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地区水利管理

2024-11-07

干旱地区水利管理(精选12篇)

干旱地区水利管理 篇1

1 充分利用已开发的水资源

引水。在大河源头建立引水渠首工程, 有条件的还可以修建骨干性调蓄工程, 对山溪性河流还可以截潜流;疏通泄洪通道, 保护荒漠生态, 尽可能使全部的水都得到充分发挥。

输水。加强渠道防渗和配套改建, 渠系配套与田间配套结合, 低压管道输水、小畦灌溉、喷微灌溉;或在沿渠两岸种植柳树既防渗防冲又防蒸发。改进落后的灌水方式, 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

蓄水。将冬闲水和夏洪水蓄至水库, 主要是防止渗漏和蒸发。渗漏的部位主要在高坝段和放水闸两侧。主要的办法是在坝前坡或坝中进行防渗兼防风浪、防冲, 降低浸润线, 使坝后无积水。或采用行之有效的化学、生物措施在水库水面上建立防蒸发保护层, 可减少水面蒸发损失80%~90%;在库盘采用防渗膜等技术, 可大大减少渗漏损失。另外, 对无较好水源的干旱山区, 可分户修建小水窖, 将季节性水源或雨水引至水窖蓄积, 一蓄水30立方的水窖可解决一户人 (含牲畜) 90~120天的吃水问题。

配水。根据现行的分水比例或农作物的需水情况, 对灌溉水量的时空分配作出量优决策, 以寻求灌区最大的经济效益, 配水员要办事公道, 讲求科学, 掌握农作物长期的灌水最佳期和灌水进度, 注重效益。

灌水。采取先进的灌水技术, 严禁大水串灌、漫灌, 实行人跟水走, 定额供水, 强化组织, 严禁日浇夜退。

2 发展节水型农业

节约用水, 是关系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 也是维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发展节水型农业是解决干旱地区农业水资源不足的有效途径, 可以防止土地次生盐碱化和保护生态环境, 又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达到扩灌、增产、增收的目的, 带来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发展节水型农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 节水型农业是由水利措施、农业措施、管理措施构成的。

2.1 节水措施

输水工程节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 加强渠系管理、配套、渠道防渗, 减小输水损失, 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

节水灌溉制度。根据农作物需水规律来确定节水灌溉制度, 确定灌水定额、灌水次数、灌水时间。达到用水合理提高水的有效性获得高产。

节水灌溉技术。改进地面灌如:小畦灌、细流沟灌、膜上灌、波涌灌 (间歇灌) 、水平畦田灌及隔沟灌等。因地制宜搞喷灌、微灌。引进先进的地下滴灌、渗灌、皿灌等。其特点是灌水器均埋入地下农作物根系附近, 直接被作物吸收, 减少无为消耗。

充分利用水资源。对地表水、地下水统管统调, 充分开发地下水和灌溉回归水。在宜井灌区内, 合理开采利用地下水, 既灌又排, 不仅增加了灌溉水源, 缓解了春旱缺水的矛盾, 还有效地降低了地下水位, 抑制了灌区次生盐碱化的发生。同时从水循环规律出发, 可以有意识地对水源在时空上进行调节;地表水与地下水结合, 以丰补欠, 统一安排。使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加速转化, 相互调节补充, 以达到充分利用水资源的目的。

2.2 农业措施

调整农业结构, 发展特色农业, 按照水源和自然条件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适应压缩耗水多的种植业比例, 才能充分提高水的利用率。

抗旱育种。

保墒。地膜覆盖、桔杆覆盖、砾石覆盖。耕作保墒是一种传统的抑制土壤蒸发的技术, 通过深耕细作, 切断土壤毛细管水上升的通道, 降低土壤的蒸发。

化学节水、保水剂、吸水剂、抗旱剂、旱地龙都是抑制土壤蒸发的新技术。

2.3 管理措施

政治体制。主要指节水农业的管理政策、组织机构、规章制度与水法规。确保节水农业的建立与发展。

水利经济。树立水的商品观念, 才能真正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水费征收标准原则上要使水费能平衡水利工程的投资、维护、运行等项的支出, 做到以水养水, 形成水利投资的良性循环。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利投资体系。水利建设投入不足将会长期困扰水利事业的发展。投资主体可以是国家、地方级政府、集体及个体, 资金来源可以是银行贷款、集资、募集或申请特种国债、国际金融组织的长期各种优惠贷款和以工代赈等各种渠道。还可以采取股份制或股份合同制的形式, 并对已建成的节水灌溉设施采取拍买、租赁等形式, 用回收的资金建设新的节水灌溉设施, 实行滚动增值, 建立良性循环投入、建设、管理及运行机制。在工程建设上要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 在工程运行管理上要严格落实管理责任制, 建立良性的运行机制, 实行一龙管水、多龙治水的新格局。

提高灌区计量水平, 促进节约用水。传统的按亩均摊收水费往往让群众形成“用多用少一个样”的思想, 大水浸灌现象普遍, 通过新建改建量水设施, 提高用水计量精度, 逐步实现按方收费。用多少水化多少钱, 树立水的商品意识。

土壤墒情监测与预报。

生态环境。包括监测、水源保护及农田生态平衡等。

奖惩措施。为了鼓励全社会都来关心节水问题, 对节水单位和个人应建立奖惩制度 (资金可以从水费中支出) 。目前推广节水灌溉还比较困难, 农民对节水缺乏一定的认识, 认为多浇水就会增产, 还没有形成科学灌溉的观念, 这是新旧思想的转变问题, 一定要采取综合措施才能更好地推广节水灌溉。

3 提高水利管理的科技含量

强化流域, 县、乡、村的水管组织。从组织上、制度上保证节水工作的顺利开展。改进灌水技术, 减少田间水量损失, 实行沟、畦、膜上灌等灌水方法, 防止深层渗漏和田间流失。灌前平整土地, 避免灌水不匀, 跑水和漫溢的发生。

实行农作物与水结合, 合理配置水资源, 按亩定额供水, 严禁过量灌溉, 对超额用水实行现价收费。加强渠道和建筑物的配套、维修管理、减少决口跑水的漏水损失, 经常维护渠道、清淤、除草、排除障碍物、加固渠堤等。在枯水时期, 实行集中轮灌, 减少渠道输水损失。充分利用回归水, 微咸水和处理过的污水进行灌溉, 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保证一水多用。保护水资源, 防止污染, 保证水质量, 加大在河道及水工程内的治污力度。

4 发展水文化、搞好综合经营

水管单位应充分利用自己管理范围内的水土资源和技术、人力、设备的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水文化, 建设游览胜地, 保护和美化环境, 开展综合经营, 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提高广大群众对水利的认识和了解, 促进消费, 促进水利事业的发展, 不断壮大自身的经济实力, 改善职工的生活福利。使每一位水利职工都热爱水利事业, 安心水利事业, 静心研究水利事业发展的新思路, 为库车的经济腾飞, 为西部大开发建设贡献力量。

5 建设高效水利的前景发展

建设高效水利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与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模式, 以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支撑和保障。随着高效节水农业建设的深入开展, 国民经济综合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态环境等都必将实现跳跃式的发展。

把建设高效水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从水源引水一直到田间灌水, 都纳入统一的水资源有效利用范畴, 制定在全县推广应用的规划, 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节水灌溉技术和模式, 大面积应用节水效果最好的节水灌溉设施, 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把建设高效水利中的膜下滴灌作为重点予以推广应用, 实现播种、铺膜、铺设滴灌带一次完成的机械化作业;实现浇水、施肥、施药的一体化和控制化;实现精准化的栽培过程。

构筑以“种植区域化、品种优良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为特征的高效节水现代农业体系, 实现龙头企业集团化运营, 进一步增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乃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效应。

参考文献

[1]张宁, 吐尔地.尼亚孜, 柴军.干旱区农户参与农村小型水利管理的行为分析—以新疆阿克苏地区为例[J].技术经济, 2006-12-25.

