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课后诗歌鉴赏答案(精选6篇)
七下课后诗歌鉴赏答案 篇1
听诗歌鉴赏课后感
学院:xxxxxxx 专业:xxxxxx 姓名:xxx
学号:xxxxxxxxx
时间飞逝原本对生活充满激情的我,现在渐渐感觉到生活的乏味。所以为了改变我的现状,在本学期我选择了优雅的诗歌鉴赏这门校选修课。
我曾经在一本书上见过有人这样描写诗歌:“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使用的是艺术的语言。艺术语言是语言的再造和变形,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所以欣赏艺术语言不能停留在对日常生活中普通语言理解的层面上。艺术语言常常打破日常语言的规范,用省略、倒装、双关、倒装、谐音、对比、对仗、暗示、代指、互文、夸张等种种手法,以增加语言的容量的含义的深度,取得写意传神、奇巧新警的效果。张老师曾经说过好诗在寥寥字句中蕴涵着博大的精神内容。诗歌之美妙令人陶醉,然而穿透字句的表面,真正领略诗歌真谛,真正走进诗人的心中,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更有那些传唱弥久、相隔百代的诗歌。由于写诗人与读诗人之间巨大的时空间隔,造成欣赏的困难。但是,尽管深入鉴赏诗歌十分不易却有无数人乐此不彼。正是因为鉴赏诗歌不仅能使人得到美的感受和情感的抒发,还能极大地丰富人们的文化、文学方面的知识。所以无论何时何地诗歌爱好者总是大有人在。
怎样鉴赏诗歌呢?这也是我开始上这课的一大疑问。但是随着上课的不断深入我渐渐感觉到古诗鉴赏首先重点在总体精神和风格的把握,而后才是对字句的细密分析。一旦人们对某个时代或某位作者的诗风有了总体的认识,这种认识就会反过来指导人们阅读,帮助人们尽快理解和感受诗中的意境。所以要好好的欣赏诗歌就必须了解诗歌的发展史、了解特定时期和特殊人物诗歌的总体风貌,这样对诗歌鉴赏是很有帮助的。当然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又有不通的理解并和诗人写作时的思想感情密切相关,所以鉴赏诗歌还要认真研究每首诗歌写作时的特殊原因与诗人当时的处境。
在了解了诗歌的总体精神和基本背景后,我觉得还应该认认真真读懂诗歌的每个字句,诗歌毕竟是用语言来表达的,认真读懂每一个字十分必要,中国古诗用字十分讲究,好诗有一字不易之功、一字千金之价。古诗用字的巧妙手法很多,声韵也极讲究,因此首先要正确读出然后细细品味和学习。中学时就知道杜甫曾经说过“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所以诗歌的意义远不在字句的表面。这就是说理解字句内里深层的意义需要一个品位的过程。对于诗歌的言外之意,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同一个人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理解,这不仅正常,而且是是诗歌引人入胜的特点之一。诗歌看似小巧却多姿多彩,变幻无穷,甚至神秘莫测,这正是诗歌言外之意引起的。而言外之意多数须得读者自己去体会联想方面去感知,因此联想也是读者必不可少的手段。
我曾经上网了解了现在人们怎样诗歌鉴赏,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注意意象和意境懂得关系。比如《望岳》中写泰山,本意是表现诗人壮志凌云的理想;《咏梅》中的梅花是作者高洁情操的化身。诗的本意都不在意象本身,而杜甫“三吏三别”中的人物则既是意象又是作者所要言述的直接对象。意象不同于物象,同一物象可以构成完全不同的意象。例如“菊花”是物象,陶渊明诗中,菊花是孤傲清高、洁身自好的隐士化身;而在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诗中却是冲天拔地、所向披靡的勇士的化身。诗歌中的许多意象也是客观世界中根本不存在的,如龙、凤、大鹏等。但是意象在多次使用达到某种共识时,就会自然地带有了“不言而喻”的内在品质。例如莲花有出淤泥而不染的性格,菊花在多数情况下是高洁孤傲品格象征,松树则代表坚强不屈的精神等等。诗用到这些意象时,如果不是装义,就不必再加解释,直接使用既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但是意象毕竟还只是诗歌的表面,理解诗歌一定要透过意象深入到意境的深层次上。引人入神的的诗歌常常是因为其创造了前人笔下未曾有过的境界,使人得到一种难以言述的新奇感,而此种感觉又似乎是读者心中久藏未发的,却突然之间在诗歌的字里行间找到的共鸣。由此可见,意境是由诗歌的联想而升腾的一种境界。就一首诗而言,作者与读者之间,不同读者之间,其心里感受可能完全不同,因而由诗歌引发的心中意境不同。例如,李煜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李煜心中只是自己的些许情愁。读者深爱此诗的联想,使读者自己的心境与诗歌词融合后的产物。它完全可以超越诗歌的本身。甚至超越作者的初衷,自由地驰骋在读者心灵的感觉的天地中。
