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沙半干旱地区

2024-07-22

风沙半干旱地区(通用11篇)

风沙半干旱地区 篇1

辽西北地区春季季风盛行, 破坏性大, 在该地区进行规模性农业生产, 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 以确保农业生产的安全性。野生药用植物麻黄作为经济作物栽培, 其栽培技术尚在研究实践中。由于早春风沙较大, 若采取常规育苗方法, 地表容易被吹干, 种子经常被吹走, 导致育苗失败。笔者针对当地自然条件, 对麻黄春季育苗进行了试验, 以探讨在风沙半干旱寒冷区春季育苗提高育苗成活率的方法和当年秋季移栽的最早时间。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区位于科尔沁沙地南部, 北纬42°42′, 东经122°32′, 海拔213.1m。土质瘠薄, 有机质含量0.5%。风多、风大, 全年平均风速3.33m/s, 而起风沙的风速5m/s全年达40多次。年降水量450mm, 时空分布不均匀。蒸发量大, 是降水量的4倍。无霜期145~150d, ≥10℃活动积温3 468℃, 年平均气温6.82℃, 最冷月 (1月) 平均温度-12.69℃, 是典型的风沙易旱冷凉地区。

1.2 试验方法

1.2.1 麻黄育苗时间选择试验。

于4月20日、4月30日、5月10日、5月20日进行播种, 小区面积10m2, 种子千粒重为12g, 芽率65%、纯度100%、净度95%, 播种量为25g/m2 (理论栽植密度1 286株/m2) , 均匀撒播, 然后覆盖细沙, 厚度1.5cm, 上面覆盖草帘 (防止风吹而且保湿) , 浇透水, 待麻黄有15%种子拱土时, 揭去草帘并保证土壤湿润。

1.2.2 麻黄育苗方法试验。

试验设3个处理, 处理1:覆土后扣拱膜, 其方法为每隔75cm搭1拱架, 拱高45cm, 盖塑料薄膜, 用土将两侧和两头压好, 再用绳每隔1.5m固定;处理2:覆土盖草帘, 其方法是编织7m长的草帘铺好, 用U形钢筋固定两端, 中间用塑料袋装土 (1kg左右) 压好;处理3:以只覆土作对照 (CK) 。小区面积10.5m2 (1.5m×7.0m) 。5月1日进行播种, 种子千粒重12g, 芽率65%、纯度100%、净度95%, 播种量为25g/m2 (理论1 286株/m2) , 均匀撒播, 覆土浇水。

1.3 调查统计

育苗时间选择试验调查日平均温度、拱土日期、密度 (播种1月后) ;育苗方法试验调查播种至出苗期间的风速、出苗日期及1月后植株密度。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播种时间对麻黄出苗率的影响

麻黄育苗时间选择试验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 4月20日播种气温低, 麻黄需14d才能发芽, 田间观测时发现部分种子腐烂;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气温升高, 麻黄种子发芽时间缩短, 单位面积内麻黄株数增加, 说明气温低会导致麻黄芽率降低。虽然麻黄育苗播种时间提前, 即4月20日播种, 可以提前6d出苗, 增加了麻黄苗的生长时间, 但成苗率显著低于4月30日播种处理, 以后播种成苗率与4月30日播种差异不显著, 所以最佳播种时间为4月30日, 即播种到出苗期平均气温达到13℃就可以播种。

2.2 不同育苗方法对麻黄成苗率的影响

麻黄育苗方法试验结果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 扣膜和盖草帘均可以显著提高单位面积内麻黄种苗数, 只覆土不覆盖其他物品的处理在遭受大风时土壤被吹干, 种子被吹走或集中在一堆从而形成无苗的秃斑, 造成单位面积内植株密度较低。扣膜可以提高温度保证土壤湿度, 种子发芽迅速, 发芽率也高, 但当进行抗性锻炼时薄膜易被大风吹走。而覆盖草帘太阳不能直射土壤, 地温低, 种子发芽慢, 有个别种子腐烂, 但麻黄种子拱土出苗后揭去草帘可以不经过苗期锻炼, 通过及时补水, 保证土壤湿润, 也可以保证较高的密度。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 在辽西北风沙半干旱地区麻黄春季育苗, 采取草帘覆盖, 4月30日以后, 即播种到出苗期平均气温达到13℃播种, 可以确保麻黄育苗成功。

摘要:在辽西北风沙半干旱地区进行麻黄春季育苗试验, 结果表明:当地温稳定达到13℃, 即4月30日是最佳播期;采用地膜、拱棚覆盖, 育苗成活率较只覆土显著提高。

关键词:麻黄,育苗技术,辽西北,风沙半干旱地区

参考文献

[1]李胜, 李德龙, 李唯, 等.麻黄扦插育苗技术研究[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04 (5) :540-542.

[2]张玉山, 张彩枝.麻黄温室无土快速育苗技术[J].内蒙古草业, 2003 (1) :43-45.

风沙半干旱地区 篇2

利用建立的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分散失耦合模式,研究了一定植被覆盖下区域近地面层的水分蒸散过程.模式对土壤水分传导和恢复过程的参数化引入了一些改进.利用此模式模拟了黑河实验(HEIFE)中1991-08-13-17日张掖观测站所在位置的能量通量和近地面温湿度的`变化,得到了与观测值相一致的结果,合理地再现了此阶段内蒸散过程的变化趋势.此模式能比较有效地模拟区域复杂下垫面与大气边界层的相互作用,对于区域气候和生态效应的研究有一定的帮助.

作 者:刘树华 于飞 刘和平张称意 梁福明 王建华 LIU Shuhua YU Fei LIU Heping ZHANG Chenyi LIANG Fuming WANG Jianhua  作者单位:刘树华,刘和平,梁福明,王建华,LIU Shuhua,LIU Heping,LIANG Fuming,WANG Jianhua(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北京,100871;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

于飞,YU Fei(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北京,100871)

风沙半干旱地区 篇3

关键词:干旱半干旱;水文地质;研究

干旱和半干旱的问题已经日益成为阻碍世界发展的重大问题,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经受或者即将受到干旱。早在195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已经开始组织世界各国研究地壳的干旱带的水资源,在随后几十年里,各个国家对干旱地区的水文地质的研究并没有中断,并相继取得了一些成果。我国受干旱问题影响严重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和内蒙古西部,这些地区是世界上比较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之一。为了缓解这些地区的干旱问题,我国从50年代就开始了西北地区地下水的研究工作,并相应开展一系列的水文地质普查和治理勘察工作。

一、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概况

1、国际方面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从古至今都在沿袭,现如今的很多农民家庭都是自己打井,开采地下水供家人使用,但也由于水资源的逐渐短缺,地下水的水位也在下降中,导致井的深度越来越大。很多地方不仅开采地下水用于满足日常生活,还用来灌溉农田和绿洲,地下水甚至是全部用水的源头。有一个数字可以充分说明地下水的使用情况,利比亚、阿曼、巴林、卡塔尔等国100%的水来自于地下水,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是77%,这个数字也充分说明了以上内容。因为每个国家的情况不同,对水的开采使用情况也不同,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中在近一世纪开采的水量是350亿立方米,利比亚的库夫莱开采区50年从努比亚砂岩层中提取110亿立方米的水。地下水大规模的开采是有些国家石油及其有关工业发展的保障,不仅如此,还满足了农业、园林等方面的灌溉。