干旱地区水利管理 篇2

陇西县畜牧兽医局赵春生

以甘肃中部地区为代表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条件差,经济技术落后,社会发展缓慢,发展畜牧业面临许多困难和矛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肉、蛋、奶等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但由于传统畜牧业分散在千家万户、群体规模小、饲养管理粗放、经济效益较低,同时,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千家万户的小农经济型畜牧业发展面临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经营管理和市场的挑战,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干旱半干旱地区如何发展畜牧业,已成了广大畜牧工作者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笔者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和自己二十几年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工作的经验,形成了一个初步的构想,在这里提出来和各位同仁共同商榷。

一、在发展方向上,从支持家家户户搞养殖转向稳定千家万户养殖,扶持龙头企业,发展规模养殖。每个县以县城、集镇为依托,扶持发展5—10户龙头企业,提升畜牧业科技含量和发展水平,以先进的养殖设施,优良品种,高新技术,集约经营和现代饲养管理,赢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以畜产品加工和市场开发延伸产业链条,以牛羊养殖带动草产业开发和农作物秸秆转化。以交通沿线村庄为依托,选择一批有一定养殖经验和技术,热爱畜牧业的农户发展规模养殖,每户养牛5-10头以上,养羊30只以上,以专业化,规模化,提高养殖效益。

二、在畜禽品种上,稳定猪鸡,发展牛羊、在稳定生猪生产和蛋鸡、肉鸡养殖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养牛、养羊,以草食畜牧业的发展带动牧草种植,促进农作物秸秆转化。在牛的养殖上,重点发展德国黄、安格斯、利木赞、夏洛来、鲁西黄牛、秦川牛、荷斯坦、黑白花等优良品种,在羊的养殖上,重点发展无角陶赛特、萨福克、波德代、小尾寒羊、波尔山羊、南江黄羊等良种肉羊。

三、在社会服务上,以技术服务为重点,大力推广舍饲补饲技术、青贮氨化技术、冻配技术、良种杂交技术、防疫保健技术、在牛的良种推广上,重点推广细管冻配技术,建立冻配点,培训冻配人员,积极开展冻配工作,在羊的良种推广上,以小尾寒羊为基础母羊,引进良种肉公羊进行杂交繁育,扩大良种群,通过提高良种在羊群的比例,提高养殖水平和经济效益。在牧草种植上,大力推广紫花苜蓿、甜高粱、红豆草等优质牧草,在饲料加工上,大力推广玉米秸秆青贮技术。

四、在实施过程中,政策扶持与技术服务相结合,由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对龙头企业和规模养殖户进行扶持。从土地利用,贷款贴息、工商登记,税收优惠等方面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带动当地畜牧业提升产业水平,对规模养殖户则给予奖励和补助,如饲养十头牛以上,奖励一台铡草机,每饲养30只羊,奖励一只种公羊,以规模养殖户带动千家万户发展畜牧业。

五、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动相结合,推动畜牧业区域开发。

干旱地区水利管理 篇3

关键词:干旱半干旱;水文地质;研究

干旱和半干旱的问题已经日益成为阻碍世界发展的重大问题,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经受或者即将受到干旱。早在195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已经开始组织世界各国研究地壳的干旱带的水资源,在随后几十年里,各个国家对干旱地区的水文地质的研究并没有中断,并相继取得了一些成果。我国受干旱问题影响严重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和内蒙古西部,这些地区是世界上比较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之一。为了缓解这些地区的干旱问题,我国从50年代就开始了西北地区地下水的研究工作,并相应开展一系列的水文地质普查和治理勘察工作。

一、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概况

1、国际方面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从古至今都在沿袭,现如今的很多农民家庭都是自己打井,开采地下水供家人使用,但也由于水资源的逐渐短缺,地下水的水位也在下降中,导致井的深度越来越大。很多地方不仅开采地下水用于满足日常生活,还用来灌溉农田和绿洲,地下水甚至是全部用水的源头。有一个数字可以充分说明地下水的使用情况,利比亚、阿曼、巴林、卡塔尔等国100%的水来自于地下水,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是77%,这个数字也充分说明了以上内容。因为每个国家的情况不同,对水的开采使用情况也不同,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中在近一世纪开采的水量是350亿立方米,利比亚的库夫莱开采区50年从努比亚砂岩层中提取110亿立方米的水。地下水大规模的开采是有些国家石油及其有关工业发展的保障,不仅如此,还满足了农业、园林等方面的灌溉。

2、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受特殊地理因素的制约,我国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由于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国水资源形式在近几年发生了显著变化。为了维护人类正常生产生活,不得不大量开采底下水,数量显示,1980—2005年,地下水供水量从647亿立方米增加到1039亿立方米,年增长率1.91%,地表水的供量在同时期由3739亿立方米增加到4465亿立方米,年增长率0.89%。地下水大量开采使得一些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由于环境污染导致的水污染情况也在日益严重,据调查,全国有40%的地下水质在不断恶化,直接威胁到了居民的日常饮水安全。

二、干旱区大型盆地的地下水研究所采用的模型

干旱区大型盆地的地下水研究采用两种模型,分别是迳流模型和滞流模型,前者认为水力存在连续性,是以水力连续性为理论基础,它的代表人物有加拿大艾伯塔研究委员会的J.Toth教授,他主要研究的是沉积盆地流体,包括古地下水,他主张的是区域水力连续性是岩体结构的表象特征,在特定的时间内,可测的时段里,如果盆地内任意一点的压力变化都能够引起另一点的变化,那么就可以认为地下岩体在这一时间尺度上具有水连续性。后者认为不存在水力连续性,所以是以水力不连续作为理论基础,其代表人物是以色列水文地质学家E.Mazor,V.Fridman和D.Gilad,他们通过研究澳大利亚自流盆地中的深部地下水、以色列内盖夫沙漠中的地下水以及以色列阿拉伯干裂谷中地下水,提出了滞流含水层模型,这个理论的提出或许可以开辟一个新的经济领域,其潜在的经济价值不可估量。这一理论的原理是滞流含水层中的地下水是一种非再生资源,不接触污染源,可用作紧急时期的供水源,另一方面,解压的滞流含水系统可作为存储空间储集回灌水、油或者气体,避免遭受不能控制的水力断裂的危险。

1、环境同位素技术的应用

1953年首次有了关于了解水分子同位素的研究报告,然而真正在水文学上提出运用同位素方法是在1961年的维也纳国际原子能签署的一次专家小组讨论会上。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该技术在世界各国都得到了发展,处于领先地位的是欧美各国,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也相继发展到了一定水平。我国在1980年的太原西山裂缝岩溶地下水系统研究和山西娘子关泉储量估算中开始研究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到现在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目前这一技术被国内外水文地质学家广泛地应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文地质研究中,国内方面在运用方面是主要集中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尤其深部地下水的形成原因和机制,识别古地下水的补给来源,描述地下水流动路径及其可能发生的入渗、混合以及水—岩相互作用等问题。运用物探法找水的一个实际例子是在太行山东麓顺县的干旱问题,当时主要以电磁法为主,结果钻井证实物探推测的正确,底下水位深度为36m,孔深90m,获得的涌水量为60t/h。

2、包气带水文地质研究

包气带水开始于对土壤水的研究,从形态学的观点定性的描述分析土壤中的水分赋存特征和运动特征。20世纪初期,能态学的方法开始被引用到包气带水的研究中,Buckingham和Willard-Gardner分别在1907年和1921年先后采用能态学的观点研究了包气带水的运动。定义了总水势,并将饱和流的达西定律引入到非饱和流中,建立非饱和流达西定律是L.A.Richard在1928年对包气带水研究时得出的。在之后的一段时间,计算机的推广应用和各学科研究的交叉渗透,使包气带水的研究从基础理论到应用方法从定性分析到定量计算、测试方法以及不同条件下相应的数学模型的研究和应用都得到了发展。

