升机构负载既是恒转矩负载又是位能负载的特点, 系统采用带测速编码器的闭环矢量变频控制方式, 实现恒转矩调速和恒功率调速, 具有足够的调速硬度和良好的低转矩特性, 满足起升机构位能性负载的四象限运行要求。即使在零速时起升电机也能以额定转矩的150%输出, 其输出转矩的能力可承担全部负载转矩。起升机构采用电气能耗制动与机械制动相结合的制动方式, 机械制动滞后于电气制动, 能耗制动是电机减速时由调速系统自身产生的, 电机减速即将停止时, 机械制动器再参与制动。

电机从启动到全速运转, 加速时间设置为4s, 当操作手柄离开零位时, PLC立即向变频器发出运行指令, 但电机并不立即运转 (速度为零) 。变频器向电机输出励磁电流建立磁场, 当建立电磁转矩后, 变频器发出运行信号给PLC, PLC再延迟0.2s发出制动器打开信号, 制动器得电打开, 电机开始运转。电机从全速运转到停止, 减速时间设置为3s, 当操作手柄从某挡退到零位时, 变频器输出频率逐渐下降, 同时能耗制动开始。当实际速度下降到额定转速的2.5%时, 变频器输出继续运行, 但会给PLC发出此时变频器已为零速的控制信号, 使PLC给制动器合闸的信号消失, 制动器失电抱闸, 电机停转。

2012年4月, RTG02在作业过程中突然出现坠箱事故。司机描述为在正常作业中, 吊具提升到四层箱高后, 起升手柄回零位, 操作小车手柄往后倒车向车道运行过程中, 吊具突然失控下坠, 砸到下方两个贝位中间的三层箱上。起升钢丝绳脱出滑轮2~3m, 故障报警显示电机超速, 制动器刹车片已烧毁。

二、故障分析及处理

1. 故障分析

分析PLC控制程序和变频器参数设定, 认为控制制动器的打开、抱闸时间设置合理, 能很好的与电机运行同步。变频器、PLC的参数设置以及它们之间的配合也未出现错误。据此初步判定RTG02坠箱不是系统电气控制的问题, 而是制动器本身电气或机械发生故障, 导致制动器工作异常。

RTG02起升机构制动器采用电力液压盘式制动器, 通过制动瓦块 (摩擦衬垫) 施压于制动盘, 对旋转机械进行停止制动。当机构断电, 停止工作, 制动器的驱动装置———推动器也同时断电, 并停止驱动。这时制动弹簧的弹力通过两侧制动臂传递到制动瓦, 使制动覆面产生规定的压力并建立规定的制动力矩, 起到制动作用。当机构通电驱动时, 制动器的推动器也同时通电驱动并迅速产生足够的推力推起推杆, 使制动弹簧进一步压缩, 制动臂向两侧外张, 使制动瓦覆面脱离制动盘, 消除制动覆面的压力和制动力矩, 停止制动作用。

通电检查制动器时, 发现推动器在通电后动作缓慢, 推杆不停的上下跳动, 工作异常。检查推动器电机及线路均正常, 打开推动器发现液压油缸密封圈磨损, 产生过大间隙, 压力异常造成推杆推力不稳定。调整制动弹簧时, 力矩始终达不到要求, 弹簧弹力明显下降。

通过上述检查, 分析判断起升机构溜钩坠箱的主要原因是推动器液压密封圈磨损引起驱动压力泄漏, 压力保不住, 不时打压, 导致顶杆推力不够而上下跳动, 造成顶杆的补偿行程不足, 致使制动器打开时间与电机运转不同步, 制动器未完全打开, 电机运转时制动盘与刹车片磨损, 形成大的制动间隙并产生大量摩擦热;制动器力矩弹簧弹力下降, 产生制动力矩不够, 刹不住车。

2. 处理措施

(1) 更换一台新的同型号电力液压盘式制动器。

(2) 重新对起升机构的西门子变频器做静止状态电机辨识。步骤: (1) 在设备停机状态下, 通过西门子DriverMonitor软件, 在线重新设定变频器中相应控制字参数设定值 (表1) 。 (2) 参数设定完后, 设备开机。使变频器由 (°008) 待机状态进入到开机准备 (°009) 状态。 (3) 通过变频器PMU参数设置单元, 将参数P115设定为2, 然后按下PMU单元的切换键P, 当PMU单元输出显示报警A078“零速测量跟踪”后立刻按下开机键I, 变频器接电进行自动电机辨识程序。在自动电机辨识过程中变频器报故障, 将取消辨识而关机。 (4) 静止状态电机辨识完后, 将改过的控制字参数设定值改回到原设定值即可。

通过静止状态下的电机辨识, 变频器会执行“自动参数设置”, 并对电机进行接地故障测试, 泄漏测量, 执行DC测量改善闭环控制。同时重新测量电机空载电流、磁抗、R (定子+电缆) 、总泄漏阻抗、R (转子) 等性能参数, 进一步优化了电机模型, 提高了闭环矢量控制的精度和可靠性。

(3) 增加制动器的释放限位开关和行程补偿检测开关, 并将开关量信号接入PLC进行安全控制。

三、总结

RTG02起重机已在公司运行8年, 期间发生过1次类似溜钩坠箱现象, 起升机构在起吊重箱加速时, 因发动机功率不足造成发电机电压下降, 变频器报F008故障 (低压故障) 使紧停保护回路动作, 制动器抱闸停止, 重箱下坠, 下滑距离约0.3m。可见整机的安全保护非常可靠, 出现溜钩现象时紧急制动装置对整机进行了有效保护, 但是此次制动器出现失灵现象之前却没有任何异常征兆。后续调查发现该制动器在打开、抱闸过程中, 释放保护限位开关损坏后既无新开关更换也无法修复, 为此维修人员断开保护开关的接线, 并且屏蔽程序中的保护信号, 使设备暂时恢复运行 (此后始终未更换保护限位开关) 。虽然此次溜钩主要原因是制动器自身异常, 但由于释放保护限位开关未接线, 使起升控制对制动器失去有效检测和保护, 未能及时发现制动器推杆异常, 以及制动片磨损, 最终导致制动器失灵。