意境是意象的升华,二者有密切的关系。犹如水珠和云彩,水珠是散乱分离的,而由水珠凝聚成的云彩则蔚为壮观,云彩色彩斑斓、千姿百态,而又飘忽不定、变幻莫测,这正如诗歌的意境一样深邃。读诗体会到意境,正如游览山水渐入家境一样使人感到由衷的快乐,那份惬意、那份感受别人难以共享,是每个人只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诚然,对意象和意境的说法,甚至对诗歌鉴赏的方法,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看法不一。好在艺术理论的园地如今百花盛开,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实践和思考不断完善和丰富它。无论如何,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的诗歌传统,让中国古典诗歌艺术之花千秋万代永开不败,让人们的心灵和情感在诗歌的清流中洗去污浊,得到升华!
七下课后诗歌鉴赏答案 篇2
在新课标改革背景下, 教师在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关注度很高, 但是对课后的“研讨和练习”版块不太重视。 “研讨和练习”设置的初衷是协助教师的教学及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后习题设置时, 要考虑到学生、新课标要求和它的实践性等因素。 虽然题量不多, 可是包含了很多知识点, 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掌握和吸收情况。 下面就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和必修四, 结合新课标诗歌鉴赏要求, 对诗歌单元的课后习题的情况进行分析。
一、必修三和必修四的第二单元课后习题概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是学习唐代诗歌, 一共有四课, 共十五道的课后习题;必修四的第二单元是学习宋词, 四课有十四道课后习题。 为了便于学习和探究, 可以大致将其分成整体理解类、品读揣摩类、拓展延伸和写作训练四类。
由上表可知, 针对不同时代的古文诗歌鉴赏, 习题的设计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唐诗部分, 课后习题注重诗词句的品读揣摩;宋词部分, 课后习题注重整体理解感悟。 由习题设计看, 两册书都注重写作的训练, 这是对学生学习诗歌后应用能力的训练和考查。
二、课后习题对诗歌鉴赏的影响
新课标对古诗歌教学的要求是:“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 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初步把握中外诗歌的艺术特性, 注意从不同角度何层面发现作品意蕴, 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也可以说, 在古诗歌学习中, 学生要做到知人论世, 析意象、品意境和悟情感及欣赏诗歌用字之妙。 所以, 必修三和必修四的课后习题的设置围绕新课标的要求, 重点放在诗词句的品读和整体理解感悟的鉴赏上, 并且也是适当拓展延伸, 从课外获得对诗人或者作品的重新体验。 最后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点运用于写作之中。 这样可以很好地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也可以更好地巩固学生还未消化的知识点, 将所学内容内化成自己的情感体验, 真正提高学生的古诗歌鉴赏能力。从必修三和必修四的第二单元的习题分析, 探讨课后习题设置的合理性和不足之处, 能发掘课后习题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促使教师和学生更关注和重视课后习题。
1.课后习题设计的合理性
首先, 从必修三和必修四的课后习题的分类来看, 有整体理解、品读揣摩、拓展延伸和写作训练, 这能很好地贴合新课标对古诗歌鉴赏的要求。以必修三为例。必修三单元导读部分要求学习本单元, 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 进入诗歌的情境, 感受古代社会的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 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 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 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本单元的课后习题, 是根据导读部分的要求设置的。 如第四课《蜀道难》的课后习题:
“一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说说全诗为什么反复咏叹 ‘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这句话对诗意的转折和抒情的变化有什么作用。
二与李白同时代的诗评家殷璠称本诗 ‘奇之又奇’, 试以第一段为例, 说说诗人展开了哪些艺术想象, 奇在何处。
三这是一首乐府诗, 句式以七言为主, 杂以其他长短句, 参差错落, 如行云流水, 一气贯注。 试给下列诗句划分节奏, 并体会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
1.噫吁嚱, 危乎高哉!
