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诗两首导学案

2024-10-10

郭沫若诗两首导学案(精选8篇)

郭沫若诗两首导学案 篇1

课题:咏雪课型:预习展示时间:2013.9 主备:郑祚军审核: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能说出“内集”“俄而”“差可拟”“未若”等词的含义,并能将本文翻译成现代文。(重点)3.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事物。(难点)资料链接 作家和作品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此人爱好文学,喜招纳文士。《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是一部记述魏晋时期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在内容上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juàn)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谢道韫(349—409),“咏絮之才”的起源,魏晋时期的才女。她自幼聪识,有才辩。是一代名将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成人后又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即王羲之二子王凝之之妻,可谓是出身于诗书富贵之家、礼乐簪缨之族。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放声的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2.掌握字音:

谢太傅.()雪骤.()差.可拟()柳絮.()王凝.之()无奕.女()道韫.()3.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编者是。

4、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解释重点词语

内集:儿女(古今异义词):俄而:骤:

欣然:拟:差: 未若:因:

5、用“/”给文章断句,疏通文意。

二、整体感知

文章开头“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三、合作探究

1.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2.“咏雪”的过程中,文章特别记载了两个人的咏,即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对其中哪一个更欣赏?为什么?

3.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四、拓展延伸

请闭上眼睛,想像眼前就是纷纷扬扬、飘飘洒洒的雪花,雪花飘起来了。假设你也参与了当时的讨论,你能不能也说说“纷纷白雪”像什么?你还能说出几句咏雪的古诗句吗? 1.纷纷白雪像2.咏雪的古诗句:

古人吟咏白雪时用比喻的诗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课后反思:

课题:陈太丘与友期课型:预习展示时间:2013.9 主备:郑祚军审核: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3.学会诚实守信、礼貌待人。学习过程

一、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尽量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注意 语调。

3、处理好语句停顿,读出节奏。

二、疏通文意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遇到疑难问题,要用笔做标记,为交流作准备,完成下面练习。

1、用君、家君、尊君填空。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解释加点的词语

(1)期.日中(2)去后乃.至(3)尊君在不.(4)相委.而去(5)友人惭.(6)下车引.之

3、翻译下列句子。(1)期日中,过中不至。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4、用文中语句回答。(1)太丘为何舍友而去?(2)客问元方,元方以何答之?(3)客为何怒? 元方何以对答 ?

(4)友人惭,何以见得?

三、合作探究

1、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哪两点错误?

2、友人“下车引之”要做什么?

3、你喜欢文中的哪一个人物,为什么?

4、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呢?有人认为做得对,有人认为不对,你怎么看?说说理由?

四、拓展延伸

这个小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结合自身实际反思日常行为有无做到诚信?

关于诚信的名言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相报——李嘉诚 祝福语: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真诚守信。让我们以天地为宽,真诚为骨,做一个高尚的人,正直的人。我们相信:诚信相伴,一生无悔。

课后反思:

课题:荷叶母亲课型:预习展示时间:2013.9 主备:郑作军审核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本诗,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通过品读分析,领悟作者对母爱的赞颂;

3、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领悟母爱的伟大。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本诗,体会作者对母爱的赞颂,领悟母爱的伟大。资料链接

冰心,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意。原籍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代表作《繁星》《春水》《往事》《寄小读者》等。冰心的创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温柔亲切的感情,微带忧郁的色彩,含而不露的手法,清新秀丽的语言。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

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心最柔软的地方,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叫“母亲”,这一种爱,叫“母爱”!

二、读“荷”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自由朗读课文,自主梳理生字词。

姊妹()散()菡萏()徘徊()欹斜()荫蔽()

3、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4、学生齐声合乐朗读课文。

三、品“荷”悟情

1、关注作者的情感变化

烦闷————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2、具体分析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

3、分析荷叶与母亲的关系,领悟作者对母爱的赞颂。

A、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哪怕是弱不禁风,在保护自己的儿女时,也会表现出她的勇敢!生命中有许多不幸,可是母爱能把这些轻轻抹去!)B、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四、拓展延伸

1、引用资料:暴走妈妈——陈玉蓉的故事。

2、谈一谈自己的母亲是如何爱你的?

有人说:天下的母亲有着不一样的面容,但唯有母爱,是完全一样的。同学们,我们享受母爱十余载,你们的母亲是如何保护、关爱你们的呢?请你打开记忆的闸门讲述自己的母爱故事。

3、深情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五、拓展仿写,表达爱

让我们摘下两颗星星,点亮母亲的双眼;让我们掬起一捧月华,抚平母亲脸上的皱纹;拿起你手中的笔,诉说对母亲的爱。

请你模仿本文,不妨用这样的句式仿写:

母亲啊,你是,我是,除了你,谁是我_____________

示例:母亲啊,你是大海,我是小舟,除了你,谁是我避风的港湾?