汽车式起重机安全操作规程 篇7

1.机械停放的地面应平整坚实,应按铁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的要求与沟渠、基坑保持安全距离。

2.作业前应伸出全部支腿,撑脚下必须垫方木,调整机体水平度,无荷载时水准泡居中,支腿的定位销必须插上,底盘为弹性悬挂的起重机,放支腿前应先收紧稳定器。

3.调整支腿作业必须在无载荷时进行,将已伸出的臂杆缩回并转至正前方或正后方,作业中严禁扳动支腿操纵阀。

4.作业中变幅应平稳,严禁猛起猛落臂杆,在高压线垂直或水平作业时,必须遵守铁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的规定。

5.伸缩臂式起重机在伸缩臂杆时,应按规定顺序进行,在伸臂的同时,应相应下放吊钩,当限位器发出警报时应立即停止伸臂,臂杆缩回时,仰角不宜过小。

6.作业时,臂杆仰角必须符合说明书的规定,伸缩式臂杆伸出后,出现前节臂杆的长度大于后节伸出长度时,必须经过调整,消除不正常情况后,方可作业。

7.作业中出现支腿沉陷、起重机倾斜等情况时,必须立即放下吊物,经调整、消除不安全因素后,方可继续作业。

8.在进行装卸作业时,运输车驾驶室内不得有人,吊物不得从运输车驾驶室上方通过。

9.两台起重机抬吊作业时,两台性能应相近,单机载荷不得大于额定起重量的80%。

10.轮胎式起重机需短距离带载行走时,途径的道路必须平坦坚实,载荷必须符合使用说明书规定,吊物离地高度不得超过50cm,并必须缓慢行驶,严禁带载长距离行驶。

11.行驶前,必须收回臂杆、吊钩及支腿,行驶时保持中速,避免紧急制动,通过铁路道口或不平道路时,必须减速慢行,下坡时严禁空挡滑行,倒车时必须有人监护。

12.行驶时,在底盘走台上严禁有人或堆放物件。

13.起重机通过临时性桥梁(管沟)等构筑物前,必须遵守铁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确认安全后方可通过,通过地面电缆时应铺设木板保护,通过时不得在上面转弯。

1塔式起重机安全操作规程 篇8

1、起动前重点检查下列项目:

①基础有无沉降、有无积水;②塔身标准节、臂架及拉杆、附墙架等金属结构,有无开焊、裂纹和变形等损伤;③螺栓和销轴联接是否齐全可靠;④附着装置与塔身、墙体的连接是否可靠;⑤检查钢丝绳磨损、断丝、断股等情况,根据钢丝绳报废标准确定能否继续使用;钢丝绳在卷筒上必须排列整齐,尾部卡牢,工作中卷筒上最少保留三圈以上钢丝绳;⑥吊钩和滑轮是否正常,有无裂纹和损伤,有无卡塞现象;⑦电缆和电气是否正常,电压是否符合要求;每次大风、雨天气后,要首先检查各配电箱及集电环绝缘情况,确认无问题后方可送电;⑧工作机构外观及连接紧固情况正常,齿轮箱、液压油箱的油位符合规定;⑨各安全装置齐全完好。

2、送电前,各控制器手柄应在零位。作业前,应进行空载运转,试验各工作机构是否运转正常,有无异响,各机构的制动器及安全防护装置是否有效,确认正常后方可作业。

3、司机在工作中严格按有证信号工发出的口令或信号、旗语、手势进行操作,如发现指挥信号不清楚或指挥错误将引起事故时,司机有权拒绝执行并采取措施防止发生事故,严禁无证指挥操作。

4、严禁利用起重吊钩升降人员。

5、起吊重物时,重物和吊具的总重量不得超过起重机相应幅度下规定的起重量。

6、应根据起吊重物和现场情况,选择适当的工作速度,操纵各控制器时应从停止点(零点)开始,依次逐级增加速度,严禁越挡操作。在变换运转方向时,应将控制器手柄扳到零位,待电动机停转后再转向另一方向,不得直接变换运转方向、突然变速或制动。

7、有快、慢速档的塔机,司机必须弄清起升速度与重量的关系,正确操作,慢就位。各低速档仅为动作初始和就位时使用,使用时间不可过长,以免烧毁电机。

8、在吊钩提升、起重小车或行走大车运行到限位装置前,均应减速缓行到停止位置,并应与限位装置保持一定距离(吊钩不得小于1m,行走轮不得小于2m)。严禁采用限位装置作为停止运行的控制开关。

9、提升重物,严禁自由下降。重物就位时,可采用慢就位机构或利用制动器使之缓慢下降。

10、回转制动仅为吊物就位锁车之用,不得用于刹车。

11、提升重物作水平移动时,应高出其跨越的障碍物0.5m以上。

12、对于无中央集电环及起升机构不安装在回转部分的起重机,在作业时,不得顺一个方向连续回转。

13、司机必须抵制违章作业的指令,坚持“十不吊“的规定:

(1)被吊物重量超过机械性能允许范围不准吊。(2)吊物下方有人不准吊。(3)信号不清楚不准吊。(4)吊物上站人不准吊。(5)埋在地下物不准吊。(6)斜拉斜牵物不准吊。(7)散物捆扎不牢不准吊。(8)零小物无容器不准吊。(9)吊物重量不明,吊索具不符合规定不准吊。(10)六级以上强风不准吊。