2.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4.又问子规啼夜月, 愁空山。
5.其险也如此,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6.朝避猛虎, 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 杀人如麻。
四唐代孟棨《本事诗》载:‘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 舍于逆旅, 贺监知章闻其名, 首访之, 既奇其姿, 复请所为文, 由是称誉光赫。 ’试发挥联想和想象, 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
第一题旨在让学生整体感知全诗的基本情感和理解诗人情怀, 体现了新课标诗歌鉴赏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符合导读部分的理解诗意基础上, 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第二题的问题模式在这一单元比较常见, 设置目的是引导学生由别人的体验或者体悟理解和感受整首诗。 借助一些诗评或者是诗词引导学生, 循循善诱, 引经据典。 让学生在别人的感悟中有新的情感体验。 第三题是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语法修辞的掌握, 此训练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文体, 感受诗歌的气势。 最后一题是先引用课外的一个小故事, 让学生对诗歌创作的背景有大概了解,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和想象写作能力。
第五课、 第六课和第七课都跟第四课的习题设置差不多。 导读中的“理解诗意”、“审美情趣”、“创作风格”和“感悟能力”等要求在习题设置中都体现出来了, 而且可以看出这些习题设置十分贴合新课标的要求。 紧扣上课学习的目标, 课后习题很好地配合教师的教学, 做到了协助教师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 课后习题设置的合理性表现语言的委婉亲和。 以“试着”、“试发挥”、“你认为”、“你能……” 等言语表达形式, 让学生觉得你是在与他平等对话, 无勉强人之意。 学生在看完题目后, 可以尽最大努力或者能尝试性地思考这个问题。这可以让学生心理上先卸下部分压力, 减轻作业的心理负担。 有些学生本来就讨厌做作业, 问题的语言也是有艺术性的, 如果问得好, 就能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厌恶感。 如果课后习题的语言强硬, 没有亲和感, 不人性化, 那么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任务, 导致学生被动地解答, 对学生的思维的扩散和创新想法的产生有阻碍作用。
最后, 题目的适用性强, 有基础和提升题, 适合大部分学生, 涉及面广。如第四课《蜀道难》的课后习题, 这道四题课后习题, 由整体到局部, 再拓展, 由浅入深。 对大部分学生来说, 这是可以接受的。
2.课后习题存在的问题
虽然课后习题设计在整体上是合理的, 但是它的设计及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从问题本身来说, 知识点的引申不够;从问题的设置来说, 与生活不够贴切;从教学实践来说, 课后习题利用率不高。
从问题本身来说, 知识点的引申不够。 纵观必修三和必修四的两个诗歌单元, 问题设置的高度没有超过课本, 设置题目的重点没能让学生从高于课本的角度学习, 只是掌握基本的文体知识和诗人的情感体验及自己的情感体悟, 没能跨越诗歌内容更好地领略诗歌魅力。 而且问题的提问语言过于宽泛, 过于冷漠, 思路过于固定、死板, 提升部分还需要以具体的指导性语言更好地引导学生。
在问题的设置上, 与生活不够贴切。 语文来源于生活。在学习过程中, 要发挥它的生活实用性。 诗人对诗歌的体会是来源于生活的。 在课后习题的问题设置上要引导学生回归生活, 在现实中找寻诗歌的情感体验或者启发新的人生感悟。 这是响应新课标要求的。 但是, 在这两个单元中, 并没有发现与生活紧密联系, 习题都是通过其他诗文或者是别人的点评让学生体验, 而不是从生活的角度启发学生。 如:必修四第七课的第二题, “二关于《醉花阴》有这样一个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 自愧弗逮, 务欲胜之, 一切谢客, 忘食忘寝三夜……这是易安作也。 请结合全词, 为这三句写一段赏析文字。 ”这是从诗人的相关背景故事对“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进行阐释分析。如果从生活的角度解释这三句的意境, 让学生体会李清照的情感, 这样印象就会更深刻, 更真实。 对于它所设计的《醉花阴》的故事, 其实不看也罢, 照样能解题, 似乎有点多余累赘了。 在设计题目时, 这是可以加以完善的。
从教学实践来说, 课后习题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利用率不高的现象。 一方面是教师对课后习题这部分的认识上的误差和作用上的忽视。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时间都花在了文章学习上, 而对课后习题解析部分, 他们一般都是布置学生当课后作业完成, 然后交上来。 极少会在课堂上点评学生的作业。 有的甚至直接在课上蜻蜓点水般点拨, 没有进行及时的讲解和知识巩固。 总体上看, 教师在课后习题部分花的时间最少。