课后反思:

课题: 金色花课型:预习展示时间:2013.9 主备:郑作军审核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知内容美,人性美。2.品读课文,体会文中浓浓的母子情。3.创读课文,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相信自己,顺利过关)

1、查阅资料,走近作者,解读背景,了解文体。

泰戈尔(1861——1941)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在二十一世纪20—40年代对中国文坛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称为“”代表作品有诗集 《》《园丁集》《》《吉檀迦利》等,1913年获得奖。

2、散文诗是兼有和的特点的一种文学形式。不押韵,写法同散文一样,但注重语言的节奏,内容富于诗意。

3、自由朗读课文,把你朗读过程中遇到的生字词或你认为是应该重点掌握的字词找出来写在下面,查字典或求助老师解决。

4、感情诵读课文,整体感知并思考:

文中的“我”变成了什么?课文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

二、合作探究(群策群力,体会情感)

精读课文,从文中人物的言行中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然后以“我读出了一个妈妈(或孩子)从文中可以看出”的形式说话。

三、拓展延伸(学以致用,回报母爱)

孩子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宁愿化作一朵圣洁的金色花,悄悄地爱着母亲,带给母亲一份芳香,一片影子,一个惊喜,善良而富有想象力的你们呢?将以怎样的方式回报母亲,为爱你的母亲做点什

么呢?请你按照“假如我变成了我要”的句式,表达你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吧!

示例:假如我变成了一条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妈妈工作累时,让妈妈来到我身边,听我唱一只欢快的歌曲,抖落满身的疲惫;我要在妈妈口渴时,让妈妈品尝我的甘甜,使她重新变得容光焕发。

四、反馈练习(温故知新可以为师)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笑嘻嘻()嗅到()匿笑()祷告()沐浴()花瓣()

2、下列不能体现孩子对母爱的回报的一句是()A.我要悄悄的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B.将我小小的影子又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C.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D.我暗暗的在那里匿笑,却一声不响。

3、读下面的这首小诗,不屑第二节的空缺内容,是指与第三节保持连贯。

小时候,母爱融在乳液里,吮着它,香甜甜。上学后,母爱长大后,母爱藏在枕头里,枕着它,爱绵绵。

4、实践作业

回家为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如:做家务、洗衣服、洗碗、扫地等)并写一篇心得体会。课后反思:

诗经两首导学案(附答案) 篇2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六义”及现实主义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郭沫若说,节奏是诗歌的生命。节奏又叫节拍、音步、音尺、音节、顿,在诗歌中是由可以较量的语音单位在一定时值中有规律地重复形成的。四言诗的节奏,是“二二”节拍,读诗要读出句内的小停顿。五言诗,一般是“二二一”或“二一二”等三个节拍。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学习重点】

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2.学习《采薇》中“赋”的艺术表现手法并体会它的表达效果。【自主学习】

一、文学常识

1.《诗经》概述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它首创的比兴艺术手法和写实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形式上以四言为主,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特点。2.诗经“六义”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又叫国风,共160篇,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是从周南、召南、邶、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也有个别贵族。“国风”和我们下一篇课文屈原的《离骚》历史上并称“风骚”。

②雅,即朝廷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诗经》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①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敷陈”指叙事,“直言”指照直说。②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

③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以引起所咏的内容。

3.关于诵读节奏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

随文意切分。

二、赏析《氓》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正字音。

氓.()蚩蚩..()愆.期()将.子无怒()垝垣..()尔筮.

(咎.言()犹可说.也()陨.()于嗟..()汤.汤()自我徂.尔()罔.极()渐.车帷裳.()夙.兴夜寐()靡.室劳矣(咥.其笑矣()隰.则有泮()2.理顺思路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划分文章结构。

(二)合作探究 1.分析人物形象

①分析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②分析氓的人物形象。))

2.分析艺术手法

①《氓》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结合诗歌分析其作用。

②请赏析赋比兴手法在《氓》中的具体运用。

三、赏析《采薇》

1.《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采薇》前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3.分析《采薇》中的战争描写。诗中如何展现战争场面?找出相关句子并分析。

4.最后一节首四句,写“”此为乐景和“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又为悲情,其写法是。

赏析: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四、拓展阅读

1.重章叠唱的章法

重章叠唱,又叫重章叠句、复叠、复沓,是《诗经》章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即各章的词句基本相同,中间只要换几个字,反复吟唱。这本是民歌在集体劳动中彼此唱和,便于记忆和传习而自然形成的。它的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抒发。如《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全诗三章,除每章第一句和第三句的第三个字外,余皆复叠。从采摘之物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中,表达出思念之情越来越强烈。通过反复叠唱,诗歌内容得到加深和扩展,“一日不见”从“如三月”到“如三秋”“如三岁”,时间越长,感情越深,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绵绵无尽的情思。

《采葛》用的是复叠的基本形式,还有只在部分章节换字更叠的,也有纯乎叠句而不换字的,其作用基本上是相同的。

2.“杨柳”意象

自《诗经》始,杨柳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歌咏的对象,开了借杨柳怀人的先河,在后世的诗词之中,青青杨柳枝成为牵绊游子、离愁别绪的象征性植物。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每当古人送别离人时,杨柳便出现在渡口、驿站、城外,杨柳多情,似要挽留行人。每当古人怀人思亲时,杨柳出现在亭台楼榭,杨柳依依,似乎解人意。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其次,还因为“柳”与“留”谐音,“柳”者即“留”也,挽留之意。正是这些原因使得古人喜借柳来抒怀。

例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乐府《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

答案

《氓》

1《氓》是一首叙事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女主人公与“氓”从初恋、结婚到被遗弃的痛苦经历,表达了她怨恨的感情和决绝的态度,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女性形象,故事完整。