14、运料过程中,如遇其它塔机在作业区,必须采取避让措施,禁止强行进入作业。

15、遇有特殊情况但又必须吊运时,须经过机械、技术、安全部门研究,采取措施并经主任工程师批准,方可进行。

16、起吊重物时,必须知道被吊物重量和相应的工作幅度,有力距限制器超重限位器也不能完全依赖力距限位器超重限位器。

17、塔机在运行中严禁进行修理、调整和保养工作,除必要情况外不准带电检查。塔机发生故障司机不懂时,不许乱动、乱拆以免损坏机件,酿成事故。

18、在塔机运转过程中,司机必须注意倾听各工作机构有无异响,如有异响必须待排除后,方可使用。

19、作业中,当停电或电压下降时,应立即将控制器扳到零位,并切断电源。如吊钩上挂有重物,应稍松稍紧反复使用制动器,使重物缓慢地下降到安全地带。塔机在停工、休息或中途停电时,不得使重物悬在空中。

20、作业中如遇六级及以上大风或阵风,应立即停止作业,起重臂应能随风转动。

21、作业中,操作人员临时离开操纵室时,必须切断电源,锁紧夹轨器。

22、作业完毕后,并松开回转制动器,使回转部分随风的变化自由回转。如因工作幅度内有障碍物,不能使大臂随风自由回转时,应对大臂进行锚固,锚固点尽量位于大臂端部。小车及平衡重应置于非工作状态,吊钩宜升到离起重臂顶端2~3m处。

23、停机时,应将每个控制器拨回零位,依次断开各开关,关闭操作室门窗,下机后,断开电源总开关,打开高空指示灯。

24、在寒冷季节,对停用起重机的电动机、电器柜、变阻器箱、制动器等,应严密遮盖。

25、检修人员上塔身、起重臂、平衡臂等高空部位检查或修理时,必须系好安全带并固定在牢固可靠的部位。

26、操作室禁止放置易燃物和妨碍操作的物品;冬季取暖必须采取安全措施,防止火灾、触电事故。必须在驾驶室内和平衡臂配电箱旁各放置一台有效的灭火器。

27、工作时禁止饮食、吸烟、打闹或通过对讲机与他人闲谈,不得做有碍安全操作的事,在工作时间不得脱离岗位。操作室禁止非作业人员进入。

28、塔司必须经由扶梯上下,爬扶梯时不得携带笨重物品,手上不得拿东西。塔司不得由塔机上向下抛撒任何物品。

轮胎式起重机安全规程 篇9

1 码头概况

前方承台:高桩梁板式结构,宽17.52 m,主要由桩基、迭合横梁、迭合火车板、预应力门机梁预制靠船构件和现浇面层等部分构成。分为10个结构段,标准段长59.5 m,包括9个桩基排架。在每个泊位的首尾处均设置了纵向叉桩。标准排架间距7 m,在伸缩缝处桩基排架间距为3.5 m。面层厚度为0.15 m,面板厚0.45 m。码头设计荷载为30 kN/m2。

后方承台:采用简支梁板式高桩承台结构,宽22 m,主要由预应力简支梁、预制实心板、预应力空心板和面层等构成。面层厚度为0.05 m,面板厚0.50 m。码头设计荷载为50 kN/m2。

QLY50全液压轮胎式起重机:额定起重量为500 kN,支腿最大伸长量6.4 m×6.4 m,吊臂长19 m。行驶状态自重470 kN,额定起重量×工作半径:500 kN×3 m,158 kN×10 m。

2 试验设计与验算

2.1 试验设计

试验对象为QLY50全液压轮胎式起重机,采用荷重传感器测试起重机支腿在工作时的支腿压力。经过核算,计划在该码头前方承台进行吊重为150 kN的货物,由于没有该吊重的砝码,所以选择了采用吊重为100 kN时的支腿压力附加50 kN吊重的腿压来核算,后者可根据静力学平衡关系得到。先将荷重传感器置于QLY50全液压轮胎式起重机四个支腿下,保持荷重传感器的中心线与支腿中心线重合。荷重传感器与动静态测试仪相接,然后起重机支腿伸长支于传感器上,预压后开始测试,本次试验按照起重机吊臂转向起重机正前方为0°角,顺时针旋转分别测试0°,45°,90°,135°,180°,225°,270°和315°八个方位。每个方位分别测试起重机吊臂仰角为52°,60°和75°时的支腿压力。表1为实测值。

2.2 验算

起重机最大支腿压力验算:根据起重机的性能参数可知,吊重为158 kN时的工作半径为10 m(臂长19 m)。这与本次验算的吊重值很接近,因此选取吊重150 kN时工作半径为10 m,经过验算,此种情况下吊臂的仰角为58°。又因为在实测时我们选取的角分别为52°,60°和75°三种情况,其中吊臂仰角为60°时与58°的值相近,支腿压力计算时参考吊重100 kN、吊臂仰角60°时的值。由此推算得,吊重为150 kN情况下,当吊臂水平旋转至45°仰角为60°时产生各腿压力为P1=350 kN,P2=120 kN,P3=2.75 kN,P4=132 kN,这种情况为支腿压力最不利分布情况。

码头承台抗力验算:本次计算主要考虑轮胎吊在码头前方承台打支腿作业情况,考虑两台轮胎吊协同作业情况。同时应验算轮胎吊在前后承台空载行驶时码头的安全性。

码头设计荷载为:前方承台30 kN/m2,后方承台50 kN/m2。

支腿作用时结构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持久组合验算:

其中,Sd为作用效应设计值;Rd为结构抗力设计值;γ0为结构重要性系数;γG为永久作用分项系数;CG为永久作用效应系数;GK为永久作用标准值;γQ1为主导可变作用分项系数;CQ1为主导可变作用效应系数;Q1K为主导可变作用标准值;γQi为第i个非主导可变作用分项系数;CQi为第i个非主导可变作用效应系数;QiK为第i个非主导可变作用标准值。