随着包气带水文地质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方面也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做了大量的包气带均衡实验工作,主要是为了观测沙漠地区大气降水等通过包气带向地下水的补给情况,并在各地建设了均衡试验场,比如甘肃宁夏的沙坡头、内蒙古包头等。国外从50年代开始用能量平衡和空气动力学方法研究凝结水、降露和蒸散过程,到现在的应用于土壤—植物—气连续体系(SPAC)水分迁移与变化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但因为在沙漠地区土壤水吸湿凝结及其动态方面并没有相关记载,所以在凝结水量和作用方面存在争议。《中国沙漠》在1998年的第三期中介绍了兰州沙漠研究所等单位1995在沙坡头地区完成的沙土水分吸湿凝结的观测结果,研究结显示沙土水分吸湿凝结是分为两个过程进行的。

三、结束语

本文通过叙述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的开发现状、干旱区大型盆地的地下水研究所采用的模型环境、同位素技术的应用以及包气带水文地质研究可以看出尽管在干旱、半干旱问题上人类有了很多的研究和成果,但是仍然不能够满足人类的活动需求,努力改变现状,积极开发新的研究理论是当前形式的一种必然导向。这一方面尽管我国方面也有一些自己的理论研究,但是由于我们的地位形式特殊,干旱问题也较为问题,所以在和世界其他国家吸取经验的同时还应该有所改变,正视我们存在的问题,比如西北干旱地区的突出问题包括地表地下水缺乏统一规划、深层承压水的开发方面几乎处于空白、对水资源的浪漫问题还是非常严重等,这些问题只是所有问题中的一部分,我们未来的研究方向旨在解决这些问题,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武选民.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文地质研究现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2(02).

[2]王常明.干旱的吉林西部地区水文地质环境与土地盐碱化[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2013(01).

[3]范志平.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灌木下土壤“肥岛”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12(02).

[4]王文科.面向生态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方法体系[J].吉林大学学报.2013(03).

干旱地区水利管理 篇4

关键词:半干旱地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问题

近年来, 半干旱地区水利工程建设力度不断加大, 使得农业生产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逐渐向综合、高效农业发展。但目前, 就农业发展的情况来看, 半干旱地区水利工程建设仍存在较多问题。半干旱地区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工程, 若是建好水利工程,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高效农业, 取得可观的经济收益, 若在建设农田水利工程中没有注意各方面的原因, 使水利工程的建设停留在“望天田”的时期, 就会使农田造成缺水现象, 致使农作物受干旱影响, 对农业收入造成巨大损失。

1 半干旱地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农业持续、稳定生产的基础保障, 也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可确保农业经济持续发展, 而就当前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状况来看,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和经济持续增长的要求。

1.1 工程设备陈旧

具相关调查研究显示, 我国水利工程设施多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建成的。这些陈旧的农田水利工程基础设施, 多半已经超过了使用年限, 且设施技术相对落后, 配套差、标准低、久年失修, 使水塘无法正常蓄水、水流渗透严重、输水沟渠坍塌, 不能满足农业灌溉的需要, 造成了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无法抵御自然灾害, 农作物缺水问题严重[1]。

1.2 工程建设规划不足

在进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时, 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原因, 水利工程建设包括经济、技术、农民实际需求等因素, 合理规划水利工程的建设。但在半干旱地区实际水利工程建设中, 规划往往存在不合理现象, 使工程建设目标不明确, 建设随意而盲目, 造成了水利工程设施存在安全隐患。另外, 半干旱地区的小型工程占比重较大, 出现重复建设、不均衡建设的现象较为严重, 使工程建设并没有结合半干旱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规划, 形成了较大的资源浪费, 不能真正为灌溉农田所利用。

1.3 资金投入渠道较少

从农田水利工程投资渠道来看, 市场经济应成为水利工程建设投资主导, 但就实际资金情况来说, 中国很多地区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来源, 多半是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 社会资本力量很少流入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水利市场化融资机制也并未完善, 使得权责不明确, 工程建设缺乏资金来源。另外, 在政府拨款中, 资金交叉、重复、分散使用的情况较为严重, 影响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益。

2 半干旱地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策

2.1 加大水利工程资金投入量

在半干旱地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 国家要加大水利资金投入量, 转变政府职能, 建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专项资金, 对重点工程实施专项和专户管理, 对农田进行合理规划, 开发综合农业, 确保投入的资金发挥规模效益。此外, 政府要进一步规范各部门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承担的权责, 提高财政资金的分配管理效率[2]。

另外, 在建设农田水利工程时, 要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完善对拓宽半干旱地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 引进社会投资, 并建立农田水利工程完善、科学的招标机制, 包括对农田水利工程灌溉水的开发、使用价格的详细规定, 使得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有法可依, 完善水利工程施工建设。

2.2 完善工程监督管理体系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灌溉的使用效率, 对农业生产发展和进步起着制约作用。因此, 要完善工程监督管理机制, 提高施工工程质量, 并对工程建设进行统一规划管理, 提高农田水利工程的使用效率。

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是工程监督管理体系的重点, 为确保高质量的施工工程, 需要在各项制度的基础上, 对相关人员的责任进行细分, 并严格按照施工秩序, 对每项施工工序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 对不合格、存在安全问题的施工工程、施工相关人员进行相应的处罚。此外, 通过量化指标, 从规范各施工单位到安排工程进度、定期质量评比, 使各考核指标纳入监督范围, 优化农田水利工程建设[3]。

2.3 加强施工设施管理及维护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区域较为广阔, 但工程本身的项目较小。因此, 对每一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都应该建立相应的管理人员对水利工程设施进行管理和维护。在对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维护过程中, 可通过相关部门与群众维护相结合的方式, 对水利工程的管理机制和管理办法进行完善, 制定标准的维护费用, 保证相关资金的合理利用, 延长农田水利工程的使用年限, 提高使用效率。在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维护中,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不但要用于项目建设, 还要用于项目维护上, 项目资金实现最大化的利用效率, 优化项目工程建设。

3 结语

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成效, 对半干旱地区的农田灌溉、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在进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时, 政府要加大对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量, 并拓宽投资渠道, 引入社会投资到工程项目的建设中, 确保农业经济稳定、持续增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有利于实现综合农业的目标, 使之向示范农业、高效农业、休闲农业的方向发展。在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中, 政府要完善招标机制、监督管理机制, 使工程建设有法可依, 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水平, 促使农业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彭耀珍.探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面临的管理问题[J].价值工程, 2013, 3 (148) :26-27.

[2]刘芳.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问题初探[J].北京农业, 2013, 1 (3) :147.

干旱地区水利管理 篇5

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以民勤绿洲为例

以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民勤绿洲为例,利用1992年、1999年和2006年三期TM影像资料,分析民勤绿洲15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包括土地利用/覆被数量变化的幅度、速度以及土地利用/覆被空间变化的主要类型,土地利用/覆被重心迁移的`方向.结果表明:绿洲的面积先增加后又减少,但总量是增加的;绿洲的耕地面积一直呈增加趋势;草地面积在1999年急剧增加,增加的草地主要由沙地转化而来,后又急剧减少到1992年的水平;在空间分布上,绿洲有从下游向上游迁移的趋势,绿洲下游质量明显恶化.