结构:恋爱(一、二)热情、幸福

婚变(三、四、五)怨恨、沉痛

决绝

(六)清醒、刚烈 1.人物形象

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善解人意、天真活泼、真诚热烈、传统痴情、刚毅决绝等 氓:老实忠厚、急躁、热情、表里不一等 2. ①对比

本诗在女主人公的回忆中叙事、抒情,并在回忆中运用对比手法,在其婚姻的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女主人公:

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生活幸福温柔、纯真、热情。

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我”受尽屈辱但性格刚烈,认识清醒。*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 婚前“氓之蚩蚩”、“信誓旦旦”。

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②赋比兴

“赋”的表现手法:“赋”即“铺”,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卫风·氓》叙述古代一个女子从恋爱——婚变——决绝的过程;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这个男子一脸憨笑、耍着小小的花招,假装卖丝,向女主人求婚。一方面男子有点嬉皮笑脸不太严肃,另一方面这一男子求婚心切,不惜乔装冒险。这一句描写既表现了男子的狡黠、急切,又为下文两人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并构成对比。“比”的表现手法:“比”,就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不是单纯的比喻,包括的面较宽,这就是朱熹所说的“以彼物比此物也”。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另一说,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情感旺盛之时。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另一说,喻男子情意的衰落。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比喻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兴”的表现手法:“兴”就是朱熹所说的“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兴”的意思是“起”,是托物寓情,是寄托,是联想,其作用是含蓄、蕴藉,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些情感如果直言表达,容易穷尽。把情感寄寓在形象之中,让读者不知不觉地从形象中受到感染,产生意味无穷的效果。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如果舍去景物,不过是说“去时是春天,回来是冬天”,还有什么意味呢?

《氓》中的第3、4两章——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采薇》

1.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2.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

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郭沫若诗两首导学案 篇3

联想和想像的运用是这两首诗的一个学习重点。这两首诗都选自郭沫若的诗集《星空》,它们的结构、手法、情调都颇为相似,但描写的具体景致不同,由此唤起的联想和想像也不同。《天上的街市》描写的是繁星满天的晴朗的夜空,想像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而《静夜》描写的则是白云遮空的夜空,想像了“鲛人”在天河岸边的“对月流珠”,突出了静谧的氛围。学习中,要仔细体会诗歌中联想和想像运用的重要性,培养想像力。

此外,这两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学习中应反复吟咏,分清节奏,念准重音,把握其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读出其内含的感情。[典题例析] 例题:《天上的街市》一诗中是如何运用联想和想像的?试分析其作用。

解析:本文是考查学生对联想和想像这两个概念的了解和掌握。所谓联想,就是由此事物想到彼事物的心理过程。两个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且彼此有一定的联系:或在空间或在时间上相接近;或相似;或有对立关系,或有因果关系„„所谓想像,则是在原有感悟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些新形象是已积累的知觉经过加工改造而成的。

参考答案:在本诗中,诗人根据“街灯”和“明星”的相似点——星星点点,由街灯联想到明星,又由明星联想到街灯,既描绘了迷人的夜景,又暗示了对光明未来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顺着这一联想,诗人在后三节进而展开想像:天上有美丽的街市、天市上陈列着珍奇物品、天上牛郎织女过着自由自在、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样,将虚构的“ 仙境”与现实生活相融合,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对理想的追求。[课时训练] 训练一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语。

1、缥缈()():

2、笼罩():

3、鲛人():

4、疏星():

二、选择题。

1、下列哪一个“明”字不同于其他三个()

2、“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灯笼”的正确解释是()

3、下列各项按意思划分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a、我想那/ 缥缈的空中 b、那隔着河的/ 牛郎/ 织女

4、“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不信,请看那朵流星”,这两句诗都用了句中逗号,对其作用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你看”之后使用逗号,能引起读者的特别注意。b、这两个逗号都为诗人与读者作感情交流增加了情趣。

d、这两个逗号都很好地表现出诗人与读者指望着星空交流的情态。

三、填空题。

1、《天上的街市》和《静夜》的作者是,原名,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代表作有诗集《 》、《 》,话剧《 》。

2、《天上的街市》一诗以 和 描绘了一幅天上的美景,把读者带进了神话的境界。诗中主要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 和对理想生活的,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3、《静夜》全诗紧扣住一个“ ”字,对人间世界和天上世界进行了描写,以笼罩天地的“ ”营造出 的氛围,使这首诗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训练二

一、阅读《静夜》这首诗,完成文后问题。

1、本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极为相似:都是在 的基础上,转而进入的世界,收尾出人意料,让人产生无尽的回味与神往。

2、在诗的第⑴节中,诗人用、、、、这些意象,描述了静谧的夜景。

3、诗中借“ ”的传说,表达了诗人 的感情。(2分)

4、诗的第⑴节中的“漏”字若改成“露”字,好吗?为什么? 答:

5、要读好一首诗,分清节奏,念准重音十分重要。你能否试着给第⑵节诗标注朗读节奏和重音。(节奏用“/”标示,重音用“.”标示。)

6、面对月亮和白云,你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和想像?试用一两个优美的句子描述出你心中的图景,表达你的情感。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问题。乡愁四韵 余光中

⑴给我一瓢长江水呀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⑵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⑶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⑷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7、请找出诗的⑴、⑵节的韵脚:

8、诗中的“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分别象征了“乡愁”的哪些特征?(请摘引原文的语句回答)长江水—— 海棠红—— 雪花白—— 腊梅香——