学生对课后习题不是很在意。 在学生意识里, 觉得只要把课文掌握了, 作业就不用在意。 或者学生在完成过程中, 往往是敷衍了事, 并非用心思考和认真完成。 即使课后习题设计得再完美, 如果教学对象没有参与, 就很难发挥出真实作用。 从师生使用习题的情况来说, 不太理想, 师生都忽视课后习题的作用, 并没有引起重视。
课后习题的作用必须引以重视, 对课后习题的研究和利用更要更深层次地挖掘。 从生活的角度设计, 增添它的实用性。 叶圣陶说:“语文是为了应付生活之需, 语文不是外在于生活的, 而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为了更好地发挥语文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 课后习题的设计也要紧紧跟着实用的脚步。
三、结语
在新课标改革下, 习题的数量有所缩减, 材料上有所删减。 但是, 在习题的人性化的前提下, 不能降低课后习题的质量。 从诗歌单元的习题分析看来, 课后习题的设置和使用情况还不是很理想。 在课后习题的研究这块, 还是不够完善和具体深入。 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解决和不断探讨。
对课后习题, 我们要合理有效地利用, 不能忽视它的影响。教师更要增加重视和利用。课后习题也是一种教学资源, 习题包含的信息量很多。教师不仅可以利用课后习题导入新课, 还可以从习题中看出教学的重难点, 揭示文章的写作主旨, 等等。 这对教师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教师可以利用课后习题指导学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帮助学生巩固对知识的记忆, 培养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等等。 因此, 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后习题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其军.高中语文课后练习的有效利用[J].当代教研论丛, 2014.5.
[2]赵晓春.高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的处理初探[J].考试 (教研版) , 2008 (11) .
[3]吴红云.高中语文新教材课后练习评价[J].福建论坛 (社科教育版) , 2008 (04) .
拟制诗歌鉴赏答案的基本原则 篇3
首先是描述对象原则。纵观近几年高考试卷中的诗歌鉴赏题,不外乎是词语品味、语句赏析、手法分析等,归根结底是品赏诗歌的词语和句子,而它们总有自己的描述对象。所以,在拟制答案时,第一要考虑的是,试题要求品赏的词语或句子所描述的对象是什么,诗人用这个词语或句子描述对象时用了什么手法,该词语或句子具体描述了对象什么样的特点。例如,韩愈的《榴花》: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该诗咏物抒怀,借无人欣赏的榴花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或程朱理学不为时人接受)的情怀。要赏析首句“五月榴花照眼明”,先要弄明白该句描述的对象是榴花,并且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观赏者眼睛被榴花照亮的感受来描写榴花的繁盛、艳丽。因此,拟定答案时,第一个要点便是:“照眼明”写出榴花给人耀眼的感受,该句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榴花的绚烂、美丽。
又如,2006年高考辽宁卷诗歌鉴赏材料为苏轼《东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第二题要求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回答时,首先应从描述对象的角度赏析,得到第一个要点:“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
其次是诗意指向原则。古人认为“诗缘情”“诗言志”,“情”“志”是诗歌的本质特征。所谓“情”“志”,指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情感、意趣等。王夫之《姜斋诗话》云:“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具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诗歌中字的锤炼、句的润色、篇的布置,都以“情”“志”为核心,为“情”“志”服务。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哪个层面考查诗歌,实际都要关涉到诗歌的本质——诗意(即“情”“志”)。因此,“诗意指向”成了拟制诗歌鉴赏答案的又一基本原则。我们在赏析《榴花》首句时还应从“诗意指向”角度分析,于是有了第二个要点:目睹鲜红、艳美的榴花,诗人内心充盈着无限的赞叹与喜悦。同样,品味《东坡》诗中“铿然”一词,也应从诗意指向角度考察是:因前文“荦确坡头路”交代了东坡道路坎坷,“铿然”一词可使读者体味到诗人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诗意指向原则,正符合王夫之“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姜斋诗话》)的论述。考生答题时容易忽略这一点,高考拟制的答案有时也出现失误,如2005年高考上海卷对李白《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表达效果的分析是“(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就疏漏了诗意指向——传达出飞流直下的瀑布撞击诗人心弦的强烈感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必须对“诗意指向原则”有足够的重视。