作 者:马爱功 王杰 MA Ai-gong WANG Jie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刊 名: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JILIN NORMAL UNIVERSITY JOURNAL(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8 29(3) 分类号:X144 关键词:民勤绿洲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时空变化  

干旱地区杨树造林技术研究 篇6

[关键词] 杨树;造林;研究

建平县青峰山乡位于辽宁省西部,属于半干旱、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平均气温7.6℃最高气温37℃。年均日照时数2850~2950h,年降水量为487㎜,十年九旱,风沙天气多,加之近年来人为毁林开采矿石、膨润土,建企事业,森林植被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污染严重。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杨树形态特征

杨树属于杨柳科(Salicacae)杨属(PopulusL)。世界上有杨树100多种,单在中国就有53种之多,是名副其实的杨树起源中心,有杨树之乡的称号。杨为落叶乔木。树干通常端直;树皮光滑纵裂,常为灰褐色。枝有长(包括萌枝)短枝之分。有顶芽(胡杨无),芽鳞多数,常具粘脂,具光泽。单叶互生,常卵形、长卵形、三角形或卵圆形,在不同的枝上常为不同的形状,齿状缘或齿芽状缘;叶柄长,侧扁或圆柱形,先端有或无腺点。花单性,雌雄异株:柔黄花序下垂,常先叶开放;雄柔荑花序稍早开放;雄花有雄蕊4—多数,着生于花盘内,花药常为暗红色,花丝较短,离生;子房花柱短,罕无,柱头2~4裂。蒴果2.-4(5)瓣裂。种子细小,具毛,多数;子叶椭圆形。

二、苗木选择

依据适地适树的原则,对立地条件一般的地块,如干河滩、沙地、缓坡地,选择以赤峰系列品种;立地条件好的,地下水位1~3m,土层60cm以上的壤土或沙壤土,可栽欧美64号类的杨大苗。要求为苗龄在2年以上,苗高3m以上,地径1.5cm以上,苗木粗壮,干形通直,无病虫害,根系相对完整的抗病苗木。

三、栽植技术要点

1.栽植方法

最佳栽植时间是春季的3~4月份,首先进行整地,坑的规格为60cm×60cm×80cm,株行距3 m×4 m。苗木假植时,浸泡24h以上。栽植时先回填1/3表土,把杨苗直立放入坑中间,回视后面,横纵成行,坐苗,边填土边轻轻提苗,使苗木根系舒展,然后填土到根际,记住不要踩踏,直接浇定根水,如果踩踏,根系底部就可能浸不到水。浇足定根水,待水渗透后,离根系3~5cm处施农家肥料5kg,再填土踩实,后覆土,土超地表5~10cm,可以减少毛细血管水分蒸发,将方坑口做成圆坑口,成锅底形,坑底距坑口平面20cm,在坑口用地膜覆盖,这样有利于土壤水分保持和提高地温,加速新根萌发,促进苗木健壮生长,可提高警惕苗木抗病能力。

2.造林后管理

栽后,马上用草绳将树干全部缠紧,稍稍用力即可,不可缠绕太紧,从而防止儿童毁坏或牲畜啃食。刮风下雨后,将吹倒苗木扶正踩实,再覆土。栽植后如遇20d以上的旱情,要及时进行浇水,抗旱保苗。以后每年灌水不少于4次,3月中旬树木发芽前,灌一次,5月上旬灌一次,6月下旬灌一次。干旱时要勤灌,降雨量大时,可以免灌,11月上旬灌一次,以促进根系发育。

3.病虫害防治

杨树病害有叶斑病、溃疡病和锈病等。虫害主要有杨扇舟蛾、杨小舟蛾、天牛等。为了防治这些病虫害,要加强水肥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虫能力。一旦发现病虫害,就要及时进行处理,其中,杨树溃疡病,早春刷菌毒清300倍液涂干,发病高峰前用70%的甲基托布喷洒;锈病用锈粉宁防治;杨扇舟蛾虫害可喷15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天牛防治,要保护其天敌啄木鸟,掏净虫孔新鲜虫粪后,用毒签插入或用注射器注入2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用泥密封洞口。

4.整形修枝

栽植一年后,秋冬季,杨树停止生长时,用专业树剪紧贴树干剪掉主枝下少数侧枝,第2、3年剪去少数粗壮侧枝,剪口要平滑,不能留茬或拽伤树皮。

四、杨树栽植发展前途

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浅析 篇7

1 确定立地类型

在进行立地分类时, 立地类型是最为基本的单位。由于地段的不同, 立地的性能也会有所不同, 这就需要根据立地因子的情况对造林立地进行分类, 根据造林的不同地段而有所区别。在采取造林技术时, 要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

对于立地类型的确定, 要根据造林环境, 构成立地与树木之间构建生态关联性。纵观立地环境, 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立地类型中, 生物环境是辅助性依据, 非生物依据是主要的依据。不同的造林地, 由于非生物因子之间相互作用就产生不同的结果, 因此要在立地的过程中以非生物因子为依据进行区分[1]。一些非生物因子的表现非常突出, 会限制树木的生长, 需要加强重视, 但还有一些因子虽然对树木有所影响但并不会产生限制, 这样的因子就不需要重视。

对于造林而言, 非生物因子并不是绝对依据, 环境条件也是非常重要的, 特别是植物条件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此, 需要根据树木的生长表现情况对立地环境进行选择, 可以对立地类型进行有效的划分。

2 确定树种及造林时间

2.1 确定树种

在造林的过程中, 树种的选择原则不仅要严格按照公益林的要求, 还要考虑到苗木的准备情况。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抗旱造林技术, 不仅要按照经济发展规划执行, 还要做好天然林保护工作。通常,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造林所选择的树种具有较强的抗干旱能力的树种, 如黄槐、凤凰木、青皮木棉和腊肠树等。这些树木都属于是萌生能力非常强的树种, 不仅生长速度快, 而且根深。这些树种都喜欢阳光, 生长的环境气温界定在11~18℃, 对土壤的适应性也非常强, 如在红土壤、黄棕土壤、红土壤等中均可生长。

2.2 造林时间

造林时, 要充分考虑到起苗的时间和造林的时间, 以确保树木能够在生长中保持活力, 使林木的成活率有所提高。春天属于万物复苏的季节。在春季进行造林是非常适宜的。春季是气温逐渐升高的季节, 随着气温的提升, 苗木不仅会快速生长, 还不需要考虑贮藏苗木, 树木根的生长就会更为旺盛。基于此,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造林, 宜选择秋季9-10月, 此时土壤中的水分蒸发的速度非常缓慢, 且土壤还没有进入冻结期。由于夏季气温比较高, 土壤中的水分就会聚集在土层的上部, 进入秋季, 土壤的墒情非常好, 因此需要抓住这一良好时机造林[2]。如果是在春季造林, 由于春季的风沙大, 且降水量相对较少, 所以造林时间要尽量早一些。当进入9月后, 土壤中的水资源含量比较高, 适合于林木生长。

3 确定造林密度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资源供应不足, 因此难以实现森林植被的大面积覆盖。因为如果造林密度太大而超出土壤供水能力, 就会因水资源匮乏而不利于林木的健康生长。由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干燥, 地下水的水位下移, 土壤逐渐干化, 林木容易由于严重缺水而导致死亡率提升。此外, 要想保证造林密度不会对林木的生长造成影响, 还需要对林木的材质、干型, 以及树木生长相对稳定后所具备的观赏价值和防护功能, 包括未来这些林木所能够获得的经济效益进行考虑。所以, 在造林时, 如果是混交, 其中林木为华山松纯林与旱冬瓜混交, 行距通常为4 m2 (2 m×2 m) , 造林的密度为167株/667 m2。如果是核桃树, 树立的行距通常为30 m2 (5 m×6 m) , 造林的密度为23株/667 m2。相邻行之间的植株排列都要错开, 以促使林木更好地生长。

4 抗旱造林方法

4.1 截干种植

干旱半干旱地区, 如果树种具有很强的萌芽力度, 就可以将枝干截去栽植到土壤中, 这样就可以避免枝干在发芽的过程中存在水资源流失的现象。但要确保所截去的枝干在土壤中能够快速生根, 就要使水分阻碍枝干的根部汇集后, 还要在距离地面枝干2个芽上有充足的水资源。对于截去的枝干, 通常为生长在树木地上高度的2/3的位置。进行枝干栽植时, 高于地面10 cm的位置要截去。刺槐、臭椿和黄栌等都适合于采用截干种植的造林方法。