2、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受特殊地理因素的制约,我国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由于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国水资源形式在近几年发生了显著变化。为了维护人类正常生产生活,不得不大量开采底下水,数量显示,1980—2005年,地下水供水量从647亿立方米增加到1039亿立方米,年增长率1.91%,地表水的供量在同时期由3739亿立方米增加到4465亿立方米,年增长率0.89%。地下水大量开采使得一些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由于环境污染导致的水污染情况也在日益严重,据调查,全国有40%的地下水质在不断恶化,直接威胁到了居民的日常饮水安全。

二、干旱区大型盆地的地下水研究所采用的模型

干旱区大型盆地的地下水研究采用两种模型,分别是迳流模型和滞流模型,前者认为水力存在连续性,是以水力连续性为理论基础,它的代表人物有加拿大艾伯塔研究委员会的J.Toth教授,他主要研究的是沉积盆地流体,包括古地下水,他主张的是区域水力连续性是岩体结构的表象特征,在特定的时间内,可测的时段里,如果盆地内任意一点的压力变化都能够引起另一点的变化,那么就可以认为地下岩体在这一时间尺度上具有水连续性。后者认为不存在水力连续性,所以是以水力不连续作为理论基础,其代表人物是以色列水文地质学家E.Mazor,V.Fridman和D.Gilad,他们通过研究澳大利亚自流盆地中的深部地下水、以色列内盖夫沙漠中的地下水以及以色列阿拉伯干裂谷中地下水,提出了滞流含水层模型,这个理论的提出或许可以开辟一个新的经济领域,其潜在的经济价值不可估量。这一理论的原理是滞流含水层中的地下水是一种非再生资源,不接触污染源,可用作紧急时期的供水源,另一方面,解压的滞流含水系统可作为存储空间储集回灌水、油或者气体,避免遭受不能控制的水力断裂的危险。

1、环境同位素技术的应用

1953年首次有了关于了解水分子同位素的研究报告,然而真正在水文学上提出运用同位素方法是在1961年的维也纳国际原子能签署的一次专家小组讨论会上。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该技术在世界各国都得到了发展,处于领先地位的是欧美各国,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也相继发展到了一定水平。我国在1980年的太原西山裂缝岩溶地下水系统研究和山西娘子关泉储量估算中开始研究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到现在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目前这一技术被国内外水文地质学家广泛地应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文地质研究中,国内方面在运用方面是主要集中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尤其深部地下水的形成原因和机制,识别古地下水的补给来源,描述地下水流动路径及其可能发生的入渗、混合以及水—岩相互作用等问题。运用物探法找水的一个实际例子是在太行山东麓顺县的干旱问题,当时主要以电磁法为主,结果钻井证实物探推测的正确,底下水位深度为36m,孔深90m,获得的涌水量为60t/h。

2、包气带水文地质研究

包气带水开始于对土壤水的研究,从形态学的观点定性的描述分析土壤中的水分赋存特征和运动特征。20世纪初期,能态学的方法开始被引用到包气带水的研究中,Buckingham和Willard-Gardner分别在1907年和1921年先后采用能态学的观点研究了包气带水的运动。定义了总水势,并将饱和流的达西定律引入到非饱和流中,建立非饱和流达西定律是L.A.Richard在1928年对包气带水研究时得出的。在之后的一段时间,计算机的推广应用和各学科研究的交叉渗透,使包气带水的研究从基础理论到应用方法从定性分析到定量计算、测试方法以及不同条件下相应的数学模型的研究和应用都得到了发展。

随着包气带水文地质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方面也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做了大量的包气带均衡实验工作,主要是为了观测沙漠地区大气降水等通过包气带向地下水的补给情况,并在各地建设了均衡试验场,比如甘肃宁夏的沙坡头、内蒙古包头等。国外从50年代开始用能量平衡和空气动力学方法研究凝结水、降露和蒸散过程,到现在的应用于土壤—植物—气连续体系(SPAC)水分迁移与变化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但因为在沙漠地区土壤水吸湿凝结及其动态方面并没有相关记载,所以在凝结水量和作用方面存在争议。《中国沙漠》在1998年的第三期中介绍了兰州沙漠研究所等单位1995在沙坡头地区完成的沙土水分吸湿凝结的观测结果,研究结显示沙土水分吸湿凝结是分为两个过程进行的。

三、结束语

本文通过叙述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的开发现状、干旱区大型盆地的地下水研究所采用的模型环境、同位素技术的应用以及包气带水文地质研究可以看出尽管在干旱、半干旱问题上人类有了很多的研究和成果,但是仍然不能够满足人类的活动需求,努力改变现状,积极开发新的研究理论是当前形式的一种必然导向。这一方面尽管我国方面也有一些自己的理论研究,但是由于我们的地位形式特殊,干旱问题也较为问题,所以在和世界其他国家吸取经验的同时还应该有所改变,正视我们存在的问题,比如西北干旱地区的突出问题包括地表地下水缺乏统一规划、深层承压水的开发方面几乎处于空白、对水资源的浪漫问题还是非常严重等,这些问题只是所有问题中的一部分,我们未来的研究方向旨在解决这些问题,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武选民.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文地质研究现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2(02).

[2]王常明.干旱的吉林西部地区水文地质环境与土地盐碱化[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2013(01).

[3]范志平.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灌木下土壤“肥岛”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12(02).

[4]王文科.面向生态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方法体系[J].吉林大学学报.2013(03).

风沙半干旱地区 篇4

辽西地区是辽宁省肉羊主要分布区,1999年开始,阜新市先后引进多个优质肉用品种羊进行杂交改良。随着肉羊改良工作的深入开展,无角道赛特羊在阜新地区作为父本品种被广泛使用,用于满足人们对羊肉产量和羊肉品质的需求。据此,试验对无角道赛特在辽西地区特定生态环境下的繁殖性能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无角道赛特种羊纯繁场生态环境及饲养管理

试验在农业部章古台沙地种质资源优化及生态环境修复重点野外观测实验站进行,该地区位于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北部,科尔沁沙地东南端,地处辽宁省西北部,位于东北风沙半干旱类型区的中心地带,属温带半干旱季风大陆性气候区。总气候特点: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昼夜温差大,秋季冷凉早霜,冬季寒冷少雪,土壤为风沙土。在原产地无角道赛特羊在澳大利亚多饲养于高雨量地区和小麦绵羊带,纯繁点的自然生态环境与进口种羊在原产地所处的生态环境有较大差异。

无角道赛特种羊引入后,在实验站内进行纯繁和风土驯化。整个试验期为3年(2008—2010年)。3年中试验羊均为同一群羊,白天放牧,夜晚归牧补饲,并适时进行预防注射和定期驱虫,防止常见病的发生。每年1月份—3月中旬产羔期间将母羊置于暖棚中,记录羔羊的性别、初生重及编号等。羔羊于每年8月20日左右与母羊隔离,归大群自由放牧。

1.2 测定项目

使用Inteli Met智能型自动气象站测定各年度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和日照时数。

在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记录种羊配种及产羔情况。产羔率(%)=(经产母羊正常分娩的羔羊数/正常的经产母羊数)×100%。

试验数据采用生物统计方法分析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无角道赛特羊在风沙半干旱区的产羔率