9、诗中主要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并突出了乡愁之深。请摹仿这两种修辞手法各造一个句子。答:

10、诗歌中将“乡愁”寄托在“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这四种意象中,想一想,还可以将“乡愁”寄托在什么意象中?为什么?请简要说明。答:

11、古往今来,“乡愁”是诗人笔下永恒的主题,你能否再写出几句与乡愁有关的古代诗句呢?【要求写出作者及朝代】(至少写三句。)答:

《郭沫若诗两首》训练一 《郭沫若诗两首》训练二

郭沫若诗两首导学案 篇4

(一)基础达标

1.《蝈蝈与蛐蛐》是____国____主义诗人______的作品。

2.《夜》是____国诗人______的作品。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栖息()欢嚷()

树篱()消逝()

4.根据拼音写汉字。

yōu()暗沉jìn()

微yàng()夜yīng()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

(1)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2)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二)初读感知

1.根据课文导读,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2.《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是生命的歌吟。诗人通过对________和________的描写,赞美“________”。

3.《夜》着力展示夜的________、________,传达出诗人对________的热爱和________的心情。

二、合作交流

(一)研读赏析

1.《蝈蝈与蛐蛐》一诗的构思有什么特点?

2.分析《夜》一诗中,作者是如何描写夜景静谧、美丽的特点的?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做好诵读准备。

(二)展示交流

1、认真倾听同学的诵读,并做点评。

心得随笔:

三、自我检测

1.《蝈蝈与蛐蛐》一诗中分别描写了盛夏和冬夜哪些富有特色的景物?这些景物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

盛夏的景物:

作用:

冬夜的景物:

作用:

2.怎样理解《蝈蝈与蛐蛐》一诗中“它(蝈蝈)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这句话?

3.《夜》的第二节写了美丽的月色,而第四节又写到了月色的美丽,且用的是第二节的原话,这是不是重复?为什么?

四、自助迁移

(一)课外链接

(甲)夜

叶赛宁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

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乙)夜

李小雨

岛在棕榈叶下闭着眼睛,

梦中,不安地抖动肩膀,

于是,一个青椰子掉进海里,

静悄悄地,溅起

一片绿色的月光,

十片绿色的月光,

一百片绿色的月光,

在这样的夜晚,

使所有的心荡漾,荡漾……

1.甲、乙两诗在写夜的静谧时有什么相同之处?

2.我们经常用到“夜色”这个词,甲、乙两诗分别是怎样写夜的色彩的?它门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甲诗:

乙诗:

不同之处:

3.甲、乙诗分别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举例说明。

甲诗:

举例:

乙诗:

举例:

(二)实践运用

1、只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你就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与诗意。请运用手中的笔,写几行小诗,记录你的感受。

2、积累背诵郭沫若的《静夜》。

静夜

郭沫若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韩三其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篇5

长兴实验初中 钱伟燕

前阶段授课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和学)

作为教师来说,存在着对教材理解不够透彻,备课时自身储备不足,对教材的钻研不够,对学生的智能积累情况不是很了解。

作为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学会自觉地听记、自觉地预习和复习,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必须通过老师的检查和监督才能完成。教学目的:

1、领悟诗情,理解诗意。

2、学习理解联想和想象在诗中的作用。

3、学习理解诗歌的节奏和押韵常识。

4、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诗情,鼓励学生写诗。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教学难点:理解诗人在诗句中蕴含的深意。知识点:

1、掌握“缥缈、鲛人”的音、形、义;

2、了解郭沫若的基本常识。

能力点:

1、练习有感情的朗读,把握诗歌的主旨。

2、初步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天上的街市

【教学要点】

一、阅读并整体把握理解诗歌。

二、进一步讨论理解诗情、诗意,讨论中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学习理解联想和想象及其在诗中的作用。

四、学习理解重点词语在诗中的表达作用。

五、学习把握本诗的韵律和节奏。

六、训练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诗情,鼓励学生写诗。【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课题。板书“天上的街市”。

问:天上有街市吗?那就让我们来看看作者在诗中写了些什么,是怎么回事。

二、听老师范读,明确节奏和重音,然后再让学生齐读一遍。

远远的/街灯/明了,你看,那浅的天河,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定然是/不甚/宽广。

天上的/明星现了,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我想/他们/此刻,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定然/在/天街/闲游:,街市上/阵列的/—些物品,不信,/请看/那朵流星,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三、整体把握,提问讨论。

1.作者写的天上的街市美不美?美在哪儿?

(让学生发言讨论,初步理解诗中描写的街市美在什么地方。可概括为: 景美、街市美、物品美、人物美、生活美。)

2.民间传说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与诗中一样吗?

(让学生发言谈牛郎织女的故事的主要情节,突出悲剧的结局。)

3.作者为什么把天上写得这么美?为什么要把民间的悲剧故事改成诗中的那么美好、自由、幸福?作者为什么要写“天上的街市”?