4.2 高干种植

高干种植一般会采用扦插的林木繁殖方法, 操作上简单易行, 不仅种植的成本地, 且林木的成活率也相对高。具体操作中, 高干种植可以引进扦插繁殖技术, 在大棚中进行。要求苗床要到100 cm的宽度, 并在苗床的四周围安装上挡板, 挡板高度为10~12 cm。苗床上的土壤要中性微酸, 土壤要肥沃而疏松, 以便于灌溉且具有良好的排水性。高干种植会选择春季的3月、夏季的6月以及秋季的9月。将当年生的树枝进行剪取, 树枝上留下长度为3~4 cm的叶子。在进行插穗处理时, 要做到随时剪下, 随时插到土壤中。要将插穗剪好, 注意采用保湿技术是非常必要的。

4.3 滴灌节水及沙地径流造林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 为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可以采用滴灌的方法进行水资源灌溉。在灌溉的过程中, 会按照土壤的干湿程度对水的滴灌进行控制。如果土壤比较干燥, 平均每隔5 s就滴1滴, 1 h约滴水50 g。如果土壤较为湿润, 可以平均每隔10 s滴1滴, 1 h约滴水70 g。滴灌可以使水集中使用, 不仅可以提高造林的成活率, 而且使维持林木生长的水资源供给高效而充足。

沙地径流造林, 是指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时, 要根据实际对抗旱工作予以改善。整地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的有效措施。干旱半干旱地区要有效解决造林的水资源问题, 可以采用拦截地表径流, 对地表进行蓄水的方法, 由此而使土壤含水量得到有效调整。此外, 将地表径流充分地利用起来, 并做好径流水资源调控工作, 以提高土壤供水效率。

5 结语

干旱半干旱地区多距离海岸线非常远, 处于大陆的中心地带, 夏季少雨而酷热, 冬季干燥而寒冷, 全年降水量少, 水资源贫乏。要向确保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成功, 就必须高效利用水资源, 做好抗旱造林工作。

摘要:中国的西南部地区地广人稀, 多为干旱半干旱地区。从南宁地区的气候环境来看, 年平均气温在21.6℃左右。冬季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为12.8℃, 冬季稍显干燥, 但干湿分明。在这样的环境下造林, 具有很高的难度, 水资源也难以得到有效利用。要想提高此类地区的造林成活率, 就要采用相应的技术, 充分利用当地的水资源, 以达到抗旱的效果, 为造林提供良好的环境。本文针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展开研究。

关键词: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抗旱技术,造林技术

参考文献

[1]李超.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探讨[J].中国水土保持, 2010 (11) :26-29.

干旱、半干旱地区植树造林技术 篇8

1 延安植树造林现状

“十五”期间, 延安市林业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指导下, 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紧紧围绕“绿山富民”目标, 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 突出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重点工程建设, 不断加大森林产业开发力度, 使全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水土流失明显减缓, 可持续森林经营模式初步形成, 产业多元化发展取得突破, 基础设施明显改观, 走上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共赢, 人与自己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截止2004年底, 全市林业用地面积2892400.2hm2 (4338.6万亩) , 森林面积1351233hm2 (2026.8万亩) , 森林覆盖率36.6%, 林木绿化率46%。天然林面积1262015.6hm2 (1893万亩) , 人工林面积854978.1hm2 (1282.5万亩) 。活立木总蓄积5376.5万m3, 森林蓄积5207.9万m3。乔木林每hm2蓄积量38.5m3。

森林资源管护和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为了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安全, 针对地域广, 面积大, 蓄积量低, 管护线长, 任务重等特点, 建立了封山育林, 承包管护和常年巡逻检查多形式天然林资源管护体系。并突出抓好林业重点工程建设。2012年初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的全面启动, 标志着延安市林业工作又将上一个新的台阶。

尽管在“十五”期间已取得令人鼓舞的成就, 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 延安市生态环境仍相当脆弱, 局部地区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转变, 同时, 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 生态建设所面临的形势同全国一样, 正处于“治理与破坏相持阶段”的关键时期, 生态建设与保护的任务仍十分繁重。

2 植树造林关键技术

2.1 立地类型的确定

延安市土壤类型多样而复杂, 土壤以黄绵土和黑垆土为主, 但是由于黄土高原地势起伏大, 土地盐碱化严重, 因此, 在进行树种选择前, 必须对种植区域的立地类型进行勘测和研究, 选择适宜造林的树种, 保证造林的成活率。

2.2 树种选择

造林树种的选择需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 定向原则:造林树种的各项性状必须定向的符合既定的培育目标要求; (2) 适地适树原则:造林树种的生态习性必须与立地条件相适应; (3) 可行性原则:造林树种实施经济有利, 现实可行。结合以上原则及延安市干旱半干旱地区是实际情况, 要求选择的树种具有耐干旱的特点。

耐干旱树种:侧柏、刺柏、桧柏、油松、雪松、马尾松、白皮松、臭椿、枣树、核桃、板栗、柿树、山杏、桑树、合欢、皂荚、槐树、刺槐、杜仲、山楂、楸树、泡桐、桃、银杏、白桦、山杨、沙棘、银白杨、槭树、漆树、花椒、香椿。

2.3 时间的确定

植树造林的时间选择同样是保证造林成活率的关键因素, 由于受季风环流影响, 延安市的气候及降水季节明显:春季干燥少雨, 气温回升迅速, 气候多变, 有大风、扬沙天气。季内降水占年总量的17%, 3月平均气温4.5℃, 5月平均气温16.9℃, 最高可达36.5℃, 遇较强冷空气侵袭时, 最低气温可降到0℃左右, 出现霜冻;夏季炎热多雨, 季降水量312.3mm, 占年总量的57%, 多为阵性天气, 有时伴有冰雹, 季内月平均气温21.1~22.9℃, 7月最热为22.9℃, 季内最高气温39.7℃, 无酷热期;秋季降温迅速, 湿润, 多阴雨大雾天气, 9月降水日数11~12天, 9~10月雾日占全年一半, 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出现初霜, 11月上旬土壤冰结;冬季雨雪稀少, 明朗干冷, 多西北风, 季内降水仅13mm, 占年总量4%, 1月最冷, 平均气温-6.4℃, 极端最低气温-25.4℃。因此, 可以看出延安市造林时间应选择在土壤水分较多的土壤解冻时期和土壤水分缓慢蒸发时期。开春后, 随着气温的回升, 土壤水分有一个反浆期, 土壤深层的水分向上聚集, 这时的土壤墒情较好, 应立即抢墒造林。这一区域春季降水少、风大, 所以春季造林宜早不宜迟, 经过雨水浇灌的土壤含水量较高, 这一时期也是造林的好时期。但是在雨季播种造林要注意给幼苗留足够的生长期, 以保证幼苗能安全越冬。

2.4 造林密度

植被恢复应确定合适的植被盖度, 要建立在当地自然环境能够支撑的基础上。在干旱半干旱区, 水是最重要的限制因子, 所以延安的植被恢复合理盖度应该建立在该地区水资源容量的基础上。延安市的气候降水特点决定了通常不能维持大面积的高密度森林植被, 密度过大超越了水资源的承载力, 会导致林分水分平衡严重失调, 不仅成为“小老头林”, 而且易引起严重的土壤干化, 甚至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从而使得植物因缺水而大片死亡。

2.5 配置模式

目前, 延安市造林工程建设模式多种多样, 以控制水土流失为核心的模式主要有坡面恢复模式、侵蚀沟恢复模式, 以恢复天然植被为核心的模式, 以水土保持与经济效益同时并举的模式主要为乔灌草多树种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配置模式。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配置模式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易于掌握和推广, 并且兼具生态和经济效益, 因此目前应用较多, 其突出特点是:山顶柠条、沙棘、山桃戴帽, 山腰山杏、花椒、仁用杏缠绕, 退耕坡地山杏、山桃与紫花苜蓿隔带立体复合栽培, 侵蚀沟沙棘沟沿锁边, 柠条、沙棘、山桃护坡, 刺槐、臭椿拦水保底, 形成一个既有巨大的水土保持功能, 能实现“土不下山, 水不出沟, 山清水秀”的生态目标。