荷载分项系数取为:结构自重取1.2,吊车支腿荷载取1.5,吊车空载行驶轮压取1.4。吊车打支腿作业和空载行驶时分别取1.0和1.1的冲击系数。分别对前后方承台的板、梁、柱进行验算,结合有限元数值计算得出结论。

利用对比法将核算荷载效应同原设计荷载效应或构件抗力(强度)进行对比,如果前者大说明不符合安全要求,反之符合安全要求。前方承台有限元模型如图1所示。

2.3计算结果

1)前方承台。通过表2可以看出,QLY50轮胎吊在码头前方承台空载行驶及打支腿吊重150 kN作业时均没有超过原设计荷载效应或结构构件的抗力值,所以码头结构满足安全要求。

2)后方承台。后方承台面板按单向简支板考虑,验算结果见表3。表3中数据均考虑了结构的自重荷载效应。从表3可以看出,QLY50全液压轮胎起重机在码头后方承台空载行驶及打支腿作业时码头结构满足安全要求。

3结论与建议

1)QLY50轮胎吊在码头前方承台空载行驶和打支腿作业时码头结构满足规范安全要求。在后方承台空载行驶及打支腿作业时码头满足安全要求。2)打支腿作业时两台轮胎吊相邻支腿间距不得小于10 m,且支腿距码头前沿的距离不能小于1.5 m,伸缩缝所在的小排架上不能打支腿作业。为了尽量减小面板内力,应尽量将吊车支腿打在靠近横梁的位置。3)为了利于支腿和码头面的均匀接触并尽量减小冲击作用,支腿下宜垫一层胶皮。4)本报告的结论是在码头结构完好的条件下给出的,如果码头结构发生破坏,则该结论未必适用,建议在应用前首先对码头进行必要的调查检测。

参考文献

[1]河海大学.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2]JTJ 267-98,港口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3]JTJ 254-98,港口工程桩基规范[S].

轮胎式起重机安全规程 篇10

GB 5144-2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6-06-02发布

2007-10-01实施

前言

本标准的3.

7、4.

1、4.2.

1、4.2.2.

1、4.2.2.

3、4.

3、4.

4、4.

5、4.6.

7、4.7.

4、4.

8、5.2.

1、5.2.

4、5.3.

1、5.4.

1、5.5.

2、5.6.

1、5.6.

2、6.3.3.

2、7.

1、7.

2、7.

3、7.3.

1、7.3.

2、7.

4、8.3.

3、8.5.

1、10.6b)、10.8e)、10.

9、11.1为推荐性的,其余为强制性的。

本标准代替GB 5144—1994《塔式起重机安全规程》。

本标准参考了ISO 7752-3:1993《起重机

控制

布置和特性

第3部分:塔式起重机》、ISO 11660-1:1999《起重机 通道、护板和限制装置 第1部分:总则》、ISO 11660-3:1999《起重机 通道、护板和限制装置 第3部分:塔式起重机》的有关内容。

本标准与GB 5144—1994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对自升式塔机顶升加节、频繁拆装的起重臂的连接、结构件正常工作年限及主要结构件可追溯的永久标志等要求;

——采用有关国际标准的部分内容;

——调整部分条款为推荐性。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起重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建筑机械化研究院、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四川建设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建筑工程机械厂、上海宝达工程机械有限公司、重庆大江信达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机械厂、湖南湘潭江麓建筑机械有限公司、广西建工集团建筑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江苏省正兴建设机械有限公司、上海市建设机械检测中心、北京中建正和建筑机械施工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虞洪、许武全、何振础、易明、魏吉祥、童明军、王福国、付剑雄、胡浪、杨道华、史洪泉、杨定平、钱进。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 5144—1985、GB 5144-1994。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塔式起重机(以下简称塔机)在设计、制造、安装、使用、维修、检验等方面应遵守的安全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各种建筑用塔机。其他用途的塔机可参照执行。

本标准不适用于汽车式、轮胎式及履带式的塔机。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5972 起重机用钢丝绳检验和报废实用规范(ISO 4309:1990,IDT)

GB/T 5973 钢丝绳用楔形接头

GB/T 5975 钢丝绳用压板

GB/T 5976 钢丝绳夹

GB/T 9462-1999 塔式起重机技术条件

GB/T 13752-1992 塔式起重机设计规范

JG/T 53 塔式起重机车轮技术条件

JG/T 54—1999 塔式起重机司机室技术条件

JG/T 100 塔式起重机操作使用规程

JG/T 5112 塔式起重机钢结构制造与检验 整机

3.1 塔机的工作条件应符合GB/T 9462-1999中4.1.

1、4.1.

3、4.1.4的规定。3.2 塔机的抗倾翻稳定性应符合GB/T 9462-1999中4.1.6的规定。3.3 自升式塔机在加节作业时,任一顶升循环中即使顶升油缸的活塞杆全程伸出,塔身上端面至少应比顶升套架上排导向滚轮(或滑套)中心线高60 mm。3.4 塔机应保证在工作和非工作状态时,平衡重及压重在其规定位置上不位移、不脱落,平衡重块之间不得互相撞击。当使用散粒物料作平衡重时应使用平衡重箱,平衡重箱应防水,保证重量准确、稳定。

3.5 在塔身底部易于观察的位置应固定产品标牌。标牌的内容应符合GB/T 9462-1999中7.1.1的规定。

在塔机司机室内易于观察的位置应设有常用操作数据的标牌或显示屏。标牌或显示屏的内容应包括幅度载荷表、主要性能参数、各起升速度挡位的起重量等。标牌或显示屏应牢固、可靠,字迹清晰、醒目。

