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高温干旱灾情的调查报告(通用3篇)
区高温干旱灾情的调查报告 篇1
7月中旬以来,我区持续晴热高温,加上今年5—6月份降雨偏少,造成水库蓄水比往年少,江河水库水位偏低,不少地方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旱情,现将我区灾情调查报告如下:
一、受灾的基本情况
全区21个乡镇均有不同程度的受灾,其中,部分水田已经开裂过白,如果继续干旱,形势将非常严峻。中稻形势也十分严重,目前中稻正处在孕穗、抽穗或灌浆期,正是需要水分的时候,有的中稻田干得开裂过白,如果天气再不下雨将对中稻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截止到目前为止,全区受灾人口22.8万人,缺水大牲畜7230头,饮水困难人口60900人,紧急需要救助人口42000人。全区农作物因旱受灾面积19.38万亩,成灾面积12.87万亩,绝收面积1.71万亩。其中中稻受灾面积2.99万亩,成灾面积2.09万亩,绝收面积0.37万亩;二晚受灾面积10.01万亩,成灾面积7.49万亩,绝收面积1.12万亩;蔬菜受灾面积2.85万亩,成灾面积1.29万亩,绝收面积0.22万亩;花生受灾面积0.86万亩,成灾面积0.5万亩;红薯受灾面积2.67万亩,成灾面积0.5万亩。全区果树受灾面积1.5万亩,成灾面积0.8万亩。因旱不能栽插的二晚面积0.107万亩。
初步统计,到目前为止,此次高温干旱给农作物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7643万元,其中水稻3765万元,蔬菜1980万元,其他农作物800万元,水果800万元。
二、救灾措施
1、工作及早部署。旱象还未露头,我区就对抗旱工作进行了全面布置。7月25日,农业局就在政府加密网以文件形式下发灾情调查表,要求乡镇对旱情进行一次调查摸底。8月1日,召开了全区抗旱工作布置会,参加会的有乡镇的分管农业的领导、农办主任、综合站站长、植保站长,对目前抗旱工作进行详细布置。8月6日农业局又下发了关于做好高温干旱防范与督导工作的紧急通知,并成立了5个抗旱救灾督导组,由局领导带队,分赴21乡镇、街道开展抗旱减灾督导,了解灾情,指导农业抗灾,全力协助当地做好恢复农业生产工作,并于8月5日16时,区启动了抗旱Ⅳ级应急响应。
2、开展督查。成立了区农业抗旱督导组,一方面做好全区旱情的调查摸底,另一方面对全区的抗旱救灾工作进行检查、督导。
3、开展生产自救。抽调区乡干部400余人组成抗旱服务队深入灾区村寨、农户、田头地角,指导、帮扶农民进行抗旱保苗、抗旱抢墒,解决抗旱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组织农技干部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及时把科学种植、科学管理、科学保墒节水等技术传播给农民。并动员、指导农民“有水走水路,无水走旱路”,将缺水田块及时改种秋玉米、秋大豆、秋红薯等旱粮或经济作物,想方设法弥补旱灾损失。
4、做好灾情统计汇报工作。灾情发生后,农业局高度重视灾情的调度和统计工作,每天向乡镇调度旱情和抗旱救灾的进展情况以及在救灾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并及时向上级领导和主管部门汇报,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对我区救灾工作的支持。