通过连续3年观测,试验区年平均降水量为506.9 mm,降雨集中在7—8月份,平均气温为7.9℃,年平均相对湿度为59%;年均日照时数为2 558.2 h,其中7—9月份繁殖季节日照时数为675.4 h,占全年日照时数的26.4%。

无角道赛特羊在该地区经过10余年的风土驯化,繁殖性能日趋稳定,发情配种期于每年的7月末8月初开始,持续到9月底。2008—2010年产羔率分别为115.9%、108.2%和121.0%,略低于原产地120%~160%的水平,这与辽西风沙半干旱区特殊的生态环境和饲养管理水平有关。

2.2 不同气温条件下的无角道赛特羊产羔率(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产羔率在不同年份间有所变化,如在2008—2009年,产羔率随着年平均气温的下降而下降;相反在2009—2010年,产羔率随着年平均气温的下降而升高。但3年的气温在繁殖季节变化并不明显,因此并不能确定气温对无角道赛特羊产羔率的影响,还需进一步观察测定。

2.3 不同湿度条件下的无角道赛特羊产羔率(见图2)

从图2可以看出,无角道赛特羊产羔率随着年平均相对湿度的降低而降低、升高而升高,但3年中繁殖季节的相对湿度变化并不明显,因此并不能确定湿度对无角道赛特羊产羔率的影响,还需进一步观察测定。

2.4 不同降水量条件下的无角道赛特羊产羔率(见图3)

从图3可以看出,无角道赛特羊产羔率随着降水量的降低而降低、升高而升高;同时,产羔率和繁殖季节的降水量亦有相关性,产羔率随着繁殖季节降水量的降低而降低、升高而升高,呈正相关。

2.5 不同日照时数条件下的无角道赛特羊产羔率(见图4)

从图4可以看出,日照时数与无角道赛特羊产羔率呈负相关,即产羔率随日照时数的降低而升高、升高而下降,与繁殖季节前期(7—8月份)日照时数对产羔率的影响一致。

总体上,在风沙半干旱地区降水量与无角道赛特羊产羔率呈正相关,日照时数与无角道赛特羊产羔率呈负相关,但并不能确定气温和湿度对无角道赛特羊产羔率的影响,还需进一步观察测定。

3 讨论

3.1 气温对无角道赛特羊产羔率的影响

温度是一种可以对动物产生重要影响的生态因子,任何动物都生活在具有一定温度条件的外界环境中且受到其变化的影响。气温对羊的影响包括两方面,一是直接影响羊的体温,决定着新陈代谢过程的强度和特点,因而温度也就决定了羊的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另一方面,气温对其他生物因子(湿度和土壤)、植物(数量和质量)产生影响[4],进而影响羊的饲料来源和质量,从而间接对羊的产羔率产生影响。但从本试验结果中并不能确定气温与无角道赛特羊产羔率的相关性,这可能是由于调查的年份较少,还需进一步观察测定。

3.2 湿度对无角道赛特羊产羔率的影响

只有在环境湿度达到一定标准的条件下,动物的繁殖活动才能顺利进行。羊有一个最适繁殖湿度范围,如果偏离范围过大,就会对羊的繁殖活动产生抑制。本试验中繁殖季节相对湿度的变化并不明显,因此不能确定湿度对无角道赛特羊产羔率的影响。

3.3 降水量对无角道赛特羊产羔率的影响

在风沙半干旱地区,降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植物生长的好坏,而植被情况对生活在该地区的无角道赛特羊生长发育和繁殖又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试验中产羔率和降水量呈正相关,产羔率随着繁殖季节降水量的下降和下降、增大而升高。这说明气候因子的间接作用对羊的繁殖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并不一定不如直接作用重要。

3.4 日照时数对无角道赛特羊产羔率的影响

光本身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气候因子,对羊的繁殖有重大影响,日照时间的缩短减弱了松果体分泌褪黑激素的能力,从而增强了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和释放,促进了卵巢的活动,有利于卵泡的发育和排卵[5]。本试验中日照时数与无角道赛特羊产羔率呈负相关,即产羔率随着日照时数的降低而升高、升高而下降,这与羊为短日照动物的生物学特性相符。

无角道赛特羊具有羔羊生长快、产肉性能好、耐粗饲、适应性强等特性[6],是肉羊育种和经济杂交非常优良的父本品种[7]。该品种在辽西地区特殊的风沙半干旱环境条件下经过10余年的适应繁育,繁殖性能接近原产地水平,说明该品种在风沙半干旱地区有较好的适应性[8]。除气候因素外,管理因素不容忽视,繁殖季节饲草料条件以及补饲料的营养水平均影响产羔率[9]。因此在辽西地区发展养羊业,除了要注重环境因子外,还应进一步加强对纯种肉羊的饲养管理,使其生产性能能充分发挥出来[10]。

4 结论

通过风沙半干旱地区年度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日照时数对无角道赛特羊产羔率影响的分析表明,无角道赛特羊产羔率随着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的变化而变化,即降水量与无角道赛特羊产羔率呈正相关,日照时数与无角道赛特羊产羔率呈负相关。

摘要:为了在风沙半干旱地区合理选择和利用优良肉羊品种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连续3年对该地区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日照时数进行测定和分析,研究这些气候因子对无角道赛特羊产羔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角道赛特羊产羔率随着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的变化而变化,即降水量与无角道赛特羊产羔率呈正相关,日照时数与无角道赛特羊产羔率呈负相关;无角道赛特羊在该地区经过11年的适应性繁育,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

关键词:风沙半干旱,气候因子,无角道赛特,羊,产羔率

参考文献

[1]冯江,高玮,盛连喜.动物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赵有璋.畜禽生态学[M].兰州:甘肃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3]卜永芳.气象学与气候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4]顾润源,周伟灿,白美兰,等.气候变化对内蒙古草原典型植物物候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2,32(3):767-776.

[5]宋立峰,刘月琴,张英杰.提高肉羊繁殖力的几项措施[A].全国养羊生产与学术研讨会议论文集[C].2012.

[6]赵有璋.现代中国养羊[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5.

[7]赵有璋.羊生产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8]赵立仁,于国庆,胡鹏飞,等.德国肉用美利奴、无角道赛特和白萨福克羊在辽西半干旱地区的适应性评价[A].2011中国羊业进展论文集[C].2011.

[9]陈维德,李耿民,轩惠敏,等.无角陶赛特和萨福克羊在新疆纯繁及风土驯化的研究[J].草食家畜,1996(4):9-11.