3.6 塔机制造商提供的产品随机技术文件应符合GB/T 9462的有关规定。

对于塔机使用说明书除应符合GB/T 9462-1999中7.2.6的规定外,还应包括以下内容:

a)根据塔机主要承载结构件使用材料的低温力学性能、机构的使用环境温度范围及有关因素决定塔机的使用温度、正常工作年限或者利用等级、载荷状态、工作级别以及各种工况的许用风压;

b)安全装置的调整方法、调整参数及误差指标;

c)对于在安装起重臂前先安装平衡重块的塔机,应注明平衡重块的数量、规格及位置;

d)起重臂组装完毕后,对其连接用销轴、安装定位板等连接件的检查项目和检查方法;

e)在塔身加节、降节过程中,安全的作业步骤、使用的平衡措施及检查部位和检查项目;

f)所用钢丝绳的型式、规格和长度;

g)高强度螺栓所需的预紧力或预紧力矩及检查要点;

h)起重臂、平衡臂各组合长度的重心及拆装吊点的位置。3.7 使用单位应建立塔机设备档案,档案至少应包括:

a)每次安装地点、使用时间及运转台班记录;

b)每次启用前按GB/T 9462中的有关规定进行常规检验的记录;

c)大修、更换主要零部件、变更、检查和试验等记录;

d)设备、人身事故记录;

e)设备存在的问题和评价。结构 4.1 材料

塔机主要承载结构件所使用的材料应符合GB/T 9462-1999中4.3.1.1和4.3.1.2的规定。4.2 连接 4.2.1 焊接

塔机主要承载结构件及焊接的制造要求和检验应符合JG/T 5112的有关规定。4.2.2 螺栓、销轴

4.2.2.1 塔机使用的连接螺栓及销轴材料应符合GB/T 13752-1992中5.4.2.2的规定。4.2.2.2 起重臂连接销轴的定位结构应能满足频繁拆装条件下安全可靠的要求。

4.2.2.3 自升式塔机的小车变幅起重臂,其下弦杆连接销轴不宜采用螺栓固定轴端挡板的形式。当连接销轴轴端采用焊接挡板时,挡板的厚度和焊缝应有足够的强度、挡板与销轴应有足够的重合面积,以防止销轴在安装和工作中由于锤击力及转动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4.2.2.4 采用高强度螺栓连接时,其连接表面应清除灰尘、油漆、油迹和锈蚀。应使用力矩扳手或专用扳手,按使用说明书要求拧紧。塔机出厂时应根据用户需要提供力矩扳手或专用扳手。4.3 梯子、扶手和护圈

4.3.1 不宜在与水平面呈65°~75°之间设置梯子。

4.3.2 与水平面呈不大于65°的阶梯两边应设置不低于1m高的扶手,该扶手支撑于梯级两边的竖杆上,每侧竖杆中间应设有横杆。

阶梯的踏板应采用具有防滑性能的金属材料制作,踏板横向宽度不小于300 mm,梯级间隔不大于300 mm,扶手间宽度不小于600 mm。4.3.3 与水平面呈75°~90°之间的直梯应满足下列条件:

a)边梁之间的宽度不小于300 mm;

b)踏杆间隔为250 mm~300 mm;

c)踏杆与后面结构件间的自由空间(踏脚间隙)不小于160 mm;

d)边梁应可以抓握且没有尖锐边缘;

e)踏杆直径不小于16 mm,且不大于40 mm;

f)踏杆中心0.1 m范围内承受1 200 N的力时,无永久变形;

g)塔身节间边梁的断开间隙不应大于40 mm。

4.3.4 高于地面2 m以上的直梯应设置护圈,护圈应满足下列条件:

a)直径为600 mm~800 mm;

b)侧面应用3条或5条沿护圈圆周方向均布的竖向板条连接;

c)最大间距:侧面有3条竖向板条时为900 mm;侧面有5条竖向板条时为1500 mm;

d)任何一个0.1 m的范围内可以承受1000 N的垂直力时,无永久变形。

4.3.5 当梯子设于塔身内部,塔身结构满足以下条件,且侧面结构不允许直径为600 mm的球体穿过时[见图1a)],可不设护圈:

a)正方形塔身边长不大于750 mm,见图1b);

b)等边三角形塔身边长不大于1100 mm,见图2;

c)直角等腰三角形塔身边长不大于l 100 mm,见图3a);或梯子沿塔身对角线方向布置,边长不大于1 100 mm,见图3b);

d)筒状塔身直径不大于1 000 mm,见图4;

e)快装式塔机。

4.4 平台、走道、踢脚板和栏杆

4.4.1 在操作、维修处应设置平台、走道、踢脚板和栏杆。

4.4.2 离地面2 m以上的平台和走道应用金属材料制作,并具有防滑性能。在使用圆孔、栅格或其他不能形成连续平面的材料时,孔或间隙的大小不应使直径为20 mm的球体通过。在任何情况下,孔或间隙的面积应小于400 mm2。

4.4.3 平台和走道宽度不应小于500 mm,局部有妨碍处可以降至400 mm。平台和走道上操作人员可能停留的每一个部位都不应发生永久变形,且能承受以下载荷:

a)2 000 N的力通过直径为125 mm圆盘施加在平台表面的任何位置;

b)4 500 N/m2的均布载荷。

4.4.4 平台或走道的边缘应设置不小于100 mm高的踢脚板。在需要操作人员穿越的地方,踢脚板的高度可以降低。

4.4.5 离地面2 m以上的平台及走道应设置防止操作人员跌落的手扶栏杆。手扶栏杆的高度不应低于1 m,并能承受1 000 N的水平移动集中载荷。在栏杆一半高度处应设置中间手扶横杆。

4.4.6 除快装式塔机外,当梯子高度超过10 m时应设置休息小平台。

4.4.6.1 梯子的第一个休息小平台应设置在不超过12.5 m的高度处,以后每隔10 m内设置一个。

4.4.6.2 当梯子的终端与休息小平台连接时,梯级踏板或踏杆不应超过小平台平面,护圈和扶手应延伸到小平台栏杆的高度。休息小平台平面距下面第一个梯级踏板或踏杆的中心线不应大于150 mm。