再次是具体概括原则。所谓具体概括,即答题时不但要概括叙述,更要具体分析,而且是具体性的概括。如欣赏刘长卿作于歙县任上的《酬李穆见寄》的尾句:
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赏析尾句时,不能简单概括为“末句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因为这是“万能公式”,是滥语套话,实质并没有扣住诗歌具体内容作答:寓怎样的情感于什么样的景物中?说它含蓄无限,那它到底创造了怎样的意境?依据具体概括原则,其答案可以拟定为:“青苔”交代诗人居住之处人迹罕至的“地僻”,“黄叶”渲染凄凉、惨淡的景象;“青苔黄叶满贫家”一句,暗示诗人官场失意,含蓄地传达出内心孤寂、落寞的情怀;用景语“青苔黄叶满贫家”作结,给读者留下想象、咀嚼、品味的余地,富有含蓄无限的艺术魅力。如此作答,才包含了这首诗歌所具有的“独特”内容。答题时概括而不具体,是考生常犯的毛病,同学们平时复习中应当重视这方面的细节问题,力求避免在考试中出现概括而不具体的偏失。
最后是多角度分析原则。有时,诗歌鉴赏题目需要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答案才能较为全面。如赏析《东坡》“铿然”一词妙用时,还要注意“铿然”声响的衬托作用: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更加衬托出东坡月夜的宁静、幽谧。再如2004年高考湖北卷鉴赏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第一题是: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所给参考答案为:“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笔者以为,参考答案有失完备,确定“失”、“阔”何者最佳,至少应该从两字的诗歌格律(平仄要求)、描述对象、蕴含情感以及颔联与上下联照应等角度分析。试想,“潮平两岸阔”之“阔”或“潮平两岸失”之“失”,难道没有蕴涵诗人内心或开阔或渺茫的胸襟与情怀?确定何者为是,难道不考虑颔联在整体构思中是否前后照应、成为和谐的统一体?须知“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谢榛《四溟诗话》)。
【作者单位:安徽省利辛第一中学】
诗歌鉴赏答案 篇4
202.B(我行我素: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还是照我本来的一套去做。A无可厚非:无可非议。C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有困难时给予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D未雨绸缪: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绸缪,缠缚,引申为修补。比喻事先做好准备,防患未然。不合语境,语境中只有做准备的意思,并不强调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前采取预防措施)203.【 参考答案】(3分)A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使用熟语的能力。
【答案解析】A.“左支右绌”指应付了这一面,便应付不了那一面。B.使用范围错误,“紧锣密鼓”比喻正式或公开活动前的紧张的舆论准备。C.用错对象,“相敬如宾”比喻夫妻相互尊敬。D.不合语境,“焚琴煮鹤”指糟蹋美好 事物。
204.D(甚嚣尘上:原形容军中正忙于准备的状态。后来形容消息普遍流传,议论纷纷。现多指某种言论十分嚣张。错用对象;A杀鸡取卵:比喻贪图眼前的好处而不顾长远利益;B深孚众望:使大家信服,符合大家的期望;C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害)205d 206 【答案】B 【解析】A善刀而藏:善:擦拭干净。把刀擦干净,收藏起来。比喻行事适可而止,善于收敛自己。B.立锥之地,形容极小的一块地方,多与无搭配。C.师心自用:形容自以为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D.虚与委蛇: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
207答案、C C 项“胶柱鼓瑟”形容拘泥不知变通。A项“俯拾即是”指一弯腰就能拾到,形容某种东西很多,随处可得。多用于文章、语言方面,也用于地上可拾取的物。该句说“名贵宝石很多”,不可能随处可得,应改为“琳琅满目”。B项“天壤之别”比喻极大的差别,但二者使用前提必须是一褒一贬,李白和杜甫的两种风格都是褒扬对象,与“一褒一贬”的使用前提相矛盾。D项“痛定思痛”指悲痛的心情平静之后,回想以前的痛苦。这里指贪官悔过,用词和语境不合。可改为“追悔莫及”。
208.(3分)B 作壁上观:比喻置身事外,袖手旁观。A.外延错误。一家之言:指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学术论著。C.不合语境。风言风语:私下议论、暗中流传的没有根据或恶意中伤的话。D.望文生义。春风化雨:比喻良好教育的普及和深入,也用以称颂师长潜移默化的谆谆教诲。209.(3分)【参考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熟语)的能力。【解析】金兰之交:出自《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嗅如兰。”比喻像金石般坚固的交情,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B.胸无宿物:指胸中没有成见,很坦荡 C.敬谢不敏:谦词,称自己没有才智而谢绝。不用于拒绝无理要求 D.无可厚非—无可非议。