5、落实六项措施。区委、区政府规明确规定,首先确保人畜饮水,其次确保生产用水。一是高度重视旱情的发展。客观分析水库现有抗旱能力,向灌区群众通报旱情,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树立节约用水,科学用水观;二是积极开展渠道疏通。组织乡、村、组劳力开展渠道清淤,提高水的利用系数,真正做到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三是坚决实行“一把锄头”放水,杜绝串灌、漫灌,浪费水源现象;四是推行提前介入制。对易发争水纠纷区域采取提前介入方式,及时做好调解工作,确保社会稳定。五是制定严格的供水管理制度。明确了供水管理员渠道分段管理的范围和职责,要求各自管理的渠段做到“一有三无”,即“一有”是各渠段放水时有人值守;“三无”是各渠段管理范围无无辜浪费水的现象,无各渠段杂草物堵塞,无人为造成的水田受旱和群众反映。六是搞好服务。积极做好防灾物资调配和灾后物资准备工作。对具有水源条件的田块,要及时组织调运抽水机具,并及时做好机具维修;确因灾无法恢复的田块,要及时帮助引导农民种植豆类、秋玉米等秋旱作物,并积极协助做好种子等物资的调运工作。
三、存在问题
1、目前各类水库山塘蓄水量少,如果天气继续晴热高温,农作物旱情将进一步加大,已栽插的二晚、中稻受旱面积将会进一步加大,旱情还会继续加重。
2、建议各级部门加大对旱情救灾经费支持力度,增加抗旱经费,必要时,采取人工降雨,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区高温干旱灾情的调查报告 篇2
一、调查方法
按照东南部、西南部、北部三个区域进行调查, 在9 月份上旬分区域选择代表乡镇, 调查内容涉及种植品种、田间长势、种植模式、覆膜方式及单株产量等方面。
二、结果与分析
(一) 东南部区域
调查了凤翔镇口下庄村、李家岔村, 西巩镇肖川村村, 青岚乡花岔村, 杏园乡牛营村。种植品种为新大坪、陇薯3 号、陇薯7号、陇薯10 号、庄薯3 号、青薯9 号、永丰3 号, 冀张薯8 号等。
1.不同品种之间。在凤翔镇口下庄村, 对农户种植的新大坪、陇薯3 号、庄薯3 号等几个品种进行调查, 其中新大坪平均单株薯块数3.3 粒, 平均单株产量0.365 kg;陇薯3 号平均单株薯块数3.77 粒, 平均单株产量0.39 kg;庄薯3 号平均单株薯块数3.8 粒, 平均单株产量0.43 kg。在凤翔镇李家岔村, 陇薯7 号田间整体长势较好, 失水少, 叶色灰绿, 出现轻度萎蔫, 平均单株薯块6 粒, 平均单株产量0.33 kg;陇薯10 号长势旺盛, 叶色深绿, 平均单株薯块4.1 粒, 平均单株产量0.71 kg。在青岚乡花岔村, 种植的新大坪, 植株缺水严重, 群体叶色发黄, 平均单株薯块5 粒, 平均单株产量0.36 kg;永丰3 号植株完全干枯, 平均单株薯块3 粒, 平均单株产量0.225 kg。在西巩驿镇肖川村, 陇薯7 号叶色灰绿, 轻度萎蔫, 平均单株薯块7 粒, 平均单株产量0.965 kg;陇薯10 号平均单株薯块5 粒, 平均单株产量0.65 kg;青薯9 号长势旺盛, 叶色深绿, 平均单株薯块8 粒, 平均单株产量0.945 kg。在杏园乡牛营村, 永丰3 号平均单株薯块3.5 粒, 平均单株产量0.465 kg;青薯9 号长势旺盛, 平均单株薯块10粒, 平均单株产量0.665 kg, 薯块多, 但薯块较小;冀张薯8 号长势中等, 轻度失水, 中下部叶片变黄或干枯, 平均单株薯块4粒, 平均单株产量0.73 kg。以上调查结果表明, 在东南部区域, 青薯9 号、庄薯3 号、陇薯10 号田间整体长势好, 叶色深绿, 产量较高, 抗旱性表现好;冀张薯8 号、陇薯7 号植株部分叶片变黄, 轻度失水, 抗旱性表现中等;永丰3 号属中早熟菜用型品种, 可以早收获、早上市销售。
2.不同种植模式。覆膜栽培模式保水性较好, 土壤墒情较好, 土壤含水量8%~9%, 植株抗旱性田间表现较好;露地栽培土壤保水性差, 失水严重, 土壤含水量7%~8%, 植株失水萎蔫。在凤翔镇口下庄村, 陇薯3 号在覆膜栽培条件下, 植株轻度萎焉, 中下部叶片变黄, 平均单株薯块4.65 粒, 平均单株产量0.55 kg。在露地栽培条件下, 植株失水较多, 萎蔫严重, 部分叶片变黄或干枯, 平均单株薯块3.15 粒, 平均单株产量0.375 kg。
3.不同覆膜方式。以新大坪为例, 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方式, 土壤保水性较好, 土壤含水量8%~9%, 植株长势好, 平均单株薯块3.6 粒, 平均单株产量0.38 kg;采用大垄双行种植模式, 保水性能减弱, 土壤含水量7.5%~8.5%, 植株失水严重, 叶色变黄, 平均单株薯块5 粒, 平均单株产量0.36 kg。
(二) 西南部区域