浅谈辽西半干旱地区玉米品种选育 篇5

浅谈辽西半干旱地区玉米品种选育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旱地作物,在自东北向西南的玉米种植带中,有70%的玉米种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区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玉米品种的多样性.辽西是辽宁省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包括锦州、朝阳、阜新和葫芦岛市,玉米种植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 者:闫树合 方铁成 刘维利  作者单位:闫树合,刘维利(辽宁省锦州市太和区种子管理站,121000)

方铁成(辽宁省金城原种场农科所)

刊 名:种子世界 英文刊名:SEED WORLD 年,卷(期): “”(11) 分类号:S5 关键词: 

风沙半干旱地区 篇6

关键词:灌溉;土壤结构;干旱;潜水电机

中图分类号: S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4-23-1

1 合理灌溉的好处

1.1 合理灌溉有利于作物生长

实践表明,在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对于水分的需求是必须的,但并不是水越多越好,而是有个临界点,过了需水临界点,反而对作物的生长起到抑制作用。土壤中的水分不足和过多,都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因为水分不足或过多都能对作物的根系及植株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水分的多少也能影响土壤中的空气、温度、养分分布和农田的小气候,对于作物间接生长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所以灌溉要科学合理,恰到好处,既满足需要,又达到平衡,不浪费,充分利用,为作物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条件,促进高产。

1.2 合理灌溉有利于土壤培肥

水在土壤中,对于土壤的熟化、土壤培肥等都有一定的调节主导作用,因为水分子在土壤中最活跃,最有影响。土壤中的水分子能影响土壤中的空气移动,达到调节土壤温度的作用,起到水、气、热之间的一个互相调节的作用,这对于土壤中的微生物的活动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促进有机质的分解合成,进而影响土壤中养分的保存与释放以及土壤中的一个有毒物质的积累与清除。合理的灌溉对于土壤的肥力及理化特性的调节是十分明显的。

1.3 合理灌溉减少灌溉成本,提高效益

现在农业生产中,除了种子、化肥、农药、人工等成本外,灌溉的成本也是个不小的数目,科学合理的灌溉除了直接节省水的用量外,也能提高土壤肥力,促进高产,间接降低成本,促进收入增加。如今的农业生长,物价不断上涨,水价也不断上调、电价也在上涨,农业生产的成本越来越高,如果不进行科学灌溉,还是用传统的方式进行大水漫灌,可以想象成本会是多么高,高成本下,效益不佳。

2 不合理灌溉存在的问题

2.1 破坏土壤结构

如果灌溉量过大,土壤中的胶质物就会过分膨胀,大大降低其凝聚力,这样就会分裂成细小的单粒无结构的土壤,这样多次的灌溉,土壤就会在下层形成坚硬的胶结层,密实坚硬,作物的根部发育活动受到限制,同时土壤水分的运动也受到影响,板结的土壤表层,水分容易散失,土壤的空隙变小,保水能力变差,这样更容干旱,在干旱地区本来水资源就不足,这种情况要增加灌水次数才能解决,这样就增加了灌溉成本。

2.2 抬高地下水位

过量灌溉,土壤中的持水量达到极限,这样水分在重力下,会慢慢下渗,这样会增加地下水位。而在干旱地区,由于降水的稀少,土壤中的水分会大量蒸发,土壤中的中性盐,就会随着土壤水分的蒸发把盐分带到地面,这样土壤中的盐分增加,变成了次生盐土,久而久之,土质恶化,直接影响作物的产量。

2.3 影响土壤的通气性

灌水过量、土壤湿度加大则影响土壤的通气性。在土壤通气不变的情况下,土壤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高,会使种子发芽和农作物根系呼吸感到困难,致使其生长衰弱或者叶片黄萎。据测定,当土壤中有二氧化碳的浓度增高1%时,作物发育开始缓慢,再高就有毒害作用。作物枝叶茂盛,当通气不良,土壤中有机质分解缓慢,影响了作物的养分供应和光合作用,限制了作物生长发育。因此,不合理的灌溉,不仅使土壤理化性发生改变,而且会造成水量的浪费,增加灌溉成本。干旱地区必须实行科学合理的灌溉。

3 如何进行合理灌溉

3.1 适量供水

不同的作物对于水分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在灌溉时要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水情况及不同的生育时期的需水规律,结合地理情况、耕作方式及天气情况来确定合理的供水方式,在时间、水量上加以科学控制,要做到适量供水,不多也不少,尽可能做到恰到好处,满足作物对水分的正常要求,又不浪费,节省水资源及生产成本,促进高产、稳产。

3.2 供水要均匀

现在农业生产中,灌溉这个环节存在较多问题,由于水利设施的配套不完善,很多地方仍采用大水漫灌的形式,有的虽然采取节水灌溉的方式,但也存在供水不均匀的问题,有的多,有的少,导致水供应正好的地方苗长势强于水分不足或水分过多的地方,造成苗势不齐,达不到合理灌溉的目的。

3.3 在干旱地区要计划用水灌溉

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不足,为了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要对有限的水资源进行科学的分配。计划用水是根据河源供水情况和农作物的需水要水,有计划的进行引水、配水和灌水,是实行合理灌溉的重要方法,实行计划用水对充分发挥灌溉效益,不断扩大水土资源利用率及提高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3.4 努力提高灌水技术

风沙半干旱地区 篇7

1 彰武县农业发展方向

一个地区的农业结构和发展方向主要决定于当地的气候、人均土地、土壤及肥力状况。现以彰武北部章古台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1.1 气候

章古台位于东北草原区, 属温带季风半湿润性气候, 无霜期154 d, 年均气温5.7℃, 7—8月较热, 最高气温为35.5℃, 1—2月最冷, 最低气温为-29.5℃, 年降雨量290~610 mm, 年间降水极不均匀, 主要集中在7—8月, 年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旱、涝灾害发生。秋季干旱多西北阵性大风;春季多南大风, 最大瞬间风速达32 m/s。一年中, 5 m/s以上的起沙风速达240 d。

1.2 土壤

主要为风沙土, 80%以上是二氧化硅, 氮、磷含量极少。近地层土壤疏松, 透水能力强, 春秋干旱季节风起沙。风沙、干旱、低洼易涝、土壤瘠薄是这一地区发展农业的最大障碍。其有利条件是地下水资源丰富, 雨热同季, 阳光充足。

1.3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该地区8%~10%的土地系甸子地或低洼地, 土壤较肥沃, 其余为固定沙地 (丘) 以及流动半流动沙地 (丘) 。该区林业发展较快, 现有林地面积1.24万hm2, 虽然生态条件有所改善, 但多数还是幼林, 树木生长缓慢, 林相很不整齐。部分沙地因不合理放牧, 垦种轮荒地, 由固定沙地变为流动、半流动沙地。

1.4 生草状况

沙地的生草状况主要决定于沙地类型。 (1) 流动、半流动沙地 (丘) 。占土地总面积的5%~10%。植被稀少, 只有蒺藜梗、黄柳、差巴戈蒿和其他草本植物。5~10 cm深有湿沙层, 一般地下水位为4~10 m, 立地条件较恶劣。 (2) 固定沙地 (丘) 。占土地总面积的80%~85%, 植被较茂密, 有禾本科草类、蒿类、山杏、榆树、欧李等植物。这类沙地其中一部分是耕地或轮耕地, 垦荒种地或过度放牧, 逐渐形成流动或半流动沙地, 若采取封沙育草, 则可明显提高产草量。 (3) 甸子地 (包括低洼地) 。土壤肥沃, 面积较小, 一是甸子地一般雨季不积水, 生有羊草、狗尾草、碱草等, 生草繁茂, 是打草场或放牧场较好的基地。目前大部分已垦为耕地。二是湿甸子地, 土壤过湿, 局部地方季节性积水, 有甸草、碱草及一些莎草科植物, 形成沼泽植被, 不治涝排水, 则不能做草场, 现已有部分开垦为稻田。

根据这一地区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来看, 要正确处理农、林、牧三者之间的关系, 建设生态农业, 从根本上改造风沙区的生态结构, 实现生态平衡, 保障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就必须走林草先行、生态农业的道路[1,2]。长远建设目标应该是林牧结合型的粮食生产基地、林牧农业区。