210、B(B、拿邻国当做大水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A、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借指极小的仇恨。象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比喻心胸极狭窄。C、可以指出的日期。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多指事情、希望等。D、无所不为意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贬义词。)211.A(兄弟阋墙: 阋,争斗。兄弟之间的纠纷,也比喻内部争斗。
吉光片羽: 吉光,古代神话中的神马名;片羽,一片羽毛。古代传说,吉光是神兽,毛皮为裘,入水数日不沉,入火不焦。“吉光片羽”指神兽的一小块毛皮,比喻残存的珍贵文物,现常比作从前生活中稀少的、值得回忆的往事。也作“吉光片裘”。此处用“雪泥鸿爪”。雪泥,融化着雪水的泥土;鸿爪,大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
不名一钱:名:占有。一个钱也没有。形容极其贫穷。无所不为:指什么坏事都干。贬义。褒贬不当。)212c
213.C(A一团和气:本指态度和蔼可亲。现多指互相之间只讲和气,不讲原则。B行不由径:走路不抄小道。比喻为人正直,行动正大光明。C指寺庙中早晚报时的钟鼓声。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也形容时光的流逝。D多形容恳切地教导。)214
215.答案D(A项,“坐地分赃”:原指盗贼固定在某处瓜分赃物,后多指匪首等在家里分取同伙盗窃的财物。坐地,固定在某个地方。B项,“钟灵毓秀”:指聚集天地灵气的美好自然环境产生优秀的人物。毓,养育。C项,“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惯于玩弄手段。D项,“擿奸发伏”:揭发奸邪,检举阴私,使无处可藏。擿,揭发;奸,奸邪、邪恶;发,检举;伏,阴私)216
217.B(应为“耸人听闻”。“骇人听闻”所指的内容通常是真实可信的;“耸人听闻”所指的内容是夸大的,甚至是有意编造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18.【参考答案】(3分)A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使用熟语的能力。【答案解析】A.“左支右绌”指应付了这一面,便应付不了那一面。B.使用范围错误,“紧锣密鼓”比喻正式或公开活动前的紧张的舆论准备。C.用错对象,“相敬如宾”比喻夫妻相互尊敬。D.不合语境,“焚琴煮鹤”指糟蹋美好的事物。
219.(3分)答案:B(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不敢正视。形容憎恨或畏惧而又愤恨;形容拘谨畏惧的样子。据句意应是“令人侧目”。A.风声鹤唳:把风的响声、鹤的叫声,都当做敌人的叫阵声,疑心是追兵来了。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C.另辟蹊径: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D.亦步亦趋: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含贬义。)
220.C(A、指才能比别人稍强,也是年龄大或资格老的自谦说法。B、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C、比喻一提到可怕的事物连脸色都变了。D、比喻只改形式,不变内容,含贬义。)221
222
223.C(A.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朋友。《诗经》中把儿童的发髻称作“角”,后来人们习惯称童年时代为“总角”。B.笔走龙蛇: 笔一挥动就呈现出龙蛇舞动的神态。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风格洒脱,也指书法速度很快,笔势雄健活泼。C.“实至名归”: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业绩,相应的声誉自然就随之而来。符合语境。D.流金铄石:能使金石熔化,形容天气酷热。)224b 225D项 危言危行:危:正直。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226.C(A应改为“津津乐道”。A 生吞活剥:比喻生硬地搬用别人的言论或文辞。现在也比喻不联系实际,生硬地接受或模仿B耳提面命:形容恳切的教导,是褒义词。D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很大,此处应该用“如火如荼”)227.(3分)D
解析:D项,项:颈的后部。望见他的颈项和后背。比喻赶得上。A项,从长计议:放宽时
间慢慢商量考虑,指不急于作决定,也指慢慢设法解决。应改为“从长远考虑”。B项,吉光片羽:比喻残存的珍贵的文物。C项,不绝如缕:形容局面危急或者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