3 总结

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本身的气候环境因素, 因此过去的植被覆盖率一直比较低, 而且由于人们的不正当开发, 植被破坏更为严重。延安市近些年来对植树造林高度重视, 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和资金的投入, 到2010年为止, 植被覆盖率已经由1999年的22%增至66.2%, 效果显著, 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十二五”对于延安市植树造林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林业工作者需要继续加强植树造林技术研究, 为延安市的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摘要:本文结合延安市的气候降水特点, 介绍了现在造林技术的现状, 对植树造林技术的关键技术进行了介绍, 希望能够更进一步提升延安市干旱半干旱地区植树造林工作。

关键词:干旱半干旱,植树造林,关键技术

参考文献

[1] 韩刚, 韩恩贤.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 2010 (8)

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坪的种植的思考 篇9

关键词:干旱,半干旱,草坪种植

1 基本情况

盐池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东部, 地处鄂尔多斯台地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 毗邻腾格里沙漠和毛乌素沙漠边缘, 风大沙多, 干旱少雨, 年平均降雨量仅280mm左右, 而年均蒸发量2100mm以上, 是年均降水量6~7倍, 旱灾常有发生, 以冬、春两季最为严重, 是宁夏中部干旱带上的一个国家贫困县。

2 草坪种植中存在的问题

2.1 干旱少雨, 水资源匮乏

盐池县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十年九旱, 致使很多刚刚种植的草坪因不能及时浇灌, 在烈日的烘烤下逐渐干枯死亡。

2.2 风大沙多, 土壤贫瘠

由于该县地处鄂尔多斯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 毗邻腾格里沙漠和毛乌素沙漠边缘, 俗“有一年一场风, 从冬刮到春”之说, 境内80%的土地为沙化土地, 保墒保肥能力极差, 严重影响草坪的生长。

2.3 缺乏优良品种

由于本地区冬季寒冷, 只能种植几种有限的冷季型草坪草, 如草地早熟禾、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等。而这些草种在整个生长期内都需要较好的水分条件, 抗旱性差。这对于本来种植草坪就很难的地方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2.4 人才奇缺

现有城市园林绿地管护人员48人, 他们当中大多是农民工, 技术差, 除了极少数受过专业和相关技能培训外, 大都缺乏专业知识, 对于草坪建植种什么、怎么种、如何养护都较盲目, 有的甚至一无所知。

2.5 缺乏科学管理

如整地不平, 浇水不匀, 结果形成秃斑现象屡见不鲜;防除不及时, 结果草坪和杂草竞相生长, 一些草坪地段被杂草牢牢占领等等;不科学的管理致使一些地方的草坪与其称为“草坪”, 倒不如叫作“草丛”。

2.6 成本高

草坪用水多需要到很远的地方用车拉来浇灌, 就浇水一项投入很大, 再加上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防除杂草等成本及人工管理费每年开销都很大。对于一个底子薄、经济欠发达贫困的地区来说, 高额的管理费用实在难以承受。

3 草坪种植对策

3.1 深耕整地、增施有机肥

播种前, 为解决耕层浅, 蓄水、保肥能力差的问题, 可采取基施农家肥, 667m2施有机肥3000kg以上, 起到改良土壤, 提高肥力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对播种地块进行深耕、细作, 做到耕前粗整平, 耕后复整平, 做畦后细整平, 将地面坡降控制在0.3%以内, 实现播深一致、浇水均匀, 为草坪生长均衡创造良好条件。

3.2 播种后及时覆草

本地区多在春末进行播种, 但春末夏初, 本地区正处在干旱少雨季节, 气温较高, 而且持续时间较长, 浇水压力相当大, 所以播种后应及时浇1次透水后, 在床面上覆盖一层麦草或稻草以遮住地表为宜, 以防止失水和表层板结。同时做好墒情检查, 视情况及时在草面上洒水, 避免出苗前“闪苗”, 确保出苗前满足草种对水分的需求。

3.3 抓好生长期管理

苗出齐后, 逐步用钉耙将床面上的草揭去, 同时应注意防止行人践踏草坪, 可在种植区周围设立明显标志牌, 严禁游人践踏草坪, 避免影响草坪分蘖和生长。

生长初期由于春季气候干燥, 风大、干旱, 气温较高, 应增加灌水次数, 但要注意控制浇水量, 不宜过大, 避免出现“涝苗”。生长期的浇水可与施肥结合起来, 灌溉前施施氮、磷复合肥, 可促进草坪分蘖与生长, 15天之后667m2再施磷酸二胺20kg、尿素10~15kg左右。还可叶面喷施营养液, 促进吸收, 浓度在0.1%~0.2%。

3.4 及时除草和防治病虫

草坪生长初期也是杂草繁殖生长的季节, 可利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剂, 如2, 4-D丁酯、扑草净、绿麦隆等防除阔叶杂草。使用时应注意先进行小面积试验, 待成功后再进行大面积防治, 25天左右防治1次。

地下害虫主要有蝼蛄、蛴螬、金针虫等。播种前结合整地, 667m2用50%辛硫磷乳油3kg拌细沙或细土25~30kg撒施于床面翻入地下, 或结合锄地施入药土, 可防地下害虫。或配制毒饵诱杀, 方法是将新鲜草或菜切碎, 用50%辛硫磷乳油100g兑水2~2.5kg, 做成毒饵于傍晚分成小堆放置田间进行诱杀。 (下转第7页) (6) (6) (6) (6) (6) (6) (6) (6) (6) (6) (6) (6) (6) (6) (6) (6) (6) (6) (6) (6) (6) (上接第88页) 随着气温回升, 易发生白粉病、锈病、立枯病等。可用粉锈宁控制白粉病、锈病的发生, 或代森锰锌、百菌清、多菌灵和甲基托布津交替使用。

3.5 斑秃地块补草

对于斑秃地块应及时进行补种。由于此时已进入夏季, 气温较高, 采取播种方式补种的, 播种后为了降温保湿要及时盖草, 适时浇水, 浇水量不宜大, 要少量多次。

3.6 及时剪草

剪草高度在6cm左右, 做到随剪草随清理。同时结合梳草将黄、枯、病草也一起清理干净。

3.7 提高草坪种植人员的素质

干旱地区水利管理 篇10

所谓的城市山体公园就是在自然山体的基础上改造得来, 通常人们会保留大部分的原有山体植被, 然后引进一些新的植被共同创建一个新型的生态系统, 进而满足人们对山体公园的观赏需求。要想进一步改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城市生态环境, 就要不断扩大城市的绿化面积。城市山体公园通过立体绿化方式呈现给人们一种特殊的山体绿化模式, 让人们更好地寄情于山水, 享受大自然的静谧。但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城市山体公园的发展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缺水, 这一问题直接制约着城市山体公园的未来发展。

1 干旱、半干旱地区城市山体公园发展现状

1.1 灌溉方式不科学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

在中国北方, 城市山体公园使用较多的灌溉方式就是地面浇灌, 这种方式加剧了水资源的浪费, 引发了水资源的短缺。而使用人工浇灌尽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水资源的浪费, 但是常常因浇水不及时、不均、不足或过量, 而致草坪、苗木死亡, 从而影响绿化效果。而诸如喷灌、滴灌、地下滴灌等先进的节水型灌溉方式, 应用甚少。同时, 灌溉用水基本都是自来水, 很少利用中水、雨水等非常规水资源, 加剧了绿化用水与居民争水矛盾。