4.4.6.3 如梯子在休息小平台处不中断,则护圈也不应中断。但应在护圈侧面开一个宽为0.5 m,高为1.4 m的洞口,以便操作人员出入。4.5 起重臂走道

4.5.1 起重臂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可不设置走道:

a)截面高度小于0.85 m;

b)快装式塔机;

c)变幅小车上设有与小车一起移动的挂篮。

4.5.2 对于正置式三角形的起重臂,走道的设置如下所示:

a)起重臂断面内净空高度h等于或大于1.8 m时,走道及扶手应设置在起重臂的内部,且至少应设置一边扶手,扶手安装在走道上部1 m处,见图5。

b)起重臂高度H大于或等于1.5 m,但起重臂断面内净空高度h小于1.8 m时,走道及扶手应沿着起重臂架的一侧设置,见图6。

c)起重臂高度H大于或等于0.85 m,且小于1.5 m时,走道及扶手应沿着臂架的一侧设置,见图7。

4.5.3 对于倒置式三角形的起重臂,走道的设置如下所示:

a)起重臂断面内净空高度h大于或等于1.8 m时,走道及扶手应设置在起重臂的内部,且至少应设置一边扶手,扶手安装在走道上部1 m处,见图8。

b)当起重臂是格构式时,起重臂断面内净空高度h大于或等于1.5 m时,走道及扶手应设置在起重臂的内部,且至少应设置一边扶手,扶手安装在走道上部1 m处,见图9。

c)当起重臂高度均不满足4.5.3 a)或b)时,走道及扶手应设置在起重臂的上部,且扶手应设置在走道上边1 m的外侧,见图10。

4.6 司机室

4.6.1 小车变幅的塔机起升高度超过30 m的、动臂变幅塔机起重臂铰点高度距轨顶或支承面高度超过25 m的,在塔机上部应设置一个有座椅并能与

塔机一起回转的司机室。

司机室不能悬挂在起重臂上。在正常工作情况下,塔机的活动部件不应撞击司机室。

如司机室安装在回转塔身结构内,则应保证司机的视野开阔。

4.6.2 司机室门、窗玻璃应使用钢化玻璃或夹层玻璃。司机室正面玻璃应设有雨刷器。4.6.3 可移动的司机室应设有安全锁止装置。4.6.4 司机室内应配备符合消防要求的灭火器。

4.6.5 对于安置在塔机下部的操作台,在其上方应设有顶棚,顶棚承压试验应满足JG/T 54-1999中4.2的规定。4.6.6 司机室应通风、保暖和防雨;内壁应采用防火材料;地板应铺设绝缘层。

当司机室内温度低于5℃时,应装设非明火取暖装置;当司机室内温度高于35℃时,应装设防暑通风装置。4.6.7 司机室的落地窗应设有防护栏杆。4.7 结构件的报废及工作年限

4.7.1 塔机主要承载结构件由于腐蚀或磨损而使结构的计算应力提高,当超过原计算应力的15%时应予报废。对无计算条件的当腐蚀深度达原厚度的10%时应予报废。

4.7.2 塔机主要承载结构件如塔身、起重臂等,失去整体稳定性时应报废。如局部有损坏并可修复的,则修复后不应低于原结构的承载能力。

4.7.3 塔机的结构件及焊缝出现裂纹时,应根据受力和裂纹情况采取加强或重新施焊等措施,并在使用中定期观察其发展。对无法消除裂纹影响的应予以报废。

4.7.4 塔机主要承载结构件的正常工作年限按使用说明书要求或按使用说明书中规定的结构工作级别、应力循环等级、结构应力状态计算。若使用说明书未对正常工作年限、结构工作级别等作出规定,且不能得到塔机制造商确定的,则塔机主要承载结构件的正常使用不应超过1.25×105次工作循环。4.8 自升式塔机结构件标志

塔机的塔身标准节、起重臂节、拉杆、塔帽等结构件应具有可追溯出厂日期的永久性标志。同一塔机的不同规格的塔身标准节应具有永久性的区分标志。

4.9 自升式塔机后续补充结构件要求

4.9.1 自升式塔机出厂后,后续补充的结构件(塔身标准节、预埋节、基础连接件等)在使用中不应降低原塔机的承载能力,且不能增加塔机结构的变形。

4.9.2 对于顶升作业,不应降低原塔机滚轮(滑道)间隙的精度、滚轮(滑道)接触重合度、踏步位置精度的级别。4.9.3 对于安装拆卸作业,不应降低原塔机连接销轴孔、连接螺栓孔安装精度的级别。

.4.5 卷筒和滑轮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予以报废:

a)裂纹或轮缘破损;

b)卷筒壁磨损量达原壁厚的10%;

c)滑轮绳槽壁厚磨损量达原壁厚的20%;

d)滑轮槽底的磨损量超过相应钢丝绳直径的25%。5.5 制动器

5.5.1 塔机的起升、回转、变幅、行走机构都应配备制动器。

对于电力驱动的塔机,在产生大的电压降或在电气保护元件动作时,不允许导致各机构的动作失去控制。

动臂变幅的塔机,应设有维修变幅机构时能防止卷筒转动的可靠装置。5.5.2 各机构制动器的选择应符合GB/T 13752—1992中6.2的规定。5.5.3 制动器零件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予以报废:

a)可见裂纹;

b)制动块摩擦衬垫磨损量达原厚度的50%;

c)制动轮表面磨损量达1.5 mm~2 mm;

d)弹簧出现塑性变形;

e)电磁铁杠杆系统空行程超过其额定行程的10%。5.6 车轮

5.6.1 车轮的计算、选择应符合GB/T 13752—1992中6.4.4的规定。5.6.2 车轮的技术要求应符合JG/T 53中的有关规定。5.6.3 车轮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予以报废:

a)可见裂纹;

b)车轮踏面厚度磨损量达原厚度的15%;

c)车轮轮缘厚度磨损量达原厚度的50%。安全装置

6.1 起重量限制器

6.1.1 塔机应安装起重量限制器。如设有起重量显示装置,则其数值误差不应大于实际值的±5%。

6.1.2 当起重量大于相应挡位的额定值并小于该额定值的110 %时,应切断上升方向的电源,但机构可作下降方向的运动。6.2 起重力矩限制器

6.2.1 塔机应安装起重力矩限制器。如设有起重力矩显示装置,则其数值误差不应大于实际值的±5%。

6.2.2 当起重力矩大于相应工况下的额定值并小于该额定值的110 %时,应切断上升和幅度增大方向的电源,但机构可作下降和减小幅度方向的运动。6.2.3 力矩限制器控制定码变幅的触点或控制定幅变码的触点应分别设置,且能分别调整。

6.2.4 对小车变幅的塔机,其最大变幅速度超过40 m/min,在小车向外运行,且起重力矩达到额定值的80%时,变幅速度应自动转换为不大于40 m/min的速度运行。6.3 行程限位装置 6.3.1 行走限位装置

轨道式塔机行走机构应在每个运行方向设置行程限位开关。在轨道上应安装限位开关碰铁,其安装位置应充分考虑塔机的制动行程,保证塔机在与止挡装置或与同一轨道上其他塔机相距大于1 m处能完全停住,此时电缆还应有足够的富余长度。6.3.2 幅度限位装置

6.3.2.1 小车变幅的塔机,应设置小车行程限位开关。

6.3.2.2 动臂变幅的塔机应设置臂架低位置和臂架高位置的幅度限位开关,以及防止臂架反弹后翻的装置。6.3.3 起升高度限位器

6.3.3.1 塔机应安装吊钩上极限位置的起升高度限位器。起升高度限位器应满足GB/T 9462-1999中4.7.1的规定。6.3.3.2 吊钩下极限位置的限位器,可根据用户要求设置。6.3.4 回转限位器

回转部分不设集电器的塔机,应安装回转限位器。塔机回转部分在非工作状态下应能自由旋转;对有自锁作用的回转机构,应安装安全极限力矩联轴器。

6.4 小车断绳保护装置

小车变幅的塔机,变幅的双向均应设置断绳保护装置。6.5 小车断轴保证装置

小车变幅的塔机,应设置变幅小车断轴保护装置,即使轮轴断裂,小车也不会掉落。6.6 钢丝绳防脱装置

滑轮、起升卷筒及动臂变幅卷筒均应设有钢丝绳防脱装置,该装置与滑轮或卷筒侧板最外缘的间隙不应超过钢丝绳直径的20%。

吊钩应设防钢丝绳脱钩的装置。6.7 风速仪

起重臂根部铰点高度大于50m的塔机,应配备风速仪。当风速大于工作极限风速时,应能发出停止作业的警报。

风速仪应设在塔机顶部的不挡风处。6.8 夹轨器

轨道式塔机应安装夹轨器,使塔机在非工作状态下不能在轨道上移动。6.9 缓冲器、止挡装置

塔机行走和小车变幅的轨道行程末端均需设置止挡装置。缓冲器安装在止挡装置或塔机(变幅小车)上,当塔机(变幅小车)与止挡装置撞击时,缓冲器应使塔机(变幅小车)较平稳地停车而不产生猛烈的冲击。

缓冲器的设计应符合GB/T 13752—1992中6.4.9的规定。6.10 清轨板

轨道式塔机的台车架上应安装排障清轨板,清轨板与轨道之间的间隙不应大于5 mm。6.11 顶升横梁防脱功能

自升式塔机应具有防止塔身在正常加节、降节作业时,顶升横梁从塔身支承中自行脱出的功能。操纵系统

7.1 操纵系统的设计和布置应能避免发生误操作的可能性,使塔机在正常使用中能安全可靠地运行。7.2 应按人机工程学有关的功能要求设置所有控制手柄、手轮、按钮和踏板,并应有宽裕的操作空间。

7.3 对于手柄控制或轮式控制器,一般选择右手控制起升和行走机构,左手控制回转和小车变幅或动臂变幅机构。7.3.1 采用手柄控制操作时,机构运动方向应与图11及表1规定的手柄方向一致。

.4 手柄或操纵杆的操作应轻便灵活,操作力不应大于100 N,操作行程不应大于400 mm;踏板的操作力不应大于200 N,脚踏行程不应大于200 mm。

在一般情况下,宜使用如下数值:

a)对于左右向的操纵杆,操作力为5 N~40 N;

b)对于前后向的操纵杆,操作力为8 N~60 N;

c)对于踏板,操作力为10 N~150 N。

7.5 在所有的手柄、手轮、按钮及踏板的附近处,应有表示用途和操作方向的标志。标志应牢固、可靠,字迹清晰、醒目。电气系统 8.1 一般规定

8.1.1 电气设备应使塔机的传动性能和控制性能准确可靠,在紧急情况下能切断电源,安全停车。在塔机安装、维修、调整和使用中不应任意改变电路。

8.1.2 电气元件的选择应考虑塔机工作时振动大、接电频繁、露天作业等特点。

8.1.3 塔机的金属结构、轨道、所有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金属线管、安全照明的变压器低压侧等均应可靠接地,接地电阻不大于4 Ω。重复接地电阻不大于10 Ω。接地装置的选择和安装应符合电气安全的有关要求。8.1.4 电气设备安装应牢固。需要防震的电器应有防震措施。

8.1.5 电气连接应接触良好,防止松脱。导线、线柬应用卡子固定,以防摆动。

8.1.6 电气柜(配电箱)应有门锁。门内应有原理图或布线图、操作指示等,门外应有警示标志。8.1.7 主电路和控制电路的对地绝缘电阻不应小于0.5Ω。8.1.8 零线和接地线必须分开,接地线严禁作载流回路。8.2 电气控制与操纵