调查了内官镇永安村、香泉镇香泉村、马莲村、东寨村, 种植品种为青薯9 号、陇薯6 号、新大坪、陇薯10 号、陇薯7 号、冀张薯8 号。
1.不同品种之间。在香泉镇香泉村, 各品种田间长势旺盛, 叶色深绿, 未出现明显缺水症状。其中新大坪中下部叶片变黄或干枯, 平均单株薯块4 粒, 平均单株产量0.465 kg;陇薯6 号平均单株薯块5.5 粒, 平均单株产量0.58 kg;陇薯7 号平均单株薯块6 粒, 平均单株产量0.435 kg;陇薯10 号平均单株薯块3.5 粒, 平均单株产量0.48 kg;青薯9 号平均单株薯块5.5 粒, 平均单株产量0.65 kg。在香泉镇马莲村, 冀张薯8号长势好, 叶色深绿, 平均单株薯块3.5 粒, 平均单株产量0.77 kg。在香泉镇东寨村, 新大坪失水较多, 萎蔫严重, 群体变黄或干枯, 平均单株薯块5.3 粒, 平均单株产量0.4 kg;陇薯3号平均单株薯块4 粒, 平均单株产量0.39 kg。在内官镇永丰村, 青薯9 号长势旺盛, 叶色深绿, 平均单株薯块5.5 粒, 平均单株产量0.48 kg;新大坪部分叶片变黄, 平均单株薯块3 粒, 平均单株产量0.34 kg;定引3 号叶色深绿, 平均单株薯块3.6粒, 平均单株产量0.37 kg;陇薯6 号平均单株薯块3.4 粒, 平均单株产量0.42 kg。以上调查结果表明, 在西南部区域, 青薯9 号、陇薯7 号、陇薯10 号等品种田间长势好, 叶色深绿, 抗旱性表现较好;陇薯6 号、冀张薯8 号出现轻度失水, 抗旱性中等;新大坪抗旱性较差。
2.不同栽培方式。以内官镇永丰村陇薯6 号为例, 在覆膜栽培条件下, 土壤含水量较高, 植株旺盛, 叶色深绿, 平均单株薯块数3.9, 平均单株产量0.49 kg;在露地栽培条件下, 土壤含水量较低, 植株轻度萎焉, 部分叶片变黄, 平均单株薯块数3.5, 平均单株产量0.29 kg。
3.不同施肥量。以青薯9 号为例, 内官镇永丰村一农户, 施肥量为二铵20 kg/ 亩、尿素17.5 kg/ 亩, 长势旺盛, 叶色绿, 单株薯块6.5 粒, 单株产量0.87 kg;另一农户, 施肥量为二铵10 kg/ 亩、尿素10 kg/ 亩, 植株叶色变黄, 轻度萎蔫, 单株薯块5.5 粒, 单株产量0.58 g。
(三) 北部区域
调查了巉口镇石家岔村、龙滩村、松川村, 主要种植品种为新大坪、陇薯7 号、陇薯10 号、冀张薯8 号、永丰3 号。
1.不同品种之间。在巉口镇孙川村, 种植品种陇薯10 号长势旺盛, 叶色深绿, 平均单株薯块4 粒, 平均单株产量0.54kg;冀张薯8 号长势旺盛, 个别叶片变黄, 平均单株薯块4 粒, 平均单株产量1.075 kg。在巉口镇石家岔村, 品种陇薯10 号田间长势好, 植株轻度失水, 个别叶片变黄, 平均单株薯块4.2粒, 平均单株产量0.78 kg;陇薯7 号田间整体叶色泛黄, 平均单株薯块3.5 粒, 平均单株产量0.21 kg;冀张薯8 号平均单株薯块5 粒, 平均单株产量0.71 kg;新大坪平均单株薯块3 粒, 平均单株产量0.235 kg。在巉口镇龙滩村, 冀张薯8 号长势旺盛, 叶色深绿, 平均单株薯块5.5 粒, 平均单株产量1.045 kg;陇薯10 号平均单株薯块4 粒, 平均单株产量1.02 kg;新大坪平均单株薯块5.5 粒, 平均单株产量0.55 kg。以上调查结果表明, 在北部区域, 陇薯10 号、冀张薯8 号田间整体长势旺盛, 叶色深绿, 产量高, 抗旱性表现好;新大坪田间长势中等, 产量中等, 抗旱性陇薯7 号群体叶色泛黄, 出现轻度缺水症状, 抗旱性表现中等, 对水肥条件要求较高。
2.不同栽培方式。在巉口镇石家岔村, 以品种陇薯10 号为例, 地膜覆盖, 土壤墒情较好, 植株长势旺盛, 叶色深绿, 平均单株薯块5 粒, 平均单株产量0.76 kg;露地种植, 土壤墒情较差, 植株中下部叶片变黄, 平均单株薯块3.5 粒, 平均单株产量0.38 kg。
3.不同覆膜时间。以新大坪为例, 秋覆膜, 植株失水较少, 个别叶片变黄, 单株薯块5.5 粒, 单株产量0.55kg;春季覆膜, 植株失水较多, 叶片灰绿色或变黄, 单株薯块3 粒, 单株产量0.24kg。
三、对策及建议
(一) 大力推广抗旱品种