1.2 城市山体公园的植物配置不合理导致了园林绿化用水量的增加

最近几年, 草坪在城市山体公园中占据的比例逐年增加, 而大型的乔木、灌木所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小, 更有甚者把原本种树的地方改成了种草, 这些都大大降低了山体公园的生态效益, 还增加了城市山体公园的用水量。这对于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来说, 实在是一种“高消费”。也有一些干旱、半干旱地区在城市园林设计中过分追求观赏性、异地情趣, 忽视了植物的生长条件, 大量引用热带雨林树种, 不但增加绿化用水量和养护管理费用, 而且成活率低下, 大大影响了城市山体公园的观赏效果。

2 干旱、半干旱旱地区城市山体公园发展完善策略

2.1 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和节水技术

要想建设节水型的城市山体公园就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需要不断增加水资源的利用率, 通过污水净化或者回收雨水等办法可以做到;其次我们要加强水资源的运输管理和灌溉, 降低水资源的浪费。

2.2 科学配置植物, 提高城市山体公园的生态效益

城市山体公园的植物种类较多, 从植物用水量方面分析, 乔木和灌木的用水量高于草坪, 但是生态效益却高于草坪。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相同面积的草坪与树木相比用水量要高出2~3倍, 并且1m2草坪的投入是种植相同面积乔、灌木的20倍, 维护管理费用是树木的5~10倍。在乌鲁木齐这种干旱半干旱地区, 旱生植物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旱生植物不仅能够节约用水, 还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例如沙冬青、柽柳属等。

3 结语

综上所述,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城市山体公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不仅可以让人们愉悦身心, 还能提升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 改善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但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城市山体公园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 水资源短缺问题较为明显, 我们需要科学运用节水技术, 不断研究新的节水方式, 在节约水资源的基础上提升城市山体公园的生态效益及观赏性, 推动城市山体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这需要我们所有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 促进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城市山体公园的长远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丹.城市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 2009 (13)

[2] 夏立言.浅析我国城市园林的现状及未来发展[J].民营科技, 2009 (5)

[3] 孙薇.东北中、北部城市园林绿化树种的选择[J].防护林科技, 2010 (6)

[4] 肖文远.干旱半干旱地区砂砾石堆山绿化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 2012 (2)

[5] 董琪, 张艳敏.乌鲁木齐市荒山绿化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J].新疆林业, 2010 (5)

[6] 买买提朱玛·阿依提库力.浅谈阿合奇县山地绿化滴灌节水改造工程施工要点[J].中国水运 (下半月) , 2011 (9)

半干旱地区沙地造林技术初探 篇11

关键词:沙地造林技术;半干旱地区;树种;选择

中图分类号: S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2-52-1

在草原地带甚至于荒漠草原地带的沙地中都有一部分条件较好的湿润或者比较肥沃的森林植物条件类型,在这些类型上造林容易成活,能够较快地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在不影响固沙效果的前提下,也可以得到大量木材。在草原地带的大面积流动沙丘固定之后,单相深厚的低容水细粒沙地也可以营造耐干旱、瘠薄的樟子松、油松、洋槐等树种,使之成为用材林基地。

1 前挡后拉的造林法

在沙丘丘间低湿润的沙丘区,陕北群众运用前挡后拉的造林方法,在两个沙丘之间的低地造乔灌木混交林;或在迎风坡下部造灌木林。林木成长以后,沙丘前面的林木则削弱风速,使沙丘流动减弱,沙丘顶被削平,造林也就更容易了。

2 撵沙腾地造林法

内蒙古自治区巴盟杭锦后旗头道桥乡民建村林场,在荒漠和荒漠草原地带沙丘间低地比较湿润的情况下,除了利用沙丘间低地较好条件栽植多种乔灌木树种外,进一步采取措施,人工促进迎风坡风蚀从而扩大沙丘间的造林面积,并在吹蚀的下方造林,使沙子堆积在林内,用沙埋促进林木生长。根据调查,经沙埋的林木有的树高生长量可达同龄林的5倍,堆积的沙子还可以保墒,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这种撵沙腾地造林法可以概括为“撵沙腾地、腾地造林、引沙入林、以林固沙”。

在陕北也有类似的撵沙腾地的方法,称为又固又放造林法,具体做法是在一排排的流动沙丘中,把前后两排沙丘固定,中间的沙丘反而用来清除天然生植物,大风时用人工扬沙等方法使其迅速移动,沙粒堆积在前一个固定沙丘上,中间的沙丘变成宽阔的平坦沙地。逐步扩大平坦沙地的面积,便可作农田、果园。榆林县海流滩村用这种方法开辟出农田后,再采取上排下灌和改良土壤措施,把沙土改成了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田。

3 背风坡的高干造林

流动沙丘背风的主要特点是遭受沙埋。因此,过去一向认为背风坡是不能造林的。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纳林河乡劳动模范谷起祥研究了流动沙丘背风坡的特点,成功的创造了高干造林的方法,在草原地带,地下水20~30m,流动沙丘地培育了成片的丛林,10年来造林20余万株,拉平了沙丘,固定流沙2666.7hm2。具体做法:在清明前选择3~4年生、粗4~6cm的枝条,截成2~5m长的高插杆。插杆长度决定于沙丘的高度,以造林后不被沙埋过多为度。将底部15~20cm浸在水中,等到清明后,天气转暖,水的温度升高时,再把枝条全部浸入深30~60cm的水中10~15天,到谷雨时(4月下旬)将枝条拿出来栽植。栽植部位应选在不长草的落沙坡和沙丘间地的交界处。因为这里有沙埋的条件,保水能力强,土壤肥力较高,没有杂草争夺水分。造林时,随整地随栽植,整地时先将干沙层除去,穴深1~1.5m,穴口0.5~0.6m,然后将插杆放入穴中,填进湿沙砸实。因为水分条件差,株距2~3 m。过1~2年之后,沙丘向前移动了,在新的落沙坡和丘间地的交界处再进行高干造林。

4 固定沙地的樟子松造林

世界上很多国家在干旱草原沙地造林的经验证明,在沙地上最耐干旱和贫瘠的树种是松树。根据辽宁省阜新市防护林试验站、榆林地区林业局、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的试验,在森林草原和干草原地带地下水很深,深厚的单相低容水细粒沙地上,一般树种如小叶杨、旱柳都生长不好,成为小老树。而樟子松造林成活率高、生长较快,表现出耐干旱贫瘠的优良特性。例如:辽宁省章古台固定沙地,当0~125cm沙层含水量为2%~3%时,杨柳等树叶枯黄凋落,而樟子松叶色则正常,生长健壮。在立地条件相同的沙地上同时栽植的樟子松和油松相比较,如以樟子松7.0m,油松高5.33m。同时栽植在起伏的固定沙地的小叶杨和樟子松相比较,如以樟子松年平均高生长量为100%,则小叶杨为63%。在榆林干旱的半固定沙丘丘间地上,原为沙层8cm以上的流动沙丘,10年生樟子松高达2.59m,平均地径6.24cm,同龄油松平均高为1.68m,平均地径为3.43 cm。以油松高生长为100%,则樟子松高生长为154%。

樟子松人工林和海拉尔地区沙质草原的樟子松天然林相比较,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生长要快,在章古台沙地人工林7年生树高可达到1.6m,天然林15年生才能达到这样的高度。这是由于在天然林在自然状态下,林木疏密不均,幼树被压抑,而得不到足够的养分和光照的缘故。樟子松生长迅速,一般是5龄前生长缓慢,但6~7年开始加快。在章古台沙地栽后第二年高生长量平均为10.6cm,最高14cm,第五年后生长加快,年平均高生长量为38.8cm,最高年生长量平均为58.0cm;栽植第九年以后,年平均高生长量为53.0cm,高的可达69.0cm,樟子松17年生时,平均树高6.6m,最高达7m。5~17年生时平均高生长量可达44.5cm,最高可达55cm。