(意在引导学生追问诗人的内心世界,引出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即理解诗歌一定要了解诗人的思想和写作的背景。)

四、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1.郭沫若,四川乐山人。著名诗人、作家、学者。(让学生看注释,掌握要点。)他的诗歌的代表作是诗集《女神》和《星空》。《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写于1919年至1920年,诗集中充的满了“五四”时期的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时代精神,充满了爱国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激情。《星空》写于1921年至1922年,当时是五四运动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在《星空》中诗人流露出较浓的失望和悲愁情绪,但也表现了要求奋飞、新生和自由的愿望。本课两首诗都是选自《星空》。

2.《天上的街市》写于1921年10月24日,当时中国虽然已经受过“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战斗洗礼,但仍处于军阀混战、列强掠夺、民不聊生的黑暗之中。他曾在《凤凰涅槃》描绘了当时的社会,当时的人世是屠场、囚牢、坟墓、地狱。

诗人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感到失望和痛苦,他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 来。他有自己美丽的幻想和希望,《天上的街市》就表现了这种幻想和希望。现在再请大家回答: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为什么把天上的街市写得这么美?为什么要把牛郎织女的生活写得那么美好、自由幸福?

(学生回答应当没有困难了。可板书:抒写心中的理想和追求。)

五、理清写作思路,理解联想与想象的作用。

1.现在具体看看作者在诗中写了些什么?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老师引导学生逐段地归纳所写的内容,在归纳时可让学生讨论作者是怎样逐步从地上写到天上,从物写到人的,突出其中的联想过程和情感的发展。对诗中的词语也适当地引导学生加以理解。)

板书:街灯──明星──街市──物品──珍奇 美丽、繁华

天河──牛郎织女──来往──闲游 自由、幸福

2.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区分联想和想象。

①作者从地上写到天上主要用了什么方法呢?──联想和想象。

②老师略作介绍: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方式和心理过程。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事物形成接近联想,有相似特点的事物形成类似联想,有对立关系的事物形成对比联想,有因果关系的事物形成因果联想等等。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过程。也就是创造性的想出新的事物或形象。

(结合具体例句进行说明。如从明星想到街灯,从街灯想到街市,这些是联想;可想出天上有街市,那就是一种创造,就是想象。)

六、请学生再齐读一遍课文,着重体会哪些词语用得好,哪些句子特别美。(以引导学生讨论的方法为主,以下要点供老师在学生不能回答时启发用)

1.第一节的“闪”“点”,写出了明星和街灯各自的特点。

前两句的比喻,本体是“街灯”,喻体是“明星”;后两句比喻的本体是“明星”喻体是“街灯”。这是一种回环往复的比喻,读起来特别的美,而内容上又从地上联想到了天上。这两个比喻构成了从地上写到天上的桥梁或天梯,写得天衣无缝,不露痕迹,非常自然。

2.后面三节,用了四个“定然”,一个“定”,表达了十分肯定的语气。明明是想象的,却说“定然”,表达了强烈的主观情绪,表现了作者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和追求。

3.“来往”一词是因相隔天河两岸而言,“闲游”是对他们已然团聚,正在享受欢聚的快乐而言,二词的位置和配搭很准确,断不可互换。

4.“朵”,用来做流星的量词,而不用“颗”,写出了流星的美,就像花儿一样。与牛郎织女的美好生活相映成趣。

七、学习把握本诗的节奏和韵脚。

1.前段时间,有同学在作业中问我,写诗一定要押韵吗?应怎样押韵呢? 现在就请大家来读一读这首新诗,看看他是否押韵,是怎么押韵的?(由学生发言归纳出)

韵脚:第一节“星”──“灯” 第二节“市”──“奇”

第三节“广”──“往” 第四节“游”──“走”

本诗的韵脚都在每节的二、四句的末尾,各小节所押的韵不一样。第一节是ing与eng韵母相近,第二节是i韵母相同,第三节是uang韵母相同,第四节是ou韵母相同。

其实,新诗押韵没有严格的规定,只要读来有韵律感,流畅、顺口就行。新诗也有很多不押韵的,不过押韵的读来,比不押韵的总要优美上口些。

2.新诗一般还具有一定的节奏,就像唱歌有节奏一样。节奏感可以增加诗的美感,读出诗的节奏,可以增强对诗的理解和领悟。(最后全班齐读,读出节奏)

八、拓展

郭沫若在其著名诗篇《凤凰涅槃》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凤凰鸟活不下去了,不得不架上香木,把自己活活烧死,临死之前,凤凰鸟唱着歌,诅咒这个黑暗的世界:

“茫茫的宇宙,冷酷如铁!你脓血污秽着的屠场呀!

茫茫的宇宙,黑暗如漆!你悲哀充塞着的囚牢呀!

茫茫的宇宙,腥秽如血!你群鬼叫号着的坟墓呀!

„„„„ 你群魔跳梁着的地狱呀!

昂头我问天,你到底为什么存在?

天徒矜高,莫有点儿知识。我们飞向西方,低头我问地,西方同是一座屠场。

地已死了,莫有点儿呼吸。我们飞向东方,伸头我问海,海正扬声而呜咽。东方同是一座囚牢!

„„„„ 我们飞向南方,啊啊!南方同是一座坟墓!生在这样个阴秽的世界当中,我们飞向北方,便是把金刚石的宝刀也会生锈!北方同是一座地狱!宇宙呀,宇宙,我们生在这样个世界当中 我要努力地把你诅咒: 只好学着海洋哀哭!”