8.2.1 电气控制设备和元件应设置于柜内,能防雨、防灰尘。电阻器应设于操作人员不易接触的地方,并有防护措施。

8.2.2 采用有线遥控装置时,地面控制与司机室内控制应具有电气联锁。地面控制装置的不带电金属外壳和塔机结构之间应连接专用的接地线,接地电阻符合8.1.3的规定。

8.2.3 采用无线遥控方式操纵的,在失控时塔机应能自行停止工作。

8.2.4 采用联动控制台操纵时,联动控制台应具有零位自锁和自动复位功能。8.2.5 操纵系统中应设有能对工作场地起警报作用的声响信号。8.3 电气保护

8.3.1 塔机应根据GB/T 13752-1992中7.7的要求设置短路、过流、欠压、过压及失压保护、零位保护、电源错相及断相保护。8.3.2 塔机应设置非自动复位的、能切断塔机总控制电源的紧急断电开关。该开关应设在司机操作方便的地方。8.3.3 塔机电源进线处宜设主隔离开关,或采取其他隔离措施。隔离开关应有明显标记。8.3.4 各限位开关应能可靠地停止机构的运动,但机构可作相反方向的运动。8.4 照明、信号

8.4.1 塔机应有良好的照明。照明的供电不受停机影响。

8.4.2 固定式照明装置的电源电压不应超过220V,严禁用金属结构作为照明线路的回路。

可携式照明装置的电源电压不应超过48V,交流供电的严禁使用自耦变压器。8.4.3 司机室内照明照度不应低于30lx。

8.4.4 电气室及机务专用电梯的照明照度不应低于5lx。

8.4.5 塔顶高度大于30m且高于周围建筑物的塔机,应在塔顶和臂架端部安装红色障碍指示灯,该指示灯的供电不应受停机的影响。8.4.6 快装式塔机在拖行时应装有直流24V的示宽灯、高度指示灯、长度指示灯、转向指示灯及刹车灯。8.4.7 在司机室内明显位置应装有总电源开合状况的指示信号。

8.4.8 安全装置的指示信号或声响报警信号应设置在司机和有关人员视力、听力可及的地方。8.5 导线及其敷设

8.5.1 塔机所用的电缆、电线应符合GB/T 13752—1992中7.5的规定。

8.5.2 电线若敷设于金属管中,则金属管应经防腐处理。如用金属线槽或金属软管代替,应有良好的防雨及防腐措施。8.5.3 导线的连接及分支处的室外接线盒应防水,导线可孔应有护套。8.5.4 导线两端应有与原理图一致的永久性标志和供连接用的电线接头。

8.5.5 固定敷设的电缆弯曲半径不应小于5倍电缆外径。除电缆卷筒外,可移动电缆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8倍电缆外径。8.6 电缆卷筒

8.6.1 轨道式塔机的电缆卷筒应具有张紧装置,电缆收放速度应与塔机运行速度同步。8.6.2 电缆在卷筒上的连接应牢固,以保护电气接点不被拉曳。8.7 集电器

8.7.1 集电滑环应满足相应电压等级和电流容量的要求。每个滑环至少有一对碳刷,碳刷与滑环的接触面积不应小于理论接触面积的80%,且接触平稳。

8.7.2 滑环与滑环间的绝缘电阻不小于1 MΩ。滑环间最小电气间隙不小于8 mm,且经过耐压试验,无击穿、闪络现象。液压系统

9.1 液压系统应有防止过载和液压冲击的安全装置。安全溢流阀的调定压力不应大于系统额定工作压力的110%,系统的额定工作压力不应大于液压泵的额定压力。

9.2 顶升液压缸应具有可靠的平衡阀或液压锁,平衡阀或液压锁与液压缸之间不应用软管连接。

c)使用单位应根据塔机原制造商提供的载荷参数设计制造混凝土基础。

d)若采用塔机原制造商推荐的混凝土基础,固定支腿、预埋节和地脚螺栓应按原制造商规定的方法使用。10.7 碎石基础应符合下列要求:

a)当塔机轨道敷设在地下建筑物(如暗沟、防空洞等)的上面时,应采取加固措施。

b)敷设碎石前的路面应按设计要求压实,碎石基础应整平捣实,轨枕之间应填满碎石。

c)路基两侧或中间应设排水沟,保证路基无积水。10.8 塔机轨道敷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a)轨道应通过垫块与轨枕可靠地连接,每间隔6 m应设一个轨距拉杆。钢轨接头处应有轨枕支承,不应悬空。在使用过程中轨道不应移动;

b)轨距允许误差不大于公称值的1/1000,其绝对值不大于6 mm;

c)钢轨接头间隙不大于4 mm,与另一侧钢轨接头的错开距离不小于1.5 m,接头处两轨顶高度差不大于2 mm;

d)塔机安装后,轨道顶面纵、横方向上的倾斜度,对于上回转塔机应不大于3/1000;对于下回转塔机应不大于5/1000。在轨道全程中,轨道顶面任意两点的高度差应小于100 mm;

e)轨道行程两端的轨顶高度宜不低于其余部位中最高点的轨顶高度。10.9 塔机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a)新设计的各传动机构、液压顶升和各种安全装置,凡有专项试验标准的,应按专项试验标准进行各项试验,合格后方可装机。

b)塔机的型式试验、出厂检验和常规检验按GB/T 9462中的有关规定执行。操作与使用

11.1 塔机的操作使用应符合JG/T 100的有关规定,司机、装拆工、指挥人员应具有有关部门发放的资格证书。11.2 每台作业的塔机司机室内应备有一份有关操作维修内容的使用说明书。

上一篇:我的底线是继续将你暗恋情感散文下一篇:向世界证明美好美文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