228.(3分)A(A.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B.久假不归:假:借;归:归还。原指假借仁义的名义而不真正实行,后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C.师心自用:师心:以心为师,这里指只相信自己;自用:按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形容自以为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D.无所不至:至:到。指没有不到的地方。也指什么坏事都做绝了。)
229.C(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A.珠联璧合,比喻杰出的人才或美好的事物结合在一起。B.目光如豆:形容人目光短浅,贬义。D抛砖引玉:比喻用粗浅、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成熟的意见)
230.A(B.长此以往:老是这样下去,多就不好的情况说。用在此处不恰当。C.不厌其烦,不嫌烦琐与麻烦。这里应用“不胜其烦”)D.呼之欲出:①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描写十分生动。②指某事即将揭晓或出现。)
231、C比喻学识渊博的人,符合题意(A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传神。B指人们的拥护或反对,和语境逻辑不合D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这里与“前景”搭配不当,因为前景无所谓大小多少。宜将“前景”改为“希望”。)232
233.C(A项,沸沸扬扬:形容议论纷纷。B项,聚沙成塔:比喻积少成多。C项,杀身成仁:泛指为正义或理想而献出生命。D项,焚膏继晷:点燃油灯以接替日光照明。形容夜以继日地学习或工作)
234【答案】C(A文过饰非:形容用虚伪的言辞来掩饰自己的错误和缺点。B琵琶别抱:比喻妇女改嫁。C含英咀华:比喻细细体会诗文中的精华。D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不分上下。)235.C
236、B(A、项中的“一发不可收拾”是指事情糟糕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应改为“一发而不可收”。B、殚精竭虑:殚,竭尽;虑,思虑。形容用尽心思。C、解释: 替老虎加上翅膀。比喻帮助坏人,增加恶人的势力。近义词: 为虎作伥、为虎傅翼 助纣为虐.D.“龙飞凤舞”形容书法笔势舒展活泼,表达的意思跟语境相反。)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答案 篇5
编写人:岳成坤 审核人:窦金波
1.(1)解析:B项,“塞天昏”的“昏”字,不是用以表明时近黄昏,而是用以形容草原上大雨刚歇,经强烈阳光的照射,水汽上升而形成的略带迷蒙的景象,这是草原初晴时的显著特征。E项,“对游猎生活的向往”不当,尾联表达了诗人对草原的热爱和对和平的向往之情。
答案:BE
(2)诗歌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景?试作简要赏析。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意象分析,总结景色特点。颔联“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用“侵”和“傍”字,将“新水”“残烟”人格化,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雨后黄昏时,积水在青草丰茂的路上自由地向低洼处流淌,袅袅的炊烟还盘旋在被绿杨簇拥的村庄上的情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展示了一幅雨后塞外草原的壮观图景。
参考答案:诗歌在颔联中用了拟人的手法。用“侵”和“傍”字,将“新水”“残烟”人格化,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雨后黄昏时,积水在青草丰茂的路上自由地向低洼处流淌,袅袅的炊烟还盘旋在被绿杨簇拥的村庄上的情景,展示了一幅雨后塞外草原的壮观图景。
2.(1)解析:B项,“愁”最容易潜入的机会有两条,还有一条,即心中有愁情的人借酒浇愁,待酒醒后眼见残月斜照窗棂,想到人的“悲欢离合”、月的“阴晴圆缺”,“愁”会冲破防线,悄悄爬上心头。C项,颈联没有运用“拟人”手法。
答案:BC
(2)《宋诗略》评论这首诗写愁“有神无迹”。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作者在题目中着一“愁”字,然后就让它贯穿全诗的四联。作答时,要仔细分析每联中是如何体现“愁”字的。
答案:这首咏愁之作,通篇不着一“愁”字,却句句写愁。诗歌首联写“愁”来、去的特点和于人身、心的体现;颔联写“愁”产生的时间;颈联写“愁”的情状;尾联总结性地写“愁”无处不在。整首诗无一“愁”字,却从多个方面表现了“愁”,可谓“有神无迹”。
3.(1)解析:B项,“对当今朝廷的不满”有误,应为“对当今政治的隐忧”;E项,“轻松自然”不正确,应为“深沉婉曲”。
答案:BE
(2)首句“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一句中的动词富有表现力,请试做分析。
解析:抓住这句诗中的关键动词“驱”“越”“顾”,结合全诗主旨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驱”“越”两个动词的连用,开篇就给人一种马不停蹄、车轮滚滚、行色匆匆之感,写出了诗人奔波的辛苦和飘忽无定。“顾”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1)解析: B项,“既成陡转”有误,这里应是“对照”或“对比”;E项,“消极隐退避世的情怀”不正确,应为“飘然出世、无意旁骛的情怀”。