九、作业布置

同学们正在如花的年纪,正是诗样的年华,充满了幻想和想象,正是有 诗情,好写诗的岁月,大家要多读诗,学写诗。

今天的作业就是请大家大胆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运用联想、想象等手段,每人写一首诗。可以写宇宙星空、太阳月亮、也可以写清晨黄昏、课内课外,可以写春花秋草、暴雨狂风,也可以写人与人的对话、心灵的独白„„。最好是有感而发。写得好的我们可以收集起来办个诗刊。

【板书设计】

天上的街市 选自《星空》

郭沫若

人间:屠场、囚牢、坟墓、地狱 天上:景美、街市美、物品美、人物美、生活美 思路和内容:街灯──明星──街市──物品──珍奇 美丽、繁华 天河──牛郎织女──来往──闲游 自由、幸福 联想:从一物想到另一物 想象:创造性地想出新的事物或形象 词语:闪、点 定然 闲游 朵

韵脚:第一节“星”──“灯” 第二节“市”──“奇”

第三节“广”──“往” 第四节“游”──“走”

第二课时

静夜 【教学要点】

一、整体把握诗情,理解诗意。

二、学习理解诗中的景物描写(实写)与联想想象(虚写)的关系。

三、重点讨论最后两句诗的含义。

四、做联想和改写练习。【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天上的街市》写的是美丽的夜景引发了作者无尽的遐思,想象出天上的一幅美丽幸福自由的生活图景,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今天我们来学习郭沫若写的另外一首诗《静夜》,也是写于1921年,在日本留学时的一个夜晚,面对朦胧的月色,引发了诗人的联想和想象,抒发了诗人无尽的情怀。

二、学生范读、学生齐读。月光/淡淡

天河/何处?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远远的/海雾/模糊。

白云/团团,怕会有/鲛人在岸,漏出了/几点/疏星。

对月/流珠?

三、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理解诗意。

1.第一节写的是哪些景物?(月光──松林──白云──疏星)2. 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月光朦胧,笼罩着松林大地,团团的白云遮掩着月亮和星星。给人的感觉是──朦胧、恬静的美)

3.第二节写了哪些景物?(天河──海雾──鲛人──流珠)4.第二节的“天河何处”起什么作用?与第一节有关联吗?

(承上启下,引发联想。因月、星自然联想到天河,又因“白云团团”而不见天河,故而引出了“天河何处”的发问。上下过渡非常自然,联系也非常紧密。)5.作者为什么着一“海”字?用得好吗?

(用得好。因白云茫茫如海,即为云海;在月光下的云海朦胧不清,如雾一般,故为海雾。诗人再由“海”产生了联想,引出海中的神话故事。)6.看注释,理解最后两句。先由学生讲,然后老师进一步补充。

(补充:鲛人,亦作“蛟人”。神话传说中的美人鱼。张华的《博物志》中还说:“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绡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 传说中鲛人所织的绡叫“鲛绡”。《述异志》:“南海出鲛绡纱,泉室(指鲛人)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余金,以为服,入水不濡。”)7.为什么写“对月流珠”呢?是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呢?

(这个神话传说中,最美的、最神奇的就是眼能泣珠,故作者既想象出鲛人,自然就会联想到她的神奇本领。可这到底表达一种什么感情呢?在学生讨论基础上归纳。)

(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期间,联系当时的背景,和诗人的处境,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作者既有对现实的失望,也有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在这月华满天的时刻,诗人虽然写的是鲛人在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自己在对月流泪。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惆怅,化作了粒粒泪珠,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悲伤、思念之情。作者写鲛人,目的是写自己的情感,但通过这样的联想和想象,既含蓄,又有优美。

可概括为:一个凄美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四、让学生再齐读此诗,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五、郭沫若这两首诗,都发挥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写眼前景的一般是实写,写 不在眼前的想象的一般叫虚写。请大家分别找出两首诗中的实写和虚写。

(《天上的街市》中第一节是实写,第二、三、四节是虚写;《静夜》中第一节是实写,第二节是虚写。)

六、任何两个词语都可以经过四五个递进的联想,建立起联系。如“木质”和“皮球”是两个意义相距很远的词语,但我们可以通过四步中间的联想,就可以从“木质”联想到“皮球”:

木质──树林,树林──田野,田野──足球场,足球场──皮球。

你也来试一试,完成“天空”和“茶”,“钢笔”和“月亮”的联想。也可任意选两个词作联想的练习。

七、迁移巩固:

完成课后练习二,将学生讲的精彩句子用投影仪投影,全班一起欣赏。巩固学生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八、作业布置

1、熟练背诵两首诗歌。

2、发挥想象,将这两首诗歌改写成散文,要注意具体情节的描写。

【板书】

《静夜》

郭沫若

月光──松林──白云──疏星 朦胧、恬静的美 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木质”和“皮球”:。

郭沫若诗两首预习 篇6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并背诵,要分清节奏,念准重音,读出感情。

2、激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

3、了解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教学难点:

在熟读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复述、扩写、改写等再加工创造。

预习指南:

一、简介作者与本文的写作背景

本文作者___(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汉族,原名___,字鼎堂,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蜚声海内外;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1919年到1920年之交,完成第一本诗集___。一生著作颇丰:诗集___、___、___等,散文___、___、___等,戏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

二、写作背景

20年代初期,五四运动的洪波已经消退,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他们豢养的各派军阀统治着。诗人在苦闷中彷徨同,他不满现实,热烈地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浪漫气息浓郁的《天上的街市》。

三、生字词注音

飘渺 鲛人 疏星 笼罩

《天上的街市》

一、朗读体验,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二、探究讨论

1、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想象的?