2 战略措施

2.1 调整产业结构, 协调发展林牧农业

协调发展林牧农业, 可以达到相辅相成, 提高总体经济效益, 促进生态平衡的目的[3]。

2.1.1 加强防护林体系的管护、更新、改造。

目前, 该区大多数是幼林, 特别是农田防护林, 管护难度较大。幼林期必须封闭育林, 严禁到幼林地放牧、打柴。樟子松等针叶树种, 要求高至少在1.5 m高以上, 杨、柳等阔叶树种高度2 m以上, 胸径6~8 cm, 才可由封闭到开放林地。

2.1.2 加强对小老树的更新改造。

早期营造的杨、柳树片林或带状林, 在低湿地长势较好, 但在沙丘上, 土壤瘠薄、生长缓慢, 多数形成小老树对这一部分林地应当选、引育优良树种, 进行更新或改造, 一般以大面积营造樟子松林或樟子松和杨树混交林为好。在水位较高的纯林或农田防护林带应当采用小叶杨和黑杨杂交种进行更新改造, 平坦沙地的杨树小老树, 也可改造成果园 (苹果园、山林楂园) 。

2.1.3 固沙造林。

该区还有一定面积的流动、半流动沙地未造林, 目前仍是“不毛之地”, 在干旱大风的作用下, 污染大气, 吞蚀农田、牧场。在这类沙地上进行固沙造林, 既是变害为利, 充分利用土地的有效途径, 同时又可控制沙害, 逐渐提供一定的牲畜饲料和生物能源。

2.1.4 建立人工草场, 加强牧业发展。

根据彰武地区的基本状况, 只有搞好牧业的基本建设, 才能大力发展以草食动物为主的畜牧业。人工草场可显著提高产草量, 彰武县阿尔乡沙地天然草场采取封沙育草, 产草量显著提高。因此, 以自然村、屯为单位, 有计划地建立人工草场, 封沙育草, 实行轮牧, 杜绝自由放牧, 是提高产草量、增加载畜量的有效措施[4]。

2.1.5 营造不同类型的草 (牧) 场防护林。

一是营造草场防护林网。在平坦沙地, 营造疏透式林带网, 即3~5行灌木。株行距2 m×3 m的窄林带。二是营造疏林草 (牧) 场防护林:初期可按2 m×3 m株行距营造;丘间低湿地最好选择豆科或杨柳等乔木树种, 高地形营造耐旱的樟子松 (赤松、油松) , 几年后疏伐并保持林冠投影面积30%左右;村屯附近在低湿地营造杨柳林, 在水位较低的干旱地最好移栽7~8年生樟子松。

2.2 坚决退耕还林、还牧, 推行固耕制度

2.2.1 依靠畜牧增肥改土, 大搞秸秆还田, 增加有机质含量。

积极发展家庭养牛、养羊、养猪业, 充分利用草炭资源, 积造农家肥, 使农家肥施用量达45~60 t/hm2。同时大搞秸秆还田、稻草还田,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2.2.2 开发水资源, 大力发展水稻生产。

在半年积水半年旱或较低湿地, 包括现在所谓的天然草地的涝洼塘, 发展稻田, 力争把农田集中在较肥沃的甸子地, 实行集约经营, 依靠科技进步,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摘要:以彰武县北部章古台为例, 从自然条件及土地利用现状方面, 分析了当地的农业发展方向, 并由此提出战略措施, 以期进一步促进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发展方向,战略措施,辽宁彰武,北部半干旱风沙区

参考文献

[1]尚爱军.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

[2]张雯, 越洪亮.辽宁风沙半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建立与评价[J].耕作与栽培, 2009 (3) :3-5.

[3]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发展战略研究[C]//2008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农业资源区划学会, 2008:88.

风沙半干旱地区 篇8

膜下滴灌技术是近十几年我国北方旱作农业区兴起的一项新型旱作农业节水技术。它是集地膜覆盖、科学施肥、合理用药、微灌技术等为一体的综合农业技术。此种技术使水、肥、农药等通过滴灌带直接作用于作物根系,十分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在马铃薯栽培生产中应用该种灌溉技术,符合现代农业对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要求,发展辽西风沙半干旱区马铃薯膜下滴灌技术对该区经济增收和产业调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马铃薯膜下滴灌技术特点

马铃薯膜下滴灌具有一般膜下灌溉技术特点,能够起到提墒保墒、增温蓄水以及抑制膜内杂草生长等多方面作用,实现了农业用水方式3个转变:(1)从大水漫灌转变为浸润式灌溉,使土壤始终保持最佳含水状态,既减少深层渗漏,又能较好地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有很好的节水和改造土壤作用;(2)由浇地变为浇作物。作物间无积水,水流顺滴孔直达作物根系,加之地膜覆盖,大大减少了作物棵间蒸发,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有试验表明,马铃薯膜下滴灌比普通灌溉方式全生育期平均节水6 300m3,节水率达93%[2],能够有效地缓解水资源紧缺的压力;(3)从单一浇水转向浇营养液、药液。把水变成了作物的“营养液”“药液”,可以说在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的同时又减少了对土壤和环境的污染。

同时,马铃薯膜下滴灌还能减少机耕作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及品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农户收入。

2 辽西发展马铃薯膜下滴灌面临的主要问题

2.1成本高见效慢

马铃薯膜下滴灌一次性投入成本较高,回收周期长,农民们从心理上难以接受,加之农村很多用户的观念还是浇地而不是浇作物,对按作物需求滴水心里不踏实,因此,农民并不重视膜下滴灌技术的长久效益,反而认为此项技术成本高。

2.2种植户分散,统一管理难度大

辽西地区农户种植的土地十分分散,农户科技素质低,难于管理,难以协调一致,不利于滴灌工程系统的建设使用,将给统一的运行管理带来诸多不便。

2.3风沙土影响灌溉效果

辽西地区土壤类型属风沙土,灌溉水含沙量过大,可能造成PE管地上部分滴头水量过小甚至堵塞,不能均衡灌溉,会使马铃薯部分受旱,将严重影响膜下滴灌效果的发挥。

2.4专业技术不成熟会导致许多应用和管理问题的发生

相当一部分管理人员对膜下滴灌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不透,膜下滴灌条件下马铃薯高产高效施肥技术还不能完全掌握,缺少本地马铃薯水肥管理、土壤供肥性能、肥料利用效率、单位目标产量和需肥量等依据。不能及时对农户给予正确指导,将会降低人们的积极性,进而影响马铃薯膜下滴灌技术推广的效果。

3 发展辽西马铃薯膜下滴灌的建议与对策

3.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实施马铃薯膜下滴灌,初始滴灌系统设备器材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购进,加之膜下滴灌工程的系统设计、施工以及管理维护,都应由专业化单位来承担。因此需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比例,才能加快此项技术的推广运用,为了使这项高效、先进的农田节水技术得到推广运用,推动辽西北地区现代化节水灌溉农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建议省财政、地区财政加大对该项技术的支持力度。

3.2成立土地银行,加强部门横向联合

农村土地分散经营,将阻碍这项技术的推广运用。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大支持和协调力度,出面组织成立土地银行,“零存整贷”,加快农地流转,协调适宜应用马铃薯膜下滴灌种植的土地集中连片,同时加强农业、科技、水利等部门之间的联系,因地制宜确定膜下灌溉技术的科学灌溉制度,少量多次的滴灌施肥技术措施,以及灌概系统运行管理细则,及时与厂家联系,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及时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此项技术又好又快地推广与发展,推动马铃薯产业化和规模化形成。