答案:BE
(2)本曲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选择两三例分析作者通过这种手法抒发了哪些思想情感。
解析:在这首小令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典故,但读来并不觉得生硬,这主要得益于词人高超的艺术技巧。依据注释,通读小令,找出所运用的典故,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用典:①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自比管仲、乐毅,作者以出山之前的诸葛亮自比,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②陶渊明脱离官场、归隐田园时“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作者借陶渊明之“松菊”表达自己清高自傲,超然独立的胸怀;③西晋张翰借口秋风起,思念家乡莼羹、鲈鱼,辞官归家,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对故土田园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自得其乐的惬意之情。
专题入门(三)熟知常考7大题材,确保思考方向不跑偏(定基调)
(一)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4.定感情:表达诗人对南国昔盛今衰的感慨和革新政治的抱负不得施展的悲愤,更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岌岌可危的政治局势的忧虑。
(二)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4.定情感:①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②表达了对林逋的仰慕和追怀;③表达了对无人赏识自己的忧愤;④表达了坚守自己高洁品格的情怀。
(三)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
4.定情感:①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②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惆怅之情。
(四)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4.定情感:①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②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五)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
4.定情感:①表现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②表现了对从古至今接连不断的战争的厌倦;④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
好愿望。
(六)即事(景)抒怀诗——一枝一叶一世界,亦喜亦悲亦啸吟
4.定情感: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七)山水田园诗——山光水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
4.定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以及陶醉于自然美景的闲适之情。
2017全国卷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14.B、E
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2017全国卷Ⅲ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14.C、D
15.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2017全国卷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11分)
14.BD
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 篇6
[唐]崔珏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
良马足因无主踠[注],旧交心为绝弦哀。
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
注 踠:屈曲,弯曲。
(1)本诗题作“哭李商隐”,一“哭”字极写作者内心的悲痛。请结合全诗,说说“哭”的具体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一句“又送文星入夜台”中,作者为什么用了一个“又”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哭李商隐的怀才不遇,哭李商隐的死亡,哭自己失去知音,也哭天下才子共同的不幸遭遇。
【七下课后诗歌鉴赏答案】推荐阅读:
有效课堂七下英语答案07-20
数学单元测试七下答案08-15
名校考题答案七下历史08-30
七下语文月考2答案05-15
七下科学作业本答案01-03
七下语文作业本答案04-11
七下语文1至四课答案03-28
《美术鉴赏》课后体会06-17
概论课后答案03-03
化工课后习题答案05-27