2、请你概括出诗人想象的内容及想象过程。

3、诗人由远远的街灯联想到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

4、诗人看到明星景象时产生了哪些遐想?

5、天上的人们生活是怎样的呢?

三、问题思考

1、课文中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2、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想象,要对传说中的故事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悲剧变喜剧,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4、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四、议一议

请同学们举例说说这首诗的语言好在哪里?

五、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歌。

《静夜》

一、朗读品味

1、诵读诗歌,思考:这首诗哪部分是写实,哪部分是想象?写实与想象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2、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请分析并说明理由。

二、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2、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三、比较阅读

1. 两首诗歌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可从内容、意境、语言、写法等方面谈,言之成理即可。

2.这首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

四、拓展训练。

1、熟练背诵两首诗,并且会默写。

2.发挥联想与想像,补写句子。①什么样的年龄最理想? 什么样的心灵最明亮? 什么样的人生最美好? 什么样的青春最辉煌?

鲜花说,我开放的年龄千枝秀,月亮说,_________,海燕说,_________,太阳说,燃烧的青春一片光芒。

郭沫若诗两首复习要点 篇7

一、文学常识: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诗人、学者。著有诗集《女神》《星空》等。

二、结构分析

第一节:用比喻自然而然地把“街灯”和“明星”联系起来,既描写出了迷人夜景,又暗示了对光明未来的追求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第二节:写天上的街市。这一节通过想象天上街市的繁华富庶,天上生活的幸福美好,塑造了一个理想的世界。

第三节:由天上的街市进而想象天上牛郎、织女的团聚生活。第四节:想象天上牛郎织女美满幸福地生活。

全诗内容由实到虚,由眼前的所见,通过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引出对天上街市美丽幻景的描绘,表达作品的主题,衔接自然紧密,结构完整。

三、文章主旨

《天上的街市》一诗,借助联想和想象,描绘了一幅自由美好的天上街市图,表达了追求光明的信念,也反映了被压迫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激起了人们为实现美好理想而斗争的勇气。

四、重点理解:

1、作者是如何运用比喻来实写夜景的?

抓住“街灯”和“明星”两个侧面来实写夜景。先写地上——“街灯”,这是作者所能最直观地看到的。在联想中,以点点闪烁的繁星作比。紧接着,又把读者的视线由地上引到空中——写“明星”,并在丰富想象的基础上,以空中似乎也有街市,也点着无数明亮的街灯设喻,把我们带进一个奇妙的梦幻世界。2、街灯与明星之间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呢?

同是在黑夜间,同是隐隐约约的无数光亮,仅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人间而已。

3、天上本是缥缈的,诗中却把天街想象得那么繁华美丽,牛郎织女本是受压迫的劳动人民的化身,生活是痛苦的,诗人把牛郎织女的生活想象得那么自由幸福,有什么意义?

作者渴望出现一个自由、幸福的理想社会。诗人所想象的天上,也正是他所追求的人间,这种生活在当时反动统治下是不可能的,赞美天上的光明和幸福,就反衬出人间的黑暗和悲惨,表达了对旧社会的不满,这对当时的人民是有鼓舞作用的。

4、归纳本诗的主题: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向往光明、追求幸福、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感情,通过对理想境界的向往,5、①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②改写牛郎织女神话,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

③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像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静夜》

一、结构分析

第一节,透过月光、云团、松林和疏星,描写了一副优美的静夜图。着重突出一个“静”字。第二节,由静夜联想到鲛人对月流珠,大胆而奇特。较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厌恶,流露出感伤的情绪。

二、文章主旨

《静夜》一诗通过对月光、松树、疏星、天河、白云等景物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极其宁静美好的月夜晚景图,流露出诗人因对时代失望和对祖国、家乡和亲人思念的淡淡的哀伤、无奈和惆怅情绪。

三、重点理解:

1.第一节写的是哪些景物?

月光──松林──白云──疏星

2.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月光朦胧,笼罩着松林大地,团团的白云遮掩着月亮和星星。给人的感觉是──朦胧、恬静的美。

3.第二节写了哪些景物?

天河──海雾──鲛人──流珠。

4.第二节的“天河何处”起什么作用?与第一节有关联吗?

承上启下,引发联想。由月、星自然联想到天河,又因“白云团团”而不见天河,故而引出了“天河何处”的发问。

5.全诗分两小节。哪节写实?哪节写想象?

第一节写实,写人间的月色和晚景。第二节写想象,想象天河岸边鲛人对月流珠的情形。

6.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绪?