3.3加强技术人员培训

通过宣传培训,加强对基层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农户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普及易被农民接受的滴灌知识和技术,让农民认识到该项技术的优越性,通过影像和实物展示,使农民充分了解实际操作中的各个环节和程序,做到宣传到位、培训到位,使农民能自愿接受和配合,接受新技术,改变旧观念。为技术推广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 结论

马铃薯膜下滴灌革新了传统的马铃薯栽培灌溉技术,也由它带动了精准施肥、精准施药技术的跟进,节约了大量的肥、药费用及机械、人工费用,大大提高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其中水资源是发展辽西风沙半干旱区经济的根本保障。辽西旱作农业耗水量大,90%以上的水资源都用于农业生产,发展马铃薯膜下滴灌高效节水农业,有助于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辽西风沙半干旱区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随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马铃薯将会成为辽西风沙半干旱区农村发展特色产业中最有开发潜力的高产经济作物,马铃薯膜下滴灌技术也会成为辽西节水农业中新的亮点。

摘要: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膜下滴灌技术是一种新型高效节水旱作农业灌溉技术在马铃薯栽培生产上的应用,符合现代农业对机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要求。在辽西风沙半干旱区发展马铃薯膜下滴灌对该区经济增收和产业调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从膜下滴灌技术特点着手,指出辽西风沙半干旱区发展马铃薯膜下滴灌将要面临成本高见效慢、种植户分散推广难、设备管理及技术不成熟等实践性问题,建议在政府投入、土地集中管理和技术培训等方面应进一步加大力度,同时认为马铃薯将会成为辽西风沙半干旱区农村发展特色产业中最有开发潜力的高产经济作物。

关键词:风沙半干旱区,马铃薯,膜下滴灌,特色产业,对策

参考文献

[1]“薯”光行动论坛策划方案[EB/OL].2009-11-17.http://www.cctv.com/program/xy/20091117/101974.shtml.

[2]张百福.膜下滴灌技术在马铃薯种植中的应用效果[J].跨世纪,2009,17(2):216.

[3]邓立军.膜下滴灌技术在马铃薯种植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农业,2011(2):45-46.

[4]王思耕.棉花膜下滴灌技术研究与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2):97-98.

风沙半干旱地区 篇9

兰新二线DK1035+300∽DK1119+500段常年处于干旱、严寒、风沙等恶劣气候环境中, 无砟轨道道床板混凝土施工和养护难度大, 混凝土开裂风险大;与以往建设的客运专线上采用的连续式道床板不同, 它采用了单元式道床板结构施工, 不仅能够更有效地释放结构应力, 而且其增加的施工工艺为伸缩缝及假缝施工, 主要包括模板成型、传力杆及聚乙烯泡沫板设置定位、伸缩缝及假缝封闭、接地端子安装等, 由于尚属首次施工, 对于出现的新问题应采取相应的特殊处理措施, 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无砟轨道现浇混凝土道床板在施工后产生的裂缝形式见图1, 2。

2 裂缝成因及预防措施

2.1 双块式无砟轨道板裂缝成因分析

一般裂缝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由外荷载引起的结构型裂缝;二是由非受力变形引起的材料型裂缝。

2.1.1 温度裂缝。

混凝土浇筑后, 在硬化过程中, 水泥水化产生大量的水化热, 其大部分水化热是在3 d内释放, 由于混凝土是热的不良导体, 形成了内外温差, 再加上混凝土凝结初期产生的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抗压强度时, 就会在混凝土表面较浅的范围内产生裂缝, 裂缝多平行于短边, 沿着长边分段出现 (即“八字裂纹”) 。混凝土结构在随季节性变化和日照额循环变化下, 结构整体发生均匀的温度升降变化, 从而使混凝土结构发生伸缩, 一般可不考虑, 但当无砟轨道混凝土结构纵向受到很多约束时, 可导致混凝土出现贯通裂缝 (即“贯通裂缝”) 。2.1.2混凝土伸缩引起裂缝。引起混凝土开裂的收缩类型主要包括干燥收缩和塑性收缩。干缩裂缝多出现在混凝土养护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或是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一周左右, 甚至更长时间, 水泥浆中水分的蒸发会产生干缩, 且这种收缩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干缩裂缝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混凝土中水泥浆内外水分蒸发程度不同而导致体积变化不同的结果, 混凝土表面水分损失快, 变形较大, 内部湿度变化较小, 变形较小, 较大的表面干缩变形受到混凝土内部约束, 产生较大拉应力而产生裂缝。相对湿度越低, 水泥浆体干缩越大, 干缩裂缝越易产生。混凝土干缩主要和混凝土的水灰比、水泥的成分、水泥的用量等有关。塑性收缩裂缝一般为水泥用量大, 养护不及时或未进行二次混凝土收浆抹面, 混凝土表层水泥砂浆不均匀收缩所导致裂缝产生, 短期裂缝较浅, 危害不大, 但长期在动载的作用下会扩展。2.1.3钢轨的伸长引起的裂缝。双块式和长枕埋入式无砟轨道施工时一般是先将钢轨、双块式轨枕或长轨枕精确定位和扣件拧紧, 然后再浇筑混凝土。当白天太阳直射外界温度比较高时, 钢轨的温度发生急剧升高, 钢轨伸长, 这时由于混凝土正处于初凝状态混凝土强度趋近于零, 不能抵抗这种变形应力而导致开裂。2.1.4混凝土骨料塑性沉落引起的裂缝。混凝土在浇筑时, 由于振动棒和重力的作用, 骨料下沉、水泥浆上升, 这种沉落直到混凝土硬化时停止。当这种塑性沉落受到模板、钢筋及预埋件的抑制就会出现裂缝。这种裂缝大多出现在混凝土浇筑后0.3h至3h之间, 混凝土尚处在塑性状态, 混凝土表面富余水消失时立即产生, 沿着轨道板上面钢筋的走向出现。其主要原因是混凝土坍落度大、沉陷过高所致, 另外在施工过程中如果模板绑扎的不好、模板沉陷、移动时也会出现此类裂缝。2.1.5新旧混凝土不良粘结裂缝。双块式和长枕埋入式无砟轨道, 由于轨枕是预先制作的, 所以容易出现新旧混凝土粘结不良而出现裂缝。这在双块式和长枕埋入式无砟轨道中若不采用其它措施是很容易出现的。同时, 运营后随着列车运营次数的增加, 裂缝还将进一步扩大。

2.2 对策与预防措施

针对本项目大风、干旱、温差大等恶劣气候环境, 道床板混凝土浇筑前, 应采用高压雾化水对支承层、轨枕进行湿润, 确保支承层和轨枕完全湿润, 但不得不有明显积水。并检测混凝土拌合物的温度、坍落度、含气量等;道床板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宜控制在5~30℃, 入模含气量宜控制在4~6%, 塌落度宜控制在100~140mm之间。在炎热季节浇筑道床板混凝土时, 应避免模板和混凝土直接受阳光照射, 保证混凝土入模前模板和钢筋的温度以及附近的局部气温均不超过40℃。在低温条件下浇筑道床板混凝土时, 应采用适当的保温防冻措施, 防治混凝土早期受冻。在道床板混凝土振捣初平之后, 应对轨枕四周和道床板两侧混凝土进行二次振捣, 二次振捣应在混凝土初凝之前完成。应加强道床板混凝土的抹面处理, 一般情况下搓抹次数宜为3次~5次。风区内道床板混凝土振捣、抹面和喷涂养护剂宜在经过防风设计的作业棚内完成。道床板混凝土浇筑完成后, 应及时养护, 最少不得小于28天。