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品种生长特性、市场需求需要, 科学合理布局品种, 在推广优质、高产、高效品种的基础上, 加大抗旱品种推广。形成西南部主推青薯9 号, 搭配种植陇薯6 号、陇薯7 号;东南部主推冀张薯8 号, 搭配种植陇薯7 号、青薯9 号等品种;北部主栽陇薯10 号, 搭配种植新大坪、冀张薯8号的品种新布局。
(二) 加大地膜覆盖种植
黑膜覆盖种植, 具有保墒、除草、增产的效果, 而且能够解决部分薯块青头的问题, 较露地种植, 平均亩产增加20%~50%, 增产增收效果显著。在农户种植中, 侧重于秋季覆膜。
(三) 加大肥料投入
农户在种植过程中, 普遍存在肥料不足或施肥量不科学等问题, 引起马铃薯长势不好, 出现叶色发黄等症状, 导致产量降低。马铃薯是高产喜肥作物, 不仅要科学合理施肥, 而且要加大化肥投入, 在施足有机肥的基础上, 亩施三元复合肥50~60 kg或亩施二铵20 kg+ 尿素15 kg+ 钾肥 (硫酸钾) 20 kg。
摘要:笔者调查研究了不同马铃薯品种、不同种薯级别、不同栽培模式、不同栽培方式、不同施肥量等因素, 在旱情发生年份, 对马铃薯产业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 选用抗旱品种、高级别种薯、地膜覆盖、施肥充足的条件下, 马铃薯田间长势好、叶色深绿、失水少、萎蔫轻、产量高, 较选用常规种、露地种植、施肥量不足等条件下平均亩增产10%30%, 增产增收效果明显。
区高温干旱灾情的调查报告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气象资料由江西省气象信息中心提供, 包括南康1961—2011年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日降水量、日蒸发量 (小型) 等气象资料。
1.2 方法
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高温日的变化趋势, 运用湿润指数表示干旱发生的程度。湿润指数计算方法:
式中, h表示湿润指数;R为某一时段的降水量;E为某一时段的蒸发量。该文分析所用蒸发量为小型蒸发皿蒸发量。高温日标准:日最高气温≥35℃的天数为高温日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温的气候变化特征
2.1.1高温日的变化
2.1.1.1月变化。南康1961—2011年高温日数一共出现了1 671 d, 平均每年32.8 d。一年中5—10月均可出现≥35℃的高温, 但主要集中在7—8月, 约占年总高温日的80%, 9月高温影响仍较明显, ≥35℃的高温日占年总高温日10%, 10月出现高温的概率较小, 不到1%, 具体见图1。
2.1.1.2年代变化。从图2可见, 南康近51年高温日的年际变化主要分3个阶段, 一是20世纪60—70年代初的减少期, 二是20世纪70—90年代的振荡期, 三是21世纪初期的增多期。从图2可知, 1963年高温日最多, 出现了67 d;最少是1997年, 只出现了3 d。由图2还可看出, 20世纪60年代和21世纪初期的高温日均明显偏多, 20世纪70—90年代则明显偏少, 而20世纪80年代则与多年平均相近。
注 :1961—2000 年 :y1=40.17-0.459 5x, R=0.444 5, P<0.01;2001—2011 年 :y2=21.65+3.073x, R=0.790 8, P<0.01。
2.1.1.3日变化。由图3可知, 南康市1961—2000年高温日总体呈减少趋势, 其减少趋势率为0.46 d/ 年, 即年总高温日每10年约减少5 d;但进入21世纪以后, 高温日显著增多, 其增多趋势率达3.07 d/ 年, 年高温日近11年增加了30多天。
2.1.2极端最高气温的变化从图4可见, 南康1961—2011年极端最高气温的最高值为40.4℃, 最低值为35.8℃, 平均值为38.2℃。近51年极端最高气温的变化趋势可分5个阶段, 分别是20世纪60年代的高温期、20世纪70年代的低温期、20世纪80年代的振荡期、20世纪90年代的低温期和21世纪初的高温期。