郭沫若诗两首导学案 篇8

七年级语文上册《郭沫若诗两首》同步练习1 人教新

课标版

郭沫若诗两首同步练习

[学法引导] 学习这两首诗,首先要了解这两首诗的写作背景,及诗人1921年写这两首诗时的经历和思想情绪,准确把握这两首诗的主题。

联想和想像的运用是这两首诗的一个学习重点。这两首诗都选自郭沫若的诗集《星空》,它们的结构、手法、情调都颇为相似,但描写的具体景致不同,由此唤起的联想和想像也不同。《天上的街市》描写的是繁星满天的晴朗的夜空,想像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而《静夜》描写的则是白云遮空的夜空,想像了“鲛人”在天河岸边的“对月流珠”,突出了静谧的氛围。学习中,要仔细体会诗歌中联想和想像运用的重要性,培养想像力。

此外,这两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学习中应反复吟咏,分清节奏,念准重音,把握其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读出其内含的感情。

[典题例析] 例题:《天上的街市》一诗中是如何运用联想和想像的?试分析其作用。

解析:本文是考查学生对联想和想像这两个概念的了解和掌握。所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谓联想,就是由此事物想到彼事物的心理过程。两个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且彼此有一定的联系:或在空间或在时间上相接近;或相似;或有对立关系,或有因果关系......所谓想像,则是在原有感悟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些新形象是已积累的知觉经过加工改造而成的。

参考答案:在本诗中,诗人根据“街灯”和“明星”的相似点--星星点点,由街灯联想到明星,又由明星联想到街灯,既描绘了迷人的夜景,又暗示了对光明未来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顺着这一联想,诗人在后三节进而展开想像:天上有美丽的街市、天市上陈列着珍奇物品、天上牛郎织女过着自由自在、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样,将虚构的“ 仙境”与现实生活相融合,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对理想的追求。

[课时训练] 训练一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语。

1、缥缈()():

2、笼罩():

3、鲛人():

4、疏星():

二、选择题。

1、下列哪一个“明”字不同于其他三个()

A、远远的街灯明了 B、闪着无数的明星 C、明灯处处照长街 D、窗明几净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灯笼”的正确解释是()

A、街灯 B、流星 C、天上的明星 D、以上三者都是

3、下列各项按意思划分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A、我想那/ 缥缈的空中 B、那隔着河的/ 牛郎/ 织女

C、漏出了/ 几点/ 疏星 D、怕/ 会有鲛人/ 在岸

4、“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不信,请看那朵流星”,这两句诗都用了句中逗号,对其作用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你看”之后使用逗号,能引起读者的特别注意。

B、这两个逗号都为诗人与读者作感情交流增加了情趣。

C、若把句中逗号去掉,两句的意思都没有改变,语句也都通顺。

D、这两个逗号都很好地表现出诗人与读者指望着星空交流的情态。

三、填空题。

1、《天上的街市》和《静夜》的作者是,原名,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代表作有诗集《 》、《 》,话剧《 》。

2、《天上的街市》一诗以 和 描绘了一幅天上的美景,把读者带进了神话的境界。诗中主要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 和对理想生活的,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3、《静夜》全诗紧扣住一个“ ”字,对人间世界和天上世界进行了描写,以笼罩天地的“ ”营造出 的氛围,使这首诗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训练二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一、阅读《静夜》这首诗,完成文后问题。

1、本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极为相似:都是在 的基础上,转而进入

的世界,收尾出人意料,让人产生无尽的回味与神往。

2、在诗的第⑴节中,诗人用、、、、这些意象,描述了静谧的夜景。

3、诗中借“ ”的传说,表达了诗人 的感情。(2分)

4、诗的第⑴节中的“漏”字若改成“露”字,好吗?为什么?

答:

5、要读好一首诗,分清节奏,念准重音十分重要。你能否试着给第⑵节诗标注朗读节奏和重音。(节奏用“/”标示,重音用“.”标示。)

6、面对月亮和白云,你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和想像?试用一两个优美的句子描述出你心中的图景,表达你的情感。

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问题。

乡愁四韵

余光中

⑴给我一瓢长江水呀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⑵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⑶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⑷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7、请找出诗的⑴、⑵节的韵脚:

8、诗中的“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分别象征了“乡愁”的哪些特征?(请摘引原文的语句回答)

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

9、诗中主要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并突出了乡愁之深。请摹仿这两种修辞手法各造一个句子。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答:

10、诗歌中将“乡愁”寄托在“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这四种意象中,想一想,还可以将“乡愁”寄托在什么意象中?为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

11、古往今来,“乡愁”是诗人笔下永恒的主题,你能否再写出几句与乡愁有关的古代诗句呢?【要求写出作者及朝代】(至少写三句。)

答:

二十七.《郭沫若诗两首》训练一

一.1.piāo miǎo 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2.zhào 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3.jiāo 指神话传说中住在海底的神人。4.shū 稀疏的星星。二.1.A 2.B 3.D 4.C 三.1.郭沫若 郭开贞 诗人 学者 《女神》《星空》《屈原》 2.联想 想像 否定 追求 3.静 静 恬静、清新

《郭沫若诗两首》训练二

1.写景 想像 2.月光、村庄、松林、白云、疏星 3.鲛人流珠惆怅、无奈 4.不好。因为“漏”字形象地写出了星星小而亮,突出“疏”字,而“露”只是一般地显现。5.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6.(略)7.水 味 红 痛 8.乡愁的滋味 乡愁的烧痛 乡愁的等待 乡土的芬芳 9.比喻 反复 仿句略。10.如:天空(因为乡愁无边无际,就像天空一样。);鸟鸣(因为鸟鸣仿若从故乡传来,与故乡一样,让人魂牵梦萦。);黄连(黄连的苦恰如思乡的苦);圆月(圆月之夜,家人共聚,离乡之人更思乡。);大海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因为大海的波浪滔滔可以表明诗人对家乡的强烈思念。)等。11.如:李白(唐)《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王湾(唐)《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马致远(元)《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等等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上一篇:新课标2卷高考作文题目及:语文的素养下一篇:江豚危机之见到江豚作文600字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