樟子松幼林的生长情况是随着立地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其生长规律是固定沙地比人工固沙地生长好;人工固沙地以丘间低地和背风坡生长的好,丘间低地土壤水分充足,背风坡堆积沙尘和枯落物,沙层疏松,改善了土壤养分和物理性状,因此有利于树木生长。榆林沙地樟子松的生长情况与章古台沙地樟子松相比较,前10年生的平均生长量为25.9cm,接近于章古台沙地地下水位较深的迎风坡和丘顶生长量。从榆林沙地樟子松生长势来看已经超过海拉尔天然樟子松的生长势。

干旱地区水利管理 篇12

关键词:原平市,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技术

1 地理概况

原平市地处山西省北中部, 位于东经112°17′~113°35′, 北纬38°35′~39°09′之间, 属干旱、半干旱地区。该地区的显著特点是降水量较小, 蒸发量较大, 气候异常干燥, 水资源极度匮乏。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冬季受蒙古高压气流控制, 寒冷少雪漫长;夏季受海洋季风影响, 短促而降水集中;春季干旱多风, 全年四季分明。年气温平均在8.3℃左右, 1月均温-9℃, 7月均温23℃;无霜期110 d~160 d;年平均降水量500 mm左右。主要灾害性气候有干旱、冰雹、霜冻、风灾、沙尘暴等, 常给林业生产带来较大的危害。原平市国土总面积25.60万hm2, 其中山区面积14.20万hm2、丘陵区面积5.73万hm2, 两区面积占市境面积的77.90%, 均属干旱、半干旱区。该区森林资源总量不足, 分布不均, 质量低下, 覆盖率偏低, 石质山区阴坡植被较好, 阳坡岩石裸露植被较少。特别是丘陵区地形破碎, 植被稀疏, 土壤水分奇缺, 干旱多风, 沙化严重, 遇风黄土飞扬、空气污染, 遇雨泥水横流、水土流失严重, 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 侵蚀模数每平方公里1 200 t~1 300 t。

2 影响造林成活率的因素

2.1 气候条件的制约

造林地区气候干燥, 干旱少雨, 尤其是在春季苗木最需要水分的季节, 常常是滴雨不下, 土壤水分条件就成为了制约苗木成活和生长的关键因子。

2.2 立地条件差

造林地土壤瘠薄, 有的地块干脆就是沙石板, 使造林苗木的根系初期生长不良, 不仅影响成活率而且也影响成活以后的生长发育。

2.3 造林树种选择不当

水分作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关键限制因素, 在树种选择时应给予特别的重视, 一定要尽量选择深根系、根系发达、蒸发量比较小的耐旱性强的树种。

2.4 有些造林技术指标达不到设计要求

造林技术指标一般都难以达到设计要求, 如造林整穴的规格是不是达标, 苗木是不是全部选用了Ⅰ级、Ⅱ级壮苗, 苗木在运输过程中是否采取了保湿措施, 栽前是否进行了生根粉泡根、修根处理等等。

2.5 管护措施跟不上

造林结束后, 对新造林地疏于管护, 对老百姓的牛羊践踏不能及时制止, 对鼠、兔危害没能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等。

3 提高造林成活率对策

3.1 集水整地技术

整地时间选择雨季, 采用径流集水整地。力求通过整地充分利用自然降水, 改善土壤水分条件, 最大限度地汇集地表自然降水, 尽可能多地将坡面径流引入植树穴内。要在中阳、苏龙口、子干等乡镇1334hm2的造林地块上推广径流集水整地技术, 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合理选用不同的整地方法:一是在坡面上沿等高线方向水平打埂, 每两条水平埂中间每隔一定距离 (视地形不同而确定) 垂直打埂, 以充分利用地表径流;二是采用四面打埂的方法形成里低外高的格局, 以蓄积地表径流;三是采用鱼鳞坑整地方式蓄积自然降水。

3.2 蓄水保墒技术

3.2.1 围膜

整地完成后沿坑壁围一层塑料薄膜, 让水直接流入坑底, 减少侧壁渗透, 最大限度地利用蓄积水。

3.2.2 覆盖

包括覆膜、覆草、覆瓦片石块等。这项技术已经在部分山区推广约267 hm2, 其中子干乡、大牛店镇采用覆盖薄膜的办法推广了67 hm2, 其他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采用覆草、覆石块、瓦片等办法推广了200 hm2。具体措施:选择春季和雨季整地, 待穴内蓄积雨水后全穴覆盖薄膜、枯草等保湿, 以减少植树穴内的水分蒸发。造林后经济条件允许的地方, 在穴面覆盖塑料薄膜, 条件较差的山区利用覆草、覆石块和瓦片等措施, 提高土壤抗旱保墒能力。

3.2.3 缠膜

杨、柳等阔叶树种栽植后在树干缠薄膜, 以减少苗木的水分蒸发。确认树木成活以后及时用小刀顺树干割破薄膜, 确保树干呼吸顺畅。

3.2.4 截干

杨、柳等萌芽力强、叶面水分蒸腾大的树种在起苗后截干 (截口刷油漆) , 这样可以有效减少苗木地上部分的水分散失。

3.3“适地适树”技术

在造林前要根据造林地的环境条件和造林目的选择好合适的树种, 必须是经过检验且具备“一签两证”的Ⅱ级以上优良苗木。起苗要选择在无风的阴天进行, 避免强阳光和大风天气起苗。圃地土壤干旱的要提前3 d~5 d灌水1次, 使苗木吸足水分。起苗要保证根系完整, 不损伤树干, 并要修去多余枝叶、根系, 细致包装。要重点保护苗木的根系以防失水, 尽快运往造林地及时造林。要做好起苗、运输、造林等环节间的衔接, 最大限度地缩短起苗到造林之间的时间, 以减少苗木体内水分散失。起苗后不能及时栽植的, 要及时假植、浇水。

3.4 生物制剂应用技术

ABT生根粉、根宝2种制剂所含的多种营养物质和刺激生根的物质能够直接渗入根系, 使苗木尽快长出新根, 恢复吸收功能。TCP植物蒸腾抑制剂主要是通过缩小植物气孔开张度来抑制蒸腾, 减少植物水分散失, 同时增加叶绿素含量, 促进根系生长, 提高植物的抗旱、耐寒能力。

3.4.1 ABT生根粉

ABT生根粉主要用于促进难生根植物插条不定根的诱导和形成。能提供插条生根所需的生根促进物质, 而且还能促进插条内源激素的合成, 同时又能促进一个根源基分化形成多个根尖, 以诱导插条不定根的形态建成。用它处理苗木根系, 能促进根系发育, 缩短生根时间, 增强抗逆能力, 提高造林成活率。使用时, 一般是将苗木根部放入ABT生根粉3号25 ppm溶液中浸泡1 h, 或者用ABT生根粉3号25 ppm溶液和成泥浆, 蘸根造林。

3.4.2 根宝

根宝是通过提高根系活力和再生能力, 增强苗木自身吸收功能来提高造林成活率和初期生长量的一种激素。每瓶根宝加水10 kg制成泥浆蘸根。蘸根可以促进根系生长, 使植物根系生长更茂密、更发达, 并可提高苗木移栽的成活率, 减少补植和重植的次数。经过长时间运输、假植的苗木, 栽植前要对根系浸水1 d~3 d, 使苗木吸足水分。

3.4.3 植物蒸腾抑制剂处理

选择无风、晴朗的早晨或傍晚, 将蒸腾抑制剂用水稀释200倍~500倍, 均匀喷洒于苗木的叶面和枝干, 可以有效抑制苗木蒸腾, 保持苗木体内水分。

4 小结

抗旱造林技术必须突出以“水”为中心, 只有做到高标准预整地、蓄住天上水, 土壤含水量达到造林树种正常生长要求, 才能克服土壤干旱的问题。

上一篇:锅炉除氧下一篇:采购预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