2.3 拆模养护注意事项

2.3.1 拆模宜按立模顺序逆向进行, 不得损坏道床板四周混凝土, 并减少模板破损。

当模板与道床板混凝土脱离后, 方可拆卸、吊运模板。2.3.2在冬季和夏季拆模后, 若天气产生骤变时, 应采取适当的保温 (冬季) 隔热 (夏季) 措施。冬季施工期间, 道床板混凝土强度达到15MPa之前不得受冻。2.3.3当道床板混凝土强度达到10.0MPa以上, 且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模而受损时, 可以拆除道床板的模板。不能在混凝土内部温度很高时拆模, 拆模后不能立即浇凉水, 且注意保温。在大风区段, 拆完模随时用土工布覆盖, 以防吹出裂缝。

结束语

在大风、干旱地区进行双块式无砟轨道道床板及支承层施工, 要严格管理拌合站, 改进混凝土搅拌质量, 根据现场环境调整施工工艺和养护措施, 加强现场施工质量管理, 尽量减少裂缝的产生, 另外, 对于产生的裂缝应根据成因采取措施及时处理, 使混凝土质量始终处于可控状态之下。通过不断的施工经验总结交流, 使符合现场实际的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工艺形成习惯和规律, 也为今后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了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何华武.无砟轨道技术[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5.

[2]崔国庆.双块式无砟轨道道床板裂缝控制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 2010.

[3]刘学毅.客运专线无砟轨道设计理论与方法[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

[4]王其昌.高速铁路土木工程[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9.

[5]黄士元.混凝土早期裂缝的成因与防治[J].混凝土, 2000.

[6]胡署光, 周宇飞, 等.高吸水性树脂颗粒对混凝土自收缩与强度的影响[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 2008, 25 (1) :1-4.

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苗造林技术 篇10

1 苗龄和苗木规格

苗木要求达到一定的苗龄和规格才能用于造林。苗龄小, 适应性强, 但抵抗力弱;苗龄大, 抵抗力强, 栽后生长快, 但适应性差。一般灌木多用一年生苗, 针叶林多采用二至三年生苗, 阔叶乔木采用大苗。大苗抗性强, 见效快, 但造林当年必须有充足的水分。

2 造林季节

2.1 春季栽植

春季是北方和自治区造林的好季节。此时气温回升, 土壤刚解冻, 水分条件较好, 但春季风大、少雨, 土壤含水量下降, 对苗木成活构成威胁。从树木看, 由休眠转入生长, 先生根、后长叶, 符合生长规律。栽植顺序为先滩地、后山地, 先阳坡、后阴坡, 先砂土、后黏土, 先栽针叶树、后栽阔叶树, 先栽杨柳、后栽榆槐, 边解冻、边挖坑、边造林。

2.2 秋季栽植

秋季气温下降, 土壤湿度较好。树木逐渐进入休眠, 但根系仍有生长能力, 当年根系可恢复一部分, 翌春生长早, 造林时间长, 便于安排劳力。但风大风多、风蚀严重的砂地和冻害严重的地区, 树木易受危害, 不易采用。

3 苗木栽植前的保护和处理

植苗造林的关键是保持苗木体内水分平衡, 即尽量减少苗木失水, 促进根系吸水生根。因此, 一定要做好苗木移栽前的保护和处理工作。

3.1 起苗和调运

从起苗到栽植要尽量减少苗木失水, 重点保护苗木的根系和叶。起苗少伤根, 多带须根, 小苗适当带土;贮藏、假植时易在地窖、低湿地埋放并浇水;长途运输可将小苗用草袋、麻袋包装, 并打泥浆、覆盖、洒水, 尽量在夜间或清晨行车, 防止运输过程因通气不良而“发烧”, 要求尽量缩短时间, 保持根系湿润, 避免风吹日晒。最好做到随栽随取[1,2]。

3.2 修剪

剪掉部分主干和枝叶或全部枝叶, 以减少枝叶蒸腾。对萌芽力强的阔叶树, 在干旱地区要进行重剪。萌芽力强、主干明显的树种, 采用削枝保干法, 即剪去树干高度的1/4~1/3或1/2, 剪口截于饱满芽处, 侧枝全部疏除或部分疏除。无主干的树种, 保留数个主枝, 并对其重剪, 适当保留二级枝。萌芽力弱、生长慢的树种, 可轻剪。对多年生的大灌木要重剪, 即短剪1/2以上, 要做到中高外低, 内疏外密。

3.3 蘸泥浆 (打浆)

蘸泥浆主要对针叶树裸根苗以及阔叶树、灌木小苗。打浆的作用是利用吸湿性强的黏土附在根系表面, 使根系在较长时间保持湿润、防止风干, 达到保持苗木生活力的目的。泥浆稠稀要适宜, 过稀挂不住, 过稠挂泥过多, 会增加重量, 还可能在根系上形成泥壳, 窒息根系的生理活动, 使苗木根系腐烂。一般以苗木放入后能蘸上泥浆、不粘团为宜[3]。

3.4 浸水

造林前将苗木放在水中浸泡, 增加苗木含水量。经过浸水的苗木, 耐旱能力增强, 发芽早, 缓苗期短, 有利于提高造林成活率。浸泡时间一般为1~2 d, 杨树要全株浸水2~4 d, 水要求是淡水, 最好为清水和流水。

3.5 生根粉 (吸湿剂、根宝等) 处理

主要作用是加快根系恢复, 保持根系湿润, 提高成活率, 目前在生产上逐步得到普及使用。

4 栽植

4.1 栽植方法

苗木的栽植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按苗木根系是否带土分为裸根栽植和带土栽植。 (2) 按植穴的形状分为穴植、缝植和沟植。其中, 穴植应用最为普遍;缝植是用一种特制的植树锹开缝栽植, 此法工效高, 土壤水分不易散失。但根系容易变形, 适用于疏松的采伐迹地和沙地栽植针叶树小苗;沟植以植树机械或畜力拉犁开沟, 将苗木按一定的株行距摆放沟底, 再覆土、扶正、压实, 此法效率高, 但只有用于平坦地或缓坡地; (3) 按单穴栽植苗木的株数不同分为单植和丛植2种。油松造林常采用丛植 (2~3株/丛) , 灌木植苗造林常1穴栽植2株。 (4) 按使用的工具不同分为手工植树和机械栽植2种, 机械植树多应用于平坦的平原、草原、沙地、滩地, 主要植树机型号有42JA-60A、42JA-45C。

4.2 栽植技术

4.2.1 栽植深度。

一般要求栽植深度超过原土印2~3 cm, 栽植过浅, 易受旱害;栽植过深影响根系呼吸, 具体考虑气候 (湿润地区浅栽, 干旱地区易深栽) 、土壤 (砂土易深, 黏土易浅) 、树种 (针叶树易浅, 阔叶树易深) 。

4.2.2 栽植位置。

一般放中央, 根系舒展, 有利于向四周伸展。有时靠壁栽植, 主要是一些小苗造林, 靠壁的一边毛细管未破坏, 供水及时, 栽植省工。

4.2.3 施工要求。

栽植穴的宽度、深度应大于苗木根幅和根长。苗木要扶直栽正, 深浅适宜, 根系舒展, 先填表土、湿土, 后填心土、干土, 分层复土踏实, 最后上面覆盖一层虚土, 还可用地膜覆盖。有条件的进行座水栽植或栽后浇水1~2次。栽植容器苗时, 根系不易扎透容器壁, 要拆除容器杯、袋。

参考文献

[1]郝爱琴, 杨萍.陕北秋季旱地植苗造林技术探析[J].新农村 (CN23-1552/S) , 2012 (4) :94.