利用Pearson III概率分布对南康近51年极端最高气温进行重现期分析得到, 50年一遇的极端高温为40.2℃;100年一遇的极端高温为40.5℃。
2.2干旱的气候变化特征
7—10月是甜柚果实生长的关键时期, 该时期水分条件是决定甜柚产量的关键因素。笔者运用湿润指数 (h) 对近51年7—10月南康市甜柚果实生长关键时期的干旱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 (图5) , 南康20世纪60年代、21世纪初的大部分年份的湿润指数均低于多年平均值, 表示干旱年偏多, 为相对干旱期;20世纪90年代的大部分年份则高于多年平均值, 丰水年份较多, 为相对丰水期;而20世纪70—80年代为波动期, 干旱和丰水年交替出现, 无明显的干旱期和丰水期。
近51年南康7—10月的湿润指数分别为20世纪60年代0.44、20世纪70年代0.55、20世纪80年代0.53、20世纪90年代0.62、21世纪00年代0.59。20世纪以90年代最高, 次高是21世纪00年代, 最低是20世纪60年代, 次低是20世纪80年代。表明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为干旱期, 20世纪90年代后为湿润期。
3 结论
通过对南康近51年的高温和干旱气候特征的分析, 可得到以下结论:
(1) 南康年平均高温日为32.8 d, 以7月最多, 8月次之;高温日数20世纪60年代和21世纪初期偏多, 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高温日偏少, 20世纪80年代为正常。1961—2000年高温日呈减少趋势, 其减少趋势率为0.46 d/ 年;但进入21世纪以后, 高温日显著增多, 其增多趋势率达3.07 d/年。南康近51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0.2℃, 约为50年一遇。
(2) 南康20世纪60年代、21世纪初湿润指数最低为相对干旱期;20世纪90年代湿润指数最高为相对丰水期;20世纪70—80年代为干湿交替期。
4 高温干旱对南 康 甜柚 的 影 响及防御
南康高温干旱大多出现在7—10月, 而该时期正是南康甜柚果实膨大和秋梢萌发的关键时期, 需要大量的水分和适宜的温度。通常高温与干旱相伴, 导致甜柚树体蒸发加剧、呼吸强度增大, 蒸腾量大于根系吸收水分量, 造成柚树卷叶、枯黄、落叶, 严重时可造成果实萎缩和落果, 使甜柚正常的生理机能遭到严重破坏, 且秋梢不能按期萌发, 对来年乃至未来几年的产量造成明显影响。针对高温干旱对甜柚造成的影响, 实践中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御[14,15]。
4.1 旱前浅耕除草和树盘覆盖
汛期结束后及时进行柚园浅耕除草, 以改变园地土层结构, 破坏土壤毛细管的水分蒸发和杂草对土壤中的水分消耗。 由于甜柚 根系多分 布在10~40 cm, 高温干旱时易受危害, 用晒干后的杂草或用稻草沿树盘进行覆盖, 防止水分蒸发, 可有效降低柚园土温和提高土壤墒情, 从而减轻高温干旱的危害。
4.2 及时灌水防旱
当出现连续35℃以上高温无雨天气时, 应对柚园及时灌水, 灌水应在傍晚进行, 并以透灌为宜。有条件的果园可采用滴灌, 既节约用水, 又不破坏土壤结构。
4.3 喷抑蒸剂
在高温干旱天气到来之际, 喷抑蒸剂是一种十分有效的保果措施。抑蒸剂能在枝叶表面形成一层高分子膜, 从而有效减弱叶片的蒸腾作用, 从而有效预防异常落果和高温干旱造成的裂果。
4.4 加强果园管理
加强果园管理, 定期灌水施肥, 改善果园生态环境, 以提高抗御干旱的能力;广种树草, 提高绿化面积指数, 改善生态环境, 减轻灾害的影响。
4.5 建立脐橙高温干旱预警系统
【区高温干旱灾情的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05-27
干旱胁迫对油茶的影响10-24
干旱的苦难作文500字05-11
干旱条件10-17
干旱分布06-15
干旱应对08-11
干旱区域08-27
干旱特性10-12
干旱分析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