[2]张艳青.突泉县大力推广抗旱造林系列技术[J].内蒙古林业, 2011 (8) :48.

[3]戚丕儒, 于喜波, 韩蕊, 等.干旱丘陵漫岗区秋季植苗造林技术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 2011, 10 (14) :52, 96.

干旱、半干旱地区植树造林技术 篇11

1 延安植树造林现状

“十五”期间, 延安市林业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指导下, 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紧紧围绕“绿山富民”目标, 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 突出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重点工程建设, 不断加大森林产业开发力度, 使全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水土流失明显减缓, 可持续森林经营模式初步形成, 产业多元化发展取得突破, 基础设施明显改观, 走上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共赢, 人与自己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截止2004年底, 全市林业用地面积2892400.2hm2 (4338.6万亩) , 森林面积1351233hm2 (2026.8万亩) , 森林覆盖率36.6%, 林木绿化率46%。天然林面积1262015.6hm2 (1893万亩) , 人工林面积854978.1hm2 (1282.5万亩) 。活立木总蓄积5376.5万m3, 森林蓄积5207.9万m3。乔木林每hm2蓄积量38.5m3。

森林资源管护和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为了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安全, 针对地域广, 面积大, 蓄积量低, 管护线长, 任务重等特点, 建立了封山育林, 承包管护和常年巡逻检查多形式天然林资源管护体系。并突出抓好林业重点工程建设。2012年初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的全面启动, 标志着延安市林业工作又将上一个新的台阶。

尽管在“十五”期间已取得令人鼓舞的成就, 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 延安市生态环境仍相当脆弱, 局部地区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转变, 同时, 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 生态建设所面临的形势同全国一样, 正处于“治理与破坏相持阶段”的关键时期, 生态建设与保护的任务仍十分繁重。

2 植树造林关键技术

2.1 立地类型的确定

延安市土壤类型多样而复杂, 土壤以黄绵土和黑垆土为主, 但是由于黄土高原地势起伏大, 土地盐碱化严重, 因此, 在进行树种选择前, 必须对种植区域的立地类型进行勘测和研究, 选择适宜造林的树种, 保证造林的成活率。

2.2 树种选择

造林树种的选择需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 定向原则:造林树种的各项性状必须定向的符合既定的培育目标要求; (2) 适地适树原则:造林树种的生态习性必须与立地条件相适应; (3) 可行性原则:造林树种实施经济有利, 现实可行。结合以上原则及延安市干旱半干旱地区是实际情况, 要求选择的树种具有耐干旱的特点。

耐干旱树种:侧柏、刺柏、桧柏、油松、雪松、马尾松、白皮松、臭椿、枣树、核桃、板栗、柿树、山杏、桑树、合欢、皂荚、槐树、刺槐、杜仲、山楂、楸树、泡桐、桃、银杏、白桦、山杨、沙棘、银白杨、槭树、漆树、花椒、香椿。

2.3 时间的确定

植树造林的时间选择同样是保证造林成活率的关键因素, 由于受季风环流影响, 延安市的气候及降水季节明显:春季干燥少雨, 气温回升迅速, 气候多变, 有大风、扬沙天气。季内降水占年总量的17%, 3月平均气温4.5℃, 5月平均气温16.9℃, 最高可达36.5℃, 遇较强冷空气侵袭时, 最低气温可降到0℃左右, 出现霜冻;夏季炎热多雨, 季降水量312.3mm, 占年总量的57%, 多为阵性天气, 有时伴有冰雹, 季内月平均气温21.1~22.9℃, 7月最热为22.9℃, 季内最高气温39.7℃, 无酷热期;秋季降温迅速, 湿润, 多阴雨大雾天气, 9月降水日数11~12天, 9~10月雾日占全年一半, 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出现初霜, 11月上旬土壤冰结;冬季雨雪稀少, 明朗干冷, 多西北风, 季内降水仅13mm, 占年总量4%, 1月最冷, 平均气温-6.4℃, 极端最低气温-25.4℃。因此, 可以看出延安市造林时间应选择在土壤水分较多的土壤解冻时期和土壤水分缓慢蒸发时期。开春后, 随着气温的回升, 土壤水分有一个反浆期, 土壤深层的水分向上聚集, 这时的土壤墒情较好, 应立即抢墒造林。这一区域春季降水少、风大, 所以春季造林宜早不宜迟, 经过雨水浇灌的土壤含水量较高, 这一时期也是造林的好时期。但是在雨季播种造林要注意给幼苗留足够的生长期, 以保证幼苗能安全越冬。

2.4 造林密度

植被恢复应确定合适的植被盖度, 要建立在当地自然环境能够支撑的基础上。在干旱半干旱区, 水是最重要的限制因子, 所以延安的植被恢复合理盖度应该建立在该地区水资源容量的基础上。延安市的气候降水特点决定了通常不能维持大面积的高密度森林植被, 密度过大超越了水资源的承载力, 会导致林分水分平衡严重失调, 不仅成为“小老头林”, 而且易引起严重的土壤干化, 甚至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从而使得植物因缺水而大片死亡。

2.5 配置模式

目前, 延安市造林工程建设模式多种多样, 以控制水土流失为核心的模式主要有坡面恢复模式、侵蚀沟恢复模式, 以恢复天然植被为核心的模式, 以水土保持与经济效益同时并举的模式主要为乔灌草多树种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配置模式。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配置模式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易于掌握和推广, 并且兼具生态和经济效益, 因此目前应用较多, 其突出特点是:山顶柠条、沙棘、山桃戴帽, 山腰山杏、花椒、仁用杏缠绕, 退耕坡地山杏、山桃与紫花苜蓿隔带立体复合栽培, 侵蚀沟沙棘沟沿锁边, 柠条、沙棘、山桃护坡, 刺槐、臭椿拦水保底, 形成一个既有巨大的水土保持功能, 能实现“土不下山, 水不出沟, 山清水秀”的生态目标。

3 总结

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本身的气候环境因素, 因此过去的植被覆盖率一直比较低, 而且由于人们的不正当开发, 植被破坏更为严重。延安市近些年来对植树造林高度重视, 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和资金的投入, 到2010年为止, 植被覆盖率已经由1999年的22%增至66.2%, 效果显著, 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十二五”对于延安市植树造林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林业工作者需要继续加强植树造林技术研究, 为延安市的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摘要:本文结合延安市的气候降水特点, 介绍了现在造林技术的现状, 对植树造林技术的关键技术进行了介绍, 希望能够更进一步提升延安市干旱半干旱地区植树造林工作。

关键词:干旱半干旱,植树造林,关键技术

参考文献

[1] 韩刚, 韩恩贤.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 2010 (8)

上一篇:谵妄患者下一篇:拓展体育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